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克千克的认识教学案
《克、千克的认识》教学案
一、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l克的实际质量;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技能目标
开展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知“千克”和“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及估算能力。情感目标
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难点
单位的换算和估算。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1.一条口香糖、一枚2分硬币、花生米、大米或黄豆、质量为一千克的实物。
2.搜集有关质量的问题。
二、预习学案
1.师:同学们,我们的世界很奇妙,有关动物方面的知识你又知道多少呢?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课件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看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从图中都知道了什么? 学生观察并请学生回答。,生1:我知道了世界上最小的蜂鸟孵出来时还不到1克。(板书:1克)生2:世界上最小的狗大约重1千克。(板书:1千克)生3:1912年在大西洋捕到的一条蓝鲸大约重150吨,它的肾大约重1吨。(板书:150吨,1 吨)生4:最大的袋鼠大约重40千克,最小的约4克。(板书:40千克,.4克)2.看一看,这些数据有什么特点呢?。课件将质量单位和数据重点突出。3.你能读一读这些数据吗? 1克1千克40千克4克150吨1吨 学生读数据。
4.你知道这些数据都是来说明什么的吗? 引导学生说出:表明物体的重量。、5.小结:对,在生活中我们就可以用克、千克、吨来表示物体的重量,实际就是物体的质量。
克、千克、吨就是表示物品质量的单位。6.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克和千克。(板书课题:克千克)设计意图:通过观察,从学生感兴趣的知识入手,联系生活,贴近生活,从而缩短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可以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能主动地学习新知。
三、导学案
1.学生质疑,提出问题。
师:刚才我们了解了好多有趣的知识,课前也让大家搜集了一些有关质量的问题,接下同学之 间相互交流,谁来说一说? 学生交流有关质量的问题: 生l:一块橡皮有多重? 生2:我的体重是34千克。生3:火腿肠一根40克。生4:我想知道一袋盐有多重? 2.认识常见的秤。
师:刚才同学们发现了很多问题,也提出了好多问题,后面我们一起来解决。现在老师也有一个问题,要知道物品的轻重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 生:用秤来称。
师: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种常见的秤吧。
(多媒体课件出示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平、弹簧秤、磅秤)师:你在哪见过这些秤? 学生汇报:
生1:我在超市卖食品的地方见过电子秤。生2:卖水果的地方有盘秤。生3:我见过夏天卖西瓜的用磅秤。
师:还有一种秤叫天平,同学们都见过吗?下面我们来一起认识一下天平。
(介绍天平的组成、用法)‘
3.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种秤,现在请你们猜想一下:l克有多重呢? 学生自由讨论
师:同学们究竟猜想得对不对呢?请你们拿出准备好的食物:一条口香糖、一粒花生米、一枚2分硬币。试一试:掂一掂这些物体的重量,你感觉怎么样? 学生掂一掂,体会,感觉:很轻。
我们用天平称一称,一枚2分硬币的重量大约是:l克。板书:1克。(设计意图:学生在生活中对克的认识不多。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亲自实践、亲自参与是非常重‘要的。为此,创设了让学生操作探究的有利条件,也让学生课前准备了充分的实物教具、学具,借助这些直观教具、学具,让学生通过掂一掂,称一称、比一比等实践活动,亲自感知1克的质量。同时,在放手让学生自主动手掂一掂、称一称、说一说的探究过程中,学生人人动手,人人参与,使1克的质量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了较深的印象。)4.师:刚才同学们学得真好,现在小博士有个小知识要教给大家。课件出示:平时我们常说的物品有多重,实际是指物品的质量是多少,表示较轻物品的质量,常用克作单位,克用“g”表示。全班一起读一读。
通过和小博士一起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指三四名学生回答)大家可以拿着手中的大米来验证一下1克大约有多重。(学生实践)拓展:每个同学拿一个2分的硬币掂一掂、试一试,感受一下l克有多重。
师:l克真的好轻。大自然中像这样轻的物体还有很多呢,你能说出生活中大约重l克的物 品吗. 学生交流汇报: 生I:一小块橡皮。生2:4粒黄豆。生3:1个扣子。生4:1个小发卡。
师:通过大家的举例,你知道了什么呢? 引导得出:表示较轻物品的质量用“克”作单位。认识“千克”。
1.师:我们知道表示较轻物品的质量用“克”作单位。现在请你再猜想一下,1千克有多重? 板书:l千克。
出示重1千克的物品,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物品,感受一下1千克的重量。4 生:—辙500克,两袋盐1030克,蠛l千克,也可以说]000个l竟是l千克。
