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写天净沙秋思优秀(精选5篇)

时间:2022-04-19 03:06: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改写天净沙秋思优秀》,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改写天净沙秋思优秀》。

第一篇:改写天净沙秋思优秀

改写天净沙秋思优秀2篇

改写天净沙秋思优秀2篇1

故乡,是我从小长大的温床,但现在,我为了谋生糊口,被迫离开这张陪伴我长大的温床,远走他乡。

在这羊肠小道上,此情此景,总是让人触景生情。已枯萎的藤子还缠绕着这棵老树,仿佛是一个年幼的孩子缠绕着他的母亲。看,一只只乌鸦归巢了。他们栖集在那棵老树上,叽叽喳喳地闹着,好像一家人在谈论自己在一天的所见所闻。

再看看小溪旁的。那几户人家,一缕缕炊烟不停地上升,还飘来了一阵阵饭菜香呢!小桥旁的潺潺流水,倒映出那几处人家,更显得和谐、融洽。

我骑着一匹瘦马,迎着萧瑟的秋风在荒凉的古道上走着。看到此情此景,我心里不禁一酸。我也更想念远在故乡的亲朋好友们。夕阳正徐徐西下,我这个伤心仍在漂泊天涯。

改写天净沙秋思优秀2篇2

深秋的黄昏,秋风萧瑟,在古道上肆虐,吹起片片落叶,在空中漫舞。路边,一棵老歪脖子树,静静地站在那儿,老树上缠绕着一棵枯藤,还有几片不曾凋落的叶子在上面发抖,更显凄凉。树枝上一只乌鸦站在巢边,向远方眺望。它在等什么呢?不远处一座小桥,潺潺的'流水在下面流淌着,水面上偶尔有落叶旋转而下。山坡上有一户农家小院,主人正在做饭吧,烟囱上正冒着缕缕炊烟,一只黑色的看门狗,趴在门边,一动不动。

忽然,远处传来了马蹄声,哦,一个游子骑着一匹瘦骨嶙峋的马儿,缓缓地行走在荒凉的古道上。不知何时,乌鸦已经回到自己的窝里,农家的炊烟也若有若无,古道上只剩下游子缓缓离去的身影,他的家在哪里呢?

第二篇:古诗词改写《天净沙-秋思》

古典诗词写意——《天净沙-秋思》

作文(60分)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将其改写成一篇散文

要求:(1)不改变原诗内容意境;(2)想像合理;(3)不少于600字。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春 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天净沙 秋思

王阳洋

高二四班

2017.03.23

秋风吹打在我的脸上,身上,将我的衣衫吹的作响,数次将我的帽子吹走,我又数次捡回来戴上,将我的腰吹弯,紧紧贴在马背上。

没有目标,没有方向,只能这样继续前行,已经不能回头了,因为早已忘了最初的方向,只能流浪,流浪。

牵着马,在一片荒林中继续前行,藤树早已没有往常的摸样,已经干枯,还夹杂着几颗不知名的树,它们早已被改变了相貌,在这里过完一生,如同我一样,无人关注,关心,即使消亡也不会有人察觉,树上的乌鸦哇哇的叫,与此时的我一样,我也想大声的呐喊,可谁会去听呢,只会招来厌恶,不过,乌鸦的叫声分明是在嘲笑我无依无靠。

终于看到树林的尽头了,尽头会有什么呢?狼群虎豹还是漫天黄沙,我已没有选择了,拖着腿,一步一步的磨到了树林的尽头,在乌鸦的嘲笑中开始新的旅程。

映入眼帘的先是一座人家,青烟徐徐上升,我好奇的往前走,仿佛发现了世外桃源,我站在小桥的桥头边上,隐隐约约看到有人在房子中忙碌,却清晰的看见那张在我记忆中早已模糊的笑容。天色不早了,继续赶路吧…

太阳下山了,黑暗来临,一个人,一匹马,走在小路上,迎着西风,飘荡。

等到体力不支时,找到一间破庙,我将希望寄托给了面前微弱的火光,我梦到我回到家乡,那一张张熟悉的面孔,他们对着我微笑,仿佛我从未离开过他们。熟睡的我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也留下了一滴眼泪。

可怜,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

高二三班

吴倩茹

2017.03.23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我来自远方,天大地大。一个人一匹马浪迹天涯,合适回家。

不知不觉又度过了多少个村庄,我的靴子上面沾满了尘土,已申请删。头发也有些凌乱。脚步蹒跚向一个村庄走去。一个瘦骨如柴的马,去年他还那样的壮实。可是今年却成这般模样,也许他还在怀念远方的味道吧。而我却瘦骨嶙峋。也许他还在怀念故乡的味道了吧。阳光打在我的脸上,干瘪的皮肤上终于带来了点光泽。这太阳不似家乡的太阳。那么明艳那么动人,此时凌风真真,我不禁缩了缩脖子,去村庄看一看借宿的地方。

看进村子了,一座桥出现在我眼前,她也像我一样那么瘦小,马蹄声不再那么欢快,在青石板上,发出软慢的声音,对面一个已经被虫子快吃完的老树上馋了一根已经干枯的藤条。树上还有一个乌鸦发出:“哇哇~~”刺耳又难听的声音。一排一排整齐的茅草屋中,断断续续传来欢快笑语,不知家里人可好。不知寄回去的信,他们收到了没,故乡啊!故乡~我何时才能见到你。

问了一家又一家,还是没有住所,天这么大。难道我连如身之所都没有吗?老马已经自顾自的吃起了草,而我肚子却咕咕的交个不停。索性今晚也在屋外睡吧!可是这几天的天气实在太冷了,会冻坏我的。

唉!还是牵着这匹马去别的地方吧露宿吧!口中不断吟起:“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第三篇:初中作文天净沙秋思改写

