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君子于役原文翻译及赏析
君子于役原文翻译及赏析2篇
君子于役原文翻译及赏析1君子于役
作者:诗经
朝代:先秦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其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译文:
君子远出服役,不知它的限期。何时才能归里?鸡儿回窠栖止,日头垂挂天西,牛羊下山歇息。君子远出服役,如何能不相思?君子远出服役,不知日月程期。何时才能重聚?鸡儿回栏栖止,日头垂挂天西,牛羊缓缓归至。君子远出服役,该是没捱渴饥?
注释:
⑴役:服劳役。⑵曷:何时。至:归家。⑶埘(shí时):鸡舍。墙壁上挖洞做成。⑷如之何勿思:如何不思。⑸不日不月:没法用日月来计算时间。⑹有佸(yòu huó又活):相会,来到。⑺桀:鸡栖木。⑻括:来到。⑼苟:表推测的语气词,大概,也许。
赏析:
这是一首写妻子怀念远出服役的丈夫的诗。所谓“君子于役”的“役”,不知其确指,大多数情况下,应是指去边地戍防。又“君子”在当时统指贵族阶层的人物,但诗中“君子”的家中养着鸡和牛羊之类,地位又不会很高,大概他只是一位武士。说起“贵族”,给现在读者的感觉好像是很了不得的。其实先秦时代生产水平低下,下层贵族的生活,并不比后世普通农民好到哪里去。就是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西南少族民族中的小贵族,实际生活情况还不如江南一带的农民。
这是一首很朴素的诗。两章相重,只有很少的变化。每章开头,是女主人公用简单的语言说出的内心独白。稍可注意的是“不知其期”这一句(第二章的“不日不月”也是同样意思,有不少人将它解释为时间漫长,是不确切的)。等待亲人归来,最令人心烦的就是这种归期不定的情形,好像每天都有希望,结果每天都是失望。如果只是外出时间长但归期是确定的,反而不是这样烦人。正是在这样的心理中,女主人公带着叹息地问出了“曷至哉”: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呢?
这下面的一节有一种天然的妙趣。诗中不再正面写妻子思念丈夫的哀愁乃至愤怨,而是淡淡地描绘出一幅乡村晚景的画面:在夕阳余晖下,鸡儿归了窠,牛羊从村落外的山坡上缓缓地走下来。这里的笔触好像完全是不用力的,甚至连一个形容词都没有,不像后代的文人辞章总是想刻画得深入、警醒,恐怕读者不注意。然而这画面却很感动人,因为它是有情绪的。读者好像能看到那凝视着鸡儿、牛儿、羊儿,凝视着村落外蜿蜒沿伸、通向远方的道路的妇人,是她在感动读者。这之后再接上“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读者分明地感受到女主人公的愁思浓重了许多。倘试把中间“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三句抽掉,将最后两句直接接继在“曷至哉”之后,感觉会完全不同。这里有抒情表达的节奏问题——节奏太快,没有起伏,抒情效果出不来;同时,这画面本身有其特别的情味。
熟悉农村生活的.人经常看到这样的晚景。农作的日子是辛劳的,但到了黄昏来临之际,一切即归于平和、安谧和恬美。牛羊家禽回到圈栏,炊烟袅袅地升起,灯火温暖地跳动起来,农人和他的妻儿们聊着闲散的话题。黄昏,在大地上出现白天未有的温顺,农人以生命珍爱着的东西向他们身边归聚,这便是古老的农耕社会中最平常也是最富于生活情趣的时刻。可是在这诗里,那位妻子的丈夫却犹在远方,她的生活的缺损在这一刻也就显得最为强烈了,所以她如此怅惘地期待着。
这诗的两章几乎完全是重复的,这是歌谣最常用的手段——以重叠的章句来推进抒情的感动。但第二章的末句也是全诗的末句,却是完全变化了的。它把妻子的盼待转变为对丈夫的牵挂和祝愿:不归来也就罢了,但愿他在外不要忍饥受渴吧。这也是最平常的话,但其中包含的感情却又是那样善良和深挚。
这是古老的歌谣,它以不加修饰的语言直接地触动了人心中最易感的地方。它的天然之妙,在后世已是难以重复的了。
君子于役原文翻译及赏析2君子于役
先秦:佚名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译文: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丈夫服役去远方,服役长短难估量,什么时候才回到家呢?鸡已经进了窝,太阳也向西边落,牛羊成群下山坡。丈夫服役在远方,教我怎不把他想?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丈夫服役去远方,每日每月恨日长,什么时候才能又相会?鸡纷纷上了架,太阳渐渐也西下,牛羊下坡回到家。丈夫服役在远方,但愿不会饿肚肠!
