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法(合集5篇)

时间:2019-05-13 21:23: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辩论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辩论法》。

第一篇:辩论法

辩论法

概念:辩论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反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为特征,由小组或全班成员围绕特定的论题辩驳问难,各抒己见,互相学习,在辩论中主动获取知识、提高素养的一种教学方式。

特点:本法特别适用那些非良构的认知领域,以及认知结果趋于发散的论题。

我用简单的实例解释一下什么是良构,一般而言良构问题我们只有一个使人满意的解决方案。如1+1等于2这类有明确答案的问题。非良构则正相反,科技的发展的后果是给人类幸福还是毁灭。

辩论的组织形式:辩论一般是将学生分为三组,即正方,反方,评论方。先由正、反两方的代表发言,进而双方展开辩论,然后各方做总结性发言,最后由评论方对双方提问和发表见解,并最终决定胜负。

组织辩论的基本程序:展示辩题——个人学习——分组准备——课堂辩论——评价辩论过程。教师有针对性地创意设疑,创造辨析情景,让学生辨别是非,识别美丑,判断真伪,会收到极好的效果。

组织辩论应注意的问题:在组织辩论时,所选辩论题目应该是中性的,有利于双方都能充分发表意见。选题确定以后,要事先安排学生做好准备,让学生分工合作,分别收集资料、准备论据。在辩论结束后,教师要在现场对活动及时进行总结。课程实例:

第一步

学生对于要辩论的话题有所 了解,否则

这一辩论就没有多大用处。为了提供这一背景知识,教师可以对这 一问题做些讲解,减少课堂讨论的困难,为学生提供有关这一问题的材料,鼓励学生自己 进行研究等等。

第二步

把学生分为四组,每组又分 成两方。各方被指定持一种立场,正方或反方。利用教师的讲解、他人的观 点、阅读材料、他们自己的研究等,一方准备向另一方陈述他们被指定的立场。

第三步

对方陈述他们被指定的立 场。在陈述中各方成员都应当参与同样的辩论,当一方陈述时,另一方应该做记录,并保持沉默。除了问些他们没懂的问题,任何反对意见都应等到下一步方能提出。

第四步

陈述之后,学生们进行辩论,力争说服对方他们被指定的立场是正确的。第五步

现在双方交换立场,准备陈述相反的观点。那些先为正方的学生现在要准备做为反方出现,反方学生则做正方。

第六步 每个学生陈述他们自己对这一问题的观点。教师对问题进行总结,力争就这一问题达成一致,尽管没必要真正达成一致。

第二篇:《自然辩论法》导言读后感

人类与自然界的辩证关系

我系xx学院研究生一年级学生,在开学的第一节课上,《自然辩论法概论》的代课老师xx就为我们讲了,作为一个研究生,应当好好学习自然辩论法,并深深为今年《自然辩论法概论》课时的减少而感到惋惜,xx老师强调哲学是每一个博士、硕士研究生必须掌握的知识,不管以后是研究还是工作,哲学都对我们有很大帮助,帮助我们认识和了解事物的发展,并帮助我发现新的事物。因此,为了更好地了解哲学,在xx老师的介绍下,我认真阅读了恩格斯的《自然辨证法概论》导言。

通过学习《自然辩证法》导言,让我对科技、宗教、人类、社会以及宏观宇宙的演变,有了一个客观的了解。让我认识到自然辩证法对于当今人类的发展任然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指导我们的思想及思维方式,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的能力;使我们能够全面认识和理解科学技术,真正把握科学的核心和灵魂。因此我也查阅了其他的材料,写下了这篇写下了这篇关于人类与自然界辩证关系的文章,文章中有很多摘自其他地方的文献,只想以此来表达出我的观点。

人类初始,由于人对大自然的充分依赖,因而形成了人与自然的“感性和谐”。发展到近代,由于人文和科学的力量,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日渐增长,因而形成了人与自然的对立状态。也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和世界性的生态危机。如今,人们重新审视着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它已成为当今人们在理论和实践中努力探究的主要问题之一。

“崇尚和谐”已是当代人的呼声。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破坏了自然环境,就等于破坏了自己。怀特海认为,当一个实体“能将自己所属的更大整体纳入自身的范围之内时”,它才是它自身;“反之,也只有在它的所有面都能渗入它的环境,即在其中发现自己的同一个

整体的时候,它才是其自身。”人类与自然相互渗透构成一个整体,在这具有整体性的和谐中,才会显现出其自身的价值。

我们以往接受的人与自然关系的观念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论断“人定胜天”。但是,人类的社会实践表明,这样的认识并不是最佳理念。因此,很有必要对以往人与自然关系及其主导下的思维和行为重新加以审视。有利于人类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去看待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注重人与自然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把人类长久生存的价值视为最高价值,人类在追求这一伟大的理想过程中,会自觉地与自然和谐共荣。

一、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在1845年春天实现哲学革命后,确立了以实践为中介的自然观,并具体到生产方式的历史分析中,真正实现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因此,在唯物辩证法看来,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人与自然相互联系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自然界首先给劳动提供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和工具。所以,人靠自然界生存发展,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丰富性都以自然为基础。从起源上看,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类的母体,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自然界构成了人的类本质。同时,马克思还指出,人的能动性可以把整个自然界当作自己活动的对象,赋予它以人的属性。人跟动物不同,他可以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把握自然,人按照自身的需要变革着自然界,同时也改变了自身。人与自然之间客观上形成的依存链、关联链和渗透链,必然要求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自觉地接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从而推动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人与自然相互对立

人与自然之间是相互对立的。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不断地否定和改变自然界的自然状态。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关系处理得不好,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的失衡。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双重性,如果人类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然规律,恰当地把握住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就能不断地取得改造自然的成果,增强人类对自然的适应能力,提高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不同历史时期,中西方思想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方式

二、人类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新设想

要解决由于人与自然的对抗而造成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就必须转变观念,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确立一种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明确科技发展的价值取向

现代科技从本质上讲是为了人类本身利益而进行的一种实践活动和精神活动。它的最高宗旨就是为人类增进福利、实现幸福。因此,应用现代科技时,必须谨慎小心地衡量各种技术抉择是否合乎人道主义,是否用于造福人类,体现对人的终极关怀。从而避免人类陷入根本性的困境——即人类在创作文明、创造自己丰富生活形态的同时,也给自己创造了巨大的灾难与痛苦,乃至背离人类自然本性中许多珍贵的品质。

人类只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可能超越或脱离地球生态系统而存在,人与自然始终共存在于生物圈这个系统中。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球生态系统的状况。一个处于平衡状态的地球生态系统,既为人类的生存和繁衍提供并保持着合适的生存环境——一种以一定成分和比例的空气、水分、土壤和一定的地标温度、酸碱度等为特征的自然环境,又为人类的全部社会活动——包括物质生产活动和精神生产活动——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对象

