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江畔独步寻花·其五》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江畔独步寻花·其五》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作品简介
《江畔独步寻花·其五》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组诗作品《江畔独步寻花》的第五首。这首诗写黄师塔前之桃花,显示出赏花时的喜悦之情,蕴含春光难留之意。独步寻花,表现了杜甫对花的喜爱、美好生活中的留连和对美好事物的希望。
作品原文
江畔独步寻花·其五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词句注释
1、黄师塔:和尚所葬之塔。陆游《老学庵笔记》:余以事至犀浦,过松林甚茂,问驭卒,此何处?答曰:“师塔也。”蜀人呼僧为师,葬所为塔,乃悟少陵“黄师塔前”之句。
2、懒困:疲倦困怠。
3、无主:自生自灭,无人照管和玩赏。
4、爱:一作“映”,一作“与”。
白话译文
来到黄师塔前江水的东岸,又困又懒沐浴着和煦春风。
一株无主的桃花开得正盛,我该爱那深红还是爱浅红?
创作背景
这组诗作于杜甫定居成都草堂之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或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春。上元元年(760年)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寓居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暂时有了安身的处所。杜甫卜居成都郊外草堂,是“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卜居》);诗人感到很满足,“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江村》)。所以,时值春暖花开,更有赏心乐事,杜甫对生活是热爱的。这是他写这组诗的生活和感情基础。第二年(一说第三年)春暖花开时节,他独自在锦江江畔散步赏花,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这一组诗。
作品鉴赏
《江畔独步寻花·其五》诗题为独步寻花,组诗的第五首则写到黄师塔前看花。“黄师塔前江水东”,写具体的地点。“春光懒困倚微风”则写自己的倦态,春暖人易懒倦,所以倚风小息。但这为的`是更好地看花,看那“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这里叠用爱字,爱深红,爱浅红,爱这爱那,应接不暇,但又是紧跟着“开无主”三字来的。“开无主”就是自由自在地开,尽量地开,大开特开,所以下句承接起来更显出绚烂绮丽,诗也如锦似绣。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第二篇:江畔独步寻花·其五原文翻译及赏析
江畔独步寻花·其五原文翻译及赏析4篇
江畔独步寻花·其五原文翻译及赏析1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译文:
黄师墓地前的锦江水向东流去,因为春光融融,春风和煦,使人感到有些懒困。忽然看到一丛盛开的无主桃花美极了,却使人不知爱深红的好,还是爱浅红的好呢。
注释:
(1)江畔:指成都锦江之滨。江边独步--独自散步。(2)塔:墓地。(3)一簇:一丛,无--没有。(4)主:主人。(5)后两句意为:这一丛盛开的无主的桃花美极了,使人不知爱深红的好,还是爱浅红的好。
赏析:
此诗作于公元761年(上元二年),当时,杜甫定居于成都草堂,生活稍稍安定。但年逾半百,垂垂老矣。感慨之情,溢于言表。每每独步寻幽,消遣世虑。此诗虽题为寻花,实为遣愁散闷,因而隐藏着悲的情调。诗人共作7首《江畔独步寻花》,这里所选的一首,是七绝句中的第五首。它所突出表现的是桃花之美和诗人爱花、赏花的审美心理。首先,诗人勾勒出一幅美妙的风景画,高耸的黄师塔,巍然屹立着;流动的江水,从塔前东流而去,构成了有纵有横的几何图。塔,是静止的;江,是流动的。画面有动有静,与巨大的几何形相映衬,给人以壮美的感受。塔前、水东,标明了方位,这就为下句的风景描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其中,“黄师塔前”句,在制造氛围方面,尤为重要。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说道:“蜀人呼僧为师,葬所为塔,乃悟少陵‘黄师塔前’句。”僧亡塔在,崇敬之余,夹杂着几分悲怆之情。
然而诗人毕竟在寻春,风和日丽,春光怡人,不觉困倦,且倚微风,以寄雅怀。诗人以一“倚”字,就将自己与大好春光融合为一,达到寓情于景,以景寄情的完美境界。
下两句着力写桃花。在诗人笔下,桃花一簇,深浅放红,然主人已逝,唯有寂寞相随耳。若诗人不寻花至此,则无人赏识。字里行间,流露出淡淡的哀愁。这与七绝句的总调子是合拍的。但此诗重点毕竟是写爱花,故也萦绕着喜的气氛。“可爱深红爱浅红”句,用了两个爱字,两个红字,表现诗人对花之美的欣悦,并以反问的语气作结,不仅饶有兴味,而且由己及人,这就扩大了审美的范围,强化了美感。杨伦评道:“绮语令人欲死,叠用爱字有致”(《杜诗镜铨》卷八),可谓肯綮。明王右仲也说:“其五:‘春光懒困倚微风’,似不可解,而于恼怕之外,别有领略,妙甚。桃花无主,可爱者深红耶?浅红耶?任人自择而已。”(《杜臆》卷之四)如果说七绝句前四首是在分别描写恼花、怕春、报春、怜花而流露出悲愁的情怀的话,那么,此首(其五)却表达出爱花、赏花时的喜悦之情。如此由悲入喜的描写,造成了节奏的起伏变化,给人以新奇的美感。这种喜悦之情,并未戛然作结,而是自然而然地向后延伸;以致在下一首,达到了最高潮。如果缺少了它,就缺少一个必要的情感过渡,而显得美中不足。
江畔独步寻花·其五原文翻译及赏析2江畔独步寻花·其五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翻译
黄师塔前那一江的碧波春水滚滚向东流,温暖的春天使人困倦,只想倚着春风小憩。
注释
江畔:指成都锦江之滨。
独步:独自散步。
塔:墓地。
译文二
黄师塔前的江水向东流去,温暖的春天使人懒洋洋地发困,我倚着和煦的春风缓步前行。
一丛丛盛开的桃花好像没人经管,你喜欢深红色,还是浅红色的桃花?
