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思续写[合集五篇]

时间:2022-07-16 03:51: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天净沙秋思续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天净沙秋思续写》。

第一篇:天净沙秋思续写

天净沙秋思续写

天净沙秋思续写1

我常想象着夕阳西下,太阳披洒的如画风景。在我们触遇到《天净沙秋思》这首诗时,我可以在闲暇时间,在心中不知不觉中地诵读,飞翔我的思绪,至浩渺的天空上假想那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景色。题记

枯藤老树昏鸦

天已贴近傍晚,只剩余几棵老树孤单地矗立着,树杆裂开,显露出沧桑,那是时光留有的印痕,向我隐约挥手。几株发黄的藤条零散地缠绕着老树,我的眼光很长时间滞留。忽然,一群秃鹫挥舞着翅膀渐渐地落在枯藤上,凄凄惨惨的哀嚎声触动着我,叫我想到了一路的艰难险阻,内心泛起一丝忧愁。

小桥流水别人

我静静地牵马踏过,远看一座小桥架在溪上,潺潺流水地流着,传来婉转动听的声响。一缕袅袅炊烟地从溪岸冉冉上升,直入云霄。我走入看,原来是一户户别人在忙着煮饭,欢欢喜喜。炊烟里映出了他么们一张张笑容。我的心态再一次起伏~~我想起了远在天边的父母,她们白发苍苍,或许也在烧着饭等候我归家呢。

古道西风瘦马

一条古道,伸向历史时间的最深处。漫布着荊棘的道上,布满了沧桑。几声雁叫,送过来凛冽的西风。西风酒愈来愈猛烈,我一手顶开渐浓的夜幕,一手裹住欠缺的衣裳,双眼凝望正前。在冷傲的西风酒中,我跨下的马也一点不畏艰难,不畏艰难,与我互相解决一切艰辛。来路已是苍茫,发展前途也是漫漫。

夕阳余晖,肝肠寸断人在天涯。

夕阳的余晖逐渐从天上撒下,照映在我薄弱而又孤单地身影上,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就是我的归期。啊!那刻骨的想念早就从天涯传到到我的亲人耳中了吧!瘦马不语,一如既往,走着自身的孤单,或许,它的正前方会有一个春季,春光明媚,那是它的瞩望。瘦马走在一幅秋风吹落落日的画里。一样落寂的我,禁不住长叹一声。

古道宽阔,寂静无声,悠悠长叹,寸寸寂寥。

天净沙秋思续写2

太阳西斜,西风从我耳边轻轻吹过,我不由得裹紧了沾满风尘的衣衫。跨下的老马步履沉重,前路没有尽头,我和我这唯一的伙伴都又渴又饿了。

我翻身下马,看到了一棵已经落光叶子的大树,它的根裸露在地面,早已经干枯了的藤条缠在树上,仿佛在和老树依偎着取暖。突然,一阵悲惨的叫声打破了这片宁静,抬头一看,只见一只昏昏欲睡、瘦弱不堪的'乌鸦站在这干枯的老树上。此情此景,让我不由得心生悲凉。

我牵着马儿,想寻找一处可以落脚的地方。突然,一阵潺潺的流水声传来,循声望去,只见不远处一座简陋的小木桥架在一条清澈的小溪上。

小桥流水,多么宁静的一幅画面!让我的马儿过去饮一口甘甜的清水吧。我牵着老马过去,没走几步,一座小茅屋出现在我眼前。我赶快系好老马,走了过去。

一户贫寒的人家。此刻,一家人围在饭桌周围,一位年轻女子走进了屋内,端出来热腾腾的饭菜和汤,他们一家三口在饭桌上有说有笑。桌上摆着粗菜淡饭,却掩不住一家人的安宁与幸福。

我不忍再看下去,我怕我的出现会打破他们的宁静。仰望那绯红色的天空,心里面感觉空空的。我望见那渐渐西下的落日,突然感到失落与怅惘:我为什么要背井离乡?为了功名抛下妻儿,我又得到了什么呢?

