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杜甫的赠别诗有哪些呢
杜甫的赠别诗有哪些呢
杜甫的赠别诗有哪些呢1《新婚别》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妻子,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沈痛迫中肠。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杜甫的赠别诗有哪些呢2《无家别》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
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杜甫的赠别诗有哪些呢3《垂老别》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
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
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
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
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
人生有离合,岂择衰老端。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杜甫的赠别诗有哪些呢4《赠李八秘书别三十韵》
往时中补右,扈跸上元初。反气凌行在,妖星下直庐。
六龙瞻汉阙,万骑略姚墟。玄朔回天步,神都忆帝车。
一戎才汗马,百姓免为鱼。通籍蟠螭印,差肩列凤舆。
事殊迎代邸,喜异赏朱虚。寇盗方归顺,乾坤欲晏如。
不才同补衮,奉诏许牵裾。鸳鹭叨云阁,麒麟滞玉除。
文园多病后,中散旧交疏。飘泊哀相见,平生意有馀。
风烟巫峡远,台榭楚宫虚。触目非论故,新文尚起予。
清秋凋碧柳,别浦落红蕖。消息多旗帜,经过叹里闾。
战连唇齿国,军急羽毛书。幕府筹频问,山家药正锄。
台星入朝谒,使节有吹嘘。西蜀灾长弭,南翁愤始摅。
对扬e士卒,干没费仓储。势藉兵须用,功无礼忽诸。
御鞍金[,宫砚玉蟾蜍。拜舞银钩落,恩波锦帕舒。
此行非不济,良友昔相于。去旆依颜色,沿流想疾徐。
沈绵疲井臼,倚薄似樵渔。乞米烦佳客,钞诗听小胥。
杜陵斜晚照,水带寒淤。莫话清溪发,萧萧白映梳。
杜甫的赠别诗有哪些呢5《别李义》
神尧十八子,十七王其门。道国洎舒国,督唯亲弟昆。
中外贵贱殊,余亦忝诸孙。丈人嗣三叶,之子白玉温。
道国继德业,请从丈人论。丈人领宗卿,肃穆古制敦。
先朝纳谏诤,直气横乾坤。子建文笔壮,河间经术存。
尔克富诗礼,骨清虑不喧。洗然遇知己,谈论淮湖奔。
忆昔初见时,小襦绣芳荪。长成忽会面,慰我久疾魂。
三峡春冬交,江山云雾昏。正宜且聚集,恨此当离尊。
莫怪执杯迟,我衰涕唾烦。重问子何之,西上岷江源。
愿子少干谒,蜀都足戎轩。误失将帅意,不如亲故恩。
少年早归来,梅花已飞翻。努力慎风水,岂惟数盘飧。
猛虎卧在岸,蛟螭出无痕。王子自爱惜,老夫困石根。
生别古所嗟,发声为尔吞。
杜甫的赠别诗有哪些呢6《送长孙九侍御赴武威判官》
骢马新凿蹄,银鞍被来好。绣衣黄白郎,骑向交河道。
问君适万里,取别何草草。天子忧凉州,严程到须早。
去秋群胡反,不得无电扫。此行收遗m,风俗方再造。
族父领元戎,名声国中老。夺我同官良,飘摇按城堡。
使我不能餐,令我恶怀抱。若人才思阔,溟涨浸绝岛。
尊前失诗流,塞上得国宝。皇天悲送远,云雨白浩浩。
东郊尚烽火,朝野色枯槁。西极柱亦倾,如何正穹昊。
杜甫的赠别诗有哪些呢7《送韦十六评事充同谷郡防御判官》
昔没贼中时,潜与子同游。今归行在所,王事有去留。
逼侧兵马间,主忧急良筹。子虽躯干小,老气横九州。
挺身艰难际,张目视寇雠。朝廷壮其节,奉诏令参谋。
銮舆驻凤翔,同谷为咽喉。西扼弱水道,南镇⒑壁睢
此邦承平日,剽劫吏所羞。况乃胡未灭,控带莽悠悠。
府中韦使君,道足示怀柔。令侄才俊茂,二美又何求。
受词太白脚,走马仇池头。古色沙土裂,积阴雪云稠。
羌父豪猪靴,羌儿青兕裘。吹角向月窟,苍山旌旆愁。
鸟惊出死树,龙怒拔老湫。古来无人境,今代横戈矛。
伤哉文儒士,愤激驰林丘。中原正格斗,后会何缘由。
百年赋命定,岂料沉与浮。且复恋良友,握手步道周。
论兵远壑净,亦可纵冥搜。题诗得秀句,札翰时相投。
杜甫的赠别诗有哪些呢8《送李校书二十六韵》
代北有豪鹰,生子毛尽赤。渥洼骐骥儿,尤异是龙脊。
李舟名父子,清峻流辈伯。人间好少年,不必须白晰。
十五富文史,十八足宾客。十九授校书,二十声辉赫。
众中每一见,使我潜动魄。自恐二男儿,辛勤养无益。
乾元元年春,万姓始安宅。舟也衣彩衣,告我欲远适。
倚门固有望,敛衽就行役。南登吟白华,已见楚山碧。
蔼蔼咸阳都,冠盖日云积。何时太夫人,堂上会亲戚。
汝翁草明光,天子正前席。归期岂烂漫,别意终感激。
顾我蓬屋姿,谬通金闺籍。小来习性懒,晚节慵转剧。
每愁悔吝作,如觉天地窄。羡君齿发新,行己能夕惕。
临岐意颇切,对酒不能吃。回身视绿野,惨澹如荒泽。
老雁春忍饥,哀号待枯麦。时哉高飞燕,绚练新羽翮。
长云湿褒斜,汉水饶巨石。无令轩车迟,衰疾悲夙昔。
第二篇:赠别诗
诗歌鉴赏四:赠别诗
一、知识归纳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2.常见意象:驿站、津渡、杨柳、长亭、南浦(水边的送别之所)、酒、客栈、候馆、旅社 舟船 砧声 古道 阳关 胡笳、劳歌等
3.感情基调: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4.题材情感主旨:
①依依不舍的离愁、留念: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南浦别》白居易)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赠别》 杜牧)(运用拟人修辞,借蜡烛写别情)
