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那能寂寞芳菲原文翻译及赏析[大全5篇]

时间:2022-08-29 18:15: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采桑子·那能寂寞芳菲原文翻译及赏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采桑子·那能寂寞芳菲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一篇:采桑子·那能寂寞芳菲原文翻译及赏析

采桑子·那能寂寞芳菲原文翻译及赏析

采桑子·那能寂寞芳菲原文翻译及赏析1

采桑子·那能寂寞芳菲节

那能寂寞芳菲节,欲话生平。夜已三更。一阕悲歌泪暗零。

须知秋叶春花促,点鬓星星。遇酒须倾,莫问千秋万岁名。

古诗简介

《采桑子·那能寂寞芳菲节》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创作的一首词。上片写春天让人寂寥落寞,情思涌起,于是慨然高歌,暗自垂泪。下片写秋日落叶春日繁花年复一年地催促着人逐步迈向衰老,抒发世俗的感慨。全词虽写春,但意境苍凉,抒发了人生无常,转瞬即逝,不胜今昔的感慨。

翻译/译文

花草香美的美丽时节,人怎能在寂寞中度过呢?因而与友人话起了生平夜至三更,禁不住弹唱一曲,悲歌低吟浅唱,竟引得清泪暗流。

要知道春花秋叶,季节更替地催促时光流转,恍惚间鬓角已添了白发,索性今朝有酒今朝醉,不再去操心那深厚的虚名。

注释

①采桑子:又名《丑奴儿》《罗敷媚》《罗敷艳歌》等。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四句三平韵。另有添字格,两结句各添二字,两平韵,一叠韵。

②芳菲节:指春天。

③一阕(què):一曲。零:滴落。

④秋叶春花促:岁月催人老之意。促:短促,时间紧。

⑤点鬓(bìn)星星:鬓边白发杂生。语出左思《白发赋》“星星白发,生于鬓垂”。星星:形容白发星星点点地生出。

⑥倾:这里是一饮而尽的意思。

创作背景

容若自二十二岁起,便担任康熙侍卫,扈从銮驾南巡北征。他的年华和精力,都被耗费在无休无止的扈驾出巡中。如今又是一年一度的芳菲时节,但是诃人却因志不得伸、失去自由而终日悲愤哀伤不已。值此春夜,他却独自不成寐,挨到三更时分,愁情更浓,于是悲歌一曲,写下了这首词。

赏析/鉴赏

文学赏析

上片写春天让人寂寥落寞,情思涌起,于是慨然高歌,暗自垂泪。词以疑问语气开篇,“那能寂寞芳菲节,欲话生平”。在芳菲时节,姹紫嫣红、满城春色的胜景。但是此篇中,词人的心情似与佳景甚不相合一“寂寞芳菲节”。一边是莺啼燕语、百花盛开,—边是茕然独处,形影相吊,两相比衬之下,词人的内心确实是寂寞惆怅。因此,在这个时候,“欲话生平”自然是再也不能了。词人自二十二岁起,便担任康熙侍卫,扈从銮驾南巡北征。侍卫一职十分辛劳,容若“性耐劳苦”,恪尽职守旦夕不懈,但是让词人痛苦的并不是辛劳,而是违背理想和本性。他在八年的光阴中,熟练的弓马只能用于担任警卫和奉陪狩猎,杰出的诗才也只能用于涂写那些言不由衷的应制篇章。值此如水春夜,他却独自不成寐,想到这乏味的人生唯有“泪暗零”而已。

下片写秋日落叶春日繁花年复一年地催促着人逐步迈向衰老,抒发世俗的感慨。“须知秋叶春华促,点鬓星星。”词人风华之年,尽在枯燥的'鞍马间度过,然而时光荏苒,秋叶飘零,春花盛开,年复一年地催促着人由少到老,除了徒增白发之外,了无生趣。“遇酒须倾.莫问千秋万岁名。”结篇处,词人宕开一笔,说遇到美酒当前,就应该一醉方休,不要戮力去追求千秋万岁的俗世功名。既然理想渺茫,人世如风,等不到“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时候,那么何妨有酒就干,任诞放达,身后名定不如生前一杯酒。结处化李白《行路难》中名句: “且乐生前酒一杯,何须身后干载名。”颇得太白逍遥超脱之风。

全词虽写春,感慨人生,轻叹岁月,但意境苍凉,抒发了人生无常,转瞬即逝,年华似水,不胜今昔的慨叹。

名家点评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徐燕婷、朱惠国《纳兰词评注》:“词意伤感,有春光易老,年华易逝之叹,又有及时行乐之劝慰。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自我慰藉,颇有消极之意。”

采桑子·那能寂寞芳菲原文翻译及赏析2

采桑子·那能寂寞芳菲

纳兰性德〔清代〕

那能寂寞芳菲节,欲话生平。夜已三更。一阕悲歌泪暗零。

须知秋叶春花促,点鬓星星。遇酒须倾,莫问千秋万岁名。

译文:

花草香美的美丽时节,人怎能在寂寞中禁过呢?因而与友人话起了生平夜至三更,禁不住弹唱一曲,悲歌低吟浅唱,竟引得清泪暗流。要知道春花秋叶,季节更替地催促时光流转,恍惚间鬓角已添了白发,索性今朝2酒今朝醉,不再去操心那深厚的虚名。

注释:

采桑子:又名《丑奴儿》《罗敷媚》《罗敷艳歌》等。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四句三平韵。另2添字格,两结句各添二字,两平韵,一叠韵。芳菲节:指春天。一阕(què):一曲。零:滴落。秋叶春花促:岁月催人老之意。促:短促,时间紧。点鬓(bìn)星星:鬓边白发杂生。语出左思《白发赋》“星星白发,生于鬓垂”。星星:形容白发星星点点地生出。倾:这里是一饮而尽的意思。

赏析:

上片写春天让人寂寥落寞,情思涌起,于是慨寂高歌,暗自垂泪。词以疑问语气开篇,“那能寂寞芳菲节,欲话生平”。在芳菲时节,姹紫嫣红、满城春色的胜景。但是此篇中,词人的心情似与佳景甚不相合十“寂寞芳菲节”。十边是莺啼燕语、百花盛开,—边是茕寂独处,形影相吊,两相比衬之下,词人的内心确实是寂寞惆怅。因此,在这个时候,“欲话生平”自寂是再也不能了。词人自二十二岁起,便担任康熙侍卫,扈从銮驾南巡北征。侍卫十职十分辛劳,容若“性耐劳苦”,恪尽职守旦夕不懈,但是让词人痛苦的并不是辛劳,而是违背理想和本性。他在八年的光阴中,熟练的弓马只能用于担任警卫和奉陪狩猎,杰出的诗才也只能用于涂写那些言不由衷的应燥篇章。值此如水春夜,他却独自不成寐,想到这乏味的人生唯有“泪暗零”而已。

下片写秋日落叶春日繁花年复十年地催促着人逐步迈向衰老,抒发世俗的感慨。“须知秋叶春华促,点鬓星星。”词人风华之年,尽在枯燥的鞍马间度过,寂而时光荏苒,秋叶飘零,春花盛开,年复十年地催促着人由少到老,除了徒增白发之外,了无生趣。“遇酒须倾.莫问千秋万岁名。”结篇处,词人宕开十笔,说遇到美酒当前,就应该十醉方休,不要戮力去追求千秋万岁的俗世功名。既寂理想渺茫,人世如风,等不到“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时候,那么何妨有酒就干,任诞放达,身后名定不如生前十杯酒。结处化李白《行路难》中名句:“且乐生前酒十杯,何须身后干载名。”颇得太白逍遥超脱之风。

全词虽写春,感慨人生,轻叹岁月,但意境苍凉,抒发了人生无常,转瞬即逝,年华似水,不胜今昔的慨叹。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虽侍从帝王,却向往经历平淡。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流传至今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富于意境,是其众多代表作之一。

第二篇:采桑子·当时错原文翻译及赏析

采桑子·当时错原文翻译及赏析

采桑子·当时错原文翻译及赏析1

而今才道当时错,心绪凄迷。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

译文

现在才知道那时我错了,心中凄凉迷乱,眼泪默默落下,满眼看到的都是春风,事物却非于从前。

明知此次分别之后再无相见的机会,还是勉强约定将来相会的日期。像这样一别,一待梨花落尽,月亮又会悬系在西天。

注释

才道:才知道。语本晏几道《醉落魄》词:“心心口口长恨昨,分飞容易当时错。”又宋刘克庄:《忆秦娥》:“古来成败难描模,而近却悔当时错。”

凄迷:凄凉迷乱。

红泪,形容女子的眼泪。当初,魏文帝曹丕迎娶美女薛灵芸,薛姑娘不忍远离父母,伤心欲绝,等到登车启程以后,薛灵芸仍然止不住哭泣,眼泪流在玉唾壶里,染得那晶莹剔透的玉唾壶渐渐变成了红色。待车队到了京城,壶中已经泪凝如血。

满眼春风百事非:句出于李贺《三月》诗“东方风来满眼春,花城柳暗愁杀人。”又宋赵彦端《减字木兰花》词:“满眼春风,不觉黄梅细雨中。”

无计:无法。

欢期:佳期,指二人重会相守之期。

落尽梨花月又西:唐郑谷《下第退居二首》之一,“落尽梨花春又了,破篱残雨晚莺啼。”又宋梅尧臣《苏幕遮》词:“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容若此句撇开前人,用“月字”独创出凄迷冷艳的意境。梨花同月若梅花惹雪,别是一种肌骨。

赏析

《采桑子》率直平白,把词人的一片深情以及被迫分离永难相见的痛苦与思念表达得淋漓尽致。

该词上片描写自己与表妹之间只是一种错,抒发了自己凄迷的心情。

“而今才道当时错,心绪凄迷。”有一种美,就在于语言的歧义,“心绪凄迷”是本篇抒情的重心。这里的“心绪凄迷”,正是由上面的“错”而引发出来,但而今才明白的“当时错”,究竟是当初不应相识,还是当初不该从相识而走得更近,或是当时应该牢牢把握住机会、不放你离去,作者所谓的“错”是什么词中并未交待清楚,也不需要交待清楚,这个空间是留给读者自己想像的,读者不应该侵占、剥夺,也不能够侵占、剥夺。

“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设想那个女子正在偷偷垂泪,这里似乎是一个错位的修辞,要说“百事非”,应该搭配“满眼秋风”才是,但春风满眼,春愁宛转,由生之美丽而感受死之凄凉,在繁花似锦的喜景里独会百事皆非的悲怀,尤为痛楚。此刻的春风和多年前的春风并没什么两样,而此刻的心情却早已步入秋天。

下片开始写无可奈何的心境,表达了词人内心的无奈之情。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欢期”是相见、欢聚的意思,而“强说”一词让这份期待中的欢期变得难以预见,明明知道再也不会有见面的机会了,但还是强自编织着谎言,约定将来的会面。那一别真成永诀,此时此刻,欲哭无泪,欲诉无言。

“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风动梨花、淡烟软月中,翩翩归来的,是佳人的一点幽香,化作梨花落入手心。情语写到尽处,以景语来作结:以景语的“客观风月”来昭示情语的“主观风月”,这既是词人的修辞,也是情人的无奈。正是那无限愁怀说不得,却道天凉好个秋。

全词以懊恼之意写分离之苦,语少而意足,辞新而情悲,有跌宕摇曳之姿。

创作背景

此词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自从纳兰的表妹进宫之后,词人便对她怀念不已。几年之后,在某一个春光明媚、心情本该最好的日子,痛定思痛,突然发现这场思念或许就不该开始,即便开始也本该早早结束。于是词人写下了这首词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惆怅与思念。也有资料称该词是词人为爱人沈宛所作,旨在表达自己内心的爱人的思念之情。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虽侍从帝王,却向往经历平淡。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流传至今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富于意境,是其众多代表作之一。

采桑子·当时错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而今才道当时错,心绪凄迷。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

翻译

译文

现在才知道当初我错了,心中凄凉迷乱,眼泪默默落下,满眼看到的都是春风,事物却非于从前。

后来知道这是没有办法的,勉强自己说很快乐,像这样别离,梨花落完了,月亮已经在天的西方。

注释

凄迷:凄凉迷乱。

红泪,形容女子的眼泪。当初,魏文帝曹丕迎娶美女薛灵芸,薛姑娘不忍远离父母,伤心欲绝,等到登车启程以后,薛灵芸仍然止不住哭泣,眼泪流在玉唾壶里,染得那晶莹剔透的玉唾壶渐渐变成了红色。待车队到了京城,壶中已经泪凝如血。

