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案之《第十课 避免误入犯罪歧途》第一课时
象山县石浦中学《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案
第十课 避免误入犯罪歧途
第一课时
一、运用刑法武器依法制裁犯罪行为
一、教学目标
1.认知
(1)了解犯罪的主要特征;
(2)了解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及犯罪份子应受到的刑罚处罚;(3)理解我国刑法的任务。
2.情感态度观念
教导学生认识犯罪的社会危害性,认识犯罪行为及其刑法处罚,保护人民,远离犯罪。
3.运用
分辨身边的违法与犯罪行为。
二、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
什么是犯罪,犯罪有什么主要特征
怎么区分违法与犯罪,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和《环境保护法》等法规的,属于一般违法行为;如果是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则属于犯罪行为,是具有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是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行为,是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3条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它权利,以及其它危害社会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这一犯罪的法定概念,从根本上回答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为什么这些行为是犯罪的问题,它是划分罪与非罪的总的标准。
2.教学难点
犯罪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犯罪的三个主要特征是区别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关键。违法与犯罪都具有社会危害性,但它们的危害程度不同,如殴打他人,轻伤的,仅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的,那么它属于一般违法行为;如因殴打他人导致重伤或死亡,触犯了刑法,则属于犯罪行为。所以教导学生分辨社会危害程度,能让学生分清违法与犯罪的界限,了解犯罪的危害程度。要突破这一难点的话,从一些特殊的案例可以更好加深学生的认识,比如说案
象山县石浦中学《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案
例1,抢劫罪的判罪标准一方面是推动的金额,另一方面是对受害人的伤害程度,但是无论抢劫多少钱,都是犯罪,因为它具有一个潜在的严重社会危害性,可能给受害人身体甚至生命带来危害。
3.结构线索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认识犯罪,用刑法制裁犯罪、保护人民。从认识犯罪的特点出发,过渡到对犯罪行为的处罚,最后引导学生认识我国刑法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
由于中职学生一方面是未成年人,进入中职学校学习时间不长,文化知识较为薄弱,认知水平也相对较低,心智仍不成熟;另一方面还因为思想意识、心理发展不成熟,看问题容易偏激,爱钻牛角尖,加上生活经验的欠缺,容易受到不良诱惑和意外灾害的侵害,个别中职学生误入犯罪歧途。所以对学生而言,既需要认识犯罪的危害,远离犯罪,防止犯罪的发生,还要学会运用法律武器惩治犯罪、保护人民。
四、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讲授
五、教学过程
【创境激趣】
案例1:抢劫八毛钱 被判罚八千
由山东日照市东港区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的被告人沈华(化名)抢劫8毛钱一案,法院作出判决,沈华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二年,并处罚金八千元。
16岁的沈华是日照市某酒店员工。因嫌自己的收入不够花销,就与朋友王某(另案处理)预谋“抢几个钱花花”。2006年3月6日18时许,被告人沈华伙同王某窜至日照市东港区秦楼街道文登路居委菜市场处,将路经此处的日照市某职业学校的学生陈某、安某拦住,采取殴打、语言威胁等手段,实施抢劫。不料翻遍陈某、安某全身上下,只有陈某的衣服口袋里有8毛钱,沈某、王某二人不甘心,又继续殴打、搜身,后陈某、安某趁沈某不备逃跑。2006年3月16日,沈华到被害人所在的日照市某职业学校玩耍,碰巧被陈某、安某二人认出,被抓获归案。该案起诉至法院后,法庭采纳了检察机关的指控,认定沈某的行为构成抢劫罪,鉴于其系未成年、初犯、认罪态度好等情节,依法减轻处罚,作出上述判决。
思考问题①:沈某只抢了8毛钱?为什么法院要判罚这么重?
②:假设沈某是在公交车上偷偷划破了陈某的衣袋,也是偷到了8毛钱,会被判得那么重吗?
学生分小组结合教材中的知识进行讨论并派代表在全班交流,老师参与讨论并加以提示:
抢劫之所以会判得重,主要是因为在抢劫过程中,罪犯不单侵犯了受害人的财产权,同时也侵犯了受害人的人身权利。也就是说,抢劫行为的危害不仅仅是财产,还严重影响社会安定和公民人身安全,所以,即使获得的钱财都很少,一般偷窃行为和抢劫行为相比,其社会危害性是有本质区别的。只有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的才能构成犯罪。案例2:非法侵入他人计算机信息系统、植入木马程序后盗号牟利,此种行径为广大网民深恶痛绝,但一直没有相关法律规定,导致对犯罪分子的惩处力度不够。2009年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
(七)》经批准后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
象山县石浦中学《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案
正案
(七)》在刑法第二百八十五条中增加两款作为第二款、第三款:“违反国家规定,侵入前款规定以外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或者采用其它技术手段,获取该计算机信息系统中存储、处理或者传输的数据,或者对该计算机信息系统实施非法控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提供专门用于侵入、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程序、工具,情节严重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根据这一新增的条款,南京鼓楼检察院3月2日以“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对一起盗号木码案提起公诉,使此案成为全国首例起诉提供程序工具“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的案件。老师:《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
(七)》实施以前,对‘非法侵入他人计算机信息系统、植入木马程序后盗号牟利’等行为的惩处力度不够,为什么?这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发言,老师加以点拨和总结: 某种行为是否可以定为犯罪行为,不仅要看它的社会危害程度,还必须有刑法作为依据,即,它必须触犯刑法。
课堂补充资料:什么是刑法?
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是掌握政权的统治阶极为了维护本阶级政治上的统治和经济上的利益,根据其阶级意志,规定哪些行为是犯罪并应当负刑事责任,给予犯罪人何种刑事处罚的法律。刑法是国家的基本法律之一。我国第一部刑法是1979年制定的。1997年,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对刑法进行了修订。2009年2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刑法修正案
(七)》,内容涉及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侵犯公民权利犯罪、贪污贿赂犯罪等方面的内容,这是根据经济和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在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对刑法所作的一次新的修正,是刑事法律自我完善的最新体现。
老师提出问题:通过对上面两个案例的讨论和思考,我们能够概括出犯罪有哪些主要特征?
学生归纳,老师加以补充,师生共同得出结论: 犯罪的主要特征: 1)、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 2)、触犯刑法和应受刑罚处罚。
资料分析: 张三因殴打他人导致重伤,是否应算作犯罪行为?如果他在街头与人斗殴,并未造成重大伤害,还是犯罪行为吗?如果不是犯罪行为是不是就不能对他进行任何处罚呢?
学生根据上面学到的知识进行判断,巩固对犯罪的特点的认识。老师补充:
殴打他人,如果仅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那么它属于一般违法行为;如因殴打他人导致重伤或死亡,触犯了刑法,则属于犯罪行为。
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具有社会危害性,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由公安机关依照本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
老师:刚才我们了解到,犯罪要受到刑罚处罚,那么,我国刑法规定的刑罚分为哪两大类?分别包括哪几种?
