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晴原文翻译及赏析(通用)(推荐5篇)

时间:2022-07-02 01:21: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雨晴原文翻译及赏析(通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雨晴原文翻译及赏析(通用)》。

第一篇:雨晴原文翻译及赏析(通用)

雨晴原文翻译及赏析(通用14篇)

雨晴原文翻译及赏析1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兼无叶里花。

蛱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版本一)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版本二)

译文

雨前还见到花间露出的新蕊,雨后却连叶子底下也不见一朵花。

蜜蜂和蝴蝶来到园中又纷纷飞过院墙,让人怀疑迷人的春色尽在邻家。

注释

蕊(ruǐ):花朵开放后中间露出的柱头花丝等,分雌蕊、雄蕊。

叶底:绿叶中间。底,底部。

蜂蝶:蜜蜂和蝴蝶。纷纷:接连不断。

疑:怀疑。春色:春天的景色。邻家:邻居的家。

赏析

这是一首即兴诗,写雨后漫步花园所见的衰败景象。诗中摄取的景物很简单,也很平常,但平中见奇,饶有诗趣。

第一句“雨前初见花间蕊”。蕊(读rǔ),花心。这句是倒叙,作者追忆雨前的花园景象,意思是说:下雨之前,花儿刚刚开放。“初见”二字,表明诗人还没有来得及仔细欣赏,刚刚见到花开,天就下起雨来了,只好躲进屋中,等待雨晴,这两个字写出诗人赏花不成的遗憾心情。

第二句“雨后全无叶底花”。这句写眼前景象。意思是说:不料久雨过后,连一朵花也见不到了,全在雨水中凋谢了。“全无叶底花”,这几个字内容丰富。一、写出明处的花全被雨水打落了。二、写出诗人不甘罢休,拨开花叶,想找到藏在叶底的没受雨淋的花来,可见赏花之心多么热切。三、“写出连叶底的花也“全无”一朵,整个花园一片浓绿,锦色全无,这是多么令人失望、令人惆怅啊!

第三句“蜂蝶纷纷过墙去”。这句写到蜜蜂和蝴蝶的失望。蜜蜂和蝴蝶也是喜花爱花的,它们在久雨中好不容易盼到天晴,兴冲冲地飞到诗人的庭院,结果大失所望,不得已纷纷飞过墙头而去。现在,不但花儿没了,蜂蝶也走光了,诗人的庭院真是寂寞极了,诗人的心也是伤感极了。这句通过描写蜂蝶的飞走,加深了抒情的意味,使惜春气氛更加浓重了。

第四句“却疑春色在邻家”。这句是写诗人的心理,紧承上句写来。诗人看到蜜蜂和蝴蝶纷纷越墙而去,内心忽然产生一线光明,他不禁猜想:莫非春色还保留在邻家吗!不然的话,蜂蝶怎么飞过去了呢?如果是这样该有多好,自己便可以追随蜂蝶,前去欣赏了。作者内心伤春惜春的心情和眼前自然景象巧妙接合,既赋予蜜蜂蝴蝶以人格精神,又暗暗流露作者的内心感触,两者神态、心理写得活灵活现。其中,“却疑春色在邻家”,可谓神来之笔,造语奇峰突起,而又浑然天成,令人顿时耳目一新。这一句是全篇精髓,起了点铁成金、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经它点化,小园、蜂蝶、春色,一齐焕发出异样神采,妙趣横生。古人谓“诗贵活句”(吴乔《围炉诗话》),就是指这种最能表达诗人独特感受的新鲜生动的诗句。

这首七言绝句,精巧地选择雨晴后的景物,来进行生动的描绘,表达了作者的惜春之情。

创作背景

本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知是作者归隐之后所作。王驾进士及第之后,官至礼部员外郎,后弃官归隐。

王驾

王驾(851~),唐代诗人,一说字大用,诰命守素先生,河中(今山西永济)人。大顺元年(890)登进士第,仕至礼部员外郎。后弃官归隐。与郑谷、司空图友善,诗风亦相近。其绝句构思巧妙,自然流畅。司空图《与王驾评诗书》赞曰:“今王生者,寓居其间,浸渍益久,五言所得,长于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者。”生平见《唐诗纪事》卷六三、《唐才子传》卷九。有《王驾诗集》六卷,已佚。《全唐诗》存诗六首。

雨晴原文翻译及赏析2

雨晴

天缺西南江面清,纤云不动小滩横。

墙头语鹊衣犹湿,楼外残雷气未平。

尽取微凉供稳睡,急搜奇句报新晴。

今宵绝胜无人共,卧看星河尽意明。

翻译

西南方露出蔚蓝色天空映照江面清澄,一如横卧江上小滩蓝天上有一抹微云。

喜鹊飞立墙头欢叫羽毛依然浇湿,楼外远处还不断传来残余的雷声。

趁雷雨后的微凉睡个安稳的好觉,赶快吟几句奇诗回报雨后的新晴。

这么迷人夜晚可惜无人来共同享受,便我一人也要尽兴卧看银河直到天明。

注释

天缺:雨过云开,露出一角青天。

纤云:细云。此指夏日雨后的高卷云。

小滩:喻纤云。

语鹊:语鸥:喳喳叫的鸟鹊。

衣:比拟鸟鹊的羽毛。

残雷:即将消失的低沉的雷声。

供:提供。

稳睡:安稳入睡。

报:回报,报答。

绝胜:非常美妙的情境。

星河:天上的银河。

尽意:尽情。

赏析

这首七律描绘了酷暑雷雨过后的自然景象,抒发了诗人感受雨后新凉的舒畅喜悦的心情。[5]

首联、颈联都描绘雨晴的景象,首联写天空。“天缺西南江面清,纤云不动小滩横。”中“天缺西南”写西南方的天已露出了蔚蓝,标示出“晴”,“江面清”三字是以江南的清平湛蓝来比喻天空西南方的晴明之色。“纤云不动”,写白云纹丝不动。“小滩横”三字承接“江面清”,比喻一抹云如横在江面的小滩。这两句前四字都用白描手法绘实景,后三字都用比喻对实景加以形容,两个比喻前后照应,使二句之景融为一体,形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形象生动逼真,色彩鲜明富于立体感。[2] 领联“墙头语鹊衣犹湿,楼外残雷气未平。”里,诗人的视线,由于鹊叫自然地由仰视转为平视,描写由形为主转声为主。“犹湿”,即写出雨后初晴,又表现了鹊的情态活泼可爱。下句,随“残雷”的低响,描写形声兼顾转以写声为主。“气未平”三字写雷声不甘于立即销声匿迹。这一联,鹊能“语”又有“衣”,雷能“残”又有“气”,运用了拟人手法,使诗句富有生气。清脆的鹊语与低沉的残雷形成对比,和谐一致,交织成一首雨晴时大自然的交晌曲。

颈联“尽取微凉供稳睡,急搜奇句报新晴。”用叙事抒发雨睛的喜悦。雨后微凉引起睡意,雨后新晴牵动诗情,但诗情胜过睡意。“尽取”、“急搜”、“微凉”、“稳睡”、“奇句”、“新晴”这六个带修饰语的词,使两个记事诗句具体可感。“供”字写自然给人的提供。“报”字写人对自然的回报,这正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

尾联“今宵绝胜无人共,卧看星河尽意明。”两句仍叙事,事中有景,景中寓情。“卧看星河尽意明”一句化用杜牧的“卧看牵牛织女星”,只是没有小杜诗句的寂寞感,而是兴致盎然。“尽意”二字,不仅描绘星河的明澈,更赋予星河以生命,让它充分绽放光彩,也采报答雨后的新睛。

通观全诗,诗人捕捉住雨后初晴自然景况变化的瞬间,以乍晴的天空、漂浮的白云、争喧的鹊鸣、低沉的雷声,构成了多层次多角度、气势恢弘的绚丽景观。诗中虽未着一个情字,但喜悦之情旱已透过写景叙事的字里行间喷涌而出,全诗清丽雄浑,奇趣横生。

创作背景

宣和五年(1123)陈与义担任了太学博士,受到了皇帝的器重,也许觉得自己可以施展才学,因而心情略有变化,面对夏末秋初,天气转晴,骤雨方歇,写下这首《雨晴》诗。

雨晴原文翻译及赏析3

清平乐·雨晴烟晚

雨晴烟晚。绿水新池满。双燕飞来垂柳院,小阁画帘高卷。

黄昏独倚朱阑。西南新月眉弯。砌下落花风起,罗衣特地春寒。

鉴赏

这首词中写“双燕”、“垂柳”、“落花”,这些都是暮春时节的特有风物。还写有“雨晴烟晚”。“新月眉弯”,这些都是傍晚的景象。旧以农历三月为暮春,并称每月初三的新月为“蛾眉月”,据此则词中所写的应是三月初三左右的暮春晚景。但这首词绝对不是单纯写景制作,它通过暮春晚景的描写,以表现闺中人的淡恨轻愁。

“雨晴烟晚。绿水新池满。”这首词开头两句是说,雨后初晴,傍晚淡烟弥漫,碧绿的春水涨满新池。

春天傍晚,雨后转晴,天空中夕阳返照,烟霭升腾,园林中绿水涨池,波光潋滟。这些都是闺中人在小阁看到的远景,写来层次清楚,色彩鲜明,突出的表现了春雨过后傍晚时分特有的景象。这两句词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是人人都有的对生意盎然的春天景象的热爱,还看不出具有闺中少妇特征的主观感受。

“双燕飞来垂柳院,小阁画帘高卷。”这两句是说,双燕飞回柳树低垂的庭院,小小的阁楼里画帘高高卷起。

这两句把少妇的感情色彩表现得十分强烈。双燕归巢是傍晚时刻常见的景象,而“小阁画帘高卷”一语,却含蓄的表现了主人公对双燕归来的过分殷勤。这一动作的心理暗示在于:让燕子快快归巢,双栖画栋吧。闺中少妇把自己在暮春傍晚的时候所特有的感情和情怀,都融化到这无声的高卷画帘的行动里。这两句所写的景物是由远而近,通过“双燕飞来”的进程,与“画帘高卷”的行动以表现她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心理活动。是虚则实之的艺术手法。

“黄昏独倚朱阑。西南新月眉弯。”这两句是说,黄昏时独自倚着朱栏,西南天空挂着一弯如眉的新月。

过片“黄昏独倚朱阑”一句,是承接“小阁画帘高卷”意脉的。从时间推移上由傍晚写到黄昏,说明她“独倚”的时间是很久的。从情怀寄托上明白写出了闺中少妇的“独倚”,表现了黄昏后的寂寞空虚的心境。这与上片“双燕飞来垂柳院”形成鲜明对照,揭示了此词的“燕归人不归”的怀人主旨。“西南新月眉弯”,是少妇凄凉冷落的“独倚朱阑”时所见到的夜空景象,它和傍晚时期所见到的“雨晴烟晚,绿水新池满”那种生机勃勃的热烈场面前后异趣。在碧海青天之下“独倚朱阑”的少妇,面对高挂在西南夜空的一弯新月,给与她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呢?这种望月怀人的心理,是闺中少妇面对此景极有可能的思想感情。

“砌下落花风起,罗衣特地春寒。”末两句是说,台阶上的落花随风飞舞,罗衣显得格外寒冷。

“落花风”,是暮春季节所特有的事物,闺中人对此十分敏感。末两句不能简单的看作是客观风寒刺激的反应,而是她主观意志的真实流露。时值暮春,春事将尽,绿肥红瘦。她意识到“落花风”吹落了大地的春花,也将吹落她的年华。不免产生红颜易老的感慨。但这种感慨作者写得极为含蓄,用风振罗衣而芳心自警的细节表现出来,言有尽而意无穷,艺术手法是极为高超的。

这首词写的是传统题材,但我们在诵读时仍觉得清丽可喜,韵味无穷,这不得不叹服作者在构思上的独具匠心和遣词造句上的功力了。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雨后初晴,夕阳残照,烟霭空濛一片,暮色中但见新池绿水盈盈,一片春意盎然。成对的燕子飞回柳树低垂的庭院,小小的阁楼里画帘高高卷起。

黄昏时独自倚着朱栏,不知不觉已看到西南天空挂着一弯如眉的新月。夜风卷起台阶上的落花,微微拂过罗衣,只感到春寒袭人。

注释

砌:台阶。

特地:特别。

砌:台阶。

朱阑:一作“朱栏”,红色的栏杆。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南唐时期冯延巳居宰相之职,当时朝廷里党争激烈,李璟痛下决心,铲除党争。这首词正是词人感慨时局之乱,排忧解闷之作。

雨晴原文翻译及赏析4

雨晴至江渡

江雨初晴思远步,日西独向愚溪渡。

渡头水落村径成,撩乱浮槎在高树。

翻译

雨后初晴想到远处的江边散步,日落西山独自走向愚溪渡口。

只见洪水消退,村旁的小路重现,漂浮的木筏散乱,有的高挂在树的枝头。

注释

愚溪:即冉溪。柳宗元出于被贬逐的愤激,自称为“愚”,并把居地永州冉溪改名为“愚溪”。

村径:乡村小路。

成:显现。

撩乱:搅乱的意思。

浮槎:水中漂浮的木筏。

赏析

柳宗元的《雨晴至江渡》,只有短短的四句话,二十八个字。初读起来好像很容易理解,诗的前两句,写他在雨后初晴的一天傍晚,独自到江边散步。后两句写他在愚溪渡口旁,雨停水退后所见到的景像。

河里的洪水太大,大到连村旁的小路都被淹没了。而且,水中漂浮的木筏,也被冲散了,有的高挂在岸边的树枝上。说明这场雨下得太猛,下得太久,自己在屋里憋的时间太长了。久雨初晴,才迫不及待地要到江边来走一走,放松放松自己被压抑的心情。第二句中有一个“独”字,用得非常巧妙,不仅是写实,也是写虚。写实,是指他独自一人到江边来散步;写虚,是指当年一起参加“永贞革新”的那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们,都被发配到偏远的州府,自己孤身一人来到永州,势单力薄,难以再成气候。第四句中有一个“在”字,用得鲜活。因为木筏所处的位置,应该漂浮“在水中”,此刻却被漫天洪水冲到岸边的树上,“在高树”三字,让人叹然思然,不胜感慨。真是几多凄凉,几许伤感。

永州,在湖南省的西南部,每年的春夏两季,雨水格外繁多。柳宗元曾经写过一篇《舜庙祈晴文》,其中有几句的大意是:“浓云密布,阴雨连绵,洪水泛滥,不仅河岸崩塌,而且冲断河堤,淹没了稻田和菜地,百姓遭灾,苦不堪言”。因此,祈盼舜帝体恤民情,赶快诛杀妖龙,驱散云雾,使阳光重新普照大地,不再让雨水危害百姓。结合这篇文章,再读《雨晴至江渡》,反复咀嚼,诗人久雨蛰居之苦、远谪漂泊之痛、同情百姓遭遇的忧患意识、感叹自己空有经国济世的抱负,却又无法施展的愤激心情,皆在不言之中,凸显出来。诗人采用了小中见大、平淡之中寓含深意的写作手法,从表面上看来,四句都是写景,其实字字皆在抒情,真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柳宗元这首作于永州溪居的七绝诗,在不同的版本中有不同的解析。如,有的注“槎”为“折、木筏子”,视该诗为一首闲散诗(《柳宗元诗文选注》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5 年 3 月版),有的注“槎”通“楂”即“水中浮木也”,视该诗为“渡口退潮之景”、“偶然景”(《柳宗元诗笺释》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 年 9 月版),有的不作任何注释只是笼统地视该诗为“抒写孤寂忧愤的心境”(《柳宗元在永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4 年 12 月版)……诸多的解析给读者带来了诸多的疑窦:“槎”究竟是什么意思?诗的旨趣究竟何在?等等。笔者带着这些问题,怀揣有关资料,凭着世居愚溪之源和长期工作在永州的有利条件,一脚踏进柳宗元溪居遗址,目光投向千百年前,实地进行了连续几个暑假的细致考察,经过一番贴近生活的理性分析,似乎找到了一种全新而又真切的理解。

