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初二下册40课《古诗二首》课文原文[范文模版]

时间:2022-03-28 02:24: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苏教版初二下册40课《古诗二首》课文原文[范文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苏教版初二下册40课《古诗二首》课文原文[范文模版]》。

第一篇:苏教版初二下册40课《古诗二首》课文原文[范文模版]

苏教版初二下册40课《古诗二首》课文原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苏教版初二下册40课《古诗二首》课文原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夜雨寄北》原文: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夜雨寄北》译文:

您问我的归期,但我的归期没有定,现在我是独居在巴山的旅馆里,面对不停夜雨,只见秋天的池水往上涨。

什么时候才能够与您在家中西窗下面一起剪烛长谈,又说起我独居巴山的旅馆中面对夜雨的情景。

《夜雨寄北》鉴赏:

这首诗,《万首唐人绝句》题作《夜雨寄内》,“内”就是“内人”—妻子: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经过考证,认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内”诗,而是写赠长安友人的。但从诗的内容看,按“寄内”理解,似乎更确切一些。

第一句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翻译一下,那就是:“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唉,回家的日期嘛,还没个准儿啊!”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接下去,写了此时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涨秋池”,那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显现;作者并没有说什么愁,诉什么苦,却从这眼前景生发开去,驰骋想象,另辟新境,表达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愿望。其构思之奇,真有点出人意外。然而设身处地,又觉得情真意切,字字如从肺腑中自然流出。“何当”(何时能够)这个表示愿望的词儿,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却话……”,乃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盼望归后“共剪西窗烛”,则此时思归之切,不言可知。盼望他日与妻子团聚,“却话巴山夜雨时”,则此时“独听巴山夜雨”而无人共语,也不言可知。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淅沥沥的巴山秋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归期无准,其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作者却跨越这一切去写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四句诗,明白如话,却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姚培谦在《李义山诗集笺》中评《夜雨寄北》说:“‘料得闺中夜深坐,多应说着远行人’(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是魂飞到家里去。此诗则又预飞到归家后也,奇绝!”这看法是不错的,但只说了一半。实际上是:那“魂”“预飞到归家后”,又飞回归家前的羁旅之地,打了个来回。而这个来回,既包含空间的往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对比。桂馥在《札朴》卷六里说:“眼前景反作后日怀想,此意更深。”这着重空间方面而言,指的是此地(巴山)、彼地(西窗)、此地(巴山)的往复对照。徐德泓在《李义山诗疏》里说:“翻从他日而话今宵,则此时羁情,不写而自深矣。”这着重时间方面而言,指的是今宵、他日、今宵的回环对比。在前人的诗作中,写身在此地而想彼地之思此地者,不乏其例;写时当今日而想他日之忆今日者,为数更多。但把二者统一起来,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构成如此完美的意境,却不能不归功于李商隐既善于借鉴前人的艺术经验,又勇于进行新的探索,发挥独创精神。

上述艺术构思的独创性又体现于章法结构的独创性。“期”字两见,而一为妻问,一为己答;妻问促其早归,己答叹其归期无准。“巴山夜雨”重出,而一为客中实景,紧承己答;一为归后谈助,遥应妻问。而以“何当”介乎其间,承前启后,化实为虚,开拓出一片想象境界,使时间与空间的回环对照融合无间。近体诗,一般是要避免字面重复的,这首诗却有意打破常规,“期”字的两见,特别是“巴山夜雨”的重出,正好构成了音调与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恰切地表现了时间与空间回环往复的意境之美,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宋人王安石《与宝觉宿龙华院》云:“与公京口水云间,问月‘何时照我还?’邂逅我还(回还之还)还(还又之还)问月:‘何时照我宿钟山?’”杨万里《听雨》云:“归舟昔岁宿严陵,雨打疏篷听到明。昨夜茅檐疏雨作,梦中唤作打篷声。”这两首诗俊爽明快,各有新意,但在构思谋篇方面受《夜雨寄北》的启发,也是显而易见的。

赵翼《论诗》原文: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赵翼《论诗》译文:

李白和杜甫的诗篇经成千上万人的传颂,现在读起来感觉已经没有什么新意了,我们的大好河山每代都有才华横溢的人出现,他们的诗篇文章以及人气都会流传数百年。

赵翼《论诗》赏析一:

赵翼论诗提倡创新,反对机械模拟,此诗就体现了这一点。为了说明诗风代变的道理,诗人举出了诗歌史上的两位大家,唐代的李白与杜甫为例。以为即使是李、杜这样的大诗人,他们的诗作因流传千年,播于众口,已经不再给人以新鲜感了。以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各个时代都有其标领风骚的人物,不必惟古人是从。“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是广为传诵的名句。

赵翼《论诗》赏析二:

诗的前两句以李白、杜甫的诗为例来说理:“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李白、杜甫的诗歌万古流传,无人能与之相比,然而,就是如此伟大的诗篇,至今也觉得不新鲜了。可见,“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国家代代都有有情的人出现,他们各自的影响也不过几百年而已。作者认为诗歌应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诗人在创作上应求变创新,而不要刻意模仿,跟在古人后面亦步亦趋。

第二篇: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二首》教案

第3单元 花

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能力。

2、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以及交流感受的能力。

3、体会春景的美丽,激发学生对春天的热爱,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教学重点

理解词语,了解古诗所描绘的景物,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每首诗的意思,仔细体会两首诗的意境,提高欣赏水平。教学难点

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诗句,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展开联想。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说说你眼中的春天是什么样?(生说)春天是一个鲜花烂漫、充满生机活力的季节,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春景的古诗《江畔独步寻花》(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你了解他吗?(交流杜甫资料)

