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不列颠尼亚》公开课教案

时间:2019-05-12 22:59: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别了不列颠尼亚》公开课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别了不列颠尼亚》公开课教案》。

第一篇:《别了不列颠尼亚》公开课教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新闻结构,了解新闻的写作特点。

2、感知课文内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

3、学习新闻的压缩。

二、过程与方法。

由新闻播报的方式串起对文章内容结构的梳理和对新闻的压缩。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教学重点】

掌握新闻结构特点。【教学难点】 新闻压缩。【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开创“一国两制”的新局面。世界瞩目,举国欢腾。假设你是新华社一名记者,你打算选择什么角度来写这篇报道?(如中国人民的欣喜自豪、中国领导人此日行程、香港回归的进程回顾、香港市民的态度等)今天我们来学习的《别了,“不列颠尼亚”》这则新闻站在英方撤离的角度,写作角度与众不同。作为中央电视台外派的记者,请你在现场为观众播报这则新闻稿。

二、整体诵读,梳理本文的结构内容。

1、按照预习时所讲的新闻结构的有关知识,迅速对文章内容进行整理。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 导语:英国撤离香港。

主体:英国告别香港的具体过程。

4:30 降旗仪式

4:40 乘车离府

6:15 告别仪式

7:45 降旗仪式

0:00 交接易帜

0:40 英人离港

背景:四个背景材料,即港督降旗传统的介绍、港督府的介绍、英军占领香港历史的介绍和英军占领香港的统治时间的介绍。

结语:“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2、补充问题。

(1)如何理解标题的含义?

明确:一方面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不列颠尼亚”号在中国人的目光中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国历史上屈辱的一段终被洗雪。

标题一语双关,传递出中华民族在这种特定历史时刻的自豪感。这个标题不仅揭示了事件的主题,而且新颖别致,寓意深刻。

(2)主体部分以时间为序,这些时间精确计时计分,衔接的非常紧密,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新闻需要真实的记录历史事件; 急切地盼望着回归时刻的到来;

表现了扬眉吐气的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3)在新闻写作中插入背景介绍,有什么作用?

明确:历史背景的介绍,其暗示说明中国当时国力的弱小;现在的离开,实则暗示出来了中国国力的强大。

新闻与背景交互介绍,虽只写一天的事,但历史跨度非常大。使得内容丰富,内涵深厚。

三、新闻压缩。

此时将你的身份转换一下,如果你是中央电视台演播室主持人,你只能简洁播报这则新闻。那么请你先将新闻内容压缩到200字左右。

1、新闻语段压缩方法:提炼导语或提炼主要信息,基本原则是删次留主。次要信息主要包括:

1、重复信息;

2、比较信息;

3、原因、背景信息;

4、描写信息;

5、影响、意义、作用信息(有时也是重要信息,要慎重分析);

6、举例信息;

7、解说信息;

8、句子的次要附加成分;

9、补充信息。注意如果是偏正复句(转折、递进、因果、条件等),要关注其正句。

2、学生修改预习时写好的内容;交流;推荐;播报。

3、教师准备。【学生答案不错则删去此环节】

观众朋友大家好,今天是1997年7月1日。今天节目的主要内容是“米字旗降落,查尔斯王子和港督彭定康撤离香港”。

下面为您播送来自香港的具体报道。

英国的告别仪式于6月30日下午在港督府开始。4时30分,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落。4时40分,彭定康乘车离开港督府。晚6时15分,正式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东面举行,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了英国女王的赠言。7时45分,进行每天一次的降旗仪式。当晚11时59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英国米字旗第三次降旗,而在0时0分,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同时在广场上和添马舰营区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0时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英国对香港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结束,香港回归祖国怀抱,从此开启“一国两制”的新局面。

五、迁移训练。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用简洁的话概括它的主要信息,不超过30字。