学生分组学习教材中的内容,师生一起进行归纳:
根据刑法的规定,我国刑罚的种类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主刑包括管制、拘役、象山县石浦中学《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案
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五种。附加刑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和没收财产三种。主刑的特点是,只能独立适用,不能相互附加并用。附加刑既可以作为主刑的附加刑同时适用,也可以独立适用。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115页关于“管制”、“罚金”的相关内容。我国刑法将各种犯罪行为归纳成十大类:(1)危害国家安全罪;(2)危害公共安全罪;(3)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4)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5)侵犯财产罪;(6)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7)危害国防利益罪;(8)贪污贿赂罪;(9)渎职罪;(10)军人违反职责罪。案例:“熊猫烧香”电脑病毒案
2007年2月12日湖北省公安厅12日宣布,根据统一部署,湖北网监在浙江、山东、广西、天津、广东、四川、江西、云南、新疆、河南等地公安机关的配合下,一举侦破了制作传播“熊猫烧香”病毒案,抓获病毒作者李俊。这是中国警方破获的首例计算机病毒大案。其他重要犯罪嫌疑人:雷磊(男,25岁,武汉新洲区人)、王磊(男,22岁,山东威海人)、叶培新(男,21岁,浙江温州人)、张顺(男,23岁,浙江丽水人)、王哲(男,24岁,湖北仙桃人)通过改写、传播“熊猫烧香”等病毒,构建“僵尸网络”,通过盗窃各种游戏账号等方式非法牟利。这是中国近些年来,发生比较严重的一次蠕虫病毒发作。影响较多公司,造成较大的损失。且对于一些疏于防范的用户来说,该病毒导致较为严重的损失。由于此病毒可以盗取用户名与密码,因此,带有明显的牟利目的。所以,作者才有可能将此病毒当作商品出售,与一般的病毒制作者只是自娱自乐、或显示威力、或炫耀技术有很大的不同。另,制作者李俊在被捕后,在公安的监视下,又在编写解毒软件。
你的电脑受过病毒的侵害吗?如果没有刑法的有效打击,后果会怎么样? 学生自由回答
思考问题:结合案例和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谈谈我国刑法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的作用。
分析提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任务,是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以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刑法规定的任务,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和法制建设的要求决定的。我国刑法的根本任务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我国刑法的主要任务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保卫国家安全以及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第二,保护公共财产和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财产。第三,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第四,维护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体验导行】
1、学以致用
(1)结合课文内容,思考:怎么区别违法与犯罪?
(2)2009年5月14日,重庆市第一、三、五中级人民法院对一批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刑事犯罪分子集中进行公开宣判,其中十二名被告人涉及罪名主要包括故意杀人、故事伤害、抢劫、放火罪等。因其罪行极其严重,经最高法院核准死刑。
收集分析一两个实例,说明犯罪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及我国刑法惩治犯罪的作用。
板书设计
象山县石浦中学《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案
一、运用刑法武器依法制裁犯罪行为
1、犯罪
(1)犯罪的含义
(2)犯罪的基本特征
(3)犯罪分子应受到刑罚处罚
2、我国刑法的任务
(1)我国刑法的根本任务(2)我国刑法的主要任务
六、教学反思
法律方面的教学有相当丰富的案例,既能吸引学生,调动学习积极性,形成良好的互动,又能从案例中学到法律知识,所以,教师的提问与案例的分析极为重要,这关系到学生到案例的理解,对法律知识点的掌握。但部分学生容易用自身有限的生活经验去思考,甚至钻牛角尖,所以要注意对这部分学生的引导。
另一方面,有丰富的案例就有复杂的案情与判决,太过复杂的话,部分中职学生难于理解,所以应该尽量找些与日常生活联系较紧密的,案情与判决相对较简单的,易于学生理解的案例。还有提问的问题也不应该太理论,太复杂,以便于学生思考。
第二篇:第十课_避免误入犯罪歧途
第十课(二)避免误入犯罪歧途
一、教学目标 1.认知
(1)了解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观原因,自觉预防犯罪;(2)懂得职业活动中的各种腐败现象可能构成犯罪,树立自觉防范意识。
(3)培养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的品质,与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公共利益及贪污腐败等犯罪行为作斗争。2.情感态度观念
要认同法律、自觉守法;树立以守法为荣、以违法可耻的观念,增强未成年人预防犯罪的意识和廉洁自律意识,做守法的劳动者。培养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的品质,同犯罪行为作斗争。3.运用
全面地、辩证地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学会廉洁自律,做守法的劳动者。自觉依法律己,见义勇为、见义智为,同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二、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
加强未成年人预防犯罪的意识
未成年人犯罪是全世界的共同问题。当今,未成年人犯罪已在世界范
围内被列为继环境污染、吸毒贩毒之后的第三大社会公害。只有加强未成年人预防犯罪的意识,才能自觉依法律己,也才能在此基础上,谈到同犯罪行为作斗争的问题,以及怎样同犯罪行为作斗争,所以这是教学重点。2.教学难点
培养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的品质
见义勇为、见义智为这是两个道德概念,不属于法律用语。培养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的品质,是本课道德方面的要求。因为特定群体中小学生一般是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自我保护的能力还很差,见义勇为的后果很可能是以付出生命为代价,所以对未成年人不提倡见义勇为,而是把它作为公民的义务。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良传统,“不提倡”并不等于反对,而是要让学生认同这是一种高尚的行为的同时,强调见义勇为的方式方法,要见义智为。换句话说,要求未成年人懂得在保证自身安全的条件下见义勇为,要教育学生依靠自己的智慧使用有效手段,结合自己的身心特点进行见义勇为;要避免蛮干,以免导致不必要的伤害和死亡。所以是教学难点。3.结构线索
本课时的主题是同犯罪行为作斗争。教材首先从加强未成年人自觉预防犯罪意识入手,通过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观原因,帮助学生增强法制观念,自觉预防犯罪;其次提出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要廉洁自律,做守法的劳动者。最后,培养学生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的品质,引导学生提高与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的自觉性,在将来走向社会后,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积极同违法犯罪作斗争。
三、学情分析
由于中职学生是未成年人,进入中职学校学习时间不长,文化知识薄弱,认知水平相对较低,心智还不成熟;还因为思想意识、心理发展不成熟,看问题容易偏激,爱钻牛角尖,加上生活经验的欠缺,容易受到不良诱惑和意外灾害的侵害,个别中职学生误入犯罪歧途。所以对学生而言,需要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同时中职学生思想活跃,个性活泼,对事物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开始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独立性,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有较强的求知欲,有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能够增强法律意识,认同法律,自觉守法,培养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的品质,同犯罪行为作斗争。
四、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小组协作活动法、讲授法、任务驱动法等。
五、教学过程 【创境激趣】
[情境创设]
因盗窃罪判刑3年的小华在上小学时,就曾多次有过小偷小摸的行为,逐渐养成了只要是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想尽办法据为己有的不良品性。初中二年级的一天,他从居民家的窗户爬进室内,将钱和首饰偷出,结果被判刑。[问题思考]
●结合上述案例,分析说明未成年人小华犯罪的主观原因是什么?
同学们,未成年人犯罪是全世界共同的话题,它已经被列为继环境污染、吸毒贩毒之后的世界第三大公害。为什么未成年人犯罪如此猖獗呢?隐藏在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要想弄懂这些问题,我们就要学习有关的法律知识,也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内容,第十课第二个大问题,同犯罪行为作斗争。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16页,看一看教材首先提到什么观点?
一、同犯罪行为作斗争 1.加强未成年人预防犯罪的意识
人的行为是在一定思想的支配下做出的,大家来说一说小华走上犯罪的道路的原因是什么?
很显然,小华之所以走上犯罪的道路,是因为他有小偷小摸的坏习惯,而且认为只要是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据为己有。概括地说,就是贪婪自私,价值观扭曲。那么,未成年人犯罪还有其他原因吗? 学生观察体会,思考讨论,总结归纳。【引思明理】 <设置问题> 1.对未成年人进行预防犯罪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2.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有哪些?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观原因是什么? 请同学们看课本116—117页,我们阅读课本上的案例,再继续总结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
我们先找一位同学来读一读。(略)
读得不错!下面大家一起来分析这个案例,思考以下几个问题。老师
把每个问题布置给我们几个学习小组,由各组派代表来总结发言好不好?
①龙某为什么打伤医生李某?
②龙某故意伤害他人受到了什么法律处罚? ③我们青少年应该从中汲取什么教训?
