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长城谣教案
燕厦中学2012—2013学年度上学期“课内比教学”活动 音乐教案
《 长 城 谣 》
燕厦中学----陈卫锋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歌曲《长城谣》体验抗日时期我国人民的疾苦,激发学生的爱国情。
2、通过歌曲练习表现质朴自然、苍凉悲壮的深切感情。
3、注意歌唱的音高、音准、节奏和时值。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的音乐技能和演唱素养。教学准备:ppt课件 电子琴 课 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
1、通过欣赏图片,激发学生的爱国情结。
2、谈话交流,引出课题。
二、感悟歌词
1、朗读歌词,体会歌曲中的意境。
三、简谱常识
1、把握歌曲的调式和节,掌握歌曲的唱名和音名。
2、通过对常见音乐符号的介绍,增进了学生对简谱的认识。
3、对歌曲旋律中的节奏的分析,引导学生正确地表达歌曲的情绪,力求做到有感情地歌唱。
四、教唱《长城谣》
1、范唱,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2、结合电子琴的伴奏组织教唱歌曲。
3、指导学生有节奏的合唱或分角色地演唱。
五、课后感思。
铭记历史 以史为鉴 拒绝战争 珍爱和平
六、组织下课
第二篇:长城谣教案
《长城谣》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歌曲《长城谣》了解歌曲的时代背景,感受长城的美和祖国大好河山不容侵犯的爱国主义精神。体验抗日时期我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
2、表现歌曲的质朴自然、苍凉悲壮的深切感情,能有感情地歌唱。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逐步感知歌曲情绪,从而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
学生能用连贯平稳的气息,轻柔自然的声音有感情地歌唱。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请学生欣赏一组图片。(万里长城)
2、师:(图片结束后提问)有人曾这样说:“长城背后屹立着一个民族”。长城是中华民族智慧和力量的象征,长城是祖国历史的见证。为什么长城会像一座丰碑一样永远矗立在我们中华儿女的心中呢?今天老师就带大家一起去走近长城、感受长城、歌颂长城。
(二)学习歌曲
一、完整聆听歌曲录音,感受音乐的情绪。师:刚才听到的音乐给你怎样的感觉? 分组讨:悲壮、苍凉…
二、了解歌曲
1、学生阅读歌词
2、教师介绍歌曲
师:这是一首我们都很熟悉的曲子《长城谣》,作于1937年,刘雪庵曲、潘孑农词。原是为影片《关山万里》中作插曲,后因“八一三”抗战爆发影片没拍成,但歌曲却保留了下来。那么,1937年我们国家正处于什么时期呢?
生:日本全面侵华开始。
师:在此期间,中国人民的生活是怎样的呢?请欣赏一组图片。(观看日本侵华图片)生:讨论…
3、分析歌曲的结构。(二段体结构)
A+B 讨论: 歌曲的情绪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三、学唱歌曲
1、听老师范唱歌曲。
要求:学生仔细聆听,特别注意附点节奏及老师加重语气的关键字。
2、用“LU”唱旋律,在钢琴伴奏下可多熟悉几遍。
要求:用连贯平稳、轻柔自然的声音来演唱。随音乐小声哼唱歌曲,再次感知歌曲情绪。
想一想:你感受到歌曲表现怎样的情感?
3、在钢琴伴奏下尝试加入歌词演唱。
要求:在唱“万、故、自、平、奸、淫、掳、掠、苦、奔”关键字时带入强烈感情。
4、再次听赏歌曲录音。
5、跟着音乐有感情地演唱歌曲,表现歌曲情绪。
(三)拓展
1、历史的回想—展示抗日歌曲。(1)连续播放抗日歌曲。
(2)学生听音乐抢答说出曲名,并随音乐演唱。
2、课堂延伸(背景音乐《我的中国心》)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随着音乐回顾了抗日时期惨烈的历史,在歌声中感受了不一样的情感,看看我们眼前美好生活,我们要牢记前辈们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为祖国的明天努力加油!
第三篇:长城谣教案
《长城谣》教案
源城区第一中学 邓冬梅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情感,激发爱国热情。2.学习朗读诗歌,在朗读中感悟诗情。【教学重难点】
1.体会情感,把握意象。2.理解诗歌咏物抒情的写法。【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长城图片,请同学们说说,看到长城图片能想到什么?(祖国、故乡、中国、中华民族)
2.作者简介
席慕蓉:1943年出生,蒙古族女诗人,13岁时在日记里写诗,14岁入台北师范艺术科,1964年入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专攻油画,毕业后任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副教授。
1981年出版第一部诗集《七里香》,一年内再版七次。席慕容诗多写爱情、人生、乡愁。清新易懂,使其拥有大量的读者。
3.正音正字
焉支 隘口 蹲踞 荒莽 山巅 焚起 敕勒 .......
