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思品乡风乡俗
乡风乡俗
教学设想:
广东历史悠久,形成独特的风俗人情。通过说说家乡的风俗主题班会,使学生了解家乡的风俗、人情,激发学生热爱美、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并从中得到人文的滋养、审美的陶冶。学生能用自己的形式表现家乡的风俗、人情,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表演能力以及收集相关资料、信息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了解家乡的风俗人情。如划龙舟、元宵迎灯会、唱粤剧等。2.在教师指导下,收集相关资料,培养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3.激发学生热爱美、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并从中得到人文的滋养。
教学准备:
1.督促学生在课前利用业余时间向长辈了解家乡特有的风俗和文化。
2.教师应提前查阅一些相关的文字资料。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广东人杰地灵,历史悠久,形成自己独特的风俗人情,今天我们来说一说家乡的风俗、人情。
二、学生说一说家乡的风俗
1.分小组讨论交流,广东有哪些风俗习惯? 2.小组选派代表上台介绍家乡的风俗习惯。
3.图片介绍家乡的粤戏,学生通过图片介绍粤戏特点、风格以及唱腔,有哪些剧目。另外组的学生补充介绍。
4.介绍龙舟节假日,说一说为什么形成这个风俗?请跟着家长去看过的同学说一说当时的场面。其他学生补充。5.介绍元宵迎灯,图片出示迎灯场面。学生介绍家乡的灯文化,通过实物图片等介绍。
6.介绍花市、庙会,让学生说一说花市的情况及庙会、佛事等活动
三、除了这些,你还了解广东有哪些风俗习惯吗?
学生上台讲并展示收集到的资料。
四、出一期宣传家乡风俗、人情的宣传报 1.分小组整理资料 2.设计宣传小报 3.优秀作品课外展示
第二篇:乡风乡俗
乡风乡俗
教材分析
南阳历史悠久,形成独特的风俗人情。通过说说家乡的风俗主题班会,使学生了解家乡的风俗、人情,激发学生热爱美、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并从中得到人文的滋养、审美的陶冶。学生能用自己的形式表现家乡的风俗、人情,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表演能力以及收集相关资料、信息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了解家乡的风俗人情。如划龙舟、元宵迎灯会、唱豫剧等。
2.在教师指导下,收集相关资料,培养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
3.激发学生热爱美、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并从中得到人文的滋养。
教学准备:
1.督促学生在课前利用业余时间向长辈了解家乡特有的风俗和文化。
2.教师应提前查阅一些相关的文字资料。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 南阳人杰地灵,历史悠久,形成自己独特的风俗人情,今天我们来说一说家乡的风俗、人情。
二、学生说一说家乡的风俗
1.分小组讨论交流,南阳有哪些风俗习惯?
2.小组选派代表上台介绍家乡的风俗习惯。
3.图片介绍家乡的豫剧,学生通过图片介绍豫剧特点、风格以及唱腔,有哪些剧目。另外组的学生补充介绍。
4.介绍龙舟节假日,说一说为什么形成这个风俗?请跟着家长去看过的同学说一说当时的场面。其他学生补充。
5.介绍元宵迎灯,图片出示迎灯场面。学生介绍家乡的灯文化,通过实物图片等介绍。
6.介绍花市、庙会,让学生说一说花市的情况及庙会、佛事等活动
三、除了这些,你还了解南阳有哪些风俗习惯吗?
