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廖连亚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别了,“不列颠尼亚”》
一、说教材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第一篇课文,属于新闻特写,它记录了英国撤离香港,香港回归祖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他选取了英国撤离香港的一系列场景,并把它们放在历史的背景中,使香港回归这一事件有了一种历史的纵深感,更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全面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的要求,同时根据本单元新闻教学的要求以及本课的特点,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熟悉字音,熟记字形。了解新闻报道和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筛选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把握新闻事实、背景材料、作者的主观评价三种新闻中能用到的材料。并学会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新闻强调真实,关注的当下发生的事情,因此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
4、针对明确的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
(1)诵读课文,了解新闻报道的特点,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了解香港的发展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把握新闻的特点,理解课文的内容。
而教学难点在于欣赏新闻的语言,品味文中蕴含的丰富感情。
三、说学生情况
初高中阶段,正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时候,同时也是学会收集、判断、处理信息,培养人文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时候。课文的价值在于作者以清晰地可视性、生动的可听性、鲜明的色彩感、清新而富有动感的语言来如实的记述了香港回归的盛况。阅读的时候激动人心,更能深刻的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方法
新闻阅读准确的反应了方方面面的社会信息,从真实的生活出发,传达出时代的精神。在阅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把握作者通过新闻想要表达出来的内容。据此,本课教学我会采用阅读指导法法、问题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来教学,并采用对话式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配以多媒体图片,渗透爱国情感教育。在课改精神指导下,作为教师应该激励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使学生收获自学成功的乐趣,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
五、教学过程
①导入新课。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这一堂课由于香港回归是97年的事件,当时虽然很盛大,但距今已有十四年。高一学生记忆不会深刻。因此,授课前,应安排学生通过多渠道搜集这方面的资料,在课堂上,学生应在教师指导下,独立阅读课文、主动发现问题,并通过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
②阅读全文,围绕标题、导语、主体来理解本文。引导学生认识标题的含义,引导学生认识导语三个重点,引导学生认识主体部分从英方降旗撤离的角度来报道这一重大事件的特点。
③阅读课文主体部分,探究文中写三次降旗的意义,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探究港督府描写的作用,引导学生认识场景的自然过渡与以总督府的变迁来暗示香港的百年变迁,体现了中国的日益强大。
④引导学生了解新闻以新闻特写的特点,把握新闻标题、导语、主体的形式,认识新闻特写侧重于“再现”,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特点。
⑤课堂小结。针对今天所讲的内容进行一个知识总结。报告文学的特点在于它的新闻性,本文从英方降旗撤离的角度来报道了香港回归这一激动人心的事件,同时,穿插史料的写法增添了文章厚重感。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会让学生们在查询一些新闻的写法,认真观察身边发生的事情,写一篇通讯。
七、在板书设计方面,我力争简洁明了,采用语词式板书,既点名本课的教学要点,又方便学生理解、识记,达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的结合起来。
总之,在教学中,我会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力求将语言文字和情感教育结合起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每一个学生在每节课上都有所进步、有所收获。
我的说课结束,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指正,谢谢!
