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态护坡技术分析论文
生态护坡技术分析论文
现如今,大家都接触过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怎么写论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生态护坡技术分析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概述
太浦河泵站位于江苏省吴江市太浦闸南侧,西距东太湖约2km,其修建目的主要是在枯水年份4~10月太湖水位较低时,通过太浦河泵站抽引太湖水,经由太浦河补充黄浦江上游水量,满足上海市的供水要求,改善水质。工程规模为I等大(1)型,设计流量300m3/s。
太浦河泵站的进、出水渠为新开河道,由西向东布置于太浦河的南侧,其直线段与太浦河中心线平行,两者中心线相距200m。进、出水渠全长890.13m,为梯形明渠,渠道边坡1∶3,渠底高程分别为-2.50和-1.80m,渠顶高程分别为7.00和6.00m。进水渠堤在高程3.5m处设置宽5m的马道。出水渠马道宽3m,高程为3.20m。
为了体现环境水利的理念,美化泵站环境,由太浦河泵站建设指挥部牵头,水利部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下简称上海院)与日本冲谷实业(深圳)有限公司就有关生态护坡的方案进行了讨论和研究,并于20xx年10月在工地现场进行了现场试验。
2生态护坡应用现状
2.1生态护坡的发展趋势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地球环境及保护问题在各个方面为人们所重视,同时对关系到自然环境变化的生物多样性下降问题也开始引起人们的担心。尤其是人口密集的城市,人们越来越关注与己休戚相关的环境问题,因此,人们开始建造公园、公共绿地等来改善环境,同时在充分发挥公园、公共绿地原有功能的基础上,也开始把它们作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及直接与生物相连的场地,而这些场地作为地球生态系的重要构成因素所发挥的作用也开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多自然型河流建设方法是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一种河道环境综和整治的新方法,它把水边作为多种生物生息空间的核心,并把河流建设成尽量接近于自然的状态。在建设多自然型河流中,重点是努力创造出具有丰富自然的并具有魅力水边环境。在河道整治的各种方法中,应从生态学的观点出发,应优先采用生物材料法,其次采用混合方法,即采用植物与木材或石料合用,最后才考虑刚性材料方法,即采用木材、石料和混凝土。
日本是生态设计用于水利工程较好的国家,其对河道生态设计的原则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治水:主要通过修建护岸来实现;
(2)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的设置:主要通过水边绿化、设置生物的生长区域和水质保护等实现;
(3)水边景观的设计:通过设置建筑物来保证与周围环境的和谐以及保证水边景观的连续性、自然性;
(4)亲水空间的设计:通过水边的台阶、缆绳、绿地等设施来实现;
(5)循环型空间的设计,:用木材、石头、砂子等天然材料的多孔性构造,控制废料的产生,尽量避免未来发生的处理问题及二次性环境污染问题。
2.2国内河道护坡现状
传统的河道护坡结构往往只片面强调河道的防洪、引水、排涝、蓄水和航运等功能,较少地考虑河道的生态或环境功能,因此河道的护坡结构多数采用浆砌块石或混凝土等刚性硬质材料,甚至有的地方追求所谓的“高标准”河道,对河道采用全断面刚性材料衬砌,使河道的环境条件模式化,并使生物种类单一化,由此带来的环境问题是很严重的。
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也开始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问题。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中提出,必须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加强自然保护区和生态示范区建设,保护陆地和海洋生物的多样性。人们在越来越注重城市环境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同时,也开始注重水利工程的环境问题,在有些堤防和护岸的结构设计中开始注入环境水利的设计理念,如有些堤防护坡采用草皮,依靠草皮良好的根系而使护坡具有一定的固土和抗冲能力,另外在水土保持工程、防止坡地雨水冲蚀等方面也有一些应用。但总体来说,生态护坡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尚处于试验和研究阶段。
3生态护坡方案的可行性
生态护坡能依靠植物良好的根系而使护坡具有一定的固土和抗冲能力,同时生态护坡具有造价低、能美化环境的独特效果,在国外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国内也有一些应用。
茂渔川工程位于日本北海道惠庭市,是由日本冲谷实业有限公司1990年设计的,该工程的护坡结构同太浦河泵站进、出水渠(水生植物种植区域),种植的植物为千屈菜、黄昌蒲、千岁梅花藻和豆牟菜。该工程河流的正常流速为0.4m/s~1m/s,洪水时河流的流速达3m/s。工程运行至今已有近12年,固土和抗冲能力效果良好,且美化了环境。由于利用石头、砂子等天然材料的多孔性构造,通过水边绿化、设置生物的生长区域,保护了生物多样性,避免了材料的二次性环境污染问题,同时利用水生植物对水体自净能力,使水质得以改善。
卫运河生态护坡试验段工程位于卫运河祝屯闸下险工段内,长170m,是海河水利委员会利用土工织物与生物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护岸工程试验研究段。试验段滩顶高程28.30m,河底高程18.63m,在高程24.00m处设宽1m的马道。马道以上的设计边坡为1:2.5,采用深栽柳护坡,柳树纵横株距均为1.5m,柳间栽爬根草;马道以下的设计边坡为1:2,采用土工织物排体护坡、护基,排体上面用混凝土预制块组成框格压载,在框格内填土、深栽柳,柳树纵横株距均为1.5m,柳间栽爬根草,其生态护坡剖面图见图1。该工程于1987年5月完工,经过两个汛期400m3/s流量的考验,目前框格内的草皮茂盛,且生长茂盛,柳树的成活率95%以上,护坡效果良好。
