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诗二首教案
课 文:1 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文中 12 个生字:“居、草、烟、童、散、归、纸、晓、眠、落、知 少”;会写 6 个字:“飞、少、忙、多、早、学”;学会新偏旁:“竖心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3)读懂诗句的意思,感受春天的美好。2.过程与方法:
(1)结合课件,理解诗句;(2)以读为主,读中体会。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春天的美好;
(2)激发学生对春天的热爱与向往之情。
4、重点、难点分析
1.朗读、背诵古诗,体会春天的美好。2.识字、写字。
课前准备1.生字词卡片。2.多媒体课件。3.投影仪。教学时间
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知诗人
(一)(展示课件第七屏)展示作者简介:“高鼎是清代后期诗人,他的诗善
于描写自然风光。我们曾经学过他写的《画》。”学生齐背《画》,教师朗读简介。《村居》是高鼎的另外一篇有名的作品,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村居》。
(二)教师板书课题,学生一起读题。
(三)有哪个小朋友能说说,这首古诗的题目“村居”是什么意思?(学生 回答)
二、解诗意
(一)初读全诗,认识生字:
1.(展示课件第十屏)出示视频,随录音播放展开全诗文本。2.学习偏旁:“竖心旁”。竖心旁的笔顺重点标出:点、点、竖。3.指名竞赛读,看谁读得棒,集体评议,教师引导学生从正面评价。
(二)学生自由朗读,读准生字、读出韵脚和节奏感。1.疏通诗句,了解诗意。(展示课件第十一屏)(1)村居:住在农村。
(2)拂堤杨柳:杨柳枝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抚摸堤岸。
(3)醉:迷醉,陶醉。指杨柳被春天的气息陶醉了。这两行诗写出了时间(早春二月)、地点(堤岸旁),突出了环境的美:地上,青草依依;空中,黄莺唱着歌儿翻飞,处处春意盎然。(4)散学:放学。
(5)鸢:老鹰。纸鸢:风筝。
这两行诗写明了人物(刚放学回来的儿童)、事情(放风筝)。这大好的春光
可别错过,赶紧拿出彩色的风筝,让春风将它们送上天空。
放风筝是要借助风力的。诗中没用到“风”字,可却有几处能让你感受到那
温暖的春风。请找出来。(“拂堤杨柳”——柳条轻轻摆动,轻轻抚摸堤岸,那是春风在轻轻地吹。)(“放纸鸢”——风筝飞上高空,与青草绿树相映成趣,那是春风把它托上空 中的!)
感谢春风,给放学回来的孩子带来了这么多欢乐!2.品读古诗。
(1)学生齐读,读准字音。注意“堤”“鸢”两个字的发音。(2)指名诵读,读出感情。
(带着欣赏、陶醉之情读一、二行;以激动、欢快之情读三、四行。)(3)分组竞赛读,集体评议。
三、悟诗情
1.(展示课件第十二屏)出示相应界面,学生观察插图,结合生活实际,感受春天美好,体会儿童放风筝的快乐。2.点击出现文本,教师旁白:“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春
语文版一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1 古诗二首 4 天的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
们兴致勃勃地放风筝。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
勃勃的‘春乐图’。全诗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 3.学生自由朗读古诗,熟读成诵。
四、作业练习
1.(展示课件第十三屏)出示第一题,学生认真观察给出的四幅图,再根
据图意选择相对应的诗句。
2.课件出示题目,检查学生学习效果。3.指名背诵。
第二课时
一、知诗人
1.(展示课件第二十一屏)课件展示孟浩然画像与简介:“孟浩然是唐代著
名诗人,他的诗大多描写田园风光,表达对农家生活的热爱,对当时和后世都有 很大的影响。”教师朗读简介,学生认真观看课件。《春晓》是孟浩然的代表作之
一,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春晓》。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一起读题。
3.“晓”是天刚刚亮的时候,也可以说是早晨。它另外还有一个意思,就是 “知道”“懂得”。那么这首古诗的题目“春晓”是什么意思呢?(学生回答)
二、解诗意
(一)自学理解
1.(展示课件第二十三屏)出示全诗文本,播放录音。2.学生自由朗读,读准生字、读出韵脚和节奏感。3.指名竞赛读,看谁读得棒,集体评议,教师引导学生从正面评价。
(二)交流讨论,体会诗意 1.“眠”指睡眠、睡觉;“觉”指感觉、知道。第一行意思是:春天的夜里
睡得很香,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语文版一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1 古诗二首 5 2.“处处”指的就是到处;“闻”在诗里是听见的意思,听用耳,从耳入门;
