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艺术活动:跳舞的小人(一)(绘画)
艺术活动:跳舞的小人
(一)(绘画)
活动目标:
1、学会画不同形态的舞姿。
2、体验作画的乐趣。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硬纸片做成的小人、水彩颜料、水彩笔、纸、舞蹈音乐。活动过程:
一、请个别幼儿上前舞蹈,其他幼儿认真欣赏。
1、引导幼儿描述并模仿舞姿。
2、教师示范画出几种舞姿。
二、出示能活动的小纸人。
1、让小纸人跳舞给幼儿看。
2、提问:小纸人头的姿势怎么样?手在身体的什么地方?脚的动作时什么样的?
三、播放音乐,幼儿绘画,教师观察指导。
1、师:刚才小纸人跳出了多种优美的舞姿,请你们把你认为最美的舞姿画出了吧!
2、鼓励幼儿大胆创作,画出不同形态的舞姿。
四、引导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举行班级舞会,边跳舞边向同伴介绍自己的作品。活动延伸: 引导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开展“跳舞的小人”音乐会。
第二篇:中班艺术活动:绘画(一盆花)
中班艺术活动:一盆花(绘画)
活动目标:
能认真观察一盆花,并用写生的方法大胆表现自己的观察结果。活动准备:
一盆花,白纸和油画棒 活动过程:
(一)以谈话的形式导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1.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盆花,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盆花,看看它的叶子是什么形状的、花是什么颜色的。2.组织幼儿观看放在桌子上的盆花。
(二)组织幼儿回忆刚刚观察过的花。1.请幼儿来说说自己刚刚看到的花。
(1)师:刚刚小朋友都观察了这盆花,现在请个小朋友说说它的叶子是什么形状的?花儿是什么颜色的?(个别幼儿回答)(2)师:这盆花的叶子是半椭圆形的,花是黄色的。2.引导幼儿说出花的组成部分:茎、叶、花。
(1)师:那这盆花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呢?(个别幼儿回答)(2)师:对了,这盆花是由茎、叶、花组成的,下面还有一个花盆。
(三)教师示范画出茎、叶、花。1.教师示范使用油画棒画的方法。
(1)师:这盆花很漂亮,老师想把它画下来,在画的时候先画花盆、然后画花,再画茎,最后画叶子。(教师边示范边讲解)
(2)师:一盆漂亮的花画好了,我们还可以装饰一下花盆。
(四)幼儿自由画画,老师指导。1.操作要求。
师:等一下老师也请小朋友来画这盆花,但画画前老师有几点要求,你要把你看到的这盆花画下来;在画画的时候要安静,保持桌面衣服、画面的干净整洁;有困难的小朋友可以举手请老师帮忙;画好后拿给老师。
2.幼儿自由作画,教师重点指导幼儿按顺序画出花茎、叶子、花朵。
3.帮助能力较弱的幼儿完成作品。
(五)作品展示。
1.师:小朋友们都画了这盆花,现在请小朋友说说哪张画的最像,哪里像? 2.师:小朋友说这张像,因为叶子画的很像。老师觉得这张画的很像,花的颜色和这盆花一样,叶子也是半椭圆形的,茎长长的。(根据幼儿作画的情况进行小结)
3.师:今天我们画了这盆花,小朋友回家后要是看到漂亮的花也可以画下来。
(六)活动延伸。
师:小朋友在玩区域时可以继续画。
第三篇:大班美术跳舞的小人
大班美术:跳舞的小人
活动目标:
1、感受跳舞的人动作的优美,对人物动态创作感兴趣。
2、巩固色彩搭配的技能,提高幼儿观察、表现人物动作的能力。
3、尝试运用蝴蝶结合绘画相结合的方法创造性地表现各种舞蹈的人。活动准备:蝴蝶结、双面胶、各色卡纸。活动过程:
一、观看、分析照片,感受舞蹈演员的动作美,萌发创作的欲望。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很美的照片,请你们欣赏一下。照片中得人在干什么?美吗?美在哪里?
