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本不等式”(第一课时)教案
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阮
晓
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会推证基本不等式,了解基本不等式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代数、几何背景探究抽象出基本不等式;
3.情感与价值目标:通过学习,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基本不等式,并从不同角度探索其证明过程; 难点:在几何背景下抽象出基本不等式,并理解基本不等式.
三、教学过程:
1.设置情景,引入新课
如图是2002年在北京召开的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会标,会标是根据我国古代数学家赵爽的“弦图”设计的,该图给出了迄今为止对勾股定理最早、最简洁的证明。
探究一:在这张“弦图”中借助面积能找出一些相等关系和不等关系吗?
问题1:它们有相等的情况吗?何时相等?
结论:一般地,对于正实数a、b,我们有ab2ab 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2.代数证明,推出结论
问题2:你能给出它的代数证明吗?(请同学们用代数方法这个不等式的证明.)
证明(作差法):
∵,当(在该过程中,可发现a,b取值可以是全体实数)问题3:当 a,b为任意实数时,上式还成立吗?
2222给出
时取等号.
重要不等式:对任意实数a、b,我们有ab2ab(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特别地,若a>0且b>0可得abab,即基本不等式:若a>0且b>0,则
abab(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2abab(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2深化认识:
(1)两个正数的等差中项不小于它们的等比中项.(2)若称ab为a、b的算术平均数,称ab为它们的几何平均数,则基本不等式又可2叙述为:两个正数的几何平均数不大于它们的算术平均数 3.动手操作、几何证明,相见益彰 探究二:先将两张正方形纸片沿它们的对角线折成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再用这两个三角形拼接构造出一个矩形(两边分别等于两个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多余部分折叠).假设两个正方形的面积分别为a和b(ab),考察两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与矩形的面积,你能发现一个不等式吗?(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探索发现)
探究三:如图,AB是圆O的直径,点C是AB上一点,AC=a,BC=b.过点C作垂直于AB的弦DE,连接AD、BD.根据射影定理可得:CD大于直角边CD,于是有
ACBCab由于RtCOD中斜边OD
abab当且仅当点C与圆心O重合时,即a=b时等号成立.2(进一步加强数形结合的意识,提升思维的灵活性)4.应用举例,巩固新知 例1.(1)用篱笆围一个面积为100平方米的矩形菜园,问这个矩形的长、宽各为多少时,所用篱笆最短,最短的篱笆是多少?
(2)一段长为36米的篱笆围成一个矩形菜园,问这个矩形的长、宽为多少时,菜园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
(通过例1的讲析,总结归纳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问题的特征,实现积与和的转化)方法:一般地,对于x,yR我们有:
142(1)若xy=p(p为定值),则当且仅当a=b时,x+y有最小值2xy;(2)若x+y=s(s为定值),则当且仅当a=b时,xy有最大值s. 上述应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的方法可简记为:
在“一证、二定、三相等”的前提下有“积定和最小,和定积最大”。
例2.设x0,y0,且2xy2,求xy的最大值.
1的最小值.x21思考题:若x2,你能求出x的最小值吗?能求出其最大值吗?若能请求出来.x2变式题.若x2,求x5.归纳小结,反思提高
22重要不等式:若a、bR,则ab2ab(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
基本不等式:若a、bR,则
abab(当且仅ab等号成立)2运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最值问题的基本方法.
在“一证、二定、三相等”的前提下有“积定和最小,和定积最大”。
6.布置作业,课后延拓
(1)基本作业:课本P100-101习题组2、4题(2)提高作业:求yx1的值域. x(3)探究作业:
现有一台天平,两臂长不相等,其余均精确,有人说要用它称物体的重量,只需将物体放在左右托盘各称一次,则两次所称重量的和的一半就是物体的真实重量.这种说法对吗?并说明你的结论.
第二篇:基本不等式教案
基本不等式
【教学目标】
1、掌握基本不等式,能正确应用基本不等式的方法解决最值问题
2、用易错问题引入要研究的课题,通过实践让同学对基本不等式应用的二个条件有进一步的理解
3、会应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研究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基本不等式应用的条件和等号成立的条件 教学难点:基本不等式等号成立的条件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引发探究 问题一:x1有最小值吗? x2问题二:x31x322正确吗?
