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的故事(小编整理)

时间:2022-06-25 01:01: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范仲淹的故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范仲淹的故事》。

第一篇:范仲淹的故事

范仲淹的故事

范仲淹的故事1

今天,我看了一本《范仲淹的故事》。

书里讲的是:范仲淹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幼年时,家境贫冷,两岁时父亲不幸往世了。范仲淹从小就很有志气,读书非常勤奋。由于日子过得很艰辛,他只好白天替富人干活,晚上点着油灯读书。为了节省粮食和柴火,他天天只能烧一锅粥,等粥凉了以后,用力划成四块,天天早、晚各吃两块粥。

后来,为了开阔眼界,范仲淹决心到外面游历求学。一路上,他看到了名山大川,也看到了穷苦百姓艰难困苦的生活。后来,他进了南都学舍,继续食粥苦读。一个同学看到他清苦的生活,回家告诉了做官的父亲,这位爱才的官员叫儿子送给范仲淹很多好吃的,可范仲淹谢尽了他的好意。

一天,宋真宗途经南都,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往看天子,只有范仲淹一个人闭门读书,不闻不问。一位同学特地跑过来叫他往看,可他却说:“现在我的头等大事是读书。见天子的机会多着呢,以后再见也不迟啊!可是书没读,时间浪费了,多可惜呀!”功夫不负有心人,26岁时,范仲淹考中了进士,成为了一个博学多才的人。

范仲淹是个有志气的孩子,固然生活艰苦,却不能磨灭他的斗志。一心读书,努力学习,终于功成名就。范仲淹这种艰苦奋斗,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断地努力读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今天,我们生活富足,条件优越,坐在明亮的教室里,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呢?

范仲淹的故事读后感2

范仲淹刻苦学习,废寝忘食地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他之所以好好读书,是因为他正在为志向而奋斗。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远大目标,我的远大目标就是当一名科学家,为人类造富,为国家取得荣誉。虽然我才上五年级,但是我正在想我的目标而奋斗。

我觉得,全人类都应该向范仲淹学习。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煮一锅米粥等粥凝冻之后划成四块并把咸菜切成碎抹一起使用。范仲淹每天差不多凌晨即起攻读诗书直到半夜才和衣而眠。

范仲淹虽然家境贫寒,不像我们吃好的,穿好的,正因为他读书十分刻苦,终于有了回报。

“有了苦上苦,才有甜上甜”我们一定要永远记住这句话。

范仲淹的故事读后感3

今天,我看了一本《范仲淹的故事》。

书里讲的是:范仲淹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幼年时,家境贫寒,两岁时父亲不幸去世了。范仲淹从小就很有志气,读书非常勤奋。由于日子过得很艰辛,他只好白天替富人干活,晚上点着油灯读书。为了节省粮食和柴火,他每天只能烧一锅粥,等粥凉了以后,用力划成四块,每天早、晚各吃两块粥。

后来,为了开阔眼界,范仲淹决心到外面游历求学。一路上,他看到了名山大川,也看到了穷苦百姓艰难困苦的生活。后来,他进了南都学舍,继续食粥苦读。一个同学看到他清苦的生活,回家告诉了做官的父亲,这位爱才的官员叫儿子送给范仲淹许多好吃的,可范仲淹谢绝了他的好意。

一天,宋真宗路过南都,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去看皇帝,只有范仲淹一个人闭门读书,不闻不问。一位同学特意跑过来叫他去看,可他却说:“现在我的头等大事是读书。见皇帝的机会多着呢,以后再见也不迟啊!可是书没读,时间浪费了,多可惜呀!”功夫不负有心人,26岁时,范仲淹考中了进士,成为了一个博学多才的人。

范仲淹是个有志气的孩子,虽然生活艰苦,却不能磨灭他的斗志。一心读书,努力学习,终于功成名就。范仲淹这种艰苦奋斗,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断地努力读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今天,我们生活富足,条件优越,坐在明亮的教室里,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呢?

范仲淹的故事2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一生致力于政治改革,在任为官时,更是严于律己,不徇私情。

有一次,范仲淹奉旨去京东和江淮赈灾,同行的人员中有个学生叫富弼。一路行来,只见民不聊生,范仲淹马上调粮救急。可粮食刚到,竟然被偷了两担。范仲淹下令彻查,抓住了小偷。范仲淹正要责打偷盗之人,公堂外传来哭喊声。

一老妇人上前不停地磕头,嘴里说:“大人呀,我儿偷粮实属不该,只是可怜我老妇人无依无靠。只求大人可怜放了我儿,老奴情愿替儿服罪。”老妇人哭得十分悲痛,富弼抬头,发现范仲淹已是两眼含泪。后来,范仲淹责打了几棍偷粮人便放了。

后来范仲淹任参知政事时,整顿吏治,严格考核官员,不称职的官员都被罢免。有一位官员,因为不称职而被罢免,结果一家老小哭哭啼啼涌上公堂,求范仲淹开恩。范仲淹不为所动,坚持罢免了那位官员。

富弼恰好在一旁,就对范仲淹说:“你这样罢免人家,惹得人家全家人痛哭,而你却无动于衷。前番老妇一个人哭,你却眼中含泪,这是为何?”

范仲淹回答说:“之前那人偷粮食是为老母亲,老母亲哭是为儿子的性命,我眼中有泪是为青年人的孝心也为老妇人的舐犊之情,所以法外开恩。而我撤掉一个不称职的官吏,只是他的家人感到悲伤,我若让不称职的官吏留任,那这地方的百姓都要哭。”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对于清正廉明的范仲淹来说,他的眼泪不会轻易流出。范仲淹的眼泪,让后人在他铁面无私的政治生涯中,也看到了他柔情的一面。而他刚正不阿的秉性和宽容仁厚的胸怀,值得后人学习。

范仲淹的故事3

史学家说,此人字希文,吴县(今江苏苏州望亭)人,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登进士第,北宋与包拯同朝的名臣,官累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死后谥 “文正”。

政治家说,此人乃“庆历革新”的创导与实践者,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虽因保守派作梗未能成功,却成了后来王安石“熙宁变法”的前奏。

军事家说,1038年西夏李元昊的叛乱,此人以龙图阁直学士与韩琦共同担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助夏竦经略陕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时边区民众有歌唱为证:“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胆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文学家说,此人了得:工于诗词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岳阳楼记》一文出了“忧、乐”的千古佳句。另有众多脍炙人口的词作,如《渔家傲》、《苏幕遮》,苍凉豪放、感情强烈,为历代传诵。连欧阳修都曾称其《渔家傲》乃 “穷塞外之词”。

都说得不错的。问问苏州人还晓得点啥?有人说了,那条叫“范庄前”的街,说明他在本地住过。还有景范中学,原来不是纪念他的祠堂吗?有人说了,天平山上,记得有一高义园,是后人崇仰他的风范而命名的。他的“先天下人之忧而忧,后天下人之乐而乐”的名句是课本里早读了的。还有人说了,他可是景祐年间苏州的知州大人哪,创办了府学,至今还在文庙里的明伦堂里端坐着,除了他谁还有资格做孔子的西宾呢?(明伦堂在供奉孔子的大成殿的西边)。

范仲淹的故事4

有一次,范仲淹在洞中读书时,两只老鼠跳进粥锅吱吱乱叫,他抬头一看,是一白一黄两只小老鼠。范仲淹忙将老鼠驱赶出去。两鼠慌忙逃出洞外,钻到荆树两侧。范仲淹追到树下,见一侧鼠洞闪着黄光,一侧鼠洞闪着白光,他很惊奇,取来铁锹挖开一侧鼠洞,下面竟然是一个大地窖,扒开土石,却是满满一窖黄金,他随手埋好。又挖开另一侧鼠洞,见是一窖白银,仍不动分文,埋好如初,复回洞中挑灯夜读。

離开寺中三十年后,醴泉寺遭受火灾,慧通大師不忍寺庙毁在自己手中,便派人找到已延州戍边的范仲淹求援。范仲淹询问了寺庙的情况,热情款待来人,但只字不提援修寺庙的事情,临走时修书一封并赠送了两包上好的茶叶,让来人回复慧通大師。庙中和尚听说范仲淹闭口不提修庙一事,心中愤然。

一天,慧通大師展信见是一首五言诗:“荆东一池金,荆西一池银,一半修寺院,一半济僧人。”慧通等人对范仲淹不贪财货、密覆不取的高尚品格更添无限敬意,用所掘金银修缮寺庙,醴泉寺得以复兴。这便是邹平妇孺皆知的“窖金苦读”、“窖金捐僧”的故事。范仲淹在醴泉寺苦读三年,这在他的一生中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他刻苦攻读,博览群书,打下了雄厚的知识基础;另一方面,培养和锻炼了他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

范仲淹的故事5

宋朝,有个品德十分高尚的政治家,他就是范仲淹。他从小心怀大志,希望将来能做治国安民的宰相,为国家出力;或者做一个医生,为百姓治病救命。他对人说:“只要是能造福百姓,有益于国家的事,我就愿意做。”后来,范仲淹做了官,还真当了一段时间的宰相。他为官清正廉洁,很受好评。有一年,他到泰州做管盐仓的小官,见海水泛滥上岸,百姓受难,就提议修海堤,还亲自参加运土、夯土。不料母亲去世,他按规定回家服丧。可身在家中,心在海堤,他不断写信去帮助出主意。海堤修成了,当地人们感激他,把堤叫范公堤。

多年以后,范仲淹进京城做官。他看到不对的事就批评,还主持改革,结果得罪了人,好几次被贬职排挤出京。可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不管在什么职位上都做出了成绩。他在一生中用自己的财产办了许多义庄、义田、义宅,救济穷人,还办了一些不收钱的学校,让没钱的穷人子弟上学,可他自己的孩子连一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有人不明白他为什么这样,他写了一篇叫《岳阳楼记》的文章,作了回答,表示自己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的故事6

《范仲淹的故事》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述的是北宋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少年时代刻苦学习的故事。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而能刻苦学习,胸有大志,以天下为己任。

在教学本课时——首先明确本文学习任务:一是认识“粥、搓、凌、佳、肴、岂、泱”7个字,会写“淹、岳、粥、凌、寝、佳、肴、岂、廷、泱”10个字;掌握 “废寝忘食、和衣而眠、千载难逢、毫不介意”等词语;二是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三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体会其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品质,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其次通过让学生反复地读课文,加强学生语言感知能力的培养。通过集体的交流,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特别是课文向我们讲的四个小故事,让学生能概括出小标题,了解故事的含义,课文给我们介绍了范仲淹刻苦学习的四个小故事,你最喜欢哪个小故事,最想讲哪个小故事?

