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教学实录(小编整理)

时间:2022-06-18 01:40: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水调歌头》教学实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水调歌头》教学实录》。

第一篇:《水调歌头》教学实录

《水调歌头》教学实录

《水调歌头》教学实录1

一、导入新课

师:首先让我们来聆听一首优美的歌曲。(播放音乐)

同学们如果熟悉的话可以跟着哼唱。

师:优美的音乐能唤起人的情感,带给人以美的感受,当我们沉浸在这优美的旋律中,你的头脑中首先浮现出一个什么事物呢?

生:月亮

师:你都知道哪些有关月的诗句?

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生: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明蝉。

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生: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师:明月与诗词好像天生就结缘,明月激发诗兴,诗词随明月而发,相伴而留香千古,在众多咏明月的诗词中,苏轼的《水调歌头》历来被公认为中秋词之绝唱,这节课我们就来鉴赏这首词(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师:诗词创作往往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及思想感情的外现,因此学习古诗词首先讲究知人论世,同学们课前已经广泛地查阅了关于苏轼的资料,就让我们来资源共享一下。

师:你了解苏轼什么呢?打开你回忆的闸门。

生:号东坡居士,被称为文坛三苏。

生:苏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师:你刚才在研究什么?

生:出现了一个口误,苏轼是宋朝的。

师:苏轼,字子瞻,北宋杰出的书画家。

师:关于苏轼的经历和文学成就大家已经有所了解,而《水调歌头》这首词恰是词人政治失意,被贬密州,又与其弟苏辙相别七年,中秋之夜,苏轼把酒讯天问月所作,词作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让我们共同走进《水调歌头》教师范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自由地畅读课文,边读边借助注释疏通词句,将自学中存在问题的地方指出来。

师:同学们在阅读和理解方面有什么问题吗?]

生1:为什么把酒问天?

生2:怎么理解这首词?

生3:为什么作者最终选择在人间?

生4:为什么要月下起舞?

生5:为什么说是归去而不说去?

生6:不应有恨,这好像是对月亮的埋怨,为什么又转变了思想?

生7:这首词有怎样的背景?

生8:琼楼玉宇有什么特殊含义吗?

生9:兼怀子由?兼有何用意?

师:我们交流一下讨论的结果。

生:可以看出苏轼豁达的胸怀,很好的化解了诗人的愁苦。

生:苏轼自称是月中人,所以用归去。向往应蕴含着深意。

生:主要是抒发诗人的苦闷。

师:除此还有什么感情呢?

生:名句的含义是对经受痛苦的人的美好的祝愿。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共此时”与这句话有异曲同工之妙。

生:苏轼还是热爱人间的,所以留在了人间,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生:琼楼玉宇蕴含着官场的失意。

师:能结合背景来理解,很好。提示出诗人的矛盾之情。

师:苏轼为什么问青天,问的是什么呢?

生:表达自己心中的愁苦,思念自己的弟弟,还有对自己政治失意的苦闷。

师:此事古难全,怎么去理解它?

生:苏轼有豁达的胸襟,想明白了客观规律不是随着人的意愿所改变的。

师:我们只有适应社会,而不能让社会适应我们。

这是蕴含哲理千古名句。大家还记不记得小时学过《题西林壁》

师生共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师:大家已经整体感知了词的内容,同学们不妨暂时忘掉自我,回到900多年前的宋代,设想自己就是苏轼,仕途坎坷,被贬密州,思念亲人,不能相见,中秋之夜,独饮月下,此情此景,让我们动情地朗诵《水调歌头》(生朗读诗歌)

师:意境是情与景融合的结晶,诗歌借助联想和想象营造意境,以优美的意境感染读者,让读者在意境中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形成共鸣。“言有尽而意无穷”是诗词语言的特点,请同学们插上联想与想象的翅膀,体会这首词的意境。

师:这种情境给你怎么样的感觉?

生:凄凉的感受,苏轼的苦闷情郁于中,发之于外。通过诵诗,舞剑发泄自己的情感。

生:诗人非常孤独,有凄凉的感受。

生:意境是愁苦忧愁的。

师:思考一下苏轼在中秋之夜写下这首词的目的是什么?]

生:发泄郁闷

师:写作是宣泄情感的过程。这种感情借助于什么表现出来的?借月亮都寄寓了怎样的感情呢?我们总结一下这首词的主旨。

生:这首词寄予了对亲人的思念,对仕途坎坷的抱怨。

生:政治上不得意,心情悲伤愁苦。

师:绝唱在什么地方?

