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归园田居》等诗五首-教学教案
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 1.掌握文学常识。
2.把握文言词语的读音及含义。
3.把握诗歌意境,理解诗歌抒发的情感。(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能力。2.初步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四)美育渗透点
理解每首诗的内容、意境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美好的审美情趣。
二、学法引导
3.可以将五首古诗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看看所写之景有何异同,所叙之事有何异同,所抒之情有何异同,写作方法有何异同。4.熟背、默写、理解这些诗。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2.难点 3.疑点
田间地头的辛苦劳作与市井生活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状况,而在作家笔下为何这样恬淡安逸?《归园田居》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愿”指什么?《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是什么意思? 解决办法
介绍背景和诗人性格。教师向学生介绍陶潜高洁的人格,从而帮助学生理解。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诗歌的朗读磁带及录音机。2.图片或挂图。
3.投影仪及文学常识介绍、随堂练习的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指导学生有节奏有感情地反复诵读。
2.介绍写作背景,引导学生参照注释,自己疏通文意。3.在诵读中引导学生感知诗歌意境。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语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古代经济、政治、文化均造极于唐,成就了诗仙李白的洒脱、豪爽,诗圣杜甫的底蕴凝重及白居易的语浅情深。唐代诗歌以其独具的魅力成为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枝奇葩。诗歌发展到宋,风格发生了少许变化,少了几许飘逸与洒脱,多了几分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王安石,陆游都是大家很熟悉的宋代诗人。(一)明确目标
1.文学常识及字词读音。2.理解前三首诗抒发的思想感情。3.初步掌握欣赏诗歌的方法。4.学会有节奏地朗读诗歌。(二)整体感知
1.朗读前三首诗,读准下列字音
秽(huì)长(zhǎng)黍(shǔ)轩(xuān)圃(pǔ)2.掌握作家作品情况
②作品、出处、体裁及意境。完成表格(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学习《归园田居》
(1)教师介绍作家思想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东晋末年,官场黑暗腐败,充满了虚伪和好诈,陶渊明与这种现实格格不入,诗人的高洁人格使他宁可归隐田园,辛苦劳作,也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归隐田园的诗人将自己的政治抱负化为对美好人生的追求。
(2)请同学们对照课后的注释疏通诗句意思。(找一个学生串讲,其他学生补充。注意几个词——荒秽、荷、但)(3)这是一首五言古诗,诗人融情于景,景中的情便构成了本诗的意境,请学生分析本诗的意境。首先,本诗都描写了哪些景?(前三句均为写景①南山下的田地,豆苗淹没在杂草之中;②诗人早晨便到田地里锄草,待到晚上才扛着锄头回来了;③诗人拖着疲惫的身体走在回来的路上,草叶上的露水打湿了他的衣裳。)(4)从这三个画面来看,陶渊明的田园生活是一种什么情况? 陶渊明不是个好农人,尽管整日劳作十分辛苦,但秧苗长得却很不好。(5)诗人为什么抛弃仕途的生活而来农村吃苦? 由第四句可以看出:诗人为了“使愿无违”,宁可过贫苦劳累的生活,由此求得心灵的超脱。(6)结合课后练习,进一步理解诗中所抒发的感情,“愿”指什么? 心愿、志愿,指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保持高洁人格的愿望。(7)朗读指导。
2.总结归纳欣赏诗歌的一般步骤
(1)借助课下注释及字典,扫清文字障碍,弄懂诗词的字面意思。(3)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想像和联想,深入体会诗的意境。(4)体味诗中生动传神的句子。
3.学习《过故人庄》(引导学生自学)(1)看课后练习一的提示,朗读本诗。(2)理清诗句意思之后思考并回答问题
①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老朋友相聚时的情景。
②景色描写的作用(山村清新辽远的景色衬托了诗人悠闲、愉快的心情。)③“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对田园的喜爱之情)4.学生自学《钱塘湖春行》 教师提示
体会诗人捕捉到的早春景物,通过想像,描绘一幅“西湖春色图”,体会诗人愉悦的心情及对自然、人生的热爱。(四)总结、扩展
古典诗词独具魅力,不仅可以使同学们了解古代的社会风貌和古人的思想状况,还可以受到美的熏陶,提高自身修养、和审美能力。(五)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这三首诗。
2.将《钱塘湖春行》改写成一篇写景散文。第二课时 导人新课
1.检查背诵。
