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原文翻译及赏析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原文翻译及赏析2篇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原文翻译及赏析1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唐代〕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译文
秋水盛涨几乎与岸平,水天含混迷茫与天空浑然一体。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想要渡水却没有船只,闲居不仕,有愧于圣明天子。坐看垂钓之人多么悠闲自在,可惜只能空怀一片羡鱼之情。
注释
洞庭湖:中国第二大淡水湖,在今湖南省北部。张丞相:指张九龄,唐玄宗时宰相。涵虚:包含天空,指天空倒映在水中。涵:包容。虚:虚空,空间。混太清:与天混为一体。太清:指天空。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云梦大泽水汽蒸腾,洞庭湖的波涛摇撼着岳阳城。云梦泽:古代云梦泽分为云泽和梦泽,指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带低洼地区。洞庭湖是它南部的一角。撼:一作“动”。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岸。欲济无舟楫:想渡湖而没有船只,比喻想做官而无人引荐。济:渡。楫(jí):划船用具,船桨。端居耻圣明:生在太平盛世自己却闲居在家,因此感到羞愧。端居:闲居。圣明:指太平盛世,古时认为皇帝圣明,社会就会安定。坐观:一作“徒怜”。徒:只能。一作“空”。
赏析
张丞相即张九龄,也是著名的诗人,官至中书令,为人正直。孟浩然想进入政界,实现自己的理想,希望有人能给予引荐。他在入京应试之前写这首诗给张九龄,就含有这层意思。这是一首干谒诗。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游长安,写了这首诗赠当时在相位的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的赏识和录用,只是为了保持一点身份,才写得那样委婉,极力泯灭那干谒的痕迹。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
开头两句交代了时间,写出了浩瀚的湖水。湖水和天空浑然一体,景象是阔大的。“涵”,有包含的意思。“虚”,指高空。高空为水所包含,即天倒映在水里。“太清”指天空。“混太清”即水天相接。这两句是写站在湖边,远眺湖面的景色。三四两句继续写湖的广阔,但目光又由远而近,从湖面写到湖中倒映的景物:笼罩在湖上的水气蒸腾,吞没了云、梦二泽,“云、梦”是古代两个湖泽的名称,据说云泽在江北,梦泽在江南,后来大部分都淤成陆地。“撼”,摇动(动词,生动形象)。“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北岸,即今湖南岳阳市。西南风起时,波涛奔腾,涌向东北岸,好像要摇动岳阳城似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有的版本作“气吞云梦泽”),读到这里很自然地会联想起王维的诗句:“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整个城市都飘浮在水面上,微风吹起层层波澜,遥远的天空都在水中晃动。它们真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四句实写湖。“气蒸”句写出湖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苍苍。而“波撼”两字放在“岳阳城”上,衬托湖的澎湃动荡,也极为有力。人们眼中的这一座湖滨城,好像瑟缩不安地匍伏在它的脚下,变得异常渺小了。这两句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但两句仍有区别: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阔,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声势。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阔,而且还充满活力。
