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回声公开课教案配套
《回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形声字的记字法,认识“哩、返、纹、圈”等生字,感知汉字形义结合的特点。2.能正确书写“纹”“影”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关键笔画的书写。3.通过句子的朗读,感受语气词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复习形声字的记字方法认识本课6个生字,感知汉字形义结合的特点。2.能正确书写“纹”“影”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关键笔画的书写。
教学难点: 写好关键笔画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
孩子们,喜欢和潘老师玩游戏吗?我们来玩有关声音的游戏,我说出什么声音,你们就发出什么声音。准备好了吗,小猫的声音(喵喵喵),小狗的声音,火车的声音,敲门的声音,小鸭的声音,小鸡的声音,雷声、雨声,好玩吗,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也是有关声音的请拿出小手跟老师一起写课题,(小手指举起来)齐读课题。孩子们,回声究竟是什么呢,想知道吗?请打开你们的书,翻到148页。
二、初读课文
1、在读课文前,老师有一个小提示,请看。:
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注意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标注自然段。
2、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3、小组合作学习生字。(刚才读了课文,现在小组内学生字。读得好给他点赞,如果有读得不好的地方请帮他纠正,并做好展学准备。)【出示合作学习要求】(小组长分分工,一人拼读,一人读字,一人读词,一人说记字方法。读对了其他孩子跟读两遍。)
4、小组上台展示。(现在,老师要请坐得最好的一组小朋友上台展示。)
三、理解字义
1、“呱、哩、纹、返、圈、碰”它们很多都是形声字,我们可以用形声字的方法来记一记。
2、看看园地四的小伙伴给我们什么提示,一起读一读。
3、师:刚才读了泡泡里的话,我们知道了形声字一部分和字义有关, 一部分和字音有关。你们也用这种方法说说这些字?
4、那“返”走之儿底说明和什么有关?走出去再走回来就是“返”,知道了这个字的义,我们就能更准确地运用。
5、咱们做一个选字填空游戏吧。【出示选词填空】
6、师:真实这里还有一个形声字“圈”,你们看看,他们的声旁、形旁分别是什么。“圈”里面是考试试卷的“卷”加上了国字框也读juan,在这里它读什么呢?(quan)对,这是一个多音字,我们再读一读记住它。
7、小结:象“哩、圈”这些字音有变的形声字,也提醒我们认字不能简单的只认半边。我们来读读儿歌:形声字,分两半。形一半,声一半。声有变化,记心间。来在记住他们的读音。
四、通过句子的朗读,感受语气词的作用
1、这“哩”藏在课文的那个句子里呢?【出示句子】(他在学我说话哩。)
2、“哩”放在句子的末尾,是个语气词,要读得轻而短,来再读读。
3、像这样的语气词在课文中还有很多,我们来读读【出示句子】(呱呱呱,多好看哪!桥洞里藏着一只小青蛙吧?多好玩啊!)
4、这些句子都是小青蛙说的,小青蛙说这些话时是什么心情呢?【出示句子】小组内边读边想应用什么语气读(1.小青蛙跟着妈妈游到桥洞底下,看到周围美丽的景色,高兴得叫起来:“呱呱呱,多好看哪!”2.小青蛙奇怪极了,他问妈妈:“桥洞里藏着一只小青蛙吧?他在学我说话哩。”3.小青蛙欢快地说:“多好玩啊!”)
