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安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总体方案
大安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总体方案
2008年09月04日 【浏览字号:大 中 小】 来源:区政府办
为加快全区统筹城乡发展进程,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努力为自贡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的老工业城市探索经验,根据市委、市政府把大安区作为自贡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重点突破区域的要求,结合大安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
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大安”主题,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规划为引领,以产业为支撑,以市场为导向,以改革为动力,以组织为载体,以民生为根本,进一步创新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先进生产力向农村扩展、公共财政向“三农”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着力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共荣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模式,努力建设城乡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统筹协调发展的新大安。
总体思路:紧密结合大安区情特点,立足“城乡一体,丘区十强”的发展定位,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增强村级实力,促进社会进步”这一根本目标,实施工业企业聚集化、土地经营规模化、农村居住社区化、新型农民组织化“四化战略途径”,着力推进土地利用制度改革、体制机制创新、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三个突破”,加快推进一城(大安城市中心区域)、五区(工业集中发展区)、四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三大建设”,努力实现城乡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保障、社会事业、社会管理“六项统筹”,实现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科学发展、以人为本。以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统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逐步使城乡居民在就业、就医、就学和社会保障、公共福利等方面享有平等权利。
坚持解放思想、破旧立新。着力解决思想观念问题,坚持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坚决破除制约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及制度性障碍,构建统筹城乡发展的新体制、新机制及良好的社会环境。
坚持分类指导、整体推进。始终遵循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普遍规律,把握区域性特征和阶段性特点,因地制宜确定工作重点和推进力度,既大胆探索、强力推进,又量力而行、务求实效。
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加强政府引导,强化公共服务,充分发挥基层首创精神,最大限度地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组织和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城乡建设。
三、主要目标
(一)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近期目标:按照“一年有新进展,三年有新突破,五年有大变化”的要求,到2011年,全区人均GDP力争达到2.55万元;区属工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60%以上,全区规模工业企业集中度达到70%以上,三次产业比重由2006年的12︰60︰28调整为8︰62︰30,三次产业就业比重由2006年的45︰23︰32调整为35︰28︰37;试点区域农村土地流转率和规模经营率均达到70%,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6年的3672元提高到6800元,农民非农收入占纯收入比重由2006年的45%提高到65%,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06年的2.4︰1下降到2.2︰1以内,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差距缩小到6个百分点以内;城镇化率由2006年的36.1%提高到45%以上,农村居民集中居住率达到20%以上;农村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和政治组织带动发展、助农增收的能力不断增强,全区建立起覆盖六大农业主导产业和四大特色产业的各类农村新型组织100个以上。初步实现城乡规划一体、经济社会相融、劳动就业充分、保障体系健全的新格局。全区综合经济实力力争进入全省丘区前10强,在全省丘陵区县率先建立统筹城乡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率先建成老工业城市推进城乡统筹的示范窗口,在全市农村区县率先建成全面小康区县。
远期目标:到2016年,全区GDP实现240亿元,人均GDP达4.8万元以上,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2︰1。社会事业加快发展,镇村公共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100%,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之比为1︰1,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大幅度提高。生态文明观念牢固树立,城乡人居环境大为改善。基层民主建设进一步夯实。城乡差距明显缩小,城乡二元结构基本消除,全面形成城乡居民享有基本同质化的生活条件、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平等化的经济社会权利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二)深化改革和机制体制创新目标
——探索建立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完善配套制度,促进农村建设用地向城镇集中、基本农田向保护区集中、农民承包地向业主集中。
——探索打破农民变市民的户籍障碍,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体系,率先在全市完成自贡大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农民变市民的改革试点工作。
——探索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服务体系和以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为主的覆盖城乡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创新公共服务体制,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努力实现城乡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公共安全等公共服务的均衡化。
——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分配合理的公共财政制度,建设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服务型政府,建立覆盖城乡、运转协调、决策民主、服务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着力创新旨在保障维护群众利益的政治组织形式,探索建立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大力发展旨在提高群众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生活质量的社会组织,增强农村基层组织服务群众、带动发展的功能,努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水平。
四、主要任务
(一)加快推进三大建设,构建统筹城乡发展新格局
以“一城、五区、四基地”建设为抓手,优化空间布局,集中打造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战略平台,加快推进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努力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共荣。
1.加快推进大安城市中心区和城镇体系建设。紧紧围绕自贡聚集百万人口、建成区面积近百平方公里特大城市和城市经济圈的建设,以建设和打造“海龙大街”(以恐大路为基础)为纽带,推进大安旧城改造、东部新城和凤凰新城开发建设,努力构建聚集30万人口、建成区面积达30平方公里以上的大安城市中心区域。一是强力推进大安旧城改造。实施旧城区“退二进三”战略,加快久大盐业公司大安分公司、自贡水泥有限公司的搬迁步伐;创新招商和开发模式,到2011年,力争改造以燊海井片区为核心的旧城区5平方公里。二是加快编制东部新城规划并相机启动建设。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做好高品位的东部新城建设性详细规划,加快启动大山铺城市组团建设,相机启动以大安行政中心为依托的自贡东部新城建设。三是整体打造凤凰新城。依托凤凰乡现有的商贸物流基础,加快马吃水区域退二进三步伐,建成川南有影响力的商贸物流中心区;加速凤凰坝区域商住开发建设,整体打造凤凰新城,以此加快推进自贡第一乡建设步伐,率先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率先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争当全市统筹城乡发展排头兵。到2011年,建成凤凰新城6平方公里,常驻人口6万人以上。四是努力构建城区、中心镇、中心村、集中居住点四级城镇体系。充分依托试点小城镇的政策优势和区位优势,加快何市、牛佛中心镇开发和建设步伐,增强其吸纳、承载、辐射、带动能力,使大山铺镇以东7个乡镇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力争到2011年建成何市生物类制药基地、牛佛川南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和集散贸易区,建成农民新型社区14个、中心村14个。坚持以中心镇的发展带动综合示范新村的建设,5年内,建成30个综合示范新村,实现组组通公路,户户通便民路,人人有医保、养老保险,青壮年劳动力就业培训率100%、转移就业率80%,30%的农户实现“三清四改五化”(即:清柴堆、清粪堆、清垃圾堆;改水、改厕、改厨、改圈;净化、亮化、绿化、美化、硬化),农民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五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旅游业。加大专业市场、商贸物流企业培育力度,加强城乡商贸网络体系建设,努力提高产业层次和城市竞争力,增强要素聚集能力和对农村转移人口的吸纳能力。围绕自贡打造中国旅游目的地的机遇,通过发展“恐龙盐史时光隧道游、北环路都市休闲观光体验游、江姐故居红色之旅、青龙湖养心会所生态游、三多古寨亲情一日游、牛佛古镇文化游”,力争将我区建成川南“黄金旅游走廊”、自贡“休闲旅游中心”。
2.加快推进工业集中区建设。牢固树立“工业兴,大安兴”的理念,按照“产业聚集,科学发展”的要求,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建设5个工业集中发展区,形成“五区”联动的工业发展新格局,不断增强工业反哺农业的带动能力。一是围绕全市“一带”工业空间布局,重点打造与板仓工业集中区西北部相衔接、以昊华西南化工公司为依托的大安城区东南工业组团,构建与板仓工业集中区的合作机制,在空间上、产业上实现与板仓工业集中区的互动,与“一带”工业空间布局成为统一整体,承接相关产业转移,形成以发展精细化工为主,泵阀、润滑设备、化工贸易市场为辅的综合性工业片区。二是大力发展适合城乡结合部和重点城镇产业特点的、以城乡居民创业就业为重点的4个工业集中发展区。依托我区在工业上的区位优势和工业基础,充分考虑城乡居民的劳动技能和就业特点,利用辖区内优势骨干企业发展配套工业。加快大塘山农民创业就业示范区、新民董家农民创业就业示范区、何市生物制药工业集中区、牛佛工业集中区建设,着力引进、发展一批有利于壮大产业、扩大就业的工业项目,强力推进工业企业向集中发展区落户。到2011年,“五区”建成面积达到10平方公里以上。全区规模工业企业集中度达70%以上,“五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25亿元以上。
3.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坚持用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着力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努力推进农业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和品牌化生产。一是着力打造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在牛佛镇农科村建立占地1000亩的现代农业示范园,成立科研组、技术服务队和农机专业服务队,完善园区道路水利设施和学校、村卫生站、科普中心等配套设施,创新机制建立村级专业合作社带动园区发展。二是着力建设四大产业基地。按照“调结构、抓龙头、建基地、做品牌”的思路,以服务城市和服务企业为重点,建立蔬菜、肉牛、水产、小家禽四大基地。到2011年,建成以“朝天寺”为品牌的5万亩中近郊蔬菜种植基地,以庙坝镇、回龙镇为核心的年出栏5万头的肉牛养殖和贸易基地,以团结镇、三多寨镇为核心的2万亩特色水产养殖基地,以年出栏100万只蛋鸡为重点的中远郊小家禽养殖基地。三是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培育扶持农村专合组织,加快推进农村经纪人、农村专业人才和新型农民“三支队伍”建设。到2011年,全区农业龙头企业达到40户,农村专业或股份合作社达40个,专业大户、农村经纪人达到500户。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从42%提高到50%以上,农产品商品率从60%提高到80%,农产品加工率从20%提高到40%。
(二)全面深化六项改革,建立统筹城乡发展新秩序
1.加快推进有利于发展农村生产力的土地制度改革 遵循依法、自愿、有偿原则,着力创新农村各类土地流转模式、利用方式及利益分配机制,积极推动农村集体土地资本化。一是着力优化用地布局。按照“统一管理,集中使用”的原则,合理调剂区域间集体建设用地指标,积极推进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工作,保证城乡建设用地需要;利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机会,科学合理调整基本农田范围及区域,使基本农田向保护区集中,确保区域内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用地布局更合理。二是着力创新用地方式。探索农村居民稳定进城后其房屋、宅基地、承包地流转的处置办法,采取置换或回购退出地、实施“新居工程”、享受廉租住房、自主购房补贴等办法,鼓励农民进入城镇或农村新型社区居住,努力探索农民转化为城镇居民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引导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探索多种方式,在“一园四区”及中心镇建设二、三产业营业用房;大力实施“新居工程”,鼓励试点村组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价入股、联营等方式参与村镇建设开发,结合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在近郊乡镇加快新型社区建设步伐。三是着力构建利益分配机制。探索建立集体用地使用权与农村房屋产权物权化登记、市场化流通管理办法。
2.加快推进服务高效的行政体制改革
探索建立适应统筹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要求的乡镇、部门工作考评机制和目标管理体系。实施镇域行政单元区划调整,推行乡街合一、村社合一的行政区划,积极探索以企带村、强企并村、村企合作的村庄建设模式。探索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新机制和新办法,推进乡镇政府机构职能改革,推行“大部门”体制,科学设置区乡机构,强力推进交通、建设、农林、水务等系统内事业单位的市场化运作;本着放权让利、责权相当的原则,合理划分区乡事权;建立运转灵活、服务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探索“扩权活乡”的管理体制,实现乡镇政府由直接抓经济建设向主要提供公共服务转变。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四级便民服务网络建设,优化行政审批服务。
3.加快推进向“三农”倾斜的公共财政制度改革
深化公共财政制度改革,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分配合理的公共财政制度。强化财政预算硬约束,确保财政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逐年提高,形成财政投入城乡统筹、倾斜“三农”的稳定增长保障机制。充分发挥财政杠杆作用,完善财税扶持企业发展激励机制,引导和激发企业加快发展活力;完善区乡村财政财务管理体制,建立转移支付激励机制,鼓励镇域经济发展。建立控制土地使用补偿机制,对基本农田、生态环境保护控制区内的村社给予资金补偿。建立土地收益支农机制,将土地出让金的大部分用于农村公共服务项目的资金补助。探索让农民拥有更多财产性收入的新途径。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信用担保方式,积极争取政策支持,探索组建村镇银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小额信贷担保机构等适应农村生产方式的贷款公司和社区性金融合作组织,开展农村资金互助组织试点。探索农村土地经营权和地上建(构)物物权及附着物抵押信贷模式,增强农民土地融资能力。探索建立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型信用机制,探索吸引民间资金参与城乡公共设施建设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农业保险体系和农业灾害风险转移分摊机制,加大对农村中小企业和农业大户的支持力度。
4.加快推进有利于农民变市民的户籍制度改革
打破农民变市民的户籍障碍,引导和鼓励本地农村居民、本地投资创业者、大安籍外地名人,有条件、有序转为大安区城镇居民,探索进城务工2年以上的农民工直接转为城市居民的相关政策,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体系,实行一元化户口登记制度,取消“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二元户口划分,统一登记为“自贡市大安区居民户口”,逐步过渡到以身份证取代属地户籍管理制度,推行区域内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农业户口人员转换身份后,在原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变的条件下,根据农民自愿宜农种田、宜工务工、宜商经商,在入学、参军、就业、医保等各方面与原有城镇户口居民享有同等权利,履行同等义务,不再实行差别政策。5.加快推进城乡全覆盖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兼顾政府投入能力、群众承受能力和政策吸引力,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为主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城乡居民基本生活。逐步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最终实现与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接轨。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快实现全覆盖,健全城乡特困医疗救助制度。扎实推进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建立和完善农民变市民人员参加养老保险制度,探索建立城镇规划建成区及建成区的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探索建立农民工养老、工伤、医疗等保险制度,扩大保险范围。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城乡社会福利事业,逐步实现特殊困难人群社会福利救助全覆盖。着力统筹城乡安居生活,加快经济适用房和廉租住房建设,逐步解决进城农民工、城市“双困”家庭和农民变市民人员的住房问题,加快农转非安置房和农民新村建设,建设城乡新型社区。
6.加快推进城乡均衡发展的公共服务体制改革
探索城乡教育公平机制。完善城乡一体的义务教育阶段资源配置体系,探索城镇优质学校与农村边远、薄弱学校共同体发展办学模式,推行城乡之间、学校之间教师交流制度,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标准、统一工作调配、统一教育教学管理。推行多元办学模式,以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为重点,探索职业教育、民办教育发展服务机制。以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为重点,建立和完善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建立和落实城乡一体的贫困家庭子女就学救助制度。探索完善城乡科技普及协调发展机制,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协助、社会参与的城乡科技管理体制。探索建立并逐步完善城乡医疗卫生体制。强化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探索乡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新模式,建立城市医院支持农村卫生的机制,进一步推行和完善“计卫”合作机制,提高城乡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探索引进社会资本举办营利性医疗机构、参与城乡卫生体系建设的新机制。探索文化体育事业和文化体育产业协调发展机制。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城乡文化管理体制。深化公益性文化体育事业单位体制改革。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体育产业领域,建立多元化资本参与文化体育产业发展,投入农村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引导机制。