生:有一种祝愿在里面。

师:我自己的苦闷化解不开,我怎么能有心思去祝愿别人?

生:因为他心胸很开阔。能将苦闷化解开来。

生:能化解诗人苦闷的只有他豁达的心。

师:诗人对无情的月亮寄寓了浓厚的感情,正如朱光潜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是我们常常提到的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希望在写作中别忘了用融情于景的写法。

师:总结一下,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生:了解了文学大家苏轼这个人。

生:学会了如何鉴赏古诗词,不光要会翻译。还要用心去感受诗人当时所处的处境。感受到诗人豁达的胸襟。

生:佩服他能在简短意赅的作品中抒发作者的感受,很有文采。

师:这首词借景抒怀,情景交融,借中秋之明月为我们营造了凄清而优美的意境,将词人对弟弟的思念淋漓地表现出来,并将深刻地人生哲理寓于形象的诗句中,又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种美好的境界结束全词,唤起所有人的普遍情感体验。让我们被苏轼不凡的才气与通达的个性所感染,也让我们更加喜欢苏轼,更加喜欢他的词,现在,就让我们饱含着对文学大家的仰慕,共同背诵这首词。

学生齐背

师:苏轼豁达的胸怀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有一句箴言我想作为礼物送给在大家,(如果你不能成为大道,那就当一条小路;如果你不能成为太阳,那就当一颗星星;决定成败的不是你尺寸的大小,而在做一个最好的你。)

在今后漫漫人生长路上,老师希望能记住这则箴言,笑对人生,做一个最好的你!

作业:鉴赏《宣州谢眺楼校书书云》

板书:

水调歌头

苏轼

月色明丽

意境

夜色清寒

情景交融

思念亲人

主旨

身处逆境的豁达乐观

《水调歌头》教学实录2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2、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3、了解阅读对话的三条基本途径。

教学重点:词人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

教学难点:阅读对话的基本途径及方法。

教学方法:组织阅读对话,引导诵读感悟、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欣赏邓丽君歌曲《但愿人长久》)

一、导入;示标。

师:大家觉得刚才欣赏的歌曲优美吗?

生:优美。

师:就让我们在这首歌曲的引领下解读宋词《水调歌头》,走近文学大师苏东坡。

(板书课题、作者)

师:同学们在初一时学过苏东坡的《浣溪沙》,还能记得词中的一些句子吗?

生: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师:苏东坡的词,境界开阔,想像奇特,在宋词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今天要学习的这首《水调歌头》,更是不同寻常。请看清代评论家胡仔对它的评价:“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出示学习目标)

二、配乐朗读全词。

(音乐声中,师范读全词一遍,然后生自由朗读全词一遍。)

三、开展阅读对话。

师:有一句话说得好: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在和文学大师进行意味深长的对话。阅读的过程,应该成为对话的过程。如何开展阅读对话呢?我们可以尝试从这三条途径入手: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环境对话。

1、与文本对话

师:初读课文后,我们了解了词的大致内容。现在开展小组讨论,请大家将自己觉得难以理解的词句提出来,看看同学能不能帮你解决疑难。小组讨论仍不能解决的,交由全班讨论。

(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

生1:“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应该怎样理解?

生2:在清冷的月宫中起舞,赏玩自己孤单的影子,哪里比得上在人间啊!

生3:我是这样理解的:我在清澈的月光下起舞,赏玩着自己的影子,清冷的月宫哪里比得上人间呢!

师:两位的理解都有道理。

生4:“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也不太好理解。

师:这句话是在责问月亮:你对人不应该有怨恨呀,但你为什么偏偏在人们离别的时候又亮又圆呢?词人借此来表达对弟弟子由的深切思念。

……

师:解决了文句的疑难,让我们整体把握一下词的上下两阕的主要内容――上阕:望月-思归;下阕:责月-怀人。

师:诗词总是以最精炼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因此对其中精美的词句要会赏析品味。你最欣赏词中的哪一句,请说说你的理由。

生1:我喜欢“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三个短句很有节奏地描绘了月亮的行踪,表达了作者思念弟弟难以入眠。

生2:我欣赏“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因为它由月亮的圆和缺推想到了人的悲欢离合,而且悟出了人生难以十全十美的道理。

师:对。由“月”到“人”,是由自然到人事;而由今至“古”,则使得这人生感触更为深刻。

生3:我欣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作者由思念自己的弟弟推想到天下所有的'离别之人,并祝愿他们幸福美满。

师:是啊!“长久”是时间,“千里”是空间,这两句的境界是多么的开阔!