和物质资源。因此,现代科技应该建立在自觉维护自然整体价值和促进自然进化的基础上,在促进自然的完整、健康和繁荣的同时来实现人类自身的发展。根本上,只有从生态关怀的立场出发,从关怀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和谐与平衡出发, 才能真正达到人与社会和自然的协调发展。科技的生态关怀,正为我们在科技发展和应用中有效维护生态系统的和谐与平衡,进而维护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正确的导向和行为规范。

(二)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人类道德理念

人类在自然中所面临的生态失衡,主要是由于人类行为的失范所引起的,这种行为的失范最终又源于人类道德观念的沦丧。因此,如果要从根本上扼制生态失衡,把人类从生态失衡的陷阱中拯救出来,就必须重新校正人类主体与自然客体的关系,唤醒人类的生态道德意识,在强调人类对自然享有种种权力的同时,要更加重视人类对自然界履行的道德义务。著名的生态伦理学家霍尔姆斯·罗尔斯顿也曾经指出:“人应该有一种伟大的情怀,对动物的关心生命的爱护,对大自然的感激之情。这种伟大的情感有助于稀释和冲淡人们对自我利益的过分关注,有助于把人们从对人及利益关系的永无休止的算计的纠纷中解救出来。”这就要求人类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同时,不仅重视对自然环境道德意识的培养,还要注重道德实践的践行。因而,人类要在大力倡导环境道德意识的过程中,营造热爱自然的思想氛围,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德理念,最终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健康与和谐的共赢发展。

第三篇:马克思 自然辩论法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原著见《马列著作选读·哲学》第136—9l、386—401页)恩格斯写作《自然辩证法》是为了从思想理论上武装无产阶级,提高无产阶级的战斗力。巴黎公社起义失败的经验教育表明,无产阶级要在与资产阶级的斗争中取得最终胜利,必须有自己的政党,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为指导。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是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一般规律和无产阶级革命经验的总结,而且也是对自然科学成就的概括和总结。然而,要确立辩证的同时又是唯物的自然观,需要具备数学和自然科学的知识。恩格斯研究自然辩证法的根本目的,正是想通过充分的自然科学材料论证,在自然界中正如在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中一样,辩证规律也是普遍起作用的、不依赖于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从而为各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以提高其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水平,增强对资产回击各种资产阶级和识别各种错误思潮的能力。其次,恩格斯写作《自然辩证法》是为了回击各种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思潮对马克思主义的进攻。在巴黎公社起义失败之后,资产阶级一方面从政治上疯狂镇压工人运动,另一方面又捏造形形色色的“理论”,歪曲利用自然科学的成就,向马克思主义进攻。新康德主义的创始人为德国的朗格和李普曼,他们提出“回到康德去”的口号,却又指责康德唯心主义的不彻底,企图以彻底的唯心主义取代康德哲学,攻击马克思主义,用以康德绝对命令为基础的“伦理社会主义”代替科学社会主义。以毕希纳为代表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歪曲利用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说明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以生物界的“生存斗争”解释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弱肉强食”现象,把资本主义制度说成是天经地义的。此外,还有庸俗唯物主义和“折衷主义杂拌”的哲学体系。前者以德国的毕希纳、福格特和荷兰的摩莱肖特为代表,把十七到十八世纪英法等国的唯物主义庸俗化,否认物质和思想之间的差别,取消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在社会政治方面则主张资产阶级的制度,后者以德国的哈特曼为代表,调和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把“无意识”看作是宇宙的本体,认为文明的前途是昏暗的,人生是虚假不真实的,但哲学家用理性探索宇宙,就可以克服悲观情调,从而建立起一种乐观主义的人生观。凡此种种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哲学流派,尽管理论表现形式各有不同,然而在反对马克思主义这一点上却又是一致的。所以,诚如恩格斯所说,为了捍卫马克思主义,以致于不得不引用现代自然科学来证明辩证法是存在于现实之中的。、这也就决定了对此作出积极反击的必要。第三,在当时的自然科学领域内,由于自然科学在许多新的发现,积累了大量的科学材料,迫切要运用正确的哲学观点以及方法去概括和总结,以指导和促进自然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十九世纪的自然科学取得了许多新的成就,尤其是其中的三大发现,有力地冲击着形而上学的自然观,越来越清楚地揭示出自然界发展的辩证性质。但是,由于深受形而上学和经验主义的束缚,当时绝大多数的自然科学家理论思维混乱,对于自然科学的成就,不仅不能正确说明和概括,甚至还走入了歧途,滚到了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边。例如,当时的物理学成就已揭示了自然界能量守恒和相互转化的辩证规律,但多数物理学家只看到运动量的守恒,而忽视了运动质的不灭。热力学奠基人之一,德国的克劳胥斯正是在这种观点的指导下,把热力学第二定律错误地外推到无限的宇宙空间,提出“宇宙热寂说”,散布宇宙末日的谬论。再如,以德国物理学和生理学家赫尔姆霍茨为代表的生理学唯心主义,利用人的感官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局限性,否认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能力,否认人类认识的无限性。他们宣扬“符号论”,主张不可知论。更有甚者,英国的自然科学家克鲁克斯和与达尔文同时提出生物进化论的华莱士,热衷于神灵世界的研究,沿着降神术之途滑向了唯灵论的泥坑。„„在这种严峻形势下,总结十九世纪的自然科学成果,提供辩证自然观,反对自然科学领域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从而帮助自然科学家从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中解脱出来,复归到辩证思维的自觉方向,已成为一项十分迫切的历史任务。恩格斯正是在这一系列的背景前提下,下决心写作.《自然辩证法》的。

《自然辩证法》是恩格斯的主要哲学著作之一,它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占有显著的地位。在唯物辩证法的发展史上,《自然辩证法>这一著作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如果说马克思贡献了作为历史辩证法典范的《资本论》的辩证法,恩格斯则正好提供了自然界的辩证法。一方面《自然辩证法》的诞生标志着旧自然观的终结,它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首次全面论述了自然界的辩证法,探讨了自然科学的哲学问题,从而引起了自然观的伟大变革。另一方面,《自然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首次正确解决了哲学和自然科学的相互关系问题。与此同时,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还为自然科学家提供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方法论和辩证逻辑等伟大的认识工具。

《自然辩证法》在今天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虽然从恩格斯写作《自然辩证法》到现在将近一百二十年了,在这期间自然科学本身有了迅猛的发展,科学技术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因而使《自然辩证法》中所引用的某些自然科学材料已经成为历史,对自然科学具体问题的某些论述亦已过时,但恩格斯在这部伟大著作中所阐发的基本理论观点、基本方法和基本精神并未过时,相反它对于我们掌握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牢固确立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仍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不仅如此,它还是我们研究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的指南。在当前的哲学研究以及哲学教学的改革中,唯有高度重视自然科学哲学问题,概括当代自然科学最新成果,才能在坚持的前提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这也是很显然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共有10篇论文、169篇札记和片断、2个计划草案,——计有181个部分组成,内容十分丰富。在这里我们仅就主要的方面作些阐述。

1.恩格斯阐明了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关系,揭示了辩证唯物主艾自然观替代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历史必然性。