板书:1千克--1000克。
2.师:小博士还要告诉我们一个小知识。
课件出示:表示较重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作单位。l千克又叫1公斤。千克用“kg表示。全班齐读。学生交流汇报: 生1:1千克有点重。
生2:1千克的物品拎时间长了胳膊有点酸。生3:他们大小不一样。都是—样量。
生4:都是1千克重,但有的物品多一些,有的少一些。师:为什么呀? 生4:轻的东西就多一些,重的东西就少一些。师:你分析得很有道理。
请各小组同学拿出自己的书包、凳子,先估计一下有多重,再来称一称。(小组活动,并记 录下估计的重量和称出的重量)4.你知道你同桌的体重有多少千克吗?同桌的同学互相背一背,说一说。
学生交流并汇报。
(设计意图:学生们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1个2分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上,是远远不够的。教学中,教师要发掘学生学习的潜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积极参与,拓宽学生的体验空间。在此环节中,学生称了2分硬币,又称了数学书、文具盒等不足l千克的物品,接着又分小组称了称起过1千克的物品。在小组活动中,同学们分工合作,有的同学换物品,有的同学看指针,活生生的一幅“购物场面”得到了再现。就这样,在交流知识的过程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同学们体会到了同是1千克重的物品,有的体积大,有的体积小,从而拓宽了学生体验的空间。)
四、课堂检测 1.连线。西瓜1100克 方便面5千克 一袋盐500克’ 小明的体重35千克、2.判断。
(1)一个乒乓球约重3克。()。(2)小胖今年7岁,约重2千克。()+(3)l千克铁比1千克棉花重。()3.看图填一填。
五、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都有什么收获?克、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之间有怎样的关系?谁能举例说说1克和1千克到底有多重?
六、课后作业练习:
1.第6页“自主练习”第1题。2.第6页“自主练习”第2题。
七、板书设计 一,克、千克的认识 l克g一般表示较轻的物体. 1千克一般表示较重的物体 1千克=1000克
第二篇:认识克和千克
《认识克和千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冀教版二年级下册第83—85页
教学分析:千克和克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质量单位。在教学时,注意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结合小学生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给学生测量实际物体的机会,在教学设计中通过猜一猜、掂一掂、比一比、拎一拎、称一称等实际活动,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做一做,强调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建立1千克和1克的表象,知道1千克=1000克,并让学生在估测中不断修正自己的估测结果。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经历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的过程,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概念;
2.掌握用秤称物品质量的方法,会选择适当的单位表示常见物品的质量。知道1千克=1000克;
3.感受质量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让学生体验1克和1千克
教学难点: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单位表示物体的轻重。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台称、几个一千克的物体。
(学生)四人一组。每组50枚硬币,500克的精盐两袋,5—7个雪梨,1架以千克为单位的台秤,1架以克为单位的台秤,100克的小食品(豌豆脆),3种大小不同的糖果各1千克。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出课题
1.玩过跷跷板吗?如果老师和小朋友一起玩,你认为我们的位置怎样?为什么呢?
2.老师和小朋友有轻有重,物品也有轻有重。一袋精盐和一袋豌豆脆那个重呢?
(一手托精盐一手托豌豆脆,掂一掂,把你的感受说出来)
3.我们身边的物体都有质量,要想准确地知道他们的质量是多少,怎么办? 4.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课件出示各种秤并简单介绍)
5.知道了物体的质量,就要表示出来,你知道生活中的质量单位吗?(引出课题:千克和克,并用字母表示)
二、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克和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
三、自主探索
(一)充分感知1千克 1.教给工具:
认识以千克为单位的台秤,教给学生使用方法。2.感知1千克
掂一掂——给学生两袋精盐,在手上掂一掂。
称一称——让学生称两袋精盐的质量,认真观察指针变化,记住他们的质量。3.理解1千克
(1)提出活动要求:估计1千克雪梨有几个;用台秤称出1千克雪梨,装在袋子里;拎一拎,感受一下,再数一数有多少个。(2)组织学生活动(3)汇报活动过程 4.这些物品是1千克吗?
