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消息二则《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别了,钞票上的民族文化》教案

时间:2019-05-13 21:27: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外国消息二则《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别了,钞票上的民族文化》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外国消息二则《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别了,钞票上的民族文化》教案》。

第一篇:外国消息二则《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别了,钞票上的民族文化》教案

外国消息二则《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别了,钞票上的民族文化》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认真阅读课文,培养学生快速、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课文的内容和层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注社会生活和时代变迁。

教学重点: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课文的内容和层次。

教学难点: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注社会生活和时代变迁。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一、导入新课

图片展示 莫言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

二、预习检测

读准字音

遗嘱(zhǔ)渗透(shèn)卓有成效(zhuó)

仲裁(zhòng)拨款(bō)逝世(shì)颁发(bān)

重点词语 遗嘱 人在生前或临死前用口头或书面形式嘱咐身后事应如何处理。

颁发 授予,分发某一样东西,比如勋章、奖状等。

建树 在事业上有很大成就或表示建立不朽的功勋

卓有成效 有突出的成绩,成就。

三、作者介绍

诺贝尔生于瑞典的斯德哥尔摩,是杰出的化学家、工程师、发明家、企业家。

他一生共获得技术发明专利355项,其中以硝化甘油制作炸药的发明最为闻名,他不仅从事研究发明,而且进行工业实践,兴办实业,在欧美等五大洲20个国家开设了约100家公司和工厂,积累了巨额财富。

诺贝尔奖介绍

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在1900年创立的。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和平五个奖项,以基金每年的利息或投资收益授予世界上在这些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人,于1901年首次颁发。

诺贝尔奖包括金质奖章、证书和奖金。1968年,瑞典国家银行在成立300周年之际,捐出大额资金给诺贝尔基金,增设'瑞典国家银行纪念诺贝尔经济科学奖',1969年首次颁发,人们习惯上称这个额外的奖项为诺贝尔经济学奖。

四、朗读感知

1.朗读课文,勾画出导语部分,思考:导语交待了哪些内容?

导语为课文第一段话,导语交代了颁奖的时间,颁发者和颁奖机构以及诺贝尔奖设立的奖项。

2.速读主体部分,从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首届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及所获得奖项;诺贝尔奖的颁奖机构,时间、地点;诺贝尔奖的奖金来源,资金管理权和评奖权的分离。

五、精读课文,揣摩品味

1.德国的伦琴(物理学奖),他发现了X射线。

发现是已有的事物,现象从隐藏不为人知的状态到为众人所知状态的过程。而X射线本身是存在的,所以此处用发现,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2.德国的贝林(生理学或医学奖),他在血清疗法的研究方面卓有成就。

卓有成就指贝林在血清疗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很突出,用在这里表明对贝林在医学方面取得成就的认可和肯定。

3.法国的普吕多姆(文学奖),他在诗歌创作方面颇有建树。

“颇”字用在这里,有很,相当地意思。表明普吕多姆在诗歌创作方面的造诣和成果。

4.课文主体部分为什么要一一列举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所做贡献呢?

一方面是表明新闻事实的准确性;另一方面是表明新闻事实的翔实;还因为列举获奖者的国籍、姓名、奖项和所做贡献是新闻的重点,所以要详写

5.课文主体部分详写了什么内容,略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详写了首届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情况,略写了颁奖机构、时间和地点还略写了资金来源等。

能更好的突出中心

6.最后一段交代新闻背景,进一步介绍颁奖资金的来源,补充说明资金管理树和评奖的分离。你觉得作者有什么用意?

有助于读者了解诺贝尔奖的资金来源,消除读者心中的疑虑。

补充说明两权分离是为了表明诺奖的公正和公平。

六、课堂小结

这篇新闻所报道的是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具体情况。文中详细列举了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得的奖项及所做贡献。同时也明确了颁奖机构、时间和地点等。这篇新闻事实准确、内容详略得当,是新闻中的佳作。

板书设计

首 导语 诺贝尔的颁发者和颁发机构

届 颁发时间、颁发奖项 总括全文

诺 获奖者的国籍、姓名

贝 主体 所获奖项、所做贡献 准确翔实

尔 奖

颁 背景 资金来源

发 资金管理和评奖两权分离

第二课时

学习《别了,钞票上的民族文化》

一、导入新课

这是什么钞票你知道吗? 图片展示

欧元纸钞和硬币

欧元上的图案

二、检查预习

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钞票(chāopiào)弗罗伊德(fú luó yīdé)粉碎(fěn suì)安慰(ān wèi)

吞食:吞吃、不咀嚼而咽下。

安慰:文中指精神上的不满足得到补偿。

三、朗读感知

1.大声朗读课文,勾画出导语部分,思考这个导语有什么特点?

