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马嵬其二 Microsoft Word 文档(模版)

时间:2019-05-13 21:43: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李商隐马嵬其二 Microsoft Word 文档(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李商隐马嵬其二 Microsoft Word 文档(模版)》。

第一篇:李商隐马嵬其二 Microsoft Word 文档(模版)

李商隐《马嵬》其二教案

制作者:郭建设

共3页

第1页

《马嵬》其二

李商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从宏观上把握这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能力目标 进一步读诗诵诗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情感目标(1)体味诗人独特的人生际遇。(2)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1)分析《马嵬(其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特别是其诗歌的对比衬托手法及其表达效果。(2)正确把握诗人对唐玄宗的评价,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

【原文】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讲解】【更九州】再(还有)一个九州。未:(否定词):不;没有,不曾;卜:1.占卜,古代社会一种迷信的举动。

2.料定,猜想,先知道。休:完结(多指失败或死亡)。虎旅:1.虎贲氏与旅贲氏的并称。两者均掌王之警卫。后因以“虎旅”为卫士之称。2.指勇猛的军队。宵柝:xiāo tuò释义:巡夜的梆声; 宵:夜; 柝:古代打更用的梆子。【鸡人】因宫里不能养鸡,使报时卫士。筹:更筹,敲击报时用的竹签。【四纪】四十八年。卢家:古乐府中相传有 洛阳 女子 莫愁,嫁于豪富的 卢 氏夫家。——{【译 文 】那是一个没根据的传闻,说是海外还有大九州,岂可预知来生能否做夫妻,今生的缘分竟然就此罢休。那可不是为了保卫皇帝和贵妃,你是徒然倾听着禁卫军连夜敲刁斗,更不再像有昔日的宫中卫士,为你掌握时间传唱报晓敲击更筹。今天所有部队全都约定,驻马不前哗变争斗,遥想当年夫妻恩爱之时,我们竟然为七夕才得团圆而 嗤笑织女耕牛。在位四十八年,身份贵为天子,为何却不及那卢家夫婿能与爱人长相厮守,朝朝夕夕陪伴莫愁。} 此诗在众多同类题材诗歌中立意有什么不同?

【明确】唐人咏马嵬之变的诗很多;在艺术表现上虽然各有特色,但从思想倾向上看,其中的大多数,是把罪责归给杨贵妃、而为唐玄宗辩护的。李商隐这首七律,却在思想和艺术上都别开生面。诗以“马嵬”命题,重点是写玄宗在马嵬驿为“六军”所逼,“赐”杨妃死。

首联中用典,玄宗听术士说杨贵妃在仙山上还记着“世世为夫妇”的誓言,有何用意? 【明确】讽刺唐玄宗痴心妄想。

首联夹叙夹议,从“海外”说起,传说,杨贵妃死后,唐玄宗悲伤不已,就命蜀地方术之士寻找她的魂魄。有人趁机进言,说在海外蓬莱仙山找到了杨贵妃,还带回了她头上的饰物。诗人先用“海外更(还有)九州”的故实概括了方士在海外仙山上寻见杨妃的传说,而后用“徒闻”加以否定:玄宗听说杨妃在仙山上还记着“愿世世为夫妇”的密约,十分震悼;但这又有什么用处?接着,诗人又宕开一笔,指出“他生未卜此生休”。意为:来世渺茫难求,可是李杨今生的缘分已然断绝,却是无争的事实。这就很自然地拍到题上。而“徒闻”“未卜”和“休”流露的讥讽语气,又为下文定了基调。

中间两联与首联的联系是怎样的?

【明确】中间两联,紧承“此生休”写马嵬之变,这当然是题中应有之义;值得注意的是写法上的独创性。

颔联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明确】反衬手法,“鸡人报晓筹” 反衬“虎旅传宵柝”,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长期做“太平天子”、沉湎于淫乐生活的唐玄宗及其宠妃,哪里听到过军营中报更的梆子声呢!在皇宫中,连公鸡都不准养;安然高卧,自有专人干公鸡报晓的工作。诗人抓住最有特征性的事物,只用“虎旅鸣宵柝”五个字,就烘托出逃难途中的典 1 李商隐《马嵬》其二教案

制作者:郭建设

共3页

第2页

型环境;而主人公的狼狈神态和慌乱心情,也依稀可见。“虎旅传宵柝”的逃难生活很不安适,这是一层意思;和“鸡人报晓筹”相映衬,暗示主人公渴望重享昔日的安乐,这又是一层意思。再用“空闻”和“无复”相呼应,表现那希望已幻灭,为尾联蓄势,这是第三层意思。“虎旅传宵柝”本来是为了巡逻和警卫,而冠以“空闻”,意义就适得其反。从章法上看,“空闻”上承“此生休”,下启“六军同驻马”。意思是:“虎旅”虽“传宵柝”,却不是为了保卫皇帝和贵妃的安全,而是要发动兵变了。正因为如此,才“无复鸡人报晓筹”,李、杨再不可能享受安适的宫廷生活了。

