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外国诗两首 教学设计 教案[推荐阅读]

时间:2019-05-13 21:26: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4 外国诗两首 教学设计 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4 外国诗两首 教学设计 教案》。

第一篇:4 外国诗两首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了解莱蒙托夫、休斯相关的文学常识,领略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3.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的内涵。

2.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内涵,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导入设计1: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兴趣】(谈话型)

教师:如果你要给外国朋友介绍我们的祖国,你会选择什么呢? 学生:长城、故宫、家乡的小吃、社会的和睦……

教师:每个国家都有其特有的风景名胜、历史建筑、风土人情。今天我们随着诗人莱蒙托夫和休斯走进俄罗斯和美国,一起领略这两个国家的风土人情。播放俄罗斯和美国风情的视频。

导入设计2:

【设计意图:了解背景,加深对作者创作意图的理解。】(背景型)《祖国》发表于1841年4月号的《祖国纪事》杂志。1839年俄国斯拉夫派诗人霍米亚柯夫发表一首《祖国》,认为俄罗斯的伟大在于人民的温顺和对东正教的虔信,沙皇统治集团的御用文人也借爱国主义来炫耀他们的文治武功,莱蒙托夫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自己对祖国的“奇异的爱情”,把祖国美好的大地和勤劳的人民视为祖国概念的真正内涵,表现出他想了解和接近人民并休戚与共的强烈愿望。

课堂实录

一、初读文章,感知内容

【问题的设置,意在梳理文章内容,掌握诗歌内容。】(学生朗读诗歌《祖国》,思考问题,讨论交流,得出答案。)(教师适当点拨)

1.你认为统摄全诗的是哪句?

2.这种爱情是“奇异的爱情”,奇异体现在何处呢?

3.诗人对祖国的“爱情”是无以替代的,这种不可动摇的感情哪句再次强调了? 4.“但我爱--我不知道为什么--”你知道是什么引起诗人对祖国的“爱情”吗? 5.诗歌的最后一节描述了农家生活,看看诗人描写了什么?你体会到了什么? 明确:

1.统摄全诗的句子: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

2.奇异体现在:连我的理智也不能把它制胜/无论是鲜血换来的光荣/无论是充满了高傲的虔信的宁静/无论是那远古时代神圣的传言/都不能激起我心中的慰藉的幻梦。

3.强调的句子:“但我爱——我不知道为什么——”。

4.引起诗人对祖国爱情的原因:凄清、沉静的草原,随风晃动的森林,汹涌奔腾的河水,村落间的小路,茫茫的夜色,颤抖的灯光,野火冒起的轻烟,田野的小山头,闪着微光的白桦,这些就是构成俄罗斯的点点滴滴的最真实的生命。5.诗人描写了:堆满谷物的打谷场、农家茅房、浮雕窗板的小窗、有露水的节日夜晚、陶醉的农人笑谈、伴着口哨的舞蹈。在平淡的描述背后,我们体会到了诗人对祖国最真挚的爱恋。

二、赏析诗歌,引导探究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置,旨在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感情】 1.诗中的“我”仅指作者本人吗?对诗中的”河流“你是怎样理解的?

2.第二节“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那样深邃”有何作用?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3.第三节中,诗人开始回顾历史,说说他都看到了什么? 4.朗读四五节,看看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5.第五节“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样深邃”应该这样理解?这两句诗反复两次出现有什么表达效果?

(学生朗读诗歌,讨论交流,得出答案。)明确:

1.从诗歌的题目可以看出,诗歌中的“我”代表黑人种族,可以把“河流”理解为历史的象征。

2.作用: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第一节对河流的认识只限于“了解”,第二节中我已经深入的用灵魂去感受河流,而黑人的灵魂因为见证历史而深邃。

3.诗人看到的内容有:

幼发拉底河: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曾诞生过古代文明。刚果河:非洲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

尼罗河:世界上最长的河流,尼罗河流域曾诞生过古代文明。密西西比河:北美洲最大的河流。

林肯:曾担任美国总统,任职期间废除了奴隶制,使美国的黑奴获得了解放。4.句式特点:第四节与第一节相仿,但更简明,最后一节是第二节的重复,意在强化、突出主题。黑人的种族见证了人类的发展历史,黑人的灵魂里容纳着人类的文明、历史的沉淀,因而显得“深邃”。