赏析
诗题为独步寻花,组诗的第五首则写到黄师塔前看花。“黄师塔前江水东”,写具体的'地点。“春光懒困倚微风”则写自己的倦态,春暖人易懒倦,所以倚风小息。但这为的是更好地看花,看那“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这里叠用爱字,爱深红,爱浅红,爱这爱那,应接不暇,但又是紧跟着“开无主”三字来的。“开无主”就是自由自在地开,尽量地开,大开特开,所以下句承接起来更显出绚烂绮丽,诗也如锦似绣。
创作背景
这组诗作于杜甫定居成都草堂之后,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或公元762年(唐代宗宝应元年)春。上元元年(760年)杜甫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第二年春暖花开时节,他独自在锦江江畔散步赏花,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这一组诗。这是其中一首。
江畔独步寻花·其五原文翻译及赏析3原文: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注释:
(1)江畔:指成都锦江之滨。江边独步--独自散步。
(2)塔:墓地。
(3)一簇:一丛,无--没有。
(4)主:主人。
(5)后两句意为:这一丛盛开的无主的桃花美极了,使人不知爱深红的好,还是爱浅红的好。
翻译:
黄师墓地前的锦江水向东流去,因为春光融融,春风和煦,使人感到有些懒困。忽然看到一丛盛开的无主桃花美极了,却使人不知爱深红的好,还是爱浅红的好呢。
赏析:
本诗作于上元二年(761年),当时,杜甫定居于成都草堂,生活稍稍安定。但年逾半百,垂垂老矣。感慨之情溢于言表。每每独步寻幽,消遣世虑。这里所选的一首,是七首绝句中的第五首。它所突出表现的是桃花之美和诗人爱花、赏花的审美心理。
首先,诗人为我们勾勒出一幅美妙的风景画,高耸的黄师塔,巍然屹立着;流动的江水,从塔前东流而去。塔,是静止的;江,是流动的。画面有动有静,给人以壮美的感受。然而诗人毕竟在寻春,风和日丽,春光怡人,不觉困倦,且倚微风,以寄雅怀。诗人以一“倚”字,就将自己与大好春光融合为一,达到寓情于景,以景寄情的完美境界。
后两句着力写桃花,用了两个爱字,两个红字,表现诗人对花之美的欣悦,并以反问的语气作结,不仅饶有兴味,而且由己及人,扩大了审美的范围,强化了美感。
江畔独步寻花·其五原文翻译及赏析4原文: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译文
黄师塔前那一江的碧波春水滚滚向东流,春天给人一种困倦让人想倚着春风小憩的感觉。
江畔盛开的那一簇无主的桃花映入眼帘,究竟是爱深红色的还是更爱浅红色的呢?
注释
江畔:指成都锦江之滨。
独步:独自散步。
塔:墓地。
一簇:一丛,无主--没有主人。
赏析:
诗题为独步寻花,组诗的第五首则写到黄师塔前看花。“黄师塔前江水东”,写具体的地点。“春光懒困倚微风”则写自己的倦态,春暖人易懒倦,所以倚风小息。但这为的是更好地看花,看那“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这里叠用爱字,爱深红,爱浅红,爱这爱那,应接不暇,但又是紧跟着“开无主”三字来的。“开无主”就是自由自在地开,尽量地开,大开特开,所以下句承接起来更显出绚烂绮丽,诗也如锦似绣。
第三篇:江畔独步寻花·其五原文翻译及赏析(集合)
江畔独步寻花·其五原文翻译及赏析(集合6篇)
江畔独步寻花·其五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
江畔独步寻花·其五
唐代:杜甫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译文: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黄师塔前江水向东流去,温暖的春天使人困倦,只想倚着春风小憩。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一株无主的桃花开得正盛,究竟是爱深红还是更爱浅红呢?
注释: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yǐ)微风。
江畔:指成都锦江之滨。独步:独自散步。塔:墓地。
桃花一簇(cù)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一簇:一丛,无主:没有主人。
赏析:
诗题为独步寻花,组诗的第五首则写到黄师塔前看花。“黄师塔前江水东”,写具体的地点。“春光懒困倚微风”则写自己的倦态,春暖人易懒倦,所以倚风小息。但这为的是更好地看花,看那“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这里叠用爱字,爱深红,爱浅红,爱这爱那,应接不暇,但又是紧跟着“开无主”三字来的。“开无主”就是自由自在地开,尽量地开,大开特开,所以下句承接起来更显出绚烂绮丽,诗也如锦似绣。
江畔独步寻花·其五原文翻译及赏析2原文: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注释:
(1)江畔:指成都锦江之滨。江边独步--独自散步。
(2)塔:墓地。
(3)一簇:一丛,无--没有。
(4)主:主人。
(5)后两句意为:这一丛盛开的无主的桃花美极了,使人不知爱深红的好,还是爱浅红的好。
翻译:
黄师墓地前的锦江水向东流去,因为春光融融,春风和煦,使人感到有些懒困。忽然看到一丛盛开的无主桃花美极了,却使人不知爱深红的好,还是爱浅红的好呢。
赏析:
本诗作于上元二年(761年),当时,杜甫定居于成都草堂,生活稍稍安定。但年逾半百,垂垂老矣。感慨之情溢于言表。每每独步寻幽,消遣世虑。这里所选的一首,是七首绝句中的第五首。它所突出表现的是桃花之美和诗人爱花、赏花的审美心理。
首先,诗人为我们勾勒出一幅美妙的风景画,高耸的黄师塔,巍然屹立着;流动的.江水,从塔前东流而去。塔,是静止的;江,是流动的。画面有动有静,给人以壮美的感受。然而诗人毕竟在寻春,风和日丽,春光怡人,不觉困倦,且倚微风,以寄雅怀。诗人以一“倚”字,就将自己与大好春光融合为一,达到寓情于景,以景寄情的完美境界。
后两句着力写桃花,用了两个爱字,两个红字,表现诗人对花之美的欣悦,并以反问的语气作结,不仅饶有兴味,而且由己及人,扩大了审美的范围,强化了美感。
江畔独步寻花·其五原文翻译及赏析3江畔独步寻花·其五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翻译
黄师塔前那一江的碧波春水滚滚向东流,温暖的春天使人困倦,只想倚着春风小憩。
注释
江畔:指成都锦江之滨。
独步:独自散步。
塔:墓地。
译文二
黄师塔前的江水向东流去,温暖的春天使人懒洋洋地发困,我倚着和煦的春风缓步前行。
一丛丛盛开的桃花好像没人经管,你喜欢深红色,还是浅红色的桃花?