下面四句,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对方原是丞相,“舟楫”这个典用得极为得体。“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事,说明自己目前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还是心焉向往的,不过还找不到门路而已。
于是下面再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呼吁。“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其实是专就张丞相而言。这最后两句,意思是说:执政的张大人啊,您能出来主持国政,我是十分钦佩的,不过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钦羡之情罢了。这几句话,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因此不大露出痕迹,但是他要求援引的心情是不难体味的。
本文是一首述怀诗,写得很委婉。在唐代,门阀制度是很森严的,一般的知识分子很难得有机会登上政治舞台。要想在政治上寻找出路,知识分子须向有权有势的达官贵人求助,写些诗文呈送上去,希望得到赏识,引荐提拔。公元733年,孟浩然西游长安,时值张九龄出任朝廷丞相,便写了这首诗赠给张九龄,希望他给予帮助。但由于诗人顾虑多、爱面子,想做官又不肯直说,所以只好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愿望。这种苦闷的心情,是不难领会的。
这首诗的艺术特点,是把写景同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触景生情,情在景中。诗的前四句,描写洞庭湖的景致。“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涵虚,是天空反映在水中的幻景。太清,就是天空。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到了中秋时节,洞庭湖里的水盛涨起来,与湖岸平齐了,一眼看云,只见湖山相映,水天一色,浑然成为一体,美丽极了。“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在这浩翰的湖面和云梦泽上,水气蒸腾,涛声轰鸣,使座落在湖滨的岳阳城都受到了震撼。这四句诗,把洞庭湖的景致写得有声有色,生气勃勃。这样写景,衬托出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暗喻诗人正当年富力强,愿为国家效力,做一番事业。这是写景的妙用。
赏析二
洞涛湖,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在湖南北部。张时相指张九龄。这是一首投赠之作,诗人希望时任中书令的张九龄予以援引,但是,诗人却没有直说,八是通过面临烟波浩淼的洞涛欲渡无舟的感叹以及临渊八羡鱼的情怀八曲折地表达出来,已具浓郁的诗意,同时,对于在此本来是藉以表意的洞涛湖,在诗人的笔下却得到泼墨山水般的大笔渲绘,呈现出八百里洞涛的阔大境象与壮伟景观,实际上已成为山水杰作。
首先点明时令,时值“八月”,湖水泛溢,可见当年秋汛汹涌,一个“平”字,可见湖水涨漫,已溢出堤岸,造成湖水与湖岸相平的景象。洞涛本来就号称八百里,加上这样的浩大水势,其水岸相接、广阔无垠的情状更增浩瀚气势。此时,诗人面对洞涛,极目远望,则不仅水岸相平,八且呈现出水天相接的景象,仰观俯瞰,天空映照湖中,似乎是湖水包孕了天宇,“涵虚”,足见其大,“混太清”,足见其阔。如此壮阔的湖面,自然风云激荡,波涛汹涌,古老的云梦泽似乎在惊涛中沸滚蒸腾,雄伟的岳阳城似乎被巨浪冲撞得摇荡不已,一个“蒸”字,一个“撼”字,力重千钧,自然的湖泊一下子具有了自觉的意识,静态的地理由此取得了飞扬的动势,足见其非凡的艺术表现力和撼人心魄的艺术效果。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原文翻译及赏析2唐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⑴,涵虚混太清⑵。
气蒸云梦泽⑶,波撼岳阳城⑷。
欲济无舟楫⑸,端居耻圣明⑹。
坐观垂钓者⑺,徒有羡鱼情⑻。
注释
⑴洞庭湖:中国第二大淡水湖,在今湖南省北部。张丞相:指张九龄,唐玄宗时宰相。
⑵涵虚:包含天空,指天空倒映在水中。涵:包容。虚:虚空,空间。混太清:与天混为一体。太清:指天空。
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云梦大泽水汽蒸腾,洞庭湖的`波涛摇撼着岳阳城。云梦泽:古代云梦泽分为云泽和梦泽,指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带低洼地区。洞庭湖是它南部的一角。
