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孙亮辨奸》文言文翻译
《孙亮辨奸》文言文翻译
在我们的学习时代,说起文言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为了帮助更多人学习文言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孙亮辨奸》文言文翻译,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孙亮辨奸
原文一:
孙亮暑月游西苑,方食生梅,使黄门以银碗并盖就中藏吏取蜜。黄门素怨藏吏,乃以鼠矢投蜜中,启言藏吏不谨。亮即呼吏持蜜瓶入,问曰:“既盖覆之,无缘有此。黄门不有求于尔乎?”吏叩头曰:“彼尝从臣贷宫席不与。”亮曰:“必为此也,亦易知耳。”乃令破鼠矢,内燥,亮笑曰:“若先在蜜中,当内外俱湿;今内燥者,乃枉之耳。”于是黄门服罪。
原文二:
亮后出西苑,方食生梅,使黄门至中藏取蜜渍梅,蜜中有鼠矢;召问藏吏,藏吏叩头。亮问吏曰:“黄门从汝处求蜜邪?”吏曰:“向求,实不敢与。”黄门不服……亮曰:“此易知耳。”令破鼠矢,矢里燥。亮大笑谓玄、邠曰:“若矢先在蜜中,中外当俱湿,今外湿里燥,必是黄门所为!”黄门首服,左右莫不惊悚。
译文
译文一:
孙亮热天到西苑去游玩,想吃生梅子,就派一宦官捧用一只有盖子的银碗去向管皇家仓库的官吏处去拿蜂蜜。宦官向来与仓库官吏结怨,就把一颗老鼠屎放入蜜里,开口说仓库官吏失职。孙亮立即叫仓库官吏把装蜂蜜的瓶子拿来,问道:“蜂蜜既然盖得很严,不应该有老鼠屎。那个宦官没有向你要求过什么吗?”仓库官吏叩头说:“他曾经向我要过皇宫里用的'褥子,但我没有给他。”孙亮说:“他必定是为了这个缘故,也容易弄清楚。”他便下令把那颗老鼠屎弄碎,发现里面是干燥的。孙亮笑道:“老鼠屎如果早就掉在蜜里,应该里外都是湿的;现在里面是干的,可见是你冤枉他啊。”因此宦官低头认罪。
译文二:
孙亮走出西苑,正要吃生梅,派宦官到仓库去取蜜浸渍生梅。取来的蜜中有老鼠屎,孙亮就召来管仓库的官吏,官吏向孙亮叩头。孙亮问管仓库的官吏说:“太监曾经私下从你这里要过蜂蜜吗?”那个官吏回答说:“他以前来要蜜,实在不敢给。”太监不认罪,侍卫刁玄、张邠说:“宦官,藏吏的言语不同,请交给审理案件的部门推进案情来完结。”孙亮说:“这很容易弄清楚。”就命人剖开老鼠屎,发现里面是干燥的。孙亮大笑着对刁玄、张邠说:“如果老鼠屎原本就在蜜中,里外应当都湿;现在外面是湿的,里面是干的,一定是太监后来放进去的。”太监磕头认罪,左右大臣都大为惊惧。
注释
1、孙亮:孙权之子,三国时代吴国皇帝,公元252—257年在位,后被废为会稽王。
2、使:派遣。
3、黄门:指太监。
4、就:到。
5、藏史:掌管皇家仓库的官吏。
6、素:向来。
7、矢:通“屎”。
8、启:想要。
9、不谨:失职。谨,谨慎,小心。
10、持:握着,拿着。
11、覆:遮盖,掩蔽。
12、贷:借。
13、易:容易。与“难”相对。
14、服:承担(劳义或刑罚)。
15、尔:第二人称代词,你。
16、服罪:服法,认罪
17、渍:浸、蘸。
18、方:正。
19、向:曾经。
20、启:陈述。
21、俱:都。
22、游:游玩
23、素:向来;一向
24、尝:曾经
25、枉:冤枉
作者陈寿简介
陈寿(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南充)人。三国时蜀汉及西晋时著名史学家。
陈寿少时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蜀降晋后,历任著作郎、长广太守、治书待御史、太子中庶子等职。晚年多次被贬,屡次受人非议。元康七年(297年)病逝,享年六十五岁。
太康元年(280年),晋灭吴结束了分裂局面后,陈寿历经10年艰辛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全书共65卷,36。7万字,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
启迪
遇事万不可只听信一面之词,一定要仔细思考,慎重处理,才能了解事实的真相。(只要深入调查研究,对各种现象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就能见微知著,察暗图明,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以搞清楚的。)
第二篇:苏洵《辨奸论》原文翻译
《辨奸论》 苏洵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着。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人事之推移,理势之相因,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也?好恶乱其中,而利害夺其外也。
昔者山巨源见王衍曰:“误天下苍生者,必此人也!”郭汾阳见卢杞曰:“此人得志,吾子孙无遗类矣!”自今而言之,其理固有可见者。以吾观之,王衍之为人,容貌言语,固有以欺世而盗名者。然不忮不求,与物浮沉,使晋无惠帝,仅得中主,虽衍百千,何从而乱天下乎?卢杞之奸,固足以败国;然而不学无文,容貌不足以动人,言语不足以眩世,非德宗之鄙暗,亦何从而用之?由是言之,二公之料二子,亦容有未必然也。
今有人,口诵孔老之言,身履夷齐之行,收召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相与造作言语,私立名字,以为颜渊、孟轲复出;而阴贼险狠,与人异趣,是王衍、卢杞合而为一人也,其祸岂可胜言哉!