2.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东晋和唐代的三首诗,对阅读和欣赏古诗的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宋代两位大诗人的作品。(一)明确目标
1.掌握下列字词。苔、畦、闼、豚 2.理解诗歌意境。
3.培养学生朗读、欣赏诗歌的能力。(二)整体感知 1.范读、正音。
苔(tái)畦(qí)闼(tà)豚(tún)2.文学常识。
3.指导学生依据注释,疏通文意。(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学习《书湖阴先生壁》(1)介绍写作背景。
王安石一生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思想而奋斗,在他晚年罢相隐居后,生活和心情的变化,引起了诗风的变化,创作了较多描写湖光山色的小诗,表现了诗人心灵与自然的融合,诗歌艺术成就更高一筹。
(2)景物(茅檐、花木、一水、两山)景物描写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景物的特点。(随意、简洁、自然)(3)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诗人在仕途中屡受挫折,诗中表达了诗人极力超脱,努力发现自然中的美,表达那份似有似无的闲适之情。)2.学习《游山西村》(1)写作背景
陆游是我国南宋著名爱国诗人,本诗写于宋孝宗乾道二年,是罢官家居后所作,诗人所描绘的闲逸、恬静的农村生活,并不能掩饰他那报国无门的苦恼。(2)根据课后注释疏通诗句意思。
(3)陆游笔下的村舍风光具有什么特点?(质朴、闲逸、恬静。)通过哪些描写可以看出? “半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衣冠简朴古风存。”(4)你怎样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句话表面看来是说明田间复杂多变的地理状况,实际却是诗人内心世界的一种反映。“山重水复疑无路”。恰恰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探索,报国无门之时表现出的乐观并不轻松,此时的心情与游历的实况恰恰相符,抗击外敌的战争是曲折的。“柳暗花明又一村”,他对人生的顿悟,冲破了闲逸的氛围,表现了一种愉悦的心情。3.朗读、背诵这两首诗(四)总结、扩展
通过对这两首小诗的学习,对同学们的欣赏能力再次进行了训练,通过诗歌的表面,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对社会、人生的凝重思考,希望同学们能够深入体会。(五)布置作业
1.背诵古诗。
2.独立完成课后练习。
第二篇:归园田居五首(其一)(公开课教案)
归园田居五首(其一)(公开课教案)
使用教具
多媒体
教学目标
1.学会在诗意的想象中诗意的朗读诗歌。2.学习描写景物的艺术手法。
3.体味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恶之情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4.学习作者诗意的面对残酷的现实生活。
教学重点
触摸诗人隐藏在诗歌语言和意象之后的诗心。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通过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体味情感来鉴赏诗歌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2分钟)
教师导入:”学而优则仕”古代贫寒人家的学子改变自己的生存方式只有一条路,就是考取功名然后做官。但是做官有很多种,有为报效祖国而为官,有为满足私利争做官,前者官难做,但人品高尚;后者官好做,但遭人唾骂。东晋时期的陶渊明就是前者,但在走了“三十年”(实际十三年)的仕途以后归隐了,这是为什么?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归园田居》寻找答案。自由回答
适当引导
检查预习
二、鉴赏步骤
(一)知人论世(3分钟)
活动一:造句:陶渊明是
人?(从思想、性格、朝代、爱好等方面来介绍)并检查预习情况。教师适当补充:
陶渊明29岁(393)初次出仕,做江州祭酒,不久回家。新居五六年后又先后在桓玄、刘裕、刘敬宣幕下做僚佐,时间都不长。至义熙元年(405)八月,出任彭泽县令,在任八士余天,辞官归田,时年41岁。直至他63岁时去世,再没有出任。据此可发现,是出任还是退隐,青壮年时期的陶渊明在这个问题上多次反复。他之所以三出谋求官职,一是因为家境不好,负担重;二是从小所接受的儒家思想的教育,要求他在社会上有所作为。但他天性热爱田园生活,喜欢读书,不喜欢在俗世杂务上费心思,加上当时朝廷权臣当道,权豪们一心争权夺利,铲除异已,无心致力于清明政治。作者在奔波劳累的官场生活中倍感不适与厌倦,强烈渴望闲居的乡村田园生活。从彭泽县令任上的辞官,是他与仕途彻底决裂的开始。辞赋《归去来兮》和诗歌《归园田居》正是创作于转折时期。陶渊明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风格平淡自然,语言质朴清新。(小组讨论 小组代表公布答案)适当补充
(二)诵读感知(5分钟)活动二:
1.指名学生朗读、点评(以肯定为主)
(指导:字准句清,音正腔圆,把握节奏,语调得体。)2.听录音,感受名家配乐诵读 3.齐读诗歌
(三)眉目传情(3分钟)
活动三: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好似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能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归园田居”的意思告诉我们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它的题眼是什么?这个明示信息下还潜藏着的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明确:“归”, 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四)情境复原(25分钟)
