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2011年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报告

时间:2019-05-13 04:10: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重庆市2011年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重庆市2011年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报告》。

第一篇:重庆市2011年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报告

重庆市2011年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报告

[2011-5-27]

2010年,全市上下继续围绕贯彻落实国发〔2009〕3号文件,坚持城镇化、工业化、统筹城乡一体化协同并进,加快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取得了改革重点突破、初步见效的积极进展。

一、2010年统筹城乡改革进展

3号文件政策效应继续显现,预计全年可获中央财政直接支持800亿元以上。市领导牵头的50项重点任务落实15项,32项取得重大进展;其他95项任务落实9项,85项取得较大进展;新签订7项、累计达到61项部市合作协议;两江新区等对外开放平台、长江上游金融中心加快建设,一批事关长远和全局的重大项目陆续启动,进一步优化了重庆统筹城乡改革的外部环境。

(一)六项重点改革取得新突破

“两翼”农户增收工程首战告捷。投入力度加大,市财政投入6.5亿元专项资金,市级部门整合其他资金投入36亿元,与商业银行签订3年650亿元金融贷款协议;贸工农一体推进机制加快建设,培育、引进县以上农业龙头企业84家,新发展212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新建专业交易市场18个、乡镇农贸市场113个、布局购销网点1355个,在重点超市设两翼农副产品专柜。截止2010年9月,“两翼”地区启动75个市级良种场建设,新发展柑橘9万亩、蔬菜38万亩、特色经济林41万亩、速丰林69万亩,增加存栏家禽1100万只、牛羊60万头(只)、肉兔90万只。预计全年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带动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6%。

以公租房为重点的保障性住房建设提速。已落实16亿中央补助、5亿市级补助、30亿公积金试点贷款、53.8亿商贷用于公租房建设,国务院批准重庆为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REITS)投资保障性住房试点城市。目前主城鸳鸯、大竹林、华岩、西永、蔡家、茶园七个片区,区域性中心城市江津、合川等项目已开工,预计全年开工1200万平方米,竣工71万平方米。成立公租房管理局,公租房管理模式确定,信息系统初步建成,估算月租金约为

5~12元。预计全年完成农村危改10万户,新建巴渝新居5万户。

户籍制度改革加速推进。出台户籍制度改革意见及相关配套政策文件,坚持“统筹规划、自愿有偿、积极稳妥、综合配套、促进发展”的原则,按照“分阶段推进、分群体实施、分区域布局”的总体思路,设计了“335”(3年过渡、3项保留、5项纳入)的改革政策体系。自改革启动以来,总体进展正常、有序,截止11月底,办理农转城近80万人。转户人群实现了在主城、区县城、小城镇三级城镇的合理布局,政策设计中的各类重点群体均有转户人员出现。

土地改革稳步推进。今年前11月,共交易地票21000亩、30.4亿元;累计交易34700亩、43.3亿元。地票单价由去年的9.5万元/亩提高到今年的14.5万元/亩,单宗最高价已达20万元。地票融资功能正式启动,首笔地票质押业务落成。年内完成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工作,预计农村土地规模经营比例提高3个百分点达到26%。

城乡要素市场加快建设。药交所、航交所挂牌,已形成六个特色市场格局。新开业小额贷款公司22家,累计开业93家;已开业或筹备开业的村镇银行达9家;首家农村资金互助社在黔江区开业。拟定农村金融改革文件,针对农村房屋、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等的抵押融资试点起步,即将铺开。“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进一步完善,乡镇超市、村级店逐步充实完善图书、烟草、信息等产品服务。

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渐成。农村养老保险试点扩面,今年新增15个区县试点,明年4月实现制度全覆盖,预计年底参保人数可达700万人。各类社会保险扩面提标,预计年末各类医疗保险覆盖3100万人,各类养老保险覆盖1300万人,企业退休人员养老待遇提高到1411元,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统筹基金住院支付比例提高到在职职工85%、退休人员95%。

(二)面上其他改革顺利推进

国企改革取得新进展。水务集团首发上市,西南证券、港务物流、重庆百货完成增资扩股;建工集团、燃气集团、川仪股份上市前期准备工作已基本完成。机电集团收购英国机床技术项目和重钢集团收购澳矿项目完成交割,粮食集团收购巴西土地建设粮食基地项目获国家发改委核准。高速集团

与世界银行的国际股权融资项目取得重大进展。完成交旅集团和旅控集团整合。

继续改善非公经济发展环境。落实国务院促进民间投资“36条”,以“八个一”示范案例为我市探索引导民间投资的配套政策突破口。重庆市区域性中小企业产权交易市场试点方案和实施细则已形成并报批。建设中小企业载体,90个都市工业园(楼宇)入驻企业2300多家,103个市级小企业创业基地入驻企业4400多户。出台创建创业型城市工作方案,形成“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老板创大业、干部创事业”的全民创业新局面,让创业成果惠及各类人群。出台大力发展微型企业意见,扶持微型企业发展,计划明年起每年新增微型企业2万户,新增就业 10 万人以上。预计全年非公经济增加值增长18%,占全市GDP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达到62%。

行政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基本完成区县政府部门“三定”工作,深化乡镇机构改革,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了乡镇机构设置。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年内基本完成全市事业单位的分类工作。启动事业单位构建法人治理结构试点,年底前试点单位初步建立法人治理结构模式。积极探索“管办分离”有效形式,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积极探索城乡社会治理新模式。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和农村社区建设扎实推进,已完成119个“难点村”治理,占应治理总数的32%。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创建活动加快推进,对198个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村授牌。南岸、渝北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全覆盖试验,全市新增150个农村社区建设试点村。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市级补助支持的10所社会办养老服务机构已建成8所,投用4所。

二、2011年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总体思路

“十二五”是重庆城乡社会转型和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是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统筹城乡发展“建框架、强功能”的关键时期。要深入推进统筹城乡体制机制创新,努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构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推动建立适应发展型社会需求的公共管理体系,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政策框架,力争“十二五”基本形成重庆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长效机制,初步构建起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实现以改

革促发展、增和谐。

2011年作为“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统筹城乡突破见效之年,改革任务重,压力大。要进一步坚定改革信心,精心谋划、统筹推进,预见和化解改革风险,力求发挥各项改革的综合配套效应。2011年改革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实施“314”总体部署为总纲,以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为主线,坚持经济体制改革市场化取向,围绕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健康发展,着眼于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市场体系一体化发展的长远目标,按照“完成一批、突破一批、启动一批”的步骤,协调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等重点改革事项,为2012年基本建立统筹城乡的制度框架提供支撑,为“十二五”期末初步建成重庆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体制框架迈出坚实的第一步。

在改革中促进城乡统筹、结构转换:力争明年非农产业增加值提高到93%,城镇化率提高到55%,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38%,城乡居民收入比下降到3.2∶1,一圈两翼人均GDP之比下降到2.1∶1,非农产业就业比重增加到59%,土地规模集中度达到29%,行政村公路通畅率达到60%。

三、2011年重点改革任务

(一)完成一批重点改革主体任务

抓好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支持“两翼”地区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实施山水田林路气综合治理。抓好“两翼”农林产品流通模式创新,进一步搞活“两翼”农林产品流通。推行落实政策性农业保险政策,化解种养殖大户生产经营风险。搭建林权交易平台,在渝东南、渝东北各建一个要素市场,活跃交易,显化财富效应。力争明年实现户均增收3500元。

继续抓好公租房建设和管理。力争明年竣工1000万平方米,集中解决50万城市“夹心层”居民住房困难;新开工公租房1000万平方米以上。进一步完善公租房管理办法,加强公共配套设施建设,促进信息公开。积极稳妥推进开征房产税的试点工作。

进一步深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妥善解决历史遗留户籍问题,全面完成户籍制度改革第一阶段工作目标。进一步完善土地、住房、就业、教育、社保等配套政策,逐步剥离附着在户籍上的社会福利,探索推进转户未退地居民农村土地房屋资本化,发展要素投入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有利于城乡人口

流动的制度体系框架,为下一步制度性转移打下基础。及时解决户改中的困难和问题。

推动实现城乡全民社保。推进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确保农村60周岁以上老年人员按时领取养老金。完善社会保险转移衔接办法等配套政策。配合户籍制度改革,实施大规模新市民培训,强化转户劳动力就业技能,落实就业创业政策扶持,增强其城镇就业的稳定性。

(二)突破一批改革事项

加快农村金融服务改革创新。实质性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房屋、林权等抵押融资,扩大地票质押融资,盘活农村存量资产,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推动土地改革取得新突破。力争两年内实现市域范围内经营性用地不再配给计划指标,明年先扩大到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逐步扩大地票需求市场。结合国家实施三峡库区移民后续工作规划,筹划三峡库区移民安稳致富国土整治重大工程。

创新社会管理制度。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扩大基层自主权。从影响和谐稳定和国计民生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入手,由“平安重庆”和“三项制度”切入,探索党建与社会管理的结合点,推动基层民主、社区建设、物业管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社会组织管理等方面取得突破。

推进资源环境体制机制改革。探索建立环境资源有偿使用的市场调节机制,扩大逐步排污权交易范围和交易量。适时启动阶梯式电价、水价工作。做好煤炭、原油、天然气等资源税由从量计征向从价计征转变的政策衔接。完善矿业权一级市场管理,规范矿业权二级市场。

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健全政府主导、多元并举的社会事业发展体制,积极稳妥的在事业单位分类、法人治理结构、养老保险等领域继续推进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试点。

(三)启动一批改革事项

推进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改革。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中承担的支出责任,确定各级政府负担比例和支持项目。提出“十二五”全

