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指南录后序》文言知识梳理(精选五篇)

时间:2022-03-28 02:34: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文天祥《指南录后序》文言知识梳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文天祥《指南录后序》文言知识梳理》。

第一篇:文天祥《指南录后序》文言知识梳理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文言知识梳理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

(具,通“俱”。作副词,全,都。)

(2)层见错出(见,通“现”。)

2.古今异义

(1)穷饿无聊,追购又急

古义:没有依托今义:单调,没有意义

(2)初至北营,抗辞慷慨

古义:十分激烈今义:大方

(3)为巡船所物色

古义:搜寻今义:寻找需要的'人才或东西

(4)以至于永嘉

古义:到达今义:表示退一步的副词

(5)几彷徨死

古义:走投无路今义:犹豫不定,不知往哪里好

3.一词多义

(1)间得间奔真州(jiàn,名词,机会)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jiàn,动词,夹杂)

(2)靡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动词,倒下)

天高地迥,号呼靡及

(副词,无,不。靡及,达不到)

(3)如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

(动词,往.......去,到.......去)

4.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北虽貌敬(表面上)

则直前诟虏帅失信(上前)

予分当引决(按名分)

草行露宿(在野草间,在露天里)

日与北骑相出没(每天)

(2)名词作动词。

道海安、如皋(取道)

二、文言虚词

1.而

(1)连词,表承接。

归而求国之策

死而死矣

(2)连词,表转折。

而不在使者之目

而幸生也何所为

2.以

(1)连词,表承接,相当于“当”。

然而隐忍以行

(2)连词,表目的,来。

挟匕首以备不测

(3)连词,因为。

几以捕系死

(4)介词,用。

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5)介词,凭,凭……身份。

以资政殿学士行

(6)介词,凭借。

将以有为也

3.则

(1)连词,表承接,就。

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2)连词,表转折,却。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

三、文言句式

1.省略句

(1)初至北营,(我)抗辞慷慨,(元军)上下颇惊动

(2)(我)但欲求死,不复顾(个人)利害

(3)(我)诋大酋当死,骂逆贼当死

(4)(我)坐桂公塘土围中,(元人)骑数千过其门,(我)几落贼手死

2.被动句

(1)予羁縻不得还(被扣留)

(2)无日而非可死(被杀死)

(3)几以不纳死(被接受,准许出入)

3.倒装句

(1)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为何,宾语前置)

(2)君亲其谓予何(何谓予,宾语前置)

【课堂演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往……去

B.道海安、如皋取道

C.为巡船所物色盘查

D.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单调,没有意义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以资政殿学士行

将以有为也

B.归而求国之策

死而死矣

C.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D.北虽貌敬,实则愤怒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2)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3)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

(4)呜呼!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

第二篇:指南录后序

——《指南录后序》课堂实录和评析

——宿迁市埠子高级中学

姚茂栋

电话*** 案例主题:展示文天祥矢志不渝的爱国之心,激发学生的崇敬之情,搭建学生朗读的平台。教学过程实录:

师: 这一节课我们先体会文天祥的爱国心和忠君情,然后进行分层朗读。

课文的第一部分叙写出使的背景,想象一下当时的形势如何呢?

1275年底,南宋王朝危在旦夕,朝廷惊慌万状,投降活动日甚一日。德佑二年,元军兵临南宋都城临安城下,“战、守、迁皆不及施”。当时任右丞相兼枢密使的文天祥考虑到“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便挺身而出,为国“纾祸”,表现出深明大义的高贵品质。

师:我们根据这一部分内容拟写标题。生1:国难当头,挺身而出。生2:深明大义赴国难。

师:很好,都很好。下面我们来朗读一下这一段内容。(学生朗读)

师:吐字清晰,断句准确。特别是对人物的心理活动朗读得准确真切。不过前半部分叙述危急的形势,语速应快;后半部分表达自己沉重的心事,语速应慢,语调应深沉。

师:文天祥出使元营后境遇如何?

生1:文天祥 “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他首先否定前丞相陈宜中的投降条件,进而诘问伯颜对南宋王朝是“欲以求国”,还是“欲毁其社稷”。文天祥“威武不能屈”,堂堂正正地表示:“吾南宋状元宰相,但求一死报国,刀锯鼎镬,非所惧也。”文天祥这股浩然正气,颇具威慑力,直令“大酋不敢怒”。他被扣留后更“直前诟虏帅失信”,表现了高度的民族气节和大无畏精神。

生2:在这样的情况下,卖国贼吕师孟叔侄竟从旁劝降,并为自己投降行为辩护。文天祥义正辞严地指出:“汝叔侄皆降北,不族灭汝,是本朝之失刑也!更敢有面皮来作朝士?这番话骂得吕师孟“语塞”,“伯颜吐舌”。生3 :尽管文天祥不畏“舌在纵横击可汗”,怎奈大势已去。南宋小皇帝赵显却派祈请使到元营请降。元统帅伯颜责令祈请使北上元大都献降表。这时,文天祥已非使臣,贾余庆唆使伯颜迫令文天祥同行。面对这一情况,文天祥本想“引决”,但他想到唐朝名将南霁云的话“将以有为”,想到国家利益,民族危亡,又“隐忍以行”。师:我们来拟写一个标题。生1:慷慨抗辞护尊严。

生2 :大义凛然,视死如归。

师:我们来朗读一下课文。注意语调要激昂高亢,表现文天祥威武不屈的精神。(学生朗读)

师:文天祥在元营备受凌辱,但心念朝廷,他又是如何逃出元营,回归南宋朝廷的?

师(补充):文天祥和随行人员杜浒、余元庆谋划逃跑办法,但必须解决几个难题:弄到一只船甚为困难;得有人引路,才能顺利到达江边;夜禁甚严,无“官灯提照”,就不能顺利通行;还有“不离顷刻”的王千户的看守等。但 “余元庆遇其故旧,为北管船”,愿“为宋救得一丞相回,建大功业”,解决了船的问题;同时他们又结识一老兵,愿为引路;杜浒又笼络收买一个“夜禁问官”刘百户,从他手中弄到了“官灯”;最后,把看守王千户灌得大醉,文天祥一行才得以乘船逃脱。但船至江中,又遇上了元军的巡江船,幸好巡船搁浅,才幸免于难。

师:文天祥逃出元营后,遭受哪些磨难?