活动四:自由诵读,思考上面四个问题,从诗中分别找到这四个问题的答案。1.从何而归?(2分钟)
误落尘网中,久在樊笼里。
尘网、樊笼:喻官场生活。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对官场生活的厌恶、悔恨。
误落尘网:足见诗人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厌恶。
“三十年”实为“十三年”(29岁-41岁)实际夸大了数字,说明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除此之外,还能明显表达诗人这种厌恶情感的诗句有哪些?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羁鸟、池鱼”:喻自己。
它们均失去最适合自己的生长环境,被束缚失去自由,暗示作者在官场失去自由。鸟在空中飞,鱼在水中游,最易唤起人们对于自由的向往。“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两个词让人感受到诗人在官场中的种种束缚下痛苦不堪,失去生机的形象。本性难变,鸟要回到山林中,鱼要回到江河中,诗人要回到田园中。2.为何而归?(8分钟)
明确:“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韵:气质,本性。
丘山:田园 为何要出仕?
明确:①养家糊口;②从小受儒家思想影响,大济苍生。而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于追名逐利,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这样看来,“少无适俗韵”也许是陶渊明归隐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不是最关键的原因。请同学们继续寻找文中的信息。(提示:点题的是哪句?)“守拙归园田”,如何理解?
言外之意:不归园就不能守拙。“守拙”:守住愚拙,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的不良影响而迷失本心。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独立和自由。
前八句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在出入、进退选择上的一段经历: 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官场)
思归(归隐田园)
教师范读“少无适俗韵、、、守拙归园田”八句。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并思考每个句子所包含的情感。读前做朗读指导,注意语速、重音、节奏和情感。尤其是注意语速,让学生学会拖音朗读。要求把自己想象成作者,读诗要如出己口,如出己心。
3.归向何处?(13分钟)
明确:“守拙归园田”
归向园田
提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象有何特点?找出描写田园景色的诗句。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让学生自由朗读“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巅”八句,对陶渊明笔下田园风光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赏析这几句诗,看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如何来描绘的? 景语:
意象
方宅、草屋
榆柳、桃李
村庄、炊烟
狗吠、鸡鸣(以动衬静)意境
优美、空旷、恬静、祥和、清新 情语:回归田园的喜悦、轻松、怡然自得。(一切景语皆情语)热爱田园生活
分析:(前四句为近景)虽普普通通,平平常常,但对于挣脱“尘网”的人来说,却是另一个天地。土地、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优美、清新喜人的图画,正是作者笔下的世外桃源的光景。这些描写看似自然平淡,其实构思奇妙。“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勒,以显示出主人生活的简朴,但开阔、自由。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富丽,却有郁郁葱葱的榆树柳树的绿限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于堂前竞相斗艳,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语句间流露出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前四句为近景,后四句为远景。“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给人以平静祥和的感觉,不受外界力量的干扰。从近景到远景,犹如电影镜头逐渐拉开,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进深远的背景之中。画面很淡很淡,味道却很浓很浓,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而“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则是以动映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乡间的宁静、和平。在这里,诗人流露出对田园风光的由衷喜爱,这纯朴幽静的田园景色与虚伪欺诈,互相倾上层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思考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第二层,划出诗人描写了哪些田园景物?描绘出了什么样的田园生活? 怎样描写的?