市统一的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启动实施方案。放宽准入领域,采取财税优惠政策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等措施,推进经营性公共服务产品市场化供给,支持非营利组织、慈善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公益事业发展。整合资源,提高公共支出有效性。

启动土地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推进土地征转分离试点,明年先在两江新区、万州工业园区先行试点,再逐步选择全市有条件的地区推开。按照“先易后难”、“先试点再推广”的原则,逐步探索土地整治新增耕地承包经营者实行耕地保护补贴的办法,为全市范围实行耕地保护补贴积累经验。启动建立耕地保护基金试点。

探索政府债务管理的有效机制。推进区县政府性债务统计、评价和预警机制建设。摸清政府债务底数,来源渠道,核实负债主体。采用盘活资产、以奖代补等手段,多策并举,进一步消化乡镇债务,控制区县债务,优化市级债务。探索建立项目偿债准备金制度。

探索利用外资新模式。在中央有关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下,开展外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试点工作,促进外商投资便利化。

(四)打造改革集中示范点

以区县为主体,市、区县联动,重点打造20个集中示范点,力争年内“建设出形象、改革有突破”。一是着力推进集中示范点围绕重点改革领域探索创新,初步形成可供借鉴的各具特色的统筹城乡改革路径。二是建立市级部门与示范点共建机制,形成示范点现场推进例会及市级部门联席会议机制。三是定期检查,督促集中示范点改革方案实施情况,及时总结经验,协调推进过程中的重大问题。

第二篇:重庆市2010年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报告

重庆市2010年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报告

[2010-5-17]

2009年,在市委市政府强力组织推动下,全市人民抢抓国发3号文件出台和总体方案获批机遇,把贯彻落实3号文件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有机结合,把争取中央支持与加强自身改革创新有机结合,把建设内陆开放平台、“五个重庆”与统筹城乡改革试验有机结合,发展、改革、开放联动,凝心聚力推动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2009年统筹城乡改革发展工作推进情况

随着全市贯彻落实国发3号文件和统筹城乡总体方案的实施,各级各部门紧紧围绕三条主线推进统筹城乡改革试验。

(一)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以开放引领改革。一是着力构筑两江新区和保税港区等对外开放平台。加快两江新区论证,两路寸滩保税港区一期2.67平方公里加快推进。二是策划建设“一江两翼三洋”国际物流大通道。铁道部强力支持重庆铁路建设,干线高速公路网和“一大三小”机场格局加快构建。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2008年十大经贸活动已分别落实48个外资和41个内资项目,投资总额近500亿元。四是支持加工贸易发展。加快示范园区建设,加工贸易额占外贸进出口总额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五是加快建设服务外包型城市。引进了美国德勤、新加坡APL等跨国企业,直接离岸服务外包十余倍增长。六是推进区域合作。推进成渝经济区规划编制,积极争取国家支持“西三角”经济区发展,武陵山经济协作区规划在国家发展改革委支持下启动编制。

继续完善“一圈两翼”协调发展机制。一是支持“两翼”以产业园区发展强化自我发展能力。把“两翼”16个园区纳入“加工贸易承接地”予以规划、用地政策扶持,协调进出口银行向园区提供贷款。二是落实“一圈”帮扶“两翼”任务。全年全市实际援助资金或实物达2.6亿。三是提速推进全市2000个贫困村的整村脱贫工作。出台加快推进贫困村整村脱贫连片开发工作的意见,完成266个村整村脱贫规划编制。落实财政扶贫资金6亿元、信贷扶贫资金5.4亿元。四是深化库区发展和对口支援工作。基本完成库区后续工作规划,落实主城区集团对口支援重点移民区县经济合作项目资金近1亿元、社会公益项目资金约4500万元。

推进城市资源下乡有新的发展。一是城市工商资本下乡有效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以十大城市资源下乡示范项目为例,参与流转农用地4万亩,吸纳当地农民就业6320人,两年平均带动农民增收67.2%,达到了促进农民增收、农业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及小城镇综合开发等多赢效果。二是加大农村金融改革试点步伐。全年小额贷款公司开业60家,放贷70亿元。6家村镇银行开业营运,农村资金互助社试点即将启动。

行政管理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持续深入。一是规划改革取得新进展。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首批通过审查,近期有望获国务院批复。“四规叠合”试点成果将在“十二五”规划编制中推广应用。1000个新农村推进村规划加快编制。二是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进展顺利。市政府部门完成“三定”,区县和乡镇机构改革正在制定和完善。三是事业单位改革启动。在率先启动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改革工作后,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改革也全面启动。四是乡镇改革继续深化。组织实施“农村乡镇人才队伍建设计划”,2009年选派5460名大学生到乡镇基层工作。在全国率先启动乡镇基层政权建设债务化解工作。

市场主体培育和市场体系建设持续推进。一是国企改革启动“五大结构调整”。形成与重庆发展战略相匹配的大集团体系,力争在国有经济资本和产业布局、运营管理模式、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取得突破。二是搭建平台、完善政策促进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快速发展。重点推进都市工业园(楼宇)、小企业创业基地等建设;9家担保机构争取国家专项补助资金1670多万元;启动小企业金融服务“启明星计划”,计划五年发放贷款300亿元,扶持1000户重点中小企业成长为明星企业。三是按“366”思路着力建设长江上游金融中心。银证保三大体系加快发展,重庆已成为西部地区法人金融机构数量最多、机构门类最齐全、外资金融机构数量最多的地区。担保、股权投资基金、金融租赁、信托、小额信贷、消费金融公司等六小类新型金融机构发展迅猛。六大市场已形成四个,畜产品远期交易市场开业运营,成立注册资金5000万元的重庆股份转让中心,农村土地交易所试点交易稳步开展,重庆联交所发展态势良好,正在对接全国电子票据交易中心方案并争取落户重庆,重庆药品交易所正在筹建。

(二)推进劳务经济发展提质

继续加强和改进对农民工的服务。一是加强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农民工就业动态监测和培训。回流的367万农民工有98%实现再次转移,全年累计新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44.4万人。二是为农民工办实事推进顺利。全面完成五大类22件实事办理,建立健全农民工维权服务机制,接受农民工子女就学的学校已达到623所,农村寄宿制学校达1300所,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险人数分别达64万、33万人。三是首批20个市级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启动建设。全市累计入驻市级返乡创业园企业达到1802家(农民工返乡创业企业510家),园区内企业吸纳城乡劳动力17万人。

以乡村为重点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发展基础教育。推进修订义务教育实施条例,市政府出台加快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和解决城镇中小学“大班额”问题等政策文件。大力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主城区已有60%的学校达到标准化要求。二是医改和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顺利推进。形成《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2009—2011年)》和《重庆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09年重点工作任务》,明确了2011年初步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的目标。对我市394个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54万平方米业务用房实施改扩建,为514个乡镇卫生院、11个中医院、13个保健院配备基本医疗设备6754台件。三是加快建设文化体育基层服务体系。新建成10个区县文化馆和图书馆、23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推进26个区县支中心、321个乡镇和6627个村级基层服务点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区县体育基础设施“一场一馆一池”开工建设26个,基本完成目标任务。

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一是基本消弥社会保障制度缺口。新出台城乡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办法,在15个区县启动试点。参照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养老保险参保办法,将库区14万名三峡库区淹没农转非移民纳入养老保险体系。启动大学生参加居民医保的政策研究。二是推进社会保障扩面。城镇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社会保险保障面进一步扩大,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全面推开。90万被征地农转非人员进入城镇养老保险体系。三是社会保险待遇水平全面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人月均提高140元,失业保险金发放标准每人每月提高100元。大额医疗互助基金最高支付限额由40万元提高至50万元。提高生育保险待遇支付标准,新增14种支付范围。四是积极争取国家对就业社保建设加大支持。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拨付我市就业专项转移支付和支持我市破产国企退休职工参加医疗保险。

(三)推进土地流转和集约利用

农村土地流转和林权改革力度加大。一是推进和规范农村土地流转。全市农村承包地流转面积约580万亩,约占承包地总面积的30%。区县、乡镇、村土地流转服务机构基本全覆盖。二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土地规模经营面积约458万亩,土地规模集中度23%,生猪规模化养殖率近50%;农机专业合作社由去年不足100个发展到223个,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3个百分点达到20%以上;完成农民公司向专业合作社的改组任务。三是集体林权改革即将完成确权任务。全面完成565万户农户、5628万亩林地林权证发放。

稳妥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改革。一是农村土地交易所正常开展交易试点。全年农村土地交易所完成地票交易13500亩,成交金额约12.89亿元。二是稳妥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国土资源部予以我市挂钩周转指标1000公顷,各试点项目进展顺利。三是加强了土地整理和耕地保护工作。结合地票交易和农民集中居住区、巴渝新居等建设,大力实施国土整治工程,累计入库项目598个、220万亩,已验收153个项目、40.5万亩。

新农村建设态势较好。一是抓好市级中心镇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累计建成17个乡镇污水处理厂和13个垃圾处理场,国家级、市级环境优美乡镇分别达到4个和12个。二是搭建农村公共服务平台。大力建设村级公共服务中心、文化服务点、党员远程教育终端等设施,全年完成2500个中心建设任务。三是积极发展农村商贸流通。“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已进入攻坚扫尾阶段,已建成乡镇连锁超市1342个,村级商贸综合服务网点14627个,基本实现县县有配送中心、乡乡有连锁超市、村村有商贸综合服务网点。全年家电下乡产品销售额约23亿元,汽车摩托车下乡产品累计销售约24亿元。四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2009年开工建设1750公里乡通畅公路工程。交通运输部同意重庆将“村通达”和“村通畅”结合实施,2010年启动试点。新解决220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