5.这句话可以理解为由于黑人对“河流“的见证,人类文明的成果都在黑人的灵魂里有所积淀。这句诗是走着代表全体黑人发出的自豪的宣言:黑人种族是有着悠久传统的种族。这两句诗反复出现,在结构上前后照应。

课堂小结

学完这两首诗歌,我们可以体会到不同的国度,不同肤色的人,却有着一颗相同的爱国心,我们也应该热爱祖国,树立远大的理想,为祖国的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课后习题

1.积累字词。

2.莱蒙托夫把爱国比作奇异的爱情,休斯把爱国比作深邃的河流,你把爱国比作什么?试着写几句话,抒发你对祖国的感情。

板书

第二篇: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教案

19、外国诗两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外国诗两首的写作背景;背诵这两首诗。

2、过程与方法 :理解两首诗以说理而见长的特点。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感受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在困境中执著追求理想的信念,并思索自己的人生之路。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以说理见长的特点。了解诗歌的作者及写作背景,掌握文中的生字词,背诵第一首诗。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课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丹麦作家安徒生的童话故事丑小鸭的遭遇引出话题。然后,启发:同学们,当你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困难与挫折的时候,你是一味埋怨命运不公,还是勇敢地与命运抗争?让我们看看俄国诗人普希金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板书课题、作者:《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

二、夯实基础

(一)字词过关

瞬息shǜn

伫立 zhǜ

芳草萋萋qī

尴尬gān'gà 瞬息:一眨眼一呼吸的短时间。幽寂:幽静寂寞。

荒草萋萋:指野草生长得茂盛的样子。涉足:指进入某种环境或范围。伫立:长时间的站立。

(二)作者简介

普希金(1799--1837):19世纪俄国伟大的诗人,俄国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和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俄罗斯文学之父”。著名诗作有《自由颂》《致大海》《致恰达耶夫》等,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篇小说《上尉的女儿》等。

(三)背景介绍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当时俄国革命如火如荼,但是诗人却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在这种处境下,诗人并没有丧失斗志和希望,他依然热爱生活,执著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他在邻居女儿的纪念册上题下了这首诗。

三、整体感知

(1)应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诗歌(或用录音机播送课前录制的配乐朗诵带),有音像效果营造诗美的气氛,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

(2)播放轻音乐,让学生自己试着和乐而诵,进一步激发情趣。(3)指名某同学在全班朗读后,根据学生朗读情况作初步的报导,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语气语调,读出感情。问:诗歌的两部分各表现了怎样的内容?

明确:第一部分写如果身处逆境,不必悲伤,要耐心等待,快乐的日子一定到来;第二部分写要永远向往美好的未来,现在虽身处逆境,当时过境迁,往事都将成为亲切的回忆。问:怎样理解“生活欺骗了你”?

明确:这是特指在生活中因遭遇艰难困苦而身处逆境。作者写这首诗时,正被流放,这是他自己真实生活的写照。专制扼杀正义,沙皇镇压革命,所以说,人生经历着苦难,生活遭遇着不幸。这是生活对热爱她的人的一种“欺骗”。问: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明确: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也是一种面对噩运时的崇高境界。这也是这首诗能够深受人们喜爱的原因所在。

教师:刚才我们初步感知了诗歌的内容和感情,请同学们结合刚才的理解,再次来读这首诗,希望大家能在诵读中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四、合作探究

问:从刚才初步的分析中,我们知道了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面对困境时的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可是,从诗句上看,我们只能说“不要悲伤”是一种乐观;可诗人又说“须要镇静”,“镇静”岂不就是“忍耐、忍让”?那不就是消极、无所作为吗,难道这也能说是“积极乐观”?

