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反思

时间:2019-05-13 21:39: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反思》。

第一篇:《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反思

6.《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反思

元善中学

叶健强

通过对课程的学习,我对新闻类教学有了一点深切的体会,改变了以往浅尝辄止的教学方法,我是这样安排的:

1.以“别了,司徒雷登”这一题目导入。2.了解并掌握新闻的一些相关知识

3.从课文中印证新闻的相关知识。(导语,历史背景,新闻事实)4.总结回顾

我们与实用类文章打交道的机会要远远大于与其它类文体打交道的机会,因为在教学中,不但不应忽视,反而应有所侧重和。要做的首先就是争取通过“别了,不列颠尼亚”,让学生真正了解新闻体裁的作用和价值。其次是,了解它的独特之处:一是修饰性的语言;二是以时间顺序来架构整个篇目;三是对四个场景的侧重。

教学中遇到的难题就是学生对此类文章不感兴趣,我采取的措施就是明确告诉他们能够迅速准确的获取信息就一件对未来生活多么重要的事情,以此来激励学习兴趣,效果不错,学生跃跃欲试。

但教学过程中,还是有所遗憾的,就是学生不太理解为什么要介绍历史背景,对我所做出的可以增强报道的广度和深度的说法不是很理解,如果再上这堂课的话,我会用红花和绿叶来做比喻,再罗列几

个例子,这样应该更容易理解。

第二篇:别了,不列颠尼亚 教学反思

《别了,不列颠尼亚》

教师说课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高中语文必修一新闻单元的第一篇。文章记叙了香港回归的盛事。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荣获一等奖。在众多香港回归的报道中脱颖而出,被选入语文教材。学习本文,有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是要注重新闻旧知的复习和新知的掌握。第二就是要教学学生如何看懂新闻特写,指导学生通过本文,掌握特写对新闻横切面的报道方法。体会其独特的魅力所在。同时,渗透爱国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学生对新闻并不陌生,但是他们缺乏独立阅读新闻的能力,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指导学生把握文章重要信息,体会本篇新闻的突出特点(描写现实场景的同时,兼顾历史回顾,使作品厚重感增加)。并在自主阅读过程中,品味本文是如何将现实场景和背景材料有机融合的。由于作者按时间顺序,在抓取重要现实场景的同时,兼顾历史的回顾,所以重点是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列出文中的现实场景和背景材料加以分析,体会文章中的深含的思想感情。

另外,指导学生品味本文在新闻性和文学性上的有机结合,通过对文中相关细节描写的分析和赏鉴,分析本文文学性特点。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基本如预期进行。学生掌握新闻及新闻特写的相关知识。对文中所述新闻事实有深入了解,对新闻背景和新闻事实相结合的写作方法能分析到位。不足之处在于,对新闻特写的独特之处的赏析不足,学生课堂能动性发挥不够。教师包办得过多。

第三篇:别了,不列颠尼亚

课题:别了,不列颠尼亚 课型:新授课 执笔:谢文香 备课组:初二备课组 审核人: 时间:

教学目标

1、了解特写新闻的特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理解标题及关键句含义,分析文章现实场景与历史背景相融合的表达效果 3.培养学生国家主权和领土的意识,激发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新闻主体的梳理)教学难点

标题及重点句的含义

教学方法

速度

品读

讨论

点拨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同学们对香港了解多少?(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现状)

1840年爆发中英鸦片战争,1841年英国侵占中国香港岛,1842年强迫清政府签到《南京条约》,其中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 1860年,中英第二次鸦片战争,英国强迫清政府签到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给英国。

1898年6月9日: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地区及附近262个岛屿,租期99年,条约月底生效。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这一天,全世界都在谛听从古老东方响起的庄严的钟声,它响彻寰宇,向五湖四海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历史已经铭记这一刻,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也将铭记这一刻。下面,就让我们重温一下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

二、明确目标

三、检查预习

1、凝重 níng 紫荆 jīng 停泊 bî 掩映 yǎn 1 世人瞩目 zhǔ 旗帜zhì

2、速读课文,谈谈你对课文标题的理解。

毛泽东主席在1949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回国、美国政府的白皮书发表之时,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别了,司徒雷登》。本文活用此题。

