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平梯的攀爬教学反思
《平梯的攀爬》教学反思
玉州区南江中心小学 辛世强
正确处理教学内容、努力优化教学过程,是实施好新教材的关键。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运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教学过程为:
一、教学设计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
课堂教学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主阵地,在时间、空间和学习方法上体现一个“放”字,确保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更多,自主选择学习方法。《平梯的攀爬》一课我从教案的设计上进行改变,使课的目标更具体细化、更有针对性,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自主、合作、创新的模仿各种动物的爬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教学过程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平梯的攀爬》一课,从教学内容上看体现了知识性、趣味性、实效性的有机整合。我在教学中,改变了传统的组织形式,让学生散点自锻、分组结伴(分组创新尝试练习),如:穿越火线这一环节中,教师通过言语启发、鼓励,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尝试、合作探究,学生的积极参与合最终成绩也出乎我的意料。学生在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氛围中,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最大的调动。
三、教师时刻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
《平梯的攀爬》一课学生在穿越障碍的自主学习中,为了使学生体验快乐和成功,我时刻关注学生学习的态势,特别关注不敢尝试的胆小者,鼓励他们勇敢尝试,让学生觉得自己不再是孤立的学习者,而是愿意与老师小伙伴一起快乐学习。
四、实践与反思
在《平梯的攀爬》一课的实践反思中,我感到对教材的目标把握还得深究,要进一步学习、研究、探索、运用学生自主学习这个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进一步引导、关注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思考了什么,感悟了什么,发现了什么,收获了什么,使学生得到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和情感的升华?还得实践、反思、实践、反思、再实践。
今后我在教学中还有待改进的地方是:
1、由于时间我没有掌握好,只好把游戏给简略了,直接进入到下一步的教学中,虽然少了短短的几分钟分钟,但是却给我留下了不小的遗憾,也使整节课显得不够完美,所以在教学时间的把握上,我今后要更加注意。
2穿越火线的教学设计上,我还要动些脑筋,采用更多的不同形式进行教学,注意小组成员间的通力配合。在巡视指导方面,我照顾的范围还有待进一步扩大,应更加注意对差生(行为偏差生、完成动作不好的学生)的帮助,使他们取得进步,跟上其他同学的学习步伐,也让他们体会到进步、成功的喜悦。
第二篇:《攀爬》的教学设计
《攀爬》的教学设计构想
淮安市淮城镇勺湖中心小学 223200 张伟
一、水平阶段:水平一
二、学习内容:攀爬
三、学习目标:
1、学会三种以上动物爬行的动作和爬越90~120cm障碍的方法,并能在游戏中加以运用,发展协调性和爬越能力
2、体验并感知分工、合作和互助的意义,表现出对同伴的关心和集体荣誉感
3、培养遵规守纪和勇于克服困难的良好品质
四、学习步骤:(见设计方案)
五、指导思想与设计依据
1、《小学体育与健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体育课程标准》
2、主体教学、情境教学、创新教学等现代教学思想
3、“健康第一”和“生活体育”的思想
4、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低年级学生体育学习的规律
六、设计意图
1、创设课堂情境,满足儿童心理需要
课堂上,教师通过语言描述,让学生充分想象各种动物的姿态,并学习模仿,在儿童扮演角色的过程中自然地渗透攀爬的练习,让儿童在不知不觉中,在玩中学习运动技能。
2、改革课堂教学结构,组织趣味游戏活动
本节课一改以往课堂教学呆板固定,相互独立的课堂教学结构,把课堂教学中的各个环节放松,有机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本节课避免机
第1页 械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富有趣味的练习中完成准备活动,增强各个环节的练习效果。
攀爬与跑的教材组合“障碍接力赛”,是本课的另一学习内容,爬越如果没有变化比较枯燥,教师在教材的整合上进行了尝试,把爬越障碍和快速跑组合成障碍接力跑,既扩大了教材的容量,又增加了趣味性,选用两块竖起来的体操垫作为障碍对学生的合作能力提出了挑战。在障碍接力赛的教学中,我把设计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探究如何更快更好完成练习的过程上。教材的要素不仅仅是练习的规则和过障碍的方法,当然这是主体,还应该有如何分组、障碍物的搭建与组成顺序、小组成员的分工合作、对规则的理解遵守与合理运用(更高级的还有变化规则)等。老师规定好一切要求进行的练习,能节约时间取得最大身体练习效率,但学生在练完以后究竟得到些什么?还有哪些要通过练习教会学生的呢?通过本次课,我想体现出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对游戏中的一些要素进行各种尝试,在尝试中学生之间、学生的心里会产生一些问题和矛盾,会需要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这就为教育提供契机,教师再抓住机会向学生传授适当的方法、技术、基本知识。当然进行探究尝试需要花费一些练习的时间,有时难免会犯些错误,需要教师的宽容与引导。但是付出这些代价应该能够换来—“学生合作交往能力的提高、对游戏规则的深入理解和遵守、敢于提出不同看法进行求异思维。”而且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不但要练习爬越、快速跑,还要自己布置场地、人员的分工安排,整合以后的接力跑游戏需要学生更多的参与,也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但发展了体能与技能,还促进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3、实施自主合作学习,培养创新实践活动
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学习自主权,学生可以尽情地表现、展示,而教师只是提出一些基本的活动要求,教师只是起到一个组织引导的作用,这些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体育实践能力。
