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郭老师-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搭桥(范文模版)
郭老师-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搭桥
设计意图:
“搭桥”这一小班集体活动取材简单,只需若干把大小一样的小椅子,既便于准备,也使活动充满趣味、贴近生活。
活动开始,教师可出示小椅子并引出话题。接着,引导幼儿用小椅子搭出小桥。在活动的主体部分,可让幼儿在观察与比较中找出最长和最短的“桥”,并尝试进行排序。在最后环节,可将一座“桥”的外形稍作改变,引导幼儿比较长短。
在活动中,教师可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引导幼儿使用直接比较、两两比较的方法,并为幼儿梳理比较的方法。另外,还可融合点数的内容,用椅子数量的多与少来帮助幼儿判定比较的结果。
在活动中,教师可抓住“量的比较”的核心经验,尽可能为幼儿提供比较的机会。例如,在第一环节中比比幼儿的椅子和教师的椅子,在第二环节中比比靠近的两座“桥”,在第三环节中比比弯曲的“桥”和笔直的“桥”,让幼儿在游戏情境中始终用比较的方法解决问题。另外,教师还可关注幼儿在表达长短时的动作和语言,支持并引导他们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表达,比如用手比划等。
为了便于幼儿观察和比较,也为了体现活动的科学陛,在幼儿首次搭桥后,教师需利用游戏情境引导幼儿将小椅子靠在一起,为之后的活动环节做好准备。考虑到幼儿的点数能力,椅子的总量宜控制在20把左右(不超过30把)。
目标:
1.在操作中比较物体的长短,感知长短的变化。
2.感受生活中数数的作用,体验游戏的乐趣。
准备:
1.材料准备:椅子若干把,1~10的数字卡片。
2.经验准备:理解“长”与“短”的含义,能表述对应的现象。
过程:
一、引出话题,并简单比较大小
1.出示一把小椅子并引出话题。
提问:这是什么?(椅子。)活动室里还有这样的椅子吗?你能用手指一指吗?
2.让幼儿比比椅子的大小。
提问:除了你们坐的小椅子,活动室里还有什么样的椅子呢?和你们的小椅子相比,老师的椅子个儿怎么样?
小结:活动室里有很多椅子。这些是小朋友的椅子,个儿小,这把是老师的椅子,个儿大。
二、开展搭桥游戏,尝试比较长短
(一)幼儿尝试搭桥
1.引出搭桥的游戏。
提问:你们见过桥吗?是什么样的?椅子能搭桥吗?怎么搭呢?
小结:把小椅子一把一把连起来,就像一座小桥。
2.引导幼儿说说搭桥的方法。
教师请个别幼儿尝试用小椅子搭座桥,请其他幼儿看看搭的这座桥是否牢固。(可请个别幼儿上“桥”走走。)
提问:谁愿意来“桥”上走一走?这座“桥”牢固吗?怎样把它变得更牢固?
小结:每一把椅子就像一块木板,靠得越近,小“桥”就搭得越牢。
3.介绍游戏的方法,并鼓励幼儿搭一座牢固的“桥”。
教师请幼儿用活动室里的小椅子在空的地方搭一座桥,椅子用完为止。让幼儿注意把小桥造得牢固些。
4.让幼儿进行搭桥的游戏。
在幼儿搭“桥”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协助幼儿将椅子靠近。在幼儿搭好“桥”后,教师可以鼓励幼儿上“桥”走走,感觉一下是否牢固。
(二)观察并比较“桥”的长短
1.让幼儿比比、说说小“桥”的长短。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说说小“桥”的长短。(教师可根据幼儿搭桥的结果选择最明显的一种情形进行提问。)
提问:你觉得哪座小“桥”最长?你怎么知道的?
提问:哪座“桥”是最短的?你怎么知道的?
小结:我们的眼睛本领很大,能一下子看出这座“桥”最长,那座“桥”最短。
2.让幼儿比比相邻的“桥”。
提问:还有哪座“桥”也是长长的?这两座“桥”中到底哪座更长?能比一比吗?有什么好方法?为什么要数椅子?如果椅子多,表示“桥”怎么样?