教师结合案例引导学生思考,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为什么要加强未成年人预防犯罪的意识。进一步探讨总结影响未成年人犯罪的因素。找出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大致情形。层层推进,深入探究,及时拓展。
学生认真听讲,阅读教材,交流研讨案例,进行思维整合,解决问题:对未成年人进行预防犯罪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据教材内容回答对未成年人预防犯罪的教育,并结合课本上的案例讨论,分析说明龙某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由学生总结发言。
(1)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意义
总结:增强未成年人的法制观念,使未成年人懂得违法和犯罪行为对个人、家庭、社会造成的危害,懂得违法和犯罪行为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树立遵纪守法和防范违法犯罪的意识。(2)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观原因及常见情形(材料)片刀的“用途”
北京市某中学三个初一的学生,上课传递“片刀已买好”的纸条,被老师发现,经过耐心的开导教育,三个学生说出片刀的用途。其中一个学生的邻居是私营企业主,买片刀是
想将其杀死,他们享用企业主的钱财;另一个说他母亲爱唠叨,买刀想趁母亲熟睡时将其杀死,这样就不会有人烦他了。当问及三个学生杀人的后果时,他们都摇头说:“不知道。”一张纸条被及时发现,避免了血案的发生,挽救了三个孩子。
(讨论)上述案例中的三个学生差点误入犯罪的歧途。简要说明他们差点误入犯罪的原因。
总结:三个学生差点误入犯罪的歧途,就是因为认知水平低,法律意识淡薄,价值观念扭曲,不能正确对待父母、邻居和金钱。归纳:青少年法律意识淡漠,自控力差,认知能力低,价值观念扭曲,缺乏正确的交友观。比如龙某就是因法律意识淡漠,自控力差,价值观念扭曲而走上犯罪的道路,给他人、家庭和自己带来严重的损害。由学生叙述: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大致情形。(略)(3)中职学生如何自觉预防犯罪
讨论总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规范,树立自尊、自律、自强的意识,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充分运用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同学们,我们不仅要在中学阶段预防犯罪的发生,健康成长,还要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 2.廉洁自律,做守法的劳动者
看书第118页中间的案例,思考下列问题。<设置问题> 1.程某是怎样一步步走上犯罪道路的? 由学生据教材相关内容总结回答。(略)
阅读课本118--119页相关链接的内容,归纳总结刑法中规定的职务犯罪都有哪些。由学生讲述。(略)
生活中有阳光就有阴影,有光明就有黑暗。说一说: 2.我们在职业生涯中怎样防范犯罪? 学生分组交流研讨,自主合作,探究问题。(试一试)写出一个小贴士:预防犯罪的小提示
同学们,我们不仅要自觉预防犯罪,还要同犯罪行为作斗争。怎样同犯罪行为作斗争呢?首先要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具体地讲就是——
3.培养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的品质
(小组活动)看书119页下方的案例和图片,讨论回答书上的两个问题:
①结合案例说明面对违法犯罪现象,做到见义勇为的必要性。②公民还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和方式依法同各种犯罪行为作斗争? 要回答这两个问题,首先要知道什么是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看课本120页第1自然段。比一比,看谁找得快,看谁找得准。(1)见义勇为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见义勇为,就是公民为保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的人身、财产利益,面对各种违法犯罪行为、自然灾害或者意外事故,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所实施的救助行为。
分析归纳见义勇为的构成要件:一是以保护国家、集体的利益和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为目的;二是具有不顾个人安危的情节;三是实
施了同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或者抢险、救灾、救人的行为。这三个要件必须同时具备才构成见义勇为行为。举例:2008年抗震救灾小英雄事迹介绍。(略)2008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介绍。
由这些感人的事迹,我们可以看到见义勇为之所以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就是因为见义勇为有着重要意义。哪位同学来总结一下见义勇为的意义?
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利于弘扬社会正气,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同学们,同犯罪行为作斗争,不仅有高尚的见义勇为行为,也有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看书120页相关链接内容。比较: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
(思考)未成年人如何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要想回答好这个问题,我们先来做一个活动,P120[互动在线],回答问题: ①结合上述案例,说明如何做到见义智为? ②假如在公交车上遇到小偷行窃,应如何智为? 师生共同讨论回答问题。(略)(2)见义智为,积极同犯罪行为做斗争
见义智为的内涵就是,面对不法侵害,要依靠自己的智慧作出判断,要采取机智灵活的方法与其斗争,以避免造成更大悲剧和更多不必要的伤害。
如:在公交车上遇到小偷,可采取认亲戚的方式提醒受害者,而不是
贸然与小偷打斗;或者打110报警„„等。
因本节课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增强预防犯罪意识,认同法律,自觉守法,培养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的品质,同犯罪行为作斗争。为达到此意图,在教学中设置“交流研讨”环节。【体验导行】 [生活感悟]
下面我们来分析材料中主人公是怎样走上犯罪道路的?(材料)无影“杀手”
2008年7月14号下午五点多,上海浦东曹飞在家中服毒自杀,年仅27岁。在留给家人的遗书上,第一句话是“别碰纸杯,剧毒氰化物”。氰化物毒性很强,摄入几秒钟就使人致死且无救,对其生产、销售、运输都受到严密监控。随后一个多月里,河南的小亮、宁波的李某也因服用氰化钠自杀死亡。为什么受严密监控的氰化钠会落入三个普通自杀者手中呢?经警方侦察发现,它来自哈尔滨杨海东手中。审讯中交代,他从网上查阅信息并从网上邮购过来,然后再加价倒卖给三位自杀者,从中牟利2万元。而且他还有准备寄往全国各地的快递单20多份——危险在扩散。2009年2月13号,杨海东因非法买卖危险物质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七年。<设置问题>交流研讨,共同提高
(1)私自买卖剧毒氰化物触犯了什么法律?会受到什么处罚?
(2)谈一谈杨海东为什么走上犯罪道路?
学生在教师引领下,再次交流研讨、分析案例,结合课件的动态演示,形象理解认同法律、自觉守法的深刻内涵,增强预防犯罪的意识。在教学中,通过问题的引导,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的案例,边分析案例,边解决设置问题,以此加深学生对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的理解掌握,进行预防犯罪的教育。
所设置问题需要学生在观察案例,学习本课知识的基础上,深入思考,找到答案。教师可予以讲解并补充介绍预防犯罪教育的目的和例子,及培养见义勇为品质、见义智为品质,让学生真正懂得违法犯罪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要积极预防犯罪行为,同犯罪作斗争。[课堂小结] 本课我们学习了解预防犯罪的重要意义,理解掌握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观原因,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廉洁自律,做守法的劳动者,同时要培养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的品质,积极同犯罪行为作斗争。对照板书总结。利用板书,引导学生就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以便把握法律知识,深化德育主题。
学生参与小结,实现对知识的再掌握,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果。[课堂练习] 1.2005年4月份一天中午,贵阳市17岁的小蕾在西餐厅为客人服务时,发现客人落下一部价值6000多元的手机,随手装入自己的口袋中,同时还用客人手机给贵州老家打了一个长途电话。在客人返回寻找时,她拒不承认自己拿走手机。在警方调查时,依然拒绝交出客人手机。
(1)你认为小蕾是否构成犯罪?如果构成犯罪,属于什么犯罪?
(2)说一说当我们捡到物品时应该怎么做?
2.2003年3月22日下午4时左右,广州市初二女生小苏坐公交车回家时,无意发现一个男子正盯着一名60多岁用手机与人通话的老太太。突然该男子夺过老太太的手机跳下车,跑出十几米远。小苏见状把书包抛在地上,跳下车追歹徒。曾是足球队员的她飞起一脚踹了过去,歹徒像足球一样在地上翻滚,挥手一刀划过了小苏的腋间。随后歹徒抛下抢来的手机,穿过数十个围观者扬长而去。当时没有一人上前助见义勇为的小姑娘一把,而老太太拿回被抢的手机,仅说了一声“谢谢”后就不见了人影。一名摩的司机则称赞小苏:“好样的!”晚上小苏洗澡时才发现伤口,被送到医院缝了六针。
(1)谈谈怎样看待小苏的见义勇为?
(2)面对歹徒时,我们该怎么做?