从以上国内外两个成功的工程实例可以看出,只要太浦河泵站的生态护坡结构设计和植物选择得当,生态护坡方案在太浦河泵站工程中是可行的。
图1卫运河生态护坡剖面图
4生态护坡试验与研究
4.1设计要点
太浦河泵站进、出水渠道除具有一般河道所具有的防洪、引排水和航运等功能外,它还具备与泵站有关的一些特点:太浦河泵站进出水渠为新开河道,进水渠为1级堤防,护坡应具备固土、抗冲能力,稳定要求较高;进、出水渠的地质条件不太理想,在堤底附近有一层较深厚的、呈流塑状的淤泥质粉质粘土,而堤顶与堤底高差最大达9.5m(进水渠);泵房的.施工期较长(达18个月),地下水位又较高,给施工期的进、出水渠的稳定带来威胁(渠道中无水)。根据国内外生态护坡的成功经验,结合泵站进、出水渠的特点,生态护坡的设计原则如下:
(1)生态护坡应满足渠道功能和堤防的稳定要求,并降低工程造价;
(2)尽量减少刚性结构,增强护坡在视觉中“软效果”,美化工程环境;
(3)进行水文分析,确定水位变幅范围,结合植物调查结果,选择合适的植物;
(4)应设置多孔性构造,为生物提供一个安全的生长空间;
(5)尽量采用自然的材料,避免二次环境污染;
(6)布置时考虑人们的亲水要求。
4.2栽种植物的选择
在栽种植物以前,应首先进行工程区域的植被调查,然后根据植被调查结果,充分考虑到栽种植物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景观、安全性、地域适应性及生态平衡的问题,并按以下条件进行严格的选择:
(1)适合气候、气象条件的树种;
(2)土壤要求低;
(3)原有品种;
(4)抗病虫害能力强,对周围环境的危害性小;
(5)寿命或者效果发挥时间长;
(6)具有能够美化环景的效果;
(7)容易维护管理;
(8)具有市场性。
在现场选择完全满足上述条件的植物是困难的,但可选择适合于河畔生长的和具有适合工程实际和生长能力的植物。在充分调查太浦河两岸及苏州地区现有植被的基础上,经过认真论证,在水位变化区采用水生植物护坡,水生植物初选太浦河两岸常见的千屈菜、香蒲和黄昌蒲,马道以上喷植草坪护坡。
4.3生态护坡设计
根据渠道水位的变化范围,在渠道的不同坡段选用合适的植物,是生态护坡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太浦河泵站工程的主要功能是在枯水年份向上海供水,其进出水渠生态护坡的设置高程应以不影响进出水渠的过水能力为前提,同时尽量确保硬性护坡的淹没时间最长,以提高工程的环境效益。
太浦河泵站进水池的设计运行水位为1.90m,此时进水渠入口水位为2.10m,考虑以高程1.90m作为分界,即进水渠高程-2.50m(渠底)至1.90m仍维持原浆砌块石护坡结构,高程1.90m以上至堤顶采用生态护坡。其中,高程1.90m至马道高程(包括马道)部分采用干砌块石加水生植物护坡,马道以上部分采用草皮护坡;泵站出水渠的最低运行水位为2.66m,设计水位为3.29m,最高运行水位为3.34m,根据有关文献介绍,国内3级堤防的临水侧均可采用草皮护坡,为确保边坡的抗冲稳定,考虑进、出水渠生态护坡景观的连续性,以高程2.60m作为分界,出水渠高程-1.80m(渠底)至2.60m仍采用原浆砌块石护坡结构,高程2.60m(包括马道)以上至堤顶采用生态护坡。其中,高程2.60m至马道高程(包括马道)部分采用干砌块石加水生植物护坡,马道以上部分采用草皮护坡。
生态护坡结构除满足泵站正常运行期的稳定要求和固土抗冲要求外,还应满足进、出水渠施工期的稳定要求,尤其是护坡的施工期渗透稳定。由于目前国内对生态护坡在工程中的应用尚处于试验与研究阶段,因此在生态护坡结构的设计中,参考了前述的日本茂渔川工程的护坡结构:在水生植物的种植区域护坡采用干砌块石加水生植物,具体做法是面层采用厚35cm的干砌块石,干砌块石下铺厚10cm的碎石垫层,在碎石与土坡的交接处铺设麻布一层,以形成反滤,确保施工期护坡的渗透稳定,;在面层干砌块石之间的缝隙内用土回灌后再种植水生植物(见图3)。草坪喷植的方法与国内常见的三维网垫法不同,它利用一种专用机械用一定的压力将草籽、粘结剂、养料和水的混合物喷洒在的护坡土表面,这种方法与三维网垫法相比,草坪更容易生长,且具有施工快、固土效果好、造价低等优点。
4.4生态护坡的稳定
进、出水渠护坡必须满足稳定的要求。稳定一般包括边坡的圆弧抗滑稳定、渗透稳定和抗冲刷稳定。
进、出水渠道的底宽是根据泵站设计流量的条件下,经技术经济比较并结合了水工模型试验的结果综合确定的,同时渠道应满足不冲、不淤流速的要求;进、出水渠马道的宽度和高程的设置以及边坡坡比,是根据堤防的抗滑稳定结合施工条件综合确定的。对泵站的进、出水渠护坡,原护坡采用浆砌块石结构,现部分改用生态护坡,经对边坡抗滑稳定计算分析,即在不改变原护坡的坡比和尺寸的前提下,生态护坡的边坡抗滑稳定仍能满足规范要求。
护坡的抗冲刷稳定也是护坡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根据英国建筑工业研究与情报协会原型试验结果以及英国奈特龙公司的资料(图2),一般草皮的的抗冲刷的极限流速大于1m/s,而太浦河泵站的进、出水渠在设计水位情况下,最大流量300m3/s时渠道流速分别为0.82m/s、0.69m/s,均小于1m/s。又如前述的日本的茂渔川工程的实例,其护坡结构和选用的植物与太浦河泵站进、出水渠相似,洪水时河流的流速虽然高达3m/s,但生态护坡的固土抗冲效果良好。综上所述太浦河泵站生态护坡的抗冲刷稳定是能保证的。
4.5现场试验
为进一步验证生态护坡结构方案的可行性以及所选植物对太浦河泵站现场的适应性,在泵站工地进行了现场试验。试验段选择泵站下游亭子港堵坝临太浦河侧,边坡的坡比以及护坡的结构设计完全模拟出水渠,也就是说在水位变化区域采用干砌块石加水生植物,植物选用千屈菜和香蒲,水位变化区域以上采用草坪喷植(见图3),试验的面积为120m2。20xx年10月14日进行水生植物种植和草皮喷植,10月16日、19日、24日和31日进行了四次人工洒水养护,10月31日拆除部分施工围堰以引入太浦河水,保持围堰内外水位的动态平衡。10月下旬,草坪喷植部分草籽开始发芽,11月上旬,水生植物部分长出新芽。随着气温的下降,从11月底起,水生植物逐渐枯萎,但草坪部分仍保持绿色。随着春天的来临,水生植物日渐发芽,成活率在95%以上。至20xx年5月底6月初水生植物和草坪均基本长成,红花绿草,护坡工程很好地融入了周边的自然环境,试验段生态护坡的景观效应已初见成效。
从现场试验的情况看,水生植物选用千屈菜和香蒲(或黄昌蒲,两者习性相仿)以及喷植的草坪是能适应现场实际条件的,均能成活,生态护坡的结构是合适的,能满足护坡的稳定要求。由于千屈菜和香蒲/黄昌蒲是属于不耐寒的草本植物,因此在冬季基本枯萎,对工程的美观性有所降低,但天气转暖后,植物又会发芽。冬季水生植物虽然枯萎,但其良好的根系仍然起到固土和具有抗冲能力。
图3太浦河泵站生态护坡试验段护坡结构剖面图
4.6技术经济比较
对生态护坡部分进行生态护坡方案和浆砌块石护坡方案的投资比较,经投资估算,本工程进出水渠边坡采用生态护坡方案的工程投资约213万元,采用浆砌块石护坡方案投资约353万元,生态护坡方案可节约投资约140万元。