历经两年多实践探索,特别是在3号文件政策支撑带动下,统筹城乡改革发展已取得一定效果,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发展有成效。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达6528.72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300美元,固定资产投资突破53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479亿元,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达到1165.72亿元,统筹能力进一步增强。二是结构有改善。2009年城乡居民收入比将由2006年的3.6∶1降至3.41∶1,非农产业增加值比重在2006年基础上提高2.9个百分点达到90.7%,城镇化率由2006年的46.7%上升至51.6%。区域差距缩小,“一圈”与“两翼”人均GDP之比由2006年的2.43∶1下降到2.25∶1。三是改革有亮点。内陆开放型经济示范区建设、“一圈两翼”互动发展、城乡资源双向对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全面推进,使“内陆开放、圈翼互动,双向对进、统筹挂钩”的重庆特色正在形成。城乡社保改革、“四规叠合”、部市合作共建试验区等举措也在全国引起了较大反响。四是群众有实惠。农村低保、医保、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形成制度并不断完善和扩面提标,加上城乡危旧房改造、农村“巴渝新居”建设等,人民群众在试验区建设中得到了真正实惠。

二、2010年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基本思路

我们即将迎来试验区获批3周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标志着全市统筹工作进入大规模推进的新阶段,改革试验必须“求突破、显亮点、出特色、见实效”。2010年改革试验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施“314”总体部署为总纲,紧扣国发〔2009〕3号文件要求,着眼2012年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框架的阶段目标,围绕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城乡劳务经济健康发展、土地流转和集约利用三条主线,全面推进实施《意见》,力争在建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机制和统筹城乡的土地、就业、社会保障、金融体制改革等重点领域取得突破,力争一批带动全市改革创新的集中展示区和中心镇尽快显现发展实效,力争基本形成“内陆开放、圈翼互动,双向对进、统筹挂钩”的重庆特色,为西部地区城乡统筹、科学发展提供范例。

(一)着力推进重点领域改革

一是建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的机制。重点是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构建新型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探索形成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相匹配的区域转移支付办法,建立对“两翼”地区稳定的投入渠道,加大公共财政对乡村公共服务的倾斜,改革财政资金投入和管理方式,构建三次产业联动发展机制。2010年争取在异地办园利益分享、城市资源下乡等方面有新突破,出台一批试点方案。

二是建立统筹城乡的土地利用制度。重点是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农村土地、林权流转和农村土地交易所政策法规,引导农民以土地入股设立专业合作社,加强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落实节约用地政策,加强地籍管理和基础测绘工作。2010年争取在农村土地、房屋和林权确权及抵押融资试点,以及集体资产股份化改革等方面有新突破。

三是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市场。重点是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就业服务、技能培训、安居扶持、社会保障、户籍改革和公共服务体系,配套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为城镇化、工业化健康推进创造条件。完善城乡一体的劳动就业市场,加强劳动力培训转移,加大对农民工的安居扶持,改善对农民工的社会服务,改革城乡社会管理体制。2010年争取在城镇化政策和户籍制度改革等方面有新突破,引导有条件的农民工家庭自愿迁居城镇。

四是建立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重点是推进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城乡全覆盖,逐步缩小城乡保障差距。全面推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加快解决城镇社会保障遗留问题,推进城镇社会保险扩面提标,统筹城乡社会救助。配合国家农民工社会保险政策出台,2010年力争在社会保险区域转接、人群转换上有新突破。

五是建立完善统筹城乡的金融管理体制。重点是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拓展、创新金融工具,为城乡发展服务。加快构建“366”的长江上游金融中心格局,推动银行、证券、保险三类主流金融机构持续快速发展,加快培育担保、小额贷款、金融租赁、信托、股权投资基金、消费金融公司六类新型金融机构,争取和办好全国电子票据交易中心、证券场外交易市场、畜产品远期交易市场、农村土地交易所、联合产权交易所等大金融市场。依托解放碑、江北嘴金融核心功能区,加快建设全国性、区域性金融市场,开发更多符合农村居民需求的金融产品。

(二)围绕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推动配套改革

一是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积极争取“两江新区”及早获批,深入研究两江新区定位、体制机制模式等内容。推进保税港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尽快发挥出口引领和保税加工等功能作用。继续加大对服务外包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打造1~2个特色鲜明的服务外包示范区。加强对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和示范园的指导和管理,出台和完善有关支持政策体系。完善“走出去”促进体系,支持开展海外并购和建立境外高新技术研发平台。保持外贸扶持政策的稳定性,对企业的支持力度不减,促进进出口全面增长。

二是推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选择2~3个区县或有代表性的领域探索不同形式的“管办分离”试点,选择10~20个成立时间较长、人员规模较大的事业单位开展法人治理结构改革试点,制定事业单位“转行政”、“转企业”具体实施意见,做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绩效工资改革等工作,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做好开发区行政管理资源整合等工作,为建设内陆开放高地提供体制保障。完善区县部门“三定”规定,解决区县政府部门在转变职能、理顺关系和落实责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巩固和完善乡镇机构设置模式,不断创新机构编制管理,巩固我市低成本体制优势。

三是加强市场主体培育。力争实现水务集团等7家企业集团上市,全面启动第二批企业集团的上市辅导和材料申报工作,加快推进国有集团整体上市。推动企业集团重组整合和进一步缩减集团管理链,打造千亿工业集团,推动企业集团商业模式、盈利模式再造和战略转型工作,全面深化企业结构调整。发挥国企“第三财政”作用,为政府发展公共事业腾出财力空间,探索国有集团带动解决“三农”问题的新路子,创新提升国企服务功能。新创建10个市级小企业创业基地、5个市级都市工业园(楼宇)、5个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10个市级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拓展企业发展空间。加大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建设,做好中小企业上市培育和发行集合债工作,缓解企业融资难题。

四是推进公共服务改革。强化科技创新,全年R&D经费支出达到GDP比重的1.45%,新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0个,解决产业关键核心技术120项以上,推广重点科技成果150项以上,专利授权增长25%。提升教育质量,寄宿制学校达到2000所,完成二期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和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比例达到9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实施医改方案,将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医保药品目录并确定报销比例,推进建立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建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常态工作机制,针对我市居民主要健康危害因素实施专项健康干预项目。继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组建重庆演艺集团,对其它院团进行分类改革。

五是抓住机遇深化价格改革。启动工商业用电同价改革,推进大用户直供电价改革试点,促进天然气成本、环境成本和安全成本外部成本内部化改革,继续做好成品油价格改革后续工作,修订和完善公路客运价格规则,推进城乡用水同价改革,全面理顺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全面反映环境使用成本、环境损害价格、污染物处置价格的环保价费政策体系,改革垃圾收费征收方式,提高垃圾收费征收率,探索建立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有偿使用制度。

(三)着力推进实施发展改革相统一的系统工程

将开放高地、县域经济、公共服务均等化、新农村建设、五个重庆等相结合,综合集成现有工程和项目,整合为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33项系统工程,以项目化方式推动统筹城乡改革发展实现重大突破,促使开放、发展和改革高度融合,相辅相成。

一是以开放促改革。包括实施两江新区建设工程、内陆出口基地建设工程、国际通道工程、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工程和金融中心建设工程等。

二是增强县域经济实力。实施“圈翼”帮扶工程、特色产业园区工程、特色农业发展工程、县城功能完善工程、城乡规划工程等。

三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实施整村扶贫工程、乡村畅通工程、镇村安全用水工程、巴渝新居工程、“造地”工程、“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工程、生态乡村工程、“天网”工程、文明乡村工程、农村人才工程等。

四是建设公共服务工程。推进实施城乡教育工程、医疗卫生服务工程、公共文化工程、社会保障工程、福利服务工程、公共服务中心工程、固本强基工程等。

五是加快建设“五个重庆”。推进实施宜居重庆、畅通重庆、森林重庆、健康重庆、平安重庆相关工程。

第三篇:重庆市2009年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报告

重庆市2009年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报告

[2009-6-2]

2008年,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对重庆发展“314”总体部署,紧紧抓住设立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机遇,大力推进各项改革试验,取得新的突破和进展。站在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新起点上,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市委三届三次、四次全委会精神,抓住国务院出台《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号)的机遇,谋划好2009年统筹改革思路,推动全市改革和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一、2008年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进展情况

按照改革试验总体方案明确的“围绕三条主线,构建十二项机制,完成两阶段改革任务”的基本要求,以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引领全市面上改革,取得积极进展。

(一)完成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制订上报

一是综合前期研究成果,结合市委市政府争取重大政策的新要求,形成了上报国家的改革试验总体方案,明确了“围绕三条主线,构建十二项机制,实现两段式工作目标”的改革试验基本思路。二是印发了改革工作要点,将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市级各部门,总体推进顺利,实现了预期工作目标。

(二)积极争取国家支持

一是争取中央重大政策取得积极发展。打好“试验区牌”,向国家提出了12项政策请求,促成国家部委来渝调研并基本衔接落实重大政策,国务院出台《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内陆保税港区已获批复,农村土地交易所正式挂牌运行。二是推进部市合作取得明显成效。与国家各部委和大型中央企业签订协议(备忘录)、形成会议纪要或获得批准文件38项,涉及276项协议事项,截至2008年底,基本落实103项,占37.3%。

(三)一区两县改革试验起步

一是明确了对先行示范区的政策引导。出台了加快九龙坡、梁平、垫江3个先行示范区县改革试验指导意见,创造先试先行的政策环境。二是3个试点区县改革工作都取得了新进展。九龙坡区启动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整理、综合性产业开发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等工作;垫江县加快探索50个村分类改革,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促进新的产业集聚;梁平县着力推进土地流转“超市+连锁店”模式,加快专业合作社改革,完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四)着力改善对农民工的服务

