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名师指导:材料作文三忌
名师指导:材料作文三忌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名师指导:材料作文三忌,欢迎大家分享。
给材料作文因其具有读写结合、不易猜题的优势而成为考试作文的一种重要命题形式。据统计,自1978年以来的21次全国高考作文命题,有18次就属于这种命题形式。可以预料,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给材料作文仍将受到高考命题的青眯。给材料作文的训练虽已受到了应试指导教师和广大考生的重视,但评卷中发现,不少考生写作中仍然常常出现一些较大的失误。现据此出三点禁忌,以期引起注意。
一忌偏离材料主旨。
材料作文,首先必须读懂材料,正确理解材料的主旨,从总体上把握材料的精髓,才能进入写作程序。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或把枝叶当主干,或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造成审题失误,导致行文偏离题意或完全脱题。
如1995年的高考题,所给材料为寓言诗《鸟的评说》,大作文要求写议论文。有些考生在分析材料时,没有从整体上理解诗歌的寓意,抓住片言只语便匆匆下笔,得出了“鼠目寸光与现实主义”,“要纠正‘踢皮球’现象”之类严重偏离材料主旨的中心,或写出了:“燕子最美、要保护鸟类”之类完全脱离题意的文字。这类作文,无论其内容如何充实,结构如何完整,语言如何规范,根据评分标准,只能判为四类卷。
根据材料中心准确立意,是考生语文综合素质的体现。“读懂”材料是给材料作文的写作前提。一定要全面材料,分清主次,抓住精髓,多角度联想,选准最角度,确立中心后,方可动笔。
二忌材料使用不当。
试题是提供的材料,是写作的话题、“引子”,全文的中心、观点、论证都是由材料生发而来的。写议论文,切忌开头不引述材料,其他文体也不能整篇脱开材料。开头不引述材料而在论证过程中使用,就把话题引子当成了论据,使读者(评卷人)不明白你的中心是根据什么提出来的;如果整篇文章不见所给材料,你的作文与试题提供的材料和写作要求则无法直接联系起来,使人产生一种另起炉灶的感觉。因此,材料作文一定要正确使用材料,议论文一开头即要引述材料,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也不可在文章一开头即用“读了这则材料”、“看了这幅漫画”之类的话代替对材料的引述,把作文写一般的回答问题等同起来,离开试卷即不知“这”为何云。这种为答题而作文的作法是比较普遍的毛病,为材料作文之一大忌。
三忌不按指令写作。
材料作文的试题,一般包括两上部分,一部分是材料,另一部分是写作要求。写作要求或以提示语出现,或另列出“要求”、“注意”。审题时,不仅要吃透材料,还必须看清写作的.具体要求,按照试题的指令写作。切忌不看要求,或未看清要求,即匆匆下笔。评卷中发现,有些考生的作文若抛开试题的限制评判,确是好作文,但是未按指令写作,不合题目要求,此类试卷只能被评为四类以下。
如1999年高考,一位考生以《生命的延续》为题的一篇作文,可称为“爱”的颂歌,题材、语言均属上乘;但写的是“人的眼球的移植”,与高考作文题要求写“假若人的记忆可以移植”,不符,只能定为五类,得20分。1996年小作文题要求“用说明文字两幅漫画的画内容”,并用“注意”强调“两幅漫画分别说明”,“不要编故事”。但有人却视而不见,只介绍其中的一幅,也有人将两幅连接起来编故事,成了不合要求的记叙文。这一年的大作文题的提示语说:“在一次漫画欣赏上,对这两幅漫画,有人说这幅好,有人说我更喜欢那幅,那你呢?请以’我更喜欢漫画《》’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表达你的看法。”又在“注意”中强调“议论时要有比较,要充分说明自己的感受和理由。”这些要求表明,所写的文章不能是一般的议论文,而必须是欣赏漫画的文艺评论。但仍有不少考生无视这些限制和指令,一看有漫画,就大谈其中一幅的寓意,生发引申,联系现实生活,写成了一般的评论文章。这当然不合题意了。
