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分享快乐作文(大全)
【精选】分享快乐作文3篇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分享快乐作文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分享快乐作文 篇1今天是我们班柜法聚的生日,他带了好多吃的给我们分享,我们为他唱了《生日歌》。明天就是我的生日,我邀请了我的好朋友耿宇轩还有童童哥哥,如果可能,我还是想和我们班朋友一起过生日。
我要听大家给我唱生日歌!好期待!
分享快乐作文 篇2我们常说,分享是快乐的。
现在我们会说,共享是双倍的快乐。
在这个共享时代,我们共同分享着自行车、雨伞、充电宝,它们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在共享着便利的同时,也正共同感受那份便利带来的暖心。
入冬的傍晚,夜色来得那么早,放学的人群从校门涌出,慢慢就在朦胧的夜色中模糊起来,平日里停在路边的橙色黄色共享自行车也不见了踪影。
我看到了一位家长和孩子,站在路边那忧心的脸色,她的目光不停地扫向过往骑过的共享自行车,我一下明白了:她一定是找不到空闲下来的自行车。
一位年轻的阿姨骑过,似乎也猜透了她的心思。“吱——”的一声刹车声后,她停下了,又推着自行车返回到家长面前,问道:“你是不是需要一辆自行车?我这辆提前结束行程,给你吧”
家长惊喜又诧异,阿姨微微一笑说:“我快到目的地了,现在这里也没有自行车,你用起来吧,我稍微再走一些路就行了。更多人能用上,这共享自行车就真正方便了大家了!”
一个微笑,一串熟练的锁车动作,她没有太多的话语,却将“共享”这个举动,暖到了正需要自行车的那位家长,也暖到了我的心。
共享无处不在,也许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之间,传递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物质可以共享的这个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关爱,也正在被慢慢调动起来。
一个共享时代的到来,将素不相识的人联系到了一个使用圈。
一个共享时代的进步,是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
多一份为他人着想的心,会多一份共享给他人的爱。当暖心的爱被接力,这样的共享时代如此令人期待!
分享快乐作文 篇3朋友,当你将你所拥有的快乐分一点给你身边的人,共同分享,共同品味。这样,你会得到更多的快乐!哲学家培根说过:“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份快乐。”
记得一个星期天的早上,我阿姨一早就提着新鲜的橘子来看我,捧着诱人的橘子,我兴奋不已。我一边吃着鲜甜的橘子,一边在公园里玩耍。突然,一个穿着褪色T恤衫的女孩出现在我的眼前,那女孩蹲在一棵大梧桐树下,衣服的袖子上被什么东西弄脏了。我好奇地走进一看,原来是李月,一个刚来浙江打工的父母带来的小女孩,她既是我的小邻居,也是我的'同班同学,咱两经常一起玩。不过她今天的样子好像是哭过一样,我友好地问她为什么哭,可她就是一声不吭。为了让她开心点,我把手中的橘子递给了她,同时也把我在公园里,玩耍的好笑的场面讲给她听,原本无精打采的李月,脸上终于露出了像花一样的笑容,见她这么认真地听着笑着,那我也要更加卖力地讲。我津津乐道,她脸上笑得像开心果。说完,我们还一起吃橘子呢,我们的手上都沾满了橘子的香味。这一天,我不仅吃到美味可口的橘子,还收获了与人分享快乐的滋味。与人分享快乐,会让别人快乐起来,快乐分享后,总会带给更大家更多的快乐。
记得三年前,李月跟随来浙江打工的爸爸妈妈,来到我家隔壁居住,当时她人生地不熟,再加上老家的教材与这里不一样,上英语更是老鸭听天雷,看英语书简直是看天书一般,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我看到她常常哭鼻子焦急的样子,主动帮助她在学习上遇到的问题,我从“a、o、u”开始,尤其几个翘舌音,不厌其烦的一边又一边领读、校正,校正、领读,经过几个星期的努力,终于补上了落下的内容。数学也是一边又一边教她什么是方程,怎样求未知数,她从一个怕应用题到喜欢做应用题。最难能可贵是英语方面,我从零花钱中给她买来了好几本英语辅导书,一边又一边地给她示范朗读,练读,辅导怎样书写。课后遇到各方面的困难,同学们都会伸出温暖的手,耐心辅导,从此她的几门功课都上来了,上学期末被同学们推荐为大队旗手,我自己也被评为三好学生。