(三)大力实施六个统筹,完善统筹城乡发展新体系
1.统筹城乡空间布局与规划建设
坚持把区域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规划,遵循城市化发展规律,打破行政区划限制,注重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产业空间布局规划相统一,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推动城乡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努力构筑城乡联动发展的空间格局。一是完善区域生产力布局。编制和实施好统筹城乡发展总体规划和城乡路网建设、工业集中发展区等专项规划,统一规划安排重大产业发展项目、重大公共事业项目、重大社会发展项目,合理布局产业发展空间、农田保护空间、生态保护空间和公共基础设施配置,优化一二三产业内部结构和行业内部结构,着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二是完善四级城镇体系。围绕构建“一城五区四基地”的空间布局,以改善人居环境为出发点,积极推进棚户区改造,加快推进马吃水片区和大山铺城市组团建设步伐,全面加强和平、新民、团结等城郊乡镇建设;编制实施村庄布局规划,全面推进中心村和农村居民聚居点建设,形成“城区、中心镇、中心村、集中居住点”四级城镇体系。
2.统筹城乡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
坚持以水、电、气、路、讯、网络为切入点,统筹谋划重大基础设施布局和建设,着力改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状况。一是以交通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突破口,努力构建联乡、通村、到组、达户的农村道路网络。加快推进农村公路建设,配合实施大牛路、恐大路、西山路、鸿板大道、汇东路东延线等重大项目建设,完善城乡主干道路网和公共交通设施,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事业;切实加强大山铺火车站和自贡火车站的开发利用,结合沱江河道整治适时兴建牛佛渡口,构架贯通南北、连接东西、水陆并举、覆盖城乡的交通体系。到2011年,实现等级公路通村率达到100%、路面硬化率达到100%,所有乡镇建好客运站、所有中心村都能通客运班车。二是把水利建设放在统筹城乡基础设施的突出位置,着力建立完整、可靠、安全的城乡一体供水体系。综合考虑城乡生活、生产、生态用水需求,切实加大病险水库、提灌设施和旱山村组整治力度,继续实施金土地、日元生态县建设、以工代赈、红层找水打井、农村人畜饮水等工程建设,不断改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条件。三是加快供电、供气、通信、排污等配套设施建设,逐步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城乡基础设施体系。结合旧城改造,进一步完善城市配套设施及城市管理机制;以金土地工程为载体,整合农业农村项目资源,积极推进与农村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和公用服务设施建设,逐步实现公共设施的城乡对接和共享。到2011年,基本形成以城市为核心、以中心镇、中心村和农民集中居住点为基本联接点,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设施网络,全区城市、场镇和农民集中居住点集中供水率达到100%,农村饮用水合格率达80%以上。四是加强城乡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创新有利于城乡环境保护和利用的产业规划、财税政策和保障制度。坚持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相结合,积极开展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逐步改善区域环境质量;以长江上游生态环境项目县建设为契机,开展生态流域环境综合治理;加强农村水源的保护,探索农村垃圾收集处理机制,提高城镇生活废水的处理率。坚持把生态环境建设与农业结构调整、产业化经营相结合,探索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机制,推进经济发展与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相协调,实现全区饮用水源达到相应功能区标准,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3.统筹城乡产业布局与产业发展
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区、富农稳区、商旅活区战略和全民招商战略,统筹规划和整体推进三次产业的发展,实现产业互动,增强经济实力;优化产业布局,提高区域协调发展能力,以现有产业基础为依托,以自贡市产业规划为导向,加强空间规划和要素整合,打造“一城五区四基地”的产业发展布局。一是优化产业产品结构,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坚持以工业化为龙头,带动一、三产业快速发展,充分依托工业集中区、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吸引大项目,发展大产业,提升优化机械、化工、医药、新材料等优势产业。到2011年,全区规模工业企业不低于150户,实现增加值36亿元以上;年销售收入上1亿元企业25户,其中5—10亿元企业5户、10—20亿元企业2户、20亿元以上企业1户;全区工业累计投入65亿元以上,区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达到30%以上。二是坚持产业化经营,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围绕“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这条主线,以“一园四基地”的农业空间布局为依托,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突出抓好蔬菜、肉牛、小家禽、水产等特色产业基地的发展,大力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休闲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不断提高农业整体素质、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到2011年,全区一产业累计投入10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总产值达到10亿元,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达到6%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达到14%。三是构筑大商旅框架,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按照“激活现代物流、培育专业市场、发展特色旅游”的思路,推动第三产业加快发展。探索建立服务业发展联动协调机制,鼓励工业服务业集聚发展,生活服务业向农村发展。树立“大物流、大流通、大市场”理念,以东方物流为龙头,以专业市场为依托,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大力发展现代商贸物流,加快马吃水区域退二进三步伐,建成川南有影响力的商贸物流基地;以“万村千乡”工程为载体,合理布局并切实加强城乡商贸网点建设,构建城乡一体的商贸流通体系。探索建立中介缓冲制度,推动中介机构健康发展。着力打造旅游精品,探索建立恐龙盐史文化旅游、都市休闲旅游和红色旅游联动互促体系,建成川南“黄金旅游走廊”、自贡“休闲旅游中心”。到2011年,服务业累计投入25亿元以上,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达到15%以上,占GDP比重达到30%,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比重达到37%以上。
4.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
坚持把提高农民、转移农民、富裕农民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来抓。一是积极推行“全民创业”计划。积极探索引导创业、服务创业、保障创业的激励政策,大力实施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老板创大业、回乡创新业、干部创事业的“五创业”计划,激发群众创业激情,激活民间创业潜能,促进智力变资本。二是努力创造城乡劳动力就业岗位。加快培育二、三产业,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条件。大力扶持中小企业,积极发展劳动力密集型经济,进一步繁荣城市经济,吸纳更多的农村人口到企业务工和城市经商。三是努力实现城乡劳动力充分就业。打破农村劳动力和城市劳动力在政策上、制度上的界限,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制度,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认真做好农村人群的科技普及,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为劳动力的顺利转移提供条件。加强城乡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突出抓好以城乡新生劳动力为对象的劳动预备制培训、以城镇失业人员为对象的再就业和创业培训、以农民工为对象的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和以农村富余劳动力为对象的就业技能培训,着力提高农民进城就业创业竞争力,努力实现“个个有技能,人人有岗位”的局面,使农村劳动力年平均以3%以上的速度向二三产业转移。四是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扩大社会保障面,逐步建立覆盖全社会、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养老保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农民医疗保险、五保老人集中供养、失地农民失业保险“五保”和就业、医疗、教育、住房、社保、法律“六救助”。建立光彩事业促进会,积极发展慈善事业,倡导“扶贫、帮困、送温暖”新风,建立起人人享受改革发展成果的运行机制。到2011年,初步建立城乡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社会保障体系。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力争达到60%以上,农村低保、医保、失地农民失业保险覆盖率达100%,“五保”集中供养率达50%以上。
5.统筹城乡社会事业与公共服务
将城乡社会事业的均衡发展放在突出的位置,不断重视和增加对农村的公共服务供给,不断改善政府的公共服务,增进城乡居民福利,促进城乡间的社会公平。一是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围绕创建“教育名区”,积极调整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和配置,努力形成“高中向城区集聚、农村初中向中心镇集聚、农村小学及幼儿教育向乡镇和中心村集聚、新增教育资源向城镇集聚”的学有所教新格局。到2011年,农村中小学基本实现办学条件标准化,城乡居民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5%。二是加快城市基本医疗及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区、乡(街)、村(社区)三级服务体系网络。完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和应急机制。加快医疗卫生单位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推动农村卫生、城市卫生、公共卫生三大体系建设。到2011年,每千人拥有病床数和卫生技术人员数分别达到1.5张和2人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100%。三是繁荣发展城乡文体事业。围绕创建“文化名区”,深刻挖掘盐史文化和江姐精神内涵,提升大安知名度。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强一区两馆、一乡一站、一村一室建设,不断增强先进文化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努力构建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大文化发展格局。积极发展体育事业,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到2011年,城乡居民文教娱乐支出占消费支出比重分别达到15%、8%以上。四是加快城乡信息网络建设。到2011年,以农村信息站建设为载体的农村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全区信息化应用水平达到同类区县先进水平,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有线电视通村率均达到100%、入户率达到60%以上,每百户拥有固定电话40部以上,每百人拥有移动电话30部以上,互联网用户达到每百人9户以上。
6.统筹城乡社会管理与社会服务
一是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进一步建立健全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和各种社会矛盾的有效机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制、矛盾纠纷预防排查及联动调处机制、城乡社区管理机制、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高度关注社会流动和社会结构变迁中出现的阶层差距扩大、贫富差距扩大、劳资关系紧张、劳动就业困难等各种矛盾,深入推进“平安大安”建设,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二是切实加强村组基层群众自治,完善民主管理制度。大力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建立健全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的程序和制度,努力从制度和程序上保证人民群众反映自己意愿、依法行使民主权利,促进村民自治活动的规范化和程序化。到2011年,城镇社区居委会和农村村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均达到100%。三是切实加强依法治区工作。着力抓好普法宣传,深入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不断推进政府工作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
五、实施步骤
为稳步推进整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工作,根据分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的工作部署,整个工作分四个步骤实施:
第一步,试点启动阶段。用3-6个月左右的时间,编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方案,包括总体方案和配套方案、配套政策,完成方案的起草、论证、审批等工作,进入点上实施阶段。
第二步,重点突破阶段。用2年左右的时间,推动重点地区和重点领域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大胆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改革模式、发展思路和制度体系,为全区面上工作的全面推开积累经验。
第三步,面上推广阶段。在试点探索的基础上,用2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区范围全面推广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工作,到2011年,基本建立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良性机制,构建起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在全市乃至全省具有推广价值的经验与做法。
第四步,深化完善阶段。再用5年左右的时间(到2016年),全面深化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在全省丘陵区县率先构建起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全面实现改革试点的总体目标,全面形成城乡居民享有基本同质化的生活条件、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平等化的经济社会权利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六、保障措施
(一)组建领导机构,增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组织领导。争取市里成立由统筹办牵头、市级相关部门参加的大安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协调领导机构,在市级层面加强对大安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指导;成立由区委主要领导任组长、区四大班子相关成员任副组长的城乡统筹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牵头实施综合配套改革各项任务。各乡镇(街道)、区级各部门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落实专职工作人员、专用办公场所、专项工作经费,为全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提供组织保障。
(二)营造良好环境,增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政策氛围。作为全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先行示范区,着力营造“鼓励创新、大胆探索、支持攻坚、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建立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纪律保障机制,激发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城乡统筹发展的热情和信心,为探索解决“三农”问题、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机制障碍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三)培养引进人才,增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智力基础。组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专家咨询委员会,提高决策的科学性。选拔优秀人才、后备干部充实到基层任职,建立城乡干部、人才双向交流与培养使用机制,建立优秀人才服务农村的激励机制,提高农村干部人才整体水平。拓宽公务员招考渠道,探索政府雇员制,实行“财政编制预算”制度。加强农村居民素质培训和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居民综合素质。完善农业实用人才引进机制,坚持人才实体引进和智力引进并举,形成城乡统筹发展的强大智力支撑。
(四)提高组织程度,增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发展合力。始终把农民作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主体,以不断完善和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创新农业经营组织,引导建立以资本为纽带的农村股份合作银行,以土地为纽带的土地股份合作社,以产业或技术为纽带的专业经济合作社,发展壮大新型合作经济组织。鼓励组建技术人才帮扶队、青年志愿者、巡回宣讲团、文艺演出队等各类群众性团队及协会,培育发展服务群众的社会组织,增强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共同富裕的能力。
(五)加强党的建设,增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组织保障。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以创建全省“三级联创”综合示范区为抓手,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强化人才支撑、推进干部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城乡五结对”、“下派干部帮助基层工作”、“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社区)任职”、“一村(社区)一名大学生”活动为载体,调整创新基层组织设置模式,建立健全基层干部队伍激励引导机制,增强基层干部队伍推进综合配套改革的动力和能力。不断完善群众工作运行机制。建立完善并切实落实“民意畅通、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教育群众、群众民主参与、群众矛盾纠纷、群众维权救助”七大机制,推进群众工作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切实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建立健全村民自治议事规则和程序,建立健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环节和规范,建立起规范、有序的基层民主政治新局面,提高基层组织实施城乡统筹发展的能力。