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一方面,自然科学为哲学的发展提供科学基础;另一方面,哲学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方法论的指导。恩格斯认为哲学和自然科学自古以来就是携手并进的。在古代人们很难把哲学和自然科学区分开来。受当时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状况的限制,只有天文学、力学和数学三门科学有所发展。与此相应,便出现了古代素朴辩证的自然观,它把自然界视作不断运动变化的整体,这种观点虽然带有原始的性质,但在本质上却是正确的看法。

近代自然科学肇始于十五世纪下半叶的文艺复兴时代。当时的自然科学领域,除却数学、天文学、刚体力学等几门科学达到初步形成阶段外,多数尚处于收集材料的阶段,因而通过分门别类的方式研究自然界。应该承认这于当时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只有这种研究,才能使自然科学在细节上弄清众多事实,积累大量的经验材料。但这样作的结果留下了一种习惯:把自然界的事物和过程孤立起来,撇开广泛的总的联系去考察,因而不是把它们当作运动的东西,而是看作静止的东西;不是当作本质上变化着的东西,而是看作永恒不变的东西;不是当作活的东西,而是看作死的东西。加上培根和洛克把这种方法移入了哲学,形而上学的自然观就很顺当地替代了古代素朴辩证的自然观。

不过,随着近代自然科学发展到十八世纪下半期,从原来的收集和积累材料阶段进到整理和分析材料阶段,从原来孤立静止地研究自然界存在的事物及其现象进到揭示其联系和发展的时候,形而上学自然观便成为自然科学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因为形而上学不承认自然界的辩证性质,所以它也就不可能对自然界作出彻底的唯物主义解释,相反却要导致唯心主义和神秘论。于是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哥白尼在这一时期的开端给神学写了挑战书;牛顿却以关于神的第一推动的假设结束了这个时期。一句话,科学还深深地禁锢在神学之中。

科学要发展,观念必须更新。与十八、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的大踏步前进相伴随的,是形而上学自然观缺口的一个个被打开。首先是康德和拉普拉斯关于太阳系源于原始星云的假说,把太阳系看作是一个生成和发展的过程,它从天体的形成和演化方面,论证了自然界自己发展的历史。赖尔的《地质学原理》奠定了地质学发展的思想基础,他第一次把理性带进地质学中,因为他以地球的缓慢变化这样一种渐进作用,代替了由于造物主的一时兴发所引起的突然革命。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发现以及由此而引起的许多其他科学成果,表明自然界中的一切运动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并不断由一种质态转化为另一种质态。1828年武勒用人工方法所制成的尿素,首次破开了有机物和无机物间的界限。细胞学说和达尔文的进化论则揭示了有机体产生、成长和构造过程的奥秘,科学而又全面地论证了物种的起源和演化的过程恩格斯正是这样以哲学和自然科学发展史,尤其是近代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史,证明在自然科学中,由于它本身的发展,形而上学的观点已经成为不可能的了,从而深刻揭示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替代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历史必然性。

此外,针对当时形而上学自然观严重束缚自然科学发展的实际,恩格斯强调自然科学家学习辩证法,自觉进行辩证思维的必要性。自然科学家要揭示自然界的本质及其规律,就必须借助于理论思维,就必须用哲学来指导。因为离开了思维便不能前进一步,而且要思维就必须有逻辑范畴。所以,即使那些忽视哲学或侮辱哲学的经验主义的自然科学家也必须使用逻辑范畴。这些逻辑范畴,他们是从最坏的哲学中取来的,因而成了这种哲学的最坏、最庸俗的残余的奴隶。由此可见,不管自然科学家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他们还得受哲学的支配。问题只在于他们是愿意受某种坏的时髦哲学的支配,还是愿意受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的支配。恩格斯高度评价了理论思维的作用,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只有辩证法能够帮助自然科学战胜理论困难。为了帮助自然科学家从形而上学思维复归到辩证思维,恩格斯指出了两条道路:一条是通过自然科学本身的研究而自发地达到,即仅仅由于自然科学的发现本身所具有的力量而自然地实现;另一条是通过对辩证法的学习而自觉地达到,即从历史地存在的形态中仔细研究辩证哲学。并进一步认为,前一条道路是一个较长较慢的过程;后一条道路则比前一条道路的过程可以大大地缩短。

2.恩格斯阐明了唯物辨证法的一般性质和主要规律,论证了辨证逻辑和认识论的基本原理。

关于唯物辩汪法的一般性质,恩格斯首先指出,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承认客观事物的普遍联系、运动、发展和变化,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本质特征。同黑格尔神秘的唯心辩证法不同,唯物辩证法是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的。所谓客观辩证法是支配着整个自然界的,而所谓主观辩证法,即辩证的思维,不过是自然界中到处盛行的对立中的运动的反映而已。因此,主观辩证法和客观辩证法是统一的。由此,恩格斯非常强调要划清马克恩主义辩证法和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原则界限,绝对不能像黑格尔那样从绝对观念中引出思维规律,并把它强加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而应从实际存在的事物出发,从客观实际中寻找出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在这里,恩格斯把普遍联系作为唯物辩证法的本质特征,与后来列宁把发展观点作为唯物辩证法的本质特征,正好构成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关于唯物辩证法的规律,恩格斯认为,辩证法的规律是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中抽象出来的,它不是别的,正是历史发展的这两个方面和思维本身的最一般的规律。在《反杜林论》中,恩格肝曾具体论证过辩证法的三大规律,而在《自然辩证法》中,由于恩格-斯当时侧重于辩证法的客观普遍性,因而对辩证法规律的论述相对少一些。但即便如此,恩格斯还是认为它们实质上可以归结为三个规律:量转化为质和质转化为量的规律;对立的相互渗透的规律;否定的否定的规律。并指出所有这三个规律都曾经被黑格尔以其唯心主义的方式只当作思维规律而加以阐明。从《自然辩证法》的具体内容看,恩格斯对于量转化为质和质转化为量的规律作了较多的论证,从自然界本身证明了这一规律的客观普遍性.不过,只要稍加注意,不难发现恩格斯对于对立统一规律尤为关注。他不仅着重指出了黑格尔在其《逻辑学》中所阐述对立统一规律的本质论是最重要的部分,而且在分析和考察唯物辩证法的范畴问题时,也十分强调对立统一的关系。他曾用对立统一的观点论述了同一性和差别性、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无限和有限等唯物辩证法范畴的辩证关系,并对在这些问题上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观点作了深刻的批判。

恩格斯在研究自然科学问题时,相当重视科学方法论问题,对辩证逻辑和认识论的基本原理也作了深入的思考。他不仅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首次在《自然辩证法》中提出了“辩证逻辑”的概念,而且进一步阐述了辩证逻辑所要遵循的三条基本原则。一是精神和自然界的统一。必须看到,我们的主观的思维和客观的世界服从于同样的规律,因而两者在自己的结果中不能互相矛盾,而必须彼此一致,这个事实绝对地统治着我们的整个理论思维。在哲学史上,黑格尔从唯心主义观点讲思维和存在的统一,他从思维的形式和内容的统一研究了思维形式,这是他的贡献,但他认为思维规律是第一性的,客观规律是第二性的,因而把自然界和精神盼关系弄颠倒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认为自然界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精神、理论思维能够正确地反