落日余晖将我的影子拉得很长。秋风瑟瑟,我骑上马,继续开始我漫长的征途……

第二篇:天净沙秋思续写200字

走在一条满是小石子的路上,望着满是皱纹的大树,在树上还有黄昏时的乌鸦。就在我正忧愁的时候,我突然看见在不远处,有一户人家,底下卧着一条小河,看看房顶还冒着烟。这户人家可能正在生火做饭呢!看到这儿,我又想起我的故乡,想起我的家人每天到时间就给我生火做饭;在小河旁洗衣服;小朋友在桥上玩耍。一边吹着西风,一边骑着能与我堪比的老马,一边回想着我的故乡,这是何等的忧愁啊!夕阳也西下了,我也不知去哪里吃饭,去哪里过夜,我只能在远方,会想我的故乡。

第三篇:天净沙秋思教案

《天净沙·秋思 》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体会作者用凝练的语言描写出的一幅美妙的风景图,体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学习诗人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能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初步具有创造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古诗词修养,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教学重点】

1、体会本首诗词的意思和包含的情感。

2、品味诗词的特点。【教学难点】

1、培养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

1、朗读法、联想法、讨论点拨法

2、采用自制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

一、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

2、了解什么是元曲及特点。

3、理解词语意思。

4、初步感悟本首曲的意思和表达感情。

二、课前检查

课前小组长检查学生预习情况,作好记录。老师抽查学生预习情况,做到心中有数。课堂展示

(一)导入新课:

1、师诵读童谣《秋天到》,让学生体会秋天到处是丰收的景象,空气中弥漫着果实的浓香。

2、大雁南飞时,在外打工的人也开始准备回家的行囊,希望在新年之夜和亲人欢聚一堂。

3、在大家沉浸在丰收的喜悦,回家的迫切之情时,有一个人牵着瘦弱的老马,一个人孤独的走在荒凉的小道之上,他就是——元代马致远(板书)。

4、今天我们来欣赏他的作品——天净沙.秋思(板书课题)

(二)、预习展示

1、简介元曲及特点。(出示课件)

作者生活于元代,在元代最著名的文化遗产是元曲,“曲”是一种合乐歌唱的诗歌形式。元曲继唐诗宋词后兴起, 是元代的新诗体。

2、简介作者:(课件)

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

3、写作背景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朝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它的体裁是“曲”。

(三)、整体感知,把握大意:

1、通过课题大家知道了哪些信息?(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季节是秋季、在秋季时表达的感情等等)

2、今天我带来了马致远人在他乡的旅途中所经过了这一处景色,(出示课文插图),现在请你观察插图,看看图中有哪些景物。

3、学生小组根据课文插图讨论并在插图中圈出来。

4、学生回答观察到的景物。(枯萎的藤蔓、苍老的大树、黄昏归巢的乌鸦、小小的石桥、潺潺的溪水、荒凉的小道、一匹瘦弱的老马、西落的太阳、孤独的人)

5、教师出示课文课件。6.试读一遍,找出问题。

教师小结:正音:枯藤(téng)

瘦马(shòu)

夕阳(xī)7.下面请大家听教师朗读,划出节奏。(配音乐师朗读)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8、抽查学生根据理解的节奏来读文。

9、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韵“a”,二、四句押尾韵“ia”,读来朗朗上口,大家喜欢吗?我们感受一下。(朗读)

10、学生观察本曲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句式工整)根据特点要读出一气呵成、淋漓痛快的酣畅美和明快的节奏感。试一试。最后一句是散句,要读得曲折跌宕,读出落魄无助的生存境遇。

11、根据理解再一起把整首小令朗读一遍。这样朗读我们感受到了它整散相间,长短结合的形式美。1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13.小组朗读,并推举代表在班级朗读。

(四)合作学习

1、学生通过情景插图和课文对照整体感知小令意思。

2、检查学生在预习时所理解的词语意思。

3、小组合作把词意带入文中理解意思。

4、小组推选代表译文。

5、师生共同归纳译文。

(五)深入学习

1、景物描写,通过朗读,我知道作者写到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景物。这些景物,组成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

2、感情的抒发,通过朗读,我感受到这首小令真切的表现出天涯沦落人思念家乡、孤寂愁苦的感情。

3、主题理解,通过朗读,我觉得,这首小令的主题是表达一个远离家乡的游子思乡

之情。_。

(六)感受意境美及思想感情。

1.根据课文内容运用想象和联想,小组讨论和交流,体会本文所勾画的深秋晚景图与天涯游子的心绪之间的联系。讨论结果:

(1)正面衬托(以哀景写哀,衬托凄凉无比):

枯藤:给人一种荒凉感。老树:让主人公联想自己的人世沧桑,给人一种人生暮年的凄凉感。昏鸦:黄昏归巢,增添凄惨之感。古道:道路苍凉。

西风:冷风,吹在游子的身上,吹冷身体,更吹凉孤寂的内心。瘦马:乃游子所骑,由马瘦自然可以联想到主人的清贫。

夕阳西下:日暮乡关何处是?天色渐晚,我将投宿何方?安身何处?看来,今天晚上,又是一个无比孤独、凄凉的夜晚!

