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课教案

时间:2019-05-13 21:40: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法治课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法治课教案》。

第一篇:法治课教案

从小树立法治意识 远离违法犯罪

一、对未成年人开展法制教育的必要性

未成年人处于人生特殊时期,既是身体快速发育阶段,也是各种知识、社会阅历迅速增长阶段,增强法制观念,树立遵纪守法意识,预防犯罪尤为重要。

我想先从一起未成年人犯罪案例说起:对于这个案例可能存在我们周围,有同学也可能以为是小事,但真的是小事吗?请听案例:

2009年2月16日,17岁的陈某和16岁的小卢以及尚不满15岁的张某三人,因要办事身上没钱,于是来到**市某中学门口,打算在学生放学后,向该校学生借钱。等到放学后,三人立即向以前认识的学生借钱,谁知分文也未借到。在这种情况下,三人就决定实在借不到,就硬要。于是先由年纪较小的卢、张二人在校门口用言语威胁的手段,向两名学生分别要来人民币2元和1元。随后,因又听说有一个学生身上带着320元钱时,卢、张二人立即向其索借120元,被该生当场拒绝。于是卢、张二人将其带到学校附近一围墙处,连同陈某一起继续言语威胁。但是该生不同意借钱给他们。于是,三人便用暴力手段强迫该学生交出了120元。案发后,被抢学生立即报了案。随后,陈某退回了全部赃款,卢、张二人也在随后主动向公安机关投案自首。

法院审理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第二款的明确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的规定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被告人陈某、卢某和张某三人案发时均已满十四周岁,其行为符合抢劫罪的构成要件。鉴于三人犯罪时未满十八周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第三款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对三人作出如下判决:陈某犯抢劫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2000元。卢某犯抢劫罪,判处有期徒刑两年,缓刑两年六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2000元。张某犯抢劫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缓刑两年,并处罚金人民币2000元。

上述三名被告人均系未成年人,三名被告人因为身上没钱临时起意抢劫之念,导致了因一念之差,而获徒刑的结果,不仅给社会带来了危害,而且也给家庭带来了极大的伤危害。

同学们,你们现在大都十五六岁,正值青春年华,由于其生理及心理还都不成熟,再加上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容易造成犯罪。自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由于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其他社会领域的制度,尚未完全确立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导致了未成年人犯罪数量的增加,因此,未成年人犯罪已经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如何防范和遏制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需要引起人们的高度警觉,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

1、犯罪年龄低龄化

近年来,犯罪的高发期年龄在18岁左右,其中以14-16岁少年犯罪更为突出,并呈现越来越低龄化的趋势。另外,在校生犯罪有增多势头,有的学生逃学、辍(chuo)学、离家出走,流浪到社会后以盗窃、抢劫为生。

2、暴力犯罪突出

暴力性犯罪是以给被害人造成肉体上的损害为主要手段或以人的生命、健康为直接侵害对象的各种犯罪。未成年人年龄偏轻,模仿性较强,犯罪时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往往不顾一切,不计后果,仅凭一时冲动实施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纵火等暴力型犯罪。很少为过失犯罪,犯罪时不计后果,手段残忍,社会危害极大。现在孩子的暴力倾向最简单的例证随处可见。比如说,过去几岁的孩子斗嘴时最爱说我打你,现在的口头禅变成了我杀了你!

北京一少年为偷钱上网 将奶奶砍死爷爷砍成重伤。17岁少年小新(化名)为了偷钱上网,竟然将奶奶当场砍死,将爷爷砍成重伤。事后,小新投案自首。两年前,小新开始沉浸在网络里,学习成绩陡然下降。初中还没有毕业便辍学。因担心儿子整天沉迷于网吧,小新的妈妈让他照看家里的台球桌。小新把看台球桌挣的钱拿去上网。后来家里不再提供上网的钱,小新就想到了偷。今年6月上旬,小新偷了爸爸2000多元在网吧呆了一个星期。父亲的一顿打骂对小新来说已经起不到任何作用。仅仅几天后,上网的欲望又像虫子一样噬咬着他的心。此时,爸爸月初给奶奶生活费时说的一番话浮现出来。爸爸说爷爷那儿有4000多块钱,当时听了也没太注意,后来就想去偷爷爷的钱。6月15日中午我就去爷爷家,晚上,看爷爷奶奶都已经睡了,就去翻,可一想怕把奶奶吵醒了,就想用菜刀把奶奶砍伤了再翻。睡梦中的奶奶倒在了血泊中,响声惊动了爷爷。不顾一切的小新又将菜刀砍向了他。爷爷受伤后逃出家门。小新翻箱倒柜也没有找到那4000元钱,只在奶奶兜里找到了两元钱。事后,小新的爷爷说,那是奶奶为孙子准备的早点钱。小新捏着两元钱在村口的一个洞里躲了起来。思来想去,还是投案自首了。小新告诉记者,奶奶从小最疼爱他,有什么好吃的都惦记着他。他在看守所里最想念的就是九泉之下的奶奶。我当时只想着拿到钱后就去网吧,根本没想后果。如果让我在上网和奶奶之间重新选择,我肯定选择奶奶。说到这里,他痛哭流涕起来。

3、犯罪手段成人化

目前青少年犯罪类型从以前的故意杀人、故意伤害、抢劫、盗窃、强奸等罪名扩展到运输毒品、绑架等以往多为成年人犯罪所触犯的罪名。而选择犯罪对象的成人化,如出租车司机、摩的司机、均成为未成年人犯罪对象。过去未成年人犯罪一般具有突发性、偶发性的特点,而当前未成年人犯罪大都有预谋,作案前经过精心策划和充分准备,作案后及时毁灭罪证,破坏现场,扰乱警方视线。这些从报刊影视上学到的反侦查手段被频频使用,犯罪手段残忍,危害后果严重。比如:**县某初中五学生入室抢劫案。陈某是某初中二年级学生,他曾因偷东西被人发现,告诉了陈某的父亲。陈某的父亲为此对陈某进行严历的看管,放学回家后就不让陈某上街闲逛。陈某在家里却迷上了电视警匪片。2000年间11月9日凌晨2点许,他模仿电视里的镜头,携带一把水果刀和一块蓝布,窜至市场里的食杂店,用蓝布蒙面,踢门入店,把正在熟睡的被害人揪起来,把水果刀架在被害人的脖子上,要被害人拿出钱来,陈某抢得人民币155元。第二天,陈某把抢劫的事告诉了同学刘某、陈某、朱某和林某,刘某等四人认为陈某的行为很刺激,也模仿陈某,在2000年12月6日凌晨1时许,用黑布蒙面,携带二把水果刀,窜入同一家食杂店内,抢走人民币920元及香烟等。后该五个人因犯入室抢劫罪,均被判处有期徒刑。