第二篇:名师指导
名师指导:教学生备战中考作文
中考临近,作文让很多考生最为头疼。如何“备战”中考作文,在较短时间里提高作文分?昨天,本报“扬子大课堂”邀请到《全国优秀作文逊编审、江苏省考试研究会副会长姚卫伟,他分别用“五、四、七”三个数字为考生及家长就近年来中考作文的命题趋势、中考作文获取高分的秘诀做了专题讲座。
命题分为5种形式
姚老师总结认为,中考作文一般呈现的五种形式:一是话题作文,话题作文的最大的优势就在于让考生没有太多的束缚,考生答题时可以自由发挥,但考生很容易钻背范文的空子,近几年来话题作文比率逐年下降,纯粹的话题作文出现比例很小,有日益淡出中考“舞台”的趋势。二是命题作文,三是半命题作文,比如“精彩……”、“我生活在……中”、“我相信……”之类的题目,要求考生根据把题目填写完整并作答。四是材料作文,分为文字材料和图画材料,图画材料一般会以小作文的形式出现,要求考生看图片写说明文,如南京曾出过给了一张鼓楼广场的图,要求考生写一篇说明文,但此类形式出现的几率较小。五是选题作文,给出考生两三道题,要求考生任选一题作答。
题材大体涉及4个方面
“中考作文的命题一般都有一定的规律。”姚老师表示,题材一般集中在4个方面:一关注社会的热点、难点,引导中学生了解社会、关心社会、思考社会,这跟新课改的目标是吻合的。姚老师提到,去年青岛就曾出过一个命题,海啸来临之前,有一个叫罗比的同学发现海水变得很不平静,海潮时起时伏,海里还冒着大大小小的气泡,他联想到在书上曾看到这些都是大地震之前的征兆,他于是怀疑是否有大地震到来,便召集附近的村民提前离开,果然没有过多久,海啸便来了,要求以“知识”为话题写作。姚老师分析,这样类似的命题在别的城市命题中也有出现,这就要求考生要时刻关注社会上的一些热点问题,并适时和自己的学习联系到一起。二是关于青少年生理、心理、伦理等自身成长的命题近年来有逐步体现。姚老师提醒同学说,考生在写作时不能有过多的晦涩的东西,要写出与我们的社会发展相结合的有积极意义的文章。三是关注生活哲理和人生感悟的主题。四是关于天下情的命题占大比例,如友情、亲情、师生情等。考生要注意一些“心灵鸡汤”之类关于人间真情的命题。
中考作文高分有7大诀窍
姚卫伟老师认为,文章就像看山,不喜平喜曲折,所以在写文章时不能一写到底,没有一点的波澜起伏,在中考短暂的时间里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和联想,调动自己平时所看到的文章,透过现象看本质,发掘事情背后的原因和意义。今年中考作文命题总趋势将继续贯彻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思想,强调中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要求中学生能关心社会、了解社会、思考社会的热点、难点,而不仅仅局限于自己的小情感、小生活。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中考作文有严格的时间限制,严密的题意要求,考生特别要把握7大诀窍:一是遇到题目自拟时,角度要越小越好,越具体越好,要善于从小切入,发掘大道理、大思想;二是写文章要懂得适当制造一些矛盾,一些小插曲,写出波澜,比如议论文正面分析外还可以从反面论述;三是一定要在文章的结尾处写一些具有深度意义的话;四是要注意文章开头和结尾的写作,水平一般的考生可以开门见山,水平较高的考生也可以尝试运用倒叙等手法,如果考试时间实在来不及了,也不要放弃,可以用“综上所述”、“总而言之”词语适当收尾,将文章完成,尽量做到“好好收尾”;五是要注重典型事例的叙述,要把事件写得详细具体,这样文章才会“既有长度又有深度”;六是要注意文字的书写和标点符号的运用,不能“一逗到底”,书写不能太潦草,标题的字要写得大一些,开头和结尾的字一定要工整;七是一定要写出考生自己的真情实感,回忆自己的生活,对事情可以进行适当的调度和组合,感动自己,才能感动阅卷老师,取得好的分数。
第三篇:中考复习指导:解题有“三巧”答题有“三忌
