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儿垂钓》原文、翻译及赏析
《小儿垂钓》原文、翻译及赏析
《小儿垂钓》原文、翻译及赏析1小儿垂钓 唐朝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小儿垂钓》译文
一个头发蓬乱、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边学钓鱼,侧身坐在青苔上绿草遮映着他的身影。
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远远地摆了摆手,不敢回应路人生怕惊动了鱼儿。
《小儿垂钓》注释
蓬头:形容小孩可爱。
稚子:年龄小的、懵懂的孩子。
垂纶:钓鱼。
纶:钓鱼用的丝线。
莓:一种野草。
苔:苔藓植物。
映:遮映。
借问:向人打听。
鱼惊:鱼儿受到惊吓。
应:回应,答应,理睬。
《小儿垂钓》赏析
《小儿垂钓》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诗写一“蓬头稚子”学钓鱼,“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向小儿招手,想借问打听一些事情,那小儿却“怕得鱼惊不应人”(怕惊了鱼而不置一词),真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形神兼备,意趣盎然。其艺术成就丝毫不亚于杜牧著名的《清明》一诗。
此诗分垂钓和问路两层,第一、二句重在写垂钓(形),第三、四句重在问路(传神)。
第一、二句,稚子,小孩也。“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学”是这首诗的诗眼。这个小孩子初学钓鱼,所以特别小心。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眼前。“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侧坐,而非稳坐,正与小儿初学此道的心境相吻合。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小儿打问,就因为看得见小儿。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当路人问道,小儿害怕应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这是从动作和心理方面来刻画小孩,有心计,有韬略,机警聪明。小儿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小儿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小儿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小儿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以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比较少,因而显得可贵。这首七绝写小儿垂钓别有情趣。诗中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和一些专注。此诗不失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
《小儿垂钓》创作背景
本首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小儿垂钓》是胡令能到农村去寻找一个朋友,向钓鱼儿童问路后所作。
《小儿垂钓》原文、翻译及赏析2原文
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作品注释蓬头:头发乱蓬蓬的,蓬:蓬乱。稚子:年龄小的孩子「小孩子」垂纶: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莓:一种小草;映:遮映借问:向人打听;遥:远远地;怕:害怕;生怕。鱼惊: 鱼儿因受到惊吓而逃跑应:应答
作品译文
一个头发蓬乱的小孩子正在学钓鱼,侧身坐在青苔上绿草映衬着他的身影。
遇到有人问路他老远就招着小手,唯恐怕鱼儿被吓跑他不敢大声应答。
赏析
这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诗写一个稚气未脱的小儿在水边学钓的情景,形神兼备,意趣盎然。
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比较少,因而显得可贵。这首七绝写小儿垂钓别有情趣。此诗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和一些专注。
一二句重在写形,三四句重在传神。稚子,小孩也。“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学”是这首诗的诗眼。这个小孩子初学钓鱼,所以特别小心。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眼前。“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侧坐,而非稳坐,正与他初学此道的心境相吻合。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他打问,就因为看得见他。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当路人问道,小儿害怕应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这是从动作和心理方面来刻划小孩,有心计,有韬略,机警聪明。他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他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他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他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以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通过以上的简略分析可以看出,前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体态,但“侧坐”与“莓苔”又不是单纯的描状写景之笔;后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神情,但在第三句中仍然有描绘动作的生动的笔墨。此诗不失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
《小儿垂钓》原文、翻译及赏析3小儿垂钓
朝代:唐代
作者:胡令能
原文: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译文
一个蓬头发蓬乱、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边学钓鱼,侧着身子坐在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影。
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小孩漠不关心地摆了摆手,生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注释
⑴蓬头:形容小孩可爱。稚子:年龄小的、懵懂的孩子。垂纶: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
⑵莓:一种野草。苔:苔藓植物。映:遮映。
⑶借问:向人打听。
⑷鱼惊:鱼儿受到惊吓。应:回应,答应,理睬。
鉴赏
这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诗写一个稚气未脱的小儿在水边学钓的情景,形神兼备,意趣盎然。
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比较少,因而显得可贵。这首七绝写小儿垂钓别有情趣。此诗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和一些专注。