天净沙·秋思 改写

我慢慢走在夕阳下,太阳的余辉把我孤独的影子拉得斜长。

如今已是深秋,我孤身一人,骑着一匹嶙峋瘦马,马儿伴随着我漂泊它乡已经多日,它也渐渐瘦了下来,再没有往日的健壮与活力,我们在那用石子铺成的蜿蜒古道上踽踽而行.一阵西风吹来,拂动我的衣袖,一荡一荡,带起地上的落叶,哗哗作响,把我的思绪拉到眼前。映入我眼帘的是一片凄凉,一如我的心境。一棵老树,一根枯藤。老树看起来疲劳乏力,如同正在慢慢衰竭的老人,似乎已经走到生命的尽头,随时会倒下。几根枯藤无力地缠绕着大树,发出哀伤的呻吟,那扭曲着的打在树干上的结仿佛也打在我的心中,枯藤无力地缠绕在老树的枯干上,一种莫名的伤感萦绕于我心头。

“哇!哇!呱!呱!”一阵沙哑的鸣叫掠过耳畔,在冷冽的秋风中远去。那是一只乌鸦,它一定也老了,老眼昏花。它是不是和老树经历过同样的沧桑?它是不是对这晚景有着无限的感伤和惆怅?它能找到夜间的归宿么?

无奈,继续在荒凉的古道前行,四周并无市俗的喧闹,一座小桥横跨在溪水的两岸,流水从远古流来,好像倾诉着无尽的悲伤。它的歌声令人心碎,如同一个游子的低吟。走过小桥,抬起头,忽见前面隐约有个小村庄,我不禁加快了脚步。炊烟飘渺,如同老母的思绪漫无着落。一片安静祥和的景象,这情景卷起了我深深的思乡之情,在外漂泊数载,未回过家乡,怎能不思念?

我不禁想起儿时,每日无忧无虑地玩耍、嬉戏,天天在父母的身边。而如今,漂泊他乡,毫无故乡的音讯,那思乡之情充满了全身,让我夜夜难以入睡。眼神收回到面前的古道上,这条路不知是何年何月就已修成,凹凸不平,弯弯曲曲,更往我的心中增添了几分愁绪。

暮色沉沉,黑夜就要降临了。我不禁夹紧长袍,加快脚步。我还要在天黑前多赶几步路。可是,何处又是我的归宿?

一切都静了。嬉耍了一天的孩童此刻该回家了吧?在温馨的屋里,早已摆好了热腾腾、香喷喷的饭菜正等着他们。而我,这断肠人,却仍黯然失神地独自漂泊在天涯„„

第四篇:《天净沙秋思》优秀教案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福宝职业中学:杨廷利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有关知识。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意境。

3、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4、领会诗歌中蕴含的节奏美,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教学重难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领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诵读并背诵。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究法、想像法。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班级是一个成绩比较差的班级,学习诗歌,对他们来说,也许除了朗读以外

可能就没有别的印象了。所以,在课前我让学生收集一些有关乡愁的诗歌,教学中我尽量在教学中采用让学生朗读的方式去领会这首小令跟我们呈现出来的节奏美,让学生还原诗歌中的画面来领会诗中展现的图画美,领会诗人表现的游子的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而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仍不得不想到这篇作品《天净沙 秋思》。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怀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二、解题

“曲”是一种合乐歌唱的诗歌形式。元曲继唐诗宋词后兴起, 是元代的新诗体。“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断肠人”就是漂泊在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本句揭示“秋思”的含义,至于游子为什么漂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去想象。

(3)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感情是抽象的,难于表达,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可感的事情,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使人感到具体生动。

2、学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画面,及作者所表达的学生的思乡情。学生根据作品提供的信息作笔画,加深思考。

3、齐声朗读并背诵诗歌。

五、拓展延伸

让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诗歌,可展开朗诵比赛,以提高朗读水平。各小组展开竞赛,看谁背诵的诗歌多。

六、总结

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就是道德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除了最后一句,全都是景语,而字字却是扣着“情”来写,古人说:“凡景物,皆情语”,《天净沙•秋思》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无痕的杰作。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

七、作业

背诵并默写本首小令 抄写重点字词、词意

将这首小令改写成一首现代散文

第五篇:《天净沙秋思》优秀教案

《天净沙秋思》优秀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2.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3.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并熟练背诵。

4.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观沧海

一.导入新课

曹操,字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并思考: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实的?哪些是想象的?

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学生交流学习,全班讨论明确。

三.研读赏析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

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第二课时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尉,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待罪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事不够检点。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也对他的好友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即沿用鲍照《白头吟》中“清如玉壶冰”的比喻,来表明自己的纯洁无辜。李白在听到王昌龄遭遇以后,写了这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李白在听到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的消息时,写的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闻,听说。王昌龄(约698-757),唐代边塞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人。他是作者的朋友。左迁,贬谪。龙标,在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遥,遥远。此寄,这首诗篇。

2、李白(701-762.唐代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人(今甘肃天水),是我国文学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著有《李太白集》。他的《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

3、教师范读,领读全诗。

三、细读品味:

1、“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杨花飘落,子规啼叫,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融情入景。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悉。“过五溪”,可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写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已现,流露出作者对被贬友人的深切怀念。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 到夜郎西。。”——人隔两地,心意难达,明月在天,千里可共。后两句抒情。作者用拟人手法,要把自己的“愁心”寄给明月。让“愁心”与明月一起。伴随王昌龄赴远方。明月寄愁,包含了作者深切的同情和关切。

四、合作探究:

试举例说明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的运用。

明确:诗人用“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既写了景,又以“子规啼”暗点自己对王昌龄被贬的同情和悲痛。寄情于景,情景交融。

五、教师小结:

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变抽象为形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作者以形象的思维方式,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不幸遭遇额的深切同情和关切的思想感情,同时也抒发了对官场倾轧的憎恶。

六、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七、板书设计: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首句写景点时令——飘零之感;次句叙事表惊悉——迁谪之远;后两句抒情表牵挂——情深意长。

————对遭遇同情,对官场憎恶。

第三课时

次北固山下

一.导入新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

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二.感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2.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三.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探究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选悬”是怎样的情景。如