2、以英国皇家油轮“不列颠尼亚”号象征英国在香港的统治。

3、“别了”,用委婉中略含嘲讽的口气,表明这之中统治的结束。

四、自主学习自学指导一

1、速读课文按照新闻的结构筛选本文信息 标题: 别了,不列颠尼亚 导语:(第1段)末任港督离港 主体:2——11 背景:港督府的变迁

结语: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自学指导二

1、将文中表示时间的句子画出来,看看这篇通讯是从什么角度,按什么顺序把“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记录下来的明确:1997年6月30日

下午4点30分——港督府——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降下旗杆; 下午4点40分——港督府——彭定康乘车最后一次离开港督府;

下午6点15分——距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东面的广场——举行“告别仪式”,查尔斯宣读女王赠言;

下午7点45分——“威尔士亲王”军营旁——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1997年6月30日

最后一分钟——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现场——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

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现场——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 1997年7月1日零点40分——中国南海——查尔斯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不列颠尼亚”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自学指导三

文章按时间顺序特写了哪几个场景?

明确:场景一:下午4点30分,末任港督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

场景二:下午6点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的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

场景三:子夜时分举行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中国国旗升起;

场景四:零点40分查尔斯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离开香港。拓展延伸

1、这篇特写在报道新闻的事实时,还适当地运用了一些背景材料。请找出来并体会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

明确:4、7、11段介绍了一些背景材料,这样一来,就像电影中的闪回一样,将历史与现实用镜头方式交错出现,不仅画面很强,且突出了英国对香港156年统治的终结。历史的回顾更强化了永不再来的意味。

2、最后一句“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是什么意思?

明确:全文最后一句语言庄重而含蓄,有深刻含义。“从海上来”指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远征军强占了中国的领土,开始殖民统治。“从海上去”指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文章主旨:

这则通讯通过对香港回归祖国这一历史盛事的回顾,证明了只有国家的强大、民族的昌盛,我们才不会被别人欺辱,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在阅读与写作上,要求学生了解消息及特写性消息的特点。学习作者语言表达上的技巧。

五、完成当堂训练

第四篇:别了,不列颠尼亚反思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反思

《别了,“不列颠尼亚”》这一课用了一课时的时间完成,从学习的效果来看,总体上说比较理想。亮点有两处,一是课前模仿新闻播报,形式新颖,既进行了口头训练又为新课导入预热。二是课程结尾处师生默契合唱《东方之珠》,将整堂课营造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引入最高潮,效果良好。但课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下面针对这节课的教学情况作反思如下:

首先,从课时安排上看。这节课用了一课时,关于课的内容学生很轻易就理解了,所以我觉得这节课完全可以用一课时完成。上课之前,我总是怕学生把握不了相关的知识,所以,总是放不开“手脚”,但通过这节课,我发现学生是有很大潜力的。在这一课中,《别了,不列颠尼亚》一课内容比较简单,教师可以把这一课的重点问题留给学生,让学生课下小组讨论。

其次,应充分反映新课标的思想。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是大语文活动,应突出语文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功能,所以我觉得语文教学应实现四个“走向”:一是走向生活,语文教学假如远离了学生鲜活的生活世界,就无法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讲一些看过的关于香港的故事,说说亲身感受,让文本更贴近生活。二是走向实践,语文唯有运用于学生的实践中,融合到学生的血液里,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永恒的精神财富;为了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实践,在网上寻找相关材料,让学生自主寻找香港的史料,充分利用学生的课程资源生成新的课程资源;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来理解记者在新闻事件中的作用。同时还能培养他们搜集资料的能力。三是走向综合,课堂所获得的各项语文能力、语文知识,只有在综合实践中整合起来,并加以积淀,才能成为一种综合素养。这一课除了语文的相关知识外,还涉及到历史知识,可以利用历史知识了解文章的背景。四是走向聪明,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学得聪明一点、灵气一点。答应他们多角度思维,得出多种答案。

最后,语文学习应是一种学生个性化的活动,也是一种学生创造性的活动。作为教师不仅要珍惜学生的感悟、体验,更要保护他们的聪明火花。在合作交流中,学生被共同营造的氛围深深感染。学生首先从感性上体会到华人对香港回归的热切期盼。针对这些,在他们答对问题时要及时表扬,答错时要适时鼓励。这样更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认真备课,把握重、难点,完成教学任务固然很重要,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把语文教“活”、让学生“活”得精彩,这才是语文学习的灵魂。教师一定要具备课堂开发的意识与能力,善于设计和把握课堂气氛,增加课本知识容量和密度。只有如此,以往那些被我们忽视的生活场景与人生体验,才会被拿来当作语文教学的材料,从而为语文教学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通过这篇课文的设计,我深深感受到:每一位高中语文教师都要以主人翁的姿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探索课改新路,大胆实践课改精神,从现在起就要以全新的姿态,用新的课程标准理念指导自己的语文教学,从而推动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课堂灵活地放开一些,反而更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能活跃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爱好。