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之后,再次细读品悟学生反复地读课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部分课文。引导学生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如:文章中出现的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千古名句和表示自己志向的语句“我的志向,要么当个好大夫,要么当个好宰相。好大夫为人治病,好宰相治国为民”,表达了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的大志和抱负。教学时,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细细品味,从中受到感染。

总之,在今后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更加注重语文能力和兴趣的培养,并大力提高课堂的实效。

范仲淹的故事7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

2.体会其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品质,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领悟文章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播放《岳阳楼记》朗诵欣赏,谈话导课:

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出自范仲淹《岳阳楼记》,成为千古传诵的佳句。范仲淹不仅是北宋初年杰出的文学家,也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6课:范仲淹的故事。进一步去感悟范仲淹其人其事。(板书:范仲淹的故事)

2.请同学们回顾上节课的学习,范仲淹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刻苦读书、以天下为己任](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

(设计意图:此教学环节,让学生欣赏《岳阳楼记》配乐朗诵,既使学生感受到了文章语言文字的优美,同时又让学生对范仲淹产生想去了解的冲动和欲望。借助配乐朗诵,唤起学生对文本阅读的期待。)

二、精读品味,体验感悟:

1.让我们通过范仲淹感人至深言行,借助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去领悟课文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请看大屏幕:

2.教师出示学习提示:

快速默读课文2——7自然段,想想范仲淹是怎样刻苦读书的?他为什么要刻苦读书?画出文中使自己最受感动的语句读一读,细细品味后与同桌讨论交流。

[引导学生了解自学的过程:默读——思考——画句子——读句子——批注]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同桌交流。

4.汇报交流:

(一)范仲淹是怎样刻苦读书的?他的哪些言行使你深受感动?

1.他曾一人离家去附近山上的寺院里读书。累了,就用冷水洗脸;饿了,就用稀粥充饥。

(1)引导:这句话是对范仲淹的什么描写?(行为),从他的行为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范仲淹废寝忘食地刻苦读书,钻研学问的精神深受感动)

(2)谁能将这种感动读出来?

2.范仲淹十分珍惜这宝贵的学习机会,废寝忘食地苦读诗书,钻研学问。

[引导理解“废寝忘食”:顾不得睡觉,忘记吃饭。形容非常专心努力。文中指范仲淹刻苦读书,非常专心努力。感悟范仲淹刻苦读书的`精神。]

3.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米粥,等粥凝冻之后再划成四块,早晚各食两块;并把咸菜切成碎末一起食用。这便是成语“划粥割齑”的由来。

(1)[句子对比训练: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米粥。

他的生活艰苦,每天煮一锅米粥。

(2)引导学生感悟范仲淹的生活的艰苦程度。

4.然而,范仲淹对这种清苦的生活毫不介意。他发愤苦读,每天差不多都是凌晨鸡鸣即起,攻读诗书,直到夜半才和衣而眠。据说,他曾五年未解衣就寝。

引导学生从 “从凌晨”到“夜半”,从“和衣而眠”,“五年未解衣就寝”等重点词句中感悟范仲淹的读书刻苦、用功。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谈一谈。

5.我已经习惯食用粗茶淡饭,担心现在吃了鸡鸭鱼肉,以后就再也咽不下粥和咸菜了。

1.这段话是对范仲淹的语言的描写。

2.引导学生借助范仲淹的语言来体会他艰苦奋斗,生活俭朴的高尚品德。

(二)范仲淹发愤苦读的学子形象感人至深,那么范仲淹为什么要刻苦读书呢?

1.指名学生汇报:

我的志向,要么当个好大夫,要么当个好宰相。好大夫为人治病,好宰相治国为民。

[远大的志向,体现了范仲淹一心一意为国为民的人生目标。也道出了范仲淹十分刻苦读书,是为国为民,以天下为已任的。]

(1)谈一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2)练习有感情地读这句话。

(3)从这句话中,我们又能看出范仲淹是怎样的人?(爱国爱民,以天下为己任)板书(爱国爱民)

(4)包含着对祖国的热爱,再读这句话。

2.师小结:范仲淹从政以后,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赢得了后人的赞誉:“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出示句子)这句话的意思是:青山挺拔,江水浩荡,范仲淹先生的精神品质,像山一样高大挺拔,像水一样源源流长,流芳百世。这句话不仅仅是本文的结尾,更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让我们怀着对范仲淹的崇敬之情,再来读这句话。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中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课程的基本理念。也是我设计本环节的理念。引导学生在品读感悟、合作交流中通过重点的句子对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深入感悟后,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全班交流中来。为学生创造了宽松的参与活动的空间,以此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成就感,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在汇报交流过程中,老师引导学习通过结合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以及借助重点词语的理解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去理解、去体会、去领略、去感悟范仲淹读书的刻苦。并且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以及对重点词语“废寝忘食”、“和衣而眠”等的理解,进而深入感悟范仲淹的发愤苦读。使一个发愤苦读的学子形象展现在了大家的面前。)

三、体会写法:

1.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使我们了解到其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精神品质。让我们再一次聚集于本文的重点语句,请同学们再细细地读一读,想一想法除了从这些句子中我们能感受到范仲淹的刻苦读书之外,在写作方法.......发现了什么?

2.师生交流,概括:(出示写法总结)

(1)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的崇高精神;

(2)用典型的事例刻画人物的形象。

3.教师总结:通过学习本文,我们不仅从范仲淹刻苦读书的言行感受到了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品质,而且文中通过典型的事例使一个发愤苦读的学子形象,跃然纸上。今天我们要将本课学到的写作方法运用到实践中去。

4.课后小练笔:

写自己熟悉的一个人,选取典型的事例,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范仲淹的故事8

范仲淹,字希文。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吴县(今属江苏)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范仲淹划粥苦读

范仲淹小时候是个贫穷的孩子,他两岁的时候父亲逝世,为了生活,母亲再嫁带他到了朱家。朱家没钱给范仲淹读书,范仲淹就一个人来到一所寺院,一边干活,一边苦读,常常读到深夜。有点儿困了,就用冷水洗脸。最让他觉得为难的就是每天的饭菜,不要说好吃的饭菜,就连吃饱也很不容易。因为当时是非常寒冷的冬天,于是他天天就煮好一碗粥,等到粥被冰冻住的时候,分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就着咸菜来下肚子。

一天,一位同学来探访范仲淹,那位同窗是官宦弟子,家中很富有。他看见范仲淹生活得那么艰苦,学习却那么用功,心里很受感动,回家告知了父亲,让父亲派人给范仲淹送去好饭好菜。

过了些天,那位同学又去看望范仲淹,发现给范仲淹的饭菜放在地上原地不动,都快发霉了。于是,那位同学就责备道:“你不吃这些食物,难道你瞧不起我?”范仲淹表示歉意,说:“我当初吃粥已经吃习惯了,我怕吃了你的饭菜,吃不下这些稀粥了。”那位同学听了范仲淹的话,对范仲淹更加钦佩了。

范仲淹就是这样从小立志,划粥而食,靠着这种精神,范仲淹终于成为宋代有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写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

范仲淹跟他的儿子范纯仁的故事!

范仲淹他的大儿子,他把他取名叫做范纯仁,中国为人父母,对孩子的关爱无微不至,连取名字都是在教育小孩。中国人取名字的目的在哪?在透过这个名字给孩子期许,让他能时时提醒自己。所以范仲淹取他儿子的名字叫纯仁,期许他的孩子要能时时存着一颗仁慈之心。我们看这个「仁」字,会意字,左边一个「人」,右边一个「二」,什么意思?两人,哪两个人?想到自己就要想到别人,所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孩子从小知道这是父亲对他的期许,自然而然他就会常常鼓舞自己,督促自己去往这个方向做。

范纯仁也确确实实没有辜负他父亲的期望,因为有一次范仲淹跟他的孩子讲,我这里有五百斗的麦子,就叫范纯仁从京城帮父亲把它运回江苏老家。结果在中途当中,刚好遇到了他父亲的老朋友,父亲的故友,他父亲的故友就把他的家庭状况告诉了范纯仁。他的父亲的朋友家里面,父母去世了,没有钱安葬,然后还有女儿都还没有嫁出去,生活状况比较窘困。范纯仁听完了,马上就把五百斗的麦子卖掉,把这些钱就拿给他这位长辈。结果钱还不够。帮人要怎么样?送佛要送上西天,帮人要帮到底。所以,他当场把这个运麦子的船也卖了,钱才够。

结果范纯仁处理完之后,就回京城见他父亲,跟父亲坐下来,他就开始跟父亲报告,报告他在途中遇到了他的父亲的故友。就讲到他最后决定把五百斗麦子卖了去帮助他,然后他就说:但是钱还不够。范仲淹就抬起头来跟他儿子说:那你就把船也卖了!结果他儿子说:爸爸,我已经把它卖了。所以父子同心,家道可以长久不衰,范家纯是一颗仁厚之心,吃亏了吗?没吃亏,得了大福。

我父亲给我取名字,也是给我期许,代表要把礼貌好好做好;而且要有使命感,要把礼貌像九颗太阳一样,要把它发扬光大。这样我们才不辜负父亲给我们取这个名字。

所以,学问要长养的,就是这颗存心、这颗仁心、这颗恭敬心。为什么说读书可以变化气质?从哪里变?从心!

范仲淹的故事9

范仲淹是北宋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著名的《岳阳楼记》就出自他的笔下,文章中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被后人广为传诵。

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从小读书十分刻苦。他曾一人离家去附近山上的寺院里读书。累了,就用冷水洗脸;饿了,就用稀粥(zhōu)充饥。后来,为了进一步深造,他又只身远赴应天府书院求学。应天府书院是宋代著名的书院,可以免费就学。这里既有名师指教,又有大量的书籍可供阅览,还可以与许多饱学之士切磋(cuō)学问。范仲淹十分珍惜这宝贵的学习机会,废寝忘食地苦读诗书,钻研学问。

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米粥,等粥凝冻之后再划成四块,早晚各食两块;并把咸菜切成碎末一起食用。这便是成语“划粥割齑(jī)”的由来。然而,范仲淹对这种清苦生活毫不介意。他发愤苦读,每天差不多都是凌晨鸡鸣即起,攻读诗书,直到夜半才和衣而眠。据说,他曾五年未解衣就寝。

一天,范仲淹正在吃饭,一位好友来看望他,发现他的饮食如此之差,心中不忍,就送银子给范仲淹改善生活,但范仲淹委婉地谢绝了。好友见他不肯接受银两,第二天便送来许多美味佳肴(yáo)。范仲淹好意难却,只好接受了。可是,几天过去了,食品发霉变质了,也不见范仲淹吃一口。好友有些不高兴地说:“你也太清高了,一点儿吃的东西都不肯接受,岂(qǐ)不让朋友太伤心了!”范仲淹笑了笑说:“老兄误解了,我不是不想吃,而是不敢吃。我已经习惯食用粗茶淡饭,担心现在吃了鸡鸭鱼肉,以后就再也咽不下去粥和咸菜了。你的好意我心领了,请你千万不要生气。”

公元1014年,真宗皇帝路过应天府,全城都轰动了,人们争先恐后地去看皇帝。书院的师生也都放下书本,跑去观看。可是,范仲淹却闭门不出,仍像往常一样埋头苦读。一位同学特地跑来叫他:“快去看哪,这可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千万不要错过!”但范仲淹只随口说了句“将来再见也不晚”,连头也没抬又继续读书。第二年,他取得了殿试的资格,到宫廷朝见皇帝,并参加了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

有人曾经问起范仲淹的志向,他说:“我的志向,要么当个好大[dài]夫,要么当个好宰相。好大夫为人治病,好宰相治国为民。”

范仲淹从政以后,提出并实施了许多兴国利民的革新措施,以施展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后人曾用范仲淹为前贤题写的词句来赞颂他:“云山苍苍,江水泱(yānɡ)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范仲淹的故事10

读完《范仲淹的故事》这篇课文,我的内心颤动起来,久久不能平静。课文讲述了北宋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少年时代刻苦学习的事。

范仲淹两岁丧父,课文有一段写到真宗皇帝路过应天府,全城都轰动了,人们争先恐后地跑去看,范仲淹却闭门不出,仍旧埋头苦读。同学特地跑来叫他,他也只平淡地回答了一句:“将来再见也不晚。”我很佩服范仲淹的专注品质。

读到这里,我想到以前听到一些风吹草动就大惊小怪的事情。有一次我在学校上课,老师在上面讲着,我在下面听着。但是突然听到一声巨响。我们班里人都炸了锅。像热锅里的蚂蚁一样急着出去查看原因。老师把我们叫回来,我们这才惭愧起来。虽然只是一次小小的风吹草动,我们就很大惊小怪,真是太不应该了。

学了《范仲淹的故事》,我不禁为范仲淹竖起了大拇指。我什么时候也能这样呀!