颈联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意思? 【明确】颔联和颈联都是写马嵬所发生的悲剧的经过。用笔非常灵活,运用对比,时间和空间上都有很大的跳跃。颈联“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这是传诵已久的名句。这里只说“六军同驻马”,而“驻马”的原因和结果都未涉及。然而和“七夕笑牵牛”相对照,那意义就丰富了,耐人寻味了。“此日”指杨贵妃的死日。玄宗“当时”七夕与杨贵妃“密相誓心”,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可在遇上“六军不发”的时候,结果又如何?两相映衬,杨贵妃“赐”死的结局,就不难言外得之,而玄宗虚伪、自私的精神面貌,也被暴露无遗。同时,“七夕笑牵牛”是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同驻马”,就表现出二者的因果关系。没有“当时”的荒淫,哪有“此日”的离散?而玄宗沉溺声色之“当时”,又何曾虑及“赐死”宠妃之“此日”!行文至此,尾联的一问已如箭离弦,眼看要一发破的了。

尾联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明确】尾联也包含强烈的对比。一方面是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保不住自己的宠妃,就章法上说,这是对前六句的总结。另一方面是作为普通百姓的卢家能够保住既善“织绮”、又能“采桑”的妻子莫愁。就艺术构思说,这是由前一方面引起的联想。这两方面,各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值得问一个“为什么”。诗人又把这二者联系起来,发出冷峻的诘问: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还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前六句诗,其批判的锋芒都是指向唐玄宗的。用需要作许多探索才能作出全面回答的疑问作结,更丰富了批判的内容。

如何理解《马嵬(其二)》的意境和情感。【明确】《马嵬(其一)》是一首绝句:“冀马燕犀动地来,自埋红粉自成灰。君王若道能倾国,玉辇何由过马嵬。”叙马嵬之变,兼寓讽意。本课所选的第二首继承了前一首的基调,却更胜一筹,写得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意味深长。首联从“海外”说起,气势磅礴,笔力千钧。用“徒闻”二字否定了这虚妄之说。接着,又宕开一笔,指出“他生未卜此生休”。此语如当头棒喝,发人深省。第二、三两联,都是从对比的角度来写李杨爱情悲剧的。当年盟誓长生殿、笑牛郎织女的赏心乐事,而今都成悲痛,可谓“乐往哀来摧肺肝”!诗的最后一联,点明题旨:如何贵为天子那么多年,却无力保护自己的女人,反而连平常百姓人家的幸福也没有呢?这一反问虽然含蓄却很有力,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

《马嵬(其二)》的章法结构如何? 【明确】这首咏史诗从章法上看,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先说唐玄宗“召魂之举”的荒唐,再追述马嵬之变后的凄凉,最后点出问题的实质,尺幅之间,可谓一波三折,曲折幽深。另外,五、六两句,也是“倒行逆施”:“当时七夕笑牵牛”事发在前,反而臵后说;“此日六军同驻马”事发在后,反而先着笔。这一点,是李商隐学杜甫之处。他的诗虽没有杜诗的“沉郁”,但却颇得杜诗的“顿挫”:如水流遇阻,回环幽咽,蓄势待发,波澜起伏。

《马嵬(其二)》的巧对

【明确】从对偶上看,这首诗也是颇为后人称道的。中间两联,仅仅四句28字,却呼 2 李商隐《马嵬》其二教案

制作者:郭建设

共3页

第3页

鸡驱虎,驻马牵牛,信手拈来,自然流利;妙趣横生,而又无穿凿之嫌。另外,以“六军”对“七夕”;以“驻马”对“牵牛”,都是借对的妙用。所谓借对,是指形式上相对,内容上不属于一类、而且往往相去甚远的对语。如“驻马”是指军队停滞不前,而“牵牛”却是指牵牛星,不是牵着牛走的意思。杜甫的诗中,这样的借对很多,如“野日荒荒白,春流泯泯清”(《漫成》),以“清”(青)对“白”。这一点,李商隐也是学杜甫,但可以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唐宋以后,律诗对偶往往以借对为高,因为不容易,且富于幽默情趣。对于这首诗的对句,古人有不同的看法。金元时期的方回认为“六军、七夕、驻马、牵牛,巧甚”(《瀛奎律髓》),清代的吴乔更是大加赞赏:“叙天下事而六、七、马、牛为对,恰似儿戏,扛鼎之笔也。”(《围炉诗话》)。但也有不同意见,明代的吴昌祺认为“虎鸡马牛同用,亦一病”(唐汝询《唐诗解》吴昌祺评语),清代的屈复认为“空闻、无复,熟套语,七八轻薄”(《唐诗成法》)。我们认为,后面的否定意见过于拘执传统,只要出语自然恰切,何者不可以人诗呢?