道真中学
2013年
第二篇:《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1
文章记叙了香港回归的盛事。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荣获一等奖。在众多香港回归的报道中脱颖而出,被选入语文教材。学习本文,有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是要注重新闻旧知的复习和新知的掌握。二是注意新闻汇聚一般消息类文章所有的特点于一身,并有其独特的魅力所在。在深入挖掘其魅力的同时,渗透爱国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根据本文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的知识。
2. 品味文章的语言。
3. 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概括问题的能力。
4. 了解史实,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加民族自豪感
学生对新闻并不陌生,但是他们缺乏独立阅读新闻的能力,鉴于此我把本课的重难点作了如下设定: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重要信息,体会本篇新闻的突出特点(描写现实场景的同时,兼顾历史回顾,使作品厚重感增加)
教学难点:自主阅读过程中,品味本文是如何将现实场景和背景材料有机融合的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 “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因此,我将采用提问和对话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配以多媒体图片,渗透爱国情感教育。
由于香港回归是的事件,当时虽然很盛大,但距今已有十五年。高一学生对此体会并不深刻。因此,授课前,我会安排学生通过多渠道搜集这方面的资料,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视频播放,让学生在重温当时回归画面的同时,根据教师指导,独立阅读课文、主动发现问题,并通过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
作为新闻单元的第一篇,首先带领学生回顾新闻知识,明确这篇新闻的结构。由于作者按时间顺序,在抓取重要现实场景的同时,兼顾历史的回顾,所以重点是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现实场景和背景材料加以分析,体会文章中的深含的思想感情。
据以上分析,我将教学过程设定为以下环节:
(一)、情景导入 激发兴趣 在《东方之珠》歌曲中,展示香港繁荣的图片。让学生带着兴趣一起走进新课。
(二)、复习旧知 掌握新知 先提问文体知识,由于初中学习过新闻。所以在这里简单复习新闻定义,而《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一篇特写,所以重点介绍新闻特写。
(三)、独立阅读 掌握字词 学生独立朗读课文,学生读过后,教师提出需要掌握的字词
(四)、整体感知 理清结构
1、在排除字词干扰和独立阅读基础上,学生找出本篇新闻的结构
2.由于结构中,重点是主体部分,我设置两个问题:
(1)主体部分按照什么顺序展开的描写的?(2)这部分写了几个重要场景?
目的是让学生明确行文思路。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容易明确:主体按时间顺序描写,共抓取了四个重要场景。
在理清文章结构的基础上,我将引导学生对文中重点情景描写进行分析,找出文章的现实场景和背景材料,学会抓文章的有用信息,学习作者融合二者的方式。以此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
根据文章内容与特点,我设计了归纳式板书,以帮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更好得把握课文。具体的板书设计我将在授课过程中为大家呈现。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2
1、说教材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的第一课《短新闻两篇》中的第一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本单元学习的重点是新闻和报告文学。新闻和报告文学贴近生活,有很强的实用性,反映了课标对学生实际能力和素质提出的要求。文章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将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再现在读者面前。《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新闻作品中的佳作,而且篇幅又不长,非常适合作为学生阅读新闻的范本,多接触一些有价值的新闻,可以让学生多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2、说学情
我们生活在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每天都会接触到大量的信息,其中最主要的渠道就是各种媒体的新闻报道,因此学生对于新闻这种文体是熟悉的,但这种熟悉很大程度上仅限于生活中的熟悉,而并非阅读与写作技巧上的熟悉,所以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阅读的把握,分清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并且在此基础上去粗存精,抓住有用的信息。
3、说教学目的、重点、难点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情的特点,根据新课标新闻与传记鉴赏能力的要求,在教学中,我计划重点达到以下两个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习惯,使学生能迅速、准确捕捉基本信息,就涉及的事件和观点作出自己的判断。(2)掌握新闻特写的特点以及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从新闻的特点可以看出,本文的重点在于揣摩新闻语言简洁、准确、委婉的特点和对细节内涵的领悟力。
从学情的特点可看出,本文的难点在于把握新闻记者客观冷静叙述表象背后的民族自豪感与喜悦之情。
4、说教法