被誉为“苹果教父”的苹果公司创始人、前CEO史蒂夫·乔布斯于美国天平洋时间10月5日下午3点(北京时间10月6日早6点)在其加州帕洛阿尔托的家中死于胰腺癌引发的呼吸停止,享年56岁。苹果公司网站发布的消息说:“苹果失去了一位富有远见的创造力的天才,世界失去了不可思议之人。”苹果公司网站首页也换成了乔布斯大幅照片,以及“1955-2011”字样。人们把他视作Macintosh、iPod、iTunes、MacBookAir、Ipad、iPhone等知名数字产品的缔造者,这些风靡全球亿万人的电子产品,深刻地改变了现代通讯、娱乐乃至生活的方式。

2011年10月24日,乔布斯唯一授权传记《史蒂夫·乔布斯传》全球同步发售,该书的简体中文版也在中国30家书店同步发行。上午10点05分,乔布斯最后的礼物——《乔布斯传》在10月24日上午10点05分,中国内地21个城市的30家书店同步推出,借此向10月5日离去的乔布斯表达敬意和怀念。出版方中信出版社在北京西单图书大厦举办该书首发式,并为购书者准备了印有乔布斯头像的T恤。

参考答案:“苹果教父”乔布斯离世,《乔布斯传》全球同步发售。

六、小结。(略)

七、作业。

《与名师对话》随堂练习、课时作业中的基础选择题。

第二篇: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中语文 必修1 第10课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江西省余江县第一中学 姜舟斌

【教学目标】

1、掌握基本的新闻知识,明确新闻与新闻特写的异同

2、品味文章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3、回顾历史,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闻特写

新闻也称消息,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的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具有及时性和真实性的特点,语言高度概括、篇幅短小,它以消息、通讯、特写等样式,向我们提供各方面最新的资讯。

新闻特写,形象性、文学性、感染力比新闻强,常带有作者的议论和抒情,篇幅较长,描写细腻。

二、课文分析

新闻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结语

1、本篇新闻的标题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用典:含义丰富。毛主席在1949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回国时,曾经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别了,司徒雷登”。意在指美国在中国作威作福的时代过去了。本文活用了这个标题。以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象征英国在香港的殖民统治。

虚实结合:从字面上看,是指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游轮离开香港,这是现实的场景。“不列颠尼亚”是轮船的名字,但作者仅仅是向一艘船告别吗?“不列颠尼亚”的离去,同时也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

结,中国一段屈辱的历史终被洗雪。寓虚境于实境,独具匠心,又了无痕迹。

文章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曾经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活动中获得一等奖。

2、本导语的新颖之处

散文式的开头,蕴含着深刻的情感。开篇点题,告诉我们,香港末任港督乘“不列颠尼亚”号离开了香港,标志着长达150年的英国统治的终结。同时也揭示出文章的主旨。

3、本文的主体部分是以什么为顺序来概述英方撤离香港的过程的?时间顺序,以时间为顺序进行写作是本文主体部分的一大特色。

展示了六个不同的场景。

4时30分——末任港督的降旗仪式 4时40分——末任港督离开港督府 6时15分——英国添马舰营区的告别仪式 7时45分——英方的第二次降旗仪式 子夜时分——中英交接仪式,香港易帜 0时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港

4、文章在写现实场景的同时,巧妙的穿插了许多历史资料。没有历史资料做支撑,文章将缺少一种历史感和沧桑感,历史背景起到烘托现实场景的作用。把历史场景和现实场景相融合是本文主体部分的另一写作特色。

5、文章在报道香港回归这样宏大的场景时,从细节入手,在细节中蕴含着深刻的意味,在平淡的笔调中洋溢着浓烈的感情。细节描写是本文主体部分的第三大特色。

①“面色凝重的彭定康”

这是对末任港督彭定康面部表情的特写,生动的写出了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前黯然神伤的神态。通过这一神态,我们能揣摩出彭定康当时复杂的心情,但是不论他如何“面色凝重”,历史的脚步不会为任何人停止,香港终将回归祖国。

②“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③“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这两处细节描写都与“日落”联系在一起,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

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英国的统治,回归祖国,“日不落帝国”的殖民主义太阳在香港永远的落下了。所以把英国告别的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6、本文的结语部分,我们该如何理解结语中“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①现实场景。1841年,大英帝国横跨印度洋而来;1997年,“不列颠尼亚”号黯然从海上离去。②历史轮回。“从海上来”标志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正式开始;“从海上去”标志着香港脱离英统,回归祖国。