中考复习指导:解题有“三巧”答题有“三忌在目前的复习中,学生们感觉压力最大的还是解问答题。尽管热点题材有所准备,但无法预知设问的角度,在紧张的考场上既要答得准确,又要答得全面并不是易事。
解问答题有技巧
1.系统归类。复习问答题,考生一定要将所学知识系统化归类,加强阅读、处理材料的能力及理论升华延伸的能力。
2.注意联想。对基础知识要熟练,要做到看到题干就能迅速从中提炼出“关键词”,脑中联想到应该运用的知识点,3.讲究层次。通过必要的书面训练让自己答题尽量层次感强、语言简洁流畅。
答题有“三忌”
解答问答题,一忌:简单地将原理或知识点罗列堆砌,当“搬运工”二忌:就事论事,随意评论
三忌:猜题、押题。
作文:写给即将毕业的学生
同学们:
岁月匆匆,三年时光转瞬过,茫茫往事弹指间。秋风来时,你们带着一脸稚气来到我身边,秋风再来时,你们已带着青春的梦想,踏上新的征程。秋风再来时,我还会在这里等待„„我会想起你们,会忆起我们走过的风风雨雨。老师真的很爱你们。虽然有时你们让我彻夜难眠,虽然有时我说:“别叫我老师,我没有这样的学生”。但是,扪心自问,我没有看轻你们,只不过是恨铁不成钢罢了。老师不是完人,老师有悲伤、愧疚、反思,愤怒,我有时左右不了自己的情绪。同学们,请不要抱怨老师的严格要求和严肃批评,因为学生时代的遗憾和过错,老师全都经历过,老师不想让你们多走弯路,不想你们将来因后悔而痛苦。也不要太在意老师的批评,不要因为老师对你的一次批评就对自己丧失信心,如果说每一个人的一生都是一部书,那么有几个错别字是很正常的,老师只不过帮你改掉那几个错别字而已,当然也就抹不掉这书的精彩与辉煌。我不是你们最好的老师,但我是最爱你们的。当你们读这些时,我在外面监考,也在为你们着急,为你们呐喊。我们见面的日子将很少了,也许我们将从此天各一方,无由相见。让我们把甜蜜留在心间,把酸楚抛到脑后。无论海角天涯,老师都为你们骄傲,为你们祝福。
临别了,不要嫌老师啰嗦。有几句话我还是要对你们说。
第一、做人比读书重要。读书是人生的必经之路,而读书则是一个人毕生的事业。虽然读书与做人是不可分割的,读书有助于做人,但不会做人,读书何用?天下有两种书:一种书是有字之书;一种是无字之书。有字之书形于纸上,无字之书跃然心间。有字书只是一张纸,但无字书却是一个人。要知人,识人,爱人,和人,善待人。当然这个人也包括你自己。
第二、永远要自信,但能不太狂妄。人生路多风雨,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我们不能轻视这些沟沟坎坎,但也不能自卑。自信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魄;自信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情;没有了自信,等于自己打败了自己。过度自信,就是自负,往往会输给对手。不过我觉得,多点自负,要比多点自卑要好。因为自负可能会为成功付出不必要的代价,但自卑却永远与成功无缘。在挫折面前,永不低头;在成绩面前,可以自豪,但不能自傲。相信困难时暂时的,前途是光明的。失败了可以重来,即使不能重来,也可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不能轰轰烈烈,平平淡淡又有何妨?但这一切都必须以爱惜生命作为前提,没有了生命,不说成功,连失败也轮不上你。第三、我们应该具有许多优秀品质,但最重要的应该是正直和勤劳。人生有些东西可以没有,但不能没有良心。因为,这是你作为一个人存在最起码的标准。没有良心的人,那是行尸走肉。什么事情都要学会换位思考,多考虑他人的感受,而不要总以自我为中心。走正直诚实的生活道路,必定会有一个问心无愧的归宿。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我们赤条条来,又赤条条离开这世界,什么都不能带走,当然更不能带着对他人的愧疚离开。事业的成功有多种因素,勤,就是要珍惜时间,勤学习,勤思考,勤探究,勤实践。最重要的是勤实践。想、学、探固然重要,但老师告诉你,做才是最重要的。
就要分别了,不觉泪下,不知所言。唯祝珍重。
再见!