教学方法有讲读法、问答法、讨论法。理由是:除了讲读法外,新闻的鉴赏要通过学生的探究来实现,讨论和问答是激发学生探究热情的好办法,为此,设计好的讨论题和好的提问是我试图上好这课的重点。
或:说教法和学法
1、播放有关香港回归的纪录片和反映纳粹暴行的影片,设定好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
2、通过介绍香港近百年的发展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讨论纳粹暴行对于我们人类的戕害,以及我们应该从中吸取什么样的教训。课外查找一些香港历史和纳粹暴行的背景材料,以辅助阅读。
3、分别找一些香港回归和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新闻报道,比较一下写法的不同。
5、说过程
一、开门见山,直接导入。用有关香港回归的一些历史图片来导入,边播放ppt边介绍这篇新闻的写作背景。这样既可给学生一个视觉上的冲击又可引出今天所要着重探讨的新闻的内容。
二、跳出文本,分析体裁。我会先花一到两分钟的时间给学生介绍通讯、报告文学、消息这三种新闻样式的共同点和区别,这些共同点和区别将以表格形式在ppt上呈现,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新闻,这样也是为这一单元后面的几篇通讯和报告文学打好铺垫。
三、聆听录音,初步感知。这个环节主要作用是让学生熟悉文本,并且初步感受平实的语言背后的震撼力与强烈沧桑巨变的自豪感。
四、一语破的,统领全文。题目创意是本篇新闻的一大亮点,本文语言的庄重含蓄正是从题目开始的。题目不仅凝练地概括了这篇新闻的主要信息而且奠定了整篇新闻的感情基调。我将引导学生从句式(主谓倒装)、历史渊源(《别了,司徒雷登》)、虚实结合这三方面来探讨题目的创意所在。
五、首段分析,蜻蜓点水。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在香港飘扬了------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通过齐读让同学概括出这则新闻的主要信息:英国在香港的统治的终结。
六、仔细品读,重点讲解。给学生2分钟时间找出2—11自然段(按照时间顺序,具体叙述了英国殖民者的告别仪式)的4个特写的现实场景和有关历史回顾的句段。一个班四个小组的学生刚刚好一个组一个特写场景,让同学来讨论特写场景中给他们感受最深印象最深刻的词语或句子,学生可能找到的有“面色凝重”、“日落仪式”、“雨越下越大”、“广场上灯光渐暗”之类的词语或句子,因为这些都是同学们自己找到的,所以他们能够比较清楚地品读出里面的深刻涵义,比如,可以从“面色凝重”读出末任港督彭定康心中的`失落,由“日落仪式”联想到曾经的“日不落帝国”,“雨越下越大”、“广场上灯光渐暗”这些都属于气氛的渲染等,这样就将学习的主动权交到了学生的手上,老师此时的作用则是补充总结同学的观点并且引导同学体会语言背后的感情。本篇新闻突出的特点是历史与现实的对比,所以学生可能会将现实场景之间的对比忽略,比如,第三个特写场景中“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而第一个特写场景中则是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号角声中降下旗杆,强烈的对比使得作者的喜悦之情不言而喻,所以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现实场景之间的对比性。教师在学生的观点上再通过分析这篇新闻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一个词语“最后”和多次出现的时间,这些时间甚至精确到了秒来进一步强化这篇新闻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和隐藏于作家客观冷静叙述背后的自豪感。最后通过设置一个问题:“如果我仅保留现实场景描写,而将历史回顾即背景材料去掉,同学们觉得如何?”这个问题结合课后的练习一予以点拨,我将启发学生思考这样穿插描写的价值与意义所在,此时不仅要紧密结合文本进行分析还可以通过学生们所熟悉的电影的闪回手法给予说明这样会更有利于学生理解。
主体(2-11自然段),可分四层,按照时间顺序,具体叙述了英国殖民者的告别仪式。
第一层(第2~3段):下午4∶30,港督府告别仪式(第一次降旗)。
港督府告别仪式是英国告别仪式的序幕,地点: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时间:4∶30,降旗。4∶40,港督彭定康离开港督府。
第二层(第4~7段):晚6时15分,添马舰东广场告别仪式(第二次降旗)。
添马舰东面广场的告别仪式,象征着英国长达156年统治的结束。时间:晚6时15分,仪式开始。7时45分,降旗。
第三层(第8~9段):子夜时分,交接仪式(降旗与升旗)。
中英香港交接仪式是整个仪式的高潮。地点: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时间: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和7月1日的第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与此同时,添马舰东广场升起五星红旗,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香港防务。
第四层(第10~11段):0点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港。
时间:0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总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港。
小结:
主体部分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将事件的始末说清楚,通过对四个特定的场景的描述,这篇新闻真实地再现了香港回归祖国怀抱这一历史时刻。几个特定场景中着重描述了3次降旗与1次升旗。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与标志,英国米字旗的降下象征着英国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的结束,五星红旗的升起则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主体部分共有10个自然段,其中有8个自然段,都是作者在新闻发生的现场,以眼睛为“摄像机”,以耳朵为“录音机”,简笔勾勒出的清晰可视的一个个场景、一幅幅画面,这些仪式的叙述都很简洁,但都有着历史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介绍了每一种仪式之后,作者总要引用一些背景材料,突出仪式本身的涵义。另外还有两段,一个是第4段,交代有关港督府的一些背景材料,一个是最后一段,作者又一次把历史的今昔放在一起相互对照,深化了主题。作者郑重地记录下这一历史时刻,含蓄地表达了一种祖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时的庄严与喜悦的心情。