一是切实为农民工办好一批实事。2008年初确定的七大类26件实事基本兑现办成。二是加强了就业信息平台建设。开通了农村劳务信息网,建立了以重庆为基地的“全国劳务电子商务平台”,已为45万农民工登记信息,与7 000多家企业签署了就业服务合同,帮助5.5万人找到了工作。三是加大农民工安居扶持力度。在江津等区县开展外出务工人员新居工程试点,探索农民工腾退宅基地迁入城镇或集中居住点的激励措施。四是办好第二届农民工日活动。继续营造全社会关心关爱农民工的氛围,为农民工解决实际问题。

(五)强化“一圈两翼”帮扶机制建设

一是在市级层面,市财政继续加大对“两翼”投入,安排7.75亿元专项资金支持31个远郊区县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市级国有投资集团公司投入50亿元帮助完善 “两翼”产业园区基础设施。二是在区县层面,继续推进“一圈两翼”对口帮扶,落实产业联动、就业转移、教育互助、科技合作、卫生共享、人才交流、融资支持、扶贫开发等帮扶任务。三是在企业层面,通过引导各类企业到“两翼”实施特色产业项目,鼓励“一圈”企业优先招录“两翼”务工人员,支持“两翼”劳务经济发展。

(六)推进城市资源下乡扶农

一是抓好十大统筹城乡示范项目。如期完成项目建设目标任务,惠农措施有新探索、新成效,农民获得租金、股金、务工、经营等多种收入。二是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大足汇丰村镇银行开业,出台小额贷款公司暂行办法并批准筹办52家小额贷款公司,组建工业担保公司,开县启动土地流转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三是探索开展新型涉农商业保险,推出“外出农民工保险”“新型农村医疗责任保险”“新农合保险超赔”等险种。四是以政策性农业保险转移农业生产风险。全年承保生猪55万头、奶牛1万头、柑橘1.4万亩,保障金额2.92亿元。

(七)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提速

一是推进实施《关于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发展的意见》,引导发展转包、转让、出租、入股等流转方式,土地流转面积390万亩,规模经营比例达17%。二是加快专业合作社发展。新建各类合作社981个。研究形成以土地入股设立专业合作社的意见。三是整合支农资金支持规模经营。切块15%粮食直补资金支持种粮大户,大户粮食播面占总播面的4%。补助标准化养殖大户,规模化养殖率已达40%。集中1.4亿元扶持核心蔬菜基地建设。四是继续完善农村市场服务体系。在22个区县实施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改造县级日用品、农资配送中心50个,乡镇连锁超市和村级便民店3 500余个,覆盖56.4%的涉农区县、21.4%的乡镇和23.9%的行政村。

(八)城乡规划管理体制逐步完善

一是加快规划行政职能向乡村延伸。全面完成乡镇规划办公室组建。二是推进实施城乡总规。主城分区规划编制取得积极进展,永川等5个试点区县和石柱黄水等4个试点镇形成城乡总规初步成果。三是加快镇村规划编制。20%以上的村完成或启动规划编制,全面启动中心镇规划编制。四是加强规划协调。江北等6个区县“四规叠合” 试点任务基本完成。

(九)城乡公共服务领域改革加快

一是深化卫生改革。完成10个县级医疗机构、80个乡镇卫生院和90个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改善。二是加大教育改革力度。免费义务教育实现城乡学生全覆盖,启动免费中等职业教育试点,出台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意见。三是深化城乡社保制度改革。出台实施征地农转非人员和城镇用人单位超龄未参保人员养老保险办法并吸纳50万人参保。持续提升企业养老金等社会保险待遇。出台城乡低保条例,确立城乡低保标准联动调整机制,城乡低保差距缩小到2∶1。

(十)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一是启动新一轮机构改革。设立新农委,完成开发区 “三区合一”机构改革。完善乡镇信访、维稳、人民调解、综合治理、安全生产“五位一体”工作机制,设置乡镇建设管理办公室,强化乡镇劳务服务和统计等职能,选派4 018名大学生到镇村工作。二是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完成705个市属事业单位初步分类,整合组建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三是继续推进扩权强县和依法行政工作。实施两轮扩权改革,分别对万州等六区、主城九区和其他区县下放行政权限203项、142项和194项。出台行政立法和执法基本规范。四是探索建立新型土地利用机制。启动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改革试点,挂钩周转指标312公顷。推进农村土地确权工作,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初始登记发证率92%。

(十一)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蓬勃发展

一是推进国有经济做大做强。国有企业融资创新力度加大,机电股份已在香港上市挂牌交易,重庆银行、重庆水务上市方案进入证监会审批流程,发行企业债券、信托产品、短期融资券分别为70,44,13.5亿元。国有经济运行质量持续改善,年末32户市属国有重点企业资产总额达7 434亿元。二是切实改善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出台加快行业协会改革发展意见,并从融资、社保等方面改善非公经济发展条件。小企业创业基地、都市工业园(楼宇)和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取得新进展,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达到57%。

二、2009年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总体思路

(一)改革试验面临新的形势

2009年是机遇和挑战并存的一年。一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系统地提出了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要求,指明了改革的方向,为改革提供了强大动力,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二是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大了对重庆统筹城乡改革的支持力度,对改革发展的要求更具体、更明确,必将形成推动重庆统筹改革工作的强大动力。三是改革开放进入新一轮周期,继续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成为社会共识,前30年发展为加快构建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体系提供了可能。四是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冲击逐渐显现,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的要求将倒逼改革,必须以改革创新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二)新形势对改革提出的新要求

一是改革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突出“以人为本”这个核心,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以统筹兼顾的理念谋划和推进改革。二是改革必须着眼于公平与效率并重。既要保持又好又快发展态势,也要着手谋划建立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体制机制,消除社会生活中的不稳定不和谐因素。三是改革要有利于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改革要有利于保增长、保就业、保民生、保稳定,防止经济发展出现大起大落。四是改革必须更加注重系统性和综合配套性。要以系统和整体的观念谋划新阶段的改革,使各方面形成合力推动改革创新。

(三)2009年改革的总体思路

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中,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市委三届三次、四次全委会精神,以启动新一轮农村改革为契机,以制度建设为重点,以小城镇为载体,围绕“保增长、保就业、保民生、保稳定”中心任务,落实“加快”“率先”要求,把新一轮扩大内需政策机遇与深入推进统筹城乡改革试验相结合,把抓投资、上项目与推进转机建制相结合,把抓资源要素配置与完善配套体制机制相结合,把推进统筹城乡改革与推进面上改革相结合,进一步调动各方面改革发展积极性,突出抓好城乡资源要素双向对进机制构建,力争改善开放型经济发展环境、城乡就业创业机制建设、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土地利用、财政金融等配套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实现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新进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进步,以优异成绩向建国60周年献礼。

三、纵深推进统筹城乡改革试验

2009年,要围绕细化落实国务院3号文件精神,全面启动统筹城乡的制度建设,促进统筹城乡改革发展。

(一)引导城乡资源双向对进

围绕消除城乡资源要素双向对进的体制机制障碍为着力点,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扶持体系。争取制订形成引导城市资源下乡发展的意见和促进农民市民化的意见等综合性政策文件和 “一圈两翼”异地办园指导意见、“宅基地换住房、承包地换社保”试点意见以及市域内粮食平衡的指导意见等配套方案(制度)并组织实施。支持城市资本参与农村土地流转整理、现代农业发展和规模粮食种植,帮助重点资源下乡项目改善产业发展配套环境。

(二)支持区县改革创新突破

以区县为改革主体,发挥其积极性创造性,打造改革亮点,力争形成多层次并进的改革工作格局。扩大区县试点范围,在指导现有一区两县深入推进改革试验的同时,逐步扩大区县试点范围,促进各区县制订推进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具体措施。督促非试点区县至少选择一个有条件的乡镇作为改革试点镇,促使改革在面上尽快起步。确定一批专项改革试点区县,形成点线结合推动改革突破的局面。

(三)建立农民市民化的引导机制

研究新经济环境下务工人员流向,加强对返乡农民工的引导和服务,适时完善引导劳务经济健康发展的政策,提升劳务经济质量。继续办好“农民工日”活动,加强技能培训、就业指导、社会保障、安居扶持等政策。落实农民工子女在务工地免费接受义务教育的政策,继续改善农民工留守子女入学条件,全市新增加农村寄宿制学校150所。以县城和中心镇为主要载体助推有入城定居意愿的农民工整户进城。关注“两新”组织发展,深化社会管理改革,支持农民工流动党支部建设,鼓励农民工参与社区服务,加快从社会形态上融入城市。

(四)完善圈翼互动机制

明确“一圈”帮扶“两翼”的目标任务,制订“一圈”及重点企业对“两翼”的捆绑考核办法,落实帮扶责任。加快市场机制向“两翼”延伸,引导各类企业到“两翼”实施特色产业项目。市级投资主体继续投资支持“两翼”工业园区建设,扩大异地办园试点。加大市级财政对“两翼”的支持力度,提高对“两翼”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等补助比例,落实中央和市级项目免除贫困区县配套的政策。探索构建区县新型粮食平衡、耕地(基本农田)保护和生态补偿机制,完善区县间横向转移支付机制。

(五)加快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建设

确保种粮直补、良种补贴、购置农机具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4项补贴政策落到实处,真正让农民得到实惠。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力争完成农村土地确权工作,启动以土地入股建立专业合作社的改革试点。加快研究形成专业合作社改革试点方案,力争2009年新组建1 00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发展生产营销型、综合服务型多种类型的专业合作社,探索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2009年力争发展年营业额上亿元的农产品批发市场10个,提高农产品流通水平。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开展农村住房抵押贷款试点,扩大农业保险规模,提高生猪、奶牛等主要畜禽保险覆盖率。加大农村沼气、饮水安全工程、农村公路、农村电网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六)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