赏析

这阕《采桑子》所怀是人是谁,自然不会是卢氏。容若一生情事虽然不多却也不少。除却入宫的恋人,侍妾颜氏,正妻卢氏,继妻官氏,他和江南才女沈宛还有一段隐隐绰绰的轶情事。八卦一下,我觉得这首词不太像悼亡词,也不是写给官氏和颜氏的意思。当可在入宫的恋人和沈宛二人之间定夺。

上阕争议不大,总之是容若的自责自悔而已。心绪凄迷,四个字说破彼时心境。那么来看下阕:“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清宫制宫女入宫限十年,满则出宫听父母领回,自主婚嫁。期间遇到皇帝心血来潮,还有可能特赦一把,提前释放。像雍正年间,就有过放入宫的秀女回家的例子。因此与恋人作约虽然渺茫,以容若那种认死扣的性格,与她约定是有可能的。强说欢期,倒不一定是因为男人吃着碗里的,还要看着菜地里的。爱情的誓言从来都是自觉不自觉地习惯性夸张,不这样不切实际怎么能显得爱得深情忘我呢?

容若当年在好友顾梁汾的牵引下,与沈宛相慕相识相知相亲,可惜因满汉两族不得通婚的朝廷禁令,明珠的反对而不得相守。临别时两人有约,也说得通。因此究竟这个“欢期”是在他挥别沈宛北上回京之时“强说”的?还是他与恋人分别是为了安慰对方所定的,都在两可之间。

细说这些,是为了观者更了解容若,能更准确地把握住《饮水词》的某些曲婉词意。了解一个人的经历,才能了解一个人的.心思。有些事,不解前因,就是看到结果也会茫然。然而不必在这些事上一味纠缠。毕竟我们不是狗仔队,也不是考据学家。真正所在意的,不是容若的情感历程,而是他因为有情发出的感慨。能感动人的,终是那些超越自身情绪的曼妙情绪。

深隐的恋情时时萦绕于怀,流诸笔端就成了这阕哀伤凄美的怀人之作。容若毫不造作,把对爱人的一片深情以及他们被迫分离永难相见的痛苦与思念表达得淋漓尽致。平易的语言流露出的是他一贯的率真情意,容若因相思衍生的凄苦无奈。

“而今才道当时错”一句真挚袭人,是本词的“龙睛”,纳兰公子的一声叹息不知又勾得多少人心有戚戚,念念于心!容若比我们勇敢,他是纯真孩童,敢于面对自己承认错,我们狡黠地羞愧着,心里想别人帮我们承认错。

容若词中每多梨花的意象。读他的词时而梨花那种清冷的感觉,又有转过山坳处,蓦然看见一树梨花开在旷野的惊艳。然而用梨花化境并非容若独创,唐郑谷《下第退居二首》之一:“落尽梨花春又了,破篱残雨晚莺啼”宋梅尧臣在《苏幕遮》中更有:“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的清丽疏淡之句。这样说起来,好象容若很难有新的突破,很容易落入桎梏,实际上容若在对梨花意境的描摹上偏偏能够撇开前人,使原有的意境更生动深刻。他又和张爱玲一样喜欢写月,爱用“月”字,创出凄迷冷艳的意境。梨花和月若梅花惹雪,别是一种肌骨。最根本的原因是,容若用情太深,这份情超越了前辈,他对梨花就像林逋对梅花,已经不是一种物我两望的欣赏,而是物我两忘的精神寄托。

容若借“落尽梨花”暗语永难相见,人与花俱憔悴。梨花落尽既是眼前之真实春景,也是上“满眼春风”造成的恶果,是“百事非”之一例。春风虽会带来满眼春色,有时亦可吹落满树花朵。李煜名句:“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可为明证。在感情经历容若和陆游其实有点同病相怜的味道。容若说:“满眼春风百事非”,陆游就叹:“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可见都是由父母或者外界的因素造成的感情缺憾。有感情的不能在一起,没有感情的一定要扯在一起,封建的家长惯会这样乱点鸳鸯谱。

风动梨花,淡烟软月中,翩翩归来的,是佳人的一点幽心,化作梨花落入你手心。一别如斯呵,常常别一次,就错了今生。

第三篇: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原文翻译及赏析

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原文翻译及赏析

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原文翻译及赏析1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虽说是百花凋落,暮春时节的西湖依然是美的,残花轻盈飘落,点点残红在纷杂的枝叶间分外醒目;柳絮时而飘浮,时而飞旋,舞弄得迷迷蒙蒙;杨柳向下垂落,纵横交错,在和风中随风飘荡,摇曳多姿,在和煦的春风中,怡然自得,整日轻拂着湖水。

群芳过后:百花凋零之后。群芳,百花。西湖:指颍州西湖,在今安徽阜阳西北,颖水和诸水汇流处,风景佳胜。狼籍残红:残花纵横散乱的样子。残红,落花。狼籍,同“狼藉”,散乱的样子。濛濛:今写作“蒙蒙”。细雨迷蒙的样子,以此形容飞扬的柳絮。阑干:横斜,纵横交错。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游人尽兴散去,笙箫歌声也渐渐静息,才开始觉得一片空寂,又仿佛正需要这份安谧。回到居室,拉起窗帘,等待着燕子的来临,只见双燕从蒙蒙细雨中归来,这才拉起了帘子。

笙歌:笙管伴奏的歌筵。散:消失,此指曲乐声停止。去:离开,离去。帘栊:窗帘和窗棂,泛指门窗的帘子。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虽说是百花凋落,暮春时节的西湖依然是美的,残花轻盈飘落,点点残红在纷杂的枝叶间分外醒目;柳絮时而飘浮,时而飞旋,舞弄得迷迷蒙蒙;杨柳向下垂落,纵横交错,在和风中随风飘荡,摇曳多姿,在和煦的春风中,怡然自得,整日轻拂着湖水。