小结:用大小一样的椅子搭桥,椅子用得越多,“桥”就越长。
3.让幼儿根据长短将“桥”排序。
提问:我们一共搭了几座“桥”?如果请你给这些“桥”排排队,你觉得哪座“桥”最长,哪(添加微信/QQ:394005172领取一套幼教资源包)座“桥”可以排在第二呢?(教师请个别幼儿点数椅子,让其他幼儿进行唱数。教师用数字卡片表示椅子的数量,并贴在第一张椅子上。)
提问:这两座“桥”中哪座长一点?
小结:原来我们用数数的方法也能出出长短。
提问:还有其他比较方法吗?
小结:将两座“桥”靠近,桥头对齐,就能看出谁更长、谁更短。
三、尝试将短桥变成长桥,感知长短的变化
1.让幼儿尝试将两座短“桥”变成一座长“桥”。
教师指着短的两座“桥”,提问:这两座“桥”和别的比,都是短短的,有什么办法可以把它们变长呢?(将两座短“桥”合并。)
在幼儿搬椅子合并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观察椅子数量的变化,提问:搭这座桥的椅子和刚才比,是多了还是少了?那长短有什么变化呢?
小结:把原来长的拿掉一点,就会变短。给原来短的再添上一些,就会变长。
2.请幼儿搭更长的“桥”。
提问:还想不想再搭一次“桥”?想搭更长的“桥”还是更短的“桥”?你觉得可以用什么办法把“桥”变得彳艮长?
(幼儿开始操作,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将椅子全部连接起来,成为一座“桥”。)
3.让幼儿感知新“桥”有多长。
请幼儿观察新“桥”,提问:你觉得这座“桥”看起来怎么样?它是最长的“桥”吗?这座“桥”用了几把椅子呢?(教师用数字卡片表示椅子的数量,并贴在第一把椅子上。)
小结:我们把所有小椅子都连了起来,搭了一座最长的“桥”。
提问:我们的这座“桥”是什么样子的(是直直的,还是弯弯的)?
提问:如果我把这座“桥”变个样子,它会怎么样呢?是变长了、变短了还是一样长呢?(教师可视当时情况改变“桥”的形状,如直的改成弯的,弯的改成直的。)
提问:你觉得这座“桥”现在怎么样了?和刚才的“桥”一样长吗?为什么?
4.请幼儿有序地在“桥”上行走、游戏。
想不想走走这座长长的新“桥”?让我们从这里出发,一个接着一个过“桥”吧!
第二篇:郭老师-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轱辘轱辘转的轮子
郭老师-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轱辘轱辘转的轮子
.设计意图:
生活中轮子无处不在,马路上的汽车、自行车、摩托车,幼儿的玩具车、滑板车、轮滑鞋,幼儿园的餐车、家里的行李箱等上面都有轮子。轮子既带给大家便利,也带给大家乐趣。小班幼儿很喜欢玩带轮子的玩具,但对轮子的特点和作用不甚了解。为此,我组织了这一活动,具体环节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环节,感知、探索轮子的多样性及其会滚动的特点。考虑到如果给幼儿投放带轮子的玩具,幼儿可能会关注玩具本身而不是轮子,因此,我直接投放了材质、大小、花纹不同的轮子,以利于幼儿直接感知轮子的多样性及其特点。
第二环节,探索发现轮子的作用。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学习应是“玩中学”。活动中,我让幼儿通过玩“推箱子”的游戏,亲身体验推不同的箱子有不同的感受,从中发现省力的原因是轮子在起作用,从而在玩乐中达成学习目标。
第三环节,迁移经验,感受轮子在生活中的广泛用途。贴近生活经验的探究是幼儿感兴趣的,也是幼儿容易理解和学习的。因此,我组织了寻找带轮子的物品和观看其他带轮子的物品的课件的活动,以期通过引导幼儿观察、发现、讨论,更好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感知轮子的作用。活动结束,我还引导幼儿巧用带轮子的箱子整理收拾材料,充分体现了科学“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特点。