请大家展开讨论,谈谈你们的看法。(同桌或前后左右互相讨论,然后请同学发言。教师针对不同意见适当加以评述,但要鼓励发表自己的意见,表扬有创新精神。结果不必求统一。)

明确:这个问题可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在诗中,诗人的意思是当时沙皇专制统治相当严酷,革命势力一时还不能与之硬抗,故只能暂时保存实力,耐心等待,当有一天时机成熟时,将完全而彻底地爆发。二是在生活中,当人们遭遇不幸时,往往会无所适从,或是灰心丧气,或是暴跳如雷,常常会失去理智,做出傻事。这时候首先需要的是冷静沉着,而不是盲目地争强斗胜,以致反而坏了事,故必须“镇静”。这里,“镇静”就是“不慌乱”,即便把它理解为“忍耐、忍让”,那也是说不要急功冒进;“镇静”,才能保持清醒,才能看准时机。而这一切,都是为了更好地抗争,更有效地抗争。所以说,“须要镇静”同样是表达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问: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成为亲切的怀恋”?

明确:这个问题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作者强调的是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坚信这一切一定会过去的,当这一切都已经成为过去之后,再回过来思念这一困境中勇敢地面对现实,执著地追求理想的过程时,将会为自己的坚定、顽强、不屈不挠而深感欣慰,那将会倍感亲切。另一方面,作者要表达的对人生的看法是,人生应当是丰富多彩的,人的经历应当是丰富多样的,这是由生活本身的特点决定的,所以,每一种经历都是一种财富,正如七色虹那样,少了哪一种都会是一种残缺,尤其是在逆境中的磨砺,更是一种宝贵而亲切的精神财富,更能锻炼生活的勇士,更能铸造精彩的人生。这也是人生的真谛,它与中国古诗中“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从苦寒来”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同学们再次诵读这首诗,加深体会,同时争取当堂会背。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普希金的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体会了作者身处困境时那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也再次领略了诗美的艺术魅力。对我们今后在人生道路上经历风雨,经受磨练有非常好的引导作用和巨大的教育意义。

提问: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与一般诗歌相比,这首诗有什么不同?

明确:这首诗的确没有什么形象,短短的八句诗,都是以劝告的口吻在诉说。这个问题涉及到诗歌的类型与形式。它是诗歌形式的一种,叫做哲理诗。诗人以平等交谈的口吻,娓娓诉说的语气,和婉亲切的语调,热诚坦率的与读者对话;诗句清新流畅,感情热烈深沉,有丰富的人情味和深刻的哲理味,从中可以让人感受到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绪。所以,这首诗问世后,迅速流传开来,在全世界的许多地方,许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成为激励自己前进的座右铭。希望我们同学在学习了这首诗后,也能拥有诗人那样的博大胸怀,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尤其在遇到挫折与困境的时候,能够以积极进取的精神,笑对人生,成为生活的真正强者。

六、板书设计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普希金哲理诗

生活“欺骗”不要悲伤、心急积极(困境、挫折)镇静、永远向往乐观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跟大家一起学习了俄国诗人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诗《未选择的路》。

二、夯实基础

(一)作者简介

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父亲在他11岁时去世。母亲把他带到祖籍英格兰地区的马萨诸塞州。中学毕业后,在哈佛大学肄业二年。这前后曾做过纺织工人、教员,经营过农场,并开始写诗。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弗罗斯特常被称为“交替性诗人”,意指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他又被认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

(二)背景介绍

《未选择的路》作于1915年。1912年,已经38岁的弗罗斯特做出了一个重要选择:放弃在一所师范学校教书的职业,放弃可能更加平坦、安稳的生活,而选择写作诗歌。当时很多人热衷于搞诗歌试验,他却坚持使用日常语言描写日常事务。这首诗写的就是他的人生选择。

三、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

(1)应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诗歌(或用录音机播送课前录制的配乐朗诵带),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

(2)播放轻音乐,让学生自己试着和乐而诵,进一步激发情趣。

(3)指名某同学在全班朗读后,根据学生朗读情况作初步的指导,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语气语调,读出感情。

说到路,人们自然会很容易地联想到生活之路。这首诗就是写人生之路的。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

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志向;

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叹;

鲁迅也有“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哲理思辨;„„

人们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于是,人生的选择,也就是“路”的选择了。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这首《一条未走的路》有着深刻的意蕴,它正是借写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的。

问:怎样理解诗中所说的“路”?这里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诗中所说的“路”,表面上指的是自然界的道路,实际上是借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这是一种象征手法。我们学过的诗文中有不少这样的例子。问:这首诗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 这首诗是写人生之路的。人生之路很多,人的一生只能选择一条。当踏上这条道路以后,可能会发现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于是就对未选择的路产生向往,也是对美好人生的向往,这便是诗人表达的意思。他告诉我们,人生的选择很重要,人生的选择又很无奈。既要敢于选择,又要慎重对待,切莫“一着不慎,一生皆输”。