记得6月的29日,天气像孩子的脸,刚才晴空万里,放学时却乌云密布,下起了瓢泼大雨,地上出现了大大小小的水洼,但是天上还飘着雨。这雨淋在人们身上感觉很冷。风,飕飕的刮着;雨,绵绵的下着。许多没带伞的同学就像热锅上的蚂蚁一般,焦急不安。幸好我带了雨伞,我高高兴兴走在回家的路上。雨,下的更大了,这是,我听见一阵踩“水塘”的声音,立即循声望去,只见李月正背着书包,吃力的在跨越一个很大的“水塘”。平时总是乐呵呵的她,今天却紧锁着眉头,满脸焦急。显然,她没有带伞,见雨下大了,正在寻找避雨的地方呢。我心想:雨一会儿就下大了,她这样躲也不是个办法,要是被雨淋湿了,生病了怎么办啊?我的伞比较大,又和她同路,干脆和李月一起走吧!想着想着,我便伞举到了李月头上。可她太入神了,依旧在奔跑。直到我拍了一下她,她才醒悟。李月看见我,立刻恢复了她灿烂微笑,搂着我的脖子说:“哈哈,你真是我的救命稻草啊!”我们手拉着手,一起回家。怪不得李月见人就说:“我在这里,简直是生活在蜜罐一样甜,学校是我家,同学是我亲人。”
朋友,记住,当别人需要帮助时,你一定要力所能及的去帮助他。虽然是微不足道的,但却有可能产生完全不同的效应,只有这样这个世界才会更加美好。让我们一起分享美好的生活吧!
第二篇:快乐作文
守住一颗快乐的心
心晴时,雨亦是晴。心雨时,晴仍是晴。
我不知道快乐在哪里?我想去寻找,在崇天之极,蓝白交接处,我遇到了快乐女神。
她表情漠然地说:“快乐之源已干涸。”平淡的语气,仿佛尖利的风刮过,一阵阵的讽刺之音不断回荡,“你死心吧,你死心吧„„” 我脑中一片空白,扭曲的空间在压缩,可是冥冥之中却又有一个声音告诉我:在未知的地方,还存在希望。
我依旧固执地寻找,仿佛穿越沙漠,穿越荆棘,穿越几千个世纪的无助和彷徨。一路寻下去,却只发现那个撒哈拉沙漠的女神,用丝巾结束了自己的斑斓生命;看见海子在春暖花开里卧轨而亡;看见杜甫吟着“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老泪纵横;看见李白执着地认抱月潭的月亮为他一生的理想,义无反顾地跳下去;看见汨罗江上峨冠博带的屈原,以灵魂的形态念着“举世皆浊我独清”„„难道死亡的尽头就是快乐的泉源?我疑惑,我茫然。快乐之心
在哪儿呢?我的意识仍在那嫩寒锁江,薄雾萦回的犹豫里徘徊,大地仍未苏醒。秋声添得几分憔悴,秋花开得几分颓废。
迷茫中,我看见一个人在大地上拼命奔跑,看着太阳的眼里噙满希冀,那是夸父。
“为什么要奔跑呢?” “因为那里有我快乐的希望!”
哦,希望在阳光里吗?阳光里满满的快乐刺痛了我的双眼。突然顿悟,夸父不一定能追求到快乐的太阳,但快乐其实已在他心中。那么我呢?生命的极致是追求,追求的极致是快乐,快乐是你心中的信仰。
原来快乐的泉源在心里,我忽然想微笑,比阳光还灿烂。“找到了,守住它。”我轻轻地对自己说。
风在轻歌,歌唱着那个干涸季节的无限欢畅。
归途中,再次邂逅快乐女神,她急迫地想把我心里的快乐之源拿走。我坚决地转头,“不,快乐在每个人的心里,世人已不需要你吝啬的赐与。”说这话时,阳光明媚。
第三篇:快乐作文
快 乐 作 文
◎ 曾志梅
“作文难,作文难,提到作文就心烦。”学生烦!老师烦!为什么大家都这么烦呢?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学生写作无方法,写不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教师面对那些空洞的文章也无从下笔去评改。
如何使学生不怕作文,让他们的笔端时时流淌写作灵感,觉得写作不是烦事而是一件快乐的事呢?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我谈几点作法供大家参考:
一、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内动力。只有学生愿意去写了,才能写出好文章来。
1、巧用教师独特的工具——鼓励性语言
学生在校期间,最在意的人就是老师。我们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学生的每一根神经。老师要巧用自己的语言工具,多鼓励学生,让他们慢慢爱上习作。哪怕他的写作一无是处,但只要有一个精彩句子,老师都要善于去放大它,让它成为那个孩子写作的原动力。
我曾看过一个案例,有位老师翻看特级教师于永正班上学生的作文本,对于老师为那些写得不怎么样的作文打高分,表示不解。于永正老师回答说:“手指有长短,能力有大小,成功的标准自然也不一样。我评价作文因人而异,不横向比较。无论是谁,只要发挥了他的最好水平,超过昨天,都给满分。”老师的评价标准不一样,孩子们 1 就不会害怕被老师骂、同伴笑了,这样一来,他们就会慢慢觉得作文并不是特别难的事,会愿意拿着笔去写一写自己心里想写的话。
2、重视习作本上的圈圈点点
希望被重视是每个孩子的内心需求。他的作品完成后,希望老师好好改改。老师得重视习作本上的圈圈点点,多给孩子们作品上一些红圈圈,让他们觉得自己被老师重视了,下次作品就不敢胡乱交差了。当然,这些红圈圈是要让所有孩子都引起关注的。如:作文讲评课时,老师设计这样一个环节:这次习作本上得到红圈圈记号的同学请起立!有多少人得到了老师的红圈圈呢?(数一数)看看自己的习作哪句话得了红圈圈?想想这句话为什么会得到老师的红圈圈?谁愿意把得到红圈圈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就这样,习作的方法一点一点渗透到了孩子们的内心深处。随着年龄的增长、习作方法的掌握、精彩句段的不断积累,孩子们的作品越来越成熟,习作水平也越来越高了。
3、把握佳作欣赏的各种时机