我们从柳子的《愚溪诗序》得知,柳子“永州溪居”是一座“八愚”(愚溪、愚丘、愚泉、愚沟、愚池、愚堂、愚亭、愚岛)园林群景。由于柳子诗文直到他死后两百多年才公之于世,所以这群景点对当时人来说就根本不晓得,因而也就没有认传下来。加之后代人们未看到其能表明的“八愚”群景位置的关键一景“愚亭”之所在,所以这座群景的位置究竟在哪里就成了一个谜。这了解开这个谜,永州学人做了大量的考寻工作。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有专家考证,发现柳子永州溪居“八愚”群景就在今天永州柳子街 120 号至 126 号之间的愚溪北畔注①,背山面水,座北朝南。笔者曾反复实地察看,看那“八愚”各景点方位与《愚溪诗序》所述吻合,唯一空缺的就是“愚亭”,但见得“愚亭”所在位置正处于愚溪北滨,其址是一座用青石方料铺筑起来的呈圆形(直径约 五米)的码头——但决不是什么码头。因为在“其流甚下……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连小舟也进不去的愚溪,当地老百姓不会也没有财力去砌这样一座规模甚大的码头闲置在那里或专作洗衣用。笔者认为,它是“愚亭”基址无疑。想必是筑在这个位置上的三面环水的“愚亭”被哪年的洪水冲毁罢了(注②)。

“愚亭”被哪年的洪水冲毁了呢?有没有被洪水冲毁的事呢?请看下面的分析。“愚池”正北约 十米 远的小山坡上(今天柳子街 120 号至 126 号街道靠北)建有一个当地人们世代相称的“十五亭”,据 张绪伯 先生考证就是柳子重建的“愚亭”(注③)。何以知之为柳子重建?从其命名以知之。因为柳子有“以数代名”的习惯。例如他称刘禹锡为刘二十八,称周韶州为周二十二,称娄图南为类二十四等。“愚”乃十三点画,怎么用“十五”称之? 张绪伯 先生说,柳子写有《永字八法颂》(《外集补遗》)。同朝文人卢肇云:“永字八法,乃点画尔”;《翰林禁经》亦云:“八法者,永字八画也……古人用笔之术,多于永字取法。以其八法之势,可通一切字也”(注④)。由此可见唐代文人是把“愚”看作十五点画的。这样看来,“十五亭”即“愚亭”之别称无疑,既是柳子命名又是柳子所建也无疑。而柳子把当初建在“池之南”的“愚亭”迁建到“池之北”去的事,便无可辩驳地说明了:其亭的确被大水冲毁了,毁于哪年夏天,我们不得而知,但毁在柳子永州溪居期间无疑。

研究家们认为,《雨晴至江渡》诗大致写于元和六年的夏天,即是说,谁也无法知晓其诗的准确写作时间,但写在柳子永州溪居期间则是可靠的。那么,“池之南”的“愚亭”被洪水冲毁可能就成了《雨晴至江渡》诗的写作背景。

依据这样的情境,再来品读柳宗元这首七绝,我们就不难理解其内容了。“江南初晴思远步,日西独向愚溪渡。”你看,“江雨初晴”,诗人首先想到要出去走一趟;已经到了“日西”时分,诗人却还“独”自一人向愚溪渡口(愚溪入潇水处)走去。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大雨初停,时近黄昏)出去?一个“思”字,表现出作者心中有一桩难以割舍的心事。什么事?且看后面的诗句:“渡头水落村径成,撩乱浮槎在高树。”诗人踏着刚露出水面的泥泞小路,艰难地走到愚溪渡口一看,只见一些木料和稻草已经“撩乱”变成“浮槎”并挂在愚溪两岸的高树上!原来,诗人是寻找因下大雨涨大水而被冲毁的“愚亭”来了!愚溪“幽邃浅狭”,“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愚溪诗序》),小舟也不能进,无运放竹、木筏子事,自古至今皆然。所以,末句诗中的“槎”既不是“竹、木筏子”,也不是其他“水中浮木”,而是“愚亭”被大水冲毁后散落的那些“木头和草料”。

至此,我们可以看出,柳宗元这首七绝既非“闲散诗”,又非“偶然景”,更非“抒写孤寂忧愤之心境”,而是一首即事兴怀诗,它记叙了“愚亭”被大水冲毁瞬间瓦解的真实怀景,流露出一种对“愚亭”被毁的十分惋惜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实质上表现了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怀念与追求。

柳宗元诗的总特色可概括为“冷峻”二字(前人有所谓“秾秾纤简淡、清峭森严”的说法),这是诗人谪居永州十年“恒惴栗”的主观心绪和那“南夷”“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自然环境相互交织在诗中的必然反映,但这并不是说他的每一首诗都如此。在他的永州山水诗中,也有一些写得“冷”而不“峻”,“清”而不“峭”的,如古体诗《渔翁》和这首《雨晴至江渡》的七言绝句就是这样,它文笔简淡却描写传神,画面清幽而意境深远,给读者以广阔的空间想象美而绝无丝毫森严峻峭之感。

雨晴原文翻译及赏析5

原文:

抛球乐·逐胜归来雨未晴

[五代]冯延巳

逐胜归来雨未晴,楼前风重草烟轻。谷莺语软花边过,水调声长醉里听。款举金觥劝,谁是当筵最有情。

译文及注释:

赏析:

早在钟嵘《诗品序》中,就曾说过“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的话。大自然中四时景物的变化足以感动人心,本来是千古以来诗歌创作中的一项重要质素,一般说来外界物象之所以能感动人心,大约主要有两种情形:其一是由于有生之物对于生命之荣谢生死的一种共感,所以见到草木之零落,便可以想到美人迟暮之悲,如同陆机在《文赋》中所说的“悲落叶于劲秋,喜柔修于芳春”。其二是由于大自然的永恒不变的运转,往往可以对人世之短暂无常,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即如李煜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在这两种情况中,物与心之互相感发都是较为明白可见的,在评赏时,也都较为容易解说。有些作品,物与心之间相互感发的关系,并不明白易见,其中确实具有一种深微幽隐的感发。冯延巳的这一首词,正是属于这一类作品。它传达的并不是什么强烈明显的情意,而是以锐敏细微的感受,传达了一种深微幽隐的情绪的萌发。

开端第一句“逐胜归来雨未晴”,先由时节和天气写起,在时节与天气之间,表现了一种矛盾情况。时节是美好的游春逐胜的日子,而天气则是阴雨未晴。“逐胜”,指春日争逐于游春赏花之事,意兴原该是高扬的,但阴雨天则使人扫兴。“雨未晴”似乎也透露一种将晴而未晴之意。诗人“逐胜”已经“归来”,虽在阴雨之中,却也未曾放弃“逐胜”的春游。在这种种矛盾的结合之间,便已显示了一种繁复幽微的感受,既有兴奋,也有怅惘。既有春光之美好,也有细雨之迷蒙。这开端一句看似非常平淡,实已具含了足以引发人心触动的多种因素。像这种幽微婉曲的情境,只有最为敏锐善感的心灵才能感受得到,也只有最具艺术修养的诗人才能表现得出来。

接着“楼前风重草烟轻”一句,写的正是这情绪触引中的眼前所见。“楼前”二字,表面只写诗人倚立楼头,为以下写楼前所见之景物做准备,但诗人“逐胜归来”,依然倚立楼头,就是内心由于逐胜之游引起了一种触引感发。“风重草烟轻”使心中原已触引起的一种感发,更为滋长和扩大。“风重”是说风力之强劲,“草烟轻”,是说草上烟蔼因风吹散而逐渐消失。表面写眼前将晴未晴的景色,然而“物色之动,心亦摇焉”,这种景色,正是引起人心微妙之触发的重要因素。北宋词人柳永就曾写过“草色烟光残照里,无人会得凭栏意”,可见“草色烟光”的景色,确实可以引起人内心的一种感发。一个人如能够观察到风力之“重”与草烟之“轻”,此人必是已在楼头伫立了相当长的时间了。于是诗人对四周的景物情事也就有了更为清楚的认知与更为深刻的感受。因此下面继之以“谷莺语罗花边过,水调声长醉里听”的叙写。“谷莺”,是才出谷的黄莺,正是鸣声最为娇软之时,这种鸣声正代表了春天所滋育出来的最新鲜的生命。何况这种娇软的莺啼,又是从繁枝密叶的花树边传送过来的,有声,有色,这种情景和声音所给予诗人的感发,当然就较之第二句的“风重草烟轻”更为明显和动人了。如此逐渐写下来,大自然的景象便与诗人的情意逐渐加强了密切的关联。于是下一句的“水调声长醉里听”便写到了人的情事。“水调”是一种哀怨动人的曲子。“水调”且“声长”更可想见共声调之绵远动人。何况诗人还在后面又加了“醉里听”三个字,这就不仅写出了饮酒之醉,而且因酒之醉更增加了诗人对歌曲的沉醉。这首词从开端的时节与天气一直写下来,感受愈来愈深切,写到这里,真可以说是引起了干回百转的无限情思。有了如此幽微深切的感发,便不由人不想到要寻找一个足以将这些情思加以投注的对象,于是诗人遂终于在最后写出了“款举金觥劝,谁是当筵最有情”两句深情专注的词句。这二句真是表现得珍重缠绵。“款举”是极其珍重尊敬的态度,“金觥”是极其珍贵美好的器皿,金觥中又是极其芳醇的酒浆,最后更加一“劝”字,当然是劝饮之意,如此珍重地想要将芳醇的美酒呈献给一个值得呈献的人,诗人心中所引发洋溢着的是无比深挚芳醉的情意。最后结之以“谁是当筵最有情”,意谓:在今日的筵席之上,哪一个才是真正能够体会这种深浓的情意,值得呈献这一杯美酒的有情人呢?于平淡的叙写中逐渐加深了情意的感发,表现出内心深微幽隐的一种投注和奉献的追寻与向往之情,这正是冯延巳词的一贯的特色。

雨晴原文翻译及赏析6

雨晴 宋朝

陈与义

天缺西南江面清,纤云不动小滩横。

墙头语鹊衣犹湿,楼外残雷气未平。

尽取微凉供稳睡,急搜奇句报新晴。

今宵绝胜无人共,卧看星河尽意明。

《雨晴》译文

雨过云开,西南的江面清平湛蓝,一抹微云横卧江上小滩一动不动。

立在墙头的叽叽喳喳的鸟雀羽毛仍湿,楼外远处不时传来几声低沉的雷声。

趁雷雨后的微凉睡个安稳的好觉,赶快吟几句奇诗回报雨后的新晴。

今夜这如此美妙的情境无人共享,便我一人也要尽兴卧看银河直到天明。

《雨晴》注释

天缺:雨过云开,露出一角青天。

纤云:细云。此指夏日雨后的高卷云。

小滩:喻纤云。

语鹊:语鸥:喳喳叫的鸟鹊。

衣:比拟鸟鹊的羽毛。

残雷:即将消失的低沉的雷声。

供:提供。稳睡:安稳入睡。

报:回报,报答。

绝胜:非常美妙的情境。

星河:天上的银河。尽意:尽情。

《雨晴》赏析

这首七律描绘了酷暑雷雨过后的自然景象,抒发了诗人感受雨后新凉的舒畅喜悦的心情。

首联、颈联都描绘雨晴的景象,首联写天空。

“天缺西南江面清,纤云不动小滩横。”中“天缺西南”写西南方的天已露出了蔚蓝,标示出“晴”,“江面清”三字是以江南的清平湛蓝来比喻天空西南方的晴明之色。“纤云不动”,写白云纹丝不动。“小滩横”三字承接“江面清”,比喻一抹云如横在江面的小滩。这两句前四字都用白描手法绘实景,后三字都用比喻对实景加以形容,两个比喻前后照应,使二句之景融为一体,形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形象生动逼真,色彩鲜明富于立体感。

颔联“墙头语鹊衣犹湿,楼外残雷气未平。”里,诗人的视线,由于鹊叫自然地由仰视转为平视,描写由形为主转声为主。“犹湿”,即写出雨后初晴,又表现了鹊的情态活泼可爱。下句,随“残雷”的低响,描写形声兼顾转以写声为主。“气未平”三字写雷声不甘于立即销声匿迹。这一联,鹊能“语”又有“衣”,雷能“残”又有“气”,运用了拟人手法,使诗句富有生气。清脆的鹊语与低沉的残雷形成对比,和谐一致,交织成一首雨晴时大自然的交晌曲。

颈联用叙事抒发雨睛的喜悦。

“尽取微凉供稳睡,急搜奇句报新晴。”雨后微凉引起睡意,雨后新晴牵动诗情,但诗情胜过睡意。“尽取”、“急搜”、“微凉”、“稳睡”、“奇句”、“新晴”这六个带修饰语的词,使两个记事诗句具体可感。“供”字写自然给人的提供。“报”字写人对自然的回报,这正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

尾联两句仍叙事,事中有景,景中寓情。

“卧看星河尽意明”一句化用杜牧的“卧看牵牛织女星”,只是没有小杜诗句的寂寞感,而是兴致盎然。“尽意”二字,不仅描绘星河的明澈,更赋予星河以生命,让它充分绽放光彩,也采报答雨后的新睛。

通观全诗,诗人捕捉住雨后初晴自然景况变化的瞬间,以乍晴的天空、漂浮的白云、争喧的鹊鸣、低沉的雷声,构成了多层次多角度、气势恢弘的绚丽景观。诗中虽未着一个情字,但喜悦之情旱已透过写景叙事的字里行间喷涌而出,全诗清丽雄浑,奇趣横生。

《雨晴》创作背景

公元1123年(宣和五年)陈与义担任了太学博士,受到了皇帝的器重,也许觉得自己可以施展才学,因而心情略有变化,面对夏末秋初,天气转晴,骤雨方歇,写下这首《雨晴》诗。

雨晴原文翻译及赏析7

雨晴原文: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兼无叶里花。

蛱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翻译:

译文

雨前初次见到新开花朵的花蕊,雨后连叶子底下也不见一朵花。

蜜蜂和蝴蝶纷纷地飞过了墙去,让人怀疑迷人的春色尽在邻家。

注释 蕊(ruǐ):花朵开放后中间露出的柱头花丝等,分雌蕊、雄蕊。

叶底:绿叶中间。

底,底部。蜂蝶:蜜蜂和蝴蝶。纷纷:接连不断。

疑:怀疑。春色:春天的景色。邻家:邻居的家。

雨晴鉴赏

这首即兴小诗,写雨后漫步小园所见的残春的景象。诗中摄取的景物很简单,也很平常,但平中见奇,饶有诗趣。

诗的前两句扣住象征春色的“花”字,以“雨前”所见和“雨后”情景相对比、映衬,吐露出一片惜春之情。雨前,春天刚刚降临,花才吐出骨朵儿,尚未开放;而雨后,花事已了,只剩下满树绿叶了,说明这场雨下得多么久,好端端的春色,被这一场春雨给扫了兴。诗人望着花落春残的小园之景,是非常扫兴而生感触的。

扫兴的不光是诗人,还有那蜜蜂和蝴蝶。诗的下两句由花写到蜂蝶。被苦雨久困的蜂蝶,好不容易盼到大好的春晴天气,它们怀着和诗人同样高兴的心情,翩翩飞到小园中来,满以为可以在花丛中饱餐春色,不料扑了空,小园无花空有叶;它们也像诗人一样大失所望,懊丧地纷纷飞过院墙而去。花落了,蜂蝶也纷纷离开了,小园显得更加冷落,诗人的心更加怅惘。望着“纷纷过墙去”的蜂蝶,满怀着惜春之情的诗人,刹那间产生出一种奇妙的联想:“却疑春色在邻家”。院墙那边是邻家,诗人想得似乎真实有据;但一墙之隔的邻家小园,自然不会得天独厚,诗人想得又是多么天真烂漫;毕竟墙高遮住视线,不能十分肯定,故诗人只说“疑”,“疑”字极有分寸,格外增加了真实感。这两句诗,不仅把蜜蜂、蝴蝶追逐春色的神态,写得活灵活现,更把“春色”写活了,似乎“阳春”真的“有脚”,她不住自家小园,偏偏跑到邻家,她是十分调皮、非常会捉弄人的。