注释:
君子于役(yì),不知其期。曷(hé)至哉?鸡栖于埘(shí)。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于:往。役:服劳役。于役,到外面服役。期:指服役的期限。曷:何时。至:归家。埘:鸡舍。墙壁上挖洞做成。如之何勿思:如何不思。如之:犹说“对此”。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yòu)佸(huó)?鸡栖于桀(jié)。日之夕矣,羊牛下括(kuò)。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不日不月:没法用日月来计算时间。有佸:相会,来到。桀:鸡栖木。一说指用木头搭成的鸡窝。括:相会,会集,此指牛羊放牧回来关在一起。苟:诚,犹如实。
赏析:
这是一首很朴素的诗。两章相重,只有很少的变化。每章开头,是女主人公用简单的语言说出的内心独白。稍可注意的是“不知其期”这一句(第二章的“不日不月”也是同样意思,有不少人将它解释为时间漫长,是不确切的)。等待亲人归来,最令人心烦的就是这种归期不定的情形,好像每天都有希望,结果每天都是失望。如果只是外出时间长但归期是确定的,反而不是这样烦人。正是在这样的心理中,女主人公带着叹息地问出了“曷至哉”: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呢?
这下面的一节有一种天然的妙趣。诗中不再正面写妻子思念丈夫的哀愁乃至愤怨,而是淡淡地描绘出一幅乡村晚景的画面:在夕阳余晖下,鸡儿归了窠,牛羊从村落外的山坡上缓缓地走下来。这里的笔触好像完全是不用力的,甚至连一个形容词都没有,不像后代的文人辞章总是想刻画得深入、警醒,恐怕读者不注意。然而这画面却很感动人,因为它是有情绪的。读者好像能看到那凝视着鸡儿、牛儿、羊儿,凝视着村落外蜿蜒沿伸、通向远方的道路的妇人,是她在感动读者。这之后再接上“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读者分明地感受到女主人公的愁思浓重了许多。倘试把中间“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三句抽掉,将最后两句直接接继在“曷至哉”之后,感觉会完全不同。这里有抒情表达的节奏问题——节奏太快,没有起伏,抒情效果出不来;同时,这画面本身有其特别的情味。
熟悉农村生活的人经常看到这样的晚景。农作的日子是辛劳的,但到了黄昏来临之际,一切即归于平和、安谧和恬美。牛羊家禽回到圈栏,炊烟袅袅地升起,灯火温暖地跳动起来,农人和他的妻儿们聊着闲散的话题。黄昏,在大地上出现白天未有的温顺,农人以生命珍爱着的东西向他们身边归聚,这便是古老的农耕社会中最平常也是最富于生活情趣的时刻。可是在这诗里,那位妻子的丈夫却犹在远方,她的生活的缺损在这一刻也就显得最为强烈了,所以她如此怅惘地期待着。
这诗的两章几乎完全是重复的,这是歌谣最常用的手段——以重叠的章句来推进抒情的感动。但第二章的末句也是全诗的末句,却是完全变化了的。它把妻子的盼待转变为对丈夫的牵挂和祝愿:不归来也就罢了,但愿他在外不要忍饥受渴吧。这也是最平常的话,但其中包含的感情却又是那样善良和深挚。
这是古老的歌谣,它以不加修饰的语言直接地触动了人心中最易感的地方。它的天然之妙,在后世已是难以重复的了。
第二篇:我读《君子于役》
~-4-25《诗经》里有这样的一首诗,名曰《君子于役》。诗中抒发了一位作妻子的对久役不归的丈夫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各种不适当的差役之不满。这首诗就像一幅图画,“妻离夫散,天各一方”的情景犹历历在目……《君子于役》这首诗是国风中的王风。王风,是东周初年周王室都城洛邑郊区一带的民歌、民谣。话说西周末代天子周幽王为博美女褒姒一笑,听信奸臣虢石父之言,烽火戏诸侯,而招引了戎人和申~队的进攻,都城镐京被攻破了。幽王本人也成了刀下之鬼。由于镐京已被战火烧得满目疮痍,其子周平王便将王都迁至洛邑,从此中国历史上便进入了东周列国时代。周朝王室早在西周时就已大分功臣、王亲国戚为各方诸侯;加上如今王室的力量日渐削弱,东周王室就成为傀儡,有名无实了。据史书记载:东周时,周桓王欲出兵伐郑,到处征兵,强迫人民服苦役,造成民不聊生、哀鸿遍野。想必《君子于役》此诗就是在这种特殊的历史环境下被创作出来的。它忠实地刻画了一对普通的夫妻分离之苦,亦道出古代统治者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置人民饱受精神虐待而不顾的~作风。