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睢》《蒹葭》《君子于役》教案-文档资料
《关睢》《蒹葭》《君子于役》教案
教学建议
一、作品概述
《关雎》选自《诗经·周南》。周南,一般指的是洛阳以南到湖北一带地方。据有关资料推断,这首诗产生的时代不会太早,大约是西周末、东周初。这是一首热情的恋歌,它表现了古代青年对爱情婚姻大胆执著的追求,感情坦率、朴实。
《蒹葭》为《秦风》中的一首著名的抒情诗,这里表现的是一个寻求友谊(或者爱情)过程中最终失望的心理活动,深情抒发了寻求伊人而不得的诚挚感情,形象地描绘了此时此地的凄怆处境。
《君子于役》为《王风》的著名诗篇。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首思夫诗。这是一首妻子怀念久投不归的丈夫的抒情诗。眼前景、心中事巧妙地融为一体,诗中有画,富于田园生活气息。
二、《关雎》简析
《关雎》是《诗经》的第一篇。全诗可分为三章。
第一章(前四句)爱慕:一个男子在河边遇到一位美丽的姑娘,于是萌发了爱慕之情。
这一章开头用“关关雎鸠”起兴,运用“比”的手法点出了恋爱的主题。因为雎鸠“雌雄常不相失,亦不曾相近”,第 1 页 “情意相与而未尝狎”,以雎鸠的关关和鸣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贴切而有深意,确是匠心独具。
第二章(中间八句)思念:男子对姑娘思念不止,以至梦寐以求,辗转反侧。
在他眼前出现的是这位美丽姑娘采摘荇菜时“左右流之”的苗条、优美的身姿,使他夜不能寐;然而,大约这只是一厢情愿,他只有独自在床上“辗转反侧”,直到天明。这一章既有直接的心理描写“优哉游哉”,写其绵绵情意,思念不绝,又有动作描写“辗转反侧”,突出其内心状态的不平静,形象逼真地表现了主人公的深深的思念之情。
第三章(最后八句)愿望:表达了希望与姑娘成婚的美好愿望。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设想与姑娘结婚时鼓乐齐鸣的欢乐场面。
这首诗采取了重章叠唱的手法,每一章都有些句子重复咏唱。这体现了《诗经》语言的一个特色。诗的感情真挚热烈,回环咏唱的章法,使热恋之情步步推向高潮。诗的每一章,都用起兴的艺术手法,将自然景象与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谐地融会起来,景中含情,情中蕴景。
三、《蒹葭》简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诗。诗中写在一个深秋的清晨,秋露给霜,芦荻扬花,诗人来到迂曲的河岸上,寻找他(她)眷
第 2 页 恋的情人。他(她)伫立河畔,面对萧索凄清、露华霜重的暮秋景色,禁不住发出了与“所谓伊人”已远隔的浩叹。接着诗人逆流而上去寻找,道路是那样的崎岖而遥远;顺流而下去寻找,她(他)又仿佛在水的中央。伊人似近而远,忽隐忽视。但他(她)含情脉脉地痴想着,直到太阳升起,把秋露晒干。至此,一个为寻找意中人而执著不舍的青年人形象,已经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全诗感情真挚热烈,写得哀婉清丽,情调缠绵,既有对意中人深情的寻访,又有未遇的惆怅。一再“溯洄”、“溯游”,几度寻踪求索,不避险阻,可谓情真意切。诗歌采用反复叠唱的章法,更显得韵味绵长,而开头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起兴,描绘了一幅凄清萧飒、露凝霜结的晚秋图,更抒发了诗人孤寂彷徨、幽思百结的心绪。
四、《君子于役》简析
本诗分为两章。
第一章头三句开门见山地点出女主人公的丈夫在外服徭役已经很久了,不知何时才能回家,主人公思念丈夫之情油然而生,情思泉涌。“鸡栖于埘”三句,转入写眼前生活实景,借景抒情。她看到夕阳西下时,禽畜纷纷归家,上窝的上窝,入圈的入圈,各归其所,悠然安憩,联想起万物皆定时有所归,只有自己的丈夫长期在外,徭役无期,归期难卜,因而“如之何勿思?”——怎能不令人思念牵挂而柔肠寸
第 3 页 断呢?最后两句照应开头两句,把主人公思夫之情用委婉的语气表达出来。
第二章头两句进一步强调丈夫服役时间之长久和无尽期。“曷其有佸?”——何时才能团聚?无限的思念、无限的痛苦表现在这句深沉的发问中,并以家庭的温暖反衬出丈夫长年只身在外的孤苦与凄凉。再睹入暮时禽畜的各归其所,进窝入圈,饱食安息,联想到丈夫孤身在外,劳苦无依,深情地发出“苟无饥渴?”的疑问与关心。这带有疑问与希望之句,内涵丰富,有对丈夫在外可能不得温饱的担忧,更有对丈夫能够温饱的希望。这句比上一章未句“如之何勿思?”更深刻、更委婉、更细腻,具体地表现出主人公对丈夫思念与关怀之情。
全诗用了4句“君子于役”反复咏叹,每句领起一层,一层深似一层地表现了主人公思夫之情。运用眼前的生活景象联想起在外服役的丈夫长期有家不得归,令人无限思念与牵挂。感情真挚、细腻,读来荡气回肠。