“却疑春色在邻家”,可谓“神来之笔”,造语奇峰突起,令人顿时耳目一新。这一句乃是全篇精髓,起了点铁成金的作用,经它点化,小园、蜂蝶、春色,一齐焕发出异样神采,妙趣横生。古人谓“诗贵活句”(吴乔《围炉诗话》),就是指这种最能表达诗人独特感受的新鲜生动的诗句吧。

中心:表达了作者的惜春之情。

雨晴原文翻译及赏析8

原文:

中秋佳月最端圆。

老痴顽。

见多番。

杯酒相延,今夕不应悭。

残雨如何妨乐事,声淅淅,点斑斑。

天应有意故遮阑。

拍人间。

等闲看。

好处时光,须用著些难。

直待黄昏风卷霁,金滟滟,玉团团。

译文

中秋佳节之时是月亮最圆的时候,愚蠢迟钝的老头,碍识比较多,饮酒相碍,现在是不应吝啬。将止的雨怎么妨碍高兴的事情?淅淅的雨,小而多的雨点。

天应该有意遮拦着,拍打着人间,随便看看,美好的时光,一定要明显的不容易。直到黄昏大风起了,雨停止了,水波像金子一样闪闪发光,圆月像玉器一样皎洁。

注释

碍多:识:知道。碍过的多,知道的广。形容阅历深,经验多。

残雨:将要终止的雨。

等闲:轻易;随便。

须用:一定要。

滟滟:水光貌,形容水波闪动的样子。

团团:圆月。

赏析:

《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描写的是中秋时,早上下雨晚上晴朗的情景,给人一种雨后天晴的中秋之夜。

上片“中秋佳月最端圆”写起,早上下起了雨,雨也将止了,一点都不妨碍高兴的事,表现出了一种风雨无阻的心态。

下片写了傍晚时分雨停止了,天晴朗了,中秋的月亮是多么的皎洁无暇,与首句相对应。

雨晴原文翻译及赏析9

原文:

雨晴

朝代:唐朝

作者: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兼无叶里花。

蛱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下雨之前鲜花初开可以看到花蕊,下雨之后绿叶中间再也不见鲜花。

蜜蜂蝴蝶纷纷飞到墙的那边去了,还是怀疑春色在邻居家的院子里。

注释

蕊(ruǐ):花朵开放后中间露出的柱头花丝等,分雌蕊、雄蕊。

赏析:

这首即兴小诗,写雨后漫步小园所见的残春的景象。诗中摄取的景物很简单,也很平常,但平中见奇,饶有诗趣。

诗的前两句扣住象征春色的“花”字,以“雨前”所见和“雨后”情景相对比、映衬,吐露出一片惜春之情。雨前,春天刚刚降临,花才吐出骨朵儿,尚未开放;而雨后,花事已了,只剩下满树绿叶了,说明这场雨下得多么久,好端端的春色,被这一场春雨给扫了兴。诗人望着花落春残的小园之景,是非常扫兴而生感触的。

扫兴的不光是诗人,还有那蜜蜂和蝴蝶。诗的下两句由花写到蜂蝶。被苦雨久困的蜂蝶,好不容易盼到大好的春晴天气,它们怀着和诗人同样高兴的心情,翩翩飞到小园中来,满以为可以在花丛中饱餐春色,不料扑了空,小园无花空有叶;它们也像诗人一样大失所望,懊丧地纷纷飞过院墙而去。花落了,蜂蝶也纷纷离开了,小园显得更加冷落,诗人的心更加怅惘。望着“纷纷过墙去”的蜂蝶,满怀着惜春之情的诗人,刹那间产生出一种奇妙的联想:“却疑春色在邻家”。院墙那边是邻家,诗人想得似乎真实有据;但一墙之隔的邻家小园,自然不会得天独厚,诗人想得又是多么天真烂漫;毕竟墙高遮住视线,不能十分肯定,故诗人只说“疑”,“疑”字极有分寸,格外增加了真实感。这两句诗,不仅把蜜蜂、蝴蝶追逐春色的神态,写得活灵活现,更把“春色”写活了,似乎“阳春”真的“有脚”,她不住自家小园,偏偏跑到邻家,她是十分调皮、非常会捉弄人的。

“却疑春色在邻家”,可谓“神来之笔”,造语奇峰突起,令人顿时耳目一新。这一句乃是全篇精髓,起了点铁成金的作用,经它点化,小园、蜂蝶、春色,一齐焕发出异样神采,妙趣横生。古人谓“诗贵活句”(吴乔《围炉诗话》),就是指这种最能表达诗人独特感受的新鲜生动的诗句吧。

中心:表达了作者的惜春之情。

雨晴原文翻译及赏析10

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中秋佳月最端圆,老痴顽。见多番。杯酒相延,今夕不应慳。残雨如何妨乐事,声淅淅,点斑斑。

天应有意故遮阑,拍人间。等闲看。好处时光,须用著些难。直待黄昏风卷霁,金滟滟,玉团团。

古诗简介

《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是宋代陈著的一首词,这首词是早上下雨晚上天晴的一个中秋节,整首词前后呼应,表现出了词人的一种豁达胸怀。

翻译/译文

中秋佳节之时是月亮最圆的时候,愚蠢迟钝的老头,见识比较多,饮酒相见,现在是不应吝啬。将止的雨怎么妨碍高兴的事情?淅淅的雨,小而多的雨点。

天应该有意遮拦着,拍打着人间,随便看看,美好的时光,一定要明显的不容易。直到黄昏大风起了,雨停止了,水波像金子一样闪闪发光,圆月像玉器一样皎洁。

注释

见多:识:知道。见过的多,知道的广。形容阅历深,经验多。

残雨:将要终止的雨。

等闲:轻易;随便。

须用:一定要。

滟滟:水光貌,形容水波闪动的样子。

团团:圆月。

赏析/鉴赏

鉴赏

《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描写的是中秋时,早上下雨晚上晴朗的情景,给人一种雨后天晴的中秋之夜。

上片“中秋佳月最端圆”写起,早上下起了雨,雨也将止了,一点都不妨碍高兴的事,表现出了一种风雨无阻的心态。

下片写了傍晚时分雨停止了,天晴朗了,中秋的月亮是多么的皎洁无暇,与首句相对应。

创作背景

中秋节,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为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传说是为了纪念嫦娥奔月。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古时称为仲秋,因处于秋季之中和八月之中,故民间称为中秋,又称秋夕、八月节、八月半、月夕、月节,又因为这一天月亮满圆,象征团圆,又称为团圆节。

雨晴原文翻译及赏析11

清平乐·雨晴烟晚

雨晴烟晚。绿水新池满。双燕飞来垂柳院,小阁画帘高卷。

黄昏独倚朱阑。西南新月眉弯。砌下落花风起,罗衣特地春寒。

翻译

雨后初晴,傍晚淡烟弥漫,碧绿的春水涨满新池。双燕飞回柳树低垂的庭院,小小的阁楼里画帘高高卷起。

黄昏时独自倚着朱栏,西南天空挂着一弯如眉的新月。台阶上的落花随风飞舞,罗衣显得格外寒冷。

注释

砌:台阶。

特地:特别。

朱阑:一作“朱栏”,红色的栏杆。

鉴赏

这是一首抒写闺情的词作,写的是一个少妇在暮春时节的一个黄昏,思念亲人并等待他归来的情景。

词的上片写明节候、环境以及这位少妇所见的景物特色。

“雨晴烟晚,绿水新池满”一个“晚”字点名时间;“绿水”二字交待气候-----此时正值春天。这两句乃是写寻常春景:雨后放晴,夕阳残照,烟霭空濛一片,暮色中但见新池绿水盈盈,这景色春意盎然。这是女主人公乍一放眼就看到的自然美,与一般人的赏春并没有什么不同,还未充分显现出她观景的独特感受。

“双燕飞来垂柳院,小阁画帘高卷”作者在写景中表现主人公观景有一个心理过程。她乍一看春色挺美,但继而看到暮色中归来的双燕在种着垂柳的庭院中翻飞盘旋,她的心弦就被触动了,与前面两句不自觉地感到春景之美就有些不同。燕子尚能在傍晚双双归巢,那么人呢,作者没有明说,只是写这位少妇把阁中画帘高高卷起。她的卷帘,既是为了更清楚地看双飞燕,也是为了使燕子进入画梁栖宿。这一无言的卷帘动作,蕴含着她的独特而微妙的心情,既有对成双晚归的燕子的羡慕,也有只见归燕而不见归人的怨怅。双燕在这里有鲜明的.映衬作用,微露了她的复杂心境。在词中,用双飞燕、双鹧鸪、双飞蝶、双鸳鸯等形象来衬托女子的孤独感,是常见的,这里也是如此。至此读者看到春色虽美,但在女主人公眼中却有一个转折,从一般的观赏到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赏景中那种希望成双团聚的潜意识觉醒了。

词的下片以女主人为中心,描绘她孤独凄冷的处境。

“黄昏独倚朱阑,西南新月眉弯。”上片之景原来都为女主人公独倚栏所见,“黄昏”对应上片的“晚”,“独倚”与上片“双飞”对举,点明她的孤单处境。那么,她黄昏倚栏是为了眺望远景吗?自然不是黄昏时分,大地一片模糊,还能看见什么呢,她是在盼望远人归来。“西南新月眉弯,”月出于东而落于西,她自黄昏独倚,直到月色偏西,可见其倚栏之久,盼望之切。

“砌下落花风起,罗衣特地春寒。”从卷帘望飞燕到倚阑盼归人而望月,地点是不断移动的。此刻人依然未归,她又来到了阶砌再伫立等待。她真是心绪不宁,在住所凡是可看到归人的地方多次徘徊。直到夜风卷起阶前的落花,拂动她的罗衣时,她才感到春寒袭人。“落花风起”再次点明了暮春的季节特征,兼有春思撩人的象征意味。“特地”可解作“特意”或“特别”,在这里作“特别”解为宜。春夜的风使她感到特别塞冷,不仅仅由于她只穿了件薄薄的罗衣,更主要是因为她的独处而不能在心头激荡着暖流,这“寒”即是天寒,更指心寒,它以全篇之力为全篇做了一个收束。

这是一首闺情词词中表露的是女主人公那种淡淡的哀怨与怅恨,于微婉的格调中流动着丝丝思情。此类写女子独居伤怀、望夫归来的题材,在《花间集》词作中常见。作者大多善于摄取微细的生活镜头,融入特定的自然景象,来表现女主人公的感受。这首词也体现了花间派的这种创作特色。

创作背景

南唐时期冯延巳居宰相之职,当时朝廷里党争激烈,朝士分为两党,使得李璟痛下决心,铲除党争。这首词正是词人感慨时局之乱,排忧解闷之作。

雨晴原文翻译及赏析12

原文: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兼无叶里花。

蛱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版本一)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版本二)

译文

雨前初次见到新开花朵的花蕊,雨后连叶子底下也不见一朵花。

蜜蜂和蝴蝶纷纷地飞过了墙去,让人怀疑迷人的春色尽在邻家。

注释

蕊(ruǐ):花朵开放后中间露出的柱头花丝等,分雌蕊、雄蕊。

叶底:绿叶中间。底,底部。

蜂蝶:蜜蜂和蝴蝶。纷纷:接连不断。

疑:怀疑。春色:春天的景色。邻家:邻居的家。

赏析:

这是一首即兴诗,写雨后漫步花园所见的衰败景象。诗中摄取的景物很简单,也很平常,但平中见奇,饶有诗趣。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诗的前两句扣住象征春色的“花”字来写春景,以“雨前”所见和“雨后”情景相对比、映衬,表现了作者面对满园落红残春油然而生的叹惜之情。“初见”“全无”是精准的概括,令人感受到雨前、雨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景致。雨前,春天刚刚降临,花才吐出骨朵儿,尚未开放;而雨后,花事已了,落红满径,枝条是上只剩下满树绿叶了,说明这场雨下得很大很久。好端端的百花争艳的美好春色,却被这一场春雨给闹杀了。诗人望着花落春残的小园之景,是非常扫兴而生感触的。

扫兴的不光是诗人,还有那蜜蜂和蝴蝶。诗的下两句由花写到蜂蝶。“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被苦雨久困的蜂蝶,好不容易盼到大好的春晴佳期,它们怀着和诗人同样高兴的心情,翩翩飞到小园中来,满以为可以在花丛中饱餐春色,不料扑了空,小园无花空有叶;它们也像诗人一样大失所望,懊丧地离开,纷纷飞过院墙。花落了,蜂蝶也纷纷离开了,小园显得更加冷清寥落,诗人的心也就更是悲苦怅惘。望着“纷纷过墙去”的蜂蝶,满怀着惜春之情的诗人,刹那间产生出一种大胆而奇妙的联想:“却疑春色在邻家”。院墙那边是邻家,诗人想得似乎真实有据;但一墙之隔的邻家小园,自然不会得天独厚,独享春色,诗人想得却是天真烂漫;毕竟墙高遮住视线,不能十分肯定,故诗人只说“疑”。“疑”字极有分寸,体现了一个度,格外增加了真实感。这两句诗,作者把原无理性的蜂蝶赋予“人”的智慧,不仅把蜂蝶追逐春色的神态、心理写得活灵活现,妙趣横生,而且描写似乎“阳春”真的“有脚”,她不住自家小园,偏偏跑到邻家,她是十分调皮、非常会捉弄人的,这就更把“春色”写活了。同时,作者的“惜春之情”也被表现得淋漓尽致,透露出诗人希望春色没有远去的心情。作者内心伤春惜春的心情和眼前自然景象巧妙接合,既赋予蜜蜂蝴蝶以人格精神,又暗暗流露作者的内心感触,两者神态、心理写得活灵活现。其中,“却疑春色在邻家”,可谓神来之笔,造语奇峰突起,而又浑然天成,令人顿时耳目一新。这一句是全篇精髓,起了点铁成金、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经它点化,小园、蜂蝶、春色,一齐焕发出异样神采,妙趣横生。古人谓“诗贵活句”(吴乔《围炉诗话》),就是指这种最能表达诗人独特感受的新鲜生动的诗句。

这首七言绝句,精巧地选择雨晴后的景物,来进行生动的描绘,表达了作者的惜春之情。

雨晴原文翻译及赏析13

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

宋代:李清照

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

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

译文及注释

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sāi),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diàn)重。

暖暖的雨,暖暖的风,送走了些许冬天的寒意。柳叶长出了,梅花怒放了,春天已经来了。端庄的少妇,也被这春意撩拨起了愁怀。爱侣不在身边,又能和谁把酒论诗呢?少妇的泪水流下脸颊,弄残了搽在她脸上的香粉。

蝶恋花:词牌名。又名“凤栖梧”“鹊踏枝”等。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韵。雨:四部丛刊本《乐府雅词》作“日”,旁注“雨”。晴:四部丛刊本《乐府雅词》旁注“和”;《唐宋诸贤绝妙词选》《草堂诗余别集》《古今词统》《古今诗余醉》《林下词选》《历代诗余》《漱玉词》(诗词杂俎本)作“和”;《花草粹编》、文津阁四库全书本《乐府雅词》作“清”; 《草堂诗余别集》注“一作清,误”。初破冻:刚刚解冻。柳眼:初生柳叶,细长如眼,故谓“柳眼”。眼:《草堂诗余别集》注“一作润”;《唐宋诸贤绝妙词选》、《林下词选》、诗词杂俎本《漱玉词》作“润”。梅腮:梅花瓣儿,似美女香腮,故称“梅腮”。腮:《唐宋诸贤绝妙词选》、《林下词选》、诗词杂俎本《漱玉词》作“轻”。花钿:用金翠珠宝等制成花朵的首饰。

乍试夹衫金缕(lǚ)缝,山枕斜欹(qī),枕损钗(chāi)头凤。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lán)犹剪灯花弄。

少妇试穿金丝缝成的夹衫,但心思全不在衣服上面。她无情无绪的斜靠在枕头上,把她头上的钗儿压坏了,她也茫然不顾。她孤单的愁思太浓,又怎能做得好梦?惟有在深夜里呵,手弄着灯花,心里想着爱侣。