师:让我们再来朗读这首词,整体感知词的内容,仔细品味精美的语言。

(师读小序,女生齐读上阕,男生齐读下阕。)

2、与作者对话

师:语言,是情感的外壳。欣赏古代诗词,应该经过语言这条通道,走进作者的内心,领会词人的情感,这就是与作者对话。这里,老师提供两个参考话题,同学们可以据此展开想像:假如你通过时间旅行站在东坡大师面前,和他谈起这首词,你将对他说些什么?

(出示话题:读你的词,其实是在读你。对你的情感,我能理解的是……对你的人格,我最欣赏的是……)

生1:我能理解“我欲乘风归去,又恐……”一句的情感,你政治上不得意,感到非常孤独郁闷,酒醉后幻想超脱人世间,但心中又十分的矛盾。

生2:我最欣赏你“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中表现出来的人格。你和弟弟多年不见,饱受离别之苦,但你还能想到天下更多的离别之人,并祝愿他们,你有一种旷达的胸怀。

生3:我会这样问东坡大师:既然政治生活让你感到愁苦郁闷,你为什么不像陶渊明那样辞去官职,回归田园,过着快乐的隐居生活呢?

师:你的提问很有深度。实际上涉及作者在政治生活中的“进”与“退”的问题。从词中来看,东坡对此是很矛盾的。但从他为官的事实看,他没有学渊明的“退”,他选择了“进”!在杭州、密州、徐州等地,他虽然只做地方官,但都是勤政爱民,多为百姓办实事,做好事,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百姓们尊称他为“苏公”。所以,东坡的可贵就在于,他孤寂过,愁苦过,矛盾过,但他最终选择的是奋发!我们都应该学习他乐观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师:让我们第三次来朗读这首词,注意领会词人情感的变化过程。

(生齐读全词。)

3、与环境对话

师:这首词的想象与抒情都是围绕着什么来进行的?

生:明月。

师:“月下”这一特定的自然环境,不知触发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情怀!你能联想一下,课文以外,还有哪些咏月抒怀的古诗文名句,你能对它们进行简要的评析吗?

生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由海上升起的明月想到了远在天涯的亲人,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

师:这句和课文中哪两句异曲同工?

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生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遥望一轮明月,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写得很平实。

师:真实的情感往往不需要任何的粉饰。

生3:“星汉灿烂,若出其中;日月之行,若出其里。”用夸张的手法描写沧海的壮美,表现了曹操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写得气势宏大,气魄雄伟。

生4:“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以月下登楼所见表达了词人亡国的忧愁和对故国的思念。

生5:……

师:让我们从古人笔下的优美意境中,回到自己生活的现实环境中来。当你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失落与苦闷时,你是怎样面对的,或你将怎样面对?

生1:我失败时,大多是靠老师和父母帮我从苦闷中解脱出来,我自己一般做不到。

师:相信今天的学习以后,你自己拯救自己的成份会逐渐多起来的。

生2:我以后遇到挫折,我会有苦闷,但不会消沉。因为人生很难一帆风顺,十全十美是不可能的。我会认真分析原因,吸取教训,从头再来,努力去争取成功。

生3:……

师:同学们的发言让老师深受启发。读东坡的词,我总想到李白。李白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东坡则说“明有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酒醉以后,东坡“欲乘风归去”,李白则“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两位大诗人的浪漫何其相似!李白还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里,老师斗胆将这两句窜改为:“人生失意仍须欢,莫使年华付水流!”大家同意老师的观点吗?

生:同意!

师:让我们集体将这首词朗诵一遍。

(生齐背全词。)

四、阅读方法小结与作业。

师:现在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开展阅读对话的途径和方式:

1、与文本对话:感知内容,品味语言。

2、与作者对话:展开想象,领会情感。

3、与环境对话:拓宽视野,加深体验。

大家对此有没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生:有。

师:好。这节课的作业是:尝试通过阅读对话的三条途径解读苏辙词《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师:最后,让我们再来思考一个问题:十年以后,你还会再读这首词吗?二十年以后,若干年以后呢?