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竖刁、易牙、开方是也。以盖世之名,而济其未形之患,虽有愿治之主,好贤之相,犹将举而用之,则其为天下患,必然而无疑者,非特二子之比也。
孙子曰:“善用兵者,无赫赫之功。”使斯人而不用也,则吾言为过,而斯人有不遇之叹,孰知祸之至于此哉!不然,天下将被其祸,而吾获知言之名,悲夫!
[注释]
1.彘:(zhì)
2.忮:(zhì)
3.澣:(huàn)
4.慝:(tè)
[作者介绍]
苏洵(公元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省眉山人。苏洵是宋代着名的散文家,政论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着有<嘉佑集>二十卷,<易传>三卷,苏洵的散文最突出的特点是“不为空言而期于有用他”的政论文古朴简劲,博辩宏伟,纵厉雄奇,言辞锋利,对历代政治,经济,军事和用人等方面进行了广泛全面的论述,具有纵横雄辩之风。
译文:
情有它必定要达到的地步,道理有它本该如此的规律。只有天下那些心境静穆的人,才能够从微小的迹象中预知日后显着的结果。月亮四周出现光环,预示天要刮风;柱石回潮湿润,表示天要下雨;这是人人都知道的。至于世间人事的变化,情理形势的因果关系,它的抽象渺茫而难以理解,千变万化而不可预测,又怎么能与天地阴阳的变化相比呢?而即使贤能的人对此也有不知道的,这是什么原因呢?就因为爱好和憎恶扰乱了他心中的主见,而利害得失又左右着他的行动啊。
从前山涛见到王衍,说:“日后给天下百姓带来灾难的,一定是这个人!”汾阳王郭子仪见到卢杞,说:“此人一旦得志,我的子孙就要被杀光了!”从今天来说,其中的道理固然可以预见一些。依我看来,王衍的为人,不论是容貌还是谈吐,固然有有利于欺世盗名的条件,然而他不妒忌、不贪污,追随大流。假如晋朝不是惠帝当政,只要有一个中等才能的君主,即使有成百上千个王衍,又怎么能扰乱天下呢?象卢杞那样的奸臣,固然足以使国家败亡,然而此人不学无术,容貌不足以打动别人,言谈不足以影响社会,如果不是唐德宗的鄙陋昏庸,又怎能受到重用呢?从这一点来说,山涛和郭子仪对王衍和卢杞的预料,也或许有不完全正确的地方。
现在有人嘴里吟诵着孔子和老子的话,身体力行伯夷、叔齐的清高行为,收罗了一批追求名声的读书人和郁郁不得志的人,相互勾结制造舆论,私下里互相标榜,自以为是颜回、孟子再世,但实际上阴险凶狠,与一般的人志趣不同。这真是把王衍、卢杞集合于一身了,他酿成的灾祸难道能够说得完吗?脸上脏了不忘洗脸,衣服脏了不忘洗衣,这是人之常情。现在却不是这样,他穿着罪犯的衣服,吃猪狗般的食物,头发象囚犯,面孔象家里死了人,却大谈《诗》、《书》,这难道合乎清理吗?凡是做事不近人情的,很少有不是大奸大恶的,竖刁、易牙、开方就是这种人。这个人借助最崇高的名声,来掩盖还没有暴露的祸患,虽然有愿意治理好国家的皇帝,和敬重贤才的宰相,还是会推举、任用这个人的。这样,他是天下的祸患就必定无疑了,而决非仅仅王衍、卢杞等人可比。
孙子说:“善于用兵的人,没有显赫的功勋。”假如这个人没有被重用,那么我的话说错了,而这个人就会发出不遇明主的慨叹,谁又能够知道灾祸会达到这种地步呢?不然的话,天下将蒙受他的祸害,而我也将获得有远见的名声,那可就太可悲了!