(六)建立激励机制,增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能动效应。建立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激励机制,搭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平台,为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改革创新先行者提供施展才干的舞台。建立综合配套改革的评估、考核机制,明确责权,营造有利于加快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工作环境。
第二篇: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总体方案
××市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
改革试点总体方案
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是新时期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积极稳妥开展改革试点,是探索建立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模式。为提升统筹城乡发展水平,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根据**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特制定**市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总体方案。
一、现实基础
自2006年底以来,新一届**市委、市政府在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推进“四大一新”(大铜业、大物流、大旅游、大框架城市、新农村建设)来谋求经济社会超常发展的工作思路,确定了超常发展的奋斗目标。经过两年多来的努力,我市经济社会已呈现出超常发展的喜人态势,2008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56.6亿元,同比增长14.20%。财政总收入36亿元,同比增长28.10%,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6.3亿元,同比增长30.3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43亿元,增长27%。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28 亿元,同比增长64.3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1.27亿元,同比增长23.80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808元,同比
— 1 — 增长13.40%;农民人均纯收入5100元,同比增长15.80%。
“世界铜都”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以工促农基础好。围绕建设“三个基地、一个中心”的目标(即铜原料供应基地、电解铜生产基地、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和铜产业物流中心),已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关联、上下配套的铜产业集群。目前,全市铜加工企业达78家、铜冶炼能力达85万吨,铜加工能力140万吨。2008年全市铜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65.7亿元、税收31.7亿元。铜产业循环基地拆解加工区全面动工建设,力争2009年投产拆解企业15家以上,年拆解能力70万吨。
大框架城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以城带乡基础好。围绕推进“四区合一”、建设“大框架城市”的目标,中心城区至**、**的快速通道已完工通车,至**的快速通道预计2009年6月份可建成。按照“一体两翼”发展构想,目前夏埠新区、城西片区、鹰雄大道沿线和龙岗工业新城“三区一城”的整体开发已全面启动。以承办省第十三届运动会为契机,完成了市体育馆、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等一系列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承载能力明显增强。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城乡同步发展的基础好。全市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基本实现了“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住整洁房、用洁净能源”的目标。2007年全市财政收入过
— 2 — 千万元的乡镇达13个,过亿元的乡镇2个。2008年县乡财政发展迅速,全市37个乡镇街办,过1000万元的26个,比上年增加13个,翻一番,而且全市所有乡镇财政总收入均已过百万元,**市实现乡乡过千万元。
**市的基本市情是:人口少,区域小,经济总量不大,发展条件好,发展潜力大,发展势头强。从经济社会发展所处的阶段看,今后一个时期,正处在人均GDP由3000美元向5000美元迈进的关键时期,这既是加快发展的“黄金期”,也是社会矛盾的“凸显期”。立足基本市情,抓住主要矛盾,着眼未来发展,是进行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基本依据。
二、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 “四大一新”和全面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战略,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产业发展为基础,以有效解决“三农”问题为切入点,以加快消除城乡二元体制为突破口,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臵中的基础作用和政府在宏观管理中的主导作用,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互动、开放互通、协调发展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三、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基本原则
——统筹兼顾、整体规划。按照城乡一体化、人与自然和谐、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对试点区域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实行统筹考虑、总体规划,兼顾各方利益,制定整体改革方案,有效整合城乡资源,全面提高区域内城市和农村发展的协调程度,促进城乡一体化。
——建立机制、合力推进。建立有效的推进机制,以试点地区的自身探索为主,各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上下结合、形成合力。试点地区要在体制上敢于改革,在机制上勇于创新,在举措上善于突破,建立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
——把握重点、有序实施。坚持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在整体改革中分清急缓、循序渐进、分步实施。把握现阶段重点,加大改革力度,力求取得实效。
——以城带乡、协调发展。强化政策导向作用,发挥市场配臵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提高城乡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促进城乡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形成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格局,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二)总体目标
通过5年的努力,重点突破城乡二元体制,加快建立加快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机制,实现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
— 4 — 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先进生产力向农村扩展、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将**市建设成为体制机制活、统筹水平高、带动作用强的统筹城乡发展先行区。力争到2013年,城乡体制基本接轨、城乡产业相互融合、城乡社会协调发展、城乡差距明显缩小,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为全省统筹城乡发展积累经验。
四、主要内容
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作为有机统一体,通过规划引领和体制创新、市场运作和政府推动、自行探索和政策支持等手段,着力在规划建设体制、基本公共服务、统筹产业发展、利益协调机制、行政管理体制等五个方面深化改革,加快创新。
(一)加快推进全市域的规划体制改革,优化城乡发展布局。
1、改革城乡规划管理体制。健全城乡规划委员会制度,加大统筹城乡规划的力度。建立集中统一的市域规划管理体制,健全市域内规划选址分级管理制度和城乡规划备案制度,对市域重点协调地区、重大基础设施和跨区域建设工程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形成市域统筹规划布局重大基础设施、重大产业、公用事业和社会发展项目城乡建设新格局,提高资源配臵的效率和设施的共享度。
2、建立全市域一体的规划体系。围绕构建以**区为中心、— 5 — **市、**县城区为副中心、6个左右乡镇为节点的现代化网络型大城市框架,加快建立由市域总体规划——县(市)域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乡镇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村庄规划组成的覆盖城乡的规划体系。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明确分区功能定位,优化公共设施布局,构筑城乡联动发展、整体推进的空间发展形态。分区域确定产业结构、人口布局、建设用地标准、投入产出强度、环境保护要求,全面推行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单元化管理,细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加快对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的编制。做好市域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
3、构建保障科学发展土地管理新机制。在保持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的前提下,按照城乡总体规划和主体功能区规划建设要求,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构建保障科学发展土地管理新机制。开展农村宅基地管理试点工作、夏埠新区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加强国有建设用地批后监管工作,严格建设用地供应管理,建立批后监管协同机制,完善建设项目竣工用地验收制度;建立土地执法监管共同责任工作机制,建立土地执法监管联席会议制度、土地执法监管信息共享制度;进一步理顺强化市区土地储备管理,加强建设用地报批和土地供应管理,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土地征收工作程序;加强农
— 6 — 民建房管理,严格按规划审批农民建房,坚持“一户一宅”制度。
(二)加快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机制,夯实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
4、加快农村公路网络及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积极探索农村公路客运发展新途径,着力构筑纵横交错、内连外畅的城乡交通网络,全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完善农村公路路网结构和通达深度,重点抓好县至乡公路、断头路和网络公路的建设。统筹规划推进农村公路路面硬化建设,初步建成内联外畅的公路网络。加快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革城乡客运管理模式,打破城乡客运二元分割局面,构筑中心城市到副中心城市、城市到乡镇、乡镇到村的三级公交网络。加快农村渡口改渡建桥工作,按照省、市两级政府的工作部署,多方面筹措资金,全面落实改渡建桥工作。加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修订完善并出台《**市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方案的实施意见》,督促各县(市、区)出台相应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办法及检查考核细则,明确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主体,把农村公路养护列入公共财政支出范围,保证农村公路的正常养护。
5、建立城乡平等充分的就业制度。加快建立发展经济扩大就业、市场导向自主择业、公平准入鼓励创业和城乡统一的就业制度。加强舆论宣传,倡导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用人观和择业观,— 7 — 引导就业困难群众正确对待利益关系调整,转变就业观念。完善城乡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城乡劳动力就业、失业登记制度,办好市、县(市、区)、镇三级联动,城乡一体的人力资源市场,全面开展充分就业社区、村创建活动,实现城乡劳动者平等充分就业。大力拓展就业渠道,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中小企业,通过拓宽就业渠道,使农村劳动力得到比较充分的就业。着力抓好农民外出就业和回乡创业。不断增强工业园区和小城镇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争取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就地入园就业。全面激活农业创业主体和投资主体,优化投资环境,引导外出务工农民回乡投资创业,对外出务工农民回乡投资办厂的,在落实税收优惠政策、用地审批、项目扶持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加快建立创业风险基金和引导基金,着力提高城乡劳动力的就业和创业能力。
6、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覆盖城乡、多层次、区域内可接续和转移的社会保险体系。加快职工全覆盖的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探索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妥善解决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全面建立未享受各类养老保险、70岁以上老年人的基本生活补助制度。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保障标准自然调整机制,实现应保尽保。全面落实农村五保供养制度,不断提高供养标准,建立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救助制度。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之外
— 8 — 的城乡居民全部纳入保障范围,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面接轨。建立城镇医疗保险和新农合参保对象跨区域就医和实时结报制度。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城乡社会福利事业,逐步实现特殊困难人群社会福利救助全覆盖。
7、加快建立城乡公平的教育体制。实施城乡基础教育一体化改革,建立公平合理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加快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继续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扎实推进教育资整合工作,适时出台推进农村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按“做大做强乡(镇)中心小学、做优做精村级完小”的资源整合思路,农村教育的投入向乡(镇)中小学倾斜,力争用3年时间使每个乡(镇)有一所高标准的中心小学。建立县(市、区)域教师统一配臵制度,构建更为开放、灵活的教师流动机制。建立健全农村教师津贴补贴制度,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流动。完善扶困助学机制,关爱教育弱势群体,进一步建立健全高职院校、中职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确保每个家庭经济困难子女都能顺利接受学校教育。加快农村中职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覆盖县、乡、村的农村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加快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升格,整合市直中专资源,确保**市职业技术学院江铜校区正式挂牌招生。
8、加快城乡文化协调发展。以市群艺馆、艺术团、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等为龙头,以县(市、区)文化馆、图书馆为骨干,以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为支撑,以村(社区)多功能文化活动室为基础,构建覆盖全市城乡四级公共文化阵地网络,实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形成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效益日益得到保障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筹建市艺术中心、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加强各县(市、区)图书馆、文化馆标准化建设,按要求全部独立建馆;加大公共文化服务的延伸,为各级图书馆、文化馆配臵文化流动服务车;尽快建立1个市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中心,3个县级基层中心和33个乡镇基层网点;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的配套工作,争取在2010年全市33个乡镇全部都有文化站;加大公共文化服务经费的投入,增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社区文化活动和农村文化活动等专项经费,促进我市城乡文化协调快速发展。
9、加快发展城乡医疗卫生事业。按照国家和省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大力推进公立医疗机构取消药品加成改革试点,试点单位为**市妇幼保健院、**县人民医院和**县所有的乡镇卫生院。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体系。健全城乡社区卫生基础设施体系,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范化和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建立乡镇卫生院人员经费保障机制和乡村医生公共卫
— 10 — 生服务补助制度。加大农村卫技人员的培训力度,大力培养农村实用卫生人才,建立规范农村卫技人员进入、退出机制,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探索建立引进社会资本举办各类医疗机构、参与城乡卫生体系建设的新机制。健全社区卫生服务首诊制度,进一步完善双向转诊及医保差别报销制度,逐步形成“大病进医院、小病进社区”的分级分层分类的医疗服务体系。
10、建立向农村倾斜的投入保障机制。健全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不断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和扶持力度。保证各级财政对农业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大幅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大幅度提高政府土地出让收益、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用于农业的比例。认真落实国家对农业的各项扶持和补贴政策。所有乡镇推行“乡财县代管”;建立健全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继续做好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开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建立健全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投入新机制。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积极引导不同经济成份和各类投资主体参与公共设施的投资建设,加快形成政府推动、多元投资、市场运作的新机制。
(三)加快探索建立城乡利益协调机制,激发统筹城乡发展的动力。
11、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的城镇体系。以建设小城镇为切入点,— 11 — 全面推进我市城乡一体化进程。结合村镇实际,科学编制村镇规划,凡是没有编制规划的建制镇必须尽快组织编制,并按规定程序报批。多元筹资,拓宽小城镇建设资金渠道,财政安排一定资金;返还城市建设维护税、市政公用设施配套费给小城镇;鼓励和吸纳社会资金参与小城镇建设;建立小城镇土地使用有偿出让制度,实行级差地价;组建小城镇建设投资公司,引入市场机制。积极培育小城镇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采取倾斜政策,培育其做强做大,大力发展个私经济,优化农业结构。理顺关系,强化管理,提高小城镇建设管理水平,在各建制镇设立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所,制定和完善小城镇规划管理、建设管理、环卫管理、园林绿化管理等具体办法。