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往往是一个时代的影子。人们在赏析一篇散文、一首诗时也必须看出其“动机背后并且构成历史的真正的最后的动力”。从《君子于役》一文中,我们不难再理解日后“孟姜女哭倒万里长城”的事迹。余秋雨曾说:悲剧英雄总未免孤独,在中国,他们尤其孤独。是啊,主人公也一样,都是孤独寂寞的。不适当的制度所造成的悲剧,其心酸之情是能从诗篇中略见一斑的。《君子于役》是中国古代早期的一首闺怨诗,它也是一首思夫之作,说的是妻子想念去服役的丈夫。当我们翻开唐诗时,我们会发现唐朝中叶著名诗人王昌龄曾写过一首叫《闺怨》的七言绝句。这诗写的也是妻思夫,所思的丈夫是外出求取功名,是为了“光宗耀祖”的!且让我们看看此诗的内容吧:“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作为妻子的自然同意丈夫这样做,可到后来她又有点后悔了。悔的原因是春到人间,妇人却独守空屋;一年复一年,少妇年老色衰了,后悔妙龄时让丈夫外出。比起《君子于役》,《闺怨》是含蓄多了,其处境也不如《君》凄凉。《君》的丈夫到外服役去了,生死未卜;而《闺》中的夫君是去封侯拜相,妻子也有了心理的保障。《君》是悲哀与思虑的,《闺》只是带有想念之情而已。《闺怨》的韵律对照也远比《君》工整多了,其语句上的转折有力自然,非常细腻工巧。《君子于役》可以说是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其诗确实足以和《关睢》中的“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相媲美。它大胆地歌唱出一个女人对其丈夫的思念,冲破了封建社会里“女为卑”、“女子无发言权”的束缚,同时也唱出了一个时代的哀歌……赋,是《君子于役》所采用的写作手法。这是一种白描的写作方式,直抒胸臆,用通俗话说就是“赤裸裸,不经加工修饰,单刀直入,开门见山”。正因为《君》写得很白、很简单,老妪能解,所以它很容易使市井小民、普通大众中引起共鸣而广泛流传之。作者在写《君子于役》这首诗时确是发自内心深处的。在这种情况之下,作者就把心里的话全都“掏”出来,唱成歌、编成曲子。古人皆为“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男耕女织;作妻子的白天除了做家务、烧饭之外,一无娱乐,二无消遣,这又如何能熬过没有丈夫的这段日子呢?适合穷困、单调、枯燥,将每一件小事都看得十分透彻,除了思念,还是思念……黄昏,给大地蒙上一层薄薄的雾纱,也给人们一种凄惨与神秘的感觉。家家的男人都已从田里归来了,唯有女主人公的丈夫音讯全无,此景可真谓“故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为了表示思念,作者只好望着那无边无际的苍茫大地,轻轻地哼着这首歌,流露出真挚的爱情、温情……《君子于役》作为《诗经》中的一篇闺怨诗,可谓开创先河。后世也有过不少类似的文章:有思夫、念妇、追忆老友等的,让人们能直接表达心中的感情,记下生命中难忘的一刻。就拿现代名篇《蝶恋花?答李淑一》来说:“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就已经不只是浪漫、直接罢了,其中更含有了想象的风格。——这或许是诗词发展的演变吧。“君子于役,不知其期”、“君子于役,不日不月”。这首小诗既不是什么黄钟大吕之乐,也非江南柔靡小调。可它所唱出的是几千年前黄土高原上千千万万名妻子的心声;它诉出了一个时代的不平;表现了早期的中国人民对于自由平等世界的向往!站在时代的高度评赏作品,写出作品的时代印记,据文引赏,旁征博引,赏析作品情感脉络、哀思之苦,紧扣作品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从思想性、艺术性上张显作品的文学价值、审美情趣,堪称一篇尚好的文学评论。(汪国金)
第三篇:君子于役教案
《君子于役》教案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1.了解并掌握与《诗经》的相关知识 2.学习文章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3.理解诗中女主人公对丈夫的思念之情,重点体会徭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文章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理解诗中女主人公对丈夫的思念之情,重点体会徭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三、教学准备:(PPT、教具、图表、习题等)