5、自由读,我抽一个举手举得最好的来读第一句。你用什么心情来读?(生;高兴的心情)师:老师听出了你的高兴,来,我们像她那样,用高兴的心情读一读,齐读第一句。谁来读第二句,说说应读出怎样的语气,预设1(奇怪的语气,疑惑的语气。)师:你是小青蛙的知音,读出了小青蛙内心很疑惑。男生读,女生读。老师读给同学们听,来,带着疑问去读一读。师:第三句应该用什么语气读(欢快)齐读。你们都是快活的小青蛙。
6、小结:有了红色词的帮助我们就能把句子读得更好。
7、引读:快活的小青蛙,老师读前面,你们读小青蛙的话,好吗?请看!【出示课件】小青蛙看到周围美丽的景色,高兴得叫起来„„,小青蛙听到有青蛙学他的声音奇怪的问„„
8、师:桥洞里藏着一只小青蛙吗?我们听青蛙妈妈怎么回答的【出示青蛙妈妈的话】齐读。师:这句话最长,生字也最多,读时要注意读准字音,做到不添字,不少字。(孩子,你的叫声就像这水的波纹,水的波纹碰到河岸又荡回来。你在桥洞里叫,声音的波纹碰到桥洞的石壁,也要返回来。)齐读句子,读了句子我们来看看图【出示教师能够碰石壁的回声图】妈妈说的这句话更重要,谁来读一读,其他的孩子,认真思考,回声是怎么形成的。(你在桥洞里叫„„)这段。请用桥洞里,一圈圈声音的波纹„„用上生字“碰、返”小组内说一说。推选出说的好。
9、你们弄明白了,小青蛙也知道了,小青蛙高兴得一蹦老高说,齐读。
五、探究写法,学写生字
1、孩子们我们刚才认识了生字,了解了回声,如果会写生字你们就更棒了。想成为最棒的孩子吗?那赶快动动脑筋看看,这俩个字。说说他们在写时应注意什么?
2、观察“纹、影”个字,你发现了什么?(它们都是左右结构的字,纹是左窄右宽,影是左宽右窄。)
3、对,那他们的关键笔画是什么呢,引出(撇的穿插)
4、小结:(看结构,看高矮,看关键笔画)
5、拿出小手,跟老师一起写,师:“纹”字要写好,首先要把绞丝旁写好,绞丝旁的第二个撇折要比起一个大,“文”字的这一撇从横中线上起笔,穿插到绞丝旁提的下面。“影”字的关键笔画是三撇,三撇是偏旁,三撇起笔应在一条垂线上。最后一撇要舒展有穿插。
6、读儿歌:左右结构要紧凑,观察高矮和胖瘦,看准关键的笔画,穿插谦让写好它。
7、师范写“影”,生书空。
8、生书写。
9、展示评价(评价标准:书写正确一颗星;结构紧凑一颗星;笔画匀称一颗星;笔画穿插一颗星;美观大方一颗星。)
六、总结延伸
1、这一节课我们运用形声字的特点记住了6个字,会用穿插的方法写好字,还掌握了一些语气词的读法,知道了回声是怎么回事,收获真多!
2、朗读有关的回声儿歌
3、看图了解我国古代的四大回声建筑
4、课后找找回声现象。板书设计
32、回声 高兴 奇怪
第二篇:回声 公开课教案
回声(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利用形声字特点,结合自己的发现,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呱、哩、圈、纹、碰、返”6个生字。
2.会写“倒影”2个生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欢快、奇怪的语气。4.通过水波的动画演示,初步了解回声的原理。教学重难点
1.利用形声字特点,结合自己的发现,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呱、哩、圈、纹、碰、返”6个生字。
2.会写“倒影”2个生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今天这么多老师们在听课,你们紧张吗?老师准备了一段有趣的动画,我们一起来放松一下。(动画视频《山里的回声》)三分钟。
2、看了这个动画,你有什么问题呢?
(为什么有回声,什么是回声„„)那就让我们带上问题一起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自由读文,要求:借助下面的枫叶宝宝,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
2.同们读得真好,一定在家预习过了。那现在告诉老师,课文共几个自然段? 3.指名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及时纠正字音,给予评价。
4.同学们生字学得真好,小青蛙和青蛙妈妈可喜欢你们了,这不,他们邀请你们一起游玩呢!想去吗?
三、学习课文1-4自然段
(一)出示桥洞的图片
1.小青蛙和妈妈带着大家游到了哪里?(桥洞底下)
2.描写桥洞的是第几段呢?(第一段),好,那请你大声地读一读第一段,然后说说你觉得这个地方怎么样?