写作特点 别开生面的立意;鲜明的对比和反衬;巧妙的双关性对偶。关于练习

二《马嵬》一诗,前人评论说“讽意至深,用笔至细”。你能从叙事的委婉方面说说“用笔至细”,从对比反衬方面说说“讽意至深”吗?

设题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品味前人的评语,把握这首诗的叙事特点和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 “讽意至深,用笔至细”是近人黄侃评论这首诗的话(见《李义山诗偶评》),可以说很准确地把握了这首诗在叙事、立意以及表现手段上的特点。“用笔至细”可以从以下几点来体会:

一、倒叙的方法,参见“课文研讨”;

二、措辞的委婉,如“空闻”“如何”等;

三、立意的含蓄(最后在对比中点明题旨)。“讽意至深”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会:

一、否认神仙怪诞、生命轮回说,为立论张本;

二、对比唐玄宗今昔境遇,而寓意自明;

三、结尾通过设问深化议题。

三从小学到初中,从课内到课外,你读过李商隐的哪些诗?请以“我所知道的李商隐”为题,写一篇短文。

设题意图:李商隐的诗,在小学和初中已经学了不少,有的同学对古代诗歌感兴趣,课外也会有些阅读。通过这一活动,引导学生对读过的李商隐诗歌作一个梳理,加深理解,并写一点感想式的文字。

参考答案:略。

第二篇:《马嵬其二》教案

《马嵬其二》教案

教学目标

1.品味诗歌意境,领会诗歌美质。2.学习艺术表现手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3.通过涵咏诗文,加深对李商隐诗歌特点的理解。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艺术表现手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2.引进比较阅读篇目,加深对李商隐诗歌特点的理解。教学方法:诵读、点拨、讨论、总结。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当盛唐的繁华落下帷幕,中唐又以其匆匆的步伐走过。曾经空前绝后的大唐王朝到了日薄西山的时候。李白登仙而去,杜甫困顿而逝,白居易、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的身影也渐渐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末世的余音里,李商隐走来了,这位晚唐的才子,旷世的情种,为大唐的黄昏添上了一道绚丽的余霞。要求学生记忆出李商隐的名诗: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二、关于咏史诗

咏史诗以史为鉴,多抒发兴亡之慨。咏史之作,东汉的班固首开其端,但止于叙述史实,平实无华。至晋朝左思《咏史》、陶渊明《咏荆轲》之类,始借题发挥,寄寓怀抱。唐代诗人,如杜甫、刘禹锡等人,则多把咏史与咏怀古迹结合起来,扩大了诗的境界。

安史乱后,唐王朝由极盛走向衰败,李商隐对玄宗的失政特别感到痛心,讽刺也特别尖锐。李商隐的咏史诗,主要写南朝和隋朝覆灭旧事及唐朝国家战乱。

三、题解:

天宝十五年(756年)6月,安史之乱爆发玄宗逃往四川,至马嵬(陕西兴坪),随行将士不前,杀了杨国忠,并坚决要求处死杨贵妃。不得已令其自缢而死。史称“马嵬之变”。

《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是一首政治讽刺诗。诗作以李隆基(唐玄宗)、杨玉环(贵妃)故事为抒情对象,锋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玄宗。

四、诵读诗歌 1.重点字词解释 更:还有。

徒闻:空闻,没有根据的听说。

笑:嘲笑。如何:为什么。

2.教师范读(节拍提示)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该诗。

五、学生参照注释默读课文,赏析《马嵬(其二)》内容意境 1.首联: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徒然听到传说,海外还有九州,来生未可预知,今生就此罢休。

赏析:首联夹叙夹议,写玄宗思杨妃之切,极尽曲折写出玄宗之悲。先用“海外”“更九州”的故事概括方士在海外寻见杨妃的传说,而用“徒闻”加以否定。传说,杨贵妃死后,唐玄宗悲伤不已,就命蜀地方术之士寻找她的魂魄。有人趁机进言,说在海外蓬莱仙山找到了杨贵妃,还带回了她头上的饰物。“徒闻”者,徒然听说也。意思是:玄宗听方士说杨妃在仙山上还记着“愿世世为夫妇”的誓言,“十分震悼”,接着,诗人又宕开一笔,指出“他生未卜此生休”。意为:他生来世为夫妇的事渺茫难求,而今生的缘分已分明结束。怎么结束的,自然引起下文。

