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18《鸟》教案 新人教版

时间:2019-05-13 21:29: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18《鸟》教案 新人教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18《鸟》教案 新人教版》。

第一篇: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18《鸟》教案 新人教版

18.鸟

教学目标

1.阅读文本,读通,读顺,掌握本课生词。2.了解作者从哪几方面写了鸟的特点。

3.找出相关句子,明白作者的“爱”鸟,“爱”的是鸟的自然形态,而“悲” 鸟的失去自在自为,这已经超越了鸟本身。

教学重难点

1.阅读文本,读通,读顺,掌握本课生词。

2.找出相关句子,明白作者的“爱”鸟,“爱”的是鸟的自然形态,而“悲” 鸟的失去自在自为,这已经超越了鸟本身。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鸟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常见吧,谁能说说鸟在说说你心目中的鸟儿是什么样子的。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大师梁实秋笔下的鸟儿。

二、作者简介

梁实秋,(1903一1987)原名梁治华,出生于北京,浙江杭县(今余杭)人。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曾与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代表作《莎士比亚全集》。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被誉为“知性散文”的代表作家梁实秋的《雅舍小品》,是别具一格而脍炙人口的散文经典。其中的《鸟》则是这类散文的典范。作者的 “爱”鸟,“爱”的是鸟的自然形态,而“悲”鸟的失去自在自为,这已经超越了鸟本身。作者甚至对违背自然形态的关于鸟的典故产生质疑,更显示出作者对日常生活和社会现象情伪的透辟洞察。尤其是由“悲”鸟到“悲”人的人生体味,更给了人们深深的启迪。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的鸟?

明确:(1)鸟的叫声:有远到近、由近到远

1(2)鸟的外形:长长的尾巴、尖尖的长喙、斑斓的花彩…… 2.文章依照不同的鸟给予自己的不同感受,把鸟分为哪四类?

明确:令人触目惊心的笼中鸟,令人喜悦的鸟,令人憎恶的鸟,令人悲苦的鸟。

3.第2段和第6段都用了什么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反衬手法。作用是:用笼中鸟、寒鸦和鸱枭来反衬生活在自由的天地中那些好鸟的可爱,同时突出地表达了作者不满于像囚禁似的笼养鸟的做法。

4.作者着力写了鸟给人的喜悦和鸟的生活的悲苦,从这些描写中,你感受到作者希望有怎样的社会和怎样的人生?

明确:作者希望建立自由、平等、幸福、美好、没有强权、没有欺压、没有贫困的社会。希望有个能够自由地发展个性和才能的人生。

5.同桌之间讨论:应该怎样保护小动物?选出代表和班级同学分享。扩大保护区面积、增加人员看护、制作宣传标语……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想要告诉同学们:美丽鸟、美丽的大自然,都需要我们用心去呵护,真正的喜爱不是占有,不是破坏,而是让美丽的事物更加美丽,让美丽的世界更加美丽。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生活中能够爱护生活中的小动物,保护他们赖以生存的家。

五、板书设计 《鸟》

笼中鸟

可怜

苦闷 听鸟

鸟声的可爱

凄绝 观鸟

鸟的形体动作之美 感伤

美鸟消逝

六、作业布置

1.完成本节课的《同步练习》。

2.预习《动物笑谈》导学案中的“探究案”。教学反思

本课是初中语文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18课。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学生意识到珍爱小动物的意义,告诉同学们:真正的喜爱不是占有,不是破坏,而是让美丽的事物更加美丽,让美丽的世界更加美丽,使学生懂得珍惜身边的小动物。

教学程中注重和学生的课堂互动,使每位学生都能够积极的配合老师讲课,达到了很好的教学 效果。

第二篇: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

《羚羊木雕》教案

南昌市湾里第二中学

齐述兰

一.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分角色表演,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2)联系生活实际,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获得人生有益启示。二.教学重难点:

1.学会从文中的语句分析人物形象。

2.理解文章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三.教学课时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我们和父母不是同时代的人,肯定在思想观念等方面有跟他们不一致的地方。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跟父母因某事而意见分歧?你是怎样处理这些矛盾的?请你说说你的经历。(请两三个学生谈经历)由此导入本课。

(二)检查学生预习、感知课文内容:

1.掌握生字词语

攥捕dài 逮着玩dǎi .zuàn 树杈.chà 怦怦..pēng 逮..2.搞清课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这些人物之间是什么关系?

A、父母对“我”怎样? B、“我”和万芳的友情怎样?通过哪些事情表现出来的? B、这些人物之间产生了什么矛盾? C、这些矛盾是围绕什么展开的?

D、父母逼我要羚羊木雕,奶奶是怎样对待这件事的?父母听奶奶的话没有?说明了什么? E、作者的感情倾向是怎样的?怎样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3.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归纳、板书:

父母:重财轻义

万芳:重友情

“我”:重义气

(三)合作学习:课本剧表演。

分成四个大组,按角色进行表演,注意品味揣摩人物个性化的语言,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四)以“亲情与友情”为话题,组织学生进行辩论。

1、通过辩论会的形式,目的在于:

(1)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怎样与父母沟通,怎样对待友情,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2)学习辩论的技巧,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和口语交际能力。活动过程:

2、导入:“我”既然把羚羊木雕送给了万芳,父母逼“我”要回木雕,这样作对与不对?怎样才能避免与父母发生矛盾?怎样正确对待友情?请大家围绕“亲情与友情”进行辩论。板书辩论会主题:亲情与友情

3、方法:男生代表父母一方;女生代表“我”、万芳一方

4、老师主持,宣布要求后,先提出问题:“既然羚羊木雕已送人,父母逼我要回,对或是不对”?以此谈论各自的看法,老师在学生辩论中不是进行引导、点拨。

5、小结:子女要多与父母沟通,交流。

(五)片段作文训练:续写“我”从万芳家回来时路上的心情。

第三篇: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21.风

时间: 总课时数: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词语,注意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文中所蕴涵的浓浓的亲情。

3、初步掌握圈点勾画的学习方法。

4、感悟误解中所体现的亲情,深刻体会鲁迅先生有愧于亲人而表现出的忏悔、自责的内心世界,学习鲁迅先生善于自省、勇于改过的精神。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文中浓浓的同胞手足之情,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必改的情操和美德。教学重点:

1、感悟亲情,深刻体会鲁迅先生忏悔、自责的内心世界,体会新兄弟之间的手足深情。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圈点勾画的阅读方法,在自主阅读中质疑问难,深入探究。

教学难点:

1、理解本文含蓄深沉的立意。

2、揣摩文中艰深难懂的语句,理解其深刻内蕴。课前准备:

1.生自学“读一读 写一写”中的词语。2.了解作家鲁迅。3.初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第一课时

一、导入:亲情是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温馨和美的亲情动人心弦,感人至深,在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也是真挚而令人难忘的。今天学习的《风筝》,就是鲁迅(周树人)回忆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时候围绕风筝发生的一件事。无论是当年管错了,还是醒悟后的自责及无法补救的沉重,都洋溢着浓浓的手足之情。《风筝》就像一曲人情美的赞歌,让人沉醉在自然、和谐、水乳交融的诗情画意里。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篇文章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板书课题并出示学习目标。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1)学生展示收集的作者简介,教师可就重点内容加以强调。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2)处理本课生字、生词。伶仃:(líng dīng ;孤独,没有依靠)憔悴:(qiáo cuì;瘦弱,不好看)嫌恶:(wù;厌恶)惊惶:(huáng ;惊慌)瑟缩:(sè ;身体因寒冷、受惊吓等而蜷缩或兼有抖动)苦心孤诣:(yì ;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

2、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后,教师再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帮助学生多角度地理解课文。教师提示读书的方法:

第一步:初读课文,弄清了这篇文章大致写了什么;

第二步:再读课文,找出了不懂的词句,能提出问题,说明你读书读进去了; 第三步:细品课文,揣摩语言之美妙;

第四步:回味课文,给我们的成长带来什么思考,即文章美的内涵。

3、质疑探究:

a.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请你概述一下。

b.读课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

(教师可针对学生不同的感受启发提问)为什么“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事隔几十年为什么要讨小兄弟的宽恕?为什么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鲁迅对待自己的错误态度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毫无怨恨? c.课文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大家一起研讨。

三、自主质疑,合作探究 :

学生四人小组设疑,可小组内互问互答,教师巡视引导、点拨、补充,不同意见全班讨论。教师做好充分准备,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深入下去。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别。

(可请学生把问题记在课堂笔记本上)[问题探究]

①作者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联系下文)②为什么说“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近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北京天空中荡漾了”?

③找出文章描写小兄弟对风筝入迷的情状的语句,分析这些描写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讨论后交流展示,教师加以评述。

①根据上下文,就可以理解。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温暖的二月,而北京却是肃杀的严冬。故乡的风筝时节,杨柳发芽,山桃吐蕾,而北京,“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权于晴朗的天空中”。所以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放起风筝来了。“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而且这一幕永远无法补过。说“惊慌和悲哀”,从结构上说,是为了引出下文。

②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候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现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③相关句子见书本。对小兄弟入迷的情状描写得越细致生动,越能加重对剥夺他放风筝权利的封建家规的控诉力量。这里隐含着作者对小兄弟的同情,对自己深深的自责。

四、课堂小结:

作者在北京的冬季看到天空中的风筝所引发的惊异和悲哀(引出下文),在“春光明媚”的画面里展开了对往事的回忆,使现实中严冬的“寒威”与回想中春日的“温和”互相映衬,既增添了回忆往事哀婉动人的力量,又使文章带上几分明丽的色彩,透露出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光明天地的心情。

五、课堂检测: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丫杈

可鄙

虐杀

笑柄

瑟缩 点缀

宽恕

苦心孤诣

嫌恶

什物(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词语。jué bié()

dàng yàng()

qiáo cuì()jīng huáng()

huǎng rán dà wù()

六、板书设计:

鲁迅

回忆

虐杀后补过

悲哀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时间: 总课时数:

一、课文导入 :

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中兄弟之间的手足之情,明白了游戏于儿童的意义,感悟到鲁迅严于解剖自己、知错必改的精神,感受了作者由惊异、悲哀到后悔自责及心情沉重的感情经历,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我们从中还能感悟些什么?本节课继续研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

教师朗读指导(声音、语调、速度、感情)。

指名朗读课文(3—12段),对课文主体内容再次交流探究:

朗读时,可分读、齐读或重点读。整体感知,同时布置思考问题准备在预习与思考前提下,小组内交流,选共性和有代表性问题合作探究。小组之间相互派代表问答,教师引导深化,不同意见全班讨论。(教师应引导学生解决好如下问题)

三、合作探究: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研究问题,教师巡视指导,同学讨论解决,教师加以评述。第一组:

1、从语段中找出描写小兄弟观望他人放风筝的语句,分析一下作者从哪几方面写的?他为我们勾画了一个什么样的儿童形象?对小兄弟流露出什么感情?(结合书中插图体会)

2、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请你用自己话概括。说说作者在文中是什么样的形象?对“我”的描写,流露出了怎样的感情?这时的小兄弟是怎样的处境?

