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上海市委书记在2018年全市人才工作大会上的讲话
上海市委书记在市人才工作大会上的
讲话精神
“上海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3月26日下午,上海市人才工作大会举行,市委书记李强指出,抓人才是上海构筑战略优势、打造战略品牌、实现战略目标的第一选择和最优路径,要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指示要求,持之以恒厚植上海发展的人才优势,坚持党管人才的政治导向、人才引进的高端导向、人才配置的市场导向、人才发展的国际导向、人才服务的精准导向,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努力建设世界一流的人才发展环境,让上海成为天下英才最向往的地方之一。
李强指出,总书记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对人才发展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对上海人才工作寄予深切厚望。我们要学深悟透,贯彻落实到人才工作全过程。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人才的极端重要性。上海的发展,从来都是靠人才。有什么样的人才,城市就有什么样的竞争力,有什么样的未来。上海发展正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我们要当好新时代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加快建设“五个中心”,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人才是决定性因素,当前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渴求人才,特别是卓越人才。必须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面向全球、面向未来,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以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必须有引才聚才的强烈危机感和紧迫感,推出“动真格”的举措,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
李强强调,要牢牢把握厚植人才优势的基本导向。坚持党管人才的政治导向,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一把手”带头抓“第一资源”,寻觅人才要求贤若渴,错失人才要有切肤之痛。坚持人才引进的高端导向,吸引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科学家、大企业家、大艺术家等高端人才。坚持人才配置的市场导向,让人才的评价、流动、激励都按市场规则办,真正把权和利放到人才和市场主体手中。坚持人才发展的国际导向,大力引进国际人才,大力推进国际人才本土化和本土人才国际化。坚持人才服务的精准导向,甘当服务人才的“店小二”,让人才从细微处感受到上海这座城市的温度。
李强强调,要努力造就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的高水平人才队伍,重视抓好引领性人才、支撑性人才、青年人才队伍建设。
要实施人才高峰工程,进行大刀阔斧的人才政策改革,形成对全球高峰人才的“磁吸效应”,打造“人才梦之队”。在基础研究领域,集聚一批能够引领国际科技发展趋势、具有全球号召力的科学家;在应用研究领域,集聚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领军人才;在重大产业领域,集聚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企业家和通晓国际规则的投资家。
要形成门类齐全、梯次合理、充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体系。上海的发展既需要金领、白领,也需要蓝领;既需要国际金融、航运、贸易等经济发展类专业人才,也需要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类专业人才;既需要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也需要一线的高技能人才和社会工作人才。“上海工匠”是提升“上海服务”品质、擦亮“上海制造”品牌、提高“上海购物”美誉、促进“上海文化”传承的关键。要实施重点领域技能提升计划,造就一批世界级工匠和标志性服务大使,为打响四大品牌提供人才支撑。
投资青年人才,就是投资未来。要积极引进海内外优秀博士后,积极集聚优秀应届大学毕业生,对青年人才多一点关心和支持,不搞论资排辈,摒弃门户之见,帮助他们打开成功之门。
“真正的人才,最看重的是成长的舞台、发展的空间。”李强强调,要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发展的良好生态。优化政策环境,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破除一切不利于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性障碍。拓展发展平台,积极为人才施展才华提供更广阔的天地,重视用好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积极打造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大力构建生态、生产、生活一体化,社区、街区、孵化区相融合的新型双创载体。创造品质生活,大力提升城市生活的丰富性和舒适度,着力解决人才普遍反映的安居、子女教育、医疗等问题,让上海成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实现梦想的热土。
第二篇:市委书记在全市人才工作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市委书记在全市人才工作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召开全市人才工作表彰大会,旨在贯彻落实全省人才座谈会精神,总结我市人才工作,表彰奖励作出突出贡献的各类人才,研究部署下一步工作。
刚才,新兴同志宣读了《表彰决定》,大会进行了表彰授牌。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长xxx教授,以及5位部门和县(市、区)的负责同志分别作了很好的发言。郭部长作了重要讲话,对我市人才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请大家认真抓好落实。郭部长和各位院士专家专程来渭参加指导会议,是对我们的关心和支持,也是鼓舞和激励。这里,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各位领导和院士专家表示衷心感谢!向受表彰的单位和个人表示热烈祝贺!下面,我从三个方面再讲一些意见。
一、站在全局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做好人才工作的重大意义