2、你们喜欢跳舞吗?你们能不能摆出其它好看的舞蹈动作呢?今天刘老师带来了一首音乐,请小朋友一起跳舞,当音乐停下来的时候,请你们摆好动作,保持不动,比比谁的动作最有创意,要和别人不一样的哦!
3、优美的动作和舞姿除了可以用照片拍下来,还可以画下来。今天就来做一做,画一画跳舞的小人。
二、教师出示示范画----《跳舞的人》。
1、师:这幅画漂亮吗?小人的衣服是用什么东西做的?蝴蝶结怎么摆能变出身体直立的人?当人的身体变得弯曲时,蝴蝶结该如何摆放?
2、添加小人的其他身体部位。
这幅画得小人做怎样的动作?请你们大胆想象一下,你的跳舞小人可能在做怎样的动作?然后在蝴蝶结的上面添画出小人的头、手和脚的动作,注意尽量画得不一样。
3、添加背景。小朋友,想一想,你的小人可能在哪里跳舞?舞台上会有些什么?除了绚丽的舞台上表演,还可以在那里跳舞?
三、幼儿操作:
1、你们愿意创意一下自己的跳舞小人吗?我们要来比一比,谁的小人身体的姿势最美、动作最有创意、2、教师巡回指导。
四、互相欣赏,评价作品。
2013年12月3日
第四篇:艺术绘画活动总结
艺术绘画活动总结
曹县王集镇理想学校
本学期参加绘画兴趣小组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初次接触的,有五、六位学生曾在中班时学过绘画,但作画的能力还很弱。
本兴趣班大部分学生只是使用水粉颜料和工具进行的简单的平涂,对色彩的渐变,作画的技能掌握的还很少。但是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初步熟悉和认识了色彩变化的规律,色彩形成的法则原理,色彩的冷暖关系,色彩的光感、结构和心理作用,色调的形成与色彩的倾向性;也使学生初步感知了用点彩、重叠等方法作画的技能。根据年龄特点,大班学生已具备了比较丰富的运用色彩表现的能力,对混合色产生兴趣,画画时还能运用各种颜料调出需要的颜色,比较喜欢鲜艳的对比性强的颜色。根据以上特点,我采取了以下措施来培养学生的色彩审美素质。
一、通过大量的欣赏活动,扩大欣赏面,感受发现色彩的魅力,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如组织学生观察冬季里的主要活动而引出的《打篮球》、《踢足球》,置身于美好的教育环境中,对学生的色彩感的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通过多种趣味美术活动,认识颜色,了解颜色变化的过程,提高学生审美理解能力。学生喜欢涂涂画画,在玩中认识色彩对学生是一种不可抵挡的诱惑。在有趣的美术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认识颜色,激发学生对色彩的兴趣,了解颜色产生的过程,加深学生的色彩体验,提高他们的审美理解能力。
三、通过涂色活动,逐步引导学生由随意涂色到搭配涂色,发展学生审美表现能力。
大班学生喜欢鲜艳的色彩,但还不够注重颜色的协调。上色时教师应引导学生用某种颜色统一画面,形成主色调。具有某种色彩倾向的主题画,如画“踢足球”时,可让学生大面积地使用黄绿色,形成暖调,突出踢球的场地。在此基础上,还要逐步引导学生运用三原色的对比色,红绿、黄紫、蓝橙,这样在绘画过程中,学生用协调、对比的搭配方法上色,使画面色彩更加丰富、鲜明、美丽。重视学生期色彩感的培养,可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并有利其在生活中融会贯通地应用。因此,在下学期的教育教学中,我们还得继续加强。
第五篇:大班艺术《哈哈小人》
(大班艺术)哈哈小人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回忆画出目标小人形象。
2、探究画面中小人造型的变化与折纸方法的关系。
3、根据发现的规律进行创编,并感受其中的乐趣。
重点:发现小人造型与折纸之间的变化规律。
难点:引导幼儿发现上述变化的规律,并能根据规律进行想象与表现。
活动准备:
小筐4个、小型吸铁石若干、黑板一块;
2种浅色的纸,其中折好的长方形纸每人至少两张、没折的(如A4纸的1/4大小)及记号笔一人一份;
成品小人范画一张等。
活动过程:
一、观察理解,表现“顶天立地的小人”造型
1、幼儿表述自己喜欢画什么。
问:很多孩子非常喜欢画画,你最能画什么?
