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其三原文及赏析范文大全

时间:2022-04-16 01:21: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归园田居·其三原文及赏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归园田居·其三原文及赏析》。

第一篇:归园田居·其三原文及赏析

归园田居·其三原文及赏析

原文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译文

南山下有我种的豆地,杂草丛生而豆苗却稀少。

早晨起来到地里清除杂草,傍晚顶着月色扛着锄头回家。

道路狭窄草木丛生,傍晚的露水沾湿了我的衣服。

衣服沾湿了并没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注释

南山:指庐山。

稀:稀少。

兴:起床。

荒秽:形容词作名词,指豆苗里的杂草。秽:肮脏。这里指田中杂草

荷锄:扛着锄头。荷,扛着。

晨兴理荒秽: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

狭:狭窄。

草木长:草木丛生。长,生长沾:(露水)打湿。

足:值得。但:只.愿:指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违:违背。

赏析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的结尾二句,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所谓“自然”,不仅指乡村的自然环境,亦是指自然的生活方式。在诗歌中歌颂这种劳动的愉悦和美感。读者应当注意到:不能把陶渊明的“躬耕”与普通农民的种地等量齐观,因为这并不是他维持家庭生活的主要经济手段;也不能把陶渊明对劳动的感受与普通农民的感受等同看待,因为这种感受中包含了相当深沉的对于人生与社会的思考,在古代,它只能出现在一小部分优秀的知识分子身上。如果要找相类的表述,读者可以在托尔斯泰的著名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看到。小说中的列文,在某种程度上是作者的化身,也曾亲身参加农业劳动,而从中求取人生的真理,以此来批判贵族社会的虚伪、空洞、无聊。

所以,这首诗看起来极为平易浅显,好像只是一个日常生活的片断,其实却有不少需要深入体会的内涵。

首先,这诗中不易察觉地涵化了前人的作品,那就是汉代杨恽(司马迁外孙)的一首歌辞:

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

此诗原是杨恽得罪免官后发泄牢骚之作。据《汉书》颜师古注引张晏说,南山为“人君之象”,芜秽不治“言朝廷之荒乱”,豆实零落在野,“喻己见放弃”。此说大体不错。

将陶诗与杨诗比照,相似之处是显而易见的。“种豆南山下”,便是“田彼南山”;“草盛豆苗稀”,便是“芜秽不治”;“晨起理荒秽”,也是针对“芜秽不治”这一句而写的。考虑到陶渊明对古代典籍的熟悉,这种明显的相似,可以断定不是偶然巧合。

那么,陶渊明暗用杨诗,用意又何在?首先,这种化用,已经把杨诗的'一部分涵意移植到自己诗里了。对于熟悉《汉书》的人来说,马上会联想到“朝廷之荒乱”、贤者无所用这样的喻意。

但是,这诗又并不是单纯地脱化前人之作,诗中所写种豆锄草,都是作者实际生活中的事情。陶渊明既移植了杨诗的某种涵意,表达他对现实政治的看法,又用自己亲身种豆南山的举动,针对杨诗“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的喻意,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在污浊混乱的社会中,洁身自好,躬耕田园,才是一种可取的选择。杨诗结尾说:“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在一定前提下,这也是陶渊明所赞成的。但他通过自己的诗又表明:劳作生活中包含着丰富的人生乐趣。忙时种植收获,闲来杯酒自娱,纵身大化,忘情世外,这就是真正的“人生行乐”。

解析了此诗运用典故的内涵,便可以对诗本身作进一步的分析。

种豆南山,草盛苗稀,有人说这是因为陶渊明初归田园,不熟悉农务。其实他的田主要不是自己耕种的,他只是参与部分劳动,这话说得没有意思。组诗第一首《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有“开荒南野际”之句,可以证明南山下的土地是新开垦的。所以不适合种其它庄稼,只好种上容易生长的豆类。这道理种过田的人都懂得。如果不考虑运用典故的因素,这两句就像一个老农的闲谈,起得平淡,给人以亲切感。

草盛就得锄,所以一早就下地了。这是纪实。但“理荒秽”三字,用得比较重,似乎别有用心。杨恽诗中“芜秽不治”,是比喻朝廷之荒乱。那么,在陶渊明看来,社会的混乱,是由什么引起的呢?那是因为许多人脱离了自然的生活方式,玩弄智巧,争夺利益,不能自拔。于是天下战乱纷起,流血无尽。“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这诗表明陶渊明把自耕自食看作是每个人都应遵循的根本道理。所以,“理荒秽”,亦包含了以自耕自食的生活方式纠治整个社会的“芜秽”之深意。