自己的作品一旦变成了“佳作”可供大家欣赏,作者的心情是异常愉悦的。老师要多创造这样的机会,让更多孩子的作品变成佳作让大家欣赏。机会有很多,如:每改到一篇好文章时、在特别的日子(学生生日、纪念日等)里、作文讲评课上、家长会上、发表的杂志上……
我们班有很多孩子在谈“自己的理想”的时候都说“我想成为一名作家”,成为作家后有的想让人能迷途知返,有的想饱享文化大餐,有的想给读者带去快乐。他们之所以产生这样的理想,那是因为真的爱上了写作,同时觉得作家的作用是很大的,是很了不起的。
二、善于发现教材中的习作方法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离开阅读,学生对事物的表达将是无序而枯燥的。教师要用作文的视角来教阅读,要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习作方法的学习。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更好的落实作文教学呢?
1、领会编者意图,探寻作者写作方法
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是阅读教学的关键。解读无偏差,教学就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备课时,教师应从整册教材入手,了解全册编写的指导思想,了解每个单元的训练重点,上课时才能作出全面的考虑,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我们有的教师备课时只是针对某篇文章备课,不管他怎么认真在备课,其教学效果都不会很好,总是顾此失彼。
一次听过老师的常规课后,有个老师问我:作文课到底怎样上?学生怎么就那么怕作文呢?而你们班的学生却说作文好写,你给我教个秘诀吧!我告诉他:我的作文课也上得不好,但我们班学生的作文确实写得还不错[09年10月全校作文竞赛取11个到县级参赛,我们班占6个(全年级有8个班)];全县作文竞赛,六年级7个一等奖,我们班占了2个)。我上作文课没什么秘诀,我只是在备课时先了解整册教材的编写意图,进入到每个单元时,我又从整个单元入手,把作文的方法渗透到每篇课文的教学中,等到了学生自己习作时,我要做的事就是引导孩子们审题,打开其习作思路,然后放手让他们自己习作,我再对学生的初次创作进行认真地批改,作好批改记录。利用作文讲评课表扬习作中的闪光点,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吸收别人习作的长处,改正自己习作的短处”,然后让学生再进行二次创作。
2、模仿写作
老一辈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很重视模仿。张志公先生说:“需要正确处理模仿和创造的关系。模仿,是学生的必经之路。不仅初入学的孩子爱模仿,中学生,大学生,以至早已离开学校的成年人,都在有意无意之间模仿自己认为好的事物。”
不知老师们注意没有,我们的教材就是很好的资源。编者在编写课文的时候就已经为我们的作文教学提供了范例。我们的课文就是学生习作时最优秀的范文。如: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单元重点是“感受自然”,教师教学后都说作文不好写(三个板块:想象成自然的一员;选取生活中的几种音响,展开想象;暑期生活的景、活动、事情)。我就把我的作法告诉了他们:单元入手——教材为例。如《索溪峪的“野”》学后,学生就可以写自己的文章《老虎洞的“悬”》、《武汉大道的“亮”》等。
三、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让他们成为习作的主人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鼓励学生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要让学生写出真情实感,必须还给学生写作自主权。
1、写自己亲身经历过或亲眼看过、听过的人、事、物或活动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得昼夜不息。”这就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之本。作文是生活的产物,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老师要引导小学生体验生活,培养他们对生活勤观察、善观察的好习惯,这是丰富学生作文语言的基础。让孩子们将自己所见、所闻、所感真实地记录下来,这就是最真实的写作素材了。另外农村的风景优美,乡土气息浓厚,美丽的大自然孕育了千姿百态的动植物。生长在农村的儿童有机会广泛地接触自然。4 教师利用这种优势,引导学生“见景生情”。把这种情景教育引进小学生作文教学中,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美丽的亭子》、《校园一角》、《精彩的拔河比赛》、《有趣的贴鼻子》等文章都是学生亲身经历的,学生有话可写,所以篇篇精彩!