人才是富民之基、发展之源。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持续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制定了全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出台了市级领导干部联系拔尖人才制度、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十百千人才工程”等政策措施,探索建立了高新区“人才特区”,在全市重点工业园区、重点企业和支柱产业建立了一批人才工作站、科研中心和实训基地。2009年以来,全市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374名,其中博士17名,3人入选省“百人计划”。各类人才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出了显著贡献。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市人才总量仅占总人口的7.39%,低于全省近4个百分点,属于“人口大市、人才小市”,人才不足不强、结构性矛盾突出依然是基本市情,也是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和决定性作用。尤其在当前加快建设陕西东大门的实践中,急切需要一大批高端人才来作保障。各级各部门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自觉增强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坚持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兴市之基、竞争之本、发展之源,广泛吸纳更多的急需之才、有用之才,投入到陕西东大门建设之中。
二、坚持人才强市战略,为东大门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加快东大门建设,必须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努力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崭新局面。
一要坚持人才优先发展布局。全面落实人才强市的各项举措,把人才列入各类资源开发之首,优先开发人才资源,实现人才资源持续开发;
以加快引进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为重点,优先调整人才结构,建立与我市发展相协调的人才结构布局;
以重点人才工程项目为抓手,优先保证人才投入,确保教育、科技支出增长幅度高于全市财政经常性增长幅度;
以完善的制度促进人才工作科学发展,优先建立有利于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活力和创造智慧。
二要着力打造区域人才高地。充分发挥陕西东大门建设院士专家顾问的作用,进一步完善咨询服务机制,拓展咨询服务领域,使院士专家顾问真正成为科学决策的智囊团、推动发展的智力库。加强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以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为中心,突出党政领导人才、高素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实用人才三个重点,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三个环节,增加人才总量,提高人才素质,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实施重点人才工程项目,深入推进“十百千人才工程”、“人人技能工程”和技工院校“名牌专业能力建设计划”等,加快推进高新区“人才特区”建设,进一步加强与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和大中型企业的合作,扶持建设一批人才培训基地、创业园区和技术研究中心,加快人才培养、交流和引进步伐,最大限度地集聚人才、激发人才活力,真正把渭南打造成为创新创业的新区、人才聚集的高地。
三要营造人才发展良好环境。优化社会环境,积极营造尊重人才、关爱人才的社会氛围,树立尊重人才的价值取向,引导社会认可人才,鼓励群众学习人才,大力宣传表彰人才,让各类人才在实现抱负中体验快乐、在贡献社会中得到尊重。优化服务环境,针对各类人才的特点,提供适合人才发展的环境和平台,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提供快速便捷、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使其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优化生活环境,积极创造条件,采取有效措施,主动为各类人才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如家属随迁、就业、户口迁移、子女就读等,特别是要建设一批人才公寓,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使他们能够安心的干事创业。真正做到用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使渭南真正成为吸引人才的“磁场”、培养人才的“摇篮”、施展才华的“舞台”。
三、落实党管人才责任,进一步加强对人才工作的组织领导
人才工作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重点完善各级党委常委会定期听取人才工作专项报告制度,建立“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领导体制,落实好市级领导干部联系拔尖人才制度,健全完善人才评价、选用、激励、流动、保障五个机制,抓好加强人才工作重点任务督查,真正形成上下联动、协调高效的人才工作机制。各级各部门要坚持把人才资源开发和人才工作、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工作、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三项任务”一起抓,认真研究制定人才发展政策,编制完善本县(市、区)、本部门、本行业以及重点产业、重点领域人才工作规划,策划一批人才工程项目,加快完善人才服务体系建设,推动人才工作健康发展。进一步完善和强化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尤其是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强协作配合,形成强大合力,齐心协力共同做好人才工作。
同志们,时代呼唤人才,伟业孕育人才。我们要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精心指导下,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努力开创全市人才工作新局面,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x大和省十x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第三篇:在人才工作大会上的讲话