教师小结:你看,景物描写,不着一字,字字含情。这是衬托,正面衬托的效果。(2)反面衬托(以乐景写哀,反衬悲意更浓):

小桥 流水 人家:孤独的游子走上弯弯小桥,看到流水潺潺,人家屋顶炊烟袅袅,一派幽雅、安宁、温暖的景象,这样安详温馨的画面,突然撩起主人公无尽的归思之情,使流落异乡的“断肠人”更添悲愁。

教师小结:这一句,同样景中融情,不过,与刚才那几句所不同的是,这里用的是反衬,从反面衬托。

(3)教师小结:请大家一边听一边想:又是一个深秋的黄昏,一天快要结束了。夕阳斜挂在山头欲落还留的样子,它依依不舍地完成了一天的使命。眼前的景色真是满目凄凉:藤是枯萎的藤,已经没有了生命。树是千年老树,飒飒的西风在吹着它走向风烛残年。道是荒凉的古道,马是体弱无力的瘦马。飘零在天涯海角的人,面对如此萧瑟的景色怎么能不断肠呢。你看这小桥、流水、人家都是那么安详,那么静謚。又是那么温馨。而我的家乡、亲人却又离我那么远。哦,他们还好吗?天气渐渐变冷,他们加了衣服吗?买了被子吗?这一切的一切是都么让人牵挂。既然那么让人牵肠挂肚,我为什么不早点回去呢?为了所谓的前程吗?为了那所谓的功名吗?那功名离我近吗?远吗?京城的路还有多长呢?我又是那么的迷茫。在这样的黄昏中,在这样的古道上。又是这样萧瑟的季节。我是继续去追求功名呢?还是回去服侍那年老的双亲呢?我自己也不能回答自己。只好满怀愁绪徘徊在漫漫得古道上了„„。”如此萧瑟的景色让人满目凄凉,又加上安详,温馨的小桥、流水、人家做反衬,使愁情更为深切,悲伤更为凄沥。写景之妙尽妙于此也!

2.这首小令,最能体现主题的诗句是那一句?你认为,这篇作品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主题句:断肠人在天涯。

主题: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的表现出天涯沦落人思念家乡、孤寂愁苦的感情。

(七)、学以致用。

1、学生根据本课所学自由创作

2、个人读创作作品,简单点评。

(八)课堂评价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元代散曲家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读懂了一位漂泊天涯游子的孤寂愁苦之情,一起领略了景中融情,情景交融的高妙写作技巧,还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真正是收获巨大!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生活中,读今古群书,写绚烂华章。做少年雅士,竞时代风流!(九)作业布置

根据本课所学,展开想象和联想,拿起手中笔,把这首小令改写为一篇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为一体的散文。

(十)、板书设计

枯藤

老树

昏鸦

以哀景写哀

衬托凄凉无比

借景抒情

古道

西风

瘦马

夕阳西下

思乡之情

小桥

流水

人家

乐景写哀

反衬悲意更浓

第四篇:《天净沙秋思》教案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背诵诗歌,掌握文学常识。(2)品析诗歌中的几个意象,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3)进一步体会诗歌的魅力,提高对古代诗歌作品的鉴赏力。教学重点:品析诗歌中的几个意象,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提高对古代诗歌作品的鉴赏力。教学方法:诵读法,品析法,研讨法。教材分析

1、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中的一首《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古典诗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散曲是学生新接触的一处诗歌形式,所以,这一课就显得尤其重要。要让学生在学习名家名篇的过程中,领悟散曲的独特魅力,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于古典诗歌的学习热情,启迪学生思维。

学情分析

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已经学了许多诗歌,但还没有接触过散曲,二者在学习中的方法类似,都要品析意象,赏析写法,理解诗歌所表达思想感情。所以学生学习本课应该有一定基础,对于作者情感的理解会稍难一些,需要学生预习,了解作者的经历,查找相关资料。

