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法的精神》读后感

时间:2019-05-13 22:47: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法的精神》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法的精神》读后感》。

第一篇:《论法的精神》读后感

《论法的精神》读后感

14级法学院二班

罗雪枫

14307096 《论法的精神》这本书,很多老师推荐过,起初因为有些晦涩难懂而不敢轻易入手,后来则是试图着努力消化它。当年就是因为惧怕政治而选择了理科,在看到这本书的时候略略吸了口冷气:好厚的政治书啊!全书包括了政治理论、法律理论和经济理论三个部分,在初高中中,我们接触的应该只是孟德斯鸠在本书中关于三权分立学说的部分(在介绍美国的时候)。也比较惭愧,我只是粗略地浏览而没有多次的精读。除了时间不足之外,兴趣不够也是一个原因。但是有一个部分我是看了很多遍,就是第一章关于自然法和人定法的描述。因为这个部分引起了我的一些可能比较“离题”的思考,或许已经和本书没有太大关系了,也希望老师多多包涵。

在《论法的精神》中,孟德斯鸠在第一章就提出了“自然法”的概念,解释说自然法“源于我们的自然本性”。而在之前,他也说了“在法律制定之前,人们已经有了道德规则„„所谓自然法,实际上就是一些道德律令和道德戒条”。在他的阐述中,“自然法”是世界的创始人——上帝,在创世之际制定的规则。因此,孟德斯鸠所说的自然法,即道德规则,是从宗教中衍生出来的一个概念。而由此我便想:在没有接触西方思想的时候,我们所谓的“道德”又是从哪里来,又有什么不同呢?如果孟德斯鸠所说的自然法是由事物本性产生出来的必然关系,那么这种理论能不能推广,如果不能,那这“自然法”是否名不副实,谈不上是“自然”法,而只是某些人眼中的“应当与不应当”而已呢。

而按照孟德斯鸠所说的,自然法是一种能让大家都认同与遵守,实现自我保存目的的默契,内容为“人类需要和平、应促进人们去生产财富、人们之间应相互关爱、大家都有对社会生活的渴望”。而这一个观点与中国古代所提倡的“大同”思想不谋而合,同样是对无战、和谐、富足的渴望。在两种不同文化中产生出了相似的思想和道德,这有理由让我们相信,孟德斯鸠所说的自然法,起码在某些程度上是真的“由自然产生”。像是一种趋势,人们在追求自我保存的探索中不断靠近这类“法则”。以往我有一种想法,就是道德和人定的法律一样,都只是古代君主为了更好地统治国家、控制人民的思想而硬性推广的一种更为“省心”的默认准则,宗教也是如此。而事实证明这也不算是我的歪解,秦始皇当年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及佛教道教在我国受到推崇也的确有这方面的考虑。只是我没有想过这种道德,也就是孟德斯鸠所说的“自然法”,也有可能是一种很自然的趋势,而君主对它的推崇,或许也是顺势而为呢。

而另外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这种“自然法”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人们脑袋里的固性思维,当然这种固性思维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之下也不尽相同。其中引起我兴趣的就是某些国家总是乐此不疲地对其他国家发表一些人权报告之类的,也会因为其他国家人权状况堪忧而去救世。撇开一些政治经济上的私心算计,单看这所能想出来的最冠冕堂皇的理由,不难看出“人权”这个词的分量之重。“天赋人权”,既然是神赐予的,那么这种自然的法律是可以凌驾于人定法律之上的,毕竟人不能与天斗„„而且这种思想似乎已经成为了很多人眼中的“一般常识”,虽然在我看来这种思想的产生也太玄乎了,如果是无神论者的话,那这种理论是否能被接受,或者自家的神和别家的神想的东西根本不同„„好吧我好像有些胡扯,可是我还是认为这就是借神之名传播自己的思想,从而让大家更好接受。就如同中国古代皇帝自称“天子”一样。不同的是,“天子”是帝王们为了使自己能够名正言顺地称王称帝所编造出来的以天为名的称号,而“天赋人权”的确是有它的道理。它之所以算是一种“法”,是因为它算是一种科学,一种社会的、自然的规律,或许并不是孟德斯鸠或者其他学者所描述的那样,但是至少现在,这个观点已经被很多人所接受,而我们或许也会把它当成自己的坚信。按照斯罗葛派的说法,整个宇宙收一个普遍性规则的支配,人是宇宙的一部分,人的理性是宇宙理性的一部分,所以人也必然受宇宙普遍法则所支配。这个最高的普遍法则就是自然法,它是一切法律的来源,是判断一切法律好坏的唯一标准,高于其他任何法律。我有点意外的是,自己竟然觉得这个很合理。之所以意外,是以前的我如果遇到这种问题,一定会毫不犹疑地觉得人定法地位胜于自然法,或许是受了很多违反法律的后果比违反道德后果严重的事情的影响。渐渐觉得自己的这种想法是一种进步,慢慢地推崇自觉自治,或许是自己素质高了呢!有点沾沾自喜~突然又脑洞大开地想到自己这一种转变会不会也是自然趋势,算是“自然法”呢,虽然没有在任何学者的学说中体现过。