综上所述,生态护坡具有以下优点:
(1)克服了原浆砌块石护坡的呆板和生硬,使工程与自然统一;
(2)利用不同季节的植物的形状和颜色,可大大改善工程环境;
(3)避免采用非自然的材料,避免了二次环境污染;
(4)生态护坡满足了人们的亲水要求;
(5)因设置了多孔性构造,对生物的生长和水质起到了保护作用;
(6)工程造价相对较低。
从工程维护角度分析,浆砌块石护坡具有一次性投资、维护少等优点,但生态护坡一般在栽种后的一年内要进行一定补栽(一般为10%左右),在植物成活前要进行一定的养护,而后,植物主要是依靠自然的力量进行自然更新,通常情况下无需维护,所以维护工作量也不大。因此,尤其是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的今天,生态护坡在水利工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5结语
太浦河泵站工程在护坡结构优化设计方面作了积极的尝试,引进了国外较为流行的生态护坡技术,有效地改善了泵站的环境效应。其以人为本、环境水利的设计理念和生态护坡的设计原则以及试验研究成果,可以作为今后类似工程的设计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太浦河泵站初步设计修改报告·20xx年6月(水利部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
[2]太浦河泵站工程进出水渠护坡结构优化设计报告·20xx年1月(水利部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上海市水利工程设计研究院)
[3]太浦河护岸咨询设计报告书·20xx年6月(冲谷实业(深圳)有限公司)
[4]包承纲·堤防工程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5]卫明·城市水环境建设中若干问题的探讨·上海水务·20xx;4
[6]卫明·恢复城市水环境的自然生态
第二篇:生态混凝土护坡施工方案
生态砼护坡工程
一、砼格梗浇筑
1、支模
(1)为保证工程质量,模板均采用机制九夹板,φ48×3.5钢管轧头以钢代木支撑体系,模板隔离剂选用白色粉状脱模粉1:16用水稀释后涂刷均匀。
(2)基础支模时按已经复核的模板边线进行支模,边模采用钢管斜撑加短桩固定,中间用钢管扣件支撑相互拉结固定。
2、浇捣混凝土
本工程采用C20商品混凝土进行浇筑,由供货商采用混凝土泵车,送至施工现场。为保证混凝土的坍落度,运送的时间不宜超过30~40分钟,混凝土的供应必须保证能够连续工作。
(1)浇筑混凝土前,应先抽干基坑(槽)内的积水,并清除垃圾和杂物。对于模板的缝隙和孔洞要予先堵严。
(2)在浇筑时,混凝土采用斜面分层浇筑的方法,每层厚25~30cm,分层用插入式振捣器振捣密实,防止漏振,每层应在水泥初凝时间内浇筑完毕。
(3)混凝土应连接浇筑,浇接施工缝处混凝土前要将浮石凿掉,用水冲洗干净并保持湿润,水平施工缝先铺20~35mm厚与混凝土强度等级相同、去掉石子的水泥砂浆后,再继续浇筑混凝土。
3、混凝土养护
混凝土浇筑完12小时后,应加以覆盖和浇水,普通混凝土浇水后养护不少于7天,浇水次数以保证混凝土处于足够的湿润状态。
二、营养土工布铺设
1、储存、运输和处理土工布
土工布卷在安装展开前要避免受到损坏。土工布卷应该堆放于经平整不积水的地方,堆高不超过四卷的高度,并能看到卷的识别片。土工布卷必须用不透明材料覆盖以防紫外线老化。在储存过程中,要保持标签的完整和资料的完整。
在运输过程中(包括现场从材料储存地到工作地的运输),土工布卷必须避免受到损坏。
受到物理损坏的土工布卷必须要修复。受严重磨损的土工布不能使用。任何接触到泄漏化学试剂的土工布,不允许使用在本工程上。
2、土工布的铺设方法:
1)用人工滚铺;布面要平整,并适当留有变形余量。
2)长丝或短丝土工布的安装通常用搭接、缝合和焊接几种方法。缝合和焊接的宽度一般为0.1m以上,搭接宽度一般为0.2M以上。可能长期外露的土工布,则应焊接或缝合。
3)土工布的缝合所有的缝合必须要连续进行(例如,点缝是不允许的)。在重叠之前,土工布必须重叠最少150mm。最小缝针距离织边(材料暴露的边缘)至少是25mm。
缝好的土工布接缝最包括1行又线锁口链形缝法。用于缝合的线应为最小张力超过60N的树脂材料,并有与土工布相当或超出的抗化学腐蚀和抗紫外线能力。
任何在缝好的土工布上的“漏针”必须在受到影响的地方重新缝接。
三、生态砼浇筑
1、生态砼水质净化机理
生态砼浇筑即为多孔混凝土,具有水质净化作用,其机理如下:
(1)物理作用。多孔混凝土孔隙率为15
%~30
%,一般在25%左右,连续孔隙的孔径为集料平均粒径的25%~27%,平均孔隙直径为4~5mm。缓释性材料的不断溶出也增加了内部的微孔结构。多孔混凝土有较小的孔径和较大的比表面积,因此它具有良好的过滤和吸附功能,使水质得到净化。
(2)化学作用。多孔混凝土中溶出的Ca(OH)2是一种无机混凝剂,可以使水中的胶体物质脱稳后絮凝后沉淀下来。往多孔混凝土中增加Mg2+、Al3
+可以阻碍Ca2+的溶出。缓慢溶出的Mg2+可以与水中的N
H+4发生离子交换,也可与水中的PO324生成磷酸氢镁沉淀。因此,Mg2+可以去除水体中部分N、P营养物质。溶出的Al3+形成Al(OH)3后是一种典型的无机混凝剂,可以去除水中的部分胶体物质。
(3)生化作用。多孔混凝土的多孔结构提供了适于微生物生长的生存环境。在其表面和内部有大量的细菌栖息繁衍,包括硝化菌、甲烷菌、脱氮菌等好氧性和厌氧性细菌。多孔混凝土上形成的生物膜中生物种群较多,可以充分发挥生物膜的作用,降解水中的污染物质。
2、施工方法
同普通混凝土浇筑。
3、施工要求
在种植植物之前,应使多孔混凝土表面中性化,然后在多孔混凝土中填入保水性好的土质,对植物生长必须的养分可加入多孔混凝土表面的覆土中,其覆土厚度一般为5~10cm。生态护坡浇筑和铺设完成后需精心养护,并采取防止曝雨冲刷等措施,养护一段时间后即可直接撒种植生。
第三篇:略论河道生态治理中的生态护坡应用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略论河道生态治理中的生态护坡应用
略论河道生态治理中的生态护坡应用
摘 要: 本文介绍了河道治理过程中传统护坡结构型式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应用广泛的各种生态护坡型式,最后提出了在河道治理中生态护坡的设计原则。
关键词:河道;传统护坡;生态护坡;环境
中图分类号:TV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前言:
河道整治过程中,护坡工程是范围广泛的大型基础设施,传统的河道护岸结构往往只片面强调对河道防洪、引水、排水、蓄水、航运功能,较少地考虑河道的生态或环境功能,因此河道的护坡结构多数采用浆砌块石或混凝土等刚性硬质材料。但是,这一举措严重破坏了河道自身的生态系统平衡,忽视了河道的其他功能。如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一种科学的理念,成为指导水利工作的中心思想。为了改变混凝土护坡对河道生态环境的破坏,国内外研究人员提出了生态修复理论及建设生态型护坡[1]。在河道整治中通过建设生态型护坡,改造传统护坡,改善和恢复被破坏了的河道生态系统,使河道成为集水利、生态、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滨水空间。
常规河道护坡对环境与生态的影响
1.1 常规河道坡面材料及结构形式
很长时间以来,人们更注重河流本身的功能,如防洪、排水等,河道断面形式单一,走向笔直,河道护坡结构也比较坚硬,其原因主要是考虑河道的行洪速度、河道冲刷、水土保持等。因此,河道的护坡一般采用浆砌石、干砌块石、现浇混凝土、预制混凝土块等材料,以及现在比较流行土工模袋混凝土护坡和重力挡土墙等材料和结构形式。
1.2 常规结构形式对环境与生态的影响
(1)对景观环境的影响。整齐的河流横截面笔直河流河流,虽然是一道风景线,但是不符合现代人们追求到自然景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观的需求。昔日的碧水漪漪、青草幽幽、白帆点点或是污浊黑臭的污水的景象被坚硬的护坡和挡墙挡得无影无踪。这与现代城市河道周边无论现代或古典的建筑艺术都极不相称,与周围环境也极不协调。而且一旦这些结构遭到破坏以后,环境景观就更差了。(2)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长期生活在这个灰色的、僵硬的、不活动的混凝土墙之中,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会受到侵犯。在这种结构保护下的河道失去了河道原有的水边环境和水环境的功能,人们失去了娱乐、休闲和亲水的好去处,河道也因之失去了灵气和精神[2]。
(3)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原来的护坡和护岸结构对河坡采取了一个封闭的形式,河流生物和微生物失去生存的环境,很难生存,所以破坏的了河流的自净能力。同时各种水生植物也难以在坚硬的结构坡面上生长,各种水生物也因失去了生存环境而无法生存。整个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就因一层坚硬的护坡结构而断开,生态环境因此而破坏,生态就失去了平衡。更有甚者,有的河道护坡和护岸结构还采用了全断面护砌的结构,其后果就更加严重,趋向也更加恶劣。
各种生态护坡型式浅析
2.1 生态格宾挡墙
格宾挡墙是将符合粒径要求的石料填入具有柔性的格宾网中达到一定的孔隙率、逐层砌筑的一种新型的柔性挡土构筑物。格宾挡墙适用于受水流冲刷和风浪侵袭,且防护工程基础不易处理或沿河挡土墙、坡脚基础局部冲刷深度过大的沿河路堤坡脚或护岸,近年来,格宾挡墙在国内也有所应用,主要用于河道岸坡防护。
(1)适应性强:生态格网工艺以钢丝网箱为主体,为一柔性结构,能适应各种土层性质并与之较好的结合,能很好的适应地基变形,不会削弱整体结构,更不易断裂破坏。
(2)透水能力强:生态格网工艺可使地下水以及渗透水及时的从结构填石缝隙中渗透出去,能有效解决孔隙水压力的影响,利于岸(堤、路、山)坡的稳定。
(3)结构整体性强:生态格网网片是由机械编织成双绞、蜂巢形孔网格,即使
一、两条丝断裂,网状物也不会松开。有其他材料不能代替的延展性,大面(体)积组装,不设缝,整体性强。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4)施工方便易组合:可根据设计意图,工厂内制成半成品,施工现场能组装成各种形状。
(5)耐久性好:生态格网网丝经双重防腐处理,抗氧化作用强,抗腐耐磨,抗老化,使用年限长。
(6)美化环境、保持生态:网箱砌体石缝终会被土填充(人工或自然),植物会逐渐长出,实现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相结合,亦绿化美化景观,形成一个柔性整体护面,恢复建筑的自然生态。结构填充料之间的缝隙可保持土体与水体之间的自然交换功能,同时也利于植物的生长,实现水土保持和自然生态环境的统一[3]。
2.2 蜂巢挡墙
广泛地应用于水利、公路、铁路、山体滑坡的治理、泥石流的防治、落石防护等,同时兼顾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环境的功能。
(1)亲水性。结构填充料间的空隙为水与土之间交换创造了条件。
(2)保护水生态环境。通过人工植被或自然生长,实现优化、美化环境,保持原有的水边生态环境。
(3)稳定性、整体性好。单元结构之间紧密连接,成为一个整体的柔性结构。单元结构连接说明如下:螺旋连接线为与网箱相同材质的覆树脂膜钢丝;单元网箱间隔网与网身成90度相交,间隔网与网身的四处交角各双股绑扎一道,交接处采用连结线一孔绕一圈呈螺旋状穿孔绞绕连接;相临单元网箱采用四角先加装扣件(3 mm不锈钢扣件)后,相临框线采用连结线每隔25 cm绑扎一道,双股并绞紧;上下单元网箱相临框线每隔25 cm绑扎一道,双股并绞紧;网箱单元相临面之间每m2绑扎两道,双股并绞紧;1 m高档墙型式裸露部位的网箱,每上下、左右1/3处设置拉筋线(即每m24处),呈八字形向内拉紧固定。
(4)透水性好。填充料系松散体,利于墙后填土内孔隙水的排出,有效的降低墙后的地下水位。填充石料(碎石或卵石)的粒径必须符合设计要求,蜂巢格网网箱应控制在8~25 cm,占80%以上,其余以良好级配或碎石填满空隙;蜂巢格网护垫应控制在5~10 cm,占90%以上,其余按设计要求。
(5)耐久性好,使用寿命长。材料的热镀锌及包塑防腐处理使其使用年限长。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6)抗震性能好。箱笼为柔性结构,地震发生时结构内的松散填充料会自身调节适应变形,整个结构不会被毁坏。
(7)蜂巢格网结构的可变更性强。在已有的结构上可自由的延伸或者在基础许可的条件下继续加高。
(8)抗冲刷能力强。高速水流下,箱笼内的松散填充料即使有小的位移,也不会被水流带走,而是经过自身的调节达到新的平衡。同时单元结构之间的连接力也能使其更加牢固。具有独特的抗风浪袭击能力,蜂巢格网箱笼内填充料的空隙可以粉碎浪花,减小浪压力,当浪退下时可以破坏真空吸力,加上结构本身进行的微调,可确保工程的安全、稳定。
2.3 框格混凝土植草护坡
框格混凝土植草护坡是指将预制的形状不同的混凝土砌块铺设于坡面形成框格,在框格内回填客土,然后在框格内植草而形成的一种护坡与绿化相合的技术。其植草措施可以改善周边生态环境,恢复已破坏的植被,降低噪声和光污染,净化大气,促进有机污染物降解,增强景观效应。与传统混凝土板相比,施工现场条件要求低,砌块面积小,维修更换简单,易于适应堤身沉陷和坡度变化;与砌石相比,货源稳定,规格统一,外形美观,对石料缺乏地区是一种先进的替代工艺技术[5]。
