第一篇:2008宝丰县手足口病防控技术方案
宝丰县2008年手足口病防控技术方案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5岁以下幼儿发病为主。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包括肠道病毒71型(EV71)和A组柯萨奇病毒(CoxA)、埃可病毒(Echo)的某些血清型。肠道病毒传染性强,隐性感染比例大,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易引起暴发或流行。为指导各乡镇做好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和《河南 省卫生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手足口病诊断治疗和防控工作有关事宜的通知》(豫卫电[2008]48号)要求和《平顶山市卫生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手足口病诊断治疗和防控工作有关事宜的通知》(平卫〔2008〕17号)的通知的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目的
(一)指导医疗机构开展手足口病的疫情报告和监测,全面落实综合性防治措施,科学有效控制疫情;
(二)指导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
(三)加强手足口病病例的救治,提高重症病例发现率,提高救治成功率和降低患儿死亡率;
二、技术措施
(一)病例诊断与医疗救治
1、各医疗机构要按照《卫生部肠道病毒(EV71)感染诊疗指南(2008年版)》诊断治疗标准,对手足口病病例进行科学诊断和规范治疗,注意鉴别诊断,准确如实上报疫情,严防错报、漏报、严禁瞒报。要主动搜索疫情,深入乡村、托幼机构科学、规范地开展5岁以下儿童排查工作,全面掌握疫情动态。按照首诊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2、对病人实行隔离治疗,严格管理传染源。落实转诊制度、病例筛选制度和分类救治原则,及早发现和救治危重并发症患者,防止出现死亡病例。对住院的手足口病患者,要严格执行三级医师查房制、首诊医生负责制,不断提高诊治水平,提高临床治愈率。
(二)疫情监测与信息报告
严格按照《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和《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试行)》的要求,加强传染病疫情监测和报告管理工作,切实做好手足口病疫情的报告。
1、常规疫情报告
(1)各医疗机构要加强对有发热、疱疹等症状病例的监测,成立院内手足口病诊断专家组,根据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及时进行诊断和报告。各医疗机构发现手足口病病例要按照丙类传染病的要求,认真填写《传染病报告卡》,进行网络直报。
(2)疾控机构疫情管理人员,加强疫情的浏览和审核。保证每日上网浏览次数,及时对报告的病例进行审核、查重和订正,保证审核的及时性。
在审核时,要密切关注聚集性病例。
凡在一周(7天)内,一所托幼机构、中小学校或者一个自然村(居民小区)报告手足口病病例2例及以上,病例之间证实有流行病学关联,即为聚集性病例。
2、疫情报告及分析。疾控中心须指定专人每日分析本辖区疫情和监测数据,出现疫情异常变动或病例聚集性分布时,应尽快找出原因,及时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及上级疾控机构报告,并及时向下级疾控机构及医疗机构反馈疫情分析信息。每周开展一次疫情趋势预测,风险评估,科学、准确地向当地政府及卫生行政部门提供预警信息,及时提出防控建议。
疫情分析地内容应包括疫情概况、时间分布(发病趋势图)、地区分布(重点乡镇的发病情况分析)、人群分布(5岁以下年龄组、幼托儿童、散居儿童等重点人群的发病情况)、暴发疫情分析、死亡病例分析等。
(三)标本采集、运送与实验室检测
1、各医疗机构负责住院及门诊病人的样本采集,疾控机构负责暴发疫情病例的样本采集。重症病例、住院病例、暴发疫情的典型病例要开展标本采集和实验室检测;对散发病例,尤其是病例增多时,有代表性的选择部分病例、轻型病例、密切接触者开展病原学检测,以了解当地的毒株变迁,指导防控工作。
2、规范采集标本,开展病原学检测。各医疗单位要明确职责,切实做好手足口病样本采集工作,疾控机构负责指导开展样品采集工作和辖区内手足口病样本收集工作,核对采样表格后,按照保藏运输要求,及时将病例标本(附采样单)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科。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将检查结果及时反馈至县疾控中心及送检医院。
3、样本采集种类及要求。对新发典型病例必须同时采集大便、咽拭子、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对手足口病并发脑炎、心肌炎等症状的所有病例须同时采集脑脊液标本。采集时间及要求见按《标本采集和保存技术要求一览表》。对每个病例的标本要详细填写《手足口病例标本送检登记表》、手足口病个案调查表。采样登记表的编号要与个案调查表的编号一致。每日要将流调及采样情况报市疾控中心流病科。
(四)做好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
1、开展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流行特点和流行规律。县疾控中心接到病例报告或通过网络搜索发现病例报告后,要立即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住院病例个案调查率应达100%,聚集性病例个案调查率应达100%,就诊较集中的医疗机构的个案调查率应达50%以上。个案调查时,要详细了解病例的一般情况、流行病学史、发病及就诊过程、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危险因素等,逐一进行问卷调查,表格填写字迹要工整、仔细,不得有缺项、漏项。