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这些都是农村生活常见的景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恬静幽美、清新祥和的美好画面。在这画面上,有近有远,有静有动,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这幅场景让我想起《桃花源记》里面的句子,大家说是哪几句?提示学生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这几句诗有视觉描写(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也有听觉描写(狗吠、鸡鸣),有感觉描写(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描写空间顺序是从近景到远景(近景有方宅、草屋、榆柳、桃李,远景有村庄、炊烟),描写手法有以声衬静(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板书)
思考:“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虚室”指空房间,怎么理解呢? 明确:归隐田园之后,少了一些人际关系,断绝了与官场上的人员的来来往往,房间显得更加空静。“余闲”少了客套应酬之事,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无尘杂、有余闲”中的一无一有正是诗人求之不得的生活方式,清闲,自在。《陋室铭》中有一句话非常相似:“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其实这都是在远离官场、远离世俗后得到了一种清闲、平静的生活。这一句是“归园之乐”的点睛之笔。思考2:从陶诗中景物描写看,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感觉是什么样的?
明确:诗人通过对农村平常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这种写作手法叫做情景交融,也可以说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等。
请同学再次朗读,争取背诵描写田园生活的句子。
4.归去如何?(2分钟)
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词语。(学生找出后齐读,思考作者归隐后心情如何?)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回归田园的自由、安逸、喜悦
从诗歌中可以看出陶渊明是怎样一个人。
厌恶官场,保持自己高尚的节操,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热爱田园生活。
三、朗读比赛(5分钟)
活动五:让学生自由朗读一遍诗歌后,找几个学生赛读,教师进行评价。(这一步骤必不可少,既是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同时这也是整合。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诗歌的过程,应该是先整体感知,然后分析,分析后没有及时整合容易给学生造成支离破碎的印象。)
四、延伸拓展
公元5世纪,中国诗人陶渊明离开官场,归隐田园,开创了田园诗一派;公元19世纪,美国有一位作家亨利•梭罗,也来到一个大湖边,开始了隐居生活,并将自己的隐居生活经历写成了一本风靡世界的书,有没有同学读过或者听说过?老师选取了其中两个写景的段落,大家跟我们这首诗对照着读一读,看看它们在景物描写方面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大家读完可以分小组讨论。根据同学讨论的结果,引出白描与细描两种不同的描写方法。
白描:描写景物的时候以简洁、质朴的语言,粗线条勾画景物轮廓的方法。不加任何词语修饰,不矫揉造作,一切自然而就,体现事物本色美的描写。陶诗就属于白描。
细描:抓住事物主要特征进行细致深入的刻画,文字优美细腻,多用修辞。(注意与细节描写相区分,细节描写是对文章中细小的环节或情节进行描写)《瓦尔登湖》就使用了细描,作者很注重湖水颜色变化的描写,而颜色的变化是非常细致的,作者用了细描的手法,精雕细刻,深刻细腻,多方烘托和渲染,使用了大量的比喻等修辞,文字丰富,句子优美,将色彩的变化真实自然地表现我们的面前。
陶诗使用白描,简笔勾勒出景物轮廓,留给读者想象空间;梭罗细致展现,湖水的颜色变化跃然纸上,两者各有千秋,都值得我们学习。
五、作业:
写一段景物描写的文字,要求使用白描或者细节描写的手法,字数不少于300字。
【板书设计】
归园田居五首(其一)
景语:
意象
方宅、草屋
榆柳、桃李
村庄、炊烟
狗吠、鸡鸣(以动衬静)意境
优美、空旷、恬静、祥和、清新 情语:回归田园的喜悦、轻松、怡然自得。(一切景语皆情语)热爱田园生活
第三篇:17《归园田居五首(其一)》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五首(其一)(公开课优秀教案)教学目标
