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7年教师培训工作计划与2017年教师寒假读书计划的心得
2017年教师培训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xx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全面提高三店教师综合素质,促进三店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为目标,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教育”为重要内容,以提高教师继续教育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为重点,启动 进步”的同时怎样培养优秀生的综合能力?我们还应针对这种现象,单独把每组中不太愿发言的同学找来,多鼓励他们,引导他们,多表扬他们,如果这种现象能得到好转,我们会上一个新的台阶。
第二篇:2017年教师培训计划与2017年教师寒假读书计划的心得
2017年教师培训计划
一、指导思想
XX年我校教师培训工作结合长春市及绿园区相关工作布署,坚持注重实效、联系实际、立足校本的原则,充分发挥校本培训的功能和优势,营造有利教师终生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造就师德修养高、业务素质精、教学技能全、教学基本功过硬、具有一定教科研能力、适应新时期新课程改革需求的教师队伍。
二、培训目标
1.面向全体教师,全员参与培训,强化教师“终身学习”的意识。
2.围绕办学目标和特色开展校本培训,注重培训教师的科技知识和技能,提高科学素养,建一支能适应学校办学特色需要的教师队伍。
3.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鼓励教师多能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水平、教育教学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向科研型、学者型过渡。
4.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引领作用,提升青年教师的教改科研能力,使反思型、研究型教师的数量逐步增多、质量逐步提高,骨干比例增大、层次提高。
5.实现教师整体素质和学校教育教学综合能力提高的目的。
三、培训原则
1.坚持以校为本的原则,即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以学校发展为本,立足自己,实现培训后能提高素质,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
坚持以人为本原则,从教师的实际出发,帮助教师有层次地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学校目标中要体现差异性,有利调动教师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自我创新。
2.坚持“教、学、研”一体化原则,把培训落到实处,把培训的结果显现在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
四、培训内容
在参加绿园区统一组织的教师培训的同时,我校积极开展以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为宗旨的校本培训。
1.业务培训
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培养德育、教学、行政管理三支科研队伍,组织教师学习现代化教育科研理论,指导教师掌握一般的科研方法,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培养教师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引领教师真正走进教师专业型发展学校。本学期我校将继续实施“长春市八十七中学人文素养拓展计划”,通过整合学校和社会的文化艺术资源,构建“阅读系列”“研讨系列”“培训系列”“观摩欣赏系列”,进行相关的实践研究,帮助老师提升师德修养和育人水平。
根据教师实际需要和学科教学的特点、要求,进一步组织教师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现代教育理论,使教师能用理论指导教育教学行为,以学科研究为主要形式,巩固、拓宽专业基础知识,使所有教师有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并为老师创造必要的条件,进一步提高学历层次,不断丰富和更新学科知识,以扎实的专业知识,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根据教师职业基本功和专业基本功要求,开展教学实践和技能培训,继续开展“过四关,争四杯”活动,把课堂作为主要阵地,改革教学方法,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益。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知识的培训和运用,提高教学技能。积极引导教师,运用教学理论,对教学问题进行实践、研究、反思、总结,对教育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共享,使教师教育教学行为体现明确性、示范性、参与性和有效性。
结合绿园区教师培训工作的部署,实施“四个一”工程。即每人每年读一本教育理论专著,上一节研讨课,评一节课,写一篇有质量的教育叙事。通过“四个一”工程的实施,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2.自身提高
充分发挥教师自身主体创造性、能动性和资源优势,引导教师低起点、小科研,从身边发生的教育教学问题和现象进行研讨,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研究活动,特别注重平时研究,坚持教研结合。提倡写自学读书笔记、教育教学随笔、撰写教育叙事、教育教学反思、研讨交流报告等,并要求教师在建立专业发展博客,加入学校博客圈,及时把学习心得上传到博客,和大家交流共享。
3.骨干引领
加强我校骨干教师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其科研带动作用,为我校创建名牌学科、名牌教师打好科研基础。目前我校有省级骨干教师7人,市级骨干教师25人,市级科研骨干教师9人,区级骨干教师55人,区级科研骨干教师18人,希望通过对他们给任务、压担子、搭台子,使他们得到锻炼,同时通过各级骨干的带动作用,促进的年轻教师提高自身的发展和业务水平的,加入到骨干的行列。
本,配合区培训部,对 进步”的同时怎样培养优秀生的综合能力?我们还应针对这种现象,单独把每组中不太愿发言的同学找来,多鼓励他们,引导他们,多表扬他们,如果这种现象能得到好转,我们会上一个新的台阶。
第三篇:寒假教师读书心得
寒假教师读书心得
寒假教师读书心得1
在新冠肺炎居家隔离的这段时间里再次拿起这本书,认真看了起来。都说父母是最容易的职业,只要你会生孩子,你就能当父母,不用考证,不用过关。算算日子,自己为人母已三年有余,自问是否合格,答案是否定的。因上班的缘故,孩子十个月的时候就与我分居两地,少了陪伴,自然谈不上合格了。
寒假到了,收拾行李,我一个行李箱,孩子一个,我们在关系上尽量平等。他学着妈妈的样子,一手牵着我的手,一手托着行李箱。我们回姥姥家了,在高铁上抱着孩子,我说这个寒假妈妈希望是温柔的妈妈。尽管现在看来,我并没有做到,懊恼!这时才发现,妈妈这个职业,我需要再修炼一下了。赶紧找到这本书看了起来,越看越发现之前的自己多幼稚和愚蠢。好好学习,做个尽量合格的好妈妈!
作为一名教师,自然知道教育分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并且后者更加重要。开篇第一张就是教养的格局。孩子之间的差距,来自于原生家庭。这就是老师总会说的一句话,同样都是一个老师教,为什么学生的差距如此之大,抛开先天智力因素,那么客观环境的影响就显得至关重要了。父母给予孩子的包括物质条件也包括了精神财富,经济因素有时无法改变,那么父母的性格就更为重要,可以成为孩子成功的助推器,千万不要让原生家庭成为孩子的天花板。孩子未来的道路有千万种,不要因为你的眼界就局限了他的发展。
在孩子刚出生的时候,每个妈妈刚刚经历了痛苦的生产过程,看到皱巴巴的小宝宝都会说一句话,我只希望你这辈子快快乐乐的,你平安健康就好了。随着孩子的长大,他会不会翻身,会不会走路,会不会讲话,变得格外重要,和谁谁谁家的孩子比是好还是不好呢?渐渐地到了学习的年纪,更多的技能要让孩子学会,成为金字塔尖上的人。这本身没有问题,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的,但是需要正确的方法。父母就是要做好引导作用,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你要先成为这样的父母。这个过程,是相互的,人长大到成熟,没有正确的时间节点,即便成为了父母,也许也没有真正的成熟起来,那么就需要学习和自我修炼。这个过程,父母在成熟,孩子在成长,这多好啊!世上没有完美的人,自然也没有完美的父母,但是都会有擅长的某一方面,发挥极致,培养出情商高,教养好的平凡的孩子。不需要个个都是清华北大,不需要个个都是民族英雄,简简单单的孩子,走普普通通的路,一样也是成功,只要孩子快乐,更加有深度的快乐,那就是成功的人,父母也就是合格的父母了。这条路漫长并且充满了乐趣,有挑战也会有挫折,但是只要方法对,心态好,和孩子一起成长,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这个寒假十分特别也很漫长,多了许多时间用来陪伴,整日不出门的相处,都是一个个灾难现场,一会儿孩子哭,一会儿孩子笑,一会儿妈妈大声呵斥……分分钟在崩溃的边缘。我总认为现在的小孩不会缺乏爱,尤其在我们这样的家庭,双独生家庭,家里只有一个宝宝,小孩子应该是在满满的爱中成长的。直到今天才意识到,没有意义,低质量的陪伴都是不爱的变现,甚至让孩子更加的缺乏爱。放下手里的事情和手机,把眼睛放在孩子身上,投入在他的世界里,爱就出来了,绝不是几件好玩的玩具和迷人的电子设备可以替代的。
书中提到许多家长花高价钱买学区房,上几万几万的辅导班,有个妈妈花了几万块钱给自己的孩子报名情商培训机构。怎么看待这些现象呢,平常心很重要并且要根据每个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来面对社会上各种各样的培训机构。纵观世界,精英教育已经普遍化,那么父母能做些什么呢?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比如名校,这大概是中国父母能想到并且的答案。根据我本身的经验,从小学起一直到研究生毕业,上的学校虽然不是清华北大这种特别牛的学校但是在本领域范围也算的上中上等了。高中就读郑州外国语学校,当年也是河南省数一数二的高中了,凭借一技之长有幸进入名校读书,名校果然不一样,学生都是全省顶尖的人才,教师也都是省级名师,再来谈谈自己,学习跟不上一点不意外,好在老师不放弃,同学不嫌弃,自己也必须要努力,压抑的三年,说痛苦肯定有,说遗憾真没有,学习这件事真不是努力就有好的结果,那么名校对一般的孩子来说到底有没有好处呢?有,比如身边的同学确实整体素质高,有,比如老师真的有水平。那么要说没有,就是大环境会压的人喘不上气,再加上不懂自己的家长,心理素质但凡差点的孩子直接就跳楼了。作者提出的一个观念我也十分认同,那就是比学区房兴趣班更重要的,是培养适应未来的孩子。父母绝不仅仅是一个角色,更是一门学问或者学科。从理论到实践每个步骤都必不可少。名校不是孩子的天花板,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线,父母的眼界,兴趣爱好,性格脾气才是孩子的财富。
暖妈的书值得一看再看,育儿观念也要与时俱进,这是一本有温度、有智慧的书,书中52个核心教育理念需要认真解读,好的教育,好的父母就是让孩子有权利去选择他的人生道路。
寒假教师读书心得2
今年寒假,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读了著名教育家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这本书记载了李老师从教25年的经验与收获,书中从作者步入岗位初期写起,从青涩写起,到有一定的经验,到经验丰富,满腹经纶,将自己的成长与成熟一步步介绍给了我们。读后,使我受益匪浅。李镇西的教育思想和智慧,对教育观、学生观、班级管理、学生思想工作、学生心理健康、语文教学的理念和实践,都有其独到的见解。他的观点,他对班级的管理,使我感动,折服。同时,使我这个颇有一定教龄的教师,从中找到了前进的方向,更看到了未来和希望。在这里,我可以找到教育的最新理念;在这里我可以学到宝贵的经验总结。从李老师成长的印记中,我们可以看到自己进步的影子;从他的成功教育案例中,我找到了一些适合我们的方法。它让我明确了作为一名教师的目标,那就是成为一位勇于自我批评、善于积累、善于反思、有爱心、勇于挑战、有目标的老师! 有人说,爱是一盏灯,黑暗中照亮前行的你;爱是一首诗,冰冷中温暖渴求的心房;爱是夏日的风,冬日的阳,春日的雨,秋日的果。是啊,著名教育家李镇西的教育理念《爱是永恒的教育理念》,正是证明了这一点。他把自己所有的爱,全部倾注给了他所热爱的教育事业,25年如一日,爱生如子,用他那“激情燃烧的岁月”,谱写着一幕幕爱的篇章。他把自己融入到班级这个集体大家庭里,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里面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学生的喜怒哀乐,去赢得学生的信任与敬佩。
对照李镇西的教育方法,我发现: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着很多不当之处。例如: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由于急于求成,常常忍不住对学生发火,缺乏教育的技巧;有时,对完不成作业的学生,缺少耐心辅导,缺少个别引导,使学生对我敬而远之,师生之间缺乏代沟。
通过读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我对比反思自己,深感愧疚,觉得自己与一个好老师的差距太大。
寒假教师读书心得3
要学生独立思考,教学方式首先要提倡开放式,决不能“一言堂”,否则这种独立性很快会受到极大的限制.其次,努力培养学生善于独立地提出问题.因为能够独立地提出问题,不经过独立思考是做不到的;而问题提得好,又恰恰表明了思考的深度.例如,抛物线的焦点弦是解析几何的一个常见几何模型,我们要求学生提出一些问题,结果学生表现极为踊跃,整理后共提出二十多个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此外,还要尽可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以开阔思路.如高一新教材中设置的阅读材料、实习作业、研究性学习等内容,实验班老师都认真指导、精心组织,并提出一些“开放式”的问题,让学生探索思考.
根据波利亚的“怎样解题表”,我们常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
(1)本题的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差异?
(2)你知道什么与本题有关的问题吗?如想出一个更特殊的问题?一个更一般的问题?一个类似的问题?
(3)能否找到一个解决计划并实施这一计划?在教学中,我们用这些问题向学生发问,诱发学生独立思考,因而不少学生也逐步学会了如何寻求解题策略的方法.
通过解题回顾,可以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使思维不断走向深入,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如解题完毕后向学生发问:
(1)能检验你的结果吗?能说出你解题过程中走过的弯路吗?
(2)能否用其他的方法得出结果?
(3)能否用这一结果或方法迁移到别的问题上去?
(4)能否把结果或方法加以推广?学生一旦养成这种自问自答的习惯,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形成的促进作用无疑是很大的.
