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古诗二首 教案

时间:2019-05-15 05:47: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4古诗二首 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4古诗二首 教案》。

第一篇:4古诗二首 教案

古诗二首 《望洞庭》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

2、反复诵读古诗,于品词析句、想象意境中熟读成诵。

3、感受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情朗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难点:对“两相和”、“镜未磨” “白银盘里一青螺”景象的感悟。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板书“洞庭湖”:你们领略过它的美景吗?

2、让我们来游览一番(播放课件)。相机请去过的同学做小导游简略介绍。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欣赏“月夜图”时,请学生尝试用词语形容所看到的景象,如:水平如镜、波光粼粼、月光如水、皓月当空、月明星稀、风清月朗„„

二、学习古诗

(一)知作者

1、板书:刘禹锡、望。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诗人(指板书)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眺望了月夜下的洞庭湖美景,于是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佳作——《望洞庭》。

2、关于刘禹锡,你们了解多少?(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代表作:《乌衣巷》、《陋室铭》。)

(二)明诗意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刘禹锡所吟诵的景象中去。

1、要求学生自读全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汇报读,正音。

3、小组竞赛形式朗读古诗,指导评价。

4、引导学生回忆理解诗句内容的方法(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5、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在小组内说说诗句的基本意思。

6、全班交流诗的大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7、重点把握:“两相和”——〉湖光与秋月之“和谐”。这是水月澄洁的宁静氛围,呈现出一派和谐之美。“镜未磨”──〉把“潭面”比作“没有打磨的铜镜”,有些模糊,有些迷蒙。为什么?(一是月光下不真切;二是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湖面浩阔,如月下铜镜铺在大地。涟漪轻起,粼粼细波,好一派迷蒙之美。“银盘青螺”──自然之美。月夜遥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似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大自然如同精妙绝伦的工艺珍品,让人爱不忍释,好一处秀美柔和之景。

(三)悟诗情

1、播放背景古乐,学生自由练读,想象画面,读出韵味,感受意境。

2、读着诗句,你眼前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3、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心情?请读出这种感受。

三、背诵全诗

1、自由组合练习诵读。

2、指名背诵。

四、拓展延伸

1、同学们,描写洞庭湖的诗还有许多,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些诗句的特点是把洞庭湖写得气势雄伟、境界壮阔。刘禹锡本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现在,给大家见识两首同题诗(课件出示),我们来对比诵读一番。

题君山 题君山(雍 陶)(方 干)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曾于方外见麻姑,闻说君山自古无。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元是昆仑山顶石,海风吹落洞庭湖。

2、洞庭景象美不胜收,古往今来,歌颂者无数。回家后,请感兴趣的同学收集一下描写洞庭湖的诗歌和文章,我们找个机会再来交流。

五、布置作业

1、收集描写洞庭湖的诗歌和文章。

2、默写《望洞庭》,可配画。

望天门山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古诗就像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自古以来,优秀的诗作就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望天门山》。(板书课题)

二、分析题意

师:“望”是什么意思?

生:看,在远处看。

师:望天门山是什么意思?

生:站在远处看天门山。

过渡句:那么诗人李白究竟在天门山望到了什么?又是站在哪里里望的?就让我们去诗中寻找答案吧!请同学们翻到课本84页,把这首诗多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读清节奏,读完后结合注释、看看插图,想想诗的意思。

三、初读古诗,初悟诗意

师:下面同学们读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读清爽,读通顺。(1)矫正字音:中断、楚江、至此、青山、孤帆;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断、楚、孤、帆,师带生在田字格的练习纸上补充诗句(2)指读古诗 过渡句:古人作诗讲究有板有眼、有韵律,所以我们要读出节奏,读出韵律。(3)出示幻灯片,指导按节奏朗读。

过渡句: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就是一幅画的话,画中都有什么景物呢?下面同学们默读古诗,把诗中写景的词语画下来?