导语为课文第一段,导语特点是有别于传统消息的导语,采用了抒情式的表达方式。

2.文中提到了哪些人物?你了解吗?动手查查

卡拉瓦乔:意大利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的一位著名画家,是意大利杰出的现实主义画家,代表作品有《圣马太殉难》《圣马太蒙召》等。

贝尔尼尼:生于1598年,逝世于1680年,是意大利雕塑家、建筑家。早期杰出的巴洛克艺术家,十七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大师。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知名医师、精神分析学家,犹太人,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被称为“维也纳第一精神分析学派”。他提出“潜意识”、“自我”、“本我”、“超我”、“俄狄浦斯情结”、“力比多”、“心理防卫机制”等概念。提出的精神分析学后来被认为并非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但激发了后人提出各式各样的精神病理学理论,在临床心理学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著有《梦的解析》、《精神分析引论》、《图腾与禁忌》等。被世人誉为“精神分析之父”,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家之一。

保罗•塞尚(Paul Cézanne,1839-1906)法国著名画家,是后期印象派的主将,从19世纪末便被推崇为'新艺术之父',作为现代艺术的先驱,西方现代画家称他为'现代艺术之父'、'造型之父'或'现代绘画之父'。他对物体体积感的追求和表现,为'立体派'开启了思路;塞尚重视色彩视觉的真实性,其'客观地'观察自然色彩的独特性大大区别于以往的'理智地'或'主观地'观察自然色彩的画家。

亚历山大大帝(公元前356年7月20日或21日或22日-前323年6月22日)是古代马其顿国王,世界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是欧洲历史上最伟大的四大军事统帅之一,他足智多谋,先是确立了在全希腊的统治地位,后又灭亡了波斯帝国。在横跨欧、亚的辽阔土地上,建立起了一个西起古希腊、马其顿,东到印度恒河流域,南临尼罗河第一瀑布,北至药杀水的以巴比伦为首都的疆域广阔的国家。创下了前无古人的辉煌业绩,促进了希腊古文化的繁栄和发展、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经济的发展,对人类社会文化的进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四、揣摩语言,品味含义

1.取代它们的印着欧洲建筑式样的7种纸币,对民族自尊心的唯一安慰将是欧元的硬币。唯一:是唯独,独一无二的意思,用在句中表明绝无仅有,只有欧元硬币才能对他们的民族自尊心稍作一点安慰,再无其他了。

2.采用欧元的12个国家,可以在这小小的硬币的一面自由选择一种图案。

小小硬币和一面:表明采用欧元的12个国家,对硬币所印图案的选择很有限,强调了他们选择余地之小。

3.导语中,”再见了,卡拉瓦乔。再见了,贝尔尼尼,我们不愿看到你们离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表达的作者对欧洲银行新发行的欧元钞票上没有了著名艺术有的位置的深深遗憾与婉惜。

4.再读课文,深入理解欧元与欧洲民族文化的痴线,揣摩作者的感情倾向。

像所有的货币一样,欧元也有两面,但与其它货币不同的是:欧元硬币只有一面图案是相同的,称为欧洲面,另一面算是国家面,图案由12个成员国自行设计。欧元是欧洲共创未来的象征,也不意味着成员国将失去自我,失去民族特征。

五、课堂小结

我们了解到随着欧元的发行,欧洲人民正与以前钞票上的民族文化告别,他们的那种不舍与依恋,让我们意识到了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人类文明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灿烂瑰宝,是每一位炎黄子孙的骄傲。所以我们必须要在

新的历史起点上铸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六、拓展延伸

请参加以“开展书法教育,弘扬民族文化”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板书设计

别了,钞票上的民族文化

卡拉瓦乔

欧洲民族文化 贝尔尼尼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保罗•塞尚

亚历山大大帝

第二篇:别了 钞票上的民族文化

别了!钞票上的民族文化

美联社罗马(2001年)12月22日电再见了,卡拉瓦乔。再见了,贝尔尼尼(这两人是意大利画家——本报注)。我们不愿看到你们离去。但是,欧洲银行新发行的欧元钞票上已经没有了著名艺术家的位置。

再见了,奥地利50先令票面上的弗洛伊德。再见了,塞尚和你的苹果。再见了,阿波罗和亚历山大大帝。

在欧洲各地,3亿人正在与他们日常生活中密切相关的一部分告别:法郎、马克、里拉、先令、盾、埃斯库多和比塞塔„„

在欧洲一体化名义下取消的是民族文化的一切象征。有着“小王子”和王蛇吞食大象图案的蓝色50法郎钞票被送进历史的粉碎机。以童话著名的格林兄弟也随着德国的1000马克成为过去而不再与人们相见。

取代它们的是印着欧洲建筑式样的7种纸币。对民族自尊心的唯一安慰将是欧元的硬币,采纳欧元的12个国家可以在这小小的硬币的一面自由选择一种图案。

咔嚓一生摄下多少风流人物

——著名摄影记者艾格纳逝世

美联社马萨诸塞州大巴灵顿(1999年)3月30日电以阿尔贝特·爱因斯坦站在一块黑板前和墨索里尼拧鼻子等照片闻名于世的摄影记者卢西恩·艾格纳昨天在一家私人疗养院去世,终年97岁。

出生于匈牙利的艾格纳是第一批尝试用35毫米镜头的照相机抓拍欧洲战前景象的摄影记者之一。那幅关于意大利独裁者贝尼托·墨索里尼的照片是他于1935年在英法两国试图说服墨索里尼放弃与希特勒结盟的会议上拍摄的。他之所以能拍下这幅照片,唯一的原因就是他的照相机不显眼。

1938年,当战争阴影逼近时,艾格纳逃到了巴黎。那张关于爱因斯坦的照片是1941年在普林斯顿大学的教室中拍摄的。照片中的爱因斯坦衣服皱皱巴巴、裤子松松垮垮地站在一块黑板前。艾格纳曾说:“爱因斯坦喜欢这张照片。爱因斯坦认为这是别人给他拍过的最好照片。”艾格纳回忆道,爱因斯坦曾经送给他一首用德文写成的诗,对“当你忙于科学研究时可能连裤子也会丢掉”表现了轻松安然的态度。在他拍摄的成千上万张照片中,他没有特别的偏爱。他说:“一位父亲偏爱某些孩子不好。”

