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教案1

时间:2019-05-13 21:26: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劝学》教案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劝学》教案1》。

第一篇:《劝学》教案1

《劝学》教案

一、作者荀子介绍

先秦儒家代表人物,在此之前儒家还有(孔子、孟子)这两个代表人物,与他们相关的著作是(《论语》和《孟子》)

儒家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儒家体系,譬如孔子提出仁的概念,孟子则提出了(仁政)

孔子、孟子之后有荀子,汉代是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唐代是韩愈。韩愈恢复古道,主张学习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经传。再后来,有了理学的成份,南宋代表人物朱熹(存天理、灭人欲)

孔子、孟子这两个老祖宗都以天下为念。孔子不用说了,他怎么说?他主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知其不可而为之)

在孔子是如何认识天与命运的?(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在孔子那里,天是一个不可挑战的神圣的东西。而现在到了荀子这里,天的概念与内涵都发生了变化。首先,天,是指自然。荀子说,人定胜天。

二、标题“劝学”解释

“劝学”之“学”是什么意思?(学习)

学习什么?是不是像我们今天一样学习数理化什么的?(不是的)

那学习什么呢?我们只有了解到学习的内容才能最终确定荀子他老人家为什么要劝勉大家学习的。(六艺,《诗》、《书》、《礼》、《易》、《春秋》、《乐》,但这个六艺除了六本典籍之外,还有一解,那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孔子是很讲究这些东西的,他觉得这些做人方面的内容尤其需要学习。

说到孔子关于学习的话题,为什么要学习?

学生可能的回答:荀子讲了,学不可以已;如果“已”了,又怎么样呢;学习一旦停止了,可能就出问题了;成绩要落后;做人就不好了。

那大家的父母还有老师,都是参加工作的人,学习的时间肯定很少很少,那做人就不好了?

那不是。孔子讲过的,吾日三省吾身。你们肯定每天在“省”自己。“省”,其实也是一种学习。那么为什么要每天省察自己呢;如果不这样做的话,人是要渐渐地变坏的。

自然引入人之初,性本善/恶,既然大家认为人是渐渐地变坏的,那么看来,人

一生下来就是非常善良的了?

你有什么不同意见吗? 是不是所有同学都同意这样的观点的呢?

孟子就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这是孟子思想的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知道他有着重要的民本思想。今天,我们还要了解他的人性本善的思想。他认为,圣贤之人,是因为他能坚持他的本我之心,不让他心灵中的善的力量流失,因而这样的人便是圣人。我们一般的人都会持这样的观点,人一生下来,赤条条地,充满了善良与纯真。但是,假如我认为人一生下来就是很坏的,是恶的,有谁不同意呢?

荀子:人性本恶,人性是人的自然属性。“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而把仁义礼智信归结为“伪”,是人的社会属性。性恶伪善。

三、分析第一段

读第一段,读音辨正、词语解释、“于”归纳。几个比喻,分别用四个字归纳一下:(青出于蓝、冰寒于水、直木为轮)“青出于蓝”:不能认为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是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意思。“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原来的水平。

“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在这基础上,又用“木受绳直”、“金就砺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后面两个比喻并列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

现在我们明白荀子为什么强调学习吗?(这段说明学习能改变人、提高人)

怎么样改变? 课文中用了比喻,像金就砺则利,木受绳则直那样得到改变,表明了人原初的状态,其实与《三字经》中的并不一样。《三字经》里怎么说的?(人之初,性本善)

我觉得,人一生下来,其实是一张白纸,无所谓善,也无所谓恶。对人性来说,他一无所知。之所以善或恶,完全是后天决定了的。

后天如何决定呢? 后天如何影响他,他就会往哪一个方向上走。这就使我想到,教育的意义就在于塑造人。父母将我们送到学校来,就是因为我们一开始一无所知,所以我们要来学习,使原本一张白纸的本性变得优秀起来,从而接受人类的文明,并进而在这种文明的熏陶下成长起来。

荀子,重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板书:第1段 谈学习的重要性)

尝试一下,将这一段文字背诵一下。不会背的地方,到时候可以偷偷地看一看。

《劝学》中“而”的用法

《劝学》这篇文章一共用了16个“而”,现将“而”的用法逐一归类。“而”的用法主要有七种: 第一种:连词,表并列关系。

例句:(1)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蟹六跪而二螯 第二种:连词,表递进关系。例句: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第三种:连词,表转折关系。

例句:(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3)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4)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5)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第四种:连词,表因果关系。

例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第五种:连词,表承接关系。例句:登高而招

第六种:连词,表修饰关系。

例句:(1)吾尝终日而思矣(2)吾尝跂而望矣(3)顺风而呼 第七种:连词,表假设关系。

例句: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劝学》译文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它的颜色比蓝草更青;冰是水凝成的,但它比水更冷。一块木材很直,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用火烤使它 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即使又晒干了,也不再能再挺直,这是由于人力加工使它变成这样的。所以木材经墨线划过,斧锯加工就直了,金属刀剑拿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聪慧明达,行为就会没有过错。