实施农村公共服务设施标准化工程,加快农村义务教育、村级基础医疗、乡村文化活动室标准化建设。切实改善农村水利、能源、广播电视基础设施条件,着手研究水务、燃气、环保、公交等向农村居民集居区覆盖的方案。稳定农村公共服务队伍,研究提高农村教师、医务人员素质和待遇的方案。加强农村社会保障,研究出台农村养老保险试点指导意见,扩大试点范围,提高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覆盖面。加大公共服务投入,继续推行公共服务“管办分离”,扩大财政购买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覆盖面。规范民办教育、民办医院发展,鼓励开发农村文化产品。

四、配套推进重点专项改革

围绕构建统筹城乡的体制机制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配套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为加快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一)创新对外开放的体制机制

一是创新招商引资方式,通过打造产业园、沿江产业带和建设保税港区、综合交通运输枢纽等,创新招商手段。加强产业政策和规划引导,引导外来投资集群式发展。加强招商平台建设,建立综合性招商服务体系,优化招商引资环境。二是改革外贸管理体制,强化对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企业扩大出口的支持。完善“走出去”政策体系,积极推进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带动中小企业走出去投资建厂。三是支持企业到国内外设立研发中心、产品设计中心,并购拥有先进技术的企业和实验室、研发机构等。

(二)继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一是启动市级政府机构改革,围绕职能转变和理顺关系优化整合组织结构,力争2009年上半年完成市政府机构改革工作和各部门“三定”工作。二是进一步明晰各级政府事权,提出合理划分市、区县和乡镇权责的对策措施,加强对下放权力情况的指导和监督。适时提出进一步深化乡镇机构改革的意见。三是稳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提升公共服务机构运转效率。四是探索改革国有土地与集体建设用地统筹规划、建设、管理机制,完善农村规划管理机构,实现城乡规划管理职能和规划服务向镇、乡、村延伸。加快制订完善土地交易所实施方案,争取实现部分品种开展交易。探索城市规划内绿化用地只征不转,在北部新区小范围试点“征转分离”审批改革方式。

(三)加大各类市场主体培育力度

一是实施国企战略性结构调整,将国有资本从生产经营领域向公共服务领域转移。继续推进国有大型企业集团整体上市工作,探索建立国有投资主体投资退出机制。二是促进国有企业做优做精,加大市内国企与世界500强和“中字号”大集团的联合重组力度,推动国企实施国外和市外战略收购。三是加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扩大试点范围。四是全面提升国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技术研发费投入占业务收入比重和新产品产值率。五是进一步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完善政府购买服务办法,扩大民间资本投资于经营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范围。改善发展环境,探索实行个体创业“一费制”。着力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2009年力争新增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10家,力争担保额达到460亿元。着力减轻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小企业的影响,对企业“五险一金”进行挂账处理,缓解企业流动性不足。改进对企业的信息服务,及时发布政府采购产品及服务目录指南,加大政府采购本地产品及服务的工作力度。

(四)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

一是完善财政管理体制。力争部门预算实现区县全覆盖,在区县推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探索财政专项资金竞争性分配改革,深入推行招投标方式。二是继续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优化一般性转移支付分配办法,探索建立与主体功能区建设要求相符合的转移支付体系。三是按照中央部署,全面推行增值税转型改革,减税赋促发展。四是继续加强金融核心区建设。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落户重庆,并协调各商业银行将更多贷款投向重庆。五是根据国家总体部署,合理扩大信贷规模,加大对重点工程、“三农”、中小企业和技术改造、兼并重组的信贷支持,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巩固消费信贷增长点。六是加强金融服务手段的创新,大力发展担保再担保体系,力争将三峡担保公司资本金增加到30亿元,在所有园区建立起担保公司。七是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力争年内有2~3家企业向证监会报送上市申请材料。引进股权类投资机构,争取在重庆形成总规模100亿元以上的股权投资基金群体。八是推动保险业创新发展,争取落实设立国家保险业创新发展试验区的各项政策,扩大保险业服务城乡经济发展的能力。

(五)积极推动社会保障等民生事业改革

一是做好城乡就业工作。加快重庆市就业促进条例立法进程,推行全市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发布、市场规则、市场管理的“三统一”。二是加快社会保险的覆盖进程。进一步提高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将已改制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全面纳入参保范围。继续扩大农民工养老、大病医疗保险覆盖面,完善转移衔接办法,开展跨省社保关系转移试点。扩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全面实施城乡合作医疗保险改革。三是完善救济救助管理。进一步提高城乡低保规范化管理服务水平,完善医疗救助管理服务。四是开展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试点,探索建立“公共卫生政府管、基本医疗低付费、大病住院有保险、困难群体有救助”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的运动机制和管理体制。五是推进教育改革,加快实施部市合作事项,推进城乡教育布局结构改革,着力打造统筹城乡教育改革试验区。六是加快社区改革。力争2009年新建25个街镇社区服务中心、250个社区服务站,新增农村社区建设试点村200个。七是加大廉租住房建设支持力度,加快推进主城区及区域性中心城市棚户区改造,启动农村危房进行改造工作。

(六)理顺资源要素价格机制

一是加快构建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体制框架。建立完善准确反映资源要素市场供求状况和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充分体现资源要素的价值,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二是探索完善资源的产权制度。落实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同步推进建立资源产权交易制度,实现产权按照市场规则交易流转。三是推进资源垄断行业的体制改革,打破市场垄断,逐步减少行业禁入的限制,对社会资本逐步开放。

第四篇: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进展情况

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进展情况

一、重要文件介绍

2007年6月7日国家正式批准重庆市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同年重庆市委出台了《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印发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意见的通知》。2008年重庆市向国务院上报了“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2009年1月26日国务院颁发了《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即国务院3号文件),2009年4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复函批准了《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最重要的两个指导性文件就是国务院3号文件和改革总体方案。

(一)国务院3号文件

3号文件将加快重庆改革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文件提出了加快重庆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战略任务和主要目标,对推进重庆改革发展的重点领域提出了努力方向、主要任务、重大项目和支持政策,以及落实文件的具体要求。该文件既是指导重庆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又是加快重庆改革发展的政策汇编。

3号文件共38条,除新给重庆十多项“黄金定位”之外,支持政策的基本内容是对重庆市12条政策请求和国家调研组的10条政策建议的肯定、吸纳和完善。

1、“12+10”政策介绍

关于12项政策:一是关于鼓励类产业企业所得税税率等税收优惠政策;二是中央加大对重庆财力性转移支付力度;三是加大重大水利工程资金对三峡库区的投入;四是支持重庆建立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五是关于“尽快批复土地利用总规,并对重庆土地管理实行弹性审批制度”;六是批准重庆设立“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七是支持重庆建设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八是关于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示范区;九是关于批准设立保税港区;十是关于加大对重庆教育的支持力度;十一是关于支持重庆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十二是关于支持重庆继续实施退耕还林。

关于10项政策:一是关于征收三峡电站水资源费;二是关于对主城区1000平方公里范围内绿化用地“只征不转”;三是加大对重庆农村金融创新的支持;四是支持重庆建设现代畜牧业示范区;五是将重庆摩托车纳入全国“家电下乡”补贴品种范围;六是支持重庆建设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七是允许重庆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八是将低收入人口作为长期扶贫对象;九是同意重庆工业企业享受增值税由生产型转为消费型等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十是提前布局和启动铁路、高速公路、港口、航空等重大交通项目。

2、关于国家给重庆的“黄金定位”

一是建设“七基地”,包括内陆出口商品加工基地、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全国农业机械化综合示范基地、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科研成果产业化基地、现代物流基地、东西部合作示范基地等。

二是建设“五中心”,包括建设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商贸会展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商贸会展中心和航运中心等。

三是建设“八区”,即一个“先行区”:扩大对外开放的先行区;两个“试验区”:统筹城乡的科技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和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五个“示范区”:北部新区内陆开放型经济示范区、生态文明示范区、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发展循环经济示范区、安全保障型城市示范区等。

四是建设一个“枢纽”、一个“通道”,即长江上游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和国际贸易大通道。五是建设长江上游的“三都”,即“会展之都”、“购物之都”和“美食之都”。

(二)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

指导思想:以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为支撑,遵循“统筹兼顾、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试验,加快把重庆建设成为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和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为全国统筹城乡发展探索新路子。

基本措施:重点围绕推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推进城乡劳务经济健康发展、推进土地流转和集约利用“三条主线”,探索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12项新机制,做好改革试验的16项重点工作。

12项统筹城乡发展新机制主要有:建立产业合理布局与有序发展的导向机制;建立政府财力向公共服务倾斜投入机制;构建区域对口帮扶、互动发展机制;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运行要求的政府服务机制;推进城乡劳务经济,建立提升劳动力素质、引导其就业创业新机制;建立覆盖城乡、有序转接的社保新机制;建立引导城乡人口合理分布新机制;建立促进和谐的现代社会管理新机制;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和征地补偿新机制;建立农业现代化的新模式、新机制;建立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网络加快向乡村延伸的新机制;建立招投标方式配置扶农资源的新机制。

16项重点工作主要有:加快形成市域主题功能区布局;构建城乡统筹公共财政框架;建立城乡经济互动发展机制;构建统筹城乡行政管理体系;健全城乡就业创业培训机制;建立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均衡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深化户籍改革;加强农民工服务与管理;促进农村土地规模集约化经营;建立新型土地利用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统筹城乡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完善农村综合服务体系;推进建立高效的“三农”投入机制;着力改善市场经济环境;探索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