在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动荡不安之后,杜甫终于过上了安定的日子。这一年,春天来了,万物复苏,生机勃勃,到处鸟语花香。这天,江水的歌声,孩子的笑声,鸟儿的叫声,吸引着杜甫走出了草堂。他沿着江边一路走来,寻找春的气息。不知不觉间,一幅美妙的画卷展现在眼前,花儿是那样美,草儿是那样翠,宛如仙境。原来他来到了邻居黄四娘的家门口。望着这一美景,诗人灵感突现,才思泉涌,他飞奔回家,挥笔成就了这一千古绝句。(配乐范读古诗)好,下面的时间交给同学们,请你们借助注释和老师布置的预习,自学这首诗。

二、学习古诗

1、理解词语。

我们一起朗读古诗。(齐读)现在我请同学们当小老师,把你自学中读懂的讲一讲。我们都知道要学会一首诗,首先要理解诗中重点词语的意思。谁来讲讲你理解了哪些词语?(江畔:江边。独步寻花:独自一人一边散步一边赏花。蹊:小路。压枝低:把花枝压弯了腰。留连:舍不得离开。自在:自由自在。)

2、理解诗句。

同学们学习词语又快又好,我相信大家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也初步理解了诗句。谁来说说你理解了哪一句诗?(不用按照顺序)

谁能按顺序把这首诗的意思完整地说出来?(教师引导)

3、有感情地朗读。

在理解诗句的过程中,我们知道这是一首写景的诗。

那么,诗中主要写了几种景物?(花,蝴蝶,黄莺)

哪句写花?写出了花的什么特点?谁能用一个词概括?谁来朗读这两句诗?(播放繁 花的图片)

让我们齐读这两句,来赞叹这欣欣向荣的春天。

前两句写花,后两句写什么?(蝴蝶,黄莺)蝴蝶在花丛中干什么?(翩翩起舞)黄莺呢?(放声歌唱)如果你是美丽的蝴蝶,可爱的黄莺,游戏在这美景中,会有什么感觉?怎么读?(读,评)让我们一起感受春天的生机勃勃。(齐读)

诗中写了这三种景物,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感情?(赞美春天)让我们怀着对春天的赞美之情朗读这首诗。

4、理解意境。

哪位同学认为自己学的最好,读得最棒,就站起来,像一位诗人一样和着音乐朗诵这首诗。其他同学闭上眼睛,认真听,听他的朗诵是否能将你带入这一美景之中?

三、总结学法:

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读诗句、悟诗情。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我们就用上一节课的方法来学习第二首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游园不值》。

二、学习《游园不值》

1、了解作者。叶绍翁是南宋中期诗人,作为南宋江湖诗派的一员,写下了许多描写田园风光及生活的诗作。

2、释诗题。

(1)齐读诗题。(2)从诗题上你知道些什么?读懂了什么?(释“园”、“不值”:诗人前去游园,园主人不在,没能进到园子里。)

3、抓字眼,明诗意。

(1)出示插图。春季的一天,诗人望着窗外春天的景象,不由得兴致勃勃,想去朋友家的园子里畅游一番,欣赏园中春景,于是便乘兴前往。到了朋友的住处,在园子门外看到了什么?(请生观察插图,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2)学生汇报。

(3)诗人是怎样写下自己看到的景象?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歌。(4)哪些诗句描写了诗人所看到的景象?(请生读诗句。)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及诗歌的内容。(5)小组讨论交流,学生质疑。

应:原意“应该”,这里指“大概”、“可能”。怜:爱惜。

(6)汇报小结。大概是园主人爱惜青苔,怕前来赏园的人的木底鞋把青苔踩坏。我轻轻地敲着柴门,好久也没有人来开。满园的春色是关不住的。看,一枝粉红的杏花正伸出墙头来。

4、读诗句,悟诗情。

(1)教师范读,指导节奏与重音。

应怜 / 屐齿 / 印 / 苍苔,小扣 / 柴扉 / 久 / 不开。春色 / 满园 / 关 / 不住,一枝 / 红杏 / 出 / 墙来。(2)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诗人虽然未能进园观赏,但春天的勃勃生机依然到处可见,一枝露出墙头的红杏。诗人联想到满园繁花似锦的春色。(观察书上插图)此时此刻诗人的心情是怎样呢?(愉快、高兴、陶醉、赞美)

(3)指导感情朗读。你们能读出这种感情吗?请生读――齐读

(4)指导背诵课文。你们也仿照诗人来到园子门外,看到这美丽的春景时,你又是如何情 不自禁地吟咏出这首诗歌的。(走到黑板挂图前,加入动作)

三、拓展延伸

春天的景色是如此迷人,你们观赏到这美景时心情怎样?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表达你们的心情。(可吟诗、画画、习作等)板书设计

古诗两首 游园不值 久不开(扫兴)

一枝红杏(惊喜)

课后反思

种一片太阳花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理解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太阳花的喜爱之情和所寄托的意愿,联想到 具有太阳花品格的人。

3、理解个体太阳花生命的特点――生命如此短促,却又如此顽强,联想到具有太阳花品格的人。

4、观察学习生字、积累新词。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太阳花的喜爱之情和所寄托的意愿,联想到具有太阳花品格的人。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吗?平时,你最喜欢哪种花?为什么?能说出花的 特点吗?

2、同学们说了很多花,它们都有各自的美丽之处,今天这节课,我们来认 识一种太阳花(出示太阳花图片)。看到这个花名,你想到了什么?(学生发言)的确,太阳花是因为特别喜欢阳光而得名。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作家李天芳笔下的太阳花有什么独特的魅力?