“带(戴)月荷锄归”,说明整整干了一天。陶渊明毕竟不是真正的农民,既有僮仆和他一起下地,即使他干起活不那么紧张劳累,这一天也够受的。但他的心情却很愉快。因为没有好心情,写不出这样美的诗句。月光洒遍田野,扛着锄头,沿着田间小路往家走,这是多么漂亮的画面!另一首诗中,陶渊明对田间劳动说过这样的话:“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身体虽然疲劳,却避免了许多患害。这不但包括兵凶战厄,也包括人群间的尔诈我虞。在劳作中生命显得切实、有力,所以是愉快的,美的。

因为是新开垦的土地,道路狭隘,草木却长得高。天时已晚,草叶上凝结了点点露珠,沾湿了衣裳。“衣沾不足惜”,把这么一件小事提出来,强调一句,好像没有什么必要。衣服湿了,确确实实是没有什么可惜的,陶渊明这么一个豁达的人,按理不应该去说它。但“衣沾”并不只是说衣服被打湿而已,而是一个象征。从前做官,虽然不舒服,总有一份俸禄,可以养家活口,沽酒买醉。辞官隐居,生活自然艰难得多,田间劳动,又不是他这么一个读书人所能轻易胜任的,而且这种境况还将持续下去。高蹈避世,说起来容易,没有多少人能做到。陶渊明自己,也是内心中“贫富长交战”的。只是诗人不愿说得太远、太露,以致破坏整首诗的气氛,只就眼前小事,轻轻点上一笔。

“但使愿无违”是全诗的归结和主旨。“愿”,就是保持人格的完整,坚持人生的理想,以真诚的态度、自然的方式,完成这一短暂的生命。这太重要了。所以一切艰难,与此相比,都变得微不足道。而自己确做到了“愿无违”,也是颇值得自我欣赏的。

用浅易的文字,平缓的语调,表现深刻的思想,是陶渊明的特长。即使读者并不知道诗中运用了什么典故,单是诗中的情调、气氛,也能把作者所要表达的东西传送到读者的内心深处。

诗人躬耕田亩,把劳动写得富有诗意。“种豆南山下”,多么平淡的口语;“带月荷锄归”,多么美的画面。语言平淡而意境醇美,这就是陶诗的独特风格。

第二篇:归园田居·其三原文翻译及赏析(集合)

归园田居·其三原文翻译及赏析(集合2篇)

归园田居·其三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译文

南山下有我种的豆地,杂草丛生而豆苗却稀少。

早晨起来到地里清除杂草,傍晚顶着月色扛着锄头回家。

道路狭窄草木丛生,傍晚的露水沾湿了我的衣服。

衣服沾湿了并没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注释

南山:指庐山。

稀:稀少。

兴:起床。

荒秽:形容词作名词,指豆苗里的杂草。秽:肮脏。这里指田中杂草

荷锄:扛着锄头。荷,扛着。

晨兴理荒秽: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

狭:狭窄。

草木长:草木丛生。长,生长沾:(露水)打湿。

足:值得。但:只.愿:指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违:违背。

赏析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的结尾二句,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所谓“自然”,不仅指乡村的自然环境,亦是指自然的生活方式。在诗歌中歌颂这种劳动的愉悦和美感。读者应当注意到:不能把陶渊明的“躬耕”与普通农民的种地等量齐观,因为这并不是他维持家庭生活的主要经济手段;也不能把陶渊明对劳动的感受与普通农民的感受等同看待,因为这种感受中包含了相当深沉的对于人生与社会的思考,在古代,它只能出现在一小部分优秀的知识分子身上。如果要找相类的表述,读者可以在托尔斯泰的著名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看到。小说中的列文,在某种程度上是作者的化身,也曾亲身参加农业劳动,而从中求取人生的真理,以此来批判贵族社会的虚伪、空洞、无聊。

所以,这首诗看起来极为平易浅显,好像只是一个日常生活的片断,其实却有不少需要深入体会的内涵。

首先,这诗中不易察觉地涵化了前人的作品,那就是汉代杨恽(司马迁外孙)的一首歌辞:

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

此诗原是杨恽得罪免官后发泄牢骚之作。据《汉书》颜师古注引张晏说,南山为“人君之象”,芜秽不治“言朝廷之荒乱”,豆实零落在野,“喻己见放弃”。此说大体不错。

将陶诗与杨诗比照,相似之处是显而易见的。“种豆南山下”,便是“田彼南山”;“草盛豆苗稀”,便是“芜秽不治”;“晨起理荒秽”,也是针对“芜秽不治”这一句而写的。考虑到陶渊明对古代典籍的熟悉,这种明显的相似,可以断定不是偶然巧合。

那么,陶渊明暗用杨诗,用意又何在?首先,这种化用,已经把杨诗的一部分涵意移植到自己诗里了。对于熟悉《汉书》的人来说,马上会联想到“朝廷之荒乱”、贤者无所用这样的喻意。

但是,这诗又并不是单纯地脱化前人之作,诗中所写种豆锄草,都是作者实际生活中的事情。陶渊明既移植了杨诗的某种涵意,表达他对现实政治的看法,又用自己亲身种豆南山的举动,针对杨诗“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的喻意,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在污浊混乱的社会中,洁身自好,躬耕田园,才是一种可取的选择。杨诗结尾说:“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在一定前提下,这也是陶渊明所赞成的。但他通过自己的诗又表明:劳作生活中包含着丰富的人生乐趣。忙时种植收获,闲来杯酒自娱,纵身大化,忘情世外,这就是真正的“人生行乐”。

解析了此诗运用典故的内涵,便可以对诗本身作进一步的分析。

种豆南山,草盛苗稀,有人说这是因为陶渊明初归田园,不熟悉农务。其实他的田主要不是自己耕种的,他只是参与部分劳动,这话说得没有意思。组诗第一首《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有“开荒南野际”之句,可以证明南山下的土地是新开垦的。所以不适合种其它庄稼,只好种上容易生长的豆类。这道理种过田的人都懂得。如果不考虑运用典故的因素,这两句就像一个老农的闲谈,起得平淡,给人以亲切感。

草盛就得锄,所以一早就下地了。这是纪实。但“理荒秽”三字,用得比较重,似乎别有用心。杨恽诗中“芜秽不治”,是比喻朝廷之荒乱。那么,在陶渊明看来,社会的混乱,是由什么引起的呢?那是因为许多人脱离了自然的生活方式,玩弄智巧,争夺利益,不能自拔。于是天下战乱纷起,流血无尽。“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这诗表明陶渊明把自耕自食看作是每个人都应遵循的根本道理。所以,“理荒秽”,亦包含了以自耕自食的生活方式纠治整个社会的“芜秽”之深意。

“带(戴)月荷锄归”,说明整整干了一天。陶渊明毕竟不是真正的农民,既有僮仆和他一起下地,即使他干起活不那么紧张劳累,这一天也够受的。但他的心情却很愉快。因为没有好心情,写不出这样美的诗句。月光洒遍田野,扛着锄头,沿着田间小路往家走,这是多么漂亮的画面!另一首诗中,陶渊明对田间劳动说过这样的话:“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身体虽然疲劳,却避免了许多患害。这不但包括兵凶战厄,也包括人群间的尔诈我虞。在劳作中生命显得切实、有力,所以是愉快的,美的。

因为是新开垦的土地,道路狭隘,草木却长得高。天时已晚,草叶上凝结了点点露珠,沾湿了衣裳。“衣沾不足惜”,把这么一件小事提出来,强调一句,好像没有什么必要。衣服湿了,确确实实是没有什么可惜的,陶渊明这么一个豁达的人,按理不应该去说它。但“衣沾”并不只是说衣服被打湿而已,而是一个象征。从前做官,虽然不舒服,总有一份俸禄,可以养家活口,沽酒买醉。辞官隐居,生活自然艰难得多,田间劳动,又不是他这么一个读书人所能轻易胜任的,而且这种境况还将持续下去。高蹈避世,说起来容易,没有多少人能做到。陶渊明自己,也是内心中“贫富长交战”的。只是诗人不愿说得太远、太露,以致破坏整首诗的气氛,只就眼前小事,轻轻点上一笔。