1.学会在诗意的想象中诗意的朗读诗歌。2.学习描写景物的艺术手法。
3.体味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恶之情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4.学习作者诗意的面对残酷的现实生活。
教学重点
触摸诗人隐藏在诗歌语言和意象之后的诗心。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通过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体味情感来鉴赏诗歌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2分钟)导入:“假如同学们高中苦读三年,大学苦读四年,毕业后只有两个选择,一是去做官,有名有利;一是去当农民,平平淡淡,你会怎么选择?(几乎所有学生都会选择做官)是啊,做官的话,且不说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和人生价值,单是物质生活水平、地位和身份都比农民要高出很多。我们上学不就是不想再当农民,要改变自己的生存方式吗?古代贫寒人家的学子改变自己的生存方式只有一条路,就是考取功名然后做官。但是做官有很多种,有为报效祖国而为官,有为满足私利争做官,前者官难做,但人品高尚;后者官好做,但遭人唾骂。东晋时期的陶渊明就是前者,但在走了“三十年”(实际十三年)的仕途以后归隐了,这是为什么?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归园田居》寻找答案。
二、鉴赏步骤
(一)知人论世(3分钟)
活动一:造句:陶渊明是
人?(从思想、性格、朝代、爱好等方面来介绍)并检查预习情况。
教师适当补充:陶渊明29岁(393)初次出仕,做江州祭酒,不久回家。新居五六年后又先后在桓玄、刘裕、刘敬宣幕下做僚佐,时间都不长。至义熙元年(405)八月,出任彭泽县令,在任八士余天,辞官归田,时年41岁。直至他63岁时去世,再没有出任。据此可发现,是出任还是退隐,青壮年时期的陶渊明在这个问题上多次反复。他之所以三出谋求官职,一是因为家境不好,负担重;二是从小所接受的儒家思想的教育,要求他在社会上有所作为。但他天性热爱田园生活,喜欢读书,不喜欢在俗世杂务上费心思,加上当时朝廷权臣当道,权豪们一心争权夺利,铲除异已,无心致力于清明政治。作者在奔波劳累的官场生活中倍感不适与厌倦,强烈渴望闲居的乡村田园生活。从彭泽县令任上的辞官,是他与仕途彻底决裂的开始。辞赋《归去来兮》和诗歌《归园田居》正是创作于转折时期。陶渊明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风格平淡自然,语言质朴清新。(小组讨论 小组代表公布答案)适当补充
(二)诵读感知(5分钟)
活动二:1.指名学生朗读、点评(以肯定为主)(指导:字准句清,音正腔圆,把握节奏,语调得体。)2.听录音,感受名家配乐诵读 3.齐读诗歌
(三)眉目传情(3分钟)
活动三: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好似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能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归园田居”的意思告诉我们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它的题眼是什么?这个明示信息下还潜藏着的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明确:“归”, 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四)情境复原(25分钟)
活动四:自由诵读,思考上面四个问题,从诗中分别找到这四个问题的答案。1.从何而归?(2分钟)
误落尘网中,久在樊笼里。
尘网、樊笼:喻官场生活。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对官场生活的厌恶、悔恨。
误落尘网:足见诗人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厌恶。
“三十年”实为“十三年”(29岁-41岁)实际夸大了数字,说明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除此之外,还能明显表达诗人这种厌恶情感的诗句有哪些?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羁鸟、池鱼”:喻自己。
它们均失去最适合自己的生长环境,被束缚失去自由,暗示作者在官场失去自由。鸟在空中飞,鱼在水中游,最易唤起人们对于自由的向往。“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两个词让人感受到诗人在官场中的种种束缚下痛苦不堪,失去生机的形象。本性难变,鸟要回到山林中,鱼要回到江河中,诗人要回到田园中。2.为何而归?(8分钟)
明确:“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韵:气质,本性。
丘山:田园 为何要出仕?