他的其他著名照片还记录了一位法国水手和女友于法国国庆日在街头跳舞、露出得意笑容的希特勒和纽约市长菲奥雷格·拉瓜迪亚等形象。

他在1954年到大巴灵顿开办一家私人摄影馆之前还曾为“美国之音”担任撰稿人、电台播音员、剧本作家和制片人。

华美回家

美联社美国圣迭戈(2002年)8月4日,大熊猫憨态可掬的形象已经成为了圣迭戈市的标志:T恤衫、广告、电话簿,她的身影随处可见。她是第一只在美国出生并成长到青春期的大熊猫,如今,这个城市要向她说“再见”了。

根据中美两国的协议,华美的父母从1996年起租借给美国,而它们所有的后代在长到3岁时都要送还中国。

华美将在8月21日度过三周岁的生日。中国尚未提出要回华美的时间,但估计她将在初秋离开。

华美出生后就一直追捧她的大熊猫迷们悲痛不已。加利福尼亚州南部的高速公路上出现了一幅幅广告牌,上面画着孤独寂寞的华美在挥动黑色的手掌,旁边写着:“亲爱的,再见了!”自称“华美迷”的一些人聚在一起录制一则向华美道别的电视广告片。

尽管华美的体重只有87、8公斤,但她已经长得跟妈妈白云一样高了。

“9·11”——美国人心中永远的痛

美联社纽约(2001年)12月11日电 在白宫,在外层空间,在工厂,在遍布世界的美国大使馆里,美国人和他们的盟友今天都停下来纪念“9·11”事件发生3个月。

美国东部时间上午8点46分,白宫开始了纪念活动,一阵咚咚鼓声之后奏响了美国国歌。

布什总统说:“在9月11日遇难的每一个无辜的人对于某个人来说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人。每一个生命的消逝都熄灭了一个世界。”

在国会大厦、司法部、运输部和五角大楼等华盛顿其他地方,也举行了纪念活动。

在纽约市,消防人员、警察和建筑工人在世贸中心所在地进行模拟搜寻和清理,作为一次跨宗教祈祷仪式。一个孤独的喇叭手吹出一曲悠缓、悲伤的《星条旗永不落》。

峰会的尴尬

美联社约翰内斯堡(2002年)8月30日电尽管参加地球峰会的代表们在唇枪舌剑地争论保护地球迅速减少的资源的最好的办法,但他们自己并没有率先垂范。

为期10天的地球峰会号称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联合国会议。预料会议将产生300吨到400吨垃圾,到目前为止,只有其中20%正在得到回收处理。

会议厅里摆放了盛放可回收物品的废物箱,但结果里面塞满的却是各种各样无法回收利用的废物。

数百个组织在峰会上散发了无数的小册子、新闻稿和宣传手册,希望引起与会者对它们各项事业的关注。会议组织者估计,整个会议将消耗掉500万页纸张。

峰会的代表们还在耗费其他资源。平均每个代表每天要用水200升,约翰内斯堡的用电量也因为这次会议而猛增。

数风流看“公牛”

——芝加哥公牛队再获NSA总冠军

美联社盐湖城(1998年)6月14日电在盐湖城犹他爵士队主场,看迈克尔、乔丹如何投中最后两球,从而以一分优势为公牛队夺取本赛季NSA总冠军,你不得不相信,天才就是天才!

还有42秒钟全场比赛即将结束,由于斯托克顿刚刚投中了一个三分球,爵士队以86:83领先公牛队。这时,球到了乔丹手中。关键时刻,只见他带球突破防线,挥腕出球。两分!比分改写为86:85。倒数第一球:离全场比赛结束还有5秒钟。公牛队仍然落后一分。可进攻的一方不单是爵士队,还偏偏是爵士队的领军人手“邮差”马龙。爵士队即使不进球,光拖延时间,胜利似乎也唾手可得。猛然间,强壮的马龙手中之球已失!抬头看,断球者正是乔丹!马龙大惊之下猛回头,乔丹已运球突进三米线。只见乔丹急忙后仰,身子都快要向后跌倒了,仍不慌不忙长臂出球。那长了眼睛的球稳稳地进了篮筐。又是两分!87:86!公牛队以一分优势拿下本赛季NSA总冠军决赛的第6场比赛,从而以4:2力克爵士队,夺得总冠军。赛后,乔丹说:“在我们所赢得的所有总冠军当中,这是最艰难的一次。”

所谓伟大球星,就是总能在危难时刻力挽狂澜、克敌致胜的球坛风云人物。乔丹当之无愧!这位NSA历史上无可争议的伟大球星,当天无可争议地再度被评为NSA最有价值球员!