小结:从全诗的结构看,诗人写自己选择的路,但重点却放在另一条未选择的路上。为什么这样安排呢?其实未选择也就是选择,选择就意味着放弃,放弃也蕴含着选择。所以这首诗中诗人恋恋不忘的是那一条未选择的路,而不是已经选择的路,这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诗人从日常生活中提炼诗情,写得朴实自然,不事雕琢,哲理丰富,读来意味深长。教师:刚才我们从整体上感知了诗歌的内容和感情,请同学们结合刚才的理解来读这首诗,希望大家能在诵读中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四、合作探究

问:诗人选择了自己的路,可为什么题目却是“一条未走的路”?

请大家展开讨论,谈谈你们的看法。(同桌或前后左右互相讨论,然后请同学发言。教师针对不同意见适当加以评述,但要鼓励发表自己的意见,表扬有创新精神。结果不必求统一。)明确: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思考作答:

从诗歌内容与结构看,诗中虽写到已选择的路,但重点强调的是那条“未走的路”;从诗歌的感情基调来看,诗人并不是要抒发为自己选择的这条路而欢欣或庆幸,而是对未走的那条路的留恋;从诗歌的主旨上来说,诗人的写作意图是要引起人们对未选择的路加以思索,从而也是对最初的选择的反思,进而告诫人们人生道路的选择要慎之又慎。所以,诗歌以“一条未走的路”为题。

问:在诗歌表现出的情绪上,《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与《一条未走的路》有什么不同?

明确:《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表现得积极乐观;《一条未走的路》则表现出些许的忧郁。问:这两首诗可能会对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明确:两首诗都富于哲理,且都富于人情味。《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透露出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更多的是给人以鼓舞;而《一条未走的路》对于人生选择的思考,反映了人们普遍的心理,或许更能容易读者的共鸣。

四、课堂小结

教师:同学们,学习这两首诗,我们或许对于人生会有更多的认识与思考。怎样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如何面对人生的挫折困境,的确是个决定命运的重大问题。尤其在我们初涉世事的年纪,这两首诗教给我们的道理,会使我们受益无穷。所以说,读诗,使人增长智慧,使人陶冶情操。希望同学们多读好诗,在自己的成长道路上,更理智,更坚强,更乐观;使自己的人生更丰富,更圆满,更精彩!板书设计

一条未走的路

弗罗斯特哲理诗

自然之路无奈

——选择————慎重

人生之路留恋

(象征)

教学反思

第三篇:《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

备课大师:免费备课第一站!外国诗两首

教材分析

《蝈蝈与蛐蛐》和《夜》是两首优美的田园诗。它们都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又各有特点。《蝈蝈与蛐蛐》一诗构思巧妙,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这首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景象;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去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但它所表现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景象,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夜》一诗,像优美的图画,像轻柔的音乐,像迷人的梦境,让人沉浸其中而产生无限的遐想。全诗虽是纯写景,却渗透着诗人对自然的心灵感应,渗透着生命的底蕴。两首外国诗歌的特点是人文内涵更为丰富、含蓄,给人以广阔的想像空间。读诗时教学生学会放飞想像,用改写、续写来加深对诗作的理解,培养审美能力。两首诗还很适合培养学生自学诗歌的能力,课堂教学时要注意教学生归纳总结学习诗歌的方法,做到指导一首而带动无穷。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的构思艺术。能力目标

1.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2.揣摩精美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3.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式学习诗歌,培养学生自学诗歌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察诗人对自然的感应,深入理解生命底蕴,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教学重、难点

突破方法: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蝈蝈与蛐蛐》,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学习抓住诗歌意象并激发学生的想像和联想来赏析诗歌画面,体会诗人情感。

突破方法:教师引领学生学习《蝈蝈与蛐蛐》,时刻提醒并总结诗歌鉴赏的方法。然后,指导学生运用这些方法自学《夜》,也可以提供多种多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由选择自主阅读。目的是利用好自读课,让学生自主阅读,充分体验各种自学方式所带来的阅读快乐。