板书课题:种一片太阳花(学生跟着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1、自由读课文,要求句句响亮、字字清楚。

2、学生上前板书不理解的词语。

3、谁在预习中了解了哪个词语的意思,与同学交流一下,全班汇报。

4、指名读课文,让学生说一说课文主要内容。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

•为什么要种太阳花

•太阳花开得灿烂多姿

•单独一朵太阳花的特点

•来年还种太阳花

5、默读课文,根据板书的线索,把课文划分为四部分。

三、细读悟情,挖掘太阳花的美

在自然界里有很多美丽的花儿,可为什么我们选择种太阳花呢?

1、快速度浏览第一部分(1――3自然段),找找其中的原因。(其一:对色彩的渴望。其二:太阳花比较好“服侍”。)

2、通过刚才的朗读,太阳花给你一种怎样的感觉?你觉得太阳花怎么样(板书“美”)

3、请同学们带着欣赏的语气大声朗读5――8自然段,画出描写太阳花美的句子。

4、请同桌交流一下画出的句子。指名学生读画出的句子,配上音乐,请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象太阳花开的情景。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和同桌说一说。

教师相机进行总结并板书:(1)色彩美(主要是5―7自然段)

(2)经久不衰(顽强的美):第8自然段

5、展示太阳花图片,直观感受。

6、太阳花如此美丽,却又经久不衰,这是为什么呢?

请你读读8、9自然段,找一找原因吧。(单独的一朵花生命特点:朝开夕谢,朵朵精神充沛,不遗余力。从整体上看,它们总是那样灿烂多姿,生机勃勃。)

谁能说一说为什么太阳花经久不衰?你能用书上的句子来回答吗?不写单独的一朵太阳花行吗?

让我们带着赞颂、欣赏的语气来读读第9自然段。(齐读、指名配乐读)

7、看着这样的太阳花,你有何感想呢?它的生命那么短促,却能做到灿烂多姿,你从中想到了什么?让我们一起读读课文的最后两个段落,找找答案吧!同桌交流读书感想。

8、为什么来年还要种太阳花?在你的生活中有和太阳花一样的人吗?小组讨论交流。

四、拓展

1、小结:是的,太阳花就像那些珍惜时间的人;像那些顽强拼搏的人;像那些为革命而牺牲的烈士„„虽然他们的生命是短暂的,但却经久不衰,流芳百世。美丽的太阳花有着美好的品格,我想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习太阳花的这种美好的品格,不是吗?

2、请同学们试着把自己的喜爱之情融进这篇课文中,选自己喜欢的段落再读一读。

五、作业

1、课后摘抄自己喜欢的段落,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画一幅《太阳花》。

2、课外阅读推荐:《白杨》 板书设计:

种一片太阳花

为什么要种太阳花 色彩美

学生板 太阳花开得灿烂多姿 美

书词语 单独一朵太阳花的特点 经久不衰

来年还种太阳花

借花---------------------->喻人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体会感情,个性化朗读课文。

2、指名读课文,师生互评,从评价中体会怎样读书更能表达感情。

3、再读,体会文章深刻的内涵。

二、学习生字

1、小黑板示字:躁 斓 圃 侍 乍 缤 偃 蕉 慵 炽 蕾 婪 沛 旺 昌

2、读准字音、理解字义、组词。

3、学生观察生字,写自己最拿手的生字。

4、集体交流是怎样写好的。

5、选学生认为难写的字,集体交流怎样写好,指导书写。(重点指导“斓 偃 蕉 慵”的结构;“沛”不要把字形写错。)

6、学生写字。

7、展示学生作品,评议“小小书法家”,交流经验。

三、积累词语

1、这篇课文有许多词语用得恰到好处,请你认真找一找。

2、学生活动、交流:

斑斓多姿

鲜艳夺目

郁郁葱葱

银粒儿

短促

花蕾

慵倦无力

缤纷五彩

偃旗息鼓

美人蕉

空暇

贪婪

莫衷一是

灿烂多姿

生机勃勃

经久不衰 炽热

兴旺发达

繁荣昌盛

充沛

乍开

服侍

3、你能选其中几个词语各说一句话吗?

4、设计摘录卡,积累词语。

四、作业

1、查找有关花的词语,摘录在摘录卡上。

2、在习作中运用所积累的词语。教学反思

花之咏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深意,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按照学生的理解和需要,背诵喜欢的段落。用第一人称和拟人的手法仿写一段。

3、学习本文的结构和语言,与“笔下生花”结合,写一篇关于花的想象作文。

4、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

教学重点

理解“不为看到我的幻想,而是为了看到光明”的真正含义。教学难点 通过读、想、议、读,体会课文第一人称和拟人的写作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吗?为什么喜欢? 能不能背一首描写花的诗词或文章片段?

有一位黎巴嫩著名的诗人也和同学们一样喜欢花,那他对花又有哪些独特的感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纪伯伦的一篇文章《花之咏》。(板书课题)

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查字典,记录下“咏“字的几个含义,谁来说一说?(“咏”在字典里有两种意思:一是依着一定的腔调缓慢地诵读吟唱,如“歌咏”;二是用诗词等来叙述,如“咏梅”)

那在“花之咏”中“咏”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理解了课文内容后再来解释。

二、听课文录音,初步感知语言之美。

下面请同学们听课文录音,跟读,边听边把不认识的字注上音。

三、同位互读课文,互相正音。

想一想,你们都读懂了什么?

四、朗读课文,课堂小结。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理解课文。

1、个人练习朗读,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想想喜欢的原因。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谈感受时注意引导学生谈出个性化的感受。

引导学生理解:

(1)想象大胆奇丽:“我是一颗星星,从湛蓝的天幕坠落到碧绿的地毯上。”(2)仔细观察生活:“我是朋友间的一份礼品,我是新娘头上的一顶彩冠,我也是生者致以死者的一件赠物。

(3)用词丰富优美:多个自然段皆可看出。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各个自然段。

二、体会情感,释题。

1、“我永远仰目朝天,不为看到我的幻想,而是为了看到光明。”怎么理解?