②借对别后情境的想象,表现对友人的担忧与思念: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晚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雨霖铃》
③真诚友谊的歌颂: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赠汪伦 李白)
④情深意长的勉励: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高适)前两句哀景衬壮情;后两句是对朋友的勉励、安慰,体现诗人乐观豁达的胸怀,对友人真诚的情谊。格调高昂。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⑤坦陈心志的告白: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冰心、玉壶代指诗人高洁之志
二、方法点拨
1、从关键词(情感词)入手。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王之涣<送别>
2、要抓住诗中所描绘的景、物,体味情感。
①送别诗往往借助特有的物象表达情感,如酒等,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主人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体现。②送别诗中的景往往因不舍与离愁而带着感伤的意味。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王勃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寒”字在诗中就不仅仅是通常感觉到的肤体寒冷,而是在特定的离别之夜独有的内心感受。
3、领会诗词中所蕴含的典故的含义。
送魏大从军 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以三个古代立功边疆的英雄人物比喻魏大,寄以希望,同时也表现出诗人自己为国立功的宏愿。开篇以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和魏绛消除边患这两个典故起,很自然地切合送魏大从戎,希望他能像霍去病和魏绛一样杀敌建功,保卫边疆。而魏绛和魏大同姓,用这样的典故更显得有诗趣,古人写诗填词常用此法。接下以赵充国喻魏大,《汉书》称其为“六郡良家子”,他抗击匈奴,官至后将军。这一典故用得很别致,不直接点出是用典,而是通过送别时的交谈透出,别有一番风味。最后以燕然勒石的窦宪喻魏大,激励友人勇立战功,诗人在使用这四个历史上的抗敌英雄的典故时,或用其言,或用其事,或直接点出其名,或只说出其出生地,各不相犯,富有变化,表现送别时对朋友的勉励之情。
4、抓细节描写。
从诗歌创作的理论上来说,细节也叫“有包孕的片刻”,一个小小的行为动作,却最耐人寻味。如李白《送友人》中的“挥手自兹去”,可以算是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把千言万语都融在这一“挥手”之中,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最佳境界。还有,柳永《雨铃霖》中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则更为典型,男女主人公紧紧握住对方的手,互相注视,泪眼汪汪,他们一句话也没说,已经到了哽咽不能语的地步。词人以非常细腻的细节描写,刻画出主人公离别时愁苦的容态,凄恻的内心,极其深刻地揭示出离别时的无穷悲痛。
5、谐音修辞。
赠别诗词中最为常见的谐音字有以“柳”谐“留”,以“秋”谐“愁”等,如王维《渭城曲》中的“客舍青青柳色新”,郑谷《淮上与友人别》中的“扬子江头杨柳春”,如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中的“明日巴山道,秋山又几重”,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中的“秋尽江南草木凋”等等。
和练秀才杨柳 杨巨源
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唯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题目:诗中‘折柳’和‘春风’各比喻什么?有何好处?诗中哪些地方用了谐音修辞手法?有何深意?
答案:诗中的折柳喻行人,春风喻送行人,生动而贴切,堪称妙喻。诗中有两个地方用了谐音的修辞手法,一是‘丝’,作者以柳丝含蓄地表达出离别之‘思’;二是‘柳’,实乃“留”,耐人寻味地写出了无情折柳似有情,极其生动地表达了依依惜别之情。”
6、常用想象的表现手法,借对别后情境的想象,表现对友人的担忧与思念。
如王安石的《示长安君》“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借用想象,表现两人相见日期之遥远。
三、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一)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 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二)送 魏 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⑴结合诗句谈谈诗中“虚实结合”手法的运用。
⑵你所熟知的哪首抒写别离的诗或词也采用了这种写法?写明作者及作品名称,并写下其
中最能体现这种写法的句子。
(三)《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问:这首诗作者所要表达的基本情感是什么?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作者是如何表达这一情感的?(四)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问:作者如何表达惜别哀伤之情的?