4、突发性

未成年人生理发育快,心理状态不够稳定,自我控制能力弱,容易冲动,一般地表现为犯罪前无预谋无策划,往往是没有怎么想,就行动起来了,感情一冲动,法律全不顾,常常是走到哪里,遇到什么突发事件,想干就干,说打就打,说杀就杀,把犯罪活动看成英雄行为。把人命当儿戏,不计后果,不顾影响。正是这种突发性的具体表现,有的同学看到寝室无人就顺手偷取钱物,有的为了打乒乓球争输赢,吵嘴打架,拿起球拍砸他人头部,不计后果,最终酿成大祸。比如:浙江省**市第四中学一名学生17岁的徐力放学回家,母亲吴凤仙开始不停唠叨他的学习成绩排名问题,总觉得母亲给自己压力太大的徐力于是操起一把铁榔头,将母亲杀害。好学生徐力杀母案一度震惊全国,最后他被以故意杀人罪判处有期徒刑15年。

5、作案人员多为辍学者

未成年人易冲动且好动,一旦失学,则三五成群聚在一起且很少归家,但他们没有固定生活来源,特别是当他们要挥霍摆阔、享受攀比时,他们就将目光盯在公私财物上。绝大部分犯罪分子都是没有读书的未成年人。比如:辍学未满18周岁的黄新锋、黄惠民和丁雄壮3名少年一起来到一家小餐馆,他们来的目的很明确:杀掉独自一人守店的店主姜某,抢光店里的钱。晚上10点,他们到小餐馆吃饭,一直吃到当晚12时许,趁店主姜某进里屋打扫卫生时,黄新锋3人突然站起来卡住其脖子,用拳头和板凳猛击她的头部和身体。最后她死了,3个少年在一个多礼拜后就被抓捕归案。借此机会呢,我要真切地提醒各位同学,珍惜眼前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好好学习,好好把握住现在。

四、我国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类型

原先主要表现为盗窃、抢劫、寻衅滋事、强奸、伤害、绑架等,而现在则向涉毒、涉枪、赌博、卖淫嫖娼、计算机犯罪等领域扩展。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仍以财产犯罪为主,这和一般未成年人没有固定的劳动收入、而又贪图生活享乐、任意挥霍有密切关系。多发的犯罪类型排列次序依次为抢劫、盗窃、强奸、伤害等,其中的抢劫、盗窃和抢夺等犯罪,约占未成年人犯罪类型总数的80%左右。

未成年人犯罪的类型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1、从属型犯罪

未成年人由于思维尚不成熟及社会经验的不丰富,容易成 为成人犯罪时控制的对象,并且未成年人由于对奸坏的识别能力差,在作案时处于一种死心塌地的从属地位。例如:17岁的骆某在与成年人李某所进行的盗窃活动中,一次又一次的充当放风的角色,事后未得任何赃物。但仍心甘情愿地去做,仅因为李某平时给他买两碗面条,在他不顺心时说两句安慰的话。为了这个简单的原因,骆某甚至两三个月不回家,李某吃住在一起,连续做案十余次。

2、团伙型犯罪

未成年人以一定的特征如地域、性格、年龄、同学等形成一个个的团伙,经常聚在一起,形成随声附和,或碍于情面不好推辞共同作案。团伙犯罪的一大特征就是一个老鼠坏一锅汤,一个人带坏一群人。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团伙犯罪(如:结伙抢劫、结伙偷盗等)。他们往往模仿武侠小说、武打影片中帮派活动的形式,结伙成帮、结帮成派,共同进行犯罪活动。比如,当初播放《水浒传》时,就有孩子模仿**好汉结拜兄弟四处打杀。不少孩子确实是将影视作品中的大侠、英雄作为自己的偶像,而这些大侠、英雄有时候更像是杀人机器。再如:徐某等四人合伙抢劫一案,除徐某外其余三人都是在校学生。先是由徐某提出去打某某,在打人过程中又由徐某提议发生了抢劫他人财物的行为。三名学生被捕入狱后,很是后悔,认识到不该和徐某这样的人混在一起。

3、报复型犯罪

有些未成年人在受到不公正待遇后,或因处理不及时,或因对处理结果不能理解,就采取同样的手段去对付别人,从而走上犯罪道路。例如在校生雷某在自己和同学遭到社会流氓殴打,并被抢走钱物,自己学校,派出所报告又未得到及时处理后,出于一种报复心理,去打别人,抢夺别人财物后,从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毁了自己的前程。再例如17岁的卢某上学时被校保安殴打,虽然学校及时进行了处理,但卢某认为处理不当,辍学后,携带木棍,到校将校保安打伤。还有:犯罪嫌疑人杨某某,男,汉族,17岁,初中文化,江西省人。犯罪嫌疑人杨某某在**后埔某网吧上网,因其盗用他人帐号上网被管理员发现而被赶出网吧,犯罪嫌疑人杨某某纠集了两名身份不明的男青年到该网吧为其被赶出的网吧的事出气,到网吧后该三人将网吧管理员李某打成轻伤,将另一管理员黄某的手划伤,公安机关接到报案后抓获犯罪嫌疑人杨某某,检察机关经审查以寻衅滋事罪对犯罪嫌疑人杨某某批准逮捕。

4、冲动型犯罪

未成年人由于心理的不成熟,不易控制自己的情绪,遇事不够冷静,往往做出一些事后自己也感到后悔的事。例如:17岁的杀人犯赵某,由于骑车与他相撞,在遭到殴打和辱骂后,失去理智,掏出随身所带的水果刀,连砍数刀,致人死亡。被判无期后,深感后悔,希望用自己的例子教育别人。再如:2002年9月21日,**县某校学生卓某因张某对其殴打,把被殴打的事告诉了同班同学姜某等人,要他们第二天晚上晚自习找张某算帐。次日晚自习第一节下课后,卓某带着姜某等人到张某的教室外挑衅,张某欲持水果刀冲到教室外与卓某等人殴打。第二节上课时,张某把有人要殴打他的事告诉了班主任,因班主任不知挑衅者的班级,仅要求张某晚自尽回家时结伴而行,未深入处理此事,亦未与学校保卫科联系。卓某等人则要求姜某等人在晚自习后到学校门口拦截张某。晚自习后,张某携带一刀水果刀走出校门,当卓某看到张某走出校门,即和姜某等人围住张某,对张某进行殴打,在殴打过程中,张某从口袋里拔出水果刀乱捅,姜某的左胸部被捅中,经抢救无效死亡。张某后因犯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五年。