2、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花之咏》?

3、课题当中的“咏”字是什么意思?

三、个人练习有感情朗读。

1、指名配乐朗读。

2、各小组合作表演读。

四、深化理解。

同学们,你们多次读了课文后,有什么感受?

提示学生:可采用多种形式表达读后的感受,比如用几个成语概括,引用一首诗或词来表达,或者画一幅画,唱一支歌,跳一曲舞来抒发感受。

五、总结全文。板书设计

花之咏 一句话 一颗星星

大地的女儿

我是 朋友间的一份礼品 新娘头上的一顶彩冠 生者致以死者的一件赠物

课后反思

语文天地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摘录笔记,积累带“花”字的成语,诵读古诗。

2、学习短文《朱德与兰花》。

3、收集“花” 的相关资料。教学重点

有条理地完成习作。

教学难点

以“花”为题进行阅读、积累和习作。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日积月累

1、我的摘录笔记。

(1)经久不衰、偃旗息鼓、短促„„(2)湛蓝、孕育、啜饮„„

(3)我是一颗星星,从湛蓝的天幕坠落到碧绿的地毯上。(4)„„

交流一、二单元你的摘录笔记。

2、带“花”字的成语。(1)读一读这些词语,观察他们的特点。(2)你理解他们中的那些词语?(3)选用你理解的词造句。(4)你还知道那些带花的成语。

3、读《吴兴杂诗》,知道诗中描绘的是田园风光。诵读这首小诗并摘抄下来。

二、学习短文《朱德与兰花》

1、读短文,标出自然段。

2、读一读短文上的小诗,说一说赞扬了兰花什么精神。

3、回忆本单元写花的文章,分别借花说明了什么。

4、小结:看似写花,实为映人的方法叫借物喻人。

三、初显身手

四、课堂作业。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口语交际

交际主题:你最喜欢那种花?向同学们和老师介绍。交际提纲:注意交际时条例要清。交际方法:小组交流。

二、笔下生花 1、审题

2、思考方法 3、逐题抓关键

三、学生动笔写作。板书设计

你最喜欢什么花?

为什么喜欢它?

它有什么特点?(形、色、味)

从它身上或成长特点上,你受到的启发。课后反思

第4单元 手

我们的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并会写本课生字和词语。

(2)学习以“是”为比喻词的比喻句,并能仿写。(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2、过程与方法

(1)充分利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

(2)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主探究的能力。(3)结合本单元“金钥匙”默读思考,学习作批注笔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切体会文中对手的比喻,从而感知手也能传递人们美好的情感,心手相连,会使整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教学重点

结合文章,结合生活,进行合理想象。教学难点

体会人间美好的感情,生活的幸福、美好。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伸出你的手,看看你的手像什么?(枫叶、海星„„)你用你的手做些什么?(剪纸、画画、写字„„)看来同学们有的拥有灵巧的手,有的拥有能干的手,有的拥有智慧的手。不过,我们的手还有神通广大的本领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们的手》,看看作者还发现了手的哪些功能。(板书课题)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看看你读懂了哪些。在书上做出简单的批注。

2、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要是遇到生字或难读的句子怎么办?(遇到生字可以查生字表或者查字典,还可以请老师和同学帮忙;遇到难读的句子就画下来,多读几遍。)你们的办法都不错!聪明的孩子最会学习。开始学习吧!

3、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齐读。

三、细读课文,加深理解

1、学习第一节。

(1)指名读第一小节,其他同学思考:我们的手是什么?(电线)

(2)现在,我们依靠集体的力量,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为什么说我们的手是电线? 每位同学说时,其他同学认真听,做出评价。小组汇报。

(3)(出示第一句)“我们的手,是电线。”齐读这句话。谁能把加点的字换掉,句子意思不变?(像)由此看来,这也是比喻句。(出示课后的“金钥匙”。)

(4)这一小节,同学们学得真认真。老师相信,通过有感情的读,大家会体会得更好。指名读,美读。让读的学生自己或其他学生谈谈读的怎么样?好在哪里?

2、学习第二节。

(1)指名读。思考:我们的手是什么?(桥)

(2)为什么这样比喻?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3)你们能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吗?指名读。比赛读。

3、学习第三节、第四节。

(1)自由读第三、四节。边读边思考:我们的手是什么?

(2)齐读。

(3)有感情的朗读。

四、品读课文,感悟内涵

(1)指名有感情的朗读。我们的手是电线、桥、船、小鸟,那么手的神通广大的本领到底是什么呢?(传递美好的感情)

(2)男女生对读。

(3)师生接读。

(4)我们的手还会是什么?师生互动。当你握住我的手,我们的手是什么?学生仿写。伸出你们的手,互相握一握吧,说说你们的手是什么?