三、课堂小结

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这一天,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的钟声,它响彻寰宇,向五湖四海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历史已经铭记这一刻,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也将铭记这一刻。

四、板书设计

别了,“不列颠尼亚”

标题

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相融合 导语

散文式的开头

开篇点题

主体

以时间为顺序

历史场景和现实场景相结合 结语

现实场景与历史意义的结合

第三篇: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第一课件网www.xiexiebang.com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新闻六要素、新闻的特点,掌握新闻这一体裁的结构。

2.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结构。

3.体会课文 “现实场景与历史事实的交叉”这一写作特点,学习课文庄重、含蓄的语言特点。

能力目标:

1.学会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与写作特点。

2.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引导学生关心时事、关注社会。

教学重点:

1. 掌握新闻这一体裁的相关知识。

2. 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结构,学习课文的艺术特点。

3.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难点:

通过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第一课件网www.xiexiebang.com

1.视频导入:播放香港回归的纪录短片,再现香港回归祖国的那一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

2.历史背景介绍:同学自己谈谈对香港回归这一段历史的相关认识、了解,教师视情况做适当补充。

3.导言:今天我们来学习《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让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以文字的形式,通过“新闻”这一体裁将我们中华民族这一大盛事记录下来的。

二、文体知识

在进入课文学习之前,我们先来了解“新闻”这一体裁的相关知识。

1、新闻的概念

新闻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新闻专指“新闻”,指对国内外新近发生的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人和事实的简要而迅速的报道。广义的新闻指及时报道新近发生的重要事件或生活现象的各种文章,包括新闻、通讯,和兼有新闻、文学双重特征的报告文学。

2、新闻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就是通常所说的五个“W”和一个“H”即:when:何时

where:何地

who:何人

what:何事

why:何因

how:何果

3、新闻的特点:

真实性: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简明性:语言简明扼要。时效性:报道迅速及时。

4、新闻的结构

每则新闻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标题:一般包括引题、正题、副题。

导语:一般指“电头”后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用来提示新闻的重要事实,使读者一目了然。

主体:随导语之后,是新闻的主干,是集中叙述事件、阐发问题和表明观点的中心部分,是全篇新闻的关键所在。

背景:一般说,背景材料是新闻的从属部分。是事物的历史状况或存在的环境、条件,是新闻的从属部分,它无固定的位置,常插在主体部分,也插在“导语”或“结语”之中,有时也可成为新闻的主要材料。(课文中就有不少背景材料。)

第一课件网www.xiexiebang.com

结语:一般指新闻的最后一句或一段话,是新闻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

三、整体感知

1.理清课文结构:按照刚才所学习的新闻的结构,找出课文中它所对应的各个段落。

导语:第1段;主体:2——10段;结语:第11段。

2.把握课文内容:按时间顺序给这则新闻的主体部分分层,并归纳它主要写了哪几个场景。

第一层(第1~3段),港督府告别仪式(第一次降旗)。

港督府告别仪式是英国告别仪式的序幕,地点: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时间:4∶30分,降旗。4∶40分,港督彭定康离开港督府。

第二层(第4~6段),添马舰东广场告别仪式(第二次降旗)。

添马舰东面广场的告别仪式,象征着英国长达156年统治的结束。时间:晚6时15分,仪式开始。7时45分,降旗。

第三层(第7~8段),交接仪式(降旗与升旗)。

中英香港交接仪式是整个仪式的高潮。地点: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时间: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和7月1日的第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与此同时,添马舰东广场升起五星红旗,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香港防务。

第四层(第9段),“不列颠尼亚”号离港。

时间: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总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港。

文章是一篇特写,特写性消息,也称作新闻速写、新闻素描。主要是运用类似于电影特写镜头的手法反映事实,使某些精彩的场景生动、形象地再现在读者面前,因此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结构,本文就是由四个主要场景构成:

第一个场景:下午4点30分,末任港督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

第二个场景:晚上6点15分,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

第三个场景:子夜时分,举行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第四个场景: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第一课件网www.xiexiebang.com 通过对四个特定的场景的描述,真实地再现了香港回归祖国怀抱这一历史时刻,几个特定场景中着重描述了几次升旗与降旗。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与标志,英国米字旗的降下象征着英国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的结束,五星红旗的升起则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作者郑重地记录下这一历史时刻,含蓄地表达了一种祖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时的庄严与喜悦的心情。