3、请学生读。
一起看一看,这个地方怎么样?(美丽极了)出示桥洞图,美在哪里呢?(有花有草,有清澈的河水流过,有美丽的石桥,半圆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连起来,就像一个大月亮)
4、老师觉得这一句写的真好!(出示月亮和桥洞的图片)能用你的朗读让大家体会到这种美吗?出示第一段,指名朗读。(半圆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连起来,好像一个大月亮。)
5、这一段中还藏了一个多音字呢,谁能把他找出来? 突出多音字“倒”。他还可以读什么音?给他们找个朋友?
倒,三声时,意思是原本树立着的东西横躺过来了,比如,人横躺过来了就是“跌倒”“摔倒”;
四声时,意思是前后位置互换、向相反的方向前进,比如倒车,或者容器里面的东西倾倒出来,比如“倒水”。
6、我们文中读第四声。一起再读一读。
7、在这样美丽的地方,小青蛙的心情怎么样?(高兴极了)板书“高兴”;你从哪里看出小青蛙很高兴的?(高兴地“叫”起来;“多”好看;“哪”;“!”)说得真对!
那你能学学小青蛙的样子,高兴地读起来吗?
(指名读:小青蛙跟着妈妈游到桥洞底下,看到周围美丽的景色,高兴地叫起来:“呱呱呱,多好看哪!”)
8、随文识字“呱”
(出示生字卡片)这个字是我们要认识的字。一起来叫叫它。仔细观察,有什么简单的办法记住它?(二)初识回声
1.小青蛙正陶醉在这美景中呢,突然发生了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什么?赶紧到第二自然段中找一找,仔细读一读。
2.请你说一说,发生了什么事儿?(有一只看不见的小青蛙在学小青蛙说话。)小青蛙说“呱呱呱,多好看哪!”那只看不见的小青蛙也跟着说:“呱呱呱,多好看哪!”小青蛙问:“()”,那只看不见的小青蛙也跟着问:“()”总之,小青蛙说什么,他就跟着学什么。多有趣啊,请大家分角色练习读一读这一段吧!指明朗读。
3.小青蛙真的是遇到另一只小青蛙了吗?对呀,那其实是回声。我们一起合作读一读吧。男生读小青蛙,女孩子读回声。
(三)解读回声
1.小青蛙可不知道这是回声,所以他觉得——奇怪极了。“奇怪极了”是怎样?(十分奇怪,非常奇怪。)谁能把小青蛙的奇怪读出来?指名读。2.随文识字“哩”
这个句子中有个有趣的语气词——“哩”。同学们轻声读得很好,一起再来读一读。仔细观察,有什么好办法牢牢记住它?
3.可是小青蛙妈妈并没有直接告诉小青蛙答案,而是做了个实验给小青蛙看。她是怎么做的呢?请你到书上去找找青蛙妈妈的做法,用——画出来,并圈出表示动作的词。
4.青蛙妈妈的做法在第几段啊?(第四段)谁愿意来读一下? 5.扔进去之后发生了什么?我们一起看看。(播放水波动画)随文识字“圈”“纹”“碰”
6.老师把青蛙妈妈的动作都擦掉了,谁能把他们都找回来呢?课文填空。
青蛙妈妈()着小青蛙()到岸上。她()起一颗石子,()进河里,河水被()一圈圈()。()碰到河岸,又一圈圈地()回来。
7.做得真棒!青蛙妈妈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她又会说些什么呢?我们下节课再去研究。
四、复习生字
1.一起回忆我们这节课所学的生字吧。读生字卡片。
2.出示组成,齐读组词。
五、指导 “倒”和“影”
左中右结构字相比左右结构更瘦长,更紧靠。影字三撇要在一条垂线上,第三撇较长。板书:小青蛙(高兴----奇怪-----高兴)
4.听大家读的那么认真,小青蛙也忍不住跳过来和大家见面呢!快看,他来了。(图片)他想考考大家,课文里的生字有没有读准确,谁愿意读给他听听?