目标:
1.感受轮子的多样性,探索发现轮子是圆的、会滚动的。
2.了解轮子在生活中的作用。
3.喜欢玩轮子和带轮子的物品,对轮子产生探究的兴趣。
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玩过带轮子的玩具。
2.材料准备和场地布置:
(1)各种材质、大小、花纹不同的轮子分散放在活动场地中间。
(2)六个大小相同的箱子,其中三个是有轮子的蓝箱子、三个是没有轮子的绿箱子,把它们摆放成一排,对面8米处画有终点线。
(3)各种带轮子的物品。
过程:
一、自主玩轮子,感受轮子的多样性,知道轮子是圆的、会滚动
1.自主选择轮子玩。
师:这里有各种各样的轮子,你们先选两个自己喜欢的轮子找个空地玩一玩吧。
(教师鼓励幼儿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并说一说轮子的外形特征。)
师:你的轮子和其他小伙伴的轮子一样吗?和小伙伴交换轮子玩一下,比一比、看一看它们哪里不一样。
2.交流感知轮子的多样性和特点。
(幼儿将轮子一字排开摆放在教师面前,然后呈半圆形坐在轮子周围。)
师:这里都有些什么样的轮子?它们有什么不一样?轮子都是什么形状的?它有什么本领?
师(小结):轮子的样式有很多,材质、大小、花纹也会不同,但都是圆圆的,可以滚动。
二、游戏“推箱子”,探究轮子省力的原因
1.使用有轮子的和没轮子的整理箱进行游戏。
(玩法:幼儿两人一组,一名幼儿坐到箱子里,一名幼儿推箱子,看看哪些组快、哪些组慢,哪一组最先到达终点。游戏后幼儿交流自己的体验,进一步感知轮子的作用。)
师:刚才哪几组小朋友先到达终点?哪几组小朋友后到达终点的?
师:你推(添加微信/QQ:394005172领取一套幼教资源包)箱子时有什么感觉?为什么会快?为什么会慢?哪种箱子更加省力?为什么会省力?
(引导幼儿自己寻找答案,发现更省力的箱子的秘密。)
师(小结):原来带轮子的箱子推起来又快又省力。
2.交换玩“推箱子”的游戏,再次体验带轮子的箱子省力的感觉。
(教师可引导先到达终点的幼儿不一样的感觉。)
三、找一找生活中带轮子的物品,知道轮子的广泛用途
1.寻找并操作活动室里带轮子的物品,进一步讨论轮子的用途。
师:找一找,我们活动室里哪些物品带有轮子?轮子有什么用处?
2.观看生活中其他带轮子的物品的课件,体验轮子的广泛运用。
师:你还见过哪些带轮子的物品?让我们来看看视频。
师(小结):我们现在知道了,有很多物品都会用到轮子,带轮子的物品给我们带来了种种方便和乐趣。
四、结束活动
教师带领幼儿将没有轮子的箱子和各种轮子放到带轮子的箱子里推出活动室,进一步体验轮子带来的方便。
第三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搭桥》及教学反思
小班科学活动教案《搭桥》含反思适用于小班的科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感受生活中数数的作用,体验游戏的乐趣,在操作中比较物体的长短,感知长短的变化,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快来看看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搭桥》含反思教案吧。
【活动目标】
1.在操作中比较物体的长短,感知长短的变化。
2.感受生活中数数的作用,体验游戏的乐趣。
3.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4.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椅子若干把,1~10的数字卡片。
2.经验准备:理解“长”与“短”的含义,能表述对应的现象。
【活动过程】
一、引出话题,并简单比较大小
1.出示一把小椅子并引出话题。
提问:这是什么?(椅子。)活动室里还有这样的椅子吗?你能用手指一指吗?
2.让幼儿比比椅子的大小。
提问:除了你们坐的小椅子,活动室里还有什么样的椅子呢?和你们的小椅子相比,老师的椅子个儿怎么样?