学生上台讲并展示收集到的资料。
四、出一期宣传家乡风俗、人情的宣传报
1.分小组整理资料
2.设计宣传小报
3.优秀作品课外展示
第三篇:2020年乡风乡俗和精神文明建设调研报告
2020年乡风乡俗和精神文明建设调研报告
为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区委决策部署,紧密结合XX的建设发展实际所需,根据xx要求,结合自身分管工作实际,对全镇乡风乡俗、精神文明建设进行了全面的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文化振兴是铸魂工程,新时代如何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好、发展好遵规守约、尊老爱幼、邻里互助、诚实守信、孝老爱亲等优秀传统乡村习俗,走好乡村文化振兴之路,是满足人民美好文化生活需要,是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
随着社会发展、时代进步,全镇的社会形态和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动,新的生产关系、社会关系、社会风气在不断形成,社会治理中的文化衰败、文化失序问题凸显的更为严重。村规民约的与时俱进、孝老爱亲的传续等在我镇乡风文明建设中逐渐衰退,随之而来的金钱至上、利己主义逐步抬头,为我镇精神文明建设、传承发展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带来了严峻的考验。
二、主要问题
(一)农村优秀传统文化面临传承危机。一是传统文化的代际传承断裂。农村存有的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各类民俗、各种传统技艺等,其流传主要靠代代传承人的口述与言传身教,如果传承人消失,就意味着这些文化将消亡。而当前这类传承人正面临着断层、甚至已经断层,我们一部分民俗文化仅保留在老一辈人的记忆里。二是创新引领传统文化再加工、再生产的主体缺失。新时代乡村文化组织和人才补给不足,缺少文化专业人才支撑。
(二)农村传统文化面临失序危机。社会发展、时代进步,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乡村文化边缘化、乡村文化虚化、乡村价值空心化的现象日趋严重,表现在乡风民俗、村规民约日益成为走形式、规范无力而导致乡村内部治理秩序难以支撑的礼治式微、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矛盾共生。
(三)农村传统文化面临功能退化危机。近年来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逐渐增多,优秀青年人才的大量流失从而导致的农村空心化现象日益严重,加之从外带回的拜金主义、攀比主义盛行使得乡村文化共同体受到严重冲击,进一步表现在文化治理功能的弱化上,民风习俗、习惯规约、道德伦理等乡村治理力量趋于弱化,乡村社会凝聚力和认同感降低。
三、几点建议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我们在实施过程中要认识到乡村文化是乡村社会的精神纽带,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之魂,文化治理是乡村治理的内在支撑,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目标要求,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乡风文明建设中,移风易俗,实现乡村文化振兴。
(一)重视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优秀传统文化是良好乡风民风建设的助推剂,是凝聚乡村振兴的精神力量,乡村文化建设要以问题为抓手,尊重农民的文化主体地位,引导农民树立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重视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展开传统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创新性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形成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乡村文化形式。如传统村落复兴、“非遗传承人”培养、古镇古村、民宅老屋的保护,一方面守护乡土文化的物质载体,另一方面守护乡土文化的非物质内容,如风俗民情、技艺技术等,将各式乡村文化加以合理引导融入文旅发展,促进特色文化村镇发展,以文化形式创新来守望乡愁。
(二)开展乡风文明建设新行动。文明乡风是文化与道德的融合,实现文明乡风的方式不是采取简单粗暴的令行禁止,而是让村民、群众成为自治的主体。一是要广泛开展“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行动,推动移风易俗,鼓励村民协商制定村规民约,培育文明乡风、优良家风、淳朴民风,同时注重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使群众切身感受到居舍美、庭院美与环境美,从而发自内心地追求美、维护美。二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使“文明村镇”“道德模范”等基层文明创建常态化,以榜样的力量引领道德风尚,充分发挥党员干部、“五老”人员、新乡贤的模范带头作用。三是乡风文明建设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党员干部教育引导广大群众践行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三)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助力农村道德文化建设。一是要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将其融入农村道德文化建设,使之与乡村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与家庭家教家风相融合、与学校教育相融合、与农村淳朴民风相融合。二是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深入挖掘农村传统道德文化资源,培育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职业道德,延续和强化互帮互助、向上向善的农村社会传统风尚。三是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村入户工作,开展文明村建设、四好村建设,评选文明家庭、道德模范、党员示范户等。充分利用村广播、村公示栏、村文化墙等各类载体,宣传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道德规范、文明礼仪等融入道德讲堂、村规民约、家规家训中,提高村民的精神境界和道德素养。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深入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倡导现代文明理念和生活方式,营造良好家风、民风、乡风。