3、这部分一些动词和形容词用得很贴切传神,找出来,说说为什么用得好。

4、通过3、4段的学习,你进一步感悟到了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点拨,全班交流、补充。

[教师小结]

这部分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瘦弱的小兄弟形象,而“我”是一个野蛮粗暴的“虐杀者”,文中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可怜、同情和痛楚的手足之情,也隐含着深深的自责。(第4题可放开让学生说,教师不一定给评价)第二组:

快速默读,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讨论。

1、看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行为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

2、从第5段中找出一句有关文章主旨句子,说说反映了什么主题?

3、而我明白了儿童游戏意义后,心情沉重,总想补过,这说明什么?

4、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从中你又感悟到了什么? ·

[教师小结]

作者一接触科学思想,就认识错误,设法补过,并不因为自己当初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不因为当初的想法是受了传统的影响而宽恕自己,也不因为时间相隔久远就不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么沉重,可见他是多么严厉地解剖自己,他的为人是多么严肃认真,他的精神正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第三组:(教师要重点指导第三组的问题,可由浅入深引导)

1、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

2、为什么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教师小结]

作者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我”因无法 补过而心情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意想不到,又“无可把握”,想摆脱也不可能了。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课文一再强调“我”的沉重和悲哀,不仅表现个人的悔恨,而是对这种普遍的精神麻木状态的忧虑和痛惜的感情。即使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得到极大的教育意义。

第四组:(归纳文章主旨)

回忆童年的往事带给作者的是无法把握的悲哀,那么,在这篇弥漫着浓浓的悲哀气息的散文中,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什么东西呢?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各组委派代表发表观点。学生的答案可多种多样。[教师小结]

——告诉我们游戏是儿童的正当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抒写作者为童年时的精神虐杀而产生的深深的痛苦、悲哀和忏悔。——告诉我们,有些错误是永远无法补过的。

四、拓展延伸:

文中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你小时候也做过许多游戏,玩过不少玩具吧?请你选一个最难忘的说给同学们听听。

五、课堂小结:

《风筝》这篇文章不仅表现出人内心美好的感情,而且能够给人以深沉的思想力量。本文深刻的主题,令读者读后有意在言外的收获。通过学习课文,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呢?反复思索以后并用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让自己的感情更真挚、美好,思想更丰富深刻。

六、课堂检测:

文学、文体知识填空。

①《风筝》一文作者____原名____,是现代伟大的____、____、____。你读过他的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风筝》一文采用____的记叙顺序,以第___人称的角度,围绕着风筝主要写了两件事情:其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其二是_____________。

七、板书设计:

少时:折断风筝————精神虐杀 中年:未能补过————永恒悲哀 课后反思

22羚羊木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识记“脸颊、怦怦、逮、树杈、寒战”等字词。分角色朗读,梳理课文的情节,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能力目标:抓住课文关键,从故事情节中分析人物形象。揣摩、分析人物形象塑造中的心理、动作、语言描写的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透过家庭矛盾冲突的生活表象深刻领会文中蕴含的待人处世的道理,尊重他人的情感和人格,能以坦诚的心理与父母沟通。

教学重难点

品味赏析文中心理、动作和语言描写。

指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准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时间: 总课时数:

一、导入新课

渐渐地我们都长大了,对许多事情都有了自己的看法,对学习、对友情,你可能与父母有不同的看法,有时可能与父母发生冲突,由于他们是大人,所以你只能委曲求全,你免不了伤心、落泪。那么如何与父母交流呢?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一课或许对你有一定的启发。

二、整体感知,把握关键

1.快速浏览课文,检测字词 抹

怦怦 树杈 寒颤

2.这篇课文围绕羚羊木雕写了一件什么事?“我”把木雕送给了好朋友万芳,父母逼“我”要回木雕。(板书:“我”送木雕给万芳,父母逼“我”要回木雕。矛盾)3.文中涉及到哪些人物?这些人物对这件事的态度怎样?

“我”、奶奶、万芳主张送;爸爸、妈妈、万芳的妈妈主张要回。

三、朗读体验,深入理解

1.这些人物各有什么特点,你印象最深的是谁?为什么?

现在就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用笔划出文中最能体现人物特点的语句。2.交流赏析: 妈妈:严厉固执

语言:“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那么贵重的东西怎么能随便送人呢?要不我和你一起去!” 【个别读 齐读】这句话非常生动地写出了妈妈只知道雕木的贵重,却全然没有顾及孩子的感受,没有理解孩子们的友情。语言描写十分符合人物的性格。)

神态:妈妈的目光紧紧地盯着我。妈妈变得十分严厉。妈妈坚定地说。“我”:软弱害怕,看重友情。

语言:“没有卖……我送人了。”【 齐读(读出发抖的声音)】 神态:小声地说。站在那儿一动不动,低着头不敢看她。哭着喊了起来。垂下眼睛不敢看她。心理:我没有理由了。我想到他们马上会逼我去向万芳要回羚羊,心理难过极了。她还会像以前一样和我要好吗?一定不会了。我对朋友反悔了。我做了一件多么不光彩的事呀!

爸爸:持重沉稳

语言:“小朋友之间不是不可以送东西,但是,要看什么样的东西。这样贵重的东西不像一块点心一盒糖,怎么能自作主张呢?”

神态:他静静地点燃一支烟。爸爸的声音一直很平静,不过带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

万芳:仗义明理

语言:“算了吧,反正我已经站了一个钟头,要是再换过来,你还得站两个钟头……”

“你拿着,咱俩还是好朋友……” 行为:用她的新裤子换我的破子裤而被她妈妈罚站一个钟头。

奶奶:爱莫能助 语言:“算了吧,这样多不好。”

总结:刚才我们所欣赏的这些精彩语句,作者就这样成功地运用了心理、神态、语言、动作描写,特别是个性化的语言描写,使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给我们留下太深的印象。接下,就让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再次欣赏一下那鲜明的人物形象。3.分角色朗读: 1-16小节的对话部分。

(1)四人一小组,分角色朗读。(我、爸爸、妈妈、评论员)(2)自(推)荐分角色朗读,读后评价。

五、课堂检测

阅读课文后三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1.写月光冷冷的有什么作用? 2.写万芳的出现有什么作用?

3.“我”为什么“止不住流下了眼泪”? 4.文中描写“我”的心理活动的句子有哪些? 5.“可时,这能全怪我吗?”的含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

1.以冷冷的月光烘托心情的哀伤。

2.万芳的突然出现暗示了他的心理变化,是对“我”反悔的原谅。3.流泪既是为被逼反悔的伤感,又是因为友情的感动。

4.“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因为我对朋友反悔了。我做了一件多么不光彩的事呀!”用心理描写揭示了大人的狭隘,重财轻义对孩子心理的严重伤害。5.表示孩子对父母做法的严肃质问。“我”的不服是出于真诚无私的友爱。“我”屈从了父母,应该“怪”我,但是,“我”是迫不得已的,主要怪父母,怪他们不懂得孩子的感情和人格,对孩子采取了简单生硬的态度。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时间: 总课时数: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分析了课文中的人物性格,这节课我们来探讨一下由羚羊木雕引起的矛盾的是与非。

二、合作探究,明辨是非

1.探讨:在由羚羊木雕所引起的这场矛盾冲突中,作者认为谁是谁非?从哪里可以看出? ●a、母亲生硬的语气、父亲不可抗拒的态度。b、极力渲染孩子们的真挚友谊。C、奶奶的爱莫能助。d、“这能全怪我吗?”●文章第36自然段中的环境描写,还有37自然段的心理描写的语句。(生齐读体会)●去掉“全”字,说明都是父母的责任。原句是说既有父母的责任,也有“我”的责任。

作者认为大人粗暴的行为严重地伤害了小孩子美好的心灵,摧残了孩子们的友谊之花。2.辩论: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木雕究竟该不该要回(举手分成两组然后以正方、反方来辩论,学生相互讨论后,辩论开始)

要求:①要有鲜明的观点。②有比较强的角色意识,发言要符合所代表的人物身份。③联系 实际,有理有据。涉及:能否送人 能否自作主张 金钱与友谊 ●我认为不应该要回,因为送出去的东西是不能要回的。

★应该要回,羚羊木雕毕竟是一件贵重的物品。而且,是爸爸送给“我”的。●不能要,因为万芳是一个多么仗义的好朋友呀!她能在困难时帮助“我”。如果要,会让“我”和万芳都很伤心的。

★我同意要回。情义是无价的,并不是非得送贵重的礼物才好。可以再换一件礼物送她。况且,不要会与父母的矛盾更大。

●如果把贵重的木雕要回,不就说明情义是有价的吗? ……

3.作者是在歌颂孩子们之间纯洁的友谊。是啊,古今中外,有多少名人志士在歌颂友谊,在赞美友谊。曾记得一位伟人这样说:“友谊是人生的调味品,也是人生的止痛药。”“世界上没有比友谊更美好,更令人愉快的东西了;没有友谊,世界仿佛失去了太阳。”我们知道:在歌颂友情时,我们也不能抛弃亲情,毕竟亲情也是人间最真挚而美好的感情。“我”怎样做才能既尊重友情又顾及亲情呢?