你们的老师
6月 10日
第四篇:面试说话三忌
面试说话三忌
编辑:演讲课题组文章来源:《演讲与口才》2006年1期
求职之难,难在面试,想要在千军万马中杀出重围,成为 “笑到最后的人”,除了需要雄厚的实力、足够的自信、充分的准备之外,还需要你在面试现场恰到好处的口语表达。不会说话,即使就要到手的职位也会飞得无影无踪,让你功亏一篑,这是多么可惜的事啊!下面三种招致面试失败的说话方式,希望广大求职者引以为戒。
一忌不说实话
某地铁公司招聘总经理助理,优厚的待遇吸引了近千名大学毕业生前去应聘,经过了初试、笔试、复试后,最后剩下三个人由总经理面试,刘强有幸在这三人之列。开始,总经理表情严肃,问了几个专业 方面的问题,刘强都答得不错,总经理脸上渐渐有了笑容。老总翻了翻刘强夺俄简历,突然问道:英语水平怎样,有没有过国家六级。刘强听了一愣,招聘要求中没有这点啊。他犹豫了一下,觉得到了最后关头,不能失去这个机会,于是点了点头:“还行,以经过了六级。”
“那好,introduceyourselfinEnglish.”刘强一听,头都大了。他专业一直不错,是班里的前几名,经常获得奖学金,就是英语一直不太好,四级勉强及格,六级几次都过不了。但事到如今,也只能硬着头皮用英语介绍自己,刚磕磕绊绊说了两句,总经理打断他:好了,今天就到这里,有消息我们会通知你。但刘强指导,他再也不会接到公司的通知了。刘强一直认为,他被淘汰是英语表达水平的问题,可后来公司反馈的意见是:其实职位对英语并没有特别的要求,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才是最重要的,这些刘强都不错,但他缺乏用人单位最基本的素质要求:诚信。如果他把自己的情况 如实相告,录取的几率很大。但很可惜,他没有这样做,结果与梦寐以求的机遇失之交臂。
因为求职心切,有些求职者往往在简历中“注水”,编造各种获奖和社会实践经历,把自己包装成无所不能的完人,尤其是在面试环节回答问题瞒天过海,不说实话。这些都会导致求职的失败。要知道,哪个主考官是那么容易被糊弄的呢?