我曾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的收获大;我曾踮起脚跟远望,不如登上高处能够见得广。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增长,但是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增强,但是听的人听得特别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但是能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会游泳,但是能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什么差别,但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进行学习啊。

堆积泥土成为山峰,风雨就会从那里兴起;汇聚流水成为深潭,蛟龙就会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必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就没有办法到达千里远的地方;不汇聚细流,就无法形成江河大海。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坚持不懈。雕刻一下就放掉它不刻,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雕刻不停(的话),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因为心思专一的缘故。螃蟹有六只脚,两只蟹钳,可是没有蛇和鳝鱼洞就没有地方可以生存,这是因为心思浮躁不专一的缘故。

第二篇:孙权劝学教案1

孙权劝学教案

李文清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理解并背诵课文; 

2、揣摩人物语言,了解人物性格;

3、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作者: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史学家.三

出处:

《资治通鉴》司马光主编,编年体通史,学术价值很高.四

初读:读准字音、明确停顿

(1)老师吟诵课文

(2)自由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3)一生读,其他生评(读音和停顿).(4)学生齐读

方法指导 在文言文阅读中,生僻字、通假字、多音字要特别注意!

再读:读通文意

(1)结合注释和手中的资料,疏通文意,并试着翻译。(2)小组讨论,交流,解决不了的划出来有小组代表提交全班解决.(3)全班解决各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4)学生齐读 方法指导

文言文翻译六字法:

留: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职保留不变 扩:单音节词扩充成双音节词 替:用现代汉语替换古义词

补:对于省略句补充出省略的内容 删:删去无实义的词 移:调整词语的顺序

三读:读出语气,感受人物性格 1 揣摩孙权的语言

(1)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3)“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人物性格分析 :孙权:关爱部下,好 学,善 劝.揣摩鲁肃和吕蒙的对话(结合文中标点符号和人物身份)

(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背诵全文

(1)一小组为单位自由背诵.(2)检查背诵 八

体验反思: 学习了本文想想吕蒙的变化,鲁肃的敬才、爱才,孙权的善劝,对你有什么启迪?选择其中一个片段说说你的感受。

板书设计

孙权------------吕 蒙------------

鲁 肃

关爱部下

善于听取

别人意见

老师寄语

读好书,好读书,读书好,希望同学们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扬帆起航.

第三篇:《孙权劝学》教案_1

《孙权劝学》教案

《孙权劝学》

教学目标

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时间:两时

前预习

1、阅读文,查字典,看注释试翻译文。

教学过程

第一时

一、前三分钟(外阅读读后感)3'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

“开卷有益”这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本文讲了一个有关读书的故事。三国时,孙权手下的名将吕蒙大字不识几个。孙权劝他,你现在当权,不可以不读书。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开始学习,后来果然大有长进。

1.教师或请学生进行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来政治家,史学家。

三、正

1.朗读文(老师范读或听录音后,学生朗读)

2请学生翻译。(一人译一句)

3.文注释补充。

谓……曰:对……说。掌事:掌管国家大事。但:只不过。多务:事情多。孰若:与……相比如何。遂:于是

4.再次朗读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完成目标1)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目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提问: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讨论并归纳:“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6.提问: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讨论并归纳:“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

7.提问: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讨论并归纳: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8.提问:请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目标3)

讨论并归纳:“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经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9.提问:请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目标3)

讨论并归纳:“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第二时

一、试背诵全文。

二、复述文(学生讲讲的内容和背景)

三、情节表演(分男女两组,每组三给人,分扮演三个角色)

四、教师小结(目标4)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五、布置作业

A.后练习一、二、三。

B、背诵全文。、写写这篇给你的启示。

六、说精要:解决本重难点要注意讲练结合,使学生更好的掌握。

教后记:

(附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国家大事,不能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多推辞。孙权说:“我哪里要你攻读经书成为博士呢!只不过应当刎览一些书籍,了解过去的历史。你说事多,比我如何?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补益。”吕蒙从此开始读书。等到适逢鲁肃到寻阳,跟吕蒙议论事情,大吃了一惊说:“你现在的才略,不是过去的吴下阿蒙啊!”吕蒙说:“士人离别三天,就应当去掉老眼光来看待,你怎么发现情况这么近呢?”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成朋友才告别。

教后记: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可分两层: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学生能够理解和找到文中的主旨。背诵的情况也是良好。

第四篇:孙权劝学_教案1

孙权劝学

【教学目标】

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学生齐读课文,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 3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蒙乃始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习的效果的?(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结友。

5.概括情节:劝学~就学~议论~结友。6.思考: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

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则一笔带过。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五、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思考讨论: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2.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出说话时的语气语调。思考讨论:

/ 3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3.齐读全文,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请说明。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六、背诵课文(可当堂检查)。

七、说话训练

谈谈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要求:注意语言表达要清楚,有条理。

/ 3

第五篇:高二语文劝学教案1

《劝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3.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锲而不舍”是同学们早已熟悉的两个成语,这两个成语的含义是什么呢?和学习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荀子·劝学》一文,领略一下荀子是如何“劝学”的。