教法和学法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散曲中的小令,是艺术成就很高之佳作。教学这首散曲必须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情趣,使学生受到如临其境的感染。本着课堂上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这节课的教学主要采用教师展示课件,教师指导点拨,学生合作探究,师生共同学习等策略,为了达到课堂的最佳效果,在策略实施过程中关键是营造诗意氛围,激活学生思维。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堂

请大家欣赏两幅幅图画,并齐声吟诵所配诗句郁达夫《故都的秋》与辛弃疾《水龙吟》中有关写秋的文字。(稍作停顿)自古以来,中国就是诗的国度,唐有唐诗,宋有宋词,元有元曲。我们今天要欣赏的这首《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元曲。(展示课件)

二、介绍体裁

1.学生齐读注释⑨:选自《全元散曲》。天净沙,曲牌名。马致远,生卒年不详,元大都(现在北京)人,著名戏曲作家。

2.教师提问:

(1)元曲具有什么特点? 学生思考交流后回答:

明确:这个“曲”字告诉我们,这首秋思在古代是可以唱的。因为是元代的作品,我们把它叫做元曲。简单地说,元曲就是元代的可以唱的一种文学作品体裁。

(2)“天净沙”是什么意思呢?跟这首元曲的内容有关系吗?

明确:(可引导:注释里是怎么说的?)曲牌名。那也就是说,“天净沙”与这首曲的内容没有关系,而与它的——曲调有关系。它是表明一首曲的曲调的。

(3)而与内容有关的是哪个部分?

明确:“秋思”。那么“秋思”就是这首曲的题目了。

三、诵读感知

1、媒体播放朗读,学生听读。(注意节奏、情感)

2、学生跟读,体悟情感。

教师提问:一曲小令、一缕情丝,你认为这曲小令当中哪个词最能体现这种情思、这种思念?请找一找。(略等:大家一起来告诉我,是哪个词呢?)

学生回答,教师追问:大家都认为是“断肠”,那么有谁知道断肠是什么意思?

明确:形容人悲伤到了极点。而断肠人,多指漂泊在外、思念家乡或亲人的人。

(出示组图)生活当中可以描写的秋景有黄山的秋日,有香山的红叶,也有长江的渔家唱晚,在诸多如画的秋景中,马致远弃而不用,为什么偏偏选了“枯藤、老树、昏鸦”这些秋景呢?请同学们思考并相互讨论一下。

学生自主分析,小组交流。

明确: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是借景抒情。在平常生活里,藤、树、乌鸦,这些都是很普通的景物。假如是你在开心的时候,看到这些景物会不会在这些词之前加上“枯、老、昏”这些形容词呢?

一切的景象都是因为断肠人思念亲人,心情非常低落凄苦,所以自然会选取一些最能表达自己心情的景物。

(教师播放音频)学生闭目静听,感受情景,并交流感受。体悟诗歌妙处。学生小组交流 明确:

化景为情,情从景出。语言凝练,刻画准确。格调清逸,音节和谐。

四、对比赏析

试比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与刘禹锡《秋词》的不同。学生诵读、思考后回答。

明确:简言之,从《秋词》中可以读出刘禹锡心中的豪气干云之境,从《天净沙〃秋思》中可以读马致远心中的萧索凄凉之境。

明确:情由景生,诗由心生,刘禹锡的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一股昂扬的气息,“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已将心中的豪迈之气推向高潮,是一幅生气勃勃的画。而马致远则是将一件件反应秋天萧瑟气息的物象连缀,形成一幅整图。这样便有强烈的视觉冲击,令人一读便在脑中马上浮出那幅萧索悲凉的画面。而“断肠人”三个字便是对所描写的那些景物的最好诠释,景断肠,人更断肠,3 而这样的秋季不是显得天涯萧索,满目荒凉吗?