四、绘画想象,感悟诗境

1、生汇报写景词语。(师板书)

2、请同学们想象画面读古诗。

3、一生通过朗读的方式和大家分享画面。

过渡:都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今天老师就要带大家把这首诗所表现的景物画下来。(出示天门山图片),首先你认为天门山是怎样的山?在书中找答案(课下注释)师介绍天门山:天门山在今天的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山。

4、是啊,名为天门必为天之门户也,诗中哪一句写到了这天门山?(出示第一句)师:第一句作者望出了什么?(板书:天门断,楚江开)传说中这天门山原是闭合的,只因一把利剑以不可抵挡之势将它劈开,谁来读出这种劈开的气势,劈开后形成了天门山,像门户一样。指名读。这把利剑是什么?楚江(课下注释)介绍楚江: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让我们想象着奔腾东去的楚江水,齐读。

5、天门山的气势出来了,那水又是怎样的水呢?(出示第二句)出示幻灯片,指读第二句。师:第二句作者望出了什么?(碧水回)生:望到碧水流到天门山,有转变了方向。师:为什么会转变方向,水流的不是很有气势吗?谁有如此大的能耐让汹涌澎湃的楚江水“至此回”呢?理解“至此回”,(师板简笔画或者贴图山、水)解释回:浩荡而来的楚江水自西向东涌入天门山,遇到了山的阻挡,不得不改变方向,折向北而流,“回”字就是回转,改变方向。天门山硬生生地让浩荡的长江水改变了方向,这样的气势谁来读?指名读。水是浩荡的长江水,山是险峻的天门山,山水在暗暗较量,读好这个回字,齐读。

6、水冲山开,山阻水回,山水互相作用,形成了这样的壮景。(幻灯片出示一、二句)齐读。过渡:你们读出了山的气势,水的澎湃!诗中还有哪儿让你感受到了这样的气势?(幻灯片出示三、四句)指名读。师:作者此时的心情怎么样? 生:高兴,喜悦。师:为什么高兴? 生:因为诗人陶醉在美丽的山水之中了。师:你知道李白是站在哪里望天门山的吗?小组合作,讨论一下这个问题。汇报:生:小船上。通过“两岸青山相对出”这句诗,我们知道的。“相对出”应该是两岸的青山变得越来越清晰,是因为诗人坐着小船,越来越靠近天门山。师:“出”是什么意思? 生:突出,也就是天门山由原来的看不见,变得越来越清晰。师:这个“出”字用得出神入化,把原本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师:此时此刻,你的头脑中又出现了什么画面。(板书孤帆来,红日,板画或贴图孤帆、红日)生:两岸的青山一会出现,一会又忽闪不见,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然驶来。归纳:满眼的山水风光开阔了作者的胸襟,感染了作者的心情,由此妙笔生辉: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青山绿水衬托着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然驶来,怎能不令人心驰神往呢?齐读。

7、引读三、四句。

好一个“出”字啊,让我们觉得这两岸的青山像在比高矮呢,读——

好一个“出”字啊,让我们知道了诗人的船由远及近,这两岸的青山就好像张开双臂在迎接他呢,读——

好一个“出”字啊,尽显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文采,读——

8、引读全诗(出示幻灯片,配乐引读)看,在那水天相接的地方,一条小船慢慢地驶过来了,让我们和诗人一道坐上这只小船,望见了这样的山(出示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指读),望见了这样的水(出示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指读),小船顺流而下,从两山之间穿过,只见(出示第三句)——“两岸青山相对出”,穿过狭窄的河道,看见的又是——“两岸青山相对出”(指读),又拐了一道弯,看见的还是——“两岸青山相对出”(指读),那是因为——“孤帆一片日边来”(齐读)。

9、(指名)生配乐朗读。师:祖国山河如此壮丽美,谁来跟随着优美的音乐,再次感受这青山绿水带给我们的享受。

10、师:这首《望天门山》早已成为千古绝唱,现在就有人把它谱写成了一首歌曲(播放《望天门山》古诗新唱),我们一起来欣赏由《望天门山》改编的歌曲,同学们跟着一起唱。

11、师:这么美的诗,让我们闭上眼睛,脑海中想象那美丽的画面,试着背诵一下,让它永远定格在我们的记忆中。指名背诵、齐背。

12、师:这么美的诗,我们不但要背诵,而且要能默写出来,下面同学们拿出你的练习纸在背面“小练笔”处默写出这首古诗。

五、结语

同学们,祖国的山河壮美如画,许多文人墨客都在祖国的大好河山留下了自己的优秀诗作,等着你们去欣赏,去诵读。

六、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断)