赏析
诗题为独步寻花,组诗的第五首则写到黄师塔前看花。“黄师塔前江水东”,写具体的地点。“春光懒困倚微风”则写自己的倦态,春暖人易懒倦,所以倚风小息。但这为的是更好地看花,看那“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这里叠用爱字,爱深红,爱浅红,爱这爱那,应接不暇,但又是紧跟着“开无主”三字来的。“开无主”就是自由自在地开,尽量地开,大开特开,所以下句承接起来更显出绚烂绮丽,诗也如锦似绣。
创作背景
这组诗作于杜甫定居成都草堂之后,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或公元762年(唐代宗宝应元年)春。上元元年(760年)杜甫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第二年春暖花开时节,他独自在锦江江畔散步赏花,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这一组诗。这是其中一首。
江畔独步寻花·其五原文翻译及赏析4唐代杜甫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译文
黄师塔前那一江的碧波春水滚滚向东流,春天给人一种困倦让人想倚着春风小憩的感觉。
江畔盛开的那一簇无主的桃花映入眼帘,究竟是爱深红色的还是更爱浅红色的呢?
注释
江畔:指成都锦江之滨。
独步:独自散步。
塔:墓地。
一簇:一丛,无主没有主人。
黄师塔前的江水向东流去,温暖的春天使人懒洋洋地发困,我倚着和煦的春风缓步前行。
一丛丛盛开的桃花好像没人经管,你喜欢深红色,还是浅红色的桃花?
鉴赏
诗题为独步寻花,组诗的第五首则写到黄师塔前看花。“黄师塔前江水东”,写具体的地点。“春光懒困倚微风”则写自己的倦态,春暖人易懒倦,所以倚风小息。但这为的是更好地看花,看那“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这里叠用爱字,爱深红,爱浅红,爱这爱那,应接不暇,但又是紧跟着“开无主”三字来的。“开无主”就是自由自在地开,尽量地开,大开特开,所以下句承接起来更显出绚烂绮丽,诗也如锦似绣。
创作背景
这组诗作于杜甫定居成都草堂之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或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春。上元元年(760年)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暂时有了安身的处所。第二年春暖花开时节,他独自在锦江江畔散步赏花,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这一组诗。
江畔独步寻花·其五原文翻译及赏析5原文: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译文
黄师塔前那一江的碧波春水滚滚向东流,春天给人一种困倦让人想倚着春风小憩的感觉。
江畔盛开的那一簇无主的桃花映入眼帘,究竟是爱深红色的还是更爱浅红色的呢?
注释
①江畔:指成都锦江之滨。
②独步:独自散步。
③塔:墓地。
④一簇:一丛,无主--没有主人。
赏析:
鉴赏
诗题为独步寻花,组诗的第五首则写到黄师塔前看花。“黄师塔前江水东”,写具体的地点。“春光懒困倚微风”则写自己的倦态,春暖人易懒倦,所以倚风小息。但这为的是更好地看花,看那“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这里叠用爱字,爱深红,爱浅红,爱这爱那,应接不暇,但又是紧跟着“开无主”三字来的。“开无主”就是自由自在地开,尽量地开,大开特开,所以下句承接起来更显出绚烂绮丽,诗也如锦似绣。
创作背景
这组诗作于杜甫定居成都草堂之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或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春。上元元年(760年)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寓居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暂时有了安身的处所。杜甫卜居成都郊外草堂,是“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卜居》);诗人感到很满足,“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江村》)。所以,时值春暖花开,更有赏心乐事,杜甫对生活是热爱的。这是他写这组诗的生活和感情基础。第二年(一说第三年)春暖花开时节,他独自在锦江江畔散步赏花,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这一组诗。
江畔独步寻花·其五原文翻译及赏析6原文: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译文
黄师墓地前的锦江水向东流去,因为春光融融,春风和煦,使人感到有些懒困。忽然看到一丛盛开的无主桃花美极了,却使人不知爱深红的好,还是爱浅红的好呢。
注释
(1)江畔:指成都锦江之滨。江边独步--独自散步。
(2)塔:墓地。
(3)一簇:一丛,无--没有。
(4)主:主人。
(5)后两句意为:这一丛盛开的无主的桃花美极了,使人不知爱深红的好,还是爱浅红的好。
鉴赏
此诗作于公元761年(上元二年),当时,杜甫定居于成都草堂,生活稍稍安定。但年逾半百,垂垂老矣。感慨之情,溢于言表。每每独步寻幽,消遣世虑。此诗虽题为寻花,实为遣愁散闷,因而隐藏着悲的情调。诗人共作7首《江畔独步寻花》,这里所选的一首,是七绝句中的第五首。它所突出表现的是桃花之美和诗人爱花、赏花的审美心理。首先,诗人勾勒出一幅美妙的风景画,高耸的黄师塔,巍然屹立着;流动的江水,从塔前东流而去,构成了有纵有横的几何图。塔,是静止的;江,是流动的。画面有动有静,与巨大的几何形相映衬,给人以壮美的感受。塔前、水东,标明了方位,这就为下句的风景描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其中,“黄师塔前”句,在制造氛围方面,尤为重要。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说道:“蜀人呼僧为师,葬所为塔,乃悟少陵‘黄师塔前’句。”僧亡塔在,崇敬之余,夹杂着几分悲怆之情。
然而诗人毕竟在寻春,风和日丽,春光怡人,不觉困倦,且倚微风,以寄雅怀。诗人以一“倚”字,就将自己与大好春光融合为一,达到寓情于景,以景寄情的完美境界。
下两句着力写桃花。在诗人笔下,桃花一簇,深浅放红,然主人已逝,唯有寂寞相随耳。若诗人不寻花至此,则无人赏识。字里行间,流露出淡淡的哀愁。这与七绝句的总调子是合拍的。但此诗重点毕竟是写爱花,故也萦绕着喜的气氛。“可爱深红爱浅红”句,用了两个爱字,两个红字,表现诗人对花之美的欣悦,并以反问的语气作结,不仅饶有兴味,而且由己及人,这就扩大了审美的范围,强化了美感。杨伦评道:“绮语令人欲死,叠用爱字有致”(《杜诗镜铨》卷八),可谓肯綮。明王右仲也说:“其五:‘春光懒困倚微风’,似不可解,而于恼怕之外,别有领略,妙甚。桃花无主,可爱者深红耶?浅红耶?任人自择而已。”(《杜臆》卷之四)如果说七绝句前四首是在分别描写恼花、怕春、报春、怜花而流露出悲愁的情怀的话,那么,此首(其五)却表达出爱花、赏花时的喜悦之情。如此由悲入喜的描写,造成了节奏的起伏变化,给人以新奇的美感。这种喜悦之情,并未戛然作结,而是自然而然地向后延伸;以致在下一首,达到了最高潮。如果缺少了它,就缺少一个必要的情感过渡,而显得美中不足。
第四篇:江畔独步寻花教案
《江畔独步寻花》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蹊”,会正确书写“啼、娇、莺、恰”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3、通过诵读,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赞美春天的感情和对平静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重点
有感情朗读,理解大意。
三、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情感。
四、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谁来说说你眼中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生回答、交流)
2、你都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成语?