⑷撼:一作“动”。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岸。
⑸欲济无舟楫:想渡湖而没有船只,比喻想做官而无人引荐。济:渡。楫(jí):划船用具,船桨。
⑹端居耻圣明:生在太平盛世自己却闲居在家,因此感到羞愧。端居:闲居。圣明:指太平盛世,古时认为皇帝圣明,社会就会安定。
⑺坐观:一作“徒怜”。
⑻徒:只能。一作“空”。
(9)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意思是说,看着人家垂钓,只能白白的产生羡鱼之情了。这是隐喻想做官没有途径,言外之意就是希望张丞相能相助一臂之力。羡鱼,《淮南子·说林训》中说:“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
译文
译文一:
八月洞庭湖水暴涨几与岸平,水天一色交相辉映迷离难辨。
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想要渡湖却苦于找不到船只,圣明时代闲居又觉愧对明君。
坐看垂钓之人多么悠闲自在,可惜只能空怀一片羡鱼之情。
译文二
秋水胜涨,几乎与岸平,水天含混迷茫与天空浑然一体。
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
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只能白白羡慕被钓上来的鱼。
诗歌赏析
孟浩然早年有志仕进,曾人京求仕,失意而归。唐时,士人要进人仕途,必须有达官贵人引荐。此诗是诗人写给张九龄的,希望张荐引他。张九龄在唐玄宗时曾任中书令,封燕国公,后因事徙岳州,孟浩然此时游经岳州,故作此诗。
全诗先写景后抒情。
前四句以景物点出“望洞庭湖”的题意,展示了诗人所望的洞庭湖的壮观远景。这时已届八月之秋,湖水涨满,一片汪洋浩瀚,水天相接,洞庭湖与太空混而为一;湖上迷蒙,似乎整个洞庭湖都笼罩在云梦泽所蒸发的水汽之中;湖里波翻浪涌,其磅礴的声势,使整个岳阳城都受到震撼。这几句写出了洞庭湖的雄伟壮阔,空蒙浩瀚的撼动乾坤的气势,也表现了诗人此时爽朗开阔的胸襟。
后面四句由写景转人抒情表志,透露出以此诗“赠张丞相”的心意。先以“欲济”一句承接上文写景,似乎诗人在叹惜没有船可以渡过洞庭,而实际上并非如此。后面“端居”一句方表露出真意。两句意思说:我要进人仕途可是没人引荐,在这圣明的时代闲居独处真是有愧啊。最后两句运用《淮南子》“临河而羡鱼,不若归家织网”的典故,说独坐着看别人出仕,而自己空有这种愿望,没有这种机会。说得十分委婉,没有直接提出要求,而实际正是要求张九龄为他的出仕出力荐引。
全诗借景抒怀,表现了诗人积极用世的思想,希望在政治上得到援引的心情。
诗人写此诗匠心独运,与一般干谒诗不同。先从写景人手,写雄伟壮阔的景观,暗寓自己的心志。然后以“欲济”一句作为过渡,既承接前面写景,又巧妙地转人抒怀。而在抒怀之中,没有直接说出请求荐引的话,而是运用比喻和典故,委婉地表明了自己的希望,而请求荐引之意也无须直接表白而自明了。
此诗不仅抒情婉转巧妙,写景也很出色。诗人紧扣诗题,突出湖水,不写其他。用“平”字写出湖水涨满之后,以广阔的太空、云梦泽和雄壮的岳阳城与之映衬,又用“涵”、“蒸”、“撼”等字加以点染,从而显出了洞庭湖水的雄伟壮观和震撼乾坤的气势。“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因之成为咏唱洞庭湖的名句。
第二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1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整体感悟作品的能力。
2.了解这首诗所表现出的诗人情怀,学习诗词中一些不同的表现手法,领会这些诗词所具有的深厚的艺术感染力。
3.了解与这些诗词有关的文学常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词的方法。2.语感的培养和表现手法的学习。教学难点:
学生对作品的写作背景缺乏一定的了解,给作品的整体感悟带来某种困难。【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陶渊明的《饮酒》诗,好比我们这个旅游团观赏了陶渊明经营管理的一处田园风光,领略了它特有的风味。今天我们继续旅行来到我国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唐诗和宋词。这两座高峰郁郁葱葱,蔚然深秀,美丽的景色令游赏者目不暇接。由于时间紧,我们在这两处景观中,重点欣赏孟浩然和范仲淹,走马观花看一看李白和白居易。同学们,同意吗?