生:文天祥一行八人,在樵夫引导下,来到贾家庄。文天祥派樵夫进城,“顾马办干粮”,准备夜奔高邮。但是,他们尚未登程,南宋的“地分官五骑,咆哮而来,挥刀欲击人,凶焰甚于北”,进行勒索敲诈,文天祥只好以“金钱买命”。文天祥离开了贾家庄后向高邮进发,刚走了四十里,又迷失道路;等到天明时,又遇上大雾,“ 忽隐隐见北骑”,“避哨竹林中”,结果甚惨:随员中虏去一人,刀箭伤一人,马踏伤一人;引路人或逃跑,或被俘;马匹也没有了;文天祥本人虽未被发现,也弄得“仓皇匍匐不能行”。然后文天祥又取道泰州、海安、如皋而奔通州。通州守将杨师亮从谍报口中了解到文天祥并未降元,才把他接到城里,并为他料理衣服、饮食、舟楫后,终于到达永嘉。

师:为什么文章单独描述这一段经历?

生:这段经历,确如文天祥自己所说:“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痛苦到极致。师:那么又是什么力量促使文天祥的? 生:文天祥在航经扬子江时,写了一首诗:“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这首诗是文天祥内心的写照,体现了文天祥矢志不渝的爱国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支撑着他,支撑起了一座民族的脊梁。

师:请同学们拟写标题: 生:九死一生志不渝 生:臣心一片磁针石

师:文天祥是如何倾诉忠诚?第七段内容是新教材添加的,我们仔细体会作者的情感。生1:“国君受辱,臣子死有余戮”,臣子应当尽忠报国,虽万死而不辞。从家国伦理角度来表达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公理。

生2:“修我戈矛”,“雪九庙之耻”,表达文天祥为江山社稷舍生忘死的自我牺牲精神。生3:“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 ”,表达文天祥对国君皇后的赤胆忠心。

师:请拟写一道标题 生1:得正丘首诉忠诚 生2:肝胆忠心照日月 师:我们来朗读课文。

(学生朗读后,交流朗读效果)

师:同学们认为哪些章节表达的情感最强烈?

生:第五段最强烈。第五节表现文天祥出生入死,辗转往复,痛苦至极,无以复加,情感真挚感人。

师:这一部分表述哪些内容?我们分层概括一下。生:可分两层:前一层(开头至“而死固付之度外矣”)描述自己九死一生的经历;后一层(“呜呼!死生,昼夜事也”至段末)抒发作序时“痛定思痛”的情怀。师:前一层是诵读中的难点。用“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统领出以下•18个排比句,按照行程中地点变换为顺序排成简表。

(学生自由练习诵读,边读边归纳)。生:①在临安城外北关:诋大酋;骂逆贼;与贵酋争曲直。②京口至真州:备不测;为巡船所物色;逐之城外。③在扬州:竟使遇哨;进退不由。

④扬州至高邮:桂公塘土围中;贾家庄受凌迫;迷失道;避哨竹林中;制府檄下。

⑤城子河至通州:舟与哨相先后;至海陵,如高沙;道海安、如皋;几以不纳死。

⑥航海南归:以小舟涉鲸波。

师:我们先来朗读一下课文,读出人物内心感受。(指名朗读)

师:同学们交流一下听读感受,提提改进意见。生1:可以分层练习,难朗读主要是③④⑤三项,即由扬州经高邮至通州这一段经历,内容复杂,句式长短不一。要反复朗读。生2:18个排比句中包含着叙事成分,作为前两段概括叙事的补充,但它们的基调是抒情,抒发了作者为国捐躯、万死不辞的情怀,读时要表现视死如归的基调。

生3:为了有效地表现出这种基调,首先要突出各句中的重音,如“诋”“骂”“争”“备不测”“物色”“仿徨”等;其次要注意停顿,每个分号处都应有较长的停顿。师:其他同学还有什么建议?

生4:要细心品味两上“呜呼”和三个“矣”所表现的语气是有区别的。第一个“呜呼”表达了已将生死置于度外的感情;第二个“呜呼”表达了山河破碎、国事难为的伤痛;第一个“矣”处于统领句末,有提示下文的作用,宜重读;第二“矣”处于前一层结句之末,有总结上文的作用,宜轻读;第三个“矣”,处在文意转折(“而境界危恶”)之前,宜急收。

师:这样认识层次较深。还有其他同学要说吗?

生5:后一层抒发作序时的痛苦心情,语气逐句上升,至“痛如何哉”达到高潮。

(学生边读边体会,教师指名朗读)。

师:很好。希望能熟练背诵,真正体会到文天祥矢志不渝的爱国精神。

总评:本课教学目标明确,探究了文天祥威武不屈的民族精神和光照日月的忠诚,激发学生的崇敬之情。教学过程注重文意的揣摩,让学生自己构建文本的意义,理解是朗读的基础;注重朗读,加深对语言的感知和体验,朗读是理解能力的张扬,突出了学生个性的发挥;注重激发学生的情感,认识人物的民族精神;注重历史资源的整合和利用,增强历史的厚重感;注重合作学习,学生讨论、探索、评价、补充,提高了反思、批判和调适自己的能力。朗读指导形式多样,主次突出。不过每一层次之后的概括总结有些机械呆板,割裂文本的有机整体,有雕琢的痕迹。

教学实录

一、导入

师:我们在初中应该学过“序”这种文章,有谁知道它的知识?

师:序,又名“序言”,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作者自己写的叫“自序”,内容多说明写书的目的及成书经过。

二、释文体、读课文,看作者所受的磨难。师:从题目看本文的文体是序言,根据刚才介绍的知识,我们先看诗集《指南录》的内容是什么?课文怎么说? 生:应是写这次出使被扣和逃归的遭遇,课文第六自然段开头说“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师:这句话很概括,课文哪些地方比较具体的写出了作者的种种遭遇?

生:第二段 “二贵酋名曰馆伴,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

生:第三段“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写出了作者从被扣到被俘的遭遇,生:第四段“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及第五段。

师:同学们找的很准确,作者在第五段说“ 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从这一段看作者遇到了哪些危恶的境界?