看了一本书,那么厚,可是最后记得的也就第一章的第二节,而且所谓的感想也比较凌乱和语无伦次,这更像是一篇吐槽而非严肃的读书报告,这让我有些惭愧。或许在看了《论法的精神》这本书后,最大的感受就是我需要仔细地再多几次看这本书,毕竟它也给了我很大的惊喜。里面的思想很多被沿用到今天,很多被人称作文明的象征,而撰写这本书的人生活在距离现在两百多年的法国。18世纪的思想,直到今天还熠熠生辉,没有显得陈旧,没有落后的意思,甚至有超前的部分,对于我们还有很多指导意义。就说这个标题吧,“论法的精神”,何谓“法的精神”?只是匆匆把书掠了一遍的我仍然没有找到答案。我问了一些人,大家的答案也都不尽相同。是不是这也是一万个人心中就有一万个答案呢?我想并不完全是,至少会有一个共同点,而这个共同点,则是我至今无法总结,需要探索、继续思考的问题。

第二篇:论法的精神读后感

《论法的精神》读后感

《论法的精神》这一书是18世纪上半叶杰出的启蒙思想家,近代资产阶级政治与法理学思想体系的主要奠基人,近代历史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孟德斯鸠(C·L·Montesquieu,1689-1755)的最主要著作。《论法的精神》是孟德斯鸠花费二十多年时间,积累大量资料,以对历史事实和自然现象的观察和解释为依据而写成的,被称为是亚里士多德之后第一本综合性的政治学著作。该书所倡导的法制、政治自由和权力分立是对神学和封建专制的有力抨击,成为此后资产阶级大革命的政治纲领。《论法的精神》出版后不到两年就印行了22版,多种外文译本也相继问世,成为风行世界的经典之作。由于书中鲜明的立意、尖利的笔锋、辛辣的讥讽深刻地触动了统治阶级的利益,从而引起了反动统治阶级的敌意,教会和耶稣会对他恨之入骨,为此巴黎大学还将它列为禁书。

实话说,我并没有将这本书完整认真的读完,但是仅仅只是粗浅的将这本书通读一遍,便感受到了这本书中所蕴含的巨大的精神力量。想想在300年前,西方就有如此先进的思想文化,不得不对前人探索国家政治体制的决心和能力大为赞叹,这我怀着敬意,将部分篇章又重新体味了一下,感受颇多。

1.“在人民完全无权参加政府事务的国家中,人民会像管理国家事务那样为某位演员而狂热。当没有阴谋诡计的时候,也预示着共和国的悲哀将至。”几百年前孟德斯鸠的这句话,当我读到的时候,百思不得其解,不知道其意味着什么,当问过法制史老师无果时,更加引起了我的兴趣。这句话后面还有一句——“这一切发生在人民被人用金钱收买的情况下。人民变成了冷血动物,他们迷恋金钱,不再热衷于国事。他们并不为政府分忧,也不关心政府为此有何打算,而是悠然地等待着薪金。”仔细体会之后,我顿时有所领悟了。这不正是我们现代社会的真实写照吗?人民对于了解管理国家事务的热情一减再减,反而对选秀、八卦等娱乐信息热情一浪高过一浪;新闻媒体失去了它应有的作用,只报道一些政府愿意告诉民众的事;部分政府公务人员更是夸张,挨家挨户,光明正大的用钱来购买选票。很多人已经失去了作为国家主人,管理国家事务的热情。还有一个例子,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自行申报制度,那么又有多少人在积极主动,一分不差的纳税,这可是关系国家发展的的一大经济来源,有多少人真正为国家考虑,主动拿出过钱。而管理这些钱的政府部门,几乎每年都会出现不少审计问题,这些莫名其妙的缺失的钱,又使被谁中饱私囊呢?相信很多人有一致的答案。这个问题恐怕是未来中国政治经济要发展必须攻克的的一个难关。个人觉得,将法律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等结合,或许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2.《论法的精神》这一书中的第十一章第六节讲到了“英格兰政体”,这也就是后来广为人知并被许多国家采用的三权分立思想的来源。根据孟德斯鸠的学说,每个国家有三种权力:1.立法权,即由立法机构制定、修改、废除临时或者长时间的法律的权利。2.行政权,即政府部门做出停战、派遣或接纳使节、维护公共安全、防御侵略等权利。3.司法权,由司法部门负责惩治犯罪或仲裁民事争端等地权利。孟德斯鸠也很好的用三个如果阐述了如果不把“三权”分立所带来的结果:如果司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之手或同一机构之中,就不会有自由存在。因为人们会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强制执行这些法律;

