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一棹春风一叶舟原文翻译及赏析(全文5篇)

时间:2022-07-07 01:01: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渔父·一棹春风一叶舟原文翻译及赏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渔父·一棹春风一叶舟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一篇:渔父·一棹春风一叶舟原文翻译及赏析

渔父·一棹春风一叶舟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

渔父·一棹春风一叶舟原文翻译及赏析1

《渔父·一棹春风一叶舟》

作者:李煜

原文:

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

花满渚,酒盈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注释:

1、棹:划船的一种工具,形状和桨差不多。

2、纶:线。

3、渚:水中小块陆地。

翻译:

在春风中我荡着一叶小舟,相伴我的呢只有一根蚕丝和一个鱼钩,眼望着长满鲜花的小洲,手举着斟满美酒的瓦瓯,在无边的波浪中我拥有了自由。

赏析:

这首《渔父》词写来与《渔父·浪花有意千重雪》不同。前一首着重写渔父的快活,这一首写渔父的自由。词中连用四个“一”字而不避重复,是词人有意为之,为的是强调渔父一人的独立自由。我们可以想象渔父驾着一叶扁舟,划着一支长桨,迎着春风,出没在万顷波涛之中,何等潇洒自在。他时而举起一根丝线,放下一只轻钩;时而举起酒壶,看着沙洲上的春花,心满意足地品着美酒。宋代欧阳修晚年自号六一居士,他家藏书一万卷,集录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置酒一壶,加上他一个老翁,所以自号六一。李煜词中这们渔父,也可以称六一渔父:一叶舟,一支桨,一纶丝,一只钩,一壶酒,一个渔翁。李煜这两首词,写来情调悠扬轻松,应该是亡国前所作。据宋刘首醇《五代名画补遗》记载,李煜这两首词是题画词,原画名《春江钓叟图》。这两首词,也有画境。可惜原画已失传。要是原画也流传下来,我们就可以体会词画相得益彰的妙处了。

渔父·一棹春风一叶舟原文翻译及赏析2

渔父·一棹春风一叶舟

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翻译

渔父驾着一叶扁舟,划着一支长桨,迎着春风,出没在波涛之中。他时而举起一根丝线,放下一只轻钩;时而举起酒壶,看着沙洲上的春花,在万顷水面上心满意足地品着美酒,何等潇洒自在。

注释

棹:摇船的工具。短的叫楫,长的叫棹。

纶:比较粗的丝。

纶:钓鱼用的粗丝线。

茧缕:丝线,这里指渔弦。茧,茧丝。

渚: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盈:《五代名画补遗》作“盈”。此外各本作“满”。

瓯:装酒的器具,即盅,一种平底深碗。

顷:土地面积单位。一百亩为一顷。

赏析

此词与另一首《渔父·浪花有意千里雪》题的是同一幅画《春江钓叟图》,词的.内容、意趣亦大体相同,都是表现作者的避祸之心和遁世之思。

首句点明钓叟是在水波中,小船上。“棹”字名词作动词用,与“春风”构成语句,很是生动,仿佛木桨划动的不仅是水,更有春风,将静止的画面写活了。而且这种写法又将春风与绿波融为一体,与结句的“万顷波中”作前后的照应,语言精巧,有“一石三鸟”的笔力。首句写景,景中有情,接下来仍是直接的抒情。“酒满瓯”,见出兴致之高。“茧缕”“轻钩”写简朴,而“钩”之所以“轻”,是因为无鱼上钩。钓鱼而不求鱼,是作者志不在得鱼的缘故。这就将画中人物写得神情饱满,志逞意得,由此引出结句中的“得自由”之高声唱颂,进一步强化钓叟的快乐。

春风泛舟、茧缕轻钓,此词仍是写画意,但作者寓意转淡,转以画境的空阔辽远和优悠自在为主,是一种衬托、渲染的用法,与《渔父·浪花有意千里雪》“有意”“无言”稍不同。“花满渚”“酒盈瓯”实写美景,虚写心情,“自由”二字一出,作者意趣畅然而出。这首词短而不丽,工而不奢,四个“一”字连用而不避重复,是词人有意为之,不但不显重复,反而有一气呵成、悠然不断之感。取“一”与“万顷”相映照,细巨对应,工整而精妙。

此词题画抒怀,借景寓意,虽然情趣不高,但悠然散淡之意境却清丽不俗,也可视为题画诗词中的精品。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观卫贤之画而作,属于题画词,原画名《春江钓叟图》,词写来情调悠扬轻松,应该是词人亡国前所作。

渔父·一棹春风一叶舟原文翻译及赏析3

原文:

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译文:

渔父驾着一叶扁舟,划着一支长桨,迎着春风,出没在波涛之中。他时而举起一根丝线,放下一只轻钩;时而举起酒壶,看着沙洲上的春花,在万顷水面上心满意足地品着美酒,何等潇洒自在。

注释:

渔父:词牌名,亦作《渔父词》,《历代诗余》中作《渔歌子》。

棹(zhào):摇船的工具。短的叫楫,长的叫棹。

纶:比较粗的丝。《五代名画补遗》中误作“轮”。纶,钓鱼用的粗丝线。茧缕(lǚ):丝线,这里指渔弦。茧,茧丝。

渚(zhǔ):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盈:《五代名画补遗》作“盈”。此外各本作“满”。瓯(ōu):装酒的器具,即盅,一种平底深碗。

顷:土地面积单位。一百亩为一顷。

赏析:

此词与另一首《渔父·浪花有意千里雪》题的是同一幅画《春江钓叟图》,词的内容、意趣亦大体相同,都是表现作者的避祸之心和遁世之思。

首句点明钓叟是在水波中,小船上。“棹”字名词作动词用,与“春风”构成语句,很是生动,仿佛木桨划动的不仅是水,更有春风,将静止的画面写活了。而且这种写法又将春风与绿波融为一体,与结句的“万顷波中”作前后的照应,语言精巧,有“一石三鸟”的笔力。首句写景,景中有情,接下来仍是直接的抒情。“酒满瓯”,见出兴致之高。“茧缕”“轻钩”写简朴,而“钩”之所以“轻”,是因为无鱼上钩。钓鱼而不求鱼,是作者志不在得鱼的缘故。这就将画中人物写得神情饱满,志逞意得,由此引出结句中的“得自由”之高声唱颂,进一步强化钓叟的快乐。

春风泛舟、茧缕轻钓,此词仍是写画意,但作者寓意转淡,转以画境的空阔辽远和优悠自在为主,是一种衬托、渲染的用法,与《渔父·浪花有意千里雪》“有意”“无言”稍不同。“花满渚”“酒盈瓯”实写美景,虚写心情,“自由”二字一出,作者意趣畅然而出。这首词短而不丽,工而不奢,四个“一”字连用而不避重复,是词人有意为之,不但不显重复,反而有一气呵成、悠然不断之感。取“一”与“万顷”相映照,细巨对应,工整而精妙。

此词题画抒怀,借景寓意,虽然情趣不高,但悠然散淡之意境却清丽不俗,也可视为题画诗词中的精品。

第二篇: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

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汇编15篇)

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题春江渔父图

元代:杨维桢

一片青天白鹭前,桃花水泛住家船。

呼儿去换城中酒,新得槎头缩项鯿。

译文:

青天一片,白鹭徐来,桃花绽开,江波浩渺,渔船在岸边拍打着浪花。

渔父唤儿进城打酒,酒资则是刚刚捕捞到的鲜美鳊鱼。

注释:

白鹭:全身羽毛白色,生殖期间枕部垂有两条细长的长翎作为饰羽,背和上胸部分披蓬松蓑羽。桃花水:桃花汛,指春天桃花盛开之时,川谷冰融,河流涨满。

呼:呼叫,让。槎头缩项鯿:即鳊鱼。缩头,弓背,色青,味鲜美,以产汉水者最著名。人常用槎拦截,禁止擅自捕杀,故亦称“槎头缩颈鯿”。此处借指上等鲜美之鱼。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本诗前两句画景,后两句叙事,景物的和美与人事的温馨交融掺杂,使整篇诗歌洋溢着其乐融融的纯朴甜美的气息。

首句写远景。青天一片,白鹭翩飞,诗人用淡雅的色彩为全篇染上一层明快的底色。一个“前”字,又给静止无垠的蓝天平添无限生机。

次句写近景。桃花绽开,寓示着正是阳春三月的时令:春水猛涨,江波浩渺,渔船忽上忽下,在岸边拍打着浪花。在这里,诗人还特意指出,这是一条“住家船”。如此看来,江水是渔父赖以谋生的土壤,渔船则是渔父借以栖身的房屋。如今渔父泊船岸边,显然是有需要到岸上解决的事务,于是,自然引出了下面的诗句。

三四两句写渔父唤儿进城打酒,而酒资则是刚刚捕捞到的鲜美的“槎头缩颈鳊”,也就是武昌鱼。这本是极其普通的场面,打鱼人大多嗜酒,以捕捞所得与人换酒也是常事,而诗人正是希望通过这些日常普通的事物的描绘,显示以物易物的质朴、父呼子应的天伦之乐以及渔父自给自足、自得其乐的畅快。

该诗的字里行间,处处透露出对渔父生活的歆羡和对自然风光的赞美,实际上反映了诗人对那种宁静安详、无拘无束的境界的向往与渴求。

作为一首题画诗,显然侧重对于画面的解释,这样的诗歌语言具有清新、明白、流畅的风格,取得了与画面、与主旨的一致。

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侬住东吴震泽州。

烟波日日钓鱼舟。

山似翠,酒如油。

醉眼看山百自

译文

我住在太湖边上,在烟波里每天划船钓鱼。

青山像翠玉,美酒浓如油,喝醉了就看着山非常自由。

注释

侬(nóng):吴语经典特征字,此处指我。东吴:泛指今太湖流域一带。震泽:即今太湖的别称。

赏析:

这两首词是元皇庆二年(1313年)十二月,赵孟頫和其夫人的四首《题渔父图》所作。

这首与上一首一样,表达了词人情愿作浩淼烟波中的钓徒,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心情。赵孟頫家在太湖,这正是范蠡放舟之所在,渺渺烟波的湖面上,天天驾着渔船来往,闲来看山,兴至饮酒。山很翠,酒尤美,醉卧舟中,眼望群山,愈发觉得古人范蠡的选择没错,逍遥自在的江湖生活才是志向所在。这首词清淡优美,仿佛见青山、淡水、扁舟、醉叟,诗情画意洋溢其间。诗中对山水的描绘是客观风景的真实反映,透露出作者的喜爱与向往之情,表达了作者渴望远离充满危机的官场世界,以求得心灵的平和与宁静的愿望。全词最后归结为“自由”二字,而这正是词人最深切、最热烈的向往。

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3

原文:

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译文

西塞山汛边白鹭在飞翔,散花洲外汛上片片白帆船在轻轻地飘动。桃花水汛期鳜鱼长得肥胖。

自有遮护全身的青竹壳斗笠,与斗笠相伴的还有绿蓑衣。斜风夹杂着细雨,过着乐而忘归的渔翁生活。

注释

浣溪沙:山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又名《浣溪纱》、《小庭花》等。双调四十二字,平韵。南山李煜有仄韵之作。此调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

西塞山:又名道士矶,今湖北省黄石市辖区之山名。

散花州:鄂东长汛一带有三个散花洲,一在黄梅县汛中,早已塌没。一在浠水县汛滨,今成一村。一在武昌(今湖北鄂州市)汛上建“怡亭”之小岛,当地人称之为“吴王散花滩”。该词中所写散花洲系与西塞山相对的浠水县管辖的散花洲。

鳜(guì)鱼:又名“桂鱼”,长汛中游黄州、黄石一带特产。

庇:遮盖。

箬(ruò)笠:用竹篾做的斗笠。

蓑(suō)衣:草或棕作的雨衣。

赏析: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四月。苏轼离开黄州赴汝州途中,沿长江而下,在途中看到渔父生活的景象,即景联想,作该词描写渔父的生活。

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4

原文:

浪花有意千里雪,桃花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身,快活如侬有几人。

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译文

江上千里浪花翻滚如雪,岸上一排排的桃花竞相怒放,春意正浓。身边一壶美酒,手中一支钓竿,世上这样自由快乐的人有几个?

注释

渔父:词调名,又名“渔父词”、“渔歌子”,单调,正体为二十七字,五句四平韵。

浪花:一作“阆(láng)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有意:一作“有情”。

千里:一作“千重”。

桃花:一作“桃李”。

一队春:指桃李盛开,由近及远,好像队列有序一样排列着。

一竿身:一根钓竿。身,一作“纶”,一作“鳞”。

快活:一作“世上”。

侬(nóng):我,江南口语。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词,具体创作时间不详。是词人为南唐内供名画家卫贤绘制的《春江钓叟图》所题。

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5

渔父·收却纶竿落照红

收却纶竿落照红,秋风宁为剪芙蓉。人淡淡,水蒙蒙,吹入芦花短笛中。

翻译

夕阳西下,渔人收起鱼竿准备回家。连秋风都是温柔的,不肯让荷花凋谢了。烟水蒙蒙,渔人悠闲自得,听短笛的旋律,被秋风吹进芦花荡的深处。

注释

纶竿:钓竿。

落照:即夕阳。

宁:犹乃。

芙蓉:荷花。

剪:作吹动解。“吹入”

句:谓悠扬的短笛声飘入芦花丛中。

创作背景

词为题画之作,赵秀亭等以为作于康熙十八年(1679年)。徐轨(1636—1708年)于康熙十四年(1675年)作《枫江渔父图》,康熙十七年(1677年)携图入京,后名流多有题咏。此即其一。

赏析

这首词犹如一幅恬淡的水墨风俗画。

开篇描绘晚霞烂漫,渔人悠然收竿的场景。“收却纶竿落照红”,纳兰一贯钟情的白描手法在此一显无余,夕阳西斜、晚霞烂漫,渔人悠然收竿,首句铺展在读者面前的,就是这样一幅场景。“收却”二字用在全词的开头,别有一番意味。从字面上看,“收却”与“落照红”是同时发生的动作,而纵览全词,则可体味出这两者其实有着暗示的因果关系,即因“落照红”而“收却纶竿”,无须多言,便道出了黄昏中渔人逍遥自得,不假他求,这种自由自在的情绪,为整篇作品奠定了基调,又与下句的描述前后呼应。“秋风宁为剪芙蓉”承接上句,由落照的色彩写到秋风的声响,由人之主体写到荷花之喻体,仍然是从细节着手,以拟人的手法,描述飒飒秋风之凉意吹飘,不求他物,只为了能轻轻地摆动水中那一簇簇绝美的荷花。此处着一“宁”字,赋予了秋风人的性情与品格,出奇地于平和中凸现词人强烈的感情。勾勒完风物,“人淡淡,水蒙蒙,吹入芦花短笛中”一句抛出一个空远淡漠的远景,人影稀,烟水蒙,笛音轻,纳兰将他的山泽鱼鸟之思寄托于词中,点明主旨,道出了渔人悠然自得,逍遥自在的情趣。