诗中巧妙地运用对比和烘托的方法,创造了日暮黄昏的典型环境,同思妇孤寂、焦虑和深沉的感情融合在一起,形象极鲜明感人。全诗没有一个“怨”字,而句句写的都是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繁重的兵役、徭役给千百家庭带来的育苦。诗的内容单纯质朴,体现了民歌的本色。
五、关于课文诵读的教学建议
第 4 页 《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即每句四个字),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但杂言句式所占比例很低。对于四言诗的诵读,一般读成“二二”节拍。例如:关关/雄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过。读一句要读出句内节拍,读一章要读出章内节奏、语气语调;而读一篇,要读出篇内的节奏、情调。当然,章内节奏、语气语调以及篇内的节奏、情调要由诗的具体内容来确定。
第 5 页
第二篇:君子于役教案
《君子于役》教案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1.了解并掌握与《诗经》的相关知识 2.学习文章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3.理解诗中女主人公对丈夫的思念之情,重点体会徭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文章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理解诗中女主人公对丈夫的思念之情,重点体会徭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三、教学准备:(PPT、教具、图表、习题等)
PPT
四、教学过程与时间分配:
(一)简介《诗经》,导入文章
《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一部现实主义的诗歌总集,它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11首,其中6首为笙诗,只有题目,没有诗,故又称“诗三百”。
按用途和音乐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的风是指各地方的民间歌谣,其中的雅大部分是贵族的宫廷正乐,其中的颂是周天子和诸侯用以祭祀宗庙的舞乐。
《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其中直陈其事叫赋;譬喻叫比;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叫兴。《诗经》表现手法上分为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诗经》多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例举诗经名篇:《关雎》《蒹葭》 《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击鼓》(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二)整体感知诗歌,指导学生读准诗歌中的字、词
曷(he):何时,通“ 何”
埘(shi):鸡窝 栖(qi):休息
佸(huo):相会
桀(jie):鸡停歇的木架 下括(同huo):同佸,下来相会 苟(gou):语气词,但愿,希望
(三)朗读环节: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大意(请生复述故事)
丈夫服役远在异乡,没日没夜真是漫长。不知何时才能相会,家鸡进窝已经安顿。眺望夕阳不断西沉,纷纷下坡是那牛羊。
丈夫服役远在异乡,愿他没有饥渴情状。
(四)具体分析文章
(1)划分文章结构,理清文章的脉络,弄清具体讲的是什么
全诗分为两章:第一章,陈述丈夫在外服役,抒发盼夫归来的心情;
第二章,直接承接上章,希望能与丈夫见面,表达了对服役丈夫的惦念
第一章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第一层,用“赋”的手法点明 所要吟咏的事,直言役期之长,直抒胸臆,盼丈夫归来)
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从侧面烘托,家畜尚且出入有时,而人外出却无归期)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思念之深,不能自已)
第二章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再次重申役期漫长,“曷其有佸”承上章“曷至哉”)
鸡栖于桀,日之夕矣,养牛下括。(和第一章的语意相同)
君子于役,苟无饥渴!(细腻地传达了这位妇女的矛盾心理,君子既然没有归期,只好退一步想,希望他在外面不要受饥受渴。)
(2)挑出重点,分析文章
1.思妇的生活环境怎么样,从哪里看出?