二忌咄咄逼人
李晓文是广州某重点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应届毕业生,大三就开始在一家报社实习,一年多下来,又上百篇稿件见诸报端。她觉得自己性格外向,脑瓜子灵活,天生就是干记者和编辑这一行的料所以某大型国有企业的内部刊物招聘编辑时,李晓文毫不犹豫投了简历,自我感觉这个岗位非他莫属。
通过了资格审查和笔试,她一路过关斩将闯进了面试阶段。面试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小组讨论,十个应聘者一组,由主考官给出一个栏目的策划草案,大家一起讨论一个半小时。李晓文一心想要显示自己的实力,希望给考官留下深刻的印象,于是发言特别积极,一个人就占了半个小时的时间,而在接下来的讨论中,有时候别人一开口就被她打断了,她接过话头就滔滔不绝,遇到有不同意见更是争个不休,看到其他人面露不悦,李晓文心想:那也没有办法,竞争就是这样残酷嘛。讨论完后她自我感觉还真不错,回到家就开始准备上岗后大显身手。然而,几天后,公司公布的录用名单上没有她。
显然,过分张扬,乱抢话头,咄咄逼人,缺乏基本的讨论礼仪,导致了李晓文这次的失败。“小组讨论”和“小组配合活动”是近年来用人单位大多喜欢的一种面试方式,它可以综合考察求职者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如创新策划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交际沟通能力,领导组织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等。一言不发固然不可取,这让别人怎么知道你到底有什么水平呢?但也不是说得越多越好,嗓门越高越好,关键是言之成理,礼貌谦虚。李晓文应聘的是企业内部刊物编辑,需要编辑人员能够协调多方面的工作,文字功夫和策划能力固然重要,但谦逊、真诚的谈吐和处世之道也是非常重要的。考官很难接受李晓文这种咄
咄逼人的说话方式和过分张扬的个性,她被淘汰出局当然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三忌故意卖弄
在全省公务员选拔考试中,王大勇以优异的笔试成绩进入了“三选一”的面试阶段。面试中,主考官先问了一个常识性的问题:你单位要组织五人去外地考察学习,为期三天,由你组织安排,你觉得在哪些方面应重点考虑?主考官话音刚落,王大勇就说:我在学校一直担任学生会干部,组织过很多大大小小的活动,对于这方面比较熟悉。要组织好一次活动,首先是资金到位,充足的资金是活动顺利进行的保证。然后就开始谈他在学校组织的一次艺术大赛,如何在他的努力下,拿到了一个服装品牌的赞助…..主考官提醒他:偏题了,请回到面试问题上来。王大勇接下来说:考察学习有特定的目的,但决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学习过后的行动才是目的,就像***部长曾说过……主考官打断他时间差不多了,面试结束。
最后的结果是:距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时,王大勇却惨遭淘汰。主考官问的是具体问题的解决办法,王大勇却将其当作展示自己知识面和长处的良机,大谈自己学生时代的得意和辉煌,以为这番表现足以打动坐在对面微笑的考官们。其实,针对提问言简意赅的回答是最重要的,你所说的正好是面试官相知道的,你所展示的能力正好是指为所需要的,这样回答才对路有效,而不合题意的滔滔不绝,答非所问,故意卖弄,只会南辕北辙,适得其反。过了新年,就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求职旺季,也许你正下一次极为重要的面试做充分的准备也许你正为上一次面试中的糟糕表现追悔莫及。前车之覆,后车之鉴,面试中不当的说话方式不止以上三种,但愿更多的求职者能从别人的失败经历中吸取教训,早日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作者:羿采妍暨南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编辑时间:2006年5月25日)
第五篇:家庭教育三应三忌
家庭教育三应三忌
古有三字经,“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所以很多家长总认为严格就是好的。而有的家长对孩子却是百般迁就、溺爱,让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这些都不算是好的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社会领域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幼儿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培养尤应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既然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那么,仅靠严格是不够的,家长必须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教育行为,用点点滴滴来影响孩子,多鼓励、多赞扬,多引导、多尝试,多亲近、多商量;少训责少专制,久而久之孩子才能与孩子零距离,才能与孩子进行更好的沟通、协调,这样才能教育好孩子。