生:会的。

师:是啊!优秀的作品值得我们用一生去解读。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如同畅饮陈年美酒,总让人口齿留香,久而弥笃。东坡的这首词,从千年以前的宋代向我们飘来,它的芳香,还将向遥远的未来飘荡,飘荡……以后,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能再一次与它相逢,我们都会从心底迸发出一个声音:我爱东坡!

第二篇:水调歌头 课堂教学实录

•指示生看课题)(“水调歌头”是这首词的——(复习词的相关知识)

下面请同学们将这首词齐读一遍:

读得很好,有一个字请大家注意,(高处不胜寒,按照此的平仄,此处应为第一声,我们之前还学过这个词,是在„„?杜甫,春望,“浑欲不胜簪”)

(师读小序——子由是谁?

千年以前,同在这一轮明月下.文学家苏轼被贬职,派往密州做官,正所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佳节,长年漂泊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的他望着这一轮皎洁的明月,思念起自己的弟弟来。

(“兼”字是什么意思?(所涉及的内容不止一个方面。)

(那我们从“兼怀子由”四个字看,作者除了怀子由,还怀什么?

请大家带着问题来揣摩这首词。

上片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李白也有过相似的疑问:“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我们从中可以感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

(苏轼为什么要问天?他真正想问的是“明月几时有”吗?(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师:你的阅读能力很强,知道上下贯通来理解诗词。

(“天上宫阙”指的是什么?(是月亮中的宫殿吗?

往后看 “我欲„„”中的“归”字该怎么理解?回去。

(苏轼想回到天上去吗?(生齐笑)

大家都笑了,从你们的笑,我看到了两个字:不是。那这个归去是回到哪儿去呢?(启发)实际上,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要与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环境对话。大家可以联系一下作者的生平遭遇和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是回到朝廷吧?对。

(“不知天上宫阙,”这一句,作者关心的是——朝廷。

(那么“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中的“琼楼玉宇”又指什么?还是指朝廷。

(你看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吗?作者当时很想回到朝廷。“欲”字,(作者想回朝廷,能回吗?不能。

(从哪看出来?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句中“恐”字说明苏轼害怕回去。

(他怕什么?“寒”。

(“寒”是指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冷吗?不是。

(那指什么?心理上的恐惧吧?具体好象是指朝廷中的诽谤、中伤。

你回答得太精彩了!时刻不忘作者生平。苏轼被贬,就是因为在朝中受小人的诽谤和中伤。虽然他想报效朝廷,但心生恐惧。

(那最后两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是什么意思?“人间”指什么? “人间”就是指“地方”,包括密州在内。

(在人间好还是在天上好?从书上注解何似看,作者认为在人间好——在“地方”作官好。

“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已的清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的意思。李白的《月下独酌》也有:“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在地方,天高皇帝远,在地方,没有排挤、没有诽谤和中伤,所以他觉得留在地方为政好。

(作者在这里表达一种怎样的感情变化?请用两个字概括。

“欲”和“恐”。作者在上阕中表达了想回朝廷但又恐惧害怕的心情。((大家回答的非常好,我们一起来看看:(师插入幻灯,显示上阕概括内容)

上片写望月饮酒,主要抒发词人对人生的感慨。苏轼经受过政治上的挫折,面对朝廷激烈的斗争,只能将满腹的疑问借助“把酒问青天”,引起对人生的思考,发问“明月几时有”“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但苦闷的情感并未延续下去,“我欲乘风归去”“起舞弄清影”两句又表露出作者对人生不懈的追求,尽管“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何似在人间”。

一个“我欲”、一个“又恐”、一个“何似”,这中间的转折开阖,显示了苏轼感情的波澜起伏。在出世与人世的矛盾中,他终于让人世的思想战胜了。

(接下来我们齐读一遍上阕。读的时候,同学们都展开想象,你就是那天晚上的苏轼,你现在不是在念,而是在“吟”,所谓的吟,就是抑扬顿挫地读。从声音和语调上读出词的意境来。

(非常好!我看见有些同学摇头晃脑,很投入。×,老师感觉你刚才不仅神色投入,而且语速、语调也很到位,现在,能请你给大家示范朗读一遍吗?

现在我们来看下阕。请大家先朗读一遍。像×同学,带着情感去读。

(有进步。不过,还需逐字逐句地揣摩。“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和低都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着屋里失眠的人。(作者因何而失眠?应和了序中哪一个句子?“兼怀子由”。

(太好了!这就是说,作者在下阕主要表达了哪种情感?——怀子由。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书上注解说是月亮没有人世的愁和恨,月亮会有感情吗?