“啼”是叫。第二行意思是:早晨醒来,到处都能听到清脆悦耳的鸟叫声。“啼
鸟”是为了押韵,把“鸟啼”倒装过来。
3.第三行意思是:昨天夜里听到刮风、下雨的声音。
4.第四行意思是:经过风吹雨打,不知道被打落的花朵有多少呢。从另一
角度说明春天繁花盛开。
(三)想象春天
1.(展示课件第二十四屏)展示画面,学生根据提示,想象春天的美景。
(学生汇报)(1)(展示课件第二十五屏)展示画面,学生根据提示,想象春天早晨的特 点。(学生汇报)(2)(展示课件第二十六屏)学生根据提示,想象夜里春风春雨情景。(学生 汇报)
三、悟诗情
(一)(展示课件第二十七屏)课件出示相应界面,学生观察插图所示的小树、花朵、小鸟、蝴蝶和春风,结合生活实际,感受春天美好。
(二)点击出现文本,教师旁白:“诗人通过对春风、春雨及花鸟的具体感受,描绘了一幅极富生命力的鸟语花香的绚丽春景,表现了诗人热爱自然、珍惜春光 的情感。”
(三)学生自由朗读古诗,熟读成诵。
四、作业练习
1.(展示课件第二十八屏)出示填空题,检查学生学习效果。2.课件出示题目,学生认真比较、区分每组中的两个字:“处/外、鸟/乌、少/小”再分别组词。3.指名背诵。
第二篇:古诗二首教案
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古诗,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能力。
2.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4.有感情地背诵这二首古诗。教具准备:
自制课件(朗诵伴奏和相关图片)。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展示古诗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在你们的脑海里一定储存着不少的古诗吧?你能把自己最喜欢、印象最深的古诗背给同学听一听吗?
2.生展示古诗。
3.同学们背得很有韵味,也很精彩。在这些古诗中,有描写祖国壮丽山川的,有抒发强烈的爱国情怀的,有倾诉思乡之情的„„
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咏马的诗。板书课题。
二、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自由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后借助注释,试着说说两首诗的大概意思。
2.指名朗读古诗,一人读一首,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全班齐读两首古诗,边读边想:这两首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读后交流:
(1)作者都是唐朝的诗人,随机让学生借助自己搜集的有关资料,谈谈对作者的了解,教师作适当的补充,介绍背景。(课件出示)
(2)都描写了马。随机设疑:写马只为写马吗?对此我们需要认真体会。
三、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1.学习《房兵曹胡马》。
(1)指名朗读古诗,读后说说题目的意思。
(2)诗的前四句正面描写了马的哪些外形,各有什么特点?
提示:首句交代胡马的产地,来自“大宛”。二句写好马的形象、特征(瘦),“锋棱瘦骨”,把与人相若、神健气清、并夹裹着凌厉之风的神骏形象摆在读者面前。接着,三、四句从静动两方面续写马的形态,尖耳、蹄轻,生动地描写出马的体态的俊健。
(3)作者向我们刻画了一匹怎样的骏马?
(4)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品味作者的用词之妙,把骏马之神之灵之骏写得入木三分,栩栩如生。
(5)作者的心情如何?
感受诗人在看到这匹宝马良驹时所引起的兴奋、欣喜而又夹杂着欣赏、赞叹的多重感情体验,然后通过品读来回味。
(6)古诗后四句,作者笔锋一转,描写马的品格。借写马的品性,表达了对友人的期盼,更表达了诗人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的抱负。
(7)“骁腾”、“横行”是什么意思?你感受到什么?
(8)它为什么能“所向无空阔”?想象一下,房兵曹的这匹好马驰骋疆场会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学生想象交流。
(9)看到这匹宝马良驹,即可想象它的英勇善战。此时,作者的心情如何?指读,体会。
(10)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什么?
作者对宝马良驹的赞誉,对友人的激励,抒发着自己踌躇满志,充满远大抱负的情怀,豪迈之情溢于言表。
(11)教师小结:如果说诗歌的前四句是主要是通过描写马的外形特点来刻画马的雄健神骏,表达诗人内心所受到的视觉冲击的话,那么在诗歌的后四句,则是通过转写马的品性来抒发自己的豪迈情怀,英豪之气。看到房兵曹拥有如此的好马,诗人杜甫的灵感焕然喷发,于是他大笔一挥,创造出了一幅形神兼备、惟妙惟肖的“胡马”图,言简意赅又淋漓尽致。千载之下,我们都似乎可以体会到杜甫在写作此诗时那种欲罢不能、不吐不快的创作欲望及诗人建功立业的鸿鹄之志,壮阔胸襟!