如果司法权不与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同样也就不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与立法权合并。公民的生命和自由则将任人宰割,因为法官就有压制别人的权力。如果同一个人或者由显要人物、贵族和平民组成的同样的机构行使以上所说的三种权力,即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后果则不堪设想。写到这里,我不由想到中国古代的皇帝不就是三权集一身吗?如果他是一个英明贤德的皇帝,那么国家就会比较繁荣昌盛;如果这是一个碌碌无为但是守本分的皇帝,那么他的政权极有可能平稳过渡,但是国家却不能得到发展;一旦这是一个暴君执政,那么权利就会在他手中滥用。毫无根据的创造法律来惩罚别人,自己又以身试法却不遭受任何惩罚,国家的制度遭到破坏,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那么他们就会起来反抗,一个王朝也就会在这个浪潮中覆灭。中国几千年来的数百位皇帝正好作为不“三权分立” 结果的最好例子。当今中国,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显然不是“三权分立”学说的产物。最简单的,中国不适用“三权分立”,因为思想文化的不同,中国人普遍是“压上家,打下家”的打麻将心理,只要自己好而不允许别人好,缺少实行三权分立的最基本的素质,同时中国是在党的统一领导下,缺乏三权互相制衡的动力。而三权分立的理论基础是任何一权之上没有更高的权利,所以中国没有实行三权分立。但是,我觉得三权分立之中的“权力制衡,互相监督”的思想对现在的中国还是很有借鉴意义的。中国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再也没有比它更高的机构,我觉得,中国应该创建一个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机构。任何人,任何部门都会有犯错的时候,尤其是全国人大,一旦出台一个错误的法律或者是命令,都有可能对国家造成巨大的损失。这个监督部门多少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人大的错误,对人大的权力形成一定的制约,对于中国的发展壮大有十分积极地意义。

3.孟德斯鸠曾说:“法律应该和国家的自然状态有关系;和寒、热、温的气候有关系;和土地的质量、形势和面积有关系;和农、猎、牧各种人民的生活方式有关系。法律应该和政制所能容忍的自由程度有关系;和居民的宗教、性癖、财富、人口、贸易、风俗、习惯相适应。最后,法律和法律之间也有关系,法律和它们的渊源,和立法者的目的,以及和作为法律建立的基础的事物的秩序也有关系。应该从所有这些观点去考察法律。这些关系综合起来就构成所谓„法的精神。”这个精神不仅对于立法,修改法律有巨大的指导意义,对于法官的裁决以及仲裁委员会的仲裁也有巨大的指向性作用。试想一下,如果把英国的全部法律照搬照抄到中国,那么中国将会发生什么事情?应该都可以想象吧,社会混乱,法制破坏,中国陷入巨大危机……由此可见,法律的制定与修改,必须与国情、当地当时的社会情况等相符合,才能有利于社会发展,保证所得到的法律有其确定和高效的作用。孟德斯鸠在300年前就眼光十分长远的预见到了这个制定原则,给予我们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未来中国法律的制定与修改,也必将严格遵行这个原则,这样才能将中国打法制建设的更加完善。

4.《论法的精神》对世界发展的影响。要说到这本书对世界的影响,就是其三权分立学说,而最主要的一个例子就是美国了。美国的政治体制可以说完全是三权分立学说的实体化。司法权归法院,行政权归总统,立法权归国会,三权制衡,互相监督,美国的政治体制也因此被许多国家借鉴。本书对中国的影响也非常大,主要是在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曾考察西方的政治制度,认为它很先进,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五权宪法”,五权即:弹劾权、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和考试权。台湾至今仍有此五院。由此可见孟德斯鸠的权力制衡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法律规制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不可避免的与国家政体性质原则、自然状况、自由程度、气候、宗教、法律等等都有关系,《论法的精神》以法律为中心,以独特方式研究和论述了法理学、宪法学、刑法学、民法学、国际法学等一系列课题,特别是又遍涉经济、宗教、历史、地理等领域,讨论这些领域与法的关系,这些关系便构成本书的主旨--法的精神。遗憾的是,孟德斯鸠没有向我们明确地揭示出法的真正精神,但是,他提出了法的精神这一伟大而不朽的命题,他探索的思想进路和普遍联系的思想方法已成为人类弥足珍贵的文化财富。他的精神也必将会被我们所继承,让这份信念跟我们一起创造更和谐文明的社会。

法学一班2011335720138 赵荻

第三篇:论法的精神读后感

人性的智慧,理性的光芒

——从《论法的精神》看政体差异与西方分权制衡的发展

一条万古不易的政治经验是,握有权力的人容易滥用权力,直到遇到某种外在限制为止。因此,要想防止掌权者滥用权力,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对权力的行使进行一定的监督。