3教师小结:春天是一个鲜花烂漫、充满生机活力的季节。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其中的一首古诗——《江畔独步寻花》。(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学习字词,整体感知
1、介绍作者。2理解题义 师:从题目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师:“寻花”,什么时候是寻花最好的季节?(春季)师:“寻花”的地点是在哪里? 师:“畔”是什么意思?
师:诗人独自一个人在锦江浣花溪边一边散步,一边赏花。
3、师:请同学们大声读这首诗,画出其中的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同桌交流或查阅资料解决。
4、疏通字词。
5、请一位同学读一读,大家评价她读得好不好?
6、听古诗朗读录音,划好节奏。齐读。注意读准字音和停顿节奏。
(三)理解诗意
1、(课件演示)图和“黄四娘家花满蹊,”谁来读第一句?这句中点明了什么?(寻花的地点)地点在哪儿?(黄四娘家附近的小路上。)你怎么知道是在小路上?(注释上写着“蹊:小路。”)什么样的小路?还描写了哪些景物?(花很多)师:哪个词写了花多?(满),花多到什么程度呢?你们猜猜都可能有什么花呢?都有什么颜色的花?都有什么形态的花?
2(课件演示)图和“千朵万朵压枝低。”
师:平常我们都说什么把枝压低了?(雪
果实…)
师:同学们说的都是比较重的东西把枝压低。难道花也很重吗?老师这里有一朵花,请同学来掂掂看,感觉怎么样?(轻)
师:这么轻的花要把花枝压低,那得多少花呀,你能用学过的词来形 容一下花的多吗。
花团锦簇 繁花似锦 百花齐放
百花争艳
姹紫嫣红
遍地开花 簇锦团花
千姿百态、繁花似锦、眼花缭乱、师:这么多的花你能用读来表现吗。师:能让这花再“满”一些吗?
师:听着这位同学的诵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师:除了花多,那还会是怎样的花啊?(根据学生的实际回答适当点拨)
此刻,你就是杜甫,明媚的阳光下,你漫步在乡间小路上,看到“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这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啊?让人不由得感慨:出示“花真多呀,把小路遮得严严实实的!”指名读。你们能像我这样说一说吗?
出示:“花真()啊,!”(引导学生从花的颜色、气味、数量、姿态等进行自由表达。)
(花真多啊,你看,把小路都遮得严严实实的了。)
(花真多啊,你看,把花枝都压弯了。)
(花真美啊,你看,红的似火,白的如雪,黄的胜金……)(花真香啊,你看,把小蝴蝶小蜜蜂都引来了呢。)
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语言真美。当杜甫一个人来到江边,看到这繁华盛开的景象之时,他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呀?(高兴的,喜悦的,赞叹的)是呀,那你就应该带着这种感觉去读呀!
3师:这么多,这么美的花,有谁会不喜欢呢?难怪会有——(出示“.留连戏蝶时时舞”)
师:“戏”,能组个词解释它的意思吗?(游戏
嬉戏)师:对,就是这意思。那是谁和谁在戏呢?(蝴蝶与蝴蝶)师:除了蝴蝶和蝴蝶嬉戏,还会有谁?(蝶和花,依据学生回答实际安排这一引导步骤)
师:能与这么美,这么香的花一起游戏,那是多么幸福的事啊!就像我们和小伙伴尽情地玩耍,那时你心情会怎样?
师:你是怎么来表达你的兴奋的呢?(笑 跳)那蝴蝶呢?你怎么知道? 师:“时时舞”,来读读。(指名读)
师:再欢快一些,还可以配上表情,动作,试试。
师:那“留连”呢,从这个词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蝴蝶舍不得离去)
师:一秒钟算不算“留连”?两秒呢?那多长时间才算是“留连”呢? 师:蝴蝶留连了这么长时间,作者是怎么知道的?(作者看了很长时间)
师:作者为什么看这么长时间?(被花吸引了)师:来,读读这个词(留连)
师:能让留连的时间更长些吗?(留—连—)
4、师:面对这样的美景,还有谁也来凑热闹啦?(出示:自在娇莺恰恰啼)师:是谁?(莺)这是一只怎样的莺呢?(悠闲的 欢叫的 娇小的…)师:有蝴蝶翩翩起舞,又有莺欢快地歌唱,多么生机勃勃的景象啊,此时此刻,如果你是蝴蝶,你会说什么呢?如果你是黄莺,你又会说些什么呢?