2.4 生态砖(六角形空心砖)护坡
该生态砖是由混凝土中加入了用高新技术进行特殊制造并进行染整处理的合成纤维制成的,使混凝土的各项强度与耐久性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提高了承受荷载能力;用于粘合废砖石骨料的水泥浆采用纳米级聚合物进行改性,增加了粘合强度;用新型的混凝土构件成型机制成六角形混凝土板块,铺设稳定性较好,满足水利堤防工程的特殊要求,同时,板块空隙率适合植物生长的需要[8]。由于它能使肥料缓释、水分保留、高碱性水环境条件的改善得到有效解决。植物能在这种混凝土板块上较好地生长。同时,它的颜色可以根据周围环境进行搭配和选择,也可以拼成各种各样的图案,改变了混凝土材料灰黑的旧面孔,使堤防在夏天绿草如茵,冬季五彩缤纷,成为河道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实现了在混凝土上长草的愿望,较好地解决了堤防安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全护砌与保护自然环境的矛盾。
结束语
生态护坡在河道整治过程中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发挥着良好的性能特性。在河道整治过程中,应该按照相关规范要求,结合工程实际特性,建立系统可靠的边坡生态化防护设计方案,使水利工程建设护坡工程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充分发挥水利工程边坡生态化防护的综合性能。
参考文献:
[1] 田晓静,高金超,王迎风.防洪河道生态护坡工程探析[J].黑龙江水利科技,2009(6):97-98.[2] 赵鹏程,陈东田,刘 雪,等.河道生态建设的技术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8):291-295.[3] 胡志超.生态格宾挡墙技术在苏北运河整治中的应用[J].中国水运,2011(3):133-135.------------最新【精品】范文
第四篇:九连山林场生态公益林示范区建设技术与效益分析论文
九连山林场生态公益林示范区建设技术与效益分析
冯木旺黄礼祥2
(1广东省九连山林场
2连平县林业局
广东 连平517100)
摘要 生态公益林示范区建设是集保护、管理、建设、监测、科普、示范推广于一体的多功能生态示范区,其目的为了推进生态文明,完善生态公益林建设管理,实现生态公益林的可持续发展。广东省九连山林场位于南岭山脉南麓、东江流域上游,生态区位重要。笔者根据林场生态公益林示范区建设的实践,介绍其规划设计、建设技术措施和预期效益,以期为同行做出参考。
关键词 生态公益林示范区;建设;效益分析
广东省九连山林场位于南岭山脉南麓的省级生态县连平县境内,属于粤北山区,东经114°24′~114°36′,北纬24°08′~24°22′。林场以低山为主,地处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季相变化明显,年均气温19.6℃,年均降雨量1791.1mm。土壤主要为黄壤及红壤,土壤偏酸性,植被以芒萁、大芒、蕨类、小灌木等为主。林场总面积5940.1hm2,森林蓄积量38.1万m3,现有生态公益林3028.7公顷(其中:国家级重点公益林2466.3公顷),占全场林业用地总面积的51.2%。并自1999年开始实施“四江”流域水源涵养林建设以来,通过“四江”流域水源涵养林、国债珠防林工程和封山育林、生物防火林带建设、林分改造、森林碳汇重点生态公益建设等项目建设,共完成生态公益林建设4万多亩。生态公益林面积。在我省新一轮绿化广东和四大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大力推进的大背景下,生态公益林示范区作为集保护、管理、建设、监测、科普、示范推广于一体的多功能生态示范区,是对广东省生态公益林建设与管理的补充与完善。在尊重自然、顺 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基础上,以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为动力;通过设立示范区,建设高质量的生态公益林,建立、健全生态公益林保护和经营管理体系,探索长效机制,创造新鲜经验,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全面提升全省生态公益林建设、保护和经营管理水平,为建设美丽广东作出更大贡献。通过生态公益林示范区建设,将会进一步加速对森林保护和管护,提升生态功能等级,更快更好地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
1.1、示范区选址
按照集中连片、交通便利、方便管理的原则,林场生态公益林示范区建设选址在生态区位重要、林相相对较好、森林经营有一定基础、林地权属清晰、补偿落实到位、交通便利的田席工区林区,面积为1373.9公顷,主要包括十二排
(一)、(二)、(三)林班,水库面林班,阿婆寮林班,青草湖林班,三百亩林班,洪水坑林班,大风门林班。目前设置有管护哨所5个,建设用房5栋,其中2栋为重修新建房,3栋破旧不堪,拟进行危房改造以排除安全隐患。5个管护哨所配专职管护人员10名。林分绝大部分已改造成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生态效益明显,但仍有少量的杉木萌芽林和纯松林需要改造。
1.2、建设目标
根据《广东省生态公益林建设管理和效益补偿办法》(省政府第 48号令)和《广东省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资金管理办法》(粤府函[2003]215号)等有关规定及《广东省生态公益林示范区建设工作方案》(粤林[2013]13号)的有关要求和标准,结合林场生态公益林示范区建设管理的工作实际,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推进生态公益林示范区建设,使示范区逐步实现“林分质量提升,保护管理规范,经营利用合理”,成为展示我省生态公益林建设成果的窗口,探索经营管理模式的试验田,开展森林生态效益监测的基地。
1.3 主要建设内容