——查理〃路易〃孟德斯鸠

《论法的精神》是十八世纪早期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查理〃路易〃孟德斯鸠最重要的著作,内容涉及广泛,以法律为中心,又遍涉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宗教、道德、哲学、历史、地理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展示了一幅广阔的思想画卷。特别是它以独特方式研究和论述了法理学、宪法学、刑法学、民法学、国际法学等一系列课题,成为一部独特的资产阶级法学百科全书。

全书分为三卷。第一卷主要是关于法的概述以及法与政体之间的关系;第二卷讨论的是法与政治权力的关系;第三卷论述了法律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该书中提出的追求自由、主张法治、实行分权的理论对世界范围的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很大影响,被载入法国的《人权宣言》和美国的《独立宣言》。

《论法的精神》一书反映了当时处于社会下层的资产阶级与劳动人民对于政治与经济的愿望。全书在政治理论上极力主张建立相互制衡的三权分立。目的是为了避免独裁者的产生。

独裁者们往往集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大权于一身,容易造成权力的滥用。在法律理论方面阐述了法律的定义和种类,法律与各种事物的关系,刑法和民法的理论,以及立法的理论。孟德斯鸠认为法由事物本性产生出来的必然关系,也就是事物之间的内在规律。由此将法律分为人定法和自然法,提出了立法应与政体相互适应的原则。并且讲述了法律与防御力量、进攻力量、政治制度自由、公民自由、气候、土壤、贸易、宗教习俗、货币等各种事物的关系。全书在经济理论上认为私有财产权是人类的自然权利。在地理环境决定论中孟德斯鸠认为法律应当考虑地理环境尤其是气候、土壤等,和人们的性格、感情有关的这些因素,这些都是独树一帜且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论述。

该书首先讲述了政体对立法权的归属有重要影响。孟德斯鸠认为政体的有无与法治有着直接关系。他着重介绍了三种政体:专制政体、君主政体、共和政体。

专制政体意味着恐怖、专横和暴力,既无法律又无现章,由单独一个人按照意志与性情领导一切,所以在专制政体下,根本就无所谓立法权。君主政体与专制政体相比虽由也是单独一人执政,却遵照固定的和确立了的法律,所以君主政体下,君主和少数贵族握有立法权。

至于共和政体,它是全体人民或仅仅一部分人民握有最高权力的政体,但并不等于说就是有法治可言的。但是有一条基本法则,就是只有人民可以制定法律,共和国的人民的权力是相对平等的。三种政体对法律的繁简、法律的体系、法律的内容等,也都有着重要意义。正如在书中他所描写的: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去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为其他的人也同样会有这个权利。

很明显,独裁的专制政体是人民所不希望的,人民被极大的奴役着。君主政体也是不太保险的,共和政体则需要防止人民的委托人隐蔽自己的腐化。腐化了的委托人常常口口声声称赞人民的伟大,来掩盖自己的野心;他们不断赞赏人民的贪得无厌,来掩盖自己的贪得无厌,最终让人民陷入不幸之中,人民的自由也就不复存在了。为了约束这样的事情发生,或者尽可能的避免独裁,孟德斯鸠提出了三权分立原则。在他眼中,一个国家的权力不能完全集中在一个人手中,必须分为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三部分。

孟德斯鸠关于三权分立最初的学说的研究是以罗马为背景的。罗马人民掌握有最大部分的立法权力,一部分的司法权和行政权的一部分了;元老院掌握大部分的行政权和某一方面的立法权,并且同时掌握一部分的司法权,具有任命部分法官的权力,并以此来对抗人民的权力。国家的权力被分别掌握在不同的人手中,他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制衡,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一人独裁的局面。三权分立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是具有进步作用的。对于十八世纪欧美各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准备和实践,起着思想准备和理论指导作用,从而也为资产阶级建立法律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

孟德斯鸠与其以前的法律学者主要满足于对法律条文的解释不一样,他力图从法律以外,从历史、生活、风俗习惯等方面去研究法的精神,从社会的进步去探求这种精神在政治、法律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和一般规律,并从法律与其他事物的普遍联系中探求法律的精神实质,也即探求法律的最高境界。实际上,他所努力寻找的法的精神,首先从宏观上讲,应是一种存在于所有法律当中的价值观念,即人类正义的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适用于一切法律当中,同样也适用于人类的正常生活。

近代西方的主要政体,美国政体没有君主,是实行共和制的国家。根据美国1787年联邦宪法,联邦政府由国会、总统和联邦法院分掌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

美国共和制的特点是实行三权分立,但行政、立法、司法三大机构中,又以掌握行政和军事大权的总统为核心。因此美国政体是“总统制共和制”,同时总统具有相对任期,就避免了独裁统治的出现。罗斯福新政时期,行政权力全面扩张,打破了旧的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的平衡,确立了以总统为中心的新的三权分立的格局。