——一津巴布韦山村雷击成灾

美联社(1990年)报道在津巴布韦东北偏远山村的小河边,16岁的穆昆比正在洗衣服。正当她拧干衣服的时候,一道雷电打到她脚下的砂石上,使她成为雨季里遭雷击的第93个人。

据警方统计,在从11 月到次年3月的雨季里,这个地区每年有100多人被雷击毙。据专家们说,这是世界上雷击致死人数最多的地方。今年早些时候,6名村民在屋里烤火,在暴雨大作的夜空中交叉的片状闪电突然进屋,夺去了他们的生命。一次遭雷击死亡人数最多的惨祸发生在1975年,一道雷电打死了21个人。专家们说,这里的雷击特别多,主要原因是全国到处是密实的砂土地,雷电无法很快消散,因而在接触点上造成更加猛烈的电击。在边远地区,为了免遭水灾,许多民房建在石头山上的裸露岩石上,因而很容易遭雷击。

专家们说,文化水平低和迷信盛行是造成伤亡的另一个原因。村民们认为雷电是祖先在发怒。巫婆神汉们则声称他们能够随心所欲地召唤雷电。在这种情况下,工程技术人员劝说村民们在房顶上安装避雷针的努力一直没有成功。村民们认为避雷针会使他们看做吉祥之物的猫头鹰不敢落在房上。砂石地上的怪异现象

第三篇:别了,钞票上的民族文化

<<别了,钞票上的民族文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认真阅读课文,培养学生快速、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

3.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课文的内容和层次。

4.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注社会生活和时代变迁。

教学重点:

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课文的内容和层次。

教学难点:

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注社会生活和时代变迁。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是什么钞票你知道吗?

图片展示:欧元纸钞和硬币 欧元上的图案

二、检查预习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钞票(chāopiào)弗罗伊德(fú luó yīdé)

粉碎(fěn suì)安慰(ān wèi)

吞食:吞吃、不咀嚼而咽下。

安慰:文中指精神上的不满足得到补偿。

三、朗读感知

1.大声朗读课文,勾画出导语部分,思考这个导语有什么特点?

导语为课文第一段,导语特点是有别于传统消息的导语,采用了抒情式的表达方式。

2.文中提到了哪些人物?你了解吗?动手查查

卡拉瓦乔:意大利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的一位著名画家,是意大利杰出的现实主义画家,代表作品有《圣马太殉难》《圣马太蒙召》等。

贝尔尼尼:生于1598年,逝世于1680年,是意大利雕塑家、建筑家。早期杰出的巴洛克艺术家,十七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大师。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知名医师、精神分析学家,犹太人,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被称为“维也纳第一精神分析学派”。他提出“潜意识”、“自我”、“本我”、“超我”、“俄狄浦斯情结”、“力比多”、“心理防卫机制”等概念。提出的精神分析学后来被认为并非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但激发了后人提出各式各样的精神病理学理论,在临床心理学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著有《梦的解析》、《精神分析引论》、《图腾与禁忌》等。被世人誉为“精神分析之父”,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家之一。

保罗•塞尚(Paul Cézanne,1839-1906)法国著名画家,是后期印象派的主将,从19世纪末便被推崇为'新艺术之父',作为现代艺术的先驱,西方现代画家称他为'现代艺术之父'、'造型之父'或'现代绘画之父'。他对物体体积感的追求和表现,为'立体派'开启了思路;塞尚重视色彩视觉的真实性,其'客观地'观察自然色彩的独特性大大区别于以往的'理智地'或'主观地'观察自然色彩的画家。亚历山大大帝(公元前356年7月20日或21日或22日-前323年6月22日)是古代马其顿国王,世界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是欧洲历史上最伟大的四大军事统帅之一,他足智多谋,先是确立了在全希腊的统治地位,后又灭亡了波斯帝国。在横跨欧、亚的辽阔土地上,建立起了一个西起古希腊、马其顿,东到印度恒河流域,南临尼罗河第一瀑布,北至药杀水的以巴比伦为首都的疆域广阔的国家。创下了前无古人的辉煌业绩,促进了希腊古文化的繁栄和发展、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经济的发展,对人类社会文化的进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四、揣摩语言,品味含义

1.取代它们的印着欧洲建筑式样的7种纸币,对民族自尊心的唯一安慰将是欧元的硬币。唯一:是唯独,独一无二的意思,用在句中表明绝无仅有,只有欧元硬币才能对他们的民族自尊心稍作一点安慰,再无其他了。

2.采用欧元的12个国家,可以在这小小的硬币的一面自由选择一种图案。小小硬币和一面:表明采用欧元的12个国家,对硬币所印图案的选择很有限,强调了他们选择余地之小。

3.导语中,”再见了,卡拉瓦乔。再见了,贝尔尼尼,我们不愿看到你们离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表达的作者对欧洲银行新发行的欧元钞票上没有了著名艺术有的位置的深深遗憾与婉惜。

4.再读课文,深入理解欧元与欧洲民族文化的痴线,揣摩作者的感情倾向。

像所有的货币一样,欧元也有两面,但与其它货币不同的是:欧元硬币只有一面图案是相同的,称为欧洲面,另一面算是国家面,图案由12个成员国自行设计。欧元是欧洲共创未来的象征,也不意味着成员国将失去自我,失去民族特征。

五、课堂小结

我们了解到随着欧元的发行,欧洲人民正与以前钞票上的民族文化告别,他们的那种不舍与依恋,让我们意识到了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人类文明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灿烂瑰宝,是每一位炎黄子孙的骄傲。所以我们必须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铸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六、拓展延伸

请参加以“开展书法教育,弘扬民族文化”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附: 板书设计

《别了,钞票上的民族文化》

卡拉瓦乔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亚历山大大帝

贝尔尼尼 保罗•塞尚

第四篇:2《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教案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课文的内容和层次。(重点)3.认真阅读课文,培养学生快速、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难点)4.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注社会生活和时代变迁。【课时计划】 1课时。