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讨论明确。

四.作业

背诵这二首诗。

第四课时

天净沙秋思

一、导入新课

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出色地

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二、感知内容

教师范读,学生仿读。

随着老师的描绘学生闭目想象画面,体会思乡之情。然后交流自己想象的画面。

三.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作品中前三行全写景,人物未出场,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仅仅28个字,一个长期漂流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就这样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文字不多,然而思乡之情却绵绵柔长,缠绕在读者心头。

四、拓展延伸

1.将收集的诗歌抄写下来,增加积累。

2.展开想象,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下节课交流。

《天净沙秋思》优秀教案2

教学目标:

了解诗歌的有关知识,包括作者、背景、主题等。

品味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理解其表达的含义和作用。

有感情地反复诵读诗歌,感受其节奏和韵律,背诵并默写诗歌。

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游子的思乡之情,以及表现出的情景交融的特点。

教学方法:

诵读法: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探究法:组织学生对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进行讨论和研究,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之处。

想像法:鼓励学生根据诗歌的描述进行想象,帮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的意境。

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班级学生成绩比较差,大部分学生对诗歌的知识了解不够,朗读能力也有待提高。因此,在课前我让学生收集一些有关乡愁的诗歌,让他们对这种情感有一定的了解。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采用让学生朗读的方式去领会这首小令的节奏美,并让他们通过小组讨论还原诗歌中的画面来领会诗中展现的图画美,领会诗人表现的游子的思乡之情。

具体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让学生谈谈他们对秋天的印象和感受,以及在秋天容易引发的情感,从而引入《天净沙秋思》的主题。

作者介绍:介绍马致远的生平和《天净沙秋思》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

朗读诗歌:播放优美的背景音乐,教师范读,学生齐读、自由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品析鉴赏:和学生一起探讨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品味这些词语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同时,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等方式,自行分析诗人的思乡之情是怎样通过这些词语展现出来的。

还原画面:鼓励学生在脑海中将诗歌中描述的场景进行画面还原,感受其中的意境美。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的景象,或者通过绘画等方式表现出来。

深入体会:和学生一起反复诵读诗歌,深入体会其中的情感和意境。可以让学生闭目想象诗中的'画面,感受诗人的心情,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主题。

拓展延伸:

介绍一些与乡愁、思乡有关的诗歌作品,如《静夜思》、《登高》等,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从中体会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和艺术风格。

作业布置:

要求学生背诵并默写《天净沙秋思》,并写下自己的读后感或者对这首诗的赏析文章。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天净沙秋思》这首经典诗歌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提高他们的朗读能力和诗歌鉴赏能力。同时,也希望能够激发他们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天净沙秋思》优秀教案3

教学目标:

(一)通过反复诵读,能正确说出作者寄寓在小曲中的思想感情。

(二)通过画面的赏析,准确描述小曲表现的形象,体会形象中蕴涵的意境。

(三)通过对比阅读,学习用具体的意象表达抽象的感情的方法。

(四)背诵并默写课文,积累古代描写“愁”的诗文。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2、难点:体会意象并列的好处。

教学方法:

讲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领入诗。

相信许多同学都十分熟悉这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我们一起来试着背诵一下。那么,古代的作品很多,但流传下来的却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什么样的作品会让人记住呢?

提问,归纳:

①作者用心体验与写出来的作品;

②语言朴实不华非常优美的作品;

③通俗的老少偕宜的作品;

④境界高,内容丰富思想健康;

⑤表达一定的思想,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

能达到以上境界的作品就是杰作。我们再来深入学习这首诗,探究一下它是怎样一种境界。

展示张晓枫的《不朽的失眠》,同时重点指出这首古诗之所以能够千古流传是因为:“我们的某一种心情,就没有人为我们一语道破”。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这样一首一语道破“某一种心情”的作品。也正因如此,这首小令被称为“秋思之祖”。

(二)走进作者,了解常识。

1、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后人把他和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提,称为“元曲四大家”。元末明初的贾仲更称他是“战文场,曲状元,姓名香贯满梨园”([凌波仙吊词])。

所作杂剧现知有十五种,存世的仅六种。他的散曲意境优美,语言清峻流畅,近人辑为《东篱乐府》一卷。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一次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

2、元曲的相关常识:

散曲,是金元时期产生于我国北方的一种可配乐歌唱的长短句新诗体,是元代韵文的主体,它主要形式有小令和套数两种。

小令,又叫叶儿,是独立的一支小曲。每首曲都有一个曲牌名,根据曲牌的不同,其字数、句数、平仄、押韵等也不一样。马致远的《秋思》就是小令。

套数,又叫套曲、散套,其体制特点有:一是由两首以上同宫调的曲子相联而成的组曲,每篇套数的曲子,可多可少。二是同一篇套数的各支曲子押韵必须相同,即要一韵到底。三、每篇套数一般都有“尾声”,表示内容和乐曲的终结。散曲的兴起,促进了古典诗歌形式的解放和发展。

曲和词体式相近,完整的标题由曲牌名和题目组成。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套数(又叫散套、套曲)和小令(又叫叶儿)两种。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有标题的小令。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下面请大家听一遍朗读,划出节奏。体会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这些词语对表达作者感情所起的作用。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韵“a”,二、四句押尾韵“ia”,读来朗朗上口。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句式工整,要读出一气呵成、淋漓痛快的酣畅美和明快的节奏感。最后一句是散句,要读得曲折跌宕,读出落拓无助的生存境遇。

2、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①词语注释:

西风:从西边吹来的风;常指秋风。课文指秋风。

断肠:肝肠断裂,形容极度悲痛或哀愁。

斑斑:形容斑点很多。课文中指青草分布的状态。

②词义辨析:

古道:课文中指古老的道路。

“古道热肠”指待人真挚、热情。这里的“古道”,指待人、行事具有古代的风格。

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首小令的画面:

几根枯树缠绕着一棵棵秃树,那凋零了的黄叶在萧萧的秋风中瑟瑟的颤抖,黄昏的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一片悲凉的秋景。