一、发现错误,应放手尝试,忌大加谴责、恐吓
失败是成功之母,失败可以积累经验教训。许多家长在孩子犯错误时,不失时机地大加谴责、恐吓。其实,犯错误是很好的学习机会。这种做法的出发点是阻止孩子再犯同样的错误,但这样做常常会产生相反的作用。孩子们或因害怕受责备而不敢冒险,失去学习新技巧的热情和胆量;或产生反叛心理,反其道而行之。如果处理得当,可以将犯错误转变为绝好的学习机会。所以,当孩子自动想要尝试新事物时,大人就算已经预知会遭到失败,但仍应该让孩子去试试看。也就是让孩子有机会尝试失败的滋味。在有的家庭中,当孩子在准备做新的尝试时,家长或是说当心啊……或者,干脆直接把答案告诉孩子了,这样既剥夺了孩子尝试新事物、获取新经验的机会,又扼杀了孩子的创造思维的发展。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必须要放手让孩子去大胆尝试,进一步获取新的感性经验。
二、发现优点,应积极肯定,忌抓着缺点不放
父母要有敏锐的目光,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从而肯定、鼓励他们。对于事物的发展总有他的两面性,父母的目光千万不能停留在反面,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优点。记得有位老师在评价孩子的作品时,说得非常精彩,对每一幅画都是持表扬肯定得态度,当老师拿出一幅画得乱七八糟画,老师看了看,满怀惊叹地说:“大家看啊,这幅画,他用了多少种颜色啊,我们一起来数数…”我觉得所有的父母们都要向这位老师学习,深入挖掘孩子的优点,充分肯定孩子。这样更加有利于提高孩子的积极性。
有些父母的眼睛总是盯住孩子的缺点,并翻来覆去地讲这些缺点,这样不但不能形成良好的行为,反而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例如:有些孩子有偏食的毛病,父母甚为着急,希望孩子改掉,逢人便说:“这孩子只吃鱼、肉、蛋,蔬菜不沾边……这可怎么办呢?”其实,当着孩子的面数落缺点,更会加剧他的缺点,就会出现越管越糟的现象。
三、培养习惯,应前后一致,忌随心所欲
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往往会制订一些“规则”,如:看电视不能超过半小时、晚上8:30前睡觉、上床后听半个小时故事等等。对于这些规则要保持前后一致,不能自己一忙把什么都忘了。这样不利于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如:星期天,妈妈正在赶第二天要急用的材料,6岁的儿子一个人觉得没事可做,一会儿来问妈妈:“你陪我出处玩,好不好?”;一会儿,儿子又来了,“妈妈,你什么时候好啊?”;过一会儿儿子又在叫:“妈妈我的雷达车找不到了,你来帮我找找好不好?”…不到3分钟,儿子就来了4趟,妈妈觉得真的是很心烦,实在无法安心写材料了。这时,妈妈想到了儿子平时最爱看《奥特曼》了,而且一看就是很长时间,非常专注,(平时,妈妈是绝对不让儿子看的)于是,妈妈帮儿子开好了影碟机。在接下来的一个多小时里,儿子再也没有来打扰妈妈,妈妈终于专心致志地完成了工作。
从表面上看,妈妈似乎处理的很好,儿子终于不来打扰妈妈了,她也顺利地完成了自己的工作。但,我们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在此过程中妈妈在使用负强化手段,为孩子的不良行为打下了伏笔,使他的行为也得到了巩固,当他下次想看“奥特曼”时,第一反映就是围着妈妈,烦妈妈。
在家中所作的一些决定或叫规则,所有的家庭成员也必须保持一致。否则,也会影响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如:儿子在幼儿园能自己进餐,在家中却不能,每次都要奶奶喂。妈妈很着急,觉得这样下去总是不好的。于是,决定从今天开始,让儿子自己吃饭。到了晚餐时,妈妈说:“宝宝长大,能自己吃饭了,是吗?”宝宝点点头。由于习惯了有人喂,所以宝宝吃得很慢,奶奶几次想要喂,都被妈妈阻止了。等大家都吃好了,宝宝还没吃好,而且弄得满桌都是,奶奶再也看不下去了:“还小吗,才6岁,喂喂也没什么…”这次,妈妈再也没说什么。这样,孩子的习惯不但没有养成,反而给孩子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试想:如果下次妈妈要再让孩子自己吃的话,孩子肯定采取的是相同的措施,反正有人喂的吗,不急。
总之,教育是需要严格的,但更需要宽容。在家庭教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