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樱桃花_元稹的诗原文赏析
樱桃花_元稹的诗原文赏析
唐代元稹
樱桃花,一枝两枝千万朵。花砖曾立摘花人,窣破罗裙红似火。
评析
元稹此诗描写樱桃花,就全诗来看,意境生动活泼,给人一种明艳、清晰的视觉感官体会,描写静景,却能给人以动态的体验感。另外全诗不过寥寥几句,但简明凝练,描景抒情,实在让人叹为观止。
第一句“樱桃花”开门见山的推出所要描写的景物。第二句马上承接上一句并运用一系列的量词由一到二到千万,恰似人的视线般由远及近,由一处及整体。这样的描写手法立马使静默沉寂的樱桃花有了一种爆发般活泼、热闹的气氛,恰拟于宋子京“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却又比宋句写的更含蓄,若绵酒般可令人回味无穷。第三句笔锋一转却是睹物思人,“花砖曾立摘花人”便是物是人非,然而无论作者或读者却都能将摘花人的形象还原回樱桃花枝下的花砖上面。于是便有了最后一句:一袭罗裙,红艳似火,花衬人娇,人比花灿。素手若玉,皓腕凝霜,折花微扬,婷婷玉立,回眸嫣然一笑,热情似火,瞬间黯淡了周围。
然而片刻的恍惚过后呢?却是油然而至的失落。譬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那喧闹开着的花儿,那一池的'活泼美丽,终却只化作了一句叹息:“那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又譬若六一居士的《元夕》“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一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那如火般的樱桃花渲染出来的热闹却愈发衬出一份斯人不再的惆怅与落寞来。写乐景,喻哀情,恰似我们读完这首诗后没由来的失落一样,我们不知何时,似也陷入了无尽的回忆之中。
第二篇:元稹 - 《樱桃花》评析
樱桃花
朝代:唐代作者:元稹
原文:
樱桃花,一枝两枝千万朵。花砖曾立摘花人,窣破罗裙红似火。
评析:
元稹此诗描写樱桃花,就全诗来看,意境生动活泼,给人一种明艳、清晰的视觉感官体会,描写静景,却能给人以动态的体验感。另外全诗不过寥寥几句,但简明凝练,描景抒情,实在让人叹为观止。
第一句“樱桃花”开门见山的推出所要描写的景物。第二句马上承接上一句并运用一系列的量词由一到二到千万,恰似人的视线般由远及近,由一处及整体。这样的描写手法立马使静默沉寂的樱桃花有了一种爆发般活泼、热闹的气氛,恰拟于宋子京“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却又比宋句写的更含蓄,若绵酒般可令人回味无穷。第三句笔锋一转却是睹物思人,“花砖曾立摘花人”便是物是人非,然而无论作者或读者却都能将摘花人的形象还原回樱桃花枝下的花砖上面。于是便有了最后一句:一袭罗裙,红艳似火,花衬人娇,人比花灿。素手若玉,皓腕凝霜,折花微扬,婷婷玉立,回眸嫣然一笑,热情似火,瞬间黯淡了周围。
然而片刻的恍惚过后呢?却是油然而至的失落。譬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那喧闹开着的花儿,那一池的活泼美丽,终却只化作了一句叹息:“那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又譬若六一居士的《元夕》“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一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那如火般的樱桃花渲染出来的热闹却愈发衬出一份斯人不再的惆怅与落寞来。写乐景,喻哀情,恰似我们读完这首诗后没由来的失落一样,我们不知何时,似也陷入了无尽的回忆之中。