乍:起初,刚刚开始。衫:《唐宋诸贤绝妙词选》《草堂诗余别集》《古今词统》《古今诗余醉》《历代诗余》《林下词选》《漱玉词》(诗词杂俎本)作“衣”。金缕缝:用金钱缝成的农服。山枕:即檀枕。因其形如“凹”,故称“山枕”。山,《草堂诗余别集》注“一作鸳”。斜欹:《历代诗余》、文津阁四库全书本《乐府雅词》作“欹斜”。欹:靠着。钗头凤:即头钗,古代妇女的首饰。因其形如凤,故名。夜阑:夜深。灯花:灯蕊燃烧耐结成的花形。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和风暖雨,湖面冰层已慢慢融化。柳叶发新芽,梅花绽放,已经感觉到春天将近了。这样的时刻又能和谁把酒论诗呢?独坐相思,泪融残粉,就连头上所戴的些许首饰,也觉得无比沉重了。

初试金丝缝成的夹衫,慵懒的斜靠在枕头上,只把那头钗压坏也难以顾及。愁思太浓,又怎能做得好梦?直至夜阑人静之时,仍剪弄灯花,以排遣愁怀。

注释

初破冻:刚刚解冻。

柳眼:初生柳叶,细长如眼,故谓“柳眼”。梅腮:梅花瓣儿,似美女香腮,故称“梅腮”。

花钿(diàn):用金翠珠宝等制成花朵的首饰。

乍:起初,刚刚开始。金缕缝:用金钱缝成的农服。

山枕:即檀枕。因其形如“凹”,故称“山枕”。欹(qī):靠着。

钗头凤:即头钗,古代妇女的首饰。因其形如凤,故名。

夜阑:夜深。灯花:灯蕊燃烧耐结成的花形。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暖暖的雨,暖暖的风,送走了些许冬天的寒意。柳叶长出了,梅花怒放了,春天已经来了。端庄的少妇,也被这春意撩拨起了愁怀。爱侣不在身边,又能和谁把酒论诗呢?少妇的泪水流下脸颊,弄残了搽在她脸上的香粉。

少妇试穿金丝缝成的夹衫,但心思全不在衣服上面。她无情无绪的斜靠在枕头上,把她头上的钗儿压坏了,她也茫然不顾。她孤单的愁思太浓,又怎能做得好梦?惟有在深夜里呵,手弄着灯花,心里想着爱侣。

注释

蝶恋花:词牌名。又名“凤栖梧”“鹊踏枝”等。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韵。

雨:四部丛刊本《乐府雅词》作“日”,旁注“雨”。晴:四部丛刊本《乐府雅词》旁注“和”;《唐宋诸贤绝妙词选》《草堂诗余别集》《古今词统》《古今诗余醉》《林下词选》《历代诗余》《漱玉词》(诗词杂俎本)作“和”;《花草粹编》、文津阁四库全书本《乐府雅词》作“清”; 《草堂诗余别集》注“一作清,误”。初破冻:刚刚解冻。

柳眼:初生柳叶,细长如眼,故谓“柳眼”。眼:《草堂诗余别集》注“一作润”;《唐宋诸贤绝妙词选》、《林下词选》、诗词杂俎本《漱玉词》作“润”。梅腮:梅花瓣儿,似美女香腮,故称“梅腮”。腮:《唐宋诸贤绝妙词选》、《林下词选》、诗词杂俎本《漱玉词》作“轻”。

花钿(diàn):用金翠珠宝等制成花朵的首饰。

乍:起初,刚刚开始。衫:《唐宋诸贤绝妙词选》《草堂诗余别集》《古今词统》《古今诗余醉》《历代诗余》《林下词选》《漱玉词》(诗词杂俎本)作“衣”。金缕缝:用金钱缝成的农服。

山枕:即檀枕。因其形如“凹”,故称“山枕”。山,《草堂诗余别集》注“一作鸳”。斜欹:《历代诗余》、文津阁四库全书本《乐府雅词》作“欹斜”。欹(qī):靠着。

钗头凤:即头钗,古代妇女的首饰。因其形如凤,故名。

夜阑:夜深。灯花:灯蕊燃烧耐结成的花形。

创作背景

此词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应该是李清照前期的作品。在有的版本中,题作”离情“或”春怀“。当作于赵明诚闲居故里十年后重新出仕、李清照仍独自留居青州时。赵明诚担任地方官的时候,二人曾有过短暂的离别。

创作背景

此词很难确切系年,应该是李清照前期的作品。在有的版本中,题作”离情“或”春怀“。当作于赵明诚闲居故里十年后重新出仕、李清照仍独自留居青州时。赵明诚担任地方官的时候,二人曾有过短暂的离别。

赏析

此词《唐宋诸贤绝妙词选》、《草堂诗余别集》、《古今词综》等都题作“离情”,而《草堂诗余别集》还注云:“一作春怀”。由此看来,这些恐均非原题,是后人据词作内容添加的;此外,“春怀”与“离情”确也概括了词作的主要内容。从词作的内容与风格来看,这首词当写于词人婚后不久,夫妻小别,李清照独居时。

“暖日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开首三句,词人放眼室外,由春景落笔。但见初春时节,春风化雨,和暖怡人,大地复苏,嫩柳初长,如媚眼微开,艳梅盛开,似香腮红透,到处是一派春日融融的景象。词人前期生活虽然没有大的波折,但以其独具的才情、细腻的情感,以及对外部世界敏锐的感悟、强烈的关注,常有出人意表之想。表现在词作里,就是经常慧心独照,发人所未发,见人所未见。“暖日晴风”似还不足以表达春天到来的特征,而紧接以“柳眼梅腮”(此句历来被称为“易安奇句”),则使到来的春天更直接、更形象。李商隐在《二月二日》一诗中有“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苏轼在《水龙吟》词中描绘柳叶情状是“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看来女词人受此启发,抓住两个极具特点的事物,写出春天的生机。第三句的“已觉春心动”,从语意上看,是对春天来临总的概括,实亦是自己怀春之情已动之流露。词人游春、赏春,目睹良辰美景,必有所思,这句也暗启后二句词人所抒发的情思:“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女词人的细腻、敏感的思绪与感悟进一步强化,面对如此大好春光,自然便联想到自己独处深闺,孤栖寂寞,这与往日和丈夫赵明诚一齐把玩金石,烹茗煮酒,赏析诗文的温馨气氛形成强烈反差。一个“谁与共”,道出此刻词人内心的苦涩。紧接着词人用一个细节来进一步形容自己内心的苦涩,泪水流淌,脸庞上的香粉为之消融,心情沉重以致觉得头上戴的花钿也是沉甸甸的。

词作的下片,词人以细微的笔触,紧承上片末句,着重刻画自己具体的闺中寂寞生活。“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春暖天晴,春装初试,然而词人却足不出户,去观赏那美好的春景,却斜倚在山枕上,以致把精美的钗头凤给压坏了。“山枕”,即檀枕,因其如“凹”形,故称山枕。词人不出户观赏春景,是因怕良辰美景触引伤感之情,二是表明其心境郁闷,慵懒至极。一个“损”字,也暗示词人慵懒、无精打彩。末二句:“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愁本无形,却言“抱”,可见此愁对其来说有多“浓”,多重,更何况是“独抱”,此情更是难堪。“无好梦”,是说现实很寂寞无聊,想在梦中去寻求慰藉,但却始终无法进入梦乡,直至夜阑人静之时,仍剪弄灯花,以排遣愁怀。“犹”字写活了词人百无聊赖的情态。此外,剪弄灯火,古时妇女常藉以卜数夫君之归期。这两句写得极为细致、生动,看似毫不经意,如叙写生活本身,实是几经苦炼,没有生活经历和深厚的艺术功力是无法写就的。清词论家贺裳评这两句为“入神之句”(《皱水轩词筌》)。

全词从白天写到夜晚,刻画出一位热爱生活、向往幸福、刻骨铭心地思念丈夫的思妇形象。

雨晴原文翻译及赏析14

原文: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译文

雨前还见到花间露出的新蕊,雨后却连叶子底下也不见一朵花。

蜜蜂和蝴蝶来到园中又纷纷飞过院墙,让人怀疑迷人的春色尽在邻家。

春雨之前,还见到花间露出新蕊,雨后只见花叶,就连叶子底下也找不到一朵花,采花的蜜蜂和蝴蝶,因为找不到花,纷纷飞过院墙,竟使人怀疑春天的景色还在临家的园子里。

注释

蕊(ruǐ):花朵开放后中间露出的柱头花丝等,分雌蕊、雄蕊。

叶底:绿叶中间。底,底部。

蜂蝶:蜜蜂和蝴蝶。纷纷:接连不断。

疑:怀疑。春色:春天的景色。邻家:邻居的家。

赏析:

本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知是作者归隐之后所作。王驾进士及第之后,官至礼部员外郎,后弃官归隐。

这首即兴小诗,写雨后漫步小园所见的残春之景。诗中摄取的景物很简单,也很平常,但平中见奇,饶有诗趣。

诗的前两句扣住象征春色的“花”字,以“雨前”所见和“雨后”情景相对比、映衬,吐露出一片惜春之情。雨前,春天刚刚降临,花才吐出骨朵儿,尚未开放;而雨后,花事已了,只剩下满树绿叶了,说明这场雨下得多么久,好端端的花光春色,被这一场苦雨给闹杀了。诗人望着花落春残的小园之景,是多么扫兴而生感喟啊!

扫兴的不光是诗人,还有那蜜蜂和蝴蝶。诗的下两句由花写到蜂蝶。被苦雨久困的蜂蝶,好不容易盼到大好的春晴天气,它们怀着和诗人同样高兴的心情,翩翩飞到小园中来,满以为可以在花丛中饱餐春色,不料扑了空,小园无花空有叶;它们也象诗人一样大失所望,懊丧地纷纷飞过院墙而去。花落了,蜂蝶也纷纷离开了,小园岂不显得更加冷落,诗人的心岂不更加怅惘!望着“纷纷过墙去”的蜂蝶,满怀着惜春之情的诗人,刹那间产生出一种奇妙的联想:“却疑春色在邻家”。院墙那边是邻家,诗人想得似乎真实有据;但一墙之隔的邻家小园,自然不会得天独厚,诗人想得又是多么天真烂漫;毕竟墙高遮住视线,不能十分肯定,故诗人只说“疑”,“疑”字极有分寸,格外增加了真实感。这两句诗,不仅把蜜蜂、蝴蝶追逐春色的神态,写得活灵活现,更把“春色”写活了,似乎“阳春”真的“有脚”,她不住自家小园,偏偏跑到邻家,她是多么调皮、多么会捉弄人啊!

“却疑春色在邻家”,可谓“神来之笔”,造语奇峰突起,令人顿时耳目一新。这一句乃是全篇精髓,起了点铁成金的作用,经它点化,小园、蜂蝶、春色,一齐焕发出异样神采,妙趣横生。古人谓“诗贵活句”(吴乔《围炉诗话》),就是指这种最能表达诗人独特感受的新鲜生动的诗句吧。(何庆善)

第二篇:新晴原文翻译及赏析

新晴原文翻译及赏析(5篇)

新晴原文翻译及赏析1

鹦鹉曲·野渡新晴

孤村三两人家住,终日对野叟田父。说今朝绿水平桥,昨日溪南新雨。

〔幺〕碧天边岩穴云归,白鹭一行飞去。便芒鞋竹杖行春,问底是青帘舞处?

赏析

这首小令最显著的特色,是布局上的天矫流动。题云“野渡新晴”,照常法当是先介绍“野渡”,再描写“新晴”如何。但此作全然不同,从一处小小的“孤村”写起。这孤村孤得可怜,只有两三户人家,住着的则是清一色的种地的农夫,如今则再加上一位外来借居的作者。起首的这两句如果非要对照题目的话,恐怕只能应上一个“野”字。然而这种僻野的环境与朴野的情味,却为曲题的展现拓出了绝大的地步,这在下文自有分解。

作者撇开“野渡”暂不交代,到三、四句先述出“新晴”。妙在它得自于野叟田父的口中,更妙在是从“今朝绿水平桥”的征象中,回点出昨日的雨,也即以雨后的余情来衬出“新晴”。为什么说这种迂回的写法妙呢,原来从前面“终日对野叟田父”的介绍中,已见出作者习惯了孤村隔绝的生活,足不出户,内心处于平静恬和的状态;如今听村民提起昨夜的大雨、今朝的溪涨,便油然产生了出门观赏大自然美景的愿望。这“晴”连作者也是骤然意识,难道还不“新”吗。——这是从“新近”、“新奇”的一面来说“新晴”。

〔幺〕篇的起首两句,便顺势写出了出村所见的春天景色。“岩穴云归”更显出了湛湛碧天,一行白鹭熬过了宿雨的洗礼,至此正好展翅翱翔。这两句充实了“新晴”的内涵,而这里的“新”,就是“新丽”、“新鲜”的意境了。

读下去已经到了结尾,还没有找到“野渡”的字面。但从末两句宕开一笔的诘问中,读者足以明确作者已远远走出了孤村。再掩卷细细领味,方发觉处处是伏笔隐线。原来“孤村三两人家住”,自与外界隔绝。从中间四句的内容可知,隔离物是一道溪水。溪上有桥可渡至“溪南”,过了溪便有“岩穴”,有“白鹭”,则溪流已来到它的出口,即注入一道更为宽阔的水面。作者“芒鞋竹杖行春”,行到处正是这片水域边上的渡口。正因渡口要道自非“三两人家”的孤村可比,所以作者才有“问底是青帘舞处”的欲望。可见这“野渡”,明明白白存在于作者的行云妙笔之中。田父从“野渡”而来,他们的介绍激成了作者的出行;而诗人的悠闲踏春,信意适兴,则充分展现了“野渡新晴”所具有的诗情画意。这种诗情画意最显著的特色是大自然的朴野本真,而这种野兴、野趣,在一开始的起首两句中就已潜伏了。清刘熙载在《艺概》中总结布局方法时说:“局法有从前半篇推出后半篇者,有从后半篇推出前半篇者。推法固顺逆兼用,而顺推往往不如逆推者。”该篇的“局法”,从“新晴”的表现上是前半推出后半,从“野渡”的表现上则是后半推出前半;“推法”则皆为后文补足前文的逆推。笔力劲健,笔势游动,恰恰契合了作者回归大自然的旷达心情。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这是一个小小的村落,只有两三户住家,人烟稀少。和我朝夕相处的,是淳朴的农村父老。

他们说起今天溪水猛涨,水面齐平了小桥,又说昨天溪南今春的第一场雨,下得真是不小。

碧湛湛的天空中,云朵飘回了山洞的旧巢。一行白鹭急着离开原地,扑翅飞得高高。

我当即穿上草鞋,携带手杖,乘兴踏游春郊。就不知挂着青帘的酒店,上哪儿才能找到?