(解说:这个导语既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交代了这一课的教学安排,同时引发大家的思考和想像。)
二、解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当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他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事,苦于无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因而这是一首干谒诗。“干谒”的意思是:对人有所求而请见。
范仲淹所处的北宋时期,其主要边患是辽和西夏。1040年到1043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等职,抵抗西夏侵扰。其间他作了《渔家傲》词数首,写边镇劳
/ 3 苦,今只存这一首。词中着力渲染了边塞的悲壮气氛,抒写了思念家乡的情绪和抗击侵扰、巩固边防的意志。此词首开边塞词之作,其格调苍凉悲壮,感情沉挚抑郁,一扫花间词派柔靡无骨、嘲风弄月的词风,成为后来苏轼、辛弃疾豪放派的先声。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将三首唐诗和一首宋词的录音听一遍,之后再将《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和《渔家傲》的录音各听一遍。然后给6分钟时间让学生读背这两首诗词,看谁背得既快又准确。
(解说:这样做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快速读背的兴趣,并在熟读的基础上背,学生一般能较快背出。)
(2)教师范背这两首诗词(学生注意教师是否有背错的地方),然后与学生共背一遍。
(解说:教师作出读背的表率,既激发大家学习的兴趣,又营造一种读背诗词的氛围,师生共学,融为一体。让学生注意教师是否背错,是为了使学生听得更认真。)
(3)补充注释。
涵虚:指水映天空。
济:渡过。
端居:闲居不仕。
耻:有愧于。
坐观:旁观。
徒有:空有、白白地有。
(4)让学生再结合这两首词的有关注释进行诵读、理解,形成自己的认识。
(5)打出课件D、E,让学生的理解与认识跟课件展示的画面相对照,看看在理解上有何不同,有什么新的认识。2.课文研讨
(1)孟诗的三、四两句是写什么?
明确:这两句是实写洞庭湖,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云梦泽”是古代
/ 3 的一个大泽,“气蒸”写出了湖的广阔浩大,蓄积丰厚。“波撼”衬托湖的澎湃动荡,力量巨大。这两句写出了洞庭湖的广大与活力。
(2)如何理解最后四句的诗意?
明确:最后四句由前面的写景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是作者面对广袤的湖水而触发之想。其实这是对自己现状的一个比喻:我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被录用进入士大夫之列却没人接引,这正如要渡过湖去却无舟船一样。为了不失自己的身份,推说自己闲居不仕是有愧于当今的圣明天子的。最后两句揭出了自己目前的感受:旁观别人垂钓,空有一番期望得到鱼的心情。言下之意是:我也很希望做一个垂钓者,希望张九龄能给我解决渔具,以实现获鱼的心愿。最后两句隐喻想做官而没有门径。(3)如何评价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明确:干谒诗是不大容易写好的,它往往会写得低三下四,露出寒气相。这首干谒诗却写得得体,有分寸,不失身份,委婉含蓄又表达充分。在写洞庭湖的广阔浩大之后,巧妙化用《淮南子说林训》中的“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这一古语,翻出新意,实属难得。
【板书设计】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 3
第三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学设计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 李树锐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孟浩然的文学常识;诵读古诗,领悟其意。
2、品味诗歌的语言,结合意境,理解全诗的内容及思想含义。
3、领略洞庭湖的雄伟壮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意思是作者把望见洞庭湖的景象写成一首诗赠给当时的丞相张九龄,题目表明写作的内容和目的。
二、整体感知:
1、孟浩然(689—740),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早年隐居鹿门山,后漫游吴越。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的诗多写个人抱负与山水景物,以五言诗成就最高,与王维齐名,世称“王孟”,所作田园诗数量虽不多,但却清淡简朴,生活气息浓厚,给人以亲切之感。有《孟浩然集》。
2、唐玄宗开元十六年前后,诗人赴长安应试时,张九龄官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事,二人为“忘形之交”。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五月至二十四年十一月张九龄出任宰相,诗人希望得到他的引荐,出仕做官,就写了这首诗寄给她(这一期间,诗人未到过长安)。诗题也作《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临洞庭》等。
3、教师范读,指导朗读。
三、细读品味:
1、“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首联写洞庭湖极开阔也极涵浑,湖水浩阔,与天相接。写秋水盛涨,八月的洞庭湖装得满满的,和岸上几乎平接,远远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和天空接合成完完整整的一块。
2、“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颔联描写波澜壮阔的洞庭湖。前句写出湖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苍苍。后句用“波撼”两字放在岳阳城上,衬托湖的澎湃动荡极为有力。这两句写出了洞庭湖博大的气势,雄浑壮阔,极富艺术感染力。
3、“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颈联转入抒情,表达希望出仕,一展才华的想法。面对波澜壮阔的洞庭湖,生发感慨,借双关委婉地表达了自己想做官而没人引荐,不能在太平盛世出仕为官,为民谋利,深感惭愧的苦衷。
4、“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尾联,作者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想要做官的愿望。这里用《淮南子》中的典故,巧为设喻,希望张九龄引荐自己出仕,也变为执竿垂钓的人。
四、合作探究:
这首诗是怎样得体地表露心态的?