范仲淹的故事11

这个学期我读了《范仲淹的故事》这篇课文。范仲淹刻苦学习的精神打动了我。

“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他曾一人去山上寺院里废寝忘食地苦读诗书。……据说,他曾五年未解衣就寝。”正是这样,后来他成为了宰相。范仲淹家境贫寒但他从来不抱怨,一心投入到读书中去。他每天苦读诗书,钻研学问。他还有着心怀天下的远大抱负。我的家境比范仲淹好很多,但我并不像他那样热爱学习,也不像他那样有着远大的理想。

在我的同学看来,我是一个学习自觉,成绩优秀的好学生。但想想自己在家的表现,就不由得脸发烫。老师天天叮嘱我们回家要安排时间读书,可是我晚上读书是罕见事。每次完成了书面作业就万事大吉。剩下的时间看看电视,玩玩电脑。妈妈总是对我说:“别玩了,作业完成了就去读书。”我回到房间,拿起玩具玩起来。奶奶见状,又赶紧说:“别玩了,快读书吧。”我不听,继续做自己喜欢的事。读课外书也是少之又少。因此,我的成绩总是保持在一个水平线上上不去。

范仲淹因为自小立下了远大的志向而每天苦读诗书,最后实现了愿望成为了治国为民的宰相,而我却从没有地想过自己想要什么,也没认真地想过长大后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读书就是为了读书而读书,是被动的。如果我能想范仲淹一样,给自己制定一个目标,然后朝这个目标前进,每天多读些书,多看看报,而不是在虚度光阴,那样我的成绩一定能上一个新台阶,也省却了父母的担心。何乐而不为呢?可以前我并不懂,也从没有去思考过。

读了《范仲淹的故事》,不仅让我认识了范仲淹,而且还得到了新的启发:我们要做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人。从小就要多读书,读好书,且要学好本领,这样长大了才能成为有用之才。

范仲淹的故事12

范仲淹简介:

宋朝范仲淹,江苏吴县人,二岁时父亡,母亲因家贫无力谋生,只好带着他改嫁。及长,知此事后,即泣别母亲,寄居佛寺苦读。也因此善缘,范公从小就闻佛正法,守持净戒,并刻苦自励、发愤精进。长大为官后,非常笃信佛法,且乐善好施、广修众福。凡是他为官时所莅守之处,必定修建寺院、恭敬僧众,带动地方百姓信奉三宝,于兴崇佛法上不遗余力。俗话说:富不过三代,但范公后世家族却兴旺了八百年!范公的四个儿子不但贵为官卿、道德极高,且能遵父舍财济世之风;其后代子孙在朝为官者亦屡出不绝,这都是得自范公的庇荫。世人若想后代子孙昌绵久远,当学范公积善造福之方。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范仲淹未入学,母亲和继父就对他进行了良好的启蒙教育,讲述了许多古圣先贤如何立志、如何读书、如何成就大事业的故事。每次他都认真聆听,默记在心。听后,他又总爱安静地独立思考。

商周时代,有国学、乡学。秦汉以后,只重国学,乡学多由民间自办。州县普遍兴学,还是仁宗朝由范仲淹等先贤倡导的。范仲淹青少年时代,长山没有官办的县学,有的只是富贵人家自办的塾学,或民间筹办的学宫。宋太宗至道年间(995—997年),母亲便送范仲淹到长山城东南隅一所民办学宫读书。后人怀念他,金代泰和年间在范仲淹当年读书之处创建怀范楼,元元贞元年(1295年)县尹安惟洪修葺。这是后话。

范仲淹进长山学宫读书后的一天中午,学宫旁边一座庙宇前,涌满了男女老幼许多人,说某某神显灵了,人们虔诚地前来烧香磕头,求签问卦,神可以断吉凶祸福,可以问前程未来。少年学子出于好奇,随人流也进了庙宇。看到都在争先恐后地求签问卜,范仲淹郑重地走到一个相士面前,抽出一签,询问道:“我将来能当宰相吗?”相士回答说“不能”。周围的人听到这一问一答,不由得愣了,惊疑的目光投向了他。范仲淹又问:“不能当宰相,做个良医怎么样?”相士愣了,无言以对。旁边一位老者十分叹赏这位貌不出众却志向非凡的少年,便仔细询问了范仲淹的情况。在范仲淹看来,“夫不能利泽生民,非大丈夫平生之志也”。用吴曾转述范仲淹的话来说:“能及大小生民者,固为相为然”,“在下能及大小生民者,舍夫良医,则未之有也”。在封建社会中,皇帝职位最高。除了皇帝,当属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居高位,最能为民造福的,当属宰相;在民间,最能为民造福的就是良医。良相良医,尽管职位高低不同,在为天下人造福方面却是一致的。

很显然,范仲淹早年的志向不存在升官发财之念,其意向鲜明地表达了利泽生民的思想。这个少年时代愿为良相良医的人,在经过数十年宦海生涯之后,暮年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绝唱

孝水省亲

范仲淹继父朱文翰,字苑文,端拱二年中进士任平江府推官,不久京都召试馆职,他便应试入馆,授秘阁校理,负责皇家图书典籍的编校。宋真宗赵恒继位后,朱文翰得到信任,升为户部郎中。郎中为皇帝的侍卫和随从,地位较高。朱文翰为人耿介刚直,敢于直言朝政,得罪了权贵高官,受到诽谤中伤,景德初年被贬出京城,任淄州长史。

母亲先去淄州的秋谷口照料继父,范仲淹仍在长山读书。秋谷口简称秋口,位于今淄博市博山城东荆山之麓。这里群山怀抱,孝水中流,泉水绕城,景色幽美。长山至秋口,相距百余里,中间由孝水联结起来。孝水,又称笼水,俗称孝妇河。孝水发源博山颜神镇,北流经淄川入长山县境,绕长山城南,鱼子沟水汇入,经城西北吕家庄,向西流经原梁邹县城(今邹平旧口)西北,与济水汇合,东流入海。范仲淹随母迁居长山以后,与孝水结下不解之缘。读书余暇,每每邀同学少年,到孝水玩耍戏水,好不畅快。孝妇河的传说,听父老乡亲讲了一遍又一遍:

颜文姜自丈夫死后,侍奉婆母特别周到细心。她每天到10里之外的山泉挑一担甜水,供婆母饮用。如此日复一日,月复一月,无间寒暑,无怨无悔。这事感动了神灵,水缸处冒出一灵泉,甜水随用随长。文姜便用一个编织的笼子罩住泉眼,从此免除了她天天担水之苦。久而久之,婆母产生疑惑,乘文姜外出,婆母发现了水缸旁的笼子,用力一掀,灾难降临,大水涌出,淹没了房舍街巷,婆母也被淹死。文姜归来,夺过婆母手中握着的笼子,向北一指,滔滔洪水北去,流成了一条河,这便是笼水,也就是孝妇河。孝妇河岸边长大的人,谁不为颜文姜的孝道感动呢!

范仲淹特别孝顺,母亲的冷暖苦乐,时时挂在他心上。母亲刚去秋口之时,他天天想念母亲,寝食不安。一天,他请假要到秋口探望母亲,老师与同窗担心他路径不熟悉。他说:这孝水不就是引路的吗!他独自一人沿着孝水河岸,溯流而上,走了一程又一程,过了一村又一村,大半天的光景,终于从孝水下游到了孝水上游岸边的秋口。母子相见,泪流满面。一段时间里,他常常从长山步行百里到秋口省亲,母亲也常常顺着孝水流去的方向张望。后来,继父在秋口寻到一所学宫,把范仲淹接到秋口读书。有时母亲回长山朱家料理家务,时间稍长,范仲淹便又从秋口沿着孝水到长山探望母亲。潺潺孝水,便成了连接范仲淹与母亲的一条亲情河。

范仲淹孝水省亲的故事,感动了周围的父老乡亲,人们赞不绝口,到处传颂。范仲淹晚年知青州之时,他赈灾救荒、掘井汲水、折钱纳税等惠民政绩,感动了青州的父老乡亲。青州的艺人回忆起范仲淹孝水省亲的往事,编写了一段唱词,唱词中借用了初唐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改成“落霞与孤鹜齐飞,秋口至长山一百。”63岁的范仲淹听罢唱词,不禁潸然泪下。请君试问孝妇水,思绪与之谁短长!

借读醴泉寺

范仲淹从关中游学东归长山之后,胸襟宽了,眼光高了,读书求知的愿望更强烈了。再到哪里去读书求学?哪里有名师大儒呢?询来问去,范仲淹终于做出了选择。寻根溯源,要从五代说起。早在五代时期,邹平人田敏,少通春秋,笃于经学,后梁贞明年间登科,历任国子博士、司业、祭酒、太常博士、太常卿等高级文教职务。后唐时朝廷任命他为详勘官,校勘雕印九经。历经22年,终于完成一代伟业,周世宗褒扬他为“儒学之宗师”。显德五年(958年),80岁的田敏告老还乡。他身体特别健壮,耄耋(mào dié)之年不须拄拐仗,徒步往来于街巷和山野小道,讲学于长白山中,每天亲自为众多学子讲授经典,求学者纷至沓来。前后12年,田敏培养了一批饱学之士。一时间,邹平学风大盛。与田敏同时,历城人田诰在长白山西南麓的明水讲学。因此,长白山一带成为北宋初期讲学成风儒学昌盛的地方。古时,许多佛寺的法师高僧几乎都是饱学之士,有的是当地著名的儒学大师。地处长白山腹地的醴泉寺内,当时聚集着一批颇具儒学造诣的和尚,寺院的住持就是远近闻名的儒学大师。

范仲淹到醴泉寺借读的主意,先跟母亲商议妥当后,整理了一下简单的书籍衣物,背上包裹,便直奔相距50多里路的醴泉寺而来。醴泉寺是济东的大佛寺,唐朝时期日本僧人曾来此求法拜佛。相传南朝宋齐之间,由庄严法师所创建。唐中宗时,寺僧仁万重建。寺成之日,东山岩石间有泉水涌出,掬而引之,味甘芳,唐中宗特赐名“醴泉寺”。范仲淹来醴泉寺,拜高僧为师,学习儒学经典,寄居寺内,故曰“借读”。寺院住持高僧与范仲淹见面叙谈后,深感这青年为人诚恳,求学心切,而且心志高远,便欣然收留了范仲淹这个儒学徒弟,给予学习及住宿的种种方便。初始,住持每天单独为范仲淹讲授一个时辰,其余时间由仲淹自学。自学中遇到的疑难,第二天请教师父。师父根据仲淹提出的问题,即题讲解,并且进一步拓宽思路,深层探究。范仲淹暗自叹服,师父讲得透彻。每次讲授,都使范仲淹觉得心地敞亮,识见大增,一天一个新的境界。