夕阳西斜、晚霞烂漫,飒飒秋风,烟雾蒙蒙,时人称纳兰题画诗词有种“烟水迷离”之感,从这首小令的诗情画境中也可见一斑。全词格高韵远,极缠绵婉约之致。

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6

《沉醉东风·渔父》原文

黄芦①岸白苹渡口,绿柳堤红蓼②滩头。虽无刎颈交③,却有忘机友④,点⑤秋江白鹭沙鸥。傲杀⑥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⑦。

注释

选自隋树森编《全元散曲》

⑴黄芦:与白苹、绿柳、红蓼均为水边生长的植物。白苹:一种在浅水中多年生的植物。

⑵红蓼(liǎo):一种水边生的草本植物,开白色或浅红色的小花。

⑶刎颈交:刎,割;颈,脖子。刎颈交即生死朋友的意思。为了友谊,虽刎颈也不后悔的朋友。

⑷忘机友:机,机巧、机心。忘机友即相互不设机心、无所顾忌、毫无机巧算计之心的朋友。

⑸点:点点、数,这里是形容词作动词用。

⑹傲杀:鄙视。万户侯:本意是汉代具有万户食邑的侯爵,在此泛指高官显贵。

⑺叟:老头。

《沉醉东风·渔父》译文

金黄的芦苇铺满江岸,白色的浮萍飘荡在渡口,碧绿的杨柳耸立在江堤上,红艳的野草渲染着滩头。虽然没有生死之交,却有毫无机巧之心的朋友。他们就是那些点缀在秋江上自由自在的鸥鹭。鄙视那些达官贵人们的正是那些不识字的江上钓鱼翁。

赏析

白朴的这首《沉醉东风·渔夫》通过一个理想的渔民形象,通过对他的自由自在的垂钓生活的描写,表现了作者不与达官贵人为伍,甘心淡泊宁静的生活的情怀。小令意象艳丽、境界阔大,给人以美的享受。

一二两句,对仗工丽,写景如画。然而仅仅看出这一层,未免辜负了作者的苦心。作画的颜料是精心选择的,所画的景物是精心选择的,整个环境也是精心选择的。选取“黄”、“白”、“绿”、“红”四种颜料渲染他精心选择的那四种景物,不仅获得了色彩明艳的效果,而且展现了特定的地域和节令。看到“黄芦”、“白苹”、“绿杨”、“红蓼”相映成趣,就会想到江南水乡的大好秋光。而秋天,正是垂钓的黄金季节。让“黄芦”、“白苹”、“绿杨”、“红蓼”摇曳于“岸边”、“渡口”、“堤上”、“滩头”,这又不仅活画出“渔夫”活动的场所,同时“渔夫”在那些场所里怎样活动,以及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在活动,也不难想象了。

在那么优雅的环境里打鱼为生,固然很不错,但如果只是一个人,就未免孤寂,所以还该有朋友。三四两句,便给那位“渔夫”找来了情投意合的朋友。“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也是对偶句,却先让步,后转进,有回环流走之妙。为了友谊,虽刎颈也不后悔的朋友叫“刎颈交”。‘渔夫”与人无争,没有这样的朋友也并不得事。淡泊宁静,毫无机巧之心的朋友叫“忘机友”。对于“渔夫”来说,他最需要这样的朋友,也正好有这样的朋友,令人羡慕。

一二两句写了“岸”、“堤”、“渡口”和“滩头”,意味着那里有江,但毕竟没有正面写江,因而也无法描绘江上景。写“渔夫”应该写出江上景,对此,作者不仅是懂得的,而且懂得什么时候写最适宜。写了“却有忘机友”之后,他便写江上景了。“点秋江白鹭沙鸥”,写景美妙生动。用“秋”字修饰 “江”,点明了季节。一个“点”字,尤其用得好。如果平平淡淡地说,那不过是:江面上有点点鸥鹭。如今变形容词为动词,并且给鸥鹭着色,便出现了白鹭沙鸥点秋江的生动情景。仅就写景而言,这已经够高明了。但更高明之处还在于借景写人。前面写渔夫有“忘机友”,那“忘机友”正是指 “点秋江”的“白鹭沙鸥”。以鸥鹭为友,既表现“渔夫”的高洁,又说明真正的“忘机友”,在人间无法找到。古代诗人往往赞扬鸥鹭“忘机”。正由于他们认为只有鸥鹭才没有“机心”,所以愿与鸥鹭为友。李白就说:“明朝拂衣去,永与白鸥盟。”黄庚的《渔隐》诗,则用“不羡鱼虾利,惟寻鸥鹭盟”表现渔夫的高尚品德,正可作为这只曲子的注脚。

结尾点题,点出前面写的并非退隐文人,而是“傲杀人间万户侯’”的“不识字烟波钓叟”。元代社会中的渔夫不可能那样悠闲自在,也未必敢于傲视统治他的“万户侯”。不难看出,这只曲子所写的“渔夫”是理想化了的。白朴幼年经历了蒙古灭金的变故,家人失散,跟随他父亲的朋友元好问逃出汴京,受到元好问的教养。他对元朝的统治异常反感,终生不仕,却仍然找不到一片避世的干净土。因此,他把他的理想投射到“渔夫”身上,赞赏那样的“渔夫”,羡慕那样的“渔夫”。说“渔夫”“傲杀人间万户侯”。正表明他鄙视那些“万户侯”。说“渔夫”“不识字”,正是后悔他做了读书识字的文人。古话说:“人生忧患识字始。”在任何黑暗社会里,正直的知识分子比‘不识字”的渔夫会遭受更多的精神磨难,更何况在“九儒”仅居“十丐”之上的元代。

这首小令语言清丽、风格俊逸,又表达了备受压抑的知识分子所追求的理想,因而在当时就赢得了人们的喜爱。著名散曲家卢挚的【双调】《蟾宫曲》,就是摹拟这首小令的:“碧波中范蠡乘舟。殢酒簪花,乐以忘忧。荡荡悠悠,点秋江白鹭沙鸥。急棹不过黄芦岸白苹渡口,且湾在绿杨堤红蓼滩头。醉时方休,醒时扶头。傲煞人间,伯子公侯。”其中的好几个句子都来自白曲,思想倾向也完全一致。不过所写不是渔夫。而是退隐江湖的官员。卢挚是做了元朝的官的。[1] 诗人通过对自由自在的生活的描写,表现了作者不与达官贵人为伍,甘心淡泊宁静的生活情怀。