七、概括总结,深化理解。经过以上的整体分析后相信同学对这篇新闻都有了一定的了解,此时通过设置一个问题:“香港回归是中华民族历的一件盛事,它曾吸引了世界各大媒体的目光,可以说在1997年7月1日各大报纸的头版头条都是有关香港回归的报道,那么这篇新闻为何可以在众多新闻报道中脱颖而出成为佼佼者,请同学们分析这篇新闻获奖的理由。”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再一次回顾了新闻的题目创意、现实与历史结合的手法、语言风格的庄重含蓄、视角的新颖,以巩固和加深理解。
八、学以致用,展示自我。新闻是实用性很强的文体结合新课标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我要布置的作业是让学生回去以“回家了,香港”写一篇通讯报道。
6 [板书设计]
别了,“不列颠尼亚”
场景一:6月30日下午4:30,末代港督告别港督府,降港督旗帜。
场景二:晚6:15,添马舰东面广场英国举行告别仪式。
场景三:晚7:45,“威尔士亲王”军营旁,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场景四:7月1日子夜,中英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场景五:0:40,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离开。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它包括导入、分析体裁、聆听录音、题目创意、提炼主要信息、政权交接过程分析、概括总结和布置作业这8个部分,重点讲解的是题目创意和对主体部分的解读,以达到我教学的重、难点。
第三篇:别了,不列颠尼亚
课题:别了,不列颠尼亚 课型:新授课 执笔:谢文香 备课组:初二备课组 审核人: 时间:
教学目标
1、了解特写新闻的特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理解标题及关键句含义,分析文章现实场景与历史背景相融合的表达效果 3.培养学生国家主权和领土的意识,激发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新闻主体的梳理)教学难点
标题及重点句的含义
教学方法
速度
品读
讨论
点拨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同学们对香港了解多少?(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现状)
1840年爆发中英鸦片战争,1841年英国侵占中国香港岛,1842年强迫清政府签到《南京条约》,其中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 1860年,中英第二次鸦片战争,英国强迫清政府签到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给英国。
1898年6月9日: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地区及附近262个岛屿,租期99年,条约月底生效。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这一天,全世界都在谛听从古老东方响起的庄严的钟声,它响彻寰宇,向五湖四海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历史已经铭记这一刻,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也将铭记这一刻。下面,就让我们重温一下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
二、明确目标
三、检查预习
1、凝重 níng 紫荆 jīng 停泊 bî 掩映 yǎn 1 世人瞩目 zhǔ 旗帜zhì
2、速读课文,谈谈你对课文标题的理解。
毛泽东主席在1949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回国、美国政府的白皮书发表之时,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别了,司徒雷登》。本文活用此题。
2、以英国皇家油轮“不列颠尼亚”号象征英国在香港的统治。
3、“别了”,用委婉中略含嘲讽的口气,表明这之中统治的结束。
四、自主学习自学指导一
1、速读课文按照新闻的结构筛选本文信息 标题: 别了,不列颠尼亚 导语:(第1段)末任港督离港 主体:2——11 背景:港督府的变迁
结语: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自学指导二
1、将文中表示时间的句子画出来,看看这篇通讯是从什么角度,按什么顺序把“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记录下来的明确:1997年6月30日
下午4点30分——港督府——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降下旗杆; 下午4点40分——港督府——彭定康乘车最后一次离开港督府;
下午6点15分——距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东面的广场——举行“告别仪式”,查尔斯宣读女王赠言;
下午7点45分——“威尔士亲王”军营旁——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1997年6月30日
最后一分钟——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现场——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
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现场——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 1997年7月1日零点40分——中国南海——查尔斯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不列颠尼亚”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自学指导三
文章按时间顺序特写了哪几个场景?