生:很多。师:数数有几次?

生:(开始数)有十七次。师: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生:无处不死。

师:太概括了,再具体一点。

生:自杀、被盘查、被凌辱、被追捕、海上巨浪等。师:好,基本概括出来了。为了更深刻的领会作者面临的危恶的境界,我们把 ..文中的相关语句读一读,读时要注意处理好重读的词,比如“去京口,挟匕首以备不测,几自刭死;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真州逐之城门外,几旁徨死;”中要重读的词应是“不测”、“物色”和“逐”等。好,同学们先在文中标出重读的词自己试读一下,然后找同学起来试读。

(学生开始看书并轻声试读,教师找一名诵读水平较好的同学朗读)

师:(学生读完后)这位同学读的好不好。生:好。

师:有没有读的不够好的地方? 生:似乎都不太好。师:怎么说?

生:这位同学把文中的“死”字都读的很重,我注意到刚才你举例时没说这些词要重度。

师:(微笑)这位同学听课很细致,应该表扬。同学们说文中的“死”字该不该重读? 生:该。

师:不仅该重读而且要读的更重些,为什么? 生:这是这篇课文写得最精彩的地方。

师:对,而且要把“死”字前面的词也一起重读,即文中写到的“自刭死”、“鱼腹死”、“彷徨死”等,这十七处不同的“死”形象写出了作者当时境界的危恶,作者真是九死一生啊。好,齐读,认真体会。

(学生齐读)师:同学们现在明白二次重读的词语在意义上有何不同了吗? 生:明白了。第一次重读的词是写“危恶的境界”,第二次重读的词是写“境界危恶”,侧重点有所不同。师:这位同学分析的非常好。现在我们再一起把这一段完整读一遍,读出作者在文中所说“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的这种情感来。

三、释文体、细研讨,探究作者的死义精神。师:自序除介绍书的内容外还要介绍写作的意图,课文哪一句提到了《指南录》的写作意图?

生:第六段最后一句“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师:从课文看作者的志向是什么?

生:课文地七段“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

生:复高祖之业。

师:正确。其中的“复高祖之业”体现了文天祥的什么思想?

生:忠君思想。

师:我们如何看待作者的这种思想呢? 生:封建思想。师:这是不是显得文天祥很落后?和我们心目中的作者形象不太吻合?

(学生开始七嘴八舌的讨论,意见不一)

师:好,同学们的看法不一样,这很正常,我谈一下自己的看法仅供参考。我认为文天祥的忠君思想并不能就说明他的落后,文天祥作为封建时代的臣子,其思想一定会受时代与阶级的局限,我们不能用今天的眼光看古人,而且文天祥不是愚忠,他是把忠君和爱国联系在一起的,这是古代文人士大夫的极高境界,所以文天祥认为这样做是合乎义理的,故称之为“义”,这也是他勇于赴死、百折不回的精神动力。(学生鼓掌)师:同学们的掌声说明你们很赞同我的观点,但仅仅这样理解文天祥还不够,同学们试想:千百年来,人们一直景仰文天祥,仅仅因为他的忠君爱国吗?请同学们细度第七段,你还能读出作者的什么精神来?

(几分钟后老师找一学生回答)生:不怕死。

师:好,哪些句子特别能看出作者不怕死?

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若予者,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等

师:好,这些语句集中在这一段的后半部分了,我们把从“嗟夫”开始到这段结束的句子齐读一遍,要读出感情。(学生齐读)师:文天祥这种为追求正义事业而表现出的百折不回、勇于赴死的精神我们可称之为“死义精神”。这才是文天祥真正感动我们的地方。好,把整个第七段齐读一遍,看大家能不能被作者的精神所感动。

(学生齐读)

四、课外拓展 师:历史上象文天祥一样为正义事业而勇于赴死的人物很多,大家会想到谁? 生:屈原。

师:清朝末年有位变法人士自愿流血的,是谁? 生:谭嗣同。

师:对。历史上,像谭嗣同这样在国家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甘愿流血牺牲的文化根源在哪里?(生开始讨论,大都说不到点子上)

五、总结

师:文化的源头在战国,孟子提出“舍生取义”,屈原的纵身一跳,这便是中国文人士大夫勇于赴死的精神源头,这也成了中国文化一道亮丽的风景。下面让我们重温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一诗,在缅怀先人中结束本课。

教学反思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文言文教学常出现重“言”轻“文”的现象,这有悖于新课程的理念。《指南录后序》的教学在第一课时处理完“言”的教学后,笔者在第二课时放在了“文”的教学上。在文的教学上应该以什么为重点呢?我认为《指南录后序》一文所体现的作者为了所追求的正义事业而不惧种种险恶的困境,九死一生、百折不回的精神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好材料,这是一种为义而死的精神,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这种文化传统自屈原开创以来,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文天祥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因此我认为本课在 “文”的教学上重点就是要抓住“情感”和 “文化” 二个维度。为进行情感熏陶,我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逃归途中所经受的种种磨难,特别是第五段所写的十七处“死”,真正让学生受到了感染。为挖掘文化内涵,在情感熏陶的基础上我把问题进一步拓深,让学生在探究中认识到文天祥之所以赢得人们的尊重不是文中所体现的忠君爱国,而是为正义而勇于赴死的精神。这样的教学使学生不仅在精神上而且在思想上得到了一次升华。

在进行“情感”和“文化”的教育时如何体现“语文味”,不把语文课上成思想课甚至政治课,这是我本课教学时想重点解决好的一个问题。我采用的方法 有二:一是深入文本,二是指导诵读。这一教学环节我设计的几乎所有问题都指向了文本,每个问题学生必须细读课文才能找到答案,学生在找答案中品味了词语,既领略了语言的魅力又受到感情上的感染,教学效果较好。文言文教学离不开诵读,情感教育更应该是在读中培养。为此,第五段的教学我设计了三次齐读,第七段的教学我设计了二次读。正是这一遍又一遍的读中,教学目标才得以顺利实现。这样的一堂课充满了语文的味道。