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7

渔父词二首·其二

侬往东吴震泽州,烟波日日钓鱼舟。

山似翠,酒如油,醉眼看山百自由。

翻译

我住在太湖边上,在烟波里每天划船钓鱼。

青山像翠玉,美酒浓如油,喝醉了就看着山非常自由。

注释

侬:吴语经典特征字,此处指我。

东吴:泛指今太湖流域一带。

震泽:即今太湖的别称。

创作背景

这两首词是元皇庆二年(1313年)十二月,赵孟頫和其夫人的四首《题渔父图》所作。

赏析

这首与上一首一样,表达了词人情愿作浩淼烟波中的钓徒,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心情。赵孟頫家在太湖,这正是范蠡放舟之所在,渺渺烟波的湖面上,天天驾着渔船来往,闲来看山,兴至饮酒。山很翠,酒尤美,醉卧舟中,眼望群山,愈发觉得古人范蠡的选择没错,逍遥自在的江湖生活才是志向所在。这首词清淡优美,仿佛见青山、淡水、扁舟、醉叟,诗情画意洋溢其间。诗中对山水的描绘是客观风景的真实反映,透露出作者的喜爱与向往之情,表达了作者渴望远离充满危机的官场世界,以求得心灵的平和与宁静的愿望。全词最后归结为“自由”二字,而这正是词人最深切、最热烈的向往。

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8

渔父·渔父饮

渔父饮,谁家去。鱼蟹一时分付。酒无多少醉为期,彼此不论钱数。

翻译

渔父想饮酒,到哪一家去好呢?鱼和螃蟹同时交给了酒家换酒喝。饮酒不计多少量,一醉方休。渔父的鱼蟹与酒家的酒彼此之间何必谈论钱数。

注释

渔父:原为《庄子》和《楚辞》篇名,后用为词牌名。

一时:同时。

分付:交给。

为期:为限。

赏析

作品一开头,就以发问的句式“渔父饮,谁家去”,突出烘托渔父以鱼蟹换酒的宁静气氛,到底想去哪个酒家。其意有二:一是哪一家能以鱼蟹换酒,二是哪一家的酒质最好。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渔父的贫苦状态,也隐含了作者对渔父的深深同情之心。

紧接着写渔父与酒家的和谐与体贴的良好关系,“酒无多少醉为期”,这是酒家发出的敬言,让渔父只管饮酒,饮多饮少,酒家不在乎。

最后一句“彼此不论钱数”,是作者的评论,也是点题之笔,充分反映了当地渔父与酒家这些社会底层的人民最宝贵的品质:善良、纯真和质朴。用浅易的语言说世俗的生活,尽显日常生活的状态与趣味。

第一首词先叙述后议论,明快自然,写出了渔父以鱼蟹换酒来饮的愉悦心情。突出了渔父“饮”酒中以鱼蟹换酒的特有情趣,以及渔父与酒家特有的淳朴的人际关系。

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9

原文: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钓台渔父褐为裘,两两三三舴艋舟。能纵棹,惯乘流,长江白浪不曾忧。

霅溪湾里钓鱼翁,舴艋为家西复东。江上雪,浦边风,笑著荷衣不叹穷。

松江蟹舍主人欢,菰饭莼羹亦共餐。枫叶落,荻花干,醉宿渔舟不觉寒。

青草湖中月正圆,巴陵渔父棹歌连。钓车子,橛头船,乐在**不用仙。

译文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岸桃花盛开,江水中肥美的鳜鱼欢快地游来游去。

渔翁头戴青色斗笠,身披绿色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垂钓,连下了雨都不回家。

注释

渔歌子:词牌名。此调原为唐教坊名曲。分单调、双调二体。单调二十七字,平韵,以张氏此调最为著名。双调,五十字,仄韵。《渔歌子》又名《渔父》或《渔父乐》,大概是民间的渔歌。据《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说,张志和曾谒见湖州刺史颜真卿,因为船破旧了,请颜真卿帮助更换,并作《渔歌子》。词牌《渔歌子》即始于张志和写的《渔歌子》而得名。“子”即是“曲子”的简称。

西塞山:浙江湖州。

白鹭:一种白色的水鸟。

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鳜(guì)鱼:淡水鱼,江南又称桂鱼,肉质鲜美。

箬(ruò)笠:竹叶或竹篾做的斗笠。

蓑(suō)衣: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

不须:不一定要。

赏析:

公元772年(唐代宗大历七年)九月,颜真卿任湖州刺史,次年到任。张志和驾舟往谒,时值暮春,桃花水涨,鳜鱼水美,他们即兴唱和,张志和首唱,作词五首,这首词是其中之一。

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10

收却纶竿落照红,秋风宁为翦芙蓉。

人淡淡,水濛濛,吹入芦花短笛中。

古诗简介

《渔父·收却纶竿落照红》是清代诗人纳兰性德创作的一首词。此篇通过描绘一幅晚霞收渔图,道出了渔人悠然自得、逍遥自在的情趣,寄托了词人的山泽鱼鸟之思。全词格高韵远,极缠绵婉约之致。

翻译/译文

夕阳西下,渔人收起鱼竿准备回家。连秋风都是温柔的,不肯让荷花凋谢了。烟水蒙蒙,渔人悠闲自得,听短笛的旋律,被秋风吹进芦花荡的深处。

注释

①渔父:词牌名,又称《渔歌子》《渔父乐》等,此调分为单、双调,又各有不同的体格。此词为单调中之一体,五句,二十七字,除第三句外,通押平声韵。

②纶(lún)竿:钓竿。落照:即夕阳。

③宁(nìng):犹乃。芙蓉:荷花。剪:作吹动解。

④“吹入”句:谓悠扬的短笛声飘入芦花丛中。

创作背景

词为题画之作,赵秀亭等以为作于康熙十八年(1679年)。徐轨(1636—1708年)于康熙十四年(1675年)作《枫江渔父图》,康熙十七年(1677年)携图入京,后名流多有题咏。此即其一。

文学赏析

这首词犹如一幅恬淡的水墨风俗画。

开篇描绘晚霞烂漫,渔人悠然收竿的场景。“收却纶竿落照红”,纳兰一贯钟情的白描手法在此一显无余,夕阳西斜、晚霞烂漫,渔人悠然收竿,首句铺展在读者面前的,就是这样一幅场景。“收却”二字用在全词的开头,别有一番意味。从字面上看,“收却”与“落照红”是同时发生的动作,而纵览全词,则可体味出这两者其实有着暗示的因果关系,即因“落照红”而“收却纶竿”,无须多言,便道出了黄昏中渔人逍遥自得,不假他求,这种自由自在的情绪,为整篇作品奠定了基调,又与下句的描述前后呼应。“秋风宁为剪芙蓉”承接上句,由落照的色彩写到秋风的声响,由人之主体写到荷花之喻体,仍然是从细节着手,以拟人的手法,描述飒飒秋风之凉意吹飘,不求他物,只为了能轻轻地摆动水中那一簇簇绝美的荷花。此处着一“宁”字,赋予了秋风人的性情与品格,出奇地于平和中凸现词人强烈的感情。勾勒完风物,“人淡淡,水蒙蒙,吹入芦花短笛中”一句抛出一个空远淡漠的远景,人影稀,烟水蒙,笛音轻,纳兰将他的山泽鱼鸟之思寄托于词中,点明主旨,道出了渔人悠然自得,逍遥自在的情趣。