二、合作交流,研究课题
R中,a+b≥2ab,a+b≥2ab,当且仅当a=b时取到等号。22
22a2b2ab2 R中,当且仅当a=b时取到等号。ab,1122ab注意:
1、公式应用的条件
2、等号成立的条件
三、实例分析,深化理解 例
1、求所给下列各式的最小值(1)ya 1(a3)a31(a3)3235,a3
1当且仅当a3a31a4时,ymin5。a3x22x2(1x1)(2)y2x2ya3(x1)21x11 y2(x1)22(x1)在(-1,0)上单调递减,在[0,1]上单调递增,当且仅当x11(1x1)x0时,y有最小值1。22(x1)11+的最小值.xy总结:想求和的最小值,乘积为定值
例
2、已知正数x、y满足x+2y=1,(1)求xy的最大值(2)求解:(1)1=x+2y22xy,∴xy
1; 8(2)∵x、y为正数,且x+2y=1,1111∴+=(x+2y)(+)xyxy2yx=3++≥3+22,xy当且仅当
22yx=,即当x=2-1,y=1-时等号成立.2xy∴11+的最小值为3+22.(目的:发现同学中的等号不成立的错解)xy总结:想求乘积的最大值,和为定值
四、总结提高,明确要点
五、布置作业,复习巩固
教学反思:加强利用均值不等式及其他方法求最值的练习,在求最大(小)值时,有三个问题必须注意:第一,注意不等式成立的充分条件,即x>0,y>0(x+y≥2xy);第二,注意一定要出现积为定值或和为定值;第三,要注意等号成立的条件,若等号不成立,利用均值不等式x+y≥2xy不能求出最大(小)值.
第三篇:不等式的性质第一课时教案
不等式的性质
【教学内容】
课本P123-126不等式的三个基本性质,并学会应用。【教学目标】
1、掌握不等式的三个基本性质并且能正确应用。
2、经历探究不等式基本性质的过程,体会不等式与等式的异同点,发展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开展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初步体会学习不等式基本性质的价值。【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不等式的三个基本性质。难点: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的认识。【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类比-实验-交流”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
一、课前热身
1、等式有哪些性质?用数学式子怎样表示?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步骤(集体回顾)
二、自学探究,合作交流 活动1,用“﹥”或“﹤”填空,并总结其中的规律:
(1)5>3, 5+2 3+2 , 5-2 3-2;(2)1<3 ,-1+2 3+2 ,-1-3 3-3;
三、巩固训练
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解下列不等式.
(1)x-7>26(2)3x<2x+1(3)-4x﹥3
组织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分组讨论,并由小组代表发言在全班交流,最后由教师统一规范写法。
在用数轴表示不等式解集时,要引导学生注意规律:大于向右画,小于向左画;有等号的画实心圆点,无等号的画空心圆圈。通过用数轴表示不等式解集一方面可以加深对不等式解集以及解不等式的理解,另一方面也为学习不等式组时用数轴确定不等式组的解集做准备。
四、自我总结
本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五、当堂检测
用不等式的性质解下列不等式,并在数轴上表示解集:(1)X+5>-1;(2)4X<3X-5;(3)-8X>10
六、作业
课本P128第5、6题
第四篇:第一课时 不等式练习
七年级数学练习题
班别学号姓名成绩
一、列不等式表示:
(1)x的2倍是负数;
(2)x与3的和是非负数;
(3)x与6的差小于-3
(4)n的6倍不小于5
1(5)m的与8的和大于55
(6)a与8的差的一半不大于5
二、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1)x>-4(2)x≤
3(3)x<-3(4)x≥-2.5三、求下列不等式的解
(1)不等式x>-4的所有负整数解;
(2)不等式x≤3的所有自然数解;
(3)不等式x<3.5的所有正整数解
(4)不等式x≥-2.5的所有负整数解
(5)不等式x<3.9的最大正整数解
(6)不等式x≥-3.1的最小负整数解
第五篇:《基本不等式》教案
《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
教材: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5第三章
一、教学目标
1.通过两个探究实例,引导学生从几何图形中获得两个基本不等式,了解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背景,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2.进一步提炼、完善基本不等式,并从代数角度给出不等式的证明,组织学生分析证明方法,加深对基本不等式的认识,提高逻辑推理论证能力;
3.结合课本的探究图形,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解释,强化数形结合的思想; 4.借助例1尝试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的最值问题,通过例2及其变式引导学生领会运用基本不等式方法与策略.