【教学过程】

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以求有的放矢。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在世界科学史上,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不仅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全部贡献给了科学事业,而且还在身后留下遗嘱,把自己的遗产全部捐献给科学事业,用以奖励后人,勇攀科学高峰。今天,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科学奖,已成为举世瞩目的最高荣誉奖。这位伟人就是诺贝尔。那么关于诺贝尔奖首次颁发的时间、获得者、颁发机构、地点等等,你了解多少呢?今天我们就 从一则新闻《首届诺贝尔奖颁发》中寻求 答案吧!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遗嘱(yí)渗透(shân)卓有成就(zhuï)仲裁(zhîng)拨款(bō)逝世(shì)颁发(bān)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遗嘱:人在生前或临死前用口头或书面形式嘱咐死后各事应如何处理。颁发:授予,分发某一样东西,比如勋章,奖状等。建树:在事业上有很大的成就或表示建立不朽的功勋。卓有成就:有突出的成绩,成就。3.作者简介

诺贝尔(1833-1896),瑞典 化学家,工程师。诺贝尔在机械和化学方面有100多种发明,但他最突出的是发明炸药。他一生致力于炸药的研究,因发明硝化甘油引爆剂,硝化甘油固体炸药和胶状炸药等,被誉为“炸药大王”。4.背景介绍

1867年,瑞典化学家诺贝 尔发明了黄色炸药,取得了在许多国家生产黄色炸药的专利。发了大财,以后又发明了更安全可靠威力更大的胶质炸药,接着又研制无烟火药。因毕生从事科研和火药的研制,终身未娶、无儿无女,晚年立下遗嘱,将全部不动产进行投资,作为基金,设立诺贝尔奖金。1901年12月10日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首次颁发了诺贝尔奖。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大声朗读课文,勾画出导语部分,思考:导语交代了哪些内容?

【交流点拨】导语为课文第一段话。导语交代了颁奖的时间,颁发者和颁奖机构以及诺贝尔奖设立的奖项。

2.速读主体部分,从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交流点拨】我获取的信息有:首届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及所获奖项;诺贝尔奖的颁奖机构,时间和地点;诺贝尔奖的资金来源;资金管理权和评奖权是分离的。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品味语言 感受魅力

本文选自《百年好文章——路透社新闻佳作》,称新闻佳作,那语言自然富有表现力。下面就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揣摩以下加点字的含义。1 .德国的伦琴(物理学奖),他发现了X 射线。【交流点拨】发现是已有的事物、现象从隐藏不为人知的状态到为众人所知的状态的过程。而X 线波长是介于紫外线和Y 射线之间的一种电磁辐射,它 是本来就存在的。所以此处用“发现”,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2.德国的贝林(生理学或医学奖),他在血清疗法的研究方面卓有成就。【交流点拨】卓有成就指贝林在血清疗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很突出,用在这里表明对贝林在医学方面取得成就的认可和肯定。

3.法国的普吕多姆(文学奖),他在诗歌创作方面颇有建树。

【交流点拨】颇有建树的“颇”在这里指“很,相当”的意思,在文中指普吕多姆在诗歌创作方面造诣很深,成果丰硕,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理所应当的。步骤四 精读课文 深层探究

1.课文主体部分为什么要一一列举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所做贡献呢?

【交流点拨】一方面是表明新闻事实的准确性;另一方面是表明新闻事实的翔实;还因为“列举获奖者的国籍、姓名、奖项 和所做贡献”是新闻的重点,所以要详写。

2.课文的主体部分详写 了什么内容,略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交流点拨】主体部分写了首届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情况,略写了颁奖机构,时间和地点,还略写了资金来源和两权分离。

因为首届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所做贡献这些情况是整篇新闻要报道的重点,能更好地突出中心,所以要一一列举,进行详写;而其他方面,如颁奖机构、时间、地点和资金来源不是新闻的重点,只需交代清楚无需详写,这样安排详略能更好地突出中心。

3.最后一段交代新闻背景,进一步介绍颁奖资金的来源,补充说明资金管 理权和评奖的分离。你觉得作者有什么用意?

【交流点拨】进一步介绍颁奖资金来源,目的是让我们读者更清楚明白地了解,诺贝尔奖的巨额资金来源于诺贝尔发明的多种炸药所获得的巨额收入,消除了读者心中的疑问;补充说明两权分离,是为了表明诺贝尔奖的公正、公平性。

学法指导一:

【文章详略安排的原因】

详略的安排取决于文章的中心,有利于突出文章中心的事件安排详写,反之,略写或不写。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课堂小结

这篇新闻所报道的是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具体情况。文中详细列举了获奖者的国籍、姓 名、所获奖项和所做贡献。同时也明确了颁奖机构,颁奖时间、地点等等,这篇新闻事实准确,内容详略得当,是新闻中的佳作,希望同学们以后养成阅读新闻的良好习惯,提高我们的认知水平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1896年,诺贝尔在意大利与世长辞。临终时,他把毕生发明所得的积蓄,全部奉献出来,以每年的利息作为诺贝尔奖的奖金,让我们来听一听诺贝尔临终前的遗言吧:全世界爱好科学并愿意献身科学的朋友们:生命对于我来说已经快要走到尽头了。在科学这个神奇的世界里,我遨游了一辈子,发现里面的奥秘太多了。研究它,掌握它,将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恩惠,希望大家继续研究下去,区区200万英磅的利息,虽微不足道,但愿意为行走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之路上的你助上一臂之力。诺贝尔在九泉之下感谢你们。

当听到这儿的时候,你心中一定有很多话要说,请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我敬佩诺贝尔的对科学事业的痴迷,更敬佩他的无私奉献。附:板书设计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导语

诺贝尔奖的颁发者和颁发机构 颁发时间,颁发奖项总括全文 主体

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所做贡献准确翔实 背景

资金来源

资金 管理权和评奖权互为分离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飞天”凌空

前预习

1、字词,作者。

2、本文报道了一件什么事?抓住了什么场面来刻画的?