(四)加强培育文化人才队伍。弘扬与发展农村优秀文化,人才是关键。一是要实施人才培育工程,因地制宜支持民间文艺团体、民间艺人等积极健康的草根文化发展。二是强化人才培训,利用好大堰村人才中心阵地,对农村文化骨干、文化工作人员开展定期培训,特别是要做好“技艺传承人”“文化关键人”的培养工作。三是选聘具有专业特长、热爱乡村文化事业的优秀人才,壮大工作队伍,以灵活多样的方式落实文化人才的保障政策。
第四篇:小学思品
小学思品《孝敬父母》说课稿
一、设计理念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文明最精细的表现在情感里”。我们在思品教学中认识到,认识的发展不能代替情感的发展,因为人对某种价值的认同,不仅是认知所及,而且是情感所致。没有情感作为人的行动的动力机制,缺乏情感在人的行为系统中的调控作用,忽略情感在建立道德信念过程中的本源性基础,个体的道德人格大厦将无从矗立。《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
而现今思品课教育教学的现状看,却有过分重视空泛的、抽象的认识与理性说教而忽视真切的、具体的、生动的情感体验,致使许多学生道德认识虽已达到较高的水平,而道德行为仍很低下,从而导致思品教学的实效性难以提高。究其根源,就是教育者或多或少地忽略了学生品德内化的过程中一个关键环节——将学生的学习过程作为一个情感的体验过程,使外部的文化结构、社会需求、道德意识等深入到学生的内心深处,激发其内在需要,从而内化为良好的品格。
对与《孝敬父母》一课的设计,我根据《课标》要求“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我努力使教学走进生活,贴近学生,创设开放、互动、活泼的教学情景,营造自由、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给学生充分参与的机会,整课体验次数达5次,占总时间的二分之一,在这样的实践体验中,学生的情感得以激发,把教学的需求转化为学生的需求。
二、设计思路
小学思想品德课第十册《孝敬父母》教材选用的是“陈毅探母”的事例。根据学生和社会的实际,我这样设计活动目标:
1、情感与态度
通过课前、课中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懂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辛勤养育和教导,激发学生热爱父母、报达的情感。
2、行为与习惯
通过表演、辨析和方案的设计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分担父母的辛劳,乐于帮助父母的好习惯。
3、过程与方法
通过看、说、评、演等体验父母的辛劳,引导学生感受父母的养育之恩。
活动重点:
引导学生在具体生活中能孝敬父母,听从父母的教导,主动分担父母的辛劳,关心父母的生活,做个好孩子。
活动难点:
激发学生对父母的爱,体验父母的辛劳,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孝敬父母。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教学设计中通过以下几方面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使之贯穿于整个活动过程:
(一)、课前摸清情况
学生在以往生活中已产生了不少情感体验,这些是在教学中激发学生情感体验、发展学生道德情感的基础。因而,我根据教学内容的情感目标,从家长和学生两方面入手对学生原有的道德情感状况进行研究,使教学更加有的放矢。我设计了一份对家长的调查问卷来把握学生原有的情感。还组织学生设计了一张《成长卡》,在卡上贴上照片、用文字或图形记录成长中与父母之间难忘、有趣的事。调查之后,再对其进行分析、梳理,从而捕捉学生情感体验
中的火花,察觉其原有的情感体验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对学生而言,从课前就开始了情感的体验过程。
(二)、课始入境入情
作为一种心理现象,人的情感波动、不同体验归根到底是客观事物作用的结果,人产生的“情感波”的大小是由外在客体的“情势”及内在主体的“需要和期望”所决定的。因此,新课伊始,教师应营造一种体会父母养育之恩的情感氛围,对学生进行情感启发,波动学生内心的“情弦”,使学生对新课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心理需要,为学习过程的展开创造良好的心理条件。我在课始设计了学生自己介绍成长卡说一说体会,介绍自己的成长卡,找一找成长的变化,忆一忆成长中难忘的事,使学生置身于一种生动感人的情境之中,对新课学习有了情感上的初步体验。
(三)、课中情通而理达
良好的开端只是为学生的情感体验打下一定的基础,而课中是一堂课的主体阶段。教师应该以教材所体现的情感因素为载体,通过一定的手段将学生的情感从“接受层”引向“体验层”,引导学生去体验,去感受,充分发挥情感的能动作用,从而达到“情通而理达”的目的。
1、以情激情
情感是有感染性的。一个典型事例或是一个学生的情感有时候可以带动全体学生的情感。我在选用了《母亲》这首歌的MTV片段,把一些父母关心子女的行动与子女孝敬父母的细微之处呈现出来,再请学生来谈谈他的感想,以身边的事例感染其他同学、,达到引起共鸣的目的。
2、以境激情
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因而生动形象的道德教育情境是其产生情感体验的土壤。因此,教师应注重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来使学生“动情”。我在本课采用角色换位,让学生说一句话、唱一首歌、朗诵一首诗或演一演,从中表达自己的心声。又选取了学生日常生活会常碰到的两个情景:A说一说:晚饭后,小丽争着为妈妈洗碗,不小心把碗打碎了,妈妈说:“你看,我说我来洗,你不听,这下好了!”小丽很生气说:“我再也不洗碗了!”B演一演:晚上,你正做完作业开始看动画片,妈妈加班回来了……在看了这样的情景后,让学生设身处地地为父母想想,说说自己的想法,再来演一演通过创设情境,达到以境引情、入境动情的目的。
(四)、课后将情转化为行