对错误的解法作思考,不仅仅是为了找到改正的依据,而且有着更深层的作用:其一,它是正确思路得以产生的“母机”,错误根源的暴露往往伴随着正确认识的产生,导致正确思路的出现;其二,对各种可能思路的研究充分暴露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思考,可使解题方法不断优化,在培养发散思维的同时,增强了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其三,在纠错的过程中,学生必须竭尽全力,寻找漏洞,构造反例,调整策略,即学生必须经历复杂的心理变化,才能达到纠错的目的,因而其过程本身是独立性很强的思考活动。
寒假教师读书心得4
1、利于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
在自学课本时,学生由于认知能力的局限,往往不能很到位的理解某些知识,只是有一些模糊的认识,让学生大胆提出不懂的问题。尽管在老师看来非常简单,但这些问题是学生思考后的思维断点。由于学生间存在较大差异,有的问题具有思考的价值,有的甚至幼稚,我们重在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长此以往,滴水穿石,学生提出的问题肯定越来越精彩。
2、利于突出重点,提高教学效率
经过自学后,有些简单的问题学生自己可以解决,教师没有必要在课堂上设置情境让学生解决。在单位时间内,解决三个问题与解决两个问题,哪个更有效率?不言而喻。学生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兴趣,对自己疑惑的问题肯定会倍加关注。教师要及时抓住学生的“模糊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探究和澄清,鼓励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得。经教师的点拨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对教师来说,间接实施了因材施教。对学生来说,易突出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如果没有预习,学生的大脑会一片空白,不能及时与旧知识链接,会毫不批判的无条件接受。在教师引导下自学后,当认知发生冲突时,及时反思学习成果,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3、借鉴课本想法撞击思维火花
由于学生生活得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对同样的知识构建的途径必然也是多样的。但因课本编排的局限,不可能将各种想法全部展现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在借鉴课本想法的基础上,展现多样化的见解,撞击出思维的火花。在自学的基础上,教师要鼓励学生不满足于课本知识的获得,敢于向课本挑战,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见解,运用自己的智慧填补课本的空白点,从而达到对课本知识的深层次理解。
最后独立学习是基础,合作才能开展。
合作学习
强调个体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但我们并不是否定合作、交流、对话的学习方式,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需要合作者有平等交流的能力和基础,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独立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是高水平有效力合作的基础,是在合作中人人都可以有不同收获的起点。如果合作的个体没有形成自己的基本认识、没有自己的问题、没有基本的可以交流的观点,合作就可能流于形式或只是低层次的交流,缺乏合作者之间智力的交锋带来的相互提高。
现代人本主义教育观在强调个人“个性化和创造性地占有”人类精神财富的同时,也强调合作交流对于个人成长的作用。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是相互依存的,合作共处是社会和人生和谐的必需。许多问题并不是个体头脑中的第一闪念就可以自动解决的,为了寻求最佳解决方案,就需要多向合作和交流。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培养这样的品质:讨论、倾听、答问是合作学习;争辩、交际、对话是合作学习;策划、主持、协调、评价也是合作学习。合作的主体和客体是变换的,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合作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合作的目的主要是:共同解疑、共享成果、促进思维。合作的过程是个体对独立学习的再认识、再提高,是对独立学习成果的反思、融化、应用。合作是另一个性化学习的起点,独立学习──生成问题──合作交流──获得结论或形成──新的问题──独立思考──融入自我智慧库。独立学习和合作交流交互作用,使学习者的学习状态呈螺旋上升。合作学习应该是1+12的学习方式。
我的感想
现在社会是学习型社会对于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努力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师要向学生释放知识的能量,首先自己要有丰富的库藏。一个知识面不广的教师,很难真正给学生以人格上的感召力。我们的学生对教师的期望值是很高的,他们欢迎百科全书式的教师。如果教师一问三不知,学生会非常失望的。因此,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博览群书,具备课程开发的能力、增强对课程的整合能力、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使学习成为一种内需。因此,终身学习的观念永立在心头。
教育者首先应当是思想者,教师如果不能成为思想者,或者不想成为思想者,他就丧失了成为知识分子的资格,他也就不可能有所发现,同样,他的教学行为也就不可能具有创造性。在这种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学生也会认为自己的思维没有价值,教育因此也就是低效甚或是无用的,学校只会培养精神侏儒,只能培养驯服的思想奴隶。古今真正能成就一番事业的知识分子,无一不具备怀疑和批判精神。“勤读多思”,才是学习型教师的基本特征。
我想我还没有准备好真正成为一名学习型的教师,但是我一定以这个为目标努力让自己适应时代的要求,转变自己。
寒假教师读书心得5
教师个人读书摘抄:《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根据学校交代的工作。我利用将近一个月的寒假时间来给自己冲电,我看了一些关于《新教育》、《新课程标准》和《给教师的建议》等书籍,但是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受益匪浅。“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而我们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给教师的建议》是一本非常好的指导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书籍,它带给我极大的启发和深深的感触。书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到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真让我获益匪浅。
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必须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教师应该要不断培养自己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静下心来,善于对书本中的内容深入地思考。“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尽的时候。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读那些教育专著,从而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储备能量,使自己
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对啊!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上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
许多老师经过多年的教学,认为自己对所教内容已烂熟于心,没必要再认真努力地学什么新东西。这是非常错误的观点,
一、因为知识越丰富,讲起课来就越内容生动有趣、海阔天空,而学生的思维就是适应生动有趣、海阔天空的;二、是知识是需要时时更新的,老的东西总会被淘汰的;三、就是教师在不断学习中亲身体验学习过程能更加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在制定学习计划,实施教学过程中更容易做出符合实际的对策。总之教师永远没有理由停止学习或放松学习,而学习就正是在不断的阅读中实现。
一个人只有不停地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更多的营养,才能不断地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所以让我们所有的老师都来热爱读书吧!我们要坚持不懈地读书,读教育名家的书,吸纳各家思想之所长,为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服务,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寒假教师读书心得6
《爱的教育》一书中描写了一群充满活力,积极要求上进,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他们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当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们从出身到性格都有迥异之外,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的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这里面不能忽视的是每个月老师读给那群少年听的精神讲话。这一个个小故事,不仅使书中的人物受到熏陶,同样让我这个读者也被其中所体现出的强烈的情感所震撼。而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
透过安利柯的描述,我了解到什么样的师爱才最让学生感到温暖,把学生当亲人的老师。当安利柯的先生说道:“你们以外,我没有别的家属在世界上,除了你们,我没有可爱的人!你们是我的儿子,我爱你们,请你们也欢喜我!我一个都不愿责罚你们,请将你们的真心给我看看!请你们全班成为一家,给我慰藉,给我荣耀!”先生的这些话,让所有的学生都信服与他。虽然我无法做到这位先生的如此坦诚,但想想,我是否用平等的目光看待所有的学生了。两个学生同时犯了错误,有时,我会凭我直觉判断,然后毫不留情的批评那个我心目中的差生。却不知,受了一肚子委屈的学生在暗自垂泪,也许在他们的眼里,我不再是个好老师。宽容和尊重学生,“只要你们有勇气承认自己的错误,我绝不会责怪你们”,这是安利柯的先生们给的我另一个启示。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学生,我们的目的是教育学生,只要目的达到,又何必在意学生是否接受了惩罚。
总之,爱的教育是治疗心灵创伤的良药,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被爱的人才懂得去爱人,爱给人力量,给人温馨,也给人美丽的心灵和情感。让孩子们心中拥有爱,很多问题都可能在爱的暖流里溶解。书中给我的启示是,做一个温柔的严师,用充满爱意的语言来严格要求我们的学生。
教师寒假读书心得及感悟 五
书是我们的好朋友,通过它可以“看”到广阔的世界,“看”到银河里的星星,“看”到中华瑰丽的五千年,“看”到风土人情和世间万象……对我们扩大视野、增长见识、丰富积累、提高素质,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我国伟大诗人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朱熹也曾说过,“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由此可见,读书不在多,而在于是否读的精。对于书,只有善读,才能像蚕一样,吃进去的是桑叶,吐出来的是丝一样。读书是为灵魂寻找的镜子,我们必须用心去领会书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
读书给了我知识,读书给了我乐趣,读书更给了我力量。读书,让我知道什么是酸?什么是甜?什么是苦?什么是辣?读书让我知道了怎么为人处事,读书给了我的东西就是,“知识,它丰富了我的大脑,增长我的见识。”
书,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所以我们要像海绵吸水那样,吸收着知识的点点滴滴。在学校的号召下我阅读了由宿春礼先生主编的《思路决定出路一书》。
首先吸引我的是书名,当书到手时我怀着好奇的心情去读这本书。读完后不禁觉得神清气爽,以前也曾读过一些书,读后似乎感觉都是一些空话,仅仅留给我一些无谓的说教,没什么实质性的帮助。看了这本书后,感觉与众不同,一生中我们拥有许多选择的机遇,关键在于你的头脑中是否形成了正确的思路,并决心为之付出与奋斗。多一个思路多一种出路。概述生动而鲜明地诠释了人生的处世与生活智慧。主要从展示秀的自我,把握人生的关键点,学会选择,懂得放弃,做人与处世的智慧以及有梦想才会有奇迹等诸多方面将生活的智慧授予我们。
海伦·凯勒曾说,“当一扇门关闭的时候,另一扇门就会打开。然而我们太多时候总是遗憾地盯着那扇已经关闭了的门,从而对那道为我们敞开的门视而不见。”生活从来不会是风平浪静,一帆风顺的。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我们时常会遇到令人棘手的问题。面对烦恼,面对问题,我们应有直面的勇气,更应有科学的克服方法与思路。缺乏经验与阅历的我们更需以该书为指导,让其成为打开我们心扉的金钥匙。《思路决定出路》一书教会了我如何在工作中限度的发挥自己的优势,克服自身的不足;教会了我如何把握人生的十字路口,谱写美好而绚丽的人生华章;教会了我如何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以豁达乐观的心态看世界。本书以生动鲜活温馨感人的小故事将生活中的哲理与智慧向我们娓娓道来。其中给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以下这则故事:
读小学的时候每天要经过一条国道。路两侧总是有货车上落下的焦炭块儿。我随手捡一些,带回家给母亲好炉子用。那东西燃劲儿大,能节省不少煤,因此,母亲夸奖过我几次。有一天,为了博得赞赏,我趁放学时在路上奔波到天黑,整整捡了一书包焦炭。回到家,将辉煌战果献给母亲,她却没了往日的快乐,沉着脸问:“你的作业做完了吗?”“当然没做完,”我很扫兴地咕哝着。母亲说:“顺手带些焦炭回来,没错;专门去捡它,那不是你的事。我不是要看你带回多少焦炭,而是要看你带回多少学问。”读高中时,我迷上了“文学”,整天谋划写作,心思不在学业上,成绩很差。虽然我内心为此很恐惧,但总幻想着一鸣惊人,然后躲过高考,被大学破格录取。终于有一天我的文章见报了。我兴冲冲奔回家,送给母亲看,她深深地叹了一口气:“你损失的,比得到的要多得多。”
大学泡汤了。我当兵到了部队。在一次小型军事演习中,我所在的连队以50%的“伤亡”打败了“敌军。全连官兵欢呼雀跃!但当天晚上的总结会上,首长否定了我们,他指出:在真实的战场上,你们在胜利后的两个小时内,就面临全军覆没。第一,你们的兵力已经难以应付敌人的后援;第二,非常严重的是你们在胜利后就昏了头,居然没有一鼓作气及时占领某战略制高点。
这则小故事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很多时候,我们在为自己的“成功”而自得时,事情却渐渐露出其尴尬的一面。衡量成功,不仅要看得到了什么,更要看自己为此失去什么。如此道理在教育中也能得到深刻的验证。一些老师片面追求升学率与成绩,教学手段缺乏科学性,忽视学生的素质与德育教育。更有甚的为让学生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虽然学生最终的学习成绩可能会有所提高但这同时却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学生中许多走向社会后缺乏能力,难以适应社会的激烈竞争,于此同时,由于长期以来德育被忽视,许多人在踏上工作岗位之后不遵循社会最起码的道德底线,对社会的危害自然可想而知了。
表面看来的成功,实在是充满沉重代价的。
我们每天忙忙碌碌,很少停下来思考,很多事情都是想当然地去做,往往忽略了怎么做才是最便捷的,忽略了怎么做才是最有果的,忽略了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东西。只有做一个真实的自己,运用我们心灵的力量,开发我们的潜能,不停地思考,不停地创新,才有光明的道路。
比大陆更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思路。换一种想法,会换一种心情;多一个思路,会多一种出路。
寒假教师读书心得7
《孩子们,你好》是一本读后让人快乐的书。文中阿莫老师的孩子们很快乐,阿莫老师也很快乐。那我们来看看阿莫老师的快乐教学法,我从开学第一天、课堂上、课余三个方面来归纳了一下:
开学第一天,老师亲切地叫出每个孩子的名字,这是要花一番功夫的,因为这是一年级学生的开学第一天,原本老师根本不认识他们,所以在开学前他对着照片上的样子一一记下了每个孩子的相貌和名字。我们试想一下,当孩子与你第一次见面时就听到你准确叫出他的名字,孩子心里该会多么激动与快乐。而且老师还一一与孩子握手,这时孩子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被尊重,从而他们也会来尊重你。在第一天的第一堂课上,没有行为规范的宣讲,老师也没有严肃地说:“你以后就是学生了,学生应该怎么怎么样,不能怎么怎么样”,如果这么说了,那孩子就会觉得被束缚了,从而不喜欢学校,不喜欢成为一名学生。阿莫老师是让孩子们直接进入有趣的教学课堂,让孩子们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从而爱上学习。