断齑划粥

范仲淹从小读书就十分刻苦,继父朱家是长山的富户,但他为了励志,常去附近长白山上(今山东邹平县长山镇范公村)的醴泉寺寄宿读书,晨夕之间。便就读讽诵,给僧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碗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几根腌菜,调拌于醋汁,吃完继续读书。后世便有了断齑划粥的美誉,但他对这种清苦生活却毫不介意,而用全部精力在书中寻找着自己的乐趣。

后来至应天府学院读书时,范仲淹十分珍惜崭新的学习环境,昼夜不息地攻读。留守的儿子将范仲淹天天吃粥和不出去观驾的情况,回家告诉了家父。家父让儿子带上官府厨师做的饭菜送给范仲淹。过了几天,留守的儿子去看范仲淹,发现他送的饭菜一点没动,都发了霉。留守的儿子异常不悦地说:“我家大人听说你生活清苦,特意让我送来饭菜招待你,你竟然没有吃,难道是玷污了你,有过错吗?”范仲淹匆忙地表示歉意解释说:“家父大人和你的一片深情厚谊,让我十分感动。但我长久吃粥已经成了习惯,今突然吃了您的如此丰盛的美味佳肴,以后我怎么能再安于吃粥呢?”留守的儿子听罢,既感动,又惊讶:范仲淹所思所为,异乎寻常。

他读书的时候,白天晚上很用功。五年中,他没有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就用凉水浇在脸上。他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一直提醒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的故事13

在范仲淹的情感世界中,最突出的是一个“忧”字。他在《岳阳楼记》中写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一连六个“忧”,借楼抒怀,道出了自己那鲜明的忧乐观。本来,有喜有忧,属人之常情、事之常理,但在那种平民百姓的“天下之乐”少之又少的年代,范文正公的忧自然也就远多于乐了。难怪他在短短的《岳阳楼记》中就“忧”字连篇。

无论什么人,也无论处于什么时代,总会有忧愁,问题在于忧什么、为谁忧。范仲淹的“忧其民”、“忧其君”,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忧国忧民。一个“忧”字,既不为“物喜”,亦非为“己悲”,而完全表达的是他那“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境界和政治抱负。他以忧国忧民之心,多次上书朝廷,直陈己见。他写的《奏上时务书》、《上执政书》、《上时相议制举书》等,提出了“固邦本,厚民力,重名器,备戎狄,杜奸雄,明国听”,“固邦本者,在乎举县令,择郡守,以救民之弊也”等改革措施。其中,《上执政书》是在他居母丧期间写的。旧时官员丁忧期间,通常是不必问国事的,但他为了“四海生灵长见太平”,还是“冒哀上书,言国家事,不以一心之戚而忘天下之忧”。仅此一事,便可见其“忧”之一斑。

范仲淹的“忧”,归根到底是为普通百姓而忧。他在任兴化县令时,发动当地民夫建成数百里让“民享其利”的捍海堤,被百姓誉称为“范公堤”。他位高权重时,则极力为百姓选好官。据《宋史纪事本末》记载,庆历三年十月,朝廷为整顿吏治,决定逐路(注:路,是宋朝行政区划的名称)选拔转运使,对不称职者皆行罢免。在审查名单时,范仲淹把那些庸碌无能的转运使的名字,毫不客气地一笔勾掉。与范仲淹一同审核名单的富弼见勾掉甚多,心有不忍,便劝道:“一笔勾之甚易,焉知一家哭矣!”范仲淹回答:“一家哭何如一路哭耶!”义无反顾地坚持将庸碌无为者勾掉。在范仲淹的眼里,“一家哭”与“一路哭”孰轻孰重是显而易见的。为了让更多的普通百姓笑,只好让少数不肯干事或干不成事的庸官(包括他们的家人)哭了。

范仲淹屡遭罢黜,忧国忧民的志向不改。有人对此曾提出过疑问,范仲淹的回答是:“我道则然,苟尚未遂弃,假百用百黜,亦不悔。”(《范文正公集》附录)我的信念是不变的,为了信念,就是用我一百次、罢免我一百次,也不后悔。他的信念是什么呢?当然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范仲淹的故事14

1、断齑画粥

范仲淹幼年丧父,四岁时随继父迁至长山,励志苦读于醴泉寺。因家境贫寒,便用两升小米煮粥,隔夜粥凝固后,用刀切为四块,早晚各食两块,再切一些腌菜佐食。

成年后,范仲淹又到应天书院刻苦攻读,冬天读书疲倦发困时,就用冷水洗脸,没有东西吃时,就喝稀粥度日。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经过苦读,范仲淹终于在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及第,官至参知政事。

2、龙图老子

宝元元年至庆历三年(1038年—1043年)间,范仲淹以龙图阁直学士身份经略西线边防,改革军事制度、调整战略部署,构筑以大顺城为中心、堡寨呼应的坚固防御体系,西北战线固若金汤,夏人不敢犯。

西北边陲谣曰:“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羌人称范仲淹为“龙图老子” ;夏人称其为“小范老子”,认为“小范老子胸有十万甲兵!”

3、宽厚仁爱

范仲淹担任邠州知州时,有一次登楼饮酒,尚未举杯,就看到几个人披麻戴孝地营造葬具。范仲淹急忙派人询问,得知是一名书生客死邠州,准备就近埋葬,但墓穴、棺材和治丧用具尚未制备。范仲淹听后非常悲伤,立即撤去酒席,并赠以钱财,使其得办丧事。

庆历年间,张海(一说王伦)率领人马攻打淮南,路过高邮,高邮知军晁仲约料想无法抵挡,就昭示当地富人捐钱献酒,前去慰劳,“盗寇”很高兴,没有施暴就离开了高邮。事情传开后,朝廷非常愤怒,富弼提议处死晁仲约。

范仲淹说:“若郡县兵力足以应战或防守,遭遇贼兵不抵御而去贿赂,在法理上知军必须处死;但实际情况是高邮兵力不足,根本没有办法抵抗或防守;这种情况下杀死知军不是立法的本意。”仁宗听后,接受范仲淹的意见,赦免了晁仲约。

范仲淹治理国家崇尚忠厚,勤政爱民,深得百姓爱戴。范仲淹戍边西北时,邠州、庆州的百姓和众多的羌部族,在其生前就悬挂他的画像以祭拜。范仲淹去世后,闻知消息的人无不扼腕叹息,羌部族的数百首领,像孝子一样放声痛哭,并斋戒三日以后才离开。

4、严谨治学

范仲淹替人写墓志铭,写毕封好刚要发送时,忽然想到:“这篇铭记不能不让尹洙看。”第二天,范仲淹就把铭文交给尹洙过目,尹洙看后说:“你的文章已经很出名,后代人会以你的文章为典范,不能够不谨慎啊。

现在你把转运使写作刺史,知州写成太守,固然清雅古隽,但现在却没有这些官职名称,后人必然心生疑惑,这正是引起庸俗文人争论的原因啊。”范仲淹听后,感叹地说:“多亏请你看了,否则,我差一点要失误啊。”

5、只弹履霜

范仲淹素爱弹琴,曾于琴中思古,又向志于琴道的崔遵度请教“琴何为是”,并问还有谁与他志同道合,崔公说是唐处士,于是范仲淹“拜而退,美而歌曰:有人焉,有人焉,且将师其一二。”

他为自己寻到能学琴与琴道的老师快乐如孺子。据陆游《老学庵笔记》载:“范文正公喜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操,时人谓之范履霜。”

范仲淹的故事15

最近,我读了《范仲淹的故事》,使我受益无穷,他那刻苦学习的精神,成为我前进的动能。

课文讲了北宋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少年时代刻苦读书的事。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穷,而能刻苦学习,胸有大志。己全天下为已任的故事。

而想到现在的我,却大不一样。课文中一个片段写了真宗皇帝路过应天府,全城都轰动了。但为了求学,范仲淹闭门不出,埋头苦读。那我呢?读书的时候,只要外面有一点风吹草动,就大惊小怪,东张西望,还认为自己十分聪明、十分能干,不用读、不用学,也能考个好成绩。有一次,星期六早上,妈妈叫我把这段话背熟,她买菜回来,就检查我背书情况。我刚开始很认真地读啊读,不一会,听到楼下大吵大闹的,我还在读书,不去理睬,但是声音越来越响亮,人聚得越来越多……我再也忍不住了,扔下了书,跑出去看个究竟。一看,就把背书的事忘得一干二净了,事情结束了,我回到家,妈妈已经坐在沙发上,等侍检查我的背书情况……

读了《范仲淹的故事》后,我深受教育。从此以后,我再也不这样了,要向范仲淹那样刻苦学习,掌握现代文化知识,为祖国做贡献。

第二篇:范仲淹故事

范仲淹故事

范公:指的是宋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范公祠即范仲淹纪念祠。

范仲淹(989 ~ 1052)

范仲淹,字希文。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吴县(今属江苏)人,少年十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的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卒谥文正。

范仲淹喜好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曲,故时人称之为范履霜。他工于诗词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他的《岳阳楼记》一文中的「先天下人之忧而忧,后天下人之乐而乐」两句,为千古佳句。也是他一生爱国的写照。

大家都知道,范仲淹不是博山人,而是苏州吴县人,博山是范仲淹的母亲谢氏的娘家,也就是说他的外祖母家在博山。范仲淹两岁的时候,他的父亲病故了,那时他的母亲还很年轻,便冲破世俗的束缚,带他改嫁到了长山县(今淄博市周村一带)的朱氏家中,少年时代的范仲淹,在朱家经常受到虐待,他的母亲感到非常伤心,便把他护送到博山的荆山寺读书学习,后人敬佩他的政绩和节操,便在他少年读书学习的地方建祠纪念。

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他生于宋太宗端拱二年(公元 989 年),卒于宋仁宗皇祐四年(公元 1052 年),终年六十四岁。仁宗时,他武官曾任枢密副使(大致相当于国防部副部长),文官曾任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是一位出将入相,文武兼备的人才。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范仲淹虽是苏州吴县人,但他却是出生在徐州。他的老家是苏州。范仲淹两岁的时候,他的父亲病逝,幼小的范仲淹便随其母亲改嫁,来到了长山县的朱氏家中,少年时期的范仲淹是在一种十分艰苦的境遇中度过的。他在博山的荆山寺刻苦攻读。

范仲淹在范泉边勤奋学习。他的学习生活非常艰苦。范仲淹在追忆他的少年生活时这样写到: “ 我过去和一姓刘的同学,在少年时代的学习生活都是极为艰苦的,每天煮两升粟米粥,冷了,切成四块,早晚吃二块。把蔬菜切碎,加半杯醋,少量盐,烧熟当菜,就这样的生活过了三年多 ”。虽然范公少年时代的生活非常艰苦,但他学习勤奋,胸有大志。曾有人在一座灵祠中听到范仲淹的祷问: “ 我将来能当宰相吗? ” 神说不能。又问: “ 我不能当宰相,做个良医如何? ” 或当宰相,或当良医,工作性质虽然不相同,但为民造福却是相同的。范仲淹不做宰相就做良医的思想,确实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思想的精华。“ 毅然出走 ” 是说范仲淹在二十岁时得知自己的身世,毅然离家出走,到南部 “ 应天府书院 ” 读书学习。当时他的母亲哭着追出去很远,他甚至都没回头看一眼心爱的母亲。在南部应天府书院,他 “ 昼夜苦学 ”,五年未尝解衣就枕的舒适生活,寒冬腊月,读书困倦了,就用冷水洗脸,再继续读。日常生活也非常艰苦,经常吃不上饭,他就以喝粥充饥,一位南都官员的儿子和他是同学,非常同情他,便把他学习勤奋、生活艰苦的情况告诉了父亲。父亲便叫儿子把官府为自己准备的饭菜送一份给他,他婉言谢绝了,并说: “ 我吃粥惯了,一吃好吃的,就要以吃粥为苦了 ”。就这样他在南部应天府后院寒窗苦读五年。