当然,这一课的教学还存在着诸多不足,比较明显的有二点。一是诵读教学上技巧指导还不够。教学中只是指导学生读好重音,而对于停顿、升降调等这些技巧必要的未作必要的指导。另外,诵读的方式还比较单一,主要是齐读,个别读较少,没有作泛读。二是课堂缺乏生成的内容。好的语文课应是灵动的,充满了个性和创造,这就需要有必要的生成。这一课的第一个教学环节因答案多来自课文中现成的,所以较难生成,但探究和拓展二个环节本应有一些生成的因素,我因怕时间不够丧失了好的机会。看来我的课堂教学还放不开,教学技巧上还不够成熟。

课 例 点 评

《指南录后序》一文曾入选高中语文教材,但当时编者把第七段删掉了,删掉的原因,无非是把“尽忠尽孝”当作封建糟粕,把作者的忠君爱国作为“历史的局限性”,担心这样的封建文化意识影响学生。现在苏教版的编者把这篇课文完整的选进来,有利于我们对作者的思想情感作出正确的评价,但教学中如何处理却考验着教师的智慧。蔡老师对这一段的教学却处理的相当成功。他首先从上一段末的过渡句入手,直接切入下一段中体现作者忠君思想的语句,当学生认为这是封建思想时,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用正确的观点作引导,使问题解决的水到渠成。但教师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引导学生更深入的研究文本,抓住文中对待死亡态度的文字,并把它提升为死义精神,这样的解读反而使文章的境界有了一次升华,这里我们不得不佩服教师的教学智慧。

这堂课为何能把教材处理到这样的深度呢,这和蔡老师对文本研究的深入有关,这一点还体现在第五段的解读上。第五段是整篇文章的精华所在,文中一连串的“死”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为了增强教学的感染性,蔡老师把文意分解为“危恶的境界”和“境界的危恶”二层含义来解读,这样就使学生对作者当时的情感体会的更加细腻而深刻了。再有,这堂课以文体为教学的切入点并作为统领课堂思路的抓手,也是源于教师对整篇课文的深入理解。

深入文本虽然是个老话题,但对纠正新课程实施中因提倡讨论探究容易架空文本的不良倾向有重要意义。(王会升)

《指南录后序》教学实录(片断)点评

师:请大家齐读《指南录后序》第二节。读完后归纳出本段段意。

生:文天祥到元营以后的情况。

师:用文章里的具体词句来阐述一下。

生:一,“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二,“予羁縻不得还”;三,“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四,“予不得归矣”。

师:很好。我们找这些句子时要注意主语,必须是文天祥,原文中的主语是“予”或者省略了。下面请四位同学说说这些句子的意思。

生1:刚到元营时,陈词不屈,意气激昂。师:不错。这里可以增加一个主语:“我”。生2:我被拘留不能回国。师:好。能够注意到被动句。

生3:我自料不能脱身,就径直上前痛骂元军统帅不守信用,揭露吕师孟叔侄的叛国行径,只要求死,不再考虑个人的利害。

师:好。我们大家要注意,这个句子里的“前”“诟”“数”“利害”几个词语必须落实。如果这几个词语不能理解落实,翻译句子时就会卡住。

生4:我就不能回国了。师:这个句子比较简单。刚才的句子里有两种比较特别的句式,请同学指出来。

生:一处是省略,“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一处是被动,“予羁縻不得还”。

师:好。这就是文天祥在元营的表现。除此之外,本段还具体写了其他什么人?并且请说出这些句子的意思。

生1:还写了元营方面的表现,具体句子是,“上下颇惊动,北亦未敢遽轻吾国”;“北虽貌敬,实则愤怒,二贵酋名曰‘馆伴’,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意思是“元军上下都很惊慌震动,他们也未敢立即轻视我国”,“元军虽然表面尊敬,其实却很愤怒,两个重要头目名义上是到宾馆来陪伴,夜晚就派兵包围我的住所”。

师:好。这些句子里的“遽”“轻”“貌”“实”“夜”都需要注意,要落实其意思。

生2:还有逆贼的表现,“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意思是“吕师孟早就同我结怨,贾余庆又紧跟着媚敌献计”。

师:这里的“前”“后”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不妨看看教材36页第3第4个注释。请同学来朗读一下,说说对“前”“后”的理解。

生:(朗读之后)“前”就是起先,“后”就是接着。

师:本节写了三方面的情况。你能够从中读出当时的时代特征吗?

生:文天祥一心报国,“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元军起先很震撼;但个别南宋高官却或投降或求和,元军决心带文天祥回大都。

点评:

《指南录后序》是传统名篇,文天祥是学生仰慕的民族英雄,但要走进作品、走进英雄的心灵并非易事。在这个教学片断中,边老师重点引导学生研习第二段,把握文天祥“至北营”后的言行和境遇,以及元营的反应和逆贼的行径,从中感受当时的形势和人物的心境。在教学过程中有两点给人以特别深刻的印象:一是紧扣文本,从具体语境出发引导学生准确理解词语的含义,进而加以分析、比较、归纳,不作无根之谈,体现了教学的“实”;二是善加导引,通过与学生的“对话”“交流”,引导他们感受文本、体会语言、概括要点,体现了教学的“巧”。在教学中,“实”是前提、是基础,“巧”是升华、是艺术,两者缺一不可。

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语言中多处地方用“好”,略显单调,可变换用词,或删去几个。

(执教:浙江省诸暨市天马实验学校 边建松;点评:浙江省特级教师、省中语会副会长 朱昌元)

第三篇:指南录后序教案

《指南录后序》

教学目标:

1、通过查阅工具书,能识句读、正确地诵读,能梳理课文中的文言现象,并能将其翻译成现代文。

2、在了解人与时代的关系的基础上,感受作者崇高的爱国热情与人格操守。

3、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能对“操守、信仰”及“忠君、爱国”等问题进行思考,并展开讨论。

教学重难点:

1、查阅工具书,能识句读、正确地诵读,能梳理课文中的文言现象,并能将其翻译成现代文。

2、了解人与时代的关系的基础上,感受作者崇高的爱国热情与人格操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前面一个板块“祖国土”的学习当中,我们感受到了超越时空、超越民族的爱国情感。情感是人类共有的,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而高尚、伟大的人格同样也能让人心生的敬佩,因为,高尚抑或伟大的人格不仅让历史记住这些平凡抑或伟大的人们,同时他们的精神更是能照亮我们这些后来者的前行之路,给我们以无比巨大的精神力量。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个板块“号角,为你长鸣”。