第三篇:孙晷文言文翻译
导语:孙晷字文度,是吴国富春人,是伏波将军孙秀的曾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孙晷文言文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孙晷见人饥寒,并周赡之,乡里赠遗,一无所受亲故有穷老者数人,恒往来告索,人多厌慢之,而晷见之欣所逾甚,寒则与同衾,食则与同器,或解衣推被以恤之时年饥谷贵,人有生刈其稻者,晷见而避之,须去而出,既而自刈送与之乡邻感愧,莫敢侵犯。
译文
孙晷看见别人忍饥挨饿受冻,就周济供养他,乡人的馈赠,一点都不接受亲朋故交中有几个穷困潦倒年老的,常常前计要东西,人们大厌烦慢待他们,而孙晷看到他们,非常愉快恭敬,天冷就同卧,吃饭也同锅,有时脱下衣服赠送被子来救济他们当时收成不好谷物昂贵,有人偷割他家未成熟的稻子,孙晷看到后躲避起来,一定在人家离开后才出来,不久亲自割下稻子送给他乡邻感动惭愧,没有人再敢去侵扰他。
第四篇:摸钟辨盗文言文翻译
《摸钟辨盗》是一篇文言文文章,选自《梦溪笔谈》,那么,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摸钟辨盗文言文翻译,供大家阅读参考。
摸钟辨盗文言文:
陈述古②密直,尝知建州浦城县。富民失物。捕得数人,莫知的为盗者③。述古乃绐④曰: “某寺有一钟,至灵⑤,能辨盗。”使人迎置后阁⑥祠⑦之。引群囚立钟前,谕⑧曰:“不 为盗者摸之无声,为盗者摸则有声。''述古自率同职⑨祷钟甚肃,祭讫以帷⑩围 之,乃阴使人以墨涂钟。良久,引囚逐一以手入帷摸之。出乃验其手,皆有墨,一囚独无墨,乃见真盗—— 恐钟有声,不敢摸者。讯①①之即服。
摸钟辨盗翻译:
陈述古任建州浦城知县时,有一个富人遭到了盗窃,抓到一些人却不知道哪个是真正的盗贼。于是陈述古骗他们说:“某庙里有一口钟,能辨别谁是盗贼,特别灵验。”他派人把那口钟抬到官署后阁,祭祀起来,把这一群囚犯带到钟前,自己对犯人说:“没有偷东西的人,摸这口钟,它就不会响,偷了东西的人一旦摸它,钟就会发出声音。”述古亲自率领他的同僚,在钟前很恭敬地祈祷。祭祀完毕后,用帐子把钟围起来,暗地里让人用墨汁涂钟,过了很久,钟涂好以后,带领被捕的犯人一个个让他们把手伸进帷帐里去摸钟,出来就检验他们 的手,发现都有墨汁,只有一人手上无墨。述古对这个人进行审讯,于是他就承认自己是盗贼。原来这个人是害怕钟响,没有敢去摸。
告诉我们:陈述古巧妙的抓住了犯罪嫌疑人害怕被识破的心虚心理,切中要害,虽然没有经过繁琐的调查取证,却不战而屈人之兵,直接找出了真正的盗贼。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那些聪明睿智的古代官吏们确实有他们独到的审案方法,能够巧用犯罪心理学,审不厌诈,至今看来都有着绝妙的艺术性和欣赏性。
注释:
①选自《明史》。
②陈述古:陈襄,字述古,宋代侯官人,神宗时为侍御史,是王安石变法的反对派人物。密 直:即“枢密院直学士”的省称。枢密院是古代管理军事机密、边防等事务的官署。知:主 持,做知县。建州浦城:唐置州县名,今属福建省。
③莫知的为盗者:不知道谁确实是盗贼。的,确实,真正的。
④绐:读dài代,骗。
⑤至灵:特别灵验。
⑥后阁:指官署后院的侧门。
⑦祠:供奉。
⑧谕:告诉,吩咐
⑨同职:同僚,同事。
⑩帷:帷幕
①①讯:拷问
第五篇:锡饧不辨文言文翻译
锡饧不辨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xī táng bú biàn,出自《冷庐医话》。最早是说当时的庸医理解古方锡和饧都分不清楚,轻则影响医疗效果,重则伤及性命,引申为对某事一知半解会造成很大的失误。下面是小编整理收集的锡饧不辨文言文翻译,欢迎阅读参考!
原文
明名医戴原礼尝至京,闻一医家术甚高,治病辄效,亲往观之。见其迎求溢户,酬应不暇。偶一人求药者既去,追而告之曰:“临煎加锡一块。”原礼心异之,叩其故。曰:“此古方尔”殊不知古方乃饧字,饧即糯米所煎糖也。嗟乎!今之庸医妄谓熟谙古方,大抵不辨锡饧类耳!
翻译
明朝的名医戴原礼曾经到京城,他听说有一个医生医术非常高明,治病立即见效,于是亲自去察看情况。看见那些上门求医的人充满了门庭,忙碌得没有空闲。偶然一个买药的人已经离开,(那个名医)跑了上去告诉那个人说:“在煎药之前加入一块锡。”戴原礼听了以后心里感到奇怪,便询问那个医生是什么缘故,医生说:“这只是古代的药方罢了。”竟不知道古方说的其实是“饧”字,也就是糯米煎成的糖。唉,当今的庸医胡说自己对古方非常熟悉,大多只是连锡、饧都分不清楚的人罢了!
注释明:明朝尝:曾经术:技术效:有效果
5辄(zhé)效:就见效迎:迎接他出诊的人求:上门求诊的人酬应:接待溢:满暇:空闲既:已经去:离开临:等到异:对……感到奇怪。叩:询问尔:同“耳”,罢了殊:竟乃:是饧(táng):同“糖”嗟(jiē)乎:唉,叹词庸(yōng):平庸,此指医术不高
22妄谓:胡说熟谙(ān):熟悉大抵:大都甚:非常
26妄谓:胡说(妄:胡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