病例的流行病学个案调查由县疾控中心负责。其中门诊治疗病例的流调由病例现住址所在地医疗机构负责。住院病例的流调由就诊医疗机构所在地疾控机构负责。
所有个案调查表和采样登记表等要有专人负责,及时将调查和采样信息录入电脑,若发现的信息缺失等问题,录入人员要及时反馈给调查人员进行修订和完善。县疾控机构每周将电子版个案调查表上报至平顶山市疾控中心流病科。
2、加强密切接触者调查。县级疾控机构要对聚集性病例和托幼机构首发病例的密切接触者逐一登记,并进行流调和密切观察,同时采集有关标本。
3、加强病人的跟踪随访工作
为了及时掌握手足口病病例居家隔离治疗及病例转归情况,防止疫情扩散和蔓延,各乡(镇)的病例的跟踪随访工作由病例现住址所在地乡镇卫生院负责。
医疗机构要向当地疾控机构报告当日手足口病留观、住院治疗及出院情况,县疾控中心要把当日网络直报病例进行整理,及时通知患者居住地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跟踪随访。随访人员及时开展工作,做好病例随访交接记录。
新发病例首次随访须到患者家庭进行现场随访,此后可根据患者病情转变情况作出判断,酌情采取现场随访或电话随访,每天2次随访居家隔离治疗的轻型手足口病患儿,观察病情变化,出现异常情况时,根据病情轻重,及时告知家长到乡卫生院或县定点医院及时诊治。一般情况下,随访期限自发病之日起至症状完全消失,但不得少于7天。每次随访都必须做好文字记录。对随访中发现的重要情况(如患者病情加重、有传播趋势等)要随时报告。
(五)做好暴发疫情的调查和处理,及时控制疫情 在流行期间,集体单位(如托幼机构、自然村等)一周内报告的手足口病病例达到3例及以上时,要按照暴发调查的方法和要求开展系统的流行病学调查,及时采取有效防控措施,控制疫情蔓延。
暴发疫情的判定标准(参照水痘要求执行):在流行期一个托幼机构、自然村或单位,一周内报告手足口病病例10例或以上。
(六)防治措施
1、强化预检分诊,做好病人隔离救治。各医疗机构要认真落实预检分诊制度,设立发热与疱疹病例专门诊室,防止手足口病与其他常见病混合就诊,避免医源性感染。
2、完善诊疗纪录。各医疗机构(包括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要建立健全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必须详细、认真填写,填写患者详细的家庭住址、家长姓名及联系电话,以利于开展流调和传染源追踪。
3、落实消毒隔离措施,防止交叉感染。严格消毒制度,重点加强儿科和感染科等科室门诊和病房的消毒,对患者粪便排泄物及其污物等及时进行消毒处理。住院治疗的患者,要限制其陪护及接触者人数,强化陪护和医护人员的洗手、消毒措施,切实落实各项控制措施,防止医院内感染。对居家治疗的病人及其接触者,由乡(镇、社区)防保人员具体指导落实隔离措施和疫点、疫区的消毒处理措施,以防止疫情扩散。
4、做好疫点、疫区处理,切断传播途径。疫区所在地要及时组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对垃圾、粪便、污水及时清运和消毒处理,整治城乡卫生环境;对于患者的用品、衣物、呕吐物、排泄物、盛排泄物的容器以及污染的场所等用含氯消毒剂、生石灰进行消毒;使用杀虫剂等方法进行灭蝇、灭蚊。严格保护生活饮用水,尤其对于农村地区集中供水的村庄,要整治水源地周围环境,采取保护措施,严防水源污染。
5、加强幼托机构和小学的控制措施落实,保护易感人群。在手足口病流行时,托幼机构要落实晨检制度,教室和校舍等场所要落实通风、消毒制度,每日进行晨检,并对缺课情况进行记录。对玩具、用具等物品每日进行清洗消毒。学校和托幼机构发现患有发热或疱疹的患儿,应立即通知家长带至医疗机构诊疗,对患儿进行居家隔离治疗,直至病愈方可返校。必要时可依法采取暂时停园、停课等措施,以保护易感儿童。
6、开展健康教育,提高群众防病知识水平。以广播、电视、网络、报纸、宣传单等各种宣传形式,开展肠道传染病的防病知识的宣传。
二〇〇八年五月八日
第二篇:手足口病防控技术要点(定稿)
手足口病防控技术要点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婴幼儿常见传染病。多数患者症状轻微,常表现为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7岁以下儿童多发。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本病的传染源。病毒主要经消化道、近距离空气飞沫传播,也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疱疹液而感染。病人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品、内衣等物品均可造成本病传播。
手足口病通常起病急,常表现为发热,手掌或脚掌部出现斑丘疹和疱疹,臂部或膝盖也可出现皮疹;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的疱疹,进而溃疡,疼痛明显。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个别病例可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脑干脑炎、心脏衰竭、肺水肿、肺出血等。
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是预防本病感染的关键。
1、对孩子的衣服、被褥要勤换洗、勤曝晒。
2、对孩子的用具、玩具、餐具、奶具以及厕所用具要用84消毒液消毒。
3、对孩子居住、活动场所内的所有设施包括地板、桌椅板登表面、门窗衣柜拉手、楼梯扶手等孩子常触及的地方要用84消毒液消毒。