第三篇:桃花诗赏析
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高山古寺之中的桃花竟刚刚开始盛放。我常常为春天的逝去,为其无处寻觅而伤感,此时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诗人写这首小诗时,是在江州司马的任上。唐贞元年间进士出身的白居易,曾授秘书省校书郎,再官至左拾遗,可谓春风得意。谁知几年京官生涯中,因其直谏不讳,冒犯了权贵,受朝廷排斥,被贬为江州司马。
身为江州司马的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诗中,曾面对琵琶女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沧桑感慨。这种沧桑的感慨,也许自然地融入这首小诗的意境,使《大林寺桃花》纪游诗,蒙上了逆旅沧桑的隐喻色彩。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写的是诗人在山外春已归去的时节,在山中却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色。这种自然界的强烈反差,令诗人产生了“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的复杂感慨。从字面上,诗人在登山之前,曾为春光逝去而怨恨或失望,当一片春景映眼帘时,又感到一些由衷的惊喜与无奈的宽慰。或许这种感慨,表面上是由自然景色变化而发,实际上是曲折地反映出他悲凉而惆怅的情怀。
全诗意为:問我為何隱居在碧山,笑而不答內心一片安閒。桃花片片隨著流水遠去,真是另有一番美好不是烦恼的人間所能比及。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这是一首小小的七绝,却自具起承转合之妙。
起句直指诗题之“问”,栖碧山,是所问之事,“碧山”代指隐居,“碧”字展现山中景色之美。第二句直指诗题之答,也是承接起句之问。“笑而不答”是一种不言而言,是一种无言之意,这里有对问者的不屑,也有一种无需回答的淡然和神秘,是一种面对俗人拈花微笑的高妙境界,那意思似乎在说:个中真味,你是难以体味得到的。“心自闲”是不答而答,是诗人的心境,写出了自己栖息碧山的独得之密。一个“闲”字,分割了诗人和世俗之人的界限,诗人以一“闲”字,映照了世俗之人的“天下熙熙”“天下攘攘”的急功近利和庸俗不堪,这正是诗人不愿回答也不必回答的原因。第三句转入对自然境界的描写,写桃花流水窅然而逝。所写是一种优美不俗、淡定从容、自然而然的状态,而传达的是一种游心万物、任运自然、无惊无喜的心境。结句“别有天地非人间”,合于对这种境界的理解。在诗人看来,这样的桃花流水境界,也只有具有仙骨幽姿的人真正理解其“非人间”的意味。而“非人间”三字,看似平凡,看似随意,实际却隐含着诗人太多的伤和恨,那“人间”的种种表演,在他拈花微笑的物我冥会中被彻底否定了,而大自然却在这“非人间”的肯定中获得了升华,它已经成为诗人生活哲理意义上的“天堂”。
可见,李白的“碧山”是青碧秀美,清纯净洁之地的意思。
其实,李白这首诗把碧山的桃林和山泉的清溪,写得宛然在目,清幽别致。给我们启示了一种淡而愈浓,近而愈远;可为智者道,难与俗人言的意境。语出自然,浑然天成,色艳景幽,情真意远,韵味之美,意境之美,使人陶醉。这正是李白人格与诗品的传神写照。
词意
风和日丽,马嘶声声,可以想踏青上车马来往之景,青梅结子如豆,柳叶舒展如眉,日长气暖,蝴蝶翩翩,大自然中的生命都处在蓬勃之中。踏青过后,又荡秋千,不觉慵困,遂解罗衫小憩,只见画堂前双燕飞归。
赏析
此词描写少妇因游春有感而忆所思的无可排遣之情。
首句点明时序:芳春过半,踏青游赏,戏罢秋千。由动境而归静境,写其季节天色之气氛,闺阁深居之感受,读来宛如亲历。