(6个西红柿,一个文具盒,一盒粉笔„„)5.感受几千克
拎一拎自己的书包,大约是几千克?再称一称,是几千克?
(二)充分感知1克 1.教给工具
认识以克为单位的台秤,教给学生使用方法。2.感知1克
让学生把一枚二分硬币放在手上,闭上眼睛轻轻的掂一掂,说说有什么感觉; 让学生称一枚二分硬币,观察指针变化;(没什么变化,为什么?)让学生秤50枚硬币,观察指针有什么变化?(50克)问学生1枚硬币多少克?(1克)3.感受几克
先掂一掂一个作业本,估计有几克,再称一称。
(三)明确千克和克的关系
1.一手托两袋盐,一手托一枚二分硬币,掂一掂,感受一下。2.掂一掂,猜一猜,一袋豌豆脆有多重。称一称(100克)
3.把十袋豌豆脆放在袋子算一算有多少克?(1000克)放在以千克为单位的台秤上称一称多少千克。(1千克)你知道1千克里有多少克吗?(板书 1千克=1000克 1000克=1千克)4.读一读
5.4个雪梨大约是1千克,那么多少块糖果是1千克呢? 放在称上称一称、估一估、数一数。
6.质疑:为什么有的同学说1千克糖果有120块,有的同学说1千克糖果有80块呢?
(四)专项训练:练一练1、2题
四、综合训练
1.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1)一块橡皮约重20()(2)一个足球约重1()2.改错:乐乐的数学日记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我真高兴,早早地起床,我拿着重100千克的牙刷开始刷牙,我又接了2千克的水洗脸。妈妈已经为我准备了250克重的牛奶和一个重150千克的汉堡包,我快速地吃完饭,拿上重1克的书包去上学。在上学路上,我遇到我们班的“大块头”,他体重有50多克呢!
五、小结:谈谈你有什么收获?
六、授后反思:
《克和千克》的教学看似简单,其实难以把握,主要是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质量单位又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经验告诉我,孩子接受知识必须是一个过程,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这个过程是必须的经历,而不能由老师来代替。因此我在设计克和千克的教学时注重让学生多方位体验。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用活教材,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诱发学习动机
教材所呈现的学习知识是静态的,它所创设的情景不一定就是最适合本地的学生。在备课时,教师要吃透教材的编排意图和学生的原有水平,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问题情景,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和知识生长点”诱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很快将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进入参与学习的状态。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到学生已建立的质量观念,让学生通过猜一猜、掂一掂、比一比、拎一拎、称一称等实际活动,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做一做,使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学习。这样安排,将数学与生活、数学与活动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知识来源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认知的兴趣和情感,唤起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引导学生在“学中做 做中学”,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建立1千克和1克的表象,知道1千克=1000克,并让学生在估测中不断修正自己的估测结果。
二、教学设计落点是“体验”数学
课程标准中关于这部分知识的目标是:在具体的情景中,感受并认识克和千克,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但单凭他们课前的认识,是远不能成功的建立实际的质量观的。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我要给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过程,进而来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围绕这一目标我重点解决以下几个问题:怎样才算是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如何实现让学生了解“轻的物体用克做单位,重的物体用千克做单位”的教学目标?显然,只有让学生在充分的体验和感知中才可以获得更为准确的感受。正如俗语所说“我听到过,过眼云烟;我看到过,历历在目;我做到过,铭记在心;我体验过,沦肌浃髓”。因此,最终把可以说,体验克和千克,在体验中建立具体的质量单位的活动,贯穿了整节课。学生亲自操作,在掂一掂、估一估活动中,建构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整节课呈现出“掂一掂——再根据经验估一估”的教学思路,努力演绎了“知识在于建构”的理念。教学设计的落脚点定在“体验”。
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以“体验”为学习形式贯穿始终。但什么是体验?究竟怎样体验?学生是否体验到了?体验到了什么?值得我们深思与探讨。教学中学生的想法,学生的反映——因势利导,潜移默化才是老师设计和引导的精髓。而且在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时出现了不明确,没能处理好,用语出现了不准确。
第三篇:吨克千克认识