群芳过后:百花凋零之后。群芳,百花。西湖:指颍州西湖,在今安徽阜阳西北,颖水和诸水汇流处,风景佳胜。狼籍残红:残花纵横散乱的样子。残红,落花。狼籍,同“狼藉”,散乱的样子。濛濛:今写作“蒙蒙”。细雨迷蒙的样子,以此形容飞扬的柳絮。阑干:横斜,纵横交错。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游人尽兴散去,笙箫歌声也渐渐静息,才开始觉得一片空寂,又仿佛正需要这份安谧。回到居室,拉起窗帘,等待着燕子的来临,只见双燕从蒙蒙细雨中归来,这才拉起了帘子。

笙歌:笙管伴奏的歌筵。散:消失,此指曲乐声停止。去:离开,离去。帘栊:窗帘和窗棂,泛指门窗的帘子。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虽说是百花凋落,暮春时节的西湖依然是美的,残花轻盈飘落,点点残红在纷杂的枝叶间分外醒目;柳絮时而飘浮,时而飞旋,舞弄得迷迷蒙蒙;杨柳向下垂落,纵横交错,在和风中随风飘荡,摇曳多姿,在和煦的春风中,怡然自得,整日轻拂着湖水。

群芳过后:百花凋零之后。群芳,百花。西湖:指颍州西湖,在今安徽阜阳西北,颖水和诸水汇流处,风景佳胜。狼籍残红:残花纵横散乱的样子。残红,落花。狼籍,同“狼藉”,散乱的样子。濛濛:今写作“蒙蒙”。细雨迷蒙的样子,以此形容飞扬的柳絮。阑干:横斜,纵横交错。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游人尽兴散去,笙箫歌声也渐渐静息,才开始觉得一片空寂,又仿佛正需要这份安谧。回到居室,拉起窗帘,等待着燕子的来临,只见双燕从蒙蒙细雨中归来,这才拉起了帘子。

笙歌:笙管伴奏的歌筵。散:消失,此指曲乐声停止。去:离开,离去。帘栊:窗帘和窗棂,泛指门窗的帘子。

译注参考:

1、陆林编注.宋词.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11月版:第41-42页

2、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xx年11月版:第231页

3、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xx年11月版:第187-188页

4、刘长贺.宋代诗词典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xx年:508

译文及注释

译文虽说是百花凋落,暮春时节的西湖依然是美的,残花轻盈飘落,点点残红在纷杂的枝叶间分外醒目;柳絮时而飘浮,时而飞旋,舞弄得迷迷蒙蒙;杨柳向下垂落,纵横交错,在和风中随风飘荡,摇曳多姿,在和煦的春风中,怡然自得,整日轻拂着湖水。游人尽兴散去,笙箫歌声也渐渐静息,才开始觉得一片空寂,又仿佛正需要这份安谧...显示全部

赏析

这是欧阳修晚年退居颍州时写的十首《采桑子》中的第四首,抒写了作者寄情湖山的情怀。虽写残春景色,却无伤春之感,而是以疏淡轻快的笔墨描绘了颍州西湖的暮春景,创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的艺术境界。而词人的安闲自适,也就在这种境界中自然地表现出来。情景交融,真切动人。词中很少修饰,特别是上下两片,纯用白描,却颇耐寻...显示全部

创作背景

本词作于熙宁四年(1071年),这年六月,欧阳修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回到颍州。暮春时节来到西湖游玩,心生喜悦而作《采桑子》十首。...显示全部

赏析二

这首词,上片描绘载酒游湖时船中丝竹齐奏、酒杯频传的热闹气氛。下片写酒后醉眠船上,俯视湖中,但见行云在船下浮动,使人疑惑湖中别有天地。整首词寓情于景,写出了作者与友人的洒脱情怀。下片写醉后俯视湖水,只见白云朵朵,飘于船下。船在移动,云也在移动,似乎人和船在天上飘飞。“空水澄鲜”一句,本于谢灵运《登江中...显示全部

作者介绍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原文翻译及赏析2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译文

百花凋零之后西湖的景致依然很美,残花轻盈飘落,点点残红在纷杂的枝叶间分外醒目,飞扬的柳絮好似细雨迷蒙。垂落的杨柳纵横交杂,在和风中随风飘荡,摇曳多姿。

笙箫歌声渐渐消歇,游人也已尽兴散去,才开始觉春日空寂。回到居室,等待着燕子的来临,只见双燕从蒙蒙细雨中归来,这才放下帘栊。

注释

群芳过后:百花凋零之后。群芳,百花。西湖:指颍州西湖,在今安徽阜阳西北,颖水和诸水汇流处,风景佳胜。

狼籍残红:残花纵横散乱的样子。残红,落花。狼籍,同“狼藉”,散乱的样子。

濛濛:今写作“蒙蒙”。细雨迷蒙的样子,以此形容飞扬的柳絮。

阑干:横斜,纵横交错。

笙歌:笙管伴奏的歌筵。散:消失,此指曲乐声停止。去:离开,离去。

帘栊:窗帘和窗棂,泛指门窗的帘子。

赏析

这是欧阳修晚年退居颍州时写的十首《采桑子》中的第四首,抒写了作者寄情湖山的情怀。虽写残春景色,却无伤春之感,而是以疏淡轻快的笔墨描绘了颍州西湖的.暮春景,创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的艺术境界。而词人的安闲自适,也就在这种境界中自然地表现出来。情景交融,真切动人。词中很少修饰,特别是上下两片,纯用白描,却颇耐寻味。

这首词是欧阳修晚年居住的颍州西湖的暮春景象,从而表现了作者异常的、幽微的心理状态。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这首词上阕是说,虽说是百花凋落,暮春时节的西湖依然是美丽的,残花轻盈飘落,点点残红在纷杂的枝叶间分外醒目;柳絮飘舞,柳枝在和风中随风飘荡,在和煦的春风中,怡然自得,整日轻拂着湖水。