次句“风和闻马嘶”五字为一篇关键,虽用笔闲淡,不扬不厉,而造境传神,常人难及。“闻马嘶”之宝马振鬣长嘶,成为古人游春这一良辰美景之一种不可或缺的意象。时节已近暮春,青梅结子,小虽如豆,已过花时,柳尽舒青,如眉剪黛;而日长气暖,蝴蝶不知从何而至,翩翩于花间草际,好一幅闹春图画。“蝶蝶飞”以一动作点活了暮春之景。
过片“人家帘幕垂”极写静境。而“花露重,草烟低”,正与写静有关:花觉其露重欲滴,草见其烟伏不浮,正是极静之物境心境下。
“秋千”句是写静至精微处,再以动态一为衬染,然亦虚笔,而非实义。出秋千,写戏罢秋千,只觉慵困,解衣小憩,已是归来之后。既归画堂,忽有双燕,亦似春游方罢,相继归来。不说人归,只说燕归,以燕衬。人,物人一也,不可分辨。然而燕归来,可知天色近晚,由此一切动态,悉归静境。结以燕归,又遥与开篇马嘶相呼应。于是春景芳情,浑然莫辩。前人谓“冯词如古蕃锦,如周、秦宝鼎彝,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此词写仲春景色,豆梅丝柳,日长蝶飞,花露草烟,秋千慵困,画梁双燕,令人目不暇接。而人物踏青时的心情,则仅于“慵困”、“双燕栖”中略予点泄,显得雍容蕴藉。
这是一首田园诗。田园诗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多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体后,唐宋等诗歌中的田园诗,便主要变成了隐居不仕的文人,和从官场退居田园的仕宦者们所作的以田园生活为描写对象的诗歌.《观田家》诗中通过对农民终岁辛劳而不得温饱的具体描述,深刻揭示了当时赋税徭役妁繁重和社会制度的不合理。自惊蛰之日起,农民就没有“几日闲”,整天起早摸黑的忙碌于农活,结果却家无隔夜粮,劳役没个完。想起自己不从事耕种,但是奉禄却是来自乡里,心中深感惭愧。身为封建官吏能够这样自责,确实是难得的。这种思想感情和前面杜甫等人是相同的,这是唐代田园诗中的一个特点,也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个优良传统。
【解题】
这首诗选自《乐府诗集》卷三十,属相和歌辞中的平调曲。《乐府解题》说这首古辞“言芳华不久,当努力为乐,无至老大乃伤悲也。”把“努力”理解为“努力为乐”,显然是一种曲解。汉代的五言古诗,许多是慨叹年命短促、鼓吹及时行乐的。这首诗从整体构思看,主要意思是说时节变换得很快,光阴一去不返,因而劝人要珍惜青年时代,发奋努力,使自己有所作为。其情感基调是积极向上的。
这是一首咏叹人生的歌。唱人生而从园中葵起调,这在写法上被称作“托物起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园中葵在春天的早晨亭亭玉立,青青的叶片上滚动着露珠,在朝阳下闪着亮光,像一位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年。诗人由园中葵的蓬勃生长推而广之,写到整个自然界,由于有春天的阳光、雨露,万物都在闪耀着生命的光辉,到处是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这四句,字面上是对春天的礼赞,实际上是借物比人,是对人生最宝贵的东西──青春的赞歌。人生充满青春活力的时代,正如一年四季中的春天一样美好。这样,在写法上它同时又有比喻的意义,即所谓“兴而比”。
自然界的时序不停交换,转眼春去秋来,园中葵及万物经历了春生、夏长,到了秋天,它们