12、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按照产权明晰、用途管制、节约集约、严格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建立以各级政府为责任主体、相关部门联动监管、社会成员广泛参与的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继续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建设占用耕地实行先补后占。完善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允许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
— 12 — 主体。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推进征地制度改革,严格界定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用地,按照同地同价原则及时足额给农村集体组织和农民合理补偿,妥善解决被征地农民就业、住房、社会保障。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对依法取得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必须通过统一有形的土地市场,以公开规范的方式转让土地使用权,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与国有土地享有平等权益。
13、深化户籍登记制度和外来人员居住证制度改革。进一步放宽外来人员来我市落户的条件,凡在我市拥有合法固定的居住场所和合法的收入来源的,均可在我市落常住户口。稳步推进社会保障、土地承包、宅基地、计划生育、兵役优抚等相关政策制度的配套改革。深化外来人员居住证制度改革,构筑人才集聚新高地。
(四)加快建立促进城乡产业互动发展的体制机制,提升统筹城乡发展的水平。
14、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围绕走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努力健全农业产业体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粮食稳定发展,按照稳定面积、调优结构、提高品质、主攻单产、增加总量的思路,积极开展良种进村入户活动,建立新品种展示示范基地。认真实施“造地增粮富民工程”和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工程,加
— 13 — 快中低产田改造,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0万亩左右,总产量稳定在60万吨左右。加快发展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优化农产品结构和农业区域布局,在全市形成一批各具特色,具有规模效益、品牌效应和产业聚集力的优势特色农业产业群。围绕主导、特色产业,扩大基地规模,打造一批“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新亮点。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抓好省、市级龙头企业,注重培植新型农业龙头企业。引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业行业协会健康发展,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供销合作社、信用合作社“三位一体”的改革试点,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抓好农业科技示范镇、示范户建设,发挥好典型引路、辐射带动的作用。对农民开展针对性、实用性强的技术指导和服务。大力支持民营农业科研机构发展,培育科技经纪人。力争三年内健全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并逐步建立村级服务站点。加强农村现代流通服务,加快建设农产品物流中心和大型农副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形成“生产基地+批发市场+配送中心+连锁超市”的农产品物流体系。举办多种形式的农产品促销活动,组织企业积极参与各类农产品展销会、订货会。积极开拓农村消费市场,认真开展“家电下乡”活动。建立健全供销、邮政系统农资连锁经营服务网络,以质优价廉服务“三农”。
15、加强“三农”人才队伍建设。引导城市人才向农村流动,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充分利用省委组织部下派选调生、公务员考录、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三支一扶”、“村官”考录等方式充实农村“三农”人才。完善职称评审制度,切实推动农民技术人员的职称评定工作。稳定农村教师队伍,鼓励长期在基层一线的教师做好教学工作,积极探索农村乡土人才开发培养和优秀人才选拔管理模式,把农村乡土人才纳入人事人才工作的服务范围,打破人才的城乡壁垒,整合现有农业和农村人才资源。大力开展“一村一品”带头人集中培训工作。组织农民技术人员参与全省“一村一品”示范点行业技术培训班,促进各示范点的互动交流。
16、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步伐,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坚持“规划先行、试点起步、稳步推进”的原则,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以发展“一村一品”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核心,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和具有**市特色的生态农业,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继续抓好以“六改四普及”为主要内容的村庄整治建设,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以管理体制机制完善和创新为动力,进一步促进农村民主管理,进一步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把农村社区建设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
— 15 — 社会生活共同体,加速区域内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17、建立二三产业集聚集约发展的机制。按照经济流向、区域条件,调整优化开发区、工业功能区的布局,完善服务功能,提升集聚能力。加快国有企业战略性调整,推进国有资本向重点区域和优势产业集中。加快推进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共性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多种模式的产学研合作创新组织,打造“世界铜都”和“中国环保水工产业基地”。制定出台激励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的政策,培育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服务业,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吸引跨国公司在**市建立采购、物流配送中心,打造全国区域性物流中心。
18、建立环境优化经济增长机制。强化生态功能分区,健全环保准入机制,根据区域资源禀赋、环境容量、生态状况、人口数量及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划定优化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退城进园或退城进郊,全面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深化排污费权交易制度。完善城乡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和医疗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指导和督促乡镇编制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与计划,调整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强畜禽养殖业管理,控制农村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深入开展全市农村“卫生清洁工程”,改善农村居民的居住环境。
19、创新发展地方金融。大力发展农村金融机构,组建**市农村商业银行,在县域设立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培育多类别、广覆盖、竞争性强的农村金融市场,支持县域企业的发展。创新金融产品,支持农村信用社深入开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业务、农户联保贷款业务,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乡镇小企业的投放力度;鼓励农业银行加大在县域、在农业的信贷投入;引导农业发展银行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态及环保建设项目的投入,加大商业性贷款的投放;激发邮政储蓄银行在乡镇发放贷款的积极性,有效利用邮政储蓄银行网点分布广泛,资金充足的优势。促进城市涉农企业与农户建立收购关系,对与城市企业签有订单的农户提供信贷支持,对与农户签有订单的城市企业优先给予信贷支持。利用小额担保贷款对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提供信贷支持,对企业新增吸纳返乡农民工就业达到一定比例的,优先给予小额担保贷款支持。整合各类财政支农资金和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建立健全我市小额担保贷款、中小企业贷款和农业产业化贷款风险补偿机制。鼓励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将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完善《**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业绩考核奖励办法》。引导各银行业机构设立中小企业贷款的专门机构,积极向中小企业开展票据贴现业务,改善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服务。
20、构建新型农村风险防范体系。按照“政府补助、农户自
— 17 — 愿、市场运作”的方式,加快建立多层次、广覆盖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体系。进一步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扩大农户覆盖面,扩大保险品种,提高保障标准。全面实施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制度。加快探索建立政策性农民自主创业保险制度。探索开展商业信贷与保险联动的改革试点。加快建立农业贷款风险补偿制度。
(五)加快建立科学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增强统筹城乡发展的能力。
21、建立城乡一体的行政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乡镇政府管理体制之间的关系,注重实现乡镇政府由全能型向服务型的转变。坚持机构设臵与调整乡镇行政区划相结合,以统筹城乡发展改革为契机,在实现大乡镇的基础上,合理设臵各类机构,对乡镇原有的内设机构和事业站所实行整合重组。坚持职能配臵与强化乡镇服务功能相结合,逐步将乡镇政府的工作重点转移到对农户和各类经济主体进行示范引导、提供服务及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坚持编制确定与减轻乡镇财政负担相结合,精简党政机构、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切实加强乡镇机构编制和实有人员控制,严把入口关、疏通出口关。
22、完善统筹城乡发展的责权统一体系。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协调一致”的原则,“小机构,大服务”的改革思路,合理划分市与县(市、区),县(市、区)与乡(镇)之间的事权和决策权,调整优化机构设臵。成立城乡一体的交通管理机构,— 18 — 统筹管理鹰雄大道、**大道、邓洪公路等城际快速通道;理顺水务管理体制,建立“大水务”管理模式,统筹管理境内信江流域;积极探索建立农村信息化管理机构,推进农村政务信息公开,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23、创新增强统筹能力的体制机制。继续实施行政区划体制改革,大力整合行政资源,拓展发展空间,增强统筹城乡发展的能力。稳定和完善支农惠农的政策,健全财政支农的刚性增长机制,积极整合财政资源,开展政府主导、财政部门牵头、主管部门参与,以规划为龙头、项目为载体、资金为保障“三位一体”的支农资金整合改革试点,增强公共财政支持“三农”发展的能力。
24、搭建统筹城乡发展的平台。按照“权利下放、超收分成、规费全留、干部配强”的原则,积极推进新市镇的扩权强镇、行政执法管理体制、财政体制和干部管理体制改革,强化公共服务,加强社会管理,优化发展环境,激发发展活力,充分发挥新市镇的集聚辐射功能,把新市镇建设成为连接城乡的战略节点。
五、保障措施
(一)成立组织,加强领导。
成立由市委书记、市长任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市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委农工部),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审定专项改革方案,— 19 — 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推动**市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
(二)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市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时间5年,分四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2009年),为试点启动阶段;第二阶段(2010年),为重点突破阶段;第三阶段(2011—2012年),为全面推进阶段;第四阶段(2013年),为完善提高阶段。
待省政府批复总体方案后,制定阶段性实施意见,明确阶段性目标和改革重点,出台相关的配套政策,提出需要由国家和省及有关部门协调解决的问题,扎实推进综合配套改革。
(三)健全机制,合力推进。
综合配套改革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必须建立市、县(市、区)政府和各部门的联动推进工作机制,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并将改革试点任务作为县(市、区)和各部门目标责任制考核的主要内容。各级各部门要重视改革、关心改革、支持改革,加强工作交流,加大宣传力度,合力推进综合配套改革。
第三篇: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
******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
总体方案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内容,是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市委、市政府在向国家申报的《******经济区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中,已将我区列为******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区第十次党代会也明确提出了统筹城乡作为我区重点发展四大战略之一。为科学有序地推进我区城市化建设,特制定本方案。
一、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大******临空经济区为目标,以***************建设为重点,以发展物流商贸、会展商务、旅游休闲、物流配套加工、都市型现代农业五大主导产业为支撑,大胆探索全区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途径,引导和促进项目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聚,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建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联动、协调发展”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为******经济区统筹城乡发展做出积极探索和 有益尝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解放思想,敢于创新。要围绕“保障农民权益,维护农民利益”这一核心,充分运用国家给予改革试验区的先行先试权,在规划建设、社会保障、劳动就业、教育培训、医疗卫生等关键环节,积极创建新体制、新机制,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彻底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城乡一体、工农平等的经济社会管理体制,保证城乡居民共同享有改革开放的成果。
2.坚持全面统筹,协同共进。坚持城乡联动,一体化发展,重点抓好一、二、三产业调整,推进“三次产业”协同发展,妥善处理新兴产业与基础产业、产业发展与基础设施、社会事业配套等相关关系,实现产业和各类要素的有效集聚,统筹经济和社会事业协调健康发展。
3.坚持重点突破,示范带动。按照先易后难、积极稳妥的原则,以近郊城市化、“双核”、“三城一市镇”为工作重点稳步推进,最终带动实现全域城市化。
4.坚持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发挥好政府组织实施和政策推动作用,建立和完善统筹城乡社会保障、社会事业发展、合作医疗、新型户籍管理等规章制度。大力推进城镇建设与管理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城乡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挖掘城乡土地及空间资源的潜在价值,加快城乡基 础设施建设的市场化步伐。
(三)总体目标
通过实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着力消除城乡二元体制机制性障碍,建立健全科学发展长效机制。科学统筹城乡要素,促使“项目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把******建设成为经济发展、政治文明、文化繁荣、社会进步、人民富裕、生态优美的“东北亚空港城,大******新中心”。
1.近期目标。到2011年末,全区主要经济指标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5亿元,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00亿元,增长38.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亿元,增长53.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7.1亿元,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360元,增长15.7%;农民人均纯收入12983元,增长17.3%。
2.中期目标。到2015年末,基本建立符合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要求的体制、机制,全面优化生态结构、经济结构和城乡结构,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和协调发展,全区综合实力在******市15个县市区中跻身“第一集团”行列。
——城市化率达到80%以上,100%的村级组织转变为社区组织,80%以上的农民进入城区或新城新市镇工作和生活。
——地区生产总值585亿元,年均增长20%,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万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0亿元,年均增 长31.6%。
——一、二、三次产业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47:48。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81亿元,年均增长28.9%;工业增加值275亿元,年均增长16%;农业增加值29亿元,年均增长6.3%。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6000元,年均增长1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000元,年均增长16%。
——森林覆盖率达到2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15.6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5%。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一五”末期降低15%。——近郊基本实现城市化,城镇化水平超过70%,城镇人口突破40万。
——新建、改建道路达到700公里。——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农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0%。
3.长期目标。到2020年,全区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全面建立。农村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农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大幅度提升,农村公共事业全面进步,人居和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农村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完善。全区城市化率达90%以上,90%以上的农民进入城区或新城新市镇工作和生活。