●应该把万芳的“仗义”讲给父母听。或者在送木雕前先征求父母的意见,毕竟这是父母送给“我”的;父母在送“我”木雕前如果交代木雕的贵重。也许不会产生这些矛盾。

4.总结:综合你们的观点,应该说在这次矛盾冲突中,双方都有责任。像刚才同学说的一样,如果父母及时向我说明羚羊的贵重,我就不会轻易送人;如果,我事先与父母商量,也不会发生这件不愉快的事;如果,我及时说明我与万芳那深厚的友谊,父母也许不会逼我要回羚羊。所以,产生矛盾的根本原因是――双方缺乏沟通。其实生活中,遇事多商量,多一些沟通、多一些理解,生活会变得更美好。(板书:理解、沟通)

三、拓展延伸,开阔视野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因为与父母沟通不够而发生不愉快的事呢?或者你有因赠送礼物而送出了伤心的事吗?应该怎样更好?(讲故事并围绕“理解、沟通”发表见解)

四、结束语:同学们,“可怜天下父母心”,他们在你们的身上倾注了太多的关爱和心血。所以,在发生矛盾的时候,我们也要设身处地为父母想想,想想他们的感受,努力去理解父母。同时,我们也要学会与父母沟通,让父母理解自己,这样什么矛盾都将解决。我想,一个温馨的家需要我们共同去精心呵护、去努力经营。

五、课外写作:

写一个你和父母(或老师或同学)之间曾发生过的矛盾片段,要求有语言和心理描写,并注意灵活运用说话的情态语。课后反思

23.散 步

时间: 总课时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感悟课文内容,通过朗读、品读课文,体会文章的人性美。2.品读课文中具有对称美的句子及含义丰富的语句。

3.体会文章中的深长意味,借鉴 “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逐步提高阅读能力特别是品评鉴赏能力,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

2、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文中一家人之间的和谐、温馨的感情,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品味文章的人性美、意境美、语言美。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中人物的优良品质。

3、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教学难点】

1、文章“以小见大”的写作特点。

2、体会文章语言的特点,强调对称句的特征。

2、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所具有的象征意义(“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教法学法】 对于这篇含义深刻的文章的教学,如仅从感情入手,往往会造成空对空的局面,收不到良好的效果,本节课采用自学、讨论与点拨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自主中学习,掌握本文的主旨,培养尊老爱幼的优良品质。同时还要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自我解决学习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一种水,能让你喝醉,这种水叫作母爱,因为母爱如水。有一座山,能让你坚韧,这座山叫作父爱,因为父爱如山。我们的父母在艰辛和苦难里繁衍生息,才有了我们的幸福与安宁。如今,他们老了,孱弱的双肩担不起重负,今天,就让我们搀扶着他们走进暖暖的春日,去进行一次心灵的散步。

二、板书课题《散步》

《散步》是一篇美文,希望今天我们的学习能用耳朵去聆听,用眼睛去发现,用心灵去感 受,用真情去体会。

三、出示学习目标

四、出示预习提纲

1、生字

熬()

霎()时

分歧()

水波粼粼()

嫩()芽

词语

信服

委屈

各得其所

粼粼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本文主要内容。(1)散步的人有哪些?

(2)散步在哪个季节?

(3)散步在地点在哪里?

(4)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件怎样的事?

(5)散步的结果如何?

(6)用一句话概括全文主要内容。

4、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1)散步时的分歧是如何产生的?(2)分歧最终是如何解决的?

(3)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通过这件事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5、精读课文,品读语言

(1)圈出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向同组同学读读这些句子,并说明自己的喜欢它们的理由。

(2)以第8自然段为例,找出这段中很有特色的语句。

四、讨论、交流与点拨:

预习提纲1、2、3题主要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4、5题主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主旨,赏析文章美点。说到这篇文章语言的欣赏,我们 可重点关注“句子”。要品味它们的造型美、用词美、情趣美、蕴意美。要感受到它们对我 们心灵的熏陶。

5、归纳:

A 内容方面:

第一、写景的句子

——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第四段)

(通过初春秀色的描绘,表现了春天蓬勃的生机,暗示熬过了严冬的母亲将会获得新的活力)

——描写母亲所看到的小路远处的景物(第七段)

(这句话描绘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揭示了“小路有意思”的内涵,点明了走小路的 原因,展现了母亲充分理解孙儿愿望的内心世界。)

第二、传情的句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便去拿外套”

(写出了母子二人的情态,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敬。“正因为如此”一句透 露了“我”的文化修养。)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这句话写母子关系,母亲明理,儿子孝顺,相映成趣)

第三、哲理性的句子

——儿子突然叫起来:“前面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 整个世界。

B句式方面:

第四、对称的句式

——有的浓,有的淡。

____我和母亲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这些句子将两个方面集中在一起,互相映衬,形式上有对称之美, 内容上也富有情趣。)(2)明确:

此题可结合课后作业第二题.。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 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句式的整齐与错杂,音韵的铿锵与连绵,语义的对举与反衬,似乎都是信手拈来,无丝 毫的刻意与雕琢,于平实中见灵气,在浅易中见哲理。从字面上看,这是形容他们走得小心,走的是小路,惟恐哪一步有闪失,特别是母亲,是经不起摔跌的,非稳当不可。从形象上看,很有象征意义: “我”和妻子都是中年人,要担任家庭责任感,母亲曾经也曾经承担了家 庭的重担,而儿子将来也要承担这一责任。母亲的曾经付出让“我”这一代人知道要担负责 任,而“我”现在要把母亲的责任传承给我的儿子,让儿子也能继续沿续着“我”的脚步,将来也能成为一个勇挑重担的一个人,于是“我”和妻子这一代人担负了承前启后,继往开 来的历史责任。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

语句很朴实,但向读者说明了深刻的道理。这是“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六、课堂检测 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2、比较阅读

请同学们速读课后短文《三代》,思考问题:

(1)这篇短文写了什么事?

(2)《三代人》、《散步》相互比较,哪个故事更感动你,说说你的理由?

3、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从不同角度说说从这篇文章读到的深刻内涵。

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感受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学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看到了文中的一家人为了家庭的温暖付出大量的艰辛与汗水,我们必须要感受爱的重要性,学会珍惜身边的每一份爱。本文运用以小见大的写法,通过描述一件不起眼的事情,但是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做人道理。做人要以孝为先,孝顺父母。

【教师寄语】

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我们在家中幸福地成长;家,是一个爱的港湾,我们沉浸于爱 的暖流之中;家,又是一副沉甸甸的担子,需要家里的每个人用责任来担当。只有这样,我 们才能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园。老师希望你们每个人记住这些,为自己的 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业】我们要感谢父母,因为是他们给了我们生命,给了我们成材的机会。同学们,请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向你的父母说些你最想说的话,把这些话写在你们自制的贺卡上,献给你们的父母。

板书设计

散步 莫怀戚

母亲 走大路 ↑承上

散步 分歧→{我 妻子 责任重大→使命感

儿子 走小路 ↓启下

【课堂检测题说明】我们可以把两篇文章通过比较,体会《散步》写的精彩之处,可以 从语言、写作方法等进行比较。(学生答案会多种多样,所以要求学生举例说明缘由,只要 说得有道理即可。)

《散步》比《三代》多一些景色描写。文中有两处对初春的描写,这段描写在全文中 起到衬托的作用。第一处是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大块小块的新绿”“有的浓,有的淡” “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新绿”、“嫩芽”、“冬水” 的水泡分明是春的气息的透露,它显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机,这是对生命的高歌,对生命的礼 赞。第二处描写母亲所望到的小路远处景物: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这些都写出春的气息,春天在召唤,生命在呼唤。字里行间留露的正是一种对生活的酷爱,对生命的珍爱。

(2)在散步中两两对称的句子很多。“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 路有意思”等。作者运用对称的句子,互相映衬,使我们读起来很有情趣。语言朴实,但蕴 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

(3)以小见大的写法:通过描写生活中的小事情散步,反映出尊老爱幼这个社会大主题。

课后反思 散文诗两首

时间: 总课时数:

学习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积累字词,能读会写“嗅、叠、匿笑、花瓣、沐浴、祷告、菡萏、花瑞、并蒂、徘徊、欹斜”等词语。

2、了解两文中所表现的感人至深的亲情。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掌握散文诗的朗读技巧,继续提高朗读能力。

2、学习和借鉴两首散文诗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真情的写法。

3、熟读背诵两首诗。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两首诗展示、歌颂母爱。学习后,激发我们关爱母亲、回报母亲的炽热情怀,把独特的歌喉献给挚爱的母亲。

教学重点

准确领悟诗歌所抒发的感情,把握诗歌托物言情的写法。

教学难点

深层品味诗句所蕴涵的思想感情,如《金色花》中“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荷叶母亲》中“心中的雨点”的含义等。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借朗读传情,活现作品情感。

2、知诗(知内容)—说诗(说诗意)—想诗(想意境)—悟诗(悟感情)—品诗(品特色)

金 色

泰戈尔

目标:

1、掌握泰戈尔的文学知识。

2、让学生通过自学学习方式,听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潜心体会母子深情。

3、以读代讲,训练学生朗读能力,以读品诗,读出味道,读出感情,4、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情感体验,并训练学生的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以读品诗。

2、认识母爱的伟大,体验人间至爱亲情,接受诗歌美的熏陶及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母爱是文学艺术上一个的主题,它是世界上最崇高最伟大的爱。当太阳升起,我们会感到光明与希望;而母亲的拥抱,我们会感受到温馨与幸福。今天,让我们带着这种对母亲的爱一起走进泰戈尔先生的《金色花》,一起来感受母子至深之情。

二、检查预习:

1、学生出示搜集的作者简介(老师可补充)

泰戈尔:印度著名诗人,艺术家,社会活动家,曾获得1913诺贝尔文学奖,代表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园丁集》等,在他的作品里,多以爱、宽容、欢乐为主题,颂扬人间最崇高,最纯真的感情,而母爱就是他最为极力颂扬的主题之一。

2、学习整理出本课生字词:

匿(nì)笑

花瓣(bàn)

沐浴(mù

yù)

罗摩衍(yǎn)那

二、整体感知:

这是一首散文诗,风格清新自然,韵律优美,我们要学好一首诗,首先得读好这首诗,在读中品味诗歌,在读中获得美的享受。

(可指导生从语速、语调、重音、节奏或诗文的思想感情入手进行谈论。可采用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学生单独读等形式朗读本诗。)

在此环节,主要解决:

1、感知课文内容,初步确定朗读基调:舒缓、温馨、深情、满怀柔情。

2、指导朗读:结合生活经验,以一种孩子天真、活泼、可爱、调皮的口吻来读,要读出孩子对母亲的爱,也要读出母亲对儿子的无私的爱,但不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文中三句对白的朗读指导:

① “孩子,你在哪里呀?”:母亲不见了孩子非常着急,语速稍快,读出焦急之情,“哪里”重读。

②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母亲一天都见不到自己的孩子,非常着急,一旦见了孩子,又惊又喜,又气又疼,不免嗔怪孩子。读出母亲见到了孩子时的惊喜与对孩子的疼爱,但又带点嗔怪的语气。

③ “我不告诉你,妈妈。”:帮母亲做事,而又不告诉母亲。以孩子撒娇调皮的语气来读,读出孩子的天真可爱。

3、各组选代表全班交流,概说诗意。

(提示)全诗展现了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画面的中心人物是“我”——一个机灵可爱的孩子,“我”突发奇想,变成一朵金色花,一天时间里与妈妈三次嬉戏。“我”天真稚气,却藏着自己的秘密,不让母亲知道,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达对母亲的感情。

三、研读赏析: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意,体味诗情。(学习提纲)

1、为什么“我”想变成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吗?为了跟妈妈捉迷藏吗?为了实现自己小小的心愿,给妈妈带来一些幸福吗?