成熟了,昔日奕奕生辉的叶子变得焦黄枯萎,丧失了活力。人生也是如此,由青春勃发而长大,而老死,也要经历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这是一个不可移易的自然法则。诗人用“常恐秋节至”表达对“青春”稍纵即逝的珍惜,其中一个“恐”字,表现出人们对自然法则的无能为力,青春凋谢的不可避免。接着又从时序的更替联想到宇宙的无尽时间和无垠空间,时光像东逝的江河,一去不复返。由时间尺度来衡量人的生命也是老死以后不能复生。在这永恒的自然面前,人生岂不就像叶上的朝露一见太阳就被晒干了吗?岂不就像青青葵叶,一语秋风就枯黄凋谢了吗?诗歌由对宇宙的探寻转入对人生价值的思考,终于推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一发聋振聩的结论,结束全诗。这个推理的过程,字面上没有写出来,但读者可循着诗人思维的轨迹,用自己的人生体验来补足:自然界的万物有一个春华秋实的过程,人生也有一个少年努力、老有所成的过程;自然界的万物只要有阳光雨露,秋天自能结实,人却不同,没有自身努力是不能成功的;万物经秋变衰,但却实现了生命的价值,因而不足伤悲;人则不然,因“少壮不努力”而老无所成,岂不等于空走世间一趟。调动读者思考,无疑比代替读者思考高明。正由于此,使这首诗避免了容易引人生厌的人生说教,使最后的警句显得浑厚有力,深沉含蓄,如洪钟长鸣一般,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句末中的“徒”字意味深长:一是说老大无成,人生等于虚度了。二是说老年时才醒悟将于事无补,徒叹奈何,意在强调必须及时努力。
读这首诗,我们很自然会联想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那段关于人的生命应该如何度过的名言。引导读者少壮及时努力,不要虚度光阴,这种人生态度无疑是积极的。
全篇中绝妙佳句便是那“草色遥看近却无”了。试想:早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儿的时候,春在何处?连影儿也不见。但若是下过一番小雨后,第二天,你瞧吧,春来了。雨脚儿轻轻地走过大地,留下了春的印迹,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儿冒出来了,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草色。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充满欣欣然的生意。可是当你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个仔细,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极为纤细的芽,却反而看不清什么颜色了。诗人象一位高明的水墨画家,挥洒着他饱蘸水分的妙笔,隐隐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远远望去,再象也没有,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这句“草色遥看近却无”,真可谓兼摄远近,空处传神。
这设色的背景,是那落在天街(皇城中的街道)上的纤细小雨。透过雨丝遥望草色,更给早春草色增添了一层朦胧美。而小雨又滋润如酥。酥就是奶油。受了这样的滋润,那草色还能不新吗?又有这样的背景来衬托,那草色还能不美吗?
临了,诗人还来个对比:“绝胜烟柳满皇都”。诗人认为初春草色比那满城处处烟柳的景色不知要胜过多少倍。因为,“遥看近却无”的草色,是早春时节特有的,它柔嫩饱含水分,象征着大地春回、万象更新的欣欣生意。而烟柳呢?已经是“杨柳堆烟”时候,何况“满”城皆是,不稀罕了。到了暮春三月,色彩浓重,反倒不那么惹人喜爱了。象这样运用对比手法,与一般不同,这是一种加倍写法,为了突出春色的特征。