“但使愿无违”是全诗的归结和主旨。“愿”,就是保持人格的完整,坚持人生的理想,以真诚的态度、自然的方式,完成这一短暂的生命。这太重要了。所以一切艰难,与此相比,都变得微不足道。而自己确做到了“愿无违”,也是颇值得自我欣赏的。

用浅易的文字,平缓的语调,表现深刻的思想,是陶渊明的特长。即使读者并不知道诗中运用了什么典故,单是诗中的情调、气氛,也能把作者所要表达的东西传送到读者的内心深处。

诗人躬耕田亩,把劳动写得富有诗意。“种豆南山下”,多么平淡的口语;“带月荷锄归”,多么美的画面。语言平淡而意境醇美,这就是陶诗的'独特风格。

归园田居·其三原文翻译及赏析2

归园田居·其三 晋朝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归园田居·其三》译文

我在南山下种植豆子,地里野草茂盛豆苗稀疏。

清晨早起下地铲除杂草,夜幕降临披着月光才回家。

山径狭窄草木丛生,夜间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

衣衫被沾湿并不可惜,只愿我不违背归隐心意。

《归园田居·其三》注释

南山:指庐山。

稀: 稀少。

兴: 起床。

荒秽:形容词作名词,荒芜,指豆苗里的杂草。秽:肮脏。这里指田中杂草

荷锄:扛着锄头。荷,扛着。

狭: 狭窄。

草木长:草木生长得茂盛。

夕露:傍晚的露水。

沾:(露水)打湿。

足: 值得。

但使愿无违: 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但:只。愿: 指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违:违背。

《归园田居·其三》鉴赏

这首“种豆南山下”八句短章,在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四十个字的小空间里,表达出了深刻的思想内容,描写了诗人隐居之后躬耕劳动的情景。

本诗共分为两层,前四句为第一层。反映了作者躬耕劳动的生活。暗用杨恽诗作。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这两句写诗人归田园后在南山的山脚下种了一片豆子,那地很荒,草长得很茂盛,可是豆苗却稀稀疏疏的。起句平实自如,如叙家常,就像一个老农在和你说他种的那块豆子的情况,让人觉得淳朴自然,而又亲切。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为了不使豆田荒芜,到秋后有所收成,诗人每天一大早就下地,晚上月亮都出来了才扛着锄头回家。虽说比做官要辛苦得多,可这是诗人愿意的,是他最大的乐趣。正如诗人在《归田园居》(一)中所说的那样:“少无适俗韵,本性爱丘山。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诗人厌倦了做官,“守拙归田园”才是最爱。从“带月荷锄归”这一美景的描述就可以看出来,他非但没有抱怨种田之,反而乐在其中。

后四句是本诗的第二层,抒写的则是作者经过生活的磨励和对社会与人生深刻思索之后,对真善美理想的执着追求和与现实社会污浊官场的决裂。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通过道窄草深,夕露沾衣的具体细节描绘,显示出了从事农业劳动的艰苦。诗人身体力行终日劳作在田野,所以他深深地体验到了农业劳动的艰辛,它绝不像那些脱离劳动的文人墨客所描写的那般轻松潇洒。但是作者仍不辞劳苦,继续坚持下去,正像他在《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诗中所说:“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对于诗人来说,人生的道路只有两条任他选择:一条是出仕做官,有俸禄保证其生活,可是必须违心地与世俗同流合污;另一条是归隐田园,靠躬耕劳动维持生存,这样可以做到任性存真坚持操守。当他辞去彭泽县令解绶印归田之际,就已经做出了抉择,宁可肉体受苦,也要保持心灵的纯洁,他坚决走上了归隐之路。为了不违背躬耕隐居的理想愿望,农活再苦再累又有何惧?那么“夕露沾衣”就更不足为“惜”了。这种思想已经成了他心中牢不可破的坚定信念,本诗结尾两句’,可谓全篇的诗眼,一经它的点化,篇中醇厚的旨意便合盘现出。

陶诗于平淡中又富于情趣。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前句实,后句虚。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

《归园田居·其三》创作背景

公元405年(东晋安帝义熙元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本诗就是其中的第三首。

第三篇:《归园田居其三》教案

《归园田居 其三》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诗歌。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领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每当读到《红楼梦》中潇湘妃子(也就是林黛玉)这句赞美菊花的诗句,我便不由地想到一位爱菊的隐士——陶渊明,想到他和菊花一样“不媚流俗,高洁傲岸”的品性。今天,我们就借他的诗作《归园田居》和大家一同走进他的内心,去品读他的内心世界。