二、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主要任务(一)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
1.坚持城乡统筹规划。围绕“东北亚空港城,大******新中心”的建设,以*****城和*****建设为重点,按照全域城市化规划理念和功能区规划要求,着眼城乡经济、社会、生态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城市总体规划,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编制城乡产业发展体系、规划建设体系、科教文化卫生体系、公共服务体系等各项规划,做到总体规划与详规相融合配套,形成科学指导全区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框架。加快生产要素聚集,实现产业聚集和城区、城镇扩张。同时加强对规划实施的依法监督和综合管理。
2.突出城乡规划重点。以新城新市镇建设为重点,完善新城新市镇发展规划体系和“三城一市镇”总体规划,制定控详规划和城市设计规划。推进新城新市镇建设,完善配套服务功能,提高新城新市镇承载能力。以建设物流商贸中心、会展商务中心和旅游休闲中心为重点,着力发展现代物流加工、会展、商贸、都市农业、旅游、休闲观光作为新城新市镇的主导产业,构建区域新型城乡形态。完善城镇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专项规划,引导城镇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做好新型社区、居民点建设规划的编制。引导人口向城镇集中、企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化经营集中。(二)推进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
3.优化城乡产业布局。以“三产互动,城乡互融,共同发展”为思路,明确功能分区定位和产业发展重点,合理布局发展物流商贸、会展商务、休闲旅游、物流配套加工、都市型现代农业五大产业,进一步优化城乡产业布局,促进城乡一、二、三产业的有机融合与协调发展。
4.推进工业集中集约集群发展。坚持走工业园区化、产业集群化道路,大力发展物流配套加工业。以工业园区为主要载体,充分发挥园区优势,着力打造新型战略性产业,为园区内的企业兼并、优化重组创造条件,形成产业集聚。完成雪松经济开发区南部8平方公里拓展区基本建设,引进新兴产业项目200个以上,打造产值超1000亿元的东北金属新材料产业基地。加快沙河新城新兴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积极引进临空型现代物流及以物流为主体的新兴工业产业,加快姚千唐台工业园区规划建设,着力打造低碳绿色新型产业示范园。进一步扶持林盛电力电气和沙河钢管产业集群企业,促进产业集群优化升级,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5.促进服务业均衡发展。推进服务业联动发展,形成城乡一体发展的现代服务体系。按照“一轴一线两带三区”的空间布局,全力推进会展商务、物流商贸、旅游休闲三大优势产业发展。加快奥园国际新城、恒大名都、中体奥林匹克 花园等重点工程建设,倾力打造******国际会展中心集聚区,建成功能完备、服务一流、全国领先的会展商务中心。加快国药物流、中邮物流等项目投入运营和******五洲国际商贸城、中储东北物流中心等重大项目工程建设,倾力打造东北物流集散区,建成东北知名的物流商贸中心。以临空国际城、体育度假区、乡村休闲区“一城两区”为发展空间,加快临空生态总部、国家体育产业、国际会议度假、国家乡村旅游四大基础建设,倾力打造大******中央休闲区,建成东北知名的旅游休闲中心。优化房地产供应结构,大力开发满足市场需求的多种类、多层次的商品住宅,形成适应统筹城乡发展的住房供应体系,使房地产业成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补充。全面推进农业生产资料、农副产品经营、农村日用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到2015年,规划调整建设商贸农贸市场12个,其中改造市场6个,新建市场6个,极大满足广大城乡居民的物资文化生活需求。
6.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设施农业、绿色农业、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将*****农业经济区打造成高端农产品生产、加工、仓储为一体的新型示范区。利用东部山区林果资源天然优势,大力发展旅游农业。依托优势农产品资源,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三)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 科学规划、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和市政管理一体化。推进城市功能向农村延伸覆盖,实现城乡市政管网全面对接,不断提高配套保障能力,构建一体化新型城乡发展新格局,促进人口向中心城镇集中。
7.加大融资力度,全力推进村屯拆迁改造,加速城市化建设进程。积极争取村屯改造、土地整理及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国家政策性融资贷款,力争融资45.6亿元,为村屯拆迁改造提供可靠资金保障。2011年力争完成**、**、**、**、**街道的16个自然村屯改造任务,实现2306户、7618人集中居住,整理土地4155亩;2012-2015年完成79个自然村屯改造任务,实现25486户、78841人集中居住,整理土地43518亩;2016-2020年完成55个自然村屯改造任务,实现18101户、52496人集中居住,整理土地28528亩。集中建设农民住宅小区,实现农村城镇化。
8.构建畅通的城乡交通网。优化铁路、公路等交通方式与城市交通的衔接,以“九纵”“五横”城区道路为骨架,进一步完善******市中心城区与******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建设,构成一体化连接,加快国道、省道建设与配套改造,高标准规划建设“三城一市镇”道路,确保乡村公路通行顺畅,构建全域城乡交通网络。重点建设四环路、**产业大道、**路、**线、**线、**线等新路建设,**线、**线、**线、**线、**线等路段的改扩建。构建全域城乡交通顺畅的道路骨架,完善城乡环型干道路网规划和修建,不断提升******的道路交通枢纽地位。到2015年末,全区公路总里程1030公里,其中高速45公里,干线113公里,县道215公里,乡道190公里,村道467公里。公路密度131.7公里/百平方公里。
9.加快标准统一的城乡供水、排水、供电体系建设。推行市场化运作模式,与市水务集团开发合作,加快供水工程建设,利用**输水管线及长白水厂向苏东水源地供水,满足“一轴地区”、“机场路沿线”和“*****园”等地区供水需求。完成为临空国际城配套的日供水5万吨供水厂建设,满足临空经济区发展需求。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建立完善统一的城乡供水体系,提高农村居民安全饮水保障水平,到2013年全区141个村实现农村安全饮水全覆盖。科学预测污水排放量,同步规划排水工程,建设污水处理厂,实现对污水无害化处理,提高中水利用率。加快*****灌区和*****的景观化改造。做好全域电力规划,2011年改造5条66千伏高压线,力争增容10万千伏安;2013年新建220千伏变电站1座、66千伏变电所2座,改造10条66千伏高压线路;2015年新建500千伏变电站1座。完成*****国际城热源厂的规划和建设,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10.统筹城乡环境保护,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完善城乡一体的环境保护体制,形成全覆盖、网络化的监管体系。按照区委、区政府开展的“三年绿化家园”活动,到2013年农村完成人工造林5.8万亩,清荒1.5万亩。创建国家生态区,重点加强农村环境整合整治,建立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土壤污染防治等环境保护管理体系,提高城乡环境质量;加快城乡生活垃圾处理,在中心镇和农村新型社区,实行生活垃圾定点存放、统一收集、定时清运、无害化处理。围绕生态区建设,有效开发利用农业和农村可再生能源资源,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加快产业调整,大力发展低能耗、高附加值的产业、现代物流业、新型能源业,做好工业企业节能降耗工作。到2015年,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80%、90%以上,农村使用清洁能源比重达到65%,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5%以上。
(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
11.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体系。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统筹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均衡配置,加快向基层和农村延伸覆盖,建立城乡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体系,让农村居民享受与城市居民同质化的公共服务。
12.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调整城乡中小学、幼教布局。实施中小学标准化工程,进一步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 件。加强教师培训,引导优秀教师到农村支教任教,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逐步把义务教育延伸到高中阶段。多渠道增加职业教育投入,结合全区产业发展特色,积极发展职业教育,探索多元化办学机制,推进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向农村覆盖。
13.完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加强城乡卫生人才队伍建设,鼓励城区医护人员,特别是各类医疗专家到基层医疗机构服务,促进医务人员和医疗技术的城乡交流。实施乡镇卫生院和农村卫生人员的一体化管理,新建标准化村卫生室54个,到2012年全区农村标准化卫生室建设全面达标。逐步提高新农合医疗补助标准和新农合医药费报销比例,完成城乡群众大病求助体系建设,全面解决贫困群体治病难问题。加快计生服务机构建设,提高计划生育服务水平。
14.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加快农村文化广场、健身广场、图书室、科普教育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构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探索文化娱乐、动漫、体育等产业化发展新机制,满足城乡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需求。到2015年,每个街道确保建设一个文化广场、一个文化中心、一个图书馆、一个健身中心。
15.加强农业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科技创新,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工作,加大对农村科技投入,加强新型社会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加强 农民科技培训与科技普及,加快推进乡村科技活动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农业科技应用水平。(五)推进城乡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一体化
16.加强城乡劳动就业体系建设。统筹规划城乡就业,完善和落实城乡一体化的就业制度,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建立城乡统一、平等的人力资源市场,充分保障城乡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的机会,实现城乡劳动力平等就业。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形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职业培训组织体系。加强城乡劳动者的职业培训,不断提高城乡劳动者的职业技能水平。到2015年,农村适龄劳动力培训率达到90%以上。
17.加快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不断提高覆盖面和保障标准,促进城乡社会保障接轨。努力营造城乡居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健全促进农民转移就业的优惠政策,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快启动公共租赁房建设,帮助农民解决好进城就业的后顾之忧,引导农民向城区、城镇转移。同时要改善低收入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逐步将农民工纳入城镇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保障范围。加快城乡低保一体化进程,实现城乡低保政策的相统一。逐步提高农村60岁以上老人生活补助标准;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到80%。
18.完善城乡居民社会保险制度。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实施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建立 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对单位录用的人员、进城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收入稳定的人员纳入城镇职工社会保险范围。同时要妥善解决好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
完善医疗保险制度,整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建立城乡一体化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到2015年,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达100%,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100%。
(六)推进体制改革,实施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 19.赋予机构编制自主权。对机构编制实行总量控制,在市机构编制部门核定的编制内,自行确定内设机构名称、机构数量、领导职数、人员数额、工资待遇,并报市机构编制部门备案。
20.完善选人用人机制和薪酬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公开选拔、档案封存、全员聘用、依岗定薪、竞争上岗、能者高薪的选人用人机制。面向社会公开招聘,试行政府雇员机制。逐步实行灵活的薪酬制度,推行岗位绩效工资制,重点向优秀科技人员、有突出贡献人员倾斜。
21.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按照“降低门槛,放宽政策,稳步推进”的原则,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探索城乡户籍一元化管理的新模式,打破制约城乡二元结构的瓶颈,促进人口向城镇集中,进一步加速城市化进程。
22.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坚持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依法保障农民对土地承包的各项权利。鼓励和支持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出租、入股、质押、转换等方式,积极探索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做好佟沟、永乐、王纲、林盛4个土地流转市场试点工作;在特定区域内,鼓励和支持经营大户和大企业规模发展设施农业、设施园艺,提高土地收益。积极探索建立土地收益分配、流转登记管理新机制,实行多种补偿安置办法,解决好同区域邻地差价问题,切实落实土地被征用农民的社会保障和就业问题,使农民失地不失业,失地不失利。
23.完善城乡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加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财政调控能力。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逐年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重点解决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影响全局性的重点问题。
24.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发挥金融支农作用。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支农作用,加强经营管理,增加信贷额度、还贷期限和服务品种,提高服务质量,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及时有效的信贷支持。建立完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积极争取各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
25.加快农村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农村社会管理水平。充分发挥*****管委会、*****管委会、*****区管委会的职能作用。理顺各部门职能关系,调整政府部门的内设机构和 行政职能,理顺工作关系,实现工作向农村延伸、投入向农村倾斜、重心向农村下移,推动部门职能由城市建设和管理向更加关注农村建设和服务转变。进一步建立健全社区居委会管理体制,搭建农村社会事务管理平台等,提高农村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
三、实施步骤
(一)2011年为“试点起步阶段”
按照市委、市政府《******市国家新型工业综合配套改革方案》的要求,区委、区政府决定率先在全市开展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围绕推进“六个一体化”,确定以土地流转、土地置换、村屯改造、户籍改革、保险保障、金融服务等为试点课题,明确试点任务,分解落实责任,强化政策措施,着力抓好各项基础性工作。以新城新市镇建设为重点突破,以点带面,着力做好统筹城乡的各项改革,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工作全面展开。
(二)2012-2013年为“重点突破阶段”
在全面推进“六个一体化”的同时,围绕实现城乡等值化目标,着力在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深化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开展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城镇化、新农村和新社区建设、健全完善统筹城乡发展体制机制、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初 步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三)2014-2015年为“整体推进阶段”
深入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进一步健全完善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把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和推进办法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城市化率达到70%以上,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
(四)2016-2020年为“全面达标阶段”
进一步加快统筹城乡配套改革进程,圆满成功各项工作目标,全区城乡一体化格局全面形成,全域实现城市化。
五、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领导小组,由区委书记、区长任组长,区委副书记、常务副区长任常务副组长,各主管副区长为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单位,负责指导、协调、推进全区统筹综合改革试验工作。小组下设城乡规划工作组、城乡产业工作组、城乡基建工作组、城乡公共服务工作组、城乡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组、城乡社会管理工作组和综合办。综合办设在发改局,主要负责领导小组日常工作,组织协调落实国家、省、市交办的各项改革工作任务。
(二)明确职责分工
各工作组要按照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结合本单位、本部门的实际,明确到2015年和2020年奋斗目标,制定统 筹城乡发展的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确保完成全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各项工作目标。
1.城乡规划工作组。成员单位:区规土局、村屯改造办、和17个街道办事处。完成全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总体规划、城乡一体的土地利用规划和城镇建设规划等与全区统筹城乡改革相配套的政策、办法和措施。
2.城乡产业工作组。成员单位:经信局、外经贸局(招商中心)、服务业局、中小企业局、农林局、新农办、农机总站、旅游局、安监局、粮食局、供销联社。完成编制一、二、三产业发展规划、推进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等与全区统筹城乡改革相配套的政策、办法和措施。
3.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组。成员单位:建管局、水利局、交通局、环保分局、供电局、自来水公司、村改办、拆迁办。完成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供水、排水、供电及生态区建设等与全区统筹城乡改革相配套的政策、办法和措施。
4.城乡公共服务工作组。成员单位:卫生局、科技局、文体局、教育局、计生局、广电中心。完成与全区统筹城乡改革相配套的城乡公共服务方面的政策、办法和措施。