夕阳西斜、晚霞烂漫,飒飒秋风,烟雾蒙蒙,时人称纳兰题画诗词有种“烟水迷离”之感,从这首小令的诗情画境中也可见一斑。全词格高韵远,极缠绵婉约之致。

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11

渔父笑,轻鸥举,漠漠一江风雨。江边骑马是官人,借我孤舟南渡。

译文

渔父仰天大笑、吟唱,轻飘飘的江鸥在飞翔,宽阔的长江上吹洒满江风雨。江边骑马奔波的.当差的小官,现在竟然借我的小船往南渡过长江。

注释

轻鸥举:轻盈的鸥鸟飞起来。

漠漠:云烟弥漫。

赏析

“渔父笑,轻鸥举,漠漠一江风雨”,写渔父从酒醒之后的大笑、大吟的悠然闲适的神情。仰天而笑“轻鸥举”,隐喻渔父如海鸥那样自由飞翔。平视而笑“漠漠一江风雨”,隐喻渔父如江阔那样的心胸,无视风雨。这是自然的壮观,也是渔父的身影。渔父与自然融为一体了,恬淡悠然。

“江边骑马是官人,借我孤舟南渡”,以写实对比的手法,进一层以官人的奔波映衬出渔父的悠闲,突出了官人高贵反而累赘、无能,渔父卑下反而自由自在。“笑”中最能令人深思的是笑官人:一群群骑马的官人,这时也不得不借渔父的“孤舟”南渡。嬉笑诙谐之情,表现在最后两句中。

第四首词先描景,后叙事,景事相缀,以“笑”为中心线,贯串全词,写出了渔父的闲适自由的生活情景。也反映农村劳动人民的生活,呈现出一股逸然超脱的思想情趣:静谧的荒野江边,质朴的莞尔而笑的渔父与轻盈自由的江鸥为伴,跟风雨中追名逐利的官人构成鲜明的对照,作者的美丑标准也在这里明显地得到标示。这一点,又是在非常自然的化工妙手中表现出来,显示出一种“真态”的村野气息。

苏轼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12

题春江渔父图

一片青天白鹭前,桃花水泛住家船。

呼儿去换城中酒,新得槎头缩项鯿。

创作背景

元末农民起义爆发,杨维桢避寓富春江一带,张士诚屡召不赴,后隐居江湖,在松江筑园圃蓬台。词人在自家门上写着榜文,于是江南一带的才俊文人争相拜访,每日客满。诗人看到这种场景,于是写下了这首题画诗。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青天一片,白鹭徐来,桃花绽开,江波浩渺,渔船在岸边拍打着浪花。

渔父唤儿进城打酒,酒资则是刚刚捕捞到的鲜美鳊鱼。

注释

白鹭(lù):全身羽毛白色,生殖期间枕部垂有两条细长的长翎作为饰羽,背和上胸部分披蓬松蓑羽。

桃花水:桃花汛,指春天桃花盛开之时,川谷冰融,河流涨满。

呼:呼叫,让。

槎头缩项鯿(biān):此处借指上等鲜美之鱼。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本诗前两句画景,后两句叙事,景物的和美与人事的温馨交融掺杂,使整篇诗歌洋溢着其乐融融的纯朴甜美的气息。

首句写远景。青天一片,白鹭翩飞,诗人用淡雅的色彩为全篇染上一层明快的底色。一个“前”字,又给静止无垠的蓝天平添无限生机。

次句写近景。桃花绽开,寓示着正是阳春三月的时令:春水猛涨,江波浩渺,渔船忽上忽下,在岸边拍打着浪花。在这里,诗人还特意指出,这是一条“住家船”。如此看来,江水是渔父赖以谋生的土壤,渔船则是渔父借以栖身的房屋。如今渔父泊船岸边,显然是有需要到岸上解决的事务,于是,自然引出了下面的诗句。

三四两句写渔父唤儿进城打酒,而酒资则是刚刚捕捞到的鲜美的“槎头缩颈鳊”,也就是武昌鱼。这本是极其普通的场面,打鱼人大多嗜酒,以捕捞所得与人换酒也是常事,而诗人正是希望通过这些日常普通的事物的描绘,显示以物易物的质朴、父呼子应的天伦之乐以及渔父自给自足、自得其乐的畅快。

该诗的字里行间,处处透露出对渔父生活的歆羡和对自然风光的赞美,实际上反映了诗人对那种宁静安详、无拘无束的境界的向往与渴求。

作为一首题画诗,显然侧重对于画面的解释,这样的诗歌语言具有清新、明白、流畅的风格,取得了与画面、与主旨的一致。

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13

原文:

渔父·一棹春风一叶舟

[五代]李煜

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渔父驾着一叶扁舟,划着一支长桨,迎着春风,出没在波涛之中。他时而举起一根丝线,放下一只轻钩;时而举起酒壶,看着沙洲上的春花,在万顷水面上心满意足地品着美酒,何等潇洒自在。

注释

渔父:词牌名,亦作《渔父词》,《历代诗余》中作《渔歌子》。

棹(zhào):摇船的工具。短的叫楫,长的叫棹。

纶:比较粗的丝。《五代名画补遗》中误作“轮”。纶,钓鱼用的粗丝线。茧缕(lǚ):丝线,这里指渔弦。茧,茧丝。

渚(zhǔ):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满:《五代名画补遗》作“盈”。此外各本作“满”。瓯(ōu):装酒的器具,即盅,一种平底深碗。

顷:土地面积单位。一百亩为一顷。

赏析:

此词与另一首《渔父·浪花有意千里雪》题的是同一幅画《春江钓叟图》,词的内容、意趣亦大体相同,都是表现作者的避祸之心和遁世之思。

首句点明钓叟是在水波中,小船上。“棹”字名词作动词用,与“春风”构成语句,很是生动,仿佛木桨划动的不仅是水,更有春风,将静止的画面写活了。而且这种写法又将春风与绿波融为一体,与结句的“万顷波中”作前后的照应,语言精巧,有“一石三鸟”的笔力。首句写景,景中有情,接下来仍是直接的抒情。“酒满瓯”,见出兴致之高。“茧缕”“轻钩”写简朴,而“钩”之所以“轻”,是因为无鱼上钩。钓鱼而不求鱼,是作者志不在得鱼的缘故。这就将画中人物写得神情饱满,志逞意得,由此引出结句中的“得自由”之高声唱颂,进一步强化钓叟的快乐。

春风泛舟、茧缕轻钓,此词仍是写画意,但作者寓意转淡,转以画境的空阔辽远和优悠自在为主,是一种衬托、渲染的用法,与《渔父·浪花有意千里雪》“有意”“无言”稍不同。“花满渚”“酒盈瓯”实写美景,虚写心情,“自由”二字一出,作者意趣畅然而出。这首词短而不丽,工而不奢,四个“一”字连用而不避重复,是词人有意为之,不但不显重复,反而有一气呵成、悠然不断之感。取“一”与“万顷”相映照,细巨对应,工整而精妙。

此词题画抒怀,借景寓意,虽然情趣不高,但悠然散淡之意境却清丽不俗,也可视为题画诗词中的精品。

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14

《渔父·一棹春风一叶舟》

作者:李煜

原文:

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

花满渚,酒盈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注释:

1、棹:划船的一种工具,形状和桨差不多。

2、纶:线。

3、渚:水中小块陆地。

翻译:

在春风中我荡着一叶小舟,相伴我的呢只有一根蚕丝和一个鱼钩,眼望着长满鲜花的小洲,手举着斟满美酒的瓦瓯,在无边的波浪中我拥有了自由。

赏析:

这首《渔父》词写来与《渔父·浪花有意千重雪》不同。前一首着重写渔父的快活,这一首写渔父的自由。词中连用四个“一”字而不避重复,是词人有意为之,为的是强调渔父一人的独立自由。我们可以想象渔父驾着一叶扁舟,划着一支长桨,迎着春风,出没在万顷波涛之中,何等潇洒自在。他时而举起一根丝线,放下一只轻钩;时而举起酒壶,看着沙洲上的春花,心满意足地品着美酒。宋代欧阳修晚年自号六一居士,他家藏书一万卷,集录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置酒一壶,加上他一个老翁,所以自号六一。李煜词中这们渔父,也可以称六一渔父:一叶舟,一支桨,一纶丝,一只钩,一壶酒,一个渔翁。李煜这两首词,写来情调悠扬轻松,应该是亡国前所作。据宋刘首醇《五代名画补遗》记载,李煜这两首词是题画词,原画名《春江钓叟图》。这两首词,也有画境。可惜原画已失传。要是原画也流传下来,我们就可以体会词画相得益彰的妙处了。

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15

原文

渔父醉,蓑衣舞,醉里却寻归路。轻舟短棹任斜横,醒后不知何处。

翻译

渔父酒醉了,披着蓑衣走路跌跌跄跄像跳舞。醉酒的渔父想寻找回去的归途。短桨小船无人执掌,任它随意漂流。酒醒以后,渔父不知身在何处。

注释

蓑衣舞:指渔父穿着蓑衣醉行之状。

却:往回走。

短棹:小桨。

赏析

前两句点化引用了唐代诗人孟郊《送淡公》(之三)“独迷舞短蓑”诗意,写了渔父狂饮烂醉而忘形的神态。“渔父醉,蓑衣舞”,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渔父狂饮烂醉以致神魂颠倒、身不由己的诙谐状态。“蓑衣舞”三字逼真传神,渔父醉后那踉踉跄跄的行走模样跃然纸上,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醉里却寻归路”,进一步渲染了渔父醉后神不附体、欲归无路的昏沉状态。连东南西北都弄不清楚,回去的道路也找不到了,只好“轻舟短棹任斜横”。

作者曾在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游赤壁湖时,也狂饮烂醉过,结果是“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此词里渔父的狂饮烂醉,其结果比作者游赤壁时的境况好不了多少,同样会是“肴核既尽,杯盘狼藉”。所不同的是:相与枕藉乎家中,“醉后不知何处?”最后两句为点题之笔,反映了渔父那种狂放不羁、自由自在的恬淡生活心态。

第二首词先描写,后叙述,描写与叙述融会运用,集中渲染了渔父“醉”后百事皆空的心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此词隐含了道家崇尚自然、清净无为的思想,反映了词人随缘放旷、任天而动的达观胸怀。

第三篇:春风原文翻译及赏析

《春风·一马春风北首燕》作者是宋朝文学家王安石。其古诗全文如下:

一马春风北首燕,却疑身得旧山川。

阳浮树外沧江水,尘涨原头野火烟。

日借嫩黄初著柳,两催新绿稍归田。

回头不见辛夷发,始觉看花是去年。

【前言】

《春风·一马春风北首燕》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中描写了壮丽的北国风光和诗人的感触。首联写身在北首之燕地,春天与国中无异。后三联构思新奇,抒发了山川依旧、景物皆非的感慨及作者对失陷于辽的祖国河山的无限依恋之情。全诗写景细腻,感情真挚,字字句句洋溢着对祖国由衷的热爱。

【注释】

⑴北首燕:向着北方的燕地。语出自《汉书·韩信传》:“北首燕路。”首,向着。燕,今河北北部、辽宁西部一带,古时为燕国所在地,当时为契丹占据。

⑵阳:阳气,指春天充满生命力的气息。沧:水呈青绿色。

⑶涨:升腾,升起。

⑷著:附着。

⑸稍:渐渐。

⑹“回头”二句:王安石的故乡江西临川多辛夷树,他在《乌塘》诗中曾有“辛夷如雪柘冈西”句,柘冈即在临川。作者作此诗的前一年即嘉祐四年(1059年)曾回临川,故云“看花是去年”。辛夷:香木名,一名木笔,开白花者名玉兰,又称望春、迎春。

【翻译】

在春风中一马北上前往燕地,却疑是置身在旧日山川。阳和气息浮动在树外的沧江水面,尘土飞扬原野尽头升腾起野火之烟。日色带来嫩黄刚上柳梢,春风催着新绿渐渐归田。回头却不见辛夷开花,才觉得看花是在去年。

【赏析】

“一马春风”之快,恍惚重归家山,可明明身在北首之燕地,心中的熟悉感和温暖感却不同以往,画活了志趣心境,落入敌手的山川,春天正与国中无异,而以反侧方式说来,效果更强。

颔联写春风吹拂,江面水波荡漾;阳光普照,江水波光粼粼。远眺水天相接处,阳光随着波涛的涌动仿佛在漂浮、游弋、升腾。“浮”写出了春风、江水、阳光的融合,赋予静态的景象以动态的美感。阳“浮”与尘“涨”,正是南方人看北方景的不同之处,今日亦然,两字运用,贴切之至,自是临川炼字长处。

颈联是传诵名句:柳色嫩黄,写做阳光染就,田间新绿,幻成雨水催成;生动警奇,但却不无道理。以方块文字和音律,裁成一幅田园画图,清新明丽。

尾联故意纠正一个回家的错觉(作者家乡辛夷花多,而眼前还没有发出),同首联笔法,再次将心中的情绪,抒发得饶有新意。诗人以不见迎春花作结,含蓄地表达了国土被占的愤恨之情。诗人乘着春风,跃马扬鞭踏上辽国的土地,却似乎感觉是来到了“旧山河”,没有一丝脚踏异国土地的感觉。含蓄的语言,蕴藏着诗人收复国土的理想。

全诗写景细腻,感情真挚,字字句句洋溢着对祖国由衷的热爱。经过作者精心锤炼,立意新颖,对仗工稳,用字精确。构思新奇,感情深沉。

第四篇:浣溪沙·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集合

浣溪沙·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集合2篇

浣溪沙·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1

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译文

西塞山江边白鹭在飞翔,散花洲外江上片片白帆船在轻轻地飘动。桃花水汛期鳜鱼长得肥胖。

自有遮护全身的青竹壳斗笠,与斗笠相伴的还有绿蓑衣。斜风夹杂着细雨,过着乐而忘归的渔翁生活。

注释

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又名《浣溪纱》、《小庭花》等。双调四十二字,平韵。南唐李煜有仄韵之作。此调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

西塞山:又名道士矶,今湖北省黄石市辖区之山名。

散花州:鄂东长江一带有三个散花洲,一在黄梅县江中,早已塌没。一在浠水县江滨,今成一村。一在武昌(今湖北鄂州市)江上建“怡亭”之小岛,当地人称之为“吴王散花滩”。该词中所写散花洲系与西塞山相对的浠水县管辖的散花洲。