请大家把书翻到第三十四页,读读这一板块的导语。这些有思想的先驱们总是在黑暗笼罩的时候闪现他们的光辉,也正是他们存在,使得人类能一次又一次地冲破黑暗,迎来黎明。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板书)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文天祥,字履善,号文山,南宋政治家,爱国诗人。写了许多爱国主义诗文如《指南录》、《过零丁洋》、《正气歌》等。

文天祥生活的年代,是中国历史一个十分可悲的朝代——南宋。在这个一个历史时代中,亡国与战乱是伴随着他生活始终的。他的父亲是一个读书人,受父亲的影响,文天祥对于民族与国家的这份忠诚是十分强烈的。正是他的这种至死不渝的对民族与国家的忠诚与他所生活的这个只知苟且偷安的年代有着太多的矛盾与冲突,这也是他生命悲剧的根源之所在。

文天祥是科举状元出身,曾经为官,一心想要效忠朝廷,收复失地。但是他的这片热情起初并未得到肯定,而受到了百般的阻挠。他也因此而消极过,退隐过。但是,最终他还是选择了入世。

德祜二年,他抱着可以解除国难的希望,背负着“归而求救国之策”的重任,出使元营。结果被扣押。但是无论对方如何威逼利诱,他宁死不从,并且得一机会从元军中逃脱,历经千难万险回到了南方。之后,他为救国,带着由民间百姓组成的部队与元军的精锐部队奋战,最终被俘虏。此时,当他落入敌人手中时,他曾企图自杀,但没有成功。最终被囚禁了三年多。公元1282年农历腊月初八,文天祥从容就义。临死之前,他面对凛冽的北国寒风,朝着南方作揖之后,镇定地说:“诸位同胞,我有言相赠,请听!今天乃腊月初八,我死之日,便是南宋灭亡之时。你们若心不忘宋,将来年年便以‘腊八’做个纪念日吧。”

这就是文天祥,这就是一个对国家与民族无比忠诚的文天祥。他的精神感天动地,到现在我们依然用腊八来纪念他。下面我们就具体来看看这篇《指南录后序》。

三、解题

《指南录后序》是一篇序文。文天祥在从元军的手中逃脱之后,在逃亡的路上写下很多诗歌,辑录为《指南录》。取名指南,是取“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诗句中的意思,以表达作者心向南宋、冒死南归的一片丹心。

此文,是给《指南录》一书所作的序,而且因为之前已经写过一篇序言了,所以名为后序。“序”也是一种文体,一般写在书的前面,用来说写作的经过、原由以及书中所包含的情感等。

四、初读课文,1、理清文言现象,能翻译原文

请自读课文,把你在预习的过程中,和这一篇读的过程中,出现的疑问找出来,我们一起来解决。集体释疑、教师补充。

明确要点:(1)字音

士萃(cuì)

遽(jù)轻吾国

构恶(è)羁(jī)縻(mí)诣(yì)北 ......天高地迥(jiǒng)

避渚(zhǔ)洲

诋(dǐ)大酋

境界危恶(è)....(2)通假字

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具,通“俱”。全,都,作副词。)层见错出(见,通“现”。)道中手自钞录(钞,通“抄”)

(3)词类活用

A.名词作状语

北虽貌敬(貌:表面上)予分当引决(分:按名份)

草行露宿(草:在荒野里。露:在露天下。)日与北骑相出没(日:每天)

B.名词作动词

道海安、如皋(道:取道)

则直前诟虏帅失信(前:走上前)

(4)一词多义

A名词jiān

得间奔真卅(机会)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缝隙《庖丁解牛》)

扁鹊立有间(一会儿《扁鹊见蔡桓公》)

出没于长淮间(之间)

B动词jiàn

中间崩倒之声(夹杂《口技》)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曹刿论战》)

C量词jiān

安得广夏千万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D副词jiàn

间以诗记所遭(间或,有时)

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悄悄地,秘密地《陈涉世家》)靡

A动词mǐ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倒下《曹刿论战》)

相如传目叱之,左右皆靡(后退《廉颇蔺相如列传》)

B动词mí

徒靡弹药,无益吾事(浪费《冯婉贞》)

C形容词mǐ

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奢侈《训俭示康》)

D副词mǐ

天高地迥,号呼靡及(无,不。靡及:达不到)

A动词

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往……去,到……去)

劳苦功高如此(像《鸿门宴》)

固不如也(比得上《鸿门宴》)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唯恐,就怕《鸿门宴》)

B介词

绝无有者,则治之如所言(按照《狱中杂记》)

其如土石何(“如……何?”固定句式,“把……怎么样”《愚公移山

(5)古今异义

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古:没有依托。今:单调,没有价值。)..以至于永嘉(古:到达。今:表示退一步的副词。)..(6)特殊句式

①所+动词,组成“所”字结构的名词性短语。

莫知计所出(此句活译为“谁都想不出办法来”。夜则以兵围所寓舍(“住的……”作“舍”的定语)②“为”与“所”相呼应,表示被动

为巡船所物色

为巡徼所陵迫死(7)重要句子翻译

①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大家说我走一趟是可以缓解国家的祸患的。②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国家的事情到了这个地步,我不能吝惜自己的生命,(而且)估计元军方面也还是可以凭借(自己的)言语说动的。③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正如)古人所说:“将要凭(隐忍而行)的做法有所作为。”

④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逐不可收拾。

不幸的是,吕师孟在这之前就说我坏话,贾余庆在这之后又去讨好,我被困住不能回来,国家大事,也就不能解决了。

⑤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

死与生,如同有昼有夜一样是极平常的事,死就死了。可是危难险恶的处境不断出现,(真)不是人生在世能够忍受的。

2、在理解全文意思的基础上,把握文本的脉络 第一部分(1~4段)自叙出使元营所遭遇的种种磨难。

1~3段重在记叙,第4段以抒情为主。

第4自然段,以抒情为主,表明爱国、忧国的心志。第二部分(5—6段),说明写作情况和结集目的,题名。

这部分告诉我们文天祥是“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至)“今存其本不忍废”而得以保存。文天祥将诗结成集目的是“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五、研读文本

1.文章第七段最后提到“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这里的“志”指什么呢? 明确:“国难至此,予不得爱身”的态度,“雪九庙之耻,复高祖之业”的决心。

还可以是尽忠尽孝,还可以是想在和平的环境下更好地尽忠和尽孝。学生能自圆其说也可,但最后要提醒他们回到本文这个环境中,“志”应该指啥。2.文天祥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出使北营的?