五、整体回顾,总结全文

同学们说得好极了。最美好的时刻,是心贴心的时刻,是手拉手的时刻。人们心手相连,会使整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愿我们能将人们美好的感情传递下去。

六、布置作业 手还会是什么?仿照课文,再写一段。板书设计

我们的手

是电线、是桥、是船、是小鸟 幸福 友谊 真诚 快乐

课后反思

一双手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通过学习,调动学生情感参与,与主人公在情感方面产生共鸣,深刻体会课文内容。

3、通过朗读,体会课文内容,用读启发学生的理解,从而加强自读自悟的能力。教学重点

调动学生情感参与,引导学生角色互换。

2、读中质疑,读中解决问题。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感情,了解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读课文,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1)初读课文,借助认字表、字典,认识课文中的生字。注意:“忪”“茧”的正确读音。

(2)学习会写的字:

先给生字注音。读一读。确定容易记住的字,将难字标画出来。用你喜欢的方法记字。

找出形近字,写在练习本上,并练习组词:

均()程()奖()张()

钧()逞()桨()章()

(3)重点学习易错字:“皂”的下面是七。

2、找出课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出标记。

自学:“语文天地”中“金钥匙”的内容。试着做学习笔记。

3、查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放入资料袋。

二、预习汇报、提高:

1、同桌互读课文,认真听生字词语是否读得正确,并根据情况给予评价。

2、同学范读,同学评议。

3、扩词练习。评判组词。

4、书写指导:把难字写正确。

5、交流资料。

三、巩固小结。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课文内容:

课文内容介绍:这篇文章写的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迎善的真实的事情。

1、用你喜欢的形式朗读课文。

2、你是怎样做摘录笔记的?汇报给大家听。(以强带弱。)

(1)不懂的词语方面:礼节性、镐、次生林(2)积累喜欢的词语。

(3)喜欢的句子:对大手的描写及带有数字的句子。

(4)不懂的句子:“我握的是手吗?分明是半截老松木。” “我的手火燎燎地痛,看看,红了,他的手仍呈木色。”

(5)有感想的地方:布满老茧、看到一山翠绿的森林、植树26万多棵

3、自我小结: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在文中课题下做简单笔记。

4、小组讨论并汇报:

(1)课文中多次描写了老张的手,找出相应的句子画出来,谈谈你的理解。

(扣准课题思考问题)

(2)你观察过别人的手吗?说说你的看法。

5、思考文中重点问题:

(1)老张的手是一双怎样的手?(读文1、2、3自然段理解)他的手为什么会这样?

(2)摸摸你的手,有什么感觉?

(3)自读课文(4――19)自然段,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双手的?你见过这样的手吗?

(4)课文中多次运用数字描写,而哪些数字给你留下深刻印象呢?说说为什么?

6、本文要告诉我们:

因为长年累月的辛苦,老张的手很不好看,可正是这双手,创造了无法估量的财富,创造了翠绿的森林。赞美老张为了大家的幸福,甘愿奉献的质朴心灵。修改自己的笔记。

7、本文有什么特点?说出文中我最喜欢的地方,为什么?(养成主动积累的良好习惯)

(1)比喻的恰当运用:活像是半截老松木、掌面像鼓皮一样硬。

(2)巧妙的数字描写:让人从空间感知事物的大小、多少。

8、拓展提高:每人都有一双手,说说你最了解的手的样子及作用。

(最好说说爸爸、妈妈、老师、阿姨等比较亲近的人,从而加强了解和沟通)

二、大家一起长本领:(结合书后“日积月累”进行学习)

1、积累手的动词。

2、做翻绳和打手影游戏,观察手的动作,用准确的词语描述出来。

三、布置作业:

1、完成本课生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一 双 手

(粗糙、坚硬、与众不同、勤劳、造福人类)的手

课后反思

手上的皮肤

教学目标

1、通过学文,了解手上皮肤的特点和功能,增强学生对手的情感。

2、学习运用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3、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手上皮肤的特点和功能。训练学生运用方法自主阅读的能力。教学难点

学习运用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教学准备

仔细观察双手,写一篇观察日记;搜集有关手的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召开“新闻发布会”,引入新课。

1、手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今天我们召开一个关于手的“新闻发布会”,希望大家把自己的观察结果介绍给大家。(学生自由发表观察结果,说说对手的了解。)

2、我们的“新闻发布会”到这里大家已经获得了许多关于手的信息,看来你们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今天我们共同读一篇关于手的文章,来更加系统的认识我们的双手。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读文,读准字词,读通句子。

2、小组内互读课文,检查读文情况,做出评价。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指名回答。

教师引导:文章哪一段可以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指名读一读。

4、小结:我们可以通过找文章总述段落或者总述句的方法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课堂小结。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合作交流,研读课文。

1、学习方法。瞧,这一课的“金钥匙”又要教给我们学习的好方法,让我们共同听一听。(教师出示解答自己提出问题的方法)

2、运用学法,默读批注。

3、合作交流,质疑解疑。

(1)交流自读批注的结果,说说学习中的收获。

(2)进行“你问我答”:说说学习中的困惑,请小组成员解决。

4、全班交流,理清脉络。

(1)提出小组中还未解决的问题,请其他小组补充解疑。

(2)全班交流: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手上的皮肤?自由发言,指名板书。学生在汇报过程中,引导思考以下问题:

①第四段中处理的问题:相互比一比指纹是否相同。

②第二段中处理的问题:你还知道哪些人双手的特点?

③第三段中处理的问题:如果有人去看手相,你打算怎样劝说?

5、借助板书,浏览课文,试将每段的大意串联起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指名说一说。

小结:除了找文章总述段落或者总述句的方法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还可以通过串联段意的方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整体感知,拓展延伸。

1、通过学习了解了哪些手上皮肤的知识?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打算怎样保护自己的双手?

三、布置作业。

1、运用批注的方法自读 《手指》。

2、运用归纳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概括《手指》的主要内容。板书设计

手上的皮肤

用途大、学问多 课后反思

语文天地

教学目标

1、学习摘录笔记,积累带“手”的成语。

2、实践初显身手,阅读〈〈手指〉〉,体会手指的用途。

3、习作。

教学重点

通过积累,了解更多关于手的知识。教学难点

学会审题、会分析作文题。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摘录笔记

1、出示书中的例子。

2、交流你这一单元的摘录笔记。

3、指导学生在笔记中加入适当的插图。

二、读读成语

1、观察一下成语的特点。

2、你理解他们中的那些词?