注释

芒鞋竹杖:草鞋和竹手杖,为古人出行野外的装备。行春:古时地方官员春季时巡行乡间劝督耕作,称为行春。此处则为春日行游之意。

底是:哪里是。青帘舞处:酒旗招展的地方。

新晴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译文

夏日初晴,诗人午睡醒来,只看到窗外的绿树和青苔。忽然一阵南风把房门吹开,又掀起桌上的书页,诗人说这是他的老相识,来偷偷访问他了。

注释

新晴:天刚放晴;刚放晴的天气。

青苔:苔藓。

梦余:梦后。

赏析:

李白《春思》诗说:“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帷”,这里说南风是我的老朋友,是反用其意。唐人薛能《老圃堂》诗道:“昨日春风欺不在,就床吹落读残书”,一本正经地埋怨春风吹落他正在阅读的书,这里的构思与薛诗相近,但称南风为老朋友,说它招呼不打一声,推门而入又翻书,比薛诗更见机趣活泼。又,宋释显忠《闲居》诗:“闲眠尽日无人到,自有春风为扫门。”贺铸《题定林寺》诗:“蜡屐旧痕寻不见,东风先为我开门。”句意也相近,可比读。

第一句正好和王安石“茅檐长扫静无苔”相反,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青苔满地”,比起刘禹锡“苔痕上阶绿”来,这“苔”要多得多。同样描写幽静的境界,无苔,有苔,多苔之差是巨大的,王安石用无苔以表现“净”,刘禹锡用上阶绿之苔写独处陋室之“静”,这首诗满地之苔则因久雨初晴,其中差异不能不辨,这是提高鉴赏能力的有效方法。

第二句写午梦醒来之后,虽然只见到“一树碧无情”,但宁静恬适的心境却是非常好。经过长时间雨洗之后,树更是绿油油的,多么令人惬意!诸葛亮高卧隆中,一觉醒来,不是还高吟:“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吗?想到这,诗人会心地笑了。

这首诗的妙处在于后两句。诗人把南风写成是一个十分诙谐而又善于戏谑的老朋友,他偷偷地推开了门,闯了进来,还装作爱读书的样子,正不停地翻着书。诗人为读者种了一株诗苑“惹笑树”,令人读后忍俊不禁,发出爽朗的笑声。其实,这样写并非诗人首创,发明权当属唐人,薛能的《老圃堂》有“昨日春风欺不在,就床吹落读残书”,李白的《春思》有“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诗人融薛、李诗句于一炉,经过锤炼锻造,又添上绝妙的“偷”字,表达效果远远超过了原作。这绝不是“偷”,而是创新。

而诗人在《致斋太常寺以杖画地成》中又用这一意境,写了:“杖藤为笔沙为纸,闲理庭前试草书。无奈春风犹制肘,等闲撩乱入衣裾。”可见,诗人对这一意境和这一手法是情有独钟。但相比较而言,还是“偷开门户又翻书”来得更自然亲切,也更有趣些。

清风翻书固然有趣,但也曾翻出莫大的悲剧来,金圣叹的“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就翻出个文字狱来,丢了脑袋。悲乎,秦始皇首创的中国文字狱!

新晴原文翻译及赏析3

新晴野望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翻译

雨后新晴的原野格外开阔空旷,极目远望不见半点雾气尘埃。

外城的门楼紧靠着摆渡的码头,村庄边的绿树连接着溪流的入河口。

银白色的河水闪动着粼粼波光使得田野外面特别明亮,青翠的山峰突兀出现在山脊背后。

正是农忙时节没有悠闲的人,农民们一家一家全都在田亩间忙碌着呢。

注释

新晴:初晴。

野望:放眼向田野眺望。

极目:穷尽目力向远处看。

氛垢:雾气和尘埃;氛,雾气,云气;垢,污秽,肮脏。

郭门:外城之门。

郭:外城。

白水明田外:田埂外流水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农月:农忙季节。

倾家:全家出动。

事南亩:在田野干活。

事:动词,从事。

南亩:农田的代称。

评析

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初夏的乡村,雨过天晴,诗人眺望原野所见到的景色。“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诗的开头两句,总述新晴野望时的感受:经过雨水的洗刷,空气中没有丝毫尘埃,显得特别明净清新;极目远眺,原野显得格外空旷开阔。诗人一下子就抓住了环境的特征,仅仅用“原野旷”、“无氛垢”六个字,就把此情此境真切地表现出来,同时也将读者引进这一特定情境中来。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这四句描绘的是纵目远眺所看到的周围的秀丽景色,远处,可以遥遥望见临靠着河边渡头的城门楼;近处,可以看到村边的绿树紧连着溪流的入河口。田野外面,银白色的河水泛起粼粼波光,因为雨后水涨,晴日辉映,比平时显得明亮;山脊背后,一重重青翠的峰峦突兀而出,峰峦叠现,远近相衬,比平时更富于层次感。这一组风景镜头,紧紧扣住了雨后新晴的景物特点。随着目之所及,由远而近,又由近及远,层次清晰,色彩明丽,意境清幽秀丽,俨然构成了一幅天然绝妙的图画。

然而,这样一幅画,还只能说是静物写生,虽则秀美,却缺乏活力。王维作为山水诗和山水画的大师,自然不会忘记添上画龙点晴的一笔。因而在最后两句中,他给这幅静态画面加上了动态的人物:“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虽然是虚写,却给原野增添了无限生机,能让人想见初夏田间活跃的情状并感受到农忙劳动的气氛。这样一笔,整个画面都活起来了。

这首诗格调明朗、清新,不愧为山水诗画的大师。

这首诗曾作为古诗词鉴赏题的材料出现在20xx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的语文试题中。

句解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雨过天晴,诗人站在高处,极目远眺,只见原野显得格外空旷开阔,空气清新,明净得一点儿尘埃都没有。

开篇两句,概写诗人“新晴野望”的感受:经过雨水的洗涤,空气显得格外清新明净,一尘不染;纵目四望,雨后的田野不仅开阔而且明亮,让人可以看到很远很远,仿佛可以把目光用尽似的。

诗人仅仅用了十个字,就牢牢抓住了雨后新晴的景物特征。读者也一下子被引进到这一特定的情境中去,随着诗人一起远眺。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远处,村口的城门矗立在河边渡头旁,村里的树木紧紧相连,一直延伸到小溪边。中国古代的城市大都设有人工开掘的护城河,高高的城墙就紧靠着护城河。但也有一些靠着江河的城市,因地制宜,以天然的江河为护城河,形成了“郭门临渡头”的情形。诗中这个临水的村落便是如此。

一座临着溪水的山村,村子的门楼紧靠着渡口,村中绿树环抱,一直伸延到溪边。溪水的白,城门的灰,村树的绿,在阳光的普照下交相辉映。这是一片令人神往的景色。而在平时,是不可能看得如此清晰分明的。随着雨过天晴而变化的,还不止这些。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银白色的河水在麦田外闪动着粼粼波光,青碧的山峰在连绵的群山后傲然挺立。一场夏雨,改变了天空,改变了村庄,也改变了山和水。因为雨后水涨,晴日照映下,田野外的河水显得异常明亮;近处的山脊背后,平日模糊的远峰也清晰地显现出来,远近相衬,比平时更富层次。

这两句诗对仗工整,音韵优美,“明”、“出”二字用得尤其巧妙。“明”在这里是形容词用作动词,在雨后阳光的照耀下,溪水兀自明亮着,晃人眼目。与“明”相对应的“出”,将山峰拟人化了:远处碧色的峰峦,就仿佛一个个调皮的孩子,突然出现在群山的身后,让人惊奇。

诗到这里,一幅绝妙的图画已经俨然读者眼前:开阔的原野,恬静的村庄,清亮的溪流,兀立的山峦,这些在雨水洗涤下为之一新的景象,错落有致地分布在画面上,有层次,有格局,有色彩,有明暗,意境清幽。然而,这样一幅画,虽然秀美,却总显得有些空旷,缺乏生机。于是,诗人在最后两句,给这幅静态画面加上了动态的人物。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初夏正是农忙季节,收割麦子、播种秧苗都在这个时候。而此时正值雨过天晴,农民们自然更要抓紧这有利的时机,倾家而出,到田地里劳作。农家人忙碌的身影,顿时给田野平添了无限生意。

这样的结尾,虚写一笔,却使整个画面都生动了起来。诗人笔下的田园风光,不仅景色秀美,而且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充满诗情画意,一片祥和安乐。这首诗基调明朗、健康,给读者以美的艺术享受。

创作背景

王维在四十岁以后人生态度有着比较明显的转变,过上了种亦官亦隐的特殊生活,集中创作了大量栖心于田园山水的著名诗篇。这类题材的诗,往往以五言见长,尤其是五律,代表了王维的诗歌最主要的特色与成就。

赏析二

诗中描写初夏的乡村,雨过天晴,诗人眺望原野所见到的景色和农耕活动,抒写了诗人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诗的语言秀丽,情调明朗健康,意境清新,明净、开阔,宛若一幅优美迷人的水彩风景色。表现了王维高度的写景艺术才能。一般地说,刻画自然景色并不难,难的是用极精炼的文字,描绘出特定的时间、空间和特定的季节、气候中的景色。这必须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并善于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突出自己最鲜明的印象和感受。这首诗就是王维的一次成功的艺术实践。全诗写景,紧紧扣住初夏农村雨后新睛的特征。

首联的“原野旷”和“无氛垢”六个字,便展现出经过雨水冲洗,空气特别清新明净,没有丝毫尘埃,原野显得格外空旷开阔。由于抓准了环境特征,不假雕绘地真切地再现出来,一下子就把读者引进雨后新晴的原野上去,同诗人一起极目远眺,一道呼吸新鲜的、潮润的空气。

颔联写诗人纵目四望乡村周围的远近景色:远处,遥见外城的门楼临靠着河边的渡头;近处,可以看到村边的绿树紧连着溪流的入河口。由总写原野的新晴、开阔,到写乡村周围景色,过渡自然。正因为空气洁净,增大了“望”中的透明度和深远度,才有可能如此清晰地看到郭门、渡头、村树、溪口。所以这一联所写景色,仍是雨后新晴之景。颈联最为精彩:田野外面,溪水与河水闪烁着粼粼银光;近山背后,一座座青翠的峰峦突兀而出。上句的“白”字和“明”字,非常准确地表现出雨后水涨,晴日辉映,河流溪涧比平时显得明亮夺目;下旬的“碧”字和“出”字,也十分逼真地描绘了雨洗远山,格外碧绿,雨后空气清新,山背峰峦得以叠现。这两个意象画面。都紧扣着雨后新晴的特点,因而生动、具体、逼真,在总体的静态中富于动感,清幽明丽,生机勃勃,决非泛泛写景。

尾联“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虽然只是虚点一笔,却给原野平添了无限生意,使人感受到农忙劳动的热烈欢快气氛,呼吸到农村浓郁的生活气息。这一笔既丰富了诗的生活内容,又因动静映衬而使这幅诗中画整个活起来了。

苏轼评王维“诗中有画”。“诗中有画”并非王维所独有。凡是比较生动逼真地描绘出自然景色,使人产生视觉想象的诗,都会有画意。然而,王维诗中的画意最浓,王维的诗中的画意不仅有形似,而且富有神韵和气象,不仅有形态、色彩和构图,而且有光线和颜色的和谐映衬,明与暗的对比,远近、高低、大小、虚实的巧妙布置而形成的层次感、纵深感,甚至还能表现出亮度、湿度。在《新晴野望》诗中,清新开阔的原野,明净无尘的天空,仿佛是画幅中的大背景。在这大背景下,乡村前面,较远处有郭门、渡头,较近处有村树、溪口;村庄后面,近处是田野和田外白水,远处是山后的碧峰。近景、中景和远景,组成了画面的纵深感和层次感,而山后的碧峰又构成立体的景深。明亮的白水,碧翠的峰峦,明与暗,光与色配置得多么和谐入妙!在“无氛垢”、“临渡头”、“连溪口”中有亮度,在田外白水、山后碧峰中有湿度。王维是大画家,善于以画家的眼睛观察和描绘景物,又精通画理,擅长将绘画技法运用于诗中,所以王维的诗最富于绘画的效果,既有画意,又有画理。

当然,王维主要是诗人。王维的“诗中有画”,最主要的还是由于王维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语言的启示性,在读者头脑中唤起了对于光、色、态的丰富联想和想象,组成一幅幅生动的图画”(袁行霈《王维诗歌的禅意与画意》)。王维很懂得画长于描绘静态,诗长于表现动态的艺术规律。在此诗中,王维描写静景,便有意选用“明”、“出”等字眼以动写静,‘给静物赋予动感,最后又给这幅静态的山水画面加上了动态的人物。

新晴原文翻译及赏析4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释:

[1]新晴:初晴。野望:放眼向田野眺望。

[2]极目:穷尽目力向远处看。

[3]氛垢:雾气和尘埃;氛,雾气,云气;垢,污秽,肮脏。

[4]郭门:外城之门。郭:外城。

[5]白水明田外:田埂外流水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6]农月:农忙季节。

[7]倾家:全家出动。事南亩:在田野干活。事:动词,从事。

[7]南亩:《诗经》有“今适南亩,或耘或耔”句,指到南边的田地里耕耘播种,后来南亩便成为农田的代称。

翻译:

雨后新晴的原野格外开阔空旷,极目远望不见半点雾气尘埃。

外城的门楼紧靠着摆渡的码头,村庄边的绿树连接着溪流的入河口。

银白色的河水闪动着粼粼波光使得田野外面特别明亮,青翠的山峰突兀出现在山脊背后。

正是农忙时节没有悠闲的人,农民们一家一家全都在田亩间忙碌着呢。

评析

《新晴野望》是唐代大诗人王维的作品。全诗描绘初夏时节,雨过天晴,诗人眺望原野所见到的田园风光,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眷恋田园的情怀。

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初夏的乡村,雨过天晴,诗人眺望原野所见到的景色。“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诗的开头两句,总述新晴野望时的感受:经过雨水的洗刷,空气中没有丝毫尘埃,显得特别明净清新;极目远眺,原野显得格外空旷开阔。诗人一下子就抓住了环境的`特征,仅仅用“原野旷”、“无氛垢”六个字,就把此情此境真切地表现出来,同时也将读者引进这一特定情境中来。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这四句描绘的是纵目远眺所看到的周围的秀丽景色,远处,可以遥遥望见临靠着河边渡头的城门楼;近处,可以看到村边的绿树紧连着溪流的入河口。田野外面,银白色的河水泛起粼粼波光,因为雨后水涨,晴日辉映,比平时显得明亮;山脊背后,一重重青翠的峰峦突兀而出,峰峦叠现,远近相衬,比平时更富于层次感。这一组风景镜头,紧紧扣住了雨后新晴的景物特点。随着目之所及,由远而近,又由近及远,层次清晰,色彩明丽,意境清幽秀丽,俨然构成了一幅天然绝妙的图画。

然而,这样一幅画,还只能说是静物写生,虽则秀美,却缺乏活力。王维作为山水诗和山水画的大师,自然不会忘记添上画龙点晴的一笔。因而在最后两句中,他给这幅静态画面加上了动态的人物:“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虽然是虚写,却给原野增添了无限生机,能让人想见初夏田间活跃的情状并感受到农忙劳动的气氛。这样一笔,整个画面都活起来了。

这首诗格调明朗、清新,表现了诗人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诗人对自然美有敏锐的感受,他善于抓住景物特征,注意动静结合,进行层次分明的描绘,不愧为山水诗画的大师。[2]?