3.在对这些仪式的叙述中,作者还插入了哪些内容的介绍?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引导学生找出哪些是现实场景,哪些是背景材料。比如提到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就引入一些关于港督府历史的背景材料;而降旗的仪式,则让人联想起156年前,英国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现实的场景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文章的纲,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人都对应于一个现实的场景,依靠一些关键词衔接在一起,四、思考讨论

1.如何理解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的含义?

标题有两层意思。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

①毛泽东主席在1949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回国、美国政府的白皮书发表之时,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别了,司徒雷登》。本文活用此题。

②以英国皇家油轮“不列颠尼亚”号象征英国在香港的统治。

③“别了”,用委婉中略含嘲讽的口气,表明这之中统治的结束。

这个标题不仅揭示了事件的主题,而且新颖别致,寓意深刻。

2.作者在叙述中语言显得沉着平静,没有直接的议论和抒情,但从这些我们又仿佛听到内心的激动和心跳,这是为什么呢?请找出这些隐藏作者感情的语句。

例如:

①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日落仪式”的背景一是“泊在港湾中的‘不列颠尼亚’号,一是‘紫荆花图案’作为英国告别仪式的背景,标志着英国对中港150年来的殖民统治结束和香港自治的新的历史阶段的开始。

②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第一课件网www.xiexiebang.com

全文最后一句语言庄重而含蓄,有深刻含义。“从海上来”指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远征军强占了中国的领土,开始殖民统治。“从海上去”指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

③如课文中“最后”一次的多次出现,强调英国对香港长达150多年的统治终于结束了,中华民族百手来的耻辱被洗雪,中国人民终于可以在自己的国土上行使主权,扬眉吐气了。

3.学习这则新闻的意义何在?

开放性题目,学生自由讨论回答,教师只作适当引导补充。主要想由此激发同学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五、小结

在众多关于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别了,“不列颠尼亚”》是特别的。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欢庆回归的人们多么激动,而是选择了英方撤离这样一个角度,并且把末代港督乘英国皇家游艇“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这一事件放在一个历史的背景中,向世人宣告了中国主权的回归。正如课后所说:“香港回归,这是一个让亿万中华儿女噙泪的时刻;香港回归,这是一个令所有华夏子孙开颜的瞬间。”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在祖国华诞60周年的今天,这一历史让我们倍感自豪,也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六、作业

预习下一篇课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比较分析这则新闻与我们今天所学的《别了,“不列颠尼亚”》有什么不同。

第四篇:教案:别了不列颠尼亚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新闻的特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分析特写场景

思考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2、能力目标:

培养快速阅读能力。(《新大纲》要求:一分钟阅读600个字。)

学习新闻写作。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

1、欣赏特写新闻的语言,品味文中蕴含的丰富感情。

2、学习特写新闻的表达技巧,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讲解、品读、感悟、小组学习、对比阅读。

【媒体选用】多媒体展示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有一首歌这样唱: “小河弯弯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东方之珠,我的爱人,你的风采是否浪漫依然?”大家知道这歌里唱的“东方之珠”是什么 地方吗?(“东方之珠”——香港!)

二.分析标题 :别了,“不列颠尼亚”、旧题新用

意味深长。

活用毛泽东 《别了 , 司徒雷登》 的题目。

本文活用此标题,以英国皇家游轮 “不

列颠尼亚”

号象征英国在香港的殖民统治。“别了”

委婉的口气中略带一丝嘲讽,借以表达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句式倒装,重在突出、强调。主谓倒装,更能表达情感。、寓虚境于实境,匠心独运;

虚实结合“实”指“不列颠尼亚”号游轮离开香港。“虚”指英国结束在香港 的殖民统治。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 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不列颠尼亚”号在中国人的目光中