一是设立生态公益林示范区管理机构,明确专职人员职责,负责示范区日常管理工作。二是按照每3000亩/人的标准,根据管护难度、相对集中连片的原则,划定综合管护责任区。每个责任区聘请一位身体健康、年纪适合、责任心强、热爱护林事业的人为专职护林员,并签订承包管护合同,明确管护职责。三是制定生态公益林示范区保护管理制度。管理制度主要包括示范区的机关管理制度和护林员管理考核制度。机关管理制度主要明确机关人员的岗位职责、权限。护林员管理考核制度主要明确护林员的职责范围,做到五定(即定山场、定面积、定任务、定职责、定报酬),并对出现违反管理制度的人和事,严格按制度执行进行处罚,对严重失职、社会影响大的护林员,坚决辞退。四是实行全封山管护,严格落实各项生态公益林保护措施。示范区的主要出入口及显要位置,设置永久性宣传牌、标志界碑和示范区建设规划图,在人畜多的地方,必要时设置护栏。严格执行有关森林防火以及重大盗伐林木案件、违反 野生动植物保护、林地保护等法律法规,确保各项保护措施的落实,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更新和演替。五是优先安排适宜生态公益林示范区的建设项目。优先安排森林林分改造、中幼林抚育和其它一些适宜示范区建设的项目,并按照国家工程管理进行项目管理。优先安排其它生态补偿和补贴试点,确保示范区的各项建设规划落实。六是建立示范区生态公益林补偿信息系统,完善生态公益林基础数据和档案管理。注重各种信息的收集和基础数据更新,完善档案管理,做到随时随地能掌握了解示范区发生的各种情况。七是积极开展林业生态科普宣传和效益监测工作。结合示范区的特点,每年至少开展2次生态科普知识宣传专题活动,并积极开展示范区的效益监测,建立生态示范区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监测体系。项目预期效益分析
2.1 生态效益
随着生态林示范区森林景观改造工程的建成,将从根本上改善九连山林场生态建设示范区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从而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根据有关的方法和参数,经计算,仅涵养水源、保土保肥、净化空气和固碳释氧等方面生态效益年货币额就达1830万元以上。同时在吸滞尘埃、降低噪音、调节气候、改善人居环境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在涵养水源方面,以1公顷森林每年可增加蓄水375立方米计算,1373.9公顷生态公益林示范区每年可增加蓄水50万立方米,按照替代价值每立方米1.0元计算,每年涵养水源效益为50万元。在保持水土方面,按每公顷森林每年保土60吨计算,示范区1373.9公顷,每年减少土壤流失8万吨以上,可以大幅度降低溪流及示范区内林地的清淤投入,促进东江、新丰江水质的净化 作用。按回土工程每吨50元计算,其每年回土效益可达400万元以上。在森林的保肥效益上,根据每年减少土壤流失量中的氮、磷、钾的数量和每年能够提供的有机肥两方面计算。经综合分析,示范区土壤养分采用统一的综合指标,即含氮0.21%、含磷0.12%、含钾1.38%,经计算其保肥效能可分别折成尿素116.7吨、过磷酸钙163.7吨、氯化钾617.1吨,其商品价分别按2600元/吨、1200元/吨和2000/吨计算,工程保肥效益每年为173.4万元。在气候调节和环境改善方面效益也很显著。在森林区域,日间约80%的太阳辐射被林木的枝叶截阻,不能直接照射到林地上,而林冠接受的太阳能又因水分的蒸发和蒸腾作用消耗大部分,夜晚及各冬季,则由于林冠遮蔽,林中的热量不易很快散失。因此,在气温变化中,相对于无林地,森林呈现出昼低而夜高、冬暖而夏凉的特点。据测定,林内最低气候可提高0.4~7.6℃,最高气温可降低2.5℃。同时,森林中空气的细菌含量只相当于没有绿化地的1/40~1/50。繁茂的生态风景林可以为游人和居民提供高氧、低菌、高负离子、少尘埃的清新环境。在净化空气方面,森林繁茂的枝叶能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氧气,并能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硫、氟化氢、氨、氯、汞蒸汽等对人体有害的气体。据测定,1公顷森林每年可吸收135~170千克二氧化硫;每天可吸收1吨二氧化碳,产生750克氧气。示范区每年可产生氧气365吨、固碳9377吨以上,每年产生碳汇930万元。在吸尘降噪方面,森林是“过滤器”,茂密的林木枝冠,对空气中携带的烟尘、粉尘、灰尘有巨大的拦截、过滤和吸附作用。林木的树叶面积要比林木占地面积大60~70倍,具有很强的吸滞尘埃功能。据测定,1公顷森林每年可吸附各种尘埃300~900吨。森林是“消声器”,密集的枝叶能减弱声波的传送能量,枝叶摆动可使声波减弱乃至消失,树叶表面的气孔和粗糙的绒毛,似多孔纤维吸音 板,能把噪音吸收掉。据测定,成片的森林可降低噪音26~34分贝。因此,此工程建设对于维护周边环境清洁恬静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提供森林游憩,保护动物多样性方面,森林是巨大的绿色宝库,是生态系统的主体,是自然界最重要、功能最完善的资源库、生物基因库。森林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作用表现在3个层次上,分别是森林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森林的物种多样性和森林的遗传因子多样性。
2.2 社会效益
通过生态公益林示范区建设,将在生态公益林示范区形成多树种、多层次、多色彩、多效益的库区森林生态系统,其辐射带动作用,将优化、美化整个周边环境。生态公益林迷人的色彩和绮丽的景观必将促进当地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反过来,又直接或间接地带动本地区交通、城建、商业、外贸、金融、房地产、电信等行业相关的发展,因此,工程的实施将有利于保持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3 经济效益
生态公益林示范区建设,是一项社会公益型建设项目,其突出效益是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但也存在潜在的经济效益。由于生态公益林是不能进行木材砍伐的,故以“木材储备效益”来衡量其潜在的经济效益。项目建成后,共有林分20608.5亩,按每年平均生长量0.25立方米/亩计算,每年可增加活立木蓄积5152立方米,按每立方米价值600元计,则本工程项目每年可获得“木材储备效益”300万元以上。
另外,示范区建设所形成的迷人森林色彩和绚丽的生态景观,通过生态旅游业发展带来强大的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必将促进当地 旅游经济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小结