一、认清形势,增强做好人才工作的自觉性
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应当说,上述成就的取得,我各级干部奋发有为,各条战线人才辈出是决定性因素之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面临的形势正在发生新的变化,我们面对的竞争愈来愈激烈,我们肩负的任务更加繁重和艰巨,人才队伍建设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也更为紧迫。我们一定要认清形势,进一步增强做好人才工作的自觉性。
(一)要把握知识经济和科技创新的大趋势,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加以重视和开发。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两大引擎,而创新所依靠的就是各类高素质的人才。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是党中央根据国内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作出的科学判断,这不仅仅是文字提法的改变,更多地体现了人才理念的升华。知识经济时代,人是生产力要素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资本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人才走。有了人才,就能吸引更多的项目,引来更多的资本,就能更充分地激发各种生产要素的活力,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涌流出来。当,我们要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急需一大批既能创新、又能创业的专业技术带头人,急需一大批有开拓能力的经营管理者,急需一大批眼界开阔、胸襟开阔的优秀党政干部,同时也急需一大批致富能力强、带富能力强的农村实用人才。我们一定要顺时应势,立足全局,把经济建设与人才队伍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加快人力资源向人才资本的转变,努力以“第一资源”来支撑和促进“第一要务”。
(二)要认清经济全球化和竞争白热化的大背景,把人才优势作为最具竞争力的优势加以构筑和放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推进,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力从主要依靠物力资本转向主要依靠人力资本;世界各地对资源的争夺从以物质资源为主转向以人力资源为主。从我情况看,虽然近年来人才工作有了较大的突破,但与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相比,与实现率先发展的目标相比,与周边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全人才总量还不够充足,人才分布还不够平衡,用人单位主体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人才不足与浪费并存,人才引进与流失并存。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竞争的严峻态势,坚决冲破一切妨碍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改变一切束缚人才发展的做法,使XX真正成为集才的“磁潮、创业的“乐园”、优秀人才向往的“热土”,使人才优势成为我最重要的竞争品牌。
(三)要围绕建设具有最佳人居环境和最佳创业环境的四川经济强、全国文化强的大目标,把人才作为“兴之本”加以培育和集聚。实现“两最”、“两强”奋斗目标,是XX的战略定位和上级领导对我们的殷切期望。其核心是加快发展,而加快发展的关键在党,关键在人才,关键在干部。人才是建设经济强和文化强的“加速器”,哪个地方人才总量大,优秀人才多,作用发挥好,哪个地方投资环境就优,发展后劲就足。干部是群众致富的带头人,是事业发展的领头雁。哪个地方领导班子强,干部谋划水平高,那个地方的发展就有活力,老百姓就有干劲;哪个地方的干部作风好,开拓进取,真抓实干,艰苦奋斗,执政为民,那个地方的凝聚力就强,群众的满意度就高。我在快速发展中所取得的每一项成果,每一次历史机遇的把握,都是各类人才特别是广大干部充分发挥作用的结果。当,我们正处于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抢抓机遇,应对挑战,需要我们最大限度地释放各类人才的创业能量,需要我们最大限度地激发干部队伍的内在活力。我们一定要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兴之根本,作为长远发展之大计,始终抓紧、抓实,把更多的优秀人才集聚到推进我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伟大事业中来。
二、把握重点,强化人才“五支队伍”建设
人才工作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既具有紧迫性又具有长期性。根据中央、盛成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我实际,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培养人才、吸引人才、使用人才三个环节,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着力抓好人才“五支队伍”建设。
(一)着力加强以公务员队伍为重点的党政人才队伍建设。我们建设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加强党政人才队伍建设,必须树立公务员是重要人才资源的理念,把公务员队伍建设作为实施人才强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探索政府机关面向社会吸引高层次人才的新途径,提高公务员大专以上学历的比例。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公务员考核制度,将考核结果与工资和职务晋升挂钩。要完善公务员队伍终身学习机制,加大培训力度,抓好公务员初任、任职培训和专门业务、知识更新培训,加强依法行政、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培训,提高依法行政、公共服务、科学决策、调查研究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加强公务员作风建设,深入开展“树高效廉洁机关,创优良投资环境”活动和公务员行为规范的教育实践活动,评选表彰“人民满意公务员”,使公务员的精神面貌有较大改观、工作作风进一步改进、工作业绩更加突出。第四篇:上海市委书记讲话
上海隆重召开科学技术大会 市委书记陈良宇讲话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xiexiebang.com 2006年03月24日
来源:文汇报/人民日报
【字体:大 中 小】