英国政体为君主立宪制。国王是国家元首、最高司法长官、武装部队总司令和英国圣公会的“最高领袖”,形式上有权任免首相等最高权力,并有召集、停止和解散议会,批准法律,宣战媾和等权力。但英国实权在内阁,议会是最高司法和立法机构,由国王、上院和下院组成。上院(贵族院)包括王室后裔、世袭贵族、新封贵族、上诉法院法官和教会大主教及主教组成。下院也叫平民院,议员由普选产生,采取最多票当选的小选区选举制度,任期5年。但政府可决定提前大选。

英美的政体形式体现了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的思想对西方的影响。他主张把国家权力分为三部分:议会有立法权、国王(总统)有行政权和法院有司法权,用这种方法来限制王权,防止暴政及独裁统治的出现。“三权”相互分开、互相制衡,并保持平衡。这种开放性思想,他没有去拼命找某条“完美”的标准去对政体作某种规范,而是选择制衡的方法,互相约束达到平衡。

《论法的精神》是资产阶级法学最早的经典著作,它不仅为法国和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提供了理论武器,而且也为资产阶级国家和法律制度的建立提供了模式和原则,追求自由、主张法治、实行分权的理论。它出版后当时被译成多种文字在欧美风靡一时。本世纪初期它又被译成中文,在中国资产阶级旧民主革命中发挥了启蒙作用。它所带来的启蒙思想与对后世的影响,是人性的智慧,与理性的光芒!

青岛二中分校 2013级人文学院 徐嘉凯

第四篇:《论法的精神》读后感

从自由与权力的分配谈人为法的制定和执行

——《论法的精神》读后感

要谈法的制定与执行,就不得不提孟德斯鸠这部书“法与一切存在物的关系 ”的观点:

从最大限度的广义上说,法是源于客观事物性质的必然关系。从这个意义上推断,所有的存在物都有属于自己的法;上帝[1]有他的法;物质世界也有它的法;高于人类的“先知圣人们”有着他们的法;畜类也有自己的法;人类拥有他们的法。

如同我们看到的一样,我们所在的世界是由物质的运动而构成的,它在一个

非智能的状态中永恒地生存着。它的物质运动必然具有某种固定的规律。

因此,我们应该承认,在人为法确定之前,已存在着公正。

(第一章 一般的法 第—节 法与一切存在物的关系)

对于天地间在出现人为法之前,已经有“法”来支配万物的看法,与我国战

国时期老子的“道”的思想有相通之处: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天地之母。

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

但是老子并未提出从“大道”中找到一定的规范,即法律来维持社会的稳定

与公平。相反,他提倡:

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民之难治也,以其知也。

当然,身处动荡年代的老子,最高的理想不过制止纷争,使民无争,太平一

世罢了。

而中国法家代表韩非提倡的“法、术、势”不过是君王统治的工具罢了,并

未见得就真的要符合天地间的和谐的“道”。

老子、韩非处于向封建集权社会过渡的前夜,而资产阶级将登上政治舞台的前夜的孟德斯鸠明显的提出更高的要求,他不仅意识到法在万物间的存在,而且

进一步引出自然法与人为法的合理性,从而法不在是老子口中看似,尽管也具有一定的理性主义:

所有规律产生前,便有了自然法。

显然人类最初的思维毫无思辨性可言;在探求自己的生命起源之前,他想到的只是如何保存自己的生命。这样一个人最初的感觉只有懦弱;甚至懦弱至极。在这种境况之下,每个人都自感卑微,每个人几乎没有平等感。人们也没有任何相互攻击的意愿,因此,和平应该是自然法的头条规则。

人类脆弱的感觉中又不乏需求的感觉。于是自然法中的另一条便是启发人类

去觅食。

人类相互间的自然需求和爱慕,应该是自然法的第三条。

人类除了具有最初的情感之外,他们还能逐渐获得知识。这样他们便有了其

他动物所不具备的第二种联系。于是他们随之产生了一种相互结合的新动机:生活在社会中的意愿。这就是自然法中的第四条。(自然法)

人类一旦置身于社会,软弱的情感便荡然无存;原本存在于人们之间的平等

也随之消失,他们力图将这个社会的主要利益窃为已有,于是便产生某些个人之间的战争状态。(第三节 人为法)

而关于如何去制定和实施我们依据自然法为人而立的各种法律,我读孟德斯鸠的这部书后认为,主要看自由与权力的分配的合理性。

一、自由的分配

确实在民主国家里,人民好像想于什么就干什么。然而,政治自由并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在一个国家里,即在一个有法律的社会里,自由只能是人们能够做应该做的事,而不是被迫做不应该做的事。

应该记住什么是独立,什么是自由。自由是做一切法律所允许做的事情的权利。然而,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做的事情话,那么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为其他人同样有这个权利。

只有那里的国家权力不被滥用的时候才存在。不过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走向滥用权力,这是一条千古不变的经验。有权力的人直到把权用到极限方可休止 从对事物的支配来看,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