抒情主人公是一个家在山村的农村妇女,家里养着鸡、牛、羊,周围有小山 从“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看出
2.“何至哉”“如之何勿思”表达了女主人怎样的情感?
这句意思是“丈夫出征了,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呢,叫我怎么能不思念他呢。”为 什么会如此思念丈夫?从下章可以看出来,“君子于役,不日不月”,丈夫除外打仗,没有一个确切的时间,一直这么天天的盼望着,盼完一月,下一个月又不能回来,一年结束了又是一年,丈夫始终没有回来,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回来。对丈夫非常思念、担心的感情。
3.为什么要写“日之夕矣,羊牛下佸”这样的场景呢?
夕阳西下,牛羊归来,侧面衬托内心的不平静,家畜出入尚且有时,可是人却盼无归期,由归家的羊牛想到久役不归的丈夫。此诗境界如此完美也在于它取景典型。从时间来看,是天色将暮之际(“日之夕矣”),这一特定时间所呈现出来的景色,是苍茫的、暗淡的、静谧的,这最容易引起愁苦人们的深思系念之情。从事件来说,是太阳落山之际的家禽家畜进窝归圈的常见小事,试想牲畜家禽尚能归宿,而人当归不归,这又怎能不让思妇产生倍加念远的愁情呢?从地点来说,是门口、村头,这正是一般农人迎送亲人和劳动之后回家必经之地,当然也是思妇的丈夫往昔从事农牧劳动后回家的老路。她看到这些地方,自然要引起对往事的回忆,对丈夫的冥想。不难看出,诗里选择的景物,不仅符合抒情主人公的身份和思想,而且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所以它最能感动人。
4.第二章哪一句把妻子对丈夫的情感更深入地表达出来?揭示了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
“苟无饥渴”一句写妻子由思念到担忧牵挂,希望丈夫在外不要受饿,不要受渴。这里也揭示了妇人为什么这么思念丈夫的原因:当时的军队供给不怎么完善,死在外面,身填沟壑的事情是常常发生的,古代的这些实际情况,也就构成了这首诗产生的背景,也就有思妇的产生了。所谓“春秋无义战”,统治阶级之间为了种种原因引起的战争,使很多青年男子葬身沟壑,不能回家,也使得很多妇女,年纪轻轻的,便在一年一年的等待,一直到满头白发。
5.文章中重叠的有哪句,分别有什么作用?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君子于役,不日不月。
作用:他们连回来的日期都不知道,自己的命运完全是由统治阶级掌握的,妇人沉浸在无限的思念中,不知道何时丈夫才能归来。
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鸡栖于桀,日之夕矣,养牛下括
作用:说明这妇人是天天在黄昏时候去到村边上,站在比较高的地方,一直看呀看。为什么都是在黄昏时候看呢,她白天要承担家务劳动,还要承担家庭的农业生产,生活的重担就落在她的重担上,只有在傍晚时候才能去路口等待张望,盼望丈夫的归来。
6.望夫形象的塑造
羊、牛每天黄昏之时都回来,天天在企盼着的在外的丈夫为什么不回来?叫人感到诗的抒情主人公每天的企盼:天近黄昏,一天的希望又破灭了。诗中塑造了一个“望夫”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多少年以来,在很多地方,包括一些少数民族,都有望夫石,望夫山,望夫崖,望夫云等等
为什么很多地方都有这样的景物呢?说明有相当多的人,确实曾经常常站在高处望自己的丈夫,因此才会有这样的传说和地方。而《君子于役》则是最早塑造望夫这一形象的作品
(五)文章意义
这首诗的意义:这首诗很典型,反应了在春秋时代,很多地方,不仅仅是此处,还有很多诸侯国,很多的劳动人民,劳动妇女,都有这样的遭遇,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疾苦之深。
(六)总结全文
这首诗之所以写得那么有诗情画意,就在于它写的是眼前的实景,抒发的是思妇的真情,用的是农户习以为常的口头语,说的是长期聚积在心底的话。它是人民生活、思想的真实反映,形成了平易浅淡、朴实淳厚的风格。诚然,精炼的语言、恰当的句式,是一首好诗不可缺少的条件,但这首诗的美,并不完全在于字句用得准确稳妥,主要在于诗境和形象是生活的真实反映。夕阳西下,牛羊牧归,以简洁朴质的语言描绘出一个真挚动人的生活画卷,达到情景交融,刻画思妇的形象,其实是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