听到黄莺的鸣叫,诗人认为黄莺是特意为自己歌唱的。由此可见,诗人此时心情十分——(欢愉)确实是“自在——(娇莺恰恰啼。)”
5、岷江岸边,春光无限。鲜艳芬芳的春花醉了蝴蝶,迷了黄莺,也留了诗人。让我们一起读出诗人在春光中的沉醉吧!齐读:(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四)指导吟诵。
1、同学们,《江畔独步寻花 》品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那无边的欢乐,那么你们能连起来读一读吗?(课件)
2、听得出,你们已经陶醉在色彩浓丽的意境之中了,你们的思绪也随着那莺歌蝶舞飞到了迷人的岷江边了。
看,小路弯弯,百花烂漫。万紫千红,芬芳四散。杜甫独步西郊,不禁高兴地吟道――(学生齐读)
看,彩蝶翩翩,留连不去;听,黄莺啼啭,娇柔轻软。杜甫独步西郊,不禁欢快地吟道――(学生齐读)
这就是独步寻花时那陶醉的杜甫,这就是独步寻花时杜甫的陶醉。
(五)总结
1、同学们,读到此,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诗题,齐读诗题。读了诗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诗中写到花不仅多,而且美,这景色在春天随处可见,只要一出门就可以看到,为什么要“寻”呢?
2、介绍写作背景。
3、师:假如你就是诗人杜甫,在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动荡不安后,迎来了鸟语花香、生机勃勃的春天,你会有什么感受?(生答:喜悦)在这首诗中,作者抒发了什么感情?(生答:赞美春天)战乱中哀鸿遍野、满目疮痍,难得见到这如画的美景。他寻找的不仅仅是花,他寻找的更是远离战乱的幸福生活。)他找到了吗?
4、小结:五彩缤纷的花,多得把花枝都压弯了。蝴蝶也在花丛中翩翩起舞,舍不得离去,连树上的莺也婉转地歌唱。这怎能不叫诗人留连忘返,怎能不让诗人心情愉快呢!让我们和诗人一起怀着愉悦的心情,再去领略一下这春天的美景吧。(教师播放朗读伴奏齐读全诗)
5、学生试背这首古诗。齐背古诗。
六、拓展练习
1、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
2、你能将古诗改编成一篇短文吗?(注意写上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第五篇:江畔独步寻花说课稿
江畔独步寻花说课稿
江畔独步寻花说课稿1
一、基本理念
阅读学认为:阅读教学的直接目标是培养阅读能力,间接目标是发展思维能力,潜在目标的陶冶思想情操。《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阅读的综合能力是阅读技能的分项训练逐步形成的。本节课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努力营造在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中培养阅读能力,发展思维,陶冶情操。
二、说教材
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诗人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寓居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暂时有了安身的处所,心情比较舒畅。春暖花开时节,他独自在江畔散步赏花,定下了《江畔独步寻花》一组七首绝句,这是其中的第六首。
这是一首别具情趣的写景小诗。小路上花团锦簇,花下的枝条被压得垂下来,花瓣之上是流连忘返的彩蝶,它们围绕着花枝翩翩起舞。从这里,我们嗅到了浓郁的花香。花旁的小路上,有清脆啼鸣的黄莺,它们活泼自在的神态,能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诗人用“时时”、“恰恰”这种极富韵律的字眼,使得全幅明丽纷繁的画面充满了动感,也使得诗歌有着更明快、更流利的节奏。全诗语言充满了口语化色彩,读起来令人感到非常亲切,而诗人在春天所感受到的由衷的快乐跃然纸上。
三、说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能体会重点词句在文中的意思和用法。
2、技能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把握古诗的韵味美。
3、情意目标
学生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体会春天的勃勃生机好美丽,感悟诗人的情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诵读诗文,感受春花的美丽。
2、难点:初步理解作者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描写春天的生机和美丽。
五、说教学设计的特色
在引导学生入诗境、悟诗情这一环节中,我运用了引探法及“背景再现”引导学生理解走进作者、走进画面,进行感情朗读,再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从而进入诗境中感悟诗情,感悟作者的迷醉与惊喜。
六、说教法及学法运用
在本课时的教学策略运用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打破以往的古诗教学方法,充分运用“金钥匙”来引导学生学习:
问题一:诗中描写的景物是什么?(学法推荐:快速浏览课文,用“○”画出相关词语)
问题二:诗人怎么描写这些景物?诗人为什么要描写这些景物?(学法推荐:默读古诗,抓住重点词句读一读,回想自己赏花的经历,体会诗人的情感,进行简单的批注。
在接下来的学习成果汇报中可以看出,这些方法运用得比较得当、到位,适合学生学习本首古诗。
七、说教学流程
我本课一共设计了七个环节,分别是:导入→读出古诗的韵味,体会诗的对仗美→理解古诗意思,用自己的话描述诗的画面→入诗境悟诗情,感受春天的美丽与生机→回归全诗,整体感知→课堂检测→语文课外实践。
下面我重点讲讲第一个环节“链接旧知,导入新课。”
具体是这样的:
1、出示“读一读”中的《春日》,引读背诵。
师:孩子们,伴着校园的第一抹新绿,我们走进了明媚的春天。(出示《春日》,齐读。)
2、师:春日的泗水滨清风拂面,万紫千红。黄四娘家的春天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研读的——(板课题)
(1)学生齐读课题。
(2)写课题:“请和老师一起将课题工工整整地写在练习本上,如果写错了或写得不满意,可用修改符号修改,彻底告别修正液。”
(3)点评。
(设计理念:一是将学生头脑中原有的知识与新知识建立链接,从而很自然引出新课。二是针对本班学生写字潦草、不规范、乱涂乱改的现象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和写字习惯。)
另外,我觉得最满意、最精彩的是第五个环节“回归全诗,整体感知”这一部分。古诗词精炼的语言、深远的意境往往留下非常广阔的想象空间。因此,教学中没有情境,就没有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品味;没有品味,就没有感悟;没有感悟,就没有拓展。所以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活动过程:
1、创设情境:
(1)出示9:资料再现。
杜甫一生颠沛流离。公元760年,杜甫在成都修建了草堂。饱受离乱之后,总算有了比较安定的生活,诗人为此感到欣慰。在一个春暖花开的时节,他独自沿着江畔散步,在黄四娘家的小路旁,诗人满心欢喜地寻找到了姹紫嫣红的花朵,这清丽欢快的情景让一路走来的作者惊喜不已——(女生)
(2)此时此刻,诗人迷醉了。春花、戏蝶、娇莺给春天增添了无穷的美丽与生机。物我交融,情景相生,轻松、愉快的诗人已经与春天融为一体,他也要把这感受告诉全体男生——(起起来带上动作诵读)