(第十一章 建立政治自由的法律与政体的关系第三节 什么是自由)的确如书中所说,自由是有一定的限定的,否则“他就不再有自由了”。自由是人人都向往的,想最大化的。但人作为社会性极强的群体,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同他一样享有自由权利的人的约束。而个人自由的过分放纵,必然要伤害他人的自由,从而受到敌视与打压。因而,在一个民主的国家里,绝对的自由不可能对每个人开放。

自由是人人向往的,而自由又不能完全由着个人意志来分配,因而在孟德斯鸠提到的三种国家(民主国家、君主制国家、专制国家)里,关于自由的分配的问题是明显的社会问题。而由民主国家到专制国家,自由的分配越来越集中,而因此造成的社会矛盾也是越来越尖锐。

关于如何实现自由在社会上的合理的分配以建造一个理想的社会,孟德斯鸠认为,只有合理的相应的人为制定的法的实施才能实现这一理想目标。这恐怕也是他开篇就将法的思想提出的解释吧。

二、权力的合理分配

而如何制定和实施法的,即如何来实现自由的合理分配,则是由权力的合理分配所完成的:

我说过,在第一种情况下,政治自由是通过三种权力的某种分配方式而形成的。

因此,公民的自由主张要取决于好的刑法。

单凭一个证人就可以把人处死的法律,对自由的危害是极大的。理性上要求两个证人,因为一个证人证明犯罪,被告加以否认,于是就产生了分歧,因而需要一个第三者出来。

在共和政体下,当全体人民拥有最高权力时,便是民主政治,而当最高权力集中在一部分人民手中时,那就是贵族政治了

我曾表述过,共和政体的性质在于全体人民或是某些家族在其中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君主政体的性质在于君主在其中拥有最高权力,然而他在其中依据业已制定的法律行使权力;专制政体的性质在于某一个人在其中按照自己的意志和

变幻无常的喜好管理国家。这使我探寻出三种政体的原则。这些原则十分自然地派生而出。我从共和政体说起,而且,我首先论述民主政治。

由于合适的法在自由的合理分配下完成了,而一般的民众并不能完全了解和自觉配合。所以在法律制定后,要有一定的权力机构,接受国民的委托,行使行政的权力,以期能够实现总的自由与公平。

为了维护自己的自由权利,公民要是没有一点权力是不可能的。那意味着把自己的自由完全交给他人,而人的普遍心理是追求自由的最大化。但如果每个人平均的分配权力,在需要作出重大决定的时候意见实难统一,而有些人的确有这方面的才能,适合管理。

但权力的集中,不应只是个人的私欲,而应由有自由意愿的人们进行委托的 形式进行。在孟德斯鸠看来,权力是用来维护公民的政治自由的工具。而在世俗开来,有了权力就意味着有超出普通人的自由,就容易为了个人的自由最大化而违背公民的自由,这是孟德斯鸠所担心的:

在所有的官职中,给予重权可以补偿其短暂的任期。大部分立法者将官职的任期确定为一年。若长于一年,便会产生危险。若短于一年则与事物的特性相悖。有谁情愿这样管理自己的家务呢?在腊古礼国家元首每个月更换,其他的官吏每星期更换;城堡首领每月更换。这种情形也只能在一个被某些列强包围的小共和国里发生;那些强国可以轻而易举地贿赂共和国的小官吏们,使其腐败。在孟德斯鸠的书中,三权分立可谓是他的独特发明。在他看来,只有以权力来对权力的滥用进行制衡才是解决之道。

但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构之手,自由便不复产在了;因为人们要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的执行这些法律。

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与行政权分立,自由也不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同立法权合而为一,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实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而为一,法官便将握有压迫者的力量。

如果同一个人或是由重要人物、贵族或平民组成的同一个机关行使这三种权力,及制定法律权、执行公共决议权和裁判私人犯罪或讼议权,则一切都完了。

所以我认为可以这样理解:权力的掌握者在一定程度上已不是普通公民,而更类似于维护公民自由的机器。而我们交的税务和给予他们的权力则犹如动力能源,公民给予这些并不是要使机器空转,而是期望从中得到自己应有的自由。如果机器把给他供能的人们榨干了,那多半的检查一下是否损坏(改革)。如果检修的结果并不能使人满意,则有更换机器的必要了(政府倒台)。而权力的合理分配是要保障公民能够对为自己建造的机器进行评估取舍的权力。三权分立的理想结果是使这台机器不具备攻击性,能够接受公民的改造,而不是脱离民众的需求,最终使民众得到最大化的自由:

但是,如果那些代理者并非人民所指派,他们便不能成为人民的代理者。因此这种政体中存在着一个基本的准则,那就是由人民指派自己的代理者,他们被称之为行政官吏。

一个公民的自由是一种心境的平安状态,这种心境的平安状态是从人人认为他本身是安全的这个角度出发的,要想享有这样的自由,就必须建立一个这样的政府:在它的统治下,一个公民不惧怕另一个公民