4、要教育孩子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不吃生食、不喝生水(包括桶装成品水),不食没有洗净的瓜果和变质食物,不共用同一脸盆水和毛巾洗漱,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5、对孩子的居住、活动场所要做到充分的通风换气。
6、各托幼机构要开展晨检工作,一旦发现患病儿童,要及时告知家长并带领孩子到正规医院治疗。
7、孩子家长应尽量不带孩子到人群集中场所如影剧院、网吧、商场等,特别是不到医院看望病人。
8、对患儿的排泄物及用具要用84消毒液进行消毒处理。
第三篇:小学手足口病防控方案
xx小学手足口病防控方案
手足口病(EV71感染)是一种肠道病毒感染性疾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尤其是3岁以下儿童,通常流行季节在每年的4-9月份,5-7月份是高发期。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但对婴幼儿危害较大的传染病,如果发现迟或救治不当,会引起少数孩子病情加重,甚至会引发死亡。在手足口病流行季节,为了针对我校全体儿童,通过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等手段,广泛普及预防手足口病的科学知识,增强社会、家长、学校的防护意识,减少和降低该病的感染、发生和流行,保护广大儿童的健康,维护社会的稳定,切实做好我校的手足口病防控工作,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 明确工作目标
针对手足口病的发病特点,动员和利用多种有效手段和方法,通过培训、健康传播和行为干预,使目标人群和广大群众了解手足口病的危害,掌握预防和控制该病的方法,增强自我防护意识,保护我校全体儿童的健康成长。
二 提高思想认识
我校,从校长到每一位授课教师,全体提高思想认识,充分认识到做好手足口病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我校目前已把做好学校的卫生安全工作,特别是手足口病的防治工作作为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校长王保英亲自负责,做到思想到位,时间精力到位,组织部署到位,工作措施到位。
三 健全防控组织
为了加强对手足口病防治工作的领导,我校成立了防控工作领导组,全面负责我校的手足口病防治工作。组织成员构成情况如下:
组长:(校长)
副组长:
成员:
王保英负责全面掌控我校手足口病的防治工作,手足口病防治的日常工作由李坤霞具体负责。各班主任负责对本班级学生将手足口病的防治知识宣传到位,并每日注意观察学生的身体有否异常变化,将异常情况及时向安全室汇报,楚立方负责校园环境的清洁卫生及消毒通风工作,及时督促、认真检查。
四 具体防控措施
1、制定实施方案和应急预案,增强防控工作的针对性。根据实际情况,我校及时制定了手足口病防控方案和应急预案,明确防控目标,细化防控措施,增强防控工作的针对性。
2、认真开展健康教育,提高防控知识水平。利用班会、队会、黑板报、宣传栏、讲座、健康课、家长会和发放宣传材料等形式向学生及其家长宣传手足口病防控知识,提高广大学生和家长的防范意识和知识水平。着重正面介绍手足口病的防病知识,告诫家长流行季节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避免与患儿接触;纠正儿童不良的卫生习惯,对儿童的玩具、餐具、衣物、用品要经常消毒;家长和老师要注意孩子的个人卫生,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
3、加强卫生监督检查,增强预防意识。认真开展饭前便后洗手、房间通风、不吃不安全食品等相关内容的健康教育措施,加强用品的消毒工作,切实加强食品与校园环境卫生工作,减少手足口病传播渠道,增强预防意识和能力。
4、开展晨午检,严格报告管理制度。认真做好晨午检工作,并将晨午检情况及时记入《班级晨午检情况日报表》,除正常报告外,如发现手足口病人或疑似病人后,要第一时间报告中心校。
5、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易感人群。对发现的病人及疑似病人及早隔离治疗,对患儿的粪便、呼吸道分泌物等可能受污染的物品要随时进行消毒。必要时要到中心学校申请放假若干天,以保护易感儿童。
6、积极配合,主动做好防控工作。我校将与卫生院密切配合,保持良好的联系与协调关系,加强对我校手足口病防控工作的监督管理,协同开展应对手足口病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主动开展防控工作。
Xx小学
第四篇:手足口病防控方案
洪塘营瑶族乡卫生院手足口病防控方案为切实做好我县手足口病预防控制工作,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市疾控中心手足口病防控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积极开展防控工作。切实做好我县手足口病的防控工作,保护广大群众尤其是儿童的身心健康。
一、工作目标
及时发现和控制手足口病疫情,防止暴发流行。
建立预防手足口病明白纸发放登记明细表,确保发放到人。通过托幼机构、卫生室发放预防手足口病明白纸5万份,确保0—5岁儿童家长手足口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达100%。
二、工作原则
(一)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根据手足口病发病的范围、性质和危害程度,各有关部门按照相关技术方案规定,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手足口病应急处理的有关工作。