不正确。这里应该是作者恨月亮老在人们分别的时候圆,是作者在恨。

好,此时作者是感伤离别的。

(作者因什么而恨?因为与亲人别离,也因为被贬。

(好!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中,哪一个字最能表达作者对人生的理解?难。

(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这恰好也是苏轼的看法。所以他说“古难全”。既然认识到了人生的艰难,作者是不是就认命了?后两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作者的情感有没有什么变化?有变化。因为作者认识到自然和人生共有的规律,所以他不再悲观消极,而是充满期待和祝愿。

(你从哪里看出了期待和祝愿?但愿。

(“但愿”怎么解释?只希望。但,是副词,只。愿是动词,希望的意思。

(作者在下阕中表现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变化?用词中的两个字来概括。“恨”“愿”。表达的主要是对七年未见的弟弟子由的怀念。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到底是什么意思?】作者已经认识到,任何事情都不会因为我们的喜好而改变,虽然我们不想和亲人别离,但别离却是无法改变的事实。所以作者只有提出美好的愿望,希望自己和弟弟子由能够年年平安,虽相隔千里,但可以共享美好月光。理解到远别的人可以“千里共婵娟”,也就能做到“不应有恨”了。以美好境界结束全词,与上片结尾“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样,是积极乐观的。一方面是对兄弟不能团聚的安慰,同时也是对自己政治遭遇的安慰。

(我们把下阕再齐读一遍,注意感情把握。不错,这次朗读,同学们基本能注意到词意的感情色彩,很好!现在请大家跟老师一起回到小序中,还记得刚上课时给大家提的问题吗?现在有答案了吗?在这首词中究竟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作者在上阕主要抒发了自己想回朝廷而又心怀恐惧的矛盾思想;下阕主要表达对兄弟子由的思念之情。

(你真聪明,刚学完就归纳出来了。(师出示幻灯显示全词概括内容)下片抒怀,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无眠”是泛指那些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于是诗人埋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却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

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这几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作了高度的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词的最后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古人有“神交”的说法,不能见面,却能以精神相通。张九龄的《望月怀远》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与“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正如词前小序所说,这首词表达了对弟弟苏辙(字子由)的怀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可以说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

((这首词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下面请同学们再来感悟一下苏轼当年的情怀(齐读)

对于这首《水调歌头》历来都是推崇备至。所谓“余词尽废。”这是一点也不过分的。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它的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我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

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能启发人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会让人联想到初生的萌芽的事物;一轮满月,会让人联想到美好的圆满的生活;月亮的皎洁,又会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身上集中了人类许多美好的理想和憧憬。月亮简直被诗化了!苏轼是一个性格很豪放、气质很浪漫的人,当他望着那轮明月,他的思想感情犹如长了翅膀一般,天上人间自由地飞翔着。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我们的同学面对那一轮明月,又有了怎样的一番内心独白呢?

第三篇:《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苏轼的有关文学常识及本文写作背景,掌握重点实词,并能有感情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及情感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体会情感,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美好的祝愿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掌握重点实词,并能准确翻译课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教学难点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创设情境

1、欣赏美仑美奂的月亮图“古今一轮月,千载寄情思”

2、古往今来,明月牵动了多少文人雅客的情思,我们信口就可以拈来几句下面请大家背诵几句吧,让我们共同欣赏文人骚客钟爱的“月亮”这些诗句,诗人常通过月亮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思念、苦闷、孤独、惆怅等)

二、倾听作品,整体感知

1、欣赏课文的音画朗读,说说听完朗读后的总体感受

2、作者简介,生平经历,代表作品及其风格

3、自由朗读体验,并请个别学生展示朗读,集体评议

4、整体感知

(1)学生探讨交流:小序交代了写作时间是中秋,目的是“兼怀子由”苏轼借月表达了对弟弟的思念

(2)苏轼为何在这时会怀念他的弟弟呢?学生讨论并展示显示搜集到的背景资料:

(3)品读词句,你能不能从词中找到表现苏轼怀念子由,渴望和他团聚的句子呢?