课堂上的阿莫老师应该是个很能干的老师,他包揽了语文、数学、艺术课,书中也很细致地写出了每门课的教学法,通过典型的课堂现象和课堂事件展现出来。“如果课的教育环境能使儿童的课堂生活变得愈益生动有趣和愈益充满着激情,他们就会喜欢上课。”我们都知道学生有兴趣才能学得更好这个道理,但要做到却要花一番心思和功夫,阿莫老师就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典范。
我读到最窝心的一个情节是:一个男孩在周六的早晨醒来,起床后就要去上学,他妈妈就说:“今天是周末,不用上学,我们在家休息。”男孩说:“为什么不能去学校休息呢?”看,孩子们已经爱上了学校,爱上了学习。
阿莫老师这样评价自己的教育:如果想要在人道原则的基础上完善我的教育方法,我就得牢记,我自己也曾做过学生,并且要努力做到:不使从前曾经折磨过我的那种感受同样去折磨我的学生。
寒假教师读书心得8
独立思考的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表明个体能面对不同的情景、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方法和技巧解决所面临的问题。要培养这种能力,首先必须让学生参与到具体的活动过程中去,并尽可能提高其参与度,其次是帮助学生逐渐掌握思维的方法和分析问题的方法,最后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决定了其独立思考的程度具有相对性,一般地,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活动能力不断提高,其思考问题的独立性也就不断增强。也就是说,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必须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才能逐步培养、构建并发展起来。
独立思考并不排斥同学之间的合作互助,但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个体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对于一个具体的问题,倘若没有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就急于与人合作和会话,必定会影响思维的主动性,从而影响思维能力的提高.可以这么说:没有独立思考,也就没有合作学习的本质内容,合作讨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而合作也就只能流于形式。
新课程改革所倡导小组合作学习是集体行为,但是与个体的独立思考是密不可分的,他们存在着一定的辩证关系。因此,学生要参与讨论,参与合作探究,必须要有自己的见解和前认知能力作基础,而个体的独立思考是无法由别人或小组来代替的。只有在学生思考到达一定的程度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才有可能出现一点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也只有在此时,才有可能出现观点的针锋相对和正面交锋,这样才能找到最佳答案。我们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之前一定要给予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机会,让每位学生都拥有自己的一片思维天空,在此基础上再合作交流,这时的交流才是体现个人创造性的高质量的合作。
寒假教师读书心得9
作为一名刚刚毕业不到两年的英语教师,无论是教学经验还是专业水平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读书既可以提升个人的修养,也能促进一名英语教师各方面的发展。对于我们教师而言,想要让自己的学生变得优秀,首先就要让自己变得更优秀!但是,我感觉自己有太多不足的方面。因此,我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而又不知道从何学起。自从加入名师工作室之后,感觉有一盏明灯指引这我并且让我在教师道路上有了前进的方向。为了让自己成为一名更合格甚至优秀的教师,我利用将近一个月的寒假时间来给自己冲电,我看了一些关于《新教育》、《新课程标准》和《给教师的建议》等书籍,但是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我从中受益匪浅。
《给教师的建议》是一本非常好的指导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书籍,虽然不是什么很有名的书,但是它给了我极大的启发和深深的感触。书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建议,并且每一条建议都谈到一个老师经常会遇到的问题,与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典型事例相结合,加上精辟的理论分析,我自己法子内心的觉得这是一本对于一名想要进步教师的好书。比如,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让我从中真的学到很多,虽未亲身经历,但却受益匪浅。 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必须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
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教师应该要不断培养自己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静下心来,善于对书本中的内容深入地思考。“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句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上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尽的时候。比如,上课的时候,一个优秀的老师不只是有课本上的知识,肚子里还应该装有其他的知识。这样,即使不喜欢英语的学生也会因为喜欢你而喜欢上英语。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读那些教育专著,从而不断地补充自己知识的储备能量,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
在现实生活中,我了解到许多老师经过多年的教学,认为自己对所教内容已烂熟于心,没必要再认真努力地学什么新东西。我是很不认同有这种想法的老师。首先,我觉得一名老师知识越丰富,讲起课来内容就越生动有趣,而学生的思维也就越容易跟上老师;其次,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进步,知识是需要时时更新的,老的东西总会被淘汰的;最后但不只是只有这一点,就是教师在不断学习和亲身体验学习过程的同时才能更加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在制定学习计划,实施教学过程中才能更容易做出与学生实际的相符合的对策。总之,教师永远没有理由停止学习或放松学习,而学习就正是在不断的阅读中实现。
一个人只有不停地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更多的营养,才能不断地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 “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尴尬境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通过《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我们教师,尤其是年轻的教师更要坚持不懈地读书,读教育名家的书,吸纳各家思想之所长,为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服务,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而努力。
寒假教师读书心得10
“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同时必定又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
这些是我在看李镇西名著《爱心与教育》的手记一中所摘抄下来的句段。李老师是我最崇敬的名师之一,今读了他的《爱心与教育》的`手记一,我更是对他万分崇敬。在“手记一”里,李老师所具有的一颗童心令我仰慕,李老师对学生的爱心更是令我震撼!学生生日时亲手送上的一本书、一张贺卡、几句诚心的祝福,为学生办生日晚会,跟学生一起举行篝火晚会,一直关注高考落榜学生宁玮……令学生感动的同时,也折射出了师者崇高的师德风范,然而李老师却把这一切说成是“在还学生的债”,这是何等的难能可贵!
整篇文章里,没有华丽的辞藻装饰,没有惊天动地的伟大壮举,全是记载着李老师与他的学生们之间发生的最平常的事,可这些事又极其的不平凡!给学生送上生日祝福,为贫困学生捐款,这些我们大多数老师也做过,可是有几个能像李老师这样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下来?而且我们有几个能做到像李老师这样对学生是一种纯粹的、不带任何功利目的的爱呢?大多时候,我们老师对学生的所谓“爱”,是否建立在某种“功利性”的成分上呢?这些值得我们好好地去反思。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李老师是我们的楷模,值得我们每一个为人师者好好地去学习。李老师所采用的一连串教育方法更是令我茅塞顿开,受益无穷。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以李老师转化你的成功事例为榜样,以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一个好的教师,就是在他责备学生的不满,发泄自己的愤怒的时候,他也时刻记住: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为指导思想,耐心地去对待我的任何一个学生。
“玉不琢不成器”!每一个人都是一块璞玉,如果你不经过一番“精雕细刻”,就算你天赋多么的高,也不可能变成一块玲珑剔透的好玉。这是我看《爱心与教育》手记三“锻造卓越人格”得出的最深刻的感悟。
手记中的程桦、杨嵩、黄金涛分别是不同类型的孩子。程桦爱好广泛,学习非常优秀,可性格内向,不爱说话,胆子小;杨嵩脑子灵活,悟性很高,可很“调皮”,上课时有些“不务正业”;黄金涛自控能力较差。针对他们的性格特点,李老师采用了因材施教的办法。对于程桦,李老师从谈心入手,推荐书籍作铺垫,一步步引导他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能力,逐步向树立远大志向发展;对于杨嵩,李老师从引导他战胜自我开始,逐步过渡到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对于黄金涛,李老师则发挥了“日记”这个教育载体的作用,让黄金涛用日记记下自己的心路历程,通过不断地总结、反省来达到教育的目的。经过李老师费心地调教,三个人都渐露出耀眼的光芒,为他们以后的成材之路作了很好的铺垫。
李老师的教育手段是特别的,教育成效是卓越的,看着他的教育实例,我也在心里记下了他所说的在培养“优生”的问题上。
应注意的几点:
第一、引导“优生”树立志向。
第二、帮助“优生”认识自己。
第三、教育“优生”保持童心。
第四、激励“优生”超越自我。
第五、训练“优生”受挫心理。
第六、培养“优生”创造能力。
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陶行知也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李镇西在他的《爱心与教育》手记四“教育是心灵的艺术”中用自己的行动很精辟地诠释了这个观点。
李老师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非常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这是我们当下很多教师忽略的问题。传统的教育只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唯分数论”的思想严重侵蚀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所以也就出现了很多“高分低能”的现象。随着课改的春风吹进,很多教师意识到学生的思想健康也不容忽视,德育问题也毅然被摆在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首位。然而,也许是由于教育体制的不够完善,对教师考核方面的条例欠缺,抑或是教师本人对理论认识的不到位,总之,也还存在着“以分数论英雄”的观念。
在轰轰烈烈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李老师给我们作出了很好的榜样,我们应该把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踏踏实实地落实到位,给学生创设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应尽量使自己具备‘学生的心灵’——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用‘学生的兴趣’去爱好……”只要赢得了学生的尊重,教育也就水到渠成的事了。
寒假教师读书心得11
手捧着《教师的挑战》一书细细读来,让我对21世纪教师所面临的挑战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那就是为所有儿童提供高质量的学习机会。教师的责任不是进行“好的教学”,而是要实现所有儿童的学习权力,尽可能提高儿童学习的质量。在书中,一个个平凡的教师正在用自己的行动宣告:课堂上正在发生着宁静的革命,那就是建立以倾听和对话为基础的学习共同体。这是学校整体变革的基点,是保障每一个儿童学习权的挑战。
一、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以及合作学习意识。
该书开篇就从“学习共同体”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词入手,详细阐述了合作学习的形式以及应实现的预期效果。所谓创造“学习共同体”教学,就是将教师的“教”有效地转换成学生的“学”;将课堂变成“学习的场所”;将课堂模式转变为“主题—探究—表现”为单位的项目型课堂。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的角色应从单向的知识传递者转变成触发学生思维的引领者以及与学生充分交流沟通的分享者。传统课堂大都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除了回答问题几乎很难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然而课堂革命带来的是师生角色的互换,学生在课堂上侃侃而谈,发表自己的主张观点,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其间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学习培养团队意识,在习得知识的同时完善人格,从而实现教育的真正目的,教书和育人。书中反复指出,学习是同新的世界的“相遇”与“对话”,是师生基于对话的“冲刺”与“挑战”。在合作学习的课堂里,每一个儿童与教师一道奏响着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交响曲。可见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合作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二、转变教师角色,把话语权还给学生。
教师应彻底转变自己的传统观念,认为自己应该高高在上,一副盛气凌人的样子就可以驾驭课堂、操纵学生。相反,教师的角色应是和善的亲近的学习领路人,课堂上听到更多的如果是学生的声音,而且是正向的积极的富有想象力和启发性的声音,那么这将是一堂成功的课题。在我的语文课上,我曾经是那个因为害怕失去话语权从而不能有效控制课堂局面的谨小慎微的老师。很多学生闪光的想法都被瞬间扼杀,久而久之学生们不再愿意开口,甚至连思考能力也开始减弱,沉闷的课堂让时间过得更慢。后来,我开始寻找问题的出处。通过回忆曾经参与过的先进国家如韩国和美国的课堂教学模式,我幡然醒悟:原来一节好课是需要师生共同努力来完成。于是,我以最快的速度调整授课形式,让学生占据主体地位,鼓励发言甚至是错误的说法。慢慢的,课堂活跃了起来,学生们不时冒出的或精辟或出乎意料的回答常常让我对这些年仅十几岁的孩子们刮目相看。教师要像采撷珠宝一样珍视每一个记录学生成长的发言。
三、蹲下来,走进学生内心世界。
如何能更有效地让学生融入到课堂之中始终是困扰年轻教师。我尝试着从一个动作开始做起,蹲下来。由于法国班的学生年龄偏小,“蹲”这个举动能拉近师生距离。蹲下来纠正发音,蹲下来指导书写错误的汉字,甚至蹲下来跟他们游戏……教师建立于学生相互倾听双向沟通的第一个要件是教师自身悉心倾听每一个儿童的心声,走进他们的内心。只有这样建立起来的沟通方式才是有效的,才是稳固的。教师要敞开胸怀接纳每个学生个体的多样性和可能性。在国际部任教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就是小班型授课,因此顾及到每一名学生并不是一件难事儿。每名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蹲下来,让师生的心贴的更近;蹲下来,将自己的视线放得跟孩子们一样平,看到的注定会是不一样的风景。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师曾经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中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我们都能蹲下来,用自己的倾听和包容走进每一位学生!