广东省九连山林场生态公益林示范区的建设是对广东省生态公益林建设与管理的补充与完善,示范区集保护、管理、建设、监测、科普、示范推广于一体的多功能生态示范区。通过示范区建设,可以提高生态公益林管护质量、提高生态公益林经营管理积极性、完善生态公益林管理机构。建设生态公益林示范区,研究森林调节气候、固碳释氧、涵养水源、净化水质、保持水土及维持生物多样性等内容,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提供技术支持;通过生态科普中心的宣传,让公众认识到森林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
[1]叶青, 徐杰其, 毛容武,等.武义县林场杉木中幼林抚育技术要点[J].华东森林经理.2011(03):23—25.[2]尤建林, 陈献志, 王宝党,等.中幼林抚育成效浅析.[J]江苏林业科技.2012(01):118—119.[3] 李淑华,杨继承,刘妍妍.森林抚育间伐研究综述[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01):30—31.作者简介:丘伟巧(1986-06),男,广东和平人,林业助理工程师,从事林业技术工作。
第五篇:FDI技术效应实证分析论文
摘要:文章采用地区层面数据,对影响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几个重要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证实了FDI的进入东道国并非主动产生技术溢出效应,而需要与一定的东道国因素相结合的结论。
关键词:FDI;技术溢出;实证分析
FDI技术溢出是经济学意义上的一种外部效应,是指由于FDI进入东道国,其带来的技术对当地的生产率增长、经济增长、劳动力技术水平提高等方面都起到了一定的贡献,而FDI投入方却无法因带这些贡献而得到相应回报的现象。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最早的技术溢出是由MacDougall(1960)在分析FDI的一般福利效应时提出的。
Cooden(1960)和Caves(1971)分别考察了FDI对最佳关税、产业模式和社会福利的影响,多次提及溢出效应。
Blomstrom(1998)将国际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定义为,跨国公司在东道国实施FDI引起当地技术或生产力的进步,而跨国公司无法获取其中的全部收益的一种理论。
Caves(1974)分别检验了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FDI技术溢出效应。他发现在加拿大制造业中,当地企业的利润率与行业内的外资份额正相关,而在澳大利亚制造业中劳动生产率与行业内的外资份额也呈现正相关代写论文。
Blomstrom和perssom(1983)选用墨西哥1970年的行业横截面数据,将劳动生产率作为技术水平的评价指标,同时选用行业资本密集度以及劳动力绩效作为影响特征变量,实证得出了存在正技术溢出效应。Blomstrom和Wollf(1989)选用墨西哥1965年~1984年的行业时间序列数据,检验了某些特定产业内外资的进入对当地企业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地企业的生产力水平与跨国公司子公司的生产力水平存在趋同现象,同时当地企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速度与行业内的外资份额呈正相关关系,从而也得出了存在正溢出效应的结论。
李平(1999)对中国各部门内不同产业之间的技术溢出效应作了比较全面的研究,重点研究了产业自身的产品内含型技术和资本内含型技术对其他产业的技术溢出效应,在选取的12个制造业产业中,他发现绝大多数产业之间均存在着一定的资本内含型技术溢出效应。
姚洋(1998)利用第三此全国工业普查的资料,发现行业中如果外国三资企业数量比重每增加一个百分点,行业的技术效率就会提高1.1个百分点。
秦晓钟、胡志宝(1998)采用生产函数模型,利用1995年工业普查数据,对含采掘业、电力煤气等39个行业进行了检验,得出FDI的行业内溢出效应明显存在的结论。
何洁、许罗丹(1999)借鉴Feder(1982)模型,实证得出“外商直接投资带来的技术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我国内资工业企业的技术外溢作用就提高2.3个百分点”的结论。
沈坤荣(1999)利用各省的外商直接投资总量与各省的全要素生产率作为横截面的相关分析,得出FDI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每增加一个单位,可以带来0.37个单位的综合要素生产率增长。
陈涛涛(2003)利用我国制造业84个四位码行业的数据,实证发现当内外资能力差距较小时,有助于溢出效应的产生。
以上文献均侧重于对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存在性和其效应方向的研究,而忽略了对影响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具体因素的作用的分析。实际上,FDI的进入东道国,并不是主动产生技术溢出效应的,而是需要与一定的东道国具体因素相结合,本文将就几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对进入我国的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找到促进技术溢出效应的关键因素。
二、模型及数据的选取
1. 研究模型。借鉴Feder(1982)的研究思路,将整个经济分为外资部门和内资部门,每个部门的生产过程用一个生产函数表示(1)。
lnYd=c0+c1lnKd+c2lnLd+c3lnKf+u(1)
其中,Yd表示内资工业部门总产出;Kd表示内资工业部门的资本投入;Ld表示内资工业部门的劳动力投入;Kf表示三资企业的资本投入;u为残差。C1、c2分别表示内资企业资本与劳动的边际产出弹性,c3表示三资企业的资本积累对内资企业的边际产出弹性,它的正负与大小反映了外商投资企业溢出效应的方向和力度。
为考察人力资本、制度变量和R&D投入对技术溢出的影响,在模型(1)的基础上,引入3个变量,其中H表示某地区的人力资本水平,GY代表制度变量,表示某地区的制度环境,RD表示某地区人均R&D投入,由此建立模型(2)如下:
lnYd=c0+c1lnKd+c2lnLd+c3lnKf+c4ln(Kf*H)+c5ln(Kf*GY)+α5ln(Kf*RD)+u(2)