经过五年“人所不堪”“自刻益苦”的生活,大中祥府八年(公元 1015 年)范仲淹考中了进士,这年他二十六岁,做官后,他清正廉洁,办事公正。

范仲淹考中进士做官后,一直在低职位上徘徊,没有对国家重大问题的参决权,意志得不到发挥,才能得不到展示,于是他在乾兴元年(公元 1022 年)也就是他三十四岁时,向当时的枢密副使张知白毛遂自荐,以图大展宏图,实现自己的强国、富民之梦。“ 盐仓治水 ”,是说范仲淹受命到泰州西溪盐仓带领广大灾民治理海堤的情节。当时,泰州西溪一带的海堤严重损坏,多年没修,秋天大风暴雨,潮水涌入,原来的沃土渐渐变成了盐碱地,五谷不收,老百姓逃荒要饭,远走他乡的就有三千多户,范仲淹见此惨状,非常痛心,便建议修复海堤,为民解忧。此事得到了朝廷的恩准,于是他便带领广大灾民开始了盐仓治水工程,经过一番艰难困苦的治水大战,全长一百五十多里的海堤修成了,逃亡的灾民也陆续返回了家园,范公关心灾民疾苦的这一举动,深得广大灾民的好评。

范仲淹大胆直言,抨击时弊,几度遭贬。天圣五年(公元 1027 年),范仲淹升任秘阁校理,出于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曾几次大胆直言批评章献太后垂帘听政带来的弊端,因此而被贬为通判;章献太后去世后,仲淹又被召入京,任左司谏,但不到一年,又因批评仁宗皇帝废除皇后,被贬知睦州。景祐二年,又晋升为国子监,因批评宰相吕夷简用人不当,再次被贬知饶州,可以说是“三出京城 ”三起三落。

范仲淹以百姓疾苦为己任,带领百姓在苏州治理水患。范仲淹被贬到地方为官,仍以百姓的饥苦为己任,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百姓的事就是自己的事,为百姓办了许多好事,在苏州为治理水患,他带领百姓挖渠、筑堤、引导太湖水入海,并治理了其他的江河、湖泊,消除了水患,受到了百姓的敬仰和爱戴。

康定元年(公元 1040 年),宋朝与西夏关系日趋紧张,因战事需要,范仲淹被调任为陕西经略副使,协助军事长官韩琦,负责北部地区的军事防务,他亲自到边关延州视察,看到的是番不容乐观的景象,他便向朝廷提出要求,将自己调往边关延州,亲临战场指挥作战。朝廷批准了他的请求,到了延州之后,他首先抓了边军整训,在精兵的同时,严整军纪,并对边关城塞进行了修复和重建,使边关局势有了很大改观。

范仲淹对敌战略的正确。为了坚守边关,仲淹加紧安排修筑城寨,庆历二年(公元 1042 年)他亲自指挥修建了马铺城,切断了西夏与少数民族的往来,使西夏官兵处于孤主无援的地位,不敢轻举妄动,由于仲淹守边有功,朝廷又将他提升为观察使,但仲淹为确保边关万无一失,他曾三次辞让观察使,受到了宋兵和边关的尊敬和爱戴。

庆历三年(公元 1043 年),这年范仲淹五十五岁,由于他在边关抵御外来侵略立下了汗马之功,朝廷又将他提升为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这次的升迁,为范促淹实现自己青年时代改革朝政,富民强国的理想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条件,这年九月,仁宗皇帝在天章阁召见了范仲淹,他提出了著名的《答手诏条陈十事》的改革方案。天章阁是真宗皇帝所建,属于内禁重地,从来没有在此召见过朝臣,此次召见范仲淹,足见仁宗皇帝对他的重视和对他寄予的后望。

范仲淹与改革家们大展宏图,改革朝政。范仲淹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提出了十项改革内容,即:明黜陟;抑侥 幸 ;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这十件事抓住了北宋真宗和仁宗两朝政治积弊的要害。“ 庆历新政 ” 方案于庆历三年十月相继颁布实施,首先改革的是官制,后全面展开。

轰轰烈烈的庆历新政从庆历三年十月至次年八月,不到一年的时间,由于 “ 庆历新政 ” 触动了保守派官僚的自身利益,加之庆历新政准备不足,也带来了某些副面影响,在奸臣和宦官的勾结下,很快就以失败而告终,范仲淹因此而被罢免参知政事。

范仲淹被贬之后,先后又在邠州、邓州、青州等地做过地方官。在这期间,他仍然为官清廉,尽职尽责,千古名篇 “ 岳阳楼记 ” 就是在这一时期写成的。其中的精华之句: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至今仍广泛传颁,激励后人。皇祐三年(公元 1051 年),这年先生已63岁,老病一身,他向朝廷请求,到颍州任职,借以休养,朝廷批准了他的请求(因颍州历来是北宋大臣退闲之地)。皇祐四年(公元 1052 年),仲淹带病上路,但身体每况愈下,不得不中途在徐州诊治,同年夏天,范老先生因病与世长辞,终年64岁。他64年前,在徐州出生,64年后又同一地方与世长辞,用自己坦荡的一生,将生命的起点和终点连在了一起,划成了一个蕴含丰富的句号。

先生的一生治国有略,教子有方,他的两个儿子先后都成了宋朝的宰相,继续为实现他富民强国的远大理想而努力奋斗

第三篇:范仲淹的故事

《范仲淹的故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肴、岂、泱”3个生字,会写“淹、岳、粥、寝、凌、佳、肴、岂、咽、宰、泱”11个生字,掌握“米粥、废寝忘食、凌晨、佳肴、咽不下、宰相、泱泱、毫不介意、和衣而眠、于心不忍、清高、千载难逢、殿试”等词语,能够听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云山苍苍,江水泱殃,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2.帮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3.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体会其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品质,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教学难点:

领悟文章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教学准备: 演示文稿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肴、岂、泱”3个生字,会写“淹、岳、粥、寝、凌、佳、肴、岂、咽、宰、泱”11个生字,掌握“米粥、废寝忘食、凌晨、佳肴、咽不下、宰相、泱泱、毫不介意、和衣而眠、于心不忍、清高、千载难逢、殿试”等词语,能够听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云山苍苍,江水泱殃,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2.帮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认识3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掌握“米粥、废寝忘食、凌晨、佳肴、咽不下、宰相、泱泱、毫不介意、和衣而眠、于心不忍、清高、千载难逢、殿试”等词语。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江上渔者》,读这首诗,你能看出什么?(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关心、同情)2.出示ppt:(作者画像,介绍范仲淹)(1)读读这段话,了解了什么?(2)对范仲淹你们还有哪些了解?

二、自主读书

(一)读课文,读正确流利(学生自由读)

(二)同组互读,检查读书情况

(三)读课文,想想文章写了范仲淹的几件事?

三、检查预习情况 1.听写词语

毫不介意粗茶淡饭废寝忘食贫寒闭门不出

2.用上以上听写的词语,试着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3.联系文章内容解词 出示ppt:

划粥割齑(1)读词

(2)文中告诉我们这个词是怎么来的?(3)从中你能看出什么?

范仲淹

“淹”字的三点水还可以换一部分,能有什么字? 出示ppt:

只身

只得

只煮米粥

一只(1)读准“只”字在不同词语种的音。

四、再读课文,提出不懂问题

五、布置作业 1.读课文

2.找有关范仲淹的故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背诵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2.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体会其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品质,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教学难点:

领悟文章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ppt: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读懂了什么?

2.从这句话中看出作者什么? 3.读了这句话有什么问题? 生:(1)为什么这么说?

(2)他是怎样先天下之忧而忧的?

(3)他做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

(一)默读课文,全文写了范仲淹几件事?(生:读书)

(二)试着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事件。1.只身苦学 2.划粥割齑 3.闭门不出 4.谢绝佳肴

三、深入读书

(一)自主默读,仔细读读课文,用笔画出范仲淹的言行(边读边批注)

(二)讨论交流,感悟理解。出示ppt:

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从小读书十分刻苦。

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从小读书刻苦。(1)对比读,读懂了什么?

(2)读到这儿,你能从文中举例说明范仲淹十分刻苦的语句吗? 生:从“累了„„” 生:从“划粥割齑„„ 生:从五年未解衣„„

(3)课文读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为什么他要这样刻苦学习。(4)再次深入读书寻找答案 2.出示ppt:

他()说:“我的志向,要么当个好大夫,要么当个好宰相。好大夫为人治病,好宰相治国为民。

(1)读句子,想想他是怎样说的,在“说”前加入语气词。(2)练习有感情地读这句话。

(3)从这句话中,我们又能看出范仲淹是怎样的人?(4)包含着对祖国的热爱,再读这句话。

四、总结全文

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五、积累词语

1.用笔画出表示范仲淹学习刻苦的词语,背一背。2.听写练习。板书设计:

16、范仲淹的故事

爱国爱民

闭门不出

谢绝佳肴

划粥割齑

只身苦学

《顶碗少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2.指导学生学会本课“疚、胛、颓”3个会认字。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对顶碗少年的动作、神态的描写,了解少年是怎样从失败到获得成功的。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耐人寻味的语言,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 演示文稿。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会本课“疚、胛、颓”3个会认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按文章不同内容分段并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学会本课“疚、胛、颓”3个会认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

按文章不同内容分段并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这是作者赵丽宏回忆二十多年前的一件事。一个表演杂技的顶碗少年那一夜的表演,为什么会使他常常想起?今天我们一起来阅读《顶碗少年》这篇课文,就会找到答案。

二、初读课文,掌握字词 1.自由读课文

根据课后生字表读准字音 2.检查词语理解情况

优雅惊羡颓丧迷惘座无虚席不知所措(结合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3.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想一想,文章主要讲了什么事?分了几部分进行描写的? 第一部分:(1—5)写顶碗少年不怕两次失败,第三次终于稳住了头顶的那一叠瓷碗,赢得了所有观众的热烈掌声。

第二部分:(6—7)写那位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2)自由读第一部分

思考:顶碗少年失败了几次,失败后他是这样做的?最后怎样了?(小组讨论学习)(3)集体学习

画出顶碗少年两次失败后的情景,又是谁给了他成功的信心?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体会少年的心理变化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对顶碗少年的动作、神态的描写,了解少年是怎样从失败到获得成功的。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耐人寻味的语言,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回忆课文内容,课文可以分几部分,每部分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二、学习第一部分

1.顶碗少年是怎样不怕失败最终获得成功的?他为什么能这样做?