2、“我”是如何报答母亲的?

3、“看着你工作”“你会嗅到花香”“将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都是为什么?

4、回报母亲的爱,却为何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母亲知道:

5、诗人为什么把孩子比做一朵金色花?(学生分组讨论,全班交流,明确)

1、“我”想变成一朵金色花,是为了实现自己小小的心愿,为妈妈做点事,给妈妈带来一些幸福。

2、想变成一朵金色花,在一天里与妈妈三次嬉戏: ① 开放花瓣,让母亲嗅到花香。

② 在母亲看书时,将影子投在书上。

③ 母亲去牛棚时,突然出现在母亲面前,让她讲故事。

3、妈妈为全家付出了很多,“我”在一天的时间里,与妈妈嬉戏,看着妈妈工作;在妈妈祷告时,散发香气,让妈妈沐浴在花香中;在妈妈读《罗摩衍那》时,将影子投在妈妈所读的书页上,替妈妈遮阳。这都是为了回报妈妈的关爱,给妈妈带来一些幸福。

4、母亲的爱是无私的,而自己为母亲做事也不是为了得到母亲的夸奖,只是为了能帮母亲做一点点事,让母亲感到一点点的温馨与幸福。

5、借金色花表达孩子对母亲的爱。中国好用花比喻儿童,印度也一样。金色花是印度最美的圣树上的花,象征了孩子的美好可爱,而金色则象征母爱犹如阳光般的光辉灿烂。人们喜爱花,花也将它的美丽回报给人类,母亲为了孩子含辛茹苦无私奉献,而孩子也要像花回报人类一样回报母亲的爱与奉献。

所以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借以表达对母亲的爱,想像新奇而美妙。

四、拓展延伸:

1、大爱无声,孩子为什么会默默地爱着妈妈?读下面这首诗,相信大家的感受更为深刻。

《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是全天下母亲的心声,这是最伟大母亲的写照。孩子的寸草之心,怎能报答得了母亲犹如春天般温暖的关怀,谁不应该感谢母亲,报答母亲呢?

2、拓展想像

如果你具备了文中小男孩的神力,你准备变做什么来表达你对母亲的满怀爱意?(学生自由想象,自由论说)

五、课堂小结:

母爱就在我们身边,像寒冷冬天里的一杯热茶,温暖着我们;像一股涓涓细流,滋润着我们;像一股和煦的柔风,抚摸着我们。一声声呵护,一声声叮咛,一次次微笑,都让我们如沐春风,温馨幸福。

让这些闪着童真,闪着挚爱的诗篇离我们近些,再近些,让我们透过这些诗篇学会更高境界的爱吧,无私地爱我们的爸爸妈妈,爱这个世界上所有善良而正直的人们。让我们再次满含对母亲的深深的爱,读一次课文,读给我们心中最伟大的母亲。

附:拓展阅读选文:

六、课堂检测:

1、《金色花》的作者是________(国家)作家、诗人________(姓名),他曾在1913年获________________奖。

2、下列不能体现孩子对母爱的回报的一句是()A.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

B.你会嗅到这花香,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C.将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D.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3、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人们喜欢用花朵比喻儿童。

B.文中所写的孩子已经变成了金色花。C.赞美孩子的可爱。

D.花儿的色彩,反映着母爱的光辉。花儿也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

4、文中孩子想象自己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后,他(她)做了哪些事?请用文中的语句概括作答,不少于三个方面。⑴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⑶________________

5、孩子做的这些事,反映了他________________的性格,也表现了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愿。

6、第⑧段中,妈妈见到了自己的孩子,她为什么要说“你这坏孩子”?

七、板书设计:

《金色花》

在妈妈身边幸福、快乐 象征意义

孩子的纯洁、可爱

母爱的光辉

抒发感情

对母亲的爱

感情基调

温馨、快乐

课后反思

荷 叶 母 亲

时间: 总课时数:

冰心 学习目标

1、指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多种方式读来品味本文朴实、清丽的语言体验诗歌思想感情。

3、体验人间至深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在生活中学会感恩。教学重点

1、体味诗歌思想感情,把握诗歌托物言情的写法

2、体验人间至深至爱亲情,并能表达出来。

教学难点深层品味清丽的语言,体会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导入: 冰心说“爱在右,同情在左,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也不是悲凉。”让我们沿着她铺起的爱的长途,感受她内心对母亲至真至纯的感激和爱。

二、检查预习:

1、学生出示作者简介: 冰心(1900~1999),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冰心的著作丰富,小说有《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等,散文有《笑》《往事》等,诗集有《繁星》《春水》等。创作最显功力的是“冰心体”散文,它们以细腻温柔而又微带忧愁的情调,轻倩灵活而又含蓄不露的笔调写童心、母爱和自然,语言清新隽丽,耐人寻味。既有白话口语的朴素流畅,又兼备文言特有的简洁凝练。

2、字词积累。

并蒂(dì)

菡萏(hàn dàn)

徘徊(pái huái)

欹(qī)斜

荫蔽:遮蔽。

二、整体感知: 老师示范朗读,学生圈点勾画,把握文章大意。

(明确)这是一篇借景写人,托荷赞母的散文。写荷花是为了写“我”,写荷叶是为了写母 亲,达到“我”是雨打风摆的荷花,而母亲则是替荷花抵挡风雨的荷叶的境界。是啊,连荷叶都会自觉地保护荷花,何况母亲爱护自己的子女。

三、研读赏析:

1、学生大声地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作者感动于一个怎样的画面?同学们能否找到文中描写这个画面的段落呢?

2、圈点勾画出“风雨中几看红莲”部分表示作者心境变化、当时环境和红莲表现的词句。

3、园里莲花有很多,只择其中两朵来写,这里作者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这样有什么作用?

4、“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一句中“心中的雨点”如何理解? 在文章结构中有何作用?(学生分组讨论、探究)

1、(学生代表诵读)示例1:“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斜过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

示例2:“雨点不住地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明确:因为荷叶倾侧过来覆盖红莲正如母亲为自己遮风挡雨,无畏地为红莲遮蔽。作者被感动了,感叹母亲为自己的付出。意思是,自己困难的时候,只有母亲无私的帮助自己。

2、一写看红莲

心情:烦闷

环境:繁杂的雨声

浓阴的天 红莲:开满

亭亭

二写看红莲

心情:不适意

徘徊

环境:雷声作了

雨越下越大

红莲:左右倚斜

无依无靠。

三写看红莲 心情:不宁的心绪散尽

感动

环境:雨肆意地下着

红莲:在大荷叶的覆盖下

不动摇

由荷叶保护荷花自然联想到母亲对女儿的爱护,联想丰富。

3、明确:两朵莲花,一红一白,一谢一安然,以白衬红,更突出红莲在勇敢慈怜的荷叶的庇荫下的幸福

4、明确: “心中的雨点”暗指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只有母亲是保护自己度过人生路上坎坷与磨难的人。母爱是伟大的,可以使我在痛苦的时候得到安慰,在孤独中的到欢乐,在失望中得到希望,在冷落时得到幸福。文章结尾点明中心、升华主题。

四、拓展延伸:

1、发挥你的想象,仿照文中的语言写一段献给母亲的诗句。

母亲啊!您是_________,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仿照示例写句子。

示例:音乐像一股晶莹而又甘美的泉水,流进人们的心里,洗去心灵中的尘垢。

(1)冬天像

(2)老师的话像

如:(1)冬天像个慈善的老人,给小麦盖上厚厚的棉被,使它安然度过娇弱的童年。(2)老师的话像一把开心的钥匙,打开了我的心灵之锁,重新扬起了我自信的帆。

五、课堂小结:

爱是大自然最原始、最纯真的情感,父母对于子女之爱更是无私、无畏。在我们的生活中随时都融入了父母浓浓的爱。清晨厨房里忙碌的身影,出门前的一句关爱的叮咛;上学时整齐的书包,临睡前掩紧的被角。用心去爱孩子已经成为父母的习惯,他们是孩子躲避风雨的港湾。当风雨袭来时,他们都会将孩子紧紧地搂在怀里。在他们爱的保护伞下,一切暴风雨都会过去。最后,让我们为天下所有的父母亲祈祷,愿他们幸福安康!

六、课堂检测:

1、《荷叶母亲》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原名________,代表作有___________。

2、阅读冰心的《繁星》完成下列问题: 嫩绿的芽儿和青年说:“发展你自己!” 淡白的花儿和青年说:“贡献你自己!” 淡红的果儿和青年说:“牺牲你自己!”

1)这首诗所用的修辞手法有________、________。

2)诗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词,对不同时期的青年提出了不同的要求。3)这首诗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七、板书设计: 荷叶母亲

冰心(散文)

寄寓

荷 叶―――――― ―――> 母 亲

(无畏 遮蔽)

联想

(无私 爱护)

红 莲―――――――――> 我象征

心中的雨――――――> 人生路上的坎坷磨难 课后反思

《世说新语》两则

时间: 总课时数: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掌握“俄而、欣然、拟、未若、乃、期、委、去、引、舍、顾”等词在特定语境中的词义。2.背诵两篇短文。

能力目标 1.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结合文中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的语句进行品味,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3.把握本文以叙为主,叙中有议的写作特点。

德育目标

《世说新语》作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鲁迅语),教导人们做人要方正,诚实守信,以礼待人,言辞要高雅。

●教学重点 1.把握本文语言简练、辞意隽永,以叙为主的特点。2.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谢太傅对两种不同的咏雪佳句到底有何评价?

2.元方批评父友失信、无礼,最后却“入门不顾”,是否有失礼仪?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研读《咏雪》

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字词,掌握“俄而、欣然、拟、未若、”等词在特定语境中的词义。

2.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积累文言字词。

3.谢太傅对两种不同的咏雪佳句到底有何评价?