在作者的眼前呈现出一座小桥,桥下小溪潺潺的流水,不远处还有升起袅袅炊烟的农家小院,那里有安居落业的人们。

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艰辛的游子骑着一匹瘦瘦的老马,在夕阳西沉的余辉中,向远方踽踽(ǔ)而行。

④请你想象画面,给这首小令另拟一个小标题。

断肠人秋旅图、深秋郊野独行图、天涯断肠人、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

(四)品读赏析,感受诗情

1、本曲前三行列出了哪些景物?分别渲染了怎样的氛围?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前三句渲染了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笼罩在苍茫暮色中的枯藤、老树、乌鸦,呈现出一派萧瑟凄凉的景象。

昏鸦归巢反衬出游子的漂泊无所归宿。小桥流水旁的人家虽然简陋清贫,却有亲人团聚的天伦之乐,透露出游子对宁静温馨的家园生活的向往,也反衬出有家归不得的悲苦。

寒风飕飕,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正在蜿蜒古道上艰难跋涉。这里虽然没有直接写入,但已不难想见马背上的游子疲惫、憔悴的神情。三句十八个字,不用任何动词和关联语作联缀,只是分别并列三个名词性词组就和谐地构成一幅以“昏鸦”“人家”“瘦马”为重点的意境深远的画图,羁思旅愁借景物自然显现,使人联想无穷。

2、你能为这三句诗拟一个小标题吗?

深秋郊野晚景图、古道秋风独行客、凄苦羁旅图

3、“断肠人在天涯”这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前两句是写景,末二句为抒情。“断肠人在天涯”是这首小令的主轴,贯穿着整首曲的情思:昏鸦还知道投树栖息,小桥流水旁的人家也有安身之地,而骑着瘦马的游子却只能在西风古道上奔波。“夕阳”如血,可以想见它照在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同古道瘦马上会各有各的色彩,但倍添迟暮苍凉之气氛是相同的。

“天涯”二字的指出,与夕阳配合,正应了“日暮途穷”的成语,加重了悲凄衰残的色彩,说尽了千古羁旅人沉重的脚步与无限的愁闷。

4、这首小令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小令寄情于物,通过对众多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了羁旅天涯的人的凄苦愁楚之情。

5、《秋思》是如何运用对比映衬手法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品中动景与静景、暗淡的色调与明亮的色调、天伦之乐与羁旅之苦,都形成鲜明的对比映衬,增强了视觉效果和感情色彩。

藤、树、桥、人家、古道是静景,鸦、水、风、马、夕阳是动景,动静结合,相互辉映。落日余晖的明亮,深秋晚景的暗淡,色调一明一暗,相反相成。昏鸦归巢衬托了游子归宿无处,小桥流水人家的天伦之乐衬托了羁旅生活的艰难凄苦,感情上也成鲜明对照。

6、这首小令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语言极为精炼确切,而且富有特色。通篇只有短短五句二十八字,却描绘出诗情浓郁的画画,创造出凄冷悲寂的意境。

前三句句法结构完全相同,全用名词和形容词,没有一个动词,描写了9个形象9个小景,每三个形象构成一幅小画面。各句各以三个并列的'偏正结构的词组组成整齐的排比句,显得和谐匀称。

第二课时:

(一)比较阅读,体验意境。

1、范读白朴、张可久和无名氏的三首同题小令。

2、生自由诵读,理解这三首小令的大意。

天净沙

日头平西,落霞满天,小村披拂着斜晖;炊烟袅袅几如凝止,老树枝桠不动纹丝,乌鸦树羽辍立枝头。在这一片宁静的秋景当中,突然掠过一只大雁,飞下地面。远处是秋山和秋水,近处是秋天的植物:白草、红叶和黄花。

天净沙江上

大雁嗈嗈地叫着落在水边沙地上,夕阳余晖之中,天边残留着一点晚霞,野鸭在空中轻轻地飞着,隔河远望,稀疏的树林里隐约有几户人家。再看河上,一条小船犹如一幅画,渔民的歌声飘进入芦花深处。

天净沙

溪边的细沙上长着斑斑的细细的青草,溪水蜿蜒流去,水声潺潺,塞外的秋天显得特别寒冷。一声新雁,南下避冬的雁儿声,开始掠过秋空,满眼望去,尽是黄云、红枫叶和尚未变青的山。

3、再读这三首《天净沙》,说说为什么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似乎更能打动人?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之所以比另三首《天净沙》更为动人,主要有以下几点理由;

①马致远《秋思》的情绪、情感特点(惆怅、忧愁、悲苦)鲜明,这和诗中的一系列景物富有这类情调的特征而且妙合无垠有密切关系。其他三首比较模糊,甚至不统一。(如白朴的“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使读者很难感觉到其情绪是悲凉的还是明快的。)

②“断肠人在天涯”是画龙点睛的一笔,其他三首没有这么醒豁的“诗眼”。而且这一句使全诗进入了人的心灵,显出情感的深度,其他三首基本上或较多的停留在视觉图景的表层。张可久和无名氏的作品,虽然都用“渔歌唱入芦花”、“一声新雁”来打破宁静的画面,但是,仍然停留在视觉和听觉的表层,没有心灵的深度。

③写的是羁旅愁思(被称为“秋思之祖”、“思乡绝唱”),思乡愁绪往往更能打动人。因而,马致远的《秋思》对读者的感染程度,对读者心灵的触动都更大。

当然,另三首《天净沙》也自有其好处,风景色彩明丽,心境平和宁静,也有好些佳句,如“隔水疏林几家”等等。其中,张可久的又尤好。

(二)迁移拓展,意境延伸。

1、你能从课外阅读的古诗词中找到一些如《天净沙秋思》一样采用意象并列写成的诗句吗?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吗?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的《商山早行》)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的《绝句》)

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的《燕歌行》)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意象并列,造成峰断云连,“语不接而意接”的美学效果,留给读者广阔的想像空间。把两中完全相反的意象陈述出来,形成鲜明对照,往往有强烈的艺术对比的美学作用。

2、你还可以联想出一两句关于思乡主题(或者与原作的意境相同,或者表达的情感相同)的诗句吗?你还知道哪些新诗?