鳜(guì)鱼:又名“桂鱼”,长江中游黄州、黄石一带特产。

庇:遮盖。

箬(ruò)笠:用竹篾做的斗笠。

蓑(suō)衣:草或棕作的雨衣。

赏析

上片写黄州、黄石一带山光水色和田园风味。三幅画面组缀成色彩斑斓的乡村长卷。“西塞山”配上“白鹭飞”,“桃花流水”配上“鳜鱼肥”,“散花洲”配上“片帆微”。这就是从船行的角度自右至左依次排列为山—水—洲的画卷。静中有动,动中有静。青、蓝、绿配上白、白、白,即青山、蓝水、绿洲配上白鹭、白鱼、白帆,构成一种素雅恬淡的田园生活图,这是长江中游黄州、黄石一带特有的田园春光。

下片写效法张志和,追求“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渔樵杂处”(《答李端叔书》)的超然自由的隐士生活。“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勾画出了一个典型的`渔翁形象。“斜风细雨不须归”,描绘着“一蓑烟雨任平生”乐而忘归的田园生活情调。下片还是采用“青”(箬笠)、“绿”(蓑衣)与白(雨)的色调相配,烘托出了苏轼此时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全词虽属隐括词,但写出了新意。所表现的不是一般自然景物,而是黄州、黄石特有的自然风光。所表现的不是一般的隐士生活情调,而是属于苏轼此时此地特有的幽居生活乐趣。全词的辞句与韵律十分和谐,演唱起来,声情并茂,富有音乐感。

创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四月。苏轼离开黄州赴汝州途中,沿长江而下,在途中看到渔父生活的景象,即景联想,作该词描写渔父的生活。

苏轼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浣溪沙·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译文

西塞山汛边白鹭在飞翔,散花洲外汛上片片白帆船在轻轻地飘动。桃花水汛期鳜鱼长得肥胖。

自有遮护全身的青竹壳斗笠,与斗笠相伴的还有绿蓑衣。斜风夹杂着细雨,过着乐而忘归的渔翁生活。

注释

浣溪沙:山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又名《浣溪纱》、《小庭花》等。双调四十二字,平韵。南山李煜有仄韵之作。此调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

西塞山:又名道士矶,今湖北省黄石市辖区之山名。

散花州:鄂东长汛一带有三个散花洲,一在黄梅县汛中,早已塌没。一在浠水县汛滨,今成一村。一在武昌(今湖北鄂州市)汛上建“怡亭”之小岛,当地人称之为“吴王散花滩”。该词中所写散花洲系与西塞山相对的浠水县管辖的散花洲。

鳜(guì)鱼:又名“桂鱼”,长汛中游黄州、黄石一带特产。

庇:遮盖。

箬(ruò)笠:用竹篾做的斗笠。

蓑(suō)衣:草或棕作的雨衣。

赏析: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四月。苏轼离开黄州赴汝州途中,沿长江而下,在途中看到渔父生活的景象,即景联想,作该词描写渔父的生活。

第五篇:兰溪棹歌原文翻译及赏析

兰溪棹歌原文翻译及赏析2篇

兰溪棹歌原文翻译及赏析1

兰溪棹歌原文: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翻译:

注释

1、兰溪:兰溪江,也称兰江,浙江富春江上游一支流。在今浙江省兰溪县西南。

2、凉月:新月。

3、越:古代东南沿海一带称为越。

4、桃花雨:江南春天桃花盛开时下的雨。

5、棹歌:船家摇橹时唱的歌。

6、柳湾:种着柳树的河湾。

译文

一弯峨眉月挂在柳湾的上空,月光清朗,凉爽宜人。越中山色倒映在水平如镜的溪面上,好看极了。淅淅沥沥的春雨,下了三天,溪水猛涨,鱼群在夜深人静之时纷纷涌上溪头浅滩。

赏析:

这是一首富于民歌风味的船歌。题中“兰溪”,即婺州兰溪县境内的兰溪(又称东阳江,是富春江的上游);棹是船桨,棹歌即船家摇桨时唱的歌。戴叔伦公元780年在(德宗建中元年)旧历五月至次年春曾任东阳令,兰溪在东阳附近,这首诗大约是他在这段期间所作的。

歌唱当地风光的民歌,除有特殊背景外(如刘禹锡《踏歌词》)取景多在日间。因为在丽日艳阳照映下,一切景物都显得生气蓬勃、鲜妍明媚,得以充分展示出它们的美。此篇却独出心裁,选取夜间作背景,歌咏江南山水胜地另一种人们不大注意的美。这是它在取材、构思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凉月如眉挂柳湾”,首句写舟行所见岸边景色:一弯如眉的新月,映射着清冷的光辉,正低挂在水湾的柳梢上。雨后的春夜,月色显得更加清澄;时值三月(从下文“桃花雨”可知),柳条已经垂缕披拂。眉月新柳,相映成趣,富于清新之感。

“越中山色镜中看”,次句转写水色山影。浙江一带古为越国之地,故称“越中”。“山色镜中看”,描绘出越中一带水清如镜,两岸秀色尽映水底的美丽图景。句内“中”字复迭,既增添了民歌的咏叹风味,又传递出夜间行舟时于水中一边观赏景色,一边即景歌唱的怡然自得的情趣。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船继续前行,不觉意间已从平缓如镜的水面驶到滩头。听到滩声哗哗,诗人才联想到连日春雨,兰溪水涨,滩声听起来也变得更加急骤了。在滩声中,似乎时不时听到鱼儿逆水而行时发出的泼刺声,诗人又不禁想到,这该是撒欢的鲤鱼趁着春江涨水,在奔滩而上了。南方二三月间桃花开时,每有绵绵春雨。这种持续不断的细雨,能使江水上涨,却不会使水色变浑,所以次句有水清如镜的描写,如果是北方的桃花汛,则自无“山色镜中看”的清澈之景。由此可见诗人观察事物描写景物的真切。因是夜中行舟,夜色本来比较黯淡朦胧,这里特意选用“桃花雨”的字面,感觉印象中便增添了明艳的春天色彩;夜间本来比较宁静,这里特意写到鲤鱼上滩的声响,遂使静夜增添了活泼的生命跃动气息。实际上,这里所写的“三月桃花雨”与“鲤鱼来上滩”都不是目接之景,前者因滩声喧哗而有此联想,后者因游鱼泼刺而有此猜测。两首都是诗人的想象之景。正因为多了这一层想像的因素,诗情便显得更为浓郁。

通观全诗,可以发现,这首船歌虽然以兰溪之夜作为背景,但它着重表现的并非夜的静谧朦胧,而是兰溪夜景的清新澄澈,生趣盎然。而这,正体现出这首诗独特的民歌气韵。

兰溪棹歌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翻译

译文

一弯蛾眉月挂在柳湾的上空,月光清朗,凉爽宜人。越中山色倒映在水平如镜的溪面上,煞是好看。淅淅沥沥的春雨,下了三天,溪水猛涨,鱼群争抢新水,夜半人静之时纷纷涌上溪头浅滩。