课题: 认识吨 教案序号:2 课型:新授 教学时间:2014.9.3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 1.认识吨。
2.知道吨与克、千克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估计重量的能力和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初步感受1吨有多重。
2.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教学重难点 :
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教具与学具准备:
袋装大米 板书设计 : 认识吨(t)1吨=1000千克
教法与学法设计 : 在千克、克的基础上,由学生对质量单位应填什么的置疑,引出吨的学习。通过由小单位组成大单位的方法,结合同学的体
重让学生感知吨有多重,从而认识吨。教学过程:
一、沟通旧知
1.同学们学过哪些重量单位?具体描述一下1克与1千克
有多重。(可以举例说明)2.填空。
1千克=()克 3千克=()克 1000克=()千克
5000克=()千克
思考交流 口头解答
【设计意图】:
这是本节课所创设的第三个情境,也是对教材原有情境的延
伸。
二、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1.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筐苹果约重25()小兰体重约20()
一个鸡蛋约重50()
一条鲸鱼体重约34()2.师:鲸鱼的重量很大,上面一题用千克做单位不合适。
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重量单位家族的一个新成员——吨(板书课
题:吨的认识)独立计算,汇报交流
三、自主探索 研究问题 1.教学吨的认识 提问:那么1吨到底有多重呢?
引导:假设三年级同学平均每人重25千克,10个同学体重共多少
千克?
40个同学的体重多少千克?(可找几个体重约25千克的同学,让
每个同学都背一背,实际感受一下)像这样40个同学的体重约是 1000千克,也是1吨。(板书:1吨=1000千克)
提问:每袋水泥重50千克,那么多少袋水泥重1吨?一桶油重100 千克,几桶油重1吨?
教师小结:40个同学的体重、20袋水泥的重量以及10桶油的重量
大约都是1吨。
出示书上例题的图片,让学生填上合适的单位。【设计意图】:
备好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用好教材的练习题。2.教学千克与吨的换算
出示: 3吨=()千克
8000千克=()吨 让学生任选一题解答,并说出是怎样想的
强调:因为1吨是1000千克,3吨是3个1000千克,3个1000千克
就是3000千克,所以3吨=3000千克.因为1000千克是1吨,8000 千 克里有8个1000千克,所以8000千克是8吨 各小组汇报课
课前所 做的实践活动情况,如:称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千克、跟 父母一起去 商店买5千克的粮食、油或蔬菜„„自己拎回家,体会其重量.学 生 汇报时,教师及时板书有关数量(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根据自己课前所做的实践活动,进行推算,然后汇报“1吨就 是„„的重量”。
举例:重量大约是1吨的物品。独立计算,然后汇报
练习质疑① 3吨=()千克 5000千克=()吨② 一只大象体重6 吨,是()千克
四、巩固与反思
1.日常生活中计量哪些东西的重量 用吨作单位?写
出几种来。
2.2吨=()千克 5千克=()克 7000千克=()
吨
9000克=()千克
3.一辆卡车的载重量是5000千克,是多少吨? 独立计算,然后汇报 【设计意图】:
通过本练习,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达到对学过的知识
查漏补缺与再现,并体现算法多样化,尊重了学生的个性特长。
五、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哪些本领? 自由交流
六、作业设计 课外小调查:调查常见物品的质量 教学反思:
吨作为一个质量单位对学生而言非常的陌生,他们没有感性的认识,只知道表示很重很重的物品时可以用吨来表示。教学时
借助一袋大米来学生来搬一搬,亲身感受25千克有多重,以此帮
助学生感知一吨的重量。
第四篇:克和千克的认识
克和千克的认识 上马台第二小学
教学内容:
课本P85~86页,及第88~89页的第3~6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
2、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天平和台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3、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出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时间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时间生活中非常有用的。教学重点:
1、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
2、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教学难点:
建立克和千克的时间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人新知
1、拿出一本数学教课书,和一只笔,提问:哪个重有些?
2、肯定学生的回答,并让学生“掂一掂”,然后让学生说说有什么样的感觉。
3、从刚才的实践得出结论:物体有轻有重。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思维。
二、观察、操作领悟新知
1、出示主题挂图,物体的轻重的计量。观察主题挂图。(1、)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幅图画的是什么?(2、)这幅图中的小朋友和阿姨在说什么?