上海市委、市政府3月23日在上展中心友谊会堂隆重召开上海市科学技术大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在会上作重要讲话强调,要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四个率先”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大会精神,大力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着力突破制约发展的制度瓶颈,积极探索中国特色、上海特点的自主创新道路,众志成城,只争朝夕,不断提高上海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上海城市国际竞争力,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到会致辞。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在会上作了关于《上海市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说明。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龚学平,市政协主席蒋以任,市委副书记刘云耕、罗世谦、王安顺等出席大会。市委副书记殷一璀主持会议。
3月23日的展览中心友谊会堂花团锦簇,气氛庄严热烈。上午九时,会议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开幕。这次盛会,是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之后,也是上海提出科教兴市主战略之后,本市首次召开的全市科学技术大会。同时,大会与今年的局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结合起来举行,重在明确方向、鼓舞干劲、形成共识。
陈良宇、徐冠华为2005上海市科技功臣奖获得者蒋锡夔院士和汤钊猷院士颁奖,并向他们表示热烈祝贺;大会为2005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项目获奖代表颁奖,严隽琪宣读了《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表彰2005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奖项目(人)的决定》。陈良宇在讲话中强调,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向全国发出了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号召,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由之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我们要深化认识,进一步提高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自觉性。一是要切实增强使命感,认清自身肩负的责任,发挥上海的先发优势,继续走在全国前列;二是要增强忧患感,主动应对世界科技竞争的严峻挑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在发展上掌握战略主动;三是要增强紧迫感,清醒认识上海在创新理念、创新主体、创新机制上的薄弱环节还比较突出。我们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努力抢占科技发展的制高点,并力争使高科技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和第一增长点,加快推进“四个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的步伐。
陈良宇指出,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三年来,上海迈出了三大步,实现了从战略动员到战略启动、到全面实施的跨越,取得显著成效:思想认识不断深化,工作实践不断深入,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城市创新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全社会R&D投入占GDP的比例逐年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2002年的53.1%提高到2005年的58%,发明专利占全市专利申请总数的比重已接近1/3,在今年全国科技大会上,有46项成果获得国家奖励,首次覆盖国家五大科技奖项;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上海产业发展重要支柱;现有66家国家和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由科技数据服务等10个系统构成的研发公共服务平台框架,集聚了大量技术创新人才,还形成了比较发达的高等教育体系。但也必须清醒看到,上海的科技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与新阶段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相当大差距。
陈良宇强调,要积极探索,坚持走中国特色、上海特点的自主创新道路,就是“以创新为动力,以企业为主体,以应用为导向,政府引导,市场推进,部市联动,产学研结合,国内外互动”。“十一五”时期,是上海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加快形成“四个中心”的关键时期,也是上海步入科学发展、创新驱动的重要阶段。要按照中央要求,遵循“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指导方针,立足“四个中心”和国际大都市建设实践,努力实现以创新驱动经济社会发展。当前要突出抓好“三个聚焦”和“三个加强”:一是聚焦企业主体,着力激发企业自主创新的内生动力;二是聚焦国家战略,着力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三是聚焦创新基地,着力放大张江高新技术园区的政策效应;四是加强投融资机制创新,进一步完善企业创新创业的金融环境;五是加强“市区联动”,进一步激发区县创新发展的活力;六是加强人才培养,进一步打造上海创新人才高地,真正突破自主创新的瓶颈和障碍,充分发挥上海自主创新的潜力和优势。
陈良宇强调,要凝聚力量狠抓落实,采取切实有力的各项政策措施,极力创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环境和氛围,共同开创上海科技发展新局面——
要加强党的领导,切实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抓紧抓好。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把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作为中心任务,抓落实、抓聚焦、抓突破,从驱动、服务和综合服务三个层面,加强全市党政部门推进主战略的合力。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学科学、用科学,切实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成效,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的重要内容。