(五)蝶恋花记 晏几道
醉别西楼醒不记,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斜月半窗还少睡,画屏闲展吴山翠①。
衣上酒痕诗里字,点点行行,总是凄凉意。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人垂泪。
【注释】①吴山:画屏上的江南山水。
(1)赏析“斜月半窗还少睡,画屏闲展吴山翠”两句的表达特色?(4分)
(2)本词最后作者为什么要提到“红烛”?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六)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①董大:指唐代著名的琴师董庭兰。②黄云:乌云。③曛 :昏暗。白日曛,即太阳黯 淡无光。
(1)“千里”,有人写作“十里”,你认为用那个字更好?为什么?
(2)诗的后两句表达了对友人怎样的情谊?这两句与王维送别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格调有什么不同?
(七)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这首诗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包含着作者怎样的心情?
2.诗歌的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
(八)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离歌:离别之歌。关城:潼关、函谷关。御苑:皇家的宫苑。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1)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
(2)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九)送友人(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萧萧班马”出自《诗经》。班马:离群之马。
(1)首联有何妙处?
(2)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十)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注]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⑴“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⑵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参考答案:
(一)(1)①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②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③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④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分析略)
(2)①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世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②人间的**远比路途**险恶得多。
(二)基本情感是离愁。①“一别心知两地秋”一句语带双关,“心”“秋”二字合成一个“愁”字。②借景抒情。后两句的“日晚”、“寒鸦飞尽水悠悠” 所组成的环境给人凄凉孤独之感,从而渲染了作者的浓浓离愁和悠悠情思。③“望”这一动作描写,形象地表达出离别的不舍与牵挂。
(三)(1)首二句,先写眼前饯别场面之温馨,然后写离别之景,是为实写;末二句虚构了一个境界:想像别后友人夜泊潇湘,难以成眠之情景,是为虚写。由眼前写到将来,虚实结合,扩大了诗歌的意境,更能体现出离别之苦以及对朋友的担心与思念。
(2)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四)①借景抒情。诗人借助“猿啼”“客散”“暮江”“孤舟” 等特有意象,营造凄婉、萧瑟的氛围,表达哀伤之情。
②直抒胸臆。“伤心” 一词直抒胸臆。
③反衬:“人自伤心水自流”,以流水的无情反衬人的伤心;“青山万里一孤舟”,以青山万里反衬孤舟之单,突出诗人的哀伤。
④对比。把自己与朋友的遭遇进行对比,突出对朋友境况的担忧。
(五)(1)①选景典型。撷取斜月等自然景象和半窗、画屏等室内的景象,由屋外到屋内,层次清晰;②运用细节描写。“半窗”和“闲展”的细节表明夜深难以入睡,体现了主人公的郁闷伤感。
(2)①红烛没有办法留人、只能为惜别而流泪;②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蜡烛以人的情感,十分形象;③不直接表达情感,而是借红烛间接表达出自己别后的凄凉心境,含蓄委婉,真切动人。
(六)①用“千”字好。“千里”虚指,体现出阴云范围之广,可以着力渲染凄寒悲苦的气氛,与后句诗中“雪纷纷”照应。“十里”实指,没有这样的表现力。
②本诗表达了对友人的劝慰和赞美之情,鼓励朋友乐观豪迈,积极进取。这两句诗气势雄壮,胸襟开阔,是壮伟之音;王维之诗表达对友人的关切与担忧,体现的是缠绵忧怨之情。
(七)答:(1)“渺茫”一词包含着复杂的情感,从字面上来看它似是形容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
(2)答:①第三句采用设问句式,前句问,造成转折之势,为后句抒情作准备;
②运用夸张手法,仅仅望一下就肝肠寸断,送别朋友的依依不舍与极度感伤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结尾一句既抒发了离情,又不流于直露,含蓄细腻,余味深长,言有尽而意无穷。