西湖花时过后,残红狼籍,常人对此,当是无限惋惜,而作者却赞赏说“好”,确是异乎寻常的。首句是全词的纲领,由此引出“群芳过后的”湖上一片实景,笼罩在这篇实景上的是寂寞空虚的气氛。落红零乱满地,杨花漫空飞舞,使人感觉春事已了。“垂柳阑干尽日风”与上二句相联系,写出了栏畔翠柳柔条斜拂于春风中的姿态;单是这风中垂柳的姿态,本来是够生动优美的,然而著以“尽日”二字,联系白居易《杨柳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来体会,整幅画面上一切悄然,只有柳条竟日在风中飘动,其境地之寂静可以想见。在词的上阕里所接触到的,只是物象,没有出现任何人的活动。眼前的是自然界,显得多么令人意兴索然。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下阕前两句是说,游人尽兴散去,笙箫歌声也渐渐静息,才开始觉得一片空寂,又仿佛正需要这份安谧。“笙歌散尽”,虚写出过去湖上游乐的盛况;“游人去后,始觉春空”,点明从上面三句景象所产生的感觉,道出了作者的复杂微妙的心境。“始觉”是顿悟之词,这两句是从繁华喧闹消失后清醒过来的感觉,繁华喧闹消失,既觉有所失的空虚,又觉得获得宁静的畅适。首句说的“好”即是从这后一种感觉产生,只有基于这种心理感觉,才可解释认为“狼籍残红”三句所写景象的“好”之所在。

“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末两句是说,回到居室,拉起窗帘,等待着燕子的来临,直到双燕从蒙蒙的细雨中归来,才放下了帘子。

最后两句,写室内景,从而使人揣想,前面所写的一切,都是词人在室外凭栏时的观感。末两句是倒装。本是开帘待燕。“双燕归来”才“垂下帘栊”。着意写燕子的活动,反衬出室内一片清寂气氛。“细雨”字还反顾到上阕的室外景。落花飞絮,着雨更显得春事阑珊。这首词从室外景色的空虚写到室内气氛的清寂,通首体现出词人生活中的一种静观自适的情调。

这首词是欧阳修颍州西湖组词《采桑子》十首的第四首。诸词抒写作者以闲退之身恣意游赏的怡悦之情,呈现的景物都具有积极的美的性质,如“芳草长堤”、“百卉争妍”“空水澄鲜”等等。独此首赏会的是“狼籍残红”。整组词描写的时节景物为从深春到荷花开时,“狼籍残红”自然是这段过程中应有的一环。如果说诸词表现了词人作为闲人对各种景物的欢然会意,本词却不自觉的透露出来他此时的别样情绪。作者这时是以太子少师致仕而卜居颍州的。他生平经历过不少政治风浪,晚年又值王安石厉行新法,而不可与争,于是以退闲之身放怀世外,这组词总的是体现了他这种无所牵系的闲适心情。但人情往往也有这样的矛盾,解除世事的纷扰固然觉得轻快,而脱去世务又感到空虚。本词“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却是极其微妙的反映出这种矛盾的心情。结尾“垂下帘栊”两句,乃极静的境界中着以动象,觉余情袅袅,表现出对春的流连眷恋意识,不免微露怅惘的情绪。

创作背景

本词作于公元1071年(熙宁四年),这年六月,欧阳修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回到颍州。暮春时节来到西湖游玩,心生喜悦而作《采桑子》十首。本词即是其中之一。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原文翻译及赏析3

原文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翻译

译文

虽说是百花凋落,暮春时节的西湖依然是美的,残花轻盈飘落,点点残红在纷杂的枝叶间分外醒目;柳絮时而飘浮,时而飞旋,舞弄得迷迷蒙蒙;杨柳向下垂落,纵横交错,在和风中随风飘荡,摇曳多姿,在和煦的春风中,怡然自得,整日轻拂着湖水。

游人尽兴散去,笙箫歌声也渐渐静息,才开始觉得一片空寂,又仿佛正需要这份安谧。回到居室,拉起窗帘,等待着燕子的来临,只见双燕从蒙蒙细雨中归来,这才拉起了帘子。

注释

[群芳过后]百花凋零之后。群芳,百花。

[西湖]指颍州西湖,在今安徽阜阳县西北,颖水和诸水汇流处,风景佳胜。

[狼籍残红]残花纵横散乱的样子。残红,落花。狼籍,同“狼藉”,散乱的样子。

[笙歌]笙管伴奏的歌筵。

[濛濛]今写作“蒙蒙”。细雨迷蒙的样子,以此形容飞扬的柳絮。

[阑干]横斜,纵横交错。

[去]离开,离去。

[散]消失,此指曲乐声停止。

[帘栊]:窗户。栊,窗棂。

赏析

上片描写群芳凋谢后西湖的恬静清幽之美。首句是全词的纲领,由此引出“群芳过后”的西湖景象,及词人从中领悟到的“好”的意味。“狼藉”、“飞絮”二句写落红零乱满地、翠柳柔条斜拂于春风中的姿态。以上数句,通过落花、飞絮、垂柳等意象,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的暮春图景。“群芳过后”本有衰残之味,常人对此或惋惜,或伤感,或留恋,而作者却赞美说“好”,并以这一感情线索贯穿伤篇。人心情舒畅则观景物莫不美丽,心情忧伤则反之。这就是所谓的移情。一片风景就是一种心情,道理也正在于此。

过片表现出环境之清幽,虚写出过去湖上游乐的盛况。“笙歌散尽游人去,”乃指“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的游春盛况已过去,花谢柳老,“笙歌处处随”的游人也意兴阑珊,无人欣赏残红飞絮之景;“始觉春空”,点明从上面三句景象所产生的感觉,道出了作者惜春恋春的复杂微妙的心境。“始觉”是顿悟之辞,这两句是从繁华喧闹消失后清醒过来的感觉,繁华喧闹消失,既觉有所失的空虚,又觉获得宁静的畅适。首句说的“好”即是从这后一种感觉产生,只有基于这种心理感觉,才可解释认为“狼藉残红”三句所写景象的“好”之所在。

最后二句,“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写室内景,以人物动态描写与自然景物映衬相结合,表达出作者恬适淡泊的胸襟。末两句是倒装,本是开帘待燕,“双燕归来”才“垂下帘拢”。结句“双燕归来细雨中”,意蕴含蓄委婉,以细雨衬托春空之后的清寂气氛,又以双燕飞归制造出轻灵、欢娱的意境。

这首词通篇写景,不带明显的主观感情色彩,却从字里行间婉曲地显露出作者的旷达胸怀和恬淡心境。此词表现出词人别具慧眼的审美特点,尤其最后两句营造出耐人寻味的意境。作者写西湖美景,动静交错,以动显静,意脉贯串,层次井然,显示出不凡的艺术功力。

西湖花时过后,群芳凋零,残红狼藉。常人对此,当觉索然无味,而作者却面对这种“匆匆春又去”的衰残景象,不但不感伤,反而在孤寂清冷中体味出安宁静谧的美趣。这种春空之后的闲淡胸怀,这种别具一格的审美感受,正是此词有异于一般咏春词的独到之处。