运用上述两个案例材料进行课堂练习,利用案例强化认识,通过解决设置问题的活动渗透德育教育,进行能力升华。
学生学以致用,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分组交流讨论、分析案例,深入思考,强化守法意识,提升德育主题。[课后作业] 1.完成学生用书[素质演练]部分练习题。
2.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以“见义勇为”为题,写一篇演讲稿。(不少于500字)
学生通过实践性作业,分层次巩固知识,提高认识。[板书设计]
加强未成年人预防犯罪的意识
廉洁自律,做守法的劳动者
培养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的品质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创设案例情境——设疑探究——启迪思维——激趣导思——引导学习——巩固提高——能力升华——学以致用。在教法学法上,以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为主,用案例作教学主线贯穿本课知识,精心设置问题,步步深入,激趣导学,根据案例从不同角度设计分析问题,通过学习案例让学生掌握教材知识。同时,进行多种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在知识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整体思路清晰,线索明朗,理论与实际契合度高,课堂教学效果较好。
第三篇:第十课避免误入犯罪歧途教案
第十课
避免误入犯罪歧途
第一课时
一、运用刑法武器依法制裁犯罪行为
一、教学目标 1.认知
(1)了解犯罪的主要特征;
(2)了解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及犯罪份子应受到的刑罚处罚;
(3)理解我国刑法的任务。2.情感态度观念
教导学生认识犯罪的社会危害性,认识犯罪行为及其刑法处罚,保护人民,远离犯罪。3.运用
分辨身边的违法与犯罪行为。
二、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
什么是犯罪,犯罪有什么主要特征 怎么区分违法与犯罪,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和《环境保护法》等法规的,属于一般违法行为;如果是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则属于犯罪行为,是具有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是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行为,是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3条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它权利,以及其它危害社会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 为是犯罪。”这一犯罪的法定概念,从根本上回答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为什么这些行为是犯罪的问题,它是划分罪与非罪的总的标准。2.教学难点
犯罪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犯罪的三个主要特征是区别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关键。违法与犯罪都具有社会危害性,但它们的危害程度不同,如殴打他人,轻伤的,仅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的,那么它属于一般违法行为;如因殴打他人导致重伤或死亡,触犯了刑法,则属于犯罪行为。所以教导学生分辨社会危害程度,能让学生分清违法与犯罪的界限,了解犯罪的危害程度。要突破这一难点的话,从一些特殊的案例可以更好加深学生的认识,比如说案 九月开学季,老师你们准备好了吗?幼教开学准备小学教师教案例1,抢劫罪的判罪标准一方面是推动的金额,另一方面是对受害人的伤害程度,但是无论抢劫多少钱,都是犯罪,因为它具有一个潜在的严重社会危害性,可能给受害人身体甚至生命带来危害。
3.结构线索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认识犯罪,用刑法制裁犯罪、保护人民。从认识犯罪的特点出发,过渡到对犯罪行为的处罚,最后引导学生认识我国刑法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
由于中职学生一方面是未成年人,进入中职学校学习时间不长,文化知识较为薄弱,认知水平也相对较低,心智仍不成熟;另一方面还因为思想意识、心理发展不成熟,看问题容易偏激,爱钻牛角尖,加上生活经验的欠缺,容易受到不良诱惑和意外灾害的侵害,个别中职学生误入犯罪歧途。所以对学生而言,既需要认识犯罪的危害,远离犯罪,防止犯罪的发生,还要学会运用法律武器惩治犯罪、保护人民。
四、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讲授
五、教学过程 【创境激趣】
案例1:抢劫八毛钱被判罚八千由山东日照市东港区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的被告人沈华(化名)抢劫8毛钱一案,法院作出判决,沈华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二年,并处罚金八千元。16岁的沈华是日照市某酒店员工。因嫌自己的收入不够花销,就与朋友王某(另案处理)预谋“抢几个钱花花”。2006年3月6日18时许,被告人沈华伙同王某窜至日照市东港区秦楼街道文登路居委菜市场处,将路经此处的日照市某职业学校的学生陈某、安某拦住,采取殴打、语言威胁等手段,实施抢劫。不料翻遍陈某、安某全身上下,只有陈某的衣服口袋里有8毛钱,沈某、王某二人不甘心,又继续殴打、搜身,后陈某、安某趁沈某不备逃跑。2006年3月16日,沈华到被害人所在的日照市某职业学校玩耍,碰巧被陈某、安某二人认出,被抓获归案。该案起诉至法院后,法庭采纳了检察机关的指控,认定沈某的行为构成抢劫罪,鉴于其系未成年、初犯、认罪态度好等情节,依法减轻处罚,作出上述判决。
思考问题①:沈某只抢了8毛钱?为什么法院要判罚这么重?
②:假设沈某是在公交车上偷偷划破了陈某的衣袋,也是偷到了8毛钱,会被判得那么重吗? 学生分小组结合教材中的知识进行讨论并派代表在全班交流,老师参与讨论并加以提示:
抢劫之所以会判得重,主要是因为在抢劫过程中,罪犯不单侵犯了受害人的财产权,同时也侵犯了受害人的人身权利。也就是说,抢劫行为的危害不仅仅是财产,还严重影响社会安定和公民人身安全,所以,即使获得的钱财都很少,一般偷窃行为和抢劫行为相比,其社会危害性是有本质区别的。只有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的才能构成犯罪。
案例2:非法侵入他人计算机信息系统、植入木马程序后盗号牟利,此种行径为广大网 民深恶痛绝,但一直没有相关法律规定,导致对犯罪分子的惩处力度不够。2009年2月28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
(七)》经批准后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 》在刑第二百八十五条中增加两款作为第二款、第三款:违反国家规定,侵入前款规定以外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或者采用其它技术手段,获取该计算机信息系统中存储、处理或者传输的数据,或者对该计算机信息系统实施非法控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提供专门用于侵入、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程序、工具,情节严重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根据这一新增的条款,南京鼓楼检察院3月2日以“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对一起盗号木码案提起公诉,使此案成为全国首例起诉提供程序工具“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的案件。
老师:《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
(七)》实施以前,对‘非法侵入他人计算机信息系统、植入木马程序后盗号牟利’等行为的惩处力度不够,为什么?这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发言,老师加以点拨和总结:
某种行为是否可以定为犯罪行为,不仅要看它的社会危害程度,还必须有刑法作为依据,即,它必须触犯刑法。
课堂补充资料:什么是刑法?
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是掌握政权的统治阶极为了维护本阶级政治的统治和经济上的利益,根据其阶级意志,规定哪些行为是犯罪并应当负刑事责 任,给予犯罪人何种刑事处罚的法律。刑法是国家的基本法律之一。我国第一部刑法是1979 年制定的。1997年,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对刑法进行了修订。2009年2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刑法修正案
(七)》,内容涉及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侵犯公民权利犯罪、贪污贿赂犯罪等方面的内容,这是根据经济和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在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对刑法所作的一次新的修正,是刑事法律自我完善的最新体现。
老师提出问题:通过对上面两个案例的讨论和思考,我们能够概括出犯罪有哪些主要特 征?
学生归纳,老师加以补充,师生共同得出结论:
犯罪的主要特征: 1)、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 2)、触犯刑法和应受刑罚处罚。
资料分析:
张三因殴打他人导致重伤,是否应算作犯罪行为?如果他在街头与人斗殴,并未造成重大伤害,还是犯罪行为吗?如果不是犯罪行为是不是就不能对他进行任何处罚呢?