(八)(八)(1)答:“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2)答: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
(九)(1)答:①“青山”、“白水”青白相间,色彩明丽;②“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态,“绕”描画出白水的动态,动静结合,描摹出一幅秀丽的图景,但又暗含了送别之意。③“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首联写成工丽的对偶句,别开生面.(2)答:颈联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又巧妙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浮云”比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比自己象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两个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朋友间留恋而难舍难分的情感。
(十)⑴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起衔接作用,承上启下。⑵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第三篇:浅析盛唐赠别诗
目录
绪论..............................................................(1)
一、简述赠别诗的起源和唐代之前的发展...............................(2)
二、了解盛唐时期赠别诗.............................................(3)1.盛唐赠别诗的环境特征.......................................(4)2.盛唐赠别诗的语言特征.......................................(5)3.盛唐赠别诗的意象特征..................................(5)4.盛唐赠别诗的思想特征........................................(6)
三、分析盛唐赠别诗的特点.........................................(11)1.与唐朝之前的赠别诗对比.....................................(11)2.与中晚唐时期的赠别诗对比...................................(12)结论.............................................................(14)参考文献:........................................................(15)
浅析盛唐赠别诗
摘要
众所周知,唐代诗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集大成者,到达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地位,是我国诗歌史上的最高峰。然而,赠别诗又是唐诗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中,盛唐赠别诗更是一改以往赠别诗悲苦哀伤的常态,以及缠绵悱恻的儿女情怀。它们以开阔的诗境、爽朗的音调,独标高格,体现出超凡脱俗的高远志向和开阔胸襟;它们以鲜明的艺术个性和迷人的文学魅力独冠诗史,成为中华诗海中最为璀璨的明珠,让后人敬仰、感叹、回味无穷。【关键词】重要 盛唐赠别诗 超凡脱俗 开阔胸襟 鲜明
绪论
盛唐赠别诗吸取了历代赠别诗歌的优点,并在其上加入了其独特的盛唐气象,使其完美的结合在一起,酝酿成为诗歌史上一坛绝妙的佳酿。观其特别之处,可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所处背景的不同。盛唐国泰民安,社会秩序良好;盛唐疆域辽阔,士人重视漫游,游历州郡;盛唐历代君主重视改革科举制度,唯才是举,政治清明。这种大环境,造就了盛唐人的豁达心态,造就了盛唐人良好的生活现状,更造就盛唐赠别诗的与众不同。
第二类是意象运用的不同。赠别诗常用的象征意象如:柳树、春草、征帆、寒江、酒„„因此,这些诗歌内渲染了浓浓的哀伤,离愁的气氛。大多数诗人就借悲景叙悲情,写出自己送别时的忧伤、愁苦。而盛唐诗人却多是借悲景反衬自己内心的豁达,不耻那样儿女情长,对前途充满了期盼。
第三类是表达心态的不同。盛唐赠别诗中有诗人不同的心态,这些诗歌在忧伤中体现健康、于惆怅中透出旷达,超脱出以往的感伤惜别。它从这种积极健康的角度,向世人展示了赠别诗情感和理智并存的新形式。犹如万绿丛中一点红,横空于诗园,使人耳目一新。
第四类是表现思想的不同。盛唐赠别诗不再拘泥于离别时的离愁别绪,它的内容十分丰富,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多样性,其表现思想有表达知音相惜、蕴含理想、关注社会„„这些诗中,诗人将心理品格宣泄得直接、强劲。
总之,盛唐赠别诗取得了其他时代无法取得的成就,达到了其他时代无法达到地位。它是赠别诗健康向上的代表,代表了赠别诗的正能量。它是赠别诗独一无二的存在。
一、简述赠别诗的起源和唐代之前的发展