三、赞作者

最后要谈一下我对孟德斯鸠这部书的整体感受,这部书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作者就各个时期,各个国家的政体进行评说,娓娓道来,浅显易懂的语言,富有启发性的思维,都令人折服。而且作者把地理、气候、宗教、经济、教育等诸多社会地理因素考虑在内,的确符合他开篇对法存于万物的观点,使人读后获益良多。

孟德斯鸠对读者于来说,是优秀的作者;对于资产阶级革命来说,他也是一位勇敢的开拓者,实在令人钦佩。

第五篇:论法的精神读后感

孟德斯鸠是资产阶级法的理论的奠基人之一,他在《论法的精神》中认为法的基础是人的理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是理想的政治制度。该书被称为“是亚里士多德以后第一本综合性的政治学著作;是到他的时代为止的最进步的政治理论书”。

该书所倡导的法制、政治自由和权力分立是对神学和封建专制的有力抨击,成为此后资产阶级大革命的政治纲领。特别是为孟德斯鸠所第一次正式提出的分权与制衡理论,对近代以来的资产阶级政治实践和政治思想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经过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实践,已经成为资产阶级国家构建民主制度和政权体制的组织原则。孟德斯鸠所集中讨论的不是具体的法律规范本身,而是法的精神,即法律符合人类理性的必然性和规律性。所以,孟德斯鸠把法律置于决定地位,认为只有法律才能保障人民的自由权利,而专制则是对人性的蔑视和对自由的践踏。他进而深入探讨了自由赖以存在的体制条件,并借此找到恢复自由的基本手段——三权分立,以权力制约权力,防止权力滥用。主张宪法统率下权力分立与制衡的政治制度。使法律、自由与宪法结合起来,奠定了宪政理论的基本框架,这也是孟德斯鸠对政治理论最杰出的贡献。

他的贡献还体现在所运用的历史主义和整体主义的研究方法上。孟德斯鸠的全部理论都建立在对历史事实和世界各国古今政治、社会与法律制度实践分析基础之上,从社会——历史——文化以及人们生存环境中的各个因素相互联系与影响的动态关系中把握一国政制与法律发展变化的规律。这是对传统政治学、法学研究方法的超越,使政治学和法学的研究向科学前进了一大步。

作者指出法律同政体、自然地理环境、宗教、风俗习惯等各种因素有关系,法律之间也有关系。这些关系构成“法的精神”。

作者阐述了自然法理论、法和法律定义,法律与政体关系,以及政体分类、各种政体的性质和原则等问题。阐述政治自由和三权分立学说,并以英国为例提出了君主立宪制的政治主张。论述了自然条件同政治法律的关系,认为自然地理环境对社会政治法律制度具有重大的制约性。论述了法律和工业、商业、货币、贸易、人口及宗教等关系,主张兴办工商业,发展贸易,反对横征暴敛,促进国际交往和世界和平。并论述罗马继承法和法国民法的起源和变革。强调严格区分各种法律规定的范围和制定法律应遵循的原则及其应注意的问题。19世纪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这部著作的影响。

《论法的精神》是孟德斯鸠最重要的、影响最大的著作,也是一部综合性的政治学著作。全书分为三卷。第一卷主要是关于法的概述以及法与政体之间的关系;第二卷讨论的是法与政治权力的关系、政治自由和分权学说;第三卷论述了法律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该书中提出的追求自由、主张法治、实行分权的理论,对世界范围的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很大影响。通观这本书,其部分政治、法律和经济方面的理论,让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政治方面的理论主要有政体分类理论,自由理论和三权分立学说。

关于政体的划分,不同思想家都有各自的划分,划分的标准不完全相同,却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根据统治者的人数以及统治的正当性进行划分。孟德斯鸠将政体划分三种,即为共和政体,君主政体和专制政体。共和政体是全体人民或一部分人民掌握最高权力的政体,分为民主政体和贵族政体。民主政体是最高权力掌握在全体人民手中的政体,而贵族政体是最高权力掌握在一部分贵族手中的政体。君主政体是指最高权力掌握在一个人手中,但是,君主是按照固定的法律进行统治的政体。而君主根据自己反复无常的意志来统治的政体则是专制政体。

在自由方面,孟德斯鸠认为,自由并不意味着人们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自由仅仅意味着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做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的话,那么他就不再自由了。法律是公民自由的界限,一旦公民的行为越过法律,那么他的自由便不复存在。在他看来,一切有权力的人都会无休止的滥用权力,所以必须对权力进行限制来捍卫自由。

因此,他提出了三权分立理论。即立法,行政和司法的分开。这三种权力必须分开行使,在分立的同时实现制衡。如果两种或三种权力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构手中,自由便不复存在了。