2.颔联: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空听到禁卫军,夜间击打刀斗,不再有宫中鸡人,报晓敲击更筹。赏析:颔联暗指杨玉环被缢于马嵬事。从对比的角度来写李杨爱情悲剧,突出玄宗的昔安今危,昔乐今苦的生活境遇。用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和马嵬驿的“虎旅鸣宵柝”相对比,当时和现在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虎旅鸣宵柝“本意说的是巡逻的警卫,可是”空闻“二字就将此否定,“虎旅鸣宵柝”显然不是为了保护皇帝,而是要发动兵变了。正因为如此,才“无复鸡人报晓筹”,李、杨再不可能享受安适的宫廷生活了。于是便有了颈联的六军不发的兵谏。

3.颈联: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六军已经约定,全都驻马不前,遥想当年七夕,我们还嗤笑织女耕牛。

赏析:颈联继续从对比的角度来写李、杨爱情悲剧的。玄宗以自己和杨妃的朝夕相处讥笑牛郎织女的一年一次的七夕相会,实则写出了玄宗迷恋情色,荒废朝政,致使战祸发生。“此日”指杨妃的死日,“当时”与“此日”对照、补充,不仅其意自明,而且笔致跳脱,蕴含丰富,这是倒转笔法,借牛朗织女相会反衬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没有“当时”的荒淫,哪有“此日”的离散?而玄宗沉溺声色之“当时”,又何曾虑及“赐死”宠妃之“此日“!行文至此,尾联的一句已如箭在弦上。

4.尾联: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如何历经四纪,身份贵为天子,却不及卢家夫婿,朝朝夕夕陪伴莫愁。

赏析:尾联以对比手法和反诘语气作结,寄托感慨,点明题旨,把批判的锋芒直接指向唐玄宗。作者在这里向世人发出冷峻4 的诘问: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的皇帝唐玄宗反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这一反问虽然含蓄却很有力,包含强烈的对比,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一方面是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保不住宠妃,另一方面是作为普通百姓的卢家能保住既“织绮”、又能“采桑”的妻子莫愁。前六句诗,其批判的锋芒都是指向唐玄宗的。这里更丰富了批判的内容。

六、主旨思想

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玩物丧志”。

七、艺术技巧

1.倒叙:一波三折,曲折幽深 2.对比:暗含讽刺

八、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板书设计

第三篇:马嵬其二教案

《马嵬》(其二)教案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李商隐怀古咏史诗的风格特点

(2)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的透过表层语言感受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2)进一步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马嵬(其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特别是其诗歌的对比衬托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难点:正确把握诗人对唐玄宗的评价,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全班同学一起背诵《锦瑟》。李商隐的诗,以其缠绵婉丽、意味深长的风格,卓立于晚唐诗坛,颇受后人喜爱。早年的诗人,也曾有经世济国的伟大理想,写诗关心民生疾苦,揭露现实政治的黑暗,对李唐王朝的没落衰微无限伤感。但是,仕途的失意,生活的困顿,政治斗争的残酷,使他逐渐淡泊功名,遗落世事,他自知忧天无力,回天乏术,就转而退守到个人的感情世界中。表现在诗歌创作中,则写出了大量抒情感怀类的诗篇,尤以晚年的无题诗和咏史诗成就最大,本课选读的两首诗,就是其代表作。

二、简介咏史怀古诗。

(一)涵义:

所谓咏史诗,是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有所感慨而创作的诗歌;

所谓怀古诗,则是指因登临古地、凭吊古迹,追念往事,抒发感慨而创作的诗。

一般来讲,咏史怀古不只是叙古事,而且会融入自己的感受和评论,或借古讽今,曲折地反映对现实的关注。

(二)鉴赏咏史诗三步骤

首先,弄清史实。其次,体会意图,领悟情感。最后,分析技巧。

三、字音。

如:嵬卜柝四纪为

四、1.听泛读,注意划分节奏。

2.全班齐读。

五、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 徒然听到传说,海外还有九州,来生未可预知,今生就此罢休。 空听到禁卫军,夜间击打刀斗,不再有宫中鸡人,报晓敲击更筹。 六军已经约定,全都驻马不前,遥想当年七夕,我们还嗤笑织女耕牛。 如何历经四纪,身份贵为天子,却不及卢家夫婿,朝朝夕夕陪伴莫愁。

六、再读诗歌,鉴赏诗歌。

(一)弄清史事

马嵬之变:公元756年初夏,安禄山大军逼近长安,继而潼关失守,长安城岌岌可危。在一个阴雨连绵的黎明,唐玄宗携杨贵妃、宰相杨国忠、太子李亨以及诸皇亲国戚、心腹宦官,离开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长安,逃往四川。次日晚行至马嵬驿时,护驾军士砍杀了祸国殃民的杨国忠,并要求唐玄宗立即处决杨贵妃。唐玄宗以怎样的心情下令缢死杨贵妃,旁人无法体会,但之后他便让出了皇位,晚年则在难以消解的悔恨忧愁中度过,直到死去。

历史人物:唐玄宗杨贵妃

请大家概括本诗的历史事件。

历史事件:①唐玄宗的召魂之举②马嵬兵变③唐杨的七夕盟誓

(二)体悟情感。

1、推敲作者对古人事的态度,领悟感情 在这首诗中究竟是怎样体现作者情感的?(1)、首联中用典,玄宗听术士说杨贵妃在仙山上还记着“世世为夫妇”的誓言,有何用意?