学习重点:1.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积累文言字词。

2.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谢太傅对两种不同的咏雪佳句到底有何评价?

[学习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雪花是严寒的冬天、仁慈的上帝送给我们的礼物,它是那样的纯洁、轻盈,你能拿什么比拟它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咏雪》,你和文中的两位才子比试比试如何呢?

二、出示《咏雪》的学案

1.查阅资料,了解刘义庆和《世说新语》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读顺句子,疏通文意。3.翻译下列句子,解释加点的字

①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② 俄而雪骤

③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④撒盐空中差可拟

⑤未若柳絮因风起 4.小组合作探究

①谢家聚会吟诗,为什么不选择一个良辰佳日,却选择一个寒雪日?

②“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谢太傅到底认为谁回答得最好?

③把雪比作盐,比作柳絮,到底哪一个好?还有更好的形容雪的比喻吗?

④积累有关雪的古诗句

5.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6.默写课文。

三、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教师酌情指导 1.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

《世说新语》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主要记录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 放诞的风气。鲁迅称之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本书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语言简练,辞意隽永,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2、略

3、略

4、明确:

①文章开头一句话“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短短十五字,涵盖了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主体事件等丰富的内容。正因为“寒雪日”“俄而雪骤”,才能引出“咏雪”的事件。

古人看重的“四美”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这里良辰、美景不可拘泥地理解为春和景明、绿草如茵,在雪花飞扬的寒冷天气中,外出不便,聚会咏雪不正是赏心乐事吗?文中“欣然”“大笑”“乐”等词可见其融洽、欢快、轻松的气氛。

②对“公大笑乐”,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有人认为“笑”前喻,“乐”后喻;有人认为谢太傅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文章虽然没有明确交代谢太傅的评价,但从文末补充谢道韫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分明是暗示读者谢太傅更赞赏谢道韫的才气。意在言外,确实耐人寻味。

③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飞”,各有千秋。有人认为“撒盐空中”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更高更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有人认为“柳絮因风起”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蕴。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

同学列举的喻体有“鹅毛”“蒲公英的孩子”等。

④咏雪古诗句,如韩愈《春雪》“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等。

四、课堂小结

《咏雪》一文在《世说新语》中被编入“言语”门。文章客观地叙述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表明了太傅对谢道韫才气的赞赏,作者未加一句评论,但意图很明显。

五、课堂练习

翻译下列句子,解释加点的字

①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② 俄而雪骤

③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④撒盐空中差可拟

⑤未若柳絮因风起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中有关《咏雪》一文的题目。

2.课外阅读选自《世说新语·言语》中的两个小片断,并思考两文的深刻含义。

附原文: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tónɡ)子,无此必不明。”

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xuàn,泪水流下的样子)然流泪。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时间: 总课时数:

研讨《陈太丘与友期》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掌握“乃、期、委、去、引、舍、顾”等词在特定语境中的词义。

2.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3.结合文中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的语句进行品味,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4.把握本文以叙为主,叙中有议的写作特点。

5.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学习重点 1.把握本文语言简练、辞意隽永,以叙为主的特点。

2.背诵课文。

●学习难点 元方批评父友失信、无礼,最后却“入门不顾”,是否有失礼仪?

【学习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你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学生回答:“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正直的人”“做一个成功的人”……)如果我们学习了《陈太丘与友期》,你结识了小元方,你就会默默地告诉自己:“我要做一个诚信的人!”(板书文题)

二、出示《陈太丘与友期》学案

1、学生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理解词句,疏通文意。

2、.翻译下列句子,解释加点的字

①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太丘舍去

③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④相委而去

⑤远方入门不顾

3、小组合作探究

(1)“日中”这个时间概念是否科学,古代没有精确的定时仪,怎么判断迟到?

(2)友人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3)元方的性格特点如何?

(4)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4、你知道古代哪些聪明少年的故事?给大家讲一讲。

5、通过研读这两篇短文,《世说新语》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从语言方面分析)

6、背诵默写课文。

三、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教师酌情指导 1、2、略

3、明确:

(1)古代的定时仪器较为简陋,有木表、漏壶等,它不可能有精确的时段划分。这里的“日中”是当时约定俗成的时间概念——中午。这个友人错过了双方约定的时限,所以迟到了。

(2)课文中,友人与陈太丘“期日中”,结果“不至”,可以看出他言而无信,不守信用;到来之后,问元方“尊君在不?”表现得较为有礼;当得知陈太丘已先行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粗野蛮横,十分无礼,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缺乏修养、没有礼貌的人;在元方一番义正严辞的批评后,他“惭”“下车引之”又表现得较为诚恳,有知错勇改的精神。

有同学通过网络查阅相关资料,获知友人是比陈太丘官高两品的官员,平素对陈太丘傲慢无礼。

(3)阅读元方对友人的批评话语,我们可以看出元方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表现了他懂礼识义的品质。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

(4)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呢?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认为 元方并非无礼的理由是:元方年仅七岁,我们不应对其求全责备;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当子骂父的人,其品行的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千里之外。认为元方确实有失礼仪的理由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一个人呢?原谅一个知错能改的人,不正表现了一个人胸襟宽广,有涵养吗?

4、“司马光砸缸”、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

5、明确:叙事简洁,叙中有议;语言凝练、辞意隽永;咫尺万里,辞近旨远;小中见大……教师不必评判,学生读后有得,这本身就是一种收获。

四、课堂小结

文中友人无信无礼,七岁的元方却诚实有信。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继承发扬这一光荣传统,为人真诚守信。让我们以天地为心,真诚为骨,做一个高尚的人,真正的人。我们相信:诚信相伴,一生无悔!

五、课堂练习

1、.翻译下列句子,解释加点的字

①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太丘舍去

③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④相委而去

⑤远方入门不顾

2、辨别下列词语哪些属于敬词,哪些属于谦词。

①敝人 ②卑职 ③陛下 ④令尊 ⑤寡人 ⑥足下 ⑦令郎 ⑧老朽 ⑨麾下

3、下列句中加粗词与“尊君在不”的“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诲女知之乎

B.学而不思则罔

C.路转溪头忽见

D.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明确:2.敬词有③④⑥⑦⑨ 谦词有①②⑤⑧

3.B(例句中“不”通“否”;A.“女”通“汝”;C.“见”通“现”;D.“说”通“悦”)

六、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中有关《陈太丘与友期》一文的题目。

2.课外阅读选自《世说新语·言语》中的一个小片断《雪夜访戴》。

雪夜访戴 王子猷(yóu)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指来回走过),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shàn),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一夜)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课后反思

第四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合集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21、风筝

一、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②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二、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课前准备

学生

①布置预习: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可从网上查阅鲁迅的资料,准备交流。②预习课后练习二,准备与同学们交流。

教师

①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②把课后练习融于教学的过程中。③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提出问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设计

1、整体感知

①导人

亲情是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温馨和美的亲情动人心弦,感人至深,在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也是真挚而令人难忘的。今天学习的《风筝》,就是鲁迅(周树人)回忆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时候围绕风筝发生的一件事。无论是当年管错了,还是醒悟后的自责及无法补救的沉重,都洋溢着浓浓的手足之情。《风筝》就像一曲人情美的赞歌,让人沉醉在自然、和谐、水乳交融的诗情画意里。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篇文章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板书课题并出示目标。

②检查预习

教师范读或让学生听配乐录音。

(过渡)要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验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就先要听读课文,并在听读中思考问题。

③质疑探究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a.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请你概述一下。

b.听读课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

(教师可针对学生不同的感受启发提问)为什么“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事隔几十年为什么要讨小兄弟的宽恕?为什么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鲁迅对待自己的错误态度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毫无怨恨?

c.课文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大家一起研讨。

学生听读课文后,讨论回答,学生间相互评论、补充.教师再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帮助学生多角度地理解课文。

2、[教师小结]

这篇课文的意蕴很丰富。有手足情;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我”的自省精神;小兄弟无怨恨的思想内容。又集中表达了“我”的惊异、悔恨、补过、悲哀的情感。抓住“我”情感经历这条主线,为感悟课文思想内容做准备。因初步感知,教师要及时引导,尊重学生独特理解。

自主质疑,合作探究

学生四人小组设疑,可小组内互问互答,教师巡视引导、点拨、补充,不同意见全班讨论。教师做好充分准备,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深入下去。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别。

(可请学生把问题记在课堂笔记本上)

3、[问题探究]

①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联系下文)

②画出描写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光明媚”的句子,说说作者为什么把往事的回忆放在这样的画面中展开?(多角度讨论探究)

③为什么说“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近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北京天空中荡漾了”?

师生讨论后,教师加以评述。

4、[教师小结]

作者在北京的冬季看到天空中的风筝所引发的惊异和悲哀(引出下文),在“春光明媚”的画面里展开了对往事的回忆,使现实中严冬的“寒威”与回想中春日的“温和”互相映衬,既增添了回忆往事哀婉动人的力量,又使文章带上几分明丽的色彩,透露出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光明天地的心情。

5、布置作业

①精读课文,再提问题,继续研讨。

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

③阅读《满天的风筝》,说说文章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第二课时

继上节课的学习基础,进一步探究疑难。

1、导入

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中兄弟之间的手足之情,明白了游戏于儿童的意义,感悟到鲁迅严于解剖自己、知错必改的精神,感受了作者由惊异、悲哀到后悔自责及心情沉重的感情经历,初步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我们从中还能感悟些什么?本节课

2、继续研读课文。

精读课文

教师朗读指导(声音、语调、速度、感情)。

指名朗读课文(3?12段),对课文主体内容再’交流探究。

朗读时,可分读、齐读或重点读。

次整体感知,同时布置思考问题准备

在预习与思考前提下,小组内交流,选共性和有代表性问题合作探究。小组之间相互派代表问答,教师引导深化,不同意见全班讨论。(教师应引导学生解决好如下问题)

3、合作探究

学生可边读边思考或读完整体思考。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第一组:

a、从语段中找出描写小兄弟观望他人放风筝的语句,分析一下作者从哪几方面写的?他为我们勾画了一个什么样的儿童形象?对小兄弟流露出什么感情?(结合书中插图体会)

e、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请你用自己话概括。说说作者在文中是什么样的形象?对“我”的描写,流露出了怎样的感情?这时的小兄弟是怎样的处境?