5、无知型犯罪

这一类型的未成年人罪犯缺乏最基本的常识,甚至入狱后,对自己的罪行仍不能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例如:抢劫犯胡某骑车与他人相撞,要求赔偿未得逞后,就强行抢走他人钱物,并始终认为自己的行为是正当行为;再例如:抢劫犯李某认为找别人要点东西,不给打两拳没什么大不了的,甚至认为自己是正大光明的找人要,又不是偷偷摸摸地去偷,怎能算犯罪。此外还有一部分未成年人由于对性生理方面的知识不了解,出于对性神秘的向往而走上犯罪道路,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四、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1、家庭影响是失足的第一道坎

郭某自小父母离异,一直跟着父亲生活。自从父亲和另一名女子结婚后,便逐渐放松了对他的管教。他在某小学就读,却很少到学校上课,经常与一些在社会上流浪的孩子瞎混,并学着电影上的情节,自任这伙少年的老大,以致于后来发生的持刀抢劫案便是他主使。当晚参加持刀抢劫的13名少年,最小的才12岁,最大的也只有15岁。他们有的是缺少父母管教而经常逃学的在校学生,有的是家庭不和或父母离异无人照管而流浪街头的失学少年。缺乏家庭的管教,使他们胡作非为。

被告人岳某,男,1993年10月20日出生,小学文化程度,自幼丧父,后其母改嫁。

2011年10月10日13时许,时年未满18岁的被告人岳某在**市城郊乡西街村委会门前,租用被害人郭某的出租车去**东岗村,并商定来回费用为100元。之后,被害人郭某驾车将岳某送至其在东岗镇东岗村的住处。岳某在家吃过晚饭,因无钱付车费,遂生歹意,趁被害人郭某不备之机,从立柜上拿起一把剪刀掖在腰间。当郭某驾车载被告人岳某返回**市区,行至河顺镇风门岭隧洞内不远时,岳某突然从腰间掏出剪刀,朝正在驾车的郭某的胸前猛刺一下,郭某停车与岳某搏斗。岳某伸手拉开副驾驶室车门准备逃窜,郭某见状也从副驾驶室出来,下车拽住岳某。岳某持剪刀朝郭某颈部、面部及身上猛刺数下。尔后,沿风门岭向北逃窜。被害人郭某险金沿公路追出数十米后,因失血过多而死亡。

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主要原因,如果父母感情不好或离异、或家教不当、过度溺爱都会导致一些青少年形成性格孤僻、缺乏责任感等不正常心态而失足犯罪。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则为青少年团伙犯罪埋下隐患,现在很多家庭对孩子的过分溺爱和放任,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无法形成是非以及价值的基本判断,以致唯我独尊、任性妄为。

2、不良环境是诱发暴力的榜样

2002年的一天中午,高一学生刘某又逃学准备去看录像,无意间看见有几个背着书包的学生在一家电脑游戏厅痴迷地玩电脑游戏,刘某感到好奇,便进去看个究竟。哪知这一看竟让刘某如痴如醉,大叫好刺激&&就这样,刘某开始迷上了玩电脑游戏。很快,刘某就把父母给的零花钱输了个精光。为了不让父母察觉这些事,他不好再向家里要钱了。一番踌躇后,他决定学着录像片里那样去抢劫。他在地摊买来一把水果刀,到外面去转悠了好一阵子,始终没有找到下手的目标。这时,一个背着书包的女学生走过来了。刘某上去用水果刀在她的眼皮底下晃了几下:不许动,否则,我的刀子就送你去见阎王爷。女学生被吓得连连点头。刘某没想到这么轻松就弄到了钱,感到十分得意。他跑到游戏厅几下子就把抢来的钱输光了。回到家里,刘某整个晚上都是提心吊胆,生怕有人找上门来。几天过去了,什么也没有发生。这下刘某的胆子更大了&&。一天晚上,刘某在一个小巷子蹲下来,假装拿着一本书翻看着。不一会儿,一位40岁左右穿得还很时髦的中年妇女骑着自行车过来了,他一个箭步冲过去抓起那位妇女的挎包就想跑,哪知那位妇女的反应相当快,顺手就抓住了刘某的衣服领口,刘某拔出水果刀就朝那位妇女的腰部捅了过去&&。

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因素是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催化剂。未成年人思想还不成熟、喜欢模仿,辨别能力差,容易受到不良文化、思想的影响。不健康的社会文化、书刊杂志、电子游戏等都强烈刺激着缺乏分辨判断能力、充满好奇心、处于青春发育期的青少年的感官,吞噬着纯洁的心灵。在有意无意的引导下,那些故事中的人物被意志薄弱的青少年视为崇拜的英雄偶像,竞相模仿,诱发青少年犯罪。不仅电子游戏,一些黄色书刊的毒害,暴力影视制品的影响,也使得一些青少年效仿而犯罪,被电子游戏所诱惑的高一学生刘某就是此种现象的典型。

3、缺乏免疫力是悲剧的催化剂

吴某6岁丧父,兄弟3人被母亲从苦水中拉扯成人。因家里经济困难,从小母亲便把吴某寄养在亲戚家。吴某在学校时整天和一些有不良习惯的同学在一起,从不安心学习。6年级的时候,因和班里的同学打架,被老师责骂,他一气之下,纠集了一些爱打架的同学把这位老师打伤,结果被送到派出所关押教育,直到母亲凑了几百元罚款后,他才被放了出来。母亲见他无心上学,就把他交给了表兄看管。谁知表兄竟是一个瘾君子,带着吴某染上了毒瘾。由于两人吸毒,表哥的几十万卖地款很快便在他们烟雾缭绕中化为灰烬。没有了毒资,吴某与表哥开始骗,骗亲人、骗朋友,久而久之,所有的人都离他们而去,母亲整天以泪洗面。看着母亲痛苦的样子,他曾经5次下决心戒毒,但都由于承受不住每天内心像蚂蚁咬一样的折磨,又重新吸了起来。为了搞到毒品,他们实施抢劫,后来被民警抓获,这一年他才15岁。

一些学生缺乏善恶、真假、美丑、荣辱的鉴别能力,对社会生活中的某些消极影响缺乏免疫力,容易步入歧途。他们流落街头,寻找知己,结成消极性的非正式群体,久而久之,极易走上团伙违法犯罪的道路。