五、师生小结

这堂课我们通过朗读小令,将文字转化成画面,体会了它的意象,从总体感受到了小令的意境;再通过联想和想象感受了作者绘秋的思乡之情,进入它的艺术境界,我们的文学素养自然有了一些提升。

五.作业

①背诵并默写《天净沙〃秋思》。

②课下查阅图书或网络与“秋”有关的诗词曲,选择你认为经典的欣赏背诵。

教学反思

以上教学设计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原本打算发挥插图的作用,帮助学生感悟诗歌的意境,却不料有此节外生枝的环节,幸好我没有武断地依自己的预先设想独断专行,不然伤害了同学的自尊不说,更扼杀了同学们的创造力,那是多么愚蠢的行为啊!教学中我欣喜地看到我们的学生有着那么敏锐的观察力,那么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对课文及插图有自己独特的理解,让教学有了独辟蹊径地纵深发展。想起以前的诗歌教学,惟恐学生不能体会其中的妙处,罗罗嗦嗦,林林总总,最后倒弄得意境全无,诗歌欣赏成了理性的知识图解,而今是学生帮我巧妙地运用了教材中的资源,话语不多却尽得文章真意,可以说本案例切实体现了“重在自主、重在发现、重在探究”的教学新理念。

一、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参与意识。本节课中学生的鉴赏活动贯穿教学的始

终,无论是对文本的解读,还是对诗歌意境的感悟,都不是由教师直接传递、告知的。在课堂上学生拥有充分的鉴赏权和发言权,教师自始自终没有干涉学生的学习行为,而只是在教学的组织上作了适当引导,教师成了课堂的引导者、开发者与欣赏者。整个教学片段中,由于教师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尊重学生的参与意识,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质疑、交流、争辩和探讨,从而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在师生共同创设的情境中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新理念,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演练场。

二、体现开放式教学思想,重视学生的创造与探究。新课程提出开放式教学思想,提倡多元化教学,美国教育家杜威也说过:“知识的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学生自己获得求知的方法”。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不拘泥于现成的教学设计,而能准确把握住教学的动态过程,敏锐捕捉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自主发现、自主感悟,学生亲历了知识的发生、探究与创造的过程,最终产生了属于自己的“活化”的知识。在用自己的话语描述诗歌意境时,学生参与意识强烈,思维敏捷,优美而生动的语言更是令人赞叹,这一切都是教师运 5 用开放式教学、开放式评价的结果。开放使学生拥有了较自由的学习空间,开放使教学多了一份主动,多了一份生动。

三、营造氛围,珍视学生的成功体验。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身,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整个教学片段中,教师始终以平等、鼓励的对话方式营造出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适时点拨、热情鼓励,使学生能以极大的热情无所畏惧地投入到创造性的学习活动中。学生在探究图片的瑕疵时,时而疑惑、时而顿悟,教师则时而赞许、时而期待,从而有效激发起学生积极求知的欲望,显示出了较高的思维、探究潜力。实践证明只有处在自由、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才能情绪高昂地乐于参与、乐于探究,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起学习的兴趣,享受到成功的体验。

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上述教学片段表明:我们学生的头脑不是等待灌装的容器,而是等待我们去点燃的火把,他们是有思想、有创造精神的。教学中只要我们教师能弯下腰来,聆听学生的心声,放飞学生心灵的翅膀,重视学生的发现和探究,不必刻意,创新往往就在不经意间和你相约!

第五篇:天净沙秋思教案

《天净沙·秋思 》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

2、能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导入新课:在距今七百多年前的元代,有一位散曲作家,他简短的二十八字小令,却同样赢得了非常高的赞誉。今天,就让我们大家一起走进元散曲作家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去感受漂泊羁旅的游子之心。

文学常识1.简介作者:(课件)

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朝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它的体裁是“曲”。

四、整体感知,把握大意:

6.关于这首小令的整体感知。(课件)(指名回答)

(1)景物描写,通过朗读,我知道作者写到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景物。这些景物,组成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

(2)感情的抒发,通过朗读,我感受到这首小令真切的表现出天涯沦落人思念家乡、孤寂愁苦的感情。

五、合作探究,感受意境美及思想感情。

1.根据课文内容运用想象和联想,小组讨论和交流,体会本文所勾画的深秋晚景图与天涯游子的心绪之间的联系。

讨论结果:(1)正面衬托(以哀景写哀,衬托凄凉无比):

枯藤:给人一种荒凉感。

老树:让主人公联想自己的人世沧桑,给人一种人生暮年的凄凉感。

昏鸦:黄昏归巢,增添凄惨之感。古道:道路苍凉。

西风:冷风,吹在游子的身上,吹冷身体,更吹凉孤寂的内心。瘦马:乃游子所骑,由马瘦自然可以联想到主人的清贫。夕阳西下:日暮乡关何处是?天色渐晚,我将投宿何方?安身何处?看来,今天晚上,又是一个无比孤独、凄凉的夜晚!