五、授课小结
这首诗的美,并不完全在于字句用得准确稳妥,主要在于诗境和形象是生活的真实反映。夕阳西下,牛羊牧归,以简洁朴质的语言描绘出一个真挚动人的生活画卷,达到情景交融,刻画思妇的形象,其实是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学生对此还缺少一点自己的看法。
第三篇:蒹葭教案
第二课时 ·爱的主打歌
——《诗经·蒹葭》教案
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熟读诗歌,直至达到背诵。
2.了解朗读四言诗的节奏,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3.了解诗经对当今流行音乐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 1.感情充沛的朗诵诗歌。2.把握诗歌内在的情感。
3.深入理解,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三)德育目标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二. 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理解作品的表现手法、艺术特色。2.对关键字词的理解。
(一)教学难点
对回环反复,一唱三叹的艺术感染力的理解。
导入: 播放邓丽君《在水一方》曲。
(附:《在水一方》 琼瑶 词
林家庆 曲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绿草萋萋,白雾迷离/有位佳人,靠水而居/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长/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方向/却见依稀仿佛/她在水的中央/我愿逆流而上/与她轻言细语/无奈前有险滩/道路曲折无已/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足迹/却见仿佛依稀/她在水中伫立/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同学们,你们是否喜欢听流行乐?可以说,只要是人,没有不喜欢音乐的,尤其是琅琅上口的流行音乐。古人也是人,他们也和我们一样喜欢流行音乐。每个时代的流行音乐何止千千万万,演唱这些歌曲的歌手又何止千万。不过,你知道,包括现在的流行音乐的乐坛也是如此,竞争非常激烈。有些歌在流行音乐排行榜上雄踞榜首,可是没过多久,就有新的音乐来取代它。中国文化发展上千年,所淘汰的歌曲和歌手更是不计其数了。
“淘尽黄沙始是金。” 能经得住这番淘汰而剩下来流传至今的,才可谓是“流行金曲”。这样的金曲有诗三百、宋词、元曲。可惜的是,这些曲子,它们的声音部分早已逸散了,所以只剩下我们今天看到的歌辞了。
因此,说白了,《诗经》就是流行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的流行音乐,是没有谱子的音乐。这些音乐因演奏场合可分为三种,一是流行乐,即风,唱给咱老百姓听的;二是雅,在宫廷里演奏的;三是颂,唱给死人听的,所谓宗庙祭祀的音乐。
根据我们现在的经验,我们一般人可能会喜欢哪一类呢?唱给死人听的,想想我们现在的哀悼乐;在宫廷里演奏的,想想我们的国歌;流行乐,想想周杰伦。不用说,大多人是喜欢流行音乐的,古人跟我们一样,也喜欢“风”——流行音乐。这就是为什么诗三百中“国风”所占的比例是最大的。
再做个类比,想想我们今天流行音乐中唱的最多的主题是什么呢?(随便请同学哼几句,我们来判断一下。)——爱恨情愁。古人也和我们一样,也喜欢唱这个主题的歌——爱恨情愁,其中所有的感情又围绕一个“爱”字。
萧亚轩一首《爱的主打歌》就可以概括《诗经》的主题。今天我们来探讨隔几千年了,爱情的这个主题,古今人有什么唱法不同?
(1)内容上的探讨
播放《蒹葭》录音;播放张震岳《爱之初体验》。
(附:《爱之初体验》歌词:如果说你要离开我/请真实点来告诉我/不要偷偷摸摸的走/像上次一样等半年/如果说你真的要走/把我的相片还给我/在你身上也没有用/我可以还给我妈妈/什么天长地久/只是随便说说/你爱我那一点/你也说不出口/你认识了帅哥/就把我丢一旁/天气热的夏天/心像寒冷冬夜/想要买酒来浇忧愁/却懒懒不想出去走/想要来一包长寿烟/发现我未满十八岁/是不是我的十八岁/注定要为爱情流泪)
问题:这两种表达爱的方式有何不同?