楚江(开)

碧水(回)

青山(出)

孤帆(来)

红日

第二篇:古诗二首教案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中所选区的两首古诗分别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房兵曹胡马》和唐代著名诗人李贺的《马诗》,这两首诗都描写了马,与本单元的课文主题“马”联系紧密,但是虽然两首诗都描写了马,却有所不同,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这方面入手,理解诗意。教学目的要求:

1、认识识字表生字,读准发音,记清字形。

2、学会写字表生字,能够读准发音、记住字形,用正确的书写姿势进行规范的书写,把字写美观、工整、大方。

3、用多种方法熟读古诗,体会两首诗的意象同于不同之处。

4、鼓励学生细心阅读,交流感悟,作者用哪些具体的内容来说明中心句的,体会这种写法。教学重难点:

古诗的诗句以学生诵读为主,朗读要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自悟词句的大致意思,在自读体会的基础上合作学习,交流对语句的体会。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马吗?你最喜欢马的那些方面?给大家说一说。

2、今天我们学习两首古诗,描写了马。板书课题:古诗二首

二、讲授新课:

(一)《房兵曹胡马》

1、这首诗是哪位诗人所写?(唐朝诗人杜甫)

2、自由朗读这首诗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大面积指名朗读,齐读。

4、要求读准每个生字,读不准的画出来。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指朗读好的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注意听:自己读的不熟练的生字的发音。

2、学生自己再朗读课文。

3、指学生分层次读课文,进一步巩固生字的发音。

(三)再读一读书,深入感受

1、小组讨论:本诗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汇报,其他同学进行补充,纠正。

晓在线

3、评一评哪个小组讲得最好。

(四)教师指重点词,学生回答。

1、你理解了哪句诗的意思?

指名让学生复述诗的大体意思,教师进行整理。

第二课时

(一)教学《马诗》

1、这首诗是哪位诗人所写?(唐代李贺)

2、自由朗读这首诗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大面积指名朗读,齐读。

4、要求读准每个生字,读不准的画出来。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指朗读好的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注意听:自己读的不熟练的生字的发音。

2、学生自己再朗读课文。

3、指学生分层次读课文,进一步巩固生字的发音。

(三)再读一读书,深入感受

1、小组讨论:本诗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汇报,其他同学进行补充,纠正。

3、评一评哪个小组讲得最好。

(四)教师指重点词,学生回答。

1、小组中理解诗句的含义。

2、指名让学生复述诗的大体意思,教师进行整理。体会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意思?学生充分发言,体会诗人由一开始扫兴到兴奋的感情变化。

(五)这首诗与《房兵曹胡马》都是写了马,比较一下他们有什么不同?

学生根据诗的意境,诗所表达的情感等方面进行探讨。

四、板书设计:

古诗二首

房兵曹胡马

马诗

唐朝 杜甫

唐朝 李贺 课后反思:

学生学习古诗一定的基础,并知道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但是没有接触过这样抽象、极其富有哲理的诗文,在读诗节奏上、情感渗透方面需要指导。由于预习充分课上学生可以完成背诵。

《房兵曹胡马》和《马诗》从不同侧面入笔,反映了两位诗人的不同心境。通过两首诗歌的对比,学生能更好的理解每首诗蕴含的意思以及明白了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到“我手写我心”的写作目的。本节课在指导学生自学古诗和拓展学习方面进行了较好的尝试。

尊重学生利用多种方法学习,情感的激发与习惯的养成。注意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学生能够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情感。受到感染和激励。人人在古诗文方面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第三篇:古诗二首教案

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古诗,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能力。

2.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4.有感情地背诵这二首古诗。教具准备:

自制课件(朗诵伴奏和相关图片)。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展示古诗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在你们的脑海里一定储存着不少的古诗吧?你能把自己最喜欢、印象最深的古诗背给同学听一听吗?