明确:场景一:下午4点30分,末任港督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
场景二:下午6点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的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
场景三:子夜时分举行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中国国旗升起;
场景四:零点40分查尔斯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离开香港。拓展延伸
1、这篇特写在报道新闻的事实时,还适当地运用了一些背景材料。请找出来并体会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
明确:4、7、11段介绍了一些背景材料,这样一来,就像电影中的闪回一样,将历史与现实用镜头方式交错出现,不仅画面很强,且突出了英国对香港156年统治的终结。历史的回顾更强化了永不再来的意味。
2、最后一句“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是什么意思?
明确:全文最后一句语言庄重而含蓄,有深刻含义。“从海上来”指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远征军强占了中国的领土,开始殖民统治。“从海上去”指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文章主旨:
这则通讯通过对香港回归祖国这一历史盛事的回顾,证明了只有国家的强大、民族的昌盛,我们才不会被别人欺辱,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在阅读与写作上,要求学生了解消息及特写性消息的特点。学习作者语言表达上的技巧。
五、完成当堂训练
第四篇:《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抽到的是 号,我说课的题目是《别了,不列颠尼亚》,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介绍我对本课的认识。
一、教材分析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的第一课《短新闻两篇》中的第一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本单元学习的重点是新闻和报告文学。新闻和报告文学贴近生活,有很强的实用性。文章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将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再现在读者面前。《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新闻作品中的佳作,而且篇幅又不长,非常适合作为学生阅读新闻的范本,多接触一些有价值的新闻,可以让学生多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价值观和责任感。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情的特点,根据新课标新闻与传记鉴赏能力的要求,在教学中,我制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习惯,使学生能迅速、准确捕捉基本信息,就涉及的事件和观点作出自己的判断;掌握新闻特写的特点以及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的方式探讨文本。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的重点在于揣摩新闻语言简洁、准确、委婉的特点和对细节内涵的领悟力。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新闻场景与历史材料结合起来读写法。
四、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三个环节:知识构建环节——2.课文研习环节——3.品味语言环节
一、知识构建环节
1.播放有关香港回归的纪录片,设定好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
(设计理由:现在的学生并不熟悉香港回归这一事件,这篇新闻报道对他们来讲只是历史回放,所以再现情景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2.学生听课文朗读,注意新闻播音的特点,让学生发现并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读音。3.复习新闻知识
①什么是新闻、什么是特写新闻? ② 新闻(消息)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
(设计依据:本文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是教会学生如何阅读新闻,使学生能迅速、准确捕捉基本信息,这就要学生知道新闻的相关知识,把握新闻的结构,根据新闻不同部分的不同作用准确把握新闻内容。)
二、课文研习环节
1、根据刚才所讲的新闻结构知识,给课文分段。
题目:别了,不列颠尼亚 导语:第一自然段 主体:第二自然段——最后
2、看导语段,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这个题目或者叫:将文章概括为一句话新闻。(这是新闻题目中,我们经常做的一道题,在这里告诉学生导语段的重要作用)
3、前面已经讲过什么是新闻特写,谈谈本文作为新闻特写的写作特色。
本文生动的再现了四个典型的场景,并穿插了必要的背景材料,生动鲜明,又有历史的厚重感。
4、研究四个场景,新闻只对事件做客观的叙述,要学会看透文字背后的情感。四次场面描写不断重复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反复写?
提示:不断重复的内容是:英国“米字旗”在香港降落。作者共三次写到英国国旗降落。突出了英国与香港的永别,让读者感到英国的黯然的离去。
5、具体分析这些背景材料部分。指出其作用。具体问题: 作者为什么写港督府的历史? 历史回顾部分能不能删呢?