默读,并批画,找出顶碗少年三次顶碗的动作,少年的神态变化以及场内观众情绪的变化的语句,加以体会。

2.结合观众们的表现,你能想像他当时的心理活动吗?(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句子的意思。)

3.这时一位老者上台向少年说了些什么,使少年重新镇定下来,老者可能对他说了些什么呢?顶碗少年听了之后又是怎么想的?然后把自己想到的写下来。

出示ppt:

他把手中的碗交给少年,然后抚摸着少年的肩胛,轻轻要喊了一下,嘴里低声说_____________。少年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于是他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们鞠了一躬。

4.交流讨论,思考。

5.第三次表演开始了,如果你是场下观众,你的心情是怎样的?会怎么想?

三、学习第二部分

1.多年以后,“我常常会想起这位顶碗少年,想起他那一夜的演出;而且每每想起,总会有一阵微微的激动。”,“我想,他现在一定早已是一位成熟的杂技艺术家了。”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一是:“我”认为他是一个强者,他在人生和艺术之路上不会颓丧、退却;二是:“当我迷惘、消沉,觉得前途渺茫的时候,那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打碎的声音变会突然在我尔畔响起”是少年在挫折与失败面前勇于拼搏的精神常常激励“我”前进。)

2.读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在读了全文后,你对这课文的最后一句有怎样理解,能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吗?

出示ppt:

是的,人的一生是搏斗的一生。只有敢于搏斗的人,才可能取得成功。在山穷水尽的绝境里,再搏一下,也许就能看到柳暗花明;在冰天雪地的严寒中,再搏一下,一定会迎来温暖的春天——这就是那位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

四、学习写法

1.读完这篇文章后,能够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都有什么?

2.“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画下来。(4次)3.有没有让你有重复的感觉呢?为什么?

(这是一种“反复”的写法,它不是简单的重复,每一次都有不同的含义)4.你还能在课文中找出类似的例子吗?

五、布置作业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虎口藏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瞥、栩、眶、忡、蝶”5个生字,学会“瞥、瓷、栩、寄、琢、眶、遮、胶、陌、堪、晕、歹、徒”13个生字,掌握“瞥见、陶瓷、栩栩如生、琢磨、眼眶、遮掩、胶卷、陌生、疲惫不堪”等词语。

2.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把握课文内容,了解威廉叔叔为什么夸奖纳塔莉是个聪明的孩子,学习纳塔莉聪明、机智和勇敢的精神品质。

3.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对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动作的刻画,来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纳塔莉在十分危急的情况下,能够机敏地地将陶瓷虎口里藏的宝物——胶卷进行调包,躲过了歹徒的搜查,保护了胶卷的故事,体会纳塔莉的聪明、机智和勇敢。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对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动作的刻画,来表现人物特点。教学准备: 演示文稿。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瞥、栩、眶、忡、蝶”5个生字,学会“瞥、瓷、栩、寄、琢、眶、遮、胶、陌、堪、晕、歹、徒”13个生字,掌握“瞥见、陶瓷、栩栩如生、琢磨、眼眶、遮掩、胶卷、陌生、疲惫不堪”等词语。

2.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把握课文内容。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把握课文内容。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看到《虎口藏宝》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要提出吗?面对这个题目,你又想知道什么呢?

二、初读预习

1.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本课生字和不懂的问题,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指名读课文,读后进行简单评议。3.组织交流。

(1)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2)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三、检查预习1.读词

纳塔利威廉(1)指名读(2)出示:疲惫不堪(3)指名读

(4)疲惫不堪什么样?

(5)在疲惫不堪时说的话,该怎么读?(6)出示ppt(句子):

“纳塔利,你父母呢?”

2.“虎口藏宝”的“宝”指什么?(胶卷)

3.谁藏的?为什么藏?怎么藏的?通过读书初步解疑。

四、理清文章层次

1.全文围绕着“藏”字,分几部分来写的?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他为什么又要让我再把它藏起来呢?”)写纳塔莉从陶瓷虎口中发现了一卷胶卷。

第二部分(从“纳塔莉把胶卷塞进衣服口袋„„”到“好了,大功告成!”)这部分写陌生人搜查胶卷、纳塔莉藏起胶卷、歹徒枪走被调了包的胶卷的过程。

第三部分(从“那两个家伙一溜烟似的离开了„„”到结束)写威廉叔叔知道纳塔莉巧妙地保住了胶卷惊呆了,高兴地夸奖纳塔莉“真是个聪明的孩子”。

五、布置作业(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威廉叔叔为什么夸奖纳塔莉是个聪明的孩子,学习纳塔莉聪明、机智和勇敢的精神品质。

2.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对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动作的刻画,来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纳塔莉在十分危急的情况下,能够机敏地地将陶瓷虎口里藏的宝物——胶卷进行调包,躲过了歹徒的搜查,保护了胶卷的故事,体会纳塔莉的聪明、机智和勇敢。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对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动作的刻画,来表现人物特点。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谁来说说这篇文章主要写了谁的一件什么事?

二、深入学习,感悟理解

(一)抓人物言行、心理,体会文章主要内容

1.浏览全文,“塔莉玛”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聪明、机智„„)

2.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用笔画出塔莉玛的动作、心理,仔细读读,谈谈体会。3.小组分角色朗读

(二)朗读体会 1.分角色小组内练习

2.小组汇报,全班同学中你认为谁读得好,为什么?(评读)3.指导后练习朗读 4.师生对读 5.分角色朗读全文

三、拓展活动

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表演

四、巩固练习

1.读本课生字,说一说自己是怎么记住它们的。2.读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课后练习第3题)3.读读写写。(课后练习第4题)

《失去的一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默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失去的一天”的含义,从而教育学生要懂得珍惜时间。

2.指导学生学会“茬、砖、涎”3个会认字。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默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失去的一天”的含义,从而教育学生要懂得珍惜时间。

教学准备: 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谁失去了一天?为什么说他失去了一天,这一天里都失去什么了?)

二、初读课文

1.读读课文,试着回答自己的问题。2.检查字词

麦茬:麦子收割后,遗留在地里的根和茎的基部。垂涎欲滴:形容非常贪馋想吃的样子。游手好闲:游荡成性,不爱劳动。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九岁的佩佳没有完成妈妈给他安排的一天的任务,觉得今天的事情可以放到明天去做。妈妈领他看了在这一天里拖拉机手、建筑工人、面包师的工作成果和图书馆里大家一天看过的书,使佩佳明白了自己失去了一天。)

三、学习课文

1.为什么说佩佳失去了一天? 出示ppt:

妈妈严肃地说:“孩子,虽然你觉得今天的事情可以放到明天去完成,可你要知道,现在地球上少栽了一棵树,人们中间少了一个知道什么叫《远处的青山》的人。现在你无论多么努力,也无法了解你失去的这一天所应了解的一切。”

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然后画出佩佳在这一天中的表现,再画出其他人一天中都做了什么?谈谈你的感受。

2.交流 佩佳:

想再睡一会儿”,他觉得“还来得及呢”“先坐一会儿再开始干活吧”,又在果园里吃吃玩玩。总之他干事一推再推,最后一事无成。

其他人:

拖拉机手这一天翻耕的麦茬地,看建筑工人新砌的一堵墙,面包师制作的面包,图书馆里一天中人们看完后还回来的书。

3.别人在这一天里做了很多事,而佩佳什么也没做,他能弥补回这天没做的事情吗?(不能,因为每一天人们都会做很多事,时间是不会倒流的。)

4.佩佳错在哪呢?(觉得今天的事情可以放在明天去完成。)5.最后佩佳明白了什么叫做“失去的一天”了。

讨论:佩佳到底明白了什么?(时间一去不复返,要珍惜时间)

四、总结

谈谈你对“失去的一天”是怎样理解的?

习作《我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把自己和伙伴之间发生的事情写清楚。

2.能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突出人物特点,将文章内容写具体。3.语句通顺、表达有一定条理。4.有自己的真实感受。教学重难点:

能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突出人物特点,将文章内容写具体。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同学经常与自己的伙伴、朋友、亲人、师长等交往,在交往中也一定会发生过这样或那样的一些事情,这些事或让你受到了深刻的教育,鼓舞你不断进步;或不断提醒你注意吸取教训,不要重走错误的老路;或使你„„今天你就选择其中一个,和同学交流交流。

二、小组出代表,全班交流,互相补充 评价交流标准:

1.“我和××”属半命题作文,习作中不仅写“我”还要写“××”,写两人之间发生的事情。

2.要写出自己和这个人有过怎样的交往?你们在相处中的什么事情给自己留心 了深刻的印象?在这些交往的事件中,你们之间的感情有怎样的联系或发生过 怎样的变化?是互相理解,或是互相支持;是互相热爱,或是互相怀念;是由 于误会而导致感情破裂„„

三、学生进行习作,教师注意发现有新意的习作,随时向大家推荐

四、学生习作之后认真自我修改,与同学交换习作,互相修改

五、优秀作品欣赏

口语交际《电话留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敢于与他人交流,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

2.引导学生学习电话留言的技能或发手机短信的技巧。3.能向别人学习,倾听他人的发言或表演。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学习电话留言的技能或发手机短信的技巧。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在现代社会打电话是人们生活中常用的通讯方式。但有时候电话通了,你想通话的那个人却不在;有时候对方又是录音电话,这就需要你留言,这个时候,我们该怎样说话呢?

1.阅读教材中“活动建议”部分,想想电话留言活动内容和要求。2.确定打电话的具体内容。3.设置电话留言的情景。4.自由组合,模拟进行电话留言活动。

二、进行活动评价

1.阅读教材中“活动评价”部分,明确评价要求。2.进行评价

口语交际《电话留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敢于与他人交流,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

2.引导学生学习电话留言的技能或发手机短信的技巧。3.能向别人学习,倾听他人的发言或表演。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学习电话留言的技能或发手机短信的技巧。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在现代社会打电话是人们生活中常用的通讯方式。但有时候电话通了,你想通话的那个人却不在;有时候对方又是录音电话,这就需要你留言,这个时候,我们该怎样说话呢?

1.阅读教材中“活动建议”部分,想想电话留言活动内容和要求。2.确定打电话的具体内容。3.设置电话留言的情景。

4.自由组合,模拟进行电话留言活动。

二、进行活动评价

1.阅读教材中“活动评价”部分,明确评价要求。2.进行评价

《体育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疤、嘘”2个生字,学会“疤、洛、膝、碍、碟、嘘、臂、肘、饶、憋、握”11个生字,掌握“伤病、膝盖、碍手碍脚、小菜一碟、双臂、胳膊肘、握手、嘲笑、旁若无人”等词语。

2.帮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了解体育课上涅利在同学、老师、妈妈的关心和鼓励下,是怎样爬上横木顶上的,体会涅利自强、自立、自信的精神品质,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体育课上涅利在同学、老师、妈妈的关心和鼓励下,爬上横木顶上的故事,体会涅利自强、自立、自信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准备: 演示文稿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疤、嘘”2个生字,学会“疤、洛、膝、碍、碟、嘘、臂、肘、饶、憋、握”11个生字,掌握“伤病、膝盖、碍手碍脚、小菜一碟、双臂、胳膊肘、握手、嘲笑、旁若无人”等词语。

2.帮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2.能正确书写生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爱的教育》这本书的封面 1.看到这个书名,你会想到什么?