要加强统筹协调,抓好中央配套政策的落地。市各有关部门和各级政府要紧密配合,加强统筹协调,深入研究,分类梳理,抓好国家和上海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对中央明确规定、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政策措施,要提高落实和执行力度,发挥政策激励、导向和调控效应;对中央明确方向、作为改革探索的政策措施,要力争先行先试的授权,提高政策资源的运用限度,特别要结合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推进金融等领域改革先行先试;对中央明确范围、作为鼓励地方自主创设的政策措施,要提高综合优势的体现程度,发挥经济发展优势,提高创新活动的激励水平。
要强化评估考核,激励方方面面全力推进科教兴市工作。要进一步完善科教兴市考核评估体系,有效运用“考核”杠杆,引逼各方面全力推进科教兴市主战略。要加强对各级领导班子科教兴市工作的考核,逐步形成分门别类的科教兴市绩效考核制度。要加强对企业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的考核评估工作,对于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考评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要瞄准世界前沿,努力吸引留学人员回国创新创业,为中华民族在国际舞台赢得强大科技竞争力。留学归国人员创新创业是上海的优势。要放眼国际市场,充分依靠在海外特别是在欧美的几十万留学人员,走好自主创新、跨越发展这条路。
要发展创新文化,营造鼓励创新、参与创新的浓厚社会氛围。创新文化孕育创新事业,创新事业促进创新文化。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引导全体民众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勇于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信心和勇气;要倡导崇尚创新、追求科学的社会风气,完善创新激励机制,强化市民科学普及活动,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意识,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要重视开展群众性的技术革新活动,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等群众组织,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组织各种竞赛活动;要全面建设学习型城市,切实改变应试教育,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突出创新教育,倡导“学习改变命运”的理念,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大力培育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和学习型家庭,做到人人讲学习、时时在学习、处处能学习,不断增强全体市民学习能力和创造动力。
徐冠华在致辞中代表科技部对大会的胜利召开表示衷心祝贺。他指出,“十五”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五年,也是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的五年,更是科技部与上海合作不断深化的五年,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创新和科技进步,科教兴市主战略不断向纵深推进,创新成果产出丰厚,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效果明显,城市国际竞争力逐步提升。
徐冠华说,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和窗口,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上海的历史使命和光荣职责,上海要充分发挥自身科技力量雄厚的优势,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杠杆,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推进科教兴市主战略向纵深发展,大力做好“发展自己,服务全国”两篇大文章,推动上海、带动全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加速从“资源依赖”转向“创新驱动”。
韩正在讲话中指出,编制《规划纲要》的过程,是一个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的过程,也是一个汇聚各方智慧、加强综合协调的过程。《规划纲要》强调与国家规划的衔接,强调前瞻性、战略性、针对性和操作性,明确了上海中长期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和基本思路,提出了未来15年上海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主要任务,是指导今后一个时期上海科技工作的重要文件,各地区、各部门要结合实际,切实贯彻落实。
韩正指出,要把握方向,明确重点,努力实现聚焦突破。根据中央确定的“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指导方针,结合自身实际,加快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上海必须以自主创新为主线,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中心任务,以应用为导向,以上海的知识和人才优势为支撑,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今后,上海科技创新要围绕国家科技创新的总体战略布局,做到“三个支撑”,即支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支撑可持续发展,支撑城市功能提升。
韩正指出,要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为推动上海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要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重点完善创新主体的激励机制、创新资源的整合机制、创新的投入和运作机制,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推动园区成为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的重要载体,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要大力推进政府管理创新,发挥政府在创新上的主导作用,加强对企业的服务和引导,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立以科技中介为主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要制定实施有突破、重实效、可操作、具有面上引导性的创新政策。要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形成有利于创新的社会氛围。