明确:①养家糊口;②从小受儒家思想影响,大济苍生。而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于追名逐利,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这样看来,“少无适俗韵”也许是陶渊明归隐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不是最关键的原因。请同学们继续寻找文中的信息。(提示:点题的是哪句?)“守拙归园田”,如何理解?
言外之意:不归园就不能守拙。“守拙”:守住愚拙,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的不良影响而迷失本心。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独立和自由。
前八句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在出入、进退选择上的一段经历: 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官场)
思归(归隐田园)
教师范读“少无适俗韵、、、守拙归园田”八句。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并思考每个句子所包含的情感。读前做朗读指导,注意语速、重音、节奏和情感。尤其是注意语速,让学生学会拖音朗读。要求把自己想象成作者,读诗要如出己口,如出己心。
3.归向何处?(13分钟)
明确:“守拙归园田”
归向园田
提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象有何特点?找出描写田园景色的诗句。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让学生自由朗读“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巅”八句,对陶渊明笔下田园风光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赏析这几句诗,看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如何来描绘的?
景语:
意象
方宅、草屋
榆柳、桃李
村庄、炊烟
狗吠、鸡鸣(以动衬静)意境
优美、空旷、恬静、祥和、清新 情语:回归田园的喜悦、轻松、怡然自得。(一切景语皆情语)热爱田园生活
分析:(前四句为近景)虽普普通通,平平常常,但对于挣脱“尘网”的人来说,却是另一个天地。土地、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优美、清新喜人的图画,正是作者笔下的世外桃源的光景。这些描写看似自然平淡,其实构思奇妙。“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勒,以显示出主人生活的简朴,但开阔、自由。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富丽,却有郁郁葱葱的榆树柳树的绿限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于堂前竞相斗艳,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语句间流露出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前四句为近景,后四句为远景。“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给人以平静祥和的感觉,不受外界力量的干扰。从近景到远景,犹如电影镜头逐渐拉开,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进深远的背景之中。画面很淡很淡,味道却很浓很浓,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而“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则是以动映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乡间的宁静、和平。在这里,诗人流露出对田园风光的由衷喜爱,这纯朴幽静的田园景色与虚伪欺诈,互相倾上层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陶渊明笔下田园风光充满了生活气息,请同学们根据作者写景的顺序和手法,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小作文。(要求用散文的笔法,加入适当的想象,注意描写的顺序,运用动静结合的艺术手法,也可结合陶其他的诗句。)4.归去如何?(2分钟)
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词语。(学生找出后齐读,思考作者归隐后心情如何?)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回归田园的自由、安逸、喜悦
从诗歌中可以看出陶渊明是怎样一个人。
厌恶官场,保持自己高尚的节操,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热爱田园生活。
三、朗读比赛(5分钟)
活动五:让学生自由朗读一遍诗歌后,找几个学生赛读,教师进行评价。(这一步骤必不可少,既是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同时这也是整合。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诗歌的过程,应该是先整体感知,然后分析,分析后没有及时整合容易给学生造成支离破碎的印象。)
四、拓展延伸(2分钟)
活动六: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农耕生活那么贫穷落后,可是在作者的眼中却那么的美好?