(二)依法规范,措施果断。各有关部门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疫情做出快速反应,及时、有效开展监测、报告和处理工作。
(三)预防为主,科学防治。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全社会对手足口病的防范意识,落实各项防范措施。
三、工作措施和要求
疫情报告
(一)责任报告人发现手足口病病例时,要在《中华人民共
和国法定传染病报告卡》中“其他法定管理及重点监测传染病”一栏中填报该病。实行医疗机构应于24小时内进行报告。托幼机构及各级各类学校有关人员发现可疑手足口病病例时,应及时向乡卫生院 报告。
(二)各村卫生室、托幼机构和学校发现聚集性的手足口病疫情、手足口病患者异常增多或者重症病例、死亡病例时,要在2小时内向县卫生局和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医疗机构接诊医生应详细询问病例的有关流行病学情况,认真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填写报告卡报告时要特别注意详细填写病例的居住地、学习(工作)地点、家长姓名和联系电话,以利于开展流调和传染源追踪。
托幼机构
(一)要指定专人或校医负责本校的传染病疫情监测与报告工作,落实晨检制度,定期对全校学生的出勤、健康状况进行巡查,及时核实缺勤、缺课原因。建立手足口病疫情“零”病例报告制度。
(二)发现患有发热或疱疹的患儿,应立即动员家长将其带至医疗机构就诊,直至病愈(退热,手口足的溃疡及水泡消退)方可返校。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三)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做好饮水、饮食和环境卫生。
(四)开展健康教育,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医疗机构
(一)开展预检分诊,防止混合就诊。各医疗机构切实落实预检分诊制度和首诊负责制,做好手足口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防止手足口病与其他常见病混合就诊。候诊及就诊等区域增加清洁消毒频次,室内清扫时应采用湿式清洁方式,避免医源性感染。疾病流行期间,医院应专辟门诊室(台)接诊疑似手足口病人。
(二)做好医院内现场控制、消毒隔离、个人防护、医疗垃圾和污水处理工作,防止院内交叉感染和污染。医院门诊和病房要保持清洁卫生,严格消毒制度,重点加强儿科和感染科等科室门诊和病房的消毒,对患者粪便排泄物及其污物等及时进行消毒处理。医院感染管理要加强对门诊和病房的检查、指导,对住院治疗的患者,要限制其陪护及接触者人数,强化陪护和医护人员的洗手、消毒措施,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每一位病人后,均应认真洗手或对双手消毒;诊疗、护理病人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的仪器、物品等要擦拭消毒。特别要加强医院产房、儿科病房的消毒,防止新生儿、婴幼儿院内感染而导致严重后果。
洪塘营瑶族乡卫生院
2010年4月12日
第五篇:手足口病防控指引
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指引
一、概述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幼儿。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咽痛,口腔内疼痛和皮疹,在手、足、臀、膝部出现丘疹、疱疹,可自愈,不留痂。一般仅需对症治疗,预后良好。少数病例可有脑炎、心肌炎等并发症,个别危重病人可因多种原因导致死亡。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柯萨奇病毒A组的16、4、5、9、10型,B组的2、5型,以及肠道病毒71型均为手足口病较常见的病原体,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最为常见。
传染源包括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流行期间,患者为主要传染源。患者在发病急性期可自咽部排出病毒;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溃时病毒溢出;病后数周,患者仍可自从粪便中排出病毒。
该病传播方式多样,以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为主。病毒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亦可经水感染;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合格亦是造成传播的原因之一。
人群对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免疫力。由于不同病原型别感染后抗体缺乏交叉保护力,因此,人群可反复感染发病。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抗体,因此,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据国外文献报道,每隔2~3年在人群中可流行一次。
流行特征:手足口病分布广泛,无明显的地区性;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高发。本病常呈暴发流行后散在发生;流行期间,幼儿园和托儿所易发生集体感染,家庭也亦可发生聚集发病现象。该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在短时间内可造成较大规模流行。
二、托幼机构及小学等集体单位日常的预防控制措施