二、介绍作者生平及 写作背景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人,生于东晋末期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他的祖父,父亲均做过太守一类官职,但到了陶渊明这一代,家境早已败落,因为有这样的家世背景,陶渊明少年时代既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黑暗,他热爱纯净的大自然,他自29岁入仕,作过祭酒,参军一类的小官,因不满当时士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又不愿为五斗米折腰,陶渊明于41岁毅然辞去在任仅仅80余天的彭泽县令,从此躬耕自娱,直至63岁在贫病交加中死去。《归园田居》共五首,是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的第二年写下的一组组诗,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这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这一年他42岁,课文所选是其三,因其一是对其三很好的注释,所以我们这一节课共同来学习他的这两首诗,也就是内容侧重表现乐农事,辞官场的这两首诗。其三我们来共同学习,其一由同学们自主学习。

/ 3

三、听录音朗读,请同学们仔细聆听,并标出节奏及押韵的字。1,请同学们自己试着朗读。

2,请生找出押韵的字,如何读出押韵的字呢?读出韵脚的延长音,这样才能读出吟诵的味道来。

3,分别请男女生两个同学读,当场对决,PK一下,并请生点评。4,请大家带着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一遍,读出诗歌的情味来。

四、诗歌离不开联想和想象,联想和想象,是心灵的翅膀,有了联想和想象,心灵便能自由地飞翔。在刚才的朗读中,哪些诗句悄悄拨动了你的心弦,请你展开联想和想象,用最美的语言加以描述。

五、通过刚才的创作,是哪些诗句或词语激发了你的联想和想象,你还能读出诗句的言外之意吗?请大家反复地品一品,把你独特的感谢受与大家分享。

示例:同学们刚才表现得不错,我也按捺不住了,下面就由我来抛砖引玉吧。“盛”与 “稀”对举,草长得很茂盛,豆苗却很稀疏,可见诗人不善农事,可是诗人有没有因此而放弃呢?他劳作的心情如何?好,后面的精彩就留给大家吧。

由诗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品析引出对第一首的学习。

六、诗人曾经违背自己的意愿生活过吗?读了第一首,你定会豁然开朗的。同学们己经初步预习了这首诗,我有一个提议,有这三种学习方式,供大家选择。

1,如果你善长朗读,你就用你声情并茂地朗读来感染大家。

2,如果你感情丰富细腻,你不妨对诗中的诗句展开联想和想象,用你如花的妙笔来打动大家。

3,如果你很理性,你就用你理性地分析,写法也好,词句也好,修辞也罢。去和大家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请大家尽快做出抉择。

示例:诗句品析:如此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作者是如何描绘出来的? A,既有视觉上的欣赏,又有听觉上的愉悦。

/ 3 B,以动写静,就是古人所说的“鸟鸣山更幽 ”的意境了。

C,拓展延伸,由这里的"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的描写,还会联想到:“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也是写生活环境的宁静的;还有“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还会让人联想到“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七、田园风光如此美妙,不难看出诗人充满了喜悦之情,那么诗人不喜欢什么呢?你读出来了吗?

提示:诗人厌恶官场生活,他把官场比作樊笼,比作尘网,把为官的自己比作羁鸟,池鱼从而道出了他的人生志向。

小结板书

景 其三 其一

农村生活 田园风光

情 愿无违 厌恶官场

/ 3

第四篇:《归园田居(其三)》教案

30课 诗五首·《归园田居》(其三)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陶渊明生平及思想;朗读成诵,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诗人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过程与方法:通过意象品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学习重点: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学习难点:理解作者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学习方法: 诵读法、讨论探究法 教具:多媒体 教学步骤:

导入

1、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东晋最杰出的诗人。开创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陶渊明可算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因为他写出了大量歌颂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的诗篇。他做过几任小官,41岁那年辞官而归,从此住在农村,亲自参加田间劳动,直至63岁去世。这首涛是他辞官的第二年写的,诗题的意思是回到园田居住。附带说一下,在封建时代,皇帝及大臣死后朝廷都要根据他们的行事给一个谥号;陶渊明不是大臣,“靖节”这个谥号是他死后朋友和门人私下给的,为的是表彰他高尚的节操,可以叫“私谥”

明确:陶渊明,有《爱莲说》中“晋陶渊明独爱菊”的句子为证。

2、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首诗《归园田居(其三)》(板书课题)

二、读课题

1、齐读课题,问,你从课题中获取了一些什么信息?