2.生展示古诗。

3.同学们背得很有韵味,也很精彩。在这些古诗中,有描写祖国壮丽山川的,有抒发强烈的爱国情怀的,有倾诉思乡之情的„„

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咏马的诗。板书课题。

二、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自由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后借助注释,试着说说两首诗的大概意思。

2.指名朗读古诗,一人读一首,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全班齐读两首古诗,边读边想:这两首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读后交流:

(1)作者都是唐朝的诗人,随机让学生借助自己搜集的有关资料,谈谈对作者的了解,教师作适当的补充,介绍背景。(课件出示)

(2)都描写了马。随机设疑:写马只为写马吗?对此我们需要认真体会。

三、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1.学习《房兵曹胡马》。

(1)指名朗读古诗,读后说说题目的意思。

(2)诗的前四句正面描写了马的哪些外形,各有什么特点?

提示:首句交代胡马的产地,来自“大宛”。二句写好马的形象、特征(瘦),“锋棱瘦骨”,把与人相若、神健气清、并夹裹着凌厉之风的神骏形象摆在读者面前。接着,三、四句从静动两方面续写马的形态,尖耳、蹄轻,生动地描写出马的体态的俊健。

(3)作者向我们刻画了一匹怎样的骏马?

(4)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品味作者的用词之妙,把骏马之神之灵之骏写得入木三分,栩栩如生。

(5)作者的心情如何?

感受诗人在看到这匹宝马良驹时所引起的兴奋、欣喜而又夹杂着欣赏、赞叹的多重感情体验,然后通过品读来回味。

(6)古诗后四句,作者笔锋一转,描写马的品格。借写马的品性,表达了对友人的期盼,更表达了诗人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的抱负。

(7)“骁腾”、“横行”是什么意思?你感受到什么?

(8)它为什么能“所向无空阔”?想象一下,房兵曹的这匹好马驰骋疆场会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学生想象交流。

(9)看到这匹宝马良驹,即可想象它的英勇善战。此时,作者的心情如何?指读,体会。

(10)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什么?

作者对宝马良驹的赞誉,对友人的激励,抒发着自己踌躇满志,充满远大抱负的情怀,豪迈之情溢于言表。

(11)教师小结:如果说诗歌的前四句是主要是通过描写马的外形特点来刻画马的雄健神骏,表达诗人内心所受到的视觉冲击的话,那么在诗歌的后四句,则是通过转写马的品性来抒发自己的豪迈情怀,英豪之气。看到房兵曹拥有如此的好马,诗人杜甫的灵感焕然喷发,于是他大笔一挥,创造出了一幅形神兼备、惟妙惟肖的“胡马”图,言简意赅又淋漓尽致。千载之下,我们都似乎可以体会到杜甫在写作此诗时那种欲罢不能、不吐不快的创作欲望及诗人建功立业的鸿鹄之志,壮阔胸襟!

(12)指导朗读,配古典乐曲。(试读、指名读、齐读、试背。)

(13)齐背古诗,边背边想象情境。

2.学习《马诗》。

(1)过渡:如果说杜甫笔下的马是雄健俊美的,那么诗人李贺笔下的马又是什么样子?

(2)自读诗文,启迪质疑。用学过的方法,自读,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3)学生小组试讲,感知诗意。

(4)赏析前两句的含义,师生共议“沙如雪”、“月似钩”的丰富意蕴,这是一番怎样的情景?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

(5)师生共同在音乐中想象,感受“大漠、燕山”空阔寂寥、清冷大气的场面。师相机点拨:这悲凉、清冷的场面从侧面衬托了诗人壮志未酬、怀才不遇、异常愤懑的心境。

(6)指导朗读。生读,评议。

(7)自读“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这是一匹怎样的马?(引导学生抓住“金络脑”、“快走”,形象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8)作者多么希望能施展自己的才华,投笔从戎,驰骋沙场,建功立业,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献上自己的一点力量。可是昏庸腐败的朝廷不认同他的才华,英雄无用武之地,他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

想到这些,诗人怎能不焦急?——引读“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想到这些,诗人怎能不忧虑?——引读“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想到这些,诗人怎能不愤慨?——引读“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9)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情境,体会作者想要实现理想的迫切心情。