2、学会修改自己或者别人的习作
修改习作可以有效夯实习作基础。教师要多利用作文评改课教会学生修改习作的方法。前两天我们在议课时,我校张立群老师说“曾姐那次在多功能教室上的作文讲评课到现在我还记忆犹新,我从来不知道作文讲评课可以这样去上”。孩子们在课堂上修改同伴的习作特别认真,说得合情合理,换上的词句比原来的生动优美、详细具体。当然,有时作者也会保留自己的原创,不同意同伴的修改意见。如《尊重作者的意愿》一文的作者就不同意同伴要求她换诗题的建议。
3、懂得欣赏,能够评价
“懂得欣赏,能够评价,这说明你的作文水平已不一般了”我经常这样对我的学生说。老师不仅要培养孩子们的欣赏能力,还要培养他们的评价能力。让他们在欣赏的同时,能够去评价同伴的作品。我认为这样的群体才会是一个积极向上的、充满着正能量的集体。这种行为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提高了孩子的欣赏、评价能力,是一种双赢的教学行为。
总之,在作文教学时老师一定要采取各种形式、运用不同的方法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不断增强孩子们的自信心,让每位孩子都能真切地感受到“我能行!”“我是优秀的!”这样,孩子们就会越 5 来越爱写作了,写作就不再是烦事儿了,我们的作文也就变成了快乐作文。
(作者单位:来凤县实验小学)
第四篇:作文快乐
中考作文——“快乐加减法”作文导写
题目分析:
今年的作文题的鲜明特点:一是思辨性,这是最大的特点,主要考察考生对生活的思考。加法减法是数学中最简便的运算,在生活中实则成为一种生活观念,让我们明白增加与减少之间的联系,从而去领会真正的快乐又是如何。第二个特点就是现实性,快乐这一最普通的情绪,跟现实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引导考生关注现实和生活。
一味的获取得到不是真正的快乐,一味地舍去放弃同样不是真正的快乐。“快乐的加减法”这就告诉我们在加加减减的不断调和与平衡中去拥抱真正的快乐之感。作为命题作文,首先要注意提供的材料内容提示。在审题时,考生既可以围绕材料方向,也可以结合自身的经验经历,在失落困惑时在获得成绩时,正反两方面实例的详略叙述,展开快乐这一情感获取的具体体验。还可以在材料基础上,选择你所熟悉的名人事迹,之前在作文积累中一再强调要想增加作文的文化色彩,一个比较讨巧的办法是熟读一位作家,对他(她)的生平,语言风格,思想境界都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并在作文(前提是题目较切合)中围绕这位作家展开,这样比起铺天盖地古今中外的引用要显得更为新颖深入。那么之前已经熟悉的史铁生、苏轼、曼德拉等人的实例,就可以灵活化用到我们的作文中来。比如史铁生,这位身残志坚的文学之星,面对苦难的人生,他不断累积生活的勇气与毅力,渐渐褪去对于不如意的抱怨与苦闷,即使失去了健全的双腿,却用手用笔以另一种方式站了起来,收获了属于他的真正的人生之快。这样,文章立意便显得更为深刻。
范文一:快乐加减法 人生如同打算盘,该加就加,该减就减,才能谱写快乐人生。
从小到大学习数学的经验让我常常思考,生活中的许多事都像数学里的加减运算,每个人都想在生活中去不断增加些什么,但每个人都不愿意主动去减少一些什么。俗话说:“付出才有回报”,在适当的时候学会做减法才能使自己的加法最大化。凡是生活得非常快乐的人都是天生的“数学家”,因为他们擅长加法与减法运算,增加美好的减少不美好的,让自己的生活充满快乐。
增加热情,减少冷漠。高尔基曾说过:“青春是热情的太阳。”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就在少年时期发出过“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感叹。而现在我们这些正处于花样年华的青少年们却终日拿着手机“无所事事”,对周围的事物漠不关心,没有热情缺乏敏感,仿佛世界与我们无关。遥想毛主席那个时候,全国的局势还不稳定,但他却树立了以星星之火燎原的目标,最终建立了我们伟大的祖国。所以,同学们增加一点热情,减少一点冷漠吧!