小结:活动室里有很多椅子。这些是小朋友的椅子,个儿小,这把是老师的椅子,个儿大。
二、开展搭桥游戏,尝试比较长短
(一)幼儿尝试搭桥
1。引出搭桥的游戏。
提问:你们见过桥吗?是什么样的?椅子能搭桥吗?怎么搭呢?
小结:把小椅子一把一把连起来,就像一座小桥。
2.引导幼儿说说搭桥的方法。
教师请个别幼儿尝试用小椅子搭座桥,请其他幼儿看看搭的这座桥是否牢固。(可请个别幼儿上“桥”走走。)
提问:谁愿意来“桥”上走一走?这座“桥”牢固吗?怎样把它变得更牢固?
小结:每一把椅子就像一块木板,靠得越近,小“桥”就搭得越牢。
3.介绍游戏的方法,并鼓励幼儿搭一座牢固的“桥”。
教师请幼儿用活动室里的小椅子在空的地方搭一座桥,椅子用完为止。让幼儿注意把小桥造得牢固些。
4.让幼儿进行搭桥的游戏。
在幼儿搭“桥”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协助幼儿将椅子靠近。在幼儿搭好“桥”后,教师可以鼓励幼儿上“桥”走走,感觉一下是否牢固。
(二)观察并比较“桥”的长短
1.让幼儿比比、说说小“桥”的长短。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说说小“桥”的长短。(教师可根据幼儿搭桥的结果选择最明显的一种情形进行提问。)
提问:你觉得哪座小“桥”最长?你怎么知道的?
提问:哪座“桥”是最短的?你怎么知道的?
小结:我们的眼睛本领很大,能一下子看出这座“桥”最长,那座“桥”最短。
2.让幼儿比比相邻的“桥”。
提问:还有哪座“桥”也是长长的?这两座“桥”中到底哪座更长?能比一比吗?有什么好方法?为什么要数椅子?如果椅子多,表示“桥”怎么样?
小结:用大小一样的椅子搭桥,椅子用得越多,“桥”就越长。
3.让幼儿根据长短将“桥”排序。
提问:我们一共搭了几座“桥”?如果请你给这些“桥”排排队,你觉得哪座“桥”最长,哪座“桥”可以排在第二呢?(教师请个别幼儿点数椅子,让其他幼儿进行唱数。教师用数字卡片表示椅子的数量,并贴在第一张椅子上。)
提问:这两座“桥”中哪座长一点?
小结:原来我们用数数的方法也能比出长短。
提问:还有其他比较方法吗?
小结:将两座“桥”靠近,桥头对齐,就能看出谁更长、谁更短。
三、尝试将短桥变成长桥,感知长短的变化
1.让幼儿尝试将两座短“桥”变成一座长“桥”。
教师指着短的两座“桥”,提问:这两座“桥”和别的比,都是短短的,有什么办法可以把它们变长呢?(将两座短“桥”合并。)
在幼儿搬椅子合并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观察椅子数量的变化,提问:搭这座桥的椅子和刚才比,是多了还是少了?那长短有什么变化呢?
小结:把原来长的拿掉一点,就会变短。给原来短的再添上一些,就会变长。
2.请幼儿搭更长的“桥”。
提问:还想不想再搭一次“桥”?想搭更长的“桥”还是更短的“桥”?你觉得可以用什么办法把“桥”变得很长?
(幼儿开始操作,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将椅子全部连接起来,成为一座“桥”。)
3.让幼儿感知新“桥”有多长。
请幼儿观察新“桥”,提问:你觉得这座“桥"看起来怎么样?它是最长的“桥”吗?这座“桥”用了几把椅子呢?(教师用数字卡片表示椅子的数量,并贴在第一把椅子上。)
小结:我们把所有小椅子都连了起来,搭了一座最长的“桥”。
提问:我们的这座“桥”是什么样子的(是直直的,还是弯弯的)?
