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方性疾病教案
地方性疾病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三种地方性疾病常识
2、提高对疾病的认知,加强健康教育.3、知道怎样预防地方性疾病.知识目标:了解常见地方病.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健康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了解疾病常识
教学难点:怎样才能做好预防工作 教学过程:
1、通过多媒体播放短片,对疾病有一个初步了解.2、具体讲解.碘缺乏病的概念,人体缺碘造成哪些危害.例如:重度缺碘的儿童,智商低于50。这样的儿童不仅生活不能自理,需要别人帮助,而且不能上学,寿命很短,医学上称为地方性克汀病。而轻度碘缺乏的儿童智力损伤较轻,智商在50—69之间。儿童及青春期甲状腺肿,生长发育落后和智力功能障碍。
成人期甲状腺肿,甲状腺功能低下,盆血。食欲减退,无力、易疲劳,体能下降等。如果妇女严重缺碘,可造成月经异常、不孕、流产、早产、死亡和胎儿先天畸形等。最好的办法是食用碘盐.3、克山病亦称地方性心肌病,于1935年在我国黑龙江省克山县发现,因而命名克山病。主要病变是心肌实质变性,坏死和纤维化交织在一起,心脏扩张,心室壁不增厚,附壁血栓常见,光镜下可见心肌变性坏死。电镜下可见线粒体肿胀,嵴分离和断裂。克山病是一种流行于荒僻的山岳、高原及草原地带的以心肌病为主的疾病。可分四型:急型、亚急型、慢型和潜在型有人认为本病为感染所引起,特别是嗜心肌病毒感染,如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引起的心肌炎或感染过敏性心肌炎或霉菌毒素引起中毒性心肌炎等。目前对感染在克山病病因中的作用尚待进一步研究。亦有人认为病毒感染与病区水土、营养因素有协同作用而致病。
4、大骨节病是一种以软骨坏死为主要改变的地方性变形性骨关节病。本病常常多发性、对称性侵犯软骨内成骨型骨骼;导致软骨内成骨障碍、管状骨变短和继发的变形性关节病。主要发生生于儿童和少年,临床表现为关节疼痛、增粗变形,肌肉萎缩,运动障碍。
教师小结:同学们一定要提高对疾病的认识,使自己的身体能够健康,只有这样,你才能更好的学习生活。
第二篇:流行性疾病预防教案
流行性疾病预防教案
张村小学 卫宁娜
【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和了解了流行性疾病的病症状况,懂得了一些常见的预防方法。
2.增强了学生对疾病的防范意识,3.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意识到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如何预防流行性疾病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游戏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春天气候干燥,班上好多同学都生病了。学生讨论:感冒给你带来哪些不便?
这段时间,冷暖空气频繁交汇,天气多变忽冷忽热。此时,同学们应该注意身体的保健、保暖,以免患上春季流行性疾病。
二、流行性疾病基本常识:
预防疾病应该从了解疾病开始。疾病分传染病和非传染性疾病两类。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的,并能够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染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等特点。主要的传染病有结核病、乙肝、流行性感冒等,性病大多也是传染病。对于传染病,切断其流行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中的任何一个,都可终止传染病的流行。
非传染性疾病是指那些因为身体细胞、组织、或器官损伤、功能缺失或非传染性病变而发生的疾病,如癌症、损伤、心脏病等等。非传染性疾病可能存在于任何组织或器官,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需要就事论事进行预防、保健或治疗。
注意营养、作息、运动和卫生是预防疾病的主要做法。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状态、特别是情绪对身体健康有着巨大的影响。传统中医很注意“七情”与疾病的关系。最近许多西方科学家的研究表明,正是“情绪因子”大大缩短人的寿命。
在疾病发作的时候,合理治疗是使身体恢复健康必不可少的。合理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改善饮食、合理运动、多休息等。在了解用药的基本知识以后,小病可以自己服药解决,但要看清药品说明,避免用药剂量过大、药物中毒。从未用过的药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并做好过敏测试。
三、作为学生应如何预防传染性、流行性疾病呢?(学生讨论,并请学生总结规纳)
1、做好传染性、流行性疾病的预防和公共卫生工作,定期宣传防治知识,防范突发事件的发生。
2、在校园、教室内做好必要的消毒工作,对可能受到危害的该班学生和任课老师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
3、坚决杜绝染病学生带病来校,必须由医院出具诊断,证明已康复并不再存在传染危害后方准来校上课。
4、学校卫生室老师与班主任做好晨检工作,认真填写学生检查统计表,保证预防疾病工作顺利开展。
5、学校学习场所、生活场所要经常通风换气和定期消毒。
6、学生如果发现有发热、咳嗽、乏力、肌肉酸痛等症状的,应及时就医。
四、小结:
1、学生总结:通过本次班会的学习,同学们究竟对流行性疾病知识的了解了多少?