(二)诗歌赏析
1.听老师朗诵《长城谣》。2.全班齐读《长城谣》。3.探究第一节 ⑴齐读第一节。
⑵思考:从简洁质朴的文字里你读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⑶要点:历史 战争 荣辱(夺、还)悲 欢 恩 怨 ⑷借助长城,再现历史沧桑。
⑸探究问题:“无情”、“蹲踞”、“冷眼”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无情” :指长城屹立不动面对历史的变迁和争战,成为历史的见证!蹲踞:突出了长城的雄伟的姿态!冷眼:长城冷静地对待面对人世间的一切是非、成败、荣辱!
⑹指导学生用深沉、舒缓、凝重的语调朗读第一节。4.探究第二节 ⑴齐读第二节。
⑵思考:长城为什么使诗人唱不成声,写不成篇,一提起就烈火焚起?
提示:长城是民族的象征、祖国的象征,也是作者灵魂的寄托,面对它,自然歌不成声,赋不成篇,又魂牵梦绕,挥之不去。
⑶思考:“总”,“一”和“便”的含义?
“总” 字突出日夜牵挂故乡!“一”和“便”:再次地突出心系长城,心系故乡,视长城为自己的根基和灵魂的寄托!⑷指导学生用高昂、热烈的语调朗读第二节。5.探究第三节 ⑴齐读第三节。⑵探究以下问题: ①“应”指什么? 应:想象故乡的美景。
②“流进我不眠的梦中”一句既是“梦中”又为什么是“不眠”?说说你的理解。
诗人身居他乡,心系祖国,渴望梦园故乡,但好梦难成,正是浓浓的乡愁让她难以入睡。
③这是一首咏物抒情诗,最重要的意象是长城,作者用第几人称来写长城?为什么?。
提示:用了第二人称“你”来写长城;因为长城就是作者的家乡、祖国和日思夜想的爹娘!用第二人称“你”,便于更加直接倾泻内心激荡的思乡情感。
长城是这篇课文的主体意象,这是一首咏物抒情的诗。6.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人流露的思乡之情。7.小组朗读,合作探究。每节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①以历史的视角,凸现长城的沧桑之感。②抒发作者对长城的依恋和赞美之情。③诗人借梦境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8.全班齐读《长城谣》,感受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9.全诗小结。《长城谣》是一首咏物抒怀、反观历史的抒情诗,主体意象是长城。抒情的主线是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但诗中也有对历史的观照和反思。
(三)拓展延伸
乡 愁
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1.诗中用了哪些具体的形象来表现乡愁? 故乡的歌,故乡的面貌,古树的年轮。
2.“乡愁是一颗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家始终是每个人一生的守候,身在异乡,家始终是作者心中唯一的牵挂,思乡之情永远不会随时间而变淡。
(四)布置作业(1)做《长城谣》练习一、二。(2)收集你所喜爱的席慕容诗歌作品。【板书设计】
长城谣 席慕蓉
见证——历史恩怨 长城 象征——中华民族
寄托——思乡情结
第四篇:长城谣教案
《长城谣》
席慕容 班级:八(2)班
时间:2014/04/03星期四上午第二节 地点:多媒体课室 授课人:张丽芬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表现的主题,体会诗歌抒发的情感。
2、学习朗读诗歌,在反复朗读中感悟诗情。【教学重难点】
重点:把握诗歌的基本思想。
难点:学习诗歌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法。【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情景教学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
播放音乐《长城谣》,长城图片
提问:谁来给我们介绍一下长城呢?
长城简介: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防北边匈奴,调动军民上百万人筑长城,将秦、赵、燕三国的北边长城给予修缮,连贯为一,西起今甘肃岷县,北靠阴山,东至辽东,俗称“万里长城”。明代为了防御北方外族侵扰,前后修筑长城十八次,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长城是是我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体系。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和坚强意志,长城内外各族人民在无数次斗争和长期交往中,发生过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吸引着历代文人墨客为它们赋诗作画,在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增添了许多优美动人的篇章与画卷。
过渡:长城,对我们每个中国人来说最熟悉不过了,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无论是身在祖国还是异乡,它始终连着华夏儿女的心房。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席慕容的《长城谣》,再次谛听游子的乡音。
二、介绍作者:席慕容 ; 写作背景
三、字词快餐
焉(yān)支 隘(ài)口 蹲(dūn)踞 荒莽(mǎng)焚(fén)起 敕(chì)勒川
四、朗读节奏训练(听录音,说说朗读诗歌应注意什么?)?尽管/城上城下/争战了一部历史 ?尽管/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 ?多少个隘口/有多少次悲欢啊 ?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 ?蹲踞在/荒莽的山巅 ?冷眼/看人间恩怨
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
写你/不能成篇
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
火中/有你万里的躯体
有你千年的面容
有你的云??你的树??你的风
敕勒川???阴山下 今宵月色/应如水
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 身旁流过
流进我/不眠的梦中
五、整体感知
全班同学朗读全诗,思考并回答问题
1、这首诗的主题意象是?
2、抒情主线是?
六、诗歌赏析
(一)理清结构,分析每小节讲了什么内容?
(二)学习第一节
1、你从简洁质朴的文字里读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找出修饰“长城”这个抒情意象的词语。为什么说长城是”无情“、”冷眼“的?