(3)读着这首诗,我们也仿佛走在千年前成都郊外那条通往“黄四娘家”的小路上,和诗人一起享受那春光给予视听的无穷美感——(齐读)
(设计理念:出示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当时的情感基点,体会诗人的“喜悦”既有看到美丽景色的“喜”,还有生活稍稍安定的“喜”,将学生已经生成的情感体验再度升华,从而走进诗人的内心。)
2、出示10:观赏花的图片、听歌曲《江畔独步寻花》
3、多美的春色图呀,你能用哪些词语描绘刚才看到的情景?指名说一说(语文天地中的“读一读”)出示11:
锦上添花、花好月圆、花团锦簇、花枝招展、鸟语花香
姹紫嫣红、国色天香、含苞待放、娇艳欲滴、美不胜收
(设计理念:通过欣赏图片、听《江畔独步寻花》等媒体手段,使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对春天的勃勃生机和美丽的感受、对诗人情感的体验都有明晰的态势;学会运用“语文天地”中的词语积累,为“畅所欲言”、“初显身手”、“笔下生花”储备必要的知识。)
4、小结
师:积累的词语真不少呢。孩子们,这首诗没有写人,但好像处处有人。诗人被万紫千红的春花深深吸引而流连忘返。所以在他的眼中,蝴蝶也是流连戏舞,黄莺也是自在鸣叫。物我交融,情景相生,诗人轻松、愉快的心情,已经与春天融为一体,成了美好春天的一部分,真是一个“寻”字了得!为了更深层地了解作者的感受,建议大家在课外补背:
出示12:
《江畔独步寻花》(之五):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设计理念:通过适度的拓展,促使学生走进诗句所描画的意境,滋生出热爱春天的美好情感,将自己和作者一起融入了美好的春光之中,成了美好春天的一部分,领悟到春天的美好和勃勃生机,从而萌生出对热爱和赞美之情,)
八: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也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江畔独步寻花》一文的板书设计力求体现古诗的主要内容及学生对整体的把握,从中可以发现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的途径,并能用较为清晰的思路引导学生回归全诗,整体感知。
附【板书设计】
花
江畔独步寻花、蝶、勃勃生机、美丽
莺
江畔独步寻花说课稿2
我说的课题是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背诵中的古诗《江畔独步寻花》。下面我从本课的设计理念、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流程及板书等六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基本理念
阅读学认为:阅读教学的直接目标是培养阅读能力,间接目标是发展思维能力,潜在目标是陶冶思想情操。《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阅读的综合能力是阅读技能的分项训练逐步形成的。本节课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努力营造在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中培养阅读能力,发展思维,陶冶情操。
二、说教材
这是诗人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寓居四川成都,暂时有了安身的处所,心情比较舒畅。春暖花开时节,他独自在江畔散步赏花,写下的一首诗。
这是一首别具情趣的写景小诗。小路上花团锦簇,花下的枝条被压得垂下来,花瓣之上是流连忘返的彩蝶,它们围绕着花枝翩翩起舞。全诗语言充满了口语化色彩,读起来令人感到非常亲切,而诗人在春天所感受到的由衷的快乐跃然纸上。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人教版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订如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能体会重点词句在文中的意思和用法,理解诗句意思。
2、技能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把握古诗的韵味美。
3、情感目标:学生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体会春天的勃勃生机和美丽,感悟诗人的情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诵读诗文,感受春花的美丽。
2、难点:初步理解作者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春天的生机和美丽。
五、说教法及学法运用
在本课时的教学策略运用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打破以往的古诗教学方法,充分运用“金钥匙”即提问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问题一:诗中描写的景物是什么?(学法推荐:快速浏览课文,用“○”画出相关词语)
问题二:诗人怎么描写这些景物?想象一下诗人看到怎样的画面。
学法推荐:默读古诗,抓住重点词句读一读,回想自己赏花的经历,体会诗人的情感,进行简单的批注。
六、说教学流程
对这课的教学具体是这样的:
(一)利用旧知,激发兴趣,感受古诗的形象美
1、布鲁斯认为,对学生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捷克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可见兴趣的力量是巨大的。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是古诗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所以我在开头设计让学生展示已学过的关于春天的诗,学生平日积累了不少,给他们表现的机会,师给予肯定。让学生从中获得一种满足感,思维处在兴奋状态,自然而然就提升了对新课的兴趣。
(设计理念:将学生头脑中原有的知识与新知识建立链接,从而很自然引出新课。)
(二)初读,指导读正确、有节奏感。
古诗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感强,易读易记,特别适合学生诵读。
所以我要求学生一看到诗后,自己先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诗的一般节奏与韵律。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强调的就是反复读的重要性。
(设计理念:让学生整体感知,初步感受这首古诗的语言美)
(三)精读,入诗境悟诗情,感受春天的美丽与生机
古诗词精炼的语言、深远的意境往往留下非常广阔的想象空间。所以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活动过程:
1、再读,领悟诗意。即在读顺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自己借助插图、注释等读懂词句。
2、这首诗比较通俗易懂,所以我让学生自己读,读中悟,并用“啊,——(景物)真——啊,你看——“的句式把诗中的意境描述出来。
(设计理念:把学习的自主性还给学生,同时又训练了同学们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观赏花的图片、以情读诗。