这两首情歌不但时间上跨度大,而且就表达爱情的内容上亦有天壤之别:
1、《蒹葭》表达的是爱慕和暗恋的状态;而《爱之初体验》表达的是爱情要破裂的状态;
2、《蒹葭》表达很含蓄,“溯洄从之,…宛在水中央。”不是手拉手的亲亲我我,而是你藏在我内心的深处,读你看你永不厌倦;《爱之初体验》则很直白,走了甚至连我的相片也还给我,走就干脆点,剥夺你在对方心中的记忆。
3、两首歌都描写恋人之间的距离感,但是《蒹葭》是恋人之间互相吸引而不得相处的美感距离;《爱之初体验》则是人情淡漠的心灵距离。
总之,这两首情歌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区别,时代变迁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在上古时代,由于通讯工具的不发达,或是受社会因素的阻扰,对情投意合的男女之情充满了向往,这种向往使人对情感更易付出真心,更生爱惜;而今天,由于婚恋的自由,人们反而因滥情而抛弃了真情,而滥情带给人们的只能是情感的麻木和冷漠。(2)形式上的探讨
《蒹葭》在形式上是一唱三叹,回环往复。这点对我们今天的流行歌曲有很大的影响,比如,我们小时候听的歌谣《大海啊故乡》。这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形式适用于那些情节单纯的作品,表现出人心的简单、明净、执着、含蓄之美。
(大海啊故乡/小时候/妈妈对我讲/大海就是我故乡/海边出生/海里成长/大海啊大海/是我生活的地方/海风吹/海浪涌/随我飘流四方/大海啊/大海/就像妈妈一样/走遍天涯海角/总在我的身旁 小时候/妈妈对我讲/大海就是我故乡/海边出生/海里成长/大海啊大海/是我生活的地方/海风吹/海浪涌/随我飘流四方/大海啊/大海/就像妈妈一样/走遍天涯海角/总在我的身旁/大海啊故乡/大海啊故乡/我的故乡/我的故乡)
思考题:
1、如果把《蒹葭》视为一首爱情歌的歌词,你能找出今天内容相近的歌曲吗?并说说它们的不同之处。
2、你认为《蒹葭》的主题是什么?是爱情主题?抑或是理想主题?
3、《蒹葭》对你的启示是什么?
第四篇:我读《君子于役》
~-4-25《诗经》里有这样的一首诗,名曰《君子于役》。诗中抒发了一位作妻子的对久役不归的丈夫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各种不适当的差役之不满。这首诗就像一幅图画,“妻离夫散,天各一方”的情景犹历历在目……《君子于役》这首诗是国风中的王风。王风,是东周初年周王室都城洛邑郊区一带的民歌、民谣。话说西周末代天子周幽王为博美女褒姒一笑,听信奸臣虢石父之言,烽火戏诸侯,而招引了戎人和申~队的进攻,都城镐京被攻破了。幽王本人也成了刀下之鬼。由于镐京已被战火烧得满目疮痍,其子周平王便将王都迁至洛邑,从此中国历史上便进入了东周列国时代。周朝王室早在西周时就已大分功臣、王亲国戚为各方诸侯;加上如今王室的力量日渐削弱,东周王室就成为傀儡,有名无实了。据史书记载:东周时,周桓王欲出兵伐郑,到处征兵,强迫人民服苦役,造成民不聊生、哀鸿遍野。想必《君子于役》此诗就是在这种特殊的历史环境下被创作出来的。它忠实地刻画了一对普通的夫妻分离之苦,亦道出古代统治者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置人民饱受精神虐待而不顾的~作风。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往往是一个时代的影子。人们在赏析一篇散文、一首诗时也必须看出其“动机背后并且构成历史的真正的最后的动力”。从《君子于役》一文中,我们不难再理解日后“孟姜女哭倒万里长城”的事迹。余秋雨曾说:悲剧英雄总未免孤独,在中国,他们尤其孤独。是啊,主人公也一样,都是孤独寂寞的。不适当的制度所造成的悲剧,其心酸之情是能从诗篇中略见一斑的。《君子于役》是中国古代早期的一首闺怨诗,它也是一首思夫之作,说的是妻子想念去服役的丈夫。