以上教学目标结合了教学实际,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融入各个教学环节.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基本不等式,并从不同角度探索不等式难点:在几何背景下抽象出基本不等式,并理解基本不等式.
三、教学过程: 1.动手操作,几何引入
的证明过程; 的三个限制条件(一正二定三相等)在解决最值中的作用,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
如图是2002年在北京召开的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会标,会标是根据我国古代数学家赵爽的“弦图”设计的,该图给出了迄今为止对勾股定理最早、最简洁的证明,体现了以形证数、形数统一、代数和几何是紧密结合、互不可分的.
探究一:在这张“弦图”中能找出一些相等关系和不等关系吗? 在正方形中有4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设直角三角形两条
直角边长为,.于是,那么正方形的边长为4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之和正方形的面积由图可知,即
.
.
探究二:先将两张正方形纸片沿它们的对角线折成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再用这两个三角形拼接构造出一个矩形(两边分别等于两个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多余部分折叠).假设两个正方形的面积分别为和(),考察两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与矩形的面积,你能发现一个不等式吗?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探索发现:2.代数证明,得出结论
根据上述两个几何背景,初步形成不等式结论: 若若,则,则
. .
学生探讨等号取到情况,教师演示几何画板,通过展示图形动画,使学生直观感受不等关系中的相等条件,从而进一步完善不等式结论:
(1)若,则
;(2)若,则
请同学们用代数方法给出这两个不等式的证明. 证法一(作差法):,当(在该过程中,可发现证法二(分析法):由于要证明 只要证明 即证 即,,该式显然成立,所以,当
时取等号.
时取等号. 的取值可以是全体实数),于是
得出结论,展示课题内容 基本不等式: 若若,则,则
(当且仅当(当且仅当
时,等号成立)时,等号成立)
深化认识: 称为的几何平均数;称
为的算术平均数
基本不等式又可叙述为:
两个正数的几何平均数不大于它们的算术平均数 3.几何证明,相见益彰
探究三:如图,弦,连接. 是圆的直径,点是上一点,.过点作垂直于的根据射影定理可得:由于Rt中直角边
斜边,于是有当且仅当点 与圆心重合时,即
时等号成立.
故而再次证明: 当时,(当且仅当
时,等号成立)
(进一步加强数形结合的意识,提升思维的灵活性)4.应用举例,巩固提高
例1.(1)用篱笆围一个面积为100平方米的矩形菜园,问这个矩形的长、宽各为多少时,所用篱笆最短,最短的篱笆是多少?
(2)一段长为36米的篱笆围成一个矩形菜园,问这个矩形的长、宽为多少时,菜园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
(通过例1的讲解,总结归纳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问题的特征,实现积与和的转化)对于(1)若,(定值),则当且仅当
时,有最小值
;
(2)若(定值),则当且仅当时,有最大值.
(鼓励学生自己探索推导,不但可使他们加深基本不等式的理解,还锻炼了他们的思维,培养了勇于探索的精神.)
例2.求变式1.若,求的值域. 的最小值. 的函数图象,使学生再次感受在运用基本不等式解题的基础上,利用几何画板展示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并通过例2及其变式引导学生领会运用基本不等式的三个限制条件(一正二定三相等)在解决最值问题中的作用,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方法与策略.
练一练(自主练习):
1.已知2.设,且,且,求,求的最小值. 的最小值.
5.归纳小结,反思提高 基本不等式:若,则
(当且仅当
时,等号成立)
若,则(当且仅当时,等号成立)
(1)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解释(数形结合思想);(2)运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最值问题的基本方法. 媒体展示,渗透思想: 若将算术平均数记为,几何平均数记为
利用电脑3D技术,在空间坐标系中向学生展示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背景:
平面
在曲面的上方
6.布置作业,课后延拓(1)基本作业:课本P100习题
组1、2题
(2)拓展作业:请同学们课外到阅览室或网上查找基本不等式的其他几何解释,整理并相互交流.(3)探究作业: 现有一台天平,两臂长不相等,其余均精确,有人说要用它称物体的重量,只需将物体放在左右托盘各称一次,则两次所称重量的和的一半就是物体的真实重量.这种说法对吗?并说明你的结论.