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

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国历史上屈辱的一段终被洗雪。标题

一语双关传递出中华民族在这种特定历史时刻的自豪感,同时,此刻所传递的情

绪又是复杂和深沉的。标题寓虚境于实境,独具匠心又了无痕迹。

这个标题不仅揭示了事件的主题,而且新颖别致,寓意深刻。

2015年研究生考试大纲解读 备考攻略

2015考研政治 2015考研英语 2015考研数学 2015考研专业 考研报名指导

三、回顾历史

在学习文章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香港是如何被英国侵占的原因、经过以及回归 的历程。让学生根据根据历史知识和课前收集的资料,请同学来介绍一下。(同

学介绍后,教师视情况作一总结

。)

历史反思、不忘国耻

香港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自秦代至清代道光年间,中国政府始终对香港行 使主权。

从18世纪末起,英国把大量鸦片走私输入中国。1840年,由于清政府

下令查禁鸦片,英国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1841年1月26日,英国未经

中国政府同意,即派军武装占领了香港岛。1842年同中国签订了不平等的 《南

京条约》,割占了香港岛。

1856年,英国又联合法国向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3

月,英军以“找寻住宿地”为借口,进驻九龙半岛尖沙咀一带。同年10月,英 国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北京条约》,割占了九龙半岛尖端。

1898年英国又趁西方列强竞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之机,借口说俄国的

势力要南下,以抵制俄国势力南下为借口,强迫清政府签订

《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九龙半岛北部大片土地及附近200多个岛屿(后来统称为新界),租

期99年,到1997年6月30日期满。

上述三个不平等条约,自从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后,历届中国政府都不承认。

但在旧中国,国力衰微,无力解决香港问题。.

《七子之歌·香港》

香港被占领后,很多有识之士感到痛心,其中还有一些人写下了纪念的诗篇,例

如闻一多于 925年写的《七子之歌·香港》

我好比凤阁阶前守夜的黄豹,母亲啊,我身份虽微,地位险要。

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啖着我的骨肉,咽着我的脂膏;

母亲啊,我哭泣号啕,呼你不应。

母亲啊,快让我躲入你的怀抱!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闻一多的《七子之歌》是一组诗,“七子”指当时被外国侵占的澳门、香

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大连。).

香港回归谈判

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经过:

1979年,香港总督麦里浩访问北京,商谈1997年7月1日以后的香

港问题,邓小平没有明确表态,只说到时候会提出解决办法。此后,经过研究,提出了“一国两制”的基本思路。

1982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问北京,主要还是商谈香港问题。撒切 尔夫人首先提出延长99年的租借期,邓小平坚决地说,主权问题不能讨论,1

997年中国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还包括香港岛和九龙。撒切尔夫人又提出主 权归还中国,但由英国继续管理香港,小平同志又说,收回香港不是讨论的问题,现在要讨论的是用什么方式收回香港; 如果谈判,必须在1984年9月之前完 成。并正式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1984年9月,中英草签了《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同年12

月正式签署,确定了解决香港问题的方案。从此,香港进入了回归的过渡期。

在香港回归局势明朗之后,开始组织起草 《香港基本法》,1990年4月,正式通过《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1995年12月,组织了香港特别行政 区筹备委员会,1996年1月筹备委员会开始工作。1996年12月,董建

华被推选和任命为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任行政长官。

4.写作背景

1997 年 7 月 1 日,香港回归祖国,新华社记者周树春等四人由此写了这篇 《别

了,不列颠尼亚》,报道了查尔斯王子代表英国参加中英交接仪式并与末代港督 彭定康离开香港的具体情况。

这篇新闻特写,通过对告别仪式的现场描述和 156 年的沧桑回顾,体现出香港

回归的划时代的重大历史意义。

四.复习新闻知识.什么是特写新闻?