(12)指导朗读,配古典乐曲。(试读、指名读、齐读、试背。)
(13)齐背古诗,边背边想象情境。
2.学习《马诗》。
(1)过渡:如果说杜甫笔下的马是雄健俊美的,那么诗人李贺笔下的马又是什么样子?
(2)自读诗文,启迪质疑。用学过的方法,自读,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3)学生小组试讲,感知诗意。
(4)赏析前两句的含义,师生共议“沙如雪”、“月似钩”的丰富意蕴,这是一番怎样的情景?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
(5)师生共同在音乐中想象,感受“大漠、燕山”空阔寂寥、清冷大气的场面。师相机点拨:这悲凉、清冷的场面从侧面衬托了诗人壮志未酬、怀才不遇、异常愤懑的心境。
(6)指导朗读。生读,评议。
(7)自读“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这是一匹怎样的马?(引导学生抓住“金络脑”、“快走”,形象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8)作者多么希望能施展自己的才华,投笔从戎,驰骋沙场,建功立业,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献上自己的一点力量。可是昏庸腐败的朝廷不认同他的才华,英雄无用武之地,他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
想到这些,诗人怎能不焦急?——引读“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想到这些,诗人怎能不忧虑?——引读“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想到这些,诗人怎能不愤慨?——引读“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9)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情境,体会作者想要实现理想的迫切心情。
四、整体参读,体察诗蕴
1.交替互读两首古诗。
2.这两首诗歌都描写了马,但诗人笔下的马特点不同,各具特色,而且古诗中的场景不同,人物不同,所要表达的情感也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都是借对马的描写,表达自己内心真挚的情感。
五、拓展延伸,实践积累
搜集其它描写马的古诗,欣赏交流体会。
第三篇:古诗二首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朗读,懂得诗句,想象诗中的景象和意境,体会夏日山亭和田园风光的美丽。
能力目标:背诵两首古诗。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朗读并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想象诗中的景象和意境。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课件
教学流程
一、多媒体课件展示画面,引导学生说说画上的景物,出示古诗题目。
二、初步了解诗作者。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古诗大意。
1、自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处。
3、小组读,合作学习,解决提出的问题。
四、再读古诗,想象诗歌画面
1、自由读,想象画面。
2、自由组合与学习伙伴合作读。
3、配乐朗读,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和意境。
五、感情朗读、背诵。
六、检查识字
七、实践活动
课后积累描写风光的古诗,背下来召开一次赛诗会。
第四篇:古诗二首教案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中所选区的两首古诗分别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房兵曹胡马》和唐代著名诗人李贺的《马诗》,这两首诗都描写了马,与本单元的课文主题“马”联系紧密,但是虽然两首诗都描写了马,却有所不同,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这方面入手,理解诗意。教学目的要求:
1、认识识字表生字,读准发音,记清字形。
2、学会写字表生字,能够读准发音、记住字形,用正确的书写姿势进行规范的书写,把字写美观、工整、大方。
3、用多种方法熟读古诗,体会两首诗的意象同于不同之处。
4、鼓励学生细心阅读,交流感悟,作者用哪些具体的内容来说明中心句的,体会这种写法。教学重难点:
古诗的诗句以学生诵读为主,朗读要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自悟词句的大致意思,在自读体会的基础上合作学习,交流对语句的体会。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马吗?你最喜欢马的那些方面?给大家说一说。
2、今天我们学习两首古诗,描写了马。板书课题:古诗二首
二、讲授新课:
(一)《房兵曹胡马》
1、这首诗是哪位诗人所写?(唐朝诗人杜甫)
2、自由朗读这首诗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大面积指名朗读,齐读。
4、要求读准每个生字,读不准的画出来。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指朗读好的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注意听:自己读的不熟练的生字的发音。
2、学生自己再朗读课文。
3、指学生分层次读课文,进一步巩固生字的发音。
(三)再读一读书,深入感受
1、小组讨论:本诗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汇报,其他同学进行补充,纠正。
晓在线
3、评一评哪个小组讲得最好。
(四)教师指重点词,学生回答。
1、你理解了哪句诗的意思?