第四篇:采桑子·辘轳金井梧桐晚原文翻译及赏析

采桑子·辘轳金井梧桐晚原文翻译及赏析2篇

采桑子·辘轳金井梧桐晚原文翻译及赏析1

采桑子·辘轳金井梧桐晚原文:

辘轳金井梧桐晚,几树惊秋。昼雨新愁,百尺虾须在玉钩。

琼窗春断双蛾皱,回首边头。欲寄鳞游,九曲寒波不泝流。

翻译:

深秋时节,梧桐树下,辘轳金井旁,落叶满地。树木入秋而变,人见秋色而愁。手扶百尺垂帘,眼望窗外细雨,旧愁之上又添新愁。

闺中的思妇独守着琼窗,想到韶华渐逝,心愿难成,怎不双眉紧皱,愁在心头。回首边地,征人久无音讯。想要寄书信,可是黄河寒波滔滔,溯流难上,思妇只能在孤独寂寞中苦苦守望。

亭前红花飘落,春光亦随花而去,花儿飘落的姿态优雅,好像翩翩起舞,花儿不忍归去,似乎在徘徊彷徨。细雨霏霏,这雨,浸润了落花,也浸湿了愁绪,我双眉紧锁,难得一展。

没有远方的佳音,独守绿色窗棂,冷冷清清,空空寂寂,印香飘渺,渐渐烧成了灰烬。思情难耐,百无聊奈时,昏然欲睡,思念的人儿朦胧进入梦境。

采桑子·辘轳金井梧桐晚赏析

赏析:

上片写景,先点出“辘轳”、“金井”、“梧桐”三物,不单是写实,也都有寓意。辘轳是井上汲水的工具,汲水是女子之事,故井边常常是女子的怀人之所。辘轳的循环滚动又与思念的辗转反复相通,摇着辘轳,情思缠绵,往往是诗词之中女子思情的象征。古代的井边多种梧桐,“一叶知秋”,秋来梧桐叶儿黄,故梧桐是常见的悲秋意象。这三者位置相关,意义相通,常常被联系到一起来写女子的秋思,如吴均的“玉栏金井牵辘轳”,王昌龄的“金井梧桐秋叶黄”,与这里的“辘轳金井梧桐晚”,都是同一个意思。不过,李煜的表达更精巧一些,他在句中强调了一个“晚”字。“晚”可以指黄昏,暗示了从早到晚的期盼,有“黄昏望绝”之意。“晚”也可以指秋深,突出梧桐叶黄陨落的形象,令人联想岁华流逝、青春不再而引出悲哀。故接下来的“几树惊秋”,本来是写人在惊秋,却道以“树惊秋”;写情就更婉转,更深沉,并使萧瑟的秋景与女子的伤情融合到了一起。“昼雨如愁”引出人物。说是“昼雨”,可见是下了一天还没有停的雨。而这雨是小雨,丝雨,纷纷扬扬,飞飞洒洒,就如同弥漫在人心中的忧愁一样,无边无际,无休无止。“百尺虾须在玉钩”,是说精美的竹帘挂在钩上,暗指人的遥望,下启“回首边头”,景物描写也就由室外转入了室内。

下片抒情,以“琼窗”承接上片的“百尺虾须”,过渡十分自然。这里的“春断”,要分作两层意思来理解。一是说春去秋来,时光流逝,岁华渐老,青春不再复返,故日“断”。一是说远人无消息,任凭思念,深情不得传达,“肠断白萍洲”(温庭筠),“春断”也就是“情断”。这两层意思相辅相映,都在表现思念之深,于是而有“双蛾”之皱,有“回首”之举,有“欲寄”之事,更用一连串的动作写出思念之切。由皱眉,到遥望,到“欲寄鳞游”,思念的感情渐进深化,写出女子终于决定要以主动的诉说去打动对方的心,以唤回心爱的人。可是,“九曲寒波不湃流”。山高水寒路曲折,纵使信写出,何人可传寄?何处可投递?无奈之极。可越是无奈,越见情深。

全词以意融景,一系列景象有机地融成一幅饱含秋意、秋思的风景画,画中有人,人外有秋,秋内有思,秋风秋雨关秋思,离情别恨联秋怨,写得婉约蕴藉,回味悠长。后人马致远之《天净沙·秋思》颇得其婉约韵致。这首词是描写一个少妇在晚春时节缱绻怀人,愁眉不展,百无聊赖的'情怀。

词分上下两片,上片写词中的女主人公触景生愁。第一二两句“亭前春逐红英尽,舞态徘徊。”写这个女子独处事中,举目窗外,所看到的是捕目落花,随风飞舞,看来,春花即将随着这片片飞花无声无息地消逝了。这显然突出了这正是晚春时节。“亭前”一句写“春逐红英尽”是拟人,实际上是少妇在拟自己:“舞态徘徊”看似花舞春归,实际是少妇内心的情思纷扰,无法平复。一个“徘徊”明是写花,暗是写春,尤其是写少妇心中的思忆徘徊。“细雨”不仅打湿了繁枝落花,而且打湿了少妇的思念,所以她才愁眉不展。伤春是一种文人传统,但同时也是一种思妇情怀,“不放”一句形象地写出少妇的愁思是那么浓郁而又沉重。第三句继续描写窗外的景色,漫天的漾潆细雨下个不停。晚春时节的花英是很容易谢树辞枝的,哪里经得起东风的摧残,更何况又加上春雨的打击呢?