学生根据上面学到的知识进行判断,巩固对犯罪的特点的认识。
老师补充:
殴打他人,如果仅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那么它属于一般违法行为;如因殴打他人导致重伤或死亡,触犯了刑法,则属于犯罪行为。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具有社会危害性,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由公安机关依照本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老师:刚才我们了解到,犯罪要受到刑罚处罚,那么,我国刑法规定的刑罚分为哪两大类?分别包括哪几种? 学生分组学习教材中的内容,师生一起进行归纳:根据刑法的规定,我国刑罚的种类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主刑包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五种。附加刑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和没收财三种。主刑的特点是,只能独立适用,不能相互附加并用。附加刑既可以作为主刑的附加刑时 适用,也可以独立适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115页关于“管制”、“罚金”的相关内容。我国刑法将各种犯罪行为归纳成十大类:(1)危害国家安全罪;(2)危害公共安全罪;(3)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4)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5)侵犯财产罪;(6)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7)危害国防利益罪;(8)贪污贿赂罪;(9)渎职罪;(10)军人违反职责罪。
案例:
“熊猫烧香”电脑病毒案2007年2月12日湖北省公安厅12日宣布,根据统一部署,湖北网监在浙江、山东、广西、天津、广东、四川、江西、云南、新疆、河南等地公安机关的配合下,一举侦破了制作传播“熊猫烧香”病毒案,抓获病毒作者李俊。这是中国警方破获的首例计算机病毒大案。其他重要犯罪嫌疑人:雷磊(男,25岁,武汉新洲区人)、王磊(男,22 岁,山东威海人)、叶培新(男,21岁,浙江温州人)、张顺(男,23岁,浙江丽水人)、王 哲(男,24岁湖北仙桃人)通过改写、传播“熊猫烧香”等病毒,构建“僵尸网络”,通过盗窃各种游戏账号等方式非法牟利。这是中国近些年来,发生比较严重的一次蠕虫病毒发作。影响较多公司,造成较大的损失。且对于一些疏于防范的用户来说,该病毒导致较为严重的损失。由于此病毒可以盗取用户名与密码,因此,带有明显的牟利目的。所以,作者才有可能将此病毒当作商品出售,与一般的病毒制作者只是自娱自乐、或显示威力、或炫耀技术有很大的不同。另,制作者李俊在被捕后,在公安的监视下,又在编写解毒软件。你的电脑受过病毒的侵害吗?如果没有刑法的有效打击,后果会怎么样?
学生 自由回答
思考问题:结合案例和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谈谈我国刑法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的作用。
分析提示: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任务,是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以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刑法规定的任务,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和法制建设的要求决定的。我国刑法的根本任务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我国刑法的主要任务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保卫国家安全以及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
第二,保护公共财产和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财产。
第三,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
第四,维护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
【体验导行】
1、学以致用
(1)结合课文内容,思考:怎么区别违法与犯罪?
(2)2009年5月14日,重庆市第一、三、五中级人民法院对一批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 刑事犯罪分子集中进行公开宣判,其中十二名被告人涉及罪名主要包括故意杀人、故事伤害、抢劫、放火罪等。因其罪行极其严重,经最高法院核准死刑。
收集分析一两个实例,说明犯罪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及我国刑法惩治犯罪的作用。
板书设计
一、运用刑法武器依法制裁犯罪行为
1、犯罪(1)犯罪的含义(2)犯罪的基本特征
(3)犯罪分子应受到刑罚处罚
2、我国刑法的任务(1)我国刑法的根本任务(2)我国刑法的主要任务
六、教学反思
法律方面的教学有相当丰富的案例,既能吸引学生,调动学习积极性,形成良好的 互动,又能从案例中学到法律知识,所以,教师的提问与案例的分析极为重要,这关系 到学生到案例的理解,对法律知识点的掌握。
但部分学生容易用自身有限的生活经验去
思考,甚至钻牛角尖,所以要注意对这部分学生的引导。
另一方面,有丰富的案例就有复杂的案情与判决,太过复杂的话,部分中职学生难 于理解,所以应该尽量找些与日常生活联系较紧密的,案情与判决相对较简单的,易于 学生理解的案例。还有提问的问题也不应该太理论,太复杂,以便于学生思考。
第四篇:《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案之《第五课 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教案》第一课时
象山县石浦中学《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案
《第五课 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教案
第一课时
《
一、在职业道德修养中提升职业境界》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了解职业道德养成的作用,理解慎独在职业道德养成中的意义,2.情感目标
认同“职业道德重在养成”的观点,增强“慎独”的意识。3.应用目标
学会运用内省的方法,提升职业道德境界。
二、教材分析
4.教学重点 慎独的意义
从理论上讲,慎独既是道德修养的有效方法,也是道德修养的高级境界,是方法与境界的统一。从现实来看,加强道德修养必须理解慎独的意义,而学生在慎独方面还有做得不够的地方,必须引导学生投入积极自觉的道德实践,逐步达到慎独的境界。因此,我们把理解慎独的意义作为本框的重点。
理解慎独的意义,首先需要准确把握“慎独”的含义。
慎独作为一种自我修养的方法,一方面,能坚定人的职业道德信念,促使从业者以更积极、更主动、更自觉的心态,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另一方面,慎独强调在“隐微”之处下功夫,方法切实可行。
慎独还是职业道德修养的一种境界,能不能做到慎独,以及能在多大程度上做到慎独,是衡量人们职业道德修养功夫深浅和修养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
还要从社会层面上理解慎独的意义。
最后,还要从学生现实的角度考虑,学习和理解慎独的意义,必须落实到增强“自律”意识、提高“自制”能力上。
5.教学难点
学会运用内省的方法是本框的教学难点。
内省之难,难在道德评价标准的正确选择上,难在对自我的严格解剖上,难在天天坚持上。因此,我们把学会运用内省的方法作为教学难点。
要突破这一教学难点,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帮助学生选择并认同正确的道德评价标准。
其次,要引导学生克服自我认知障碍,学会全面、客观地评价自己;培养自尊、自爱的健康情感,学会自我奖赏与自我惩戒。
最后,要帮助学生把内省的一般方法与自己的职业实际相结合,开发一套符合职业要求和岗位特点的内省方法;培养克服惰性、战胜自我的坚强道德意志,帮助学生养成天天内省的好习惯。
6.结构线索
从整个第二单元的角度看:从职业道德一般(特点和作用)到职业道德规范(二十个字)再到职业道德养成(慎独、内省、学习榜样、小事做起、躬行践履),第五课是整个第二单元的逻辑终点,也是职业道德教育的落脚点。
从第五课看:职业道德养成,内省和慎独侧重于内心的道德修养;向职业道德榜样学习,从小
象山县石浦中学《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案
事做起,侧重于外在道德行动;无论是内心的道德修养,还是外在的道德行动,都以实践为基础,实践是职业道德养成的根本途径。
从本框来看,内省是方法,慎独既是方法又是境界,通过内省的方法达到慎独的境界。
三、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对职业道德规范有了一定的认知,但在如何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问题上,还知之不多,做得也不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缺少内省的意识和习惯,更缺乏坚持天天内省的毅力;二是践行道德规范方面缺少自觉性,在有监督的场合和无监督的场合表现不一样。
四、教学方法
采用案例分析法,中间穿插使用引导性沉思、辩论等方法,采用分组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
【创境激趣】
首先,提出案例,创设学生思考和感悟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案例1:小王和小李是一个村长大的好朋友,毕业于同一所中职学校,又在同一家公司上班,做同样的工作,但他们对职业道德的认识与训练不同。
小王在学校时就严格按照职业道德的要求去做,工作后,严格遵守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身体力行岗位职业道德规范,工作扎扎实实,业务日益纯熟,业绩连年创优,很快就成为业务骨干,3年后被提升为车间副主任。
小李在学校时就对职业道德行为训练很排斥,认为规矩太多,扼杀了自己的个性,约束了自己的自由。参加工作后又总是马马虎虎,大大咧咧,经常出一些小差错,有一次还差点酿成事故,同事们对他意见很大,公司领导多次批评无效,只好将他辞退。
【引思明理】
在案例的基础上,提出思考和讨论的问题:
①小王和小李在公司的表现不同,结果也很不一样,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②在校时,小王和小李所接受的道德教育是基本相同的,为什么二人所表现出来的道德境界却有如此大的不同?
③从小王和小李的经历,谈谈职业道德养成对中职学生的成长有何作用。学生讨论。
案例分析提示:对此案例,可以采取“倒推法”,即从二人的不同结果往前推,一步一步推出职业道德重在养成的结论。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老师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职业道德重在养成。板书:
一 在职业道德修养中提升职业境界 1.职业道德重在养成
进一步探究:职业道德养成的意义何在?