《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说明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5中第三章第4节的内容。主要是二元均值不等式。它是在系统地学习了不等关系和不等式性质,掌握了不等式性质的基础上展开的,作为重要的基本不等式之一,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要进一步了解不等式的性质及运用,研究最值问题,此时基本不等式是必不可缺的。基本不等式在知识体系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在生活及生产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它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教育的优良素材,所以基本不等式应重点研究。
教学中注意用新课程理念处理教材,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仅要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而且要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师生互动,教师发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揭示本质、经历过程。
就知识的应用价值上来看,基本不等式是从大量数学问题和现实问题中抽象出来的一个模型,在公式推导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如数形结合、抽象归纳、演绎推理、分析法证明等在各种不等式的研究中均有着广泛的应用;另外,在解决函数最值问题中,基本不等式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就内容的人文价值上来看,基本不等式的探究与推导需要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是培养学生数形结合意识和提高数学能力的良好载体。
二、教学目标和目标解析
教学目标:了解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背景,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究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理解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解释,并能解决简单的最值问题;借助于信息技术强化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在教师的逐步引导下,能从较为熟悉的几何图形中抽象出基本不等式,实现对基本不等式几何背景的初步了解。
学生已经学习了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可以运用作差法给出基本不等式的证明,同时,介绍并渗透分析法证明的思想方法,从而完成基本不等式的代数证明。
进一步通过探究几何图形,给出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解释,加强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
通过应用问题的解决,明确解决应用题的一般过程。这是一个过程性目标。借助例1,引导学生尝试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的最值问题,体会和与积的相互转化,进一步通过例2,引导学生领会运用基本不等式的三个限制条件(一正二定三相等)在解决最值问题中的作用,并用几何画板展示函数图形,进一步深化数形结合的思想。结合变式训练完善对基本不等式结构的理解,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方法与策略。
三、教学问题诊断
在认知上,学生已经掌握了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能够根据不等式的性质进行数、式的大小比较,也具备了一定的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但是,倘若教师不加以引导,学生并不能自觉地通过已有的知识、记忆去发展和构建几何图形中的相等或不等关系,这就需要教师逐步地引导,并选用合理的手段去激活学生的思维,增强数形结合的思想意识。
另外,尽可能引领学生充分理解两个基本不等式等号成立的条件,为利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的最值问题做好铺垫。在用基本不等式解决最值时,学生往往容易忽视基本不等式件,同时又要注意区别基本不等式的使用条件为
使用的前提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借助例题落实学生领会基本不等式成立的三个限制条件(一正二定三相等)在解决最值问题中的作用。而对于“一正二定三相等”的进一步强化和应用,将放于下一个课时的内容。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为了能很好地展示几何图形,体会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背景,教学中需要有具体的图形来帮助学生理解基本不等式的生成,感受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所以,借助于几何画板软件来加强几何直观十分必要,同时演示动画帮助学生验证基本不等式等号取到的情况,并用电脑3D技术展示基本不等式的又一几何背景,加深对基本不等式的理解,增强教学效果。
五、教学设计流程图
教学过程的设计从实际的问题情境出发,以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背景为着手点,以探究活动为主线,探求基本不等式的结构形式,并进一步给出几何解释,深化对基本不等式的理解。通过典型例题的讲解,明确利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最值问题的应用价值。数形结合的思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并时刻体现在教学活动之中。
六、教法和预期效果分析
本节课通过6个教学环节,强调过程教学,在教师的引导下,启动观察、分析、感知、归纳、探究等思维活动,从各个层面认识基本不等式,并理解其几何背景。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基本不等式为主线,在学生原有的认知基本上,充分展示基本不等式这一知识的发生、发展及再创造的过程。
同时,以多媒体课件、几何画板、电脑3D技术作为教学辅助手段,赋予学生直观感受,便于观察,从而把一个生疏的、内在的知识,变成一个可认知的、可交流的对象,提高了课堂效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引领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认识基本不等式,并了解它的几何意义充分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能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探索并了解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强化证明的各类方法;会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的最大(小)值问题并注意等号取到的条件。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评价,师生互动,在教学过程的不同环节中及时获取教学反馈信息,以学生为主体,及时调节教学措施,完成教学目标,从而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