明确: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群众关心的重要事实的报道。特写新闻,也称新闻

速写、新闻素描,要求用类似于电影“特写镜头”的手法来反映事实,是作者深 入新闻事件现场,采写制作的一种新闻价值高、现场感较强、篇幅短小精粹的消

息文体。特写新闻侧重于“再现”,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 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 现在读者面前。

.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

五个“W”和一个“H”即:

when :何时。⑵

where :何地。⑶

who :何人。

what :何事。⑸

why :何因。⑹

how :何果。.新闻的特点:针对性、及时性和真实性

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可分为引题、主题和副题。

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依托新闻事实的精 辟议论组成。

是新闻的主干、核心。要求围绕导语具体介绍新闻事实。

对新闻事实进行解释的事实材料 结

用来小结、展望、评价、激励等。

五.快速阅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掌握新闻的结构特征,理清思路:

学生思考讨论后明确:

(一)分析课文结构.导语:(第 段)

:“不列颠尼亚”号离开,英国对香港统治的结束。

它告诉我们,香港末任港督乘“不列颠尼亚”号离港,这标志着长达15 6年的英国统治的结束。导语部分有三个重点,一个是点题,点明了英国国旗降

落后,查尔斯王子和港督彭定康将乘坐“不列颠尼亚”号回国,“不列颠尼亚”

号将最后完成接载英国王子和港督撤离的使命,这样就赋予了 “不列颠尼亚” 号

以象征意义;

二是揭示全文主旨,在香港飘扬了156年的英国米字旗即将下降,香港即将回归;

三是导语突出时间概念,为新闻主体部分按时序顺序组织材料奠 定了基础。.主体:(第 2 - 11 段)

:以时间为序,具体记叙告别仪式。.背景:港督府变迁。7段、11段介绍了一些背景材料,这样一来,就像电 影中的闪回一样,将历史与现实用镜头方式交错出现,不仅画面很强,且突出了

英国对香港156年统治的终结。历史的回顾更强化了用不再来的意味。.结尾: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小结:

主体部分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将事件的始末说清楚,通过对四个特定的 场景的描述,这篇新闻真实地再现了香港回归祖国怀抱这一历史时刻。几个特定

场景中着重描述了3次降旗与1次升旗。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与标志,英国米

字旗的降下象征着英国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的结束,五星红旗的升起则标志着中

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主体部分共有10个自然段,其中有8个自

然段,都是作者在新闻发生的现场,以眼睛为“摄像机”,以耳朵为“录音机”,简笔勾勒出的清晰可视的一个个场景、一幅幅画面,这些仪式的叙述都很简洁,但都有着历史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介绍了每一种仪式之后,作者总要引用一些背

景材料,突出仪式本身的涵义。另外还有两段,一个是第4段,交代有关港督府 的一些背景材料,一个是最后一段,作者又一次把历史的今昔放在一起相互对照,深化了主题。

作者郑重地记录下这一历史时刻,含蓄地表达了一种祖国恢复对香 港行使主权时的庄严与喜悦的心情。

(二)构思创意 :

描述现实场景时,兼顾历史的回顾,增加作品的厚重感。

借鉴价值:极强的实录性

清晰的可视性

第一层(第2~3段):

场景一港督降旗

彭定康离开港都府

下午 4 ∶ 分,港督府告别仪式(第一次降旗)。

港督府告别仪式是英国告别仪式的序幕。地点: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时间: 4 ∶ 30 分,降旗。4 ∶

分,港督彭定康离开港督府。

第二层(第4~7段):

场景二添马舰东面的告别仪式

晚6时15分,添马舰东广场告别仪式(第二次降旗)。

添马舰东面广场的告别仪式,象征着英国长达156年统治的结束。时

间:晚6时15分,仪式开始。7时45分,降旗。

第三层(第8~9段):

场景三“威尔士军营”降旗,交接仪式上的易 帜

子夜时分,交接仪式(降旗与升旗)。

中英香港交接仪式是整个仪式的高潮。地点:

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时间:

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和7月1日的第一分钟。

米字旗在香港最后

一次降下,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与此同时,添马舰东广场升起五星红旗,中国人 民解放军接管香港防务。

第四层(第10~11段):

场景四“不列颠尼亚”号离港

零点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港。

时间: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总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 号离港。

象征意义

: 英国殖民主义者结束在香港的

统治权,中国恢复香港主权

实录性新闻突出表现在“目击”和“视觉”中,它必须写出特定的现场氛围。这就要求记者(通讯员)

应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在采访现场要善于捕捉精彩的

镜头、典型的场面,并给予形象的再现,如文中写的: “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 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 25 任港督的庭院”,“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 在

„日落余音‟ 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 „不列颠尼亚‟

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

„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 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