映自然界,从而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实现了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二是历史和逻辑的统一。所谓历史的东西,即是客观事物本身的历史演变,而逻辑的东西则是客观事物演变过程的本质和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自觉反映.很显然当我们考察概念的发展历史时,这些概念作为研究对象,对我们的头脑而言,也是客观的事物,因而纵观其变化发展也是历史的东西。一般说来,逻辑的东西只是大致地重现历史的东西。不过这种重现是对历史发展的本质的概括和反映。实际上当人们掌握大量历史资料,把经验上升为理论,即是实现了由历史向逻辑的转化过程。三是抽象和具体的统一。在一这里所谓:具体可以分为感性具体和思维具体,前者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现实事物,是认识的起点,而后者则是认识的结果。人的认识由感性具体而进到科学抽象,概括出事物不同方面的本质联系,形成不同的多方面的概念。但认识由感性具体上升到抽象,只是对事物本质某些方面的反映。所以为了达到对事物全面的、整体的把握,就必须把概念性的抽象认识再推进到思维具体,即内在联系和规律性的把握。这种由感性具体到科学抽象,再由科学抽象到思维具体的过程,深刻体现着认识运动两次飞跃,不断深化的规律。此外,恩格斯还运用辩证法研究和阐明了思维的实践基础,思维的历史性、以及思维形式和思维方法的辩证性,揭示了思维形式的发展,指出了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这两种具体思维形式的区别,以及各种思维形式、思维方法之间的相互关系等。

在总论认识论问题时,恩格斯一方面强调认识论的唯物主义基础,指出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不过是对自然界本来面目的朴素的了解,不附加以任何外来的成分。认为在理论自然科学中不能虚构一些联系放到事实中去,而要从事实中发现这些联系。另一方面重视认识论的辩证法,揭示了认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在恩格斯看来,客观事物是既区别又联系的,都是质和量的辩证统一,一切质和量的差异都是可以认识的。他指出客观事物是个别和一般、有限和无限、相对和绝对的统一,人们的认识进程由个别、丽特殊、而一般,从认识相对有限的东西到认识绝对无限的东西,而绝对的认识又只是在无限的过程中实现的。恩格斯还强调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具体分析了生产实践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指出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

3.恩格斯阐明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

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从来就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世界观的对立,而长期以来在欧洲占统治地位的观点是“上帝造人”说。虽然十九世纪达尔文的进化论论证了人是从.古猿转变而来,但人类如何从古猿转变而来的问题却始终没有得到科学的说明。由此可以说,在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思想理论家,都没有正确地从根本上解决人类起源的问题。另外,虽然马克思莅《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肯定了劳动是人的本质,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后来在马恩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里又继续阐发了这一思想,但由于当时人从何而来的问题尚未得到科学回答,因而马恩只能依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作出概括性的说明。只是到了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由于生物进化论的确立,人猿比较研究的渐多,才有可能系统地论证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中的作用。归结起来,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主要论述了三个问题:

(1)劳动是使猿转化为人的根本动力。“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是恩格斯首先提出的一个著名论断,为此他具体论述了人类各种特征是如何在劳动中产生的。自然界物质经过长期的发展,出现了生命现象,再经过漫长的演变和发展,出现了古猿这种高度发展的动物。劳动在古猿的基础上,通过自然规律即遗传的作用,把劳动经验逐渐地积累了起来,终于改变了体质形态。不仅如此,劳动导致手脚分工、直立行走,劳动使猿手变成人手,劳动的需要产生了语言,劳动使猿的脑髓逐渐变成人的脑髓,先是劳动,后是语言与劳动一起,成了两个主要的推动力使语言器官和思维器官发展了起来,而这些功能本身又是相互影响的,最后由于社会因素的加入,使这种发展有了更大的动力和更加确定的方向。一句话,使人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由古猿变人的根本原因不是别的,正是劳动。

(2)劳动是人和动物根本区别的标志。恩格斯指出,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单纯地以自己的存在来使自然界改变;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这便是人同其他动物的最后的本质的区别,而造成这一区别的还是劳动。恩格斯进一步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从劳动的进一步发展中获得推动力的,正是在生产劳动的基础上,才产生了国家、政治、法律、艺术、宗教、科学等上层建筑,使人离开动物界愈来愈远。劳动正是使人具有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的特殊能动性.

(3)劳动是人类认识发生发展的基本源泉。只有通过劳动实践,人才得以认识社会和自然界的规律,并按照规律支配自己的行动,才能支配社会和自然界,成为社会和自然界的真正主人。在这里应该看到,一方面,人要支配自然,有效地改造自然,必须正确地一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不能超出自然界,从而凌驾于自然之上,把头脑制造的法则强加于自然界,并随心所欲地支使自然界,相反只有按照客观一规律办事才有可能实行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另一方面,人认识和掌握社会规律要比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更为困难,但经过长期的常常是痛苦的经验,经过对历史材料的比较和分析,我们在这一领域中,也渐渐学会了认清我们的生产活动的间接的、比较远的社会影响,因而我们就有可能也去支配和调节这种影响。当然要支配和调节这种影响,单是依靠认识是不够的,还需要变革社会制度,亦即需要对现有的生产方式,以及与这种生产方式连在一起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这也就是说,只有建立起共产主义社会,人类才能成为社会和自然界的真正主人,才能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天地。

方法论上的启示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部分,它既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自然观,又是无产阶级认识自然和改造世界的理论基础。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一书最早的中译本是1932年8月由上海神州国光社出版的,之后又分别出版过四次。解放以后,又出了新译本。应该说这部著作在我国已得到广泛传播,对提高广大干部特别是自然科学工作者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水平曾起过重要的作用,而且即便在今天它于我们仍有很多方法论上的启迪。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自然科学在自觉统一中相互促进,恩格斯所着重分析的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关系原理,在实践和理论上均有直接的指导意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而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依赖生产的发展,另一方面又须以正一确的哲学作指导。在现代化建设中,自然科学工作者既要研究和_解决来自于科学技术方面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又要不断地同渗入到自然科学领域的各种各样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观点作斗争.这一切都离不开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自然观的指导。而且只有自觉坚.持这种指导,才能够使自发唯物主义的观点自觉进到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从而使自然科学的发展有效地排除各种错误思想的干扰,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同时,哲学是以科学地反映自然社会和思维一般规律为天职的,甚至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在当今这样一个世界科学技术发展迅猛的大时代,只要我们认真而又全面地正确概括和总结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正确回答现代自然科学所提出的各种哲学问题,就能有针对性地批判歪曲和利用现代自然科学成就反对辩证唯物主义的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形而上学观点,从而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使之永葆青春年华。