2、幼儿理解并绘画“顶天立地的小人”
(1)教师:今天,我们来画一个“顶天立地的小人”。
教师观察幼儿是否理解“顶天立地”,教师亦可借助肢体语言帮助幼儿理解(画得高画得大)。
(2)出示图片,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小人”的造型。(如图一)
师:给你们一点点时间,仔细观察这个小人的样子和大小,观察好的小朋友举手示意下。
3、幼儿在画纸上表现“顶天立地的小人”。
师:请在篮子里拿一张粉色的纸,把你观察到的“小人”顶天立地画在这张纸上。
4、对照
师:(出示范图)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我这的小人,和你画的比较下,在画之前我提过要求的,画得时候要“顶天立地”;第二个要求是画你观察到的小人。现在自己对照下,哪些地方不一样的,自己修改下。(抽掉范图)
二、观察讨论,发现“小人”造型的变化与折纸的关系
1、幼儿第二次在折纸上表现“顶天立地的小人”(如图二)。
(1)教师:请你取出
颜色的纸(折好的纸),再次画小人,要求是画得顶天立地;画观察到的小人,还有一个要求是不可以打开这张纸。(2)幼儿在折过的纸上绘画。
教师观察幼儿纸张摆放或选择绘画的位置,同时留意幼儿第二次绘画表现的对象是否比第一次更仔细,随机表扬、提示。
2、幼儿观察打开折纸后“小人”的变化。教师:画好了吗?刚才让你不要打开纸对吗?现在打开吧。问:你画的小人怎么了?哪里分开了?
他画的小人为什么没有分开,你们画的“小人”为什么分开了?
结合幼儿作品提问,幼儿回答,教师小结提升如:画画的大小和位置都有关
为什么有的人画出来是头分开,有的人画出来是身体分开了? 结合幼儿作品,幼儿思考回答。
教师提示:这幅画的身体断开了,是因为他把身体画在哪里?(结合作品演示)
原来粉色的纸上也画了,为什么没有分开,这张黄色的纸怎么了?
也就是说,折过的纸折过的地方和小人断掉的地方是有关系的(幼儿观察自己作品)把什么画在折过的地方,什么就断开了。
3、幼儿思考并尝试连接断开之处的方法。教师引导:有没有办法把断开的地方连起来?
(当幼儿想出用线连接的时候,教师在黄纸上画断开的圈,请幼儿上来示范。)
师:用直直的线就能把断掉的地方连起来了,那现在请你也来试试看。然后你发现了什么? 请幼儿用连线的方式把自己的作品画完。
4、幼儿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在黑板上。(按部位分类贴好)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同伴的作品。
师:我们发现了,当我们把纸拉开以后,画的小人就„„
又发现了,用线连起来,小人就变长
来看看,什么地方变长了。为什么变长的地方不一样,还记得吗? 引导幼儿真正理解小人造型变化与折纸之间的关系,5、幼儿第三次在折纸上绘画。
(1)教师:如果再给你一次画画的机会,你想把“小人”的哪里变长呢?
(教师根据幼儿的想法提示幼儿:如果要把某个部位变长,必须把它画在——?幼儿会说折线上。)
(2)激励幼儿再画一次:比一比,这次谁画的与众不同,变化最有创意。
(教师观察幼儿再次在折纸上进行绘画,看看谁的作品有创意:如脸部器官变形、头发变形、身体的几个部位同时变形等。)
三、欣赏作品,激发进一步探究与表现的愿望
1、幼儿欣赏比较同伴的作品,发现与众不同之处。收集幼儿创意作品,集体猜测会变化的地方并展示。
2、幼儿再次思考新的问题并延伸操作。师:小人身上还有什么地方可以变?
如果把纸换个方向会怎么样?再折一下会有什么变化?
如果尝试画别的东西,又会有什么好玩的发现呢?