通过这次教学反思,我总结出了自身存在的许多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经常总结、反思,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第五篇:《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设计

儋州市第一中学

语文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的目标

(1)了解新闻体裁的特点和结构,培养阅读新闻作品能力,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

(2)本篇文章所用的材料有三种:一是新闻事实(现场);二是背景材料;三是作者主观情感。引导学生把握这三方面的内容。并学会据此分析这篇新闻的主要内容。

2、情感目标

(1)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祖国的强大,能维护领土的完整,维护国家的主权,不受外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毫感,培养其爱国情操。

(2)教育学生永记历史教训,落后则挨打,落后则任人宰割,国家繁荣昌盛则要兴科教,激励学生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教学重点难点:

(1)、本单元的主体为新闻,学习本单元不仅要关注社会,增强爱国意识,理解新闻特点,把握新闻结构,掌握其写法为教学重点。

(2)、把握和理解本篇文章所用的材料有三种:一是新闻事实(现 场);二是背景材料;三是作者主观情感。

(3)、理解课本篩选信息为教学难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课(复习有关新闻知识)

我们在初中第五册学过新闻两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一短一长,尤其是第一篇,是毛泽东同志为新华社写的一篇新闻稿。1949年4月21日我人民解放军发起了渡江战役,22日新华社播放了毛泽东同志为撰写的新闻稿这则消息500余字,及时报道了震惊中外的渡江战役概况。尤其可见,新闻的特征是(由学生回答教师补充)真实性,及时性,简明扼要。

那么,新闻的结构怎么样(由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标题(引标、正标、副标)、导语(概述新闻的中心内容)、主体(祥细报道新闻的主要内容)。

二、板书课题:别了,“不列颠尼亚”

三、朗读全文(齐读和个人读)

四、由新闻的结构分析课文 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 导语——课文的第一段(英国查尔斯王子和香港末任港督乘“不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标志着长达150年的英国统治的终结)主体:

1、4时30分,末任港督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2、4时45分,举行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3、7时45分,降下英国国旗。

4、次日0时左右,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旗。

5、次日0时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五、探究问题:

(1)中国顺利收回香港的原因是什么?你读了本文后有什么体会?(2)本文除了简洁的叙述之外,还有引用一些背景材料,作者主观评论,请划出来,并说说其目的。

六、拓展

(1)给本文标题加上引题和副标题。

(2)学习《别了,“不列颠尼亚“》,我们不仅感受到香港回归激动人心的时刻,而且也学到有关香港的历史,作者是怎样把现实场景和历史背景结合在一起的。

(3)作者在整篇报道中,表现出浓浓爱国之情,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作者的这种情感。

七、堂上作业

谈谈祖国收回香港的体会(字数不限)

八、板书设计:

标题

别了,不列颠尼亚

导语

英国查尔斯王子和香港末任港督乘“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标志着长达150年的英国统治的终结。

主体1、4时30分,末任港督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2、4时45分,举行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3、7时45分,降下英国国旗。

4、次日0时左右,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旗。

5、次日0时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 告别港督府

下载《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精选)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相关知识。 2、品味文章语言,学习写作特点。 3、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1、了解新闻的含义、特点及分类。 2、......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 单元知识讲解: 一、结合教材38页,教师补充: 过渡语:阅读新闻作品对我们来说有两重意义:一方面,新闻之所以是新闻,在于它是新近发生的,这些可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们可......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 了解新闻六要素、新闻的特点,掌握新闻这一体裁的结构。 2. 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结构。 3. 体会课文 “现实场景......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想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郭珍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了解特写新闻的特点。 ⑵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⑶ 思考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2、能力目标: 培养快速阅读能......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别了,不列颠尼亚》 教学目标与要求: 知识目标: 1、了解特写的特点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能力目标: 1、培养速读能力 2、学习本文用词准确、生......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廖连亚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别了,“不列颠尼亚”》 一、说教材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第一篇......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中语文 必修1 第10课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江西省余江县第一中学 姜舟斌 【教学目标】 1、掌握基本的新闻知识,明确新闻与新闻特写的异同 2、品味文......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第一课件网www.xiexiebang.com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了解新闻六要素、新闻的特点,掌握新闻这一体裁的结构。 2. 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结构。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