课堂有时看上去像大海一样沉默,但在海底却正在发生着剧烈的运动,而这种力量恰恰是难以抗拒不可估量的。
或许,我们的课堂教学风格正在发生着静悄悄地变革。
寒假教师读书心得12
随着课改的深入,学校的教育教学有了很大的转变,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评价等方面都有了新的要求。《新课标》第一学段目标中明确提出了让学生初步学会“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合作学习”“语言表达”等具体要求。可见新课改特别重视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了学生要根据自身的思维方式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同时还要学会合作学习。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认真落实,既要把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互相合作学习作为教学的过程性目标,又要尊重学生,利用学生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开展教学活动,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在教学中处理好合作学习和独立思考的关系,是达到教学目标的关键。那么怎样处理呢?我认为:
一、正确认识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是现行课标所提倡的学生学习方式的一种方法。合作学习就是把学生有机组合起来研究或者共同解决一个问题的学习方式,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的学习,它是相对于个别学习而言的。目前,合作学习是数学教学中经常被采用的形式。有的研究者认为,小组合作学习有独立型、竞争型、依赖型、依存型等几种类型。 独立思考是指学生通过个人的努力来解决问题而采取的一种学习方式。应该说,人类任何知识能力的获得都离不开独立学习,从外化于学习者而独立存在的知识经验内化为个人精神世界的财富,个体的习得、领悟、思考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学习并无优劣之分,只是现代社会重视人与人的交往与合作,注重培养人的合作意识与能力,所以强调合作学习。其实,每个学生的认知风格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在学习时喜欢独立思考,而有的学生则喜欢与人交流,这两种认知风格并不影响学生的认知发展。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偏爱的、较为稳定的学习方式,我们不应强求一律。相反地,对于喜欢独立思考的学生,我们应注意鼓励他们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与合作;而对于习惯与人交流的学生,我们则应引导他们经常进行独立思考,使两类学生的个性得以更健全的发展。
二、合作学习和独立思考各司其职,两者不可偏废
合作学习和独立思考各有其功能,两种学习方式不可偏废,切勿提倡一种而去否定另一种,只有这样才能构造更有效的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能给予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在团结合作、融洽开放的学习氛围里表达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看法,了解和借鉴他人的想法。使学生在交流中借鉴,在争论中启发,不仅能充分表现自我,而且还能在与他人相处中学会接受他人、欣赏他人、彼此兼容互补,相得益彰。最终达到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合作精神的目的。
知识的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要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积极操作、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才可能有效。如果经过个体思考可以习得、领悟的知识、技能,根据已有的经验可以体悟的情感、价值观,可以完全独立解决的问题,就应该依靠个人能力解决。独立思考将永远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前提,学会独立思考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智力潜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它为有特殊才能和爱好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的机会。
因此,在教学中既要十分重视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又不能否认学会独立思考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一个重要学习方式。
三、选择合理有效的学习方式
独立思考是合作学习的基础。没有独立思考,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与认识,那么,在合作学习中只能是观众和听众。合作的过程是个体对独立思考的再认识、再提高,是对独立思考学习成果的反思、融化和应用。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的需要选择合理有效的学习方式,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采取恰当的学习方式。
我们在教学中只让学生采取独立思考的学习方式,必定会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学习内容为学生创设情境,灵活选用有效的学习方式。因此,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必须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给予一定的个别学习时间,而且还应该要求学生当自己的思考有了一定的结果时,要整理自己的思维,从心理上做好与人交流的准备。
2、根据教材的内容,选择恰当的学习方式。
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能给予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不仅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问题,而且还能切实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但对于那些不属于探索性的内容,采用合作学习就不合适。
3、根据一节课中的不同环节,选择学习方式
从学生个体参与探索的心理视角分析,独立探索有利于全体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问题的思考与实践,并在探索中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逐步形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习惯,使主体参与具有广泛性。合作学习有利于思维的互补,使探究解决的问题更全面。但由于学生个体学习习惯、基础的差异,一部分学生可能成为事实上的“旁观者”。因此,当问题的思维力度不太大,学生可以“跳一跳”可摘到果子时,按先独立后合作的流程进行;对于思维要求高的问题,可采用先合作后独立的方式进行。
总之,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充分认识到合作学习和独立思考各有其功能,两种学习方式不可偏废,切勿提倡一种而去否定另一种,从而选择合理有效的学习方式,处理好合作学习和独立思考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使学生逐步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形成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寒假教师读书心得13
从学生学习的五个环节(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反馈)抓起,把独立思考放在较为突出的位置.以预习为例要求学生改浏览型为思考型,使预习成为有意义学习.我们的做法是通过问题串的形式,诱发学生独立思考,再在课上作相互交流和提炼总结.
独立思考不是异想天开地胡思乱想,必须遵循正确的规律与方法.科学的思维方法,不是游离于获得和运用知识这个过程之外,而是贯穿、渗透在这个过程之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只告诉学生结论,而要让学生了解得出结论的过程和方法,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及相互联系.通过学习知识的过程,同时学会正确地思考,逐步构建起思想方法的体系,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思考作准备.以“复数有关概念”的教学过程为例,随着学生在课上的讨论不断深入,师生共同构建起复数概念的知识结构,并在此解决的过程中,提炼出一些思想方法.
教师讲解不宜过细,要给学生留有思考、探究和自我开拓的余地.否则,看似讲透,实则难以内化为学生的观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也无法形成,因此,教学过程中,对于最基本、最主干的东西要讲清,以利于知识迁移;而对于一些扩展性问题、简单的推导和论证、前后知识对比以及区别和联系,对知识和方法的归纳、总结等,可以给学生留出余地,激发学生自己去钻研思考.
以“数学归纳法的应用举例”的教学为例,我们的侧重点放在了问题结论的探求上,而在此过程中,出现了有限与无限的矛盾,从而加强了学生对数学归纳法应用功能的理解.
推迟判断是奥斯本智力激励法的一个原则,该原则的要点是限制在畅想和讨论问题阶段,不宜过早地作出判断和批评,要营造宽松的氛围,使讨论者在心理上具有安全感和自由感,不断诱发创造设想,最终使思维走向灵活、深刻和全面。
寒假教师读书心得14
喜欢上苏轼,是已经很久的事情,读着他的《定**》,“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似乎能穿越时光,看到那驻足于在山头蓦然回首满脸释然的明星。
这个寒假很长,宅在家,真的有点闷。翻开这本囤积已久的《苏东坡传》,仿若走入另一个世界,跟随国学大师林语堂先生一起见识苏轼的一生。林语堂先生对苏轼的评价是极高的,“元气淋漓富有生机的人总是不容易理解的。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在他笔下的苏轼,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才华横溢的诗人,是浪漫的月下漫步者......
不凡之人坎坷的一生,也许起起落落才铸奇才。
虽然历朝天子对苏轼有敬慕之心,还总能得到历朝皇后的荫庇,在受审时,是仁宗的皇后救了他的命,后来又是英宗的皇后拔擢他,但苏轼还是屡遭贬官,甚至逮捕,忍辱而活。
他被贬到黄州,在农舍雪堂和城中临皋亭两处住,每天两处往返,明明是被监视的流浪汉的日子,却被苏轼过成了农夫的闲云野鹤的生活,这种完全松弛,精神的安然自在,他所写的随笔杂记,成了我们最为喜爱的作品——四篇绝世妙文:《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前、后篇)《记承天诗夜游》。
儋州在当时被视为海外,不宜居住之地,苏轼流放到这里,冬天没有大米吃,只能吃芋头喝白水当做饭食。“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然亦未易悉数,大率皆无尔。惟有一幸,无甚瘴也。”真的是不屈不挠,真达观,这样的状况下都不会让他失去人性的快乐。
能看淡人生不如意,总能找到生活中的幸福,似乎是苏轼与生俱来的能力,来自心底的达观和释然。可能正因为这些刚行走于云端,又跌落到谷底的特别遭遇,才能让这位旷世才子有了丰厚的生活体味,迸发人生的思考,恣肆洒脱的性情才有了看似随性实则不向生活低头的倔强。
不管他身处何地,何种境遇,总能把稍瞬即逝的感受,赋予不朽的艺术形式,流传后世,丰裕我们的生活。
走近苏轼,见识他的真性情。
真。为百姓干实事。苏轼在杭州主政时期,杭州城有五十万人,却没有一家公立医院,他从公款里拨出两千缗,自己捐出五十两黄金,在杭州城中心建了一家公立医院。这个“安乐坊”是中国最早的公立医院。他还关心杭州居民的用水问题,疏通杭州城的运河淤泥等,向专家请教,测量运河高度,拟好计划,以防淤泥沉淀,保持运河地区的清洁。刚一结束杭州城的输水管和六个水库工程,就立即着手整理西湖,用淤泥建长堤,疏浚西湖,增加湖面的美丽,缩短往返距离。
的确,细数苏轼为官时为人民办的实事,能感受到他单枪匹马只身奋斗的真诚,只可惜施展才华的时日不多,刚伸展出拳脚,就被政敌踢出局。
善。苏东坡对弟弟说:“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在我眼里天下没有一个不是好人。”饥荒出现,屡次向朝廷报告,而救百姓于饥饿竟成为政客打击他、使之失势的题目。他的善,生不逢时。
在他的诗中,能把人民的心情反映得很充分,明明朗朗笑声的歌,能听出蕴含的怒吼和叹息;在潺潺的水声之外,能听到农村老妪的悲叹声;在鹭鸶的鸣声之外,又能听见监狱中的呻吟声。
朋友圈太强大,跟随苏轼拜访了一圈宋代名人。
在苏轼的年代,他本身就是一位跨界大明星,政界、诗词界、散文界、书画界赫赫有名,他的朋友、粉丝,上至历届皇帝皇后,下至平民百姓,对他的才情钦佩不已。
据说皇帝在用膳时,停著点头微笑称赞,旁人说一定是在读苏东坡的文章。有次,苏东坡给皇帝上了谢表,皇帝向四周一看,对群臣说:“苏轼真是天才。”
苏东坡自幼年倾慕吴道子,被贬黄州,倾其全部时间致力于绘画,后来返回京城,他的诗画朋友就在京师聚集,与米芾、李公麟、黄庭坚、苏子由、秦观、张耒等作诗、作画、笑谑。
走到哪里,都自带光环。与和尚参寥同游庐山数日,竟然可以在数百和尚之中引发轰动,大家争相传言:“苏东坡来了。”
在书中,还看到王安石、司马光、程颐等大人物,读着,仿若置身于宋朝瞬息万变的朝政中,跟随政变潮流起起落落。
君王欣赏他却不重用他;他游历、贬谪到各地,均有朋友陪伴他;妻妾儿女爱他敬他,弟弟子由一家和他共进退;政敌章惇等恨不能踩死他……苏轼跌宕起伏的一生,是真实的人物传记,却在恍惚间误读成一部励志的人物小说,这大概就是不凡之大家的非凡人生吧!
在读《苏东坡传》时,我们在追随一个具有伟大思想、伟大心灵的伟人生活,读着他,崇拜着他,仰望着他,去尝试着读懂他留给后世的思想、人生的智慧、性情中的达观。也许,他在用人生演绎“也无风雨也无晴”。
寒假教师读书心得15
《孩子,你慢慢来》,书名一下子就吸引了我的眼球,抓住了我的心。作者龙应台的文笔细腻,全书蕴含了一位伟大的母亲的爱的气息。
这是一本记录作者龙应台的两个孩子的成长的散文,简单的文字,浅显的语言,母亲的想法,孩子的天真,在书中表露无疑,作者并没有长篇大论的谈论关于教育的大道理,有的只是一个母亲在叙述发生某件事情时,母子间的反应和对话,十分的生活化。龙应台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她在教育孩子方面有她自我的教育方法,用温情引领孩子认识世界,鼓励他们自由、理性地思考,用安静、潜移默化的方式教育孩子“像一株小树一样正直”地成长。她随时随地耐心地教孩子认识自然万物——天上的云、路上的车……这些文字是那么地朴实、细腻,简洁地还原着一幅幅岁月画面,没有议论、抒情、感慨,只是简洁的描述,让读者看到,听到,触摸到,然后若有所思。
孩子的教育是一条漫长的路,需要母亲慢慢地走。作者有时也有迷惘:要不要孩子在台湾的幼稚园理解一点中国文化的传统教育?怎样跟孩子解释“神话、迷信、信仰”的不一样?作者所有的爱都在细微,耐心中付出。作者懂得:爱,必须对幼小生命尊重,尊重缘于平等——从孩提时代起,就告诉他:你的名字叫做“人”。也所以,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才不会简单地去粗暴指责,才能逐步培养他们珍贵的品质——善良、正直、诚实、优雅和担当……
这是孩子的成长手记,也是极好的启蒙日志。温情的教孩子看这个世界,鼓励自由和理性的思考,用安静、潜移默化的方式教育孩子“像一株小树一样正直”。平常琐碎的句子,也因为有爱而动人。长长的成长之路,要慢慢的让孩子吸收丰富的营养,培养他们珍贵的品质——善良、同情、诚实、优雅和职责,收获友谊和爱。
孩子对于女人究竟意味着什么,那漫长的孕育之苦,随着一个小生命的出现化成无限的甜蜜和喜悦。小小的身体将带着女人的烙印,延续着她的情感,他们彼此陪伴,以全新的心境体验生的痛楚和喜悦。她觉得那个生命是完全属于自我的,是自我跨越生死迎接到的宝贝,他将是她的全部。我细细的看过她写的每一段亲身体会,当我再经历的时候,感觉是那样真实,她不是对传统母职的歌颂,而是对生命的实景写生。
“孩子,你慢慢来!”给了我很多启发,是啊,你慢慢来,慢慢的等你长大!