市领导吴志明、范德官、王仲伟、沈红光、杜家毫、包信宝、刘伦贤、任文燕、张圣坤、朱晓明、王培生、杨晓渡、杨雄、周太彤、胡延照、宋仪侨、王生洪、谢丽娟、左焕琛、俞云波、黄关从、石四箴、王荣华、王新奎、吴光裕以及张学兵、钟燕群等出席会议。(记者 任荃)陈良宇:走通“华山天险一条路”(声音)
如果增长方式不转变,自主创新能力不提高,越往上走,空气就越稀薄,甚至还会出现高原反应
上海经济已经持续14年保持两位数的快速增长,正处在由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的转型阶段。要保持经济持续两位数的增长,很不容易。可以说,如果增长方式不转变,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不提高,我们越攀登,越往上走,空气就越稀薄,甚至还会出现高原反应,走通“华山天险一条路”,攀登无限风光的险峰,也越来越艰难。
要正视差距,瞄准目标,以只争朝夕、志在必得的精神,深入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努力抢占科技发展的制高点,力争使高科技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和第一生产力,加快推进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四个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建设步伐。
企业不能创新,何以创业?但是,当前上海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地位没有真正确立,国有企业创新原动力不足,民营经济创新能力不强,产业规模扩大并没有造就出一批有品牌影响的大企业,大规模的技术引进也没有很好地带动企业再创新的热潮。不少企业做大,实际上是虚大,因为缺乏核心技术的“根”和自主品牌的“神”。
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真正培育起一批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具有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的强势企业,关键是要千方百计激发企业自主创新的需求和冲动,使企业自主创新从“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
聚焦企业主体,还要区别不同企业的不同情况,采取差别措施。对于国有企业,要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口,加强政策引导,把提高国企的创新研发能力作为国资国企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使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对于民营企业,要着力营造公平的政策环境,努力形成市场主导、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的发展态势,实现与国有企业集团的战略对接和产业配套,使之成为科技创新的生力军。
上海应该提供这个舞台和环境。现在,民营企业发展遇到一些“玻璃障碍”,有人讲是“玻璃鞋”,有人讲是“玻璃天花板”,反正是看不见,说没有,但实际上是有的。今天,我在这个大会上,希望上海各级党政领导,要为党、为国家、为民族的前途着想,进一步取消影响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的各种障碍。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3月23日在上海市科学技术大会上说(曹玲娟)
第五篇:在人才工作大会上的讲话
一、认清形势,增强做好人才工作的自觉性
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在人才工作大会上的讲话。应当说,上述成就的取得,我各级干部奋发有为,各条战线人才辈出是决定性因素之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面临的形势正在发生新的变化,我们面对的竞争愈来愈激烈,我们肩负的任务更加繁重和艰巨,人才队伍建设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也更为紧迫。我们一定要认清形势,进一步增强做好人才工作的自觉性。
(一)要把握知识经济和科技创新的大趋势,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加以重视和开发。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两大引擎,而创新所依靠的就是各类高素质的人才。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是党中央根据国内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作出的科学判断,这不仅仅是文字提法的改变,更多地体现了人才理念的升华。知识经济时代,人是生产力要素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资本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人才走。有了人才,就能吸引更多的项目,引来更多的资本,就能更充分地激发各种生产要素的活力,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涌流出来。当,我们要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急需一大批既能创新、又能创业的专业技术带头人,急需一大批有开拓能力的经营管理者,急需一大批眼界开阔、胸襟开阔的优秀党政干部,同时也急需一大批致富能力强、带富能力强的农村实用人才。我们一定要顺时应势,立足全局,把经济建设与人才队伍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加快人力资源向人才资本的转变,努力以“第一资源”来支撑和促进“第一要务”。