PPT
四、教学过程与时间分配:
(一)简介《诗经》,导入文章
《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一部现实主义的诗歌总集,它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11首,其中6首为笙诗,只有题目,没有诗,故又称“诗三百”。
按用途和音乐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的风是指各地方的民间歌谣,其中的雅大部分是贵族的宫廷正乐,其中的颂是周天子和诸侯用以祭祀宗庙的舞乐。
《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其中直陈其事叫赋;譬喻叫比;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叫兴。《诗经》表现手法上分为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诗经》多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例举诗经名篇:《关雎》《蒹葭》 《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击鼓》(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二)整体感知诗歌,指导学生读准诗歌中的字、词
曷(he):何时,通“ 何”
埘(shi):鸡窝 栖(qi):休息
佸(huo):相会
桀(jie):鸡停歇的木架 下括(同huo):同佸,下来相会 苟(gou):语气词,但愿,希望
(三)朗读环节: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大意(请生复述故事)
丈夫服役远在异乡,没日没夜真是漫长。不知何时才能相会,家鸡进窝已经安顿。眺望夕阳不断西沉,纷纷下坡是那牛羊。
丈夫服役远在异乡,愿他没有饥渴情状。
(四)具体分析文章
(1)划分文章结构,理清文章的脉络,弄清具体讲的是什么
全诗分为两章:第一章,陈述丈夫在外服役,抒发盼夫归来的心情;
第二章,直接承接上章,希望能与丈夫见面,表达了对服役丈夫的惦念
第一章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第一层,用“赋”的手法点明 所要吟咏的事,直言役期之长,直抒胸臆,盼丈夫归来)
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从侧面烘托,家畜尚且出入有时,而人外出却无归期)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思念之深,不能自已)
第二章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再次重申役期漫长,“曷其有佸”承上章“曷至哉”)
鸡栖于桀,日之夕矣,养牛下括。(和第一章的语意相同)
君子于役,苟无饥渴!(细腻地传达了这位妇女的矛盾心理,君子既然没有归期,只好退一步想,希望他在外面不要受饥受渴。)
(2)挑出重点,分析文章
1.思妇的生活环境怎么样,从哪里看出?
抒情主人公是一个家在山村的农村妇女,家里养着鸡、牛、羊,周围有小山 从“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看出
2.“何至哉”“如之何勿思”表达了女主人怎样的情感?
这句意思是“丈夫出征了,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呢,叫我怎么能不思念他呢。”为 什么会如此思念丈夫?从下章可以看出来,“君子于役,不日不月”,丈夫除外打仗,没有一个确切的时间,一直这么天天的盼望着,盼完一月,下一个月又不能回来,一年结束了又是一年,丈夫始终没有回来,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回来。对丈夫非常思念、担心的感情。
3.为什么要写“日之夕矣,羊牛下佸”这样的场景呢?