这里还有一些纸,我们回去再试试吧。
大班美术:哈哈小人(吴佳瑛)
--“走进童心”优秀获奖作品
时间: 2013-7-4 作者: 吴佳瑛 单位:虹口区友谊幼儿园
设计意图:
学前教育课程指南中指出:5—6岁的幼儿在年龄特征上“有强烈的创造欲望,能长时间专注探索物体的操作;能初步理解周围世界中比较隐蔽的因果关系”。在对此年龄的阶段目标中也提到了“探究、操作、实验,对实物变化过程感兴趣,积极尝试用简单的认知方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其次,细致地观察、回忆、再现以及理解方法后的想象创造对大班幼儿是能力上的挑战,将对幼儿后续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起到铺垫作用。
活动目标:
探究画面中人物造型的变化与折纸方法的关系,感受并表现其中的趣味。
重点:发现人物造型与折纸之间的变化规律。
难点:引导幼儿发现上述变化的规律,并能根据规律进行想象与表现。
活动准备:
1、长方形桌子4张,一半幼儿,小筐4个,小型吸铁石若干,记号笔15支,黑板一块。
2、2种浅色的纸,其中折好的长方形纸42张、没折的(如A4纸的1/4大小)同幼儿人数。
活动过程:
一、观察理解,表现“顶天立地的小人”造型
1、幼儿表述自己喜欢画什么。
教师提问并鼓励:很多孩子非常喜欢画画,你最能画什么?
(此问题切中幼儿的已有经验,能很快使活动进入正题)
2、幼儿理解并绘画“顶天立地的小人”
(1)教师:今天,我们来画一个“顶天立地的小人”。
(教师观察幼儿是否理解“顶天立地”,一般情况幼儿都能理解与表述,教师亦可借助肢体语言帮助幼儿理解。)
(2)出示图片,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小人”的造型。(如图一)
(此时,教师可以留意每个孩子观察的特点,请观察完的幼儿举手表示“观察完毕”。)
3、幼儿在画纸上表现“顶天立地的小人”。
教师请幼儿找出小筐内的纸(没有折过的),把观察到的“小人”顶天立地画在这张纸上。
(教师边交代边取走图片,观察幼儿绘画的过程和结果,留意幼儿观察后所绘画出的“小人”造型。等幼儿画好后,可以取出图片让幼儿对照。)
环节价值:
1、此环节虽然是幼儿绘画简单的单线小人,但挑战的是大班幼儿的观察习惯与观察技能,认真观察并善于倾听的幼儿能准确表现自己看到的图片。
2、强调的“顶天立地”是为下一环节在折纸上画“小人”做准备、并探究其趣味性埋下伏笔,否则幼儿容易受折纸的“地平线”因素影响,而让趣味丧失。
二、观察讨论,发现“小人”造型的变化与折纸的关系
1、幼儿第二次在折纸上表现“顶天立地的小人”(如图二)。
(1)教师:请你取出另一种颜色的纸(折好的纸),再次把观察到的“小人”“顶天立地”地画在这张纸上,而且要增加一个要求:不要打开这张纸。
(教师观察幼儿是否理解新增的要求,可请幼儿取出纸进行观察,发现纸是折过的,继而帮助幼儿理解这次是在折过的纸上画。)
(2)幼儿在折过的纸上绘画。
(教师观察幼儿纸张摆放或选择绘画的位置,同时留意幼儿第二次绘画表现的对象是否比第一次更仔细,随机表扬、提示。)
2、幼儿观察打开折纸后“小人”的变化。
教师:你画的小人怎么了?他画的小人为何没有断开,你们画的“小人”为何断开了?想一想,断开的地方为何不一样?他们断开的地方都画在什么地方了?
(教师从幼儿作品中选出几幅,在幼儿观察比较后引发思考几个问题。尝试寻找作品断开的原因。进而观察发现画在折线上的部位会断开。)
3、幼儿思考并尝试连接断开之处的方法。
教师引导:有没有办法把断开的地方连起来?请你用连线的方式把断开的地方连起来。
(当幼儿想出用线连接的时候,教师可以请幼儿上来示范,继而请幼儿用连线的方式把自己的作品画完,如图
三、图四。)
4、幼儿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在黑板上。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同伴的作品,说说他们分别把“小人”的哪个部位变长了?