增加宽容,减少抱怨。有句话叫“退一步海阔天空”。在现代社会,人的整体状态都非常浮躁,对人对事都缺乏了一种宽容的态度。你一定有过这样的体会,在某个比赛之前明明自己已经非常努力了,可是成绩还是不理想。这个时候你一定会自怨自艾,认为自己很失败。但你能不能换个角度看问题呢?可能是这次比赛的难度比较大,可能是评委在选择选手时的标准和你不搭调。而正是因为这样的失败,你才会在下次比赛中崭露头角。所以,同学们增加一点宽容,减少一点抱怨吧!
增加责任,减少叹息。对你而言,责任是什么?也许只是举手之劳,将你的学习学得细致一些,为别人多考虑一点,那么出错的机会就会少一点。拥有强烈责任心的人都能在工作中表现更加积极,也更容易完成任务,在面对困难时也不再叹息,而是微笑。所以,同学们增加一点责任,减少一点宽容吧!
孟子说过“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其实生活中也常常会碰到这样的时刻。想要保持快乐,就要放下对快乐的执念,停止负面的思考,主动去承担一些看似困难的事情,学会运用加减法来生活,你会拥有一个快乐人生。
范文二:快乐加减法
繁花之后,秋霜之前,岁月相遇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也如懵懂少年般无知无觉。生命的重门虚掩着,我们没有窥见那荏苒时光外若隐若现的春暖花开,不知道桃花的颜色正将你我的快乐悄悄洇染。
手指触碰在琴键上,传出断断续续、起起伏伏的琴声,声起、声落,一声叹息。我停止了弹琴,心里在为明天的钢琴考试而紧张,忧郁。明天,就是明天,一场重要的钢琴考试,可我却被以往失败的忧伤所笼罩。
“能行吗?”“好纠结!”是不是因为天赋不够?是不是因为不够认真?是不是因为不够努力。颓唐、忧烦、惶恐让我意气如灰、心如刀割。那一刻,真想砸了这琴键,冲出这黑白相间的单调。正想着,还是缓缓合上了琴盖,忧愁与悲哀齐飞,在辗转反侧中度过了这一夜。
第二天,一切来得那么自然,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上了考场,坐在那漆黑的琴椅上,指尖触碰着那凹凸不平的琴键,眼睛凝视着琴谱。突然,想问自己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弹钢琴。因为喜欢,因为喜欢所以才能给自己带来快乐。可审视现在的自己,为什么感受不到快乐呢。让忧愁走开吧,让心中充盈起最初的愉快,不要想太多,我要的只是钢琴带给我的那纯洁的快乐。最终,在快乐的指引下,我成功了!