其次,恩格斯所揭示的辩证法的联系观点,有助于提高辩证恩维能力,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更好地投身子建设有中国特色韵社会主义的宏伟事业。联系的客观普遍性要求我们从客观事物固有的联系中去全面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和片面性;联系的多样复杂性要求我们对不同的联系进行具体的分析,防止简单化的倾向,既不能主客观相分离,也不能实用主义地从生活中摘取一个别的事实去论证某种观点;联系的系统性要求我们注意到系统的整体、结构、层次和开放等特征,学会系统分析、综合和评价,如处理好全局与局部的关系、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三大步的关系、改革和开放的关系等;而联系的条件性要求我们既防止社会主义建设中无视条件的急性病,又要看到在遵循事物自身固有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条件又是可以改变的。

再次,丛劳动发展史中去把握人性和历史发展。恩格斯所阐述劳动观点,使我们能够对人和历史作出正确的解释,从而对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有更深的理解。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他们在生产劳动中和自然界相结合,同时人与人之间也发生一定的关系。这表明人的劳动是社会的劳动,人是社会的人,人是具体的而一不是抽象的人。生产劳动既把人从自然界中提升出来,又把人和自然界联结起来,它一方面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另一方面又体现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很明显,人是一定社会生产体系中的人,人不能离开社会而存在。所以,研究人和人类社会的历史要从社会的生产劳动出发,不能从抽象的人和“人性”出发解释历史,把人类的历史归结为“人性”的确立、异化和复归的历史,而应该从一定条件下的社会生产方式出发研究和说明历史,研究人及其本质,揭示出社会历史是一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自然历史过程,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且,人和人类社会起源于劳动,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人类要生存,必须首先有吃穿住,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和艺术等活动。为了获取这些生活资料,就必须生产,因此直接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就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一前提;因而也是全部历史的第一前提。由此联想到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就要牢固树立生产观点,大力发展生产力,各项工作都要围绕发展生产力而进行,真正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否则,离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一切工作终将失去物质基础。概念和词义1.罗曼语诸民族罗曼语即近代拉丁语,属于这一语系的民:族有意大利、法国、西班牙、葡萄牙等民族,这些民族是欧洲中世纪后期最早接触希腊古典文化的民族。十二至十三世纪,西班牙人和意大利人先从阿拉伯语转译,后从希腊语直接翻译了许多古希腊著作。十五至十六世纪,罗曼语诸民族中新兴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通过文献学的研究,发现了新的古希腊文献,把中世纪被神学篡改的文献恢复了原样。希腊哲学重理性和自由思辨,这同中世纪神学的盲目信仰相对立。早期资产阶级思想家如达·芬奇、布鲁诺等人,继承和发展了希腊哲学的积投因素以反对教会和经院哲学,他们宣传唯物主义,提倡个性自由,重视自然科学研究,为十八世纪唯物主义作了准备。

2.托勒密太阳系即地球字宙中心说。公元二世纪时,古希腊亚历山大城的天文学家和地理学家克·托勒密(约公元98—168)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等人的宇宙结构理论,集古代天文学中地心说之大成。他认为地球是固定不动地居于字宙的中心,日月星辰分别居于八个天球层上,绕地球旋转。这个学说统治西方一千一多年,经尼古拉从理论上的责难和十六世纪哥白尼明确提出太阳中心说后,又进行了激烈的斗争才告破产。

3.庸俗的自由贸易派十九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庸俗经济学派之一。该学派主张经济自由、贸易自由,鼓吹经济调和,把一切归为交换,并把交换解释成彼此有利、彼此服务。他们把资本主义制度说成没有阶级矛盾,认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利益是一致的,价值和价格是交换两种服务的比例。这种庸俗观点的阶级实质在于调和阶级矛盾,为资本主义制度作辩护。其代表人物为法国的巴师夏(180一1850),主要著作有《经济协调论》、《经济诡辩主义》等。

4.热素说即热质说,是十八到十九世纪初流行的一种对热现象的解释。它认为存在一种没有质量和体积的物质——热质,它可渗入一切物体中,从一物传到另一物,但不能凭空产生和消灭。物体含有热质越多,温度就越高,热的传递就是热质从高温物津到低温物体的流动。热质说能说明热传导和量热学的一些实验,但不能说明摩擦生热等现象。1798年和1799年,伦福德和戴维分别用直接的实验结果驳斥热质说。到十九世纪中期,由于热之唯动说的出现,热质说终于被抛弃。

5.克利斯提安·沃尔弗1679—1754年,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形而上学者,数学家。他继承莱布尼茨的唯心主义哲学并使之更系统。在他看来他的哲学的主要任务是弄清一切创造物存在的最初根源,而这种根源就是上帝——具有绝对威力和理性的“独立的存在”,自然界即是上帝的作品。他反对斯宾诺莎唯物主义,坚持目的论和先定和谐说,宣称普遍联系与和谐的原因在于每一事物都服从于外部的、来自上帝的目的。按他的理论,世界上的一切均由上帝合目的创造出来的,整个自然界被创造出来是为了证明造物主的智慧。显然,这是一种十分浅薄的,神秘主义的目的论,其真实用意无非是为了维护宗教神学

第四篇:论法与道德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的命题,一直是法学界中诸多学者思考与研究的。但是,迄今为止,仍没有哪派学说能成为通说。我想在这里讲述一下我的观点。

一、道德与法律的学理含义。

(一)、道德的学理含义:

1、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看,道德根源于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恩格斯讲:“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而社会直到现在还是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的,所以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这表明道德的内容最终由经济条件决定,并伴随经济的发展而有相应的变化;基于不同的物质生活条件的不同社会集团,有着不同的道德观,在阶级社会中的道德具有阶级性。因此,我们可以把道德简单的概括为:道德是生活在一定物质生活条件下的自然人关于善与恶、光荣与耻辱、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见、野蛮与谦逊等观念、原则以及规范的总合,或者说是一个综合的矛盾统一体系。

2、道德的特征:

(1)、道德是以善恶为评价方式把握现实世界的。马克思说过,在把握世界的过程中,我们通常从科学上把握、道德上把握以及从艺术上把握。在这三种方式中,道德上把握就是识别善恶。

(2)、道德不依靠国家强制力来执行、实施,而是依靠人们的观念,社会的舆论和善良风俗(即《民法》中的“帝王条款”)来维持。强制力的不同,源于保证其实施的力量相差异。

(3)、道德在调节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集体之间的利益关系的时候,不象其它的社会规范那样强调人们的个人利益,而是强调他人的利益和社会集体的利益。

3、道德的功能

(1)、道德的调节功能:道德的调节功能是指具有通过评价等方式来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活动,以协调人民之间的的能力。

(2)、道德的教育功能:道德的教育功能是指道德能通过评价和鼓励等方式,造成社会舆论,形成社会风尚、树立道德观念、塑造理性人格,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观念。

(3)、道德的认识功能:道德的认识功能是指道德反映在自己的特殊对象—个人同他人、社会的利益关系,反映的结果表现为道德标准,道德理想等。

(二)、与道德密切相关的法律的含义。

没有亘古不变的永恒道德,也没有亘古不变的永恒法律。今天的社会,代表不同利益的统治集团仍然还存在,但是他们代表的阶级利益是根本不同或者是对立的。不同的统治集团各有各自的阶级利益,以及与其阶级利益相适应的道德。法律在本质上是统治集团的整体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既然法律是意志的具体化,而道德当然属于意志范畴,那么法律当然反映统治阶级的道德观。