(1)认读带拼音词语:呱呱叫、返回来、碰到、一圈圈 波纹 说话哩。小老师带读,指名读。
(2)咦,生字的好朋友都逃走了,你还能把他们读出来吗?(读生字卡片,读完后贴黑板上)开小火车读。
(3)真厉害,那老师忍不住想问问了,你们是怎么把生字记住的呢?(出示:呱、哩、返、纹、圈,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住)(4)其中有个字很有趣,出示呱。呱呱呱是谁的叫声啊?那你能说更多这样的词吗?生根据提示说出小猫、小羊、小蜜蜂等的叫声。
(5)老师把其中一个字的甲骨文带过来了,你能猜出他是哪个字吗?(碰,长得像两个人走在一起,还碰到了石头。)给他组个词?
(6)老师这里还有个谜语,能猜出来吗? 像圆不是圆,专门绕弯弯。(圈)
(7)说得真好,我们一起来再把这些词语读出来吧!
第一课时:
目标:学习1-4自然段。识字,写字,朗读。联系上下文理解“波纹”,“激起”,“荡回来“的意思。
重难点:识字 朗读 词语理解 方法:小组合作,集中识字
第二课时:
目标:写字,朗读,了解回声科学知识 重点:写字,朗读 难点:了解回声的科学知识 方法:实验、小组合作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岸 纹 洞 游”四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用欢快、亲切的语气。3.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教学重点: 1.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欢快、亲切的语气。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生字卡片,全班认读。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小河上有座()。()的桥洞和水里的()连起来,好像一个()。小青蛙跟着妈妈游到(),看到美景忍不住高兴地叫起来:“()”。这时,一只看不见的青蛙也跟着叫:“()”。小青蛙问:“()”,看不见的小青蛙也跟着问:“()。”小青蛙很(),就去问妈妈。
3.妈妈有没有回答小青蛙的问题?我们继续学习后面的内容。
二、学习4-6自然段
1.青蛙妈妈把小青蛙带到岸上做什么?接下来老师带着大家一起看看,青蛙妈妈做了什么。仔细看好了哦!
2.视频播放石子丢进水里的动画。你观察到了什么? 自由说,然后用文中的语言读一读。
3.师:是啊,水的波纹碰到河岸,会一圈一圈地荡回来,小青蛙的声音也像这水的波纹一样,碰到桥洞的石壁,也会返回来。这样,小青蛙就会听到自己的声音啦。这返回来的声音,就是——回声。
4.你明白了吗?明白了之后,就当当青蛙妈妈,告诉小青蛙吧!出示青蛙妈妈的话,自由练读。指名读(指导读出亲切的语气)。分组比赛读。
5.小青蛙明白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高兴得一蹦老高,说:“妈妈,这就是回声吧!”)6.当当高兴的小青蛙,读一读小青蛙的话。7.分角色朗读第五自然段。8.学习第六自然段。
(1)出示第六自然段,齐读。(2)练读“多好玩啊!”(3)展示读。
三、指导书写:岸、纹、洞、游 1.出示生字,自由认读。2.观察字形
3.全班交流字形、重要笔画。4.扩词,组词。5.师范写,注意: 岸:头上山要扁 纹:绞丝旁三画写成。
洞、游:都是三点水,不同在于结构。洞的右边要宽,游字注意强调最右边部分。三个部分都要写得细长。
6.生描红,师指导。
四、课堂练习课堂作业本第2题。
第三篇:友谊的回声公开课教案
《友谊的回声》教学设计
执教者:黄绣蓉
教学目标 :
1.认真聆听《回声》,知道音乐中表现回声的方法,感受音乐与大自然的关系,激发学生在音乐的感悟下去探索、发现大自然的奥秘。
2.认识力度记号f,p,知道它们的含义,并能在实践中正确运用。3.通过学唱《友谊的回声》,鼓励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追求友谊并建立美好的友谊。
教学重点:力度记号在音乐中的实践运用。
教学难点 :音乐中表现回声的方法后半拍起唱的演唱方法。教学过程 :
一、引入课题
1.谈话:在自然界中有很多神奇的现象,老师和一位同学来合作一下,请同学们猜一猜这是什么现象?