教学方法

1.诵读感悟法: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诗歌,把握诗歌主旨及诗人的情感意蕴。2.小组学习法: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自学《夜》。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设计

(一)在这个单元学习中我们一起赏过了雪,听过了雨,看过了星,今天我们要来一个垄上行,到田园中去走走。复习田园诗的知识(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多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提示学生背诵《过故人庄》《饮酒》《归园田居》等田园诗,创设浓厚的学习氛围。

http://www.xiexiebang.com/ http://www.xiexiebang.com/ http://www.xiexiebang.com/ http://www.xiexiebang.com/ http://www.xiexiebang.com/ http://www.eywedu.net/

第四篇: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

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

咸丰民中

杨艳

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2.在外国诗学习中,回顾前几课学习的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再次领会它们让诗产生美感的作用。’

3.能说出诗人选取代表性季节和选取小生命(蝈蝈、蛐蛐)进行创作的意图,理解诗人为什么发出“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感叹。

4.体会大自然的多面及其生生不息的美好。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感情。

2.以静写动的手法及其前后两幅画面的叠印。3.感慨“大地的诗歌不会死亡”的主旨。

教学难点:以静写动的手法及其前后两幅画面的叠印。

过程与方法 :

1.诵读法

引导学生感悟诗歌,把握诗歌主旨及诗人的情感意蕴。2.感悟法

引导学生感悟理解诗歌的具体内容、语言特点等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歌唱自然,赞美自然是诗歌永恒的主题,即使是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在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和诗意。今天,我们将在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引领下,去倾听生命的歌吟。因为是来自国外的诗歌。可能会比较难理解些,同学们愿意挑战吗? 二. 整体感知:

听读课文,假设自己置身其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听完后用一句话讲讲你的感受。(听读课文,我感受到了……..)三. 解读探究: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诗中描绘了哪两幅图景?(幻灯片)

教师提示(概括诗歌内容时要看看标题,找找主要意象,画画关键词语)板书:

盛夏:

蝈蝈的乐音

严冬

蛐蛐的歌儿

2.大声朗读课文,看看蝈蝈蛐蛐鸣叫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作者是以什么样的心情来写这些声音的?并找出依据

(提示:抓住诗中的动词,形容词体会感情)(喜悦 喜爱。)(依据:沉醉 喜悦 乐音 弹)

3.蝈蝈的乐音为什么在夏天那么突出?(抓住夏天骄阳,其他鸟儿的昏晕,理解以静写动

衬托的写作手法。)在写蛐蛐的歌儿时也用了同样的写法,请你找出来。(寂寞的夜晚,昏昏欲睡的人们)衬托蝈蝈蛐蛐的叫声充满了生机,动听悦耳。

4齐读课文,画出点明诗歌主旨的句子。你认为诗歌的构思哪些方面别具匠心?

方法指导:(看看这两句话分别在文中哪些地方?有什么作用?用的什么标点,冒号作用:提示下文,引出下文。

常见构思技巧:抑扬 铺垫 照应 以小见大 虚实结合等。两句话将诗歌分成两部分,动静相称,(生机勃勃的盛夏(动景)宁寂严冬和温馨家庭(静景),)意境优美。(板书)

第14行为什么要写蝈蝈?明明诗歌两个层次很清晰,前面写蝈蝈,后面写蛐蛐,可末行又写蝈蝈,会不会是笔误啊?怎么会绕回去了? 明确:

这是诗人的联想。先写夏天蝈蝈,再写冬天蛐蛐,最后又联想到蛐蛐,诗就不会变成两截了。有了整体感。还使前后呼应。也照应了第一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点明了“此起彼伏”的特点。突出了中心。

答题思路:1指出用了什么构思技巧。2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是如何运用构思技巧的。3简析有怎样的效果,传达了怎样的情感或者主题。

学生小组研讨,教师分析用板书展示诗歌构思上的别具匠心:,分别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和“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开头,点明主旨;又分别用盛夏的生机勃勃突出“蛔蝈的乐音”,用宁寂的夜晚温馨的家庭突出“蛐蛐的歌儿”,把全诗分为前后对应的两部分,并再次联想蝈蝈的叫声将夏冬两幅画面叠印起来。