从侧重道德的角度,我们可以将法律定义为:在主观方面,法是国家意志和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在客观方面,法的内容由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前者体现了法的国家意志性和统治阶级意志,后者体现了法的物质制约性。法就是这两个方面的矛盾统一体。

二、法与道德的关系

(一)、法与道德相区别:

1、法与道德属于上层建筑(SUPERSTRUCTURE)的不同范畴。前者属于制度的范畴;而道德则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

2、法与道德的规范内容不尽相同。法律规范的内容主要是权益与义务,强调两者的衡态;道德强调对他人、对社会集体履行义务,承担责任,即应当做什么或者不应当做什么,并不一定要求社会或者他人对其承担等量的义务。

3、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的结构不同。法律规范的结构是假定、处理和制裁或者说是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而道德规范并没有具体的制裁措施或者法律后果。

4、保证法与道德实施的力量不同。法由国家的强制力保证实施;而道德主要凭借社会舆论、人们的内心观念、宣传教育以及公共谴责等等诸手段。

5、法与道德的形成条件和表现形式不同。法是按照特定的程序制定的,主要表现为有关国家机关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文件,或者是特殊判例;而道德通常是潜移默化的。

6、法与道德的调整范围不同。可以说大多数的社会关系即可以由法和道德共同调整,也可以由它们各自调整;但是也有少数的社会关系只能由道德来调整。

7、法与道德的发展前途不同。法必然要经历一个从产生到消亡的过程,它最终将被道德所取代,人们将凭借自我道德观念来实施自我行为。

(二)、法与道德相联系

对法与道德的联系问题,主要有两派观点:实证主义法学认为法是国家的主权者的命令,是一个“封闭的逻辑体系”,法与道德之间、“实然的法”(LAW AS IT IS)与“应然的法”(LAW AS IT COUGHT TO BE)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自然法学认为,只有体现道德的法律才是具有法律品质(RECHTSHARAKTER)的法律。

中国不同于其他国家,有自己的特殊国情,法与道德的关系也有特定含义和理解。结合中国国情,法与道德的联系分述如下:

1、一国范围内的法与统治阶级的道德都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的体现。

2、法与统治阶级的道德相互渗透。忠孝节义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维护其阶级统治的道德规范,在其立法中体现为“十恶”不赦的大罪。在司法实践中,甚至是将儒家思想的教义作为办案的根据,《春秋决狱》一书就是其中的典型。

3、法与道德相辅相成,共同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孟子《离楼上》中讲到“徒法不足以自行“,它需要其它手段的配合,其中法就是一个重要的手段。

4、道德的状况制约立法的发展。

5、道德对法的实施起着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

6、道德有助于弥补法律调整的真空。

7、法必须以道德作为价值基础。

8、法是传播道德的有效手段。

三、运用法律传播道德

道德对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它是考察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那么,如何来提高道德素质呢?我认为我们应该深刻领会法与道德的矛盾关

系,采取“自相矛盾”方法,用一方制约另一方,以达到双方平衡发展的最终目的。

(一)、法的肯定。

在尊老爱幼、恋爱关系、诚实信用、见义勇为等不适宜运用法来调整的社会关系中,我们虽然不能为这些社会关系规定具体的法律规则,但是我们可以为它们规定具体的行为后果。譬如,规定见义勇为的行为,应当给予适当奖励,以鼓励这种行为,间接肯定该种道德现象的正确性。

(二)、法的否定。

就是要运用法来规定否定性法律后果,对违反道德的行为予以制裁,避免具体规定行为规范的复杂性。对一个事物反面的否定,就是对其对立面的肯定。否定性后果让人们知道,那些行为是非道德的,从而,深刻领会真正的道德。并且,它也符合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往往比“肯定”更深刻。

(三)、依法治国避免对社会主义道德的侵害。“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有利于避免对道德的侵害;有利于维持即存的社会道德观;有利于维护社会主义道德权威性;也有于法律的顺利实施,一切依法行事。

(四)、适当的法律宣传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CULTURE CIVILIZATION)建设重要手段,有利于树立崇高的道德观念。

论法与道德(第2页)一文由www.xiexiebang.com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五篇:论法的精神

孟德斯鸠的政体思想

——读《论法的精神》第一卷

2013709016 丁佳彤 人文哲学

摘要:在西方政体思想史领域,孟德斯鸠被认为是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的集大成者。他的政体思想在欧洲政治法律思想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一定意义上也是近现代宪政文明的理论基础。在《论法的精神》第一卷中,孟德斯鸠系统地论述了他的自然法与政体理论,这种论述的基础奠立在对自然状态的研究之上,而其目的是为了给分权理论作铺垫。孟德斯鸠将政体分为三种: 共和政体、君主政体和专制政体,深入研究了不同政体的性质及原则。本文将要探讨他的法与政体理论。

关键词: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政体

孟德斯鸠,法国18世纪伟大的启蒙思想家、法学家。《论法的精神》是他毕生辛勤研究的一部集大成的政治哲学著作,书中的“三权分立”学说直接被引用到法国的《人权宣言》和美国的《独立宣言》中,为近代西方的法学、政治学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制度建构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在本书第一卷中,他从自然状态和基本法出发,论证了法与不同政体的性质和原则的关系。因为他认为“这种原则对法有至巨的影响”1,所以必须倾尽全力的说明。

一、从自然状态出发

在本书伊始,孟德斯鸠首先为我们区分了“法”的概念,即何为法?何为自然法?何为人为法?他对这些概念有着简明扼要的理解。

孟德斯鸠指出:“从最广泛的意义上来说,法是源于事物本性的必然关系。就此而言,一切存在物都各有其法。上帝有其法,物质世界有其法,超人智灵有 1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许明龙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16页。其法,兽类有其法,人类有其法。”2由此可见,宇宙间万事万物无论是否有形,它们的运动都有其要遵循的规则、规律,而这种规则就是“初元理性”。而“法就是初元理性和各种存在物之间的关系,也是各种存在物之间的相互关系。”3而人类作为一种“智能存在物”,并不始终遵守着自己的初元法则,不断破坏上帝所确定的规则,基于这种情况,人随时随地都可能忘记自己的创造者,而在社会中,为了提醒他们这些健忘的人,哲学家们用道德规范提醒人类,而立法者则借助政治法和公民法提醒他们。

随后,孟德斯鸠又提出“先于所有这些法则和规则而存在的是自然法„„因为除了我们的存在本质之外,自然法再没有任何其他渊源„„自然法就是人在社会组成之前所接受的法。”4在社会组成之前,人仅仅具有认知能力,而没有思辨意识,知识也相当贫乏。人感到自己的弱小,所以大家非常怯懦,易受惊吓,哪怕是最微小的东西和响动。这种情况下,人们都以为自己不如他人,所以大家尽力不去招惹别人,谁也不会想去攻击对方,于是就有了第一条自然法——和平。而即使人类再感到自己的弱小,他们也必须设法满足自己的需求,即填饱肚子,这是另一条自然法。还有我理解为人类天性中生殖的本能,孟德斯鸠表述为“一