赠别诗始于《诗经》,《秦风·渭阳》和《邶风·燕燕》为最早的赠别诗。“我送舅氏,日至渭阳。何以赠之,路车乘黄。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赠之,琼瑰玉佩。”是《秦风·渭阳》中秦穆公的太子送晋公子重耳回国时的叙述。此诗没有离别时的愁苦、悲痛,但抒发出真挚的悠悠思念之情,可以算得上赠别诗的诗祖。不久,《诗经·大雅》中也出现了一些赠别类型的诗歌,它们的出现使“赠别诗”这种诗歌类型确立了下来。时至秦汉之交,一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嘘气兮成白虹”奏出了赠别诗千古不灭的杰歌。两汉、魏晋时期赠别诗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魏晋时期,赠别诗在内容感情、题材多元化、重要意象、抒情方式等方面逐渐向成熟发展。如应玚的《别诗二首》中的“朝云浮四海。日暮归故山。行役怀旧土。悲思不能言。悠悠涉千里。未知何时旋。”以如此壮美的景色起调,使得诗歌呈现出阔达的境界,扩大了感情的容量。以应玚和曹植为代表的部分魏晋诗人,突破写游子思归的离愁别绪的局限,使得视野逐渐开阔,对后来赠别诗的创造和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赠别诗的历史经过南北朝,再到隋朝,接着在唐朝这片诗歌沃土上,在盛唐气象的影响下迎来了大发展。
二、了解盛唐时期赠别诗
作为赠别诗,盛唐赠别诗由于独特的历史背景,和社会风气,在诗歌的取材范围、意向的运用和呈现、表达的思想感情„„都有别于其他时期。要了解盛唐赠别诗,就要先了解形成它的环境特征、了解它的语言特征、了解它的意象特征、了解它的思想特征。1.盛唐赠别诗的环境特征
唐朝的出现,使得中国结束了魏晋南北朝和隋朝以来的社会动荡,纷争战乱,使中国出现了一个接近三百年的统一格局。在公元755年之前,唐朝都处于一个上升的阶段,政治基本开明,社会风气开放。强盛的国力,繁荣的文化,这对唐诗的繁荣与兴盛,对诗人地位的提高无疑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由于富裕的生活,文化的发达,诗歌发展的基本成熟,唐朝出现大量的诗人。
唐朝的疆域辽阔,唐人出游频繁,饯行赠别诗风气盛行,因此产生了大量的赠别诗。士人游历州郡,漫游各地,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南北文化的交融,结束了自南北朝时期以来的文化隔离。美好而又充足的外界环境,使得社会充满了自信,产生了所谓的“盛唐气象”。使得盛唐诗歌给人总体的印象是:豪迈、雄浑、博大、飘逸、深远。盛唐赠别诗就在盛唐这个培育诗坛百花的肥沃土壤里,孕育出了如此巨量而优秀的赠别诗歌。2.盛唐赠别诗的语言特征
历代诗人在写赠别诗时多喜欢描写一种苍凉、萧条的景象,营造出忧伤、悲痛的气氛,用来衬托自己所要抒发的的别离之情。但是到了唐朝,尤其是盛唐时期。大多诗人却在用词上避开了这类词语,或者没有去强调这些景象,所以没有形成哀伤的气氛。他们更喜欢用那种具有生机的,春意盎然的词语去做描写。王维的《渭城曲》,是描写的边塞送别的场景,但“渭城朝雨浥清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的场景描写,却给人绿芽初露的春意,和超脱凡尘的感觉。作者没有用“寒雨”、“冷雨”、“凉雨”等词语,却用了“朝雨”;而“柳色新”更使人在边塞景象中感到眼前一亮。李白更是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营造出一幅水天相接、广阔浩渺的自然景象。给世人留下“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千古佳作。“孤帆远影”、“碧空”、“长江”、“天际”这些自然景物,都给人一种辽阔、博大的感受。一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诗人岑参作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在北地边塞送别时对雪花飞舞场景的描写。众所周知,塞外苦寒,北风刺骨。正逢这样的送别情节,诗人却将其写成了这样壮美的景象,颇具浪漫色彩,同时可以看出诗人当时惊喜好奇的神情。3.盛唐赠别诗的意象特征
盛唐诗歌继承了建安风骨中的优秀传承,风范刚健有力,感情真挚热烈,文笔豪华雄健。但由于不同的社会状况,盛唐文人心境乐观向上,盛唐诗歌在感情上体现出一种豪迈奔放,意境上表现出雄浑劲道。大部分诗歌不论是否带有感伤都体现出雄浑悲壮、刚健昂扬的风骨美,展现出明朗健康、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其中李白的诗歌更体现出盛唐诗所独有的铿锵有力、抑扬顿挫的风骨美。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渡远赴荆门,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舟行。”诗人在“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组镜头中,给人以流动感和空间感,将静止的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再串接上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这样壮美、辽阔的意象,蕴藏了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更是以天上的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又如高适《别董大》中“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前两句直写目前的景物,纯用白描。以其内心之真,写别离心绪,十分深挚。以胸襟之阔,叙眼前景色,非常悲壮。“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雁”、“雪纷纷”等意象使人难禁日暮天寒、游子何之之感。但后两句携气吞山河,威震四野英雄气度而出。瞬间从悲苦中转折到明朗健康、豪迈奔放。诗人高适在意象上的运用,足以看出盛唐赠别诗歌在忧伤中体现健康、于惆怅中透出旷达,超脱出以往的感伤惜别的意象特征。4.盛唐赠别诗的思想特征