夕阳西下,牛羊归来,侧面衬托内心的不平静,家畜出入尚且有时,可是人却盼无归期,由归家的羊牛想到久役不归的丈夫。此诗境界如此完美也在于它取景典型。从时间来看,是天色将暮之际(“日之夕矣”),这一特定时间所呈现出来的景色,是苍茫的、暗淡的、静谧的,这最容易引起愁苦人们的深思系念之情。从事件来说,是太阳落山之际的家禽家畜进窝归圈的常见小事,试想牲畜家禽尚能归宿,而人当归不归,这又怎能不让思妇产生倍加念远的愁情呢?从地点来说,是门口、村头,这正是一般农人迎送亲人和劳动之后回家必经之地,当然也是思妇的丈夫往昔从事农牧劳动后回家的老路。她看到这些地方,自然要引起对往事的回忆,对丈夫的冥想。不难看出,诗里选择的景物,不仅符合抒情主人公的身份和思想,而且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所以它最能感动人。
4.第二章哪一句把妻子对丈夫的情感更深入地表达出来?揭示了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
“苟无饥渴”一句写妻子由思念到担忧牵挂,希望丈夫在外不要受饿,不要受渴。这里也揭示了妇人为什么这么思念丈夫的原因:当时的军队供给不怎么完善,死在外面,身填沟壑的事情是常常发生的,古代的这些实际情况,也就构成了这首诗产生的背景,也就有思妇的产生了。所谓“春秋无义战”,统治阶级之间为了种种原因引起的战争,使很多青年男子葬身沟壑,不能回家,也使得很多妇女,年纪轻轻的,便在一年一年的等待,一直到满头白发。
5.文章中重叠的有哪句,分别有什么作用?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君子于役,不日不月。
作用:他们连回来的日期都不知道,自己的命运完全是由统治阶级掌握的,妇人沉浸在无限的思念中,不知道何时丈夫才能归来。
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鸡栖于桀,日之夕矣,养牛下括
作用:说明这妇人是天天在黄昏时候去到村边上,站在比较高的地方,一直看呀看。为什么都是在黄昏时候看呢,她白天要承担家务劳动,还要承担家庭的农业生产,生活的重担就落在她的重担上,只有在傍晚时候才能去路口等待张望,盼望丈夫的归来。
6.望夫形象的塑造
羊、牛每天黄昏之时都回来,天天在企盼着的在外的丈夫为什么不回来?叫人感到诗的抒情主人公每天的企盼:天近黄昏,一天的希望又破灭了。诗中塑造了一个“望夫”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多少年以来,在很多地方,包括一些少数民族,都有望夫石,望夫山,望夫崖,望夫云等等
为什么很多地方都有这样的景物呢?说明有相当多的人,确实曾经常常站在高处望自己的丈夫,因此才会有这样的传说和地方。而《君子于役》则是最早塑造望夫这一形象的作品
(五)文章意义
这首诗的意义:这首诗很典型,反应了在春秋时代,很多地方,不仅仅是此处,还有很多诸侯国,很多的劳动人民,劳动妇女,都有这样的遭遇,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疾苦之深。
(六)总结全文
这首诗之所以写得那么有诗情画意,就在于它写的是眼前的实景,抒发的是思妇的真情,用的是农户习以为常的口头语,说的是长期聚积在心底的话。它是人民生活、思想的真实反映,形成了平易浅淡、朴实淳厚的风格。诚然,精炼的语言、恰当的句式,是一首好诗不可缺少的条件,但这首诗的美,并不完全在于字句用得准确稳妥,主要在于诗境和形象是生活的真实反映。夕阳西下,牛羊牧归,以简洁朴质的语言描绘出一个真挚动人的生活画卷,达到情景交融,刻画思妇的形象,其实是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
五、授课小结
这首诗的美,并不完全在于字句用得准确稳妥,主要在于诗境和形象是生活的真实反映。夕阳西下,牛羊牧归,以简洁朴质的语言描绘出一个真挚动人的生活画卷,达到情景交融,刻画思妇的形象,其实是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学生对此还缺少一点自己的看法。
第四篇:君子于役改编爱情诗歌
风凄凄 马嘶嘶
妾心默默送夫役
红袖湿 伤心极
遥望背影长亭里
卫国年年役不止
妾心日日盼归期
归期归期几何时
花失红颜我失姿
红颜红颜几多时
思心一片鬓白丝
凡凡难逃一情字
古来世间伤心事
男儿战场格斗死
命如朝露转瞬逝
妾心深意君可知
生老病死桃园里
爽风起 室清寂
畜禽也知入圈时
借雁翼 寄相思
万里千山寻君迹
凉风寒夜饥劳渴冻
无时不将妾心牵系
心牵系 又是春风花月时
妾心长叹独孤凄
长相离 长相离
长离不伤连理枝
连理枝 连理枝
妾心怎敢把真爱抛掷
第五篇:《君子有所思行》原文及翻译
君子有所思行是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所作,诗中体现了盛唐时期帝都长安的壮伟富丽。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君子有所思行》原文及翻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君子有所思行》原文
紫阁连终南,青冥天倪色。
凭崖望咸阳,宫阙罗北极。
万井惊画出,九衢如弦直。
渭水银河清,横天流不息。
朝野盛文物,衣冠何翕赩?