3、本文按什么顺序?归纳本文的中心。

4、品味二、三段动词的作用。展示:

一.导入(2分钟)题目解说。

记者以“飞天”“凌空”为题,比喻跳水姑娘如仙女般优美绝伦。

二、后预习

1、字词,作者。

2、本文报道了一件什么事?抓住了什么场面来刻画的?

3、本文按什么顺序?归纳本文的中心。

4、品味二、三段动词的作用。

三、小组展示(5分钟)四.课堂展示(30分钟)1.读准字音

优雅()掠过()

翘首()屏息()一刹那()慷慨()哧地()悄然()2.词语

屏息:酷似:慷慨:轻盈: 由衷:如梦初醒:震耳欲聋:

3、背景

“飞天”凌空是一篇新闻特写,发表于1982年11月25日《光明日报》由夏浩然,樊云芳采写。仅540多字的特写,记者别具匠心地选用了百余个动词,堪称精当运用动词的新闻经典。30多年了,今天再来读它,依然觉得比赛像刚发生的一样,现场动感十足,是那样的真切感人,它不仅让我们了解了新闻而且具有美学价值,因此作品被评为当年好新闻“一等奖”.读课文,学生思考:

4.这则新闻特写报道了一件什么事?着重抓住什么场面来刻画的?3分钟

这则新闻特写报道的是”跳水姑娘吕伟在新德里亚运会上赢得金牌的事。课文抓住吕伟跳水动作来细致刻画的。

.5.学生再读课文,思考:本文按照什么顺序来 记叙的?能不能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本文按照时间顺序来记叙的。课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吕伟站在10米高台,准备跳水

第二部分:(2-4)细致刻画吕伟起跳、腾空、入水的跳水动作。第三部分:(5-8)写了观众的反应和赞叹以及现场的气氛。6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1)第二段中“轻舒双臂”“轻轻一蹬”“向空中飞去”用词的好处?有力地突出了吕伟动作的轻柔、优美、舒展,充满了 动态美。

(2)第三段中“向前翻腾一周半”“空中转体三周” “哧”地插进碧波。用词的好处?

镜头似地特写,有力地突出了吕伟动作的高难、惊险、完美、震撼人心!(3)课堂小结

这篇新闻特写,善于捕捉瞬间,落笔集中突出一点,在一秒七的时间里,记者层次鲜明地描绘了一幅美丽的“飞天”画卷。文势有起有伏,动静相宜侧面烘托,将体育健儿奋力拼搏为祖国争光的主题突显出来,不仅是一篇非常优秀的人物特写,更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美文,值得我们细细品鉴。五.拓展提升(5分钟)

文章为什么一开头用“她”而不直接写出吕伟的名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因为她站得很高,下面的人看不清她是谁。给读者留下悬念。

这样写既符合特写的特点,又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一着惊海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通讯有关知识,明确通讯的一些特点。2.感知课文内容,培养提取信息的能力。3.揣摩文章写作手法,品味文章语言特色

4.感受作者的爱国激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激发学生富国强军的豪情。基础知识检测学习1.字音检测

着陆(zhuï)

桅杆(wãi)

凛冽(lǐnliâ)

舰艉(wěi)

浩瀚(hàn)娴熟(xián)

默契(qì)

镌刻(juān)

澎湃(pãng pài)

殚精极虑(dān)2.掌握释义 娴熟:熟练。镌刻:雕刻。

白手起家:比喻原来基础或条件很差而创立一番事业。

殚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尽心思。

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3、文体知识

通讯的定义: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

通讯的特点:严格的真实性;报道的客观性;较弱的时间性;描写的形象性;议论色彩较浓。

通讯的分类:它包括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两类,特写也是通讯的一种。自我研读 生成新知

1.通读全文,概括这篇通讯记录了什么事件?

这篇通讯用写生的笔法详尽而具体地勾勒出了我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上成功着陆歼-15舰载机的全过程。

2.快速浏览课文,从这篇通讯中你获取了那些信息? 辽宁舰的航行位置

歼-15舰载机着舰训练的时间 舰载机着舰的难度和重要性 歼-15成功着舰的过程

歼-15成功着舰后工作人员的欢呼和庆祝。3.归纳出文章的层次

第一层:(1-4)交代时间、地点及事件的重要性。

(1-2):检查甲板,做好着舰准备。

(3-4):交代这次飞行的重要性和降落的风险性。第二层:(5-19)详细叙述了舰载机降落过程。

(5-16):舰、机默契配合。

(17-19):舰载机成功降落。

第三层:(20-25)着舰成功的重大意义及人们的激动心情。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1.标题的“着”“惊”“海天”给你怎样感受?