2.你知道回声吗?(激发兴趣,让学生说一说)师小结:回声是发生在山谷中的一种自然现象,回声和我们发出的声音(我们把它称为原声)相比,有什么相同又有什么不同?
二、欣赏《回声》
1.引入:音乐家发现了这一奇妙的自然现象,有音乐家就想到用音乐来表现回声。当然,这个作品中的回声并不是对着山谷唱歌,而是两个合唱队模拟出来的,我们一起来听一听,你知道这两个合唱队是怎样配合着表现回声的吗?
2.认识力度记号:像我们刚才不同力度的演唱在音乐中有专门的音乐记号,叫力度记号,刚才我们在演唱中用了两种不同的力度,fP,(出示强弱)歌曲里表现原声的用了哪种记号?表现回声的呢?
三、发声练习
男女声分组唱,随老师的琴声唱一唱歌曲,用自己的声音表现一下回声。
处理:歌曲其他部分用中强的力度来演唱,表现叙述的语气。
四、学唱歌曲 引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唱一首《友谊的回声》,先听一听歌曲,想一想,为什么叫友谊的回声?指名学生回答,师小结:面对山谷,我们发出怎么样的喊声,山谷就会传给你怎么样的声音,这其实就像我们人与人之间,你对别人付出了怎么样的真心,别人就会对你有怎么样的友谊,这就是友谊的回声。
1.欣赏歌曲,随音乐轻轻唱一唱歌曲。
2.个别指导
A.出示:我喊一声,喊一声,噢,噢,噢。问:这个记号是什么?(PP----很弱)师生配合唱一唱,注意休止符
B.出示:回声回声…可爱的回声。师独自唱一唱,请学生为老师伴奏(拍手拍腿)述:这里有一个休止符,表示后半拍起唱,请同学们在为老师伴奏的时候注意一下,这里的休止符是怎么把握的(师再唱,生伴奏)我们一起来试一下(师弹琴,生边拍手边唱,逐步脱离拍手拍腿)
3.随老师弹琴,生轻轻演唱歌曲第一段 “向着大森林”尾音指导。4.学唱第二段,师弹琴,生轻轻唱一唱,个别地方纠正。5.随琴轻轻唱一唱歌曲。
6.歌曲处理友谊的回声是人间最美的回声,我们要用怎么样的声音来表现这样美妙的声音呢?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感受了回声,你现在知道音乐中是怎么表现回声的吗?对,运用了两个力度记号,那就是强、弱。除了这两个力度记号,音乐中还有一些记号也是表示力度的,也有表现力度的变化过程的,我们在以后的时间里再接着学习。
教学反思:
“音乐课程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重视音乐实践”,基于这样的理念引导,我对“回声”这一教学内容作了如上教学设计。音乐来源于生活,但又不同于生活中的音乐,如何让学生从生活中的音乐中提炼出音乐的本质,将对音乐的认识提升到另一高度,这是我们音乐课堂上所要追求的。因此,在课前我安排了师生表现回声的情景,让学生在这一熟悉的话题中进行交流讨论,对原声与回声进行比较,紧紧抓住两个要点形成共识:回声比原声弱回声出现的时间比原声晚。这样的认识过程,学生不仅有兴趣听,而且为后面的聆听作了铺垫。
无伴奏合唱“回声”是经典的歌曲,通过力度的强弱变化、轮唱的方式来表现回声,但是,由于学生的音乐水平有限,这样经典的合唱让他们聆听的结果却有可能是“听不明白”“听不清楚”。在这里我重点运用了“实践”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在实践后巩固。为什么会听不清楚?我们来做个实验。抓住一个简单的句子“喂朋友朋友”让学生进行轮唱的实践练习,帮助学生明白正是因为中间两个合唱队的重叠的部分给我们造成了这样的感觉,而这样的演唱方法体现的正是“原声在前,回声在后”的特点。这样的演唱方式就是轮唱。那么它是怎样表现回声比原声弱的特点的呢?我先请同学自由发表意见,再对同学分成两组进行实践的演唱练习,学生在演唱中感受了两种不同的力度,自然就对f、P的学习显得轻而易举了。
发声练习为歌曲的演唱作准备,同时也是对演唱中不同力度表现的一种巩固。歌曲演唱要抓难点。《友谊的回声》这首歌曲轻快,旋律也比较优美动听,很受学生的喜爱。这首歌曲中最大的一个难点就是乐句“回声回声,神秘的回声,可爱的回声”,抓好了这一乐句,整首歌曲的演唱就成功了一半。在这里我并不多说,而是让学生多做,在行动中感受。让他们为老师的演唱伴奏,在伴奏中感觉节奏,进而能正确地演唱这个节奏,大部分学生在反复的聆听中最终把握了这个难点。