明确:文天祥是在“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形势所迫);“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众不去,他去);“辞相应不拜,以资政殿学士行”(不计个人得失)。

总结:第一小节叙写出使北营的背景、心情与意图,表达了作者在国事危急之际挺身自 任的思想感情。文天祥在这样的形势之不计个人得失,勇于担当。关键在于一个勇。

3.请结合文章第二、三段内容,说说文天祥到了北元是怎样表现的? 明确:抗辞慷慨——怒骂——隐忍(勇气、信念)

总结:第二三小节写了出使北营,震慑敌方,身受羁縻和被驱北上,表达了他忍辱负重,图谋再举的思想。

4.第四段中,作者面临的是怎样的困境,文中是怎样说的?在这样的境地之下,作者又为什么能坚持下来呢?

明确: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这说文天祥所承受的是巨大的痛苦,度日如年,极为凄惨,但只有他心中的信念才能将他支撑下来。可见,他信念之坚定。5.第五段写了22个“死”全文有什么关系?

明确:这段文字是全文抒发感慨、表达心态的高潮,是前一部分的深化与后一部分的提引。总结:第五小节以抒情为主,兼用叙述、说明和议论,抒发饱经痛苦以后的无限感慨和为国赴难的大无畏精神。

6.文天祥九死一生,回到南宋,他是为了什么呢? 明确:

六、板书:

出使背景:时北兵已迫修门外

出使心情:予不得爱身

出使的目的:(1)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2)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

分当引决

隐忍以行

——————将以有为也

经历艰险

————————仍力图中兴

22个“死”————————— 环境险恶

视死如归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在和学生起研习的时候,还是过多的拘泥于字词句的理解上。学生也因为对古文的惧怕而不能进入文章的核心思想,领会文章的精髓。在第二第三个班上的时候,及时调整,先把文章的大概内容告诉学生,然后在了解内容的基础之上,再来阅读文本,字词句的理解都成了为文章内容服务的一种学习方式了,这样做的效果还不错。

第四篇:《指南录后序》教案

《<指南录>后序》预习题

(一)文天祥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出使北营的?

分析:是在“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当时元兵已迫近国都门外,出战、坚守、迁都全都来不及实施)的严重形势下出使北营的。

(二)文天祥当时的心情和意图怎样?

分析:心情是:“予不得爱身”(我不能只顾爱惜自己),即已抱定了为国捐躯的决心。其意图是:一方面“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估计元军方面还是可以用言语说动的),企图以外交手段来挽回败局;另一方面是“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更希望去观察一下元军的情况,回来后好寻求挽救国家的策略)。

(三)文天祥至北营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怎样的?

分析:第一阶段是:“初至北营„„北亦未敢遽轻吾国。”第二阶段是:“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不得归矣。”(按:吕师孟叔侄先后投降元军,文天祥曾上书要求宋朝杀掉他们的亲属,因此和吕师孟结下了仇恨。“构”,造成、结成;“恶”,怨恨、仇恨。“构恶”,即“结仇”。贾余庆在德祐二年二月元军使者入临安城封府库之后,他以右丞相充“祈请使”出使元军,与元军合谋扣留文天祥。“献谄”,向敌人献媚,指合谋扣留文天祥。这两个分句也可译为:吕师孟以前和我有仇,贾余庆在背后(卖国)媚敌出卖我。)第三阶段是:“未几„„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

(四)文天祥既然“分当引决”(按理应当自杀),为什么却又“隐忍以行”(暗中忍受着去了)?

分析:“将以有为也”(“以”后省代词“此”。全句可译为:是打算借此机会有所作为啊!这句话出自韩愈《张中丞传后叙》:“巡呼云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

(五)第3段讲了几个层次,用了哪些动词以增强表现力?

分析:本段写了三层意思:第一层,得脱后的喜悦;第二层,受误会后的困境;第三层,得舟后急于南下的急迫心情。要求学生注意画出那些既能准确表明作者活动的特点,又能表达作者急切、紧张的心情,以及连续所经历的坎坷的动词;领会作者用词灵活多样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极富表现力的动词有:“奔”写出了当时迫不择路的极快速度;“变”“诡”二字反映了形势突变以及自己采取的果敢行动;“避”“出”“渡”“入”“展转”“至于”等一连串动词,反映了作者迅速离开险境的情况,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急于南下组织力量抗元以报效国家的急切心情。

(六)第4段如何划分层次?

分析:第一层:“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唉!我接近死亡的危险,真不知有多少次了啊!“之”,结构助词。“者”,指示代词,代及于死的情况。“其”,语气词,表测度。)用“呜呼”引出“及于死”的危难,总起下文。

第二层:承接上文,连用了“„„当死”“几„„死”“„„死”等17个排比句,最后用一“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情感真挚,气势磅礴,大大提高了表达效果。

第三层:“呜呼!死生,昼夜事也„„痛定思痛,痛何如哉!”(„„痛苦过去了再回想痛苦,那是多么的痛苦啊!“痛何如”即“如何痛”;为强调“痛”,故将“痛”提前)三句,把思想感情向前推进,进一步抒发了出生入死而国事难为的伤痛。

(七)诗集的由来是怎样的?