提问:如果我把这座“桥”变个样子,它会怎么样呢?是变长了、变短了还是一样长呢?(教师可视当时情况改变“桥”的形状,如直的改成弯的,弯的改成直的。)
提问:你觉得这座“桥”现在怎么样了?和刚才的“桥”一样长吗?为什么?
4.请幼儿有序地在“桥”上行走、游戏。
想不想走走这座长长的新“桥”?让我们从这里出发,一个接着一个过“桥”吧!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紧紧围绕目标进行开展。活动中为幼儿提供了大量的可以搭建的材料,幼儿在搭建中学会了协商、合作,并能进行尝试和改进,从起初的用一种材料搭建,慢慢的尝试用多种材料共同搭建,这样幼儿在自己搭建的小桥上既练习了走平衡,又练习了在有间隔的物体上走平衡。幼儿在活动中能够和伙伴相互交流、合作。在学习方法上考虑到一味的平衡会使幼儿感到单调乏味,因而设置了一个故事情节来贯穿整个活动,这样既让幼儿体验到了游戏的快乐又锻炼了基本动作。
本文扩展阅读:桥是一种用来跨越障碍的大型构造物。确切的说是用来将交通路线(如道路、铁路、水道等)或者其他设施(如管道、电缆等)跨越天然障碍(如河流、海峡、峡谷等)或人工障碍(高速公路、铁路线)的构造物。
第四篇:郭老师-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水滴和纸
郭老师-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水滴和纸
【活动目标】
1、尝试用实验的方法比较不同的纸在吸水性方面的不同。
2、能正确记录自己的猜想和实验结果。
【活动准备】
1、瓶子娃娃3个、报纸、卫生纸、锡箔纸、带有红色标记的注射器若干。
2、各种材料纸若干、幼儿记录单若干、PPT记录表。
【活动过程】
1、感知
出示瓶子娃娃,引导幼儿观察、感知
师:今天来了三位小客人,它们的衣服真好看,小朋友,看一看,这些衣服都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纸)
师:原来这么漂亮的衣服都是用纸做成的,那你们知道都是用什么纸做的吗?(报纸、卫生纸、锡箔纸)
师:小朋友们都知道报纸和卫生纸,锡箔纸好像大家不是很了解,老师准备了这三种纸,小朋友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这三种纸有什么不同?
2、猜想
提出问题,引导幼儿猜想
师:小朋友们都发现了这三种纸的不同,就在刚刚我们观察的时候瓶子娃娃悄悄告诉老师它们遇到了一件困难事,前几天早晨,天气很好,瓶子娃娃穿着漂亮的衣服到森林里的去玩,可是天气突然变了。刮起了大风,下起雨来,瓶子娃娃可着急了,那它们的新衣服遇到水,是能吸水还是能防水?那我们一起帮助娃娃猜一猜哪种纸可以防水、哪种纸吸水尼?
引导幼儿将不同的猜想记录到记录表上。
教师将幼儿的不同猜想进行总汇,引出实验操作
师:小朋友的答案都不一样,那么这三种纸遇到水到底会怎么样呢?下面就让我们动动手,做个实验来验证一下吧。
3、出示材料,提出实验要求
师:请小朋友分别在报纸、卫生纸和锡箔纸上滴上水,观察水滴在纸有什么变化?
幼儿实验,教师指导,提醒有幼儿在每张纸上都滴上相同的水滴,并仔细观察。
4、交流、记录
引导幼儿讲述、交流自己的发现
师:水滴到纸上后,你都发现了什么?
教师鼓励幼儿将发现记录在记录表上
师:哪张纸吸水最快?谁吸水慢?谁不吸水?
总结:请把小朋友的记录单打开,第一行的结果和第二行我实验得出的结果,是不是有不(添加微信/QQ:394005172领取一套幼教资源包)一样的地方?那说明我们的猜想不一定是对的,我们要亲自动手来做一做,才会得到正确的答案,是不是啊?