床头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诗》)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灏《黄鹤楼》)

台湾作家余光中的新诗《乡愁》,表达台湾同胞盼望回归之情。还可联想到现居美国的诗人彭邦桢的新诗《月之故乡》表达在国外的华人、华侨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读了后我们更加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总结课文,感悟提高。

这堂课我们通过朗读小令,将文字转化为画面,体会它的意象,从总体感受了小令的意境;再通过联想和想象感受了作者绘秋的思乡之情,进入它的艺术境界,提升了我们的文学素养。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阅读欣赏一首诗(曲)的一般方法:

1、从语言入手,再现画面;

2、从画面感受意境;

3、运用联想、想象,进行再创造,进入它的艺术境界,丰富诗(曲)的内容。希望大家在课外阅读中实践。

《天净沙秋思》优秀教案4

教案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曲作者马致远的生平创作,积累文学知识。

2、了解散曲这一体裁。

3、积累名句。

4、反复诵读,品味语言,感受小令凄婉、萧瑟的意境,体会词人的离情愁绪。

5、与白朴的《天净沙·秋》的比较阅读,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悲秋情怀和思乡之情。

6、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能力

7、完成背诵。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情景感染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品读与想象结合法,拓展法,比较阅读法多媒体辅助教案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的思乡情,感受汉语言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案重点与难点:

1、重点:通过朗读训练,了解词的内容;借助品读、想象,感受小令凄婉萧瑟的意境与悲秋思乡之情,感受汉语言的美;积累名句。

2、难点:赏析小令,领悟曲中情趣,培养学生鉴赏能力。通过两首小令描写的景物上的异同等方面的比较,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寄寓的思想情感。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案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飞翔的歌曲《故乡的云》,学生欣赏、谈自己的感受

教师小结:这首歌唱出了天涯游子对故乡的魂牵梦萦,唱出了天涯游子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元代的散曲,他抒发的同样是天涯游子的情怀。

二、了解作者和元曲。

1、介绍马致远

示例二

几根枯藤缠绕着一棵棵秃树,那凋零了的黄叶在萧萧的秋风中瑟瑟的颤抖,黄昏的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一片悲凉的秋景。眼前呈现出一座小桥,桥下小溪潺潺的流水,不远处还有升起袅袅炊烟的农家小院,那里有安居落业的人们。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艰辛的游子骑着一匹瘦瘦的老马,在夕阳西沉的余辉中,向远方踽踽(j)而行。

2.请你想象画面,给这首小令另拟一个小标题。

明确:断肠人秋旅图、深秋郊野独行图、天涯断肠人、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

(三).品读赏析,感受诗情

1.本曲前三行列出了哪些景物?分别渲染了怎样的氛围?

明确: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九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前三句渲染了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笼罩在苍茫暮色中的枯藤、老树、乌鸦,呈现出一派萧瑟凄凉的景象。

昏鸦归巢反衬出游子的漂泊无所归宿。小桥流水旁的人家虽然简陋清贫,却有亲人团聚的天伦之乐,透露出游子对宁静温馨的家园生活的向往,也反衬出有家归不得的悲苦。寒风飕飕,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正在蜿蜒古道上艰难跋涉。这里虽然没有直接写入,但已不难想见马背上的游子疲惫、憔悴的神情。三句十八个字,不用任何动词和关联语作联缀,只是分别并列三个名词性词组就和谐地构成一幅以“昏鸦”“人家”“瘦马”为重点的意境深远的画图,羁思旅愁借景物自然显现,使人联想无穷。(举例:“枯藤”、单说“藤”的形态是多样的,把它置于上下文中“枯藤”,形象就具体了,我仿佛看到了枯萎的藤、颓废的藤、没落的藤、毫无生机的藤,于是枯藤这一意象渲染出凄凉、萧杀的晚秋气氛。同学们可以类推。)

2.你能为这三句诗拟一个小标题吗?

明确:深秋郊野晚景图、凄苦羁旅图、秋郊夕照图

3.“断肠人在天涯”中这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前两句是写景,末二句为不仅写景而且写人抒情。“断肠人在天涯”是这首小令的主轴,贯穿着整首曲的情思:于暮色苍茫中,昏鸦还知道投树栖息,小桥流水旁的人家也有安身之地,而骑着瘦马悲痛到极点的游子却只能漂泊在天边极远的地方。“夕阳”如血,可以想见它照在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同古道瘦马上

会各有各的色彩,但倍添迟暮苍凉之气氛是相同的。“天涯”二字的指出,与夕阳配合,正应了“日暮途穷”的成语,加重了悲凄衰残的色彩,说尽了千古羁旅人沉重的脚步与无限的悲愁。本句直抒胸臆,道出了天涯游子之悲,揭示“秋思”的含义,至于游子为什么漂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去想象闷。

4.说说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其“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在文中得到体现的?

人们常说,“所有景语皆情语”。因为“断肠人在天涯”,在天涯的断肠人的精神家园已化作了一片荒芜,他眼中的景自然是满目萧然。于是作者眼中的藤、树、马、水都是萧条的、凄凉的、无助的,其实是人的落魄与哀愁的写照,这是以景托情,融情于景。这景无疑传达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乡之情,这景与人,境与情,自然意象与社会境遇,和谐的统一于这首小令中,充分的道出了游子羁旅之悲。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感情是抽象的,难于表达,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可感的事情,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化景语为情语,用有形表现无形,使人感到具体生动。

5.大家想一想,这首曲子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明确:这首小令寄情于物,通过对众多自然景物的描写,天涯游子思乡的那种孤寂凄楚的心情。

6.《秋思》是如何运用对比映衬手法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作品中动景与静景、暗淡的色调与明亮的色调、天伦之乐与羁旅之苦,都形成鲜明的对比映衬,增强了视觉效果和感情色彩。

藤、树、桥、人家、古道是静景,鸦、水、风、马、夕阳是动景,动静结合,相互辉映。落日余晖的明亮,深秋晚景的暗淡,色调一明一暗,相反相成。昏鸦归巢衬托了游子归宿无处,小桥流水人家的天伦之乐衬托了羁旅生活的艰难凄苦,感情上也成鲜明对照。

7.这首小令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语言极为精炼确切,而且富有特色。通篇只有短短五句二十八字,却描绘出诗情浓郁的`画画,创造出凄冷悲寂的意境。前三句句法结构完全相同,全用名词和形容词(白描),没有一个动词,描写了9个形象9个小景,每三个形象构成一幅小画面。各句各以三个并列的偏正结构的词组组成整齐的排比句,显得和谐匀称。

五.迁移拓展,意境延伸

你能从课外阅读的古诗词中找到一些如《天净沙秋思》一样采用意象并列写成的诗句吗?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吗?