2、班主任总结:
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是每个人都想要的,健康很大部分上都是来自以个人平时的生活习惯,疾病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所以预防工作绝不能轻视。现在是春季流行性疾病的发多季节,希望同学们通过这次班会课的学习,对流行性疾病的了解和预防都有了深刻的认识,更提高了学生对卫生认识的重要性。
五、作业:
流行性疾病有哪些?
麻疹、风疹、腮腺炎的防治知识
张村小学 卫宁娜
一、什么是麻疹和风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全身发疹性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表现发热、上呼吸道炎、结膜炎、口腔粘膜斑及全身丘疹。传染性极强,在人群密集的学校及幼儿园容易发生流行。好发于6个月至5岁的未接种过麻疹疫苗的小儿。
风疹是一种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发于学龄和学龄前儿童,主要表现是发热、皮疹等。儿童密集的托幼机构和中小学校是风疹的主要发病场所。本病多见于1岁至9岁儿童。
二、麻疹和风疹主要症状
麻疹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炎症、急起发热、咳嗽、流涕、畏光流泪、眼睑浮肿,出疹期:于第4病日左右开始出疹,持续3——5天。从耳后发际,渐及前额、面颈、躯干与四肢,此时全身中毒症状加重,体温高达400C,精神萎靡、嗜睡;恢复期:皮疹出齐后,中毒症状明显缓解,体温下降,约1——2日降至正常。皮疹1——2周退净。
风疹从接触到症状出现,要经过14——21天。症状有低热或中度发热,轻微咳嗽、乏力、胃口不好和眼发红等上呼吸道症状。通常在发热1——2天后出现皮疹,24小时蔓延全身。出诊第二天开始,面部及四肢皮疹可变成针尖样红点,皮疹一般在3天内迅速消退,留下较浅色素沉着。在出疹期体温不再上升。
三、麻疹和风疹是怎样传播的?
未得过麻疹和未接种过麻疹疫苗的人在接触麻疹病人后,极易被感染和发病。麻疹病人是麻疹唯一的传染源,病前1天至出疹后5天内均有传染性。麻疹主要是通过飞沫呼吸道传播,病毒大量存于病人的口、鼻、眼、咽分泌物中,通过打喷嚏、咳嗽等途径将病毒排出体外,并悬浮于空气中,易感者吸入后即可引发起感染。除经空气飞沫传播外,麻疹病毒也可污染生活用品,因此日常生活接触也会传播此病。
空气飞沫传播是风疹主要传播途径,儿童、成人均可发病。发病前5——7天和发病3至5天都有传染性,起病当天和前一天传染性最强。风疹病毒存在于患者或健康带毒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中,患者通过咳嗽、说话、打喷嚏等方式将带有病毒的飞沫排入空气中,当抵抗力底下的人吸入了带有病毒的空气,就可能被感染。另外,风疹患者粪便及尿中排出的病毒可污染食具、衣物、用品等发生接触感染。怀孕的妇女可通过胎盘将病毒传染给胎儿,也可以通过母乳喂养传播给新生儿。
四、麻疹和风疹的危害
麻疹患者如果治疗、护理不当,易出现并发症,较常见的有麻疹喉炎、肺炎、脑炎、中耳炎、角膜炎、消化不良等,其中麻疹肺炎若再合并心力衰竭、败血症、腹泻引起脱水和酸中毒等情况,不及时救治,会发生生命危险。
风疹患者一般症状较轻,并发症少,如没有并发症,不需要特殊治疗,完全可以在家里隔离、休养,一般都能顺利恢复健康。有些可并发中耳炎、咽炎、支气管炎、肺炎、扁桃体炎、关节炎或心肌炎、脑炎及肝炎等,个别患儿可同时并发脑炎、心肌炎及肝炎等多脏器损害,需及时医院住院治疗,才能保证安全。孕妇早期感染风疹病毒后,很可能造成胎儿流产、早产或出生后婴儿出现多种先天性缺陷症,如先天性白内障等。有人估计,新生儿先天畸形5%以上是由孕妇感
染风疹引起。因此,学龄和学前儿童及育龄期妇女,切不可掉以轻心。
五、如何预防风疹和风疹(一)一般预防
麻疹和风疹流行期间尽量少去公共场所(尤其是医院),以减少感染和传播机会。另外,虽然多数人在出生是就接种各种疫苗,但是这些抗体并不能持久的存在于人体。随着时间的推移,抗体的水平也在不断的降低甚至消失,此时接触病原体,就可能导致发病;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抗病能力;在流行期间幼儿园要劝患儿回家隔离治疗;注意个人及环境卫生,不挑剔食物,多喝开水。(二)预防接种