职业道德养成有助于提高职业人的全面素质,对于谋职就业与职业生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培养良好的职业观念、职业作风和职业行为习惯,有助于职业人以更好的心态、更大的热情投入工作,做出更多的贡献,从而实现人生价值。
利用教材提供的互动栏目:
有人说:等到了工作岗位上,职业道德行为习惯就会自然而然形成,不用刻意培养训练。也有人说:我们还没有工作,现在进行职业道德养成训练为时尚早。
再进一步发动学生探讨,通过讨论,形成一个共识:良好职业道德不会自己形成,需要进行长期的、艰苦的养成训练,而且需要从现在开始。
案例2:病房里,卫校实习生丁茹准备给病人打点滴。刚要注射时,一不小心,手碰到了一次
象山县石浦中学《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案
性注射针头上。尽管患者没有看到,当时病房里也没有别人,而且丁茹的手也刚刚消过毒,但她还是决定更换一只新的注射器。
案例3:锅炉工大赵值夜班,因为晚上喝了酒而睡着了,被车间主任发现,罚款100元,并做出书面检讨。事后,大赵非但不认真反思自己的问题,反而认为自己被抓是倒霉,还埋怨车间主任不近人情。
提出探究的问题:①道德修养靠自律,还是靠他律?②哪个更重要?
通过争论,使学生认识到:道德修养既要靠自律,又离不开他律;而自律更重要。
在此基础上,介绍“慎独”的内涵。慎独,是指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即使独自一人也能自觉遵守道德规范,不做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不道德的事情。慎独就是高度重视自律的作用。
板书: 2.慎独
(1)慎独的内涵
案例4:某中职学校拟在期末考试时推出“新政”——设立无人监考的“诚信考场”。消息传出,赞成者有之,反对者有之。
案例5:某公司拟在车间和办公室安装监控器,引起了员工的议论,有同意的,也有不同意的。探究问题①:慎独强调在“隐微”之处下功夫。什么是“隐微”之处?为什么要这样强调? 探究提示:慎独强调在隐微之处下功夫。最隐蔽的东西最能看出人的品质,最微小的地方最能显示人的灵魂。要达到慎独的道德境界,必须在隐蔽和微小之处下功夫,在别人看不见、听不着、管不到的情况下自觉自愿地遵守职业道德规范。
探究问题②:慎独的人“暗室不欺心,独处守法度”,这靠的是什么? 探究提示:“暗室不欺心,独处守法度”,靠的是坚定的道德信念。坚定的道德信念是慎独的灵魂。只有在坚定的道德信念支配下,才能自觉地用职业道德规范扼杀来自内心的诸种杂念,不让坏的、恶的、邪的等念头自由发展而成气候,达到心灵纯净的境界;只有在坚定的道德信念支配下,才能自觉地用职业道德规范抵制不正当名、利、情等私欲之诱惑,达到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境界;只有在坚定的道德信念支配下,才能把职业道德规范由“必然之则”内化为主体自身的“当然之则”,自觉、自愿、自由地遵守之,而不是消极地将其视为外在的、异己的东西而强制自己遵循,达到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理想境界。
探究问题③:为什么说“慎独”有助于提升人们的道德境界?
探究提示:如上所述,慎独能使人们排除杂念,达到心灵纯净的境界;拒绝诱惑,达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境界;能够化“尽然之则”为“当然之则”,变他律为自律,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坚持做到“慎独”的人,就会不断地激发内驱力,不断升华个人的道德品质,逐步达到道德上的至善境界。
慎独还是职业道德修养的一种境界,能不能做到慎独,以及能在多大程度上做到慎独,是衡量人们职业道德修养功夫深浅和修养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能够做到慎独的人,其自律能力、道德修为和人格素养都达到了较高的境界,是受尊重、值得信赖和受欢迎的人。无论是政府机关,还是工商企业,在选人用人上,都十分注重考察员工的慎独功夫如何。
探究问题④:从社会层面上看,慎独有什么重要意义?
探究提示:慎独要求人们言行一致,真实无伪,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当慎独成为全体社会成员都奉行的道德准则,当大家的道德境界都达到一定程度,整体社会诚信风尚就能得到张扬,道德水平就能得到提高,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探究问题⑤:从个人层面看,我能做到慎独吗?有没有慎独的经历(说一说当时的情形,谈一谈当时的感受)?慎独对个人成长有什么意义?
探究提示:部分中职学生自律意识和能力相对较差,当着老师的面一个样子,离开老师的视线又是另一个样子,特别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更是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这不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
象山县石浦中学《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案
心理和完善的人格,不利于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板书:(2)慎独的意义
探究小结:慎独作为一种自我修养的方法,一方面,能坚定人的职业道德信念,促使从业者以更积极、更主动、更自觉的心态,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另一方面,慎独强调在隐微之处下功夫,方法切实可行。
慎独还是职业道德修养的一种境界,能不能做到慎独,以及能在多大程度上做到慎独,是衡量人们职业道德修养功夫深浅和修养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
慎独有助于提高全社会道德水平,有利于推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慎独有助于完善个人的道德人格,提升个人的道德境界。
案例6:某公司每天晚上下班后要求员工思考四个问题,并交流心得:(1)今天我对自己最满意的表现是什么?(2)今天我的工作有失误吗?
(3)我的失误给公司、顾客以及给自己带来了什么影响?(4)明天我会在哪些地方有所改进?
探究问题:①什么是内省?②内省对于加强员工的职业道德修养有什么作用?
所谓内省,就是通过内心省察,使自己的思想和言行符合道德标准的要求。内省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也是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板书:3.内省(1)内省的内涵(2)内省的意义
内省是正确认识自己的重要途径。通过内省,自我观察、自我体验、自我分析,可以全面地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得与失,从而形成一个较为真切的认识。
内省是自我提升和完善的内在动力。内省是发自内心的、自觉自愿自动的,只有通过自觉的内省,才能真诚地接受别人的批评,认真地进行自我批评,从而促进自己不断地进步。
是自我调节和控制的有效方法。知道了自己存在什么毛病,知道了自己在什么情况下会犯什么错误,就可以预测和控制自己的言行,从而避免犯大错误。
互动在线(引导性沉思):
现在,让我们闭上眼睛,放松身体,排除杂念,认真地进行一次内省:
首先,让我们反思一下自己最近的思想、语言和行为,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做得不好?(稍候„„)
想一想,因为自己的错误给哪些人带来了伤害?带来怎样的伤害?
现在,你有没有勇气向那些受你伤害的人说一声“对不起”?(若是同学,当面说出来;若是家人,可打电话致歉。)
针对自己存在的问题,你会提出哪些改进意见?
内省结束,引导学生描述自己在内省过程中心理和情感方面的感受,目的在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情感和情绪。
运用内省的方法,首先需要选择和确立道德评价标准。板书:
(3)内省的方法
①运用内省的方法,首先需要确立道德评价标准。
探究问题:作为中职学生,你的道德评价标准有哪些? 探究提示:对中职学生而言,既要严格按照《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去做,又要把职业道德规范和行业道德规范作为自己言行得失的评价标准。离开这些标准和依据,内省就会失去方向和原则。
象山县石浦中学《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案
追问:为什么要按照这些标准去做?违背了这些标准,会带来什么后果?