“物以稀为贵”,早春时节的春草之色也是很娇贵的。“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韩愈《春雪》)。这是一种心理状态。严冬方尽,余寒犹厉,突然看到这美妙的草色,心头不由得又惊又喜。这一些些轻淡的绿,是当时大地唯一的装饰;可是到了晚春则“草树知春不久归”(韩愈《晚春》),这时那怕柳条儿绿得再好,人们也无心看,因为已缺乏那一种新鲜感。所以,诗人就在第三句转折时提醒说:“最是一年春好处。”是呀,一年之计在于春,而春天的最好处却又在早春。这首诗咏早春,能摄早春之魂,给读者以无穷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绘画所不能及的。诗人没有彩笔,但他用诗的语言描绘出极难描摹的色彩——一种淡素的、似有却无的色彩。如果没有锐利深细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诗笔,便不可能把早春的自然美提炼为艺术美。
第四篇:元稹菊花原文及赏析
元稹菊花原文及赏析
元稹菊花原文及赏析1原文:
菊花
唐代: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赏析: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写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其爱菊之名,无人不晓,而菊花也逐渐成了超凡脱俗的隐逸者之象征。历代文人墨客爱菊者不乏其人,其中咏菊者也时有佳作。中唐诗人元稹的七绝《菊花》便是其中较有情韵的一首。
第一句“秋丛绕舍似陶家”的“绕”字写屋外所种菊花之多,给人以环境幽雅,如陶渊明家之感。诗人将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可见秋菊之多,花开之盛。这么多美丽的菊花,让人心情愉悦。
第二句“遍绕篱边日渐斜”表现了诗人专注地看花的情形。第二句中的“绕”字写赏菊兴致之浓,不是到东篱便驻足,而是“遍绕篱边”,直至不知日之将夕,表现了诗人赏菊时悠闲的情态。诗人被菊花深深吸引住了,其爱菊之情,似较五柳先生有过之而无不及。“遍绕”“日渐斜”,把诗人赏菊入迷,流连忘返的情态和诗人对菊花的由衷喜爱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字里行间充满了喜悦的心情。前两句短短的十四个字,有景、有情、有联想,活脱脱地勾勒出一幅诗人在秋日傍晚漫步菊丛赏花吟诗而乐不思返的画面。
三四两句“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点明了诗人爱菊的原因。这两句以否定句式陡地一转,指出自己并非没来由地钟情菊花。时至深秋,百花尽谢,唯有菊花能凌风霜而不凋,独立支持,为世界平添了盎然的生机。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这四季中最后开放的菊花使他忘情,爱不能舍了。诗人从菊花凋谢最晚这个角度出发,写出了自己独特的爱菊花的'理由。其中也暗含了对菊花历尽寒冷最后凋零的坚强品格的赞美之情。中国古典诗词常借物咏怀喻志,如屈原的《桔颂》,陈子昂的《感遇》,都是范例。元稹《菊花》一诗赞菊花高洁的操守、坚强的品格,也是这种写作手法,寓有深意。
这首七言绝句诗,虽然写的是咏菊这个寻常的题材,但用笔巧妙,别具一格,诗人独特的爱菊花理由新颖自然,不落俗套,并且发人思考。诗人没有正面写菊花,却通过爱菊,侧面烘托它的优秀品格,美妙灵动,意趣盎然。该诗取陶诗的意境,且也以淡雅朴素的语言吟咏,便不似陶公全用意象,蕴藉之至;而是在描绘具象之后,以自述的方式道出爱菊之由而又不一语说尽,留下了想象空间去回味咀嚼,这就增强了它的艺术感染力。
元稹菊花原文及赏析2菊花
朝代:唐代
作者: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译文】
一丛一丛的秋菊环绕着房屋,看起来好似诗人陶渊明的家。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快落山了。不是因为百花中偏爱菊花,只是因为菊花开过之后便不能够看到更好的花了。