O这部分一些动词和形容词用得很贴切传神,找出来,说说为什么用得好。

O通过3、4段的学习,你进一步感悟到了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点拨,全班交流、补充。

4、[教师小结]

这部分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瘦弱的小兄弟形象,而“我”是一个野蛮粗暴的“虐杀者”,文中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可怜、同情和痛楚的手足之情,也隐含着深深的自责。(第4题可放开让学生说,教师不一定给评价)

第二组:

快速默读,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讨论。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

a、看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行为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

e、从第5段中找出一句有关文章主旨句子,说说反映了什么主题?

旷我,懂得游戏意义后,心情沉重,总想补过,这说明什么?

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从中你又感悟到了什么? •

5、教师小结:

作者一接触科学思想,就认识错误,设法补过,并不因为自己当初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不因为当初的想法是受了传统的影响而宽恕自己,也不因为时间相隔久远就不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么沉重,可见他是多么严厉地解剖自己,他的为人是多么严肃认真,他的精神正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第三组:(教师要重点指导第三组的问题,可由浅入深引导)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

(1)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

(2)为什么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3)教师小结]

作者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我”因无法补过而心情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既意想不到,“无可把握”,想摆脱也不可能了。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课文一再强调“我”的沉重和悲哀,不仅表现个人的悔恨,而是对这种普遍的精神麻木状态的忧虑和痛惜的感情。即使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得到极大的教育意义。

6、体验拓展

O请学生根据练习三准备的作业在全班交流。

@文中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你小时候也做过许多游戏,玩玩具吧?请你选一个最难忘的说给同学们听听。

(以上练习如课堂时间不够,可放到课后练笔中写)

7、教师小结]

《风筝》不仅是表现了人内心美好的感情,而且给人以深沉的思想力量。深刻的主题,无论从哪个角度阅读,都有意在言外的收获。通过学习课文,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呢?反复思索以后并用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让自己的感情更真挚、美好,思想更丰富、深刻。

8、教学小结

由于这篇课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这篇文章又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整体感知课文时,不要求学生一下子理解透彻,而是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探究一个个局部性问题,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全文。在指导学生探究时,引导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拓展了学生的思路,激发了学生独特的感受。尽管两节课下来,学生还有些地方不太懂,但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有所提高。另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9、信息反馈:

22、羚羊木雕

一、教学目标

① 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从中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② 学习并运用朗读的方法。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与父母沟通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感知课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课前准备

学生

① 预习课文,查工具书识字写字。

② 朗读课文,读好自己喜欢的角色。

③ 在生活中,你可能也遇到过类似“我”那样的伤心事,你是怎样处理的?准备好说给大家听听。

教师

① 安排学生分角色朗读,课前给予朗读指导。(也可以用小品的形式表演)

② 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羚羊木雕》讲述的是子女和父母之间发生的一场小矛盾。“我”把羚羊木雕送给了最要好的朋友万芳,父母发觉了,逼“我”去要回来,“我”被逼无奈,只得硬着头皮开口,让万芳把羚羊还“我”。“我”对朋友这样反悔,伤心极了。这种矛盾说到底还是一个“代沟”问题。由于时代的变迁,知识背景的不同,两代人在对待人生、理想、亲情、友情以及价值观等方面必然会有种种差异,也必然表现在许多家庭里。

二、教学设计

1、导入

刚刚升人中学的你,在悄悄地长大,对许多事情有了自己的主见。对学习,对友情,你可能与父母有不同的看法,它也许让你无奈、伤心,甚至落泪。这节课学习的《羚羊木雕》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2、出示学习目标

(大屏幕投影出示)

[教学目标]

① 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从中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② 学习并运用朗读的方法。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与父母沟通的方法。

(学生齐读或教师提示)

[检查预习](读、写)

3、整体感知

大屏幕投影问题:

围绕羚羊木雕发生了什么事情?请同学们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概括,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在这场矛盾冲突中,究竟谁是谁非?要谈出自己的看法,还要再读课文研讨。

美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与朗读是相辅相成的,朗读有助于体会,体会越深刻,朗读就越有感情。)

分角色朗读,请分配到角色的同学到前面来,可以边读边表演。其他同学当评委。

大屏幕投影评价标准:

重音 语气 语速

[教师导学]

学生评价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神态、语气评。看是否读出人物的性格以及对此事的态度。(其他人物也可用此方法)

妈妈的神态:紧紧地盯着 孩了的神态:低着头不敢看

十分严厉 一动不动

语气{咄咄咄逼人 语气{声音有些发抖

坚定 哭着喊了起来

[教师小结]

妈妈的神态、语气表现她固执、生硬的态度,爸爸的声音虽然很平静,但带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态度与妈妈实质相同。“我”被逼无奈、委屈、痛苦的心理与父母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一面是“逼”,一面是“无奈”,两个方面展示在同学们的面前,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呢?

4、探究(自主合作)

大屏幕投影问题:

① 女儿既然把羚羊木雕送给了万芳,你认为事情怎样处理才妥当?

② 作者的感情倾向是怎样的?怎样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③ 怎样才能避免这一类不愉快的事情发生?

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参与,全班交流。如果学生的意见不一致,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摆事实讲道理,把握好自己的观点。不论观点怎样,教师都要给予鼓励。

(过渡)生活中,同学们也可能碰到过这一类的事情,你是怎样处理的?把你的好办法与大家交流一下。

反思

学生把课前准备的材料在小组里交流,选出代表在全班交流。要求既展开求异思维,又是合作学习。

5、小结

《羚羊木雕》展示了两种内心世界:“我”珍惜友情,把羚羊木雕送给万芳;父母心中珍视的是羚羊木雕,逼“我”把羚羊木雕要回来,由此而起冲突。应该说,父母是有欠缺的,“我”也是有欠缺的。彼此都做得周到一点,就不至于发生这样不愉快的事情了。作为中学生的我们,一方面,要学会思考,有主见;但另一面,做事情要跟大人商量了再做,自以为是,自作主张是不对的。推而广之,遇事多商量,就可以避免许多矛盾。

6、信息反馈:

23、散步

一、教学目标

① 知识和技能: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通过比较阅读提高审美情趣。

② 过程和方法: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语句。

三、课前准备

学生:强调课文预习,自读课文,圈点生字词。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

教师:①准备课前说话训练的资料(尊老爱幼的故事),安排学生作准备。②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内容

① 整体感悟课文内容。

② 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五、教学设计

1、导入

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体现着人世间美好的情感??亲情。其实,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一直都沐浴着亲情。哪位同学能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都感受到了哪些亲情?(学生举例回答,教师予以肯定)像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吃饭、看电视、聊天,等等。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平常的小事,也能体现出浓浓的亲情。《散步》这篇课文就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

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

2、感知课文内容

① 检查生字词。

② 教师可配乐范读课文,学生体验作品的语感和情感。

③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或仿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④ 带问题朗读课文。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a.课文写了哪几个人物?主人公是谁?

b.在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用文中的语言也可以)

「教师导学」

“读”是学生接触课文的开始,也是学生自主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在这一部分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到文章中去,理解、品味而不要流于形式。

[教师小结]

文中描绘的就是一家四口外出的事,而四口人又是以“我”为纽带组建起来的。散步过程中所发生的事,只要意思对即可,给予肯定。用文中一个词来概括“分歧”。

3、自主合作探究

[教师引导]精读课文,想一想在散步过程中“分歧”是怎样解决的?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若遇到有深度或理解不透的地方大胆提出来,共同探讨学习。

[提示质疑]a.母亲为什么偏偏要走大路?

b.“我”为什么感到责任的重大?

4、[教师小结]

大路平顺,便于老人行走,况且母亲身体不好。文中第2段交代了母亲的身体情况,为下文进行埋下伏笔。“我”为什么感到责任重大?学生根据课文可能回答,因为一切都取决于我。本段中告诉了我们:“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巳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总是听我的。”引导学生认识到在这个家庭中,“我”正好处在中间,上有老下有小,如果一旦抉择错误就会伤害家中成员的感情,破坏家庭的和睦,破坏家中这份浓浓的亲情。(这个祖孙三代人家中包含着祖孙情、母子情、夫妻情、父子情)正是由于这四种亲情纠缠在一起,而他们又取决于“我”,所以“我”感到了作为中年人责任的重大。

[教师引导]展开想像,体验感受一下,假如你是文中的“我”,毫不犹豫地依从了儿子走小路,那么,母亲会怎样想?

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在班里谈感受。

(过渡)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处理不得当,就会产生家庭矛盾。通过这件事情,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教师小结]

不管做什么事情应先考虑老人的感受,先照顾他们。他们辛苦了一辈子,不容易。之中的“我”决定顺从母亲而委屈孩子,原则是一个“孝”字。当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顾老的一头。这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过渡)设想一下:晚饭后,全家人在一起看电视,爷爷奶奶喜欢看戏曲节目,爸爸妈妈喜欢看时事报道,你喜欢看动画片,而遥控器在你的手中,你该怎么办?

[学生讨论归纳]

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要给予肯定和完善,并希望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继续遵循这个道德准则。

(过渡)文中的“我”做得很好,尊敬母亲走大路,母亲同时也为儿子解决了这个难题,改变主意,走小路。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a.我们可以感受到母亲对小孙子的什么感情?

b.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什么样的家庭?

c.分别用两个字概括出“母亲、妻子、我”是什么样的人?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5、重点研读

(过渡):“我”和妻子是如何背着母亲、儿子走过那条小路的?为什么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这段话的深刻含义。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探讨一下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这部分讨论旨在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对于学生的讨论和作答,教师应鼓励、肯定,积极引导,适时点拔。)

[教师小结]

文中“我”和妻子就代表着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孩子,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体现了“我”对生活的一种责任感、使命感。整个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这样大词小用,透露出作者大有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了事情本身。“我”背母亲,妻背儿子,从表面上看,“我”害怕他们摔着,其实也就是对老的尊敬,对小的爱护。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爱,生命就像一只永不熄灭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传递。

(这部分是对课文的咀嚼和消化阶段,也是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最佳时机,所以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用暗示等方式鼓励学生,适时启发。尽可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重点研读后,全班学生齐声朗读最后一段。

比较阅读

请同学们速读课后短文《三代》,思考问题:

① 这篇短文写了什么事?

② 《三代人》、《散步》相互比较,哪个故事更感动你,说说你的理由?