(4)、小结:通过对词的解读,发现苏轼在这首词中紧紧围绕月亮,借助月亮抒发了对弟弟的怀念虽然,苏轼不能和弟弟团聚,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悲观,最后还为天下不能相聚的人们发出美好的祝愿苏轼这种乐观豁达的胸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5、苏轼写这一首词难道只是为了借月表达对弟弟的思念吗?(1)学生探词索句发现:从小序“兼怀子由”中的“兼”字看出苏轼写这首词还有其他目的

(2)苏轼还有什么目的呢?月亮在词中还代表什么呢?(3)朗读上片,找出描写月亮的句子联系背景,思考文中月亮代指什么?

(4)让学生把“朝廷”代进上片,重新说说这段的意思

(5)苏轼想回到朝廷吗?朝廷又如何呢?寒冷应如何理解呢? 学生讨论明确:苏轼借助月亮表达了分充满矛盾的心情:既渴望回到朝廷却又害怕朝廷中尔虞我诈的政治斗争所以说苏轼这首词中月亮代表了两种情感:怀念和失意

(6)“何似在人间?”这句中“人间”作何理解?

三、品味诗歌,体会情感

1、中秋之夜,思念外出工作的亲人,这时引用这首词中哪一句祝福?

2、你妈妈十分想念你外出上学的哥哥,请你引用《水调歌头》中一句诗来劝劝她你会怎么说?

3、诗中哪一句与李白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四、对话诗人,情感升华

1、用心聆听王菲歌曲《但愿人长久》,你想到了什么?你似乎看到怎样的画面?

2、读完这首词,你有何启示?

3、如果你通过时间旅行,回到宋朝,站在大师面前和他谈起这首词,你将对他说些什么?

五、内容迁移和写作实践

1、将《水调歌头》改成现代诗歌

2、阅读苏轼的《念奴娇?赤璧怀古》《赤璧赋》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第四篇:《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临城县石家栏中学

陈丽英

一、课标分析

新课标提出的“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提倡以学生为学的主体,课堂上主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要求。学生在以前曾学过《如梦令》、《西江月》等词,故可在此基础上拓展对《水调歌头》的讲解。

二、教材分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苏轼通过行云流水般的语言营造了天上人间的清冷意境,写出了心中的徘徊矛盾,而最终以乐观旷达情绪作结。全词蕴涵深邃的哲理趣味。

三、学生分析

学生在七年级学习过古代诗词,对词的格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一定的认识。对本诗的作者苏轼,学生并不陌生,他们在课外读过许多有关苏轼的小故事,对其人其作品有初步的了解,而且本课是苏轼的名篇,千古传颂。学习本课,学生对我国古代诗词名篇多了一分认识,还能在逐步感受苏轼对亲人的怀念之情的过程中,感情作者表现出来的旷达胸襟。

四、教法学法

基于以上学情的分析,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配合语文课程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采取听读、朗读、品读和启发诱导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先采用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知其大略,然后指导学生进一步品读,品味语言,体会其内涵。这样,在课堂上充分体现师生互动,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激活学生的思维。

五、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语言积累,提高学生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2、能力目标: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初步学会欣赏诗词。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在学习中受到美的陶冶,情的感悟,理的启迪。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联系苏轼的生平经历,品味词中包含的人生哲理意味,理解苏轼旷达心胸。

教学难点:感悟诗词创设的完美意境,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课时:1课时

六、教学方法:诵读法、赏析法、讨论法

七、教学进程: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古代文艺中的几多奇葩。谈到宋词,我们不得不提到苏轼,因为他是宋词豪放派的开创者,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水调歌头》。清代胡仔评此词“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今天我们一起来赏析一下美在何处,为何会成为经典。

(二)、诵读

设计意图:在学生齐声朗读的情境中,调动学生情绪,烘托课堂气氛拓展知识积累,并为下面理解本诗的情感底蕴奠定了基础。

1、全班齐读,教师视具体情况正音及划分节奏。

2、全班再读,读准字音和节奏。

(三)、赏析

设计意图:语文课堂应该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探索,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这个环节主要训练学生独立把握领悟诗歌风格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进行抒情性的语言表达训练,全方位的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1、苏轼简介。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诗、词、文皆独步一时。其词雄阔超旷横放杰出,开豪放一派。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2、写作背景:小序。此文写作目的:第一、怀子由。一个兼字表明此目的是次要的,还有更为重要的目的;第二、丙辰中秋,即熙宁九年,公元1076,当时苏轼在密州任太守,政治失意。

3、探讨内容情感:(1)知内容:

上阕重点字词:把酒、何年、不胜、清影、何似 下阕重点字词:绮户、无眠、向、但愿 上下阕联系:上阙—望月问天(写景)