【注释】
陶家:陶,指东晋陶渊明。
【鉴赏】
诗人对菊花由衷喜爱:开得正旺的菊花一簇簇、一丛丛,遍布屋舍四周,他沿着竹篱,忘情地欣赏这些亲手栽种的秋菊,不觉日已西斜。第一句的“绕”字写屋外所种菊花之多,给人以环境幽雅,如陶渊明家之感。第二句的“绕”字则写赏菊兴致之浓,不是到东篱便驻足,而是“遍绕篱边”,直至不知日之将夕。其爱菊之情,似较五柳先生有过之而无不及。短短的十四个字,有景、有情、有联想,活脱脱地勾勒出一幅诗人在秋日傍晚漫步菊丛赏花吟诗而乐不思返的画面。
第三句以否定句式陡地一转,指出自己并非没来由地钟情菊花。时至深秋,百花尽谢,唯有菊花能凌风霜而不凋,独立支持,为世界平添了盎然的生机。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这四季中最后开放的菊花使他忘情,爱不能舍了。中国古典诗词常借物咏怀喻志,如屈原的《桔颂》,陈子昂的《感遇》,都是范例。元稹《菊花》一诗赞菊花高洁的操守、坚强的品格,也寓有深意。
这首诗取陶诗的意境,且也以淡雅朴素的语言吟咏,便不似陶公全用意象,蕴藉之至;而是在描绘具象之后,以自述的方式道出爱菊之由而又不一语说尽,留下了想象空间让人们去回味咀嚼,这就增强了它的艺术感染力。因而历来被人们所喜爱。
【简介】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元稹菊花原文及赏析3菊花
唐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译文:
一丛丛的秋菊环绕着这家农舍,好像到了陶渊明先生的家。我绕着这家的篱笆墙赏菊,一圈又一圈,不知不觉中,竟已西斜。
百花之中,不是我最菊,而是因为菊花凋零得最晚,如果它开谢了,后面也就无花可赏了。
注释:
1、秋丛:指丛丛秋菊。
2、舍:居住的房子。
3、陶家:陶渊明的家。陶,指东晋诗人陶渊明。
4、遍绕:环绕一遍。
5、篱:篱笆。
6、日渐斜:太阳渐渐落山。斜,倾斜。
7、尽:完。
8、更:再。洛城:今河南洛阳。
赏析:
这首七言绝句诗,虽然写的是咏菊这个寻常的题材,但用笔巧妙,别具一格,诗人独特的爱菊花理由新颖自然,不落俗套,并且发人思考。
诗人没有正面写菊花,却通过爱菊,侧面烘托它的优秀品格,美妙灵动,意趣盎然。
该诗取陶诗的意境,且也以淡雅朴素的语言吟咏,便不似陶公全用意象,蕴藉之至;而是在描绘具象之后,以自述的方式道出爱菊之由而又不一语说尽,留下了想象去回味咀嚼,这就增强了它的艺术感染力。
第五篇:淮阳西花园樱桃花诗会作品集
淮阳羲花园樱桃花诗会诗词作品选
乙未元宵,陈地诗友十余人聚首羲花园,效兰亭行诗会事。赏樱桃之花,游疏野之景,品陈年之酿,得逸兴之趣,采珠玑之句,成华美之章。遂为雅集飨众。一、诗
七律 羲花园樱桃花诗会 ◎徐青锋
万朵樱花簇粉团,清姿逸态映雕栏。春游疑入瑶台路,幽径遥通花果园。起灶升烟烹野味,提壶分酿醉农餐。相逢喜话羲皇事,别后还将魂梦牵。
七律 羲花园赏樱桃花随感 ◎晨之风
元宵羲苑果花娇,群木丛中竞俊梢。曲径通幽藏雅舍,小桥横空卧春潮。扑轩画意升身畔,入酒诗情话楚骚。难有人间好美景,他天再聚品樱桃。
五律 西园赏樱桃花 ◎郑超 朱果西园发,多蒙越雉招。春风枝上满,人语露中娇。诗敏如何禁 ? 兴狂肯自消!主人呼我酒,管色共琴调。
五律 西园诗会 ◎齐彦海
竹林春水碧,木屋隐红樱。人面邀花发,诗怀共酒倾。绝闻车轧轧,时送鸟嘤嘤。何处武陵渡?西园一忘情。
五律 寻春羲花园 ◎郭凤
一路寻春至,波清小径幽。暂将尘世弃,且作画中游。樱雪开千树,海棠露半羞。今为花下客,不醉岂能休?
七绝 羲花园印像 ◎张瑞德
时来樱树绽羲园,芳草葳蕤任意缠。燕啭莺啼蜂亦闹,春光身浴韵正酣。
七绝 春游羲花园 ◎张瑞德
走进羲园乐未央,诗朋相聚笑声扬。谁人点就花千树,一夜春风着意妆。
七绝 羲花园诗会偶感 ◎冰小曼
几树春樱闹绿荫,清幽小径不沾尘。倾杯且把真情饮,唯叹园中少一人!