孟德斯鸠从与政治自由相对立的层面上来论述其三权分立理论。在他看来,权力具有这种特性,即“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到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因此,他便设法给权力某种界限。他设置限制的方法乃是“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他因此合乎逻辑地提出了权力分立理论,即他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有关国际法事项的行政权力和有关民政法规事项的行政权力。在其后又详尽地论述了三权之间的制约对于保障公民自由的作用。他说,“当立法权与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之手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

无论分权还是制约,都服务于保障自由的目标。其权力理论与自由观是相互支撑的,作为保障自由实现的手段,权力分立反映了他对集权主义和暴政的厌恶及对自由的向往。其自由观是建立在坚实的人性论基础上的,因此,其考察英国政治得出的权力分立理论也有相当的基础。虽然当时英国的政治并非如他所想,但他的理论在美国的成功实施无疑可以证实其天才的设想的智慧。

在我们谈到权力分立有助于自由的保障与实现时,不可忽视的是,权力分立与制衡也能较好地保障社会秩序的稳定。作为一个自由主义者,他似乎以秩序为自由之前提。“在良好政治下生活的人民,总比那些没有规章,没有领袖,在森林里游荡的人民要快乐些......。”同时他认为,应采用温和手段改进社会顽疾以使法律恢复效力。从以上两点,我们可以对无秩序状态的否定。

而法律方面,孟德斯鸠认为,法主要是由事物的本性产生出来的必然关系。他将法律分为自然法和人定法。自然法是人定法之前天然存在的法律。它源自我们的自然本性,而人定法是建立在社会之后,人们自己制定的法律。而后,孟德斯鸠又接着分析了法律与防御力量,进攻力量,政治制度自由、公民自由、气候、土壤、贸易、税收、宗教习俗、货币等事物的关系。孟德斯鸠在书中论述了许多具体的刑法与民法理论。孟德斯鸠认为,立法应与政体的原则相适应。在民主政体下,立法应该鼓励平等和节俭;在贵族政体下,立法应该限制贵族的骄横;在君主政体下,立法应该鼓励荣誉;而在专制政体下,立法要倾向于恐怖。他主张制定法时,表述简洁以事实为基础,无充分理由不变更法律,删除无用的理由,以有利于有用的法律。

在经济方面的理论上,孟德斯鸠认为,私有财产是人类的自然权利。民事行为中的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都是平等的。公共利益绝不能动用政治手段和法律手段去剥夺个人的财产。同时,他认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应该大力发展工商业,反对苛捐杂税和横征暴敛。

孟德斯鸠是十八世纪上半叶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启蒙运动作为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为即将到来的大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武器。三权分立思想虽然不是最先在法国大革命中实现,但是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却是利用了这个权力制衡理论,发展到现在超级大国。<<论法的精神>>对美国的政治制度的设计发挥了重要作用。美国的三权分力制度的思想是以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理论为指导思想的。同时这里面权力的分立和制衡对我国的政治体制的改革有着很大启发和借鉴作用.

下载《论法的精神》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法的精神》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法的精神读后感

    《论法的精神》读后感 孟德斯鸠是法国十八世纪杰出的启蒙思想家、法学家。回溯到十七世纪末至十八世纪初的法国,极端的封建专制主义发展到了顶峰并走向没落,第一、二等级的封......

    论法的精神 读后感

    《论法的精神》读后感 趁着寒假,我拜读《论法的精神》这本书。《论法的精神》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查理·路易·孟德斯鸠最重要的著作。它以法律为中心,又遍涉经济、政治、......

    论法的精神读后感范文合集

    《论法的精神》读后感巢城浪子摘要:孟德斯鸠作为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其思想在法学界影响深远。《论法的精神》是他的集大成的作品。在世界法律发展史上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笔者试......

    《论法的精神》读后感

    《论法的精神》读后感孟德斯鸠(1689—1755)是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前期启蒙运动的杰出代表,又是法国资产阶级著名的法学家。《论法的精神》是其一生重要的著作,当时的伏尔泰......

    《论法的精神》读后感

    《论法的精神》读后感 试问“法律”为何物?也许有人会说法律时人们,或是公民在一个国家或这世界上生存、生活所必须要遵守的规定,法律规定了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法律告诉你什......

    论法的精神读后感

    读《论法的精神》有感 姓名:姚采学号:3100102111院系:化学系 孟德斯鸠身处于法国封建主义从高峰急剧走向没落的时代,路易十四当时为实现称霸欧洲的雄心,采用极端的专制主义压迫人......

    《论法的精神》读后感

    佛教界禅师提出参禅有三种境界: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参禅有所感悟时,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至参禅彻悟时,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这就是参禅的最高境界。它的哲理意味在于,认识......

    论法的精神读后感3000【《论法的精神》读后感】[合集]

    佛教界禅师提出参禅有三种境界: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参禅有所感悟时,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至参禅彻悟时,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这就是参禅的最高境界。它的哲理意味在于,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