分析:文天祥“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今存其本不忍废,„„”(在患难当中,有时用诗来记录所遭遇的事情,现在保存着那些稿本不忍心丢掉„„)。

2付之度外:度,所考虑的、所打算的。庶几:也许可以,表示希望。无聊:无所依托。迥:远。靡:无。

莫知计所出:莫,在句中用作不定代词,充当主语,相当于“没有人”;所,在句中用作助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名词性短语。全句译为:谁都想不出办法来。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所字结构,后面有名词“舍”(或名词性结构),则此“所”字结构起定语作用。

为巡船所物色:“为”和“所”相呼应,表示被动。为巡徼所陵迫死:同上。

当国者:者,助词。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译为“„„的人”。以上字词的释义或正音,不必在“指导预习”一栏中全部列出。为便于归纳,像一词多义的“使”“度”,还有“数”“分”“间”等字词可放在讲读有关句段时详细解释。

四、文本研读。

按段落顺序进行,先作补充注释,然后朗读,并归纳段落大意。1.第1段。①萃——集。

②会使辙交驰——在元军逼近首都临安的情况下,南宋朝廷为苟延残喘,曾多次派人前往元营求和。••在文天祥之前,••先后出使元营的有陆秀夫、•刘岊(jié)、杨应奎等人。

③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猜想元军统帅也还可以用言辞来打动的。意,猜想、揣度。

④觇(chān)——偷偷地察看。

本段大意:叙述出使元营的背景和意图。2.第2段。

①予自度不得脱„„叔侄为逆——伯颜尝引天祥与吴坚等同坐。天祥面斥贾余庆卖国,且责伯颜失信。吕文焕从旁谕解之,天祥并斥文焕及其侄师孟:“父子兄弟受国厚恩,不能以死报国,乃合族为逆,尚何言?”文焕等惭恚。伯颜遂拘天祥,随祈请使北行。

②“将以有为也”——语出韩愈《张中丞传后叙》:“城陷,贼以刃胁降云(南霁云);巡(张巡)不屈,即牵去,将斩之。又降霁云,云未应,巡呼云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即不屈。”张巡、南霁云皆唐代名将,守睢阳,杀安禄山叛军十余万人,终因兵尽粮绝,城被叛军攻破,不屈而死。

本段大意:叙述被元营拘留的原因。3.第3段。

①得间奔真州——天祥与其客杜浒等12人趁夜逃到真州。真州安抚使苗再城曾出迎,并共同商定以两淮兵为主力进攻元军的计划,所以下文说“中兴机会,庶几在此”。这计划后来未能实现。

②维扬帅下逐客之令——指李庭芝下令通缉文天祥一事。按:苗再成曾派20名士兵护送文天祥,抵扬州城时,夜方四鼓,听守门人说:“制置司(指李庭芝)下令捕文丞相甚急。”天祥不得不变姓名逃亡。

本段大意:叙述从京口脱险,展转逃亡,达于永嘉的经历。

56亦义也。嗟夫!若予者,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复何憾哉!

(三)有关文天祥的祠联。浙江温州文信国①祠联;

久要不忘平生之言,古谊若龟鉴②,忠胆若铁石;敢问何为浩然正气③,镇地为河岳,丽天为日星④。花外予规⑤燕市⑥冷;柳边精卫⑦浙江潮。

北京文天祥祠联:

南宋状元宰相;西江孝子忠臣。

正气贯人寰,河岳日星传万世;明禋崇庙观,丹心碧血照千秋。海丰县方饭享联:

热血腔中只有宋;孤忠岭外更无人。注释:

①文信国:文天祥曾被封为信国公。

②龟鉴:龟,龟卜;鉴,镜子。龟鉴,借鉴。

③浩然正气:《孟子?公孙丑上》:“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④镇地为河岳,丽天为日星:文天祥《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⑤子规:鸟名。又名杜鹃,鸣声悲切,从夜鸣叫到天明,声似“不如归去”。有“杜鹃啼血”之说。李白《蜀道难》:“又见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⑥燕市:元大都,今北京。

⑦精卫:神话中的鸟。“精卫填海”,常指按照已定目标,奋斗不止。⑧禋:祭祀。

(四)补充注释。

[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二月”应是“一月”之误。根据:

1.“序自吴门被命入卫,„„乃王正(正月)二日„„十九日,太皇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指南录?自序》)

2.“德祐二年春正月„„乙酉(十九日),以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丙戌(二十日),命天祥同吴坚使大元军。”(《宋史》卷47《瀛国公本纪》)

[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陈)宜中乃白太皇太后,泰表求封为小国,太后从之。”“以贾余庆为右丞相兼枢密使,刘岊(ji8)同签枢密院事,与吴坚、谢堂、家铉翁并充祈请使,诣元大都。”《续资治通鉴》卷182)

[昔人云:“将以有为也”]“将以有为也”是唐朝名将南霁云的话。南霁云与张巡俱系唐朝抗安禄山叛乱的名将。韩愈的《张中丞传后序》:“城陷,贼以刃胁降云;巡不屈,即牵去,将斩之。又降霁云,云未应。巡呼云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即不屈。”

(五)文中涉及的一些史料。

1.吕师孟构恶于前:吕师孟是汉奸吕文焕(本是宋朝守襄阳的主将,后投降元朝)的侄子,他是宋朝兵部侍郎,曾在德祐元年十二月出使元军,求称侄纳市,以成和议,元人不许。“构恶”系指他所做的坏事。后面的斥骂吕师孟“叔侄为逆”与此处相呼应。

2.贾余庆献谄于后:贾余庆官同签书枢密院事,知临安府,文天祥辞相印后作右丞相。德祐二年二月元使者入临安封府库之后,他以右丞相充祈请使使元。《指南录?纪事》诗序说:“及予既絷维,贾余庆以逢迎继之,而国事遂不可收拾。”又《则堂》诗序说:

第五篇:《指南录后序》 学生

高一语文活动单

设计人:王伟

审核人:沈忠海

2014年3月23日

《指南录后序》教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基本句式。

2、反复诵读,培养学生分析、理解、概括、鉴赏语段的能力。

3、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习文天祥以死报国的爱国精神。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了解作者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一字宋瑞,自号文山。宋理宗时曾被选拔为进士第一名,任官不到两月即与权贵作尖锐的斗争,屡遭弹劾仍坚持正义。

德佑(宋恭帝年号)元年(1275)正月,国事危急,朝廷召诸路“勤王”,文天祥积极响应,以全部家产充军费,组织武装力量。次年元军大举南下,驻军于皋亭山,这时文天祥被任为右丞相兼枢密使,被派往元军议和,他不辱国体,慷慨陈辞,触怒元方丞相伯颜,被扣,解送北方;至镇江逃脱,历尽艰险,才得南归。端宗赵昰派遣他与南下元军作战,景元三年(1278年)兵败被俘,被押到大都(今北京)后,元世祖忽必烈以宰相作为诱降条件,遭到文天祥的严辞拒绝。右丞相,汉奸邓光荐劝其降元,亦遭唾骂。文天祥历尽折磨而志不屈,于至元十九年(1283年)十二月初九在柴市就义,年仅47岁。