2.数据描述。本文计量所采用的数据是根据2000年~2004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部”网上数据整理得来的。利用全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不包括西藏在内的地区数据。具体数据的选取上,资本投入选取各地区资产总计表示;劳动力投入采用各地区工业增加值与全员劳动生产率的比值所表示的平均从业人数来表示;内资企业的产出、资本投入以及劳动力投入是通过各地区工业行业内“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与各地区工业行业内“三资企业”相对应的指标相减得出的;人力资本,采用各地区高校在校生人数与该地区年底总人数的比值来表示;制度变量,采用各地区国有工业企业总产出与各地区工业行业总产出的比值表示;人均R&D投入,用各地区年R&D投入与该地区年底总人数的比值表示。
三、实证检验
1. 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基本模型检验。表1中①,是对基本模型(1)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1999年~2003年,工业部门中外商直接投资的溢出效应为正,并且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的t检验。从总体上看,外资投资企业的资产每增加1个百分点,可以带动行业中内资企业的产出增加0.33个百分点。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对内资企业存在正向的技术溢出效应。Kd的系数为正,也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的t检验,表明内资企业的资本投入对行业经济的增长起正向作用。但是,Ld的系数不显著,说明国内企业劳动力投入的水平相对较低,对行业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小。
2. FDI技术溢出效应的扩展模型检验。表1中②是利用扩展模型,进一步考察人力资本、制度变量、人均R&D投入对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的影响。对模型(2)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Kf的系数不显著,表明单纯的外资投入,并不一定能够促进技术溢出,而应当以其他的因素为前提,比如制度变量、人力资本和人均R&D投入等。
表1中③是模型(2)去掉kf后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去掉Kf后,Kf*H、Kf*GY、Kf*RD均通过了显著性1%的t检验,其中,Kf*H、Kf*GY对技术溢出存在正效应,表明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入,若要产生技术溢出效应,的确需要以一定的东道国人力资本和东道国制度环境为前提条件。东道国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和制度环境的改善,都会促进外资技术溢出的产生。Kf*RD的系数为负,这是因为R&D具有创新能力和吸收能力两方面的作用,而外商直接投资产生技术溢出,主要是通过R&D的吸收能力实现的。由于目前我国的R&D吸收能力较低,导致外商直接投资不仅未通过与R&D结合促进内资部门生产率的提高,反而影响了内资部门的产出。
四、结论及建议
由以上分析可知,FDI虽然对全国样本存在正的技术溢出效应(分析结果表1中①),但是FDI技术溢出效应的产生并不是主动的,而是需要与东道国的一定的人力资本水平和良好的制度环境相结合(分析结果表1中②、③),所以建议如下:
1. 提高专业人才的人力资本存量。宏观上讲,提高人力资本水平,才能提高对技术溢出的吸收能力,只有将各地(下转第81页)区人力资本转化为真正的生产力,才能充分发挥FDI的技术溢出正效应。而对于微观企业来说,企业内相应技术的专业人才存量是决定企业吸收能力强弱的关键因素,直接影响企业对引进行业内专项技术的吸收效果以及对所吸收的技术向现实的产品,进而向企业的效益的转化能力。同时,人才存量构成整个国家(地区)的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于促进整体的技术溢出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 提高R&D的吸收能力,实施不同的开放政策。为提高企业的吸收能力,需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加强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促进企业与技术水平较强的国外企业、研发机构的合作。实施不同的开放政策,对于吸收能力较强的行业,可以采取开放政策;对于高科技行业,由于内资部门的市场份额下降和人才流失,会造成向外资企业的逆向技术扩散,所以高科技行业应采用逐步开放的政策。
3. 建立良好的制度环境。为企业建立有利于其竞争和能促进其自主研发的制度环境。一是,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护知识产权。二是,逐步建立支持创新支持体系和创新风险承担机制。三是,进一步消除各种体制机制性障碍,打破行业和市场垄断,创造各类企业公平竞争的环境。四是,建立由企业牵头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机制,为各类企业的创新活动提供社会化、市场化服务。
参考文献:
1.卢健.“技术溢出”的几个问题.天府新论,2000,(5).
2.江小涓.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技术进步的贡献.国际经济评论,2004,(3).
3.陈涛涛.中国FDI行业内溢出效应的内在机制研究.世界经济,2003,(9).
4.沈坤荣,耿强.外国直接投资、技术外溢与内生经济增长——中国数据的计量检验与实证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1,(5).
5.赖明勇,包群,阳小晓.外商直接投资的吸收能力:理论及中国的实证研究.上海经济研究,2002,(6).
6.方希桦,包群,赖明勇.国际技术溢出:基于进口传导机制的实证研究.中国软科学,2004,(7).
7.何洁.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工业部门外溢效应的进一步精确量化.世界经济,2000,(12).
8.潘文卿.外商投资对中国工业部门的外溢效应:基于面板数据的分析.世界经济,2003,(6).
9.沈坤荣,李剑.中国贸易发展与经济增长影响机制的经验研究.经济研究,2003,(5).
10.何洁,许罗丹.中国工业部门引进外国直接投资技术外溢效应的实证研究.世界经济文汇,19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