(一)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
(二)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三)每日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
(四)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
(五)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要对患儿采取及时送诊、居家休息的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六)患儿增多时,要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
(七)对保健医生和保健老师开展手足口病防控知识的培训。
三、发生疫情时开展的工作
(一)加强晨检工作,做好考勤和登记工作。
进一步完善学生晨检、因病缺勤病追查与登记制度,坚持每天进行晨检(有全托幼儿的要增加检查次数),要指定工作认真负责、责任心强、了解传染病防控相关知识的校医、卫生保健老师具体负责本单位手足口病晨检、疫情报告工作,对学生的出勤、健康情况进行巡查,做好因病缺勤病例的追查与登记,及时全面掌握学生健康状况。
按《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试行)》及广东省疾控中心文件(粤疾控[2008]119号)的要求及时发现和报告聚集性病例疫情(聚集性病例指同一托幼机构1周内有5例或同一宿舍/班级1周内有2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
发现以发热、手、足、口、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可能还伴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包括仅表现为手、足、口、臀部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的学生时应立即通知家长及时送诊,患儿要在家隔离治疗,直至病愈方可返校。建议隔离时间:通常待皮疹结痂后1周或自发病之日起2周,或凭传染病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儿科/传染病科的健康证明才能复课。
发生疫情的单位应每天对新增的患儿进行登记并上报至疾控中心和教育局。
(二)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
(三)加强消毒工作,适当增加消毒频次: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等进行清洗消毒,每日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特别要加强电脑室、音乐室等公共场所的物品擦拭消毒,以减少间接接触传播。进行清扫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扫厕所)时,工作人员应穿戴手套,清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消毒方法如下: ①物体表面(公用具、玩具等幼儿经常接触到的地方):可用0.2%~0.5%过氧乙酸溶液或1000mg/L~20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进行浸泡、喷洒或擦洗消毒。
②空气:以加强通风为主。必要时,在房屋经密闭后,2%过氧乙酸溶液(8ml/m3)气溶胶喷雾消毒,作用30min~60min。
③餐(饮)具:首选煮沸消毒15min~30min,或流通蒸汽消毒30min。也可用0.5%过氧乙酸溶液或250mg/L~500mg/L二溴海因溶液或250mg/L~5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30min后,再用清水洗净。
④毛巾:煮沸消毒或高压流通蒸汽消毒。
⑤卧室:合格的紫外线灯消毒,每天1次,每次半小时。⑥卧具:保持清洁,有疫情的单位每天应要求家长更换。
(四)开展手足口病预防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给儿童上一堂健康教育课,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等个人卫生习惯,做到“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等。同时积极对儿童家长进行预防知识宣传。
(五)发生疫情的托幼机构和学校应尽量减少集体活动。
根据疫情控制需要,配合实施教育和卫生部门决定采取的托幼机构或学校放假的措施。
(六)协助疾控部门开展疫情流行病学调查。
①提供基本信息:内容包括幼儿园或学校基本信息(如单位名称、地址、报告人、联系方式等);涉疫人数、教学活动形式(如学校全日制、夜校和寄宿等);全校或部分单位的名册及单位的平面图、示意图(注明班级宿舍、楼层、区域);洗手设施、卫生清洁、居住条件等;近2周考勤记录、因病缺勤情况,接触者健康情况;公共场所(如:游泳池、公共游乐场所等)及公共用具开放或使用等情况;晨检及消毒制度执行情况等。
②协助进行采样:要按疾控机构的要求,及时采集聚集性病例的粪便标本或根据临床表现和病程采集咽拭子和疱疹液。
③疫情处理期间,要每日填报《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每日新增病例统计表》,及时向属地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填报的时间应至少持续到疫情结束后一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