三、品味细节环节
1.“一百五十六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2.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3.“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4.研究本篇新闻的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5.课堂总结:
只有祖国繁荣富强,我们才能笑对历史,只有祖国繁荣富强,我们才能直面现在。从战争年代到和平时期,无时无刻不再说明着这一点。
课下布置读一段关于“北京申办2022冬奥会成功”的新闻。练习本课所学知识。
第五篇:新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别了,不列颠尼亚》,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以及作业四个部分来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高中语文必修一,新闻单元的第一篇。文章记叙了香港回归的盛事。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荣获一等奖。在众多香港回归的报道中脱颖而出,被选入语文教材。学习本文,有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是要注重新闻旧知的复习和新知的掌握。还有它汇聚一般消息类文章所有的特点于一身,并有其独特的魅力所在。在深入挖掘其魅力的同时,渗透爱国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要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设计教学目标,根据这一要求及本文的特点,制定如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新闻六要素、新闻的特点,掌握新闻这一体裁的结构。2.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结构。
3.体会课文 “现实场景与历史事实的交叉”这一写作特点,学习课文庄重、含蓄的语言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会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与写作特点。2.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2.引导学生关心时事、关注社会。教学重点:
1. 掌握新闻这一体裁的相关知识。
2. 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结构,学习课文的艺术特点。3.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教学难点:
通过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说教法教法:
对于教师的作用,新的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因此,这一堂课,我会采用对话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配以多媒体图片,渗透爱国情感教育。由于香港回归是97年的事件,当时虽然很盛大,但距今已有十年。高一学生记忆不会深刻。因此,授课前,应安排学生通过多渠道搜集这方面的资料,在课堂上,学生应在教师指导下,独立阅读课文、主动发现问题,并通过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设想:所以,我是这样进行教学设想的。作为新闻单元的第一篇,首先带领学生回顾新闻知识,明确这篇新闻的结构。由于作者按时间顺序,在抓取重要现实场景的同时,兼顾历史的回顾,所以重点是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列出文中的现实场景和背景材料加以分析。体会文章中的深含的思想感情。
(一)、情景导入 激发兴在《东方之珠》歌曲中,展示香港繁荣的图片。让学生带着兴趣一起走进新课。
(二)、复习旧知 掌握新知(多媒体展示)
先提问文体知识,由于初中学习过新闻。所以在这里简单复习新闻定义,而《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一篇特写,所以重点介绍新闻特写。关于新闻的结构以提问形式明确。
(三)、独立阅读 掌握字词
学生独立朗读课文,学生读过后,教师提出需要掌握的字词
(四)、整体感知 理清结构
1、在排除字词干扰和独立阅读基础上,学生找出本篇新闻的结构 2.由于结构中,重点是主体部分,我设置两个问题:(多媒体展示)(1)主体部分按照什么顺序展开的描写的?(2)这部分写了几个重要场景?
目的是让学生明确行文思路。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容易明确:主体按时间顺序描写,共抓取了三个重要场景。(多媒体展示)
(五)、小组合作 探究文本 合作探究:
1、新闻事实在篇幅上的特点?(多媒体展示)
这一问题的设置,一是引导学生独立发现问题,二是水到渠成地引出本文学习的重点:那就是新闻背景的作用。新闻大部分笔墨在书写背景上,有自然环境的,更有厚重的历史背景资料。既渲染了当时交接仪式的氛围,突出英殖民者离港时的悲痛。又用历史背景烘托现实,增强文章的历史沧桑感和现
实的喜悦感。适时的把德育教育渗透给学生,让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责任感汹涌起来。这样,本文的重难点就都被突破了。
2、如何理解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的含义?
开放性题目,学生自由讨论回答,教师只作适当引导补充。主要想由此激发同学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六)、选点重敲 情景再现
最后,教师再一次选点重敲,感受本文重点内容:历史背景。我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香港历史图片,既突出厚重的历史,又再一次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当学生看到香港由被占领到回归,再到回归后的繁荣,内心已被爱国情感浸透,此时,结束这一节课。
五、说板书及作业:
板书:
别了,“不列颠尼亚”
下午4∶30分
晚6时15分
子夜时分
零点40分
作业:为了体现师生合作共赢,我让学生做本节课的小节,并适时给出作业:学以致用:试关于校园生活写一篇消息,并适当运用背景描写。
告别仪式 第一次降旗
告别仪式 第二次降旗
交接仪式 降旗与升旗
“不列颠尼亚”号离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