„不列颠尼亚‟ 号

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等等,这些简洁的笔法,为读者勾勒出一个个场景,一幅幅画面,使新闻具有清晰的可视性,自然流于记者笔端的这些文字,似乎有

着色彩浓烈的油画效果,让读者读后犹如醇厚的美酒,回味无穷,并加深了对香

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性事件意义的理解。

生动的可听性(环境描写烘托气氛)旗落

雨声

讲话声

乐曲声

实录性新闻要再现特定的场景,特定的形象,离不开生动形象的语言,离不开各

第五篇:别了_不列颠尼亚教案[模版]

别了,不列颠尼亚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写作特点。

2、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3、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1、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2、理解文中三次降旗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

1、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四、教学过程

新闻特写(feature story)——截取新闻事实的横断面,即抓住富有典型意义的某个空间和时间,通过一个片断、一个场面、一个镜头、对事件或人物、景物做出形象化的报道的一种有现场感的生动活泼的新闻体裁。是以描写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实中某个最能反映其特点或本质的片段、剖面或细节。做形象化的再现与放大的一种新闻体裁。

一、导入新课

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这一天的零点,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钟声。它响彻寰宇,向五洲四海郑重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时刻到来了。这是中华民族洗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时刻,这是中华民族的一件百年盛世,也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将永载史册。

为了报道并见证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盛事,世界各大新闻传播体纷纷聚集香港,其阵容之大,人数之多,是世界新闻史上所罕见的。仅据香港交接仪式统筹处统计,截至1997年5月8日,全球有778家媒体,8423人登记采访香港政权交接仪式。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中国国家通讯社——新华社的记者,必须拿出精品来,为盛事纪实为历史留影。数位新华社记者不辱使命,作为历史的见证人,真实准确地记下了这难忘的时刻,写下了《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的佳作,并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获奖评选中荣获一等奖。

二、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扫除生词障碍。

2、新闻一般有由五个部分构成,(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其中有哪几个部分必不可少呢?(标题、导语、主体)。好,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找找本文由哪几部分构成。①、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②、导语(第1段)

概述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一刻是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降落,接载英国王子和港督的游轮离开香港。

③、主体(2—10段)

集中描写英国撤离香港那天的四个场景及有关背景资料。

④、结语(最后1段)

用极其概括的语言叙述英国在香港统治的开始与结束。

3、提问:本篇新闻的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它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明确:毛泽东主席在1949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回国、美国政府的白皮书发表之时,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别了,司徒雷登》。本文活用此题。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 这一称谓,在英国人心目中是非常庄严神圣的,就像中华这一称谓之于中国人民一样,它是现代英国的化身和象征,成为英国的别称,敬称。“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地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实境是永别,虚境是回归和雪耻。标题寓虚境于实境,独具匠心又不留痕迹。

4、提问:课文选取了哪几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场景来报道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明确:四个场景,三次降旗

第一场景:4点30分,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别 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第三自然段)第一次降旗: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标志:今后香港再也不会有港督来统治。

第二场景:6时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统治结束的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第五自然段)

第二次降旗:7时45分,广场上灯光渐暗,开始了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标志:被英国统治了156年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亲的怀抱。

第三场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香港最后一次降落,五星红旗升起。(第八自然段)

第三次降旗: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子旗在香港最后一次下降。标志:

1、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统治的结束

2、从此中国将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第四场景: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第十自然段

通过对四个特定的场景的描述,真实地再现了香港回归祖国怀抱这一历史时刻,几个特定场景中着重描述了几次升旗与降旗。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与标志,英国米字旗的降下象征着英国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的结束,五星红旗的升起则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作者郑重地记录下这一历史时刻,含蓄地表达了一种祖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时的庄严与喜悦的心情。

5、提问:这篇特写在报道新闻事实时,还适当的运用一些背景材料,请找出来(在哪些段落里),体会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明确:如:第4、7、11自然段。

背景中有历史事件回顾,港督府的修建,英国统治香港的天数,英国米字旗和港督旗的升降等,都有准确的记载,虽然只写了一天中发生的事件,但有很大的历史跨度,容量非常大,使人在丰富的知识中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

6、提问:文章在报道香港回归这样宏大的场景时,从细节入手,在细节中蕴含着深刻的意味,在平淡的笔调中洋溢着浓烈的感情,大家能否从文中找出意味深长的细节之处?