2.今天,我们就从中选取其中一个小故事读一读。

二、自主预习

1.出示ppt(预习提示):

第一步:读课文,画出生字自学,争取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第二步: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第三步:画出自己不懂的内容。

2.学生自主预习

三、检查预习1.听写

伤疤膝盖碍手碍脚双臂碟子握住 2.出示ppt:

(1)指名读

(2)“饶”字,换掉一部分可以变成哪些字? 3.出示ppt:

君临天下

(1)指名读

(2)君临天下什么意思?

(3)文中指谁,在什么时候有君临天下的感觉。(文中指诺比斯在爬上横杆很得意时)(4)那把这个词放在句子里该怎么读? 4.课文主要讲了谁?(涅利)写了涅利的一件什么事?

四、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全文围绕“涅利”上体育课,在同学和老师的鼓励下,锲而不舍地爬上横木这件事,分几部分来写的。(默读、分段)

2.讨论、交流

五、再次读书,提出不懂的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了解体育课上涅利在同学、老师、妈妈的关心和鼓励下,是怎样爬上横木顶上的,体会涅利自强、自立、自信的精神品质.3.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体育课上涅利在同学、老师、妈妈的关心和鼓励下,爬上横木顶上的故事,体会涅利自强、自立、自信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来说说,《体育课》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因为涅利太瘦弱了,妈妈认为他做不了那样的活动,所以前来请求校长免去涅利的体育课。但涅利硬是不同意。在体育课上,涅利用他那瘦削的手抱住横木往上爬,在同学们的鼓励下涅利终于爬到了横木顶,站到了平台上。)

2.谁给你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涅利加仑德洛西„„)

二、深入学习、感悟理解

(一)默读课文,找出写上体育课的段落,多读几遍,用笔画出描写涅利的语句,反复读几遍,把读的感受批注在文章边上。

(二)组织交流 1.出示ppt:

可怜的小家伙,他使出了全身的力气,脸都憋紫了,豆大的汗珠从他额头上滚落下来。

(1)仔细读读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涅利太弱小了,他使出了浑身的力气„„)(2)是从哪些词语感受到的?(使出全身憋紫汗珠滚落„„)

(3)抓住这些重点词,读出感受(学生抓重点词练读)

(4)假如你就是“涅利”能告诉大家你心中是怎样想的吗?(一定要坚持)(5)读出你的坚定,再来读读这句话

(6)还从哪些句子感受到涅利的坚持不懈,找出来读读。2.换位体验

(1)看着涅利那样的吃力,如果你是他的同学,你想怎么做?(鼓励他、帮助他)(2)我们一起来鼓励涅利,用鼓励的语气来读读同学的话。

(3)假如你是涅利,在同学、老师的鼓励下,终于站在最高处时,你的心理一定有许多话要说,你想对谁说些什么?

出示ppt:

1.对自己说„„

2.对老师说„„

3.对妈妈说„„

4.对同学说„„

3.提炼中心

文章读到这儿,评价一下文中人物。

三、深入探究,引发讨论 1.文章的题目是体育课,整个第二大段把体育课上的故事写得很清楚了,为什么要写第一和第三部分,那不是画蛇添足吗?

2.学生讨论 3.组织交流

四、总结归纳

你能用图形来表示一下人物关系吗?

五、板书设计

17、体育课

涅利:爬横杆——自强自立

老师、同学:鼓励——关心、爱护

第四篇:范仲淹廉洁故事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美德故事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不仅自己为官清廉,教育子女也极其严格。范仲淹一生历任高官,但范家一直清贫俭约家风纯朴。

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从小读书十分刻苦。他曾一人离家去附近山上的寺院里读书。累了,就用冷水洗脸;饿了,就用稀粥充饥。后来,为了进一步深造,他又只身远赴应天府书院求学。应天府书院是宋代著名的书院,可以免费就学。这里既有名师指教,又有大量的书籍可供阅览,还可以与许多饱学之士切磋学问。范仲淹十分珍惜这宝贵的学习机会,废寝忘食地苦读诗书,钻研学问。

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米粥,等粥凝冻之后再划成四块,早晚各食两块;并把咸菜切成碎末一起食用。这便是成语“划粥割齑”的由来。然而,范仲淹对这种清苦生活毫不介意。他发愤苦读,每天差不多都是凌晨鸡鸣即起,攻读诗书,直到夜半才和衣而眠。据说,他曾五年未解衣就寝。

一天,范仲淹正在吃饭,一位好友来看望他,发现他的饮食如此之差,心中不忍,就送银子给范仲淹改善生活,但范仲淹委婉地谢绝了。好友见他不肯接受银两,第二天便送来许多美味佳肴。范仲淹好意难却,只好接受了。可是,几天过去了,食品发霉变质了,也不见范仲淹吃一口。好友有些不高兴地说:“你也太清高了,一点儿吃的东西都不肯接受,岂不让朋友太伤心了!”范仲淹笑了笑说:“老兄误解了,我不是不想吃,而是不敢吃。我已经习惯食用粗茶淡饭,担心现在吃了鸡鸭鱼肉,以后就再也咽不下去粥和咸菜了。你的好意我心领了,请你千万不要生气。”

公元1014年,真宗皇帝路过应天府,全城都轰动了,人们争先恐后地去看皇帝。书院的师生也都放下书本,跑去观看。可是,范仲淹却闭门不出,仍像往常一样埋头苦读。一位同学特地跑来叫他:“快去看哪,这可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千万不要错过!”但范仲淹只随口说了句“将来再见也不晚”,连头也没抬又继续读书。第二年,他取得了殿试的资格,到宫廷朝见皇帝,并参加了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

有人曾经问起范仲淹的志向,他说:“我的志向,要么当个好大夫,要么当个好宰相。好大夫为人治病,好宰相治国为民。”

范仲淹淡泊名利轻财重义,子女们也深受影响。范仲淹任开封知府时,曾派次子范纯仁将一船五百斛的麦子运往姑苏。在丹阳停留时,范纯仁偶遇文学家石曼卿,当时石曼卿家中连遭不幸,几位亲人相继离世,他想安葬亲人之后再回乡,因为没有盘缠而寸步难行。范纯仁不加思索地将整船麦子送给了石曼卿,但石曼卿还是愁眉紧锁,范纯仁就问:“石先生若还有为难之事,不妨说来”。石曼卿眼里含泪满面羞愧地说:“两个女儿已经找了婆家,奈何没有嫁妆无法出门”。范纯仁爽快地说:“石先生不必忧虑,只需将船只卖掉,嫁妆也就有了”。石曼卿连连道谢,范纯仁则两手空空回了家。范家兄弟的善行,一直为百姓们所推崇。范仲淹为政清廉,世称范文正公,而他的言传身教,也为子女们营造了良好的家风,从而有口皆碑代代相传,为后世人所敬仰。

范仲淹从政以后,提出并实施了许多兴国利民的革新措施,以施展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后人曾用范仲淹为前贤题写的词句来赞颂他:“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第五篇:范仲淹的故事

《范仲淹的故事》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语文S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十六课《范仲淹的故事》的第二课时。下面我将从六个方面来说课——

一、说教材

1、课文内容:

《范仲淹的故事》是第四单元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以美德为题材,以“学习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领悟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为专题。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北宋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少年时代刻苦学习的故事。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而能刻苦学习,胸有大志,以天下为己任。课文共有7个自然段,分为三部分来理解。第一部分概括介绍范仲淹在我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他的名著名句。第二部分是文章的重点部分,主要讲述范仲淹少孤,家贫,读书十分刻苦。介绍了范仲淹的四个小故事,分别是只身求学、划粥割齑、拒绝佳肴、闭门不出。第三部分讲范仲淹的远大志向和从政以后是如何施展自己的志向及后人对他的赞颂。本课在写法上的突出特点是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的崇高精神。

2、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和教材特点,在第一课时已经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我把本课第二课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个方面。知识与能力:(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词语,积累词语。

(3)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想象文中描写的场面。过程与方法:

学习作者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到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为国为民的精神品质。(2)激发学生树立远大志向的情感。

3、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难点: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二、说学情

从课文结构与内容来看,学生可以读懂课文内容,但由于学生身处优越的家庭环境,大多缺乏刻苦学习的品质,时常有常立志而无长志的心理,因此“理解并体会范仲淹的精神”有一定的难度。此外,学生的写作能力比较薄弱,因此领悟作者的写作特点,对于学生来说也有一定的困难。综合这一系列学情,我精心设计了各部分教学环节,相信可以突破难点,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三、说教法

著名心理学家陈尔寿说:“教无定法,人各有法,引起兴趣,就是好法。”因此,整堂课我设计了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1)诵读古诗,走近范仲淹;

(2)读中感悟,想象说话,感悟其精神;(3)依据资料,交流汇报,学习其品质。

四、说学法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这堂课我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表达的机会,展示的舞台。

五、说教学设计

(一)课前诵读古诗,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上课之前,首先全班齐诵范仲淹的三首诗词,分别是《江上渔者》《渔家傲·秋思》《岳阳楼记片段》,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到范仲淹杰出的文学才华,从而产生想更多地了解他少年时代刻苦学习的经历的兴趣。

(二)课始回顾复习,为细读课文,感悟体会做好铺垫。引导学生复习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一问题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第二个问题是课文讲了范仲淹的哪几个小故事?四个小故事既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又是体现范仲淹精神的重点篇章。回顾复习是为细读课文做必要的知识准备。

(三)自主探究,品读感悟,感受其精神。

在这个环节中,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品读重点词句来感受范仲淹的精神。教学时,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让学生自由读课文2--5自然段,画出令人感动的句子。第二步全班交流阅读感受。交流环节采用“以学定教、随机点拨、趁势朗读”的教学方式。

第一个故事“只身求学”,如果学生说到“累了,就用冷水洗脸;饿了,就用稀粥充饥。”这一句,我就引导他们在感受的同时发挥想象,想象范仲淹独自一人在外求学,还会有哪些情况出现,他又会怎样解决呢?从而引导学生用句式“——了,就用——————”,感情朗读中体会范仲淹只身求学的艰苦。最后教师提问:“同学们,只身求学如此的艰难,但范仲淹苦读诗书不曾放弃,你可知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他?”第一次感受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志向。

第二个故事“划粥割齑”,如果学生说到“划粥割齑”这个成语,就引导学生从文中寻找语句进行理解,并且就“凌晨鸡鸣即起”积累成语“闻鸡起舞”,就“他曾五年未解衣就寝”积累成语“废寝忘食”,从而体会范仲淹生活的艰苦,这时教师再次追问:“同学们,生活如此的艰苦,范仲淹攻读诗书始终不曾松懈,你可知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他?”第二次感受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志向。

第三个故事“拒绝佳肴”,就好友与范仲淹的对话引导学生想象,范仲淹如何“好意难却,只好接受”好友的美味佳肴;当食品变质时,对于范仲淹的回答好友又会有何感想,发出怎样的感叹呢?此时范仲淹又会怎么说。第三次感受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志向。第四个故事“闭门不出”,师生对话让学生换位体验,当全城轰动之时,范仲淹为什么不为所动。第四次感受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志向。整个教学过程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主线贯穿,有详有略,并注意感情朗读。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力求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读中悟,悟中感,感中得。