明确:通过“徒闻”加以否定,讽刺唐玄宗的痴心妄想,也写出了玄宗的悲痛。(2)、颔联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明确:对比手法,“鸡人报晓筹” 反衬“虎旅传宵柝”,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

“虎旅传宵柝”的逃难生活很不安适,这是一层意思。和“鸡人报晓筹”相映衬,暗示主人公渴望重享昔日的安乐,这又是一层意思。再用“空闻”和“无复”相呼应,表现那希望已幻灭,为尾联蓄势,这是第三层意思。“虎旅传宵柝”本来是为了巡逻和警卫,而冠以“空闻”,意义就适得其反。从章法上看,“空闻”上承“此生休”,下启“六军同驻马”。意思是:“虎旅”虽“传宵柝”,却不是为了保卫皇帝和贵妃的安全,而是要发动兵变了。正因为如此,才“无复鸡人报晓筹”,李、杨再不可能享受安适的宫廷生活了。(3)、除了颔联以外,还有哪里作者也采用了此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颔联

明确:对比手法。“此日”指杨贵妃的死日。玄宗“当时”七夕与杨贵妃“密相誓心”,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可在遇上“六军不发”的时候,结果又如何?两相对比映衬,杨贵妃“赐”死的结局,就不难言外得之,而玄宗虚伪、自私的精神面貌,也被暴露无遗。同时,“七夕笑牵牛”是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同驻马”,就表现出二者的因果关系。没有“当时”的荒淫,哪有“此日”的离散?而玄宗沉溺声色之“当时”,又何曾虑及“赐死”宠妃之“此日”!尾联

明确:对比手法。一方面是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保不住自己的宠妃,另一方面是作为普通百姓的卢家能够保住既善“织绮”、又能“采桑”的妻子莫愁。诗人由此发出冷峻的诘问: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还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前六句诗,其批判的锋芒都是指向唐玄宗的,更加丰富了批判的内容。

2、是什么触动了李商隐思古之幽情?(创作意图)

李商隐途经马嵬驿,联想到了马嵬之变,联想到了当年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情形,再联想到了李杨二人当年的七夕立誓以及唐明皇的召魂之举,并对这一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3、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借古讽今。

首联从“海外”说起,气势磅礴,笔力千钧。传说,杨贵妃死后,唐玄宗悲伤不已,就命蜀地方术之士寻找她的魂魄。有人趁机进言,说在海外蓬莱仙山找到了杨贵妃,还带回了她头上的饰物。诗人这里用“徒闻”二字将此事轻轻带过,实际上是否定了这虚妄之说。接着,诗人又宕开一笔,指出“他生未卜此生休”。意为:来世渺茫难求,可是李杨今生的缘分已然断绝,却是无争的事实。此语如当头棒喝,发人深省。第二、三两联,都是从对比的角度来写李杨爱情悲剧的。马嵬之后,唐玄宗这位失去了权势的皇帝,听到的只是军旅的梆声,再也享受不到在长安宫殿里专人报晓的服务了。现实的情景是军队哗变,“六军不发”,当年盟誓长生殿、笑牛郎织女的赏心乐事,而今都成悲痛,可谓“乐往哀来摧肺肝”!诗的最后一联,点明题旨:如何贵为天子那么多年,却无力保护自己的女人,反而连平常百姓人家的幸福也没有呢?这一反问虽然含蓄却很有力,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

4、那么我们从《马嵬》一诗中懂得哪些道理呢? 明确:忧患与安乐轻与重玩物丧志防患于未然

5、马嵬(其二)》的章法结构如何? 明确:倒叙的手法。先说唐玄宗“召魂之举”的荒唐,再追述马嵬之变后的凄凉,最后点出问题的实质,尺幅之间,可谓一波三折,曲折幽深。另外,五、六两句,也是“倒行逆施”:“当时七夕笑牵牛”事发在前,反而放在后半句说;“此日六军同驻马”事发在后,反而先着笔。这一点,是李商隐学杜甫之处。他的诗虽没有杜诗的“沉郁”,但却颇得杜诗的“顿挫”:如水流遇阻,回环幽咽,蓄势待发,波澜起伏。