5个动物在一个同类向他靠近时所体验到的愉悦,也会促使他们互相亲近。”所以,两性之间互献殷勤也是一条自然法。然后人们渐渐获得了知识,有了相互结合的理由,自然法的第四条就是在社会中共同生活的愿望。以上这些所描述就是所谓的“自然状态”。

与霍布斯《利维坦》中的“自然状态”理论如出一辙,孟德斯鸠也是如此表述。当人们一旦在社会生活中团结起来,他们就不再觉得自己弱小,这是“战争状态”就开始了。此时,自然状态下的人在可能发生的各类争端中,只知道遵循动物的法则即弱肉强食。社会与社会间觉得自己强大而产生的争斗,就是国与国的战争状态;人与人之间都觉得自己强大过对方,于是人与人之间就处于战争状态。所以,我们把社会的建立视为对抗这种不公正权力的一种契约,这种契约的目的是在不同人群中确立一种平衡。这种平衡使得社会必须有规定的规则存在,使得社会秩序不至于崩溃,这就是“法律”。于是孟德斯鸠又区分了“公民法”、23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许明龙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9页。

同上。4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许明龙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10页 5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许明龙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13页 “万民法”、“政治法”不同的几种概念。

达朗贝尔这样总结:“在社会状态下,虽然人与人之间没有完全的平衡,但也没有极端的不平衡„„聚集并武装起来的人们于是一面相互拥抱,一面试图彼此伤害,法律就是效力大小有别的约束,旨在中止或制止他们的攻击。”6 二、三种政体的性质及基本法

孟德斯鸠把政体分为共和政体、君主政体和专制政体。每种政体都是由两种概念加以确定,孟德斯鸠称之为政体的性质和政体的原则。

孟德斯鸠认为这三种政体具有不同的性质:“我假定了三个定义,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三个事实。共和政体是全体人民或仅仅部分人民掌握最高权力的政体;君主政体是由一人依固定和确立的法单独执政的政体;专制政体也是一人单独执政的政体,但既无法律又无规则,全由他的个人意愿和喜怒无常的心情处置一切。”7同时他又分清共和政体是由全体人民还是一部分人掌权的,目的在于说明有两种共和政体:民主共和政体和贵族共和政体。“共和国的全体人民握有最高权力时,就是民主政治。共和国的一部分人民握有最高权力时,就是贵族政治。”8从中可以看出各种政体的性质一方面取决于掌握最高权力人数的多寡,另一方面也取决于行使这种权力的方式。君主政体和专制政体都是由一个人掌握最高权力的制度,但在君主政体下,掌握最高权力的这个人是按照既定的法律治理国家的,而在专制政体下他可以不凭借法律,不按规章行事。因此确定政体性质的标准有两个因素:第一,最高权力掌握在多少人手中;第二,行使这种最高权力的方式是什么?另外还应当加上第三个标准,即政体的原则是什么?9

同时,孟德斯鸠确立了各个政体的基本法,即直接源自政体性质的法,这种法的确立与上述的分类标准息息相关。在民主政体中,他认为人们既是君主又是臣民,全体人民只有通过众人表达意见的选票才能选出君主,所以第一条基本法就是确立选举权——规定如何投票、谁投票、投给谁、就什么事请投票等。而这条基本法也就规定了,代表人民意志的官吏必须由全体人民选出。其次,不仅要确立选举权,还要进行选举权拥有者的划分,这是第二条基本法。在大多数民主 67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许明龙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达朗贝尔《<论法的精神>解析》第29页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许明龙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17页 8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许明龙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18页 9 陈霞:《学术探讨》沧桑 2007年5月刊 国家中,人们都会通过对公民划分等级而确立谁能被选举,而这种标准就是财富和资产。再其次,除了以上那些原则,还要赋予选举权的方式,这也是一种基本法。孟德斯鸠在这一点上十分赞赏梭伦的做法,即抽签与挑选相结合的方法。还有人民在参与选举时应当公开投票;唯有人民才可立法等。

在贵族政体中,孟德斯鸠则主张设置元老院,专门负责处理贵族集团无法决断的人物,并准备方案供贵族集团决定。而人民也应在政府中拥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是不应被赋予过高的权力,否则会造成权力的滥用。当大权在握的官吏实行职能时应大造声势,但应应用短的任期消解权力的巨大。而最好的贵族政体,就是贵族尽可能置身于人民中间,这样就不会造成压迫和剥削。

在君主政体中,君主是一切政治权利和公民权利的源泉,但应设置一些中间渠道保障权利得以顺畅行使。并且他强烈要求维护僧侣的特权,并希望他们的管辖权能够固定下来,这样就可以限制君主的权力防止专制。除了所谓的中间力量,孟德斯鸠强调法律的监护机构的重要作用,这样就维护了法律的尊严。

在专制政体中,孟德斯鸠强调,设置宰相是最重要的基本法。因为当君主纵情声色时,他可以将这些庞杂的事务交给一个可以信任的人去关照。三、三种政体的原则

孟德斯鸠认为,不同性质的政体具备不同的政体原则,每一种政体的原则都能确保一个政体的稳定性。

第一,民主政治的原则是品德,品德是平民政治存在的动力,这种品德就是孟德斯鸠所谓的共和精神,即爱祖国、爱平等、爱民主政治、尚武、简朴等。这不是道德上的品德,也不是基督教上的品德,而是政治上的品德,它是推动共和政体的动力。第二,贵族政治的原则是节制。他说:“节制是贵族政治的灵魂。我指的是那种以品德为基础的节制,而不是那种出自精神上的畏缩和怠惰的节制。”10第三,君主政体的原则是荣宠。在孟德斯鸠看来,君主政体是依靠法律而统治的,所以法律取代了品德的地位,而荣宠则是这个国家存在的基础。“荣宠就是每个人和每个阶层的成见。它代替了我所说的政治品德,并且处处做品德的代表。在君主国里,它鼓舞最优美的行动;它和法律的力量相结合,能够和品德 10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许明龙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34页 本身一样,达成政府的目的。”11第四,专制政体的原则是畏惧。他认为对于专制政体,品德是绝对不需要的,而荣誉则是危险的东西。“在那里,人人都是平等的,没有人能够认为自己比别人优越;在那里,人人都是奴隶,已经没有谁可以比较一下优越了。”12在孟德斯鸠看来,建立在畏惧基础上的制度,从根本上来说是腐败的,在政治上几乎是死亡的开端,慑于恐惧而屈从的臣民几乎算不上是人。

由这三种政体的原则,孟德斯鸠推出了它们在教育法、立法、民法及刑法的简繁、节俭法等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各种政体中的教育法也应该各不相同。在君主政体中,教育法以荣宠为目标;在共和政体中,教育法以美德为目标;而在专制政体中,教育法以畏惧为目标。”13下面我以教育法为例。