1.介绍《荀子》

学生看课本注①,教师补充。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官祭酒,后为楚兰陵令。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2.题解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二.课文诵读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纠正自己预习时的读音错误及断句不当之处。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检查学生字音掌握情况

4.指名2~3名学生朗读课文(分节读)教师作朗读提示:

为了突出强调,有时需重读,有时还需读后稍作停顿。例,第一段:“学不可以已”,应重读“学”“不”“已”,并且“学”后稍作停顿,即:“学/不可以已”,以下要根据文意自己确定重读,停顿情况。第四段,应注意一组一组的对比句,要把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和态度读出来——严格按标点符号的停顿来读。

5.分组齐读课文(通过读、听,强化记忆)三.课文分析

1.讨论、分析全文的思路结构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观点的?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总结、点拨: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二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三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四段,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2)引导学生理清全文思路结构。组内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归纳板书。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整理、归纳文中的多义词、活用词、特殊句式。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整理、归纳文中重要文言知识(用多媒体展示)A.字词解释(1)通假字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生非异也(2)词类活用

①动词的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②名词作状语: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③名词用作动词: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④形容词用作动词:假舆马者,非利足也(3)一词多义

B.特殊句式(学生口译,教师重点点拨翻译注意点)(l)判断句

①青,取之于蓝 ②冰,水为之

③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④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⑤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2)固定格式

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下文“无以成江海”中“无以”同此)(3)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三.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小组讨论,小组推荐发言人,以组为单位提问、交流)(1)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中心论点包括哪几方面的意思?

点拨: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这个观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习。

(2)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

点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改造人的品性。这五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达,不犯过错。

(3)在论述学习的作用时,“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比喻是论述什么观点的?(引导学生用课文原句回答)

点拨:这个比喻是论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个观点的,强调了学习的作用。

(4)“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这四个比喻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点拨:这就强调了“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凭借了外界条件。这就与文章的推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丝丝相扣,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作用,学习可以弥补人的不足。

(5)课文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是如何正反设喻论证的?

点拨:可分为三层。第一层论述学习要积累,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第二层论述学习要持之以恒,是反正、反正设喻论述的。第三层论述学习要专一,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

四.鉴赏本文的论证艺术 引导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比喻的有关知识,明确比喻的表达效果。引入对本文论证艺术的最大特点——采用大量的比喻进行说理的艺术特色的鉴赏。

点拨:

(1)本文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比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时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作者的观点。例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有时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照,让读者从中明白道理。如将骐骥与驽马对照,朽木与金石对照。设喻方式有时先反后正,有时先正后反,内容各有侧重,句式也多变化,读来毫无板滞之感。有的比喻,单说比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让读者思考,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有的先设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有的先设比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作进一步论证。

(2)论证方法灵活,是本文另一特点,全文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段论证。每段说明一个问题。第二、三段是先行论证,最后归结论点;第四段则把论点贯穿于论证之中。论证中有时先正后反,有时先反后正。灵活而有变化,使论辩生动有力。

(3)语言特点:多用对偶,夹用排比,也是一个特点。排比句使文章气势充沛,说理流畅。本文中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反映了荀文议论透辟、笔势雄健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会这一特点)指导学生齐背课文,进一步体味本文的语言特点和论证艺术。

五.小结

本文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理论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其中阐述的关于学习的道理,在今天也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同时,本文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劝学》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却形象清新、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关键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时手法又极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而绝无枯燥的学究气。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称雄辩奇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文中所用的喻体几乎都是常见的、易懂的,这些仿佛信手拈来的通俗明了的比喻,都会使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某些直观、浅近的形象事物,进而连类比物,启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说的深刻道理。所有这些,也是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六.课后作业

以《劝学》为话题,结合当前实际,借鉴本文的写法,写一篇文章,600字以上。

下载《劝学》教案1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劝学》教案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孙权劝学教案1(合集5篇)

    《孙权劝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王生秀 2010-4-19 课题名称:《孙权劝学》科目:语文 年级:高一年级授课教师:王生秀授课时间:2010年4月23日上午第二节 授课地点:多媒体教室 教材:义务......

    《劝学》教案[范文大全]

    《劝学》教案 重庆师范大学 09级汉语言文学3班 罗依 20090510364 一、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学习重点文言文字词的用法和翻译 能力目标:了解议论文这种文体,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

    劝学教案

    劝学 荀子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3、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二、能力......

    劝学教案

    劝学(共二课时) 【课程标准要求】 1.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

    劝学教案

    《劝学》教案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不懈”和“专心致志”的......

    《劝学》教案

    《劝学》教案 教学目标:一、掌握、积累文言词语 1、掌握“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2、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学习、......

    《劝学》教案

    《劝学》教案 预习提纲: 1、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2、 熟读课文尝试背诵。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每个人都渴望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每个人都渴望成为一个有修养的......

    劝学教案

    《劝学》教案 民勤职专语文组 闫海霞 一、教学要求 1. 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坚持不懈的道理。 2. 了解本文比喻论证的写法。 3. 掌握、积累“劝、学、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