一二句重在写形,三四句重在传神。稚子,小孩也。“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学”是这首诗的诗眼。这个小孩子初学钓鱼,所以特别小心。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眼前。“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侧坐,而非稳坐,正与他初学此道的心境相吻合。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他打问,就因为看得见他。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当路人问道,小儿害怕应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这是从动作和心理方面来刻划小孩,有心计,有韬略,机警聪明。他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他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他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他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以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通过以上的简略分析可以看出,前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体态,但“侧坐”与“莓苔”又不是单纯的描状写景之笔;后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神情,但在第三句中仍然有描绘动作的生动的笔墨。此诗不失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
第二篇:唐诗《小儿垂钓》原文及翻译
《小儿垂钓》是唐代诗人胡令能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描写一个小孩子在水边聚精会神钓鱼的情景。诗人通过描写典型细节,极其传神地再现了儿童那种认真、天真的童心和童趣。
《小儿垂钓》原文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小儿垂钓》翻译
一个头发蓬乱、面孔稚嫩的小孩在河边学钓鱼,侧着身子坐在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影。
路人想问路,小儿向路人招招手,生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小儿垂钓》注释
蓬头:形容小孩可爱。稚子:年龄小的、懵懂的孩子。垂纶: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
莓:一种野草。苔:苔藓植物。映:遮映。
借问:向人打听。
鱼惊:鱼儿受到惊吓。应:回应,答应,理睬。
《小儿垂钓》赏析
《小儿垂钓》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诗写一“蓬头稚子”学钓鱼,“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向小儿招手,想借问打听一些事情,那小儿却“怕得鱼惊不应人”(怕惊了鱼而不置一词),真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形神兼备,意趣盎然。其艺术成就丝毫不亚于杜牧著名的《清明》一诗。
此诗分垂钓和问路两层,第一、二句重在写垂钓(形),第三、四句重在问路(传神)。
第一、二句,稚子,小孩也。“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学”是这首诗的诗眼。这个小孩子初学钓鱼,所以特别小心。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眼前。“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侧坐,而非稳坐,正与小儿初学此道的心境相吻合。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小儿打问,就因为看得见小儿。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当路人问道,小儿害怕应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这是从动作和心理方面来刻划小孩,有心计,有韬略,机警聪明。小儿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小儿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小儿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小儿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以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比较少,因而显得可贵。这首七绝写小儿垂钓别有情趣。诗中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和一些专注。此诗不失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
第三篇:《小儿垂钓》教案设计
《小儿垂钓》教案设计
授课者:莫拥芳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感悟古诗大意。会写2个生字。掌握一个多音字“应”。
2、通过看图学文,感受小孩的聪明与机灵。教学重点:
正确认读生字,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教学难点:
通过看图读诗,了解古诗大意,感受小孩的聪明与机灵。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垂钓吗?常常跟谁去钓鱼的?
2、带着你们兴奋的心情跟老师到池塘边去看看一个小朋友。他也喜欢钓鱼,我们去认识认识他吧!
3、出示课题。
4、齐读课题;
5、理解课题:“小儿”就是“小孩儿”,“垂钓”就是“钓鱼”的意思。
6、作者简介。
二、朗读古诗,学习生字。
1、播放朗读。
2、生自由朗读古诗,强调朗读的节奏。
3、圈出生字。出示生字,齐读生字。一组开火车读生字。
4、“蓬”是什么结构?带有草字头还有哪些字?(芳、草)
5、“垂”是独体字。你怎么记住这个字?同学们真聪明。我们的祖先更聪明。
6、字理识字:“垂”。(土上长着一颗树,树上挂着两个果。)我们的祖先这 样记下这个字,也这样写着着。后来又写成,最后又写成现在的楷书。
7、指导书写“垂”字。出示“垂”字笔顺分解图。
8、“侧”古今对照。
9、“应”是多音字。(应该、答应)
三、理解诗句,感悟诗意。
1、理解“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台草映身。” 蓬头:头发散乱,没有梳理。
垂纶:纶指垂钓用的丝纺线。垂纶就是指垂钓的意思。
莓苔:长在湿润之处的低等植物。一般长在太阳光不容易照到之处。映身:掩饰着身板。
2、连起来说诗句的意思。
3、这句写出小孩儿的天真可爱。
4、理解“路人借问遥挥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借问:向人探询看望,指有礼貌地问。遥:远远的。应:应答。
5、说说诗句的意思。
6、这句写出了小孩钓鱼专心认真。
四、背诵古诗,拓展训练。
1、背诵练习。
2、用你喜欢的方式再现诗景。板书设计:小儿垂钓
遥招手 怕鱼惊 不应人
第四篇:《小儿垂钓》教案
《小儿垂钓》教案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82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谁跟父母去钓过鱼呀?才能怎样钓鱼?
2、那么怎样才让鱼上钩呢?(最好让鱼杆长一些,……)
3、为什么?(不让鱼知道有人要捉它,钓鱼还要有耐心,不能三心二意……)看来要钓到鱼的确不容易。
谈话:老师这里有一幅图,(微机出示)你们看看他能否钓到鱼呢?