在课堂实践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的问题,当教案的预设与生成不一致的时候,教师的反应不够迅速果断,以致于在表述上有点语无伦次,在歌曲演唱中还要注意对每一次的演唱提出更细致的要求,让学生每一次的演唱都有目标,难点的部分在整首歌曲的演唱中还得重点提示,让学生更为巩固,还要进一步提高课堂的活跃气氛等等等等,不足之处,我将虚心听取,并努力在今后的教学中积极改进。
第四篇:计算机病毒教案(公开课)原创配套
计算机病毒
教学目标
1、掌握病毒的定义和基本特点;
2、了解计算机病毒的传播途径和危害;
3、认识计算机病毒的破坏性及危害性,掌握计算机病毒防治的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计算机病毒的定义并掌握其特点;
2、了解计算机病毒造成的危害,树立对计算机病毒的防范意识;
3、掌握计算机病毒防治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计算机病毒的防治方法
教学设想
信息技术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在课堂教学中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关照全体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并注重交流与合作。通过情境导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的过程中,对计算机病毒的定义及其防治方法形成比较深入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情境引导→提问→讨论→归纳→延伸→练习这样的过程,互相交流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当我们感冒时,我们会出现咳嗽、流鼻涕、发烧等症状。它使我们昏昏欲睡,打不起精神,无法集中精神进行正常的学习与工作。不但如此,它还会传染给我们的亲朋好友。可以看出,病毒侵袭我们的身体,给我们带来许多的不适。如果我们的电脑“感冒”了,它会有什么症状呢?
提问,学生分组讨论,预设的答案可能为: ①反应迟钝,出现蓝屏甚至死机
②常用的程序突然无法使用,或者图标变更 ③开机后出现陌生的声音、画面或提示信息 揭题:计算机病毒
二、新授课
首先,请问一下同学们,有没有谁见过计算机病毒?有没有见过计算机病毒发作的样子?(随机选取几个同学提问,鼓励学生讨论并畅所欲言,通过这种方式给学生以引导,让学生感知本节课教学内容)然后,向同学展示一个案例。(PPT展示熊猫烧香病毒案例:)
演示完毕,大家有没有发现,病毒的危害是如此巨大,出乎我们每个人的所料。病毒的攻击会使我们的个人的隐私权造成很大的侵犯并对我们的财产造成很大的损失。现在,让我们来讨论一下,计算机病毒的定义是什么,以及它的特点及危害性。
1、计算机病毒的定义(板书)
计算机病毒是指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破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且能够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
2、计算机病毒的特点(板书)
①寄生性:计算机病毒寄生在其他程序之中,当执行这个程序时,病毒就起破坏作用,而在未启动这个程序之前,它是不易被人发觉的。②传染性:是计算机病毒最重要的特征,通过各种渠道从已被感染的计算机扩散到未被感染的计算机。
③潜伏性:计算机病毒像定时炸弹一样,让它什么时间发作是预先设计好的。一个编制精巧的计算机病毒程序,进入系统之后一般不会马上发作,可以在几周或者几个月内甚至几年内隐藏在合法文件中,对其他系统进行传染,而不被人发现,潜伏性愈好,其在系统中的存在时间就会愈长,病毒的传染范围就会愈大。
④隐蔽性;计算机病毒具有很强的隐蔽性,有的可以通过病毒软件检查出来,有的根本就查不出来,有的时隐时现、变化无常,这类病毒处理起来通常很困难。