古诗的文字精练,意境深远,含义深刻,让人回味无穷,理解古诗的意境美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如何突破这一难点呢?在学生充分理解古诗内容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的教学优势,引导学生通过情境演示的方法来走进古诗的意境中。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此时的感受,以读为主旋律,以读促思,读中悟情。
(设计理念:通过欣赏图片、音乐伴奏等多媒体手段,运用直观的视觉效果,使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对春天的勃勃生机和美丽的感受、对诗人情感的体验都有明晰的态势,难点也就不攻自破了。同时又为朗读垫定了情感基础。)
(四)回归全诗,深化,体会诗情
1、创设情境:
(1)资料再现。
介绍写作背景: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06年)诗人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寓居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暂时有了安身的处所,心情比较舒畅。春暖花开时节,他独自在江畔散步赏花,定下了《江畔独步寻花》一组七首绝句,这是其中的第六首。
(2)齐读课题。
(3)读着这首诗,我们也仿佛走在千年前成都郊外那条通往“黄四娘家”的小路上,和诗人一起享受那春光给予视听的无穷美感——(齐读)
(设计理念:出示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当时的情感基点,体会诗人的“喜悦”既有看到美丽景色的“喜”,还有生活稍稍安定的“喜”,将学生已经生成的情感体验再度升华,从而走进诗人的内心。)
(五)拓展,写古诗画面
在这一环节,我设计让学生把诗歌改成小散文。通过适度的拓展,促使学生走进诗句所描画的意境,滋生出热爱春天的美好情感,将自己和作者一起融入了美好的春光之中,成了美好春天的一部分,领悟到春天的美好和勃勃生机,从而萌生出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也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江畔独步寻花》一文的板书设计力求体现古诗的主要内容及学生对整体的把握,从中可以发现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的途径,并能用较为清晰的思路引导学生回归全诗,整体感知。
江畔独步寻花说课稿3
《江畔独步寻花》是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诗。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分析教材,明确教学目标。
本单元课文从不同角度表现了自然的“美”。我把“享受美好的事物带给我们的乐趣,学习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作为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761年,诗人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寓居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暂时有了安身的处所,心情比较舒畅。春暖花开时节,他独自在江畔散步赏花,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一组七首绝句。
今天学习的是其中的第六首,这是一首别具情趣的写景小诗。小路上花团锦簇,花下的枝条被压得垂下来,花瓣之上是流连忘返的彩蝶,它们围绕着花枝翩翩起舞。从这里,我们嗅到了浓郁的花香,听到了清脆的啼鸣。诗人用“时时”、“恰恰”这种极富韵律的字眼,使得这幅明丽纷繁的画面充满了动感,也使得诗歌有着更明快、更流利的节奏。全诗语言充满了口语化色彩,读起来令人感到非常亲切,而诗人在春天所感受到的由衷的快乐跃然纸上。
本课的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学习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诗歌“只有入境,才能悟神”。因此,我把学习写景方法、领会诗情确定为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而指导学生学习古诗,再现诗歌描绘的情境是教学的关键。
二、分析学生,确定学习方法。
由于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常常停留在对诗句字面意思的理解上,对诗歌的学习方法懵懵懂懂,对诗歌的美点不会品味,对诗歌中蕴含的感情难以体会,针对这首古诗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运用讲述法,情境法等进行教学,学生通过诵读、自学、想象等方法学习。
三、展示流程,剖析设计意图。
(一)新旧联系,解诗题。
教学新诗不直接揭示课题,让学生先背诵学过的诗,然后开始新课教学,这样做:一是新旧联系,衔接自然;二是激发兴趣,增强效果。学生在情致盎然地背诵诗歌的气氛中学习新诗。然后出示诗题,让学生讲解题目的意思。老师随机指导“畔”的读音和意思。
(二)反复诵读,懂诗意。
古诗言简义丰,音韵和谐,特别适合学生诵读。我要求学生看到诗后,自己先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律,要求层层提高。通过朗读,让学生初步感受古诗的语言美、音乐美。
卢梭说过:“我的目的不是教给他各种各样的知识,而是教他怎样在需要的时候取得知识。”所以在懂诗意环节我渗透学习诗歌的一种方法:巧借注释和插图,理解诗意。学生利用这种方法,基本能疏通诗的大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展示自学成果,当小老师向大家讲解自己学会的字词或句子。教师面向全体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使其享受到学习的快乐。根据我对学情的把握,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就是“戏蝶”“自在”“娇莺”这几个词的解释,这时我针对性的讲析显得及时和精当。最后教师引导鼓励学生试着说出整首诗的意思。
(三)玩赏诗句,悟诗情。
好诗都是富于启示性的,言近而意远,能够通过一两个鲜明的形象唤起读者的想象,启发读者在自己的头脑中构成无数新鲜的画面。想象式阅读——是阅读诗歌的好方法之一,它会让你神思飞越,浮想连翩。这一环节我和学生一起带着美好的想象来学习这首诗。
在理解诗句的过程中,我们知道了这是一首描写景物的诗,那杜甫都看到了什么呢?(明确:压枝低的花、时时舞的蝶、恰恰啼的莺)
现在让我们也走在千年前成都郊外那条通往“黄四娘家”的小路上,和诗人一起享受那春光给予视听的无穷美感吧!指导学生从视觉的角度想像,从听觉的角度想像,从动景的角度想像,从静景的角度想像。
想象带来了美丽的画面,美丽的画面印在了孩子们的心中。这一环节不仅让学生学到了写景方法,练习了说话,更是让学生体会到了诗中的意境。
老师总结:多么美的春色图呀,繁花盛开,戏蝶起舞,娇莺歌唱,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歌有舞,有鸟语有花香,这不仅仅是黄四娘家的春色图,更是一幅无边的春色图,让我们和诗人一起陶醉、一起回味在那情景中吧!老师配乐,指名背诵。从最初的要求“文从字顺,节奏正确”到“入情入境”,不知不觉中学生对这首诗的学习渐入佳境。
(四)了解背景,知诗人。
“一切景语皆情语。”学生从诗中体会到的喜悦与赞叹,正是杜甫看到美丽景象的心情。但是这份喜悦不仅仅来自眼前的美景,要想真正走进诗人的内心,还得了解他写诗时的背景。
写作背景: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很快这次战争席卷了大片土地,杜甫同人民一起逃离,他的另外一些诗歌,能让我们感受到这场战争:
《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石壕吏》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杜甫亲身经历了人民所遭受的各种灾难,目睹了叛军的暴行和人民水深火热的恐怖生活。他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修建了茅屋这首《江畔独步寻花》写于安史之乱平定的时候,诗人有种久经离乱后得以安居时的喜悦心情,所以诗中表现的这份喜悦不仅仅来自美景,还来自稍稍安定的生活,诗中表达着他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让学生带着这份沉甸甸的喜悦再次朗读诗歌,走进诗人的内心。
(五)巩固理解,画诗韵。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指长于描写景物的诗,意境优美,能使读者如置身图画当中。
1、画中有诗。老师出示三幅国画:《咏柳》《游园不值》《惠崇春江晚景》,让学生给画面题上诗句。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传达出一种诗意的境界。
2、诗中有画。根据《江畔独步寻花》诗中所描绘的内容画一幅画。学生的笔触也许非常笨拙、稚嫩,但是诗中的韵味像一粒种子,已植入孩子的心田,它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板书:
江畔独步寻花
花
蝶
莺
江畔独步寻花说课稿4
一、教材分析
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诗人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寓居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暂时有了安身的处所,心情比较舒畅。春暖花开时节,他独自在江畔散步赏花,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一组七首绝句,这是其六,也是最著名的一首。这首写景小诗别具情趣,小路上花团锦簇,花下的枝条被压得垂下来,花瓣之上是流连忘返的彩蝶,恰恰啼鸣的黄莺,它们活泼自在的神态,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
对正常学生来说,结合他们的生活体验,很容易能够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但对盲生来说,缺乏视觉感受使他们对春天的感受间接而模糊,影响了他们对诗文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意思,能进入诗人描绘的春色盎然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感受他愉悦的心情。
在教学目标当中,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体会诗歌中蕴涵的诗人的情感是教学的重点。全诗语言充满了口语化色彩,读起来令人感到非常亲切,所以理解意思不难,难的是盲生由于失去了视觉这样一个主要的观察途径,就使得他们对景色的理解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所以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进入诗歌所描绘的蜂飞蝶舞的春天生机盎然的意境,有感情的诵读。为突破教学难点,课前先后三次带领盲生到校园里触摸春天,感受春天,重点观察不同花期、不同品种的花儿,为课堂上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另外制作了课件,课件中的图片和音乐为低视力学生和全盲学生营造优美的、古色古香的氛围,达到辅助教学的目的。
三、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设计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
(一)、导语引入
用优美的音乐和语言,娓娓道来,达到这个环节的目的——未入诗句先入境。
(二)、理解诗意,品读想象
在这个环节中分成了三个小部分:
1、自学古诗,理解诗意。这首诗内容相对来讲比较容易,所以通过学生自学和交流讨论,再加上老师的点拨指导,就可以了。
2、品读语言,想象画面。这个部分主要抓住诗中的重点词句进行分析理解,再结合学生触摸春天的经验感受练习说话、指导朗读,从而达到了解诗歌描写的是怎样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目的。
3、指导吟诵,理解意境。通过听男女声朗读、自由练读、老师引读、个人配乐读等方式,感受诗歌的意境。
(三)、拓展阅读,体会感悟
出示两首不同角度描写春天的诗歌,拓展视野,让学生体会感悟。
(四)、回顾感受,布置作业
通过视频回顾自己在观察春天时的感受,将这首诗歌改写成一篇小散文。作业的设计,同样也体现了盲学生对这首诗的独特理解和对春天的感受。
江畔独步寻花说课稿5
一.
文章概述
《江畔独步寻花》写的是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诗人独自漫步成都锦江江畔,欣赏春天花枝繁茂、蝶舞莺歌的动人景象。
二.
分析理解
古诗虽离我们较远,但如果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也是不难理解的。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学习:
(1)读诗句,弄懂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联系所查资料和上下诗句理解难句,从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反复吟诵、背诵,加深理解。
《江畔独步寻花》这首诗有几个生字、新词,通过预习已经初步掌握了它们的意思:
江畔:江边。
独步寻花:独自一人一边散步,一边赏花。
蹊:小路。
留连:舍不得离开。
恰恰:形容声音和谐动听。
下面请你连起来说说句意。
1.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这句诗的意思是:黄四娘家的小路上开满了缤纷的鲜花,千朵万朵,压得枝条都低低弯下了身。
2.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这句诗的意思是:戏闹的蝴蝶恋恋不舍地盘旋飞舞,自由自在的小黄莺叫声宛转动人。
你知道诗人所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象吗?这是一幅怎样的景象?
诗人所描绘的是春天的景象,读了这首诗,眼前仿佛出现了花枝繁茂,蝶舞莺歌的美丽而自由、欢快的景象。
如果你就是诗人,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漫步在江畔,看到此情此景,你会有什么感受?
你可能非常喜欢这美丽的景象,一定会陶醉其中,细细观赏。
但是你知道诗人杜甫吗?
杜甫是唐代诗人,被后人称之为“诗圣”。他的诗敢于大胆揭露社会矛盾,批判统治者的罪恶,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反映了唐代由盛到衰的历史。安史之乱后,杜甫弃官住在了成都的浣花溪边的草堂。这首诗就是写草堂附近的邻居黄四娘家的春天景象。
所以这首诗也表达了诗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以及抒发了久经离乱后得以安居的喜悦心情。全诗描写动静相应,有声有色,意境十分优美。
《作业指导》
《江畔独步寻花》描写了哪些景物?
《江畔独步寻花》主要写了春天花枝繁茂、蝴蝶飞舞、黄莺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