这首诗曾作为古诗词鉴赏题的材料出现在20xx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的语文试题中。

诗句解析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雨过天晴,诗人站在高处,极目远眺,只见原野显得格外空旷开阔,空气清新,明净得一点儿尘埃都没有。

开篇两句,概写诗人“新晴野望”的感受:经过雨水的洗涤,空气显得格外清新明净,一尘不染;纵目四望,雨后的田野不仅开阔而且明亮,让人可以看到很远很远,仿佛可以把目光用尽似的。

诗人仅仅用了十个字,就牢牢抓住了雨后新晴的景物特征。读者也一下子被引进到这一特定的情境中去,随着诗人一起远眺。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远处,村口的城门矗立在河边渡头旁,村里的树木紧紧相连,一直延伸到小溪边。中国古代的城市大都设有人工开掘的护城河,高高的城墙就紧靠着护城河。但也有一些靠着江河的城市,因地制宜,以天然的江河为护城河,形成了“郭门临渡头”的情形。诗中这个临水的村落便是如此。

一座临着溪水的山村,村子的门楼紧靠着渡口,村中绿树环抱,一直伸延到溪边。溪水的白,城门的灰,村树的绿,在阳光的普照下交相辉映。这是一片令人神往的景色。而在平时,是不可能看得如此清晰分明的。随着雨过天晴而变化的,还不止这些。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银白色的河水在麦田外闪动着粼粼波光,青碧的山峰在连绵的群山后傲然挺立。一场夏雨,改变了天空,改变了村庄,也改变了山和水。因为雨后水涨,晴日照映下,田野外的河水显得异常明亮;近处的山脊背后,平日模糊的远峰也清晰地显现出来,远近相衬,比平时更富层次。

这两句诗对仗工整,音韵优美,“明”、“出”二字用得尤其巧妙。“明”在这里是形容词用作动词,在雨后阳光的照耀下,溪水兀自明亮着,晃人眼目。与“明”相对应的“出”,将山峰拟人化了:远处碧色的峰峦,就仿佛一个个调皮的孩子,突然出现在群山的身后,让人惊奇。

诗到这里,一幅绝妙的图画已经俨然读者眼前:开阔的原野,恬静的村庄,清亮的溪流,兀立的山峦,这些在雨水洗涤下为之一新的景象,错落有致地分布在画面上,有层次,有格局,有色彩,有明暗,意境清幽。然而,这样一幅画,虽然秀美,却总显得有些空旷,缺乏生机。于是,诗人在最后两句,给这幅静态画面加上了动态的人物。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初夏正是农忙季节,收割麦子、播种秧苗都在这个时候。而此时正值雨过天晴,农民们自然更要抓紧这有利的时机,倾家而出,到田地里劳作。农家人忙碌的身影,顿时给田野平添了无限生意。

这样的结尾,虚写一笔,却使整个画面都生动了起来。诗人笔下的田园风光,不仅景色秀美,而且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充满诗情画意,一片祥和安乐。这首诗基调明朗、健康,表现了诗人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诗人对自然美有敏锐的感受,他善于抓住景物特征,注意动静结合,进行层次分明的描绘,给读者以美的艺术享受。

新晴原文翻译及赏析5

新晴 宋朝 刘攽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新晴》译文

夏日雨后初晴,午睡醒来,看到窗外满眼的绿树和青苔。

唯有南风好似多年旧友般,吹开房门,又掀起桌上的书页。

《新晴》注释

新晴:天刚放晴;刚放晴的天气。

青苔:苔藓。

梦余:梦后。

《新晴》赏析

诗中描述了新晴之后颇为清静、悠闲的环境和心情,语言通畅易晓而又情趣十足。最后两句诙谐而有创意,用拟人的手法,把“南风”当作老朋友看待,而在这“无人”来访之时,对于“南风”的造访便产生了一种情切之感,因而“南风”也无所顾忌,可以随便翻书,成了诗人的知音,于是,就在“无人”的境况中平添了不少引人遐想的情趣。

“青苔满地初晴后”正好和王安石“茅檐长扫静无苔”相反,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青苔满地”,比起刘禹锡“苔痕上阶绿”来,这“苔”要多得多。同样描写幽静的境界,无苔,有苔,多苔之差是巨大的,王安石用无苔以表现“净”,刘禹锡用上阶绿之苔写独处陋室之“静”,这首诗满地之苔则因久雨初晴,其中差异不能不辨,这是提高鉴赏能力的有效方法。

“绿树无人昼梦余”写午梦醒来之后,虽然只见到“一树碧无情”,但宁静恬适的心境却是非常好。经过长时间雨洗之后,树更是绿油油的,多么令人惬意!诸葛亮高卧隆中,一觉醒来,不是还高吟:“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吗?想到这,诗人会心地笑了。

这首诗的妙处在于后两句。诗人把南风写成是一个十分诙谐而又善于戏谑的老朋友,他偷偷地推开了门,闯了进来,还装作爱读书的样子,正不停地翻着书。诗人为读者种了一株诗苑“惹笑树”,令人读后忍俊不禁,发出爽朗的笑声。其实,这样写并非诗人首创,发明权当属唐人,薛能的《老圃堂》有“昨日春风欺不在,就床吹落读残书”,李白的《春思》有“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诗人融薛、李诗句于一炉,经过锤炼锻造,又添上绝妙的“偷”字,表达效果远远超过了原作。这绝不是“偷”,而是创新。

而诗人在《致斋太常寺以杖画地成》中又用这一意境,写了:“杖藤为笔沙为纸,闲理庭前试草书。无奈春风犹制肘,等闲撩乱入衣裾。”可见,诗人对这一意境和这一手法是情有独钟。但相比较而言,还是“偷开门户又翻书”来得更自然亲切,也更有趣些。

第三篇: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原文翻译及赏析

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原文翻译及赏析(2篇)

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原文翻译及赏析1

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中秋佳月最端圆,老痴顽。见多番。杯酒相延,今夕不应慳。残雨如何妨乐事,声淅淅,点斑斑。

天应有意故遮阑,拍人间。等闲看。好处时光,须用著些难。直待黄昏风卷霁,金滟滟,玉团团。

古诗简介

《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是宋代陈著的一首词,这首词是早上下雨晚上天晴的一个中秋节,整首词前后呼应,表现出了词人的一种豁达胸怀。

翻译/译文

中秋佳节之时是月亮最圆的时候,愚蠢迟钝的老头,见识比较多,饮酒相见,现在是不应吝啬。将止的雨怎么妨碍高兴的事情?淅淅的雨,小而多的雨点。

天应该有意遮拦着,拍打着人间,随便看看,美好的时光,一定要明显的不容易。直到黄昏大风起了,雨停止了,水波像金子一样闪闪发光,圆月像玉器一样皎洁。

注释

见多:识:知道。见过的多,知道的广。形容阅历深,经验多。

残雨:将要终止的雨。

等闲:轻易;随便。

须用:一定要。

滟滟:水光貌,形容水波闪动的样子。

团团:圆月。

赏析/鉴赏

鉴赏

《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描写的是中秋时,早上下雨晚上晴朗的情景,给人一种雨后天晴的中秋之夜。

上片“中秋佳月最端圆”写起,早上下起了雨,雨也将止了,一点都不妨碍高兴的事,表现出了一种风雨无阻的心态。

下片写了傍晚时分雨停止了,天晴朗了,中秋的月亮是多么的皎洁无暇,与首句相对应。

创作背景

中秋节,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为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传说是为了纪念嫦娥奔月。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古时称为仲秋,因处于秋季之中和八月之中,故民间称为中秋,又称秋夕、八月节、八月半、月夕、月节,又因为这一天月亮满圆,象征团圆,又称为团圆节。

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中秋佳月最端圆。老痴顽。见多番。杯酒相延,今夕不应慳。残雨如何妨乐事,声淅淅,点斑斑。

天应有意故遮阑。拍人间。等闲看。好处时光,须用著些难。直待黄昏风卷霁,金滟滟,玉团团。

译文

中秋佳节之时是月亮最圆的时候,愚蠢迟钝的老头,见识比较多,饮酒相见,现在是不应吝啬。将止的雨怎么妨碍高兴的事情?淅淅的'雨,小而多的雨点。

天应该有意遮拦着,拍打着人间,随便看看,美好的时光,一定要明显的不容易。直到黄昏大风起了,雨停止了,水波像金子一样闪闪发光,圆月像玉器一样皎洁。

注释

见多:识:知道。见过的多,知道的广。形容阅历深,经验多。

残雨:将要终止的雨。

等闲:轻易;随便。

须用:一定要。

滟滟:水光貌,形容水波闪动的样子。

团团:圆月。

赏析:

鉴赏

《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描写的是中秋时,早上下雨晚上晴朗的情景,给人一种雨后天晴的中秋之夜。

上片“中秋佳月最端圆”写起,早上下起了雨,雨也将止了,一点都不妨碍高兴的事,表现出了一种风雨无阻的心态。

下片写了傍晚时分雨停止了,天晴朗了,中秋的月亮是多么的皎洁无暇,与首句相对应。

创作背景

中秋节,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为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传说是为了纪念嫦娥奔月。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古时称为仲秋,因处于秋季之中和八月之中,故民间称为中秋,又称秋夕、八月节、八月半、月夕、月节,又因为这一天月亮满圆,象征团圆,又称为团圆节。

第四篇:新晴野望原文,翻译,赏析

新晴野望原文,翻译,赏析

新晴野望原文,翻译,赏析1

新晴野望

作者:王维

朝代:唐朝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译文

雨后新晴的原野格外开阔空旷,极目远望不见半点雾气尘埃。外城的门楼紧靠着摆渡的码头,村庄边的绿树连接着溪流的入河口。银白色的河水闪动着粼粼波光使得田野外面特别明亮,青翠的山峰突兀出现在山脊背后。正是农忙时节没有悠闲的人,农民们一家一家全都在田亩间忙碌着呢。

注释

[1]新晴:初晴。野望:放眼向田野眺望。[2]极目:穷尽目力向远处看。[3]氛垢:雾气和尘埃;氛,雾气,云气;垢,污秽,肮脏。[4]郭门:外城之门。郭:外城。[5]白水明田外:田埂外流水在阳光下闪闪发光。[6]农月:农忙季节。[7]倾家:全家出动。事南亩:在田野干活。事:动词,从事。[8]南亩:《诗经》有“今适南亩,或耘或耔”句,指到南边的田地里耕耘播种,后来南亩便成为农田的代称。

赏析: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雨过天晴,诗人站在高处,极目远眺,只见原野显得格外空旷开阔,空气清新,明净得一点儿尘埃都没有。

开篇两句,概写诗人“新晴野望”的感受:经过雨水的洗涤,空气显得格外清新明净,一尘不染;纵目四望,雨后的田野不仅开阔而且明亮,让人可以看到很远很远,仿佛可以把目光用尽似的。

诗人仅仅用了十个字,就牢牢抓住了雨后新晴的景物特征。读者也一下子被引进到这一特定的情境中去,随着诗人一起远眺。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远处,村口的城门矗立在河边渡头旁,村里的树木紧紧相连,一直延伸到小溪边。中国古代的城市大都设有人工开掘的护城河,高高的城墙就紧靠着护城河。但也有一些靠着江河的城市,因地制宜,以天然的江河为护城河,形成了“郭门临渡头”的情形。诗中这个临水的村落便是如此。

一座临着溪水的山村,村子的门楼紧靠着渡口,村中绿树环抱,一直伸延到溪边。溪水的白,城门的灰,村树的绿,在阳光的普照下交相辉映。这是一片令人神往的景色。而在平时,是不可能看得如此清晰分明的。随着雨过天晴而变化的,还不止这些。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银白色的河水在麦田外闪动着粼粼波光,青碧的山峰在连绵的群山后傲然挺立。一场夏雨,改变了天空,改变了村庄,也改变了山和水。因为雨后水涨,晴日照映下,田野外的河水显得异常明亮;近处的山脊背后,平日模糊的远峰也清晰地显现出来,远近相衬,比平时更富层次。

这两句诗对仗工整,音韵优美,“明”、“出”二字用得尤其巧妙。“明”在这里是形容词用作动词,在雨后阳光的照耀下,溪水兀自明亮着,晃人眼目。与“明”相对应的“出”,将山峰拟人化了:远处碧色的峰峦,就仿佛一个个调皮的孩子,突然出现在群山的身后,让人惊奇。

诗到这里,一幅绝妙的图画已经俨然读者眼前:开阔的原野,恬静的村庄,清亮的溪流,兀立的.山峦,这些在雨水洗涤下为之一新的景象,错落有致地分布在画面上,有层次,有格局,有色彩,有明暗,意境清幽。然而,这样一幅画,虽然秀美,却总显得有些空旷,缺乏生机。于是,诗人在最后两句,给这幅静态画面加上了动态的人物。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初夏正是农忙季节,收割麦子、播种秧苗都在这个时候。而此时正值雨过天晴,农民们自然更要抓紧这有利的时机,倾家而出,到田地里劳作。农家人忙碌的身影,顿时给田野平添了无限生意。

这样的结尾,虚写一笔,却使整个画面都生动了起来。诗人笔下的田园风光,不仅景色秀美,而且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充满诗情画意,一片祥和安乐。这首诗基调明朗、健康,给读者以美的艺术享受。

新晴野望原文,翻译,赏析2

新晴野望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翻译

雨后新晴的原野格外开阔空旷,极目远望不见半点雾气尘埃。

外城的门楼紧靠着摆渡的码头,村庄边的绿树连接着溪流的入河口。

银白色的河水闪动着粼粼波光使得田野外面特别明亮,青翠的山峰突兀出现在山脊背后。

正是农忙时节没有悠闲的人,农民们一家一家全都在田亩间忙碌着呢。

注释

新晴:初晴。

野望:放眼向田野眺望。

极目:穷尽目力向远处看。

氛垢:雾气和尘埃;氛,雾气,云气;垢,污秽,肮脏。

郭门:外城之门。

郭:外城。

白水明田外:田埂外流水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农月:农忙季节。

倾家:全家出动。

事南亩:在田野干活。

事:动词,从事。

南亩:农田的代称。

评析

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初夏的乡村,雨过天晴,诗人眺望原野所见到的景色。“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诗的开头两句,总述新晴野望时的感受:经过雨水的洗刷,空气中没有丝毫尘埃,显得特别明净清新;极目远眺,原野显得格外空旷开阔。诗人一下子就抓住了环境的特征,仅仅用“原野旷”、“无氛垢”六个字,就把此情此境真切地表现出来,同时也将读者引进这一特定情境中来。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这四句描绘的是纵目远眺所看到的周围的秀丽景色,远处,可以遥遥望见临靠着河边渡头的城门楼;近处,可以看到村边的绿树紧连着溪流的入河口。田野外面,银白色的河水泛起粼粼波光,因为雨后水涨,晴日辉映,比平时显得明亮;山脊背后,一重重青翠的峰峦突兀而出,峰峦叠现,远近相衬,比平时更富于层次感。这一组风景镜头,紧紧扣住了雨后新晴的景物特点。随着目之所及,由远而近,又由近及远,层次清晰,色彩明丽,意境清幽秀丽,俨然构成了一幅天然绝妙的图画。

然而,这样一幅画,还只能说是静物写生,虽则秀美,却缺乏活力。王维作为山水诗和山水画的大师,自然不会忘记添上画龙点晴的一笔。因而在最后两句中,他给这幅静态画面加上了动态的人物:“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虽然是虚写,却给原野增添了无限生机,能让人想见初夏田间活跃的情状并感受到农忙劳动的气氛。这样一笔,整个画面都活起来了。

这首诗格调明朗、清新,不愧为山水诗画的大师。

这首诗曾作为古诗词鉴赏题的材料出现在20xx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的语文试题中。

句解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雨过天晴,诗人站在高处,极目远眺,只见原野显得格外空旷开阔,空气清新,明净得一点儿尘埃都没有。

开篇两句,概写诗人“新晴野望”的感受:经过雨水的洗涤,空气显得格外清新明净,一尘不染;纵目四望,雨后的田野不仅开阔而且明亮,让人可以看到很远很远,仿佛可以把目光用尽似的。

诗人仅仅用了十个字,就牢牢抓住了雨后新晴的景物特征。读者也一下子被引进到这一特定的情境中去,随着诗人一起远眺。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远处,村口的城门矗立在河边渡头旁,村里的树木紧紧相连,一直延伸到小溪边。中国古代的城市大都设有人工开掘的护城河,高高的城墙就紧靠着护城河。但也有一些靠着江河的城市,因地制宜,以天然的江河为护城河,形成了“郭门临渡头”的情形。诗中这个临水的村落便是如此。

一座临着溪水的山村,村子的门楼紧靠着渡口,村中绿树环抱,一直伸延到溪边。溪水的白,城门的灰,村树的绿,在阳光的普照下交相辉映。这是一片令人神往的景色。而在平时,是不可能看得如此清晰分明的。随着雨过天晴而变化的,还不止这些。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银白色的河水在麦田外闪动着粼粼波光,青碧的山峰在连绵的群山后傲然挺立。一场夏雨,改变了天空,改变了村庄,也改变了山和水。因为雨后水涨,晴日照映下,田野外的河水显得异常明亮;近处的山脊背后,平日模糊的远峰也清晰地显现出来,远近相衬,比平时更富层次。

这两句诗对仗工整,音韵优美,“明”、“出”二字用得尤其巧妙。“明”在这里是形容词用作动词,在雨后阳光的照耀下,溪水兀自明亮着,晃人眼目。与“明”相对应的“出”,将山峰拟人化了:远处碧色的峰峦,就仿佛一个个调皮的孩子,突然出现在群山的身后,让人惊奇。