[教师引导]

学生读后,小组交流,教师鼓励,并因势引导:编者为何把《散步》作为本文的范文呢?肯定《散步》有比《三代》更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们可以把两篇文章通过比较,体会《散步》写的精彩之处,可以从语言、写作方法等进行比较。(学生答案会多种多样,所以要求学生举例说明缘由,只要说得有道理即可。)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归纳:

①《散步》比《三代》多一些景色描写。文中有两处对初春的描写,这段描写在全文中起到衬托的作用。第一处是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大块小块的新绿”“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新绿”、“嫩芽”、“冬水”的水泡分明是春的气息的透露,它显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机,这是对生命的高歌,对生命的礼赞。第三处描写母亲所望到的小路远处景物: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这些都写出春的气息,春天在召唤,生命在呼唤。字里行间留露的正是一种对生活的酷爱,对生命的珍爱。

②在散步中两两对称的句子很多。“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子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等。作者运用对称的句子,互相映衬,使我们读起来很有情趣。语言朴实,但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

③以小见大的写法:通过描写生活中的小事情散步,反映出尊老爱幼这个社会大

6、主题。

[教师小结]

同学们通过比较阅读,能够初步对文章进行鉴赏,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写作中,尝试运用这几种写作方法,一定会给你的文章增添光彩。

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都学到了什么?在思想上感悟到什么?

[提示]自由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教师总结]

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就是想让同学们懂得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这样才能使你的家庭稳定、幸福!同时也让我们珍爱亲情,珍爱生命!最后我们一起唱首歌,来感受这人间最美好的感情??亲情。教师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学生齐唱。

7、小结

《散步》是一篇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颂歌。它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所以,在这节课上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得到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给学生理解课文丰富的内涵提供了学习的广泛空间。引导学生品味揣摩语言,也增强了语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

散步 莫怀戚

母亲 走大路 ↑承上

散步 分歧→{我 妻子 责任重大→使命感

儿子 走小路 ↓启下

七、信息反馈:

24、诗两首

一、教学目标

① 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 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 道德、情感、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课前准备

学生:查字典解决生字词;熟读课文;以“妈妈,我想说爱您”为题,写一段话,准备在班里交流。阅读冰心表现母爱的诗篇。查阅有关冰心的资料。

教师:查阅有关泰戈尔的资料,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金色花》

《金色花》的篇幅短小,意蕴丰富。写的是一个假想,“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由此生发想像??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捉迷藏”,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感情,构成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表现了家庭之爱和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体味诗歌感情基调上,控制好语速、节奏和重音,提高朗读质量。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提高感悟诗的能力。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联想和想像在诗歌中的作用。

二、教学设计

1、导入

母亲是孕育万物的源泉,是推动世界走向光明的根本动力。母爱是人类情感中最崇高、最美好的。现在请同学设想向母亲表达爱意的方式,然后以“妈妈,我想说爱您”为题,说一段话。(学生略思考后,2?3名同学回答)同学们说的很好,都向母亲倾诉了自己深深的依恋之情。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表达母子之间亲密感情的散文诗??《金色花》。《金色花》的作者是印度诗人、作家泰戈尔,他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等,长篇小说有叫、沙子》、《沉船》等。曾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印度是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度,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可以处处感到富有宗教意义的爱??最高尚、最纯洁的爱。

检查生字词(可用大屏幕投影)

2、朗读课文

教师范读课文(播放音乐配音),学生仿读。(教师的朗读一定要有示范作用,在朗读中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

(过渡)同学们仿读得很好,自己读一读试试。

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一个调皮的孩子的口吻来读。

3、教师指导朗读:注意重音、语速、节奏、感情(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舒缓、温馨、深情的。但不同的地方,朗读处理方法不同。如果学生读不好,教师要一句一句地教。)

例:“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妈妈不见了孩子,多么着急,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这句应读出妈妈惊喜的语气。

例:“我不告诉你,妈妈。”孩子撒起娇来了,为自己能给妈妈做些好事而高兴,还要对妈妈保密,让她莫名其妙。这句应读出孩子撒娇、调皮的语气。

感知课文内容

4、[教师导学]

这首散文诗,让我们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爱。在这首表现母子情深的散文诗中,作者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中心人物是“我”,“我”想像变成一朵金色花,在一天的时间里与妈妈三次嬉戏。为什么“我”那么快乐,那么天真,那么活泼,那么可爱?(学生回答:因为孩子沐浴着母爱。)他是怎样回报母爱的呢?

5、[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提出共性问题。

① “我”通过什么方式来表达对妈妈的爱?怎样表现的?

② “我”为什么想像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那金黄的色彩又象征什么?

③ “我”变成金色花为什么不愿让妈妈知道?

④ “我”和妈妈各是什么性格?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参与交流

6、体验反思

(过渡)母爱就在我们身边,她像一股涓涓的溪流时时刻刻地滋润着我们。学习这首诗,你从中感悟到什么?请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

(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感受,教师给予评价和鼓励。)

(过渡)诗人以其新奇而美妙的想像,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母子情深的故事,现在请同学们再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朗读课文

7、作业

背诵课文,准备朗诵比赛。

8、小结

《金色花》是一首很美的散文诗,是一幅耐人寻味的图画。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多读,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文中由“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生发想像,让学生感受到想像的新奇而美妙,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既发展学生的个性,又发展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二课时

一、教学设计

《纸船》

这是一曲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日夜思念的母亲深情的呼唤。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志,赋予纸船特别的含义。纸船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象征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

二、教学步骤

1、导入

同学们,你可知这小小的纸船曾满载着一个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国著名的女作家冰心的作品??《纸船》。1923年秋天,冰心赴美留学,在远离祖国的太平洋上,眼含热泪、专心执着地叠着一只只纸船,然后一个一个抛放在海里。希望总会有一只能漂流到日夜思念的母亲身边。这首诗的独特之处就是以纸船寄托对母亲的眷恋之情,以此展开自己的情思。同学们要想感悟诗人的情感,就要深情地朗读诗歌。

2、朗读诗歌

①教师配乐范读,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自由朗读或仿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要求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进入诗的意境,要读得深情、低沉。)

②朗读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划分节奏、划出重音。

(过渡)教师进行朗读指导,学生运用朗读方法再次齐读,直至背熟。为进一步理解诗歌打好基础。

整体感知

教师适时提出: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学生归纳总结)这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母亲的深情呼唤,是献给母亲深情的歌。

3、[教师导学]

古今中外表达母爱的诗作很多,但这首诗却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诗人以孩子般的纯洁和天真,从儿童的游戏世界找到一个可以寄托对母亲无限思念的物品??纸船,并以此展开自己的情思。全诗共三节,每节各表达了什么内容?

4、[合作探究]

第一节写叠纸船;第二节写抛纸船;第三节写纸船进入母亲的梦乡。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① 你能想像出诗人在什么情形下写的这首待?

② 第一节中哪些词语表明诗人对母亲思念之深?

③ 诗人明知纸船不能流到母亲哪里,为什么还要不停地叠?

④ 第三节是诗人展开联想,这一想像有何特点?有什么作用?纸船,并以

(教师提出以上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感悟课文,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可参与,学生全班交流。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理解。)

5、[教师小结]

海浪涛涛,天风吹卷,邮轮在巅簸中驶向一个陌生的国度。诗人此去远涉重洋,相隔万里,何时才能回到母亲的怀抱?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中,没有可以寄托思念的,所以诗人不停地叠纸船来表达对母亲的思念。纸船虽漂不到母亲的身边,但一定能漂人母亲的梦中。这一想像新奇、大胆,充分地写出了诗人对母亲的强烈思念,对母亲深情的爱。

(过渡)诗歌的语言是凝练而含蓄的,要深入理解,就要探究。

6、问题研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对于不理解的地方,小组内互相帮助解决。有深度、难度的组内不能白行解决的问题,可提出来全体同学共同探讨。(学生讨论,提出共性问题。学生交流,学生只要说的合理,教师都给予肯定、鼓励。)

7、[教师小结]

这首诗构思新颖,诗人采用托物寓情的方法,感情抒发得既生动、具体,又含蓄、深沉。此外,这首诗的诗行较长,语调缓慢,正与对母亲的绵长思念相协调。

8、作业

《金色花》和《纸船》这两首诗都借助具体的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请你也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诗,抒发对父母亲的爱。写在练笔本上。

9、小结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情,赋予纸船特别的含义。纸船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象征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在教学中,以朗读教学为主,教会学生“美读”,带着美好的情怀,美好的想像,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朗读诗歌,在美的诗歌里得到熏陶。

10、信息反馈:

25、《世说新语》

一、教学目标

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②知识与能力: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③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三、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上课交流。熟读课文,复述课文。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

教师: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教学方式:诵读、复述、疏通、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内容

这两个故事都是写古代聪颖少年的故事。《咏雪》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蕴表现出了咏絮之才。《陈太丘与友期》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对父亲的朋友侃侃而谈的故事。两篇故事虽是文言文,但语言文字比较浅显,又是围绕着家庭生活和亲情,学生学习起来相对容易一些。

五、教学设计

课前两分钟训练(讲故事)

请一名同学讲述“司马光砸缸”或其他故事。

1、导人

同学们,其实像司马光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两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们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和他们交个朋友。

学生简介作者及作品,教师补充。

[参考资料]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2、诵读课文

3、教师教读

(由于学生文言文知识不够,诵读可能有一定困难,所以,教师要一句一句教读。教师教读时,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正音和句读,把握感情基调,体会语感。)

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要求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注意节奏。

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要加以指导,如句读、语调等。重点突出“读”的环节,力争当堂成诵。

(过渡)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复述,为疏通课文打好基础。学生四人小组复述,也可以全班交流复述。

疏通文意

教师要求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如重点词语:“俄而”、“欣然”、“拟”、“未若”、“乃至”、“期行”等。把不理解的词句让学生提出来,全班一起讨论解决。必要时;教师精讲点拨。(教师要提示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加字法、换字法疏通文意。)

4、自主合作探究

教师导学

①以小组的形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质疑、讨论、解疑,教师巡回指导。

② 要求学生写下讨论笔记。把研讨中有代表性的和有难度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代表提出。全班讨论,得出结论。必要时,教师加以点拨。(可不必考虑学生提出问题的顺序,教师灵活把握,如重点问题尚未提出,可由教师提出。)

《咏雪》问题组:(可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而定)

a.“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b.联系上下文,“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c.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多媒体投影下大雪的画面(让学生观察画面,再讨论分析。)

d.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

学生从不同角度回答,教师给予鼓励。对于咏雪的名句,让学生拓展思维。

[教师导学]

以上的学习,同学们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得很好。运用以上的学习方式学习下一篇,希望同学们的收获更大。

《陈太丘与友期》问题组:

a.文中“君”、“家君”、“‘尊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b.“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元方义正辞严地指出了父亲的朋友的哪两点错误?

c.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d.多媒体放一段录像,让学生指出其待人接物的一些错误,如无条件,可让学生讨论:家里来了客人,家长不在家,你是怎样接待的?谈谈你的具体做法。

4、作业

①完成课后练习

②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再查阅《世说新语》,讲给其他同学听。

5、小结

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入手,联系生活实际,注重所学知识的运用,是这节课的重要的内容。阅读浅易日文言文,积累文言词语,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6、信息反馈:

第五篇: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试卷

南昌二中心远中学校区初一年级语文第三单元测验卷

命题人:涂玉玲 班级 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满分50分(其中书写2分)得分___________平时作文得分__________总分____________

一、请依据所给的拼音写出汉字,或给加点的汉字写拼音。(4分,每空0.5分)

1、躯壳()

2、xī sū 作响()

3、喑哑()

4、cōng lóng()..