第2页 淮安市淮城镇勺湖中心小学体育课教案
教
①学会三种以上动物爬行的动作和爬越90~120cm障碍的方法,并能在游学 戏中加以运用,发展协调性和爬越能力
目 ②体验并感知分工、合作和互助的意义,表现出对同伴的关心和集体荣誉感 标
③培养遵规守纪和勇于克服困难的良好品质
教
1.攀爬: 模仿动物爬行 材
2.攀爬: 爬越障碍与跑的组合课 时
活 动 内 容 教 与 学
序 间
预计运动负荷 次
时间 强度 数
1、组织队形:全班成四列横队集合
课堂常规:
(如图)╳ ╳ ╳ ╳ ╳ ╳ 1.老师带领一年级╳ ╳ 同学到操场上排队,3 师生问好!╳ ╳ ╳ ╳ ╳ ╳ ╳ ╳ ,次 30"
一 1
2.教师检查人数服〇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装和鞋子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3.教师宣布本课学
▲习内容
2、要求:精神饱满
1、练习队形:同上
队列练习:快快来
2、根据教师的站位,快速排成二 2
上课队 形 排队 ,4 至 5
1,1
0"
3、要求:迅速找到自己的位置
节
教师指导下的集体三 2
准备活动 ,1、练习队形:散点队型
2、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相问
第3页
2
答集体回顾做准备活动的要至 求:(由轻到重,由上到下,3 动作幅度由小到大)
3、采用“跟我做”的方法教节
师带领集体模仿练习
4、要求:动作幅度大活动充分
1、练习队形:散点队型
各
四 1, 学生自己的活动
2、生根据自己的体会有选择地
5
进行练习,教师通过即时的口头评价,来引导
至 1,左右
3、好的学生示范,并给以予表
6
扬,在学生中树立榜样
次
4、要求:自觉练习,养成习惯
1、练习队形:如图
2、教师带领学生“游动物园”,讨论各种动物的爬行方法
3、组织学生自由2人或3人一组相互模仿动物动作进行五 4, 模仿各种动物爬行
练习
4、学生自由分组练习相互观察,比一比,评一评,看谁模仿得像
5、要求:抓住动物特点,共同协商练习
1、练习队形:如图:
2、请每一组通过讨论每人表
演一个自己拿手的爬行动作,各小组动物爬行展,六 3 组织一次小动物运动会,让学
示
生在宽松的气氛下进行练习
3、要求:分工协作,展示风采
七 7, 爬越90—120cm障
1、练习队形:
第4页
30"
至1,5 2,5 碍
至 0"至3,2
2、教师指导学生搭建场地明确6 0"
分工 次
3、提示练习中要注意的安全因
素,学会保护帮助
4、引导学生进行尝试练习
5、与学生一起根据练习体验来
讨论练习方法
6、要求:互相协作,安全练习
1、练习队形:如图
2、教师指导学生结伴分头搭建场地明确分工
3、组织学生按小组自由进行练4习
至 ,4 至
4、教师巡视引导学生不光要自
5,己完成练习,更要相互协作让5
整个小组完成的更好更快
次
5、分组按要求比赛
6、进行变换场地设置和互相交换场地对接力跑成绩影响的探究练习
7、要求:遵守规则 八 1障碍接力赛 5,九 2, 放松运动:互相拍击
要求:轻松;愉快
按摩放松 小结
1、师生一起小结本课得失和互相评价
2、下课 课后
小结
1 20"
十 3,师生道别!体操垫:40块 标志筒:4 只
器 材
第5页
第三篇:平均分教学反思
平均分教学反思
平均分》是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
(一)的第一课时的内容,它比较抽象,比较难理解。而平均分又是学习除法的开始,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平均分”。因此本节教学的“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
本节课以二年级去参观科技园,同学们正在分食物导入,让学生说要每个同学分的一样多才算公平,从而得出平均分的定义。这节课有了一个自然流畅的开始,更让孩子们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初步感知平均分的概念。
让学生用圆片代替要分的食物,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感受平均分的含义及平均分的方法,同时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 力,让学生在汇报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用适合自己学习的方式方法去学习,是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强调的。让学生动手操作,汇报的方法有多种,主要让学生明确分得方法虽然不同,但分完以后的每份的数量是相同的,让学生明白方法的多样性。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再次体验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优化分法,从而也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有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作为数学老师,要特别注意语言的干脆、规范、严谨。当学生的回答不在我的预想内时,觉得有点措手不及。
对重难点的突破还不够,应在分析教材上多加的努力。在突破 重难点时要多想办法。
在做练习时,应加强看图题的讲解和练习,特别注意让学生理解题意。还可以多设计一些“平均分”与“不平均分”相对比的题,让学生明确“平均分”与“不是平均分”的区别,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
除法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因此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我在设计教案时,把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为此安排了几个层次教学。使学生先复习了“平均分”的意义,同时用实例一步步引出除法的概念。同时我着重对除法的含义以及规范的读写方法进行了反复的强化练习,以便夯实基础。
整堂课完成得较为顺利,学生都对实践操作很感兴趣,通过实践加深了对“平均分”的理解,也对今后的除法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比如,由于对小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把握不够,个别实例有点“难”,超出了其理解能力,导致不能很好的起到引导的作用。再次就是,对学生的课堂把握能力不足,特别是在课上 出现的教学设计中没有的“意外情况”时候,有点不知所措,不能灵活应对。争取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继续将本节课中的优秀经验发扬利用。同时加强自身的学习,认真钻研教材教法,改正本课中表现出的不足。并不断向老教师看齐,吸取先进的经验,为成为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而努力。
第四篇:平均分教学反思