厩马散连山,军容威绝域。
伊皋运元化,卫霍输筋力。
歌钟乐未休,荣去老还逼。
圆光过满缺,太阳移中昃。
不散东海金,何争西飞匿?
无作牛山悲,恻怆泪沾臆。
译文:
紫色台阁连绵直到终南山,天际一片青冥色。倚凭丹崖远望咸阳城,宫阙罗列北极。
街道如万井画出,九衢如弦笔直。
渭水如银河清秀,横垣天际奔流不息。
朝野文花鼎盛,衣冠光色鲜艳。
厩马散布连山,军容威震绝域。
文有伊皋大运元化,武有卫霍贡输筋力。
歌舞钟乐日日不休,但叹荣华逝去老来岁月相逼。
月光犹有圆缺盈亏,太阳也已过中午。
散尽东海那么多黄金,也难以不让夕阳西下。
何必作牛山之悲,恻怆之泪沾满衣襟,要遵守自然规律。
注释:
1、紫阁句:言终南诸峰,连绵不断。紫阁,终南山山峰名。以日光照射,呈现紫色而得名。在陕西户县东南。终南山,秦岭主峰之一。在陕西西安市南。
2、青冥句:谓青苍幽远的山色,直接天边。青冥,青苍幽远的山色。
3、宫阙句:言皇城中宫殿罗列。北极,本是北极星,后以喻帝居。宫阙,即帝王宫殿。帝王宫门有双阙,故名。阙,城门、宫门两边的高台。
4、万井句:谓房廊屋舍,鳞次栉比,繁华如画,使人吃惊。井,古制八家为井,后因指乡里、人口聚居处。
5、九衢:四通八达的道路。
6、渭水句:言渭水清如银河。
7、朝野二句:言从地方到朝廷,文士、百官众多,衣冠华美,呈现出太平景象。文物,文人、学士。赩赩(xīxí),光色盛美的样子。
8、伊、皋二句:谓文臣掌管教化,武将捍卫疆土。伊即伊尹,商汤臣,佐汤伐夏桀,致于(达到)王道。见《史记·殷本纪》。皋即皋陶(gāoyáo),舜之臣,掌管刑狱之事。《史记·五帝纪》:皋陶为大理。元化,帝王之德化。卫、霍,指汉武帝名将卫青、霍去病。输筋力,以武功报效朝廷。
9、歌钟二句:谓在无休止的娱乐中,不知不觉已到老年。歌钟,本指编钟,后泛指乐歌。荣去老还逼,青春易逝,衰老易来。
10、圆光二句:谓月圆则亏,日中则昃,喻物盛则衰。
11、不散二句:谓不应爱惜金钱,随时光的流转而死去。东海金,《汉书·疏广传》:疏广,东海兰陵人也。为太守五岁,上疏乞骸骨(因年老请求退职),上以其年笃老(甚老),许之,加赐黄金二十斤,皇太子赠以五十斤。广既归乡里,日令家具设酒食,请族人故旧宾客,相与娱乐。数(shuò)问其家,金银尚有几所(几许),趋(疾走)卖以共具。曰:“此金者,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故乐与乡党宗族共享其赐,以尽吾余日,不亦可乎?”
12、无作句:谓不要因怕死而痛哭流涕。《晏子春秋·内篇谏上第一》:(齐)景公游牛山,北临其国城而流涕曰:“若何滂滂(流荡)去此而死乎?”泪沾臆,泪沾胸。臆,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