(三)写作技巧。

1、对比。

2、倒叙。

七、课堂小结。

本诗写作技巧采用倒叙手法(章法结构)和对比的手法。在鉴赏咏史咏怀诗是要记住三步骤:史实——感情——技巧。意在借古伤今或者借古讽今或借古咏怀。

八、布置作业

背诵诗歌,完成相应的练习册习题。

九、板书设计

对 比

倒 今:寻仙妄为 —— 死别是真 叙 昔:军中逃难 —— 宫中作乐

马嵬赐死 —— 七夕盟誓

天子不保 —— 百姓可全

荒淫误国

第四篇:《马嵬》(其二)教案

《马嵬》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体会李商隐政治讽刺诗风格

2、学习本诗叙事、表现等手法

3、理解本诗的深刻寓意

教学重难点:

1、倒叙的叙事特点及对比表现手法 2. 诗歌蕴涵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的公开课千呼万唤始出来,这几天老师为了公开课都快魔怔了,连做梦都与它有关,昨天晚上我又做了个梦,梦见我变成了一条汉子,今天呢,我要把这个梦给大家情景再现一下,这个梦是由一段音乐开场的。(放音乐)

二、白居易的《长恨歌》中关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记述

①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这样描述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②又这样叙说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感情: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③杨贵妃被杀的情形,诗歌这样讲述: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④杨贵妃去世后,唐玄宗的感受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⑤《马嵬》,李商隐如何评价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

三、我们之前预习过,这是一首咏史诗,在看诗歌的内容之前,我们先复习一下之前讲过的鉴赏咏史诗的三步骤:

(1)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

(2)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

(寻找连接点)

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情感?

(体悟感情)(3)运用什么方法表达思想情感的?

(分析技巧)我们今天就按照这个步骤来学习这首诗。

四、步骤一:弄清史实,感知诗意:也就是了解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事件、有关人物。我们来读一下这首诗。

马嵬(其二)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这首诗写了一个什么事件?马嵬之变。事件的主人公是:唐玄宗和杨贵妃(讲述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相识相知---三千宠爱---七夕盟誓---安史之乱---马嵬之变---海外招魂

解释重点词语

更:还有; 徒闻:空闻,没有根据的听说; 笑:嘲笑; 如何:为什么

整体感知诗意:

徒然听到传说,海外还有九州(暗藏典故),来生未可预知,今生的夫妇缘分已经断绝了。

夜里空听到禁卫夜间巡逻时的梆子声,不再有宫中鸡人,报晓敲击更筹。

这一日六军已经约定,全都驻马不前。遥想当年七夕,我们还嗤笑织女牛郎一年才会一次面。

为什么历经四纪身份贵为天子,却不及普通百姓能够夫妻恩爱,长相厮守。第一个步骤完成了,接着往下看。

五、步骤二:寻找连接点,把握感情态度 了解时代背景:论世。了解诗人经历:知人。分析诗歌意象:分析诗歌文本是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手段。在诗歌时代色彩不够鲜明或不清楚时代背景和诗人经历的情况下,尤其如此。

写作背景:李商隐恩师令狐楚仙逝,他送灵回京途经马嵬,远远望去,马嵬坡杂乱地长着灌木丛和荒草,给人一种枯败苍凉之感,有感而吟《长恨歌》。一边的七师哥激义山道:“驴背上吟诗,颇有情味,何不以《马嵬》为题,吟咏一首呢?”

李商隐于是吟《马嵬》(其一)(其二)两首诗,借古讽今,以唐明皇时期马嵬事件的藩镇之乱讽刺当时甘露之变的宦官专权。因此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咏史诗。1,、诗中哪几句诗写了马嵬之变这一事件? ——空闻虎旅传宵柝,不复鸡人报晓筹。(颔联)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颈联)

问1:颔联“虎旅传宵柝”声音对“鸡人报晓筹”,其声音发出的地点有什么不同? ——前者为军营内的声音,而后者为宫内声音

问2:军营内的声音加上“空闻”和宫廷内声音加上“不复”,又能使人想到玄宗的哪种境遇?

——只是听到传来的“宵柝”之声,却不能再听到熟悉的宫内“报晓”声了。显然写出玄宗不在宫内,而身在军营,逃离了皇宫,已在逃难途中,极尽狼狈和慌乱。

问3:“空闻”对“不复”,这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会收到什么好的艺术效果?

——对比,突出玄宗的昔安今危,昔乐今苦的生活境遇。

问4:(4)颈联“此日”和“当时”都指向时间,前者指眼前,后者指以往。以往生活是什么样的?眼前情况又怎样?前后又有什么关系?