作为一名母亲,有了宝宝以后,我看见别的孩子,会有一种忍不住的关心,一种出自母性的表现,不像以往的我,对别家的孩子提不起兴趣,因为那时自我还没有成为母亲,对小宝宝的感情也是从自我的宝宝身上开始培养起来的。
当大人觉得对于小孩该学习什么,该了解什么,总会把自我的意志强加于小孩的身上、脑海中。可曾问过小孩的意愿?也许小孩的身心发展是不成熟但不代表没有自我的意识;也许动作很慢,但总有做好的时间,不要看到慢腾腾,就强加其成人的模式。
作为一名教师,在教育学生时,有时会很生气,有时也会对学生很大声。我是否能够细声细气地和学生交流,让学生能愉快地理解我的提议。我是否能不批评学生,而换一种方式来教育学生。尊重学生间的差异,不一样的学生运用不一样的、适合他们的教育方法,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上充满欢乐。教师要带给他们欢乐,而不是无穷的压力。读了这本书,我觉得教育不是赛跑,教育学生应当慢慢来,多给学生一点时间,多给学生一点耐心,教育是慢的艺术,我们必须与家长一齐慢慢等待孩子的成长。我想对所有的教师们、家长们说一声:教育孩子,请慢慢来。
第四篇:寒假教师读书心得
寒假教师读书心得
寒假教师读书心得1
手捧着《教师的挑战》一书细细读来,让我对21世纪教师所面临的挑战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那就是为所有儿童提供高质量的学习机会。教师的责任不是进行“好的教学”,而是要实现所有儿童的学习权力,尽可能提高儿童学习的质量。在书中,一个个平凡的教师正在用自己的行动宣告:课堂上正在发生着宁静的革命,那就是建立以倾听和对话为基础的学习共同体。这是学校整体变革的基点,是保障每一个儿童学习权的挑战。
一、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以及合作学习意识。
该书开篇就从“学习共同体”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词入手,详细阐述了合作学习的形式以及应实现的预期效果。所谓创造“学习共同体”教学,就是将教师的“教”有效地转换成学生的“学”;将课堂变成“学习的场所”;将课堂模式转变为“主题—探究—表现”为单位的项目型课堂。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的角色应从单向的知识传递者转变成触发学生思维的引领者以及与学生充分交流沟通的分享者。传统课堂大都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除了回答问题几乎很难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然而课堂革命带来的是师生角色的互换,学生在课堂上侃侃而谈,发表自己的主张观点,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其间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学习培养团队意识,在习得知识的同时完善人格,从而实现教育的真正目的,教书和育人。书中反复指出,学习是同新的世界的“相遇”与“对话”,是师生基于对话的“冲刺”与“挑战”。在合作学习的课堂里,每一个儿童与教师一道奏响着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交响曲。可见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合作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二、转变教师角色,把话语权还给学生。
教师应彻底转变自己的传统观念,认为自己应该高高在上,一副盛气凌人的样子就可以驾驭课堂、操纵学生。相反,教师的角色应是和善的亲近的学习领路人,课堂上听到更多的如果是学生的声音,而且是正向的积极的富有想象力和启发性的声音,那么这将是一堂成功的课题。在我的语文课上,我曾经是那个因为害怕失去话语权从而不能有效控制课堂局面的谨小慎微的老师。很多学生闪光的想法都被瞬间扼杀,久而久之学生们不再愿意开口,甚至连思考能力也开始减弱,沉闷的课堂让时间过得更慢。后来,我开始寻找问题的出处。通过回忆曾经参与过的先进国家如韩国和美国的课堂教学模式,我幡然醒悟:原来一节好课是需要师生共同努力来完成。于是,我以最快的速度调整授课形式,让学生占据主体地位,鼓励发言甚至是错误的说法。慢慢的,课堂活跃了起来,学生们不时冒出的或精辟或出乎意料的回答常常让我对这些年仅十几岁的孩子们刮目相看。教师要像采撷珠宝一样珍视每一个记录学生成长的发言。
三、蹲下来,走进学生内心世界。
如何能更有效地让学生融入到课堂之中始终是困扰年轻教师。我尝试着从一个动作开始做起,蹲下来。由于法国班的学生年龄偏小,“蹲”这个举动能拉近师生距离。蹲下来纠正发音,蹲下来指导书写错误的汉字,甚至蹲下来跟他们游戏……教师建立于学生相互倾听双向沟通的第一个要件是教师自身悉心倾听每一个儿童的心声,走进他们的内心。只有这样建立起来的沟通方式才是有效的,才是稳固的。教师要敞开胸怀接纳每个学生个体的多样性和可能性。在国际部任教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就是小班型授课,因此顾及到每一名学生并不是一件难事儿。每名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蹲下来,让师生的心贴的更近;蹲下来,将自己的视线放得跟孩子们一样平,看到的注定会是不一样的风景。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师曾经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中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我们都能蹲下来,用自己的倾听和包容走进每一位学生!
课堂有时看上去像大海一样沉默,但在海底却正在发生着剧烈的运动,而这种力量恰恰是难以抗拒不可估量的。
或许,我们的课堂教学风格正在发生着静悄悄地变革。
寒假教师读书心得2
《孩子,你慢慢来》,书名一下子就吸引了我的眼球,抓住了我的心。作者龙应台的文笔细腻,全书蕴含了一位伟大的母亲的爱的气息。
这是一本记录作者龙应台的两个孩子的成长的散文,简单的文字,浅显的语言,母亲的想法,孩子的天真,在书中表露无疑,作者并没有长篇大论的谈论关于教育的大道理,有的只是一个母亲在叙述发生某件事情时,母子间的反应和对话,十分的生活化。龙应台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她在教育孩子方面有她自我的教育方法,用温情引领孩子认识世界,鼓励他们自由、理性地思考,用安静、潜移默化的方式教育孩子“像一株小树一样正直”地成长。她随时随地耐心地教孩子认识自然万物——天上的云、路上的车……这些文字是那么地朴实、细腻,简洁地还原着一幅幅岁月画面,没有议论、抒情、感慨,只是简洁的描述,让读者看到,听到,触摸到,然后若有所思。
孩子的教育是一条漫长的路,需要母亲慢慢地走。作者有时也有迷惘:要不要孩子在台湾的幼稚园理解一点中国文化的传统教育?怎样跟孩子解释“神话、迷信、信仰”的不一样?作者所有的爱都在细微,耐心中付出。作者懂得:爱,必须对幼小生命尊重,尊重缘于平等——从孩提时代起,就告诉他:你的名字叫做“人”。也所以,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才不会简单地去粗暴指责,才能逐步培养他们珍贵的品质——善良、正直、诚实、优雅和担当……
这是孩子的成长手记,也是极好的启蒙日志。温情的教孩子看这个世界,鼓励自由和理性的思考,用安静、潜移默化的方式教育孩子“像一株小树一样正直”。平常琐碎的句子,也因为有爱而动人。长长的成长之路,要慢慢的让孩子吸收丰富的营养,培养他们珍贵的品质——善良、同情、诚实、优雅和职责,收获友谊和爱。
孩子对于女人究竟意味着什么,那漫长的孕育之苦,随着一个小生命的出现化成无限的甜蜜和喜悦。小小的身体将带着女人的烙印,延续着她的情感,他们彼此陪伴,以全新的心境体验生的痛楚和喜悦。她觉得那个生命是完全属于自我的,是自我跨越生死迎接到的宝贝,他将是她的全部。我细细的看过她写的每一段亲身体会,当我再经历的时候,感觉是那样真实,她不是对传统母职的歌颂,而是对生命的实景写生。
“孩子,你慢慢来!”给了我很多启发,是啊,你慢慢来,慢慢的等你长大!
作为一名母亲,有了宝宝以后,我看见别的孩子,会有一种忍不住的关心,一种出自母性的表现,不像以往的我,对别家的孩子提不起兴趣,因为那时自我还没有成为母亲,对小宝宝的感情也是从自我的宝宝身上开始培养起来的。
当大人觉得对于小孩该学习什么,该了解什么,总会把自我的意志强加于小孩的身上、脑海中。可曾问过小孩的意愿?也许小孩的身心发展是不成熟但不代表没有自我的意识;也许动作很慢,但总有做好的时间,不要看到慢腾腾,就强加其成人的模式。
作为一名教师,在教育学生时,有时会很生气,有时也会对学生很大声。我是否能够细声细气地和学生交流,让学生能愉快地理解我的提议。我是否能不批评学生,而换一种方式来教育学生。尊重学生间的差异,不一样的学生运用不一样的、适合他们的教育方法,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上充满欢乐。教师要带给他们欢乐,而不是无穷的压力。读了这本书,我觉得教育不是赛跑,教育学生应当慢慢来,多给学生一点时间,多给学生一点耐心,教育是慢的艺术,我们必须与家长一齐慢慢等待孩子的成长。我想对所有的教师们、家长们说一声:教育孩子,请慢慢来。
寒假教师读书心得3
独立思考的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表明个体能面对不同的情景、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方法和技巧解决所面临的问题。要培养这种能力,首先必须让学生参与到具体的活动过程中去,并尽可能提高其参与度,其次是帮助学生逐渐掌握思维的方法和分析问题的方法,最后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决定了其独立思考的程度具有相对性,一般地,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活动能力不断提高,其思考问题的独立性也就不断增强。也就是说,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必须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才能逐步培养、构建并发展起来。
独立思考并不排斥同学之间的合作互助,但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个体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对于一个具体的问题,倘若没有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就急于与人合作和会话,必定会影响思维的主动性,从而影响思维能力的提高.可以这么说:没有独立思考,也就没有合作学习的本质内容,合作讨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而合作也就只能流于形式。
新课程改革所倡导小组合作学习是集体行为,但是与个体的独立思考是密不可分的,他们存在着一定的辩证关系。因此,学生要参与讨论,参与合作探究,必须要有自己的见解和前认知能力作基础,而个体的独立思考是无法由别人或小组来代替的。只有在学生思考到达一定的程度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才有可能出现一点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也只有在此时,才有可能出现观点的针锋相对和正面交锋,这样才能找到最佳答案。我们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之前一定要给予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机会,让每位学生都拥有自己的一片思维天空,在此基础上再合作交流,这时的交流才是体现个人创造性的高质量的合作。
寒假教师读书心得4
要学生独立思考,教学方式首先要提倡开放式,决不能“一言堂”,否则这种独立性很快会受到极大的限制.其次,努力培养学生善于独立地提出问题.因为能够独立地提出问题,不经过独立思考是做不到的;而问题提得好,又恰恰表明了思考的深度.例如,抛物线的焦点弦是解析几何的一个常见几何模型,我们要求学生提出一些问题,结果学生表现极为踊跃,整理后共提出二十多个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此外,还要尽可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以开阔思路.如高一新教材中设置的阅读材料、实习作业、研究性学习等内容,实验班老师都认真指导、精心组织,并提出一些“开放式”的问题,让学生探索思考.
根据波利亚的“怎样解题表”,我们常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
(1)本题的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差异?
(2)你知道什么与本题有关的问题吗?如想出一个更特殊的问题?一个更一般的问题?一个类似的问题?
(3)能否找到一个解决计划并实施这一计划?在教学中,我们用这些问题向学生发问,诱发学生独立思考,因而不少学生也逐步学会了如何寻求解题策略的方法.
通过解题回顾,可以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使思维不断走向深入,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如解题完毕后向学生发问:
(1)能检验你的结果吗?能说出你解题过程中走过的弯路吗?
(2)能否用其他的方法得出结果?
(3)能否用这一结果或方法迁移到别的问题上去?
(4)能否把结果或方法加以推广?学生一旦养成这种自问自答的习惯,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形成的促进作用无疑是很大的.
对错误的解法作思考,不仅仅是为了找到改正的依据,而且有着更深层的作用:其一,它是正确思路得以产生的“母机”,错误根源的暴露往往伴随着正确认识的产生,导致正确思路的出现;其二,对各种可能思路的研究充分暴露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思考,可使解题方法不断优化,在培养发散思维的同时,增强了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其三,在纠错的过程中,学生必须竭尽全力,寻找漏洞,构造反例,调整策略,即学生必须经历复杂的心理变化,才能达到纠错的目的,因而其过程本身是独立性很强的思考活动。
寒假教师读书心得5
从学生学习的五个环节(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反馈)抓起,把独立思考放在较为突出的位置.以预习为例要求学生改浏览型为思考型,使预习成为有意义学习.我们的做法是通过问题串的形式,诱发学生独立思考,再在课上作相互交流和提炼总结.
独立思考不是异想天开地胡思乱想,必须遵循正确的规律与方法.科学的思维方法,不是游离于获得和运用知识这个过程之外,而是贯穿、渗透在这个过程之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只告诉学生结论,而要让学生了解得出结论的过程和方法,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及相互联系.通过学习知识的过程,同时学会正确地思考,逐步构建起思想方法的体系,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思考作准备.以“复数有关概念”的教学过程为例,随着学生在课上的讨论不断深入,师生共同构建起复数概念的知识结构,并在此解决的过程中,提炼出一些思想方法.
教师讲解不宜过细,要给学生留有思考、探究和自我开拓的余地.否则,看似讲透,实则难以内化为学生的观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也无法形成,因此,教学过程中,对于最基本、最主干的东西要讲清,以利于知识迁移;而对于一些扩展性问题、简单的推导和论证、前后知识对比以及区别和联系,对知识和方法的归纳、总结等,可以给学生留出余地,激发学生自己去钻研思考.
以“数学归纳法的应用举例”的教学为例,我们的侧重点放在了问题结论的探求上,而在此过程中,出现了有限与无限的矛盾,从而加强了学生对数学归纳法应用功能的理解.