下阙—问月(抒情)(思念、抑郁、乐观旷达)(2)品情感:

全词词人的情感变化:向往——徘徊——热爱——惆怅——慰藉; 主题: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4、精读品味,佳句赏析

你喜欢词中哪个句子?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内容/修辞/感情等方面)示例: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赏析:我在月下翩翩起舞,与自己的清影为伴,月宫哪里比得上在人世间呢?这句话写出了作者在月下起舞的姿态和心情,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了他对人间生活的赞美。

句一: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赏析:我想驾着风回到天上去,又怕那美玉建成的宫殿,高高在上,让人经受不住那份清寒。这句话反映了词人对天上生活的向往,政治上的失意让他产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但他又顾虑“琼楼玉宇,高处胜寒”,反映了作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或:这句也是指政治遭遇而言,想回到朝廷中去,但是又怕党争激烈,难以容身。

句二: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阳睛圆缺,此事古难全。

赏析:人世间总有悲伤、欢乐、离别、相逢的变迁,月亮也有阴、有晴、有圆、有缺的变化,这些事自古以来就难以周全。这句话写出了人月无常,自古皆然的道理,人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阳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词人受到月的启发,惆怅心情得到慰藉,表现了词人旷达的胸怀。

句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 :只希望人人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赏这美好的月光。词人希望自己和弟弟,同时希望分离的人们从共赏明月中互相慰藉,互相祝福,希望大家岁岁平安,推己及人,表现了词人博大的思想境界和乐观的情怀。

5、再品主题:

全词词人的情感变化:向往——徘徊——热爱——惆怅——慰藉; 主题: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诵读

设计意图:激活学生的情感共鸣,在吟读中入情入境入心。

1、全班有感情地齐读,男女生分派读,2、学生自由背诵,再抽学生背诵。

3、全班试着有感情地背。

(五)、积累与运用

1、积累:你还能举出哪些有关写月的诗句?

2、作业:

(1)搜集写月(本课除外)的诗句,自选一句进行赏析。(2)背诵这首词并默写。教学后记

1、学生以读悟情

在教学这篇课文的过程中,我应该设计多种读法如:学生跟读、齐读、自由读、男女生分派读、个人读他人评价等方式。在阅读中,读出了“琼楼玉宇”般的神话境界,也读出了千载离怨;读出了词人旷达超脱的胸襟,也读出了词人对亲人的怀念。朗朗的读书声把课堂气氛一下就推向了高潮,学生们个个情不自禁,争先恐后,以读为荣,以读为快,读得声情并茂。

2、朗读指导稍显粗糙 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还要指导学生读出诗词的情感。我在实际操作的时候,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做的还不够到位。作者复杂而起伏的情感变化,需时而高亢,时而低沉,时而重读,时而浅吟,如果配上教师的手势指导,那么效果会更好。在教学过程中,我给全体学生进行朗读的机会不多,仅点名让个别同学朗读体会,并且在指导过程中缺少细致的讲解,以及必要的手势指挥,使朗读指导稍显粗糙

第五篇:《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创新点及创新教学设计说明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首经典的词。词者,来于心,用于歌;歌者,源于声,发于情。由此看来,本文以朗读作为教学的主线,把语文课堂活动化,在读中让学生学会朗读方法,感受词的音韵美、意境美、风格美。活动二是品,以读带品,通过品读进一步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感情,使朗读具有情感美,并进一步探究词的哲理美、人生境界美,最后背诵这首词。基本上是按照“读——品——背”的顺序进行,精讲多读,以读带品。通过这首词的学习,让学生在朗读中真正感受中华传统诗歌文化的力量,进而达到滋养精神,培养品质,塑造文化人的目的。

创新点:

一、创设了优美的朗读氛围。以诗意的美引发学生浓厚的兴趣。ppt插入flash生情并茂的声乐画面很好的实现了这一点。

二、学习活动化,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生生、师生多维互动。朗读环节,学生在学会朗读方法的基础上,以比赛的形式个性展示。活动

二、品读感情,探究人生哲理、人生境界,链接生活环节,在学生思考讨论探究基础上,小组展示,选出多个主讲人,其他小组倾听、整理、质疑反驳、补充。在交流中解决不好的,老师点拨、纠偏、拔高。

三、课以王菲《明月几时有》歌曲结束,在歌唱中让诗歌的美绕梁三日。经过读——品——背,让学生再换一种喜爱的方式加强记忆,让诗歌的美滋养学生的心灵;同时让学生思考这首现代歌曲是否很好的

表达了此人的心声,带着问题出课堂。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欣赏诗词的方法。

2、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3、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欣赏诗词的方法。

2、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3、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难点)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月亮吗?嗯,说起月亮没有人不喜欢,中国的古人尤其是这样,你随便拿过一本古文诗集来抖一抖,就会叮叮当当掉下许多个月字,不信我们看:“海上生明月”有月,“床前明月光”有月,“明月别枝惊鹊”有月„„你们知道哪些?