3、选你理解的词语造句。

4、你还知道哪些带“手”字的成语。

三、初显身手

1、分小组,选择一种有趣的游戏。

2、合作完成游戏,另选一个有条理地记录下游戏的过程。

3、组员共同思考,用简单的、准确的词语概括每一步。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金钥匙的内容。

1、画出自己喜欢的词句,记下不懂得问题,做简单的归纳概括,这些都是做批注笔记。

2、回忆这一单元此方法的运用过程。

二、用批注的方法学习“手指”

1、读文,用批注的方法自学。

2、交流学习体会。

3、朗读好词佳句。

4、这篇短文让你懂得了什么?

三、排演课本剧

要求:以短文为依据,进行再创造,形式不限。

五、收集更多有关手的资料。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审题 ——— 的手 想象作文:五指兄弟

二、分析题目

题目一:

1、可补的题目范围很多。

2、思路。

题目二:

想象兄弟之间会发生什么事?这件事的经过是什么?这件事让大家明白了什么道理?

注意:想象要合理,要蕴涵一定的道理。

三、学生习作。板书设计

*——— 的手

选定题目——描述手的特点——选择事例加以说明——总结手的特点 *想象作文:五指兄弟

想象兄弟之间会发生什么事?这件事的经过是什么?这件事让大家明白了什么道理? 课后反思

第三篇:冀教版五年级下册第6课《古诗二首》说课稿

注:本说课稿为2010年参加区评优课比赛稿。

冀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

《古诗二首》说课稿

石家庄市柏林庄学校

焦春歌

2010.3.22 古人常说 “腹有诗书气自华”,极言古诗文化内涵之深。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就是冀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6课《古诗二首》。下面我从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学法、说教学程序四方面谈谈对这一课的想法。

一、说教材

《古诗二首》中选编的是宋代诗人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和宋代诗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两首诗均为描写西湖美景的佳作,集音律美、形象美、意境美为一体,但风景、意境又各不相同。《饮湖上初晴后雨》是苏轼任杭州知州时,对西湖疏导治理有方,留下了苏堤春晓、三潭印月等由此而得名的景观。与西湖结下不解之缘的同时,苏轼也创作了众多关于西湖的诗作。本诗便是其中的一首,乃是用凝练的笔触从天气的对比入手,将西湖喻为西子,把西湖婀娜多姿的阴柔美描写得生动传神,尽显苏轼才气之不同凡响。《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杨万里送别友人时,在净慈寺所看到的西湖美景,从6月与其它季节对比入手,描绘出清晨西湖上荷花在初升太阳的映照下,娇艳含露,莲叶无穷无际,一碧千里的宏大绚烂的画面。两诗选编在一起可谓独具匠心,展示出了不同的“西子”之美。

本单元文化主题是情越山水间,而本课又处于这一单元的开篇位置。一进入这个单元便以古诗意境优美、耐人回味的文体牢牢吸引住了学生的目光,充分调动起学生对这一单元主题的阅读兴趣,是激发学生热爱、向往自然景观的好教材。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理解,从三个维度来考虑,我将教学目标设计为: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两个生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自然成诵,诵出诗的韵味与美感。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用心品读诗文,小组合作学习,体悟“水光潋滟”“山色空蒙”“接天莲叶”等词语构筑的画面与意境。

2、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诗人眼中不同的西湖风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西湖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向往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水的思想感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为: 感悟诗句的画面与意境之美。

二、说学生

我所教的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思维灵活,敢于质疑,且已掌握了一些读书方法,如边读边想象画面,圈画批注等。他们乐于和同伴们一起讨论交流。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运用直观、形象的图片,提出开放性的问题,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能深入文本。

三、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语文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基于以上对教材、学生情况的分析,我采用自读自悟法,调动学生的阅读主动性,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边读边想象画面,使学生在反复、形式多样的

读中,感悟西湖之美。

四、说教学程序

本课教学分两课时,这里就第一课时教学《饮湖上初晴后雨》作一说明。基于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对编者意图的揣摩,为有效地落实教学目标,突出重点,我将教学环节设计为:激发兴趣,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精读品味——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一)激发兴趣,自读自悟

上课伊始,我首先出示一组西湖的风景图片,配以优美恰当的音乐边作讲述:西湖风光秀丽,景色迷人,自古以来就是名胜。如果说这些生动的图片是有形地记录下了西湖的绰约风姿,那么古诗就是以简洁却意境深远的文字展示出西湖的迷人风韵。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我这样处理,有声有色,直观形象的画面充分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接下来我引导学生交流苏轼的有关资料,了解他与西湖的不解之缘。文如其人,诗由心生,了解这些背景资料,就为学生感受作者对西湖观察之细,用心用情之恳切,打下认知基础。

在将两首诗读正确、流利后,我再引导学生自己感悟,将诗句中写景的词语画下来,借助工具书及资料理解诗意。这是一个学生自己主动探寻新知的过程。在这一环节中,我给学生留足自读的时间,使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及读书方法继续得到锻炼。

(二)合作探究,精读品味

根据学生乐于和同伴进行讨论、交流的情况,我再引导学生小组内交流自读中遇到的问题,然后集体交流,并提出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你的眼前浮