【示例】

1.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唐】温庭筠的《商山早行》

2.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唐】杜甫的《绝句》

3.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唐】高适的《燕歌行》

4.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唐】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小结:这支曲子只有28个字,却能以巧妙的构思,选取秋天几个富有特征性的景物,给我们摹画出一幅秋郊夕照图,创造出一种萧瑟、苍凉的意境,用以衬托天涯游子思乡的那种孤寂凄楚的心情。不仅写景,动静相衬,而且写人,借景言情;不仅用景物点染“秋”,而且用景物来表现“思”,化景为情,情从景出,把“秋思”写得非常凄恻,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诗

相信许多同学都十分熟悉这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我们一起来试着背诵一下。那么,古代的作品很多,但流传下来的却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什么样的作品会让人记住呢?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诗歌。

2.课后以诗歌的意境作一幅画,各自进行交流。

3、A下面的诗句都是写秋的,请选出与《天净沙·秋思》意境不相同的一项:

a沅江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b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c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七、板书设计: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九种景物渲染出萧瑟悲凉的气氛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思乡之悲

八、教案反思

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作者由外界的事物触发心有所感,便将之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种感情色彩,并制造出一个特定的艺术天地,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时能根据这个艺术天地在内心进行二次创作,在还原诗人所见所感的基础上渗透自己的感情色彩。因此,对诗歌意象的探究是解读和教案诗歌的要核,在诗歌鉴赏过程中,意象分析是起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

初三学生之前没有过多的接触过关于意象的话题,因此,突破这个难点的关键就在于,将这个抽象的概念还原为具体的诗歌名句中意象的感悟,使用举一反三的启发式教案。

在分析意象组合的过程中,我让学生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进行再创造,意象之间似离实合,似断实续的状态被学生还原了。如在分析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一幅苍凉悲壮的秋行图。原来景是人眼中的景,而人是天涯断肠人,所以第一层形成的动静相迭的事态描绘的其实是天涯沦落人那种颠波流离、潦倒无依的曲折境遇和哀惋凄苦的多重心态下的情感轨迹。学生亦能从这样画面的还原和情感的体验,将诗歌意象通过鉴赏升华为一个境界,也就自然得到了意境的审美升华。诗歌鉴赏的教案,应该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感知体验,从此来培养文化的感悟能力,形成素养。

《天净沙秋思》优秀教案5

教学目标

1)运用想象和联想勾画这首小令的意境

2)掌握赏析古诗词的方法

3)学会品味语言

4)感悟对祖国对亲人深切感情

教学方法

启发合作学习讨论展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元曲四大家导入课题(投影展示)

1 、识记关于元曲四大家的文学常识

2 、了解散曲的有关知识

3、关于这则小令的定评“秋思之祖”

二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把握字音及初步体味文章的感情基调

(凄凉哀婉浓浓的归思)

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朗诵这首小令并作出评论

四、小组选派朗诵最好的作展示大家做点评。老师总结

五、根据课文内容运用想象和联想,通过讨论和交流体会本文所勾画的深秋意境。

附讨论结果:

1)枯藤:给人一种荒凉感。

2)老树主人公联想自己的人世沧桑,给人一种人生暮年的凄凉感

3)昏鸦:黄昏归巢,增添凄惨之感。

(以哀景写哀,衬托凄凉无比)

4)小桥流水人家:走上弯弯小桥,看到流水潺潺,人家屋顶炊烟袅袅,由幽雅、安宁、温暖之景,突然撩起主人公无尽的归思之情,景触发游子的“愁” (以乐景写哀,反衬悲意更浓-)。

5)瘦马:浪迹天涯之人的精神清瘦

夕阳:笼罩整个画面此为背景

6 )断肠人在天涯:篇末点题。人在天涯和断肠的因果关系。突出无以名状的浓重归思之情。

六、引导学生根据以上所讨论的结果,进一步展开想象和联想,拿起手中笔,把这首小令改写为一篇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为一体的散文。

附:范文

深秋的黄昏,一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极其消瘦的老马,迎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一条人迹罕至的山路上踽踽的独行。

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幕鸦,在自己的.头顶和树梢之间盘旋,同时发出凄厉的叫声。

正在他为此而倍感凄凉之际,他走到了一座横架在溪流之上的小桥之上。低头他看到流水清澈见底,偶有鱼儿嬉戏,发出泠泠响声。此时他的心情似乎有片刻的愉悦,然而,当他再次抬头看间溪旁的机会人家,已慢慢的升起了袅袅炊烟之时,他顿时感到,自己还没找到投宿的地方,不禁再次悲从中来肝肠寸断。此时太阳就要落山了,迎接他的将又是一个慢慢的长夜。“日暮相关何处是?”至于文中的游子为何流落至此,他究竟从哪里来?今晚当投宿谁家?明天又往哪里去?任凭我们思想驰骋。

七、学生展示其作品大家评

八、小结

1、“秋思之祖-”——元周德清

2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诗品》

3 、不是一览无遗,而是留有余味——冯友兰

4 、有意味的形式——贝尔

5、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宋玉

《天净沙秋思》优秀教案6

教案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曲作者马致远的生平创作,积累文学知识;