盛唐经济的繁荣发达,政治环境的相对宽松,文化融合,使得思想出现多样化。王维信佛,李白崇道,杜甫尊儒,都对其诗歌风格产生了很深的影响。王维的诗歌中常有参禅冥思、洞明世事的篇章;李白的诗歌飘逸超凡,被世人称为诗仙;杜甫“诗歌合为事而作”,为天下疾苦担忧。都是盛唐社会风气开放,文化交融,所引导的思想的多样性。而诗人地位的提高,外部条件的优越,造就了诗人们高度的自信和自尊,对投身社会和参与政治充满了热情。盛唐的送别诗中体现出的思想往往是对离别者的祝福和支持,而离别者本人通常也是乐观、自信甚至是自负,充满了建功立业,求取功名的雄心壮志。如:高适的《别董大》中在“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这样冰冷恶劣的景象中,诗人都在短暂的伤感后,如此乐观豪爽的劝慰朋友:“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道尽
了盛唐诗人豁达的心态,和诗歌的豪迈健康。再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写道“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里面既包含了对知己的相惜之情,又以豁达的胸襟面对别离。劝慰友人,莫要学小儿女的样子,泪流满巾。除此以外,还有高适的《别伟参军》“丈夫不作儿女别,临歧涕泪沾衣巾。”;陆龟蒙的《别离》“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杖剑对尊酒,耻为游子颜。蝮蛇一螫手,壮士即解腕。所志在功名,离别何足叹。”都是这种类型的作品。王昌龄的《送柴侍御》中“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就以“不觉有离伤”独标高格,既表明了诗人的离别时的感情,又吸引了读者的眼光。“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笔法灵巧,一句肯定,一句反诘,反复致意,恳切感人。云雨相同,明月共睹,“物因情变”,两地竟成一乡。盛唐诗人竟将离别之情表现得如此的豁达和洒脱,无一不表现出盛唐诗人在诗歌感情表达时的超凡脱俗。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当代著名学者诠译古代经典名作·王维》湖南出版集团
第四篇:舒婷诗《赠别》与《墙》赏析
舒婷诗《赠别》与《墙》赏析
v:* {behavior:url(#default#VML);} o:* {behavior:url(#default#VML);} w:* {behavior:url(#default#VML);}.shape {behavior:url(#default#VML);}Normal 0 false false false false EN-SG ZH-CN X-NONE/*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 {mso-style-name:”Table Normal“;mso-tstyle-rowband-size:0;mso-tstyle-colband-size:0;mso-style-noshow:yes;mso-style-priority:99;mso-style-qformat:yes;mso-style-parent:”“;mso-padding-alt:0in 5.4pt 0in 5.4pt;mso-para-margin-top:0in;mso-para-margin-right:0in;mso-para-margin-bottom:10.0pt;mso-para-margin-left:0in;line-height:115%;mso-pagination:widow-orphan;font-size:11.0pt;font-family:”Calibri“,”sans-serif";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mso-ascii-theme-font:minor-latin;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mso-hansi-theme-font:minor-latin;} 舒婷作品鉴赏 赠别
人的一生应当有
许多停靠站
我但愿每一个站台
都有一盏雾中的灯
虽然再没有人用肩膀
挡住呼啸的风
以冻僵的手指
为我掖好白色的围巾
但愿灯象今夜一样亮着吧
即使冰雪封住了
每一条道路
仍有向远方出发的人
我们注定还要失落
无数白天和黑夜
我只请求留给我一个宁静的早晨
皱巴巴的手帕
铺在潮湿的长凳
你翻开蓝色的笔记
芒果树下有隔夜的雨声
写下两行诗你就走吧
我记住了
写在湖边的小路上
你的足印和身影
要是没有离别和重逢
要是不敢承担欢愉与悲痛
灵魂有什么意义
还叫什么人生
舒婷的诗,构思新颖,富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语言精美,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舒婷长于自我情感律动的内省、在把捉复杂细致的情感体验方面特别表现出女性独有 的敏感。情感的复杂、丰富性常常通过假设、让步等特殊句式表现得曲折尽致。舒婷又能在一些常常被人们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神女峰》、《惠安女子》),并把这种发现写得既富有思辩力量,又楚楚动人。这首《赠别》虽然是一首爱情诗,但是最后一节也写出了一些人生哲理。
舒婷的诗,有明丽隽美的意象,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从这方面说,她的诗并不“朦胧”。只是多数诗的手法采用隐喻、局部或整体象征,很少以直抒告白的方式,表达的意象有一定的多义性。
赏析舒婷的朦胧诗《墙》
原文:
我无法反抗墙,只有反抗的愿望。我是什么? 它是什么?很可能 它是我渐渐老化的皮肤,既感觉不到雨寒风霜,也接受不了米兰的芬芳。还有可能