麻疹疫苗接种:8各月以上未患过麻疹者均应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接种后12天左右可产生免疫力,即使得病,病情也较轻。在麻疹流行期间,对没有接种过疫苗的易患者,在接触患者5天内,肌肉注射丙种球蛋白或胎盘球蛋白,可能免于患病或减轻病情。
预防风疹首先是实施预防接种,目前获准在我国使用的有“冻干风疹活疫苗”、“麻风二联苗”(同时预防麻疹和风疹两种传染病)或“麻风腮三联苗”(同时预防麻疹、风疹和腮腺炎三种儿童常见病).1岁以上的儿童以及育龄妇女都应进行预防接种,患有急性或慢性病、发热或有风疹史者不能接种风疹疫苗;对易感者在接触风疹5天内可肌注丙种球蛋白,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妇女注射风疹活疫苗后至少3个月内不宜怀孕;注射过丙种球蛋白者,应间隔1个月以上接种风疹疫苗。在使用其他疫苗前后各1个月,不能使用风疹疫苗。
六、如何护理麻疹和风疹病人
应卧床休息,单间隔离,卧室空气清新流畅。保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衣被不宜过多,不要让风直接吹或阳光照射患儿眼睛,保持眼、鼻、口腔及皮肤的清洁卫生。多饮水,饮食选择富有营养、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在恢复期除少吃油腻的食物,不需忌口。
七、流行性腮腺炎防治知识
流行性腮腺炎俗称“痄腮”,是一种有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本病由腮腺炎病病毒所引起,该病毒主要侵犯腮腺。多在冬、春两季,人群密集处传染和流行。5——15岁儿童为易感人群,发病前7日起至腮腺消肿都有传染性。
患者应按呼吸道传染病隔离。由于症状开始前数天患者已开始排出病毒,因此预防的重点是应用疫苗对易感者进行主动免疫,可通过当地疾控中心或医院注射疫苗。
在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期间,要做到:不到人群密集、空气部流通的公共场所,如剧场、影院、游戏机房、网吧和商场;不到患病的人家里去玩耍、串门;不接触公共场所的物品;外出是一定要带口罩,回家后要用肥皂(洗手液)在流水状态下吸收30秒种。
一般来说腮腺炎病人在腮腺肿大的前三天到肿胀消失后的这一段时间内,传染性最强,因此病人一定要隔离。对已经接触过病人的儿童,要采取隔离一周的措施。病人用过的一切物品必须要煮沸或暴晒消毒。
对已患上腮腺炎的儿童应强调:保持其口腔清洁,多喝开水,吃容易消化的流质与半流质食物,预防腮腺的继发感染。患者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发病期间卧床休息很重要,一般2——3周,腮腺炎就可以痊愈了。
第三篇:怎样预防传染性疾病(教案)
怎样预防传染性疾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知道传染病的概念,区分常见的传染病与非传染病;
②了解病原体的概念、病原体的类型;
③列举常见的传染病,知道其病原体、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分别是什么;
④掌握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对教学资料的观察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分析和归纳总结能力。
②通过调查当地常见传染病,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在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获得新知识的能力、进行社会调查的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人类传染病及人类与疾病作斗争的漫长历史的了解,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1、重点
①病原体的概念及种类。
②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2、难点
①病原体的概念和种类。
②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教学过程
[联系实际,导入新课]
教师:1、播放flash动画——健康歌
2、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什么是健康?3、“得了灰指甲、一个传染俩”
灰指甲哪类疾病?