“着”“惊”两个动作,“海天”一个景象,强烈的画面感跃然纸上,很容易让读者心头一震,吸引着继续往下读。

2.导语中哪些词语给读者以很强的画面感,找出来细细品味。

海风呼啸、斩浪前行、艳红的八一军旗„„ 这些词像画家一下画出了画的底色和格调,给人很强的现场感。3.详细描述塔台和飞行员对话,略写其他细节。

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同身受,扣人心弦,突出了飞机着舰前的紧张、但又有序。

4.用了很多比喻修辞,找出来,仔细品味。用“刀尖上的舞蹈”比喻着舰的危险。用“凌波海燕”比喻歼-15轻巧的飞行。用“疾如闪电”比喻舰载机飞行的速度。本文的写作特色

1、很有价值感

2、很有层次感

3、很有现场感

4、很有美感

讨论:本文在层次上的特点

一、叙事完整,铺排有序

二、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三、文风平实,脉络直观

讨论:这篇通讯曾喜获解放军新闻一等奖,它不仅展示了新闻的真实,更是一篇激动人心的美文。动态美 语言美 情感美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1.课堂小结

这篇通讯用细腻的笔触记述了辽宁舰歼-15舰载机成功着舰的过程,向读者展示了中国人民军队在创新中不怕牺牲,勇于探索的精神。2.拓展延伸

这则通讯被评为当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新闻奖一等奖,深受广大读者和评论家的喜爱,您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的收获吗?

提示:可以用“读了这段话,或者读了这句话”我感受到„„的句式来表述。当堂评价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C)

A.桅杆(wēi)浩瀚(hàn)

凛冽(liâ)

一丝不苟(gǒu)B.坠毁(zuì)

娴熟(xián)

循声(xún)

殚精竭虑(dān)C.姿态(zī)

默契(qì)

瞬间(shùn)

惊心动魄(pî)D.镌刻(juān)

咆哮(xiào)澎湃(bài)

无怨无悔(yuàn)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C)

A.凛洌

默契

一丝不苟

白手起家 B.关键

姿态

振耳欲聋

梦想成真

C.绽放

咆哮

殚精竭虑

无怨无悔 D.风采

承载

惊心动魄

玩强攻关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D)

A.中国白手起家,一切从零开始,终于圆了航母舰载机着舰这一强军梦。B.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的一幕真是惊心动魄。C.科研人员殚精竭虑,使我国的无人战机在当代天空叱咤风云。D.中国军人展示出震耳欲聋、蓬勃向上的“中国力量”。

4.下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D)

A.发现毗河有污染,如果是普通市民,也可以提出建议。

B.随着全面改善水环境质量政策的落实,使全区黑臭水体得到有效治理。

C.利用微信平台随时记录并发现问题,是解决民生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

D.新都区采取关闭、断电、停产等强制措施,坚决淘汰产能落后和环境整治无望的企业。

5.下各句子中表达方式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D)

A.“空警-2000”预警机,喷射五颜六色的彩烟,在蓝天铺展一条绚烂航路。B.铁翼飞旋,惊雷滚滚。

C.他们是新一代国家防空“天网”的中坚力量,是我军来自国土防空作战的剑锋刀刃。

D.铁阵,如山如岳。口号,如海如潮。6.用一句话概括下面文段的主要内容。

今日,经过卓有成效的路基训练,日前又有一批舰载机飞行员驾驶国产歼-15舰载战斗机在辽宁舰上成功进行阻拦着舰和滑跃起飞,通过航母飞行纸质认证,实现了我国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由军地协作向海军部队自主培训的重大转变,标志着我国海军舰载战斗机飞行员自主培训体系日趋完善,是海军航母建设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我国航母迎来新一批舰载战斗机飞行员。

阅读课文,回答7-9题。

7.三、四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揭示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次着舰的意义——它承载着国人和海军官兵的强军梦想,交代舰载战斗机着舰是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性的难题,渲染出紧张的氛围,引发读者的关注和继续阅读的兴趣,为下文写舰载机成功着舰后人们的喜悦作铺垫。8.赏析下面的语句。

(1)歼-15舰载机像凌波海燕,轻巧灵活地调整好姿态飞至舰艉后上方,对准甲板跑道,以几近完美的轨迹迅速下滑。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歼-15舰载机”比作“海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战斗机着舰时的轻巧灵活。

9.这篇通讯在描写战斗机着舰过程时多次描写了四周人的神态和心情,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表现人们对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次着舰的关注;烘托当时紧张的氛围、胜利的喜悦等;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增强感染力;侧面表现舰载机着舰风险极大、意义重大,从而突出了主题。

第五篇:2《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教案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课文的内容和层次。(重点)3.认真阅读课文,培养学生快速、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难点)4.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注社会生活和时代变迁。【课时计划】 1课时。

【教学过程】

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以求有的放矢。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在世界科学史上,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不仅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全部贡献给了科学事业,而且还在身后留下遗嘱,把自己的遗产全部捐献给科学事业,用以奖励后人,勇攀科学高峰。今天,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科学奖,已成为举世瞩目的最高荣誉奖。这位伟人就是诺贝尔。那么关于诺贝尔奖首次颁发的时间、获得者、颁发机构、地点等等,你了解多少呢?今天我们就 从一则新闻《首届诺贝尔奖颁发》中寻求 答案吧!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遗嘱(yí)渗透(shèn)卓有成就(zhuï)仲裁(zhîng)拨款(bō)逝世(shì)颁发(bān)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遗嘱:人在生前或临死前用口头或书面形式嘱咐死后各事应如何处理。颁发:授予,分发某一样东西,比如勋章,奖状等。建树:在事业上有很大的成就或表示建立不朽的功勋。卓有成就:有突出的成绩,成就。3.作者简介

诺贝尔(1833-1896),瑞典 化学家,工程师。诺贝尔在机械和化学方面有100多种发明,但他最突出的是发明炸药。他一生致力于炸药的研究,因发明硝化甘油引爆剂,硝化甘油固体炸药和胶状炸药等,被誉为“炸药大王”。4.背景介绍

1867年,瑞典化学家诺贝 尔发明了黄色炸药,取得了在许多国家生产黄色炸药的专利。发了大财,以后又发明了更安全可靠威力更大的胶质炸药,接着又研制无烟火药。因毕生从事科研和火药的研制,终身未娶、无儿无女,晚年立下遗嘱,将全部不动产进行投资,作为基金,设立诺贝尔奖金。1901年12月10日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首次颁发了诺贝尔奖。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大声朗读课文,勾画出导语部分,思考:导语交代了哪些内容?