可以引导学生反省自己的经历,有无遵守或违背这些标准的事例,分别带来什么结果或后果,注意引导学生体验其中的道德情感,只有引导情感的共鸣,才能促使学生真正认同这些标准。
运用内省的方法,还要做到严于解剖自己,全面客观地看待自己。板书:
②运用内省的方法,还要做到严于解剖自己,全面客观地看待自己。互动在线:《为我画像》
六至八人一个小组,每个小组找出一个同学,小组内其他人都要为这个同学找出优点,同时由衷地赞美他,还要诚恳地指出他存在的缺点,并激励他改正缺点。(课下再对其他同学“画像”)
活动结束,请被“画像”的同学谈一谈自己的感受,老师要注意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通过互动,使学生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特别培养自尊、自爱的情感,真正激发发扬优点、改正缺点、自我完善的力量。
运用内省的方法,必须立足于日常生活实践和岗位实践,着力于天天坚持。板书:
③运用内省的方法,必须立足于日常生活实践和岗位实践,着力于坚持不懈。
内省不是纯粹的个人心理活动,内省必须和岗位实践相结合,内省的道德评价标准必须依据职业道德规范,内省活动必须指向自己所从事的岗位实践活动,内省中发现的问题也必须在未来的岗位实践中加以解决。内省不是一时即兴所为,它是一个长期的、经年累月不断积累的过程,必须天天坚持,时日既久,方见实效。内省必须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生存方式。
互动在线:《每天我们该反省什么?》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开发一套内省问题列表。这些问题或者指向自己目前在校学习生活,或者涵盖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也可以面向未来的职业生活、设立旨在培养职业素质的问题。
小组之间可以交流。
活动结束,各组谈一谈如何把这种内省常规化、制度化、习惯化。【体验导行】(1)课堂评价
学生总结本课学到的内容,然后每个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对本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总结、评价可以采取以下句式:
今天我学习了第„„课第„„框,通过学习,我学习了„„知识,明白了„„道理;认同和接受了„„观点,澄清过去在„„问题上错误认识;我为自己的„„而感到由衷的高兴和自豪,为„„而感到内疚和不安;学会了„„方法,今后,我会如何去做。
然后,同学们对各组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评价分A、B、C、D四个等级,包括课前准备、课堂纪律、课堂参与、合作精神等方面。
最后,老师进行综合评价,并对表现好的小组和同学提出表扬。(2)学以致用
某药店奉行“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信条,坚持货真价实,童叟无欺,诚信经营。①“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体现了职业道德修养中的什么观点?
②有一次,营销经理意外发现一盒“天王补心丹”中混装了一丸“地榆槐角丸”,马上告诉了老总。如果你是药店老总,你会怎么做?
③老总得知情况后,立即下令将已经发售出去的4万盒“天王补心丹”全部追回。请你从职业道德养成的角度评价一下老总的做法?
④有人认为,老总此举小题大做,有作秀之嫌。请你驳斥这种观点。
⑤如果你是老总,为了避免类似事故重演,你将如何指导员工中运用内省的方法,强化职业道德意识?
象山县石浦中学《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案
六、教学反思
本教案对大纲、教材的把握准确,教学方法符合新课程、新理念的要求,课堂结构清晰。1.三维目标落实到位,特别是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落实情感、态度、信念目标。知、信、行三维目标的确立是对以往知识、运用二维目标的突破,是新大纲、新教材的特色和亮点。但情感目标如何实现?过去没有做过,本案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如,理解慎独的意义,单纯从理论上讲解并不难,难的是让学生真正认同、接受。本案在明确了理论意义之后,设置了一个探究问题⑤: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慎独的经历,并谈一谈当时的感受。这样,学生从切身经历出发,体验由于做到了慎独而得到的尊严和自豪,体验到道德成长的愉悦,从而实现了情感目标。
再如,学会运用内省的方法,先引入了一个引导性沉思,老师通过语言、音乐等多种手段创设一个宁静、郑重的氛围,把学生带进体验、感悟和思考的情境之中,通过设身处地地体会因为自己的错误而给他人带来的伤害,从而产生一种心灵上的震撼,通过道歉等互动,把学生的情感引向高潮。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实际上已经完整地进行了一次内省,后面再讲内省的方法也就是理论上的概括了。
在引导学生认同道德评价标准时,也从“违背了这些标准,会带来什么后果”的角度让学生去感悟,并把情感的体验置于其中。在讲严于解剖自己的时候,引入《为我画像》的互动,在这里,不仅仅是找出优缺点,而且通过赞美、激励等方法,激发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情绪体验。
2.切实转变老师角色,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课堂是学生活动的舞台,老师只是一个导演。本案几乎所有的结论都是学生通过自主感悟、合作探究得到的,学生主体地位得以突破和保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调动和保护。老师的作用只有三个,一是设计剧情,通过案例及设问为学生搭建起一个架子;二是控制课堂进程和节奏,确保教学重点突出,课堂结构合理,确保完成教学任务;三是点拨释疑,概括提升,确保德育课堂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落实基本的知识观点。
3.采用分组教学法。分组教学在倡导学生个体自主学习的同时,鼓励小组合作,生生互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表现欲望,培养团队精神,是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新理念、新方法。本案采取分组教学法,以小组为单位组织教学,有利于成员合作,组内互动,组间交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堂评价,有利于培养成员的团队精神。
4.把教学评价引入课堂。教学评价不只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评价,也不只是知识方面的单方面评价。本案在新授完成之后,首先由学生对本课所学内容进行评价,评价内容既有知识方面的,也有情感和行为方面的;然后,对各小组在学习过程中的综合表现进行评价,评价包括课前准备、课堂纪律、课堂参与、合作精神等各个方面,当然,根据教学需要,也可以把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引入其中。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标准多维化、评价内容多样化、评价活动日常化是新大纲、新教材所倡导的新理念。
第五篇:《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案之《第六课弘扬法治精神》第一课时
象山县石浦中学《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案
《第六课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
教案
第一课时
一、努力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一、教学目标
1.认知
(1)了解法律的特点、法律的基本作用和意义
(2)理解法律与纪律的关系
2.情感态度观念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遵守纪律,遵守法律的意识,树立懂得自爱、勇于自省、善于自控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3.运用
要求能够理解法律与纪律的关系,理解法律是怎样伴随我们成长,树立遵纪守法的意识,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
二、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
增强遵纪守法的意识
中职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形成,判断是非的能力较差,自我控制力不强,他们往往对来自身边的不良诱惑难以抵制,以致带来一些不良后果,影响其自身的发展,既要让学生认识违反法律、纪律的危害,又要注意方法上的指导,而遵纪守法教育的最终成果将落实在学生的实践行为方面,增强遵纪守法的意识,把树立和弘扬“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客观要求内化为青年学生的自觉行动,抵制来自身边的不良诱惑,实现教学目标。因此,增强遵纪守法的意识为本课重点。
2.教学难点
(见教学重点)
3.结构线索
本课时从属于第三单元“弘扬法治精神,当好国家公民”的第六课“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本课时主题“努力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授课主要使用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案例和情景体验,通过讲述、思考和讨论使学生了解法律的特点、法律与纪律的关系,理解法律、纪律的作用以及违反法律、纪律的危害,增强遵纪守法意识,努力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三、学情分析
中职生求知欲强,对自己生活的周边世界充满好奇,但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形成,生活经验缺乏,难以准确把握社会生活环境的复杂性,分辨是非善恶、判断是非的能力较差,自我控制力不强,因此,很容易被不良诱惑迷惑,出现一些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以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中职生处在人格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法制观念和意识直接影响他们的以后的成长。加强法制教育,树立遵纪守法的意识,培养遵纪守法的好习惯尤为重要。
四、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讲授法、情境教学法、行为导向法、讨论法等。
五、教学过程
【创境激趣】
展示学生乘坐公交车、考试的图片,通过熟悉的场景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让学生思考设置的问题,据此导入新课。(图片内容见课件)学生观察体味、思考。
【引思明理】
<设置问题>
1.在公交车上、考试的时候需要我们遵守什么纪律?除此以外纪律还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哪些方面?
学生上课要遵守课堂纪律,乘坐公交车要遵守相应的交通法规,外出游玩也要遵守相应的纪律。
引导学生明白,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会有集体活动,而有集体活动就需要有纪律约束。
2.纪律在我们生活中有何作用?
纪律保证了我们能够更好的学习和生活。
引导学生理解纪律是为了维护集体利益,保证我们工作和生活正常有序进行而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引入学习的第一部分)
一、纪律保证我们的学习生活秩序(板书)
(一)纪律的定义(板书)
纪律是为了维护集体利益,保证我们工作和生活正常有序进行而要求一定社会组织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
看多媒体课件。观察体味、思考
<设置问题>
我们应遵守怎样的上课和开会纪律?你遵守纪律的习惯是怎么养成的?