4、为了更好地预防疾病、治疗疾病,使每个人更健康幸福地生活,就需要我们对人类疾病有充分的了解。这节课让我们来共同关注传染病及其预防。
(通过动画和广告语的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为开展新课程奠定基础。)
[从生活经历出发,通过学生自我叙述,引出传染病的概念]
教师:课前我让大家对自己家的疾病情况作了调查了解,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记忆和向家长的询问情况把自己得过疾病的实际情况说一说,这些疾病是否传染,都有哪些症状?
(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回答,教师应给予适当提示,并及时纠正学生叙述当中的某些不科学、不符合实际的说法,以免使学生对一些疾病产生错误的印象)
教师:同学们刚才提到的疾病中,一些是由于患者自身的组织或器官发生变化引起的,不会传染给他人。比如——
学生:近视眼、贫血、骨折……
教师:而有些疾病是由于细菌或病毒等其他生物侵入人体引起的,具有传染性,例如:
学生:流行性感冒、麻疹、水痘、肺结核、结膜炎、蛔虫病、流行性乙型脑炎……
教师:像这样由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引起的疾病就称之为传染病。知道了传染病的概念,我们才能更清楚地区分传染病和非传染病。
[观看录像,引导学生,推进新课]
教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传染病由什么引起的呢?
学生:细菌、病毒、寄生虫等。
教师:对,我们把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称为病原体,下面请大家来看一段有关病原体的资料,同时思考一些问题:
(用投影片打出下列文字)
(1)病原体的形态相同吗?根据你的观察都看到了哪些形状的病原体?
(2)病原体可以分为哪几大类?
(教师播放幻灯片或投影片)
画面主要内容为:
(1)多种形态的细菌:螺菌、球菌、杆菌;
(2)多种形态的病毒:杆状、球状、卵圆状、砖状、蝌蚪状、子弹状、丝状等;
(3)寄生虫:蛔虫、疟原虫等。
(要求学生认真观看,增加学生对常见病原体的感性认识,增强记
忆,同时加强学生的观察能力)
[通过学生提问,增强学习气氛]
教师:看到多种病原体的图像,你们有什么感受?
学生1:病原体的形态真多啊,有球形、杆状、丝状、螺旋状,还有许多复杂又精巧的结构,用语言难以形容,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学生2:一些病毒的样子可真漂亮,像精心制作的工艺品,真没想到小小的病毒有如此复杂的结构和漂亮的外形。
学生3:虽然病毒和一些生物有美丽的外表,但是它们却像美女蛇,对人类的健康有很大的威胁,我们应该抛开表面现象看清本质,不要被其表面迷惑。
教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也思考得很深入,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保持这样的学习状态,让我们的思维像泉水一样永不干涸。下面,你们对病原体还有什么疑问,可以提出来,让我们共同解决。
学生1:病原体除了细菌、病毒和寄生虫外,还有其他的类型吗?
教师:病原体也叫“病原生物”,是能引起人和动植物传染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所以除前面提到的类型外,还有真菌、立克次体、螺旋体等类型。
学生2:病毒既然能引起多种疾病,那么它们的存在对我们的危害真是太大了,我们应该想尽方法消灭病毒。
教师:虽然病毒给我们的健康带来了威胁,但病毒对人类也有有用的一面,在基因工程中,科学家让某些病毒携带动植物或微生物的某些基因进入正常细胞,来达到转基因或基因治疗的目的。所以病毒作为自
然界已经存在了几亿年的一种生物,有它们存在的必要性。
教师:虽然传染病有很多类型,但传染病的流行却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下面我们先来看一段有关流行性感冒和肝炎两种常见病的录像资料,然后思考70页的讨论题。
[分组讨论、播放flash课件,引出本节重点]
教师播放有关流感和肝炎的录像及流感主要环节的flash动画
教师:看了前面的录像,我们对常见的流感和肝炎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下面请同学来共同思考70页的讨论题并作出回答(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1:流感主要通过飞沫、空气传播。当流感病人咳嗽、打喷嚏时会将含有流感病毒的飞沫散布于空气中。如果周围的人吸入了这些带有飞沫的空气后就有可能患流感。因此咳嗽或打喷嚏时,要用手帕捂住口鼻,以免传染他人。老人和小孩体质差,抵抗传染病的能力弱,所以更易患流感。
学生2:将甲肝患者用的碗筷同家人的分开,目的是将甲肝患者遗留在碗筷等餐具上的甲肝病毒与健康人分开,这样可以避免健康人感染上甲肝。饭馆的餐具要严格消毒,这样可以将餐具上的细菌和病毒杀死,避免顾客传染上疾病。
学生3:要经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环节。
(学生在回答过程中,教师应给予适当提示和补充。也可以让其他学生提出不同意见进行讨论,以增加学生的积极参与性。)
教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传染病要在人群中流行,就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
都流行不起来。那么什么是传染源呢?什么是传播途径?什么是易感人群?(三个概念)
教师:请举例说明什么是传染源?