例1让学生认识平均分,在例1的教学中,我先创设了小猴分桃的情境,让学生自由的分,学生分出了好几种不同的分法。为了从中引出平均分,我提了一个问题,这几种分法有什么不一样,你能把它们分分类吗?问题一下去,五花八门的答案都出来了,为了引出平均分,还颇花了点时间。因此在第二个班级上的时候,我直接问学生,你们认为这几种分法,哪几种分法最公平啊,很多学生马上就把是平均分的几种分法找出来了,我马上追问:为什么这几种分法是公平的呢?学生七七八八地说了自己的理由,与平均分的概念相去不远,我马上用比较规范的语言归纳出了平均分的概念,使学生获得了平均分的初步概念。接着的试一试,在动手操作、不同分法的交流过程中,巩固对平均分含义的理解。
我认为本教学设计有以下值得反思的地方:
1、注重学生对平均分的感受和体验。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背读知识,而是创设情境并通过多次实践操作,在学生分完桃后,让他们给“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这种分法取个名字,这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让学生参与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更好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注重分法的多样化。让学生用适合自己学习的方式方法去学习,是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强调的。如“把15支粉笔、15根圆珠笔芯和15本本子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你会怎么分?” 学生有很多种分法。但是在这一环节时,学生没有完全展示出各种分法了,基本是5个5个的分,因为他们从结果来考虑的。接下来的环节分扑克牌的设计我觉得很有必要。在学生们不知道总数的情况下,同学们就完全暴露出了多种分法,有一张一张的分,有2张2张的分等等。充分体现了分法多样化。
3、注重从多角度让学生通过比较来认识“平均分”的含义这是认识问题的基本方法之一,不要片面、单一地看问题。如课的开始,让学生分梨,学生都十分一致的进行了平均分,没有出现不是平均分的情况。每份分的不是同样多,就是没有平均分,这也是现实生活中常有的情况,这一设计让学生认识平均分的同时,也用不平均分来对比学习,对了解这一概念有很大的帮助。但是我在处理这一环节时没有充分体现这一点,当引出平均分之后,我没有好好利用分梨这一教学资源,就这样进行下一个环节了。其实可以再次回到开始,问问除了每份2只,还有其他的分法吗?其他的分法是平均分吗?这样就更能帮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了。
。“除法”这个概念是建立在“平均分”概念的基础上引出的,也就是说:“除法”运算是“平均分”概念的具体表达方式。学生首次接触“除法”这个概念,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来说,确实是一个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由“平均分”这个概念的含义引入“除法”这个概念,就成了本节课教学内容的难点。我上这节《除法》课,在教学设计上,突出了从“平均分”的含义把学生引入到“除法”的含义上来。总起来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在教学目标上,紧紧围绕“平均分”这个概念,通过具体情境体会“除法”这个概念的含义。在教学新知识之前,利用“口答”、“动手摆一摆”手中的学具等形式,巩固课前学习过的知识,为学生充分理解本节课的知识奠定了有利的基础。如:把这6支铅笔平均分给3个同学;把8个小正方体平均分成4份。学生通过动手摆,对“平均分”这个概念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在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中,始终围绕“平均分”这个概念,来指导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始终强调“平均分”这个概念,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对“除法”的意义有了初步的理解,实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
二、教师紧紧抓住了低年级小学生好奇这一心理特征,将主题图利用课件展示给了学生,突出了把除法概念教学置入生动具体的情境之中的编写意图。在实践训练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主题图引导学生想象,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起到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三、本节课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理念,教学中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动手摆一摆,看一看,数一数等实际操作手段,进行知识间的转化。另外在课堂组织形式上,注意了由教师单一的讲授变为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以及小组合作交流等多项学习方式。效果不错。
我从让学生小组合作分苹果开始,通过分东西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接着以故事的形式引入帮小熊猫平均分竹笋的具体情境,课上通过请学生演示帮小熊分竹笋的过程从而引出除法,使学生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再让让学生认识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整节课以平均分物的事例设计“除法”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除法。
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注意从生活实际出发,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学生的认
知规律。在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中,注意创设情境和氛围,充分运用示范演示、学生实际操作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教学时在知识点上,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平均分的过程,形象直观地理解除法含义,通过让学生分东西,使学生在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能力得到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在课堂上注重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实现三为目标,立足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有部分学生对除法的含义解释部太到位,没有让学生说出每一个数在算式中所表示的含义?