(3、)前几天,老师让大家广泛收集、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物品的质量,我们现在来交流以下好吗?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单位来表示。(4、)在学生说的同时,老师拿出有准备的东西展示。
2、克的认识。
(1、)提问:通过调查我们知道了一些物品的质量,你们知道1克、1千克各有多重吗?要知道物品的质量,应该怎么办呢?
(2、出示天平,简单介绍天平的结构,并说明使用方法。
(3、)将一个2分皮放在左边盘内。1克砝码放在右盘内,让学生观察。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个2分皮重多少克?板书:克(4、)“1克有多重?”我们来掂一掂好吗?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实践调查入手,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掂一掂,称一称,找一找等学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了克。
3、千克的认识。
(1、)出示盘称。大家认识这称吗?
(2、)看看盘称的使用方法。现在要称1千克的水果或蔬菜,谁能当售货员来称一称?(3、)现在先掂一掂自己的书包有多重?估计有几千克,然后用称一称。(4、)刚才大家都说了,一袋盐中农500克,那两袋呢?(5、)板书:1000克
1000克和1千克比较,请同学们猜一猜,谁重?
板书 1000克=1千克 齐读:1000克=1千克
三、效果测评。
1、完成教材第88页第3题。
2、完成教材第89页第4题。
3、完成教材第89页第5题。
4、完成教材第89页第5题。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第五篇:克和千克的认识
克和千克的认识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
2、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天平和台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3、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出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时间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时间生活中非常有用的。【教学重点】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1千克=1000克。【教学难点】建立克和千克的时间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教学目标】课件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人新知
1、拿出一本数学教课书,和一只笔,提问:哪个重有些?
2、肯定学生的回答,并让学生“掂一掂”,然后让学生说说有什么样的感觉。
3、从刚才的实践得出结论:物体有轻有重。板书课题。
二、观察、操作领悟新知
1、出示主题挂图,物体的轻重的计量。观察主题挂图。
(1、)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幅图画的是什么?
(2、)这幅图中的小朋友和阿姨在说什么?
(3、)前几天,老师让大家广泛收集、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物品的质量,我们现在来交流以下好吗?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单位来表示。
(4、)在学生说的同时,老师拿出有准备的东西展示。
2、克的认识。
(1、)提问:通过调查我们知道了一些物品的质量,你们知道1克、1千克各有多重吗?要知道物品的质量,应该怎么办呢?
(2、出示天平,简单介绍天平的结构,并说明使用方法。
(3、)将一个2分皮放在左边盘内。1克砝码放在右盘内,让学生观察。
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个2分皮重多少克?板书:克
(4、)“1克有多重?”我们来掂一掂好吗?
3、千克的认识。
(1、)出示盘称。大家认识这称吗?
(2、)看看盘称的使用方法。现在要称1千克的水果或蔬菜,谁能当售货员来称一称?
(3、)现在先掂一掂自己的书包有多重?估计有几千克,然后用称一称。
(4、)刚才大家都说了,一袋盐中农500克,那两袋呢?
(5、)板书:1000克
1000克和1千克比较,请同学们猜一猜,谁重?
板书
1000克=1千克
齐读:1000克=1千克
三、效果测评。
1、完成教材第88页第3题。
2、完成教材第89页第4题。
3、完成教材第89页第5题。
4、完成教材第89页第5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克和千克的认识 第2 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称一称”的实践活动,亲自感受1课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加深质量单位的理解,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质量单位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实际生活中是非常有用的。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意识。【教学重点】
1、进一步了解克和千克的质量单位概念。
2、能够用老师提供的称,来称量物体质量。
【教学难点】巩固对质量单位实际概念是认识。【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人新知。
请同学们想一想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二、实践、操作领悟新知
1、称一称。
(1)我们通过调查,知道了一些物品的质量。如果想知道同学们带来的水果蔬菜的质量,可以用什么方法?
要称我们就要用到什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种常见的称。这些称各有什么用途?
(2)下面我们来重点实践一下生活中最常见的盘称和电子称。
出示挂图称水果、蔬菜。
1千克苹果有多少个?能把书中的苹果数一数吗?你们想自己称一称吗?