以往玄宗和杨贵妃朝夕相处,所以他讥笑牛郎织女一年一次七夕相会,可以看出玄宗迷恋情色,荒废朝政,致使战祸发生。而眼前“六军”同时“驻马”不前,未写不前原因,但原因甚是明了,要求“赐”死杨贵妃,“此日”的结果是“当时”的原因造成的,显然前后句是颠倒的因果关系。

(5)颈联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对比

3. 杨妃“赐”死后,玄宗异常悲伤,哪些诗句写出了玄宗之悲?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首联)

问1:玄宗派人招魂,方士回来说“海外”还有“九州”,杨妃生活在那里,信守“世世为夫妻”誓约,这可信吗?哪个词语和句子戳破了这种说法? ——不可信,“徒闻”一词否定了方士的话,“他生未卜此生休”,来生无法预知,但今生缘分断绝已是事实。

问2:这样以神仙怪诞和生死轮回来写玄宗痴心梦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思杨妃之切,故有异常之举。这种举动正是极尽曲折写出玄宗之悲。4. 综合前面的所有内容,诗人李商隐发出了什么慨叹?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尾联)问1:从内容上看前后句有什么关系?

——对比,贵为天子多年却无力保护心爱女人对比寻常百姓却能给莫愁幸福。

问2:从语气上看又有什么特点?

——反问。贵为天子却保护不了心爱的女人,还“不及卢家有莫愁”,这一问问出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正常的情况,启发世人记住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吸取教训。5.小结谋篇布局,历史顺序先有“马嵬之变”,而后才有“玄宗之悲”,最后才有“义山之叹”,但诗歌在某篇布局上却不是这样的,先写“玄宗之悲”,后写“马嵬之变”,最后也是“义山之叹”,诗歌在叙事上有什么特点,用了什么叙事方法?——倒叙,从整体上倒叙使尺幅之间,一波三折;从局部上看倒叙更能突出因果。

六、诗旨探究

唐玄宗对于作者而言是古人,马嵬之变是一段历史,所以作者很可能是借古人的酒杯浇自己心中的块垒

借古讽今

启发世人记取历史悲剧: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最终害人害己,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讽刺和批判甘露之变。

七、步骤三:分析技法

怀古诗词最常用的技法有对比、用典等。本诗最主要的方法是对比,也有用典。

八、作业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华清宫

过华清宫

吴融

李约

四郊飞雪暗云端,君王游乐万机轻,惟此宫中落便干。

一曲霓裳四海兵。绿树碧檐相掩映,玉辇升天人已尽,无人知道外边寒。

故宫唯有树长生。问:这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两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分析。

两首诗都应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

第一首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成阴,温暖如春。

第二首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

九、作业

1、背诵全诗。

2、课下搜集李商隐的诗词名句并背诵。

3、做《学习指导》上的练习题。

十、板书设计:

马嵬(其二)

李商隐

玄宗之悲(荒诞)

马嵬之变(对比)

义山之叹(对比、反问)

借古讽今

第五篇:马嵬(其二)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从诗歌叙述中读出玄宗形象

2、掌握本诗于对比中显讽刺的写法

3、体会本诗深刻寓意 教学重点:

1、从诗歌叙述中读出玄宗形象

2、掌握本诗于对比中显讽刺的写法 教学难点:

体会本诗深刻寓意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了李商隐的《锦瑟》,现在大家一起背诵这首诗。(生齐背《锦瑟》)《锦瑟》可以说是李商隐所写诗歌当中最朦胧难懂的,但今天我们要学的《马嵬》相对而言要易懂许多。

二、初读正音断句

1.出示已断好节奏的诗歌原文,生齐读。师注意字词读音。2.解题

(1)马嵬,在今陕西,如今已然成为旅游景点。此地有杨贵妃墓,更有“马嵬之变”的历史。

(2)唐天宝十五年,安禄山大军逼近长安,继而潼关失守,长安城岌岌可危。在一个阴雨连绵的黎明,唐玄宗携杨贵妃、宰相杨国忠、太子及诸皇亲国戚、心腹宦官离开长安,逃往四川。次日晚行至马嵬驿,护驾军士砍杀杨国忠,并要求唐玄宗立即处决杨贵妃。玄宗不得已令其自缢而死。史称“马嵬之变”。3.咏史诗鉴赏步骤 弄清史实; 揣摩意图; 分析写法

三、再读分析人物

本诗牵涉到的主要人物是唐玄宗,主要历史事件是马嵬之变。请大家结合诗歌分析历史事件之下的历史人物在诗人笔下是怎样的形象。

1.从诗歌哪一句可以看到马嵬之变时的玄宗?当时情况如何?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前一句写六军将士止步不前迫使玄宗赐死贵妃。这样不正常的情景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威严尽失无能为力的落魄天子形象。

尊贵的天子不是一声令下就能让千军万马齐发吗?忠诚的将士不是应该奉行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吗?可现在呢?将士停步不前,说,贼本尚在。天子迫不得已,说,赐其白绫。