四、整体参读,体察诗蕴

1.交替互读两首古诗。

2.这两首诗歌都描写了马,但诗人笔下的马特点不同,各具特色,而且古诗中的场景不同,人物不同,所要表达的情感也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都是借对马的描写,表达自己内心真挚的情感。

五、拓展延伸,实践积累

搜集其它描写马的古诗,欣赏交流体会。

第四篇:古诗二首教案

沭阳如东实验学校初一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课题:《古诗二首》

主备人:单延安

审核人:缪小燕 日期:2014.02.16 教学目标:

1、预习,解读古诗大意。

2、反复诵读,读出意境、意蕴。

3、背诵古诗二首

重点难点:解读古诗大意,读出意境、意蕴。课前准备:

1、查阅关于常建、杜甫的文字资料。

2、熟读成诵。

教学方法:诵读赏析 教学过程:

学习《题破山寺后禅院》:

一、导入新课

由背景和作者简介导入

二、个性展示

1.齐读本诗,思考问题

(1)找出后禅院的特点的语句。(2)概括后禅院的特点。

2.诗的最后两句隐含的一个成语是,由这两句,我们很容易想起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王维的诗句。3.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中“空”字用得极好,好在哪里?

4.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三、合作探究

1、“曲径通幽处”一句,对“曲”课文注释为一作“竹”。编者选取用“曲”而不用“竹”,你认为这两个词在表达的意境上有什么区别?

2、“万籁此俱寂”和“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

3、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那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4、“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中的“深”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说说你对这个词的理解。

四、整合提升:

本诗抓住山寺中独特的景物,运用了以静显静,以动显静的表现手法,塑造了一个幽深静寂、安祥和平、自然高远的境界。

学习《登岳阳楼》: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来学习另一首诗——《登岳阳楼》,看看这首诗又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二、个性展示:

这首诗用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三、合作探究:

1.现在就让我们借助联想和想象,看能不能用自己的话将诗人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描述出来?

2.从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一句,你感受到作者登楼的感情怎样呢?

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此时的诗人,经历了岁月的沧桑,面对山河破碎的祖国,自己壮志未酬,国家前途渺茫,可谓百感交集。3.这种情感是怎么表现的呢?

虚实交错,今昔对照。用“昔闻”为“今上”蓄势,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4.“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 让你联想到了谁的诗句?由此感受到了怎样的意境?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比较:曹操的诗句通过写沧海吞吐日月,写出了自己博大的胸襟。杜甫此诗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让我们感受到了洞庭湖的浩翰无边、吞吐日月,同样壮阔。)(意境:博大壮阔)

5.这两句中表现力最强的词语分别是哪个?(坼、浮)你能说说这两个词的妙处吗?(可与“列”“映”比较)

“坼”字,诗人下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雄浑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四、整合提升

1.“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2.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吗?(不是)从哪句可以看出?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如果说,前三联是句句写景,句句含情的话,那么这一联则是直接抒情。此时的杜甫不只是感叹自己穷愁潦倒、漂泊无依的身世,更为正处在战火中的祖国“涕泗”横流啊。儒家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此时的杜甫呢?他是“穷也胸怀天下,胸怀百姓”啊,他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你们还从他的哪些诗句感受到了呢?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bì)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xiàn)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杜甫《登楼》)3.小结:本诗标题是《登岳阳楼》,但诗歌并不局限于写“岳阳楼”和“洞庭水水”。诗人摒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身世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五、检测反馈

1.背诵两首古诗。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五篇:古诗二首教案

《古诗二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田春丽

【教材分析】

本课有《过分水岭》和《饮湖上初晴后雨》两篇古诗。第一首作者是温庭筠,诗中作者化无情之物为有情,生动地再现溪水潺潺的景象。第二首是苏轼的作品,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宁静素雅、美轮美奂的杭州西湖的景致。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字1个,写字3个。理解“似有情、潺湲、潋滟、空濛、相宜”等词在诗中意思

2、有感情朗读古诗,理解古诗内容,背诵古诗,了解自然界中湖水壮阔美丽。能力目标:理解重点词句,感悟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课外古诗,扩大阅读量。