5.城乡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组。成员单位:区总工会、人社局、民政局、房产局、残联。完成城乡就业一体化、社会保障一体化及拆动迁安置补偿等与全区统筹城乡改革相配套的政策、办法和措施。6.城乡社会管理工作组。成员单位:财政局、公安分局、行政执法分局、审计局及各金融部门。完成城乡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户籍制度改革等与全区统筹城乡改革相配套的政策、办法和措施。
7.综合办。成员单位:区委办、政府办、发改局、考核办。由发改局负责协调、编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并将各部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相关政策汇编成册,协调整个城乡统筹改革的具体工作。(三)形成改革合力
全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推进城乡一体化要在区综合协调领导小组指导下进行,日常工作由综合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各工作组、全区各部门、各单位要牢固树立大局观念,按照各自工作职责,抓好具体项目、具体工作的组织实施。要建立横向纵向沟通机制,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政策、资金支持。要尊重农民意愿,充分发挥农民群众在决策参与、投资投劳、建设管理和受益等方面的主体地位,广泛吸纳社会各方面力量支持推进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四)加强督促检查
要把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工作实绩作为考核干部实绩的重要内容,建立改革试验推进考核管理和激励约束机制,加强对改革试点工作的督促考核。要建立相应的统计评价制度、目标考核管理办法和奖惩机制,把 各项工作量化分解到各级各部门,实行目标责任制,认真抓好落实。组织、纪检、监察等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强对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的督促检查和业务指导,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五)做好宣传和动员
采取多种形式宣传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目标和意义,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主人翁意识,提高农民参与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情和干劲。充分发挥各类新闻媒体的作用,及时总结宣传试验的成果和经验,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〇一一年七月十二日
第四篇:自贡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总体方案
自贡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总体方案
编者按 去年7月,省委、省政府将自贡市确定为省级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市,为了建成具有丘陵地区特色的改革示范区,我市在多方面进行了探索,制定了自贡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总体方案,经反复修改完善,此方案已于2008年8月22日经《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自贡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总体方案的批复》(川府函[2008]239号)批准。现全文刊登总体方案,以便全市群众了解。敬请关注。
自贡市是四川老工业基地,有较好的工业基础,形成了以盐业、化工、机械、新材料为支柱产业的综合工业体系。自贡是一个典型的丘陵地区,人口密度大,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城镇化水平相对较高,是四川省率先进入大城市行列的4个地级市之一,具有丘陵地区以城带乡的典型特征。根据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结合实际,制定自贡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总体方案。
一、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总体要求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工作总体取向,以缩小城乡差距、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为目标,以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为主攻方向,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立健全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全面提升产业支撑能力,增强城市带动辐射功能,促进先进生产力向农村扩展、公共财政向“三农”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形成发展领先、城乡融合、工农协调、成果共享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
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在加快发展中推进改革,以改革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农村更好更快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统筹兼顾,统筹规划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体制改革,统筹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改革试点与老工业基地改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民生工程等各项工作。坚持尊重规律,着眼长远,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分步实施,探索符合自贡实际的城乡协调发展道路。
二、加快发展改革步伐,实现“三个率先”目标
围绕建设四川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战略,按照“1年试点启动,3年重点突破,5年初见成效,10年基本实现总目标”的要求,通过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在全省丘陵地区率先建立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率先建成成渝经济区百万人口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建成具有丘陵地区特色的改革示范区,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使城乡居民逐步享有基本同质化的生活条件、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平等化的经济社会权利。
(一)统筹城乡发展目标
第一阶段(2007年—2011年):城乡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协调配套推进,主要指标达到全面小康水平。到2011年,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25万元;非农产业比重达到88%;非农就业比重达到60%;城镇化率达到45%;镇村公共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40%;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2.3:1;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之比为2: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5%,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从无到有,覆盖率达到16%以上。
第二阶段(2012年—2016年):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各项指标达到全面小康水平,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建成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到2016年,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4.15万元;非农产业比重提高到92%;非农就业比重提高到65%;城镇化率达到55%;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2.2:1。社会事业加快发展,镇村公共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100%,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之比为1: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8%,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30%以上,实现农民工社会保险愿保尽保。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市民文明素质明显提高。生态文明观念牢固树立,城乡人居环境大为改善。基层民主进一步发展,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得到更好保障。
(二)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目标
——建立完善市场化配置资源的体制机制。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城乡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有利于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和城乡建设用地高效利用的制度,建立有利于城乡资源优化配置和良性互动的产业发展机制,建立有利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投融资体制,建立有利于城乡人力资源自由流动和充分就业的市场机制。
——建立完善统筹城乡的社会和文化体制。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建立城乡一体的就业培训制度和覆盖城乡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有利于统筹城乡社会和谐发展的公共财政体制,建立推动城乡文化同步繁荣和自贡特色文化发展的机制,建立推进城乡教育、卫生、科技、体育、计划生育等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新体制。
——建立完善统筹城乡发展的行政管理体制。建设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形成城乡统筹、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发展和壮大乡村集体经济,增强乡村管理部门的服务能力和凝聚力,促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有新进展,村(居)民自治机制进一步完善。
三、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总体思路
围绕统筹城乡发展,加快体制改革步伐,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着力点,以构建统筹城乡发展体系为支撑,以区域中心城市和片区中心城镇为依托,通过“区域圈层梯次推进、城乡双向互动”路径,以工业强市为主导,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以二、三产业互动发展,吸引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反哺机制,促进城市先进生产力和公共服务向农村扩展,以农业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专业化加工、龙头企业带动的城乡产业互动发展,加快农村、农业、农民现代化进程,使自贡市成为城乡联系紧密、城市经济有动力、县域经济有活力、高速运行的“动车组”,形成具有自贡丘陵地区特色的统筹城乡发展模式。
——以“一圈一带两片区”为载体,促进区域“圈层梯次”发展
按照圈层推进、梯次辐射思路,合理布局和建设“一圈一带两片区”,着力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为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人口转移提供综合性载体,形成“一圈”带“两片区”、城区带郊区的统筹发展格局,推动农村、农业更好更快发展。
“一圈”。即城市经济圈,包括城市规划区和城乡过渡地带。城市规划区坚持在科学发展观引领下,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加快旧城区“退二进三”步伐,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旅游业,提高产业层次和城市竞争力,增强对农村人口转移的吸纳能力。城乡过渡地带发挥紧临大城市的区位优势,以高效现代农业为主攻方向,培育果、蔬、卉特色产业带,发展旅游观光农业,形成城乡相融的产业体系,带动农业发展。
“一带”。即位于自贡市东南方向的板仓—沿滩—邓关—晨光面积约100平方公里的工业产业带,主要布局新发展的工业项目和城市经济圈转移的企业,实现工业要素集聚和集约发展,到2016年,力争“一带”内再造3至4个自贡工业经济规模,使之成为全市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产业支撑和承接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载体,带动农村发展。
“两片区”。即富顺县片区和荣县片区,重点是依托片区中心城镇,承接和传动“一圈”、“一带”的辐射,推进片区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进程,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实现农业大县向经济强县的跨越,建成新农村建设示范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富顺县片区抓住“扩权强县”试点机遇,依托农业资源优势和晨光化工研究院的科技资源优势,着力发展特色农业和化工产业链;荣县片区依托农业资源和自然资源优势,着力发展特色农业和能源、医药、建材、旅游等产业。
——以“四大工程”为抓手,促进城乡“双向互动”发展
实施大城市、大产业、大环境、大互动“四大工程”,努力提高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城镇吸纳农村人口的能力,建立有利于城乡联动、产业互动的体制机制,走出一条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的发展之路。
实施大城市工程,提高以城带乡能力和对农村人口转移吸纳能力。自贡作为四川省城镇体系规划中重点发展的大城市,要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完善城市总体规划,增强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发展水平,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扩大就业容量,吸纳农村转移人口,建成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增强城市对农村的带动能力。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大体形成百万人聚居在都市、百万人聚居在城镇或向外输出、百万人分布在农村的格局。
实施大产业工程,增强以工促农和城乡产业互动能力。实施老工业基地改造,加快工业集中区建设,做强优势产业,发展配套产业,培育战略产业。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扩大对外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狠抓产业项目建设。深化企业改革,增强发展活力。发挥城市工业的资金、技术、人才优势,支持农村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发展农村循环经济,促进农业现代化。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以特色农业促进工业结构调整,以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实现三次产业相互传动、城乡产业相互促进。
实施大环境工程,形成城乡衔接的传动载体。围绕四川建设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的战略部署,完善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机制,建设开放的区域性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立体交通网络体系,联手打造川南“1小时经济圈”;完善城乡主干道路网和公共交通设施,形成市域“半小时经济圈”。按照城市设施—城郊设施—农村设施梯次配置路径,推进以路网、电网、水网、气网、信息网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覆盖,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实施大互动工程,建立城乡互动发展机制。逐步建立引导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城乡“大互动”发展机制。建立完善扩大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保障,促进农村人口有序转移到城市、县城、中心城镇或一般城镇安居就业。强化政策引导和市场运作,促进各类资源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和高效整合,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鼓励城市先进生产力“下乡”。坚持公共财政向“三农”倾斜,推进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
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主要任务
(一)推进“八项改革”,创新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
土地管理和使用制度改革。创新土地管理制度,开展土地综合整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依法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土地集约规模经营,创新集体建设用地流转途径和管理办法。探索集体土地使用权和承包经营权入股、开展农村集体资产股权化合作经营的办法。探索在城镇二三产业就业、拥有城镇住宅、享受城镇居民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等基本条件下,农民自愿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放弃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转化为城镇居民的政策措施。建立对进城农民自愿退出的承包地和宅基地的管理办法和使用机制。探索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统筹协调机制。
就业和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从制度上保障城乡居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制定城乡统一的就业政策,建立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逐步形成城乡人力资源的自由、公平、高效配置机制。创新劳务经济开发模式,实施“回引工程”,建立劳务经济“一进一出”的良性发展机制。探索鼓励自主创业的扶持政策,创新创业帮扶机制,完善面向城乡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及时帮助就业困难对象解决就业困难。健全城乡一体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制订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的市级政策,促进城镇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探索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着力探索解决农民工社保问题。缩小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差距,逐步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扩大覆盖范围,探索实现与城镇低保并轨的城乡统一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社会保障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全社会保险转移接续的政策措施。探索整合各类救助资源,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救助制度。