在学生从文本中找出原因的基础上,教师可进行必要的补充,那就是作者心中有诗意。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怎么样才算是诗意的面对生活?教师可根据自身的教学生活进行启发,引导学生去发现自己高中学习生活的诗意,学会诗意的面对自己的生活。
五、作业布置 1.背诵全诗
2.写一篇300——500字的小作文,描写高中生活的诗意。下节后进行展示。【板书设计】
归园田居五首(其一)景语:
意象
方宅、草屋
榆柳、桃李
村庄、炊烟
狗吠、鸡鸣(以动衬静)意境
优美、空旷、恬静、祥和、清新 情语:回归田园的喜悦、轻松、怡然自得。(一切景语皆情语)热爱田园生活
第四篇:归园田居教案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陶渊明田园诗的语言风格特点。
2.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意象、营造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领悟陶渊明诗意田园的内涵。
3.感受诗人的隐士情怀,领悟其返璞归真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境界。教学重点:
领悟诗人返璞归真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境界。教学难点:
作者的真挚情感与高尚情操。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 导入新课: 一个人在都市生活久了,离恬静纯朴的大自然越来越远,现代物质文明带给人们的是精神生活的退化。整天萦绕于心的是焦灼和忧虑,回旋在耳畔的是嘈杂和浮躁。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向往田园的宁静、恬淡而优美,向往那份潇洒自由放松的生活。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的梦想。早在1700年前,我国东晋有一位著名的诗人,他呀,为了追求心中那个“田园梦”,自解官印,回归田园。并且在他回归的过程中,他开创了“田园诗派”,他被后人喻作“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人之祖”。大家知道这个诗人是谁呢?——对,他就是陶渊明。今天我们将学习他的一首巨作—————《归园田居》。二 关于作者:
根据初中所学知识,回忆陶渊明(学生回答)提示: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田园诗人,他也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后人称为“山水田园诗派始祖”。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三 整体感知:全体同学齐读 四 解题
找题眼:归 归向何处:田园 五 品味田园之景
1.找出诗歌中描写田园生活的诗句。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杂尘,虚室有余闲。
2.诗人着重描写了哪些田园景物?
方宅 草屋 榆柳 桃李 村庄 炊烟 狗吠 鸡鸣 户庭 虚室
3.那么诗人又是如何安排这些景物的?(或者说诗人是按照什么顺序把这些景物排列在一起?)
总体上来说,诗人由近处的土地、草屋一直写到了远处的村庄、炊烟。然后,从视觉上转入到了听觉上。先交代了大致的居住环境“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然后,把居住环境的镜头推近,突出了一个细节“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接下来,再把视角往远推,把自己的小房子放在一整片宁静的村庄中。“依依墟里烟”,让我们在一片炊烟袅袅中感受到了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为了不让我们有冷清之感,又及时的配上了一点声音。接着,又由室外又转到了室内,更显出了乡间的恬静幽美,清新喜人,安静祥和。
六 赏析归园之志
1.诗人从何而归?为何而归?
明确:“尘网” “樊笼”(官场生活)
“尘网” “樊笼”的生活让诗人失去了自由,在这种状态下,他选择了回归田园,也因此获得了自由。自由,对陶渊明来说,就是可以不受世俗的束缚,不用看别人的脸色,完全按照自己的本性来生活。所以说,这里的自由,是人的一种本性,陶渊明回归的也是这种本性。
追问:上面说诗人归向田园,这里又提到他回归的是自由和本性,那么这两者又有怎样的联系呢?