第三步学习六、七自然段,领悟文章的写作特点。首先教师语言过渡:“同学们,此时此刻,你你认为范仲淹是一个怎样的人?”在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和评价之后,教师不急于做出判断,转入第六自然段的学习“有人曾经问起范仲淹的志向,他说:„„”教师出示范仲淹说的话,学生读后谈感受,这时再回到刚才的问题,你认为范仲淹是一个怎样的人,留下你认为最合适的词语。然后教师追问:“此时,在我们的头脑中浮现出了一个一心为国,全心为民的一代名家范仲淹的形象,你是怎么了解到人物的这些品质的呢?”从而总结出作者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的精神的写作特点。最后理解后人赞颂范仲淹的诗句。

(四)拓展延伸,学习其品质。

首先采用交流汇报资料的方式,了解历史上名人胸怀天下、刻苦读书的故事,或者交流关于这方面的名言警句;其次教师总结谈话,以《少年中国说》中诗句“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激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的情感,全班齐诵结束本节课的学习。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堂课的微型教案。我抓住课文重点,采用简洁的文字,设计本课的板书,使人一看便对文章内容一目了然。

总之,这节课的设计,我始终坚持“培养能力,陶冶情操”的教学理念,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课程理念,采用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思。课堂永远都有遗憾,但有遗憾就会有思考,有思考就会有进步,我愿在各位老师的帮助下,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展现生命价值的绿洲!谢谢大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肴、岂、泱”3个生字,会写“淹、岳、粥、寝、凌、佳、肴、岂、咽、宰、泱”11个生字,掌握“米粥、废寝忘食、凌晨、佳肴、咽不下、宰相、泱泱、毫不介意、和衣而眠、于心不忍、清高、千载难逢、殿试”等词语,能够听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云山苍苍,江水泱殃,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2.帮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3.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体会其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品质,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领悟文章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准备:

演示文稿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肴、岂、泱”3个生字,会写“淹、岳、粥、寝、凌、佳、肴、岂、咽、宰、泱”11个生字,掌握“米粥、废寝忘食、凌晨、佳肴、咽不下、宰相、泱泱、毫不介意、和衣而眠、于心不忍、清高、千载难逢、殿试”等词语,能够听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云山苍苍,江水泱殃,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2.帮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认识3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掌握“米粥、废寝忘食、凌晨、佳肴、咽不下、宰相、泱泱、毫不介意、和衣而眠、于心不忍、清高、千载难逢、殿试”等词语。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江上渔者》,读这首诗,你能看出什么?(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关心、同情)

2.出示ppt:(作者画像,介绍范仲淹)

(1)读读这段话,了解了什么?

(2)对范仲淹你们还有哪些了解?

二、自主读书

(一)读课文,读正确流利(学生自由读)

(二)同组互读,检查读书情况

(三)读课文,想想文章写了范仲淹的几件事?

三、检查预习情况

1.听写词语

毫不介意粗茶淡饭废寝忘食贫寒闭门不出

2.用上以上听写的词语,试着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3.联系文章内容解词

出示ppt:

划 粥 割 齑

(1)读词

(2)文中告诉我们这个词是怎么来的?

(3)从中你能看出什么?

出示ppt:

大夫

(1)齐读

(2)大夫的“大”还可以怎么念?

出示ppt:

范仲淹

“淹”字的三点水还可以换一部分,能有什么字?

出示ppt:

只身

只得

只煮米粥

一只

(1)读准“只”字在不同词语种的音。

四、再读课文,提出不懂问题

五、布置作业

1.读课文

2.找有关范仲淹的故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背诵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2.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体会其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品质,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领悟文章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ppt: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读懂了什么?

2.从这句话中看出作者什么?

3.读了这句话有什么问题?

生:(1)为什么这么说?

(2)他是怎样先天下之忧而忧的?

(3)他做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

(一)默读课文,全文写了范仲淹几件事?(生:读书)

(二)试着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事件。

1.只身苦学

2.划粥割齑

3.闭门不出

4.谢绝佳肴

三、深入读书

(一)自主默读,仔细读读课文,用笔画出范仲淹的言行(边读边批注)

(二)讨论交流,感悟理解。

出示ppt:

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从小读书十分刻苦。

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从小读书刻苦。

(1)对比读,读懂了什么?

(2)读到这儿,你能从文中举例说明范仲淹十分刻苦的语句吗?

生:从“累了„„”

生:从“划粥割齑„„

生:从五年未解衣„„

(3)课文读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为什么他要这样刻苦学习。

(4)再次深入读书寻找答案

2.出示ppt:

他()说:“我的志向,要么当个好大夫,要么当个好宰相。好大夫为人治病,好宰相治国为民。

(1)读句子,想想他是怎样说的,在“说”前加入语气词。

(2)练习有感情地读这句话。

(3)从这句话中,我们又能看出范仲淹是怎样的人?

(4)包含着对祖国的热爱,再读这句话。

四、总结全文

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五、积累词语

1.用笔画出表示范仲淹学习刻苦的词语,背一背。

2.听写练习。

板书设计:

16、范仲淹的故事

爱国爱民

闭门不出

谢绝佳肴

划粥割齑

只身苦学

《范仲淹的故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

2. 体会其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品质,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领悟文章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播放《岳阳楼记》 朗诵欣赏,谈话导课:

1.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出自范仲淹《岳阳楼记》,成为千古传诵的佳句。范仲淹不仅是北宋初年杰出的文学家,也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6 课: 范仲淹的故事。进一步去感悟范仲淹的故事。(板书: 范仲淹的故事)

二、速读课文

(一)默读课文,全文写了范仲淹几件事?(生:读书)

(二)试着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事件。

1.只身苦学

2.划粥割齑

3.闭门不出

4.谢绝佳肴

三、精读品味,体验感悟:

1. 让我们通过范仲淹感人至深言行,借助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去领悟课文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请看大屏幕:

2. 教师出示学习提示: 快速默读课文 2——7 自然段,想想范仲淹是怎样刻苦读书的? 他为什么要刻苦读书?画出文中使自己最受感动的语句读一读,细细品味后与同桌讨论交流。3.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同桌交流。4. 汇报交流:

(一)范仲淹是怎样刻苦读书的? 他的哪些言行使你深受感动? 1. 他曾一人离家去附近山上的寺院里读书。累了,就用冷水洗脸; 饿了,就用稀粥充饥。(1)引导: 这句话是对范仲淹的什么描写?(行为),从他的行为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范仲淹废寝忘食地刻苦读书,钻研学问的精神深受感动)(2)谁能将这种感动读出来?

2. 范仲淹十分珍惜这宝贵的学习机会,废寝忘食地苦读诗书,钻研学问。(引导理解“废寝忘食” : 顾不得睡觉,忘记吃饭。形容非常专心努力。文中指范仲淹刻苦读书,非常专心努力。感悟范仲淹刻苦读书的精神。)3. 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米粥,等粥凝冻之后再划成四块,早晚各食两块; 并把咸菜切成碎末一起食用。这便是成语“划粥割齑” 的由来。(1)句子对比训练: 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米粥。他的生活艰苦,每天煮一锅米粥。(2)引导学生感悟范仲淹的生活的艰苦程度。

4. 然而,范仲淹对这种清苦的生活毫不介意。他发愤苦读,每天差不多都是凌晨鸡鸣即起,攻读诗书,直到夜半才和衣而眠。据说,他曾五年未解衣就寝。引导学生从 “从凌晨” 到“夜半”,从“和衣而眠”,“五年未解衣就寝” 等重点词句中感悟范仲淹的读书刻苦、用功。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谈一谈。5. 我已经习惯食用粗茶淡饭,担心现在吃了鸡鸭鱼肉,以后就再也咽不下粥和咸菜了。1. 这段话是对范仲淹的语言的描写。2. 引导学生借助范仲淹的语言来体会他艰苦奋斗,生活俭朴的高尚品德。(二)范仲淹发愤苦读的学子形象感人至深,那么范仲淹为什么要刻苦读书呢?

1. 指名学生汇报: 我的志向,要么当个好大夫,要么当个好宰相。好大夫为人治病,好宰相治国为民。(远大的志向,体现了范仲淹一心一意为国为民的人生目标。也道出了范仲淹十分刻苦读书,是为国为民,以天下为已任的。)(1)谈一谈对这句话的理解。(2)练习有感情地读这句话。(3)从这句话中,我们又能看出范仲淹是怎样的人?(爱国爱民,以天下为己任)板书(爱国爱民)(4)包含着对祖国的热爱,再读这句话。

2. 师小结: 范仲淹从政以后,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赢得了后人的赞誉: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出示句子)这句话的意思是: 青山挺拔,江水浩荡,范仲淹先生的精神品质,像山一样高大挺拔,像水一样源源流长,流芳百世。这句话不仅仅是本文的结尾,更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让我们怀着对范仲淹的崇敬之情,再来读这句话。

三、体会写法:

1. 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使我们了解到其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精神品质。让我们再一次聚集于本文的重点语句,请同学们再细细地读一读,想一想法除了从这些句子中我们能感受到范仲淹的刻苦读书之外,在写作方法.......发现了什么?

2. 师生交流,概括:(出示写法总结)

(1)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的崇高精神;

(2)用典型的事例刻画人物的形象。

3. 教师总结: 通过学习本文,我们不仅从范仲淹刻苦读书的言行感受到了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崇高精神品质,而且文中通过典型的事例使一个发愤苦读的学子形象,跃然纸上。今天我们要将本课学到的写作方法运用到实践中去。

四、总结全文

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五、布置作业

写自己熟悉的一个人,选取典型的事例,16、范仲淹的故事

爱国爱民

闭门不出

谢绝佳肴

划粥割齑

只身苦学 人物的言行举止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通过板书设计:

下载范仲淹的故事(小编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范仲淹的故事(小编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范仲淹的故事的读后感

    范仲淹的故事的读后感 范仲淹的故事的读后感1 今天,老师讲完《范仲淹的故事》,我真的太感动了,我太佩服范仲淹了。他只身求学,拒绝美味,埋头苦读,让人感觉这都不是常人能做到的事......

    范仲淹的故事教案

    范仲淹的故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深入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通过相关语句的品读,领会人物的美德;②学习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③通过学习,......

    范仲淹的故事教案

    16.范仲淹的故事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废寝忘食”等词语,能听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2.深入了......

    【精】范仲淹的故事大全

    【精】范仲淹的故事范仲淹的故事1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2、体会其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品质,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

    有关范仲淹的故事大全

    有关范仲淹的故事1、断齑画粥范仲淹幼年丧父,四岁时随继父迁至长山 ,励志苦读于醴泉寺。因家境贫寒,便用两升小米煮粥,隔夜粥凝固后,用刀切为四块,早晚各食两块,再切一些腌菜佐食。......

    范仲淹的故事[共五篇]

    范仲淹的故事15篇范仲淹的故事1《范仲淹的故事》选自语文S版第十册第16课,本单元的主题是自强不息。课文主要讲述了范仲淹自强不息、刻苦学习的几个故事,通过学生本节课的学习......

    范仲淹苦读的故事大全

    范仲淹苦读的故事(4篇)范仲淹苦读的故事1【原文】范仲淹少贫,读书长白山僧舍(1),作粥一器,经宿遂凝(2),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两块,断齑数十茎啖之。"【注释】(1)长白山:今山东邹平县附近。......

    范仲淹的故事【热】(汇编)

    范仲淹的故事【热】范仲淹的故事1教材分析:《范仲淹的故事》是第四单元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以美德为题材,以“学习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领悟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为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