推迟判断是奥斯本智力激励法的一个原则,该原则的要点是限制在畅想和讨论问题阶段,不宜过早地作出判断和批评,要营造宽松的氛围,使讨论者在心理上具有安全感和自由感,不断诱发创造设想,最终使思维走向灵活、深刻和全面。
寒假教师读书心得6
“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同时必定又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
这些是我在看李镇西名著《爱心与教育》的手记一中所摘抄下来的句段。李老师是我最崇敬的名师之一,今读了他的《爱心与教育》的手记一,我更是对他万分崇敬。在“手记一”里,李老师所具有的一颗童心令我仰慕,李老师对学生的爱心更是令我震撼!学生生日时亲手送上的一本书、一张贺卡、几句诚心的祝福,为学生办生日晚会,跟学生一起举行篝火晚会,一直关注高考落榜学生宁玮……令学生感动的同时,也折射出了师者崇高的师德风范,然而李老师却把这一切说成是“在还学生的债”,这是何等的难能可贵!
整篇文章里,没有华丽的辞藻装饰,没有惊天动地的伟大壮举,全是记载着李老师与他的学生们之间发生的最平常的事,可这些事又极其的不平凡!给学生送上生日祝福,为贫困学生捐款,这些我们大多数老师也做过,可是有几个能像李老师这样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下来?而且我们有几个能做到像李老师这样对学生是一种纯粹的、不带任何功利目的的爱呢?大多时候,我们老师对学生的所谓“爱”,是否建立在某种“功利性”的成分上呢?这些值得我们好好地去反思。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李老师是我们的楷模,值得我们每一个为人师者好好地去学习。李老师所采用的一连串教育方法更是令我茅塞顿开,受益无穷。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以李老师转化你的成功事例为榜样,以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一个好的教师,就是在他责备学生的不满,发泄自己的愤怒的时候,他也时刻记住: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为指导思想,耐心地去对待我的任何一个学生。
“玉不琢不成器”!每一个人都是一块璞玉,如果你不经过一番“精雕细刻”,就算你天赋多么的高,也不可能变成一块玲珑剔透的好玉。这是我看《爱心与教育》手记三“锻造卓越人格”得出的最深刻的感悟。
手记中的程桦、杨嵩、黄金涛分别是不同类型的孩子。程桦爱好广泛,学习非常优秀,可性格内向,不爱说话,胆子小;杨嵩脑子灵活,悟性很高,可很“调皮”,上课时有些“不务正业”;黄金涛自控能力较差。针对他们的性格特点,李老师采用了因材施教的办法。对于程桦,李老师从谈心入手,推荐书籍作铺垫,一步步引导他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能力,逐步向树立远大志向发展;对于杨嵩,李老师从引导他战胜自我开始,逐步过渡到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对于黄金涛,李老师则发挥了“日记”这个教育载体的作用,让黄金涛用日记记下自己的'心路历程,通过不断地总结、反省来达到教育的目的。经过李老师费心地调教,三个人都渐露出耀眼的光芒,为他们以后的成材之路作了很好的铺垫。
李老师的教育手段是特别的,教育成效是卓越的,看着他的教育实例,我也在心里记下了他所说的在培养“优生”的问题上。
应注意的几点:
第一、引导“优生”树立志向。
第二、帮助“优生”认识自己。
第三、教育“优生”保持童心。
第四、激励“优生”超越自我。
第五、训练“优生”受挫心理。
第六、培养“优生”创造能力。
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陶行知也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李镇西在他的《爱心与教育》手记四“教育是心灵的艺术”中用自己的行动很精辟地诠释了这个观点。
李老师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非常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这是我们当下很多教师忽略的问题。传统的教育只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唯分数论”的思想严重侵蚀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所以也就出现了很多“高分低能”的现象。随着课改的春风吹进,很多教师意识到学生的思想健康也不容忽视,德育问题也毅然被摆在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首位。然而,也许是由于教育体制的不够完善,对教师考核方面的条例欠缺,抑或是教师本人对理论认识的不到位,总之,也还存在着“以分数论英雄”的观念。
在轰轰烈烈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李老师给我们作出了很好的榜样,我们应该把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踏踏实实地落实到位,给学生创设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应尽量使自己具备‘学生的心灵’——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用‘学生的兴趣’去爱好……”只要赢得了学生的尊重,教育也就水到渠成的事了。
寒假教师读书心得7
作为一名刚刚毕业不到两年的英语教师,无论是教学经验还是专业水平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读书既可以提升个人的修养,也能促进一名英语教师各方面的发展。对于我们教师而言,想要让自己的学生变得优秀,首先就要让自己变得更优秀!但是,我感觉自己有太多不足的方面。因此,我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而又不知道从何学起。自从加入名师工作室之后,感觉有一盏明灯指引这我并且让我在教师道路上有了前进的方向。为了让自己成为一名更合格甚至优秀的教师,我利用将近一个月的寒假时间来给自己冲电,我看了一些关于《新教育》、《新课程标准》和《给教师的建议》等书籍,但是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我从中受益匪浅。
《给教师的建议》是一本非常好的指导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书籍,虽然不是什么很有名的书,但是它给了我极大的启发和深深的感触。书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建议,并且每一条建议都谈到一个老师经常会遇到的问题,与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典型事例相结合,加上精辟的理论分析,我自己法子内心的觉得这是一本对于一名想要进步教师的好书。比如,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让我从中真的学到很多,虽未亲身经历,但却受益匪浅。 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必须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
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教师应该要不断培养自己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静下心来,善于对书本中的内容深入地思考。“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句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上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尽的时候。比如,上课的时候,一个优秀的老师不只是有课本上的知识,肚子里还应该装有其他的知识。这样,即使不喜欢英语的学生也会因为喜欢你而喜欢上英语。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读那些教育专著,从而不断地补充自己知识的储备能量,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
在现实生活中,我了解到许多老师经过多年的教学,认为自己对所教内容已烂熟于心,没必要再认真努力地学什么新东西。我是很不认同有这种想法的老师。首先,我觉得一名老师知识越丰富,讲起课来内容就越生动有趣,而学生的思维也就越容易跟上老师;其次,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进步,知识是需要时时更新的,老的东西总会被淘汰的;最后但不只是只有这一点,就是教师在不断学习和亲身体验学习过程的同时才能更加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在制定学习计划,实施教学过程中才能更容易做出与学生实际的相符合的对策。总之,教师永远没有理由停止学习或放松学习,而学习就正是在不断的阅读中实现。
一个人只有不停地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更多的营养,才能不断地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 “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尴尬境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通过《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我们教师,尤其是年轻的教师更要坚持不懈地读书,读教育名家的书,吸纳各家思想之所长,为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服务,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而努力。
寒假教师读书心得8
寒假里学校组织了教师学习培训活动,通过学习《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我的感触很多。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是为促进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建设高素质小学教师队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而制定的。其基本理念主要有四点,学习后深有体会。
1、“学生为本”。此理念让我们立足学生实际,尊重学生。作为小学教师我们应时时处处以人为本,关爱小学生,尊重小学生独立人格,维护小学生合法权益,平等对待每一个小学生。不讽刺、挖苦、歧视小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小学生。
2、“师德为先”。 记得我国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师表就是指教师的道德行为和意志品质要成为学生的表率和典范。学习并贯彻标准精神已不是个人意义上的品德问题,而赋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即关系到千百万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关系于祖国的未来。学校是培养教育下一代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要阵地,保护少年儿童健康成长是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对学生坚持正面教育,推进教育现代化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及神圣使命。
3、“能力为重”。作为教师在使自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同时,还应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积极开展各项研修活动,不断提高自己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能力。构建现代课堂,提高常态课堂教学效益,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我们要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
4、“终身学习”。要教育好下一代,使他们成为有用之才。 我们肩上的任务是沉甸甸的。它不光是对我们的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还规范了我们的教学行为,也为我们专业发展指明了清晰的方向。我们在搞好自身教学的同时还要学习先进的小学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培养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总之,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不仅在用学识教人,而且更重要的是用自己的品格教人。因此,用实际行动诠释《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要求是每一位合格教师必须做到的!我们教师要能够做到严于律己,言传身教,从思想到作风,从心灵到外表,从言行到举止,在各个方面都成为学生的表率。我们要从自己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一定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职业道德认识、陶冶职业道德情感、锻炼职业道德意志、确立职业道德信念、养成崇高的职业道德习惯。用爱心育人,师德塑人,为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保障教育公平,深化素质教育而努力奋斗。
寒假教师读书心得9
今年寒假,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读了著名教育家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这本书记载了李老师从教25年的经验与收获,书中从作者步入岗位初期写起,从青涩写起,到有一定的经验,到经验丰富,满腹经纶,将自己的成长与成熟一步步介绍给了我们。读后,使我受益匪浅。李镇西的教育思想和智慧,对教育观、学生观、班级管理、学生思想工作、学生心理健康、语文教学的理念和实践,都有其独到的见解。他的观点,他对班级的管理,使我感动,折服。同时,使我这个颇有一定教龄的教师,从中找到了前进的方向,更看到了未来和希望。在这里,我可以找到教育的最新理念;在这里我可以学到宝贵的经验总结。从李老师成长的印记中,我们可以看到自己进步的影子;从他的成功教育案例中,我找到了一些适合我们的方法。它让我明确了作为一名教师的目标,那就是成为一位勇于自我批评、善于积累、善于反思、有爱心、勇于挑战、有目标的老师! 有人说,爱是一盏灯,黑暗中照亮前行的你;爱是一首诗,冰冷中温暖渴求的心房;爱是夏日的风,冬日的阳,春日的雨,秋日的果。是啊,著名教育家李镇西的教育理念《爱是永恒的教育理念》,正是证明了这一点。他把自己所有的爱,全部倾注给了他所热爱的教育事业,25年如一日,爱生如子,用他那“激情燃烧的岁月”,谱写着一幕幕爱的篇章。他把自己融入到班级这个集体大家庭里,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里面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学生的喜怒哀乐,去赢得学生的信任与敬佩。
对照李镇西的教育方法,我发现: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着很多不当之处。例如: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由于急于求成,常常忍不住对学生发火,缺乏教育的技巧;有时,对完不成作业的学生,缺少耐心辅导,缺少个别引导,使学生对我敬而远之,师生之间缺乏代沟。
通过读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我对比反思自己,深感愧疚,觉得自己与一个好老师的差距太大。
寒假教师读书心得10
在新冠肺炎居家隔离的这段时间里再次拿起这本书,认真看了起来。都说父母是最容易的职业,只要你会生孩子,你就能当父母,不用考证,不用过关。算算日子,自己为人母已三年有余,自问是否合格,答案是否定的。因上班的缘故,孩子十个月的时候就与我分居两地,少了陪伴,自然谈不上合格了。
寒假到了,收拾行李,我一个行李箱,孩子一个,我们在关系上尽量平等。他学着妈妈的样子,一手牵着我的手,一手托着行李箱。我们回姥姥家了,在高铁上抱着孩子,我说这个寒假妈妈希望是温柔的妈妈。尽管现在看来,我并没有做到,懊恼!这时才发现,妈妈这个职业,我需要再修炼一下了。赶紧找到这本书看了起来,越看越发现之前的自己多幼稚和愚蠢。好好学习,做个尽量合格的好妈妈!