(二)要认清经济全球化和竞争白热化的大背景,把人才优势作为最具竞争力的优势加以构筑和放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推进,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力从主要依靠物力资本转向主要依靠人力资本;世界各地对资源的争夺从以物质资源为主转向以人力资源为主。从我情况看,虽然近年来人才工作有了较大的突破,但与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相比,与实现率先发展的目标相比,与周边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全人才总量还不够充足,人才分布还不够平衡,用人单位主体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人才不足与浪费并存,人才引进与流失并存。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竞争的严峻态势,坚决冲破一切妨碍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改变一切束缚人才发展的做法,使XX真正成为集才的“磁潮、创业的“乐园”、优秀人才向往的“热土”,使人才优势成为我最重要的竞争品牌。
(三)要围绕建设具有最佳人居环境和最佳创业环境的四川经济强、全国文化强的大目标,把人才作为“兴之本”加以培育和集聚。实现“两最”、“两强”奋斗目标,是XX的战略定位和上级领导对我们的殷切期望。其核心是加快发展,而加快发展的关键在党,关键在人才,关键在干部。人才是建设经济强和文化强的“加速器”,哪个地方人才总量大,优秀人才多,作用发挥好,哪个地方投资环境就优,发展后劲就足。干部是群众致富的带头人,是事业发展的领头雁。哪个地方领导班子强,干部谋划水平高,那个地方的发展就有活力,老百姓就有干劲;哪个地方的干部作风好,开拓进取,真抓实干,艰苦奋斗,执政为民,那个地方的凝聚力就强,群众的满意度就高。我在快速发展中所取得的每一项成果,每一次历史机遇的把握,都是各类人才特别是广大干部充分发挥作用的结果。当,我们正处于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抢抓机遇,应对挑战,需要我们最大限度地释放各类人才的创业能量,需要我们最大限度地激发干部队伍的内在活力。我们一定要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兴之根本,作为长远发展之大计,始终抓紧、抓实,把更多的优秀人才集聚到推进我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伟大事业中来。
二、把握重点,强化人才“五支队伍”建设
人才工作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既具有紧迫性又具有长期性。根据中央、盛成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我实际,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培养人才、吸引人才、使用人才三个环节,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着力抓好人才“五支队伍”建设。
(一)着力加强以公务员队伍为重点的党政人才队伍建设。我们建设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加强党政人才队伍建设,必须树立公务员是重要人才资源的理念,把公务员队伍建设作为实施人才强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探索政府机关面向社会吸引高层次人才的新途径,提高公务员大专以上学历的比例。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公务员考核制度,将考核结果与工资和职务晋升挂钩。要完善公务员队伍终身学习机制,加大培训力度,抓好公务员初任、任职培训和专门业务、知识更新培训,加强依法行政、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培训,提高依法行政、公共服务、科学决策、调查研究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加强公务员作风建设,深入开展“树高效廉洁机关,创优良投资环境”活动和公务员行为规范的教育实践活动,评选表彰“人民满意公务员”,使公务员的精神面貌有较大改观、工作作风进一步改进、工作业绩更加突出。共3页,当前第1页123
(二)着力加强以企业家培育、激励和保障为重点的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我们要大力抓好懂经营、善管理、有绩效的企业家的培育、激励和保障,健全经营管理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的长效机制。以XX人才场为依托,加快培育我企业经营者人才场,健全完善人事代理业务、人才评价和咨询服务,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人事人才服务,推进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场化、职业化进程,促进不同企业之间、不同区域之间优秀管理人才的合理流动。坚持企业董事会依法选择经营者以及经营者依法行使用人权相结合,充分发挥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和用人单位的主体作用,完善企业经营者和其他管理人员的聘用制和契约化管理,依法维护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企业的合法权益,发言稿《在人才工作大会上的讲话》。要围绕培育具有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努力造就一支职业化、现代化的优秀企业家队伍。
(三)着力加强以高层次人才为重点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继续做好学术技术带头人、拔尖人才的选拔,充分发挥人才选拔制度在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中的作用;开展面向全社会的人才评价工作,建立社会化人才评价体系,拓展人才评价内涵和范围,创新人才评价方法和手段,使人才评价向以考试和评审结合为主、多种评价方法综合运用的方向发展;加强和完善专业技术职务管理,推进专业技术职务由身份管理向
岗位管理转变,建立和完善“按岗聘任、竞争择优”的聘任机制;进一步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稳步推进评聘分开工作,改进评审方式,加强对实施执业资格制的监督指导和规范管理;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每年选送急需人才到高等院校进修培训。今年,我们还要按照上级部署,在事业单位中全面推行人员聘用制。各级各部门既要充分认识到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增强改革的紧迫感,又要充分认识到这项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从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把改革的阶段性和发展的连续性统一起来,注意研究论证,稳妥推进改革,确保这项改革取得成功。(四)着力加强以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切实树立“高技能工人也是人才”的人才观,给予有突出贡献的技工应有的社会地位。以培养壮大职工队伍和各行业中技术精湛的高技能人才为重点,加快实施技能型人才培养计划,组织开展高技能人才的学习培训和新技术、新工艺的技能竞赛等活动。