2、练习题的设计较单一,应设计多样化的练习,练习题应有梯度。二年级的小学生,喜欢动手是他们的天性,具体形象思维是他们认知的特点。数学活动中的操作既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体验、理解数学的知识。比如通过学生分小棒来理解“平均分”,这样做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在操作中探索规律,建立概念,这样将兴趣激发,思维训练,能力培养融为一体,使知识充满内在活力,充分为学生提供体验经历探索的过程,并敢于把自己想法、做法展现给大家。
书上的安排是由任意分引出平均分,由一般现象引出特殊现象。我的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后发现,他们对平均分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其知识基础已高出了教材设计。因此为我直接由平均分这一特殊现象在实际中的应用入手,借助同样多,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再通过大量的判断练习来加深对平均分的认识。得出平均分的概念。使学生清楚的看到平均分的过程,直观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在这个环节主要研究按份数平均分,这里提倡多种分法。这样的好处是更加接近日常分东西的实际情况,而且给孩子一定的自由选择的权利,尤其鼓励学生的直觉判断。目的是突出除法的本质属性:把一个数分成相等的若干份就是平均分,平均分可以用除法表示。在把握教材时抓住除法的本质属性,淡化其非本质属性。在建立表象的基础上,把平均分这一生活常识抽象成除法算式,初步认识除法算式及各部分名称,掌握除法算式的读写方法。
要引起学生的兴趣不仅仅是题目素材选自生活就可以了,而是要选择切合学生利益的内容。在整节课的教学我还应该多用些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肯定学生的想法,让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更加喜欢参与到数学课中来。
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因此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我在设计教案时,把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为此安排了几个层次教学:
(1)由同样多引出平均分。这一层次安排两次实践操作,一是把8张数字卡片分成2份,每份要同样多,通过第一次动手操作由学生的汇报引出“同样多”,通过第二次动手操作和教师的提问引出“平均分”。
(2)用“平均分”指导操作,让学生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几个。
(3)把“平均分”这一生活常识抽象成除法算式。解决了“平均分”之后,教师指出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于是抽象出除法算式。
(4)结合除法算式教学除法算式的读法和意义。
整堂课完成得很顺利,学生都对实践操作很感兴趣,通过实践加深了对“平均分”的理解,也对今后的除法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第五篇:平均分教学反思
认识平均分教学反思
小学生要认识除法,必先认识平均分。认识平均分是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认识除法里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平均分是认识除法含义的基础,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只有充分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在头脑中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才能为认识除法建立基础。因此本节教学的“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的基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
出于低年级小学生喜欢动手操作,在具体形象的情境中获得知识的特点,课堂上,我充分利用学具盒中的小棒,这样做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在操作中探索规律,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又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情感投入到探索知识的过程过程中去。
1、新课开始,从语文课的汉字“分”字入手,利用猪八戒分苹果的故事引出分东西,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进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让学生在分圆片的情境中自主发现: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3、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分圆片的时候再次感受平均分,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说分的过程,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4、在教学“试一试”时,让学生再次操作学具,按要求摆小棒,通过分,观察、交流,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全过程,体现分的多样化,从而得出:把一些物体每几个一份的分,也是平均分。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整个活动都是在学生通过动手分学具的过程中,达到了全员参与。通过自己亲身的体验、亲自动手实践,得到平均分的概念: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再多次经历分学具的过程,使学生明白“每几个一份的分,也是平均分”的道理,学生在摆一摆、分一分、圈一圈、说一说的过程中,感知平均分的概念,为学生后续学习认识除法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