(3)分组活动。
明确活动要求:各小组把自己带来的水果、蔬菜各称出1千克。再数一数各有多少个。
(4)刚才我们使用了盘称称物品的质量,是用什么作单位?请小组长上来汇报一下本组称的结果。
(5)通过刚才的小组活动,大家发现1千克的水果、鸡蛋有几个。鱼有几条?
2、估一估。
(1)大家能估一估你们带来的其他日用品的质量有多少吗?你估计的理由是什么?把估计的结果写到书上。
(2)称一称,验证学生估计的结果。
(3)请大家看书上的图,李奶奶从市场里买了苹果、鸡蛋、鱼,大家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三、教学效果测评
1、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8页第1题。
2、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8页第2题。
3、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9页第7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请大家想一想,说一说
克和千克的认识 第 3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称一称”的实践活动,亲自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加深质量单位的理解,培养学生对重量的估测
能力,对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能估测出大致的结果。
3、利用所学乘、除法对多个物品进行估测 批
注 【教学重点】
1、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
2、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建立克和千克的时间概念,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教学准备】天平、实物等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师: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克和千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谁说一说用“克”称量什么物体?用“千克”称量什么物体?说一说哪些物体重1千克?几个苹果?几个橘子?几个鸡蛋?
2、填空。
8千克=()克
400克+600克=()千克 9000克=()千克
1700克-900克=()克
二、新课
1、出示例3。
王奶奶摘了20个苹果,估计一天大约摘了多少千克。师:你们知道了什么?要想知道大约多少千克?还要知道什么? 学生汇报。并列出算式。
1)如果4个苹果重1千克,这些苹果重()千克。
20÷4=()千克
2)如果5个苹果重1千克,这些苹果重()千克。
20÷5=()千克
3)说说还有什么情况?
4)解答正确答案。称一下,看有没有4、5个重1千克的苹果。
5)做一做。估计24个梨大约重多少千克。6)谁能说出一些物品,让同学们估一估。
二、练习。
1、下面物品怎样放才能使天平平衡。
2、调查一下500克鸡蛋有几个。估一估65个鸡蛋约重多少千克。
3、根据问题回答,并自己提出问题。
4、下面的秤最多能秤多重的物品。
5、在()里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
6、调查本小组同学的体重,并记录在下表中。
三、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完成了书上的练习,同学们现在在估测物品重量时还有差距,还需继续练习。
克和千克的认识 第4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练习,让学生继续加深对克、千克的认识,进一步感受质量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熟练掌握克和千克的关系,并能准确地选择合适的重量单位。
2、通过对所学知识的应用,使他们形成良好的知识 结构,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运用知识的技巧 批
注 【教学重点】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知道它们与生活的联系,能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今天我们继续上一节练习课,重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到目前为止,你认识了哪些质量单位?它们之间的进率又是多少呢?
二、练习。
1、填一填。
1)称比较轻的物体重量常用()作单位,称一般物体的重量常用()作单位。
2)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小亮重26()
一枝铅笔重7()一个小皮球重30()
一袋盐重500()一袋面粉重50()
一个2分硬币重1()
3)在填上“> ”“
<” “ = ”。
1000克
1千克
12千克
99克
3千克
2999克
4800克
5千克
3克
4千克
6千克
6000克
2、判断。
1)一个鸡蛋重20千克。
()2)1箱梨重20千克。
()3)一袋洗衣粉重500千克。
()4)一头牛重450克。
()5)小兰的体重是32厘米。
()6)60克的石头比60克的木头重。()7)4个5千克是20千克。
()8)8000克与8千克同样重。
()
3、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
1)、一筐苹果重38千克,筐重4千克,苹果重()
a、34千克
b、42千克
c、38千克
2)一只鸭和2只鸡共重9千克,鸭重3千克,平均每只鸡重()千克。
a、2千克
b、3千克
c、4千克
3)用天平称一枝粉笔的重量用()作单位。
a、厘米
b、克
c、千克
4)在3千克、300克和1300克中,()最重。
a、3千克
b、300克
c、1300克
思考题:用1克、3克、6克三个砝码在天平上可以称出几种不同重量的物体。
一、小结:
通过这节练习课的练习,你们觉得自己在哪方面有了提高?哪种题还存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