情感目标:通过对古诗的反复吟诵,品味古诗的语言美和情感美,与作者共鸣,产生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会诗句的美感,理解诗意。产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由景展开联想,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渗透学习作者用描写景物或事物表达自己要说明的道理这种写作手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水吗?那谁来说说关于水的成语有哪些?(学生畅所欲言)今天,老师将带领大家学习关于水的两首古诗。板书课题

2、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3、揭题

过分水岭:过,路过。分水岭,地名,指汉水与嘉陵江的分水岭

饮湖上初晴后雨:饮湖上,在湖上饮酒。初晴后雨,开始是晴天,后来下雨了。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朗读古诗

2、认字1个,写字3个。理解似有情、潺湲、潋滟、空濛、相宜”等词在诗中意思。

3、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三、引导自学

1、自由读古诗3遍,要求读正确。

2、小组为单位,交流理解词语,不理解的划?准备质疑。

3、初步感知古诗大意。

四、交流释疑

1、指名朗读第一首古诗,师生纠错

2、朗读第二首古诗,师生纠错

3、解释词义,质疑不理解的词语

4、说出古诗大意(1)《过分水岭》:(2)《饮湖上初晴后雨》:

5、指导朗读

6、指导书写生字:区分状和妆。强调“抹”写法

五、背诵古诗

六、当堂检测 1.听写生字

2、背诵古诗

七、布置作业

1、抄写古诗3遍(必做题)

2、默写古诗(选做题)第二课时

一、直接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古诗两首。

二、出示学习目标

1、吟诵品读,深入感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三、引导自学

1.品读第一首:“得同行”,同行指谁?“惜别”体现了什么?从中体会诗人的感情是什么?

2、品读第二首:西湖在晴天和雨天的景色各是怎样的?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晴方好”“雨亦奇”写出了什么。

3、作者看到西湖美景的心情如何。把什么比作成了什么?

四、交流释疑 1.第一首:

“得同行”,同行指谁?“惜别”体现了什么?从中体会是人的感情。

(同行指溪水。“惜别”体现了作者的依依惜别之情。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溪水的喜爱)

2、第二首: 西湖在晴天和雨天的景色各是怎样的?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晴方好”“雨亦奇”写出了什么。(作者对西湖美景的喜爱)

作者看到这般美景的心情如何。(高兴)作者把什么比作什么?

(把西湖比西子,也因为这传神的比喻,使“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称。

3、指导朗读。

4、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五、拓展延伸(推荐古诗)

《忆江南》唐.白居易 《水帘》唐.罗邺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万点飞泉下白云,日出江花红胜火,似帘悬处望疑真。春来江水绿如蓝,若将此水为霖雨,能不忆江南。更胜长垂隔路尘。

六、当堂检测 1、感情朗读古诗

2、两首古诗的相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点是:(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布置作业:

1.搜集与“水”有关的古诗。(必做题)

2、完成练习册(必做题)3.背诵诗意(选做题)【板书设计】 过分水岭 饮湖上初晴后雨 似有情 晴 水光潋滟 方好 同行雨 山 色空蒙 亦奇 惜别 西湖-----美-----西子(喜爱)(赞美)【教学反思】:

下载4古诗二首 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4古诗二首 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古诗二首教案

    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3、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掌握自学古诗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古诗二首教案

    古诗二首 备课单位 三门峡第四小学备课教师 马红 教学目标:通过反复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从而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反复......

    古诗二首教案

    《古诗二首》教案 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三个生字。 2、理解诗意,想像诗中描绘的景象,感受古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

    古诗二首教案

    雁门太守行》 李贺 学习目标: 1、流利诵读,欣赏和背诵每首古诗。 2、反复诵读,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3、理解每首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

    古诗二首 教案

    《古诗二首》教案 南阳市二十一学校四年级组 高艳玲 教学目标: 1、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3、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

    古诗二首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朗读,懂得诗句,想象诗中的景象和意境,体会夏日山亭和田园风光的美丽。能力目标:背诵两首古诗。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学重点:朗读并背诵古诗......

    23(教案)古诗二首

    23 古诗二首 《元 日》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默写课文。 3.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

    《古诗二首》名师教案

    《古诗二首》名师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8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读古诗,背诵古诗。 3.感受诗中描写小儿垂钓和夜晚所见的情景,有学习古诗的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