在君主政体中,孟德斯鸠认为,荣宠是“无处不在的指导我们的万能教师”。14在那里,人们对行为的判断是非凡与否,而不是其他。所以在君主政体中,一旦可以把事情赋予荣宠的含义,就变为了高贵。有时,献媚是被允许的,权术是被允许的,所以“君主政体中的风尚远不如共和政体中的风尚更为纯正。”15而人们自小被教育要讲礼貌,动机也并不纯正,而是源自人们出人头地的欲望。这一切的一切根源就是要对君主的服从。

在专制政体中,他们的教育与君主政体相反,是为了降低人们的心智,这种教育是奴役性的。孟德斯鸠认为,“专制体制无教育,他先取走一切,然后才给予一点点;把人先培养成不良臣民,然后再把他们培养成奴隶。”16

在共和政体中,需要教育的全部力量。因为它要求人们具有美德,这种美德就必然要求人们把公共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这些则都依赖人们对法律和国家的爱。由于全体人民所拥有的原则在民主政治下为品德,因此,在共和国里,为了使管辖下的国民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教育的法律应该是品德——热爱祖国、热爱平等、热爱俭朴,是民主政治教育之精神所在或首要任务。四、三种政体的腐化

孟德斯鸠认为,各种政体的腐化几乎总是由原则的腐化开始的,他逐一分析 111

2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许明龙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37页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许明龙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39页 1

3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许明龙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42页 14 同上 1

5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许明龙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43页 16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许明龙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46页 了各种政体原则的腐化。

第一,关于民主政治原则的腐化。孟德斯鸠认为,民主政体是以品德为其存在的基础和动力的,一旦这些品德丧失,民主政体的性质也随之发生变化。当“民主政治原则腐化的时候,人们不但丧失平等的精神,而且产生极端平等的精神,每个人都要同他们自己选出的领导人平起平坐时,民主政体的原则就腐化了。这时候,人们甚至不能容忍他们所委托给人的权力。无论什么事情他们都想自己去做,要替元老院审议问题,替官吏们执行职务,替法官们判决案件”17。孟德斯鸠谈到这种过度的平等将导致对元老院的不尊重,对主人的不尊重,对丈夫的不尊重等等。因此社会的风俗将不复存在,共和国也将不再具备品德。在因此民主政体应该避免两种极端,就是极端不平等的精神和极端平等的精神。极端不平等的精神将使民主国走向一个人或少数人的统治,而极端平等的精神将使民主国走向一人独裁的专制主义。他把民主政体原则的腐化的原因归结为巨大的成功。他以雅典和罗马为例,说明成功腐化了人民,使人民的品德丧失。

第二,关于贵族政治原则的腐化。孟德斯鸠认为,节制是贵族政治的原则,节制意味着贵族的权力应该受到限制,“如果贵族们的权力变成了独断专行,治者和不治者都不在拥有美德,贵族政治就腐化了”。18贵族政治要求贵族守法,如果贵族不遵守法律,“那就等于一个由许多暴君统治的专制国家,在贵族不守法的场合,只在贵族关系上,只在贵族与贵族之间,才有共和国可说。国家对于治者来说是共和国,对于被统治者来说则是专制国。这就形成了两种最不和谐的集体”。他认为,要保持贵族政治的原则还应强调一点,即以法律来保持贵族之间权力的均衡。如果贵族们之间的权力是不均衡的,就有产生暴君的可能。在这里,孟德斯鸠已经认识到应以法律来使权力均衡,以达到抵抗专制的目的。

第三,关于君主政治原则的腐化。孟德斯鸠认为,当君主权力由受限的权力变为专横的权力之时,君主政体也就腐化了。当君主把一切权力都集中在自己手中;当君主不依法律而统治,而以任意行事时;当君主政体的原则———荣誉被异化,变成专横权力的卑鄙工具的时候;当荣誉与奴役、卑微、残酷相连时,君主政体也就毁灭了。19

第四,关于专制政治原则的腐化。孟德斯鸠认为,它的腐化的原因就是它自 1718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许明龙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133页

参见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许明龙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138-139页 身。“专制政体的灭亡则是由于自己内在的缺点。某些偶然的原因是不能够防止它的原则腐化的。”20

五、结语

孟德斯鸠提出,不同的政体原则要适应不同的国家疆域,这样政体的原则才能最好地发挥作用,使不同的政体能保持其核心的精神不致发生异化与扭曲。共和政体适合小国寡民的政治共同体,君主政体则应建立在一个中等大小的国家,而一个大国则应该由一个专制君主来治理,或者说,一个广大帝国的统治者必须握有专制的权力。孟德斯鸠还认为,不同的政体下的法律要与政体的原则保持一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政体不至于腐化而陷于恶性循环。在对各种政体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类并且讨论了不同政体之下的法的精神后,在孟德斯鸠看来,何种政体才是有益于社会共同体的良性发展,有益于最大限度地释放人性中的善?

我认为孟德斯鸠更倾向的政体是一种能够保证公民自由的宽和政体,这样的政体是符合正义的,一个宽和的,分权的,能够保障自由的政体可能是一种混合政体。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许明龙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141页

下载辩论法(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辩论法(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法的精神

    《论法的精神》读书报告 众所周知,《论法的精神》一书是法国作家孟德斯鸠的著作。孟德斯鸠(1689-1755),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法学家。孟德斯鸠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在......

    论法的精神

    《论法的精神》读后感 孟德斯鸠是十八世纪上半叶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启蒙运动作为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为即将到来的大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武器。孟德斯鸠......

    ·形象化议论法

    ·形象化议论法怎样才能使议论文写得形象生动具体,说理趣味盎然,形式自由活泼呢?笔者认为,形象化议论法不失为一种良策。形象描绘法。议论时抓住某一事物的形象特征进行简洁的描......

    论法的精神

    中国计量学院 课程论文《论法的精神》读书笔记学生姓名金恬学号1001001112 学生专业法学班级10法学1班 课程 法学名著选读主讲教师 杨积汛老师中国计量学院 2013年6月《论法......

    论法的精神

    商贸学院管理系2012级市场营销梁园园最早认识孟德斯鸠是在高中历史课本上了解到的,然而一直没有机会拜读《论法的精神》这部巨著。这部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文学巨著,值得我们永......

    《论法的精神》读后感

    《论法的精神》读后感 14级法学院二班罗雪枫 14307096 《论法的精神》这本书,很多老师推荐过,起初因为有些晦涩难懂而不敢轻易入手,后来则是试图着努力消化它。当年就是因为惧......

    论法的精神读书笔记

    《论法的精神》是孟德斯鸠一生中的努力作为。孟德斯鸠是18世纪上半叶法国启蒙思想家,社会学家。资产阶级国家学说和法学理论的奠基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先驱之一,同时也是......

    《论法的精神》读书笔记

    《论法的精神》读书笔记 内容摘要: 孟德斯鸠作为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其思想在法学界影响深远。《论法的精神》是他伟大的作品,在世界法律发展史上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最近有幸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