作为一名教师,自然知道教育分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并且后者更加重要。开篇第一张就是教养的格局。孩子之间的差距,来自于原生家庭。这就是老师总会说的一句话,同样都是一个老师教,为什么学生的差距如此之大,抛开先天智力因素,那么客观环境的影响就显得至关重要了。父母给予孩子的包括物质条件也包括了精神财富,经济因素有时无法改变,那么父母的性格就更为重要,可以成为孩子成功的助推器,千万不要让原生家庭成为孩子的天花板。孩子未来的道路有千万种,不要因为你的眼界就局限了他的发展。
在孩子刚出生的时候,每个妈妈刚刚经历了痛苦的生产过程,看到皱巴巴的小宝宝都会说一句话,我只希望你这辈子快快乐乐的,你平安健康就好了。随着孩子的长大,他会不会翻身,会不会走路,会不会讲话,变得格外重要,和谁谁谁家的孩子比是好还是不好呢?渐渐地到了学习的年纪,更多的技能要让孩子学会,成为金字塔尖上的人。这本身没有问题,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的,但是需要正确的方法。父母就是要做好引导作用,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你要先成为这样的父母。这个过程,是相互的,人长大到成熟,没有正确的时间节点,即便成为了父母,也许也没有真正的成熟起来,那么就需要学习和自我修炼。这个过程,父母在成熟,孩子在成长,这多好啊!世上没有完美的人,自然也没有完美的父母,但是都会有擅长的某一方面,发挥极致,培养出情商高,教养好的平凡的孩子。不需要个个都是清华北大,不需要个个都是民族英雄,简简单单的孩子,走普普通通的路,一样也是成功,只要孩子快乐,更加有深度的快乐,那就是成功的人,父母也就是合格的父母了。这条路漫长并且充满了乐趣,有挑战也会有挫折,但是只要方法对,心态好,和孩子一起成长,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这个寒假十分特别也很漫长,多了许多时间用来陪伴,整日不出门的相处,都是一个个灾难现场,一会儿孩子哭,一会儿孩子笑,一会儿妈妈大声呵斥……分分钟在崩溃的边缘。我总认为现在的小孩不会缺乏爱,尤其在我们这样的家庭,双独生家庭,家里只有一个宝宝,小孩子应该是在满满的爱中成长的。直到今天才意识到,没有意义,低质量的陪伴都是不爱的变现,甚至让孩子更加的缺乏爱。放下手里的事情和手机,把眼睛放在孩子身上,投入在他的世界里,爱就出来了,绝不是几件好玩的玩具和迷人的电子设备可以替代的。
书中提到许多家长花高价钱买学区房,上几万几万的辅导班,有个妈妈花了几万块钱给自己的孩子报名情商培训机构。怎么看待这些现象呢,平常心很重要并且要根据每个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来面对社会上各种各样的培训机构。纵观世界,精英教育已经普遍化,那么父母能做些什么呢?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比如名校,这大概是中国父母能想到并且的答案。根据我本身的经验,从小学起一直到研究生毕业,上的学校虽然不是清华北大这种特别牛的学校但是在本领域范围也算的上中上等了。高中就读郑州外国语学校,当年也是河南省数一数二的高中了,凭借一技之长有幸进入名校读书,名校果然不一样,学生都是全省顶尖的人才,教师也都是省级名师,再来谈谈自己,学习跟不上一点不意外,好在老师不放弃,同学不嫌弃,自己也必须要努力,压抑的三年,说痛苦肯定有,说遗憾真没有,学习这件事真不是努力就有好的结果,那么名校对一般的孩子来说到底有没有好处呢?有,比如身边的同学确实整体素质高,有,比如老师真的有水平。那么要说没有,就是大环境会压的人喘不上气,再加上不懂自己的家长,心理素质但凡差点的孩子直接就跳楼了。作者提出的一个观念我也十分认同,那就是比学区房兴趣班更重要的,是培养适应未来的孩子。父母绝不仅仅是一个角色,更是一门学问或者学科。从理论到实践每个步骤都必不可少。名校不是孩子的天花板,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线,父母的眼界,兴趣爱好,性格脾气才是孩子的财富。
暖妈的书值得一看再看,育儿观念也要与时俱进,这是一本有温度、有智慧的书,书中52个核心教育理念需要认真解读,好的教育,好的父母就是让孩子有权利去选择他的人生道路。
寒假教师读书心得11
随着课改的深入,学校的教育教学有了很大的转变,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评价等方面都有了新的要求。《新课标》第一学段目标中明确提出了让学生初步学会“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合作学习”“语言表达”等具体要求。可见新课改特别重视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了学生要根据自身的思维方式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同时还要学会合作学习。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认真落实,既要把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互相合作学习作为教学的过程性目标,又要尊重学生,利用学生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开展教学活动,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在教学中处理好合作学习和独立思考的关系,是达到教学目标的关键。那么怎样处理呢?我认为:
一、正确认识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是现行课标所提倡的学生学习方式的一种方法。合作学习就是把学生有机组合起来研究或者共同解决一个问题的学习方式,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的学习,它是相对于个别学习而言的。目前,合作学习是数学教学中经常被采用的形式。有的研究者认为,小组合作学习有独立型、竞争型、依赖型、依存型等几种类型。 独立思考是指学生通过个人的努力来解决问题而采取的一种学习方式。应该说,人类任何知识能力的获得都离不开独立学习,从外化于学习者而独立存在的知识经验内化为个人精神世界的财富,个体的习得、领悟、思考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学习并无优劣之分,只是现代社会重视人与人的交往与合作,注重培养人的合作意识与能力,所以强调合作学习。其实,每个学生的认知风格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在学习时喜欢独立思考,而有的学生则喜欢与人交流,这两种认知风格并不影响学生的认知发展。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偏爱的、较为稳定的学习方式,我们不应强求一律。相反地,对于喜欢独立思考的学生,我们应注意鼓励他们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与合作;而对于习惯与人交流的学生,我们则应引导他们经常进行独立思考,使两类学生的个性得以更健全的发展。
二、合作学习和独立思考各司其职,两者不可偏废
合作学习和独立思考各有其功能,两种学习方式不可偏废,切勿提倡一种而去否定另一种,只有这样才能构造更有效的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能给予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在团结合作、融洽开放的学习氛围里表达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看法,了解和借鉴他人的想法。使学生在交流中借鉴,在争论中启发,不仅能充分表现自我,而且还能在与他人相处中学会接受他人、欣赏他人、彼此兼容互补,相得益彰。最终达到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合作精神的目的。
知识的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要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积极操作、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才可能有效。如果经过个体思考可以习得、领悟的知识、技能,根据已有的经验可以体悟的情感、价值观,可以完全独立解决的问题,就应该依靠个人能力解决。独立思考将永远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前提,学会独立思考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智力潜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它为有特殊才能和爱好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的机会。
因此,在教学中既要十分重视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又不能否认学会独立思考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一个重要学习方式。
三、选择合理有效的学习方式
独立思考是合作学习的基础。没有独立思考,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与认识,那么,在合作学习中只能是观众和听众。合作的过程是个体对独立思考的再认识、再提高,是对独立思考学习成果的反思、融化和应用。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的需要选择合理有效的学习方式,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采取恰当的学习方式。
我们在教学中只让学生采取独立思考的学习方式,必定会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学习内容为学生创设情境,灵活选用有效的学习方式。因此,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必须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给予一定的个别学习时间,而且还应该要求学生当自己的思考有了一定的结果时,要整理自己的思维,从心理上做好与人交流的准备。
2、根据教材的内容,选择恰当的学习方式。
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能给予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不仅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问题,而且还能切实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但对于那些不属于探索性的内容,采用合作学习就不合适。
3、根据一节课中的不同环节,选择学习方式
从学生个体参与探索的心理视角分析,独立探索有利于全体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问题的思考与实践,并在探索中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逐步形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习惯,使主体参与具有广泛性。合作学习有利于思维的互补,使探究解决的问题更全面。但由于学生个体学习习惯、基础的差异,一部分学生可能成为事实上的“旁观者”。因此,当问题的思维力度不太大,学生可以“跳一跳”可摘到果子时,按先独立后合作的流程进行;对于思维要求高的问题,可采用先合作后独立的方式进行。
总之,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充分认识到合作学习和独立思考各有其功能,两种学习方式不可偏废,切勿提倡一种而去否定另一种,从而选择合理有效的学习方式,处理好合作学习和独立思考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使学生逐步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形成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寒假教师读书心得12
喜欢上苏轼,是已经很久的事情,读着他的《定**》,“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似乎能穿越时光,看到那驻足于在山头蓦然回首满脸释然的明星。
这个寒假很长,宅在家,真的有点闷。翻开这本囤积已久的《苏东坡传》,仿若走入另一个世界,跟随国学大师林语堂先生一起见识苏轼的一生。林语堂先生对苏轼的评价是极高的,“元气淋漓富有生机的人总是不容易理解的。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在他笔下的苏轼,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才华横溢的诗人,是浪漫的月下漫步者......
不凡之人坎坷的一生,也许起起落落才铸奇才。
虽然历朝天子对苏轼有敬慕之心,还总能得到历朝皇后的荫庇,在受审时,是仁宗的皇后救了他的命,后来又是英宗的皇后拔擢他,但苏轼还是屡遭贬官,甚至逮捕,忍辱而活。
他被贬到黄州,在农舍雪堂和城中临皋亭两处住,每天两处往返,明明是被监视的流浪汉的日子,却被苏轼过成了农夫的闲云野鹤的生活,这种完全松弛,精神的安然自在,他所写的随笔杂记,成了我们最为喜爱的作品——四篇绝世妙文:《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前、后篇)《记承天诗夜游》。
儋州在当时被视为海外,不宜居住之地,苏轼流放到这里,冬天没有大米吃,只能吃芋头喝白水当做饭食。“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然亦未易悉数,大率皆无尔。惟有一幸,无甚瘴也。”真的是不屈不挠,真达观,这样的状况下都不会让他失去人性的快乐。
能看淡人生不如意,总能找到生活中的幸福,似乎是苏轼与生俱来的能力,来自心底的达观和释然。可能正因为这些刚行走于云端,又跌落到谷底的特别遭遇,才能让这位旷世才子有了丰厚的生活体味,迸发人生的思考,恣肆洒脱的性情才有了看似随性实则不向生活低头的倔强。
不管他身处何地,何种境遇,总能把稍瞬即逝的感受,赋予不朽的艺术形式,流传后世,丰裕我们的生活。
走近苏轼,见识他的真性情。
真。为百姓干实事。苏轼在杭州主政时期,杭州城有五十万人,却没有一家公立医院,他从公款里拨出两千缗,自己捐出五十两黄金,在杭州城中心建了一家公立医院。这个“安乐坊”是中国最早的公立医院。他还关心杭州居民的用水问题,疏通杭州城的运河淤泥等,向专家请教,测量运河高度,拟好计划,以防淤泥沉淀,保持运河地区的清洁。刚一结束杭州城的输水管和六个水库工程,就立即着手整理西湖,用淤泥建长堤,疏浚西湖,增加湖面的美丽,缩短往返距离。
的确,细数苏轼为官时为人民办的实事,能感受到他单枪匹马只身奋斗的真诚,只可惜施展才华的时日不多,刚伸展出拳脚,就被政敌踢出局。
善。苏东坡对弟弟说:“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在我眼里天下没有一个不是好人。”饥荒出现,屡次向朝廷报告,而救百姓于饥饿竟成为政客打击他、使之失势的题目。他的善,生不逢时。
在他的诗中,能把人民的心情反映得很充分,明明朗朗笑声的歌,能听出蕴含的怒吼和叹息;在潺潺的水声之外,能听到农村老妪的悲叹声;在鹭鸶的鸣声之外,又能听见监狱中的呻吟声。
朋友圈太强大,跟随苏轼拜访了一圈宋代名人。
在苏轼的年代,他本身就是一位跨界大明星,政界、诗词界、散文界、书画界赫赫有名,他的朋友、粉丝,上至历届皇帝皇后,下至平民百姓,对他的才情钦佩不已。
据说皇帝在用膳时,停著点头微笑称赞,旁人说一定是在读苏东坡的文章。有次,苏东坡给皇帝上了谢表,皇帝向四周一看,对群臣说:“苏轼真是天才。”
苏东坡自幼年倾慕吴道子,被贬黄州,倾其全部时间致力于绘画,后来返回京城,他的诗画朋友就在京师聚集,与米芾、李公麟、黄庭坚、苏子由、秦观、张耒等作诗、作画、笑谑。
走到哪里,都自带光环。与和尚参寥同游庐山数日,竟然可以在数百和尚之中引发轰动,大家争相传言:“苏东坡来了。”
在书中,还看到王安石、司马光、程颐等大人物,读着,仿若置身于宋朝瞬息万变的朝政中,跟随政变潮流起起落落。
君王欣赏他却不重用他;他游历、贬谪到各地,均有朋友陪伴他;妻妾儿女爱他敬他,弟弟子由一家和他共进退;政敌章惇等恨不能踩死他……苏轼跌宕起伏的一生,是真实的人物传记,却在恍惚间误读成一部励志的人物小说,这大概就是不凡之大家的非凡人生吧!