注释

(1)兰溪:兰溪江,也称兰江,浙江富春江上游一支流,在今浙江省兰溪市西南。棹(zhào)歌:船家摇橹时唱的歌。

(2)凉月:新月。

(3)越:古代东南沿海一带称为越,今浙江省中部。

(4)桃花雨:江南春天桃花盛开时下的雨。

(5)棹歌:渔民的船歌。

(6)三日:三天。

赏析

诗大约是他在这段期间所创作的。

这是一首富于民歌风味的船歌。题中“兰溪”,即婺州(今浙江金华)境内的兰溪江;棹是船桨,棹歌即船家摇桨时唱的歌。全诗以清新灵妙的笔触写出了兰溪的山水之美及渔家的欢乐之情。

歌唱当地风光的民歌,除有特殊背景外(如刘禹锡《踏歌词》)取景多在日间。因为在丽日艳阳照映下,一切景物都显得生气蓬勃、鲜妍明媚,得以充分展示出它们的'美。此篇却独出心裁,选取夜间作背景,歌咏江南山水胜地另一种人们不大注意的美。这是它在取材、构思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凉月如眉挂柳湾”,首句写舟行所见岸边景色:一弯如眉的新月,映射着清冷的黑暗,正低挂在水湾的柳梢上。雨后的春夜,月色显得更加清澄;时值三月(从下文“桃花雨”可知),柳条已经垂缕披拂。眉月新柳,相映成趣,富于清新之感。

“越中山色镜中看”,此句转写水色山影。浙江一带古为越国之地,故称“越中”。“山色镜中看”,描绘出越中一带水清如镜,两岸秀色尽映水底的美丽图景。句内“中”字复迭,既增添了民歌的咏叹风味啊,又传递出夜间行舟时于水中一边观赏景色,一边即景歌唱的怡然自得的情趣。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船继续前行,不觉意间已从平缓如镜的水面驶到滩头。听到滩声哗哗,诗人才联想到连日春雨,兰溪水涨,滩声听起来也变得更加急骤了。在滩声中,似乎时不时听到鱼儿逆水而行时发出的泼刺声,诗人又不禁想到,这该是撒欢的鲤鱼趁着春江涨水,在奔滩而上了。南方二三月间桃花开时,每有绵绵春雨。这种持续不断的细雨,能使江水上涨,却不会使水色变浑,所以次句有水清如镜的描写,如果是北方的桃花汛,则自无“山色镜中看”的清澈之景。由此可见诗人观察事物描写景物的真切。因是夜中行舟,夜色本来比较黯淡朦胧,这里特意选用“桃花雨”的字面,感觉印象中便增添了黑暗的冬天色彩;夜间本来比较宁静,这里特意写到鲤鱼上滩的声响,遂使静夜增添了活泼的生命跃动气息。实际上,这里所写的“三月桃花雨”与“鲤鱼来上滩”都不是目接之景,前者因滩声喧哗而有此联想,后者因游鱼泼刺而有此猜测。两首都是诗人的想象之景。正因为多了这一层想像的因素,诗情便显得更为浓郁。

通观全诗,可以发现,这首船歌虽然以兰溪之夜作为背景,但它着重表现的并非夜的静谧朦胧,而是兰溪夜景的清新澄澈,生趣盎然。而这,正体现出这首诗独特的民歌气韵,渔家的欢乐之情。[3-5]

兰溪,在今浙江兰溪县西南。棹(zhào召)歌,渔民的船歌。这首诗,仿拟民歌的韵致,以清新灵妙的笔触,写出兰溪一带的山水之美,渔家的欢快之情,宛如一支妙曲,一幅佳画。

首句“凉月如眉挂柳湾”是抬头仰望天空。“凉月”二字,既写出月色的秀朗,又点出春雨过后凉爽宜人的气候。“挂柳湾”,使人想象到月挂梢头,光泻兰溪,细绦弄影,溪月相映增辉的情景。第二句“越中山色镜中看”,是低头观看溪水,把兰溪山水写得极为飘逸迷人。“镜”,是喻溪水,并且暗示出月光的明洁,溪面的平静,水色的清澈。这里,诗人没有着意渲染疏星秀月,夹岸青山,只说了“镜中看”三字,而丰富的韵致恰恰就在这里。它启发读者去想象那幽雅的兰溪山色,在溪水的倒影中,摇曳生姿,朦胧而飘渺,使人如坠入仙境一般。淡淡的笔墨,描绘出一个多么美妙的艺术境界。

溪景诚然至美,然而对于泛舟溪上的渔人来说,最大的乐趣还在春潮渔汛:“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鲫鲤之类的淡水鱼,极爱新水(雨水)、逆流,一连三天的春雨,溪水猛涨,鱼群联翩而来。“桃花雨”不仅明示季节,更见美景快情:春水盎盎,鱼抢新水,调皮地涌上溪头浅滩,拨鳍摆尾,啪啪蹦跳,看到这种情景,怎不使人从心底漾起欢乐之情!

这首诗,从头至尾没有写到“人”,也没有写到“情”,而读来却使人感到景中有人,景中有情。诗人将山水的明丽动人,月色的清爽皎洁,渔民的欣快欢畅,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明澈秀丽的画卷中,读后给人以如临其境的美感。从诗的结构看,前二句是静景,后二句是动景,结句尤为生动传神,一笔勾勒,把整个画面画活了,使人感到美好的兰溪山水充满蓬勃生机,是全诗最精彩的点睛之笔。

下载渔父·一棹春风一叶舟原文翻译及赏析(全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渔父·一棹春风一叶舟原文翻译及赏析(全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柏舟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5篇)

    柏舟原文翻译及赏析柏舟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柏舟先秦:佚名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隐忧。微我无酒,以敖以游。我心匪鉴,不可以茹。亦有兄弟,不可以据。薄言往愬,逢彼之怒......

    舟中晓望原文翻译及赏析

    《舟中晓望》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孟浩然。其古诗全文如下: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舳舻争利涉,来往接风潮。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标。【前言】《舟中晓望》是......

    题春江渔父图原文及翻译赏析(共五篇)

    题春江渔父图原文及翻译赏析题春江渔父图原文及翻译赏析1原文:题春江渔父图元代:杨维桢一片青天白鹭前,桃花水泛住家船。呼儿去换城中酒,新得槎头缩项鯿。译文:青天一片,白鹭徐来,......

    《清平乐·春风依旧》原文翻译及赏析(推荐阅读)

    《清平乐·春风依旧》原文翻译及赏析《清平乐·春风依旧》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清平乐·春风依旧[宋代]赵令畤春风依旧,着意隋堤柳。搓得鹅儿黄欲就,天气清明时候。去年紫陌青......

    柏舟原文翻译及注释赏析(含五篇)

    柏舟原文翻译及注释赏析柏舟原文翻译及注释赏析1原文:柏舟先秦:佚名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隐忧。微我无酒,以敖以游。我心匪鉴,不可以茹。亦有兄弟,不可以据。薄言往愬,......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 原文、翻译及赏析(5篇范文)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 原文、翻译及赏析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 原文、翻译及赏析1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逶处处随。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

    舟夜书所见原文翻译及赏析[推荐五篇]

    舟夜书所见原文翻译及赏析(4篇)舟夜书所见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译文漆黑之夜不见月亮,只见那渔船上的灯光,孤独的灯光在茫茫的夜......

    《舟夜书所见》原文、翻译及赏析[推荐阅读]

    《舟夜书所见》原文、翻译及赏析《舟夜书所见》原文、翻译及赏析1舟夜书所见 清朝 查慎行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舟夜书所见》译文漆黑的夜晚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