五、如何有效的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发生

1、做为青少年应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规范。

实践证明青少年一旦养成了种种不良习性后要矫正过来是很不容易的,需要花费更大的力气,因此,广大青少年就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和学习中,处处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遵重社会公德,从小养成良好习惯,加强自我修养、自我调节、自我完善,自觉抵制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要树立自尊、自律、自强的意识。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也是青少年进行自我防范和赢得社会保护的途径。应该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增加抵御犯罪感染的能力。青少年只有学好知识,丰富社会生活经验,锻炼各种能力,才能对违法犯罪行为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才能分清是非。另外,还要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魄,这样有助于青少年在遭到暴力侵害的时候,及时逃脱或者进行正当防卫,不至于受犯罪行为的随意侵害。

2、强化家庭教育,营造良好气氛。

家庭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基石,是传播和学习科学文化、传统社会道德规范的重要场所和课堂。青少年家长应加强对法律常识和德育知识的学习,用律己正己的思想和行动影响孩子,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家长的素质如何,教育方法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青少年的心理素质。以民主、平等、宽容取代专横、权威、独断,承担起为人父母的教养责任,和他们谈心,倾听他们的烦恼,化解他们的忧虑,努力缩小代沟,以文明的谈吐举止、乐观的态度、高尚的情操、进取的精神感染子女。尊重孩子的人格,多鼓励提高孩子的上进心、自信心。

3、要充分发挥学校的育人作用,加强法制教育。

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学校要加强法律、道德教育,开辟第二课堂,把对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纳入德育课。组织青少年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生活,做到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相统一。以形象,生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认真落实素质教育要求。贴近青少年实际,讲求科学,把正确的是非观映入青少年学生的头脑中,积极抵制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使正气成为健康心理的支柱。通过各种心理活动情景和模拟实际训练,增强青少年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进取心,提高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

第二篇:道德与法治课教案范文

第三课《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

一、教材分析

《道德与法制》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课讲述的是《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本课立足于学生的日常生活,重视学生的行为体验。通过列举日常生活中的法规、公约和守则──如交通标志、足球比赛规则、法律制裁等,帮助学生了解生活中有规则,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规则无处不在,认识生活离不开规则。本课的教学目的是能够根据生活体验,列举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规则或制度,体察它们各自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列举日常生活中的各项规则,理解越是文明的社会,规则和制度就越多,这些规则和制度是文明生活的保障。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列举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规则或制度,师生共同探讨它们各自的作用,从而进一步理解规则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亲身感受我们身边的生活有各种各样的规章、守则、公约。体验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治理,感受生活中的规则无处不在,认识生活离不开规则;初步形成自觉遵守各项规则制度的意识,做守法的好公民。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规则或制度的作用。

难点:理解规则的重要性

四、教学方法

问题情境法、感受信息法、讨论法等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师生互动,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罗大佑的《游戏规则》。让学生感受规则

师:会唱的同学一起唱,不会唱的同学一起把拍子打起来!

(学生跟着一起唱)

〖歌曲完毕〗

师:你对我笑一笑我跟你握握手每个人都有一套游戏规则

脸上你看不到手中你抓不紧心里头心照不宣游戏规则

好象是为大家好象是为自己目的可能都一样游戏规则

有时候你会输有时我不会赢输赢是一半一半游戏规则

歌德说:谁要是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那么对于规则,如果我们也游戏规则,会怎样呢?

出示图片,图片中显示在交通非常拥挤的马路上,有一个人快速横冲马路的情景,我并用声音和圆圈的标志指出这个人的做法。提出问题:这个的做法会导致什么后果?为什么?

(二)生生互动,探讨课题

根据教材内容,分三步走:生活中的行、体育运动、法律都离不开规则。对于生活中的行,让学生猜一猜各种交通标志的意义?并且让学生以讲解员的身份来猜。并结合农村实际,让学生“想一想”?对于生活中的体育运动,通过学生认真观看FLASH动画,培养学生的获取信息的能力,让学生课堂抢答:同学们看到了哪些运动?这些运动需要规则吗?引出足球需要规则吗?有哪些规则?制定这些规则的目的是什么?假如没有裁判执法,赛场上会出现什么场面等问题?对于生活中国家制定的规则----法律,采用FLASH动画的形式,让学生感受法律的尊严与公正。并举出成克杰的犯罪依据与事实。引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三)信息交流,互评互判

前后左右的同学为一组,互相讨论商议一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能够根据生活体验,列举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规则或制度,体察它们各自的作用吗?

通过学生的畅所欲言,使学生明确论点,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以此突破重点和难点,深化主题。

提示:可以从正面找一些“党和国家下决心依法治国、惩治腐败、维护法律尊严”的事例,说明“国家法律在制裁违法犯罪中的作用”──只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才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秩序、安全、公正和效率,得出在人们的日常经济生活中,离不开规则的结论;也可以从反面列举不遵守规则带来的危害──说明只有人人都遵守规则或制度,才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秩序、安全、公正和效率,得出在人们的日常经济生活中,同样离不开规则的结论。

(四)整合知识,延伸拓展

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再度重温生活离不开规则。在课外探究方面,引用视频:陈佩斯、朱时茂的小品《警察与小偷》中的片断来让学生找一找“规则”(包括交通、法律等),培养学生课外探究的兴趣。给学生以思考。

七、课后反思

第四课 社会生活讲道德

一.引入;通过漫画引入尊重,诚信等话题

二.知识点

(一)尊重他人 1.尊重是交往的起点

(1)尊重他人是内在修养的表现,我们要尊重他人的人格、权利等;(2)每个人都是有尊严的个体,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社会的尊重。

(3)尊重使社会生活和谐融洽。尊重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是文明社会的重要特征。尊重可以促进社会进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2.尊重从我做起

(1)积极关注、重视他人。对他人的疑惑给予细致的解答,对他人的请求给予热情的帮助。(2)平等对待他人。对所有人要一视同仁,不能以家庭、身体、智能、性别等原因而轻视、歧视他人。

(3)学会换位思考。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人,体会他人的感受,理解他人的难处,包容他人。

(4)学会欣赏他人。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和长处,真诚的欣赏和赞美他人,给予他人积极的评价。

(二)以礼待人 1.待人礼为先

(1)礼主要体现在语言文明、仪表端庄、举止文明等方面。

(2)文明有礼是人立身处世的前提。文明有礼会使人变得优雅可亲,更容易赢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可。

(3)文明有礼促进社会和谐。文明有礼有助于人们友好交

往,增进人们的团结友爱,有利于形成安定有序、文明祥和的社会。

(4)文明有礼体现国家形象。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体现了国家形象,我们举行的各种仪式,体现了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形象。2.做文明有礼的人