挖掘学生日常生活情景,唤起内心对知识的感知以及对自身行为的反思,从而理解自觉遵守纪律要持之以恒,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从身边小事做起。
<设置问题>
反问:遵守纪律要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是不是就没有自由?(引入下一部分学习)
学生思考回答,并观看多媒体。
(二)纪律与自由的关系(板书)
<设置问题>
请同学们分析漫画《他敢剪吗?》,大家说他敢剪吗?他为什么不敢剪? 他不敢剪。在图中,甲、乙二人的上与下是互相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处于平衡状态,构成矛盾的统一体。双方互相依存,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互为存在的前提。因此是“不敢剪”。剪断绳子的后果会是什么呢?——失去矛盾的一方(乙),另一方(甲)也就不存在了。任何矛盾的双方都存在着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由问题引入纪律和自由好比甲乙两方,它们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自由离不开严明的纪律。自由是在纪律约束下的自由。另一方面,纪律是对自由的保障。真正的自由是在纪律许可范围内行使权利的自由。
让学生开展讨论,充分理解纪律与自由的关系。
(三)纪律的作用(板书)
观看多媒体:交通事故。学生观察体味、思考。
<设置问题>
不遵守交通规则,后果是什么?
多媒体展示了交通事故,案例说明,不遵守交通规则,就会出现混乱无序的状况,甚至失去宝贵的生命。
社会成员不能很好的遵守交通规则,就无法保证所有人有序正常的生活,甚至于付出生命的代价。
纪律是维护我们正常生活秩序的重要保证。
<设置问题>
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制定了哪些纪律规则来保证我们青少年学习与生活?(学生思考,引入下一部分学习)
二、法律保护我们的健康成长(板书)
观看多媒体:与青少年相关的部分法律
1.法律的特征(板书)
阅读教材案例,并思考。
<设置问题>
这几名家长剥夺了几名孩子的什么权利?违反了什么法律?
教材案例分析:这几名家长剥夺了孩子受教育的权利,违反了《教育法》。法律非常重视保护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得使接受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辍学;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保障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的和流动人口中的未成年人等接受义务教育。通过案例,使学生初步了解法律保护我们健康成长。
<设置问题>
法律有什么特征?它和纪律有什么不同?(思考,不作答)
观看多媒体,第一张图展示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我国宪法是由全国人大依照一定的法律程序直接创制的法律。此外,《民法通则》、《刑法》、《婚姻法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等这一系列的法律也都是由国家的立法机关依照一定的法律程序制定的。像这种国家制定法律是国家创制法律的形式之一。国家创制法律的另一种形式就是国家认可法律,即国家的立法机关,依据实际需要,对社会上已存在的风俗习惯、道德规则、宗教教规等加以确认。这就是法律的第一个显著特征: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观看多媒体,展示的是一次公判大会。
<设置问题>
根据图片,说说要对触犯法律的人予以制裁,哪些因素在起保障作用?
警察、军队、法庭、监狱等对触犯法律的人予以制裁起到保障作用,即国家强制力。只有以国家强制力作后盾,才能有效地解决社会成员之间因各种原因产生的纠纷,从而维护国家法律的尊严和社会的稳定。因此说:法律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事实证明,依靠强制力对触犯法律的人予以制裁,是实施法律的必要措施和重要保证。总之,如果没有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法律就会变成一纸空文。这正是法律最重要的特征。
观看多媒体,展示医院、街道等制定的相关规定。
<设置问题>
这些相关规定是针对什么人制定的?这些规定和法律有什么不同?
医院制定的规则针对医生和患者,而街道制定的规则针对街道所管辖的范围人群。
使学生了解单位、部门行为规则,只限于特定范围的人群,而法律则是针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是法律的显著特征。
观看多媒体,说明法律规定了人们的权利和义务。
由此,归纳出法律的四个显著的特征:由国家制定或认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规定了人们的权利和义务。
2.法律与纪律的关系(板书)
观看法律与纪律关系比较图,明确法律和纪律都是人们的行为规范,两者都 要求人们遵守,但违纪不一定违法,而违法必违纪,两者是有区别的。
3.法律的作用(板书)
观看多媒体,展示案例一。观察体味、思考
<设置问题>
(1)片中小偷实施了什么违法行为?应受到什么样的制裁?
(2)这个案例体现了法律的什么作用?
小偷偷取公共财物属于法律禁止的违法行为,必然受到法律的制裁。该案例体现了法律具有规范作用。法律的规范作用突出的表现为,它规定人们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如果人们违反了法律,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和处理,法律既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了一个模式,一个标准或方向,又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的有效准绳。
观看多媒体,展示案例二。观察体味、思考
<设置问题>
婚姻中出现了财产纠纷怎么办?
随着经济的发展,婚姻关系中的经济纠纷也随之增强,依靠法律强有力的武器,就可以处理好这些纠纷。通过这个案例,了解法律具有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解决人与人之间的 纠纷或矛盾的作用。
观看多媒体,展示案例三。观察体味、思考
根据国家《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营业性电子游乐场所在国家规定的法定节假日外,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并应当设置明显的未成年人禁止进入的标志。”案中网吧老板接待了未成年人进入,属于违法行为受到制裁。
法律具有制裁犯罪行为、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作用。
4.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由社会主义国家制定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体系,体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工具。
总结:通过同学们的讨论回答,我们知道,解决纠纷和制裁犯罪需要通过法律,维护合法权益需要法律的支持。可见,我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是国家生活的保障,保护着我们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因此,青少年要学习法律、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其中,学法、用法、护法是我们应尽的责任;爱法是我们应取的态度。(引入下一部分内容)
三、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
1.思想上高度认识遵纪守法的重要性。(板书)
青少年要树立“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意识,把“一荣一耻”成为自己作为现代公民的基本原则,这是现代社会生活对每个人的道德要求,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道德义务。
2.把遵纪守法转化为自觉的实际行动。(板书)
<设置问题>
(1)中职生应如何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
树立远大理想,严格要求自己,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遵守校规校纪,依靠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2)怎样理解“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这句话?
遵纪守法必须从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从细处入眼,防微杜渐;持之以恒,贯穿始终。一点一滴做起,成为一个懂得自爱、勇于自省、善于自控的人。
[课堂小结]
按照本课时结构线索进行小结,通过小结,使学生对本课的学习有一个更加清晰的思路,掌握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对了解法律的特点、法律的基本作用和意义,理解法律与纪律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对树立遵纪守法的意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体验导行】
[课堂练习]
观看多媒体,思考问题。
<设置问题>
1.有同学邀请你去网吧,还可以帮你写作业,你去不去?如果你不去,你能否说服你的同学也不要去?请说出理由。
2.图中小丽的爸爸不愿意出钱让小丽上学,如果你是小丽,你怎么做? 学生学以致用,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分析案例,深入思考,强化守法意识,提升德育主题。
【课后作业】
1.搜集整理和青少年相关的法律,理解法律如何保护我们健康成长。
2.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人,结合实际,每个同学列出一至两个要求自己改正的缺点错误,警示自己。
学生通过实践性作业,提高认识,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板书设计
一、纪律保证我们的学习生活秩序
1.纪律的定义
2.纪律与自由的关系
3.纪律的作用
二、法律保护我们的健康成长
1.法律的特征
2.法律与纪律的关系
3.法律的作用
4.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
三、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
1.思想上高度认识遵纪守法的重要性
2.把遵纪守法转化为自觉的实际行动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指导思想是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多采取案例教学,用学生生活中常见易懂的事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探究问题,采取互动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觉的检查和调整自己,真正实现德育教学的意义。
在教法学法上,以案例教学法、设疑探究法、行为导向法为主,选用典型案例,精心设置问题,步步深入,激发学习兴趣。
本课按照德育教学大纲的要求,注重对学生认识、判断、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方法的培养,真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法律观,实现了德育本身所具有的独特功能,真正使他们懂得做什么人,走什么路,如何看待事物,怎样对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