5、验证
师:瓶子娃娃的漂亮衣服遇到水,会变成什么样子尼?我们一起看一看。(用喷壶喷水,让幼儿观察纸的变化)锡箔纸娃娃可高兴了,只有它的裙子是防水的,没有湿。卫生纸和报纸娃娃的裙子都吸了水,变了样子。
6、讨论
师:为什么三张纸吸水性不一样?
总结:我们通过自己动手发现水滴滴在不同的纸上,有的纸吸水,有的纸不吸水,有的纸吸水快,有的纸吸水慢,那是因为每种纸的材质不同,所以吸水的效果也不一样。正是因为这样,所以纸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的用处。(举例说明纸的用途)
锡箔纸防水可以做成包装袋保存怕湿的物品,卫生纸有很好的吸水性,我们上厕所使会用到,特别的方便,报纸有很强的吸墨性可以印刷文字图片。所以根据纸的特点,制造出许多方便人们使用的物品。
7、延伸活动:
老师还为小朋友准备了一些纸(牛皮纸、亮光纸、卡纸、蜡纸、皱纹纸等)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它们,老师把这些纸投放到活动区,我们下节课到活动区里用刚才的方法看看这些纸中哪些是吸水的,哪些是不吸水的?组织幼儿,活动结束。
第五篇:郭老师-幼儿园活动指导
郭老师-幼儿活动指导
(一)学前儿童美术教学活动经验准备的意义
1.为学前儿童的美术教学活动积累表象经验
学前儿童美术活动不是凭空的捏造,更不是漫无边际的瞎想,而必须基于儿童的生活。只有儿童具有丰富的表象积累后,才能有效地辨认观察对象、体验作品情感、选择适宜的内容。因此表象的积累对于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十分重要,是学前儿童美术教学活动开展的前提与基础。只有儿童积累了丰富的相关表象经验,学前儿童的美术活动才会成为可能。学前儿童美术活动的经验准备则可以为儿童的美术活动提供表象观察,丰富儿童对事物表象的认识和经验的积累,使学前儿童美术活动的开展成为可能。
2.为学前儿童美术教学活动积累技能经验
学前儿童美术活动的开展不是独立的,而是与前后的活动都存在密切的关系。只打好前期的基础,后期的美术教学活动才可能有效地并展。通过相关活动的经验准备,可为儿童提供适宜的活动技能经验准备,为以后的活动提供可能。
(二)学前儿童美术教学活动经验准备的策略
1、充分发挥家园合作的作用
家庭是儿童除幼儿园之外接触最多的场所,也是他们接受最初教育的场所。家庭在学前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儿童的很多知识都是通过家庭教育获得的,美术活动经验也不例外。因此,为丰富儿童的美术欣赏经验,应充分发挥家园合作的作用,通过与家庭的合作(添加微信/QQ:394005172领取一套幼教资源包)实现美术活动经验积累的需要。如在小班“小厨师做比萨”活动中,就可以发挥家园合作的作用,请家长利用双休日带孩子外出品尝比萨,积累关于比萨的感性经验,为之后儿童自己尝试制作比萨提供表象积累。
2、充分发挥教室环境的作用
学前儿童有着具象思维的特点,因此他们获得经验的过程不是单纯的教授过程,也不是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而是通过与事物的真实互动来感知、,认识对象,因此环境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幼儿园班级作为幼儿除家庭之外第二个重要的生活场所,是其最为熟悉的场景之一。通过为压童创设满足活动需要的教室环境,既可以引起儿童上幼儿园的兴趣,更可以在儿童与环境的互动过程中丰富儿童的经验,增加他们的表象积累,为美术活动的开展提供支持。因此在为儿童准备活动经验时,需要充分发挥教室环境的作用。
3.注意活动的连贯性
学前儿童的成长不是独立的发展,而是由很多阶段连续构成的。学前儿童美术活动也不例外,任何一次美术活动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其与前面及后续的活动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对于学前儿童美术经验的准备、需要注意活动的连贯性,需要通过前面开展的各项活动为后面的美术教学活动提供经验的支持与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