(1)做文明有礼的人,要态度谦和,用语文明。(2)做文明有礼的人,要举止端庄、文明。

(3)做文明有礼的人,需要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学习、观察、思考和践行。我们要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努力做一个懂礼、明礼、守礼的人。

(三)诚实守信 1.诚信无价

(1)诚信就是诚实、守信和信任。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2)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是我们融入社会的“通行证”。(3)诚信是企业的资本,是企业的无形资本和标识。(4)诚信促进社会文明、国家兴旺。2.践行诚信

(1)树立诚信意识。我们要真诚待人,信守承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2)运用诚信智慧。当尊重他人隐私与对人诚实发生冲突时,我们应遵循伦理原则和法律要求,既恪守诚实的要求,又尊重他人隐私。

(3)珍惜个人的诚信记录,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营造社会诚信环境,努力促进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三.练习

• 1.尊重,是一缕春风,一泓清泉,一颗给人温暖的舒心丸。下面关于尊重说法错误的是()

• A.尊重使社会生活和谐融洽,从而促进社会进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 B.尊重是维护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是文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 C.尊重能够减少摩擦,增进信任,形成互敬互爱的和谐关系 • D.尊重是一个人的内在修养,表现在尊重他人的人格,权利等

• 2.炎炎夏日,小辉光着膀子走进图书馆,大家纷纷躲避。这说明()• A.大家不尊重小辉 • B.人们太没礼貌

• C.小辉不懂得尊重他人 • D.小辉是个自信的人

• 3.尊重从我做起,尊重他人要做到()• a.积极关注,重视他人b.平等对待他人 • c.学会换位思考

d.学会欣赏他人 • A.abc

B.Abd C.bcd

D.abcd

四.课后反思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一)法不可违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第1课时 法不可违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什么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的种类,认识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的危害,懂得依法规范自身行为 能力目标

能够辨别各种违法行为,远离一般违法行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树立法律意识,增强守法观念,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违法行为的种类。教学难点: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016年7月4日,天津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一审以受贿罪、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和滥用职权罪三罪并罚,对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共中央统战部原部长令计划宣判执行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思考:令计划受到法律的惩罚说明了什么?

教师总结:说明了谁都不能违法,违了法就要受到追究和制裁。引出课题《法不可违》。

二、新课讲授

(一)法律的规范作用 活动一:行为的底线

(学生阅读教材P46“运用你的经验”)1.思考:小勤为什么会被送到派出所? 2.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

教师讲述:小勤不懂法,不按照法律的要求去做,实施了违法行为。这样的事情是可以避免的,那就是了解法律,不做违反法律的事。

教师总结: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二)违法行为的含义 活动二:认识违法行为

(学生阅读教材P47“探究与分享”)1.思考:上述行为分别违反了什么法律、给社会造成哪些危害?行为人落得什么结果? 2.什么是违法行为?

3.根据这三个案例和教材知识,回答违法行为有哪些。

教师讲述:朱某拾到苏某的手表拒不返还,违反了物权法,给苏某造成了财产损失,被法院判决限期归还苏某的手表;李某等人的行为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破坏了体育馆的公共秩序,被公安机关予以警告处罚;赵某的行为触犯了刑法,影响了社会的稳定,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教师总结:含义: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违宪行为。(三)违法行为与法律责任

活动三:认识违法行为与法律责任

(展示表格和学生阅读教材P47“探究与分享”)情景

对社会的危害程度 违反的法律 承担的法律责任 所属违法类别 一 较轻 物权法(民法)民事责任 民事违法行为 二 较轻

治安管理处罚法(行政法规)行政处分或行政处罚 行政违法行为 三 严重 刑法 刑事责任 刑事违法行为

1.观察与思考:根据“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违法行为又可以分为哪几种? 2.从“承担的法律责任”来看,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教师总结: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轻微,称为一般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是违法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通常称为犯罪。无论是一般违法还是犯罪,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四)警惕和远离违法行为

活动四:警惕身边的行政违法行为(学生了解教材P49“探究与分享”)思考:你自己或者身边有人做过这些事吗? 教师总结:谎报险情制造混乱行为,是指行为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或需要,明知没有发生险情,而故意编造实际不存在的危险情况,向有关部门报告,以此引起社会混乱、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的行为。这里所说的险情是指水灾、火灾、车祸、地震、塌方、匪警、疫情等危急情形。比如为了寻开心,无事拨打匪警、火警电话,造成消防车、警车徒劳奔忙,干扰这些部门正常工作秩序,甚至影响正常出警和抢险。这种行为无论是否达到目的,均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要受到治安处罚。材料链接:《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三十五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一)盗窃、损毁或者擅自移动铁路设施、设备、机车车辆配件或者安全标志的。(二)在铁路线路上放置障碍物,或者故意向列车投掷物品的。(三)在铁路线路、桥梁、涵洞处挖掘坑穴、采石取沙的。(四)在铁路线路上私设道口或者平交过道的。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三条中规定:殴打他人的,或者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但是如果把对方打成轻伤,就会受到刑事处罚。

教师讲述:我们可能想不到,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殴打他人等行为都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生活中,最常见的行政违法行为就是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是指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具有社会危害性,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

活动五:警惕身边的民事违法行为(学生了解教材P50“探究与分享”)思考:上述行为违法吗?会受到哪些处罚?

教师讲述:镜头一中卖方不履行合同,给买方造成财产上的损失,卖方的信誉度降低,影响双方继续进行合作。我国《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镜头二中照相馆侵犯了对方的肖像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条规定:公民享有肖像权,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第一百二十条规定: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镜头三中出版社侵犯了作者的著作权。《著作权法》第四十七条:有下列侵权行为的,应当根据情况,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一)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发表其作品的。

这三则事例都属于侵犯公民权利的民事违法行为。民法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来规范平等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活动六:远离一般违法行为

思考: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我们如何远离这些违法行为呢?