5、更胜一chóu()

6、吮取()

7、气氛()

8、yàn语()..

二、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有些人一旦拥有了名利,就变得患得患失,不愿再冒风险放手一搏。....B.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上海世博会的隆重开幕,中国人的自豪感在与日俱增。....C.听完演讲后,春江由衷地说:“李老师的这番演讲抛砖引玉,我们受益不浅。” .... D.在广州读书的美籍华裔留学生爱德华,正津津乐道地谈论着中式英语的是与非。....

三、请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2分)

A.夏天的橘子洲,林木葱茏,凉风习习,真是我们纳凉避暑的好季节。B.为了防止失窃事件不再发生,保安部门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措施。

C 普集灾害教育,就要真正将灾难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之中,以强化公众的风险意识,提高其应对灾难的能力。

D.在“大运会”的筹备会上,各相关部门交换了广泛意见。

四、关于课文的表述错误的是()(2分)

A、《化石吟》是一首赞颂化石的一首科学诗。吟,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B、《绿色蝈蝈》是一篇科普文。作者是法国著名的 昆虫学家。我国读者非常熟悉他写的一部书《昆虫记》。

C、《河中石兽》的作者纪昀,字晓岚,清代文学家。《阅微草堂笔记》是以笔记的形式写成的志怪小说,以记述狐鬼故事,奇特见闻为主。

D、《看云识天气》是一片科普散文,文中大量比喻的使用使文章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五.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但是人类错了,大自然在某个清晨突然咆哮,于是水和空气的污染,臭氧层破坏,阳光越来越凶猛地照射,都成了人类必须面临的严峻困境。

②也许是人类的天性,凡是无偿获得的东西,就不为自己所珍视。

③当原本无偿的东西开始收费以后,人类才珍视它们。

④我们曾以为大自然恣肆汪洋,可以无限攫取。

⑤人类肮脏了那些洁净的物质,于是有了装在瓶子里的蒸馏水和氧气罐头等等商品。A.②④①⑤③ B.②⑤④③① C.④③②①⑤ D.④⑤①③②

六、理解课文(共8分,每题2分)1.“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这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运用第二人称有什么好处?

2看云识天气中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3作者在文中对蝈蝈有哪些称呼?并分析它们的作用?

4如何理解“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

七、阅读短文,并回答问题(共9分)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日:“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四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划分节奏(划两处,1分)

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4分)

(1)阅十余岁__________(2)竟不可得___________(3)不亦颠乎 _________(4)可据理臆断欤_________

3、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1)、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学者”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2分)

八、默写(8分)

1、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把行人下岭时的心理写得生动有趣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为有源头活水来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园香径独徘徊。

5、争渡,争渡,____________________。

九、现代文阅读(11分)黄蜂筑巢

到了霜降的时候,黄蜂陆续坠落阳台了。一只又一只,总是不断地出现。却又不会大批地同时死亡,有时候扫地,扫帚前面就蠕动着一两只。

秋日的阳光温厚无力地照耀着,像摊开四肢时缓缓输送的血脉。秋的日子将尽,前面似有一堵无力逾越的无形的墙,在秋风的驿马来往传送急件的时候,挡住了那些没有办好移民文件的小生命。

黄蜂的家族里。大部分没有办好移往冬天的手续。在阳台上,我听见一个细嗡嗡的声音说:生活着多么好啊。但是我们,只有一死了。

我听见了这声音,不忍把这只蜂扫进尘土和枯叶里,便用扫帚挑起它,轻轻放到窗台上,它像一个打秋千的小孩一样紧紧抓住扫帚尖,然后落在一片宁静的秋天里。

A秋天的阳光罩住这个小小生命。仿佛舞台的灯光罩住一个即将谢幕的芭蕾舞演员。它的翅膀像裙子般垂落,透明地遮住它的小身躯,身躯在阳光下异样地鲜明美丽。B那样的金黄上印着那样的黑纹,仿佛是出自名家之手的套色版面,那金黄应该是晚熟的金皇后玉米颗粒的黄,浸透了阳光的纯金之色,而那黑纹斑,却是无月之夜的浓黑。这两者套印在它的身上,就是夜与昼、生命与死亡,温柔和峻厉,无限与短暂。

它蠕动,欲飞,颤抖,然后停住。仿佛它已经明了生命的期限似的,开始整顿自己。用毛茸茸的两只小手收拾整理自己的触须,像吕布拨弄两根长长的花翎那样,认真而又骄傲。那是两根多么漂亮的触翎啊,它捋着它,一遍又一遍,如同一个清洁的爱美的人儿。

小家伙!你原来是如此自爱呢!

可是我们原来是怎么认识你的呢?我原来还以为你是个四处寻衅的亡命之徒呢!你的屁股后面总是挂着一支毒箭,随时准备刺向仇敌,我以为你是好斗的。黄蜂尾上针么,我至今记得童年捅鸟蜂窝时,几只毛茸茸的小爪子紧紧抠住鼻子上的毛孔,然后狠狠一刺,……至今鼻子还大着。

黄蜂就是马蜂,春天时竟在阳台的墙缝里筑了巢,嗡嗡营营,不时地有起飞和返航,小小阳台一下成了热闹的空军基地,给一家人造成威胁。如果要想毁掉这个基地和里面的众多“歼击机”也很容易,晚上用一团泥巴糊住墙缝,就全数“闷”死在里面了。但是……何苦呢,毕竟是一些没有攻击过人的小生命,即便是黄蜂,也不忍去荼毒无辜。“到了秋天它们自己就完了。”我说。

从春天到夏天,它们天天从我们的头顶、脸前飞来掠去,人无伤害之心,蜂子也决不主动攻击,连误会也没发生。相安无事之下,我忽然发现了这些小家伙是非常有灵性,非常善解人意的,它们仿佛看得见你的心里没有存着歹意。

后来,我越看越觉出它们的可爱、团结、忙碌,甚至把观察它们的活动当做了我每天的乐趣。金色蜂群仿佛是阳光锋芒变幻孵化而出的生命,连同那嗡嗡的声音也像是夏日阳光的声音呢……这些一粒一粒的、飞翔的小光芒啊!

再后来,就是寒露、霜降了。

它们挣扎在季节的墙边,坠落在时限的海关前,无限珍惜,异常温柔。它们当中没有一个使用过上天配发给自己的箭。我听见这些陆续坠落阳台的小生命说:生活着多好啊,但是我们,只有一死了。明日立冬。明年请务必再来聚会呵,小家伙!

(选自《周涛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

1、文中两次较详细地写黄蜂走向死亡时的“举动”,表达了作者不同的情感。阅读文章,填写表格。(4分)。

2、文章写黄蜂“筑了巢”的生活?突出了黄蜂哪些性格特点?此间,作者对黄蜂的认识发生了哪些变化?(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把黄蜂的生命历程与人类联系起来看,你认为作者告诉了我们什么?(至少写两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A、B两处画线语句写得很精彩,请任选一处作简要赏析。(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择题

1、CCDA 【答案】1。

【答案】2.特点:勤劳无伤人之心(不主动攻击)。变化:原以为黄蜂好斗(是亡命之徒),忽然发现它有灵性,善解人意,后觉得它可爱。

【答案】3.答案示例:(1)面对死亡要乐观、坦然;(2)对生活要热爱;(3)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4)人类应该向动物学习;(5)人类应该有一个正确的生死观。

【答案】4.示例:A处:(1)语段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垂死的黄蜂比作即将谢幕的芭蕾舞演员,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黄蜂临死前优雅的形态,表现了黄蜂面对死亡的坦然、平静。(2)语段抓住秋日阳光鲜明美丽的特点,写出了黄蜂临死前环境的优美,突出了黄蜂的优雅与凄美。B处:语段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黄蜂身上黄黑相间的色彩比作套色版画纯金之黄与无月之黑融合在一起,色彩鲜明,突出了黄蜂外形之美。

下载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18《鸟》教案 新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18《鸟》教案 新人教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9幸福鸟教案冀教版

    幸福鸟 一、教材分析 《幸福鸟》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的是一个叫旺嘉的孩子克服重重困难,终于找到幸福鸟,使人们过上幸福生活的动人的西藏民间故事。 本课的学习目标是:让学......

    新人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五单元人物描写

    第五单元 教材分析 他挥着如椽大笔,投身唤醒民众、解放民众,争取科学、民主、独立的革命大潮中;他毕其一生,不断对专制社会以及附庸其上的文化礼教的黑暗进行毫不妥协的批判;他坚......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复习教案4

    第五单元复习教案 复习要点 1.珍惜、敬重、关爱生命。 2. 赞美为救护他人生命而牺牲自己生命的崇高行为。 3. 叙事作品的关键情节、生动场面、精彩结尾。 4. “天地之大德曰......

    七年级英语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第五单元教案 Unit 5 Do you have a soccer ball? 教学内容: 本单元主要学习动词have的一般现在时的用法;使用do和does引导的一般疑问句的构成以及简单回答。以“和朋友一起......

    七年级下语文第五单元教案

    《三个太阳》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能说出文中“南极精神”的内涵;理解 “三个太阳”的含义。 2.感受南极人的民族胆识和气概,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意志品质和创造精神。 3.能结......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

    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 潘兰林第五单元单元要点 一、 激起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开拓创新精神、团结协作观念和舍己为人的品质。 二、知识和能力目标:丰富探......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测试题5篇

    一、积累运用(30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3分)脉搏 对称 沮丧 粗犷灼热 宽慰 闪烁 舷窗2.下列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A.篝火 俯瞰......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冀教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冀教版) 第五单元:神奇的大千世界 21观潮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和潮来后的景象,突出展示了被称为“天下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