后一句写五年前玄宗贵妃七夕盟誓。当年花前月下卿卿我我你侬我侬誓要生生世世在一起,而今却是你自顾保命赐我一死独活人间。今昔鲜明的对比展现了一个虚伪自私的薄情男子形象。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牵牛织女,一年一会。怎及你我,朝朝暮暮。

2.从诗歌哪一句可以看到马嵬之变前的玄宗?玄宗逃难的生活是怎样的?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前一句写玄宗在军营听到夜间巡逻的声音。从这一句可以看出逃难时的玄宗日夜提心吊胆惶恐不安万分狼狈。

深夜传来巡逻的梆子声,一声一声,这是军营。这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烽烟四起的地方。他彻夜难眠。

后一句写玄宗在宫中听到鸡人报晓的声音。从这一句可以看出逃难前的玄宗居安不思危。今昔鲜明的对比展现了一个落魄天子的形象。

黎明传来鸡人的报晓声,一声一声,这是皇宫。这是他可以太阳高挂才上早朝的地方。他安然高卧。

3.从诗歌哪一句可以看到马嵬之变后的玄宗?杨贵妃死后,玄宗做了什么?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前一句写玄宗寻仙,幻想着能再遇贵妃。

春去秋来,美人不再。当年她回眸一笑摄人心魄,一曲《霓裳》夺人心魂。上穷碧落下黄泉,只为再睹芳容,再续前缘。后一句写诗人的当头棒喝,直斥虚妄。

今生的夫妻缘分,已然在他赐她白绫时就尽了,来世?倘若再有一次马嵬之变,只怕仍是吾独向黄泉吧。

从这两句可以看出执迷不悟荒唐虚妄的玄宗。诗人的态度也分外鲜明。(分析完前三联可让学生发现诗歌顺序和历史顺序不同,从而得出倒叙的写法。)小结人物形象:

当年可以在皇宫安然高卧,而今却在军营彻夜难眠。当年许诺朝朝暮暮生生世世,而今却挥泪诀别赐其一死。他是天子,却不能号令自己的军队。他是男人,却被迫赐死自己的女人。守不住江山,守不住美人。对不住将士,对不住玉环。

彼时,他已经是七十岁的老翁了,竟然也相信召魂之说,幻想来世。四、三读诗歌寓意

从诗歌前三联我们可以发现诗人对玄宗可谓是极尽讽刺,那么本诗目的仅在于此吗?读诗歌尾联,感悟深意。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尾联将天子与平民进行对比,越发突显玄宗的无能为力。诗人以诘问收束全诗,看似平常,实则有力,令人深思。对呀,为什么天子竟比不上平民?难道这不是应该反思的吗?所以本诗目的不局限于讽刺玄宗如何荒淫无度,诗人还深刻地希望当朝统治者能够引以为鉴。

五、课后小结 本诗多用对比,讽刺意味极浓。但那无情的讽刺之下是一个有良知的士人对天子对朝廷对国家殷切的希望。

六、拓展延伸 对比阅读《马嵬》(其一)和《马嵬坡》 白居易《长恨歌》

下载李商隐马嵬其二 Microsoft Word 文档(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李商隐马嵬其二 Microsoft Word 文档(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马嵬(其二)》教案(教师版)

    《马嵬》(其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结合读过的诗,了解李商隐的有关生平和艺术创作。 2、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3、体会李......

    马嵬其二教学设计

    篇一:《马嵬(其二)》教学设计《马嵬(其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李商隐的有关生平和艺术创作;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2、过程与......

    《马嵬(其二)》教学设计

    《马嵬(其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李商隐的有关生平和艺术创作;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2、过程与方法:进一步训练学生读诗诵诗......

    《马嵬(其二)》教案(大全五篇)

    《马嵬》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家作品 2. 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3.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 倒叙的叙事特点及对比表现手法 2.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李商隐诗《马嵬》教学设计[最终定稿]

    李商隐诗《马嵬(其二)》教学设计 彬县新民中学胡元平教学目标 : 1.品味诗歌意境,领会诗歌美质。 2.学习艺术表现手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3.通过涵咏诗文,加深对李商隐诗歌特点的理......

    高一必修三李商隐诗两首马嵬

    《李商隐诗两首-锦瑟》教学设计之二 来源:语文网 作者:匿名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代诗歌浩如烟海,其中的名诗佳句多如繁星。人们也许并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之手,却能将其......

    《李商隐诗两首》(锦瑟)(马嵬)教学实录

    《李商隐诗两首》(锦瑟)(马嵬)教学实录 开场白:这节课我们上李商隐诗二首。这节课我们叫诗歌研读,目标是感受诗歌内涵和表达技巧。 投影:李商隐简介。着重强调:晚唐诗人,和李白、李贺......

    《马嵬》教案

    《马嵬》教案 广元市朝天中学语文备课组:何鸿杰【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引导学生结合读过的诗,了解李商隐的有关生平和艺术创作。 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首诗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