教师小结:你看,景物描写,不着一字,字字含情。这是衬托,正面衬托的效果。

(2)反面衬托(以乐景写哀,反衬悲意更浓):

小桥 流水 人家:孤独的游子走上弯弯小桥,看到流水潺潺,人家屋顶炊烟袅袅,一派幽雅、安宁、温暖的景象,这样安详温馨的画面,突然撩起主人公无尽的归思之情,使流落异乡的“断肠人”更添悲愁。

教师小结:这一句,同样景中融情,不过,与刚才那几句所不同的是,这里用的是反衬,从反面衬托。

(3)教师小结:请大家一边听一边想:又是一个深秋的黄昏,一天快要结束了。夕阳斜挂在山头欲落还留的样子,它依依不舍地完成了一天的使命。眼前的景色真是满目凄凉:藤是枯萎的藤,已经没有了生命。树是千年老树,飒飒的西风在吹着它走向风烛残年。道是荒凉的古道,马是体弱无力的瘦马。飘零在天涯海角的人,面对如此萧瑟的景色怎么能不断肠呢。你看这小桥、流水、人家都是那么安详,那么静謚。又是那么温馨。而我的家乡、亲人却又离我那么远。哦,他们还好吗?天气渐渐变冷,他们加了衣服吗?买了被子吗?这一切的一切是都么让人牵挂。既然那么让人牵肠挂肚,我为什么不早点回去呢?为了所谓的前程吗?为了那所谓的功名吗?那功名离我近吗?远吗?京城的路还有多长呢?我又是那么的迷茫。在这样的黄昏中,在这样的古道上。又是这样萧瑟的季节。我是继续去追求功名呢?还是回去服侍那年老的双亲呢?我自己也不能回答自己。只好满怀愁绪徘徊在漫漫得古道上了……。”如此萧瑟的景色让人满目凄凉,又加上安详,温馨的小桥、流水、人家做反衬,使愁情更为深切,悲伤更为凄沥。写景之妙尽妙于此也!

2.教师总结:作品的景物描写的特点:(1)简约凝练:(见教参P138)(2)动静结合:(见教参P138)(3)情景交融:(见教参P138)教师小结:同学们,古人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这个道理。这篇作品,真的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的典范佳作。大家学了这篇作品以后,要学以致用,试着在今后的作文中自觉运用这一描写技巧。

3.这首小令,最能体现主题的诗句是那一句?你认为,这篇作品的主题是什么?明确:主题句:断肠人在天涯。主题: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的表现出天涯沦落人思念家乡、孤寂愁苦的感情。

下载天净沙秋思续写[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天净沙秋思续写[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天净沙·秋思》教案

    《天净沙·秋思》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曲作者马致远的生平创作,积累文学知识。 2、了解散曲这一体裁。3、积累名句。 4、反复诵读,品味语言,感受小令凄婉......

    天净沙秋思教案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清水中学 李燕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直至背诵;体味词句,揣摩作者的感情,体会作品的意韵。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道......

    天净沙 秋思 说课稿

    《天净沙 秋思》说课稿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天净沙 秋思》。《天净沙 秋思》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十五课。“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本......

    《天净沙.秋思》说课稿

    《天净沙.秋思》说课稿 说课人:康平二中 王光宇 一、教材分析 1、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中的一首《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古典诗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天净沙秋思》教案

    《天净沙·秋思》教案 教学目标:1.反复吟咏,熟读成诵。 2.细细品味,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3.学会探究,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难点:......

    天净沙秋思教案

    天净沙秋思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 2、理解《天净沙》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初步具有创造能力。 【教学目标】: 1、理解《天净沙》......

    天净沙秋思教案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直至背诵默写;了解元曲的相关知识;体味词句,揣摩作者的感情,体会作品的意韵。 2.过程与方法: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

    《天净沙 秋思》教案

    《天净沙秋思》教案 李 兰 学情分析:学生刚升入初中,对于古诗的学习,在小学阶段只是停留在以诵读为主要手段来感知诗的韵律美上,而初中阶段,则要循序渐进,采用多种方式来使学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