教师总结:(1)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2)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3)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三、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了解了违法行为及其种类,知道了身边的一些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懂得了违法无小事,要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增强守法观念,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板书设计 法不可违 4 教学反思

该课知识点: 1.违法无小事

(1)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明确告知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它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的准绳。(2)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3)违法行为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4)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是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5)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较轻微,称为一般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是最严重的一种违法行为,是犯罪。二者都要承担法律责任。2.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1)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殴打他人等行为都是违 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

(2)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的义务,都是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3.尊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

(1)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2)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3)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二)预防犯罪 1.了解罪与罚

(1)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它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

(2)刑法是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严重危害性、刑事处罚性、刑罚处罚性是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3)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任何人的违法行为都应当受到法律的制裁,犯罪的法律后果是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2.加强自我防范

(1)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2)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

(3)生活在法治社会,我们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4)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三)善用法律

1.遇到侵害,依法求助

(1)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及时寻求法律援助,依靠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我们可以通过法律服务机构来维护合法权益。(3)受到非法侵害,可以寻求国家的法律救济。2.诉讼

(1)诉讼是处理纠纷、应对侵害最正规、最权威、最有效的手段。

(2)如果受到非法侵害,通过非诉讼手段不能解决问题,就要通过使用诉讼手段,通过打官司讨回公道。

3.有勇有谋,应对犯罪

(1)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是包括青少年在内的全体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2)在面对违法犯罪时,我们不紧要勇于斗争,而且要善于斗争,做到见义智为,才能最有效地打击犯罪;

(3)我们要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观念,做到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努力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四.课后反思

第六课 责任与角色同在

(一)我对谁负责 谁对我负责 1.我的角色,我的责任

(1)责任是一个人分内应该做的事情,责任来自对他人的承诺、职业要求、道德规范、法律规定等。

(2)在社会生活的舞台上,我们扮演不同的角色,承担不同的责任。只有人人认识到自己扮演的角色、承担应尽的责任,才能构建各尽其责、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2.责任你我他

(1)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每个人首先要对自己负责。只有对自己负责的人,才能使自己的潜能得到充分挖掘和发挥,才有资格、有能力、有信心承担起时代和国家所赋予的使命。(2)很多人在为我们的成长和幸福生活承担着责任。如果没有他们的付出,没有他们履行各自承担的责任,很难想象 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

(3)我们应该学会感恩,主动关心、帮助和服务他人,在辛苦付出中体验对他人负责的快乐和幸福。人人都尽责,社会才美好。

(二)做负责任的人 1.不言代价与回报

(1)承担责任的付出:不仅意味着付出时间、精力和金钱,而且意味着可能因为做的不好而受到责备,甚至受到处罚。

(2)承担责任的回报:物质回报和精神回报,如良好的自我感觉、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赞许等。

(3)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可以选择自己承担的责任。无论怎样,我们一旦做出选择,就应该义无反顾地担当起应付的责任。2.我承担 我无悔

(1)有些应该做的事情不是我们自愿选择的,但是我们仍然应该自觉承担相应的责任。只要我们把它们当作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担在肩头,不抱怨,不懈怠,同样不可以把事情做得很出色。

(2)在我们周围,有许许多多履行社会责任却不计代价和回报的人。正是因为他们敢于承担责任、敢于担当,我们的生活才更加安全、更加温暖、更加充满阳光和希望。

3.我们应该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增强履行责任的能力,勇于承担责任,在激扬青春、开拓人生、奉献社会的进程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壮丽诗篇。课后反思

第七课 积极奉献社会

(一)关爱他人

1.关爱他人是一种幸福

(1)关爱,就是关心爱护。我们每个人都被他人关爱着,也都在关爱着他人。(2)关爱传递着美好情感,给人带来温暖和希望,是维系友好关系的桥梁。

(3)关爱是社会和谐稳定的润滑剂和正能量。关爱使人们在交往过程中互谅互让、相互尊敬,与人为善、增进信任,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氛围,促进社会文明进步。(4)关爱他人,收获幸福。关爱他人就是关爱和善待自己。2.关爱他人是一门艺术

(1)关爱他人,要心怀善意。我们要心怀友善,学会关心、体贴和帮助他人。

(2)关爱他人,要尽己所能。只要尽己所能为他人排忧解难,就是一个友善和值得称赞的人。

(3)关爱他人,要讲究策略。关爱他人时,要保护好自我,也不伤害到他人。

(三)服务社会 1.奉献助我成长

(1)服务社会体现人生价值。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得到什么。只有积极为社会做贡献,才能得到人们的尊重和认可,实现我们自身的价值。

(2)服务社会能够促进我们全面发展。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我们的视野不断拓展,能力不断提升,境界不断提高。2.奉献社会我践行

(1)服务和奉献社会,需要我们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2)服务和奉献社会,需要我们热爱劳动,爱岗敬业。课后反思

第四单元 维护国家利益 第八课 国家利益至上

(一)国家好,大家才会好 1.认识国家利益

(1)祖国是我们成长的摇篮,对伟大祖国,我们每个人都怀有最深厚、最纯洁、最高尚、最神圣的情感。

(2)国家利益是一个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生存需求和发展需求的总和,关系民族生存、国家兴亡。

(3)国家利益涉及政治、国土、军事、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包括安全利益、政治利益、经济利益、文化利益等。

国家的核心利益包括国家主权、国家安全、领土完整、国家统一、宪法确立的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大局稳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2.国家利益是人民利益的集中表现

(1)国家利益反映广大人民的共同需求,国家独立自主不、繁荣富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就充满希望,内心就感到自豪和骄傲。

(2)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相辅相成。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维护国家利益最终受益的是广大人民群众。

(二)坚持国家利益至上 1.树立维护国家利益意识

(1)坚持国家利益至上,我们要心怀爱国之情,牢固树立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以实际行动维护国家利益。

(2)坚持国家利益至上,我们要树立和增强危机意识和防范意识。我们要对危害国家利益、威胁国家生存和发展的行为时刻保持警惕。

(3)坚持国家利益至上,我们要增强维护国家利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要用合法的方式有序表达爱国情感,维护国家利益。2.捍卫国家利益

(1)当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我们要顾全大局,以国家利益为重,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2)为了国家利益,有时不仅需要放弃个人利益,甚至要献出自己的生命。

(3)我们要始终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捍卫国家尊严,坚决同一切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作斗争。

第九课 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

(一)认识总体国家安全观 1.国家安全与我们息息相关

(1)国家安全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前提。只有国家安全,我们的安全才能得到保障,才能获得安全感,进而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和未来。

(2)国家安全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国家安全有保障,经济社会才能不断发展,祖国才能更加繁荣富强。2.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1)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2)面对国家安全形势的新变化,我们要构建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

(二)维护国家安全

1.人人都是维护国家安全的主角(1)维护国家安全需要我们每个人作出贡献。维护国家安全是我们的共同责任,我们要增强国家安全意识,自觉维护国家安全。

(2)维护国家安全,人人可为。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为维护国家安全贡献智慧和力量。2.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义务

(1)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我们要认真学习有关国家安全和保密工作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增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治意识。(2)每个公民都要严格遵守有关国家安全的法律规定,积极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定义务,不断提高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善于识别危害国家安全的各种伪装,为维护国家安全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十课 建设美好祖国