各有关部门要大力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劳动预备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努力构建从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到技师、高级技师的职业资格体系。全面推进技师社会化考评体系建设,实行以能定评,破格晋升,向低学历但技术精能力强的一线工人开“绿灯”,激励更多的员工提高工作技能和动手能力。加大高技能人才选拔奖励力度,在分配上进一步向高技能人才倾斜,实行以岗定薪,以能力定工资,以贡献定报酬,激励一线员工埋头学技术、做贡献,不断提高高技能人才在技术工人中的比例,努力建设一支复合型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五)着力加强以农村实用人才为重点的乡土人才队伍建设。XX74%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现代化,就没有全的现代化。我们要围绕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增加农民收入,把农村人才资源开发作为中心任务,通过系统培训、专业比武、知识竞赛、能手评癣项目招标、科技承包等方式,大力培养选拔致富能力强、掌握多种实用技术、在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中起示范带动作用的实用人才。建立优秀农村人才使用制度,在职称评定、创办企业、社会保障、项目承包、子女就学、继续教育等方面提供服务。逐步建立覆盖全的职业需求预测、职业培训、技能鉴定、职业介绍、就业指导五位一体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职介服务和转移培训中心。要在去年对5000名农民技术人员进行职称评定的基础上,通过5年的努力,培养一大批农村实用人才,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培养和造就新一代农民。
这里,我特别要强调一点,XX是历史文化名城,我们又确立了“两最”、“两强”的奋斗目标,建设一支高质量的教育文化人才队伍十分重要。这样一支队伍直接关系到我发展后劲的强弱和建设全国文化强的成败,因此,我们要将教育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作为科教兴和文化强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一方面,以培养拔尖人才为重点,积极推进教育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大胆采取优惠政策,吸引一批特级教师、优秀教师和文化能人名人,加紧建设一支思想素质好、业务造诣深,具有级领先水平,并有较大影响的教育、文化人才队伍。另一方面,要制定具体的人才培养规划,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加大教育文化人才开发培养的力度。要重点围绕壮大文化支柱产业培养文化人才,通过文化人才作用的创造性发挥,把我深厚的文化积淀、文化资源转化为富有场吸引力和商业价值的文化精品,把文化的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产业优势,放大我的文化价值。共3页,当前第2页123
三、转变职能,争创人才工作实效
人才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的战略任务。我们要切实转变职能,积极探索规律,加大资金投入,把人才工作作为牵动全局的一件大事抓紧抓好,抓出实效。
(一)进一步转变政府人事职能,建立人才开发的宏观调控机制。根据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新形势和场经济发展的新要求,政府人事职能重心要从微观向宏观转变,通过运用经济、法律等手段,加大对人才工作的宏观调控。实现政府人事管理间接化,场能办到的交给场,社会能办到的交给社会。把原来由政府承担的宏观管理职能与事务执行性的办理职能区分开来,分别由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授权的事业单位承担,促进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服务机构向场主体转变,真正从“办潮转向“管潮。积极发展人才中介机构和行业管理协会,不断推出场监管的新方式,加强规范化管理,维护良好的人才场秩序。
(二)深入调查研究,积极探索和把握场经济条件下人才工作的客观规律。人才工作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这个规律,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课题。要从实际出发,加强调查研究,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要尊重基层和群众的创造,总结和推广新鲜经验,不断创新党管人才的方式和方法。要努力健全和完善人才工作咨询决策机制,积极推动社会听证和专家咨询等制度建设,完善决策规则和程序,充分发挥专家的参谋咨询作用。党委、政府在人才工作方面作出重大决策,要通过各种形式,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准确性和针对性。
(三)加大对人才工作的投入,为建设宏大的人才队伍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树立人才资源开发投入是收益最大的投入的观念,逐步提高发展性投入中用于人才资源开发的比例。建立和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导,金融信贷为支撑,企事业用人单位投入、社会投资、国(境)外投资和捐助为补充的多层次、多渠道的人才开发投入机制,实现人才开发投入主体的多元化和场化。在保证政府对人才开发必要投入的同时,突出企业在人才投入上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和推动企业加强人才开发机构建设,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力度,落实科技人才继续教育经费,为人才开发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要充分调动和发挥社会各界对人才投入的积极性,鼓励境内外社会组织和个人以各种形式支持人才开发事业,建立高科技风险投资机制,为营造一流的人才环境提供可靠的资金保证。
同志们,新形势、新任务对人才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让我们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人才观,抓住机遇,奋发努力,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创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局面,为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XX发展新跨越作出更大的贡献。
共3页,当前第3页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