指名让学生复述诗的大体意思,教师进行整理。
第二课时
(一)教学《马诗》
1、这首诗是哪位诗人所写?(唐代李贺)
2、自由朗读这首诗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大面积指名朗读,齐读。
4、要求读准每个生字,读不准的画出来。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指朗读好的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注意听:自己读的不熟练的生字的发音。
2、学生自己再朗读课文。
3、指学生分层次读课文,进一步巩固生字的发音。
(三)再读一读书,深入感受
1、小组讨论:本诗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汇报,其他同学进行补充,纠正。
3、评一评哪个小组讲得最好。
(四)教师指重点词,学生回答。
1、小组中理解诗句的含义。
2、指名让学生复述诗的大体意思,教师进行整理。体会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意思?学生充分发言,体会诗人由一开始扫兴到兴奋的感情变化。
(五)这首诗与《房兵曹胡马》都是写了马,比较一下他们有什么不同?
学生根据诗的意境,诗所表达的情感等方面进行探讨。
四、板书设计:
古诗二首
房兵曹胡马
马诗
唐朝 杜甫
唐朝 李贺 课后反思:
学生学习古诗一定的基础,并知道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但是没有接触过这样抽象、极其富有哲理的诗文,在读诗节奏上、情感渗透方面需要指导。由于预习充分课上学生可以完成背诵。
《房兵曹胡马》和《马诗》从不同侧面入笔,反映了两位诗人的不同心境。通过两首诗歌的对比,学生能更好的理解每首诗蕴含的意思以及明白了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到“我手写我心”的写作目的。本节课在指导学生自学古诗和拓展学习方面进行了较好的尝试。
尊重学生利用多种方法学习,情感的激发与习惯的养成。注意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学生能够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情感。受到感染和激励。人人在古诗文方面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第五篇:古诗二首教案
沭阳如东实验学校初一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课题:《古诗二首》
主备人:单延安
审核人:缪小燕 日期:2014.02.16 教学目标:
1、预习,解读古诗大意。
2、反复诵读,读出意境、意蕴。
3、背诵古诗二首
重点难点:解读古诗大意,读出意境、意蕴。课前准备:
1、查阅关于常建、杜甫的文字资料。
2、熟读成诵。
教学方法:诵读赏析 教学过程:
学习《题破山寺后禅院》:
一、导入新课
由背景和作者简介导入
二、个性展示
1.齐读本诗,思考问题
(1)找出后禅院的特点的语句。(2)概括后禅院的特点。
2.诗的最后两句隐含的一个成语是,由这两句,我们很容易想起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王维的诗句。3.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中“空”字用得极好,好在哪里?
4.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三、合作探究
1、“曲径通幽处”一句,对“曲”课文注释为一作“竹”。编者选取用“曲”而不用“竹”,你认为这两个词在表达的意境上有什么区别?
2、“万籁此俱寂”和“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
3、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那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4、“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中的“深”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说说你对这个词的理解。
四、整合提升:
本诗抓住山寺中独特的景物,运用了以静显静,以动显静的表现手法,塑造了一个幽深静寂、安祥和平、自然高远的境界。
学习《登岳阳楼》: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来学习另一首诗——《登岳阳楼》,看看这首诗又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二、个性展示:
这首诗用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三、合作探究:
1.现在就让我们借助联想和想象,看能不能用自己的话将诗人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描述出来?
2.从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一句,你感受到作者登楼的感情怎样呢?
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此时的诗人,经历了岁月的沧桑,面对山河破碎的祖国,自己壮志未酬,国家前途渺茫,可谓百感交集。3.这种情感是怎么表现的呢?
虚实交错,今昔对照。用“昔闻”为“今上”蓄势,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4.“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 让你联想到了谁的诗句?由此感受到了怎样的意境?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比较:曹操的诗句通过写沧海吞吐日月,写出了自己博大的胸襟。杜甫此诗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让我们感受到了洞庭湖的浩翰无边、吞吐日月,同样壮阔。)(意境:博大壮阔)
5.这两句中表现力最强的词语分别是哪个?(坼、浮)你能说说这两个词的妙处吗?(可与“列”“映”比较)
“坼”字,诗人下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雄浑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四、整合提升
1.“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2.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吗?(不是)从哪句可以看出?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如果说,前三联是句句写景,句句含情的话,那么这一联则是直接抒情。此时的杜甫不只是感叹自己穷愁潦倒、漂泊无依的身世,更为正处在战火中的祖国“涕泗”横流啊。儒家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此时的杜甫呢?他是“穷也胸怀天下,胸怀百姓”啊,他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你们还从他的哪些诗句感受到了呢?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bì)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xiàn)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杜甫《登楼》)3.小结:本诗标题是《登岳阳楼》,但诗歌并不局限于写“岳阳楼”和“洞庭水水”。诗人摒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身世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五、检测反馈
1.背诵两首古诗。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