明确:
田园也属于自然的一部分,包括诗人的“性本爱丘山”,这里提到的山,它也属于自然的一部分。人的自由和本性可以说他是在自然而然地生活,顺其自然,不用勉强和为难自己,把上面的两点合在一起:自然界,自然而然地生活,那么我们不难看出,作者真正想归去的地方是————自然。所以诗歌的最后一句“复得返自然”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了。
2.回归田园之后的诗人心情又如何呢? 明确: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这是对全诗的总结,写出了诗人回归田园之后的愉悦心情,抒发了回归田园的乐趣。这两句诗与开头的“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抒发自己的本性遥相呼应,既是对以前误入尘网中的官场生活的形象的总结,也是对已经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七 课堂小结
《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的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就是“返璞归真”。“返璞归真”,第一个是“朴”,处世要质朴,不做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第二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这是我国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生活境界。老师希望,同学们也能够成为一个真实、正直、质朴的人。八 再次朗读全文 九 作业设计 1.背诵全文
2.再次品读《桃花源记》 《五柳先生传》
第五篇:归园田居其一教案.doc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高一语文
李珠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2.感知诗歌意象的运用,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风格及诗人情感。3.了解诗歌中所运用的写作手法。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把握诗人的情感。
2.通过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与体味情感来鉴赏诗歌情景交融的特色。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让学生感知诗人的田园情怀,了解他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人格。2.提高文学作品的欣赏层次,丰富学生的文化积淀。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逐步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并形成能力。
二)教学难点:感知诗歌意象的运用,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风格及写作手法。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
问答法
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设计:同学们在初中的时候已经接触过许多有关陶渊明的作品,比如《桃花源记》。在《桃花源记》当中,诗人为我们描画了一个非常美好的世外桃源。同学们还记得其中描写的一些句子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这是一个非常宁静的单纯的社会。那么今天要学习的《归园田居》的第一首,它将向我们展示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一)作者简介(与陶渊明有关的四个称呼)
1.“田园诗人”
2.“靖节先生”
3.“五柳先生”
4.“隐逸诗人” 三)学生齐读课文,明确诗歌情感
点拨:要注意诗歌的情感变化。例如“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应读出诗人感到惋惜、后悔、痛心疾首的感情;“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要读出心胸豁然开朗的感觉;“方宅十余亩……虚室有余闲”要表现出乡村田园生活那种非常舒服、愉快的感觉,所以要读得轻快一些。
四)教师范读,学生再次齐读 五)检查预习重点字词的把握:
韵:气质,品性。
尘网:像罗网一样束缚人的尘世,这里指官场生活。
羁鸟:笼中鸟。这里指官场生活中的诗人自己。
池鱼:养在池中的鱼。这里指官场生活中的诗人自己。 守拙:固守住愚拙。这里指固守节操。 荫:遮蔽。
罗:罗列、排列。六)理清诗歌思路,并从意象中把握诗歌意境及情感 1.明确诗歌思路 朗读思考:
1)找出诗中描写田园生活的句子
2)看一下这首诗可以分为几部分
明确:描写田园生活的句子为“方宅十余亩……虚室有余闲”,因此诗歌可分为三部分。诗歌具体思路:第一部分:爱丘山——落尘网——思归——归隐田园
第二部分:对田园生活的描述
所见:方宅
草屋
榆柳
桃李
村落
炊烟
所闻:狗吠
鸡鸣
所感:无尘杂
有余闲
第三部分(总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2.明确诗歌意境
思考:如何理解这首诗的意境 明确:情景交融,富有意境之美。
在这首诗里,我们所接触到的不是互不相关的方宅草屋、榆柳桃李、傍晚的村落、墟里的炊烟、深巷中的狗吠、桑树颠地鸡鸣,而是由这些景物构成的一种宁静安谧、纯朴的意境。
3.明确诗人情感
思考: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热爱宁静悠闲的田园生活的情感。
七)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明确:1)比喻
2)衬托
3)对比
4)情景交融
5)白描
八)讨论:从这节课的学习中,谈谈你学到了哪些做人的启示。
教师小结:从这堂课的学习中,我们从陶渊明的身上看到了一个重要的人生启示,那就是他敢于舍弃名利,从官场中走出来,去追求一份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最终得到了快乐。人生就是这样,人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区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因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所以同学们一定要学会取舍。
九)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读《归园田居》组诗中的其它四首诗,体会陶渊明的田园诗的意境和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