大家知道的真不少!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位一生爱月、咏月的词人——苏轼的《水调歌头》,一起去聆听他的对月长歌。

二、点评预习

1、点评学生对作者及写作背景的预习情况

学生展示作者、写作背景的搜集情况,教师圈点强调重点,常言说,“知人论文”,这种方法对同学们理解词作非常重要。

2、检查重点字词的掌握

宫阙()

琼()楼玉宇

不胜()寒

低绮()户

婵娟()()(小组交流展示,对抗组互相评改。)

三、整体感知【看谁读的好】

1、再读课文,掌握朗读技巧,读出点音韵美。

(1)朗读指导。(哪个同学能把你积累的朗读技巧和大家分享一下?)

朗读诗词速度要慢一些,一边读一边品味,使形象在头脑中浮现。词曲一般按音节划分节奏,韵脚要读出延长音。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2)朗读欣赏(瞿玄和的配乐朗读)(3)朗读配乐

(结合本文意境给自己的小组起名:明月组、思乡组、皓月组„„每个小组选出朗读最好的一个,比赛、交流、品味。)

四、品读课文,体会情感。【看谁说的好】

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句品析:

(1)说一说词的上阕主要写了什么?体会作诗人的复杂情感。(2)词的下阕主要写了什么?,感悟诗人的豁达心境。(欣赏名句,品味情感)

(方法:先用铅笔在书本上作旁批,小组对学、群学讨论探究。展示

交流。)

3、深入探究:

(1)赏析名句,领会作者对人生的哲理感悟,及旷达的博大胸怀。(小组之间交流讨论)

(2)联系生活,我们怎样迎接生活的挑战呢?

4、当堂背诵【看谁背的好】

4、课堂小结

古今一轮月,千载寄情思。一首《明月几时有》让我们读懂了苏轼的豁达心境,也从中悟出了自己的人生哲理。自己悟出来的东西才是自己的东西,才能长久的活在我们的生命里。

5、背诵这首诗。

五、当堂检测

1.默写。

①不知天上宫阙,________________。②我欲乘风归去,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应有恨,________? ④________,月有阴晴圆缺,________。2.注音。

(1)栖息()(2)咽下()(3)婵娟()(4)宫阙()(5)绮户()(6)琼楼()

3.判断下列句子朗读节奏的正误,在括号内用“√”或“×”表示。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②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4.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中蕴含着人生哲理的词句是————

5.请简要写出你读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体会。

下载《水调歌头》教学实录(小编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水调歌头》教学实录(小编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明月中的娓娓书声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冷水滩区京华中学 曾满姣 教学目标:1、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2、理解苏轼,体会感情。 教学重点:体会感情。 教学难点:上片的心情理......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教 学 设 计 ——文昌语文组:孙田 对《水调歌头》一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 《水调歌头》作为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这......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秦安县魏店中学刘建红 【教材分析】 《水调歌头》选自初中语文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25课《诗词曲五首》。本课诗词曲五首形式不同,风格各异。都......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长岭县三团中学 赵姝梅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 2.积累诗词,熟读并背诵全词。 3.理解词的大意,品读诗词名句,感受词......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 了解这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2 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3 背诵这首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配......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诵读指导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欣赏咏月诗词。 2.感受诗人的月下情怀,体会国学韵味。 二、教学重点 学会欣赏咏月诗词 三、教学难点 感受诗人的月下情怀......

    水调歌头教学反思

    水调歌头教学反思 水调歌头教学反思1 在上这节课之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精美的月亮图片,新颖别致的动画视频,还有我精心设计的教案,带着满怀的信心,我领着学生走进了苏轼写的这篇......

    水调歌头教学反思

    掬水在手月在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反思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的一朵奇葩,几千年来名篇佳作浩如星河,更有许多经典成为千古绝唱。这些诗词不但有优美的意境和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