二、解题

文天祥的诗歌,特别是他后期的诗歌,大多是叙述他抗元的战斗经历和表达他以死报国的决心,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文天祥为自己的诗集《指南录》写的一篇序言。

“指南录”取“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句意,表达作者心指南宋、冒死南归的爱国之情。“序”作为一种文体,可分为“赠序”和“书序”。书序在正文之前,一般介绍作家生平或目的,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由于在这篇序文之前作者已经写过一篇《自序》,所以把这篇序文叫做“后序”。

三、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若另有生字,写出并注音。

分当引决()缙绅()萃()纾祸()觇北().....翌日()遽轻吾国()构恶()献谄()羁縻()......自度()诟虏帅()数吕师孟„()祈请()诣北().....天高地迥()号呼靡()及 庶几()未几()诋()大酋 .....几自刭()死 殆()例送死 制府檄()下 几邂逅()死 .....

2、解释重要词语

A、予不得爱身; B、于是,辞相印不拜 .. C、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D、不复顾利害 ...

高一语文活动单

设计人:王伟

审核人:沈忠海

2014年3月23日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四段

1、重点语句解析:

“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一句翻译最正确的一句是()A(我)贫困饥饿,深感无聊,敌人悬赏捉拿又很紧急,天高地远,呼唤求救都办不到。B(我)困窘饥饿,无所依托,悬赏捕捉又很紧急,天高地远,呼唤求救都办不到。C(我)贫困饥饿,无所依托,敌人又紧追不舍,天高地远,喊(天)呼(地),(天地)也无法听到。

D(我)困窘饥饿,无所依托,敌人又紧追不舍,天高地远,喊谁都听不见。

2、学生举疑问难。

3、语段小结:

⑴第4自然段写北行路中得脱的行程。又可分为三层。

⑵画出那些既能准确表明作者活动的特点,又能表达作者急切、紧张的心情,以及连续所经历的坎坷的动词;领会作者用词灵活多样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小结段意:历经艰险归南方。写出京口抵永嘉的苦难历程,表现了作者经历艰险,仍力图中兴的心愿

二、学习第五段

1、解释词语

至海陵,如()高沙,道()海安、如皋 ..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境界危恶,层见()错出 .

2、翻译句子,注意文言句式 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

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质明,避哨竹林中,3、学生举疑问难。

4、翻译第五段。

5、语段理解: ⑴解读第5段。

高一语文活动单

设计人:王伟

审核人:沈忠海

2014年3月23日

3、翻译第六、八段

我在患难中,有时用诗记述个人的遭遇,现在还保存着那些底稿,不忍心废弃,在逃亡路上亲手抄录。现在将出使元营,被扣留在北门外的,作为一卷;从北门外出发,经过吴门、毗陵,渡过瓜洲,又回到京口的,作为一卷;逃出京口,奔往真州、扬州、高邮、泰州、通州的,作为一卷;从海路到永嘉、来三山的,作为一卷。我将把这诗稿收藏在家中,使后来的人读了它,同情我的志向啊。

这一年夏天五月,改年号为景炎,庐陵文天祥为自己的诗集作序,诗集名《指南录》。

4、语段理解:

要求用课文原句回答并解说。(1)提问:诗集的由来是怎样的?

(2)提问:结集的目的是什么?

小结第二部分6、8段段意:第六段:说明诗篇的写作情况和结集的目的。

第八段:交代写作的时间和诗集的命名。

三、学习第七段

1、对照课文注释自学自读第七段。⑴解释词语

幸 何为 僇 遗体 行殆 责 无以 义 赖 修 雪 九庙 所谓 向 委 愧怍 微 诚 ⑵重点语句翻译:

A、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所为?

B、生无以救国,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义也

C、嗟夫!若予者,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

D、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

2、学生举疑问难。

3、翻译第七段。

4、小结:

第七段正面阐述自己的报国心愿。这段议论体现了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文天祥作为正直士人的代表所能体现的最高思想境界。这段议论是在前文叙事的基础上展开的,慷慨激昂,一气呵成。

四、全文总结:

下载文天祥《指南录后序》文言知识梳理(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文天祥《指南录后序》文言知识梳理(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指南录后序》优秀教案

    《指南录后序》教案 【学情分析】 本文属于必修三第二专题“号角,为你长鸣”的第一版块“烈士的抉择”中的内容。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对文天祥其人其......

    《指南录后序》-教学教案

    1.学习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为„„所”被动句式。 3.理解本文在叙述中兼用论证,抒情的表达方式和作用。 【文言基础知识】 1.字词解析 ①注意释义 士萃(cuì)于左丞相......

    指南录后序《指南录后序》教案2

    《指南录后序》教案示例之一教学设想 本文的教学重点为教学目的第2、4点。教学难点是: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于较短时间内对第4段基本能熟读成诵。教学方法:以导读为主。•教具:按书......

    指南录后序《指南录后序》教案4

    《指南录后序》教案 教学目标: 1. 学习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为……所”被动句式。 2. 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习文天祥以死报国的爱国精神。3.理解本文在叙述中兼用......

    高二语文指南录后序教案

    亿库教育网http://www.xiexiebang.com 百万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指南录后序》教案 【目的要求】 1.学习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为„„所”被动句式。 2.领会作者的写作......

    高三语文《指南录后序》教案

    《指南录后序》 [文言基础知识] 1. 字词解析 ①注音释义 士萃(cuì)于左丞相府(萃:聚集) 北亦未敢遽(jù)轻吾国(遽:匆忙,马上) 吕师孟构恶(è)于前(恶:坏事。构恶:做坏事。) 予羁(jī)縻(mí)不得......

    苏教版高二语文指南录后序

    www.xiexiebang.com 指南录后序》教案 【目的要求】 1.学习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为„„所”被动句式。 2.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习文天祥以死报国的爱国精神。 3.理......

    指南录后序 教案(样例5)

    指南录后序 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为„„所”被动句式。 2.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习文天祥以死报国的爱国精神。 3.理解本文在叙述中兼用论证,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