教师:请举例说明什么是传播途径?
教师:请举例说明什么是易感人群?
(鼓励学生以爱滋病、腮腺炎、手足口病、乙肝、禽流感等为例进一步认识三个途径,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正确的评价)
教师:我们认识了基本环节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学会预防措施。
教师:我们校园最近出现了哪些传染病?
学生:腮腺炎、风疹等。
教师:我们采取了哪些措施?
学生:把病人隔离、各班教师撒消毒水、接种疫苗等。
教师:以上措施是针对哪个环节采取的措施?
(联系生活实际,导出预防措施,为以后学生学会保护自己奠定基础。)
教师:你还知道哪些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比较有效。
[课堂小结,巩固练习,结束新课]
教师:传染病能够在人群中流行,首先要有传染源。病原体在传染源的呼吸道、消化道、血液或其他组织中生存、繁殖,并且能够通过传染源的排泄物、分泌物或生物媒介(如蚊、蝇、虱等)直接或间接地传播给健康人。以流感为例,当流感患者讲话、咳嗽、打喷嚏时,会从鼻咽
部喷出大量含有流感病毒的飞沫,悬浮于空气中,周围的人吸入了这种带有病毒的空气以后,病毒进入呼吸道,就有可能引起流行性感冒。
好,我们了解了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我们再以流感为例,哪位同学来说明流感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分别是什么?
学生:流感的传染源是流感病人,传播途径是飞沫和空气传播,易感人群是所有人,特别是老人.
第四篇:预防传染性疾病教案
H7N9禽流感防控知识常识
学习目标:
1、让学生明确禽流感的传播途径,会引起哪些疾病。
2、让学生知道,怎样预禽流感。
3、让学生明白什么是H7N9禽流感病毒。
一、什么是H7N9禽流感病毒?
禽流感主要是指禽中流行的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感染性疾病。禽流感病毒可分为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和无致病性禽流感病毒。
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目前只发现H5和H7两种类型。此前感染人的禽流感病毒类型为H5N1、H9N2、H7N7、H7N2、H7N3。
从家禽、鸽子中分离到的H7N9禽流感病毒是一种全新的病毒,与人体中分离到的病毒高度同源,在荷兰、日本及美国等地曾发生过禽间暴发疫情,但未发现过人的感染情况。
二、H7N9禽流感的流行、传播与临床症状
H7N9禽流感病毒来源不明、传播途径不清,不排除通过候鸟迁徙传入国内的可能;该病毒可以感染鸡、鸽子等禽鸟,对家禽呈低致病力,感染后没有临床症状。
一些已被确认的病例有与动物或者动物所处环境接触的经历,携带病毒的家禽及其排泄物、分泌物可能是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的传染来源。目前无证据表明该病毒具有持续人间传播能力。
人的临床表现:一般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如发热、咳嗽、少痰,可伴有头痛、肌肉酸痛和全身不适。重症患者病情发展迅速,表现为重症肺炎,体温大多持续在39℃以上,出现呼吸困难,可伴有咳血痰;可快速进展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休克、多器官衰竭等,甚至死亡。
三、如何预防甲型H7N9流感病毒感染?
•尽量减少和禽畜等动物及其排泄物、分泌物的直接接触。尽量让儿童远离病、死禽畜动物。
•勤洗手,特别是在接触禽畜等动物和蛋类之后要尽快及时洗手。同时掌握正确洗手的方法。
•不自行宰杀禽畜等动物,不食用病、死禽畜肉,不购买无检疫证明的鲜、活、冻禽及其产品。
•生禽畜肉和生蛋等一定要烧熟煮透,在食品加工、食用过程中要做到生熟分开,处理生禽畜肉的案板、刀具和容器等不能用于熟食。
•做好个人卫生,勤开窗通风,打喷嚏时注意遮掩口鼻,不随地吐痰,尽量不去人多拥挤、空气不流通的场所。同时保证充足的睡眠,加强体育锻炼,避免过度劳累,增强身体抵抗力。
•如果有发热和呼吸道症状,及时到医院就诊。同时能够把自己和可疑动物(如禽畜类等)的接触史告诉医生。
四、吃肉或者说吃家禽、猪肉产品是安全的吗?