七绝 游陈州羲花园小记 ◎王东
羲花园内赏春樱,两岸不输十万兵。醉卧桥头寻旧履,何时赠我小先生。
七绝 元宵节羲花园赏樱花 ◎张永海
当年故地又重游,小径深深满院羞。未饮春光人却醉,引得诗意上枝头。
二、词
蝶恋花 羲花园赏樱花
◎徐青锋
曲水流觞谁与并?玉蕊琼苞,开遍来时径。应是春光兹处醒。幽林深处飞歌咏。
陌上堪将心意骋。折取柔枝,知向谁人赠? 闲倚家醅夸酩酊。牵魂还是樱花影。醉花阴
游羲花园
◎徐青锋
日近黄昏花影瘦。寂寞香风透。幽径烁华灯,人影翩翩,清夜光如昼。
羲城路远君知否?有画台烟柳。醉里景迷离,鸡卧苍枝,人散篱墙后。
采桑子 羲花园樱桃花诗会偶记 ◎晨之风
羲花园里樱花事,春意迷离。鸡叫池溪,布谷声声跃疏枝。小桥流水篁林绕,曲径花痴。把酒筋疲,满院诗情升彩霓。
南歌子 西园赏樱桃花 ◎郑超
名累群芳谱,花飞百果先。隔帘相望袅如烟。可是瑶姬买醉到人间。
追忆当年事,煮酒在西园。盘饗樱颗共君欢。杯尽鹧鸪声里倚栏杆。
鹧鸪天 春游羲花园 ◎张瑞德
日丽风和闻杜鹃,羲城如黛涌紫烟。几丛新竹摇晖影,十里樱花绽笑颜。
光灿灿,水潺潺,木楼点缀绿云边。闲庭盈目霞千树,犹是珠莹果满园。
喝火令 樱桃花 ◎张蕴
最解东君意,初开正恰时。粉团千簇满园痴。乍暖又寒何惧,许我舞娇姿。
莫叹花期短,轻吟语万丝。此番情愫问谁知? 且自流香,且自美城池,且自占春时早,育果第一枝。
蝶恋花•诗友聚羲花园赏樱花 ◎阮淮凤
吾敬羲花园径路。不只迎春,自在红樱簇。庭倚轻言谁玉柱?帘前不远常青树。
友聚游园欢笑处。茗品林间,画意诗情舞。万物复苏曾有悟,时光未老情常驻。
鹧鸪天.早春羲花园赏樱花 ◎冰小曼
丽日羲园翦翦风,画眉声里踏歌行。小桥绿水接曲径,亭榭青竹伴媚樱。
如雪冷,若梨清,幽香明艳一丛丛。冰姿引惹诗心醉,几度回眸忘返程。
临江仙 樱花 ◎杜秀丽 欲笑还羞娇靥,半推半就东风。
休辞花信与春工。翠眉依鬓展,粉面拟妆红。
颍水连天一碧,诗情漫惹花浓。
谁吟佳句在芳丛?殷殷知我意,可惜又匆匆。
清平乐.羲花园闲聚小记
◎朱曾一
樱花蝶戏,醉解早春意.两脚碧绿清幽路,绕尽晓虫嘶处。桥头杨柳青青,磨坊怀旧留情。诗友吟诗速记,人醉把酒临风。
自度曲 羲花园
◎陈生芳
樱桃花开羲花园。群英会此间。花映妩媚丽人面,款款君子喜当先。曲径通幽处,小生迎客远。花丛一壶酒,飘飘人欲仙。
三、新诗 《来吧,花开》
-------羲花园赏樱花有感 ◎阮淮凤(一)一阵香风吹过 那些花们赶着紧的来着 一朵、两朵、三朵、五朵…… 噢,第十朵樱花开了,等待这群诗者 ——看她们欲露还羞的样子
(二)这是一场花们的约会
像久别的人相遇、结伴、热谈…… 确切些,在冬去春来的立方体间 翻涌江河湖海的浪涛,拍击 沉寂已久的心潮(三)
没有一片花叶是重复的
何况,每一朵花开都闪着太阳的光芒 在春天的花毡上 她们肆无忌惮的盛开 她们在表达、在涌动爱
她们坚信,这无边无际的平平仄仄的光阴 次第铺开,将是一个又一个良辰美景
(四)我岁月的小雀斑啊
在回忆的脸颊,荡着阵阵馨香 这是一群不惑的明眸
汪成一波又一波涟漪儿,漾开 —— 一年之际在于春的伏笔
(五)阳光正暖。羲花园的樱桃儿 无骨了三月风。千万朵鲜艳的呢喃 贴近光的翅膀,飞翔 那些曾经灰暗的往事呵 顿时,明亮起来(六)从春天到秋天,花开与花谢 顺其自然
将是我们唯一的抵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