现出了怎样的西湖画面?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然而,只有有了开放性的问题作定向,鸟才能在茫茫天空中找到飞的方向,鱼才能在浩瀚大海中寻到跃的目标。因此,这样处理,就能使学生的理解和交流有路可循,有章可依。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引导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重点引导学生想象、感悟“水光潋滟”“山色空蒙”的不同画面,并且通过追问“浓妆时的西湖是什么样?”“淡抹时的西湖又会是如何景致?”使学生感受到:哦,原来空濛山色是其淡雅的妆饰,潋滟的水沟是它浓艳的粉脂,进而体会作者把晴雨皆宜的西湖比作西子之精妙。在此理解基础之上,再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读出自己所感,读出诗之韵味。以上过程中,我始终让“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观念贯彻始终,使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得以落实。

(三)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在学生充分理解、感悟诗句的意境后,语言文字已经变得形象立体了。这时我再引导学生联系课初所介绍的有关作者的资料来品味作者此时的心情,并带着这样的感受再去吟诵,使得学生的情感体验得以升华,充分感受古诗的音律美,形象美,意境美。

在学习本诗的基础上,我再引导学生拓展阅读苏轼的另一首描写西湖的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使学生充分地感受西湖的另一番景象,激发学生对西湖景观的向往、热爱之情。

语文教育是充满激情的诗样的教育,我追求的就是这样的境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以情激情,以读为本,使学生在读书中有所感悟,在读中享

受情感的熏陶,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关注和丰富学生情感世界的过程,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读书的乐趣。

第四篇:冀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6古诗二首

《饮湖上初晴后雨》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本诗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诗中始终所表达的意境。

2.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本诗,背诵本诗。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本诗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巧妙的构思描绘出西湖的风采神韵。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大家以前一定有过旅游的经历。那么,大家都去过哪些地方旅游? 看见过哪些令你难忘的自然景观?

(明确: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使他们能在头脑中出现直观的印象,同时锻炼他们对自然景物描写的口头表达能力)

杭州的西湖相信大家一定听说过。它的景色异常秀美,吸引着国内外许多人来此参观旅游。其时,不仅是现在,有一位古人也早已经听闻西湖的美名,留下了一首著名的描写西湖的诗篇,诗的名字就叫——(生齐读本诗题目:饮湖上初晴后雨)作者是——(苏轼)

二、理解诗句意思

1.让学生先齐读一遍,然后指名读。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诗歌的节奏。

2.读懂诗意。给出五分钟,请学生自己借助注释,准确解释出全诗的意思。

3.找四位同学解释全诗,教师在旁作指导,纠正解释的不恰当之处。

三、体会诗歌意境

1.这首诗描写了西湖在哪些天气状态下的景象?(明确:分别描写了西湖晴天和雨天时的景色。)请说出诗中作者是怎样描写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2.在描写了西湖在晴天和雨天中的景色之后,西湖的美景又使作者联想到了什么?(明确: 美女西施)在诗中作者是怎样描写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3.全文读完,询问学生诗人对西湖有着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在学生回答后,教师介绍作者的写作背景。当时苏轼正在杭州任通判,游览了杭州的著名景观西湖。诗人在西湖上饮酒游览,适逢天气由晴转雨,于是作者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状态下的婀娜多姿。)

四、了解一些文学常识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一首描写西湖景色的著名诗篇。询问学生对作者苏轼的了解,包括“三苏”,唐宋八大家分别指什么

(明确: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分别是: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韩愈,柳宗元)

五、教师总结全诗

全诗语句优美,描写生动。第一、二句是诗人的实写,从初晴,雨后两个角度描写了西湖美好的景色。第三、四句是诗人的联想,他把西湖比作春秋美女西施,形象地写出了西湖的婀娜多姿之态,刻画出了西湖的风采神韵。因此这首诗里来被认为是吟咏西湖最出色的诗篇。也正因为本诗的出名,西湖也得了“西子湖”的美誉。

六、作业布置

1.找出本诗中的名句,反复诵读,用一两句话写出自己读了这首诗后的感受。.课外再去找找苏轼的其他名诗,背诵,增加积累。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教学目标 :

1、知道诗的大致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感受杭州西湖的美,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古诗文高度概括、精练含蓄的特点,以及时代的变迁,造成了学生理解上的困难。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以前吟诵过哪些有关荷的诗歌。(课件出示:荷花、荷叶)

2、同学们说得多美呀,我们一起去西湖看一看吧。(课件出示图片:西湖荷塘远景)

看到这么美的景色,你最想干什么?

一千多年前的南宋大诗人杨万里和你们一样看到那么美的荷花,作了一首诗,脍炙人口,传诵至今。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出示:古诗)

二、介绍背景,知诗人。

三、自主学习,明诗意。

1、自读古诗,读正确。

2、指名读古诗。(男女各一)。

3、哪些词语的意思你明白了,交流。

毕竟:到底。

无穷碧:无边的青绿。

别样红:和往常不一样的红。

4、还有那些不明白的我们一起来讨论。

我们第一次和这首诗亲密接触,就有不小的收获,再来读读,我们的收获会更大。

四、指导诵读,悟诗情。

再读读这首诗,说说诗的大致意思。

“毕竟西湖六月中”:毕竟是西湖盛夏六月的景色啊,“风光不与四时同”:跟其他季节的风光就是不一样。

“接天莲叶无穷碧”:满湖莲叶、荷花一望无际,一直铺到水天相接的远方。“映日荷花别样红”:在朝阳辉映下,朵朵荷花分外红艳,片片莲叶更加青翠。在知道诗的大致意思后,我们也只是知道了个大概,学了点皮毛,假如我们再深入研究,会有很多新的发现。

五、创设情境,入诗境。

如果你能了解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心情怎样?就能理解得更深入。

2、就近找学习伙伴讨论。

3、反馈交流:

诗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没有叙友谊,更没有抒发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婉转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

同学们,你们就是杨万里,在送别时,读给你的朋友林子方听。那些词句写出了西湖的美,把它读得特别好。那些词句写出了对友人的眷恋,也把它读好。同桌试试吧。

4、看着这满湖的荷花,你设想一下,杨万里还会对朋友林子方说些什么?