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制度,打破农民变市民的户籍障碍,降低外地户口和农民工进入市区落户的基本条件,只要具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的职业或生活来源中任意一个条件,即可在当地登记落户;大力推进市内自由迁移制度,推行区域内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探索建立农村人口进城安家、就业、上学、就医、社保等方面的配套政策,促进进城农民安居乐业,形成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吸纳机制。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着力转变政府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推进政府职能转换,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提高行政服务效能。整合行政机构,探索实行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科学合理划分市、区职责权限,进一步简政放权,逐步实现市政等管理职能向农村延伸服务。探索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的经济调控体系、工作考评机制和目标管理体系。探索撤县建区、近郊撤乡镇建街道、边远地区撤乡镇建乡公所和村改社区、村组撤并的区划调整办法。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健全基层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创新城乡基层组织建设和管理的有效模式,完善乡镇(街道)、村(社区)党务、政务、村(居)务办事公开制度,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
产业发展机制改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制度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建设创新型社会。创新区域合作机制,探索加强与成渝经济区、川南区域产业分工和合作的有效途径。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混合所有制、集体经济和合作经济,增强市场主体活力。探索支持盐化产业整合的政策,形成盐化一体的产业发展模式,增强盐化产业整体竞争力。探索支持市内优势装备制造业资源有机整合的政策。探索市、区县共建市级工业集中区的政策措施。探索鼓励市内优势企业产能向区县中小企业扩散、向下游延伸的政策。探索让农民拥有更多财产性收入的路径。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探索农产品加工业与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实现途径和激励政策。探索推进农村小型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业科技人员领办创办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的农村科技服务新机制。探索优势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和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三权分离合作”的开发模式。探索丘陵地区资源富集县经济开发模式,促进“资源变资产”。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着力解决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培育发展文化产业市场,做大井盐、彩灯等文化产业。
投融资体制改革。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信用担保方式,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探索设立村镇银行,开展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试点。探索农村土地经营权和地上建(构)筑物物权及附着物抵押质押信贷模式,增强农民土地融资能力。组建为城乡统筹服务的、“投资、融资、担保”三位一体的投融资公司,完善农业生产经营风险的规避机制。推行政府投资非经营性项目“代建制”,实行建设、使用、监督部门分开管理,完善政府投资项目的决策、后评价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健全全社会投资项目的市场准入制度,切实简化对企业投资行为的管理。探索吸引民间资金参与城乡公共设施建设的政策措施。
公共财政体制改革。调整和完善市与区县的财政体制,进一步推行乡财县管财政管理方式改革,规范乡镇和村级财务管理。建立完善市对区县、区县对乡镇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和财政激励约束机制,加大市对区县、乡镇的转移支付力度,促进财力进一步向基层、向农村倾斜。建立乡镇、村最低财力保障机制,提高乡镇、村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和人均财政支出水平。加大支出结构调整力度,提高民生性支出特别是农业、教育、卫生、社保支出在财政总支出中的比重。探索建立财政专项资金集约化使用机制,重点探索涉农建设项目资金的整合使用办法。创新财政对公共服务支出的管理方式,实现部分公共服务支出标准化、定额化。积极培植新的替代财源,努力增收节支,争取在短期内消化财政赤字。探索化解乡村债务的机制。探索增值税转型试点。
公共服务体制改革。推行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紧密捆绑办学模式,完善城乡学校之间教师交流制度。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创新职业教育多元化投资、市场化办学的途径。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探索城乡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和公共卫生机构的建设和运行管理办法,鼓励城市医务人员领办和城市医院合办、协办农村卫生院。整合城乡卫生资源与计划生育、残联、民政等系统和社会资源。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完善城市对农村的文化援助机制,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
(二)建设“八大体系”,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的产业体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按照建成中国西部重要的精细化工基地、重大装备制造基地、国家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和国家(新材料)科技兴贸创新基地的要求,进一步优化工业布局,加强“一带”建设,打造自贡川南机械新材料集中发展区,着力建设自贡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板仓“千亿”工业组团和晨光、舒坪等“百亿”工业组团,形成承接产业转移的洼地和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高地。以培育东方锅炉公司、四川久大公司、昊华西南公司等一批“百亿企业”为龙头,大力发展配套协作和下游深加工企业,形成盐化、机械装备、新材料和农产品加工特色产业集群,积极培育发展生物工程、电子信息等后备战略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的广阔空间。
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为首要任务,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着力建设以优质柑桔为主的果畜产业带、以反时令蔬菜为主的菜畜产业带、以花卉为主的乡村旅游产业带,以及林竹、药茶产业带,建设一批特色明显的专业村、专业镇,基本形成丘陵型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建成全省最大的柑橘产业带,特色农业规模化种植面积比重达到45%。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的“龙型经济”发展格局。加快组织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和实用技术培训,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以培育一村一品为重点,建设300个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示范村,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到2016年城乡收入之比缩小到2.2:1。
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整合文化旅游资源,实施文化和旅游有机结合的荣县大佛、富顺文庙、南国灯城、恐龙遗址、盐疗养生等为主题的城乡衔接重大旅游项目,开发生态休闲乡村旅游产品,建成比较完善的文化产业生产、服务、销售网络体系,打造四川文化强市和以“盐、灯、龙、佛、儒”为特色的旅游目的地。加强市场体系建设,构建以城市商贸企业为龙头、乡镇集贸市场和连锁超市为骨干、农村新型流通合作组织为依托的城乡流通网络,建设川南建材、机电、汽车、农副产品批发等区域性专业市场,做大做强商贸流通业和现代物流业,打造川南商务中心,服务区域和城乡发展,形成覆盖城乡的无缝隙、无差别三产业服务体系。
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的城镇体系。根据“一圈一带两片区”产业空间布局,构建1个大城市、2个中等城市、9个中心城镇和一批一般城镇的城镇体系。“一圈”内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主城区按照 “一中心、多组团”城市构架建设,促进圈内的农村向城市社区逐步过渡。“两片区”内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富顺县、荣县县城逐步建成聚居人口20万人以上的中等城市,规划建设邓关镇、代寺镇、长山镇等一批重点中心镇,进一步完善城镇服务功能,形成承接农村人口就地转移以及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的重要节点,推动农村城镇化。完善城乡规划管理机构,加强乡镇、村庄的规划建设管理。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一批具有川南特色的农民新村。
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设施体系。优化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环境,促进城乡基础设施的配套衔接。围绕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打造区域交通枢纽,重点实施成自泸高速公路、乐自高速公路、S305线一级公路改建、沱江航道综合开发、乐隆铁路等重大交通项目,改善主城区环城交通线,构建自贡连接通达成渝、联结川南周边的出入境交通干线。实施“农村交通建设行动”,实现乡乡通油(水泥)路、村村通水泥(油)路,乡乡有客运站,构建连村、连组的农村公路网络。实施以小井沟水利工程为重点的水源开发工程和乡镇集中供水工程,梯次推进城镇供水系统向农村延伸,建设安全可靠的城乡一体供水系统,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70%。加大“金土地工程”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力度,实行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治理,加快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和农村电气化建设。推进“城市信息化试点”成果向农村延伸,实施广播电视、电话、互联网的“村村通”工程、数字化工程和共缆传输工程,提升城乡信息化应用水平。
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的创业就业体系。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建设扶助、培训、指导、融资为一体的创业体系。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扶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中小企业,发展乡镇企业,多渠道增加城乡就业岗位。建立创业发展专项资金,创新中小企业和个体从业人员金融服务产品,建设以政策性担保为主,商业性、互助式会员制担保为辅的多元化信用担保体系。加大财政投入,支持再就业基础设施建设。鼓励集中创业,建设自贡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引导发展一批区县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完善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城乡一体、平等的人力资源市场,实现城乡就业政策、人力资源市场、就业服务和劳动用工统一管理,促进就业管理服务向到村、组和社区延伸,搞好农民工服务和维权。实施“就业促进行动”和“农民工培训行动”,整合城乡劳动力职业培训资源,组织农村劳动者劳动预备制培训、技能提升培训和劳务输出培训,提高农民转移就业能力,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发展农产品加工和农产品流通服务业,拓展农业就业空间,吸纳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到2016年,全市非农就业比重达到65%。
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的农村金融体系。健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发挥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的主体作用,逐步设立村镇银行、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扩大邮政储蓄资金运用范围,促进邮政储蓄银行资金回流农村。加快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建设,鼓励和引导各类信用担保机构拓展农村担保业务。加强农村支付清算系统建设,提供多层次、低成本的支付结算服务,发展农村金融中间业务。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优化信贷投向,增加对“三农”的信贷投入,支持农业科技开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村消费信贷业务。建立完善农业保险体系,促进银行业金融机构与保险机构的合作,加大对参加农业保险农户的信贷支持。推进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村地区对资金的吸引力。
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统筹配置城乡教育、卫生、文化资源,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全面覆盖,促进城乡社会事业均衡发展。加大农村基础教育投入,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发展高、中等职业教育,建设川南地区职业教育基地;实施“教育资助行动”,解决农民工子女就近入学问题。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努力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缩小城乡卫生保健水平差距。建立完善覆盖城乡、布局合理、服务优质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体系。强化公共文化服务功能,优化文化人才结构,开放文化市场,丰富文化生活,解决基层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等问题,为人民群众提供普遍均等的文化服务。加强基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依托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数量优势,建立覆盖城乡、支撑发展的科技服务体系。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共事件应急处置体系。到2016年城乡生均基础教育经费支出之比调整为1:1;镇村公共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100%。
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不断提高覆盖面和保障标准,促进农村社会保障与城市社会保障接轨。建立政府投入能力、群众承受能力和政策吸引力兼顾的多层次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实施“医疗保障行动”,建立健全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提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参合率和保障水平。积极完善失地农民、进城务工农民、农村个体工商户社会保险办法,逐步扩大农村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企业职工参加城镇养老、医疗、工伤、失业保险的覆盖面。建立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的统筹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实施“最低生活保障行动”,推进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覆盖,逐步缩小城乡低保标准的差距,提高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率。实施“扶贫解困行动”和“城乡安居行动”,加快解决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和城乡特困群众的住房困难,改善低收入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逐步将农民工纳入城镇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保障范围,促进农民由就业性转移向就业与安居性同步转移转变。到2016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3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8%,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之比为1:1。
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的环境保护体系。加强城乡生态环境保护和能源资源节约,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强化工业污染和县城、中心镇的生活污水治理以及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和污染防控管理体系建设,建立符合丘陵地区特色的城乡衔接的污水处理、垃圾集中处理系统,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0%,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一建六改”为重点,加强村庄环境治理。调整工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落实节能减排监管措施,实施一批节能减排项目,促进废弃物减量排放和资源的循环利用。发展以沼气、秸秆气化为重点的清洁能源,逐步实现清洁能源在农村的普及,农户使用清洁能源的比重达到45%。统筹城乡绿化建设,抓好通道绿化、城周绿化、小城镇和新村绿化,建设城郊森林、生态公园,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巩固和发展退耕还林成果,强化饮用水水源保护,建设越溪河流域、双溪水库流域、镇溪河流域等生态功能保护区,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五、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实施步骤
(一)试点启动阶段。2007年8月至年底,开展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战略研究,制订改革试点总体方案、统筹城乡发展总体规划、各项专题规划和相关配套政策,建立工作推进机制。结合正在推进的土地利用和城乡规划调修、工业集中发展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八大民生工程建设和城市信息化试点等工作,启动相关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工作。
(二)重点突破阶段。用2年时间,推动重点突破区域和重点领域改革试点工作,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改革模式和制度体系,并取得突破性进展。在重点领域上,加快建立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统筹协调机制,实现土地管理和使用、农民工社保、户籍管理、城乡一体行政管理等方面改革的率先突破。在重点区域上,加快推进各区县改革试点重点突破乡镇和改革示范村的改革步伐,形成全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重点突破、以点带面的工作格局。
(三)面上推广阶段。用2年时间,在全市推广重点突破阶段所取得的成果,全面推进其他相关配套改革,逐步完善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性框架,改革试点效应明显,实现第一阶段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配套改革目标。
(四)深化完善阶段。再用5年左右的时间,深化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建立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建成成渝经济区百万人口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建成具有丘陵地区特色的改革示范区,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六、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保障措施
(一)强化思想保障