正如词人辛稼轩所说: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风物宜人的春天很快就要消逝了,这象征着岁月的蹉跎,青春的老大,教人愁绪满怀。“不放双眉时暂开,’’就是愁绪满怀的形象的说法,连让双眉暂时展开一点的笑意帆没有。真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以如此愁苦,还有更重要的生活上的原因。

词的下片描写女主人公绿窗孤处,百无聊赖的心情。起首两句"绿窗冷静芳音断,香印成灰。“继续描写环境,从描写环境的寂静中体现女主人公的孤寂心情。“绿窗冷静”是承上片的环境描写而转写少妇的自身境况。暮春时节,花落雨潺,一个人独守在空荡荡的闺房之中,总是一种凄清冷寂的氛围,但是这些并不是少妇忧思不断的真正原因,真正的原因是“芳音断”。冷清平添愁苦,而“芳音断。”则愁苦更浓。“香印成灰”看起来是写景,实际上是写人,“成灰”,既有时间的概念,也有心情的感慨,如唐李商隐有诗“蜡炬成灰泪始干”,其中“灰”字也是以意寓之的。这里少妇的心境似乎也同“香印”一起有“成灰”之感,其愁思苦闷之情不可谓不深。“可奈情怀”近乎白话,同后句一起直接描写,突出了无可奈何的心情,也暗点了百无聊赖的困境,虽然直白,但却言浅意深,把少妇那种梦寐以求的怀思之情准确地表现了出来。

采桑子·辘轳金井梧桐晚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辘轳金井梧桐晚,几树惊秋。昼雨新愁,百尺虾须在玉钩。

琼窗春断双蛾(é)皱,回首边头。欲寄鳞游,九曲寒波不泝流。

译文

深秋时节,梧桐树下,辘轳金井旁,落叶满地。树木入秋而变,人见秋色而愁。手扶百尺垂帘,眼望窗外细雨,旧愁之上又添新愁。

闺中的思妇独守着琼窗,想到韶华渐逝,心愿难成,怎不双眉紧皱,愁在心头。回首边地,征人久无音讯。想要寄书信,可是黄河寒波滔滔,溯流难上,思妇只能在孤独寂寞中苦苦守望。

注释

此词调名于《草堂诗余》、《花间集补》中作《丑奴儿令》,《类编草堂诗余》中注曰:“一名《罗敷令》,一名《采桑子》。”《类编草堂诗余》、《花草粹编》、《啸余谱》中均有题作“秋怨”。从词意看,当属李煜中期的作品。

辘轳(lùlú):一种安在井上绞起汲水斗的器具,亦即汲取井水用的滑车。金井:井栏上有雕饰的井,这里指宫廷园林中的井。梧桐:一种落叶乔木,叶柄长,叶大,质地轻而韧。古代诗人常用梧桐金井说明时已至晚秋。

几树:多少的树。树,这里指梧桐树。惊秋,有二种理解,一说吃惊秋天的到来,二说秋风惊动了梧桐树。两种理解尽管语意角度不同,但均可通。

昼雨:指白天下的雨。昼,白天。新愁:指悲秋之愁。

百尺:这里为约指,极言其长。虾须:因帘子的表状像虾的触须,所以用“虾须”作为帘子的别称。《类编草堂诗余》注中云:“虾须,帘也。”唐代陆畅《帘》诗中有句“劳将素手卷虾须,琼室流光更缀珠。”用法同。玉钩:玉制的钩子。这句话是说长长的帘子挂在玉钩上。

琼窗:雕饰精美而华丽的窗。春断:这里指情意断绝,即男女相爱之情断绝。春,指男女相爱之情。双蛾:《花草粹编》、《花间集补》等本中均作“双娥”。即指美女的两眉。蛾,蛾眉,指妇女长而美的眉。皱:起皱纹,指皱眉。

回首:回望。边头:指偏僻而遥远的地方。

欲:想要。寄:寄托。鳞游:游鱼,这里借指书信。

九曲:萧本二主词中“曲”作“月”。九曲,形容黄河河道的迂回曲折,这里代指黄河。九,泛指多数。遂以九曲代指黄河。泝(sù)流:倒流。泝,同“溯”,逆流而上。

赏析

琼窗春断双蛾皱,回首边头。欲寄鳞游,九曲寒波不泝流。

上片写景,先点出“辘轳”、“金井”、“梧桐”三物,不单是写实,也都有寓意。辘轳是井上汲水的工具,汲水是女子之事,故井边常常是女子的怀人之所。辘轳的循环滚动又与思念的辗转反复相通,摇着辘轳,情思缠绵,往往是诗词之中女子思情的象征。古代的井边多种梧桐,“一叶知秋”,秋来梧桐叶儿黄,故梧桐是常见的悲秋意象。这三者位置相关,意义相通,常常被联系到一起来写女子的秋思,如吴均的“玉栏金井牵辘轳”,王昌龄的“金井梧桐秋叶黄”,与这里的“辘轳金井梧桐晚”,都是同一个意思。不过,李煜的表达更精巧一些,他在句中强调了一个“晚”字。“晚”可以指黄昏,暗示了从早到晚的期盼,有“黄昏望绝”之意。“晚”也可以指秋深,突出梧桐叶黄陨落的形象,令人联想岁华流逝、青春不再而引出悲哀。故接下来的“几树惊秋”,本来是写人在惊秋,却道以“树惊秋”;写情就更婉转,更深沉,并使萧瑟的秋景与女子的伤情融合到了一起。“昼雨如愁”引出人物。说是“昼雨”,可见是下了一天还没有停的雨。而这雨是小雨,丝雨,纷纷扬扬,飞飞洒洒,就如同弥漫在人心中的忧愁一样,无边无际,无休无止。“百尺虾须在玉钩”,是说精美的竹帘挂在钩上,暗指人的遥望,下启“回首边头”,景物描写也就由室外转入了室内。

下片抒情,以“琼窗”承接上片的“百尺虾须”,过渡十分自然。这里的“春断”,要分作两层意思来理解。一是说春去秋来,时光流逝,岁华渐老,青春不再复返,故日“断”。一是说远人无消息,任凭思念,深情不得传达,“肠断白萍洲”(温庭筠),“春断”也就是“情断”。这两层意思相辅相映,都在表现思念之深,于是而有“双蛾”之皱,有“回首”之举,有“欲寄”之事,更用一连串的动作写出思念之切。由皱眉,到遥望,到“欲寄鳞游”,思念的感情渐进深化,写出女子终于决定要以主动的诉说去打动对方的心,以唤回心爱的人。可是,“九曲寒波不湃流”。山高水寒路曲折,纵使信写出,何人可传寄?何处可投递?无奈之极。可越是无奈,越见情深。

全词以意融景,一系列景象有机地融成一幅饱含秋意、秋思的风景画,画中有人,人外有秋,秋内有思,秋风秋雨关秋思,离情别恨联秋怨,写得婉约蕴藉,回味悠长。后人马致远之《天净沙·秋思》颇得其婉约韵致。