诗到这里,一幅绝妙的图画已经俨然读者眼前:开阔的原野,恬静的村庄,清亮的溪流,兀立的山峦,这些在雨水洗涤下为之一新的景象,错落有致地分布在画面上,有层次,有格局,有色彩,有明暗,意境清幽。然而,这样一幅画,虽然秀美,却总显得有些空旷,缺乏生机。于是,诗人在最后两句,给这幅静态画面加上了动态的人物。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初夏正是农忙季节,收割麦子、播种秧苗都在这个时候。而此时正值雨过天晴,农民们自然更要抓紧这有利的时机,倾家而出,到田地里劳作。农家人忙碌的身影,顿时给田野平添了无限生意。

这样的结尾,虚写一笔,却使整个画面都生动了起来。诗人笔下的田园风光,不仅景色秀美,而且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充满诗情画意,一片祥和安乐。这首诗基调明朗、健康,给读者以美的艺术享受。

创作背景

王维在四十岁以后人生态度有着比较明显的转变,过上了种亦官亦隐的特殊生活,集中创作了大量栖心于田园山水的著名诗篇。这类题材的诗,往往以五言见长,尤其是五律,代表了王维的诗歌最主要的特色与成就。

赏析二

诗中描写初夏的乡村,雨过天晴,诗人眺望原野所见到的景色和农耕活动,抒写了诗人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诗的语言秀丽,情调明朗健康,意境清新,明净、开阔,宛若一幅优美迷人的水彩风景色。表现了王维高度的写景艺术才能。一般地说,刻画自然景色并不难,难的是用极精炼的文字,描绘出特定的时间、空间和特定的季节、气候中的景色。这必须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并善于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突出自己最鲜明的印象和感受。这首诗就是王维的一次成功的艺术实践。全诗写景,紧紧扣住初夏农村雨后新睛的特征。

首联的“原野旷”和“无氛垢”六个字,便展现出经过雨水冲洗,空气特别清新明净,没有丝毫尘埃,原野显得格外空旷开阔。由于抓准了环境特征,不假雕绘地真切地再现出来,一下子就把读者引进雨后新晴的原野上去,同诗人一起极目远眺,一道呼吸新鲜的、潮润的空气。

颔联写诗人纵目四望乡村周围的远近景色:远处,遥见外城的门楼临靠着河边的渡头;近处,可以看到村边的绿树紧连着溪流的入河口。由总写原野的新晴、开阔,到写乡村周围景色,过渡自然。正因为空气洁净,增大了“望”中的透明度和深远度,才有可能如此清晰地看到郭门、渡头、村树、溪口。所以这一联所写景色,仍是雨后新晴之景。颈联最为精彩:田野外面,溪水与河水闪烁着粼粼银光;近山背后,一座座青翠的峰峦突兀而出。上句的“白”字和“明”字,非常准确地表现出雨后水涨,晴日辉映,河流溪涧比平时显得明亮夺目;下旬的“碧”字和“出”字,也十分逼真地描绘了雨洗远山,格外碧绿,雨后空气清新,山背峰峦得以叠现。这两个意象画面。都紧扣着雨后新晴的特点,因而生动、具体、逼真,在总体的静态中富于动感,清幽明丽,生机勃勃,决非泛泛写景。

尾联“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虽然只是虚点一笔,却给原野平添了无限生意,使人感受到农忙劳动的热烈欢快气氛,呼吸到农村浓郁的生活气息。这一笔既丰富了诗的生活内容,又因动静映衬而使这幅诗中画整个活起来了。

苏轼评王维“诗中有画”。“诗中有画”并非王维所独有。凡是比较生动逼真地描绘出自然景色,使人产生视觉想象的诗,都会有画意。然而,王维诗中的画意最浓,王维的诗中的画意不仅有形似,而且富有神韵和气象,不仅有形态、色彩和构图,而且有光线和颜色的和谐映衬,明与暗的对比,远近、高低、大小、虚实的巧妙布置而形成的层次感、纵深感,甚至还能表现出亮度、湿度。在《新晴野望》诗中,清新开阔的原野,明净无尘的天空,仿佛是画幅中的大背景。在这大背景下,乡村前面,较远处有郭门、渡头,较近处有村树、溪口;村庄后面,近处是田野和田外白水,远处是山后的碧峰。近景、中景和远景,组成了画面的纵深感和层次感,而山后的碧峰又构成立体的景深。明亮的白水,碧翠的峰峦,明与暗,光与色配置得多么和谐入妙!在“无氛垢”、“临渡头”、“连溪口”中有亮度,在田外白水、山后碧峰中有湿度。王维是大画家,善于以画家的眼睛观察和描绘景物,又精通画理,擅长将绘画技法运用于诗中,所以王维的诗最富于绘画的效果,既有画意,又有画理。

当然,王维主要是诗人。王维的“诗中有画”,最主要的还是由于王维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语言的启示性,在读者头脑中唤起了对于光、色、态的丰富联想和想象,组成一幅幅生动的图画”(袁行霈《王维诗歌的禅意与画意》)。王维很懂得画长于描绘静态,诗长于表现动态的艺术规律。在此诗中,王维描写静景,便有意选用“明”、“出”等字眼以动写静,‘给静物赋予动感,最后又给这幅静态的山水画面加上了动态的人物。

新晴野望原文,翻译,赏析3

【诗句】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出处】唐·王维《新晴野望》

【意思】这是诗人雨霁野望所见的水乡景色:远处可以瞭望到靠着河边渡头的城门;近处可见与小溪的入口处相连的村树。田野外面,清澈的河水闪烁着银白色的波光,山脊后边苍翠的峰巅突兀高耸,远景近物,安排有序,相得益彰,是一幅绝妙的原野风景画。

【鉴赏】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雨后初晴诗人眺望到的原野风光。全诗四联八句,全用一个“望”字统领。首联二句描写“望”到的环境:“原野旷”、“无氛垢”六个字,真切地概括了田野的氛围;远看,是临靠着河边渡头的城门楼;近观,是村边的绿树紧连着溪水的入河口;田野的尽头,银白色的河水,与晴日辉映;山峰的后面,层峦叠现,远近相衬。这一切,由天空到地下,由远到近,由近及远,有层次地构成了一幅天然美丽的田园风景画。末联二句:“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给这幅幽静的画图平添了无限生意,使整个画面都活了起来。全诗格调明丽、自然,是这位山水画大家用文字写出来的风景画,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热爱大自然的高尚情操。读之,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

第五篇:《晚晴》原文、翻译及赏析

《晚晴》原文、翻译及赏析(7篇)

《晚晴》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中秋佳月最端圆。

老痴顽。

见多番。

杯酒相延,今夕不应悭。

残雨如何妨乐事,声淅淅,点斑斑。

天应有意故遮阑。

拍人间。

等闲看。

好处时光,须用著些难。

直待黄昏风卷霁,金滟滟,玉团团。

译文

中秋佳节之时是月亮最圆的时候,愚蠢迟钝的老头,碍识比较多,饮酒相碍,现在是不应吝啬。将止的雨怎么妨碍高兴的事情?淅淅的雨,小而多的雨点。

天应该有意遮拦着,拍打着人间,随便看看,美好的时光,一定要明显的不容易。直到黄昏大风起了,雨停止了,水波像金子一样闪闪发光,圆月像玉器一样皎洁。

注释

碍多:识:知道。碍过的多,知道的广。形容阅历深,经验多。

残雨:将要终止的雨。

等闲:轻易;随便。

须用:一定要。

滟滟:水光貌,形容水波闪动的样子。

团团:圆月。

赏析:

《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描写的是中秋时,早上下雨晚上晴朗的情景,给人一种雨后天晴的中秋之夜。

上片“中秋佳月最端圆”写起,早上下起了雨,雨也将止了,一点都不妨碍高兴的事,表现出了一种风雨无阻的心态。

下片写了傍晚时分雨停止了,天晴朗了,中秋的月亮是多么的皎洁无暇,与首句相对应。

《晚晴》原文、翻译及赏析2

清平乐·雨晴烟晚

雨晴烟晚。绿水新池满。双燕飞来垂柳院,小阁画帘高卷。

黄昏独倚朱阑。西南新月眉弯。砌下落花风起,罗衣特地春寒。

鉴赏

这首词中写“双燕”、“垂柳”、“落花”,这些都是暮春时节的特有风物。还写有“雨晴烟晚”。“新月眉弯”,这些都是傍晚的景象。旧以农历三月为暮春,并称每月初三的新月为“蛾眉月”,据此则词中所写的应是三月初三左右的暮春晚景。但这首词绝对不是单纯写景制作,它通过暮春晚景的描写,以表现闺中人的淡恨轻愁。

“雨晴烟晚。绿水新池满。”这首词开头两句是说,雨后初晴,傍晚淡烟弥漫,碧绿的春水涨满新池。

春天傍晚,雨后转晴,天空中夕阳返照,烟霭升腾,园林中绿水涨池,波光潋滟。这些都是闺中人在小阁看到的远景,写来层次清楚,色彩鲜明,突出的表现了春雨过后傍晚时分特有的景象。这两句词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是人人都有的对生意盎然的春天景象的热爱,还看不出具有闺中少妇特征的主观感受。

“双燕飞来垂柳院,小阁画帘高卷。”这两句是说,双燕飞回柳树低垂的庭院,小小的阁楼里画帘高高卷起。

这两句把少妇的感情色彩表现得十分强烈。双燕归巢是傍晚时刻常见的景象,而“小阁画帘高卷”一语,却含蓄的表现了主人公对双燕归来的过分殷勤。这一动作的心理暗示在于:让燕子快快归巢,双栖画栋吧。闺中少妇把自己在暮春傍晚的时候所特有的感情和情怀,都融化到这无声的高卷画帘的行动里。这两句所写的景物是由远而近,通过“双燕飞来”的进程,与“画帘高卷”的行动以表现她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心理活动。是虚则实之的艺术手法。

“黄昏独倚朱阑。西南新月眉弯。”这两句是说,黄昏时独自倚着朱栏,西南天空挂着一弯如眉的新月。

过片“黄昏独倚朱阑”一句,是承接“小阁画帘高卷”意脉的。从时间推移上由傍晚写到黄昏,说明她“独倚”的时间是很久的。从情怀寄托上明白写出了闺中少妇的“独倚”,表现了黄昏后的寂寞空虚的心境。这与上片“双燕飞来垂柳院”形成鲜明对照,揭示了此词的“燕归人不归”的怀人主旨。“西南新月眉弯”,是少妇凄凉冷落的“独倚朱阑”时所见到的夜空景象,它和傍晚时期所见到的“雨晴烟晚,绿水新池满”那种生机勃勃的热烈场面前后异趣。在碧海青天之下“独倚朱阑”的少妇,面对高挂在西南夜空的一弯新月,给与她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呢?这种望月怀人的心理,是闺中少妇面对此景极有可能的思想感情。

“砌下落花风起,罗衣特地春寒。”末两句是说,台阶上的落花随风飞舞,罗衣显得格外寒冷。

“落花风”,是暮春季节所特有的事物,闺中人对此十分敏感。末两句不能简单的看作是客观风寒刺激的反应,而是她主观意志的真实流露。时值暮春,春事将尽,绿肥红瘦。她意识到“落花风”吹落了大地的春花,也将吹落她的年华。不免产生红颜易老的感慨。但这种感慨作者写得极为含蓄,用风振罗衣而芳心自警的细节表现出来,言有尽而意无穷,艺术手法是极为高超的。

这首词写的是传统题材,但我们在诵读时仍觉得清丽可喜,韵味无穷,这不得不叹服作者在构思上的独具匠心和遣词造句上的功力了。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雨后初晴,夕阳残照,烟霭空濛一片,暮色中但见新池绿水盈盈,一片春意盎然。成对的燕子飞回柳树低垂的庭院,小小的阁楼里画帘高高卷起。

黄昏时独自倚着朱栏,不知不觉已看到西南天空挂着一弯如眉的新月。夜风卷起台阶上的落花,微微拂过罗衣,只感到春寒袭人。

注释

砌:台阶。

特地:特别。

砌:台阶。

朱阑:一作“朱栏”,红色的栏杆。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南唐时期冯延巳居宰相之职,当时朝廷里党争激烈,李璟痛下决心,铲除党争。这首词正是词人感慨时局之乱,排忧解闷之作。

《晚晴》原文、翻译及赏析3

晚晴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高唐暮冬雪壮哉,旧瘴无复似尘埃。崖沉谷没白皑皑,江石缺裂青枫摧。南天三旬苦雾开,赤日照耀从西来,六龙寒急光裴回。照我衰颜忽落地,口虽吟咏心中哀。

未怪及时少年子,扬眉结义黄金台。洎乎吾生何飘零,支离委绝同死灰。

译文

一个人深居简出过着清幽的日子,俯瞰夹城,春天已去,夏季清朗。

小草饱受雨水的浸淹,终于得到上天的怜爱,雨过天晴了。

登上高阁,凭栏远眺,天高地迥,夕阳冉冉的余晖透过窗棂。

越鸟的窝巢已被晒干,它们的体态也恢复轻盈了。

注释

夹城:城门外的曲城

幽草:幽暗地方的小草

高阁:指诗人居处的楼阁

迥:高远

微注:因是晚景斜晖,光线显得微弱和柔和,故说“微注”。

越鸟:南方的鸟

赏析

细腻地描画晚晴景物,或许不算太难。但如果要在景物描写中融入诗人独特的感受与心境,特别是要不露痕迹地寓托某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使读者在思想上受到启示,这就需要诗人在思想境界和艺术工力上都“更上一层楼”。

首联说自己居处幽僻,俯临夹城(城门外的曲城),时令正值清和的初夏。乍读似不涉题,上下两句也不相属,其实“俯夹城”的“深居”即是览眺晚晴的立足点,而清和的初夏又进而点明了晚晴的特定时令,不妨说是从时、地两方面把诗题一体化了——初夏凭高览眺所见的晚晴。

初夏多雨,岭南尤然(此时诗人在桂林郑亚幕供职)。久雨转晴,傍晚云开日霁,万物顿觉增彩生辉,人的精神也为之一爽。这种景象与感受,本为一般人所习见、所共有。诗人的独特处,在于既不泛泛写晚晴景象,也不作琐细刻画,而是独取生长在幽暗处不被人注意的小草,虚处用笔,暗寓晚晴,并进而写出他对晚晴别有会心的感受。久遭雨潦之苦的幽草,忽遇晚晴,得以沾沐余辉而平添生意,诗人触景兴感,忽生“天意怜幽草”的奇想。这就使作为自然物的“幽草”无形中人格化了,给人以丰富的联想。诗人自己就有着类似的命运,故而很自然地从幽草身上发现自己。这里托寓着诗人的身世之感。他在为目前的幸遇欣慰的同时不期然地流露出对往昔厄运的伤感,或者说正由于有已往的厄运而倍感目前幸遇的可慰。这就自然引出“人间重晚晴”,而且赋予“晚晴”以特殊的人生含义。晚晴美丽,然而短暂,人们常在赞赏流连的同时对它的匆匆即逝感到惋惜与怅惘。然而诗人并不顾它的短暂,而只强调“重晚晴”。从这里,可以体味到一种分外珍重美好而短暂的事物的感情,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颔联写得浑融概括,深有托寓,颈联则转而对晚晴作工致的描画。这样虚实疏密相间,诗便显得弛张有致,不平板,不单调。雨后晚晴,云收雾散,凭高览眺,视线更为遥远,所以说“并添高阁迥”(这高阁即诗人居处的楼阁)。这一句从侧面写晚晴,写景角度由内及外,下句从正面写,角度由外及内。夕阳的余晖流注在小窗上,带来了一线光明。因为是晚景斜晖,光线显得微弱而柔和,故说“微注”。尽管如此,这一脉斜晖还是给人带来喜悦和安慰。这一联通过对晚景的具体描绘,写出了一片明朗欣喜的心境,把“重”字具体化了。

尾联写飞鸟归巢,体态轻捷,仍是登高览眺所见。“巢乾”、“体轻”切“晴”,“归飞”切“晚”。宿鸟归飞,通常是触动旅人羁愁的,这里却成为喜晴情绪的烘托。古诗有“越鸟巢南枝”之句,这里写越鸟归巢,带有自况意味。如果说“幽草”是诗人“沦贱艰虞”身世的象征,那么,“越鸟”似乎是眼前托身有所、精神振作的诗人的化身。