实现目标:到2012年,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框架基本形成,经济实力,人民生活和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迈上新台阶。到2020年,各项改革全面深化,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体系,统筹城乡发展水平在西部领先,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功能形成,在西部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二、2007-2009年具体实践情况

建立“一圈两翼”对口帮扶机制。一是在市级层面,市财政加大对“两翼”投入,设立了区县(自治县)城市建设上档升级专项资金,专门用于扶持区县(自治县)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市级国有投资集团公司投入50亿元帮助完善 “两翼”产业园区基础设施。二是在区县(自治县)层面,推进“一圈两翼”区县对口帮扶。三是在企业层面,引导各类企业到“两翼”实施特色产业项目。

大力解决农民工问题,建立农民市民化的引导机制。一是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二是加强就业信息平台建设,建立了以重庆市为基地,北京市、山东省等地设有分支机构的“全国劳务电子商务平台”。三是加大农民工安居扶持力度。将农民工住房保障问题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一并考虑,探索农民工腾退宅基地迁入城镇或农村集中居住点的激励措施。四是制定出台了农民工养老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险办法。五是落实农民工子女在务工地免费接受义务教育的政策,持续改善农民工留守子女入学条件。六是以县城和中心镇为主要载体助推有入城定居意愿的农民工整户进城。

加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大力推进土地流转。出台《关于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发展的意见(试行)》,全市农村承包地流转面积达到约580万亩,占承包地总面积的29.5%;土地规模经营比例约23%。二是积极发展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社。三是整合支农资金,支持规模经营。四是继续完善农村市场服务体系。“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进入攻坚扫尾阶段,已建成乡镇连锁超市1342个,村级商贸综合服务网点14627个,基本实现县县有配送中心、乡乡有连锁超市、村村有商贸综合服务网点。

以项目的形式推进城市资源下乡。主要形式是全市确定了10个统筹城乡示范项目,作为市级重点建设项目予以支持,以此带动农民就业增收、土地流转和新农村建设。

推动区县改革试点。选择九龙坡区、垫江县、梁平县作为先行示范区县开展试点。九龙坡区推进了“承包地换社保、宅基地换住房”的试点。垫江县按“小单元、多模式、低风险”逐级推进思路,选择50个村探索改革模式,因地制宜流转土地,同时还实施了“全民创业”计划。梁平县在土地流转和发展专业合作社方面努力探索突破,探索了土地流转的“超市+连锁店”模式。

城乡公共服务领域改革。一是实施农村公共服务设施标准化工程,加快农村义务教育、村级基础医疗、乡村文化活动室标准化建设。二是教育改革。切实推进了城乡教育一体化。修订了《重庆市义务教育实施条例》,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意见》。免费义务教育实现城乡学生全覆盖,启动免费中等职业教育试点,出台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意见。三是加快推进科技改革。编制统筹城乡科技改革与创新行动纲要、“双十百千”科技特派员创业服务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四是深化城乡社保制度改革。出台实施征地农转非人员和城镇用人单位超龄未参保人员养老保险办法。出台城乡低保条例,确立城乡低保标准联动调整机制。推出“一个平台、两套标准、城乡统筹、均衡服务”的城乡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开展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基本消弥社会保障制度缺口。五是加快推进文化体育基层服务体系建设。以区县文化馆、区县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基层服务点为主要构成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正加快建设。

财政金融体制改革。一是调整财政投向。大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建设,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对中职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给予资助,提高财政对社会保障事业的支持力度。二是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优化一般性转移支付分配办法,探索建立与主体功能区建设要求相符合的转移支付体系。二是整合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改善宏观调控,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扶持区县(自治县)园区发展,加大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补助力度,保障城市公交、农村交通、水路客运等畅通。三是农村金融改革试点步伐加快。累计开业小额贷款公司57家,放贷45.6亿元,其中对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和涉农的贷款占83.4%。大足汇丰、开县泰业、梁平澳新3家村镇银行正式开业营运,2009年8月末存款余额5200万元。农村资金互助社试点即将启动。四是探索开展新型涉农商业保险,推出了“外出农民工保险”、“新型农村医疗责任保险”、“新农合保险超赔”等新型保险。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一是启动新一轮机构改革。推进大部门制改革;推进区县机构改革;深化乡镇机构改革。二是加快规划体制改革。修订村级规划导则,推进城乡规划职能向镇、乡、村延伸;在6个区县开展产业发展、城乡建设、土地利用和环境保护“四规叠合”试点。三是探索建立新型土地利用机制。启动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改革试点。2009年全年农村土地交易所完成地票交易13500亩,成交金额约12.89亿元。

充分利用了外部资源推进改革试验。截止2009年9月,重庆市与国家各部委和大型中央企业签订协议(备忘录)、形成会议纪要或获得批准文件49项。主要涉及国家近27个部委办局,涉及国家级企业近12家。与英国签署了《英国—重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合作备忘录》,加拿大政府与我市合作开展农民工职业卫生与安全项目,世界银行为我市提供贷款实施城镇基础设施改善、农民工就业转移、新农村建设、社区医疗机构能力建设以及农村金融支撑体系等统筹城乡发展与改革项目。

三、2010年改革要点

围绕“求突破、出特色、显亮点、见实效”的目标,着力突破一批体制性障碍,重点开展“万元增收”、“双轨住房保障”、“户籍改革”、“土地科学利用”、“要素流通”、“城乡养老保险”等六项重点改革,加快探索形成重庆特色改革模式。

1.到 2012 年,实现“两翼”农户户均纯收入在 2009年基础上增加 1 万元,95%以上有劳动能力的农户每户增收 1 万元目标。

2.建立市场供给与政府保障并举的“双轨制”城乡住房保障模式。启动公共租赁房建设计划;实施农村危旧房改造,建设农村康居农房,建设“巴渝新居”,改善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实现有条件的区域相对集中居住。

3.全面启动户籍制度改革。坚持“统筹规划、自愿有偿、积极稳妥、综合配套、促进发展,防止损害农民利益、防止农民流离失所、防止出现城市贫民窟”的原则,分类型、分区域、分阶段推进户籍改革,引导符合条件的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转户进城,力争两年内集中解决 300 万左右农民工的户籍问题。综合考虑就业年限、住房情况、社保缴费年限等因素,合理设置城市入户门槛,适度放宽主城区、进一步放开区县城、全面放开乡镇落户条件,引导城镇人口合理布局。完善就业、住房、社会保障、子女入学、医疗卫生、计划生育等配套政策,确保农村人口进城落户后相关政策一步到位;弹性设置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宅基地使用权退出机制,切实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探索建立通过市场化手段分担户籍改革成本的体制机制。

4.推进以农村土地交易所为核心的城乡土地利用制度改革。推进新一轮农村土地、房屋的确权颁证工作;完善农村土地交易所运行机制;改革征地制度,开展农村土地征收、农用地转用审批分离改革试点;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化改革试点。

5.完善农村要素市场和流通服务体系。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推进金融机构向农村延伸。创新农村金融品种,开展涉农商业保险业务,推动“两翼”地区扩大农业保险试点品种。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林权等质押试点,发展个人信用贷款业务。建立完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长效机制,依托连锁超市、便民店等市场平台,充实邮政、书刊、烟草等服务功能,进一步改善农村商贸服务。加大家电、汽摩下乡力度,实施家电以旧换新政策,启动建材下乡,扩大农村消费。畅通农产品进城通道,完善农畜产品交易所运行机制和配套政策,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直接向城镇超市、农贸市场和便利店配送农副产品。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培育打造农产品特色品牌。

6.建设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推进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力争在去年 15 个区县试点的基础上,再增加 10 个试点区县,扩大政策覆盖面。继续推进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开展市外务工农民工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补贴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农民工社会保障跨区域转接工作。巩固提高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参合率;强化农村医疗卫生保障,建立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待遇保障机制;结合新农村“千百工程”和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推进村卫生室配置和服务标准化。加快建设城镇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完善农村五保供养制度。

第五篇: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

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

设立重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国家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和发挥重庆西部大开发战略支点作用的重大举措。设立直辖市以来,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城乡二元结构特征仍很突出,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大山区和民族地区于一体的基本市情尚未根本改变,当前又面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新挑战。新形势下,国家对重庆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赋予了新的使命。近期,专门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号,以下简称《意见》)。为做好《意见》的贯彻落实工作,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通知》(发改经体〔2007〕1248号)要求,结合重庆市实际,制订本方案。

一、改革试验的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动力,以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为支撑,遵循“统筹兼顾、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试验。着力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差距不断缩小的长效机制;着力探索富有西部特色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模式,推进自主创新,构建大城市带动大农村、促进城乡经济社会逐步一体化的良性机制;着力推进三峡库区移民安稳致富和生态环境保护,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发展持续、社会和谐的科学发展新机制,全面加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加快把重庆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和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为全国统筹城乡发展探索新路子。

(二)基本措施。

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是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近期重点围绕三条主线推进改革试验,探索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12项新机制。同时,着力改善市场经济环境,探索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力争在改革和发展上有新的突破。