2、了解散曲这一体裁;

3、积累名句;

4、反复诵读,品味语言,感受小令凄婉、萧瑟的意境,体会词人的离情愁绪; 5、与白朴的天净沙·秋的比较阅读,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悲秋情怀和思乡之情; 6、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能力

7、完成背诵;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情景感染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品读与想象结合法,拓展法,比较阅读法多媒体辅助教案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的思乡情,感受汉语言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案重点与难点:

1、重点:通过朗读训练,了解词的内容;借助品读、想象,感受小令凄婉萧瑟的意境与悲秋思乡之情,感受汉语言的美;积累名句;

2、难点:赏析小令,领悟曲中情趣,培养学生鉴赏能力;通过两首小令描写的景物上的异同等方面的比较,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寄寓的思想情感;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案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飞翔的歌曲故乡的云,学生欣赏、谈自己的感受,教师小结:这首歌唱出了天涯游子对故乡的魂牵梦萦,唱出了天涯游子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元代的散曲,他抒发的同样是天涯游子的情怀;

二、了解作者和元曲;

1、介绍马致远马致远:号东篱,元代大都今北京人,著名的元曲作家,被人称为“元曲四大家”之一,更被时人美誉为“曲状元”;现存曲作130首,被称为“秋思之祖”;他还是杰出的戏剧家,着有杂剧15种,艺术成就最高的是汉宫秋;

2、介绍元曲元曲与唐诗、宋词标志着文学史上的三座艺术高峰;曲在元代兴起,“曲”是一种合乐歌唱的诗歌形式,它开拓了一条大众化、通俗化的新的文学途径,在格律、字句和情调上有较大自由;它包括杂剧和散曲,散曲从结构上又分为小令和散套两类;小令通常是独立的单只曲牌,按曲调创作,每一个曲调都有自己的名称,各个曲调的字数和句式都不相同,常用于写景、抒情;散套:是同一宫调的若干小令相联而成的组曲小令;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意为秋天的思绪;

三、诗歌朗读:

1、师配乐范读

2、学生齐读

3、学生给诗歌划分节奏,注意重音: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下面请大家听一遍朗读,划出节奏;体会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这些词语对表达作者感情所起的作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小结: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韵“a”,二、四句押尾韵“ia”,读来朗朗上口,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句式工整,要读出一气呵成、淋漓痛快的酣畅美和明快的节奏感;读一遍;这样朗读我们感受到了它整散相间,长短结合的形式美;

4、请你想象画面,给这首小令另拟一个小标题;

明确:断肠人秋旅图、深秋郊野独行图、天涯断肠人、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

四、品析鉴赏:

一创设情境,引领入诗

相信许多同学都十分熟悉这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我们一起来试着背诵一下;那么,古代的作品很多,但流传下来的却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什么样的作品会让人记住呢

提问,归纳:①作者用心体验与写出来的作品;②语言朴实不华非常优美的作品;③通俗的老少偕宜的作品;④境界高,内容丰富思想健康;⑤表达一定的思想,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

能达到以上境界的作品就是杰作;我们再来深入学习这首诗,探究一下它是怎样一种境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这样一首一语道破“某一种心情”的.作品;也正因如此,这首小令被称为“秋思之祖”;

二、再读古诗,理解其意;

1、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首小令的画面:

示例一: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缓缓前行;只见,缠满枯藤的老树上,几只归巢的乌鸦在盘旋;潺潺流动的小溪上,一座小桥通向不远处的人家;苍凉的古道上,那孤独的游子将要飘到何方太阳就要落山了,想着那遥远的征途,浪迹天涯的游子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示例二几根枯藤缠绕着一棵棵秃树,那凋零了的黄叶在萧萧的秋风中瑟瑟的颤抖,黄昏的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一片悲凉的秋景;眼前呈现出一座小桥,桥下小溪潺潺的流水,不远处还有升起袅袅炊烟的农家小院,那里有安居落业的人们;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艰辛的游子骑着一匹瘦瘦的老马,在夕阳西沉的余辉中,向远方踽踽j

而行;

2、请你想象画面,给这首小令另拟一个小标题;

明确:断肠人秋旅图、深秋郊野独行图、天涯断肠人、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

三、品读赏析,感受诗情

1、本曲前三行列出了哪些景物分别渲染了怎样的氛围

明确: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九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简约之中见出深细;前三句渲染了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笼罩在苍茫暮色中的枯藤、老树、乌鸦,呈现出一派萧瑟凄凉的景象;

昏鸦归巢反衬出游子的漂泊无所归宿;小桥流水旁的人家虽然简陋清贫,却有亲人团聚的天伦之乐,透露出游子对宁静温馨的家园生活的向往,也反衬出有家归不得的悲苦;寒风飕飕,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正在蜿蜒古道上艰难跋涉;这里虽然没有直接写入,但已不难想见马背上的游子疲惫、憔悴的神情;三句十八个字,不用任何动词和关联语作联缀,只是分别并列三个名词性词组就和谐地构成一幅以“昏鸦”“人家”“瘦马”为重点的意境深远的画图,羁思旅愁借景物自然显现,使人联想无穷;举例:“枯藤”、单说“藤”的形态是多样的,把它置于上下文中“枯藤”,形象就具体了,我仿佛看到了枯萎的藤、颓废的藤、没落的藤、毫无生机的藤,于是枯藤这一意象渲染出凄凉、萧杀的晚秋气氛;同学们可以类推;

2、你能为这三句诗拟一个小标题吗

明确:深秋郊野晚景图、凄苦羁旅图秋郊夕照图

3、“断肠人在天涯”中这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前两句是写景,末二句为不仅写景而且写人抒情;“断肠人在天涯”是这首小令的主轴,贯穿着整首曲的情思:于暮色苍茫中,昏鸦还知道投树栖息,小桥流水旁的人家也有安身之地,而骑着瘦马悲痛到极点的游子却只能漂泊在天边极远的地方;“夕阳”如血,可以想见它照在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同古道瘦马上会各有各的色彩,但倍添迟暮苍凉之气氛是相同的;“天涯”二字的指出,与夕阳配合,正应了“日暮途穷”的成语,加重了悲凄衰残的色彩,说尽了千古羁旅人沉重的脚步与无限的悲愁;本句直抒胸臆,道出了天涯游子之悲,揭示“秋思”的含义,至于游子为什么漂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去想象闷;