在读《苏东坡传》时,我们在追随一个具有伟大思想、伟大心灵的伟人生活,读着他,崇拜着他,仰望着他,去尝试着读懂他留给后世的思想、人生的智慧、性情中的达观。也许,他在用人生演绎“也无风雨也无晴”。
寒假教师读书心得13
《孩子们,你好》是一本读后让人快乐的书。文中阿莫老师的孩子们很快乐,阿莫老师也很快乐。那我们来看看阿莫老师的快乐教学法,我从开学第一天、课堂上、课余三个方面来归纳了一下:
开学第一天,老师亲切地叫出每个孩子的名字,这是要花一番功夫的,因为这是一年级学生的开学第一天,原本老师根本不认识他们,所以在开学前他对着照片上的样子一一记下了每个孩子的相貌和名字。我们试想一下,当孩子与你第一次见面时就听到你准确叫出他的名字,孩子心里该会多么激动与快乐。而且老师还一一与孩子握手,这时孩子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被尊重,从而他们也会来尊重你。在第一天的第一堂课上,没有行为规范的宣讲,老师也没有严肃地说:“你以后就是学生了,学生应该怎么怎么样,不能怎么怎么样”,如果这么说了,那孩子就会觉得被束缚了,从而不喜欢学校,不喜欢成为一名学生。阿莫老师是让孩子们直接进入有趣的教学课堂,让孩子们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从而爱上学习。
课堂上的阿莫老师应该是个很能干的老师,他包揽了语文、数学、艺术课,书中也很细致地写出了每门课的教学法,通过典型的课堂现象和课堂事件展现出来。“如果课的教育环境能使儿童的课堂生活变得愈益生动有趣和愈益充满着激情,他们就会喜欢上课。”我们都知道学生有兴趣才能学得更好这个道理,但要做到却要花一番心思和功夫,阿莫老师就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典范。
我读到最窝心的一个情节是:一个男孩在周六的早晨醒来,起床后就要去上学,他妈妈就说:“今天是周末,不用上学,我们在家休息。”男孩说:“为什么不能去学校休息呢?”看,孩子们已经爱上了学校,爱上了学习。
阿莫老师这样评价自己的教育:如果想要在人道原则的基础上完善我的教育方法,我就得牢记,我自己也曾做过学生,并且要努力做到:不使从前曾经折磨过我的那种感受同样去折磨我的学生。
寒假教师读书心得14
教师个人读书摘抄:《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根据学校交代的工作。我利用将近一个月的寒假时间来给自己冲电,我看了一些关于《新教育》、《新课程标准》和《给教师的建议》等书籍,但是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受益匪浅。“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而我们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给教师的建议》是一本非常好的指导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书籍,它带给我极大的启发和深深的感触。书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到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真让我获益匪浅。
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必须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教师应该要不断培养自己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静下心来,善于对书本中的内容深入地思考。“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尽的时候。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读那些教育专著,从而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储备能量,使自己
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对啊!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上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
许多老师经过多年的教学,认为自己对所教内容已烂熟于心,没必要再认真努力地学什么新东西。这是非常错误的观点,
一、因为知识越丰富,讲起课来就越内容生动有趣、海阔天空,而学生的思维就是适应生动有趣、海阔天空的;二、是知识是需要时时更新的,老的东西总会被淘汰的;三、就是教师在不断学习中亲身体验学习过程能更加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在制定学习计划,实施教学过程中更容易做出符合实际的对策。总之教师永远没有理由停止学习或放松学习,而学习就正是在不断的阅读中实现。
一个人只有不停地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更多的营养,才能不断地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所以让我们所有的老师都来热爱读书吧!我们要坚持不懈地读书,读教育名家的书,吸纳各家思想之所长,为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服务,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寒假教师读书心得15
1、利于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
在自学课本时,学生由于认知能力的局限,往往不能很到位的理解某些知识,只是有一些模糊的认识,让学生大胆提出不懂的问题。尽管在老师看来非常简单,但这些问题是学生思考后的思维断点。由于学生间存在较大差异,有的问题具有思考的价值,有的甚至幼稚,我们重在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长此以往,滴水穿石,学生提出的问题肯定越来越精彩。
2、利于突出重点,提高教学效率
经过自学后,有些简单的问题学生自己可以解决,教师没有必要在课堂上设置情境让学生解决。在单位时间内,解决三个问题与解决两个问题,哪个更有效率?不言而喻。学生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兴趣,对自己疑惑的问题肯定会倍加关注。教师要及时抓住学生的“模糊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探究和澄清,鼓励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得。经教师的点拨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对教师来说,间接实施了因材施教。对学生来说,易突出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如果没有预习,学生的大脑会一片空白,不能及时与旧知识链接,会毫不批判的无条件接受。在教师引导下自学后,当认知发生冲突时,及时反思学习成果,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3、借鉴课本想法撞击思维火花
由于学生生活得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对同样的知识构建的途径必然也是多样的。但因课本编排的局限,不可能将各种想法全部展现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在借鉴课本想法的基础上,展现多样化的见解,撞击出思维的火花。在自学的基础上,教师要鼓励学生不满足于课本知识的获得,敢于向课本挑战,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见解,运用自己的智慧填补课本的空白点,从而达到对课本知识的深层次理解。
最后独立学习是基础,合作才能开展。
合作学习
强调个体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但我们并不是否定合作、交流、对话的学习方式,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需要合作者有平等交流的能力和基础,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独立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是高水平有效力合作的基础,是在合作中人人都可以有不同收获的起点。如果合作的个体没有形成自己的基本认识、没有自己的问题、没有基本的可以交流的观点,合作就可能流于形式或只是低层次的交流,缺乏合作者之间智力的交锋带来的相互提高。
现代人本主义教育观在强调个人“个性化和创造性地占有”人类精神财富的同时,也强调合作交流对于个人成长的作用。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是相互依存的,合作共处是社会和人生和谐的必需。许多问题并不是个体头脑中的第一闪念就可以自动解决的,为了寻求最佳解决方案,就需要多向合作和交流。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培养这样的品质:讨论、倾听、答问是合作学习;争辩、交际、对话是合作学习;策划、主持、协调、评价也是合作学习。合作的主体和客体是变换的,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合作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合作的目的主要是:共同解疑、共享成果、促进思维。合作的过程是个体对独立学习的再认识、再提高,是对独立学习成果的反思、融化、应用。合作是另一个性化学习的起点,独立学习──生成问题──合作交流──获得结论或形成──新的问题──独立思考──融入自我智慧库。独立学习和合作交流交互作用,使学习者的学习状态呈螺旋上升。合作学习应该是1+12的学习方式。
我的感想
现在社会是学习型社会对于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努力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师要向学生释放知识的能量,首先自己要有丰富的库藏。一个知识面不广的教师,很难真正给学生以人格上的感召力。我们的学生对教师的期望值是很高的,他们欢迎百科全书式的教师。如果教师一问三不知,学生会非常失望的。因此,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博览群书,具备课程开发的能力、增强对课程的整合能力、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使学习成为一种内需。因此,终身学习的观念永立在心头。
教育者首先应当是思想者,教师如果不能成为思想者,或者不想成为思想者,他就丧失了成为知识分子的资格,他也就不可能有所发现,同样,他的教学行为也就不可能具有创造性。在这种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学生也会认为自己的思维没有价值,教育因此也就是低效甚或是无用的,学校只会培养精神侏儒,只能培养驯服的思想奴隶。古今真正能成就一番事业的知识分子,无一不具备怀疑和批判精神。“勤读多思”,才是学习型教师的基本特征。
我想我还没有准备好真正成为一名学习型的教师,但是我一定以这个为目标努力让自己适应时代的要求,转变自己。
第五篇:教师寒假读书心得
教师寒假读书心得
教师寒假读书心得1
时间可过的真快啊!说的也是啊!时光犹如水,一去不复返啊!时间总是过得那么快,就那么“嗖嗖嗖”这么一声,一天就过下来了。时间总是过得那么快啊!真希望时间可以倒流,如果可以的话我决定倒流到寒假的开始的时候,因为这样的话我就又可以过一个美好的寒假了!好怀念寒假开始的时候啊!那时是因为我没有好好的珍惜它,现在假期过完了我才懂得珍惜它的重要性,它,给了我一个自由的空间和快乐的生活,我,需要他的存在,我需要它
……今天我觉得应该哈哈的总结一下这些日子里的.事情,好好的思考一下,反思一下。
我现在才体会到了寒假的意义,是他给了我们快乐和一个幸福美满的30天日子。这30天里我每一天过的都很快乐,但我糟蹋了这美好的30天,这些日子里我并没有好好学习,老是调皮捣蛋,给家里添了不少的麻烦,哎!都是我的错我现在才体验到那种滋味说不出来的感觉。说我犯了错,那也不完全对,这半个月里我也干了去多好事,比如:扶老奶奶过马路,帮助小朋友,关系他(她)人等等......所以,我这半个月过的也是很充实的,很有意义的。哎!回想当时的情景我又是多么的怀念哪!可是那些美好时光再也回不来了!我不能总生活在梦的世界里,我要用我的这一双手去拼搏加油,努力吧!你能行的。
教师寒假读书心得2
当一个人承认了这个缺陷并努力去战胜它而不是屈服它的时候,无论最后捕到的是不是完整的一条鱼,这都已经无所谓了,因为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已在追捕那条马林哈鱼的过程中充分的体现出来了。
《老人与海》成功塑造了一个经典的硬汉形象。写这篇*的作者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小说的主人公是一名叫圣地亚哥的古巴老渔夫,他独自一人出海打渔,经过八十四天仍然一无所获,及至八十五天,他终于钓上一条大马林哈鱼,然而这条鱼的力量过于强大,老人历经艰辛在茫茫大海上经过三天较量,才终于至服了大鱼,因为大鱼庞大无比,根本无法拖上船,他把大鱼捆在渔船的一侧,在归程中一再遇到鲨鱼的袭击,老人奋力对抗鲨鱼,但最后留给他的只有鱼头、鱼尾和一条脊骨。
海明威在这里塑造的老人是一个悲剧的英雄,虽然他最终只得到了一副鱼骨架,但他是一个精神胜利者,他说:‘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人性是强悍的.,人类本身有自己的限度,但正是因为老渔夫这样的人一次又一次的向限度扩大,一次次把更大的挑战摆在人类面前。在这个意义上,老渔夫圣地亚哥这样的英雄,不管他们挑战限度失败还是成功,都值得我们学习。
海明威通过对老人与大马林哈鱼、鲨鱼和大海的搏斗以及大量的内心表白,表达了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自然法则是人类力量不可抗拒的,我们崇高的人对大自然不屈不饶的斗争,也要崇高的人与自认和谐相处。
教师寒假读书心得3
平淡如水的生活似乎永远波澜不惊,然而我们总是能发现可以改变我们思想的层层海浪。在这个暑假,我感受到了来自生命的震撼。
一本书额仑草原上悠长凄怆的狼嗥是生命最美丽的悲歌;深沉、智慧、不屈的草原狼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生命!
一本《狼图腾》,让我第一次为人类而悲哀,面对着这些勇猛睿智、桀骜不驯的生命,自恃拥有最发达大脑和最先进武器的人类却如此渺小。还记得那只小狼吗?当它为挣脱铁链而近乎活活勒死自己时,它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回到狼的世界!小狼为了自由和尊严付出了最大的代价——死亡,然而它的死是草原上最壮烈的死。它就像华莱士,用最后的生命吼出了自由!一个笑容几声巨响,五十二条生命飘向了天国……
不知是不是老天注定要让伦敦承受大喜大悲的巨变,发生在伦敦地铁与公交车上的`悲剧使伦敦人脸上因申奥成功而带来的笑容瞬间凝固。我猜想,伦敦人的泪水将汇成第二条泰晤士河,河水中浸满苦涩。但我错了,一个笑容告诉我,我错了。那是一名参加救援的伦敦市民,他浑身血污,身边就是一具肢体残骸。面对镜头,他的声音无比坚毅:“我们不会被吓倒和打跨的!我们不会让摧毁伦敦的企图得逞!”他的脸上闪过一似笑容,一个含泪的笑容,一个坚毅的笑容。
这是我所见过的最美的笑容,我终于理解了伦敦人对生命的另一种解释。只要有这个笑容,伦敦就不会被摧毁,人类就不会被摧毁!别人眼中,我的暑假如此平淡,只有我知道它的波澜壮阔。这一份份生命的震撼,带给我的是对生命的思索。
教师寒假读书心得4
《柳林风声》是英国的肯尼斯·格雷厄姆写的童话故事。整本书描述了动物们随着季节起伏变化而生活的故事,再现了萦绕在柳林中的友情。
文中共有四位主人公:稳重老练的獾、聪明细心的河鼠、机智勇敢的鼹鼠和骄傲自大的'蛤蟆。它们在柳林间和小河边发生了许多趣事,每当我读到:四位好汉愤怒地冲进宴会厅,就在这可怕的一刹那,发生了一场大恐慌,吓得魂不附体的黄鼠狼们纷纷钻到桌子底下,没命地跳窗夺路而逃,白鼬们乱哄哄地直奔壁炉,全都挤在烟囱里动弹不得时,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一副画面:獾、河鼠、鼹鼠和蛤蟆闯进宴会厅,把黄鼠狼们和白鼬们吓得连滚带爬的想要逃出去,又怕因为自己的不小心而被四位好汉给抓住了,一动都不敢动。
看完了《柳林风声》,我合上了书,不由得想到了自己:那天,被新老师点名后缓缓站起的我,用细若蚊呐的声音回答问题。继而就被老师的“听不见!”和同学们铺天盖地的哄笑声淹没了。而那时的我,手心里不知不觉就渗出了细小的汗珠,脸部的表情也尴尬地不自然起来。其实也并不是不会,只是太担心自己的答案会是错误的,害怕那么多人异口同声地说你是错的。由担心而衍生出了那种小心翼翼,最终丧失了响亮地把答案说出来的勇气。每当我再回想起这件事,总觉得自己当时要是再勇敢上那么一点点,和鼹鼠它们一样,面对困难不退缩,就一定会和它们一样的成功了。
虽然《柳林风声》我早已读完了,但它带给我的感受却让我回味无穷,让人感受到了友情的珍贵和家的温馨与美好。
教师寒假读书心得5
寒假里,我把四大名著里的《三国演义》看了一遍,至今,故事里的那些情节还在我脑海里回荡。
《三国演义》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作者是罗贯中,号湖海散人。他所写的《三国演义》是我国的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小说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到晋朝统一时期吴、蜀、魏三国之间的斗争和兴亡的一系列故事。里面的很多故事都非常精彩,把人物的形象描述的惟妙惟肖。其中我最喜欢桃园结义、三顾茅庐、火烧赤壁、三顾茅庐、空城计等等这几个故事。
《三国演义》里有很多很多的厉害人物,有被称为奸雄的曹操,东吴的主公孙权,还有以仁德得民心的刘备,也有小气妒忌的周瑜,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赤胆忠心的赵云,义薄云天的关羽等等都是一些大人物。其中我最敬佩和最喜欢的是诸葛亮和赵云。关于他们的事迹,我读得最多了。也很清楚,诸葛亮的“空城计”“草船借箭”赵云的.“单骑救主”现在我闭着眼睛都能说出来。
《三国演义》讲的是军事策略,讲的是如何统治自己的国家,一个国家,最需要的就是忠臣,一个臣民,就算有多大的本事,只要他不忠,也不会有利于自己的国家。就像人们所说的“一次不忠,百次不用”一个能为自己主公、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就算不一定会给国家带来繁荣强盛。但也不会对自己国家不利。
读了这本名著,我得到了很大的启示,受到了很大的启迪。我要学习诸葛亮的“机智冷静”学习刘备的“谦虚”学习鲁肃的“忠厚”我今后一定会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