我只是株车前草,装饰性地寄生在它的泥缝里,我偶然,它必然。夜晚,墙活动起来,伸出柔软的伪足,挤压我,勒索我,人我适应各种各样的形状。我惊恐地逃到大街上,发现相同的恶梦,挂在每一个人的脚后跟。一道道畏缩的目光 一堵堵冰冷的墙。呵,我明白了,我首先必须反抗的是: 我对墙的妥协,和对这个世界的不安全感。
赏析舒婷的朦胧诗《墙》:意象诗往往具有哲理美,因为象征手法能加强诗的理性力量。化抽象为具象,正是抽象诗大显神通的地方。“墙”是僵化了的艺术传统的象征。钱钟书说:“传统不肯
变,因此惰性形成习惯,习惯升为规律,把常然当作当然和必然”。诗人说“我无法反抗墙,只有反抗的愿望”,正说出她对传统的不满。
“我是什么?它是什么?”这是万古常新的问题,诗人的回答也只能是哲学范畴“我偶然,它必然”。必然存在于偶然之中。对于文学新人,传统之墙乃是渐渐老化的皮肤,文学新人只是在泥缝里寄生的小草,这就是反抗意识萌芽的契机。
于是,恶梦出现了——一个适应传统的梦。那是心理上的阴影,像影子一样“挂在每一个人的脚后跟”。是的传统影响着每一个人,你适应它,就只能射出畏缩的目光;你坚持它,捍卫它,就成为“冰冷的墙”。
梦中有真理。诗人说“我明白了”。她应该首先战胜自己:克服妥协心理,克服恐惧心理。这样,非但不会为传统的墙所围困,而且还可能由冲破传统而改造传统,由脱离传统而丰富传统。
新诗潮力求摆脱新诗的政治抒情传统。内容上,由强调“大我”到重视“小我”;在形式上,由形象化转化为意象化,趋向于理念和感知的变形。其特点,尊重自我 的身世感受,着重表现富于“主体性”的人格形象。客观上,它确实表现出解放思想带来的心灵复苏,以及在新时期一代人的自觉。这种新的文艺风气,无疑是对传 统的有力冲击。
舒婷
原名龚佩瑜,福建泉州人。出生于1952年。中学毕业后,到上杭县农村劳动。1971年开始诗歌创作,1972年调到厦门进入工厂、做过泥水工、浆沙场、挡车 工、统计员、焊锡工等。1979年发表处女作《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诗,引起注目,获1970—1980年全国中青年诗人优秀新诗奖。1980年调到 福建省文联从事专业创作。1982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双桅船》,其中不少诗篇得到读者喜爱。她的诗真挚、柔婉、朦胧,以曲折的方式表现对人生的思考和探 索,曾被称为“崛起的诗群”中的代表,因而引起争论。主要著作有《双桅船》(诗集,1982)、《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合著,1982)、《会唱歌的鸢星 花》(诗集,1986)等
第五篇:杜甫早期诗
读杜甫早期诗
20104086
梁怀超
一
我这里所说的早期,是指杜甫三十五岁前的读书壮游时期,时间跨度从公元712年到处745年。就杜甫个人来说,这是他读书游历、蓄积能量的时期,对诗歌的创作已经作了初步的尝试,有一部分诗作带有明显的"杜诗"特色.就诗人生活的现实背景来说,这正是开元盛世时期,也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罕见的开放的、气度恢宏的繁盛时代。“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岛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然而,月满则亏,盛极必衰,唐王朝历年积累的弊端也在不断地滋长,并且已初露端倪,如藩镇割据,这是导致唐王朝衰落并最终灭亡的重要原因,各藩首领拥兵自重。朝廷用人不当,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经过姚崇、宋景、张说、张九龄等贤相的先后当政,奸相李林甫开始掌握权柄,并且一掌就是十七年(736—752)。由于李林甫善于逢迎,深得唐玄宗的信任,于是许多大事都决于李林甫,唐玄宗也逐渐地做起了“享乐皇帝”。就在这个辽阔的背景下,年轻的杜甫感受着时代的阳光风雨,开始用诗歌抒写自己的情怀`抱负和时代风云。“往者十四五,出游翰墨场。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性豪业嗜酒,疾恶怀刚肠。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饮酣视八极,俗物都茫茫。东下姑苏台,已具浮海航。到今有遗恨,不得穷扶桑。王谢风流远,阖闾丘墓荒。剑池石壁仄,长洲芰荷香。嵯峨阊门北,清庙映回塘。每趋吴太伯,抚事泪浪浪。枕戈忆勾践,渡浙想秦皇。蒸鱼闻匕首,除道哂要章。越女天下白,镜湖五月凉。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壮游》)从杜甫自己的回忆中,我们可以知道他从事诗歌创作很早,而且数量也可观。“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壮游》)韩愈在《调张籍》中说,“平生千万篇,金薤垂琳琅。仙官敕六丁,雷电下取将。流落人间者,太山一豪芒。”说明在中唐时候,杜诗已开始大量散逸。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这个时期的二十五首 诗,远非杜甫早期诗的全貌。就从这少得可怜却很可贵的二十多首诗中,杜甫已向读者传达了相当多的信息。
二
由于杜甫的早期生活的主要内容是读书壮游,相对来说,衣食无忧,少年心性,容易轻狂,与社会底层的广大民众接触的机会也不多。因此,这时期他的部分诗作气象宏阔,语调激昂,充满进取精神,具有盛唐诗的典型特点。如他早期的名作《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此诗正是诗人眼大心雄、踌躇满志之作。境象之辽阔,立意之高远,都体现了盛唐气魄。将此诗与晚期的《登高》、《登岳阳楼》相对照,早期的俊朗清奇与晚期的沧桑沈郁立判。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望岳》、《登高》,都是写眼前景,抒心中情,眼前景是具体的,心中情是抽象的,不涉及具体事件。但《望岳》更像是一个少年在放歌,而《登高》则成了一个老者的苍凉叹息。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此诗则明确地描述了自己当时的处境,“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以致触景惊心、涕泗横流,“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已荡然无存。《登高》、《登岳阳楼》是老杜“沈郁顿挫”风格作品的典型代表,由此也可见杜甫晚期诗和早期诗的异趣处。此外,此时风格相似的作品还有《房兵曹胡马》、《画鹰》、《重题郑氏东亭》等,都具有笔力俊健、诗风凌厉的盛唐诗特点。