这里要交代一下作者入桂幕前后的一些情况。李商隐自开成三年(838)入赘泾原节度使王茂元(被视为李党)以后,便陷入党争的狭谷,一直遭到牛党的忌恨与排挤。宣宗继立,牛党把持朝政,形势对他更加不利。他只得离开长安,跟随郑亚到桂林当幕僚。郑亚对他比较信任,在幕中多少能感受到一些人情的温暖;同时离开长安这个党争的漩涡,得以暂免时时遭受牛党的白眼,精神上也是一种解放。正因为这样,诗中才有幽草幸遇晚晴、越鸟喜归乾巢之感。

作为一首有寓托的诗,《晚晴》的写法更接近于“在有意无意之间”的“兴”。诗人也许本无托物喻志的明确意图,只是在登高览眺之际,适与物接而触发联想,情与境谐,从而将一刹那间别有会心的感受融化在对晚晴景物的描写之中,所以显得特别自然浑成,不着痕迹。

《晚晴》原文、翻译及赏析4

原文:

晚晴

村晚惊风度,庭幽过雨沾。

夕阳薰细草,江色映疏帘。

书乱谁能帙,怀干可自添。

时闻有馀论,未怪老夫潜。

译文:

山村的'傍晚阵阵冷风吹过,幽静的庭院经过一场秋雨洗涤,院里泥泞得很。

夕阳照射着细草,湿气升腾;雨后清新明丽的江景映入眼帘。

书乱了没有人帮助整理,杯中酒喝完了也只能靠自己斟满。

隐居村野,时常听到人们关于世俗人情的谈论,他庆幸人们没有责怪自己这一老潜夫。

注释:

山村的傍晚阵阵冷风吹过,幽静的庭院经过一场秋雨洗涤,院里泥泞得很。

夕阳照射着细草,湿气升腾;雨后清新明丽的江景映入眼帘。

书乱了没有人帮助整理,杯中酒喝完了也只能靠自己斟满。

隐居村野,时常听到人们关于世俗人情的谈论,他庆幸人们没有责怪自己这一老潜夫。

赏析:

作品赏析

朝雨而晚晴,乃同日所作。何逊诗,“褰裳对晚晴。” 村晚惊风度①,庭幽过雨沾

②。夕阳薰细草

③,江色映疏帘

④。书乱谁能帙,杯干自可添。时闻有余论

⑤,未怪老夫潜。(薰草映帘,晚晴之景。整书酌酒,晚晴之事。未有与俗相安之意。言时闻蜀人之论,未尝怪此一潜夫也。本传谓公在成都,与田夫野老相狎荡。盖能亲厚于人而人共悦之,故有后二句。

【洪注】老夫潜,只是说老潜夫,特倒拈以协韵耳。旧注因后汉王符有《潜夫论》,遂将论字属自己,其说难通。)

①曹植诗:“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

②陆琼诗:“庭幽花似雪。”

③《诗》:“度其夕阳。”《别赋》:“陌上草薰。”鲍照诗:“北园有细草。”

④【黄生注】江色映帘,夕阳返照故也。梁元帝诗:“疏帘度晚光。”

⑤《子虚赋》:“愿闻先生之余论。”孔融书:“乃使余论远闻。”《宋书·江夏王传》:“如闻外论,不以为非。”

《晚晴》原文、翻译及赏析5

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中秋佳月最端圆,老痴顽。见多番。杯酒相延,今夕不应慳。残雨如何妨乐事,声淅淅,点斑斑。

天应有意故遮阑,拍人间。等闲看。好处时光,须用著些难。直待黄昏风卷霁,金滟滟,玉团团。

古诗简介

《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是宋代陈著的一首词,这首词是早上下雨晚上天晴的一个中秋节,整首词前后呼应,表现出了词人的一种豁达胸怀。

翻译/译文

中秋佳节之时是月亮最圆的时候,愚蠢迟钝的老头,见识比较多,饮酒相见,现在是不应吝啬。将止的雨怎么妨碍高兴的事情?淅淅的雨,小而多的雨点。

天应该有意遮拦着,拍打着人间,随便看看,美好的时光,一定要明显的不容易。直到黄昏大风起了,雨停止了,水波像金子一样闪闪发光,圆月像玉器一样皎洁。

注释

见多:识:知道。见过的多,知道的广。形容阅历深,经验多。

残雨:将要终止的雨。

等闲:轻易;随便。

须用:一定要。

滟滟:水光貌,形容水波闪动的样子。

团团:圆月。

赏析/鉴赏

鉴赏

《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描写的是中秋时,早上下雨晚上晴朗的情景,给人一种雨后天晴的中秋之夜。

上片“中秋佳月最端圆”写起,早上下起了雨,雨也将止了,一点都不妨碍高兴的事,表现出了一种风雨无阻的心态。

下片写了傍晚时分雨停止了,天晴朗了,中秋的月亮是多么的皎洁无暇,与首句相对应。

创作背景

中秋节,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为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传说是为了纪念嫦娥奔月。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古时称为仲秋,因处于秋季之中和八月之中,故民间称为中秋,又称秋夕、八月节、八月半、月夕、月节,又因为这一天月亮满圆,象征团圆,又称为团圆节。

《晚晴》原文、翻译及赏析6

原文:

晚晴

[唐代]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一个人深居简出过着清幽的日子,俯瞰夹城,春天已去,正值清和气爽的初夏。

老天爷怜惜那幽僻处的小草,人世间也珍惜着傍晚时的晴天。

久雨晚晴,楼阁之上凭高览眺,视线更为遥远。夕阳的余晖低透小窗,闪现一线光明。

南方鸟儿的窝巢已被晒干,傍晚归巢时飞翔的体态格外轻盈。

注释

夹城:城门外的曲城。

幽草:幽暗地方的小草。

并:更。高阁:指诗人居处的楼阁。迥:高远。

微注:因是晚景斜晖,光线显得微弱和柔和,故说“微注”。

越鸟:南方的鸟。

赏析:

细腻的描画晚晴景物,或许不算太难,但如果要在景物描写中融入诗人的独特感受与心境,特别是要不露痕迹的寓托某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使读者在思想上有所启示,这就需要诗人在思想境界和艺术功力上都“更上一层楼”。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首联是说,一个人深居简出过着清幽的日子,俯瞰夹城,春天已去,夏季清朗。

首联说自己居处幽僻,俯临夹城(城门外的曲城),时令正值清和的初夏。乍读似不涉题,上下两句也不相属,其实“俯夹城”的“深居”即是览眺晚晴的立足点,而清和的初夏又进而点明了晚晴的特定时令,不妨是说从时间、地点两方面把诗题具体化了。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颔联是说,小草饱受雨水的浸淹,终于得到上天的怜爱,雨过天晴了。

初夏多雨,岭南更是这样(此时诗人在在桂林郑亚幕府供职)。久雨转晴,傍晚云开日霁,万物顿觉增彩生辉,人的精神也为之一爽。这种景象和感受,为一般人所习见、所共有。诗人的独特处,在于既不泛泛写晚晴的景象,也不作琐细的刻画,而是偏偏取生长在幽暗处不被人注意的小草,并进而写出他对晚晴别有会心的感受。久遭雨潦之苦的幽草,忽遇晚晴,沐浴着夕阳的余晖而平添生意。诗人触景兴感,忽然生出“天意怜幽草”的奇想。这就使这普通的小草无形中人格化了,给人以丰富的联想。诗人自己就有着类似的命运,故而很自然的从幽草身上发现了自己。这里托寓着诗人的身世之感。他在为目前的幸遇欣慰的同时不期然的流露出对往昔厄运的伤感,这就自然引出“人间重晩晴”,而且赋予“晚晴”以特殊的人生含义。晚晴美丽,然而短暂,然而诗人并不顾它的短暂,而只强调“重晚晴”。从这里,可以体味到一种分外珍重美好而短暂事物的感情,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颈联是说,登上高阁,凭栏远眺,天高地迥,夕阳冉冉的余晖透过窗棂。

颔联写得浑融概括,深有托寓,颈联则转而对晚晴作工致的描画。这样虚实疏密相间,诗便显得张弛有致,不平板,不单调。雨后晚晴,云收雾散,凭高览眺,视线更为遥远,所以说“并添高阁迥”(这高阁即诗人居住的楼阁)。这一句从侧面写晚晴,写景角度由内及外。夕阳的余晖流注在小窗上,带来一线光明。因为是晚景斜晖,光线显得微弱柔和,故说“微注”。尽管如此,这一脉余晖还是给人带来了喜悦和安慰。这一联通过对晚景的具体描绘,写出一片明朗欣喜的心境。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尾联是说,越鸟的窝巢已经被晒干,它们的体态也恢复轻盈了。

末联写飞鸟归巢,体态轻捷,这是登高远眺所见。宿鸟归飞,通常是触动旅人羁愁的,这里却成为喜晴情绪的烘托。这里写越鸟归巢,带有自况的意味。如果说“幽草”是诗人低微艰难身世的象征,那么,“越鸟”似乎是眼前托身有所、精神振作的诗人的化身。

这里要交代一下作者入桂幕前后的一些情况。李商隐自开成三年(838)入赘泾源节度使王茂元(被视为李党)以后,便陷入党争的狭谷,一直遭到牛党的忌恨和排挤。宣宗继位,牛党把持朝政,形势对他更加不利。他只得离开长安,跟随郑亚到桂林当幕僚。郑亚对他比较信任,在幕中多少能感受一些人情的温暖;同时离开长安这个党争的漩涡,得以暂时免受牛党的白眼,精神上也是一种解放。正因为这样,诗中才有幽草幸遇晚晴、越鸟喜归干巢之感。

作为一首有寓托的诗,《晚晴》的写法更接近于在有意无意之间的“兴”,所以显得特别自然浑成,不着痕迹。

《晚晴》原文、翻译及赏析7

清平乐·雨晴烟晚

雨晴烟晚。绿水新池满。双燕飞来垂柳院,小阁画帘高卷。

黄昏独倚朱阑。西南新月眉弯。砌下落花风起,罗衣特地春寒。

翻译

雨后初晴,傍晚淡烟弥漫,碧绿的春水涨满新池。双燕飞回柳树低垂的庭院,小小的阁楼里画帘高高卷起。

黄昏时独自倚着朱栏,西南天空挂着一弯如眉的新月。台阶上的落花随风飞舞,罗衣显得格外寒冷。

注释

砌:台阶。

特地:特别。

朱阑:一作“朱栏”,红色的栏杆。

鉴赏

这是一首抒写闺情的词作,写的是一个少妇在暮春时节的一个黄昏,思念亲人并等待他归来的情景。

词的上片写明节候、环境以及这位少妇所见的景物特色。

“雨晴烟晚,绿水新池满”一个“晚”字点名时间;“绿水”二字交待气候-----此时正值春天。这两句乃是写寻常春景:雨后放晴,夕阳残照,烟霭空濛一片,暮色中但见新池绿水盈盈,这景色春意盎然。这是女主人公乍一放眼就看到的自然美,与一般人的赏春并没有什么不同,还未充分显现出她观景的独特感受。

“双燕飞来垂柳院,小阁画帘高卷”作者在写景中表现主人公观景有一个心理过程。她乍一看春色挺美,但继而看到暮色中归来的双燕在种着垂柳的庭院中翻飞盘旋,她的心弦就被触动了,与前面两句不自觉地感到春景之美就有些不同。燕子尚能在傍晚双双归巢,那么人呢,作者没有明说,只是写这位少妇把阁中画帘高高卷起。她的卷帘,既是为了更清楚地看双飞燕,也是为了使燕子进入画梁栖宿。这一无言的卷帘动作,蕴含着她的独特而微妙的心情,既有对成双晚归的燕子的羡慕,也有只见归燕而不见归人的怨怅。双燕在这里有鲜明的映衬作用,微露了她的复杂心境。在词中,用双飞燕、双鹧鸪、双飞蝶、双鸳鸯等形象来衬托女子的孤独感,是常见的,这里也是如此。至此读者看到春色虽美,但在女主人公眼中却有一个转折,从一般的观赏到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赏景中那种希望成双团聚的潜意识觉醒了。

词的下片以女主人为中心,描绘她孤独凄冷的处境。

“黄昏独倚朱阑,西南新月眉弯。”上片之景原来都为女主人公独倚栏所见,“黄昏”对应上片的“晚”,“独倚”与上片“双飞”对举,点明她的孤单处境。那么,她黄昏倚栏是为了眺望远景吗?自然不是黄昏时分,大地一片模糊,还能看见什么呢,她是在盼望远人归来。“西南新月眉弯,”月出于东而落于西,她自黄昏独倚,直到月色偏西,可见其倚栏之久,盼望之切。

“砌下落花风起,罗衣特地春寒。”从卷帘望飞燕到倚阑盼归人而望月,地点是不断移动的。此刻人依然未归,她又来到了阶砌再伫立等待。她真是心绪不宁,在住所凡是可看到归人的地方多次徘徊。直到夜风卷起阶前的落花,拂动她的罗衣时,她才感到春寒袭人。“落花风起”再次点明了暮春的季节特征,兼有春思撩人的象征意味。“特地”可解作“特意”或“特别”,在这里作“特别”解为宜。春夜的风使她感到特别塞冷,不仅仅由于她只穿了件薄薄的罗衣,更主要是因为她的独处而不能在心头激荡着暖流,这“寒”即是天寒,更指心寒,它以全篇之力为全篇做了一个收束。

这是一首闺情词词中表露的是女主人公那种淡淡的哀怨与怅恨,于微婉的格调中流动着丝丝思情。此类写女子独居伤怀、望夫归来的题材,在《花间集》词作中常见。作者大多善于摄取微细的生活镜头,融入特定的自然景象,来表现女主人公的感受。这首词也体现了花间派的这种创作特色。

创作背景

南唐时期冯延巳居宰相之职,当时朝廷里党争激烈,朝士分为两党,使得李璟痛下决心,铲除党争。这首词正是词人感慨时局之乱,排忧解闷之作。

下载雨晴原文翻译及赏析(通用)(推荐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雨晴原文翻译及赏析(通用)(推荐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晴野望》原文、翻译及赏析(大全五篇)

    《新晴野望》原文、翻译及赏析《新晴野望》原文、翻译及赏析1新晴野望朝代:唐代作者:王维原文: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谿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

    《雨晴·高亭废已久》原文及译文赏析

    《雨晴·高亭废已久》作者为宋朝诗人苏轼。其古诗全文如下:高亭废已久,下有种鱼塘。暮色千山入,春风百草香。市桥人寂寂,古寺竹苍苍。鹳鹤来何处,号鸣满夕阳。前言:《雨晴后步至四......

    咏雨原文翻译及赏析(共5则)

    咏雨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9篇咏雨原文翻译及赏析1咏雨·其二原文:和气吹绿野,梅雨洒芳田。新流添旧涧,宿雾足朝烟。雁湿行无次,花沾色更鲜。对此欣登岁,披襟弄五弦。译文祥瑞之气吹......

    听雨原文翻译及赏析(五篇范文)

    听雨原文翻译及赏析听雨原文翻译及赏析1虞美人·听雨 宋朝 蒋捷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

    曲江对雨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

    曲江对雨原文翻译及赏析2篇曲江对雨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朝代:唐代作者:杜甫城上春云覆苑墙,江亭晚色静年芳。林花著雨胭脂湿,水荇牵风翠带长。龙武新军深驻辇,芙蓉别殿谩焚香。何......

    春晴原文,翻译,赏析[精选多篇]

    春晴原文,翻译,赏析春晴原文,翻译,赏析1园林晴昼春谁主。暖律潜催,幽谷暄和,黄鹂翩翩,乍迁芳树。观露湿缕金衣,叶映如簧语。晓来枝上绵蛮,似把芳心深意低诉。无据。乍出暖烟来,又......

    《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原文及翻译

    导语:《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下面是其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宋代:李清照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

    《雨霖铃·寒蝉凄切》原文、翻译及赏析(5篇)

    《雨霖铃·寒蝉凄切》原文、翻译及赏析《雨霖铃·寒蝉凄切》原文、翻译及赏析1雨霖铃·寒蝉凄切朝代:宋代作者:柳永原文: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