—— 明确:本文的细节之处非常多,课下自己多找些,重点讲解以下三处。

①“4点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分析:这是对末任港督彭定康面部表情的特写,生动的写出了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前黯然神伤的神态。通过这一神态,我们能揣摩出彭定康当时复杂的心情,但是不论他如何“面色凝重”,2 历史的脚步不会为任何人停止,香港终将回归祖国。② “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③“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这两处细节描写都与“日落”联系在一起,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

——分析: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英国的统治,回归祖国,作为香港特区的紫荆花图案将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日不落帝国”的殖民主义太阳在香港永远的落下了。所以把英国告别的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7、提问: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

——明确: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这是作者在继续末任港督离开港督府时,举行降旗仪式之后发表的评论,它既回答了彭定康“面色凝重”的原因,又写出了中国人民收回香港的无比兴奋。

8、提问: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明确:“消失”是“逐渐减少以至没有”的意思,它很形象地描写出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乘坐的“不列颠尼亚”号驶离香港驶入大海的情形,并暗示着这艘船以及船上的人彻底离开香港,永远不能再以征服者的姿态出现再这片土地上。

9、提问:我们该如何理解结语中“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明确:①现实场景。1841年,大英帝国横跨印度洋而来;1997年,“不列颠尼亚”号黯然从海上离去。

②历史轮回。“从海上来”标志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正式开始;“从海上去”标志着香港脱离英统,回归祖国。

作者没有任何修饰性的语言,然而就在这不动声色的描写中,胜利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三、小结课文

主体部分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将事件的始末说清楚,通过对四个特定的场景的描述,这篇新闻真实地再现了香港回归祖国怀抱这一历史时刻。几个特定场景中着重描述了3次降旗与1次升旗。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与标志,英国米字旗的降下象征着英国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的结束,五星红旗的升起则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主体部分共有10个自然段,其中有8个自然段,都是作者在新闻发生的现场,以眼睛为“摄像机”,以耳朵为“录音机”,简笔勾勒出的清晰可视的一个个场景、一幅幅画面,这些仪式的叙述都很简洁,但都有着历史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介绍了每一种仪式之后,作者总要引用一些背景材料,突出仪式本身的涵义。另外还有两段,一个是第4段,交代有关港督府的一些背景材料,一个是最后一段,作者又一次把历史的今昔放在一起相互对照,深化了主题。作者郑重地记录下这一历史时刻,含蓄地表达了一种祖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时的庄严与喜悦的心情。

下载《别了不列颠尼亚》公开课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别了不列颠尼亚》公开课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第四单元 单元知识讲解: 一、结合教材38页,教师补充: 过渡语:阅读新闻作品对我们来说有两重意义:一方面,新闻之所以是新闻,在于它是新近发生的,这些可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们可......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新闻和通讯的异同。2、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能力目标1、学习本文用词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2、了解本文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写作特点......

    别了,不列颠尼亚范文合集

    课题:别了,不列颠尼亚 课型:新授课 执笔:谢文香 备课组:初二备课组 审核人: 时间: 教学目标 1、了解特写新闻的特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理解标题及关键句含义, 分析文章现实场景与......

    别了,不列颠尼亚公开课教案(共五则)

    教案设计说明 初识《别了,“不列颠尼亚”》,感觉似曾相识不禁想起旧人教版上的另一篇文章——毛泽东的《别了 司徒雷登》标题同样采取了倒装句式,将“别了”放在句首,具有突出强......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2

    《别了,不列颠尼亚》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教学目标 1、了解特写新闻的特点 2、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3、培养学生爱国热情,激发民族自信 教学重点 1、欣赏......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5篇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学习目标】 1、复习新闻知识。 2、了解特写消息与一般消息的异同。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 3、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4、体会本文标题的新颖......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自己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特写性消息的特点,注意它和一般新闻的区别。 2、了解本文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写作特点。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自己

    短新闻两篇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新闻的特点。 能力目标 了解本文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写作特点。 德育目标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