广泛深入开展宣传发动和舆论引导工作,推动思想大解放,在全市形成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强势舆论和良好环境。加大宣传力度,扎实开展社会宣传、新闻宣传、互联网宣传和组织学习培训、理论研讨、问计献策等活动,创新宣传形式,丰富宣传内容,尊重宣传规律,注重宣传效果,扩大社会影响,让广大干部群众深刻领会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重大意义和基本要求,准确把握各阶段的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措施办法,从而激活社会力量,使干部群众以高昂的热情、良好的心态、务实的行动积极参与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制订关于解放思想、全力推进改革试点的意见,营造鼓励探索、支持攻坚、开拓创新、敢闯敢试的舆论氛围和政策环境。
(二)强化组织保障
建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分管领导具体抓的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统一领导全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研究决策和综合协调改革试点重大事项。各区县和市级各部门组建相应的领导和工作机构,落实专职工作人员、专用办公场所和工作经费。坚持市级领导联系区县和重点部门制度,坚持城乡对口帮扶和机关干部下沉助推改革试点工作制度,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提供组织保障。
(三)强化机制保障
整合市内各级领导力量和部门行政资源,建立市、区县、乡镇3级责任体系,形成分工协作、责任明确、考核严明的工作推进机制。建立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考评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实行目标责任制,制定相应的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把统筹城乡发展改革的成效作为检验各区县、各部门领导班子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强化督促检查,在改革试点中考察干部、使用干部、提拔干部,对工作中有创新性、突破性举措,取得明显成效的单位和个人予以重奖。
(四)强化智力保障
组建自贡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专家咨询委员会,为自贡改革试点工作提供决策咨询。有针对性地开展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战略合作,互派人员挂职交流,共同开展课题研究,及时获取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和信息。建立城乡互动的人才交流机制和农村实用人才引进机制,鼓励优秀人才到基层工作,开展教师、医生、大学生“三下乡”支农活动,鼓励各类人才送知识下乡、到农村创业。
第五篇:广元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广元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工作进展情况
一、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推进情况
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是省委、省政府推进四川科学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和加快富民强省全面小康进程的创新之举。确定广元为省级试点市,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广元的关心、支持和鼓舞,更为我市带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改革试点给我们提供了先行先试、超前探索的核心政策资源,为我们创造了破解制约我市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在改革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实质性突破,率先探索建立城乡统筹发展新体制新机制的有利条件,对推进我市灾后恢复重建和跨越发展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意义。
2007年7月5日省委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专题会议确定广元为省级试点市之后,市委、市政府迅速行动,进行了一系列的安排部署,并在全市上下启动了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相关工作:
(一)准确把握统筹城乡发展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是一次崭新的实践,各级各部门必须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准确把握和理解其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才能在实践中加以灵活运用。为此,市委、市政府在深入学习省委专题会议精神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开阔广大干部的眼界、拓展思路,先后邀请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发改委和成都市委的领导及专家学者从实践与理论层面作专题辅导,强化理论准备。在强化学习的同时,注重搞好宣传发动,在全市开展了统筹城乡改革试点的大讨论,运用多种方式广泛宣传改革试点的重大意义,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参与和支持改革的积极性,开展全面献计献策活动,形成了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的良好氛围,为改革试点工作提供了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
(二)切实加强领导,为改革试点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市委、市政府把推进改革试点工作纳入了重要议事日程,建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正、副组长的广元市统筹城乡发展暨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试点领导小组,各县区、广元经济开发区和市级有关部门也组建了相应的工作机构,全市上下形成了主动参与和谋划改革试点的工作格局。2009年,根据领导变动情况,及时对领导小组成员进行了调整。
(三)深入调查研究,准确把握我市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区域性特点,研究制定改革试点总体方案。省委、省政府选择在全省不同类型、不同发展水平的地区进行改革试点,就是要求我市率先在贫困山区探索出统筹城乡跨越发展的新路子,基本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一年多来,我市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研究制定改革试点总体方案:一是为加大调查研究的力度,拟定了22项调研课题,在全市有针对性的开展了调查研究。二是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市政府从市级相关部门抽调专门人员,集中办公,按照定位准确、操作性强、主攻方向和重点特色突出的要求,研究制定我市改革试点总体方案。在方案制定过程中,积极借鉴外地经验,并聘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专家作指导,主动征求了各方面的建议和意见,把制定方案的过程作为集中各方智慧、科学民主决策、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的过程。方案制定数易其稿,经市政府常务会和市委常委会几次讨论,在省统筹办、省级有关部门和国家发改委等部门的精心指导下,结合我市灾后恢复重建实际,经上下积极沟通、反复修改完善,省政府于2008年8月22日正式批准了我市改革试点总体方案。三是在上报待批总体方案的过程中,先后初审了8个县级改革试点总体方案以及行政管理体制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创新、金融体制机制创新、山区林业综合开发体制机制创新、社会事业设施建设一体化专项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和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等专项改革方案,为改革试点顺利推进提供了必要保障。
(四)突出广元特色,有的放矢抓点示范。一年多来,在统筹城乡改革试点推进工作中,市委、市政府经过反复研究认为,广元是欠发展地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不能全面出击和面面俱到,必须针对广元市情,突出广元特色,有的放矢抓重点:首先,广元是山区市,山区发展,希望在山、潜力在林,山区林业综合开发是加快广元统筹城乡发展步伐的重要抓手。2007年10月,市委、市政府召开了高规格的全市林业发展大会,正式启动了山区林业综合开发。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山区林业综合开发的决定》,积极发展生态产业,加快森林工业、森林蔬菜、森林果业、森林旅游、森林畜牧和木本油料等林业特色产业发展。省林业厅和市政府建立了“厅市合作”机制,共同推进我市山区林业综合开发。二是大力推进工业园区建设。以打造特色产业集聚、企业发展要素充分整合的现代工业园区为核心,不断增强统筹城乡发展的动能。一年多来,加快了广元经济开发区、苍溪县武当工业集中发展区、剑阁县剑门工业集中发展区、旺苍县卢家坝工业集中区等现代工业园区建设步伐,全市新引进入园规模以上企业75家,入园企业个数、实现销售收入、工业增加值和利润总额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58.6%、75%、56.5%和80%。结合灾后恢复重建和资源转化战略的实施,新开工建设川浙(江)合作产业园、川黑(龙江)合作产业园、军民结合产业园和医药产业园,加快推进天然气综合利用工业园区建设,全市工业园区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入5亿元。三是大力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探索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打通一二三产业,推进“贸工农”一体化,促进城乡统筹和产业互动。依托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加快荞子坝、白桥坝、白龙、昭化、尚武等农业园区建设。坚持资源整合,运用现代农业生产新技术,积极发展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广泛采用土地租赁、入股、返租倒包等土地流转经营形式,初步形成了 “工厂+农业园区+农业产业化工人”、“公司+基地+协会+农户”、“市场+协会+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和工厂连基地、农民向产业工人转变的工农统筹、城乡互动新格局。四是大力推进旅游景区建设。皇泽寺、翠云廊、苍溪红军渡、西武当、昭化古城景区成功创建4A,加快朝天区曾家山、青川唐家河、剑阁剑门关旅游景点建设,加快地震遗迹公园建设步伐,以旅游推动了城乡统筹发展中的三次产业互促互动。
(五)坚持灾后恢复重建与统筹城乡改革试点相结合,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一是在重建规划上充分考虑城乡统筹,优化空间布局。在编制灾后恢复重建规划过程中,认真分析评估地震对资源环境的破坏及其长远影响,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前提,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要求,确定不同区域开发方向和强度,将全市统筹城乡空间布局由“一核一圈四翼”调整为西北部生态脆弱区、中部河谷走廊地区和南部低山丘陵地区,科学合理安排灾后恢复重建与统筹城乡发展空间布局。二是在项目规划与资金安排上兼顾城乡,加大向农村的投入力度。充分考虑地震灾害对农村地区造成的重大损失,在项目规划和资金配置上适当向农村倾斜,对与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建设项目纳入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盘子,在农村生产设施、基础设施、公益设施、贫困村建设和生态恢复等方面提高财政性资金安排的比例。三是在项目实施上坚持民生优先,加快农村公共设施建设。优先安排农房重建和受损水库、学校、医院等恢复重建,优先恢复农业生产生活设施和农村商贸服务设施,统筹考虑灾害治理、土地整理和生态恢复重建项目。同时,在农房建设中推行集中建设、集中居住,与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和产业发展有机结合。四是在产业布局上,积极推进集中集聚发展。依托交通干线和重点集镇,优化三次产业布局。坚持以块状示范、带状成型的方式,打造农业特色产业基地;推进工业集中发展,加速建设工业园区和工业集中发展区;加快建设生态度假旅游区和地震遗址精品旅游区,推动三产业发展。以产业的加快恢复发展来引导人口向交通沿线和重点乡镇集聚,实现产业集中集聚发展、人口逐步向重点乡镇集中转移的目标。
(六)强化改革主基调,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步伐。一是探索有利于城乡统筹的行政管理体制。整合行政资源,理顺管理关系,切实将管理和服务向农村和基层延伸。积极推进了城乡一体的绿化管理体制及整合城乡客运市场管理体制改革,成立了市林业和园林管理局,整合城乡客运市场工作已初建成效。二是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增强为“三农”服务的能力。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扩大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进一步加大了支持发展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工作力度。在设立了利州区全力小额贷款公司的基础上,先后成立了利州区融利、旺苍县新京小额贷款公司,建立了剑阁县包商富民村镇银行,设立了苍溪县益民农村资金互助社,旺苍县结合TCC5项目试点,建立农村贫困社区滚动发展资金,项目实施村已达46个。我市已建立了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和农村贫困社区滚动发展资金等较为齐全的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三是创新土地流转办法。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旺苍县不断完善四川桃园公司“南阳模式”,促进农村土地集约经营;苍溪县在全市率先成立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建立了土地流转有形服务市场;全市各县区积极完善了农村土地流转的政策措施,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托管、转包、租包、转让、互换、入股等方式流转,不断推进土地流转与集约经营。四是推进统筹城乡劳动保障改革步伐。市政府常务会议审定通过了《广元市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试行办法》等3个政策文件,并选择在苍溪县先行试点。
二、改革试点推进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特大地震延缓了改革试点进程。突如其来的“5〃12”汶川特大地震,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遭受重创,造成了重大财产损失,灾后恢复重建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延缓了我市改革试点推进进程。二是统筹城乡发展投入不足。广元发展阶段相对落后,发展条件相对较差,自身投入能力弱。小城区带大农村特征明显,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城乡发展差距大,亟需在公共服务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大投入。三是城乡二元结构的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由于长期实行城乡分治的管理体制,我市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兼顾城乡协调发展不够,城乡发展的结构性矛盾普遍存在,农村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制约了农村的加快发展,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成效不明显,城乡居民享受公共服务差异较大等问题。这些问题是多年发展积累下来的,目前已经比较明显地显现出来,短期内解决的难度很大,统筹城乡任重而道远。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从以下方面进一步加快统筹城乡改革试点步伐:
(一)完善方案,细化目标。一是进一步修改完善总体方案。各县区和广元经济开发区要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要求,结合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政府批复我市的改革试点总体方案,修改完善县区总体方案,在形成共识的基础上,尽快履行报批手续。二是修改完善专项改革方案并明确近期改革重点。制定专项改革试点方案,将改革试点的各项任务细化落实,近期重点在土地流转及管理和使用制度创新、农民工社保和农村保险制度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和城乡一体的行政管理制度改革等方面进行突破。三是拟定分年行动计划。重点明确今明两年推进改革试点的主要内容、试点的范围和改革试点要达到的效果等,有计划、分步骤地扎实推进。
(二)抓住关键,强力推进。一是全面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坚持用统筹城乡的理念和办法推进灾后恢复重建,进一步推进工业集中集聚发展,推进受灾农民向城镇集中,支持农业规模化经营,促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联动”,加大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全面提速灾后恢复重建,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探索建立科学重建的长效机制,完善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的统筹协调及协作实施机制,健全省市对口支援多元合作协调机制。二是大力实施资源转化战略。以实施资源转化战略为统筹城乡的突破口,强化城乡互动的产业支撑。大力加强工业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旅游景区建设,增强统筹城乡发展的能力。加快推进能源、金属、农副产品、建材、电子机械、旅游和职教七大板块发展,坚持合理布局、项目推进、集群发展、园区承载、市场运作和生态导向“六措并举”。三是实施山区林业综合开发。研究出台《广元市山区林业综合开发体制机制创新改革专项方案》,完善配套政策。加快森林分类经营区划进程,推进国有林企改革,放手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建设和完善林业产业市场体系,积极支持林业特色产业发展。四是积极推进统筹城乡劳动保障改革。加快苍溪县试点步伐,积累经验,适时推广。逐步建立新型就业制度和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立保基本、多层次、广覆盖、相融通的社会保险制度体系,实现社会保险全覆盖;建立与统筹城乡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实现就业和社会保险服务人性化、规范化、信息化。五是推进土地流转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农村土地使用权交易市场,加大农村土地流转引导、服务力度,依法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引导农村土地使用权健康流转;鼓励企业、业主流转土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创新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方式,加大集体建设用地改革力度,在农房建设、产业发展和城乡结合部取得实质性突破。六是深化农村金融制度改革。稳步扩大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村贫困社区滚动发展资金等农村地区银行业及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试点范围,增强为“三农”服务的能力。七是打造统筹城乡示范点。紧紧围绕统筹城乡六个重要支撑点,在市县区充分调研和协商的基础上,结合各县区发展和改革的实际,在每个县区选择1~2个点先行先试,明确改革试点的主要内容和进度要求。各级各有关部门围绕确定的示范点,在项目安排、资金补助和政策扶持方面,优先向示范点倾斜,尽快形成示范带动。
(三)强化领导,统筹协调。一是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完善组织领导机构,强化领导责任,配强工作班子,落实目标任务。市级有关部门要牵头做好相关专项改革试点工作,加大推进力度,同时,加强对县区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偏纠错。二是加强交流合作。切实加强横向交流,密切跟踪重庆、成都国家级试验区和德阳、自贡省级试点市改革进展情况,学习借鉴其有效做法。积极加强同省级有关部门的衔接,创造条件签订一批厅(局)市合作备忘录,建立厅(局)市合作机制或示范区,争取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的大力支持。三是加强总结提炼。充分借智借力,及时总结改革试点中的经验和教训,将典型性创新成果进行理论提炼并适时推广。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推进城乡统筹是一项长期的、渐进的工作,改革试点工作涉及面宽、政策性强、工作要求高,需要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更需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监督并对重大事项依法作出决议。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通过政府卓有成效的工作,我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将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为我市推进“两个加快”提供体制和机制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