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古诗《小儿垂钓》。板书并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出示)
2、学生学习生字。(这一课里有这几个生字,我们首先学习一下;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字词。)
3、学生根据注释,想一想:你觉得这个钓鱼的小朋友当时的心情如何?你是从哪些词语或句子中看出来的?
4、学生自学。
三、精读课文
1、侧坐:全神贯注。
莓苔:不怕呆在野草丛中。
草映身:一心一意。
2、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小孩正在专心致志地钓鱼,行人匆匆走来向他大声提问,他心里会怎么想?
如果你是那个小孩,你会对行人做什么手势?
你认为课文中的那个小孩做的是什么手势?
这位乡村小男孩十分机灵,他陶醉在垂钓乐趣之中的时候,还不忘帮助别人,真是十分可爱。)
3、当时这个孩子的心情如何?
4、现在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认真专注、天真烂漫、机灵可爱)
5、学生看导语。(出示)
6、练习朗读。
7、现在你们觉得这个小孩能否钓到鱼呢?
四、问题与思考
1、你觉得诗人怎么会发现这个学钓鱼的小孩的?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
2、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把诗人看到的画面描写出来。
五、交流资料
关于古人写小孩子的古诗有哪些?交流一下。
1、学生交流。
2、教师出示。
六、作业设计 课本剧的表演。
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的关键字搜索!
第五篇:领悟《小儿垂钓》
领悟《小儿垂钓》
这首古诗,流传自今,很多人都觉得它很有趣,你觉得哪里很有趣?听老师读,自由读(同桌交流)
交流:
1.小孩钓鱼的样子很有趣。头发乱蓬蓬。
(师:你抓住了外形的趣,“蓬头”写出了农村小儿的顽劣淘气,真是野趣十足啊。)
2.他的动作“侧坐”有趣,他不像大人坐好,而是随心所欲,(师:你抓住小孩的动作来体会,写出了小儿垂钓的悠闲,无拘无束。)
3.“学”这个孩子一本正经地学,故作老成。
(师:你抓得很好,这个孩子一本正经地学,故作老成。多有意思呀!)
4.“草映身”也有趣。孩子很小,草都把他的身子掩住了。
(师:如果是大人,哪有“草映身”的趣味呢。)
5.指导读: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多悠闲、天真的孩子,谁来读给我们听一听?指名读。
这儿草木茂盛,是个钓鱼的好地方。谁还想读?指名读。
还有哪些有趣的情节?
1.“遥招手”很有趣。别人来问路,他只招手不说话。
(1)创设情境。(这是为什么呢?)
师:小孩在河边一动不动坐了很久,哎!还没钓到一条鱼。他透过清澈的河水看到一条小鱼慢慢游过来了,眼看就要上钩了,这时远处有个人路过这里,发现了这个钓鱼的男孩,于是向他问路。如果你就是这个钓鱼的孩子,会怎么办呢?这样吧,咱们来演一演,现在你们就是这个专心学钓鱼的孩子,把你们的钓竿都拿好了。我就是那个问路的人。
2.模拟表演。
师自言自语:我跟老朋友已多年不曾见面了,这次应邀,特来拜访。可是几年不见,这道路跟村庄都有些变样了,我都不认得路了,这如何是好?得找人问问才行!(师用手张望)奇怪!远处有一个小孩蹲在草丛里干嘛呀?我来问问他:喂——小朋友——,到xx村怎么走?
学生自由做动作。(教师打量一番)问:大家怎么都不出声呀?指名说。
预设1、我的鱼儿快上钩了,你不要大声说话,吓跑了鱼儿。
师:你招手时,眼睛盯着鱼竿,是一个神情专注钓鱼的孩子。
预设2:你走近一点,我小声告诉你。
师:你招手后,做了一个“嘘”的动作,可见你钓鱼之用心。
预设3:你等一下,我把鱼钓上来了再告诉你。
师:你钓鱼的同时,不忘告诉我,你是一个热心的孩子。
3.看多有趣、机灵的孩子呀!一个“遥招手”写出了他的担心,写出了他的认真、专注。加上动作再读后两句。(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小儿,专心致志钓鱼而不应人的样子是多么有意思,诗人看了情不自禁地地笑了,(指名读)是呀,正是小儿的天真、活泼、专注打动了诗人(指名读)
小儿的这份野趣、乐趣、情趣,便是难得的童趣。(齐读)
来,我们学着诗人的样子,一起赞叹小儿自由自在的生活,一起感受他的天真可爱、认真专注。(齐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