⑤破坏性:计算机中毒后,可能会导致正常的程序无法运行,把计算机内的文件删除或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通常表现为:增、删、改、移。
⑥可触发性:病毒因某个事件或者数值出现,诱使病毒实施感染或进行攻击的特性称为可触发性。
3、计算机病毒的传播途径(板书)
计算机病毒的传染途径通常有以下几种:(出示PPT课件)⑴软盘:通过使用外界被感染的软盘,例如,从不明渠道来的系统盘、来历不明的软件、游戏盘等是最普遍的传染途径。
⑵硬盘:硬盘的存储量大,在利用它传输文件或引导系统时,也很容易传播病毒。
⑶光盘:盗版光盘的泛滥却为病毒传播带来了方便。盗版光盘上的软件示经过严格的病毒检测,难免不带有病毒,即使发现病毒用户也无法清除。
⑷网络:通过网络来传递文件越来越方便,对于网上众多的软件,谁也不能保证其中不含有病毒,由于网络覆盖面广、速度快,更为病毒的快速传播创造了条件,近年来出现的许多新式病毒都是通过网络进行传播的。
4、计算机病毒的防治方法(板书)
计算机病毒的防治应以“预防为主,清除为辅。”防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PPT展示)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
1、计算机病毒有哪些传播途径?
2、如何进行计算机病毒的防范?
五、教后记
第五篇:斑羚飞渡公开课配套教案
《斑羚飞渡》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感知斑羚飞渡的过程,体悟飞渡场面的悲壮。
2、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多重对话,通过揣摩含义深刻的句子,领会作品蕴含的思想感情,进而多角度探究作品的主旨。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爱生命,珍爱自然。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多重对话,通过揣摩含义深刻的句子,领会作品蕴含的思想感情,进而多角度探究作品的主旨。
教学方法
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自然千姿百态,动物世界更是精彩纷呈。动物在面临绝境时的表现往往令人赞叹,令人震撼,所折射出的可贵精神是值得人类细细品味的。被逼至绝镜,关乎种群存亡的危难时分,斑羚会作出怎样的举动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沈石溪的《斑羚飞渡》,去触摸那撼人心魄的惨烈与悲壮。(板书文题、作者)
二、检查预习
认识斑羚图片,正读音释词义
三.初读感知
1.同学们都预习过了,读完这个故事,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呢?能否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
生讲:震撼、感动、惊心动魄、悲壮„
2.斑羚面临怎样的处境会让你有这样的感受呢?齐读相关段落 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他们此时的处境?进退维谷。
前面有悬崖峭壁、万丈深渊、激流险滩。后面有猎人猎狗。此时的处境怎样?用一个字来形容。险。(板书)
3.面对这样一场灾难,他们此时的心情怎样?(烘托悲剧气氛)生讲:着急、紧张师引导:文章中有哪些文字可以看出来? 生:第三段:惊慌。哀咩:似乎在说:别过来,危险!
第四段:镰刀头羊悲哀地咩了数声:难道天要灭我们吗?绝望、无奈、悲凉 第五段:又骚动起来:害怕失足——精神崩溃的边缘(讲两三处即可)
4.他们现在进是死,退也是死,看来是必死无疑了。有没有奇迹发生? 四.文本细读
1.斑羚找到了怎样的方法渡过难关呢?
生讲:年轻斑羚踏在老斑羚的背上飞过去,牺牲老斑羚成全年轻斑羚。2.师引导:你能否到黑板上来画个示意图
评价:怎么样?掌声鼓励一下吧!