――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以主城为核心、一小时车程为半径的经济圈(简称“一圈”)和以万州为中心、重庆三峡库区为主体的渝东北地区,以黔江为中心、少数民族聚居的渝东南贫困山区(简称“两翼”)是重庆二元结构在区域上的表现形态。要加快把“一圈”建成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的核心区域、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主要载体、城乡统筹发展直辖市的重要平台,把渝东北地区建成长江上游特色经济走廊和重要生态屏障,把渝东南地区建成扶贫开发示范区,促进“一圈两翼”协调发展,实现大城市带大农村、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一是建立产业合理布局与有序发展的导向机制,落实主体功能定位,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二是建立政府财力向公共服务特别是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倾斜的投入机制,构建合理的公共财政体制框架;三是构建区域对口帮扶、互动发展机制,建立和完善“一圈”在产业布局和社会事业发展、扶贫开发等方面帮扶“两翼”的合作方式;四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运行要求的政府服务机制,不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城乡劳务经济健康发展。发展劳务经济是加快工业化、城镇化的需要,对于一个农业人口比重很高的直辖市特别重要。要把统筹解决农民工问题作为重庆统筹城乡发展的突破口。一是建立提升劳动力素质和引导其就业创业的新机制,进一步加强城乡教育事业和劳动力培训;二是建立覆盖城乡、有序转接的社会保障新机制,健全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三是建立引导城乡人口合理分布的新机制,不断完善城乡户籍管理制度;四是建立促进和谐的现代社会管理新机制,保障和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推进土地流转和集约利用。遵循依法、自愿、有偿原则,有序引导土地流转和集约化经营。一是探索农村土地流转和征地补偿新机制,促进农村人口有序向城镇转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二是探索农业现代化的新模式、新机制,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和现代农业服务体系;三是建立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网络加快向乡村延伸的新机制,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四是建立招投标方式配置扶农资源的新机制,落实集约节约用地制度。

(三)实现目标。

到2012年,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框架基本形成,经济实力、人民生活和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迈上新台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达到西部地区较高水平,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2007年下降20%,三峡库区长江干流水质达到II类。一是基本形成大城市带大农村发展的良性机制,“一圈”与“两翼”人均GDP之比、城乡居民收入比分别缩小到2.2?1和3.15?1,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不低于11%;二是基本形成开发与保护并重、收益合理分配、规范有序的土地流转和利用制度,农村土地规模经营比例超过25%;三是基本形成农民工稳定就业、有序迁居城镇的政策制度,非农产业就业比重超过65%,城镇化率达到55%以上;四是基本形成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框架,扩大最低生活保障覆盖面,并建立城乡低保标准联动调整机制;五是基本形成保障公共服务城乡均衡的公共财政框架,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全市新增社会事业投入主要用于农村;六是基本形成城乡统筹的行政管理体制,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进一步理顺。

到2020年,各项改革全面深化,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体系,支撑经济发展质量提升、结构优化、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统筹城乡发展水平在西部领先,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的功能形成,在西部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取得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明显成效。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收入差距缩小至2.5?1,城镇化率达到70%;基本公共服务能力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进一步显著下降;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达到45%,三峡库区长江干流水质稳定保持II类。

二、改革试验的重点任务

按照改革试验的总体思路和分阶段目标,加快推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向农村延伸,市场机制和市场要素向农村延伸;着力攻克农村土地制度创新、农民工转移就业和安居扶持机制创新、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公共财政制度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五大难点。主要实施以下重点改革任务:

(一)加快形成市域主体功能区布局。加快推进全市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充分考虑人口空间分布的影响,明确区域主体功能,合理确定区域开发强度。引导区县错位发展,营造与资源要素流动和产业发展要求相衔接的政策环境。贯彻实施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推进城乡一体规划建设,促进城乡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协调。完善市、区县、乡镇、村规划体系,按照本地主体功能定位,统筹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城乡建设、生态环保规划,分区域确定产业结构、人口密度、建设用地标准、投入产出强度、环境保护要求,建立各类规划统筹协调的新机制。

(二)构建城乡统筹公共财政框架。优化公共财政投向,财政性资金逐步退出竞争性领域,加大对“三农”、就业和社会保障、社会事业、基础设施、生态环保、公共安全等民生投入。以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引导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优化,促进建立向农村倾斜的投入机制,逐步提升财政对公共服务特别是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保障水平。着眼于增强重庆自我发展能力和提高统筹城乡的财力水平,进一步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和中央预算内投资以及其他中央专项资金对重庆市的投入力度。用好各类专项补助和项目资金,加快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投入生产领域的财政性资金,优先支持节能减排、自主研发、循环经济等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项目。完善财政管理体制,提高市对区县一般性转移支付比例,加强预算管理和监督。继续完善“乡财县管”体制,提前清偿乡镇债务。

(三)建立城乡经济互动发展机制。以“一圈”和区域性中心城市为重点,加快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引导产业向城镇和园区集聚,建设现代产业基地。加大“两翼”地质勘探和资源调查力度,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实施林业发展和特色农业发展战略,建设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创新扶贫机制,实行新的扶贫标准,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建立“一圈”对口帮扶“两翼”的机制,着力在园区发展、公共资源共享和对口扶贫方面创新,通过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人口转移就业岗位,减轻三峡库区、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口资源环境压力,促进“两翼”地区可持续发展,缩小区域差距。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和资金向“两翼”倾斜,主城区产业园区建设占用耕地主要通过在“两翼”地区定向开发整理土地予以平衡和补偿,创新产业园区多元共建和异地投资利益分享新机制。探索建立区域横向转移支付机制,促进“一圈两翼”公共资源共享。进一步加大对“两翼”区县的政策扶持和对口帮扶力度,落实全国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移民工作五年规划纲要,探索更有效的对口支援方式。尽快编制报批三峡库区后续工作规划,在研究制定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基金管理办法和分配方案时统筹考虑三峡库区后续资金需求,争取尽快依法开征三峡电站水资源费,支持库区移民安稳致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地灾防治、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提高水库管理能力。

(四)构建统筹城乡行政管理体系。巩固直辖市行政管理体制优势,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调整,实现政府管理和服务对农村工作的全覆盖。合理划分市、区县、乡镇三级政府管理权限,增强区县统筹管理能力。认真实施“农村基层人才队伍建设计划”,2008―2012年选派32000名大学生到乡镇和村“两委”工作,完善乡镇综合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整合行政资源,将可由社会承担的职能逐步转移到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改革行政绩效考核机制,将符合主体功能定位和部门职责定位,体现统筹城乡发展的内容纳入对区县和部门的考核,形成科学的分类考核制度。

(五)健全城乡就业创业培训机制。建立统筹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加大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培训力度,实现劳务经济由数量型转向质量型。对新生劳动力和长年务工者实行区别化培训,促使部分农民工转向中高端就业,加速向新型产业工人转化。支持职业培训社会化、市场化,鼓励用人单位加大对农民工在岗培训和技能培训的投入,完善政府购买劳务培训的办法。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逐步把农村新生劳动力纳入系统化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完善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和信息共享制度,形成市、区县、镇乡、村互联互通的劳务信息体系。规范发展劳务中介组织和劳务经纪人,加大劳务品牌建设投入,提升劳务附加值。鼓励农民经商办企业,增强劳动者创业意识,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改进工商、税务、融资、用地、用工等服务。

(六)建立城乡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农民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推进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灵活转续。完善农民工大病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制度。构建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农村社会救助对象全覆盖,关心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留守老人。探索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与经济发展水平挂钩、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联动调整机制,缩小城乡低保差距。着力研究解决城镇养老保险、医疗保险遗留问题,将被征地农转非人员纳入城镇社会保险体系。完善城乡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实现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接轨,不断提高城乡合作医疗保障水平。提高对生活困难人员的医疗救助水平。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信息网络。

(七)均衡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支持重庆建设国家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在“普九”全覆盖基础上推进“双高普九”,2012年全市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扩大高校招生计划,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健全城乡基本医疗服务,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重庆城市定位相匹配的医学中心体系。深化研究计生奖励扶助政策,促进城乡优生优育。统筹城乡文化建设。推进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地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抢救性文物保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建设。加大政府投入支持,促进公共资源向农村社会事业倾斜,鼓励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扶持农村社会事业及相关产业发展。实施农村义务教育、村级基础医疗、乡村文化室等标准化工程,逐步从硬件上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加快建立有利于城乡社会事业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强对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绩效评价考核。加强对农村教师、卫生等专业技术人员培养培训,改善基层公共服务人才待遇,引进人才,稳定队伍,提高素质。

(八)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改革完善户籍管理制度,引导人口随就业在各级城镇合理、有序流动。实行积极的产业政策,引导人口合理布局。以县城和小城镇为重点,放宽入户条件,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与宅基地使用权的流转机制,鼓励在城镇稳定就业的农民工家庭自愿退出宅基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进入城镇安家落户,享有城镇居民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增加县城和中心镇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投入,结合农村危旧房改造和宅基地整理复垦,在小城镇规划建设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新居工程,不断增强县城和小城镇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吸纳的承载能力。结合农民工迁居城镇,加快“城中村”、城镇危旧房、工矿成片棚户区改造步伐,探索在“城中村”改造中留出适量土地由转为市民的当地居民组织经济实体进行开发。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逐步建立起以常住人口为基础的社会管理、财政投入、转移支付和考核评价制度体系。

(九)加强农民工服务与管理。严格执行劳动合同制度,构建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和工资合理增长调控机制,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方便农民工子女在城镇就近入学,确保农民工子女依法接受义务教育。完善农民工聚居区医疗设施和服务体系,保障农民工按居住地享有国家规定的免费公共卫生服务和计划生育服务。建设必要的文体设施,组织流动影视、图书站、新市民学校等服务,丰富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规划管理好农民工进城居住区,鼓励为农民工提供集体宿舍、务工公寓和低租住房,改善农民工在务工地的居住条件。保障农民工政治权利,在社区居住满半年的农民工依法享有居委会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吸纳流动人口参与社区管理和服务,加强城市社区居民与农民工迁居家庭的融合,促进城镇新老市民和谐共处。关注和保障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权益。推进“城中村”、城乡结合部、新型农村居民点等综合治理,适时推进“村改居”,完善服务和管理。