三
李杜交游,向来就是诗歌史上的美谈,闻一多先生更是惊为“太阳与月亮的碰撞”。“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韩愈《调张籍》)李白和杜甫,中国诗史上伟大的双子星座,他们能够相遇、交游,当然会引起后人无尽的想象,想象归想象,事实归事实。如果我们翻开李杜的诗集,寻出二人有关交游的诗作,再结合当时的某些习惯,可能会得出另上种结论。而李杜交游的活动,就发生在杜甫困守长安十年之前的这段壮游时期。
此时的李白,已经名满天下,他刚从长安被“赐金放还”,带着近乎传奇的色彩。杜甫则刚刚起步,对未来充满着热烈的向往,能有机会与“谪仙人”交往,想来杜甫是引以为光荣的。挟名人以自重,藉以揄扬自己,历来就是人们乐意做的事情。对自己的祖先更是如此,即使是李贺那样失意的诗人,也念念不忘先祖侯王的显赫身份。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是初唐的一个重要的诗人,杜甫对此也是非常自豪的。他说“吾祖诗冠古”(《宗武生日》),“诗是吾家事”(《赠蜀僧闾丘师兄》)。他在《唐故万年县君京兆杜氏墓志》中说:
吾祖也,我知之。远自周室,迄于圣代。传之以义礼智信,列之以公侯伯子男。
总是津津乐道于祖宗的勋业。这是当时社会的普遍风气。它无非是为了要说明自己是如何的“根红苗正”,具有一种天生的优势,这对当时门第观念还相当严重的情况来说,是一种很自然的现象。当然,借名人以抬高自己的身价,也是人们所乐意做的。天宝七年(748),杜甫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曾写道,“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因此,我冒昧认为杜甫之所以写了大量的“赠李”、“怀李”诗,与挟李以自重不无关系。
除了这一层关系,杜甫在“赠李”、“怀李”诗中所表现出来的真挚的感情,绝没有玷辱“情圣”(梁启超语)这个称号。
其实,李杜交游时间很短,天宝四年(745)秋,杜甫和李白在鲁郡(兖州)石门一别后,便“怀着对一段共同游历的最美好的回忆和惜别之情,各奔前程,永远地,永远地分开了。”(陈贻)“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李白《鲁郡东门送杜二甫》)“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杜甫《春日忆李白》)在以生漫长的岁月中,杜甫写下了许多“怀李诗”,且多为情深意远之作,《梦李白二首》、《天末怀李白》、《不见》、《寄李十二白二十二韵等皆是。李白也写过“赠杜”“怀 3 杜”诗,如《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沙丘城下寄杜甫》等,当然还有那首众说纷纭的《戏赠杜甫》,“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这首诗带有揶揄的口气,是不言自明的,也无庸讳言。李白何许人也?狂人也。以他的性格和气质,说这样的话是不奇怪的,他得意时不是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吗?短暂的交游,留下了长久的回忆,可惜李白谪仙气质,浪子心性,其待人的温厚处不及杜甫远矣。
四
涓涓细流哺育江河湖海,源头之水直接影响着江河的走向与景观。杜诗宝库的源头便是杜甫的早期诗——读书壮游时期的诗。杜甫早期诗是他早年生活经历及其感悟的产品,当然有着相当的局限性,他的最杰出的忧国伤世的作品还没有出现,艺术上也没有完全成熟,他的拿手戏之一——律诗的创作还未大量出现,“晚年渐于诗律细”,道出了其诗歌创作的一个倾向问题。即便如此,杜甫早期诗作的清风豪气、造语炼字还是给他的中后期诗作留下了抹不去的影子。
如他的《房兵曹胡马诗》、《画鹰》:
胡马大宛名,锋梭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光堪摘,轩楹势可呼。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以及上文所引的《望岳》诗等,从风格上讲,可谓清风峻骨,造语独特,令人神旺。“胡马大宛名,锋梭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后来的作品中,也不乏风格类似者,如《天育骠骑歌》、《画鹘行》、《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等等。“毛为绿缥两耳黄,眼有紫焰双瞳方。矫矫龙性合变化,卓立天骨森开张。”“侧脑看青霄,宁为众禽没。长翮如刀剑,人寰可超越。”“凌烟功臣少颜色,将军下笔开生面。良相头上进贤冠,猛将腰间大羽箭。”“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 4 久低昂。”与早期一味清峻不同的是,后来的诗作结尾时,往往是“篇终接混茫”,感慨转入苍凉深沉。如前所引诗的结尾分别为,“年多物化空形影,呜呼健步无由骋。如今岂无
与骅骝,时无王良伯乐死即休。”“吾今意何伤,顾步独纡郁。”“途穷反遭俗眼白,世上未有如公贫。但看古来盛名下,终日坎
缠其身。”“玳筵急管曲复终,乐极哀来月东出。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这也正是杜甫诗从早期转入中后期可供追踪的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