4、说说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其“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在文中得到体现的

人们常说,“所有景语皆情语”;因为“断肠人在天涯”,在天涯的断肠人的精神家园已化作了一片荒芜,他眼中的景自然是满目萧然;于是作者眼中的藤、树、马、水都是萧条的、凄凉的、无助的,其实是人的落魄与哀愁的写照,这是以景托情,融情于景;这景无疑传达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乡之情,这景与人,境与情,自然意象与社会境遇,和谐的统一于这首小令中,充分的道出了游子羁旅之悲;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感情是抽象的,难于表达,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可感的事情,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化景语为情语,用有形表现无形,使人感到具体生动;

5、大家想一想,这首曲子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明确:这首小令寄情于物,通过对众多自然景物的描写,天涯游子思乡的那种孤寂凄楚的心情; 6、秋思是如何运用对比映衬手法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作品中动景与静景、暗淡的色调与明亮的色调、天伦之乐与羁旅之苦,都形成鲜明的对比映衬,增强了视觉效果和感情色彩;

藤、树、桥、人家、古道是静景,鸦、水、风、马、夕阳是动景,动静结合,相互辉映;落日余晖的明亮,深秋晚景的暗淡,色调一明一暗,相反相成;昏鸦归巢衬托了游子归宿无处,小桥流水人家的天伦之乐衬托了羁旅生活的艰难凄苦,感情上也成鲜明对照;

7、这首小令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语言极为精炼确切,而且富有特色;通篇只有短短五句二十八字,却描绘出诗情浓郁的画画,创造出凄冷悲寂的意境;前三句句法结构完全相同,全用名词和形容词白描,没有一个动词,描写了9个形象9个小景,每三个形象构成一幅小画面;各句各以三个并列的偏正结构的词组组成整齐的排比句,显得和谐匀称;

五、迁移拓展,意境延伸

你能从课外阅读的古诗词中找到一些如天净沙秋思一样采用意象并列写成的诗句吗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吗

示例

1、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唐温庭筠的商山早行

2、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唐杜甫的绝句

3、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唐高适的燕歌行

4、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唐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小结:这支曲子只有28个字,却能以巧妙的构思,选取秋天几个富有特征性的景物,给我们摹画出一幅秋郊夕照图,创造出一种萧瑟、苍凉的意境,用以衬托天涯游子思乡的那种孤寂凄楚的心情;不仅写景,动静相衬,而且写人,借景言情;不仅用景物点染“秋”,而且用景物来表现“思”,化景为情,情从景出,把“秋思”写得非常凄恻,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诗

相信许多同学都十分熟悉这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我们一起来试着背诵一下;那么,古代的作品很多,但流传下来的却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什么样的作品会让人记住呢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诗歌;

2、课后以诗歌的意境作一幅画,各自进行交流;

3、A下面的诗句都是写秋的,请选出与天净沙·秋思意境不相同的一项:

a沅江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b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c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七、板书设计: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九种景物渲染出萧瑟悲凉的气氛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思乡之悲

八、教案反思

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作者由外界的事物触发心有所感,便将之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种感情色彩,并制造出一个特定的艺术天地,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时能根据这个艺术天地在内心进行二次创作,在还原诗人所见所感的基础上渗透自己的感情色彩;因此,对诗歌意象的探究是解读和教案诗歌的要核,在诗歌鉴赏过程中,意象分析是起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

初三学生之前没有过多的接触过关于意象的话题,因此,突破这个难点的关键就在于,将这个抽象的概念还原为具体的诗歌名句中意象的感悟,使用举一反三的启发式教案;

在分析意象组合的过程中,我让学生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进行再创造,意象之间似离实合,似断实续的状态被学生还原了;如在分析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一幅苍凉悲壮的秋行图;原来景是人眼中的景,而人是天涯断肠人,所以第一层形成的动静相迭的事态描绘的其实是天涯沦落人那种颠波流离、潦倒无依的曲折境遇和哀惋凄苦的多重心态下的情感轨迹;学生亦能从这样画面的还原和情感的体验,将诗歌意象通过鉴赏升华为一个境界,也就自然得到了意境的审美升华;诗歌鉴赏的教案,应该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感知体验,从此来培养文化的感悟能力,形成素养;

下载改写天净沙秋思优秀(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改写天净沙秋思优秀(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天净沙秋思教案

    《天净沙·秋思 》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 1、体会作者用凝练的语言描写出的一幅美妙的风景图,体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学习诗人......

    《天净沙秋思》教案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背诵诗歌,掌握文学常识。 (2)品析诗歌中的几个意象,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进一步体会诗歌的魅力,提高对古代诗歌作品的鉴赏力。......

    天净沙秋思教案

    《天净沙·秋思 》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 2、能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导入新课:在距今七百多年前的元代,有一位......

    《天净沙·秋思》教案

    《天净沙·秋思》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曲作者马致远的生平创作,积累文学知识。 2、了解散曲这一体裁。3、积累名句。 4、反复诵读,品味语言,感受小令凄婉......

    天净沙秋思教案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清水中学 李燕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直至背诵;体味词句,揣摩作者的感情,体会作品的意韵。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道......

    天净沙 秋思 说课稿

    《天净沙 秋思》说课稿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天净沙 秋思》。《天净沙 秋思》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十五课。“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本......

    《天净沙.秋思》说课稿

    《天净沙.秋思》说课稿 说课人:康平二中 王光宇 一、教材分析 1、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中的一首《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古典诗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天净沙秋思》教案

    《天净沙·秋思》教案 教学目标:1.反复吟咏,熟读成诵。 2.细细品味,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3.学会探究,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