这首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景色;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去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但它所表现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景象,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着墨不多却富有内涵,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角度新颖独到,构思颇具匠心。(出示幻灯片。结构)

5.理解“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大地的诗歌怎么理解?(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是什么修辞?)如何理解“从来”?在诗中找到依据。

诗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把大自然中生灵的鸣唱比喻为“大地的诗歌”。

夏天,鸟儿不叫了,就出现了蝈蝈的乐音,冬天,夜晚寂寞了,就出现了蛐蛐的歌儿,由此,大地的诗歌是四季不歇的,是“从来不会”死亡的。

而“诗歌”又含有“歌唱”及“美好”之意。因此,诗句的含义是说大自然的鸣唱优美如诗歌,永不停息,赞美了大自然的蓬勃生机。

板书: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6.概括主题: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歌颂了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生生不息的永恒美,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板书:大自然的美好,生生不息,热爱

赞美

小结:大家都积极参与了诗歌的感悟,那么你该有所收获了。将对诗歌的理解再

次还原到诗歌中,找出你最欣赏的诗句,细细品味。同学们可以内容、情感、结构、技巧、字词等方面赏析。请大家再次饱含真情地朗诵全诗。(全班朗读)四.迁移训练

抓住诗中意象的特点,可以体会诗歌的情感,《蝈蝈与蛐蛐》这首诗选取了具有生命活力的蝈蝈和蛐蛐作为代表,表现了大自然四季“歌声”不断的特点,构思巧妙、意境精美。我们也可以深深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的赞美。

赏析诗歌的方法是相通的,请同学们将刚刚学过的方法,迁移到另一首诗歌上,请大家自学《夜》。1.了解作者

2.反复朗读,想象画面

3.出示问题:1.诗歌抓住了“夜”什么特点?2.夜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3.诗歌传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五.课堂小结:

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是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在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即使是极为平常的夜景,在诗人笔下也变得美丽。每个人对诗歌的感悟可以不同,但赏析诗歌的方法是相通的,希望同学们能用本单元所学方法,真正进入诗歌的美妙境界。

第五篇:《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

《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2、写景诗的特点

能力目标: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教育目标: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1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学习和欣赏第一首诗《蝈蝈与蛐蛐》

作者简介:济慈,美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三、读熟诗歌,注意体会所表达的感情

四、整体把握;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五、问题研究:

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六、课后练习一:

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第二首:《夜》

一、作者简介: 叶赛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二、赏析,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三、结合课后练习二训练:

1、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

2、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四、反复朗诵这首诗,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美景

五、当堂做完《目标检测》 教学课后记:

这首诗意境非常美,对学生而言较难理解,教学中应当注意激发学生的感情,从中体会诗歌的美,并能结合自己的理解,去试验着写一首小诗。如《月光下的校园》、《静静的公园》等。

下载4 外国诗两首 教学设计 教案[推荐阅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4 外国诗两首 教学设计 教案[推荐阅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大全

    《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2.能说出诗人选取代表性季节和选取小生命(蝈蝈、蛐蛐)进行创作的意图,理解诗人为什么发出......

    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1、了解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2、分析写景诗的意境。3、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教学重点】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教学难点】体会诗人......

    《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2、写景诗的特点。【能力目标】分析写景诗的意境。【教育目标】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重点难点】如何欣赏写景的诗......

    《外国诗两首》教案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外国诗两首的写作背景;背诵这两首诗。 (二)理解两首诗以说理而见长的特点。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三)感受诗人真诚博大......

    外国诗两首教案.

    4、外国诗两首 蝈蝈与蛐蛐 济 慈 教学目标: 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2、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3、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课时......

    《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1-教学教案

    从容说课 《祖国》和《黑人谈河流》是两首抒发爱国思乡情怀的外国诗歌。俄国诗人莱蒙托夫从独特的角度,以自己的方式,抒发了对祖国的“奇异的爱情”。全诗平实中见真情,最平常......

    4*.外国诗两首.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 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匠心构思 3.通过朗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 4.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学生......

    《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1

    《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体会莱蒙托夫对“祖国”的认识。 (二)学习诗人在流动、变幻中描写景物和民俗,融复杂感情于丰富意象的独特写法。 二、难点、重点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