(一)关心国家发展 1.为祖国成就感到自豪

(1)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让我们感受到了国家所取得的巨大进步。(2)祖国的伟大成就令世界瞩目,让我们感到自豪。2.对未来充满信心

(1)我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发展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不足,人均收入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人均收入差距大。

(2)国家正在采取多种措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着力解决各种发展中的问题,不断取得积极成效。

(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1.劳动成就今天

(1)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我国每一项成就的取得,都是广大人民群众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换来的。

(2)每个人所处的岗位不同,从事不同的劳动,但都在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每一个劳动者都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2.实干创造未来

(1)把中国梦变为现实,创造未来的美好生活,需要一代代人埋头苦干和接力奋斗,需要每个人在各自岗位上付出辛勤和汗水。

(2)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我们要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努力学习,积极探索,以执着的信念、优良的品德、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本领,担负起历史 重任,让青春放出绚丽的光芒。

第三篇:安全法治课教案 交通安全教案

第六课 交通安全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教育使学生知道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涉及安全,安全系着千家万户,关系到大家的生命 财产。

2、在教育中,让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道路交通安全知识,掌握一些基本的常识,提高自身安全防范意识。

3、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道路交通安全事故后应如何去处理。怎样预防道路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教学重难点:

1、在教育中,让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道路交通安全知识,掌握一些基本的常识,提高自身安全防范意识。

2、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道路交通安全事故后应如何去处理。怎样预防道路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教学时间: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案例引入: 各种校园意外事故频繁发生,校外道路交通安全也不例外。如:某学校放学时,学生急于回家,冲出校门时被侧面急驰而来的一辆大卡车撞倒在地,令人触目惊心。又如:某学校一同学骑车回家,被迎面而来的车辆惊吓下高坎,摔断一条腿,导致终身残废。道路交通安全教育教案 道路交通安全教育教案 道路交通安全与我们每个师生都密切相关。对同学们来说,上、放学时间都应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交通安全。因此,道路交通安全是我们作好学校各项工作的基础和保证,也是学校教育和首要任务之一,必须常抓不懈,落到实处。所以,学校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及道路交通安全知识的教育和普及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在这里我主要讲以下几方面的道路交通安全知识。

(二)道路交通安全知识讲解:

1、行人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1)须在人行道内行走;没有人行道的,须靠右边行走。

(2)通过有交通信号控制的人行横道,必须遵守信号的规定;通过没有交通控制信号的人行横道,须注意车辆,“宁停三分,不抢一秒”,不得在公路上追逐、嬉戏。

2.乘车人必须遵守下列规定:(1)不准携带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乘车。

(2)行驶过程中不得将身体任何部分伸出车外;车未停稳不准上、下车。(3)同学们千万不乘坐超员、超速车。

3、骑车人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1)不准牵引车辆或被其它车辆牵引,不准扶身并行或互相追逐。(2)不准在校园内骑自行车,自行车应停放在学校规定的停车处。(3)同学们不能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含摩托车)。

(4)我们如果遇见交通事故,要立即帮助维护交通秩序,帮助打电话报警,记清车辆牌号,寻找伤者,帮助救护。发现事故双方有“私了”情况,要及时劝阻。

4、如果是我们小同学发生了交通事故除了应该注意以上几点外,不定期要特别留 心几点:

(1)千万不要“私了”,如伤势不重的情况下,及时寻求帮助,叫旁边的叔叔阿姨及时通知自己的父母或者老师,或者打“122”、“110”报警,通知警察赶到现场处置。道路交通安全教育教案 默认分类

(2)一定要及时记住肇事车辆牌号、颜色、大小、形状,以防肇事车辆逃逸。(3)不要移动伤者和车辆,一定要保护好现场以使认清事故责任。确实要移动的,也要划为好详细标记。

五、总结:

同学们必须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在校园内不能骑车,在校外必须遵守道路交通安全的规定。不乱穿马路,过马路时注意车辆,不坐无牌无照、超员、超速车辆。遇事要及时报告,寻求帮助,叫旁边的叔叔阿姨及时通知自己的父母或者老师,或者打“122”、“110”报警,通知警察赶到现场处置。

同学们,安全工作重于泰山,健康良好的身体才是学习、工作、生活的重要前提,我们一定要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随时注意安全。

第四篇:法治教育班队课教案

法治教育班队课教案 学会依法保护自己

一、教学目标:

为了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家庭、学校、社会都有责任保护他们。儿童本身更有责任保护自己。教育学生有紧急避险的权利,要保护自己的生命权,生命只有一次,保护自己的生命权是最重要的。在特殊的情况下,可以随机应变机智灵活地与坏人坏事作斗争,达到保护自己的目的。

二、重点难点:

1、要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重要性。

2、学会用合法的手段机智灵活的处理问题,避免自己身陷险地或脱离险地。

三、教学方法:

事例引入,激发兴趣。抓住重点环节,深入领悟。问题讨论,拓展思路。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说起维权大家的话题一定很多,那你们知道自己有什么权力吗?(使学生了解未成年人的合法权利)

2、你们还有生命的权利,有紧急避险的权利。当遇到特殊情况时要随机应变机智灵活的保护自己。请看这样一个事例。(大屏幕显示事例内容)

二、分析理解

(一)提出问题,说说自己的理解

1.看了这个事例,你们能说说于杰是怎样脱离虎口的? 2.于杰是个什么样的孩子。你向于杰学习什么?

(二)结合实际。说说身边的故事。

根据书、保,收听广播,上网搜索的材料说说你还知道哪些少年自护自救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三)讨论(大屏幕出示讨论内容)

遇到下面的情况你该怎样办?(可选择2—3个感兴趣的话题说说自己的做法)

1、当你独自一人在家时,有陌生人敲门,你该不该开门呢?

2、路上,如果有陌生人尾随你,你该怎样办呢?

3、当陌生人送你连环画,说是送礼物时,你该怎样做?

4、一个人自己回家,开门如发现屋内凌乱,或有味异时,你应该怎样做?

5、当你一人在家,有人说,你的爸爸或妈妈让他来接你去单位,你去不去?

6、当不认识的人送给你糖果、饮料等诱人的食品时,你该怎样做?

7、放学后,有陌生人抢你的书包,或威胁索要钱财怎么办?

8、当你被坏人挟持后,你将怎样想办法逃离虎口?