明确:(1)这是一首田园诗,描绘的是田园生活或田园风光。

(2)(其三)说明这个题目的诗不止一首,是一组诗,一共有五首。(3)“归”可理解为“回归”,“归隐”。

三、读诗文

1、指名学生读诗。(幻灯出示诗句)师生点评。

2、正音 秽huì 荷hè 长cháng

3、齐读。(教师点评)

4、分组朗读。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想一想:我们甚至可以带着怎样的动作、表情来读这首诗?

5、指名学生朗读。学生点评。

6、刚才同学们的朗读和点评是不是传神到位呢?先让我们一起分析一下诗歌。(1)诗的1、2句交代了什么?(明确并板书:种豆 地点 结果)

(2)高高兴兴来种田,结果遭遇草比苗旺的尴尬,那是因为诗人的懒惰、整日游手好闲吗?你从哪句诗可看出来的?

明确:“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从清早去耕作到顶着月亮而归,诗人的劳作是勤奋的,一个“带月归”而非“月照归”可知诗人趁兴而去,尽兴而归。

(板书:劳作 勤奋 尽兴)

(3)诗人披星戴月而归的路上遭遇了什么?

(4)辛苦了一天,回家时衣服还被露水打湿了,诗人自己觉得苦吗?

明确:诗人不觉得苦,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生活,这些辛苦不值一提,因为他得到了田园生活之乐,并愉快地享受着。(板书:享受 田园 之乐)

8、小结:诗人归隐后,“种豆南山下”,结果“草盛豆苗稀”,我们应读出一种无奈的语气,“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虽辛苦,但内心是轻松的,“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不要紧,诗人我高兴、乐意呀。“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这两句应读出愉悦之情。

9、请同学们练习一下,待会请一位同学有感情的背诵一下这首诗。

四、读诗人

1、在这首描绘田园生活的诗中,从“草盛豆苗稀”中,我们可知诗人的收成很少,作为一名农夫,这样的日子一定是一贫如洗的,可诗中隐去了现实生活的艰难和贫穷,将归隐后的田园生活写得很美好,这是为什么呢?想知道原因吗?让我们从陶渊明的仕途经历和诗歌中去寻找答案吧。

2、读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寻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死后,友人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十分复杂的政治环境之中。他的曾祖父陶侃曾任晋朝的大司马;祖父做过太守,父亲大概官职更低一些,而且在陶渊明幼年就去世了。陶渊明在柴桑的农村里度过少年时代。因家贫而不得不出仕谋生。陶渊明29岁曾任江州祭酒,不久即辞职。后召为江州主簿,他未就任。后来先后做过一些小官。最后任彭泽县令,在官八十余日,十一月就辞官归隐了。此后他坚定了隐居的决心,一直过着隐居躬耕的生活,在后期他并非没有再度出仕的机会,但是他拒绝了。

从简介中你知道诗人从何而归,归向何处吗? 明确:官场

田园

3、归去后诗人心情怎样?

明确:轻松、愉快,正如周敦颐所说,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尽管劳作辛苦,收成不怎么样,但心是自由、宁静的。所以在《归园田居》(其三)中他通过“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来表达他对这种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欣赏歌曲:《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4、从这首诗中你读到一个怎样的陶渊明呢?请以“我读到一个

的陶渊明”说一句话。

五、总结,作业

1、总结:陶渊明是中古时代的大思想家。他的文学思想是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对真的理解,既注重历史与生活的真实,更注重思想情感和襟怀抱负的真实,是较完美的艺术真实。同时,他对自然的理解也表现其文学思想的独特性。他不言教化、不事雕凿,注重情感的自由抒发,注重诗文的自然天成,这是一种非常高的境界。然而,无论是提倡艺术真实,还是推崇文学的自然,都是为了酣畅淋离地表现人生。这是陶渊明文学思想的灵魂。陶渊明对社会人事的虚伪黑暗有极清醒的认识,因而他的隐逸不是消极的逃避现实,而是具有深刻的批判社会现实的积极意义。当他在漫长的隐居生活中陷入饥寒交迫的困境时,尽管也彷徨过,动摇过,但最终还是没有向现实屈服,宁固穷终生也要坚守清节。据说郡官派督邮来见他,县吏就叫他穿好衣冠迎接。他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从此,不为五斗米折腰传为佳谈。陶渊明喜欢喝酒,“寄酒为迹”抒发自己不愿和腐朽的统治集团同流合污的心愿,表现出诗人恬淡旷远的襟怀、孤傲高洁的品格,也正是因为如此它的作品才虽平淡质朴却诗意盎然。