学生在课中动情,情感的浪花在心头涌动。到了课末,教师应把握契机,引导学生把已有的情感通过外显,再次获得深化体验。我在课末,请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设计自己的《孝敬方案》。我们常说,思品课教学要坚持知情意行统一的原则,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得注重课外的延伸,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不能出现课堂里群情激昂,下了课就抛之脑后的现象。因此,教师不但要注重课外的实践体验,将情感转化为品行。设计《孝敬方案》,让学生把要为父母做的事列在卡上,并在家长的配合下让学生在家亲自做一做,从中感受“孝”的愉悦及劳动的愉悦。让学生在课后更体验其中的酸、甜、苦、辣,从而多维度地进行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
总之,人的精神世界之所以丰富,情感在其中起者重要的作用,道德的内化,必然伴随着情感体验。一个感情冷漠的人,是不会有、也不可能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的。因此,思品课教学,只有努力将学生的情感体验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使学生的心灵产生情感的激荡,`才能进一步提高思品课的实效性。我在教学设计中,试图走出思品课一味传授道理的,寻找最佳的教学切入点,创设丰富的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注重学生的情感发生、升华,让他们去体验生活,在开放的活动中充分感悟、发展。
三、活动过程:
一、走近生活,体验疼爱
1、导入,生展示《成长卡》
师导言: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受到父母无尽的关爱,有很多事情让我们难以忘怀。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成长卡》。
生介绍《成长卡》并说说在成长过程中父母是怎样关心爱护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件事。背景音乐声
2、欣赏歌曲《母亲》
师: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我仿佛看到了一幅幅父母关爱我们的画面,感受到那冒着雨顶着风送到学校的小雨伞是爱,每一句谆谆教导是爱……父母无时无刻不想着我们,无处不牵挂着我们。这让我想起了一首歌——《母亲》。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母亲》
二、表达心声,激发情感。
1、导入
师:听了这首歌,我非常感动,相信大家和我一样。这首歌唱出了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爱,也唱出了我们作子女的心声!歌唱家用深情的歌声来表达对母亲的爱,你想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对父母的爱呢?可以说一句话,唱一首歌,或者朗诵一首诗都可以。谁先来?
2、生反馈。
三、借助材料,提高认识,指导行为。
1、导言:刚才同学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对父母的爱,虽然形式不同,但我们表达的心声是相同的,那就是要……(出示课题)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流传出许多动人的故事。你能用几句简短的话说说你知道的故事吗?
2、联系自身说说孝敬父母的事迹。
师:在我们生活的周围,甚至在我们同学中也有许许多多孝敬父母的感人事迹,同学们能说一说吗?可以说别人也可以说自己。先和你身边的同学交流一下吧!
3、看故事《该把礼物送给谁》,谈看法。的确,在生活中,一句舒心的话、一杯热茶、一块毛巾都能让父母感到子女的爱。孝敬父母应该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体现。接下来我们来看个故事。
4、说说怎样才是真正的孝敬父母?
心动不如行动。只有将孝心转化为行动了,才是真正的孝顺。
5、角色体验
师:可说说容易,做做难。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了解到有的同学却常忽略对父母的关心,有时甚至做出伤害父母的事。我这里有两个情景,同学们来看一看,你遇到了会怎样处理?辨析题
(1)、说一说:晚饭后,小丽争着为妈妈洗碗,不小心把碗打碎了,妈妈说:“你看,我说我来洗,你不听,这下好了!”小丽很生气说:“我再也不洗碗了!”
(2)、演一演:晚上,你正做完作业开始看动画片,妈妈加班回来了……
四、设计方案,指导行为。
1、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设计自己的《孝敬方案》。
2、发布方案
五、签订合同,指导生活
学生签合同。背景音乐《只要妈妈露笑脸
第五篇:小学思品工作计划
育新小学思品教研组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坚持用“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去实施“新课改”,坚持用“创新教育”思想去探索教育创新之路。
二、工作目标:
1、全面启动新课程改革,不断探索科学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参与、实践社会生活,促进他们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2、开展“学大纲、研教材、听讲座、优质课”等一系列活动,提高教师对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认识,提高思品业务水平。
3,组织和引导少年儿童参加丰富多彩的道德实践活动,是少年儿童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良好的公民行为习惯,成为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5、开展活动性思品课研究,改革探索教学模式,充分挖掘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使他们受到教育。
三、各月工作安排“
2月份:
1、学大纲、定计划。
2、组织教师集体课。
3月份:
1、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组织教师开展集体备课,深化课程改革。
4月份:
1、组织教师撰写《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论文、案例。
2、各年级组织集体备课活动。
5月份:
1、各年级段进行《品德与社会》的教研活动。
3、组织教师参与学习、听课活动。
6月份: 整理一学期工作,写好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