第五篇:采桑子·何人解赏西湖好原文翻译及赏析

采桑子·何人解赏西湖好原文翻译及赏析2篇

采桑子·何人解赏西湖好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采桑子·何人解赏西湖好

[宋代]欧阳修

何人解赏西湖好,佳景无时。飞盖相追。贪向花间醉玉卮。

谁知闲凭阑干处,芳草斜晖。水远烟微。一点沧洲白鹭飞。

译文

西湖的美丽有谁能够了解呢?任何时候都是美景。车马载着游客翩翩而至,人们在花间饮酒,用醉眼观景,直至尽兴方归。

谁知道随意站立在那水气交错的迷离之中,绿草斜阳正美。水波幽远,烟雾飘渺,白鹭飞来,仿佛水滨之间只有一点。

注释

采桑子:词牌名,又名“丑奴儿令”、“罗敷艳歌”、“罗敷媚”。四十四字,前后片各三平韵。

飞盖相追:化用曹植《公讌》

诗:“清夜游西园,飞盖相追随。

盖:车篷;飞盖指奔驰的马车。

玉卮:玉做的杯子。

卮:饮酒的圆形器皿。

阑干:“阑干”最早指一种竹子木头或者其他东西编织的一种遮挡物。后来就引申为纵横交错的样子,这里指水气交错的样子。

晖:阳光。

沧洲:水边的陆地。

赏析:

诗人通过动静交错,以动显静的写法描绘西湖一年四季,各个时节美景不同,游人络绎不绝的美景,下片诗人描绘了西湖黄昏的时刻倚栏向西天远眺,单间芳草斜阳,一片瑰丽;水远烟微,引人遐想远的画面跃然纸上。也表达做人最爱黄昏时刻的'西湖。这首词如同一幅清丽活泼、空灵淡远的风景画,美不胜收,清新可爱,令人留连忘返。

欧阳修特意游览西湖,于暮春败景,歌散人去之处发现了特殊的美感与韵味。作为西湖的老熟客,作者就在该篇用审美的语言把西湖的好处给介绍出来。

该词上片是说,西湖的第一点好处,是在于“佳景无时”——一年四季风景皆佳,春景、夏景、秋景、冬景各有各的妙处;一天之中,无论晓景、午景、黄昏之景,也都各具特色。正因为如此,一年到头,一天到晚,都有车马载着游客翩翩而至。人们往往在花间饮酒,用醉眼观景,直至尽兴方归。

在下片中,作者则告诉人们,虽然西湖“佳景无时”,但好中选好,最妙的还是黄昏之景。闲倚栏杆向西天远眺,单间芳草斜阳,一片瑰丽;水远烟微,引人遐想;而最让人感到惬意的是,水边草地上,高洁潇洒的白鹭在自由自在地飞翔……该词末两句营造出了耐人寻味的意境。欧阳修晚年定居颍州,目的就是在这里度过他的桑榆晚景,他对西湖黄昏之景情有独钟,这是符合一个垂暮老人的心理常态的。

作者写西湖美景,动静交错,以动显静,意脉贯串,层次井然,显示出不凡的艺术功力。这首词通篇写景,景中寓情,反映的虽是个人生活感受和刹那间的意绪波动,但词境清隽疏澹,一扫宋初词坛上残余的“花间”习气。全词意境开阔,明丽晓畅,清新质朴,读来确有耳目一新之感。

这首词如同一幅清丽活泼、空灵淡远的风景画,美不胜收,清新可爱,令人留连忘返,从中足见欧公乃词坛写景高手。

采桑子·何人解赏西湖好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何人解赏西湖好,佳景无时。飞盖相追。贪向花间醉玉卮。

谁知闲凭阑干处,芳草斜晖。水远烟微。一点沧洲白鹭飞。

翻译

谁能看得懂西湖的美丽?任何时候都是美景。驱车去追寻。只愿在花丛绿树中饮酒贪欢。

谁知道随意站立在那水气交错的迷离之中,绿草斜阳正美。水波幽远,烟雾飘渺,白鹭飞来,仿佛水滨之间只有一点。

赏析

欧阳修特意游览西湖,于暮春败景,歌散人去之处发现了特殊的美感与韵味。本词表现出词人别具慧眼的审美特点,尤其最后两句营造出耐人寻味的意境。作者写西湖美景,动静交错,以动显静,意脉贯串,层次井然,显示出不凡的艺术功力。这首词通篇写景,景中寓情,反映的虽是个人生活感受和刹那间的意绪波动,但词境清隽疏澹,一扫宋初词坛上残余的“花间”习气。全词意境开阔,明丽晓畅,清新质朴,读来确有耳目一新之感。这首词如同一幅清丽活泼、空灵淡远的风景画,美不胜收,清新可爱,令人留连忘返,从中足见欧公乃词坛写景高手。

下载采桑子·那能寂寞芳菲原文翻译及赏析[大全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采桑子·那能寂寞芳菲原文翻译及赏析[大全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瑶池原文翻译及赏析

    《瑶池·瑶池阿母绮窗开》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商隐。古诗全文如下: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前言】《瑶池》是唐......

    《泊秦淮》原文翻译及赏析

    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huái)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作品注释:秦淮:即秦淮河,发源于江苏句容大茅山与溧水东庐山两山间,经南京流入长江。相传为秦始皇南......

    长恨歌原文翻译及赏析

    长恨歌是白居易吐槽唐玄宗的长篇诗歌,简直是经典之作。下面小编带来的是长恨歌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长恨歌唐代:白居易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

    《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从军行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从军行》原文及翻译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从军行朝代:唐朝|作者:王昌龄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七夕原文翻译及赏析

    《七夕·别浦今朝暗》作者为唐朝诗人李贺。其古诗全文如下:别浦今朝暗,罗帷午夜愁。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钱塘苏小小,更值一年秋。【前言】《七夕》是......

    终南山原文翻译及赏析

    《终南山·太乙近天都》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维。古诗全文如下: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

    望江南原文翻译及赏析

    《望江南·三月暮》作者为宋朝诗吴文英。其古诗全文如下:三月暮,花落更情浓。人去秋千闲挂月,马停杨柳倦嘶风。堤畔画船空。恹恹醉,尽日小帘栊。宿燕夜归银烛外,流莺声在绿阴中。......

    如梦令原文翻译及赏析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作者为宋朝诗人、文学家李清照。其古诗全文如下: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前言】《如梦令·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