当我们翻开唐诗时,我们会发现唐朝中叶著名诗人王昌龄曾写过一首叫《闺怨》的七言绝句。这诗写的也是妻思夫,所思的丈夫是外出求取功名,是为了“光宗耀祖”的!且让我们看看此诗的内容吧:“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作为妻子的自然同意丈夫这样做,可到后来她又有点后悔了。悔的原因是春到人间,妇人却独守空屋;一年复一年,少妇年老色衰了,后悔妙龄时让丈夫外出。比起《君子于役》,《闺怨》是含蓄多了,其处境也不如《君》凄凉。《君》的丈夫到外服役去了,生死未卜;而《闺》中的夫君是去封侯拜相,妻子也有了心理的保障。《君》是悲哀与思虑的,《闺》只是带有想念之情而已。《闺怨》的韵律对照也远比《君》工整多了,其语句上的转折有力自然,非常细腻工巧。《君子于役》可以说是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其诗确实足以和《关睢》中的“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相媲美。它大胆地歌唱出一个女人对其丈夫的思念,冲破了封建社会里“女为卑”、“女子无发言权”的束缚,同时也唱出了一个时代的哀歌……赋,是《君子于役》所采用的写作手法。这是一种白描的写作方式,直抒胸臆,用通俗话说就是“赤裸裸,不经加工修饰,单刀直入,开门见山”。正因为《君》写得很白、很简单,老妪能解,所以它很容易使市井小民、普通大众中引起共鸣而广泛流传之。作者在写《君子于役》这首诗时确是发自内心深处的。在这种情况之下,作者就把心里的话全都“掏”出来,唱成歌、编成曲子。古人皆为“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男耕女织;作妻子的白天除了做家务、烧饭之外,一无娱乐,二无消遣,这又如何能熬过没有丈夫的这段日子呢?适合穷困、单调、枯燥,将每一件小事都看得十分透彻,除了思念,还是思念……黄昏,给大地蒙上一层薄薄的雾纱,也给人们一种凄惨与神秘的感觉。家家的男人都已从田里归来了,唯有女主人公的丈夫音讯全无,此景可真谓“故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为了表示思念,作者只好望着那无边无际的苍茫大地,轻轻地哼着这首歌,流露出真挚的爱情、温情……《君子于役》作为《诗经》中的一篇闺怨诗,可谓开创先河。后世也有过不少类似的文章:有思夫、念妇、追忆老友等的,让人们能直接表达心中的感情,记下生命中难忘的一刻。就拿现代名篇《蝶恋花?答李淑一》来说:“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就已经不只是浪漫、直接罢了,其中更含有了想象的风格。——这或许是诗词发展的演变吧。“君子于役,不知其期”、“君子于役,不日不月”。这首小诗既不是什么黄钟大吕之乐,也非江南柔靡小调。可它所唱出的是几千年前黄土高原上千千万万名妻子的心声;它诉出了一个时代的不平;表现了早期的中国人民对于自由平等世界的向往!站在时代的高度评赏作品,写出作品的时代印记,据文引赏,旁征博引,赏析作品情感脉络、哀思之苦,紧扣作品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从思想性、艺术性上张显作品的文学价值、审美情趣,堪称一篇尚好的文学评论。(汪国金)
第五篇:君子于役改编爱情诗歌
风凄凄 马嘶嘶
妾心默默送夫役
红袖湿 伤心极
遥望背影长亭里
卫国年年役不止
妾心日日盼归期
归期归期几何时
花失红颜我失姿
红颜红颜几多时
思心一片鬓白丝
凡凡难逃一情字
古来世间伤心事
男儿战场格斗死
命如朝露转瞬逝
妾心深意君可知
生老病死桃园里
爽风起 室清寂
畜禽也知入圈时
借雁翼 寄相思
万里千山寻君迹
凉风寒夜饥劳渴冻
无时不将妾心牵系
心牵系 又是春风花月时
妾心长叹独孤凄
长相离 长相离
长离不伤连理枝
连理枝 连理枝
妾心怎敢把真爱抛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