(十)促进农村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强化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意识,确保全市耕地保有量按照国务院确定的面积一亩不减,粮食年产量不低于1100万吨。从稳定数量和提升质量两个方面加强耕地保护,推进土地整理、移土培肥、土壤改良等工作,稳步提高耕地质量。实行农用地分类保护,制定耕地和基本农田分区保护规划,尽快完成耕地和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并落实到具体地块。鼓励采取转包、转让、出租、互换、股份合作等多种流转形式,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步伐,促进土地规模经营,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为现代农业发展创造条件。建立区县、乡镇、村三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各类土地流转服务机构作用,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秩序,建立农地流转价格评估和风险防范机制。引导农用地集约化经营,财政性支农资金重点支持经营大户和规模农业发展。鼓励社会资本、人才、管理等要素参与农业长期开发,把现代市场经济理念和组织方式引入农业。建设规模化粮食、蔬果、肉类、水产等生产基地,实现市域内主要农副产品基本自给。推进农村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和林权制度改革,探索农民分享承包地、林地流转后增值收益的长效机制,切实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十一)建立新型土地利用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在确保耕地保有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的前提下,在市域内探索补充耕地数量、质量按等级折算占补平衡制度,健全城乡建设用地置换和跨区域耕地占补平衡市场化机制。在国家指导下开展集体建设用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稳步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规范开展农村土地交易所土地实物交易和指标交易试验,争取条件成熟时发展成为城乡一体化的土地交易市场。引导城乡建设集约用地,鼓励节地型产业发展。对不同行业、不同区域项目实行差异化供地政策,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优化布局。规范和严格管理农村宅基地,盘活和高效利用宅基地,推广节地型住宅标准,鼓励农村居民自愿联建住宅和相对集中居住。巩固完善城镇土地储备制度,加强城镇土地招拍挂工作。改革征地制度,探索开展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审批和实施分离改革试点,建立征地补偿安置标准适时增长机制及与社会保障制度的联动机制。创新国土规划计划管理制度,开展国土规划编制试点,在新增建设用地总规模不变的前提下推行用地指标的弹性管理。

(十二)统筹城乡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健全节能减排工作机制,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完善统计监测和考核实施办法,把重庆建成中西部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示范区。加强城乡污染综合治理,防止污染企业向农村转移。全面加强城镇生活污染防治及垃圾处理和再利用力度,加大水污染防治、环境质量整治和环保执法力度,形成政府监督、企业自律、公众参与的环保监督机制。以改水改厕、垃圾集中处理、养殖业废弃物无污染治理、农村沼气建设、减少化肥农药使用等为重点,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快实施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保护好长江、嘉陵江流域水体和生态环境,保护好中梁山、铜锣山、明月山等生态走廊。加快纳入规划的污水和垃圾处理、重点工业污染源治理、次级河流污染整治等项目建设,用好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加强长江流域重庆段防护林体系建设,稳步实施25度以上陡坡耕地退耕还林,加强天然林保护,力争森林覆盖率每年提升1个百分点,2020年达到45%。探索建立区域生态补偿机制。

(十三)完善农村综合服务体系。健全农村生产生活服务体系,推进城镇公共设施网络和服务向乡村延伸,加强农村水利、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山水田林路气综合整治。加快建设“泽渝”等大中型水利工程和小型水源工程,实施蔬菜、柑桔、烟叶基地水利配套工程,增强城乡居民饮水、农业灌溉用水、防洪减灾安全保障。加快实施公路乡村通达工程,促进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发展,改善农村居民出行条件。构筑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保障体系,在推进重大能源项目建设的同时,加快农村沼气及配套服务体系建设,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质能源。加强城乡大型防灾骨干工程和信息系统建设,提高农村灾害监测预警和防御水平。积极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试验,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完善农产品质量技术服务,支持农产品品牌建设,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及种养殖业技术服务覆盖面。完善农村流通体系,提高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保障水平。加快农村金融机构改革,积极开展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探索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乡村房屋产权抵押融资服务。建立多层次农业农村保险与再保险体系,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逐步形成农业灾害风险转移分摊机制。

(十四)推进建立高效的“三农”投入机制。提高财政资金投入“三农”的绩效,建立以竞争方式安排乡村产业及建设类财政资金的制度,加快支农资金、扶贫资金整合运用,集中资金保障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关键环节的投入。统筹乡村建设资金,引导农民新村建设与土地集约化经营、易地扶贫、生态移民、减灾救灾等相结合,鼓励相对集中居住。加强市场体系建设,支持生产要素和市场机制向乡村延伸,培植各类市场主体,加快农村市场化进程。推进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提升集体经济自我发展能力,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加大税收优惠、财政贴息等政策运用,进一步开放乡村经营性公共服务领域,扩大财政购买乡村公共服务的范围,加快社会资本进入“三农”发展,逐步建立多元化的乡村投入机制。

(十五)着力改善市场经济环境。努力消除制约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深化审批制度改革,逐步形成准入宽松、监管严格、惩处及时的管理新体制。壮大行业竞争力强的大企业集团,发展就业吸纳能力强的中小企业,落实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扶持政策,贯彻实施西部开发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国家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抓好重点产业、优势企业的兼并重组和技术改造,通过体制创新和机制转换形成一批市场竞争力强的优势产业集群。健全宏观调控机制,综合运用政策调控手段,激励自主创新,促进资源节约,加强环境保护,转变生产方式,推进产业向园区集中。加快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深化垄断行业改革,支持非公经济进入金融、经营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公用事业等领域。大力发展资本、产权、技术等要素市场,完善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资源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加快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适时把重庆纳入全国场外交易市场体系。支持期货交易所在渝设立本地优势品种商品的期货交割仓库,创造条件设立以生猪等畜产品为主要交易品种的远期交易市场。待时机成熟后,优先考虑在重庆设立全国性电子票据交易中心。扩大直接融资和中小企业担保规模,引导金融企业实施金融创新,开发更多适合中小市场主体的金融产品。设立保险业创新发展试验区,开展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等试点。稳步开展外汇管理体制改革试点。

(十六)探索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加快建设畅通重庆、森林重庆、健康重庆、宜居重庆、平安重庆,着力完善长江上游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功能,改善发展环境,进一步增强重庆对内对外开放能力,以大开放促大改革。开放投资领域,改进产业配套条件,完善物流配送、公共研发、人才培训、企业融资、污染治理、质量标准等公共服务平台,吸引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企业投资兴业。与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合作推进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示范项目。创新涉外经济体制,建设内陆商贸、旅游、物流集散地和出口基地。建设西部地区服务外包基地,大力承接沿海地区加工贸易和产业转移,为企业“走出去”创造条件。以北部新区为基础,研究设立“两江新区”问题。加快建设两路寸滩保税港区,借鉴国内外经验做法,开展国际配送、国际采购、国际转口贸易和出口加工等业务。建设电子口岸,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优势,推进江海直达,将重庆打造成为长江上游的航运中心,辐射带动长江上游和西南地区先进制造业、现代物流业发展迈上新台阶。构建区域经济合作新机制,促进重庆与周边地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资源共同开发、产业分工协作。加快成渝经济区建设,加强与沿江省市的产业协作联动,着力建设东西部合作示范基地。加强旅游资源保护和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旅游业发展。重庆市建设全国统筹城乡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目标测算表

指标

类别 指 标 名 称 单

位 2007年 阶段性目标

2012年 2020年 城乡

经济 1.城镇化率 % 48.3 55 70 2.农业劳动力人均耕地 亩 2.3 3.1 5 3.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 % 13.2 30 40 4.农产品商品率 % 58.6 62 85 5.土地规模经营比例* % 15.1 25 50 生活 水平6.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收入比 以农为1 3.6 3.15 2.5 7.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消费支出比 以农为1 2.63 2.5 1.8 8.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电量比 以农为1 5.2 2.0 1.6 9.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比 以城为1 1.46 1.3 1.2 10.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支出比 以农为1 4.4 3.4 2 公共

服务 11.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人均受教育年限之比 以农为1 1.82 1.7 1.5 12.村公路通畅率 % 27.9 55 75 13.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 2.2 80 95 14.农民生产生活信息化程度 % 42.9 60 100 15.农村安全饮水人口占比 % 33 100 100 资源

环境 16.万元GDP综合能耗 % 1.31 1.05 0.8 17.森林覆盖率 % 32 38 45 18.人口自然增长率 ‰ 3.8 4 4

19.城镇空气质量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及以上的天数 天 289* 305 310 20.三峡库区长江干流及重要支流水质

Ⅲ类 Ⅱ―Ⅲ类 Ⅱ类

注:1.“土地规模经营比例”指农村连片经营面积达到5亩及以上规模的耕地占农村承包经营土地总面积的比重。

2.“城镇空气质量满足优良的天数”2007年数据为主城区数据。

下载重庆市2011年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重庆市2011年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路径思考

    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路径思考 2007年6月7日,国务院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要求成都市和重庆市从实际出发,根据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

    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

    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 设立重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国家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和发挥重庆西部大开发战略支点作用的重大举措。设立直辖市以来,重庆......

    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五篇

    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 设立重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国家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和发挥重庆西部大开发战略支点作用的重大举措。设立直辖市以来,重庆......

    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路径浅探

    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路径浅探 转载日期:2012-7-18 21:49:00 来源:互联网 内容摘要:统筹城乡发展是新时期中国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思想。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促......

    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

    ******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 总体方案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内容,是解决“三农”问......

    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情况汇报

    静观镇幅员面积72.5平方公里,辖15个行政村,297个合作社,2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54298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6万余人,耕地面积31712亩,农民人均耕地0.65亩,5个村党委,10个党总支,70个党支......

    深入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大全

    深入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是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必要条件。当前,浙江省已进入全面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新阶段,破除......

    重庆市2008年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思路[5篇范文]

    重庆市2008年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思路 [2008-4-30] 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重庆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重庆新时期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注入了新的机遇。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