【交流点拨】导语为课文第一段话。导语交代了颁奖的时间,颁发者和颁奖机构以及诺贝尔奖设立的奖项。

2.速读主体部分,从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交流点拨】我获取的信息有:首届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及所获奖项;诺贝尔奖的颁奖机构,时间和地点;诺贝尔奖的资金来源;资金管理权和评奖权是分离的。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品味语言 感受魅力

本文选自《百年好文章——路透社新闻佳作》,称新闻佳作,那语言自然富有表现力。下面就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揣摩以下加点字的含义。1 .德国的伦琴(物理学奖),他发现了X 射线。【交流点拨】发现是已有的事物、现象从隐藏不为人知的状态到为众人所知的状态的过程。而X 线波长是介于紫外线和Y 射线之间的一种电磁辐射,它 是本来就存在的。所以此处用“发现”,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2.德国的贝林(生理学或医学奖),他在血清疗法的研究方面卓有成就。【交流点拨】卓有成就指贝林在血清疗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很突出,用在这里表明对贝林在医学方面取得成就的认可和肯定。

3.法国的普吕多姆(文学奖),他在诗歌创作方面颇有建树。

【交流点拨】颇有建树的“颇”在这里指“很,相当”的意思,在文中指普吕多姆在诗歌创作方面造诣很深,成果丰硕,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理所应当的。步骤四 精读课文 深层探究

1.课文主体部分为什么要一一列举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所做贡献呢?

【交流点拨】一方面是表明新闻事实的准确性;另一方面是表明新闻事实的翔实;还因为“列举获奖者的国籍、姓名、奖项 和所做贡献”是新闻的重点,所以要详写。

2.课文的主体部分详写 了什么内容,略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交流点拨】主体部分写了首届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情况,略写了颁奖机构,时间和地点,还略写了资金来源和两权分离。

因为首届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所做贡献这些情况是整篇新闻要报道的重点,能更好地突出中心,所以要一一列举,进行详写;而其他方面,如颁奖机构、时间、地点和资金来源不是新闻的重点,只需交代清楚无需详写,这样安排详略能更好地突出中心。

3.最后一段交代新闻背景,进一步介绍颁奖资金的来源,补充说明资金管 理权和评奖的分离。你觉得作者有什么用意?

【交流点拨】进一步介绍颁奖资金来源,目的是让我们读者更清楚明白地了解,诺贝尔奖的巨额资金来源于诺贝尔发明的多种炸药所获得的巨额收入,消除了读者心中的疑问;补充说明两权分离,是为了表明诺贝尔奖的公正、公平性。

学法指导一:

【文章详略安排的原因】

详略的安排取决于文章的中心,有利于突出文章中心的事件安排详写,反之,略写或不写。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课堂小结

这篇新闻所报道的是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具体情况。文中详细列举了获奖者的国籍、姓 名、所获奖项和所做贡献。同时也明确了颁奖机构,颁奖时间、地点等等,这篇新闻事实准确,内容详略得当,是新闻中的佳作,希望同学们以后养成阅读新闻的良好习惯,提高我们的认知水平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1896年,诺贝尔在意大利与世长辞。临终时,他把毕生发明所得的积蓄,全部奉献出来,以每年的利息作为诺贝尔奖的奖金,让我们来听一听诺贝尔临终前的遗言吧:全世界爱好科学并愿意献身科学的朋友们:生命对于我来说已经快要走到尽头了。在科学这个神奇的世界里,我遨游了一辈子,发现里面的奥秘太多了。研究它,掌握它,将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恩惠,希望大家继续研究下去,区区200万英磅的利息,虽微不足道,但愿意为行走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之路上的你助上一臂之力。诺贝尔在九泉之下感谢你们。

当听到这儿的时候,你心中一定有很多话要说,请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我敬佩诺贝尔的对科学事业的痴迷,更敬佩他的无私奉献。附:板书设计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导语

诺贝尔奖的颁发者和颁发机构 颁发时间,颁发奖项总括全文 主体

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所做贡献准确翔实 背景

资金来源

资金 管理权和评奖权互为分离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下载外国消息二则《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别了,钞票上的民族文化》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外国消息二则《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别了,钞票上的民族文化》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教案】

    2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教案 教学目标 1.准确把握新闻的六要素,进一步掌握消息文体特点。 2.培养学生朗读技巧,体会新闻语言的真实性、准确性。 3.了解伦琴等人所作出巨大贡献......

    《别了,钞票上的民族文化》公开课教案(附板书)

    《别了,钞票上的民族文化》教案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同学们,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 让我们足不出户即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生活信息,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

    2《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教案5篇

    2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巩固上一课所学的消息的知识,继续培养学生阅读消息的能力。 2.学习理清本课这则消息的层次,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 过程与方法 1.让学......

    【整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教案

    2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把握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内容,进一步掌握消息文体特点。 2、了解伦琴等人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体会诺贝尔宽广胸怀。 3、理清新闻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