3.我们再来看看这张图片,或许看完这张图片我们对这个故事已经一目了然,然而有时图片还不足以说明画面的美丽,唯有文字才能深深地震撼着我们。那么,在飞渡这一场景中,有没有哪些文字所表现出来的瞬间触动了你心灵最柔软的一角呢?(PPT)
请小组朗读一下9到10段,在你听到的有感触的地方画一画,圈一圈好吗? 配乐:THE LUDLOWS 燃情岁月 电影原声带 4.师生交流心得感受
师:同学们记下来了吗?好的,那么,下面给你们一分钟时间在你刚才画出或圈出的地方写下你内心最真实的感受,说出最打动你的瞬间。师:老师先来讲讲最打动我的瞬间吧!最打动我的瞬间是公斑羚对年轻斑羚示意性地咩了一声,一个“咩”字我仿佛听到了公斑羚在召唤年轻斑羚说:孩子,你准备好了吗?我们要上路了,别怕,有我来帮你。我看到了老斑羚对于年轻一代深深的情谊,宁可牺牲自己也要保全下一代。由此我想到我们的父母亲不也是这样吗?不求任何回报,甘愿为我们牺牲一切,而我们是否真真正正地考虑过他们呢?这段文字让我感触颇深。
那么同学们你呢?有没有打动你的瞬间?生讲 品味语言
过渡语:老师引导蹿跃——可否改成“跳跃”?速度之快,表明强烈的生的渴望。(板书)猛蹬——“蹬”是什么感觉?当你在100米冲刺时蹬了一下是什么感觉?使出全身的力量。为的是什么?活下来、生存。我们可以看出什么?求生的愿望、意志和力量。(板书)
残壳——完成了使命就如残壳一般,显得悲壮,如英雄一般。
讲到该处的时候可以结合朗读。
5.面对这场灾难,羚羊有很多的表现,尤其是镰刀头羊,它有哪些瞬间能够触动你的呢?生讲 老师引导:
(1)如第八段:镰刀头羊从队伍的一端走向另一端,这一走意味着什么?死亡。我们说交出东西很容易,交出生命容不容易?
为什么斑羚可以如此坚定地从一拨走向另一拨,从容走向死亡?为了下一代的生存。斑羚表现出了什么?牺牲的精神。(板书)
(2)第16.17段:镰刀头羊毅然走向了死亡,消失在一片灿烂中。此时斑羚为什么还要选择死亡?可不可以不死?不死还会被猎人打死、或者换一种结局:他叹了一口气,瘫软在悬崖上。可不可以?不可,那样死的更悲壮。
他为了什么?死也要死得光荣,如狼牙山五壮士。为了生命的尊严。(板书)五.主题提升
1、分析彩虹的作用
斑羚所表现出的也就是作者——歌颂的。文中有一样东西也如斑羚的精神一样美好,那是——彩虹。或许这些精神就是彩虹的意义。(板书:画彩虹)在文中出现了几次?三次。
第一次:第五段——虚幻的彩虹代表了一种求生的意志
第二次:第11段——那是一座用死亡做桥墩的桥,代表一种牺牲的精神。第三次:第16段——彩虹——生命的尊严。
2、作者给我们讲了这么一个故事,作者想要引发我们去思考的是什么呢? 生讲
面对灾难,斑羚表现出了什么?求生的愿望、意志、力量、生命的尊严、牺牲的精神。
2.这是一篇动物小说,仅仅是写动物的吗?非也。同样也是写人的。动物在灾难面前表现出了超人的意志、力量、求生的愿望和牺牲的精神。人可以吗? 生讲(2-3人)
那我们再来看一个故事:《“诺曼底号”遇难记》(节选)看视频,谈感受
动物和人同属于——生命。(板书)看着这一个个生命所面临的灾难,对于幸福生活着的我们,不禁要感叹了:“活着真好!”所以我们要——敬畏生命,珍爱生命(板书),不论对自己,还是对动物。
六、拓展延伸
假如你是那头即将飞渡的老斑羚,此时会想些什么?又会对年轻的斑羚说些什么?
七、布置作业
1.当镰刀头羊成功指挥飞渡后,孤零零地站在山峰上时,它会想些什么?请展开想象,写一段话展示其复杂的内心世界。
2.阅读短文《藏羚羊跪拜》,完成作业。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