明确:诗人面对波澜壮阔的洞庭湖,生发出“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的感慨,借双关委婉地表达了自己想做官而没人引荐,不能在天下太平盛世出仕为官,为民谋利,深感惭愧的苦衷。求官而不得,只好“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了。这里用《淮南子》中的典故,巧为设喻,希望张九龄引荐自己出仕,也变为执竿垂钓的人。干谒诗既要称颂对方有分寸,不失身份,措辞更要不卑不亢,不露乞怜相。这首诗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很得体地表露了自己想出仕的心态。
五、教师小结:
这首诗在艺术上非常成功,历来为世人传诵。如:写景从大处落笔,把洞庭秋色描绘得气势磅礴,雄浑壮阔,就像一幅泼墨写意画;表意委婉含蓄,全诗以望洞庭湖起兴,由“欲济无舟楫”自然过渡,表达“端居耻圣明”的心迹,再以“垂钓者”“羡鱼情”设喻作结,收到委婉达意的艺术效果。
这首诗,通过描绘洞庭湖的壮丽雄伟,反映出诗人不愿终老山林,希望出仕为世所用的愿望。
六、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七、板书设计: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首联——湖水浩阔、与天相接;颔联——澎湃动荡、充满活力; 颈联——希望出仕、一展才华;尾联——巧为设喻、希望引荐。
————渴望引荐、积极入世。
第四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学设计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油召中学
冯蕾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孟浩然的文学常识;诵读古诗,领悟其意。
2、品味诗歌的语言,结合意境,理解全诗的内容及思想含义。
3、领略洞庭湖的雄伟壮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体会作者的 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赏析句子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据说孟浩然在长安遭到冷遇,回到襄阳,又南游洞庭时,因面对波澜壮阔的湖水,不禁激起自己求仕的壮志,就写了下面这首赠给张九龄的求荐诗。临洞庭上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在唐代,已成为当时的一般知识分子登科出仕的必要手段,孟浩然也是为了这个目的,希望得到张九龄的赏识和援引,以便为国出力,不至于老死山林而无所事事。
但是后来发生了一件事,孟浩然曾在王维处做客,恰遇唐明皇前来,孟藏在床下,王以实情相告,明皇命孟出来,并问新作。孟浩然诵“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明皇曰“卿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归襄阳。因而,张九龄也不敢再举荐孟浩然。孟浩然终于一生不得志。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孟浩然的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
二、作者简介:
1、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孟子第33代。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2、唐玄宗开元十六年前后,诗人赴长安应试时,张九龄官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事,二人为“忘形之交”。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五月至二十四年十一月张九龄出任宰相,诗人希望得到他的引荐,出仕做官,就写了这首诗寄给她(这一期间,诗人未到过长安)。诗题也作《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临洞庭》等。因而这是一首干谒诗。“干谒”的意思是:求取,谋取,希望得以引荐或重用。
3、教师范读,指导朗读。
三、细读品味:
1、“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首联写八月的洞庭湖,秋水上漲,和岸上几乎平接。(天光映入湖面)湖水彷彿涵融着整个天空,水天相接,混合成整个浑然一气的天空。
赏析:秋水盛涨,八月的洞庭湖水装得满满的,水面与湖岸相平。
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瀚
开头两句,将洞庭湖描写得极为雄浑,汪洋浩淼,那润泽万物,容纳百川的磅礴气势令人惊叹,使人视野极为开阔
2、“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颔联 水气蒸腾,弥漫整個云夢大泽。波涛汹涌,几乎要撼动了這座岳陽城。
赏析:这两句是实写洞庭湖,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云梦泽”是古代的一个大泽。“气蒸”句写出湖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苍苍。而“波撼”两字放在“岳阳城”上,衬托湖的澎湃动荡,也极为有力。人们眼中的这一座湖滨城,好像瑟缩不安地匍伏在它的脚下,变得异常渺小了。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阔无边,烟波浩淼,云气缭绕,而且充满活力,涛声震天。[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视觉与听觉结合]
3、“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颈联面对浩浩的湖水,想渡过湖去卻沒有船只。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居然闲居无事,想想深觉可心。
面对洞庭湖,想要渡过去却没有舟楫表示自己想要出来做事,却苦于无人推荐
赏析:转入抒情,表达希望出仕,一展才华的想法。面对波澜壮阔的洞庭湖,生发感慨,借双关委婉地表达了自己想做官而没人引荐,不能在太平盛世出仕为官,为民谋利,深感惭愧的苦衷。
4、“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尾联,徒然看著那湖畔垂钓的人们,空自倾羡他们钓鱼,只有聊表欣慕之情!