拥有快乐的时候,就要感受它。不要虚掷你的黄金时代,不要去倾听枯燥乏味的东西,不要设法挽留无望的失败,不要把你的生命献给无知,平庸和低俗。这些都是我们时代病态的目标,虚假的理想。活着!学会快乐的加减法,也许快乐是一种意外的收获,但保持快乐却是一种成就、一种灵性的胜利。努力追寻快乐并不自私,实际上,这是我们对自己和他人应尽的责任。
伤感的雨季渐渐远去,快乐折折叠叠,繁繁覆覆,成一树不落的繁花,伫立在梦的路口,美丽着青春之外的又一片天地……
第五篇:快乐作文
快乐作文
作文教学是我们教学过程中的一大课题:如何去引导学生,如何有效的实施作文教学,是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那么,我们今天所讨论的话题就是“快乐作文”。快乐作文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真正的让孩子喜欢作文才是快乐作文。
作文课可以是一次“生日Party”,可以是一场魔术表演,还可以是“一次游戏比赛”„„记得特级教师赵景瑞老师的作文观摩课《起笔名》,他先是和学生们互相熟悉,让孩子们把他当成是他们的朋友,顿时这一帮孩子们活跃起来,和老师的沟通也变得畅通无阻。通过名人的笔名引起孩子们的好奇,接着让孩子们说为什么起笔名?然后以自己的笔名为例子让孩子们评议一下好坏。像“长眉”“井锐”等等,然后再让孩子们给自己起一个笔名,最后让孩子们把整个过程写下来。赵老师在整个过程中抓住孩子脑中那些思维的火花来引领他们步入作文天地。让我们反思一下自己的课堂,只是生硬的提出习作要求就让孩子写,没有引导孩子观察、思考的过程,可想而知孩子的作文肯定是不够理想的。赵老师开始抓住了孩子的好奇心引领他们一步步探究,这样孩子有了心理活动也就有了实际的行动,在说的时候就有东西可讲。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吉春亚老师的观摩课《游戏作文》,是要先定准目标,然后在游戏中一步步的达到目标,游戏课要玩中有所得,得到知识和写作的方法。反思我们自己的作文教学,要学习和改进的地方真的是很多。
因此,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和孩子们进行一些展示课,让同学之间有一定的交流,让他们亲身体验一些过程,这样也会有助于孩子思维能力的开展。例如展示课《吹球入碗》:我们可以和孩子们玩一个吹球入碗的游戏。很简单,比赛规则:首先并排放两个空碗,在一个碗中放一只兵乓球,用力吹起将乒乓球吹到另一个碗中,每人五只球,一只只吹。他们会觉得这个游戏很好玩,抢着来做!这样一来,他们就可以把这次玩儿的过程写下来,有了这次亲身经历,快乐体验,他又怎么会写不出好的作文呢!
再如《连字成句》:我们可以让孩子们在紧张的学习中放松一下,玩一个“连字成句”的游戏。游戏规则:
1、小组合作,每人依次上台写一个字,最后一个人可以写几个字,要求最后可以连成一句意思完整、表达清楚的话。
2、小组内事先不能讨论。
3、游戏限时三分钟,随着音乐开始,音乐停,时间到。超时的小组被淘汰,评出优胜组。
经过一番激烈地比赛过后,让他们回忆一下:你们刚才做那个游戏的时候感觉怎么样?你从哪些地方感觉到游戏时很热闹、很激烈,大家很兴奋呢?说一说你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再说一说 :没轮到你时心情如何?轮到你的时侯心情又如何?当时你又是怎么想的?然后动手写一写游戏前有哪些准备;按游戏的先后顺序写一写游戏过程;参加完游戏后的感受等等。最后再引导他们自主评改作文:首先,自读自改;然后,互读提建议;最后,自己再修改。这样,内容不空洞了,写出的作文自然也就是好作文啦!
以往我们的作文评改只是等学生做完收上来逐一批阅,批改完成放到一边下次再写,如此反复,总感觉工作量大,学生的写作水平却没有多大的改观。大家不妨思考一下:为什么我们“累”却没有价值?为什么我们不能把方法教给孩子让他们互评呢?这样,学生在评价他人的同时也知道了如何修改自己的文章,我们老师也从繁重的批阅过程中解放出来,变身成为了真正的学习引导者。
好了,各位老师,让孩子爱上作文,乐上作文,让作文不再成为孩子的负担,这样才是真正的快乐作文。大家不妨尝试一下,一定会有好的效果。
注:笔名是假名的一种,笔名大多是文人、学者发表作品时的一种署名,这种署名有的和原姓名有关系,有的和原姓名没有关系。笔名强烈地表现或隐含着命定者、使用者的意愿、个性和偏爱。
赵景瑞 首批中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北京崇文区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崇文区人大代表,全国说课研究会副会长,全国反馈教学法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学习科学研究会理事,北京市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崇文区小学语文研究会理事长兼秘书长。兼任《读写知识》、《作文导报》、《读写与作文》、《少年优秀作文选》、《中国少年儿童》、《花果山》等全国十余种少年儿童报刊编辑或作者。多年来主要研究的课题有“语文教学中培养创新精神”“小学语文学法指导”“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主体性教学程序改革”“作文评价”等。多次应邀赴各地讲学。
吉春亚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封面人物,中学高级教师,现在北京市北京小学任教。她的教学带有浓浓的“语文味”且不乏诗情画意。她有很强的科研能力,主持或参与过“语文思维训练”等6项省级课题,荣获了全国小语会科研成果评比一等奖多项荣誉,出版有17本教学类图书,在国内有影响的报刊上发表文章近百篇。近年来,她应邀赴全国各地做示范课、举办讲座200余场次,深受广大教师喜爱和众多专家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