5、整首诗美美的,又带有一丝淡淡的离愁,请有感情地读一读。

6、背下来行吗?试试吧!

自背,两人比赛背,男女生对抗赛

六、拓展延伸

复习《小学生必背古诗文七十首》中的其他送别诗。

七、迁移运用,创诗文。

1、这些诗是我们古代先辈为我们留下的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今天也来学学古人,用我们自己手中的笔,来夸夸我们的常熟春景,写一两句诗或优美句子。老师已经拍下了几张常熟春景的照片,一起来欣赏。(课件出示:照片)

2、仿写优美句子。选其中的一幅照片写,教师巡视。

3、反馈交流。

八、总结:愿我们的大自然越来越美。

第五篇:三年级下册《西门豹》课文原文

战国时候,魏王派西门豹去管理漳河边上的邺。西门豹到了那个地方,看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就找了位老大爷来,问他是怎么回事。

老大爷说:都是河伯娶媳妇给闹的。何伯是漳河的神,每年要娶一个年轻漂亮的姑娘。要不给他送去,漳河就要发大水,把田地全淹了。

西门豹问:这话是谁说的?

老大爷说:巫婆说的。地方上的官绅每年出面给河伯办喜事,硬逼着老百姓出钱。每闹一次,他们要收几百万钱;办喜事只花二三十万,多下来的就跟巫婆分了。

西门豹问:新娘是哪儿来的?

老大爷说:哪家有年轻的女孩子,巫婆就带着人到哪家去选。有钱的人家花点儿钱就过去了,没钱的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女孩儿被他们拉走。到了河伯娶媳妇那天,他们在漳河边上放一条苇席,把女孩儿打扮好了,让她坐在苇席上,顺着水漂去。苇席先还是浮着的,到了河中心就连女孩儿一起沉下去了。有女孩儿的人家差不多都逃到外地去了,所以人口越来越少,这地方也越来越穷。

西门豹问:那么漳河发过大水没有呢?

老大爷说:没有发过。倒是夏天雨水少,年年闹旱灾。

西门豹说:这样说来,河伯还真灵啊。下一回他娶媳妇,请告诉我一声,我也去送送新娘。

到了河伯娶媳妇的日子,漳河边上站满了老百姓。西门豹带着卫士,真的来了。巫婆和官绅急忙迎接。那巫婆已经七十多岁了,背后跟着十来个穿着绸褂的女徒弟。

西门豹说:把新娘领来让我看看。

巫婆叫徒弟把那个打扮好的姑娘领了来。西门豹一看,女孩儿满脸泪水。他回过头来对巫婆说:不行,这个姑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的。麻烦你去跟河伯说一声,说我要选个漂亮的,过几天就送去。说完,他叫卫士抱起巫婆,把她投进了漳河。

巫婆在河里扑腾了几下就沉下去了。等了一会儿,西门豹对官绅的头子说:巫姿怎么还不回来?麻烦你去催一催吧。说完,又叫卫士把官绅的头子投进了漳河。

西门豹面对着漳河站了很久。那些官绅都提心吊胆,连气也不敢出,西门豹回过头来,看着他们说:怎么还不回来,请你们去催催吧!说着又要叫卫士把他们扔下漳河去。

官绅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跪下来磕头求饶,把头都磕破了,直淌血。西门豹说:好吧,再等一会儿。过了一会儿,他才说:起来吧。看样子是河伯把他们留下了。你们都回去吧。

老百姓都明白了,巫婆和官绅都是骗钱害人的。从此,谁也不敢再提给河伯娶熄妇,漳河也没有发大水。

西门豹发动老百姓开凿了十二条渠道,把漳河的水引到田里。庄稼得到了灌溉,年年都得到了好收成。

下载苏教版初二下册40课《古诗二首》课文原文[范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苏教版初二下册40课《古诗二首》课文原文[范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二历史下册课文重点

    初二历史下册课文重点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1、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共同纲领:在北平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

    苏教 二下 课文8 狐假虎威

    课文8 狐假虎威 1、 狐(hú) ●同音字:囫囵吞枣(学习上不加分析,不作消化理解,含糊笼统地接受下来。)、弧线、胡闹、水壶、湖水、迷糊、蝴蝶 ★哺乳动物的一属,形状略像狼。毛赤黄色......

    苏教版初二语文下册古诗

    苏教版初二语文下册古诗、词大全 一、 专题 鸟 ①古代咏鸟诗三首 1、 闻雁【唐·韦应物】 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 高斋闻雁来 2、 池鹤【唐·白居易】 高竹笼前......

    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二首教案语文A版

    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鼓励学生细心阅读,交流感悟,体会两首诗表达上的异同,从而领悟诗的内涵。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理解诗意。......

    湘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二首》教案

    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积累咏春的诗句。 4.巧妙记忆生字,有感情地读课文。 5.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古诗的喜爱......

    三年级语文下册惊弓之鸟课文原文

    三年级语文下册惊弓之鸟课文原文 2015年04月06日17:20 摘要:新东方在线小学网整理三年级语文知识点给大家作为复习资料参考,其实语文学习并不难,只要大家合理使用复习资料,认真......

    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二首》教学反思

    《古诗二首》 教学反思 春晓 低年级学生正处在学知识长见识的黄金阶段,遇到不懂的事总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春晓》教学反思。他们对自己的生活充满着无穷无尽的幻想和各式各......

    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文(三)8.古诗二首

    8.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12个生字,学写田字格中10个汉字。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有节奏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借助图画,引导学生想象,感知古诗中的意境。 教学重点: 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