作者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想要做官的愿望。这里用《淮南子》中的典故,巧为设喻,希望张九龄引荐自己出仕,也变为执竿垂钓的人。
5、如何理解最后四句的诗意?
最后四句由前面的写景转入抒情。
“欲济无舟楫”,是作者面对广袤的湖水而触发之想。其实这是对自己现状的一个比喻:我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被录用进入士大大之列却没人接引,这正如要渡过湖去却无舟船一样。为了不失自己的身份,推说自己闲居不仕是有愧于当今的圣明天子的。最后两句揭出了自己目前的感受:旁观别人垂钓,空有一番期望得到鱼的心情。言下之意是:我也很希望做一个垂钓者,希望张九龄能给我解决渔具,以实现获鱼的心愿。最后两句隐喻想做官而没有门径。
6、如何评价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干谒诗的文思情采最能看出作者的风骨、人格。有的满篇卑躬屈膝,奴颜媚骨;有的满篇叫苦不迭,乞人怜悯;也有的自命清高,恃才傲物; 而孟浩然的这首干谒诗则写得情采飞扬,不卑不亢,点到为止,含而不露骨,实为干谒诗的精品。在写洞庭湖的广阔浩大之后,巧妙化用典故翻出新意,实属难得。
四、教师小结:
这首诗在艺术上非常成功,历来为世人传诵。如:写景从大处落笔,把洞庭秋色描绘得气势磅礴,雄浑壮阔,就像一幅泼墨写意画;表意委婉含蓄,全诗以望洞庭湖起兴,由“欲济无舟楫”自然过渡,表达“端居耻圣明”的心迹,再以“垂钓者”“羡鱼情”设喻作结,收到委婉达意的艺术效果。
这首诗,通过描绘洞庭湖的壮丽雄伟,反映出诗人不愿终老山林,希望出仕为世所用的愿望。
五、《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练习题 1.描写洞庭湖的名句是 2.形成对偶的两组句子是 3.“欲济无舟楫”的本义是
比喻义是
4.翻译“端居耻圣明”:
六、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向班主任写一封自荐信,表达自己希望成为一名班干部的渴望,仿照本诗含而不露的艺术特色
七、板书设计: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首联——湖水浩阔、与天相接; 颔联——澎湃动荡、充满活力;
颈联——希望出仕、一展才华; 尾联——巧为设喻、希望引荐。
第五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阅读理解及答案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9—10题。(4分)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9.“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写出了洞庭湖怎样的气势?结合加点的字说一说。
10.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2分)
答案:
9.这两句写笼罩在湖上的水气蒸腾,吞没了云、梦二泽,西南风起时,波涛奔腾,涌向东北岸,好像要摇动岳阳城似的。“蒸——蒸腾”“撼——摇动”,都是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
10.本诗委婉地表达了诗人想做官而没人引荐,不能为民谋利的苦衷;(1分)希望能够出仕,一展才华,做一番事业。(1分)(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