吃正常处理和烹调的肉是安全的,流感病毒在足够热的情况下会失去活性,以正常温度烹调食物(食物应以至少摄氏70度均匀加热)可杀死病毒。
在疫情暴发地区,肉制品在经过适当处理及烹调的情况是可以安全食用的。但病死动物或发现时已经死亡的动物不可食用。
2017年2月22日
第五篇:预防传染性疾病班会教案
预防传染病性疾病,做健康学生
-----一年级(9)班主题班会
活动目标:
1、通过班会课中的看录像、看照片、知识竞赛等,让学生对传染病的发生、传播等有全面的了解;让学生知道讲究卫生的重要意义。
2、通过小组讨论、演讲各类发言等形式激发学生讲究卫生,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决心。活动准备:
1、关于预防传染病的PPT。
2、准备知识竞赛题十个。
3、前黑板上作相应布置,渲染气氛。活动过程:
一、导入: 展示图片,播放录像
二、组织讨论:
天气渐冷,又到了冬季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冬季有哪些常见传染病。
1、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强,易造成暴发性流行或世界性大流行。
2、流行性腮腺炎也叫“痄腮”,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染。病毒由呼吸道侵入人体,引起腮腺或颌下腺肿胀。
3.、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它可引发发热,手、足、口等部位的皮疹、溃疡。好发于夏秋季节。手足口病(HFMD)是婴儿和儿童的一种常见疾病。以发热、口腔溃疡和疱疹为特征。初始症状为低热、食欲减退、不适并常伴咽痛。发热1--2天后出现口腔溃疡,开始为红色小疱疹,然后常变为溃疡。口腔疱疹常见于舌、牙龈和口腔颊粘膜。1--2天后可见皮肤斑丘疹,有些为疱疹,皮疹不痒,常见于手掌和足底,也可见于臀部。有的病人仅有皮疹或口腔溃疡。通常不严重。几乎所有病人不需治疗便可康复。手足口病通常在7--10天内痊愈。并发症不常见。极少病人可并发无菌性或病毒性脑膜炎,其症状是发热、头痛、颈直或背痛,这需要住院治疗一段时间。三.如何预防疾病;
1、头发:头发整洁无异味;男生不留长发。
2、脸:洁净无污垢。
3、颈:脖颈、耳根干净无污垢。
4、手:手干净无污物;不留长指甲,指甲缝内无污垢。
5、红领巾:整洁,勤换洗。
6、衣服:衣服整洁,勤换洗;衣领、衣袖无污垢;
7、鞋袜:鞋子整洁,上学穿袜子,不拖鞋带。
8、书包:书包干净整洁,书本摆放整齐。
9、桌兜:整洁无杂物。
三、预防传染病知识竞赛: 划分两个小组,有必答题和抢答题两类,分别给两个小组计分。
四、课堂总结:
这次班会再次让大家认识到了预防疾病,从我做起的重要性。希望每个人都健康过好这个秋冬季节。
学优网h手足口病(HFMD)是婴儿和儿童的一种常见疾病。以发热、口腔溃疡和疱疹为特征。初始症状为低热、食欲减退、不适并常伴咽痛。发热1--2天后出现口腔溃疡,开始为红色小疱疹,然后常变为溃疡。口腔疱疹常见于舌、牙龈和口腔颊粘膜。1--2天后可见皮肤斑丘疹,有些为疱疹,皮疹不痒,常见于手掌和足底,也可见于臀部。有的病人仅有皮疹或口
7-教师总结:预防传染病其实并不难,我们每个人只要做到以下要求,就会远离传染病:、头发:头发整洁无异味;男生不留长发。
2、脸:洁净无污垢。
3、颈:脖颈、耳根干净无污垢。
4、手:手干净无污物;不留长指甲,指甲缝内无污垢。
5、红领巾:整洁,勤换洗。
6、衣服:衣服整洁,勤换洗;衣领、衣袖无污垢;
7、鞋袜:鞋子整洁,上学穿袜子,不拖鞋带。
8、书包:书包干净整洁,书本摆放整齐。
9、桌兜:整洁无杂物。
三、预防传染病知识竞赛:
划分两个小组,有必答题和抢答题两类,分别给两个小组计分。
四、课堂总结:
学生活动情况和效果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