(三)学习第二节
1、长城为什么会使诗人唱不成声,写不成篇,一提起便烈火焚起呢?
2、第二节表达了诗人对长城的什么情感?
3、”万里的躯体“,”千年的面容“分别指什么?
(四)学习第三节
1、“敕勒川,阴山下”是出自哪首诗的?它和作者有何关系?与长城、黄河又有何关系?
2、这首诗的主题意象是长城,为什么又写到了黄河?
3、诗歌结尾写黄河“流进我不眠的梦中”,既然“不眠”,又何来的“梦”呢?说说你的理解
(五)合作探究
(讨论)这首诗的意象最重要的是长城,作者为什么要用第二人称来写长城?
(六)小结
(七)作业
1、背诵《长城谣》
2、完成练习册的相关内容
板书设计
长 城 谣
席慕容
第一节,审视历史,凸现长城的沧桑
第二节,借助长城,倾诉满腔的热忱 思乡之情
第三节,依托梦境,流露深沉的乡思
第五篇:《长城谣》
复兴中学彭蓉 教学目标:
1、学习诗歌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法。
2、体会诗歌抒发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通过学习和训练,使学生学会欣赏诗和品味诗。重点、难点:
重点:领悟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难点:融进作者的情感来提升朗读水平。
教学方法:朗读教学法、情境设置教学法、讨论法
一、情境导入有人说,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像华夏民族这样依恋故土,所以,只要有背井离乡,就会有乡愁,乡愁如血液一般,从古至今流淌在华夏儿女体内。长城,是我们民族的象征,早已成为每一个华夏儿女心中的永恒。对于祖籍在长城脚下,而又久居台湾的诗人席慕容来说,长城更是她心中解之不开的情结。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席慕容的《长城谣》,谛听游子的乡音。
二、作者简介
席慕容:台湾诗人。祖籍内蒙古。十三岁开始写诗,第一部诗集是《七里香》。她的诗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清新、易懂、好读,拥有大量读者。
三、明确目标
俗话说,不到长城非好汉。我们今天的任务就是要学会用四级朗读法来学习诗歌,即听读、初读、品读、悟读。
四、听读诗
1、指名朗读,正音。
2、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划出节奏和重音。
3、学生说一说,老师在朗读时除了注意节奏和重音外还注意了什么?
点拨:要朗读好诗歌,除了要读准字音外,还要注意节奏、重音、语气和语调,同时还要体会作者蕴含的情感。
五、初读诗
1、学生试读(注意节奏和重音)
2、介绍诗歌中的意象
意象即艺术形象,就是在诗歌中被赋予了作者情感的,能引发联想的具体的东西。例如:余光中在《乡愁》中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来表达自己的乡愁之情。
3、整体感知:
1、诗中主要选取的意象物是什么? 长城、黄河
2、诗歌主要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六、品读诗
下面我们就通过品诗歌来进一步把握诗歌内容,感悟诗人的情感。我们分成三个大组进行,比一比,看哪组更棒?
1、品读第一节(第一组)
提问:这节中诗人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刻画了长城的什么特点?(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悲欢、恩怨、无情、冷眼)点拨:“悲欢”、“无情”、“冷眼”是作者用拟人手法刻画了长城的形象,表明长城是民族历史的证人历尽沧桑,两千多年的争战和杀伐,使他见证了千古的悲欢离合。(板书:审视历史,重现长城的沧桑)
2、品读第二节(第二组)
提问:这节中诗人借助那些意象抒发自己的什么情感?
明确:诗人借助长城的躯体和面容、云、树、风来抒发作者对长城的依恋和赞美。(板书:借助长城,抒发满腔的热情)追问:诗人如何抒情?
“总”字写出诗人日夜牵挂故乡;“一„„就„„”写出诗人心系长城以及长城在诗人心中的地位和影响。诗人把长城当成自己的根基和灵魂寄托之所,所以才有魂牵梦绕,挥之不去的情结。
3、品读第三节(第三组)
提问:本节诗人依靠什么进一步流露自己的什么感情?(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不眠)明确:依靠梦境回到故乡,流露出诗人思恋故乡,心系故国的游子情怀。思考:为何以地名“敕勒”、“阴山”、“黄河”抒情? “敕勒”、“阴山”是作者的故乡,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由此可见诗人身居他乡,心系故园。诗人希望有梦,好梦回故乡。但好梦难成,因为浓浓的思乡情使诗人夜不能寐!(板书:依靠梦境,流露浓浓的乡思)
4、师点拨、评价各组同学品读情况。
七、悟读诗
总之,这首诗通过刻画长城来抒发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下面我们再一次听录音磁带,体会诗人那份浓烈的思乡情,品悟诗歌的韵味。
1、播放朗读带,学生跟读
2、挑战录音中的朗读
学生自由选读最喜欢的小节。
3、全班齐读
八、总结(略)
九、作业 背诵这首诗 板书: 长城谣 席慕蓉
一、审视历史,重现历史的沧桑(咏物)——长城
二、借助长城,抒发满腔的热情
三、依靠梦境,流露浓浓的乡思(抒怀)——恋乡、思国
彭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