(四)表演《你是陌生人》。

(五)教师小结

同学们,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保护自己惩治犯罪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请大家多关注。中央一台的“今日说法”,天津卫视的“案与法”等法律节目并从中学到一些法律知识得到启迪。

第五篇:道德与法治拓展课教案

道德与法治拓展课教案

《祖国有多大》课堂教学,我认为很好地体现了思品学科的综合性特点,诠释了课标理念,“三维”目标。对小学思品学科教学具有导向性。特别是在有效开发和拓展课程资源上,进行的有益尝试给听课者留下了全新的印象。思考自己平时的教学,就如何开发品社课程资源,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充分运用教材资源

教材是课堂教学中最有效、最直接资源,是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宝贵的蓝本。当下的课堂无论如何改革,我认为教材的作用不容忽视。何老师这节课以教材为载体,充分运用教材,用好教材,用活教材,激活了学生对祖国之大的感性认知。多次让学生走进文本,阅读教材,有自读、有指名读。如读P48页第一段让学生了解祖国的位置,祖国的陆地面积和海域面积有多大,初步感知祖国有多大,指名读P49页文字,了解我国设置的省级行政区域区划等等,很好地落实了教学重点。

用活用好教材,首先需要教师深钻教材,全面把握教材,如教材编排体系,本单元及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等都是教师在备课中不容忽视的。善于抓住隐藏在话题或范例或资源中的三维教学目标更是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并落实的。现行品德教材没有罗列大量的道德故事,取而代之的是几张照片、图片、几句简短文字、旁白,或几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何老师在这节课上整体把握教材,运用教材中的问题,对话(隐藏的话题)大胆地设计了四个活动板块,活动一:“走一走祖国的边界”;活动二:“比一比祖国的面积”;活动三:“找一找祖国的行政中心”;活动四:“游一游我国的大好河山”。在活动中落实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丰富品德课堂。

教材中的简单对话、旁白,是以学生口吻出现,贴近学生生活。照片、图片、真实再现学生现实生活,源于生活实际,又高于生活,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因此教师应充分地利用它们,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教材中的思想观念通常是比较正式的文字,有时也以教科书中的对话或旁白引出观点,有的则需通过教师之口告诉学生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学生的体验、探究,引导学生感悟活动主题。何老师设计的四个板块活动,前三个让学生感悟祖国幅员辽阔,突出“大”,第四个板块活动,让学生感悟祖国山美水秀,凸现“美”。

二、合理运用网络资源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给当今教学带来了深刻的变革,特别是“班班通”网络资源走进品德教学课堂,让学生形象了解教学内容,丰富见闻,拓展知识,提升情感,激发兴趣,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改变了过去枯燥无味和空乏的说教。何老师在课堂上利用自制的“祖国大、美”的PPT课件,直观真实。学生讨论时,有话可说,有事可做,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课堂气氛活跃。

如:“走一走祖国边界”,PPT直接呈现,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一学生直观了解我国漫长的国境线,感受祖国大,同时了解与我国接壤的国家和隔海想望的国家有哪些。又如第二板块的比一比湖北与祖国,欧洲与中国等的比较,再次让学生感受祖国的“大”。学生在课堂上同时发出了“祖国真大呀!”的惊呼,从而使学生情感得以自然升华,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自然流露。

在第四活动板块,何老师让学生将自己收集的祖国秀美山河资料小组展开交流后,适时播放PPT,让学生再次感受祖国不仅大,而且美。特别课尾PPT播放歌曲《大中国》,学生不由自主跟着齐唱,充分表达出爱国之情,课堂达到高潮,潜移默化了情感熏陶、品德教育、“三维”目标。

三、巧妙运用身边资源

《品德与社会》课堂基于案例、情景、问题。适当开展活动、学习,教学必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感悟,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他们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教学来于实践,又服务实践,来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教学中,应充分考虑教学实际、开发生活中的资源、身边的资源,让学生多看、多做,多参与活动,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让教学为生活服务,为生存服务。何老师的课堂注重利用学生生活中的资源,身边的资源。如让学生在PPT上找一找“湖北省、荆州市与祖国面积”“比一比”,“说一说”家乡的电话区号、邮政编码、车牌号……等活动,都是学生生活中,身边的事例和资源,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家乡,热爱家长,从而也为今后生活、生存储备知识,让学生适应社会,学会生存本领,真正让教学为生活服务,为生存服务。身边的、生活中的资源丰富多彩,老师要留心身边、生活中的资源,特别课堂上的生成资源。如在何老师这节课上,有一个学生不知道家乡的邮编、区号,而说出了昆明市的邮编、车牌号(因这个学生爸妈在昆明经商,本学期才转到我校),这时何老师一句“你还知道其它地区邮编、电话区号、车牌号吗?”网市镇是“玻铝之乡”经商者遍布全国,课堂顿时又活跃起来。学生纷纷举手,一下子说出几十个地区区号、邮编等,丰富了课堂,拓宽了学生知识面。收到了满意效果。

《《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途径是多方面的,如图文资料、音像资料,学科资源整合等。因此,品社教师,再不能是教材、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更不能满足于自己的“蜡烛”精神和“园丁”式的劳作。教师应成为教学改革的研究者,成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教师更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

下载法治课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法治课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课教案

    小学一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课教案 第一单元 我是小学生啦 1.开开心心上学去 第一课时 年 月 日 星期 教学目标: 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小学生了,要开开心心上学。 在老师的指导......

    三上《道德与法治》1-3课教案

    粤教版三年级上册 《道德与法治》教案 第1课《自我小魔方》 教学目标:体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并懂得发扬优点。让同学充分了解如何做的更好,增强......

    法治教案

    家长法制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活动目标: 1、通过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使家长对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与了解; 2、通过法......

    法治教案

    交通安全教案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什么是道路交通,理解遵守道路交通意义和重要性,明确每个人都要牢固的树立安全意识;明白一个人的安全每天都是从零开始的。 2、......

    法治教案

    爱护人民币 活动目的: 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人民币正、背面主景有关知识,增强学生自觉爱护人民币的意识。 活动方式: 以了解第四套人民币正、背面主景为重点,通过小品表演、讲故......

    法治教案(五篇范文)

    第 7课 学习《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 教学目标: 努力培养中小学生的爱国意识、公民意识、守法意识、权利义务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养成尊重宪法、维护法律的习惯,帮助他们......

    法治教案(xiexiebang推荐)

    我国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机构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有关国家机构的基本知识及我国国家机构的设置;了解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与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及我国公民与国家......

    法治安全教案

    法治安全教育教案 教学目标:大致了解安全常识,尽量保护自己。教学过程: 导入:天有不测风云,生活当中也充满了一些意外。安全第一,自己的生命健康总归是第一位的,在遇到一些紧急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