2、作业,任选一题:1)用散文的手法改写《归田园居》(其三),注重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2)背诵和默写《归田园居》(其三),朗读《归田园居》组诗。

第五篇:归园田居(其三)说课稿

《归园田居(其三)》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归园田居(其三)》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三十课,这一单元主要是以歌咏山水风光为主的诗文,旨在让学生欣赏美景,陶冶情操,同时领悟“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一文学思想,学会从景物描写中读出作者的情感。

《归园田居》在陶渊明的诗歌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于帮助学生了解陶渊明的诗风和情感都具有重要作用。首先,从教材的编排上看,本册第五单元第二十一课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而且他的其他诗文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还会出现,如《饮酒》、《五柳先生传》等,加之陶渊明的诗风对后世影响极大,特别是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与陶诗风格一脉相承,而王、孟二人的诗歌作品在初中教材中也屡次出现。所以,帮助学生读懂本诗,教会他们赏析陶渊明诗歌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其次,从这首诗歌本身来看,陶渊明诗风中的朴实自然、意境醇美在此诗中表现突出,字句浅显而颇有情趣,可借此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借机作进一步拓展。

(二)教学目标

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根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和能力目标

1、品味语言,了解陶渊明诗歌的语言特色(平淡自然)。

2、能流畅、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3、培养学生鉴赏田园诗的能力。◆过程和方法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凑及韵律,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境。

2、分析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陶渊明的田园诗平淡自然,情真意醇,可以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陶冶他们的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三)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本首诗以景传情,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以及品味语言,有感情的朗读诗歌的知识与能力目标,我将本诗教学重点确定为:体会诗歌的内涵和语言特色,培养学生诵读诗歌的良好习惯。教学难点确定为:培养学生鉴赏陶渊明田园诗的能力,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法和学法(一)说教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还有针对初中学生记忆力强,惯于快读的阶段特点,我采用的教法是:

1、诵读教学法:通过让学生诵读,把握其节奏韵律,逐步加深他们对诗意的理解。

2、点拨教学法: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带面,以利于学生对诗歌的整体理解。如对《归园田居》中“但使愿无违”的“愿”进行点拨。

(二)说学法

“教是为了不教”,教法的根本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只有把“学法”教给学生,才能达到不教,正所谓“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所以学生的具体学法是:

1、反复朗读法:朗读,特别是有感情的朗读,它具有唤起形象,表达情感,加强理解,训练思维等多种功能,《归园田居(其三)》是一篇隽永精美的古诗,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可以更好的理解本诗内容,感受优美的意境。

2、想象法: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所以,我会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本诗中诗人在田间辛勤耕种,但却怡然自得的画面。

3、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我采取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七个环节展开。这七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相辅相成:

(一)导入新课

我设计的导语是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展开,这样会消除学生上课开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让同学们经过讨论说说对陶渊明的了解(学生应该能答出陶渊明所处的年代,我们也学过他的《桃花源记》,知道他对平等自由生活的向往。)

学生答对后,我将选择一些重要的文句让全班学生一起重复(如“不为五斗米折腰”),以此调动全班学生的积极性。然后我将补充提醒学生注意陶渊明生活的社会环境,他隐居之前的出仕及讲述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为后面的诗歌赏析奠定基础。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全班齐读,教师正音和指导评价。(要求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注意“秽”、“荷”、“长”等字的读音。此时学生大都还不能理解诗意,朗读语气可能欠佳,教师提醒学生在下面环节注意感受诗歌意境,为读好诗做准备。)

(三)再读诗歌,品味诗意

1、感知诗意:学生自读诗歌时,让他们在脑海中想象景物构成的画面,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我将抓住学生表述中的关键词,把学生带入诗句的理解中。关键词如下:

“南山下”点明地点。

“盛”和“稀”写出野草与豆苗长势的对比,点出锄草的必要。“晨兴”和“带月”体现了农家生活的艰辛。

“草木长”和“夕露”可以让我们感受到田园的荒芜、环境的清幽和夜气的湿寒。

2、理解情感:“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知道一首好的诗歌都能做到情景交融,由景生情。根据上一环节对景物的分析,学生已了解到陶渊明田园生活的艰辛,那么陶渊明自己的态度呢?问题提出后,我将让学生从诗句中找出答案。(由答案“但使愿无违”,进一步分析出“愿”字所包含的诗人的思想感情,即不愿同流合污,为保持完整人格和高洁情操而甘受田间生活的艰辛,并怡然自得。)

3、归纳小结:归纳诗人通过写田园劳作之景,表现他对归隐生活的心满意足的诗歌主旨。

(四)三读诗歌,品味语言

现在学生已经了解这首诗的诗意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我再让学生来读这首诗(这时候学生应该能带着愉悦的情感来朗读)。在此之后,让学生来感受一下这首诗的语言。对此我向学生提出了一个小问题:陶渊明是一位大诗人,他的诗句深奥难懂吗?下面我就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出陶渊明诗歌的语言风格,即平淡自然,朴实无华,但富有情趣美。

(五)知识迁移,能力训练

这个环节的任务是简单赏析陶渊明的另外一首名诗《饮酒》,主要采用的方式是学生自读,教师稍加引导,让学生说说能表现陶渊明田园诗特色的一些诗句,谈谈自己的理解,然后再分析这首诗的语言特点。只要学生能结合前面学习的知识和方法,言之成理即可。这也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运用。

(六)总结

经过对以上两首陶渊明诗歌的学习,我将引导学生和我一起总结陶渊明诗歌的总体的艺术特色。

题材:大多为田园风光和田园生活。情感:隐逸、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语言:平淡自然,朴实无华,富有情趣美。

了解了这些,在以后学生遇到陶渊明田园诗的时候,就可以根据今天学到的知识加以赏析。达到“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效果。

(七)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此诗;(为加强巩固学生对诗意的理解)

2、课后学生寻找陶渊明《归园田居》系列中除课文以外的任意一首,根据自己的理解,发挥想象力,用文字或绘画把阅读感受描绘出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

四、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可以全面而简明的将授

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草盛”、和“苗稀”的对比体现了锄草的必要,所以诗人要“晨兴”、“带月”早出晚归地辛勤劳作,露水打湿了衣裳,这些都体现了诗人田园生活的艰辛,但诗人认为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辛苦也是快乐。

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

草盛 苗稀

晨兴 带月 田园劳动的艰辛 愿无违(主题)

夕露 沾衣

下载归园田居·其三原文及赏析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归园田居·其三原文及赏析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归园田居其三说课稿

    《归园田居(其三)》说课稿 庙山九年制学校杨淑萍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归园田居》。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程序四个方面进行说课。一、说教材 1.......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

    《归园田居其三》微课 一、导入新课:(幻灯1) 同学们,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向往祥和安宁、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有这样一位隐士,他淡泊名利,陶然于耕种;有这样一位耕者,他一生种菊、爱菊,活......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

    《归园田居》(其三) 教学设计 琼中民族思源实验学校 周 锦 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归园田居》。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重点:朗读成诵,体会诗歌的韵......

    《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推荐5篇]

    《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作品简介《归园田居·其三》是晋末宋初大诗人陶渊明创作的组诗,是《归园田居五首》的第三首。作者陶渊明的时代是在典午大乱之后......

    陶渊明《归园田居_其三》教案

    陶渊明《归园田居 其三》教案 归园田居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的......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朗读(做到能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会理解(会借助注释与工具书梳理字词意思以及全诗的内容。) 3、会欣赏(能品味诗歌的意境......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 张家川县大阳中学 张桢 一、知识与技能: 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归园田居(其三)》这首田园诗;通过对诗歌语言的探究,细品诗中所表达的诗人的......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 (其三)》教学设计●马艳玲 ●盘龙区云波小学语文教师小学高级教师,昆明市学科带头人。从教以来,敏而好学,爱岗敬业,为人师表。自然、朴实、干练、刚柔相济的教学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