5、幼儿第三次在折纸上绘画。
(1)教师:如果再给你一次画画的机会,你想把“小人”的哪里变长?
(教师根据幼儿的想法提示幼儿:如果要把某个部位变长,必须把它画在——?幼儿会说折线上。)
(2)激励幼儿再画一次:比一比,这次谁画的与众不同,变化最有创意。
(教师观察幼儿再次在折纸上进行绘画,看看谁的作品有创意:如脸部器官变形、头发变形、身体的几个部位同时变形等。)
环节价值:让幼儿在观察同伴作品的过程中自己发现“变”与“不变”的原因,发现“变”的不同,寻找变化的关键“秘密”。继而通过第三次绘画,让幼儿体验变化的乐趣,从无意绘画转向了有意想象与创造。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幼儿必须调整自己的绘画方式或技能,这对幼儿空间方位、创造表现又是新的挑战。
三、欣赏作品,激发进一步探究与表现的愿望
1、幼儿欣赏比较同伴的作品,发现与众不同之处。
(教师与幼儿再次欣赏、交流所画的“小人”,将有创意的作品进行分类张贴,教师要尊重幼儿对同伴的评价,切忌以自己的评价标准左右幼儿。)
2、幼儿再次思考新的问题并延伸操作。
教师提示:如果把纸换个方向会怎么样?再折一下会有什么变化?
如果尝试画别的东西,又会有什么好玩的发现呢?
小筐里最后一张纸是送给你的,带着这张纸回去试试吧。
环节价值:由于快乐始终伴随着整个活动过程,活动结束时请幼儿取出小筐里的最后一张纸带回去,让他们带着新的问题、带着探究的兴趣继续以后的活动。幼儿在逐渐了解了变化的秘密后,他们想继续创造的兴趣依旧,以后,他们可以改变对象,改变折法,改变纸的方向,由此引发更多的“哈哈”……
设计建议:
如果教师具有良好的组织技巧,幼儿也有较好的探究习惯与能力的话,可以删掉第一环节中关于 “顶天立地的小人”元素,直接进入第二环节,或许探究与发现的内容将会更加丰富。幼儿的发现视角也将会变得更有趣味,有兴趣的教师不妨一试。
活动评析:
此美术活动最大的一个亮点,就是融入了很多的探究元素,而且这些在过程中不断呈现出来的“探究”,可以让幼儿对“哈哈小人”美的表现与创造充满了乐趣。
1、探究——趣味
生活中,很多人喜欢照哈哈镜,原因就是镜中人物的变形夸张,让人不由自主地嬉笑不已,幼儿更是对此喜爱有加。该活动所呈现的过程与结果就像幼儿自己在“造”哈哈镜,活动过程中“小人”的造型因为画在折纸的不同重叠部位而变形夸张,充满笑声。教师们在讨论与尝试中也因此而乐此不疲地尝试。
2、探究——发现
随着折纸方向、方法以及落在折线部位内容的多变,探究“小人”造型的变化会变得无限可能。大班幼儿已有的绘画技能和对事物摆放位置的空间经验都为他们的探索、创造提供了条件。因此,一旦发现变形夸张的原由,无意表现就变成了有意想象与创造,幼儿也会不满足于一个活动的所获,希望可以把学到的和感悟到的迁移到更多、更广的领域。
3、探究——可持续
“小人”变形夸张的造型,一旦被幼儿感悟和理解后,会很主动地迁移探究对象,只要想玩,幼儿能不受时空的限制随手折、随手画。有的幼儿会尝试写英语字母,有的孩子尝试画动植物等,由此,就有了不断实践与延伸的可能。
4、探究——简单
此美术活动的材料简单为幼儿的可持续探究又提供了一个保障。日常教学研讨中,教师们看到心仪的活动总想自己回去模仿和尝试,而材料是否简单易找是很大的一个考量,过于繁杂就缺乏普世性,而该活动只需纸和笔。另外,该活动对幼儿前期的生活经验要求不高,但在发现、想象与表现的能力上会有适度挑战,能激发大班幼儿的兴趣,所以探究表现的材料简单有利于幼儿的重复实践。